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强迫症心理疏导方法

强迫症心理疏导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强迫症心理疏导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强迫症心理疏导方法范文第1篇

强迫症是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其典型的临床特点为意识的自我强迫与反强迫并存,两者强烈冲突使患者深感焦虑和痛苦,其病程迁延,心理负担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社会功能[1]。而近年来,强迫症又有愈演愈烈之势。美国全国同病率调查结果表明,强迫症是仅次于抑郁症、酒依赖和恐惧症的第4位常见病[2]。同时,近期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疾病的患病率有增高现象,且病程迁延,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心理伤害,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据调查,3/4病人存在自尊心降低,1/2有自杀念头[3]。另外,需要我们重视的是强迫症常有中度及重度社会功能障碍,虽然药物治疗使本病的预后有所改变[4],但相关研究同时表明,药物治疗有效率仅为50%~60%[5]。所以单纯的药物治疗对强迫症患者来说并非良策。故而,现今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案是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双管齐下、两手并重。所以,对于我们精神科护理工作者来说,在做好日常基本护理工作的同时,对强迫症患者开展适当而准确地心理护理是极其必要的。本文将就各种心理护理方法在住院强迫症患者的应用进展方面进行综述如下。

1 临床表现和分型

强迫症是一种病因复杂、表现形式多样的心理障碍,是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的神经症[6]。强迫观念是指重复出现的、强制性的、令人苦恼的、持久的思想、冲动和意向。强迫行为是指个体感觉被迫从事与强迫观念相关的或需遵从某种严格规则(如必须以特定的顺序完成任务)的重复行为(如洗手、打扫等)或心智动作(如重复思考特定的字词、数数、检查等)[7]。 另外,在心理防御模式方面,强迫症患者普遍存 在着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较差,较正常人有其自身的心理防御方式特点,即他们过度使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方式,而较少使用成熟防御方式。这一研究结果对于建立一个有利于健康的家庭环 境,指导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8]。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的不同,一些专家对强迫症进行了临床分型。Foa[9]等曾将强迫症划分为8个临床类型,并将患者的临床表现分别列入8个类型中。而文有生等从临床治疗有效性角度提出了3种强迫症的亚型:怕脏型、反复担心型和反复检查型[10]。不同的专家对强迫症的分型可能都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强迫症分型能为心理治疗提供可靠线索[11]。

2 强迫症的心理护理方法进展

心理护理系指护理人员运用医学心理知识,以科学态度、恰当方法、美好语言对患者的心理顾虑、思想负担、疑难问题进行启发、诱导、说服,为患者排除紧张、恐惧、忧伤、愤怒及消极情绪,使他们心情愉快,坚持治疗,树立信心,战胜疾病[12]。 目前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强迫症的心理疗法有: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包括钟氏认知领悟疗法)和森田疗法等[7]。我们知道,其实这些疗法都各自代表着一种心理流派,并且每一种疗法都有其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效果。因此,我们护理工作人员应该取长补短,根据强迫症状的特有表现,提供出相应的护理方法。以下是几种较为常见的针对强迫症的心理护理方法。

2.1 家庭心理干预 张效贞[13]研究表明: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父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等方面明显高于国内正常人。而父母的这些表现均不利于患者疾病康复,不利于其消除病态观念和行为,有时反而强化其行为和观念[14]。所以进行家庭心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护理人员平时应多接触患者的家属,对他们做好心理健康宣教。通过对强迫症的病因、病程、治疗、护理和预防的讲解,使患者父母对该病有了较清醒的认识,解除了他们因对疾病不了解而产生的疑虑、恐惧、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15]。

2.2 认知-行为护理 认知-行为疗法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心理疗法。对于我们护理工作者来说,在日常工作中开展这一心理疗法,是切实可行的,也是势在必行的。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在于:人的心理与行为常与他对人对事的认知有关。非适应、非功能的心理和行为是由扭曲的认知产生。如果能更改或修正其错误的认知,就可以改善其心理和行为。同时,它还认为强迫症状可减轻焦虑而使得强迫症状强化和持续,焦虑也由于引起强迫症状得不到清除的机会而得以继续,因此,使患者发生强迫观念和行为,中断习惯化过程成为治疗的必要阶段[7]。在日常工作中,护士可根据这一理论对患者进行有效地心理护理与干预。认知行为护理的方法很多。其中,笔者将简单的介绍下面几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为思维日记法,即让患者自写日记,每天记录引起焦虑、紧张不安的活动、想法和仪式性动作,自评主观不适分数,感受每次治疗前后的细微变化,从而对其进行一定的奖励[16]。患者在记录思维日记时,由于再次体验强迫症状的缘故,所以使得患者对强迫症状的抵抗增强。另外一方面,通过阅读患者的思维日记,护理人员可以较为准确地获悉两个关于患者强迫症状的重要信息:一是患者容易在何种情境或刺激下出现强迫症状;二是患者出现强迫症状时内心的感受。基于此两点,护理人员就可以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从而较为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强迫症状。 第二种为思维阻断法,此方法是在患者想象其强迫观念过程中,通过外部控制手段,人为地抑制并中断其思维,经过多次重复使强迫观念症状消失[17]。对于此方法,闫加民[18]的具体操作方法是:让患者全身进入放松状态,想象能够诱导强迫状态的念头、想法等,告诉患者头脑中出现清晰想象活动时,就抬起示指示意。当患者抬起示指时,治疗者喊“停止”,并要求患者跟着喊“停止”,同时治疗者拿厚书用力击一下桌子,发出强烈的声响。如果患者从想象诱导强迫状态的思维到抬起示指这段潜伏期延长。说明治疗有效,若出现想象有困难,也说明有效。这时,患者想象后再抬起示指时,治疗者和患者只喊“停止”不必击桌子。重复进行时只让患者本人在心里喊“停止”,不必发出声音。每次治疗进行20次阻断。 第三种为暴露脱敏疗法。暴露疗法护理是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结合暴露脱敏疗法。通过给予微弱的刺激,达到减少仪式动作出现频度的目的。安排该患者在全身松弛状态下协助护士收集病房换洗的衣服,逐渐让患者与护士共同做晨晚间护理,时间10~20min,每日或隔日1次,后让患者复述内心的体验,特别是总结成功后的体验[19]。 一般来说,认知-行为护理是现今较为常用的心理护理方法,而除了上述的几种较为常用的认知-行为护理方法外,其实还有许多其他的方法,但是万法不离其中,护士如能准确的分析患者的思维过程,指出错误的认知,通过认知行为护理改正患者不合理的认知观念,打破认知和情绪、行为障碍间的恶性循环,就能使认知行为护理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

