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牙龈出血的医疗方法

牙龈出血的医疗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牙龈出血的医疗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牙龈出血的医疗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独一味胶囊;上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

[中图分类号] R57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a)-234-01

2006年3月~2009年3月我院共收治消化性溃疡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3例(剔除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异常者),其中,43例在常规西医疗法的基础上口服独一味胶囊,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3月~2009年3月我院共收治消化性溃疡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3例(剔除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异常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43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男性33例,女性10例;年龄16~20岁2例,21~30岁15例,31~40岁16例,41~50岁8例,51岁以上2例;入院时血红蛋白:90 g/L以上10例,60~90 g/L 17例,30~59 g/L 13例,30 g/L以下3例。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18~20岁2例,21~30岁14例,31~40岁16例,41~50岁6例,51岁以上2例;入院时血红蛋白:90 g/L以上9例,60~90 g/L 15例,30~59 g/L 13例,30 g/L以下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轻重分布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口服去甲肾上腺素、静点泮托拉唑、清除幽门螺杆菌、禁食、补液,贫血严重者输红细胞。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基础上口服独一味胶囊,每次3粒,3次/d,连服7 d,如果出现再次出血,则连服14 d(再次出血均发生在住院7 d内)。以不再呕血及排柏油样便停止时间为上消化道出血停止时间,不再呕血及排柏油样便停止24 h后再次呕血或排柏油样便为再次出血,观察出血停止时间及住院期间再次出血发生率。

1.3疗效判定

入院24 h内不再呕血及排柏油样便停止为显效;72 h内不再呕血、排柏油样便明显减少,7 d内排柏油样便停止为有效;3 d内呕血及排柏油样便无改善为无效。

2结果

治疗组:显效31例,占72.09%(31/43);有效10例,占23.26%(10/43);无效2例,占4.65%(2/43)。对照组:显效19例,占47.56%(19/40);有效18例,占45.00%(18/40);无效3例,占7.50%(3/40)。治疗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有效率低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

3 讨论

藏药独一味为唇形科植物独一味的根及根茎,分布于四川、云南及。性味苦,微寒,有小毒,具有活血散瘀、止痛、止血、消肿、生肌敛疮的功效。 李元静等进行了独一味颗粒剂的主要药效学研究(包括镇痛、抗炎和止血作用),并与原剂型独一味胶囊进行了比较。研究中采用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炎症、甲醛致小鼠牙龈炎症等方法,并测定了小鼠止血时间、大鼠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进行了大鼠血小板聚集试验。结果显示,独一味颗粒剂能明显抑制小鼠扭体反应及大鼠的足肿炎症,增加小鼠牙龈持续性炎症期间的摄料量,提高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明显延长血小板最大聚集时间,减慢解聚速度,缩短小鼠止血、凝血时间和大鼠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增加纤维蛋白原含量,提示独一味颗粒剂具有明显的镇痛、抗炎和止血等作用。多用于外科手术后的切口疼痛及出血,外伤骨折,筋骨扭伤,风湿痹痛以及崩漏、痛经、牙龈肿痛、出血;也有用于口腔溃疡及溃疡性结肠炎,而用于消化性溃疡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罕有报道。本组观察止血效果显著,而防止再次出血效果更明显,其机制除止血作用外,还有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生肌敛疮的功效),故住院期间再次出血发生率显著下降,建议将其作为消化性溃疡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规治疗。本组未观察消化性溃疡愈合时间,建议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对此进行探讨,深度挖掘其各方面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元静,张月玲,刘近荣,等.独一味颗粒剂的主要药效学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5,21(3):36-40.

[2]贾正平,李茂星,张汝学,等.独一味止血有效部位的实验研究[J].药学学报,2005,21(4):272-274.

[3]李茂星,贾正平,张汝学.镇痛止血药独一味的研究概况[J].药学学报,2004,27(3):222-224.

[4]关枫,王艳宏.藏药独一味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新进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23(2):119-120.

[5]王晓文.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道出血40例―附常规西药治疗20例对照[J].浙江中医杂志,2002,37(12):43-44.

[6]董槐生.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72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0(6):55-55.

[7]谭章.独一味胶囊治疗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临床研究[J].中华临床医学,2004,5(4):47-48.

牙龈出血的医疗方法范文第2篇

河南省济源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河南济源459000

【摘要】目的:分析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致白细胞减少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取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后发生白细胞减少的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引发白细胞减少的因素进行探讨。结果:患者治疗后的血常规白细胞数量低于治疗前,停止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用药后,血常规中白细胞数量得到恢复。结论: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是引发白细胞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但通过有效的对症治疗能够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临床中的使用应谨慎。

关键词 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白细胞减少;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97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3-0080-02

