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影响范文第1篇

Abstract:Through analyzing the relevance between Sino-US trade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data of China's 30 years reform and opening-up, find that Sino-US trade is a very important factor in promoting china’s economic growth. What’s more, as a result of Sino-US trade structure and the specificity of the way, U.S. imports from china is more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china’s growth. Throug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expansion of import,Some favorabl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nd optimizing trade structure are .

关键词:中美贸易 中国经济增长 贸易结构

Key words:Sino-US trade China economic growth trade structure

作者简介:李思明(1985-08-26),女(汉族),四川广安人。硕士研究生,现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

一、问题的提出

消费、投资和进出口被形容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总额从1978年的355亿元增长到了2007年的51378.2亿元,增长了近144倍。因此,对外贸易的进一步扩张和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7年中美贸易额高达3866.79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7.79%。作为中国的前三大贸易伙伴之一,美国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中美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过去对“美国因素”的研究很多,主要集中于宏观分析 ,如对美国最近的经济衰退给中国经济带来不利的研究(华民 ,2001 ;胡鞍钢 ,2002) ;而基于微观的贸易角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中美贸易的不平衡问题 ,以及中美贸易的互补性问题(湛柏明 ,2003) 等。也有学者从宏观上分析过中国近年来外贸对通货紧缩的冲击(光 ,2002)。但是,具体就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来分析“美国因素”的影响则比较少见。本文试图从中美贸易角度量化分析“美国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中美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1978-2007年我国对美国贸易总额、出口额、进口额、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度数据,共30个。首先做折线图和散点图来描绘其运动轨迹,然后求出相关系数,并进行回归分析。

(一) 中美GDP相关性分析

选取1978-2007年样本数据,利用SPSS软件,对美国GDP和中国GDP的相关性分析,使用SPSS软件,表明回归直线拟合优度良好。F、T值的显著性概率P=0.000

(二)中国GDP与对美贸易总额、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的相关性分析

更进一步,对我国GDP分别与对美贸易总额、对美出口额、对美进口额利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从回归结果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我国GDP与对美贸易总额、出口额、进口额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均成高度的正相关性。同时,相对于出口对经济的影响,进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这看起来好像有悖于传统经济学的观点 ,而且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一直强调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然而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结论呢 ?这是因为进口中往往包括大量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 ,它虽然不会直接对 GDP 总额产生正向促进作用 ,但是大量先进设备和技术的进口会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 ,促进经济集约化增长程序的提高 ,从而促进 GDP 增长率的提高。

四、政策建议

(1)适度扩大进口,充分发挥进口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近几年,我国进口增长速度缓慢,贸易顺差逐年增大,使得我国外汇储备大规模的增加。同时,人民币汇率在稳定的上升,我国经济增长迅速。因而,我国具有适度增加进口的能力,可以考虑适度的增加进口,发挥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2)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我们应该在出口上加大资源的合理利用,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并且,在中美贸易中,中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反倾销制裁,严重的损害了中国的经济利益。因而,必须转变低价促销战略,注重产品的研发与创新,深化、细化传统的劳动密集产品的加工,争取创造品牌优势,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产品。

(3) 改变加工贸易方式 ,发展战略性加工贸易。我国对美出口以外商主导的加工贸易为主 ,这种“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方式难以在我国落地生根 ,价值增值链较短 ,增值系数不高 ,技术外溢作用也不明显 ,因而对某些优势产业可以考虑转变贸易方式。我国作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 ,制造业加工贸易已发展起来 ,所以制造业出口要尽量由加工贸易方式向一般贸易方式转变 ,提升产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沈程翔.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1999,(12):26

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影响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波动;传导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3-0011-02

1 国际经济波动与传导简析

经济周期波动的传导机制研究的是经济变量和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即当一个经济体系受到冲击时,会通过何种形式来影响经济活动。当一个经济体系受到冲击时,经济体系会有一个相应的反应,传导机制所研究的是经济体系面临冲击时经济波动的扩散过程。

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经济周期理论对经济波动都有不同的解释,从而得出不同的传导机制理论。但是扩展到开放经济中,经济波动的跨国传导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现存的理论分析只是对单一的经济变量变动时的跨国影响进行分析。这些理论都有很不完善的地方,其模型只能够分析相对单一的问题,如果对其模型加入其他变量,进行总体的分析,那么就需要全面的修改理论模型以及模型的假定。因此,这种难度非常大,所以现存的理论只是涉及部分变量的跨国影响分析。

对于我国目前的汇率体制而言,由于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政策,在此政策的影响下,我国外汇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压力并不一定能得到很好的释放,尤其是通过汇率的浮动来调节外汇市场的供求。基于此种情况,汇率在国家经济周期的传导作用中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基于我国经济背景,本文在研究国际经济周期的传导机制时并没有采取汇率渠道,而是着重从外汇储备变动及国际贸易的方面来分析传导渠道机制及我国所受到的传导冲击。

2 国际贸易对国际经济波动的传导

2.1 国际贸易传导机制分析

国际贸易变动对两国经济都是有影响的,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贸易依存度很高,那么其经济体系受到国际贸易波动的影响就很大。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贸易来拉动经济的增长,贸易的快速增长可以促使本国居民收入的提高。这意味着当一个国家的需求等因素发生波动时,会通过贸易项目的变动,传递到与之贸易往来最密切的国家。假定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需求下降,便会影响到本国收入的稳定,这种效应会传导到国内的其他经济部门。

当出口发生变动时,还能影响到就业的稳定。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工人就业于出口部门的企业中。当企业的订单出现问题时,为了减少成本,那么必然会减少就业,导致大量的失业。就业的不稳定,造成人们对国内产品需求的下降,需求下降后,会导致更多的国内企业减少产量,并且进一步的减少就业,就业的下降影响到经济增长的稳定,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经济波动。