2.3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处在恢复期的强迫症患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心理护理方法。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能全面提升强迫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将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整合到精神病患者康复计划中具有重要意义[20]。胡延华[21]也认为应组织患者学习相关疾病知识,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树立自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促使患者自觉克服病态心理,消除顾虑,保持乐观情绪,加强各项锻炼,以利早日康复。

2.4 支持性的心理护理 支持性心理护理可建立和发展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核心内容,也是心理护理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任何时期的心理护理,都必须以良好护患关系为平台。各门各派尽管有着不同说法,可简化起来就是以下五步曲: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22]。即对待此类病人,护士要主动接近、关心他们,态度和蔼,语言热情、诚恳,使病人体会到一种可信和受人尊重的感觉,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23]。

2.5 团体疗法 这是非常有效的治疗强迫症的方法。不仅从认知上调整了患者的不合理观念,而且从行为上消除了仪式化动作,学习并形成了新的行为模式,不再表现的异于常人。更重要的是,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还能改善患者的人际关系,全面提高了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24]。现在在我院已经由护士组织开展了这一护理方式,至今为止,护理效果显著。

2.6 森田治疗 在国内森田疗法治疗神经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对于治疗强迫症,此疗法认为主要治疗强迫观念而不适应于强迫动作[25]。森田疗法主张患者对自己的症状不特别关注,接受自己的症状而不要企图排斥之,不要对自己的疾病过分关注,采取“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态度,感觉就会逐渐轻松[12]。所以,护士在平时接触患者的时候,应当鼓励患者正视并接受自己的强迫观念,不刻意的回避,顺其自然。这样将有助于患者强迫观念的改善。

3 强迫症状心理护理过程中的问题

前文曾提到不同的心理方法代表着不同的心理流派,这既是优点,也是缺陷。优点是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使用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法,丰富的护理手段使我们在面对病人时更有信心;缺陷则是每一种心理护理方法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究其根源主要是所代表的心理流派的治疗局限性。所以,联合各种心理方法是未来强迫症心理护理的趋势。

4 小结

心理护理对强迫症患者十分重要。所以,我们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法,并运用多种心理护理技巧与患者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同时,开展心理护理对护士本身也是种考验和促进。对此陈婷认为,通过开展心理护理,护士角色得以扩展,护士不只是医嘱的执行者,而应主动参与到各项治疗中,在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的恢复中,让护理工作占主导地位,全身心对患者进行护理,对护理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26]。

参考文献

1 胡振东,焦清艳.心理护理对强迫症疗效影响的观察.天津护理,2008,16(4):191-192.

2 Myer JK, Weissman MM, Tischler GC, et al. Six month prevalence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three communities, 1980-1982. Arch Gen Psychiatry, 1984, 41:949.

3 郭慧荣,肖泽萍,王振,等.强迫症病人的生命质量研究.中国行为医学,2003,12(6):628.

4 沈渔邨.精神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65-467.

5 黄英民,温益雄,潘锋.利培酮对强迫症治疗的增效作用.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5:275.

6 粱海翔,李刚.对强迫症的再认识.四川精神卫生,2002,15(2):125.

7 赵岩.强迫症心理治疗方法综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8,5:47-49.

8 马昌国.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方式及其家庭因素研究.现代医药学刊,2008,1(1):70-72.

9 David HB. Clinical Handbook of Psychological Disorder.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n: A Division of Guilford Publications, Inc,1985,69-144.

10 文有生,王牮,缪绍疆,等.强迫症的亚型探讨与疗效比较.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3):2733-2737.

11 高成阁,纪术茂,苏掌权,等.强迫症的临床特征及人格类型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1):24-27.

12 谢淑娟.心理护理中的护士角色和技术.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70-72.

13 张效贞.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父母心理状况调查及护理干预.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3-4.

14 闰俊,崔玉华.影响强迫症患者社会功能的相关因素.中国临床康复,2003,27(7):3706.

15 张海杰,彭锡玲,蔡兴芹.心理干预对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父母心理状况的影响.精神医学杂志,2005,18(3):187.

16 张瑞芬,夏娟静,朱建中.强迫症患者认知行为护理疗法的效果研究.现代护理,2005,11(20):1675-1676.

17 张理义.神经症现代治疗.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8 闫加民.思维阻断法治疗强迫症15例疗效分析.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6):145-146.

19 陈艳.一例强迫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天津护理,2005,13(4):230.

20 崔俊花,陶希英,李秀华.心理健康教育对强迫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1):34.

21 胡延华,张建华,刘敏.青少年强迫症的行为干预和心理护理.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4,10(2):141.

22 蒋瑛.探讨心理相关技能在精神科心理护理中的应用.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1):2563-2566.

23 管新丽.强迫性神经症病人的心理特征分析及心理护理.护理学杂志,2003,18(3):52-53.