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中的主要成分是奥硝唑,是在替硝唑、甲硝唑之后的第三代新型硝基咪唑类衍生物之一,主要用于毛滴虫、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厌氧菌细胞的DNA,对菌血症、败血症、脑部感染、外科感染、口腔感染、盆腔感染、腹部感染等严重厌氧菌感染和手术预防感染[1]。然而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严重的威胁。较多临床研究表明,奥硝唑会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器官产生影响,会使患者出现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过敏反应、四肢麻木、头痛、呕吐、恶心等严重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2-3]。鉴于此,笔者对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致白细胞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进行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后发生白细胞减少的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6例患者均为女性,均由于阴道不规则出血伴腹部疼痛入院,患者中年龄最小26岁,年龄最大46岁,平均年龄(30.7±2.5)岁。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采取尿检和临床检查进行诊断,其中有4例患者的诊断不排除宫外孕、贫血,尿检为阳性,血常规检验结果为:血红蛋白92g/L,血小板191×109/L,白细胞数5.4×109/L,中性粒细胞0.65,红细胞数4.3×1012/L。采用腹腔镜检查后给予手术治疗措施,术后诊断为输卵管妊娠流产和继发性贫血病症。有2例患者的诊断不排除宫内环或者盆腔内肿物,血常规检验结果为:血红蛋白128g/L,血小板282×109/L,白细胞数9.8×109/L,中性粒细胞0.76,红细胞数4.9×1012/L。采用腹腔镜检查后给予手术治疗措施,术后诊断为继发性贫血和宫外孕病症。

1.2治疗方法对患有输卵管妊娠流产和继发性贫血病症的患者,在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措施,给予100ml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联合1.5g/L头孢呋辛钠进行静脉滴注,其中奥硝唑0.5g,氯化钠0.9g,奥硝唑氯化钠每天滴注1次,头孢呋辛钠每天滴注2次。对患有继发性贫血和宫外孕病症的患者,在手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治疗措施,采取0.5g奥硝唑氯化钠联合2.25g头孢呋辛钠进行静脉滴注,奥硝唑氯化钠每天滴注1次,头孢呋辛钠每天滴注2次。

2结果

患有输卵管妊娠流产和继发性贫血病症的患者在手术后第5天进行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为:血红蛋白69g/L,血小板188×109/L,白细胞数3.3×109/L,中性粒细胞0.63,红细胞数3.2×1012/L,停止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用药3d后,进行血常规复查,结果显示为:血红蛋白70g/L,血小板178×109/L,白细胞数3.8×109/L,中性粒细胞0.60,红细胞数2.6×1012/L。患有继发性贫血和宫外孕病症的患者在术后5d如没有发生感染现象则进行血常规检验,结果显示为:血红蛋白98g/L,血小板336×109/L,白细胞数3.3×109/L,中性粒细胞0.58,红细胞数3.7×1012/L。停止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用药后给予患者利血生、维生素、鲨肝醇等药物进行辅助治疗,治疗3d后进行血常规复查,结果显示为:血红蛋白97g/L,血小板276×109/L,白细胞数4.4×109/L,中性粒细胞0.66,红细胞数3.6×1012/L。由此可见,所有患者通过治疗后的血常规白细胞数量均低于治疗前,停止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用药后,血常规中白细胞数量得到恢复。

3讨论

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是抗感染药的一种,具有显著的疗效,在临床的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的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4]。本研究表明,在临床的治疗中使用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能够引发患者发生术后白细胞减少的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相关研究结果大致相同。因此,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在临床治疗的应用中,医护人员应注意以下几点[5-7]:①加强对临床用药的监督力度,一旦发生不良反应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采取治疗措施,如患者出现白细胞减少应立即停止相关药物的使用,使用升高白细胞的药物进行治疗,使患者的不良反应症状得到缓解;②在进行联合用药时应避免药物间产生的毒性反应,例如硝基咪唑和头孢具有神经毒性,两种药物共同使用则会使反应加重;③在用药前应对患者的用药史进行详细的询问,慎重考虑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如患者曾有过敏反应则不可以使用该药物;④在用药的过程中应对医嘱严格遵循,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陈勇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人民医院,四川攀枝花617061

【摘要】目的:观察甲硝唑联合头孢氨苄治疗牙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4例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以甲硝唑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头孢氨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临床治疗指标。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1.4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74.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牙周袋深度、牙龈指数、出血指数、疼痛消失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硝唑联合头孢氨苄治疗牙周炎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牙周炎;甲硝唑;头孢氨苄

【中图分类号】R781.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3-0081-02

牙周炎是口腔科常见的疾病,是一种侵犯牙龈、牙周膜、牙骨质等牙周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牙龈出血、疼痛,牙齿松动,以及形成牙周袋等[1]。牙周炎的发病率较高,约占成人的5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牙周炎常采用甲硝唑治疗,但近年来单用甲硝唑的临床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本研究对47例牙周炎患者采用甲硝唑联合头孢氨苄治疗,临床效果显著,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10月治疗的94例牙周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牙周炎的诊断标准,且治疗前一个月内未进行其他方式治疗,未服用抗菌素,并排除患有血液病的患者以及孕产妇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7例,其中治疗组男性26例,女性21例,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38.45±3.28)岁,病程25天至7个月,平均病程(3.42±0.24)个月,病情:轻度:16例,中度18例,重度13例;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22例,年龄25~59岁,平均年龄(37.61±4.43)岁,病程30天至8个月,平均病程(3.51±0.31)个月,病情:轻度:15例,中度19例,重度1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0.9%氯化钠溶液反复冲洗牙周,对照组患者口服甲硝唑片(哈药集团制药六厂,批号:20101205)治疗,200g/d,分三次服用,14d为1个疗程;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头孢氨苄片(北京北大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110224),300mg/d,分三次服用,14d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指标:牙周袋深度、牙龈指数、出血指数、疼痛消失时间以及临床疗效。