出口不稳定还有可能造成出口企业的产品大量挤压,由于产品的国外需求下降,迫使出口企业需要在国内开辟新的市场。但是就业的下降导致了人们收入水平的下降,从而使得这些产品不得不降低价格,或者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销售,试图来弥补出口变动所造成的损失。这种效应导致了价格传递信号的混乱,会影响到价格传递市场信号的效率,投资者因此无从选择能使产出最大化的投资,投资水平的下降降低了经济增长率。

2.2 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处于高速发展状态。我国的GDP由1988年的15042.8亿元迅速增加到2008年的300670亿元,增长了19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2.1%。与此同时,出口总额也由1988年的3821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74188亿元,增长了45倍,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1%。相应的,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由1988年的不到25%上升到2008年的57%。可以看出,国际贸易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相应的风险也体现了出来。因为,一个国家具有较高的贸易依存度,则会导致本国经济增长很容易受到国外经济的影响。一旦一些主要的贸易伙伴国家产生经济危机或者经济波动,那么这种危机会通过出口需求弹性比较大的产业传导到国内经济体系中。

(2)国际贸易对我国居民收入的影响。从国际贸易对我国收入的影响方面来看,我国从改革开放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我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1988年的1180元迅速增加到了2008年的15781元,增长了11倍,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14%。而我国对外贸易的年增长率为21%。而在2002年,我国对外贸易额度下降,相应的,2003年我国居民收入处于下降状态。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居民收入和贸易波动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3)国际贸易对我国就业的影响。我国是出口导向型的国家,国际贸易对我国的就业影响很大。从数据上来看,2007年,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总和占我国居民就业人数总量的55.2%。其中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我国就业人数总量的26.8%。从国际贸易对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影响的实际情况来看,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在1998年和1999年出口增长率分别为0.41%和6.15%,比前一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随后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率也有了下降,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就业受国际贸易的冲击最为明显,其增长率分别为0.32%和-1.08%,并且这种效应一直持续到2001年后才有所好转。但是在2001年后,受美国经济低迷的拖累,我国出口增长率又有了大幅度的下降,2001年我国第二产业的就业增长率为-3.1%。

3 外汇储备对国际经济波动传导

3.1 外汇储备传导机制分析

外汇储备是指持有外汇资产的总称。外汇储备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央银行稳定汇率的波动方面。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外汇储备变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央银行的冲销政策方面。由于我国并不是采用自由浮动的汇率政策,汇率是官方设定的一个值,并且在此设定值的范围内可以有一定的浮动,即有管理的浮动。在此种情况下,汇率波动并不能表现外汇市场供求的实际情况,由此导致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大量积累。外汇储备的大量积累给中央银行稳定外汇市场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中央银行需要频繁地使用各种政策性工具来稳定汇率市场,比如法定准备金率和票据等手段。我国在管理大量外汇储备的初期,使用发行央行票据的办法来冲销外汇市场大量的需求。由于使用票据的对冲业务,造成了大量的基础货币投放。中央银行在发行票据的时候需要一定的基础货币的投放才能消除外汇市场上过度的供给,以保持汇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由于基础货币的投放通过乘数效应在银行体系内数倍的放大,而且通过各种途径传导到经济系统内,造成了投资和消费的快速增长,进一步推高了物价水平。物价水平的温和上升并不会产生通货膨胀现象,但是这种工具的长久使用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基础货币的投放,从而会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出现会影响到价格的信号传递机制和厂商的最佳选择,这直接导致了经济增长的不稳定。

3.2 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由于我国长期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政策,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这使我国外汇储备在2000年之后有了飞速的增长。到2004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了6000亿美元,这相当于我国当年GDP的30%。由于外汇储备的迅速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而且更严重的是导致了国际热钱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进一步增加了我国的外汇储备。到2008年3月,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了16800多亿美元,相当于我国2007年GDP的50%。

(2)我国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和物价水平的影响。由于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中央银行为了稳定汇率从而不得不在外汇市场上回购本币,进而引起相应的基础货币的投放。由于基础货币的增加,导致了经济体系中数倍的货币供给的产生。但是在外汇储备的冲销过程中,如果中央银行不能够有效的观察到经济体系内实际增加的货币供给量,那么有可能造成投资和消费的过快增长,使短期经济体系内的产出不能与之同步,那么会造成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

从外汇储备变动对信贷供给的影响来看,如果经济体系中出现通货膨胀现象,那么意味着经济体系中存在过多的货币供给,即商业银行有可能发放了大量的贷款,也就是信贷的增长过快,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的通货膨胀程度,这一点可以从货币的传导机制看出。外汇储备的增加形成了大量的外汇占款,中央银行就需要票据来冲销,从而要求各商业银行购买中央银行的票据。商业银行购买票据后可以抵消部分的准备金,进而造成了大量的商业银行信贷的投放。由于信贷的快速增长,导致了投资过热,进一步导致了物价的上涨。

4 结 论

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影响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保护;环境效应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1-00-02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然而,与出口贸易相关的生产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也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进而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缓解我国日趋严峻的环境压力,分析我国国际贸易环境效应,明确改善我国环境问题的方向,正确实施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一、我国国际贸易环境效应研究

随着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贸易对经济的影响不断增强,国际贸易与环境污染间关联及规律的研究也受到关注。该领域研究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是Grossman和Krueger(1991)提出的三效应模型,将国际贸易环境效应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规模效应指由国际贸易引起经济规模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一般而言,若其他因素不变,出口贸易规模扩大意味着生产资源使用增加,污染排放增加;结构效应指国际贸易引致产业结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清洁型行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增长有助于减少污染;技术效应指国际贸易引致生产技术变化对环境的影响,生产技术改进及污染减排技术的应用将减少污染。