24 赵妍.团体认知一行为疗法对强迫症的治疗.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8,(9):77-78.

强迫症心理疏导方法范文第2篇

典型特征:见到喜欢就买

购物狂的一个典型特征——见到喜欢的就买,买完了又后悔和自责,然而这种感觉转瞬即逝,她又投入了下一轮购物的战斗中。疯狂购物的内在原因来自对商品的病态占有欲,内在根源也来自于外在压力。事业的压力,工作的挑战,家庭的拖累,身不由己的种种,让购物成了她们宣泄压力和负面情绪的通道之一。

另外,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无助感,让有些女性内心极其渴望能控制和把握一些东西,购物则很好地契合了女性的这一心理需求。加上如今“团购”成风,很多女人沉溺于网络购物,被拉入一个不理性消费的行列中。

两种疗法缓解“病态购物症”

“购物狂”分为缺乏自制力的冲动消费型、由嗜好变成沉溺上瘾的过度消费型、“耳根软”的被动消费型、减低空虚感觉的逃避消费型、只爱名店的崇尚名牌型、因贪便宜而大量购买的疯狂讲价型6种类型。

专家指出:“当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而是进入一种购物上瘾、强迫自己消费的状态时,这就不仅仅是一种过度消费了,而是一种病态购物症,在国外被广泛定义为‘强迫性购物行为’。从心理学上来说,属于强迫症的一种,需要接受一定的心理疏导和治疗。”

强迫症心理疏导方法范文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9年4月泌尿科76例患者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患者38例,男、女分别为28例、10例;最低/高年龄分别为56/79岁,平均年龄为(67.5±5.7)岁;肾上腺肿瘤、肾肿瘤、肾囊肿、膀胱癌、前列腺癌、癌、输尿管结石、前列腺增生、其他分别为2例、2例、2例、1例、1例、1例、9例、15例、5例;对照组患者38例,男、女分别为26例、12例;最低/高年龄分别为57/80岁,平均年龄为(68.2±6.1)岁;肾上腺肿瘤、肾肿瘤、肾囊肿、膀胱癌、前列腺癌、癌、输尿管结石、前列腺增生、其他分别为2例、1例、2例、2例、1例、1例、11例、13例、5例。本次研究选取的全部患者各项基础信息相对比,P>0.05,无统计学差异,能够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心理认知行为护理,主要包括:(1)健康宣传,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需要及时为患者讲解相关注意事项,引导患者按医嘱用药。同时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讲解相应的健康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术后并发症等的认知,便于患者配合护理工作。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身体状态,引导患者对自身疾病有更加理性的认知,促使患者客观的面对疾病,避免患者产生消极心理。(2)心理护理,患者在术后担心出现感染、术后恢复等,难免会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此时,护理人员同患者积极交流沟通,密切观察患者情绪状况,针对患者的不良心理,进行有效疏导。同时护理人员还可以为患者讲解一些成功治疗案例,全面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另外,护理人员还应鼓励支持患者家属,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指引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逐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行为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做好皮肤清洁、卫生清洁等工作,患者长期卧床休息时,还应该定期指引患者翻身,防止出现褥疮、血栓等并发症。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身体恢复情况,指引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活动,加快恢复患者机体功能。

1.3观察指标

护理后,根据SCL-90量表对两组患者护理后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定,其包含恐怖、敌对、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偏执、精神病性、躯体化九个方面,得分越高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越不好[3];在判断患者的生活质量时,利用SF-36量表进行,该量表包含八项,每项总分100分,患者得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质量越高[4]。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选取的全部数据均用SPSS24.0统计软件包进行护理,年龄、心理健康状况、生活质量等用(x±s)表达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前后对比的配对样本用t检验;性别、疾病类型、护理总满意度等用n(%)表示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检验标准判定为α=0.05,P<0.05证明两组患者之间的统计学差异明显,有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心理健康评分状况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恐怖、敌对、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偏执、精神病性、躯体化评分别为(1.3±0.3)分、(1.5±0.4)分、(1.5±0.3)分、(1.5±0.4)分、(1.6±0.4)分、(1.6±0.3)分、(1.3±0.2)分、(1.3±0.3)分、(1.6±0.4)分;对照组患者恐怖、敌对、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偏执、精神病性、躯体化评分别为(1.7±0.4)分、(1.8±0.5)分、(1.8±0.3)分、(1.7±0.4)分、(1.9±0.5)分、(1.9±0.4)分、(1.4±0.3)分、(1.3±0.3)分、(1.9±0.5)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心理健康评分,恐怖、敌对、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躯体化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偏执、精神病性评分两组患者相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状况相对比

2.3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水平

强迫症心理疏导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不育,女性;授精,人工(丈夫供体);心理测定学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ntal health state of patients receiving 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 (IUI) using husband sperms. Methods Fifty infertility women undergoing IUI and 40 infertility women who visited our centre served as controls were investigated by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The result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between the IUI patients and domestic norm as well as the control (F=3.23,q=0.22-0.26,P>0.05). The scores of 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 factor and anxiety factor of IUI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t=3.39,2.78;P0.05).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IUI and various domestic norms were not significant (t=0.15-1.94,P>0.05). The five factors, such as hostility, obsessiveness, 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 sensitivity, gloom and anxiety, of IUI were positive, but lower than score three, 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χ2 =0.01-1.73,P>0.05). Conclusion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patients receiving IUI is basically normal, the practice of this technique has no bad effect on patients’ emotion. However, the scores of factor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hostility and obsessiveness are higher than other factors, which indicates that a proper psychologic intervention is required.