其中牙龈指数[2]:0表示牙龈健康;1表示牙龈轻度炎症:牙龈的颜色有轻度改变并轻度水肿,探诊不出血;2表示牙龈中等炎症:牙龈色红,水肿光亮,探诊出血;3表示牙龈严重炎症:牙龈明显红肿或有溃疡,并有自动出血倾向。

牙龈出血指数[3]:0表示牙龈健康,无炎症及出血;1表示牙龈颜色有炎症性改变,探诊不出血;2表示探诊后有点状出血;3表示探诊出血沿牙龈缘扩散;4表示出血流满并溢出龈沟,5表示自动出血。

1.4疗效判定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按以下标准进行判定[4]: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牙龈无压痛、出血、溢脓等,牙周袋无红肿,各项指标明显改善;有效:牙龈无压痛、出血、溢脓等临床症状以及临床指标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和临床指标无明显改善。其中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组间进行卡方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P<0.05表示组间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1.49%,对照组总有效率74.4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效率53.19%,显著高于对照组显效率42.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例(%)]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4725(53.19)18(38.30)4(8.51)43(91.49)*

对照组4720(42.56)15(31.91)12(25.53)35(74.47)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情况治疗组患者的牙周袋深度(2.68±0.62)mm、牙龈指数(0.92±0.12)、出血指数(2.20±2.05)、疼痛消失时间(17.34±2.14)h,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比较(x±s)

组别例数牙周袋深度

(mm)牙龈指数出血指数疼痛消失

时间(h)

治疗组472.68±0.62*0.92±0.12*2.20±2.05*17.34±2.14*

对照组474.25±0.811.90±0.414.15±6.3227.42±3.6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牙周炎是一种牙科多发疾病,是成年人丧失牙齿的主要原因,其发病与牙结石、菌斑、食物嵌塞、吸烟以及精神压力等密切相关。牙周炎患者口腔内发炎,牙龈肿痛,严重的患者甚至无法进食,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5]。研究表明,牙龈卟啉单胞菌、齿蚀拟杆菌、普雷沃氏菌、消化链球菌等厌氧菌感染是导致牙周炎的主要原因,它们通过菌毛吸附于牙齿表面,释放的内毒素、炎性介质或补体引起牙龈组织炎症,故有效抑制厌氧菌感染是治疗牙周炎的关键所在[6-7]。甲硝唑是治疗牙周炎的常用药物,其对厌氧微生物具有杀灭作用,作用机制是抑制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但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表明单用甲硝唑治疗牙周炎的效果不佳[8],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单用甲硝唑治疗,患者的症状指数,疼痛消失时间以及临床有效率均不高,这可能是由于牙周炎患者口腔内的细菌对甲硝唑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耐药性[9]。头孢氨苄属于第一代喹诺酮类药物,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DNA中的拓扑异构酶和螺旋酶,从而抑制细菌增殖。另外,头孢氨苄能够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抑制细胞壁合成,从而细胞膨胀至内容物溶出,故头孢氨苄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均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是广谱抗菌药物[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甲硝唑联合头孢氨苄较单用甲硝唑治疗疗效显著,牙周袋深度、牙龈指数、出血指数、疼痛消失时间均显著小于单用甲硝唑治疗。

综上所述,采用甲硝唑联合头孢氨苄治疗牙周炎患者,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向义方.甲硝唑治疗牙周组织病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6):151-152.

[2]陈震,文立亚,方杨,等.牙龈差距与龈成形术冠修复后牙龈指数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0,26(3):169-171.

[3]王璇,刘静明,贾洪诚,等.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牙龈出血指数的关系[J].北京空腔医学,2011,19(6):326-328.

[4]丁丽.甲硝唑缓释药膜治疗牙周炎60例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5):133-134.

[5]于林祥,刘博.甲硝唑联合氧氟沙星治疗牙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4):135-136.

[6]韩亮,慢性牙周炎的非手术治疗进展[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0,26(12):754-755.

[7]裴亚萍.20%甘露醇结合甲硝唑治疗牙周炎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2013,08(5):672-673.

[8]李思敏,郭良微,丁玲.局部应用派力奥与雅康比较治疗成人慢性牙周炎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学杂志,2013,12(25):31-32.

[9]李荣.观察甲硝唑缓释药膜治疗牙周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2,3(12):310-312.

[10]王雪春.甲硝唑联合头孢氨苄治疗牙周炎38例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6):3746-3747.