通过三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国际贸易对环境污染影响的效果较理想,但其简单的分类对于解释自身内在机理并不充分,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补充,如Panayotou(2000)在三效应基础上增加了法规效应,即“贸易政策改变对现有环境政策和标准的影响”。但笔者认为将其改进成“规则效应”更贴切,即由于国际贸易引起某些行为规则改变而产生的环境效应,因为除了政府政策,很多环保要求及标准在国外是由企业或非政府组织提出并通过贸易推广到全国且被广泛接受的。

近年来,国内关于我国国际贸易规模、结构和技术的实证研究较多,如党育婷(2007)运用Grossman和Kruger分析方法对中国1994—2003年间制造业对外贸易的环境进行研究;郭红燕(2010)针对1998—2005年我国工业品出口数据以及相应各年度污染排放数据所做的研究等。对贸易的规则效应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对政府贸易政策的效果方面,如王传宝(2009)从出口成本效应和出口创新效应两方面对我国环境管制的出口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章秀琴(2012)基于贸易引力模型,实证检验我国环境规制对不同环境敏感性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等。在众多的研究当中,多数结论认为我国贸易的规模效应为正向,而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及规则环境效应为负向。随着出口增加,其生产部门所造成的资源消耗及污染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清洁型产业逐渐加强其在出口中的地位,先进的生产技术及环保技术也被更多地运用,先进的环保理念、规则被人们所接受,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由于贸易规模扩大而产生的环境问题。

二、促进我国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绿色贸易并完善相关环保制度

笔者将规则效应视为贸易环境效应中的关键效应,其效能渗透于规模、结构、技术效应之中,规则的变化促进某些行业的发展或衰退;推动或限制某些技术的使用;规则的借鉴、引入或改变过程中变革社会认知、规范、惯例等社会建构的信念和制度体系。回顾我国对外贸易,规则效应的产生多出于被动,从绿色标志、ISO14000标准等技术要求、绿色要求到企业社会责任要求,被引入时被视为“贸易壁垒”的成份高于被视为有益压力的成份。这些环境要求在短期内增加企业负担,限制产品出口,但从长远看其利用市场的力量倒逼企业提高自身生产标准,起到了改善环境的效果。因此,应积极主动地建立符合国情的绿色贸易相关制度,同时这些相关制度体系也应在国内非出口产品生产及地区贸易中运用,避免出现出口生产清洁环保,而国内生产则污染环境的情况。此外,绿色贸易相关制度也应对进口产品有所制约,避免废弃物、污染物的输入。特别是规则体系建立后,还必须有强有力的执行作为保障。

(二)加快产业升级,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在生产过程中能耗低、污染排放量少的产业被称为“清洁型”产业,如金融服务业。一般而言,清洁型产业产品在出口结构中的比重增加有助于增强结构环境效应,减轻环境污染。应制定有效政策引导出口产业结构调整,降低和限制污染密集型产业产品的出口。然而在现实中完美的“清洁型”产业并不多,很多行业或是能耗较高,或是其上游行业并不清洁。如以污染密集度作衡量,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较清洁行业,但其上游的纺织业却是污染行业;光伏产业被视为绿色产业,但其上游的多晶硅生产却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因此,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产业特点及产业与上下游产业间关系。

一国的出口结构是由多种客观环境因素决定的。因此,制定宏观产业结构引导政策应结合实际情况,不能仅以产业升级为目的。此外,还需统筹把握各地区实际情况,避免造成行业一哄而上,不但浪费资源,造成产能过剩,降价出口,从而引起贸易摩擦。

此外,产业升级范围既要涵盖生产行业,也应包括其他产业,如物流产业的“绿色”升级也非常必要,绿色物流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进行运输、储存、包装和流通加工等活动可达到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的目标,不仅使企业内部生产的物料达到有效、快捷的转移,对于联系产业链上下游,提高其整体效率,减少消耗和污染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加大节能环保技术研发与推广力度

技术进步对解决环境问题意义重大。技术的运用可以改变产业的生产状况。科学的生产组织管理技术和节约资源的高新技术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损失和浪费,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产品技术能创造更多环保的替代产品,减少资源的消耗,缓解资源短缺危机;环境保护技术能尽量减少企业生产排放物的有害性,降低污染程度,开发或引进绿色生产技术,走集约型经济增长之路十分必要。

首先,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或是限制旧技术使用。新技术的开发、运用有赖于政府所创造的市场环境,例如使用新技术要对技术落后的工艺和设备进行淘汰,会增加短期成本,特别在行业竞争者依旧使用旧技术生产的情况下,新技术的投入可能造成企业产品竞争力下降。对采用新技术的企业政府应给予政策优惠。其次,政府与企业应协调合作,通过加强科研和环保投入增强技术效应。政府不可能承担所有科研、环保的投入成本,企业有责任将与其有关的环境成本内部化。

三、结语

经济学家对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看法不尽相同,甚至相互对立。有害论者认为国际贸易加剧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任由其发展将促进有害物质跨国转移并最终影响全球生态;有益论者认为自由贸易能在全球范围内改善资源配置,通过提高收入使人们有更多的资源和技术来改善环境;而复杂论者则指出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是复杂的,是社会具体环境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国的现实情况偏向于支持复杂论。我国并未成为“污染避难所”,或展开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触底竞争”。虽然国际贸易加剧了我国的环境污染,但其带来的产业结构及技术升级又缓解了环境污染问题。随着信息的传播,诸多环保理念正日益被企业家和普通民众所认识、接受,如碳排放控制,绿色物流、循环经济等,这些认识上的转变是我国协调贸易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持,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党玉婷,万能贸易对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以中国制造业为例[J]世界经济研究,2007(4):52-57.

[2]李怀政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溯源及研究进展[J]国际贸易问题,2009(4):68-73.

