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抛锚式教学案例

抛锚式教学案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抛锚式教学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抛锚式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 大学英语 课堂实践

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当今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要求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我国的建构主义理论为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抛锚式教学概述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最主要的教学

方法之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教学),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抛锚式教学也被称为情境式性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其第一个特征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是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的主体,不同学习者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平等交往、合作学习;其第二个特征是以“情境为中心”,源于现实世界的活生生的情境是学习者进行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的平台,这种情境是与学习者的精神世界融为一体的;其第三个特征是以“问题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解决每一个真实的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意义建构的过程,一个个真实的问题是学习者思想汇集的中心和焦点。由于每一个真实的问题的解决不仅要基于每一个学习者的经验背景,而且也需要运用多种概念原理,因此,"问题中心"的情境教学要求弱化或打破不向学科间的界限,强调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与整合。

抛锚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⑴ 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⑵ 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⑶ 自主教学――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②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⑷ 协作学习――建构主义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形成并捍卫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同时又能尊重其他人的观点并与他人共同协商与合作,共同构建意义。因而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就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过程进行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冲突、碰撞、补充、修正,加深每一个学习者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⑸ 效果评价――抛锚式教学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因为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教师只需要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在教学的具体进程中,这些构成要素或环节彼此之间没有固定的顺序,电本必被包罗无遗。在实际教学中,这些要素或环节往往是整合为一体的。

二、抛锚式教学案例

以笔者讲授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第二单元的“Cultural Differences(文化差异)”一文为例:

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围绕“Cultural Differences(文化差异)”这一教学内容,去搜集、查阅任何与文化差异有关的话题(确定与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抛锚”), 每个小组提供一个不超过5分钟的演讲稿(确定媒体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鼓励学生使用媒体技术直观、形象地把自己选定的问题表现出来)。

接着教师把全班54人分为6人一组,总共9组。每组学生中有成绩好的,也有基础差的。在组内确定话题,由组长负责,确定每个学生在组内的个人的职责。包括收集资料,编辑演示文稿,讲解文稿内容。组内成员根据各自特长分工合作,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经过在图书馆和Internet上查阅资料以后,其中有4个小组的同学通过合作制作了不同文化方面的课件。每个小组向全班讲解该组的演示文稿,教师将每组编号,由其它小组给予评分。评分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在向全班同学演示课件前,教师提醒大家注意观察和分析该课件表现的内容及其特点。A组演示了中国饺子与意大利饺子的饺子馅和包法有很大的差异,意大利饺子馅儿是用豌豆泥做的,饺子的形状像一顶草帽。B组展示了中国园林建筑物和地中海式建筑物,D组演示的是基督教徒用餐前做祷告,伊斯兰教徒在一天特定的时候祈祷。F组演示了中国的山水画和欧洲的油画。

播放后立即让同学们进行讨论。一位学生说,建筑物具有民族特色,另外一位同学说建筑物反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经过同学们热烈地讨论,大家认为文化差异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宗教、文学、艺术、建筑、饮食、服饰等等都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教师对同学们的发言表示赞许,同时也在文化差异方面也提出了一些补充:文化是社会的“非理性”因素,由于民族区域生态环境不同,文化积累和传播的不同,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不同,各个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难免产生误解、冲突或更为严重的后果。

三、结语

抛锚式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探究式课堂教学;教学案例;思考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让学生通过模拟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在课堂中大胆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并让学生积极参与是一种有效方式。让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在“探究”中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丰富和训练学生的思维。下面是本人以鲁科版《物理(选修)》第6章第一节“探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第一课时“科学探究――安培力”的教学案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营造平等、宽容的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

【新课引入】

演示实验:(1)演示奥斯特实验。(2)演示实验――会动的灯丝。(想想其中的道理)

分组实验:铝箔“天桥”实验。(实验中发现了什么现象?)

教学过程是师生在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共同发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通过这些小实验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主动去探究相应的物理规律,营造一个平等、宽容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探究安培力的热情。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与学生将分享各自的知识和经验,交流各自的感受和体验。

二、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提出猜想】

(1)提出问题:我们在刚才实验中都看到了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安培力的作用,这个安培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大家一起来讨论并猜想。

(2)学生猜想讨论。教师应指导学生的猜想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对一些经验和事实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提出猜想。

(3)对学生猜想的结果进行分析归类。

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是问题,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是探究的起点。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为合理猜想提供一个平台,激发学生大胆猜想的热情。当师生沉浸在许多问题的氛围中时,教师应综合筛选归纳,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学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中将会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三、注重结论的产生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验证猜想】

过程:把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告知每组学生要探究的内容。(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定性了解安培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明确任务:请各小组设计合理的方案定性验证自己的猜想,明确实验原理,简要说明实验步骤。如何在实验中利用器材,要用什么科学方法来验证每一类猜想?(引导学生充分应用学过的力学、电磁学知识,设计方案,培养学生创造性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讨论,设计后,教师按组讲解并确定每一类设计方案。

为了探究活动顺利进行,这环节是最重要的。在这一环节中不仅要体现科学家的研究思想和方法,而且要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并适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点拨,最后讨论出的几个方案由学生讨论,指出优劣,共同改进。这样一旦学生提出的设计方案得到认可将会增强他们探究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必定对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精神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样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科学的品质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注重过程的多元化评价,促进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合作交流】