[KEY WORDS] Infertility, female; Insemination artificial, homologous; Psychometrics

近年来,不孕症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因不孕症直接关系到病人身心健康、夫妻感情和家庭稳定,现已成为世界性生殖健康问题。现代辅助生育系列技术作为先进的新兴生命科学为无数不孕夫妇带来了希望。夫精人工授精(IUI)因简单、易行,已成为不孕病人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之一。但夫精人工授精的成功率一直不高,许多学者从生物学及心理学等多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研究认为不孕妇女的心理状况比一般人群差[1],大多数不孕不育病人存在抑郁、焦虑倾向[2]。张雨萍等[3]研究认为,接受IUI的不孕症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那么夫精IUI这项技术的实施本身是否会影响病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增加病人的不良情绪?2007年10月~2008年10月,本文随机抽取接受夫精宫腔内IUI的50例病人进行心理状态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10月~2008年10月,选择因不孕就诊于淄博市第三人民医院、经筛查具有实施夫精IUI治疗指征的病人50例,均为女方多囊卵巢综合征、男方弱症而准备行IUI治疗者,按照随机自愿原则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所有病人均无精神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系统并发症,近3个月未服用任 何精神类药物。病人年龄26~42岁,平均(29.9±4.0)岁,不孕时间2~10年,平均(3.57±2.18)年,其中原发不孕34例(68%),继发不孕16例(32%)。对照组为同时期因多囊卵巢综合征、男方检查正常就诊的门诊促排卵指导同房的不孕症病人40例。两组病人年龄、不孕时间、不孕构成及文化程度等一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表1 两组病人的一般情况比较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表

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行设计调查表的表头,包括病人的姓名、年龄、职业、工作压力、不孕时间、不孕的原因等。SCL90共有90个项目,概括为10个因子,依次是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睡眠、饮食情况)等。SCL90每个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1~5分表示症状从无到有的严重程度,每个因子分=各因子所有项目的分数之和除以因子项目数。总分是90个项目所得分之和。按中国常模标准评分,总分≥160分或任一因子分≥2分为阳性,提示轻度或轻度以上心理问题,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1.2.2

调查时间

行IUI治疗的病人问卷调查的时间为准备行IUI治疗之前;指导同房的病人问卷调查时间为注射HCG日。病人均自愿接受心理调查。调查前先向病人说明填写方法、问卷调查的意义以及保密等原则,要求真实认真地对近1周内出现的症状,按表中所列项目进行填写,填好后收回。所有问卷均无空项,填写正确,符合评估的标准。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IUI组与对照组病人阳性因子出现情况比较

IUI组SCL90测评中出现阳性分的因子分别是敌对、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和焦虑,其余因子无阳性症状。对照组SCL90测评中出现阳性分的因子是强迫症状、焦虑、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其余因子无阳性症状。阳性因子分均小于3分。两组出现阳性因子病人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01~1.73,P>0.05)。见表2。

2.2

IUI组SCL90测评结果与对照组及常模组比较

IUI组SCL90测评结果与对照组及国内常模[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20,q=0.22~0.26,P>0.05)。IUI组的人际关系因子分、焦虑因子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t=3.39、2.78,P

3

讨 论

随着辅助生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夫精宫腔内IUI作为不孕症的一线治疗措施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但其成功率一直徘徊在10%~20%之间[5]。影响IUI成功率的因素除去技术层面的原因外,心理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DOWNEY等[6]研究认为,不孕妇女74.6%有情绪的改变。还有研究认为,行IUI治疗病人的心理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可出现抑郁和焦虑症状[3]。刘标英等[7]对800例IUI病人调查显示,IUI病人存在抑郁心理、自卑心理、负罪心理和猜疑心理。这些研究均提示不孕的妇女,包括接受IUI治疗的不孕病人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行IUI治疗的病人与 对照组及常模组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无显著性,提示接受IUI治疗的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基本正常,心态较平和。分析有以下两个原因:①随着辅助生育技术治疗出生后代的健康成长及后代生育力的正常,让不孕的病人对辅助生殖技术的安全性不再担心;②人们开始理解和关心不孕病人夫妇双方,而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缓解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减轻了他们的情绪反应[8]。本文IUI组与对照组病人出现阳性因子的例数差异无显著性,而且人际关系因子分、焦虑因子分还低于对照组,提示夫精IUI的实施本身并没有增加不孕病人的不良情绪。

在正常人群中, 5%~10%有抑郁发生[9]。本研究中IUI治疗病人的抑郁因子分与常模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与文献[2]结果不符。分析原因可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普及,病人的心理素质提高,观念开始转变,过去那种认为没有后代是罪大恶极的事情的观念在人们心中已开始淡化[9],病人会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采取治疗措施,即使没有子女,他们也会通过收养子女等途径来解决问题。

本文结果虽然表明行IUI治疗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常模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但病人的人际关系、敌对的情绪、强迫症状、忧郁、焦虑的因子分值均在2~3分之间,提示病人存在轻度或轻度以上心理问题。因此,要求生殖医生在接诊中应该对其进行一定的疏导,减轻病人心理负担,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10]。营造关爱的氛围,让病人以愉快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李明. 不孕不育心理支持治疗的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 2005,24(2):5456. [2]潘红英,徐瑾,叶志弘. 不孕不育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 护理与康复杂志, 2006,8(5):292293.

[3]张雨平,张莹,柏璐,等. 人工授精病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护理学杂志:外科版, 2004,4(19):15.

[4]张明园. 精神科手册[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10415.

[5]朱亮,邢福祺. 影响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成功率的相关因素[J]. 广东医学, 2007,3(28):395396.

[6]DOWNEY J, HUSAMI N, YING LING S, et al. Mood disorders, psychiatric symptoms, and distress in woman presenting for infertility evaluation[J]. Fertile Sterile, 1989,52:425.

[7]刘标英,曾少颜,黄蜜琼,等. 人工授精受术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4,3(12):132.