牙龈出血的医疗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口腔正畸治疗;成人牙周病;临床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3.071 

牙周炎是侵犯牙龈和牙周组织的慢性炎症, 是一种破坏性疾病, 其主要特征为牙周袋的形成及袋壁的炎症, 牙槽骨吸收和牙齿逐渐松动, 它是导致成年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1-3]。导致牙周炎的因素有很多种, 其中牙齿的畸形例如牙齿扭转、牙齿错位等是其主要的原因。然而, 牙周炎又会导致患者牙齿畸形, 给患者带来牙齿不美观的生活问题和自卑情绪。因此, 很多牙周炎患者希望通过手术来改善外观, 本文通过对27例口腔正畸治疗成人牙周病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调查医院2010年10月~2015年10月27例口腔正畸治疗采取正规普通治疗后的成人牙周病患者, 其中男15例, 女12例, 年龄19~60岁。所有患者的前牙牙缝基本都增大, 同时还伴有不同程度的移位现象, 并且前牙出现了摇晃和松动, 其级别为Ⅰ~Ⅱ度。患者还伴有其他并发临床表现。牙龈组织萎缩患者5例, 牙周组织糜烂患者8例, 牙齿数量减少患者5例, 咀嚼功能障碍患者21例。27例患者经X线检查后均出现异常, 具有牙槽骨吸收现象。 

1. 2 方法 对患者首先进行规范的常规治疗, 彻底清洗常规刷牙无法清洁到的口腔卫生“死角”, 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 去除牙石, 并且要求患者每天早晚按时刷牙。待患者牙周炎得到较好的控制之后, 进行口腔正畸治疗。口腔正畸治疗时患者的麻醉方法一般都选择局部麻醉法, 治疗方法一般采用直丝弓矫正技术, 采用多曲唇弓的方法压低上下牙尖, 纠正牙齿的平整度时多采用肽圆丝。 

1. 3 观察指标 GI、牙槽骨的高度、PBI、牙周袋深度、PD、前牙覆盖距离和TM。 

1. 4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效果显著的患者临床表现为, 牙周探诊深度在3 mm以内, 上下牙齿吻合度较高, 牙齿松动级别为Ⅰ~Ⅱ度, 患者牙齿较为美观、整齐, 前牙位置恢复正常及牙尖压低。X检查情况很好, 表现为牙槽骨吸收现象减少甚至消失。治疗效果有效的患者临床表现为, 牙周探诊深度在4 mm以内, 炎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脓肿消失, 牙齿错位得以纠正, X检查情况好转, 表现为牙槽骨吸收现象减少。治疗效果无效的患者临床表现为, 牙齿畸形、松动、移位现象并没有得到改善, 并有可能加重, X检查情况较差, 表现为牙槽骨吸收现象无任何停止的趋势。炎症没有得到控制, 脓肿存在和脓液外漏。 

2 结果 

牙龈指数治疗前为(0.32±0.25), 治疗后为(0.13±0.20)。龈探诊出血指数治疗前为(1.56±0.79), 治疗后为(1.10± 

0.45)。牙周探诊深度治疗前为(4.31±0.79), 治疗后为(3.40± 

0.70)。牙齿松动度治疗前为(0.31±0.20), 治疗后为(0.19± 

0.15)。27例口腔正畸治疗成人牙周病患者治疗效果显著18例, 有效8例, 无效1例, 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96.30%。 

3 讨论 

牙周炎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作为保护牙齿及龈下牙周组织的天然屏障被打开, 导致口腔内各种食物残留及污垢, 得以越过健康牙龈的保护而侵入龈下, 在这种常规刷牙无法清洁到的口腔卫生“死角”, 长时间地累积形成牙石[4, 5]。早期患者无症状或者是出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的炎症表现, 同时还伴有不同程度的移位现象。随着病变的进展, 晚期患者会出现牙齿摇晃松动和数量减少,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外观美观。并且病变向外蔓延可累计咀嚼肌, 牙齿缺失和咀嚼肌麻痹可是咀嚼功能降低,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 

质量。 

27例口腔正畸治疗成人牙周病患者治疗效果显著18例, 有效8例, 无效1例, 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96.30%。口腔正畸治疗为缓慢的治疗过程, 逐步纠正牙齿畸形和移位。在行口腔正畸治疗的过程中, 保持口腔清洁和牙周护理是必不可少的。口腔正畸治疗过程中若有感染, 会对牙周组织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最常采用的清理口腔的方法为碘氧疗法, 再进行口腔正畸治疗的过程中, 必须长期重复进行碘氧疗法。治疗过程中, 应注意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正确选用矫正器的大小和力度及使用时间的长短。口腔正畸治疗术后, 医护人员应加强患者对于保持口腔清洁的认知程度, 并且要求患者每天早晚按时刷牙, 积极控制牙周炎炎症[6-8]。 

综上所述, 成人牙周炎患者再经正规普通治疗之后进行口腔正畸治疗效果显著, 患者口腔较为美观, 患者治疗后满意度提高, 治疗过程稳定安全, 值得各大医院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 黄昊红, 韩永红, 于浩.《口腔正畸治疗》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制.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21):2645-2646. 

[2] 杜申钊.患者心理在口腔正畸治疗中对疗效的影响.中外医疗, 2011, 30(25):187. 

[3] 张琼方, 周莹, 王忠.口腔正畸治疗患儿的健康指导.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16):1506. 

[4] 赵奎铎. 口腔正畸治疗的心理辅导.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05, 20(4):332-333. 

[5] 黄慧萍, 冯娜, 朱献华. 多种形式健康教育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2(28):94. 