探究实验结束后,请每个小组的学生代表讲述本组的实验方法、实验的难点以及解决方法,展示实验并投影记录数据,最后总结结论。其他学生要仔细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学习经验并评价这些方法。教师应对学生的积极表现给予肯定,并要求全体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进一步讨论交流。

探究式教学注重交流与合作。合作交流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两方面的互动。让学生把他们在探究中的体会以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讨论。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让全体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苦与乐、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必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探究兴趣和自觉性。在合作交流中要求学生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只要在学生总结上规范其文字的表述,培养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为此,教师要在合作交流中利用各种机会巩固学生对物理方法的认知,让学生领会到学习物理知识过程中的思维方法,继而对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课堂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固定、刻板的模式。教师应深入领会探究教学实质的基础上设计合理可行的探究式教学方案,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其实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就是学会学习、形成价值观的过程。我通过教学实践体会到,将探究活动引入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松.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李学杰.高中新课程问题探究教学应用策略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1(3).

抛锚式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浙江工业大学 信息学院,浙江 杭州,310023)

摘 要:针对传统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Ch交互式平台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建设方案,阐述如何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介绍该建设方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 :C++语言;Ch交互式平台;项目式;案例;线上线下综合评价

0 引 言

程序设计课程是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1]。C++语言不同于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基础必修课,重在培养学生基于计算思维求解问题的思想和能力[2],问题分析、建模和算法设计、实战编程的能力。C++语言功能强大、表达形式丰富、使用方便灵活、应用领域广泛,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将C++语言作为大学新生的程序设计入门语言,也将其作为数据结构、算法设计等课程的工具语言。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战型课程,程序设计开发环境的选择、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3]、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和编程能力的评价体系[4],是课程教学中需要解决的3个难题。选择合理有效的开发工具能使程序设计的学习事半功倍,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案例和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自主求解问题、学习新知识的动力,而客观的教学评价体系则让教与学相辅相成,设计一套教学研究方案从以上3个方面着手,积极做好学生逻辑思维、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国内很多学者对于如何针对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如吴文虎教授提出的“理念先行”,就有效地解决了解题思路的问题;斯金纳提出了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效果的教学方法。针对如何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转化成“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后续提出了教学改革方法,有研究型教学[5]、任务驱动式教学[6]、混合式教学[7]、抛锚式教学[8]、项目式教学[9]等,这些方法的共同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化被动传授知识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计算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这些方法往往擅长从单个方面探究,缺乏一套完整的从开发平台、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为一体的课程教学研究,教学方案的效果有所局限。选择合适高效的程序设计开发平台,设计相应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案,并利用线上线下混合管理学生、评价教学成果,完成这三个方面的工作是本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

1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现状分析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前者主要以教师课堂教学PPT为中心展开基本概念、语法和规范的教学;后者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围绕知识点展开程序设计、编写和测试等上机实验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开发环境缺乏交互性。

传统的C++语言教学编译环境包括常用的C++语言程序的运行平台,有Turbo C++、Visual C++、Borland C++等,它们都是集成化的开发环境,要在这些平台上演示一个最简单的程序,如输出一行字符或求一个表达式的值,都必须写出完整的程序,这对初学者来说无疑使C++语言的上机复杂化,而初学者需要的是能够简单明了地直观看到运行结果,以便于理解。其次,这些平台都是编译性平台,虽然可在程序运行中设置断点或设置要查看程序运行过程中某些变量的变化情况,但对于初学者,无法提供直观的查看方式。

2)求知积极性没有被完全调动。

C++课程的授课对象通常是大一的新生,他们需要从高中阶段的被动式、高压式知识获取方式转变成大学开放式、自主式的知识发现,一方面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从被动到主动的求知习惯,另外一方面,现有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点为导向的学习,即便有人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分析问题和程序设计能力差。

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学习与实际应用脱节,他们能够从有限的教材上获得典型的例题求解方法,但是没有办法从编者的角度,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抽象出应用问题的一般分析、分解、设计和求解方法。掌握了语法细节和规则,难以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逻辑思维、计算思维,乃至创新思维的方式解决问题,而这些恰恰是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核心和灵魂。

4)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实战能力弱。

一般高校安排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课时以理论课为主,上机实践课为辅。以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学院电信专业为例,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总学时64课时,其中理论48课时,上机16课时。学生由于大部分时间都是以课堂听课的形式获取知识,通过上机实践辅助程序设计和调试的过程,在大一阶段几乎没有接触到应用的机会,迫切需要从一开始接触程序语言就让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重。

5)考核机制单一,无法全面评价学生能力。一般高校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考核主要基于两个方面:期末考试和上机实践的表现,其中期末考试题型多以客观题为主,上机实践题则是程序设计题为主,通常都是体现了所谓的关键知识,更多是典型例题的拓展题目,从知识点分布出发。个别院校有采用限定时间的上机程序设计评定,但这些方法都没有跟踪式的评价学生整个学习效果,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2 基于Ch交互式平台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方案

总结教学现状,针对传统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程序开发平台单一、课堂教学和实践上机环境脱节、课程评估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我们提出基于Ch交互式平台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建设方案,充分利用Ch解释平台的交互功能和内存透明管理,设计项目式教学方案,并设计线上线下结合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2.1 基于Ch交互式平台的程序设计课程