[8]LEE, SHUHSIN, KUO, et al. Chinese traditional childbearing attitude and infertile couples in Taiwan[J]. J Nursing Scholarship, 2000,32(1):54.

[9]顾美皎. 临床妇产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622627.

强迫症心理疏导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主观性耳鸣;非听觉;心理问题;精神问题

耳鸣是耳科的常见病症之一,是由非外界的声音刺激而引起的听觉感受[1]。有文献报道,耳鸣利用条件反射会持续兴奋大脑自主神经系统和边缘系统,因此耳鸣会对患者的认知水平形成干扰,出现抑郁、焦虑、失眠等症状[2]。本文对耳鸣患者的非听觉问题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4月~2015年4月本科室收治的120例主观性耳鸣患者为实验组,男67例,女53例,年龄15~62岁,平均年龄(39.7±12.3)岁。左耳71例,右耳43例,双耳6例。病程7d~5年。另选同时的120例健康人群志愿者为对照组,男62例,女58例,年龄21~52岁,平均年龄(34.9±14.1)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实验组患者进行为期两周的临床观察,记录临床症状。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对象进行心理评估。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患者的抑郁、焦虑、强迫症的程度、睡眠质量、人际交往等问题进行评估。在患者心态平和的条件下,由医师指导下进行填写。

1.3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当P值

2 结果

主观性耳鸣患者的临床表现:对120例实验组患者进行两周的临床观察,发现有103例(85.3%)患者出现烦躁焦虑,70例(58.3%)患者睡眠质量低下,两者为主观性耳鸣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

实验组、对照组的心理评估:对两组实验对象的问卷进行评估,发现实验组患者有抑郁症、焦虑症和睡眠障碍等心理、精神问题的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目前对于耳鸣患者进行再训练治疗是主流方法,但有时在引发耳鸣的疾病得到治愈后,耳鸣仍未消失[3]。绝大多数的耳鸣主要是对患者的心理和精神造成较大影响,并不会导致患者器质性的病变,但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干扰,因此患者会出现烦躁焦虑、睡眠障碍等临床表现[4]。

本研究发现,主观性耳鸣患者在临床上多表现为烦躁焦虑(85.8%),其次为睡眠质量低下(58.3%)。与健康人群对比,主观性耳鸣患者发生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睡眠障碍、人际交往障碍、神经官能症等心理、精神类疾病的概率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因此在治疗耳鸣的过程中应以疏导不良心理反应为重点,根据患者的非听觉问题及时给与及时的心理治疗,必要时使用改善微循环药物、神经营养药、抗抑郁药、镇静安眠药等对患者进行治疗[5]。

综上所述,绝大多数的主观性耳鸣患者均存在非听觉问题,对非听觉问题的正确、及时、有效的处理是治疗耳鸣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对耳鸣患者的非听觉问题进行研究,对有耳鸣患者的针对性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邱会军,刘秀丽.耳鸣患者的听觉与非听觉问题的相关性研究[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05:558-560.

[2]王红玲.听力正常与听力下降耳鸣患者心理问题及心理声学特性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2.

[3]N.Zirke,C.Seydel,D.Arsoy,B.F.Klapp.Analysis of mental disorders in tinnitus patients performed with Composite International Diagnostic Interview[J].Qual Life Res,2013,22(8):2095-2104.

强迫症心理疏导方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传染科病人;心理状态;治疗

【中图分类号】R3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85-01

最近几年,传染病越来越多,其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对于传染病人来说,研究其心理状况和治疗方法早就成了目前的重要课题之一。染上传染病的病人一般心理上都有自卑、恐惧以及愤恨感,从而制约其与人交流,由此使病人的生活质量降低,更有甚者其正常的生活以及工作状态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同时比较容易造成病人在进行治疗的环节存有情绪烦躁、自卑等方面的负面心理,使得治疗的疗效受到制约。然而就传染病病人的有关心理方面的治疗及干预的研究目前还比较缺乏,需要做进一步的求证。选取我院传染科的140名病人当做研究对象,来分析研究他们的心理状况、治疗的手段以及疗效,现做以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传染科进行治疗的病人140例当做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9例,女性81例,年龄在2―79岁,平均年龄(43.1±8.9)。其中肝炎患者有65例,患有其他传染病的患者75例。本研究的全部的研究对象和他们的家属都了解我们的研究的各个环节,且都是自愿参与的,进行治疗以后,选取SCL-90来做相关的测评。

1.2 治疗方法:经由跟患者聊天、交流以及跟病人的家属座谈等方式,来对病人的心理情况和造成负面心理的因素做详细的了解。并以此来对病人进行治疗方案的合理制定。主要的治疗方法选取认知疗法,所谓认知疗法主要有对患者的认知进行重建、对心理应付跟问题解决等手段做相应的心理方面的辅导,这里面最关键的是对患者的认知进行重建。需采取语言讲解、肢体方面的暗示、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等来对病人进行疏导,从而缓解病人的负面心理、让病人正视病情、积极配合治疗。