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影响范文第4篇

关键词:出口退税;对外贸易;促进;发展

中图分类号:F74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016-03

出口退(免)税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出口货物在报关时免征国内或区内间接税和退还出口货物在国内或区内生产、流通或出口环节已缴纳的间接税的一项税收制度。出口退(免)税是为了平衡税负,使本国出口货物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货物具有相对平等竞争的税收条件,在客观上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加出口,扩大出口创汇。目前,对出口产品实行退税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惯例,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加入WTO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自由空间相对缩小,在一定范围内出口退税可以成为一种相机抉择的政策手段,通过对外需的调节而对整个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这样出口退税政策就可以被看做积极财政政策的一部分,在鼓励外贸出口、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中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发展总共经历了五个时期:早期发展时期(1949―1957);停滞时期(1957―1978);初步恢复时期(1978―1983);形成时期(1983―1994);建立与调整时期(1994至今)。

1994年中国税制进行了重大改革,随之出口退税政策进入建立与调整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国也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适时的调整。当年依据国际惯例,中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对出口货物税收实行零税率的政策,对从一般纳税人购进的出口货物实行退税率为17%和13%的政策;对从小规模的纳税人购进的特准退税的出口货物实行退税率为6%的政策。出口退税和零税率政策执行不久,由于在进出口税收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少征多退、出口骗税和中央财政出口退税财力不足等问题,1995年和1996年国务院先后两次调低了出口退税率,即由原来的17%和13%下调到9%、6%、3%,综合退税率从16.63%下调到12.86%,下调3.77个百分点。1997年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外贸进出口遇到困难,其增长速度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为了抵消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造成的不利影响,1999年7月1日,国务院决定提高一些大类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由9%、6%和3%提高到17%、15%和13%,退税率从12.56%上调到15.51%,上调了2.95个百分点。2007年,为了进一步抑制外贸出口的过快增长,缓解中国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同时,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减少贸易摩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了2 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为支持外贸出口,提振经济,保证就业,国家连续六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以缓解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产业的冲击。

从前几次调整的经验看,出口退税率与出口增长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负相关性。如1995年7月1日,中国的出口退税率从16.63%下调到12.86%,下调3.77%,相应地,当年出口增长率从上半年的44.2%急剧降为下半年的8.8%,下调出口退税率的出口弹性系数高达9.39。1999年7月1日,中国将出口退税率从12.56%上调到15.51%,上调了2.95%,相应地,当年出口增长率从上半年下降4.7%提高到下半年的增长15.8%,增幅提高20.5%,上调出口退税率的出口弹性系数为6.95。由此可见,出口退税率调整对出口增长的影响非常明显,出口退税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如何有效利用这一手段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服务是目前经济刺激计划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

二、应对金融危机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受到了很大冲击,中国的对外贸易也不可避免地遭受巨大影响,这对于对外依存度非常高的中国经济发展来说无异于是一次地震。为尽量缓解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中国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计划,上调出口退税率就是其中的一项政策。

(一)应对金融危机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为支持外贸出口,提振经济,保证就业,国家从2008年下半年起,已经连续六次提高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分别是2008年6月13日、8月1日、11月1日、12月1日、2009年1月1日、4月1日。相关统计显示,出口退税率提高后,中国实际办理的出口退税明显增加,不仅缓解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部分调高出口退税率的产品还表现出跌势趋缓的积极现象。

(二)出口退税率上调的积极作用

1.减轻出口企业经营压力,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据了解,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每上调1个百分点,即可为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获得76亿元人民币的退税额。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8月和11月,国家先后将纺织品、服装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了2个和1个百分点,很快纺织工业产品出口形势就得到好转,2009年1月在工业出口下降了17.6%的情况下,纺织工业出口却能基本与2008年持平,仅下降0.2%。此次将纺织品、服装的退税率提高到16%,对于相关企业降低成本、提升盈利水平将带来实质性利好影响。

2.配合产业调整规划,提振企业信心。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指出,可能是受到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影响,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2008年12月实现小幅加快增长。11月出口同比下滑3.8%的纺织纱线、纤维和相关产品,12月出口同比增长0.4%,服装及衣着附件和鞋类出口12月份分别同比增长10.9%和23.6%,较11月4.8%和21.8%的同比增速有所上扬。2009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有关人士表示,上调出口退税率,是为了配合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实施,在之前出台的调整振兴规划里就已经提出了通过增加出口退税率、降低出口关税的办法来减轻负担。因此,上调出口退税率是中国主动应对当前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所采取的措施,有利于缓解出口企业困难,恢复出口企业信心。

(三)出口退税上调的局限

1.出口退税率上调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进出口形势。退税率上调对出口来说只是一个短期利好,并不能彻底改变外贸形势,因为中国进出口形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外部需求决定的。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后,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大幅缩减,企业出口订单锐减。虽然企业可以通过迅速调整产品出口方向,将出口方向从欧美日转向南美等国家,有的企业也确实已经重新拿到订单、开工生产,似乎最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但每次出口退税上调后,很快就会收到外商提出降低产品报价的要求,导致企业并没有真正获得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政府补贴了外商,使得提高出口退税率实际效果有限。

2.出口退税率再上调的空间已非常小。目前中国的增值税税率为17%,按照国际贸易组织有关公平贸易政策出口产品零关税的内容,企业出口退税率最高可至17%,一些企业人士和专家都表示,希望将出口退税率一次调整到位,甚至有些行业可望与国际接轨,实现零税率。但是在经历了近一年连续六次产品出口退税率的调高,大部分行业的出口退税率继续上调空间都非常有限。