Ch交互式平台已被多所高校采用,作为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开发平台[9-10],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从基础认知阶段、中级理解阶段和高级设计阶段,基于Ch平台设计3个阶段的课程学习。图1是基于Ch平台的分阶段程序设计课程方案,分3个阶段,循序渐进推进课程教学:基于Ch交互式窗口开发平台的形象化教学、基于Ch Professional平台的理解强化教学和基于Ch IDE集成化编程环境的高级创新程序设计。

1)基于Ch交互式开展形象化基础教学。

学生一开始接触C++语言,避免被其繁杂的内存管理和指针操作难倒。我们基于Ch的强大交互能力,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如数组和指针的概率,单个语句键入后马上就可以得到结果进行验证。数组和指针的存储格式、访问方法和调用方式等都能够直观地显示给学生,体现了很好的交互式形象化教学。

2)基于交互性程序运行平台的综合程序设计。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基本结构和简单的算法设计编程实现,基于Ch professional平台设计典型应用的问题分解、程序设计和编写、测试。由于平台具有良好的调试界面和功能提示,学生在通过基础教学后,展开一定自主能力的上机实践成为很好的锻炼,professional平台的结果演示界面可以规范初学者的编程习惯,在基础教学的基础上进入巩固和综合应用程序设计阶段。

3)基于高级功能的综合案例开发。

充分发挥Ch平台的IDE集成开发环境和强大的图形图像处理功能,面向学生的课外科技竞赛和就业方向,结合课程的进度,在讲授课程前先设计、选择一套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联、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功能相对完整的案例程序;然后根据每次的讲授内容,将案例分割设计成多个具体且相对简单的实例程序分析讲解。对应案例利用Ch平台实现和演示,进度符合课程安排,便于学生边学习边应用。

2.2 项目驱动式教学建设

项目驱动式教学采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C++语言程序教学遵循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从简单项目入手到综合应用型项目,学生自始至终全程参与。步骤如下:项目目标确认、分组展开、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写程序、调试测试、现场报告和组间评价、最终成绩。图2是项目驱动式教学建设的组成步骤。

每个章节的内容和知识点给定2~3个项目案例供学生自己选择,学生在选定项目之后首先明确项目目标。

学生自主选择队友组队并完成角色分配,制定详细的分工和职责,便于最后的考核和成绩评定。

每个学生对自己任务模块展开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其中对于第一阶段(如图1所示)作为项目驱动式教学的开始,要求学生做简单的计算思路整理流程图或N-S图代替概要设计;对于第二、三阶段(如图1所示)中高级项目案例引入,则需要学生对项目进行模块划分、队友之间协作分工,然后做概要分析和详细的流程分析、接口设计和模块独立性设计等。

程序编写环节需要学生结合课堂教师分解、团队讨论、课外查阅资料、上机编写和修改等工作,需要合理布局,并设计好程序接口,便于与其他的队友协作,共同完成整个项目。

调试测试工作是项目驱动式教学步骤中很重要的一项,尤其对于第二、三阶段的综合应用案例,需要集合队友的共同程序模块,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调试习惯和方法,而且锻炼了他们之间的协作开发能力。

现场报告和组间评价环节贯彻学生的自主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培养,只有通过查阅文献、项目分析和设计,最后经历Debug各个环节之后,才会有充实的过程汇报给大家,这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保证每个环节的完成质量。另外一方面,关于组间评价,由于项目驱动式教学需要学生充分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为了传达评定的民主客观性,不是由老师一个人说了算,学生之间的客观评价也非常重要,作为学生最终成绩的一部分。

2.3 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方案的线上线下综合考核体系

有别于目前大多数项目式教学建设的一刀切——根据最终上交程序和期末考试的方法来考核,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项目驱动教学的线上线下综合考核体系。鉴于项目式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项目驱动式教学的优势:从整体上注重学生以项目为驱动的学习、开发和总结过程,关注学生的全程参与和表现,整个考评体系如图3所示。

(1)线上考核系统。搭建学生项目案例教学管理系统,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适的时间完成网上课题的选择、程序设计和提交操作。

项目题目选择模块:教师定期发放案例,学生在对应案例中选择一个,作为阶段性的项目。

模块任务划分让学生定位项目角色,明确项目任务。

编程日志是让学生严格按照项目开发流程,定期记录编程日志。

调试日志是学生在程序调试阶段记录程序的测试案例,及其测试结果。

结果演示报告环境是学生在每次项目提交阶段,制作PPT做公开汇报,并接受全体学生的提问和评价。

(2)线下考核系统。项目式教学的考核不能将最终上交的程序和项目报告作为唯一成绩给定标准,因此我们设计了线下考评3个模块。

学生自评。学生对整个项目的学习和开发过程做自我评价,最终提交项目进度记录表、问题和解决方案记录表、自我总结报告。

组间互评。学生之间相互督促和评价,不同组的学生对其他组的项目报告做评分,对其程序进行评分,有必要的时候可以做监督评分。

教师考评。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场报告PPT和汇报情况、提交的项目报告给出评分,对项目程序定评分并对学生的课堂出勤做评分。