1.3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

2 结果

对患者治疗以前和治疗之后做SCL-90测评,同时做相关的对比,通过治疗后病人的强迫症、饮食睡眠、躯体化、焦虑等负面心理都比治疗之前有显著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的了解和认识,早就不限于身体健康,而是拓展到了心理健康以及对社会的适应等领域。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类身心疾病的出现、发展、治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目前对疾病进行治疗,不再是单纯的进行医学方面的治疗,而是延伸到了心理学方面的治疗。病人患有传染疾病被确诊以后,90%以上的患者会出现负面心理。病人自己不但要忍受病痛的折磨,而且自己的疾病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很大的威胁,处理不当会传染给别人,会有自卑感,不愿与人交流,感觉自己成了人们敬而远之的病魔,特别的焦虑,以至于得了强迫症。为了不让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给别人,使病情蔓延开来,一般会把患有传染疾病的患者给隔离起来进行治疗。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都需要交流与沟通、爱与被爱。一旦被隔离就是把这些需要给剥夺了,这必然会给病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变化,不敢把自己的真是病种告诉别人,怕比人讨厌自己,对自己敬而远之,从而使自己产生自卑、愤恨的心理。一旦存有了这样的情绪,病人的心理一般都比较敏感,往往会因为一些比较小的事情就会被激怒、乱发脾气。由于大部分的传染病治疗起来时间比较长,且不容根治,因此病人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烦躁、悲观等负面情绪。他们会因为自己的病情不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治疗好而感到急躁,有时会因为自己病情的反复复发而不安,就想有一种比较奇效的药服用以后就立刻好起来。因为他们迫切的希望自己的病赶紧好起来,所以比较注意自己身体的各种变化,对医生以及护理人员所说的话也比较敏感,格外注重化验及检查的各项结果,想了解各种治疗的方式以及效果,从而导致自己对人际关系比较的敏感、自卑、焦虑等。所以对传染科病人心理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及治疗,有利于病人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本组研究把传染科的病人当做研究对象,在其存有的负面心理和造成负面心理的因素做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式对其负面心理进行治疗,从而实现对其心理状态的有效改善。由此进一步证明对传染科病人进行心理治疗,对病人预后和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总之,在全面了解和掌握传染科病人存有的不良心理及造成不良心理的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可以使病人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得到有效的改善,对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静雯,杨虹,马秀芳. 传染科患者的心理与心理护理[J]. 内蒙古中医药,2014,11:150.

强迫症心理疏导方法范文第7篇

张婷是我班一个普通的女生,初中升高中考试中,她仅以高于录取线2分的成绩成为所在学校唯一进入省重点中学的学生。在高手如云的重点中学,她勤奋努力地学习,平时作业和小考成绩还不错,第一次期中考试成绩只位列班级中等,巨大的成绩落差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接下来的几次小考中,成绩一路下滑,以至于每到考试前就会出现头冒冷汗、手脚发抖等焦虑的现象,为此,她非常苦恼,并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

焦虑心理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在重点中学的学生身上表现更加明显。产生焦虑是心理素质不良的表现之一,心理素质不良,常表现出一定的性格缺陷,如,胆小、敏感、依赖、期望值过高、自尊心强、较为内向等。在上述案例中,张婷从小就因优秀的成绩养成了很强的自尊心,但在考试遇到挫折后,便陷入了极度的苦恼和痛苦中,体验到羞愧、自卑、自责等十分复杂的情感。在此期间,她对自己的要求、家人对她的期望等都成了她心里一个沉重的“包袱”。故在自己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其认知也逐渐产生缺陷,自我评价也过低了,不能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实力。对自己的高期望与现实的挫折让她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中,更加不能客观冷静地认识自己,使自己逐渐失去了信心,更使自己陷入到了焦虑之中。

针对这类具有焦虑心理的学生,教师最需要的是耐心,做好和学生共沉浮的心理准备。

1.及时并不间断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明确不同学习环境的特殊性。重点中学集中了所在地最优秀的学生,强中自有强中手,每位学生都有冲冠的实力,也都有可能被挤下来,要客观地评价自己,避免产生过高期望,准确定位,适当调整自己的期望能使自己学得更轻松、愉快。

2.树立对考试结果的正确认识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意义。考试的意义在于检测知识点掌握阶段性的不足,而不在于考试成绩的本身,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还能迎头赶上,教师和学生应齐心合力,决心和行动显得尤为重要。另外,还应客观地看待分数,看班级总体实力,看差距,都有助于弱化焦虑情绪。

3.及时跟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很多家长对于子女的过度焦虑,归因于孩子平时不努力造成了考场上解题等的不适。可能确实有些学生是由于平时的学习态度不良造成了考试时的无所适从而过度焦虑,但这不是普遍现象,教师应该引导家长在有所调查后表态,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及时帮助孩子放松心情,学会转移焦虑,树立自信。

二、嫉妒心理

李娜是班级英语课代表,英语成绩优异,教师称赞,同学羡慕,家长骄傲。她对自己要求也很严格,有明确的目标并能为之不懈努力。她的同桌也是一位比较优秀的女孩,同样喜欢英语,俩人成绩差距不大。因为英语作业多,李娜去英语办公室交作业时会经常叫上同桌。一个学期后,在连续的月考和期中考中,李娜的英语成绩都差于同桌。这让李娜在心理上感到极不平衡,开始怀疑同桌在搞什么小动作:是不是买了什么好的参考资料偷偷在做?是不是星期天回家后找其他教师在补课?嫉妒让李娜渐渐疏远了同桌,去英语办公室也不再叫上同桌,俩人甚至不愿坐在一起。

嫉妒是一种使人非常沮丧的情绪,天然有着一种贬低别人尊严的居心和力量,而且最易在年龄相仿、地位相近的人之间产生。总以为自己比别人好是当今部分学生盲目自信的重要原因,不希望别人比自己强则又是他们自私心态的典型体现。上述案例中,李娜对同桌的嫉妒与其长期养成的好胜心理有关,李娜从小到大都喜欢和同学比,是个非常好胜的女孩,一路走来,她总是能在掌声中得到胜利的感觉,几乎没有输过。爸爸妈妈觉得女孩子好胜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以后不会被人欺负。于是,不是很注意女孩子逐渐变化的心理,比如嫉妒、虚荣心,不容易接受挫折。当然,考试紧张焦虑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当学生忙于学习而渐渐少了交往,大家好像是在不透明的状态下竞争,一下子不能适应,总是担心别人比自己看的书多,做的题多,得到教师的照顾多,心理状态不佳,学习效率与质量也就大打折扣。有效防范学生的嫉妒心理的产生和扩张,则需要教师用宽厚的心态对待。