3.出口退税率上调可能使贸易出口摩擦抬头。国际贸易对一国进出口政策十分敏感,由于出口退税率的上调降低了中国出口商品的成本,使得中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得以加强,影响了一些国家国产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可能造成贸易摩擦抬头。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了解到,2009年1月末,印度财政部保障措施局,对从中国进口的铝平滑辊和铝箔产品,发起特别保障措施调查,要求利害关系方在2月27日前向该局表明立场。2月份又传出消息,加拿大对从中国进口的铝挤压材反倾销反补贴案做出终裁,认为中国铝挤压材行业不属市场导向行业,并裁定高额反倾销税与反补贴税。日前加拿大、印度等国已经开始向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实施贸易保护政策。

三、完善出口退税政策的建议

为使中国尽快走出出口大幅度下降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困境,在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上应该加强出口退税机制的法制化建设,确定最优出口退税率。

(一)加强出口退税机制的法制化建设

中国现行的出口退税机制一直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出口退税机制不利于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出口退税结构不能适应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出口退税的负担机制不尽合理,出口退税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等。

中国加入WTO后,将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融入到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浪潮中去,我们在享受世贸成员权力的同时,也将不可推卸地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尽快建立和完善与WTO相适应的市场经济法制体系,已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税收作为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法定主义原则已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税法中的一条最为重要的基本原则。目前,中国出口退税立法级次普遍较低,严重影响了税法的权威性和执法效率,也使税法缺乏透明度和稳定性,有悖于税法的公平和效率原则。在中国经济已驶上高速发展道路并已融入国际大循环的今天,这样的税收法律级次着实让人感到有点落伍。不仅退税资金长期不到位,得不到法律的保障,即使是日常的退税管理各个地区也自成体系,出现了大量的外部不规行为,使出口退税管理失去了统一性和规范性,也使中国出口退税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而导致出口退税的政策效果扭曲,产生负效应。另外,也正是由于这种管理缺乏统一性,导致了出口骗税的屡屡发生。出口退税是促进对外贸易的财政手段,而外贸出口又是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将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加快出口退税的立法步伐,在加快中国税收基本法的进程中,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出口退税程序法的立法工作,创造良好的退税外部环境,使之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将是目前中国出口退税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国加入WTO后认真、严格贯彻税收法定主义原则的迫切需要。

(二)确定最优出口退税率

进口征税、出口退税的消费地课税原则已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世界贸易组织也鼓励各国通过进口征税、出口退税的办法实现自由贸易,并且强调各成员方不得将出口退税视为出口补贴。当然,世界贸易组织允许各国对出口商品退还已征的国内商品税,但是并没有规定一定要全部退还。这就给各国处理出口商品已征的国内商品税留下了较大自由决定的空间,即各国可以自行确定退税的程度,如全部退还或部分退还,甚至还可以不退还。税收政策的目的是追求国家福利的最大化,最优出口退税理论就是研究在不违背经过国际协调的国内商品税课税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多大程度的出口退税能够实现国家福利的最大化。

最优出口商品税税率是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的倒数,其经济学含义在于: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越低,意味着外国消费者对出口征税引起的国际市场价格的上升反应越差,那么其需求数量变化就小,越利于出口国将出口征税转嫁给国外,这样最优出口商品税税率就越高(最优出口退税率越低)。反之,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大,最优出口商品税税率就越低(最优出口退税率越高)。如果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无限大,本国对出口商品征收出口税无法使外国消费者接受更高的价格,出口征税只能使本国的福利减少,此时最优出口商品税税率应为零(最优出口退税率为国内商品税征税率)。

从中国出口产品的性质上看,很多出口产品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需求弹性比较大,只有部分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较大份额甚至占有垄断地位,需求弹性很小。根据最优出口退税理论,考虑行政管理和实践的可行性,确定中国出口退税程度的基本思路应是:大多数产品实行完全退税政策;对少数国外需求弹性很小的产品,如工艺品、土特产品和稀有矿产品等实行不完全退税或不退税政策。

参考文献:

[1]李时凯.金融危机的冲击与中国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效率[J].税务研究,2009,(1).

[2]谷永芬,吴倩,陈文勇.出口退税政策对中国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8,(8).

[3]陈旭.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中国国际贸易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7).

[4]程晨,曾繁银.出口退税调整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以黄山市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3).

[5]佚名.4月1日起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N].中国税务报,2009-03-30.

[6]武长海.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EB/OL].新华网,2009-01-20.

[7]杨晓燕.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经济师,2009,(2).

[8]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Z].财税[2008]111号,财税[2008]138号,财税[2008]144号.

Effective Use of Export Tax Rebate Policy to Promote the Health

LU Ping

(Liaoning Foreign Trad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International Trade,Dalian 116052,China)

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影响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 金融期权 营业税 增值税 税制改革

1 期权交易及税收发展演变

美国芝加哥期权交易所自1973年4月26日在世界上首次建立股票期权标准化合约以来,其内容不断增加,相继推出了长期国债期货期权交易(1982)、S&P 500股票指数期权(1983年1月)、大豆、玉米和小麦等品种的商品期货期权(1984年到1986年间)、股票期权(1985年)、利率期权(1989年)、长期期权LEAPS(1990年)、类股指期权(1992年)、VIX指数期货(2003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的期权交易已经逐步形成系列,包括商品期权、货币期权(外汇期权)、利率期权、债券期权、股票期权、股票指数期权等。

期权交易能够快速发展在于期权交易是在期权的买方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额的权利金后,拥有在一定时间内以一定的价格(执行价格)出售或购买一定数量的标的物的权利。期权的买方行使权利时,卖方必须按期权合约规定的内容履行义务。而买方也可以放弃行使权利,但损失权利金,卖方则赚取权利金。即期权买方拥有执行期权的权利,无执行的义务;而期权的卖方只是履行期权的义务。当期权买入方到期进行期权交割时,通过比较期权费与期权交易实际损失或收益来决定是否执行期权,期权的这种交易方式能够使期权买入者能够获得最大利益而损失尽可能小。基于期权交易的特征,从事国际(或国内)贸易、投资、投机者利用期权交易进行保值、规避风险获取利益的最大化。