以上三块评分总计入每位同学的最终课程成绩,构成我们设计的线下考核成绩。

3 结 语

基于Ch平台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对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来看,Ch交互式平台对初学者提供交互性好、可视化强的开发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浅出;实施项目案例驱动式教学方案充分发挥了项目式教学优势,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线上线下综合考核管理系统客观综合评价学生,学生灵活运用课堂和课余时间,能够很好地解决学生的畏难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弥补传统教学在方法和考核上的不足。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施,学生的编程能力、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毕业设计环境和实习环节开发能力显著增强。此外,学生参加智能车竞赛、ACM竞赛、机器人大赛Robocup等,也凭借扎实的编程基础和开发能力屡获佳绩。

基金项目:浙江工业大学教学建设项目“基于Ch交互式平台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研究与实践”(JG1216)。

第一作者简介:陈晋音,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程序语言教学与实验教学管理,chenjinyin@zjut.edu.cn

参考文献:

[1] 俞庆英. 非计算机专业C程序设计教学方法创新[J]. 计算机教育, 2010(20): 118-121.

[2] 牟琴, 谭良, 计算思维的研究及其进展[J].计算机科学,2011, 38(3): 10-17.

[3] 卢瑾. C语言程序设计阶段式分层实验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14(14): 74-76.

[4] 夏一行. 加强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编程理念的培养[J].高教研究, 2012, 13(6): 43-44.

[5] 张安富, 改革教学方法探索研究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1): 65-67.

[6] 李高杰. 任务驱动式教学在计算机软件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无线互联科技, 2013(8): 230.

[7] 余胜泉, 路秋丽, 陈声健. 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 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 2005(10): 50-57.

[8] 刘琦, 刘智琦, 徐奕奕. 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抛锚式教学模式[J]. 计算机教育, 2012(12): 77-81.

抛锚式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通过计算机安全案例,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如何根据建构主义随机进入教学的特点,来组织整个教学过程。

关键词:随机进入教学;建构主义;计算机安全;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本文以认识计算机安全为例阐述“随机进入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案例组织中的应用。

随机进入教学方法的理论核心是: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不同角度、不同角色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随机进入教学”。学习者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将能达到对该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随机进入教学法将与同学们密切相关的计算机安全问题为案例的形式随机地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计算机安全知识进行思考,从而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知识和法律意识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将有利于很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该案例的教学过程按以下步骤进行。

1确定主题

通过不同角度分析与计算机安全相关的知识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计算机安全;

2创设分析角度

(1) 从攻击方式去理解和认识计算机安全;

(2) 从维护方式角度去理解和认识计算机安全;

(3) 从立法角度去理解和认识计算机安全

3多次进入,分析主题

(1) 学生从计算机安全遭受攻击方式这个角度进入教学,可以认识到计算机安全的常见攻击方式有口令攻击、木马攻击、病毒攻击、邮件攻击等,继而可以进一步了解这几种攻击方式。

口令攻击,攻击者攻击目标时常常把破译用户的口令作为攻击的开始,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必须先得到该主机上的某个合法用户的账号,然后再进行合法用户口令的破译。这种攻击方式有三种:暴力破解法。在知道用户的账号后用一些专门的软件强行破解用户口令(包括远程登录破解和对密码存储文件Passwd、Sam的破解);伪造的登录界面法。在被攻击主机上启动一个可执行程序,该程序显示一个伪造的登录界面,当用户在这个伪装的界面上键入用户名、密码后,程序将用户输入的信息传送到攻击者主机;网络监听法。这类方法危害性很大,监听者往往能够获得其一个网段的所有用户账号和口令。

木马攻击,木马其实质是一个通过端口进行通信的网络客户/服务程序,但实际上程序隐藏有其他非法功能,当用户运行了木马后就会达到攻击的效果:跟踪用户的电脑操作,记录用户输入的口令上网账号等敏感信息,并把它们发送到黑客指定的电子信箱。如果是像“冰河”、“灰鸽子”这样的功能强大的远程控制木马的话,黑客还可以像你在本地操作一样地远程操控你的电脑。

病毒攻击,计算机病毒是蓄意设计的一种软件程序,它旨在干扰计算机操作,记录、毁坏或删除数据,或者自行传播到其他计算机和整个Internet。现在频繁出现的红色代码、SQL蠕虫等病毒则是利用系统漏洞自动去攻击传染网络上的其他计算机,它们是主动攻击的,不需要任何载体。邮件攻击,邮件发送者利用特殊的电子邮件软件,在很短的时间内连续不断地将邮件邮寄给同一个收信人,在这些数以千万计的大容量信件面前,收件箱肯定不堪重负。因为它占用了大量的网络资源,常常会导致网络阻塞,使用户不能正常地连接邮件服务器,严重者可能会给电子邮件服务器操作系统带来危险,几年前就曾有黑客使用这种攻击手段,使得新浪、雅虎等几个世界级门户网站的E-mail服务器瘫痪了几十个小时。

(2) 学生从计算机安全维护方式这个角度进入教学,可以掌握如何用不同的方法有效地防御计算机遭受攻击。

口令攻击的防御,要有效地防止口令攻击,应该保护系统的合法账号以防泄露,禁止Finger服务;应该尽量选用复杂的口令,最好能是英文、符号、数字包括大小写的组合,不要用户名、账号、纪念日、常用的英文单词等作为密码;应该对口令的长度进行限定,不要使用5位或5位以下的字符作为密码;应该对某些远程登录服务的一定时间内用户登录次数进行限定,防止黑客远程猜解。