1.要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对学生的各方面的表现表达真诚的鼓励:学习上的小进步、行为上的可喜改变、言谈上得体的表现都值得肯定,让学生充满自信;教师的教育应时刻向学生传达民主、平等、宽容的为人态度,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充实,培根有句名言:“每一个埋头沉入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工夫去嫉妒别人的。”

2.通过与学生谈心,及时发现学生中的嫉妒现象,开展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逐渐调整学生的心态,让他们坦诚地对待竞争对手,理性看待别人的长处,让学生意识到应该把别人的成绩看作自己追赶的目标,而不是对自己的威胁,善于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跟自己的竞争目标结对互补,“化戾气为祥和”。

3.培养学生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观,选择让自己开心的学习生活方式,学会通过赞美别人欣赏别人来培养学生博大的胸襟。适当开展各项班团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营造一个展示自我、欣赏别人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相互欣赏中快乐地成长。

三、自负心理

陈明是一个成绩优异的男孩,中考以市区某初中第一名、市前十名的成绩进入省重点高中实验班。陈明有些悠然自得,一直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第一次单元考试又取得了预期中的好成绩,他就开始盲目自大,认为重点中学也不过如此,凭借自己的小聪明,不用花很多的时间照样可以获得不错的成绩,于是,课余他经常活跃于篮球场上,每次都是踩着铃声大汗淋漓地跑进教室,影响了别人也影响了自己,任课教师发现他的作业错误率高了,指出他的错误时,他也是应付一下“一点就通”,其他同学和他探讨问题时,他也有不屑之意,没有耐心和诚意,同学开始疏远他,教师更是为他担心。

自负心理就是盲目自大,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人不能没有自负心理,尤其对青少年来说,在适当的范围内,自负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但是,自负又必须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脱离实际的自负不但不能帮助人取得事业成功,反而影响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严重的还会影响心理健康。陈明一直生活在光环下,在重点高中激烈的竞争中也能基本站住脚跟,的确可喜可贺,但因为如此就盲目自负,在学习中不能做到挤时间,虚心接受教师和同学的意见,那么,在强手如云的重点中学实验班,一定不会一路凯歌的。自负对学生的成长极为有害,那么,怎么才能帮助学生克服自负心理呢?

1.引导学生要全面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认识自我不能孤立地去评价,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他人所不及的长处,同时又有不如人的短处,与人比较不能总拿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不足。

2.帮助学生对症自我调适。要想消除自负的心理问题,除了认识自负的危害外,还要挖掘自负产生的根源,以便对症施治。假如你的自负是由于片面的自我认识造成的,那么你就应及时调整自己看自己的角度,全面地认识自己,特别要注意认识和分析自己的缺点以及不如他人的方面,如,人缘不好、朋友少、自私、不守纪律、刻薄等。

3.适当调整评价机制,对这些学生尽量少表扬,不给特殊待遇,对他们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挫折训练。教师可以交给学生一些较难的事去做,当他没能完成任务时,要帮助其分析原因,使他看到自己的不足。让自负的学生有机会参加更高层面的活动。当他与比自己优秀的学生在一起时,别人表现出的智慧和才能会使他自愧弗如,这种感受对矫正学生自负心理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强迫心理

王超是体育特招生,是校篮球队主力,平时训练任务繁忙,身体常常因为运动过于频繁和激烈而长期处于疲劳状态,王超对于自己的成绩平平一直耿耿于怀,心想只要晚上睡眠少一些,开夜车,就能把成绩提上去,结果考试成绩不但没有提升反而下滑了。越是考得不好,王超越觉得自己应该比别人多花时间,久而久之,无论自己训练有多累,他都会坚持在熄灯后看上一个小时的书,如果不这样,就会整晚睡不好。对自己的这种强迫心理,王超痛苦不堪。

强迫心理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为特征,患者明知强迫症心理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其反复出现,越是企图努力抵制,越感到紧张和痛苦。体训生基础差,又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训练,成绩自然会比别人差,但高考对体训生的文化成绩要求要比一般学生低得多,体训生其实不用过分在意自己花时间比同学少,只要做到上课认真听讲,课后作业完成及时,一般疑难问题能够解决就行。每天大量的训练,必然造成身体疲劳、困倦,需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休息,强忍着不睡,又没有好好休息调整,这样必然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这种带有轻微强迫症的现象不但存在于王超这样的体训生身上,在女学生中也大有人在。如何帮助学生有效防止和改变这种状况呢?

1.引导他们降低对自己要求,接纳当前的自己,正确对待自己不甚满意的方面,在自己能够改变的方面积极改进,不断获得成功感以及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特别是那些有明显强迫症的学生,在起始阶段,需要做好宣泄引导工作,以及认知调整工作,而不是局限在问题的表面。作为教师,应以鼓励为主,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接纳自我。

2.应当帮助他们在逐步改变自身性格的同时,拓宽注意范围,学会主动关心、体谅他人,尝试了解他人的喜、怒、哀、乐,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不压抑在心里,尝试着表达出来。特别是尝试主动帮助他人,在助人的同时可以体验到自我价值感,这是非常有益的。越来越把指向于内的注意力转变为指向于外,那么,强迫症状就会相应减轻。