牙龈出血的医疗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慢性牙周炎;盐酸米诺环素软膏;临床疗效

慢性牙周炎是口腔科常见疾病,该病是一种侵犯牙龈和牙周支持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其中牙菌斑中的微生物为主要感染源,故临床多采用抗生素治疗[1]。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抗生素,我院自2009-2011年间采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慢性牙周炎,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2011年间收治的104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牙龈水肿、充血、糜烂等症状。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男性28例,女性24例,年龄29-66岁,平均年龄(42.8±2.6)岁,病程2-11年,平均(4.8±1.4)年。wWw.133229.Com对照组患者男性27例,女性25例,年龄34-64岁,平均年龄(42.3±2.2)岁,病程1-12年,平均(5.3±1.2)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前均给予清洁上牙龈,刮治下牙龈,并保持根面平整,使用3%双氧水和0.9%生理盐水交替冲洗牙周袋。对照组患者于牙周袋内放置复方碘甘油20g/l,1次/周,疗程为4周。观察组患者于牙周袋内缓慢注入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直至药物由袋口溢出为止,1次/周,疗程为4周。用药后2h内嘱患者不得喝水、进食及漱口,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牙龈指数(gi)、牙周袋深度(pd)变化及临床疗效。

1.3 疗效判断标准[2]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有显著改善,牙龈无出血,牙周袋深度明显减少;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牙龈出血减轻,牙周袋深度有所减少;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甚至出现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 χ±s表示,同时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观察指标 如表1所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牙龈指数和牙周袋深度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牙龈指数和牙周袋深度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牙菌斑中的微生物是牙周炎发生的始动因子,因此有效清除牙菌斑,防止或减少牙菌斑的再堆积是治疗慢性牙周炎,防止复发的主要措施[3]。目前,抗生素在治疗慢性牙周炎中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是较为常用的一种药物,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是一种四环素类药物,其能够能在牙周袋内缓慢释放,并长期维持局部较高的药物浓度,抑制细菌生长,促进细胞再生,有效改善口腔症状和牙周指数[4]。此外,据临床研究报道[5]: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具有局部药效强、亲脂性高、组织穿透力强、持续时间长、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本研究采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慢性牙周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治疗后患者的牙龈指数和牙周袋深度有显著改善,这与相关文献[6]报道一致,治疗总有效率为94.2%。将药物注入牙周袋内,能长时间局部保持药物的高浓度,以便更好地作用于病变部位,促进临床症状的缓解。

综上所述,采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慢性牙周临床炎疗效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陈伟宾.盐酸米诺环素辅助治疗慢性牙周炎的疗

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2,8(8):62.

[2] 陈一平.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在治疗慢性牙周炎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2,(14):4-5.

[3] 胡燕.盐酸米诺环索局部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5):228-230.

[4] 张丕雷.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成人慢性牙周炎36例疗效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17(6):97-98.

牙龈出血的医疗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室颤动;电除颤;静脉溶栓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20.057

心室颤动(简称室颤)是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约70%的室颤出现在起病后2 h内。对于无创伤出血性的心肺复苏,如电除颤、短暂胸外按压的患者,应极积进行溶栓治疗,只有这样才能挽救濒死的心肌,减少梗死面积,改善心脏泵功能,降低病死率。本研究为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急诊科接诊和心内科收治20例ASTEMI患者,准备溶栓时,突发出现室颤,经电除颤复律成功后使用瑞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安全而有效,适合无条件开展PCI的基层医院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例ASTEMI患者为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急诊科接诊或心内科收治的准备溶栓时,突发室颤,经电除颤复律成功的患者。发病到室颤发作时间1~3 h,发作次数不等。男18例,女2例,年龄51~70岁,平均63岁。心肌梗死部位:下壁5例;前壁4例;广泛前壁8例;右室1例;下壁+右室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胸痛时间大于30 min,并且至少2相邻胸导联或至少2个邻近肢体导联ST段抬高超过0.1 mV,发病12 h以内,无溶栓禁忌证。

1.2方法室颤后立即使用300 J或360 J非同步电除颤,并辅予必要的药物治疗,每例患者电除颤后均复苏成功,20例患者当中18例未行胸外按压,仅2例行短暂胸外按压,所有患者均未行气管插管。开始溶栓时,患者心跳、呼吸、血压已经恢复。溶栓方法:即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嚼服,氯吡格雷300 mg顿服。首次静脉推注瑞替普酶18 mg,

30 min后再次静脉推注18 mg,每次缓慢推注2 min以上[11]。溶栓治疗6 h后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针4250 IU,每12 小时

一次,连续应用7 d后停用。治疗前后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常规、肾功能、血脂常规,动态监测观察患者胸痛缓解、心电图改变、心肌酶变化、TnI变化情况。根据病情选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剂、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抗心律失常等药,对症处理并发症。

1.3观察指标(1)用药2 h内胸痛缓解情况;(2)溶栓前及溶栓后3 h内每30分钟复查1次心电图,观察ST改变,导联位置须固定;(3)持续心电监护,2 h内是否有再灌注心律失常;(4)心肌酶学变化,以CK-MB为重点,溶栓后每4小时复查1次,观察其峰值变化,并监测TnI;(5)不良反应,如出血、过敏反应;(6)1周内死亡率;(7) 2周后评估心功能。