一般情况下,进(出)口厂商利用商品期权交易可以规避因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国际国内金融活动中,通过资金流动进行投资、投机等活动规避风险或获得收益,对于一个拥有大量外汇储备的国家,通过进行系列安排,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通过期权交易,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汇率变动带来的损失。

在期权交易过程中,参与者获得收益同时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调控和收入分配,为维护经济稳定和收入公平分配,许多国家对在本国从事期权交易的活动通过税收进行调节。

对于期权交易的征税,不同国家或地区根据本国或地区实际和期权类型的特点,分别免征或征收性质不同的税收。期权交易参与者损益通常分为:权利金和收益(或损失)。对于这两部分收益,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税种进行征税。

大多数国家或地区对权力金不征税,少数的几个国家或地区一般采用交易税进行征收,且税率不高,如:中国台湾、中国香港、芬兰和法国。

对期权交易获得的收益,不同国家选择所得税(如美国)或营业税(如英国17.5%、德国15%、日本5%、新加坡3%、新西兰12.5%、韩国10%)进行征收。

美国根据期权交易者是避险还是投机动机,是权益期权还是非权益期权以及是跨头寸交易还是非跨头寸交易的区别,对期权交易的所得分别不同处理方式,征收所得税。

一般对期权没有交割的交易,所有国家或地区都不征收营业税,期权进行交割时,征收营业税。跨国期权交易,许多国家没有具体的规则,部分国家对国外投资者免税,如英国、法国和香港。

我国期权交易市场还没有建立起来,为适应经济发展和以股份公司为基础的期权交易,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5年3月28日以财税[2005]35号联合下发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股票期权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2005年7月1日起执行;2006年9月30日,国家税务总局以国税函[2006]902号下发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股票期权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对股票期权征收个人所得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现在位居世界第一,若以美元计价,到目前为止外汇储备超过3.3万亿美元。因人民币兑美元持续升值,这给外贸出口厂商和国家(主要是外汇管理局或持有外汇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外汇期权交易能一定程度上规避或降低风险,国家外汇管理局2011年2月14日以汇发[2011]8号下发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交易有关问题的通知》,因不同期权交易风险存在一定差别,在我国对期权交易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对人民币的外汇期权交易做了一定的限制。按照规定,银行办理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交易只限于客户买入外汇看涨或看跌期权业务,除对已买入的期权进行反向平仓外,不得办理客户卖出期权业务。而对外汇期权交易的税收没有特别规定,采用一般营业税。

因我国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出口,而人民币不断升值给出口厂商和国家外汇储备带来了巨大损失。人民币的持续升值给国家对外政治和经济上的带来了相当的压力,尽管为规避汇率变化的风险而采用人民币外汇期权交易,但其是一项非完整的期权交易。随着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品种的不断增加,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交易将逐步由现行的限定型的期权交易发展为规范的标准期权交易。为适应我国营业税改增值税,避免重复纳税,实行公平税负,有必要对包括现行的人民币期权交易的征收营业税进行改革。

尽管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还不成熟,只进行商品期货和股指期货交易,且对应的期权交易还没有进行。根据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趋势,我国将根据金融市场发展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商品期权、货币期权(外汇期权)、利率期权、债券期权、股票期权、股票指数期权等的期权交易体系,使之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和能力相适应。

2 建立期权交易税制的必要性

2.1 建立期权交易税收制度,有利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为参与者创造投资条件,为发展经济服务。在世界主要金融市场中,金融衍生品交易产品种类齐全,同时有健全的税收制度及其管理,使金融衍生品交易能为所在国家经济发展服务,满足投资者需要。我国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外汇储备,因没有健全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每年导致我国外汇大量损失。且税收制度不能适应金融市场交易需要,这与我国的经济地位很不相称。随着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发展和完善,与之配套的税收制度也需要逐步建立完善,以服务于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期权交易市场,因其具有降低风险的作用,其建立具有紧迫性。尽管我国的金融期权市场还没有建立,为了促进期权市场的建立,避免因税制不配套影响其运行,有必要对期权交易税收制度进行预研。

2.2 建立期权交易税收制度,有利于保障正常的交易活动的稳定运行,调节经济,贯彻国家经济政策。期权交易与实体经济变化相关,它的双向变化具有双重作用,因期权交易具有杠杆作用,其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因其杠杆作用而放大,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实体都会有很大影响。在人民币预期不断升值的情况下,大量外资流入国内进行投资,可能会导致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交易的剧烈波动,同时影响国家一定时期经济政策的制定贯彻执行。为了避免期权交易对经济政策及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需要尽可能降低因其杠杠效应给经济带来的负的乘数效应作用,通过期权交易的税制来调节这种变化,减少其波动。要充分利用其正的杠杠效应,使国家经济政策能够通过其乘数效应得到贯彻执行,促进经济稳定运行。

2.3 建立期权交易税收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金融衍生品期权交易中会产生收益分配,国家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依法对这些交易活动进行管理,凭借国家权力对交易活动征税,才能维持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国外投资者在我国通过期权交易获得的收益,我国具有优先征税权,若对这些投资者不征收税收,这些投资者将收益汇回其本国时,其国家也要依法进行征税,相当于把我国应依法取得的收益无偿转让给了投资者的国家,对我国利益造成损害。

2.4 建立期权交易税收制度,有利于完善我国税收制度体系。期权交易税是税收体系中的一种,它具有一般税收所具有的相同作用。在存在期权交易的市场中,若缺少了期权交易的相关税收,则国家管理和调节期权交易市场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就会受到影响,使政策效果打折扣,不利于国家经济目标的实现。建立期权交易税将有利于从税收整体上实现税收职能,使各种税收协调运行,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调节和服务于经济。