木马攻击的防御可以分为预防和检测两部分。预防上,由于木马程序的最大特点是要触发后才能发挥功效,如果不触发它,就算它到了你硬盘上也无用武之地,所以要注意不要运行来历不明的软件,陌生人发给你的软件,下载软件也尽量去可信任的大网站下载;在检测上,由于木马运行后要等待黑客连接,所以它往往会在一个端口上监听,所以要注意经常监视内部主机上的监听TCP服务,还要查看是否有可疑进程,还可以安装些杀毒软件、专门查杀木马的反黑客软件及防火墙软件。

病毒攻击的防御,制作无毒启动盘,修补安全漏洞,安装杀毒软件,定期对整个系统进行病毒检测、清除工作,经常升级杀毒软件,安装安全补丁程序,以及时堵上系统漏洞, 经常备份数据,要备份的数据除了重要数据外,像硬盘分区表、系统注册表、WIN.INI和SYSTEM.INI等之类的系统文件也应该备份。

邮件攻击的防御,向ISP求援,一旦信箱被轰炸了,但自己又没有好的办法来对付它,这时你应该做的就是拿起电话向你上网的ISP服务商求援,他们就会采取办法帮你清除E-mail Bomb;采用过滤功能,在邮件软件中安装一个过滤器(比如说E-mail notify)是一种最有效的防范措施,你可以在邮件软件中启用过滤功能,把你的邮件服务器设置为,超过你信箱容量的大邮件时,自动进行删除;谨慎使用自动回信功能,这个功能本来给大家带来了方便,但也有可能制造成邮件炸弹;用专用工具来对付,如果你的邮箱不幸已经“中弹”,而且你还想继续使用这个信箱名的话,可以用一些邮件工具软件如PoP-It来清除这些垃圾信息。

(3) 学生从计算机安全的立法角度进入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同学们的安全意识。

在电脑与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各行各业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如何进一步有效地打击和预防计算机犯罪,加强计算机安全意识,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应该进行计算机安全的立法。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西方30多个国家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订了相应的计算机和网络法规。这些法规对于预防、打击计算机及网络犯罪、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和权力。

我国的《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中就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制作计算机病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下列传播计算机病毒的行为:(一)故意输入计算机病毒,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二)向他人提供含有计算机病毒的文件、软件、媒体;(三)销售、出租、附赠含有计算机病毒的媒体;(四)其他传播计算机病毒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虚假的计算机病毒疫情;从事计算机病毒防治产品生产的单位,应当及时向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批准的计算机病毒防治产品检测机构提交病毒样本。

4总结

通过以上论述,在认识计算机安全的主题确定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创设不同的分析角度,从各个层面多次进入与计算机安全相关的内容学习中,每一次进入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都有不同的问题侧重点,从计算机安全的攻击方式角度到计算机安全的防御措施角度再到计算机安全的立法角度全面进行分析,使得学习者对计算机安全有了全面的理解和认识上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任叔辉. 以建构主义中的随机进入教学法组织教学案例的尝试[J]. 中国林业教育,2007,(5).

抛锚式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人文地理 案例教学 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新课程改革提出改变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现代教育模式,为此案例教学就成为了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提出具体的地理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对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现在的地理教科书上每一章或者是每一节的编排都出现了案例,特别是在人文地理中出现的案例尤其多。虽然案例教学看似已经被引入了高中地理教学的课堂,但是其存在的问题还是有很多的:案例选取不当,没有很好地紧扣教材内容,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不是取材于生活,不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案例内容没有明确的主题、人物和情节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就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地理人文地理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互动,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更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那么我们就会有很多疑问了:什么样的案例才是最好的案例,怎样选取案例呢?案例教学应该按照怎样的教学范式?案例教学的优势和作用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与新课改的理念息息相关,对于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都具有直接的关系。本文以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为例,对以上问题再进行探究。

2 人文地理案例的选取

首先案例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教师在教学时是参与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案例。其次案例教学还必须是能够调动学生思考的兴趣,是他们从“要我学”上升到“我要学”。好的案例还具有启发性,因为案例本身不只是简单的事例,它包含着需要思考的内容和问题,隐含着地理概念和原理,能激发学生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积极思维,自主建构地理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迁移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第三选取的案例还要服务于教学。作为教学案例,它是教材相应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它能使教材更贴近生活,便于理解,便于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因此在选取案例时,不能随意选取,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如果使用了没有突出教材重点内容的案例,不仅达不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而且会使案例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南辕北辙。第四,选取的案例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教育。地理课堂中案例的选取,不仅要关注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要关注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最后选取的案例要有典型性。不是所有真实、生动的案例都可以进入课堂,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必须要进行严格地筛选,选取最能反映地理原理、揭示地理规律的典型案例来。因为越是典型的案例,揭示的规律就越准确,蕴含的道理就越深刻,而且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利于学生快速地进入课堂角色。人文地理中有很多很好地体现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的经典案例,这些案例的代表性、科学性、典型性都非常的强,具有显著的教育价值和地理意义。例如本章教材中的案例,“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对于“农业的区位选取”、“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学习都是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3 课堂中案例教学的具体运用