1.4溶栓再通标准(1)溶栓后2 h内心电图抬高最显著的导联的ST段下降>50%;(2)溶栓后2 h内胸痛明显缓解或消失;(3)TnI峰值提前至发病12 h内,心肌酶峰值前移,CK提前至16 h内,CK-MB提前至14 h内;(4)溶栓后2 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如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房室传导阻滞(AVB)或束支传导阻滞突然改善或消失,或者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伴或不伴低血压。上述四项中,心电图变化和心肌损伤标志物峰值前移最重要。

2结果

根据冠状动脉再通标准,再通16例,再通率80%。溶栓2 h后胸痛缓解16例。心电图ST段回降>50%者16例。溶栓2 h后再灌注心律失常8例,其中室性早搏3例,房性早搏1例,短阵室速1例,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1例,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16例CK-MB峰值提前。少量出血6例(牙龈出血5例、痔出血1例、),无脑出血及内脏出血病例,无过敏反应病例。死亡1例,因为梗死面积大,溶栓时间晚,与心源性休克相关。2周后评定的心功能(Killip分级)为I级15例,Ⅱ级3例,Ⅲ级1例,Ⅳ级0例。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呈现明显升高的趋势,其中AMI所占比重较大。研究表明,AMI是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大多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阻塞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1]。室颤为心室肌快而微弱的收缩或不协调的快速乱颤,其结果是心脏无排血,心音和脉搏消失,心、脑等器官和周围组织血液灌注停止,阿-斯综合征发作和猝死。室颤是早期AMI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约70%的室颤出现在起病后2小时内[2]。

AMI仍然是目前住院死亡率最高的病种之一,而开通闭塞冠状动脉的时间仍然是决定AMI近期及中远期死亡率最主要的因素,所以及时实现再灌注比选择治疗方式更重要[3]。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恢复心肌灌注的方法主要有介入治疗和静脉溶栓。介入治疗往往受制于医院的条件难以广泛开展,在无法实施介入治疗的情况下,溶栓是心电极度不稳定患者惟一可行的再灌注措施。近年来,尽管介入治疗技术取得了快速进步,但由于溶栓治疗具有快速、简便、经济、易操作等特点,仍然是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方法,目前国际上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比例大约为40%[4]。即使在欧美国家,AMI的再灌注治疗中溶栓与直接介入治疗的比例也大体相当[4]。事实上,在我国目前经济和医疗资源分布尚不均衡的条件下,溶栓仍是ASTEMI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那些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及时接受直接介入治疗,理想再灌注治疗时间被延迟的患者来说,溶栓治疗仍然是较好的选择[5]。

牙龈出血的医疗方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静脉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56-01

急性心肌梗死病症指的是冠状动脉因出现斑块破裂、痉挛与出血等情况而形成血栓,进而造成冠状动脉出现血量供应迅速降低甚至中断,导致心肌细胞出现较为严重的且时间较长的缺血缺氧情况,甚至出现坏死,属于心内科的急诊病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自2012年3月到2013年9月在我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95例急性心肌梗死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59例,女性患者有36例,患者年龄集中在39岁到69岁之间,年龄平均值为49岁,全部在发病后7小时内到我院就诊,通过心肌酶学与心电图的全面检查,都与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心肌梗死病症的诊断标准相符合,没有溶栓禁忌的患者全部采用静脉溶栓的治疗方式。患者出现梗死的部位,前壁的有31例,前间壁的有26例,下壁的有15例,正后壁与下壁的有20例,全部是溶栓后的冠脉实现再通的患者,全部痊愈出院。

1.2 护理方法

1.2.1 对于急性期住院的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全部安排到CCU病房,进行特级护理工作,相关护理工作人员需立即进行如下工作:即刻执行心电、血压的监测,保持低流量供氧(2~4L/min);对十八导联心电图进行常规检查,通过龙胆紫进行定位,以方便对心电图的实际动态波动进行观察;进行常规的抽血检查;让患者嚼服波立维与阿司匹林各300毫克,其他治疗按照常规进行;使用国产的尿激酶(150万单位)混合100毫升的生理盐水,在半小时内完成对患者的静脉滴注;预备好相关医疗设备做好抢救准备。

1.2.2 对于低血压的护理工作。低血压是急性心肌梗塞病症的常见并发症,一般在病发后5小时内比较突出。出现低血压的原因主要包括心肌出现大范围的梗死、心肌的实际收缩能力降低等方面,同时也与血量不足有关系。当患者出现低血压情况时,护理人员需叮嘱患者稳定情绪,并进行卧床休息。本次选取的95里患者中,出现低血压并发症的患者中有5例出现头晕的情况,医生对这五例患者进行多巴胺的静脉注入或进行血容量的补充,依照对血压的检测结果合理地调整输注的实际速度,在血压平稳后停止多巴胺的注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避免了心源性休克情况的出现。