3 期权交易税的选择

期权交易可采用的税种包括:营业税、增值税和所得税。

营业税以其全部营业额为税基,征收管理相对简单,成本低,效率高,对经济运行调节迅速而效果好。但营业税不能抵扣,存在重复征税,税负不公平,不利于专业化协作和公平竞争。营业税从整体上不是期权交易税理想的税种选择。

增值税以交易对象的增值额为税基,需计算进项和销项税额,已缴纳的进项税额可抵扣,不存在重复征税,税负公平,有利于专业化协作,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具有中性作用。但要求税务机关具有较高管理水平,征收管理成本高。从公平和促进金融市场发展角度,增值税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所得税对期权交易者征收则将通过期权交易取得的全部收入扣除其取得收入的相关成本的余额进行征税。它是对纳税人经营最终成果的征税,能体现按能力负担原则,符合社会公平。但要求税收管理制度规范健全,具有较高管理水平,征收管理成本高。从公平税负来说,对期权交易征收增值税也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对期权交易,目前尽管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是营业税,少数国家采用所得税,但一个国家采用哪种税,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对期权交易获得收益征税,根据具体内容的差别,考虑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管理水平,财力状况,根据收益的性质和管理效率进行决定采用哪种税。因所得税要求管理水平高,税收收入稳定性相对较差,对我国来说,对期权交易征收所得税不是理想的选择。因营业税税制的不足,我国正在实施营业税改增值税试,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金融业属于改增值税范围,基于未来的税收发展趋势,对于期权交易的税收,应遵循的改革路径是:营业税增值税(部分采用)所得税。在期权交易税的选择上目前宜采用增值税。

4 期权交易增值税的构成

对期权交易增值税实施有效征管是开征期权交易增值税的基本条件。税制的构成要素包括: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征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减税、免税和法律责任等,影响期权交易增值税征收管理的主要要素为: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征税环节、纳税地点,而纳税期限、减税、免税和法律责任等由国家依法规定,在其他要素明确的条件下,税务机关能对这些影响税收的构成要素进行有效监管,保证对期权交易税的征收管理。

4.1 关于期权交易的纳税人 期权交易的纳税人是由期权交易制度设计决定的有限制条件(或无限制条件)的法人和自然人。增值税涉及进项和销项税,从事期权交易的交易双方参与人(按照税收法规规定期权交易征收所得税的除外)都为期权交易增值税的当事人,都是期权交易的增值税的纳税人。期权交易增值税的纳税人具体包括:参与商品期权、货币(外汇)期权、利率期权、债券期权、股票指数期权交易的法人和自然人。股票期权征收所得税,这里不做讨论。

4.2 关于征税对象 对期权交易具体征税对象因名称而不同。商品期权指期权买方在支付一定数额的期权费后,有权在约定的到期日按双方事先约定的价格和金额向期权卖方买卖约定的商品,同时权利的买方有权不执行上述买卖合约的权力。货币期权(外汇期权)即期权买方在支付一定数额的期权费后,有权在约定的到期日按双方事先约定的汇率和金额向期权卖方买卖约定的货币,同时权利的买方有权不执行上述买卖合约的权力。利率期权是买方在支付了期权费后即取得在合约有效期内或到期时以一定的利率(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面额的利率工具的权利。利率期权合约通常以政府短期、中期、长期债券,大面额可转让存单等利率工具为标的物。债券期权购买者在支付了期权费后能有权利而非义务地以一预定价格买入或卖出特定数量的中长期债券的权力。若期权被执行,期权的卖方有义务交付特定的证券——实物交付。

股票指数期权是以股票指数期货合约为基础,期权购买者付给期权的出售方一笔期权费,以取得在未来某个时间或该时间之前,以某种价格水平,即股指水平买进或卖出某种股票指数合约的选择权。期权交易的是权力,对权力是不可能征税的,实际上期权征税的对象是期权交易的结果,即按照期权合约价格成交时的交易对象的价值。期权交易征税对象一般包括:权利金、期权交易获得的收益、利息收入等。

4.3 期权交易的税目 期权交易的征税税目,现有的期权交易对象包括:商品、货币(外汇)、利率、债券、股票指数等。因债券包括政府债券和公司债券,政府债券包括中央政府债券和地方政府债券,对国债一般不征税,期权交易的征税对象应将国债排除在外。

4.4 期权交易的税率 期权交易税率是影响期权交易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期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和建立目标的实现。

期权交易税率制定,需要结合期权交易制度设定的目标确定。期权交易制度的建立,主要在于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弥补现有金融市场运行带来的经济波动的缺陷,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工具,维护国家和厂商利益,为经济发展筹集资金,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

税率设计也需借鉴国际上成熟的经验,既不能因税率太高阻碍期权交易市场的正常发展;也不能太低,因期权交易参与者的目的有保值、投资和投机,且期权具有巨大的杠杆作用,对经济的影响无论是正效应还是副效应作用都非常大。太低使得期权交易因其巨大的杠杆作用影响国家经济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导致经济运行产生较大的波动,干扰经济的正常稳定运行。

因期权交易可能出于保值、投资和投机的目的,对期权交易的税率设计,已经建立期权交易市场的国家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设计税率,有的国家不区分期权交易的目的,统一使用一种税率,而有的国家则根据期权交易的目的做适当区分,分别适用不同的税率。对保值目的的期权交易,税率较低,这样可保护实体经济的利益,避免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而对投资和投机性期权交易,则采用不同于保值交易的税率,这一定程度避免因税率原因而过度投机造成对经济的不利干扰。而有的国家则因区分期权交易目的而可能造成的监管困难,对期权交易不区分期权交易的目的,对期权交易使用相同税率。