案例教学在课堂上呈现的形式没有统一的标准,笔者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为在人文地理中案例教学具有以下步骤:首先是呈现案例,其次是提出问题,第三是分析案例、讨论交流,第四是应用拓展、整合提升,第五是总结和评价。下面我们根据上面案例教学步骤为依据,针对本章的不同内容进行教学,从中体验案例教学在人文地理中的应用价值。

3.1 培养学生识别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案例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对的形成

学习本节“农业区位的选择”时,笔者利用案例1采用“抛锚式教学”的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的区位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如下:(1)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历史中分析如下问题: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2)以你的家乡为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

探究农业地域类型时,利用案例2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地区(澳大利亚)了解混合农业,进一步理解农业地域类型,目的是让学生从具体的案例中分析问题,掌握规律,提升能力。设计的问题如下: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案例是实现教学三维目标,完成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一个载体,其本身并不是教学的重点,而是其背后反映的原理,以及运用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1中涉及的以家乡为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合理布局农业区位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3.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案例3: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学习本章“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商品谷物农业时,教材中提供了该案例。探究的重点之一是通过学习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取得的经验,推动我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快速发展。在讨论分析美国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条件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广阔(中央大平原);土壤肥沃深厚(黑土):水源充足(五大湖,密西西比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水运、公路和铁路相衔接。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四通八达;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工业发达,为农业提供机械、电力、化肥、农药;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教师提出了如下的知识迁移:(1)根据所讲案例结合我国东北部地区农业结构概括中国东北部地区和美国东北部地区农业结构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两个地区从农业结构地域类型看都属于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2)影响两地小麦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是什么?(3)世界上有很多地广人稀的地区,为什么这些地区发展这种商品谷物农业?(4)这对我国发展商品谷物农业有什么借鉴意义?

教师“教案例”和学生“学案例”并不是学习案例本身,并不是案例的一切内容都要求掌握,而是通过案例让学生悟出案例背后的地理的基本原理,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实现三维发展目标。对于商品谷物农业的学习,教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注重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

3.3探究事物的本质特征

案例四: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

在学习“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时,教材提供了该案例探究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优势,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提出的解决措施,不但能培养学生的的思维能力,而且能够很好地为我国西北地区游牧业的发展提供非常好的借鉴作用。对此案例,笔者采用角色扮演法,课前2―3天成立“改善我国西部游牧业智囊团”,以考察“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改善西部游牧业”为主题分4个考察大组:政府官员组、经济学家组、牧民组和环境保护组。每个考察大组的主要任务以导学学案的形式下发。将每个考察大组分为两个考察小组(考察任务相同),使小组之间产生竞争,以便客观、公正地评价小组内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分组时,先由学生根据考察任务自愿分组,再由教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进行调配。分组完成后,要求每个考察小组的学生在报刊。或者网络上搜集“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和“西北游牧业”的相关图像和资料。

通过模拟考察、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多种学习方式,力求使案例教学形式多样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到学习的乐趣。通过对案例的学习研究,也可以引发学生对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西北游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提炼出案例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课题组对本章内容进行了总结研究。通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对案例选择的一系列原则、教学三维目标等进行综合总结研究认为,本章案例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农业区位选择,农业地域形成的原因,而且也学会了农业区位和农业地域形成问题的研究方法,增强了综合分析迁移能力,并且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内容,根据案例教学模式,采取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方式,突出了人文地理教学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4 结语

教学实践表明,采用案例教学进行演绎教材、创新教法,提升了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强化了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和理解,并且学会了人文地理问题的研究方法,增强了创新能力,提高了解决人文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案例教学的学习及其在人文地理中的实践探索,笔者总结出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1)能够实现教学相长。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师而且也是学员。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员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不但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而且从学员那里可以了解到大量感性材料。

(2)能够调动学员学习主动性。教学中,由于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学员大脑兴奋不断转移,注意力能够得到及时调节,有利于学员精神始终维持最佳状态。

(3)生动具体、直观易学。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加之采用是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

(4)能够集思广益。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独唱”,而是和大家一起讨论思考,学员在课堂上也不是忙于记笔记,而是共同探讨问题。由于调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容易开阔思路,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朱雪梅.地理案例教学的问题辨析与范式建构[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1).

[3] 靳玉乐.,宋乃庆.案例教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保庭春.浅谈新课程实施中的地理案例教学[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11).

[5] 敖道.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育中的作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12).

抛锚式教学案例范文第6篇

关键词:学习模式;自主;协作;网络环境

中图分类号:G80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1-0094-04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IndependenceCooperation Learning Module Based on Internet Resource

HUANG Yunshan1, WANG Qiuhai2, GUO Zhebin1, LIN Qiongcui1

(1.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Guangdong China;2. Jiaying College, Meizhou, 514015,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The internet has brought about a technology revolution. How to make use of resource on internet and how to adapt the teaching reforms to informationization have become important projects. An experiment of independencecooperation learning module based on internet resource for teaching reform has been taken in the sports physiology course which is opened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We discussed and constructed the new module by threerounds study and found it welcomed by students and improved students' ability to gain new knowledge comprehensively.