2 结果

在95例急性心肌梗塞死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有21例,约占患者总数的22.1%;出现轻度出血的患者有3例,约占患者总数的3.1%,其中皮下出血的患者有1例,牙龈出血的患者有2例,没有出现重度出血的患者;出现过性低血压的患者有5例,约占患者总数的5.2%。在护理人员的细致病情观察以及预见性护理工作中,及时地发现了患者异常情况并及时告知了相关医师,使患者的并发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并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到正常状态,没有导致严重后果的发生。

3 讨论

通过对9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观察可以看出:除去出现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比较高(22.1%)以外,其它类型的并发症出现率都比较低,都不高于5%;在相关护理人员进行细致的病情观察以及预见性护理工作中,能够在发现病情异常后及时地告知相关医师,避免了因并发症导致的死亡病例。所以,如果能够做到在溶栓前、后以及过程当中及时的开展早期的护理干预工作,针对病症的抢救及时,护理工作细致到位,并尽可能早的进行对症治疗,将可能延缓或者是避免并发症的出现。这就更加说明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开展有效的护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护理实践中,相关护理人员需要做好的工作有:护理人员需要掌握静脉溶栓治疗所适用的症状,以及溶栓得到具体方法、判定冠脉再通的具体标准;护理人员应该从患者进行溶栓时就守护在患者周围,并把相关抢救设备放置于患者病床旁,随时准备抢救;护理人员需时刻关注患者的心电变化图,如果发现患者出现心律失常情况需及时告知相关医师,这些就要求特级病房的护理人员具备扎实的心电图知识,掌握心肌梗死患者所具有的心电变化的一般情况及常见的异常情况,在发现患者出现心电异常时能够迅速准确的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为抢救争取宝贵的时间;护理人员需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要在精神上与生活上尽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的要求,并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降低患者对于病症的恐惧感。

通过对95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并对其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观察,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病症容易出现的并发症的具体特点与病状,熟悉进行护理工作的一般具体对策,对患者病情加强观察,预估心肌梗死患者的各类病状,清楚的把握潜在的各种危险因素。在静脉溶栓治疗后的不同时间段内,尽可能早的执行可行性的护理手段,保证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更为安全有效,有效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存活率及生命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桂贤,麻作华,李丽君.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观察与护理[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19)

[2] 沈海燕,廖乡城,张智保.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J]. 中国医药指南. 2010(03)

牙龈出血的医疗方法范文第7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病,近年来以介入技术为主的治疗得到广泛的应用。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在防止发生肺栓塞的基础上,最大可能使血栓在短时间内溶解,避免治疗带来的各种并发症和后遗效应。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共对20例DVT患者行介入综合治疗,经过与医生的配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20例,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龄49~76岁,平均年龄56岁;左侧DVT14例,右侧6例。平均发病时间35h。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患肢肿胀,并经彩色多普勒协助诊断,在治疗前经过深静脉造影确诊:混合型17例,周围型3例。

1.2 治疗方法:造影证实诊断后,经健侧股静脉置入导管,双侧肾静脉造影,明确肾静脉的位置后,在最低的肾静脉下放置滤器(cordis,trap easy)。再将溶栓导管置入,在导丝的帮助下,送入患侧股静脉,将导管尽量放置到血栓头部。以脉冲式注入尿激酶50万u(溶入生理盐水20ml)。复查造影,了解血栓溶解情况后,固定溶栓导管,返回病房做术后持续溶栓。同时做全身抗凝等治疗。

2 结果

20例患者经滤器保护下静脉逆行插管溶栓治疗及合理有效护理措施的实施,无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出血、导管脱落、移位、感染等并发症,治疗后均好转出院;1例因有出血倾向,提前拔出溶栓导管,经全身应用抗凝治疗后好转出院。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饮食护理:嘱患者进食低脂、清淡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增加腹腔压力的动作,以免影响血液回流。

3.1.2 手术前注意事项:入院后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30度,不做剧烈运动及患肢按摩;保护双侧股静脉,避免穿刺;保护患肢浅静脉,除溶栓药物外,不输入任何刺激性药物,防止静脉炎[1];练习床上进行大、小便,利于手术后护理;做外科常规手术检查,尤其了解凝血功能等指标;手术区备皮,准备术中用药。

3.1.3 心理护理: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针对可能存在的疑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进行疾病知识的解答;对手术中的可能风险及放置IVCF可能带来的各种并发症和不变进行详细的讲解,介绍手术的过程,争取患者的配合;讲解如何配合各项医疗护理活动,以减轻痛苦与不适;做好解释疏导工作,增强心理支持,鼓励患者树立信心,主动参与治疗和自我护理。

3.2 术中护理

3.2.1 一般护理:给予平卧位,常规建立静脉通道,吸氧。协助医生进行静脉造影,确定血栓部位,在体表做好标记,便于溶栓时进行对照。

3.2.2 术中监测:连接血压、脉搏、心电图监护,随时注意变化。

3.2.3 术中配合:手术中密切注意医生的要求,根据需要传递所需物品,及时调整手术床的位置和DSA显示屏的位置,治疗结束后送回病房。

3.3 术后护理

3.3.1 一般护理:术后取仰卧位,穿刺侧肢体保持制动直到持续溶栓结束。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纤维素低脂饮食,补充能量,防止便秘,减少血液粘稠度,鼓励患者多饮水,可加速造影剂的排出。