强迫症心理疏导方法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中学教师;心理健康;处理策略

1问题的提出

1、1研究的目的

教师处理学生心理问题,作为一种行为,也存在着负向和正向的区分,在不同的情景下,这种区分可能不尽相同。但是作为行为,它必然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将从教师的心理健康、认知和行为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能为学校师资培训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使教师对于他们本身及他们工作所面对的对象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真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1.2研究的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教师各方面的研究很多,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生活幸福,更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和问题的调查“。这些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全国常模严重,尽管在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差异。国外也有研究表明,教师这个职业比其他社会职业更容易使人感到精疲力竭”。不同年龄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而关于教师行为和心理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上,对学生心理问题处理策略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却是较少探讨”。

姚三巧的研究发现,有力的社会支持可提高教师的正性情绪;自尊感强可增强教师的工作满意感,提高其心理卫生水平,减轻躯体抱怨和抑郁症,增加正性情绪。有效的应付策略可使教师工作满意感和心理卫生水平提高,减轻抑郁症。钟向阳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消极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感均有显著相关,并发现了心理健康分数与消极应对方式负向的关系。而李春灵’在分析南宁市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积极的应对风格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极的应对风格使心理健康水平下降。这些结果可以看出心理健康与消极行为的负向的关系。那么,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否也与他们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有关系呢?这是本研究想探讨的一个问题。

2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沧州市八所中学共300名教师进行调查,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86份,有效率为95.3%。其中女教师204份,男教师82份。

2.2研究方法

2.2、1采用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制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评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该量表含有90个项目,评分标准采用五级。

2.2、2采用查明华,申继亮等编制的《中学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策略问卷》,此问卷包括5个分问卷,分别是:厌学情景问卷,退缩行为情景问卷,自我中心行为问卷,攻击行为情景问卷,和考试焦虑隋景问卷。问卷共包括101道题目,每一题目作为一种具体策略。所有策略分属于六大策略即:言语疏导型策略、责任转移型策略、惩罚约束型策略、行为疏导型策略、拒绝忽视型策略和情感关爱型策略。要求被试对有效性和可能性进行5等级评分。

2-3统计分析所有资料录入计算机并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各情景中教师的六种处理策略的有效性(E)、可能性(P)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

在厌学情景中(见表1),考察教师心理健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发现心理健康恐怖因子与言语疏导策略的可能性、行为疏导策略的可能性以及拒绝忽视策略的有效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拒绝忽视策略的可能性与心理健康强迫症状因子、焦虑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心理健康的精神病性因子与拒绝忽视策略的可能性及有效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在退缩行为情景中(见表2),考察教师心理健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发现言语疏导的有效性与心理健康的忧郁、焦虑、敌对及偏执存在显著正相关,其可能性与躯体化、焦虑、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行为疏导的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

惩罚约束的有效性与躯体化、忧郁、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拒绝忽视的有效性与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情感关爱的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

在自我中心行为情景中(见表3),考察教师心理踺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心理健康的恐怖因子与行为疏导的有效性、可能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拒绝忽视的有效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忧郁因子与情感关爱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偏执因子与行为疏导的有效性存在显著正相关;精神病性与惩罚约束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

在攻击行为情景中(见表4),考察教师心理健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言语疏导策略的有效性与心理踺康各因子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与强迫症状、忧郁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行为疏导策略的有效性与焦虑、恐怖及偏执存在显著正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惩罚约束策略的有效性与敌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其可能性与阮郁、焦虑、改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拒绝忽视策略的有效性、可能性与焦虑、敌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情感关爱的有效性与人际关系存在显著负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

在考试焦虑情景中(见表5),考察教师心理缝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恐怖因子与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与行为疏导策略、情感关爱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敌对因子与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

4讨论

4.1心理健康与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策略选择的关系

由表1一表5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在情景四(攻击行为)中教师策略的选择才与心理健康有较大的相关。究其原因,SCL一90问卷主要是测定近段时间的心理健康状况,时间的局限性比较大。而教师的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是作为教师在相当长的时问内累积下来的自我意识,因此,从测量角度看,自我溉念与教师行为的关系应该更密切。

由表可见,心理健康程度得分与言语疏导、行为疏导和情感关爱这三种积极正向的策略,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程度高的教师,更倾向于使用言语疏导、行为疏导和情感关爱的行为干预策略,反之亦然。根据钟向阳的研究,心理缝康分数与消极应对方式存在负向的关系。

这种现象可能反映出当前教师由于普遍接受培训教育,所以都能认识到处理学生问题时哪些有效哪些无效,但在真正行为上,可能有些教师还不能做到。

4.2不同情景对教师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策略选择的影响

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教师的观念中,在厌学、攻击行为和考试焦虑情景中,教师倾向于认为情感关爱型策略更有效;在退缩和自我中心情景中,教师认为惩罚约束型策略更有效。而在实际采用的策略上戒们发现对于厌学问题和考试焦虑问题,教师都更倾向于采用情感关爱型策略,对于退缩和自我中心问题,教师更倾向于采用惩罚约束型策略;在攻击行为情景中,教师更倾向于采用言语疏导型策略。

面对厌学和考试焦虑问题,教师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为上,都选择了情感关爱这一策略。可见,教师对待学生的厌学和考试焦虑问题,还是充满了人情味,希望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用更多的情感感化学生。

面对退缩和自我中心问题,教师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为上,都选择了惩罚约束这一策略。可能是教师认为用言语疏导等正面教育很难奏效,所以更倾向于给学生以制裁,让学生受到惩罚,得到教。

对于攻击行为问题,教师虽然认为情感关爱更有效,却更多使用言语疏导。攻击,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造成学生之间的一些伤害。所以在选择使用策略时,他们更倾向于采用言语疏导,因为这样可以在瞬间见效。

除了上面的差异外,我们并未发现教师对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的有效性的认可和真正在具体情境中采取的策略有显著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行为结果的认知对他们的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性,另一方面,在我们的问卷设计中,有效性和可能性体现在同一问卷上可能会造成本身的较高的相关性。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