Key words: learning module; independence; cooperation; internet environment

《运动生理学》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本研究设计了自主――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试验,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方式,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改革积累实践经验。

1试验研究的基本情况与研究方法

1.1试验的基本情况

1.1.1试验目的1) 通过教学改革试验,培养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掌握与应用运动生理学知识、原理指导体育健身与运动训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

3) 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运动生理学》自主――协作学习教学模式。4) 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评价方式。

1.1.2试验内容《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绪论、肌肉活动、氧运输系统(血液、呼吸、血液循环),肌肉活动与能量代谢,肌肉活动的神经和激素调节,体育教学、训练与健身锻炼的生理学分析等五篇。我们选取“氧运输系统”“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运动技能”作为教学试验内容,试验内容占课程内容的35%。1.1.3试验环境基于Web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和基于Web的综合电教课室(可直接访问互联网和校园网)

1.1.4试验对象体育教育专业2004级本科生,22人。

1.2研究方法本试验采用行动研究、评价研究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2.1行动研究本试验行动研究分三轮进行。以第二轮行动研究的设计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第二轮行动研究

研究目标:构建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自主-协作学习模式,并分析模式的特点。

教学内容:血液循环(6课时)

1) 行动设计(计划):①根据第一轮行动研究后的反思结果,提出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自主―协作学习模式的教学模式图;②分析该模式的特点;③设计“血液循环”的教学设计方案。

2) 行动实施(行动):①按照教学设计方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协作的教学改革试验;②用图形和语言的形式描述模式的结构。

3) 行动记录(观察):①模式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所组成的结构;②各种教学资源在模式中所起的作用。

4) 阶段总结(反思):通过课堂录像,教学日志反映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运动生理学》课程自主-协作学习模式构建是否合理,网络资源在模式中的作用(如众多的资源中,哪些可用,哪些不理想;哪些可改造,哪些可整合,哪些需要开发……)

1.2.2评价研究评价研究是指依据明确的目的和任务,测量对象的功能、素质和属性,对评价对象做出价值性的判断的研究方法。本试验采用测试、个人作业、实验报告、小组成果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1.2.3问卷调查根据教学试验的需要,设计调查问卷,以了解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有关看法与学习效果。

2 学习模式的建构

2.1基于网络资源利用《运动生理学》课程自主――协作学习模式的依据

2.1.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要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和经验,自我构建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原有知识与新信息双向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意义建构”的结果受学习者社会背景与学习情境的影响。建构主义摒弃“教师中心论”,强调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本教学试验试图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良好学习情境,通过“自主学习”“会话”“协作”,提高教学效果,探索信息时代的教学模式。

2.1.2学习者特征分析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是指对学习者的学习准备、学习能力、学习风格等进行了解,为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与其它专业的大学生相比,文化基础相对差,学习能力相对低,学习注意力易分散。但他们性格较开朗,反应较快,长期参与体育运动也培养了他们的团体合作精神。针对这些特点,我们考虑如果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协作学习,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可以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促进知识的掌握。

2.1.3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特点分析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都是一种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学习强调学习者是认知过程的主体,它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协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这种互动体现了人性化的平等。在这个平等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教学过程成为了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的互动。这种充满了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争的学习氛围可以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学习目标的均衡发展。

依据上述教育理论以及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我们确定采用自主――协作学习的模式,进行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试验。

2.2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环境的《运动生理学》自主――协作学习模式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环境的《运动生理学》自主――协作学习模式结构图见图1,该模式教学的开始部分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课堂教学采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两种学习策略(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决定先用哪一种教学策略)。自主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环节:首先由教师提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第二步教师可以选择和安排难度适宜,与学习者能力相符的学习任务,采用“支架式策略”“抛锚式策略”等自主学习策略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中。学生在网络环境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源(与学习有关的网址、已挂在学校教学网络平台的运动生理学网络课程、自制

或网上的有关课件、资源库等。这些资源都经过教师的筛选,有的可以直接利用,有的需改造或重组,有的是开发研制)进行在线学习;第三步学生进行探索、发现和总结规律;第四步通过努力,学生做到自主解决问题。协作学习过程同样包括四个环节:第一步进行分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给予一定的建议,营造一个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和相互帮助的学习氛围,鼓励全部学习者积极参与学习;第二步个人根据任务在线学习,同时进行对话、辩论……小组一起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可适时提示如何进行协作-讨论?如何对话或竞赛?;第三步在进一步的协作学习中,教师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让学生通过讨论逐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第四步通过全组同学的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无论在自主学习还是协作学习的过程,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的行动,要及时帮助、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和难点;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火花或亮点”,给予及时的鼓励。当两种学习策略暂告一段落,都可以分别进行学习交流,师生一起共享以及评价学习成果。图1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运动生理学》自主-协作学习模式结构

本次教学试验,教学活动主要在基于Web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和基于Web的综合电教课室进行。学生的部分作业要求课外完成并在网上提交,教师网上批改作业后反馈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碰到问题或有想法,课内课外随时都可通过教学网络平台与教师互动。