3.3.2 患肢护理:手术后抬高患肢30度。每日测量双下肢周径一次,并做记录;注意患肢皮肤温度及末梢循环变化;可做下肢局部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3.3.3 溶栓导管的护理:导管的固定:溶栓导管及溶栓鞘应固定稳妥,防止移位、脱落。告知患者及家属,导管留置的重要性,嘱咐患者尽量保持患肢治疗,移动身体时应水平移位,避免肢体形成过大角度,防止导管打折、受压或移位。经导管内注入药物时,应将三通内空气排净,防止气体进入及血液返流而阻塞导管。如有导管阻塞时,首先应转动溶栓导管的方向,防止导管前端侧孔与血管壁相贴,然后用注射器抽出血凝块,如果溶栓导管仍不通畅,需拔管重新插管,避免用注射器推注液体,以免造成血块脱落至血管中,发生栓塞。保持注射点局部清洁干燥,每天使用碘伏消毒,严格无菌操作。导管拔出后,局部加压包扎,严密观察局部有无活动性出血、血肿或感染等现象。

3.4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3.4.1 出血:溶栓抗凝治疗最主要的并发症就是出血。介入治疗后出血的原因是:术中术后持续应用肝素和尿激酶,延长了凝血过程;术中反复穿刺或血管鞘的型号不合适,血管与鞘管之间有空隙;术后不合适;导管留置时间过长等因素。因此,加强巡视,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出或出血,了解有无皮下出血、牙龈出血或尿血、便血等出血倾向;注意凝血指标的监测,以便随时调整药物的剂量。

3.4.2 PE:DVT患者中20%~30%可发生PE,即使有了IVCF的帮助,也有可能发生PE[2],滤器只是防止了大面积致命性PE,对于3mm以下的栓子则无能为力,因此,应密切注意有无胸痛、气短、咳嗽、咯血、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等症状时,应警惕PE的发生。

溶栓和抗凝治疗仍是DVT的主要方法,在IVCF的保护下,对DVT患者实行经导管内持续溶栓的介入方法,使病变血管内始终保持高浓度的溶栓药物,增强了疗效,减少了全身用药并发症,同时具有见效快,创伤小和出血风险小等优点。高度重视手术前护理、手术中配合、手术后防止导管移位、打折、弯曲和感染、出血等并发症,才能真正提高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廖桂红,刘丽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8):3

牙龈出血的医疗方法范文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间我院口腔科拟进行口腔修复择期手术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病例纳入标准:(1)患者经询问病史和全面的口腔检查确定符合口腔固定修复的指征且愿意接受手术;(2)无口腔修复术的禁忌证;(3)无中枢神经系统疾患、精神及智力障碍;(4)无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恶性肿瘤或感染性疾病;(5)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病例排除标准[6]:(1)拒绝接受口腔修复或牙周整复术者;(2)临床资料不完整者;(3)有认知功能障碍或语言表达障碍不能配合调查者;(4)不愿意参加研究或不能按要求随访者。观察组39例,男性18例,女性21例;年龄22~58岁,平均(33.5±6.9)岁;10例患者存在牙槽嵴缺损或异常,29例患者的前牙存在牙错位及牙龈颈缘不协调。对照组39例,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龄19~56岁,平均(31.7±5.8)岁;9例患者存在牙槽嵴缺损或异常,30例患者的前牙存在牙错位及牙龈颈缘不协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因素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完善所有患者的术前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对照组患者排除手术禁忌后行牙冠修复术。观察组中牙龈颈缘较低的患者在行修复术之前要先进行牙槽嵴和牙龈的修整,对患者进行常规消毒和麻醉后,对需要进行牙龈切除部位的范围用染料做好标记,利用高频电刀对其进行切除(图1为术中所见),对牙龈颈缘和牙槽嵴采用涡轮钻进行修整后将其作为临时冠,切开翻瓣,继续用涡轮钻清理牙槽嵴,留出长3mm的缝隙位于牙槽嵴与金属烤瓷之间。最后对根面进行平整,将牙周膜上的纤维完全刮除,冲洗复位后进行缝合,选择牙周塞治剂作为创面保护剂。术毕漱口。每天漱口3次,1周后方可拆线,观察4周之后,若牙龈颈缘恢复良好,可进行冠修复,再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对牙龈颈部作修整处理。对于牙槽嵴有严重缺损的患者应行自体骨或人工骨材料移植,并用人工骨粉进行填塞,轻度缺损者用人工骨粉进行填塞。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都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

1.3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随访一年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以牙龈恢复良好,牙周情况正常,口腔症状改善明显为治疗效果良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和牙龈萎缩的发生率;

(2)患者的满意情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从形态、颜色等方面进行外观满意评分,从口腔的咀嚼功能、咬合状况等方面进行功能满意评分,满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满意情况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采用独立资料的R×C列联表的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4.9%(37/39),高于对照组的79.5%(31/39),牙龈萎缩发生率为5.1%(2/39),低于对照组的20.5%(8/3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29,P<0.05)。

2.2满意程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术后一年对外观和功能的满意程度明显较对照组患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