在设计期权交易税率时,同时要考虑到我国现行增值税税率的设计与行业原采用营业税的税负水平及行业之间税负水平的平衡。

对期权交易税率设计不可能一次就达到理想的状态,需要在运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逐步调整,使其达到既能促进期权交易市场发展,又不至于对国家经济的稳定运行产生过度的干扰合适的状态。

基于我国期权交易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在制度设立和监管方面可能存在不完善,因此对我国期权交易制度设立的最初一段时期,对期权交易采用单一税率,同时对以保值为目的的期权交易给予一定比例的退税(即先征后退),以减少对以保值为目的的实体经济不利影响。在期权交易的商品、货币(外汇)、利率、债券、股票指数等对象中,各交易对象在整个交易市场的比例不同,国家对其调控的可控性存在不同,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存在差异,为避免期权交易导致经济的剧烈波动,根据其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和可控性在基准税率的基础上分别确定不同的增值税税率。

商品期权以商品实物交易为基础,以商品价值量为税基,适用标准增值税率。货币(外汇)期权交易以外汇汇率变化为基础,人民币长期升值是一种趋势,升值意味我国财富损失。因升值会使大量外汇资金流入,易引起通货膨胀,干扰经济的正常稳定运行。

外汇(货币)期权投资者由保值、投资、投机组成,各自的目标存在差异,风险不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相同。保值与对外贸易或外汇借贷密切相关,进出口商或外汇借贷者进行期权交易的主要目标在于避免汇率变化带来的交易损失给他们的正常经营活动带来不利影响。投资为目的的期权交易主要在于利用汇率的变化获得的收益,投资者可以是各类机构和人员,这类交易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为中性。而投机性期权交易参与者主要通过参与期权交易活动获得高额的投机收益,而期权交易投机性活动因其杠杠作用,期权交易参与者通过大量外汇资金的流入和流出等活动,影响汇率的变化,干扰经济活动,会引起经济波动,对经济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

基于外汇期权的影响和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和汇率变化趋势,理想的模式是对外汇(货币)期权交易制定差别税率。即对保值和投资的外汇期权交易征收标准税率或优惠税率,对投机期权交易征收较高的税率。在实际中,对期权交易者参与的目的难以区别,采用不同税率对期权交易者存在一定的征管困难,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对期权外汇交易统一征收一定税率,然后按照一定标准(如外贸出口保值)对已经征收的期权交易税按一定比例的退税。

利率期权与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及银行大面额可转让存单的利率变化有密切关系,因这部分发行总量政府可以进行有效控制,所以对这类利率期权适用标准的增值税税率。债券期权主要有政府债券、公司债券等,与价格相关,数量和对经济的影响政府可控制,可以适用标准增值税税率。股票指数期权主要是通过股票指数的变化和单位指数的价格决定期权交易的收益。而股票指数期权以指数变化为基础,指数主要受市场影响,在制度完善情况下,政府对其控制可采用多种方法,因而,股票指数期权交易适合采用标准的增值税税率。

4.5 征税环节 对期权交易征税,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期权交易成交环节征税,不成交不征税。

4.6 纳税期限 期权交易增值税的纳税期限与其他增值税的纳税期限相同。

4.7 纳税地点 因原金融行业营业税为地方税,而增值税为共享税,纳税地点会影响地方利益,妥善处理纳税地点问题有利于期权交易市场的发展。纳税地点可能的选择包括:期权交易所所在地和期权交易参与者税务登记所在地。

期权参与者有自然人和法人,自然人参与者因没有进行税务登记,其期权交易的增值税纳税地点宜选择交易所所在地,法人按我国法律规定纳税地应为厂商法人(期权参与者)税务登记所在地,但期权交易非即时交易,在一定时期后,期权买方决定成交时才可能实现,这样法人期权交易选择纳税地为法人税务登记所在地有监管方面的困难,仅依靠参与期权交易的法人申报难以达到对期权交易税收征管的目标,需要结合期权交易的结算机制保证期权交易增值税的征收。期权交易选择在交易所所在地征税对于期权交易的法人不符合现行的法律法规,选择在参与期权交易法人税务登记所在地较为合适。

4.8 减税、免税 对权利金,可按世界普遍采用的免税,其他的需要进行减免的税目等内容可根据国家经济政策和宏观调控的需要随时确定。

5 关于期权交易税收征管

在期权交易增值税税管理方面,必须根据期权交易的特点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管理,期权交易双方、交易所、税务机关三方信息准确及时交流传递和跨年度期权交易增值税的进项税额抵扣不同于其他税收管理,这两项管理内容是期权交易增值税征收管理成败的核心。

期权交易与其他交易明显差别:纳税地点和期权交易的发生地(交易所)存在差别,一般的交易只涉及到纳税的当事双方,纳税地点明确;而期权交易需通过交易所进行,期权交易有第三方,且在期权交易过程中可能存在融资行为,这对期权交易增值税的管理增加了复杂性。税务机关由原来只需管理期权交易双方到需管理好双方的同时要协调税务机关与交易所之间的信息交流,保证税务部门能获得准确的期权交易信息,避免期权交易税收信息不准确而导致期权交易增值税的流失。即通过从交易所获得期权交易意向双方达成的期权合约信息,及时了解交易的相关情况,并将信息传递给交易双方税务登记所在地税务机关,便于跟踪成交情况,及时征税。

因购买期权合约后,期权不立即执行,期权交易执行可能会跨越年度,这需要在期权交易增值税管理方面对跨年度交易的进项税额抵扣作出相应的规定,以保证期权交易增值税进项税额能够正常抵扣,达到增值税公平税负的目的。对期权交易增值税的其他管理可采用与现行增值税管理相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凤元.衍生品的税收问题:国际比较和借鉴[J].证券市场导报,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