2.3典型试验教学案例“血液循环”是《运动生理学》课程中第四章内容,是第二轮行动研究的试验内容。本章安排8课时,其中2课时实验。图2是一次课(2课时)的教学结构流程图,本次课主要解决2个知识点:心肌生理特性和心动周期。通过对教材及学生能力特点分析,难度相对较低的“心肌生理特性”采用自主学习策略,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教学课件创设情景,呈现不同状态的心脏跳动,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到网上寻找答案。协作学习策略解决“心动周期”。这一知识点内容较多,难度相对大,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策略,既有明确的分工,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又可取长补短互相帮助,有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均关注学生的行动,随时帮助、解答问题和学习难点。在两个知识点学习暂告一段落时都适时进行了成果的交流,师生一起共享及评价学习成果。

从上述典型教学案例可以看到,在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运动生理学》自主-协作学习模式中,教师既是教学设计者、组织者,也是指导者、教授者,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利于和促进了学习者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3 对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运动生理学》自主-协作学习模式问卷调查与学生测试成绩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对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运动生理学》课程自主-协作学习模式的态度与效果,我们在试验结束后,发放问卷进行调查。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学生对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运动生理学》课程自主――协作学习模式的态度、学习行为以及在网络环境学习的兴趣收获等。发放问卷22份,回收22份,有效问卷22份。通过数据处理结果如下:

3.1学生学习态度的调查

3.1.1学生对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运动生理学》课程自主――协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态度由于各地教学条件的差异,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还不高,自主学习能力又相对差,他们对网络环境的自主-协作学习模式是否适应,欢不欢迎?问卷结果表明:这种学习模式绝大部分学生是非常喜欢和喜欢的(表1)。

3.1.2学生对网络环境学习的态度根据表2可以看到学生希望在网络环境上课,学生最喜爱的网上活动依次是是用Word或ppt等工具完成作业(90.9%)、上网查资料(86.4%)、利用各种软件进行自主学习(68.2%)。自主进行网上测试(59.1%)、分组协作学习(45.5%)。提示,本试验探索的自主-协作学习模式迎合了信息化时代对学生的要求,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受到学生欢迎(表2)。图2《心肌特性与心动周期》教学结构流程设计

3.1.3学生对网络环境下,最喜欢的学习方式的态度对问及在网络环境下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时,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有三种(表3):自己利用网络学习(95%),围绕问题学习(86.4%),与伙伴分组学习(68.2%)。

从上述调查到的反馈信息,可以了解到学生喜欢在网络环境下学习,他们对自主协作学习模式是欢迎的,能积极参与其中。

3.2学生的学习效果分析在调查问卷中,我们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3.2.1基于网络资源利用《运动生理学》课程自主――协作学习模式的学习效果

当问及学生在基于网络资源利用《运动生理学》课程自主――协作学习模式进行学习,自己得到什么收获时,学生认为有多方面收获:主要是掌握了运动生理学的知识,同时提高了信息搜索、整合信息资源的素质,自主探究与人合作等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高(表4)。

3.2.2在网络教室上课时,学生技能提高状况本次教学试验的对象是体育教育专业2004级本科生(试验时为一年级,还未上计算机普修课),他们的计算机能力差异很大,大部分较差。为了使教学试验能较好地顺利进行,在试验前专门进行了2次共6课时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培训。调查问卷的结果反映:通过本教学试验,学生在掌握运动生理学知识的同时计算机能力有不少提高(表5)。

3.3学生测试成绩分析试验班22名学生参加了《运动生理学》课程的期末考试。对考试成绩统计得出试验班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是76.73分,标准差6.16。利用-S平面分析模型进行分析(图3),可以看到试验班期末考试平均成绩较高,且相对集中。分析结果提示,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运动生理学》自主―协作学习模式有助于专业知识的掌握。

4 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运动生理学》课程自主――协作学习模式的教学评价方法

对《运动生理学》课程成绩的评价,传统的方法是:平时成绩10%、期中测验30%、期末考试60%,这一评价方法更多的是从考试卷面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本次教学试验试用新的评价方法,课程成绩仍由原来的三部分组成,但比例不同:平时成绩35%、期中测验15%、期末考试50%。平时成绩包括平时测验、作业、实验报告和学习成果交流等。学习成果评价体系由教师提出,交学生讨论修订后试用。评价体系包括三大部分内容:参与程度(20%)、学习成果质量(50%)、信息素养等能力(30%)。学会与人交往,提高学会学习(自学)能力等等都属于教学目标之一,新的评价方法加强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5小结

1) 通过三轮行动研究,已初步探索和构建成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运动生理学》课程自主――协作学习模式,具体分析了其设计方法和操作流程。

2) 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运动生理学》课程自主――协作学习模式,符合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受到学生的欢迎。该模式的优势:(1) 有助于学习者掌握专业知识。(2) 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3) 有效促进学习者信息素养和技能的提高。(4)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习者的特征灵活组合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两种教学策略,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3) 初步探讨了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运动生理学》课程自主――协作学习模式的评价方法。

本试验过程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学校网络化的教学条件还不够稳定,多次出现网络中断,对教学正常进行有一定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信息素养及计算机知识、技术都较差;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寻找对策,才能保证和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编著.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2]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编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3] 谢幼如,柯清超,编著.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4] 何克抗.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4,71(3):12-16.

[5] 钟启泉,崔允,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6] 谢幼如.广东高校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课程改革试验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145(5):27-31.

[7] 姚图祥,周红春,赵海霞.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整合的探索[J].高教探索,2005(1):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