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生心理疏导

中学生心理疏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学生心理疏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学生心理疏导范文第1篇

一、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1.来自社会和家庭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当今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以及社会个别不良因素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如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低俗的生活方式等;家庭方面,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与学习环境较差,而当前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又相对过高。现阶段,农村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的也比较多,所以学生的生活和心理上都得不到应有的照顾,苦闷与压力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2.农村中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重视程度不够。目前,部分农村中学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基于形势的需要和上级的要求,因此只是消极、简单地走走形式,缺乏正确的认识,忽略了教育者本身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同时也忽略了全体教师对学生心理障碍疏导的意识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也较低,处于长身体和长知识关键时期的农村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3.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产生消极心理。中学生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阶段,而农村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也一直客观存在。以语文课的学习为例,很多学生缺乏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同时缺乏毅力,且自控能力较差,造成了对语文学习的消极障碍心理。

二、心理障碍疏导的基本原则

1.尊重和理解原则。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应以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为基础,建立在师生双方的真诚关系之上,以启发并促进学生内部的成长作为目的,打开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实现有效的心理疏导。

2.耐心倾听,细致询问。这是心理障碍疏导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倾听,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情况,掌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加以细致询问,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释放压力,疏散情怀,帮助其解除心理负担,放松情绪。

3.价值中立原则。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障碍疏导的过程中,应冷静、客观地对待学生的语言与行为等,采取价值中立的原则对其进行判断,不应以任何方式强行灌输学生某一个价值准则。

三、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疏导的相关策略

1.提高学校与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农村中学生占国中学生的较大比重。因此,农村教育也成为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而存在。当前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决策之一,即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实施,这对于教育界来说也是一项重大的战略性挑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加快,有利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

2.课堂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渗透对中学生心理障碍疏导的教育。当前的学校教育理念,主张以学生的终身教育为宗旨,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在内的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全方位、多角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因此,农村中学的课堂教学中,应高度关注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教师应不断探索与钻研,将健康教育理念潜移默化的渗透进课堂教学之中。

3.应加强建设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相对于城市学校,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在数量与素质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农村中学应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不断提高农村中学心里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水平。适度开展专家、学者的邀请活动,对农村中学心里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难点与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解决,致力于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高能力的心里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4.联系学生生活,有的放矢进行调查研究和心理疏导。高度重视对农村中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合理运用观察法、问卷法、测量法等手段,对农村中学生的学习方法、行为习惯、个人情绪、人际关系等现状及问题进行掌握与分析,也可利用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座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和解决的方法,开展农村中学心里健康教育工作。

中学生心理疏导范文第2篇

一、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⒈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原因

中学生正是青春期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冲突和心理矛盾急剧变化的时期,被心理学家称为“断奶期”,这一阶段的孩子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二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三是独立意识和自主的需要;四是好奇心引起的认知需求。当外界的刺激与其内心的“自我”意识形成强烈的反差时,就会引起学生心理强烈的不满和反逆,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⒉学校教育方法不当的原因

首先是教师要求脱离了中学生原有的个人需要,在学生还没有产生自觉的学习需要之前,我们应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需要,做到教师要求和学生需求的完美统一,否则学生就会产生对立。其次是教师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不尊重学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和对立的常见原因,由于教师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产生。最后是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生硬、呆板,缺乏情感交流,方法简单粗暴,批评学生不分场合,不留情面,对犯错误的学生采取揭短、讽刺、挖苦等方式,致使学生无法接受,逆反心理由此形成。

⒊家庭教育形成的原因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往往是由“爱之初”转换为“恨之切”。很多家庭子女因实现不了家长的愿望,而经常挨打、受骂,致使学生执拗、暴躁、冲动、刻薄、自私等不良心态的产生,导致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⒋社会的压力以及学生学习成绩等方面的极大差距的原因

学生进入初中以后,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很多方面差距极大。在我国相当多的地方仍然没有摆脱“升学”这一现实问题,没有走出或者没有完全走出“应试教育”的圈子,只抓学生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而且无论是社会还是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对教师的评价和考核,更主要的还是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致使学校及教师重视尖子生,冷落中等生,放弃“差等生”。部分学生失去信心,得不到肯定,人为的不平等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

二、逆反心理的疏导

⒈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育人环境

学校在管理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制定确实可行的学生管理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尤其要善于发现所谓的“后进生”“低差生”的优点,在管理中对其正确引导,鼓励他们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消除自卑心理。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做到有自知之明。

⒉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方式

中学生在心理上开始有一种“独立”意识,同时,对外界事物开始有一些自己独立的见解。在这种时候,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听取他们的意见,拉近与他们的心理距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教师自然或不自然的存在着不能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心态,对部分尖子生产生偏爱。这种偏爱容易使另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影响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导致抵触情绪的产生。若教师能够公平、公正的评价每一个学生,学生就会自然尊重老师,师生之间就能建立真诚和谐的关系,从而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

⒊创造严格、有效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长对孩子应该严格要求,但对孩子的期望值不宜过高。因为孩子自身的智商水平、素质、能力毕竟存在差异。作为家长,有责任和孩子共同协商,制定适合孩子发展的切实可行的目标,督使子女逐步实现,并给予鼓励。不要从主观愿望出发,挫伤子女的自尊心和积极性,须知“欲速则不达”。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不可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而应耐心说服,加强沟通,帮助子女找出缺点、错误的根源,提出改进的措施。

⒋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职能

中学生心理疏导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逆反心理;抵触;心理健康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充满危机的时期。由于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内在需要与其实际能力、社会水平及个人政治经济地位等方面存在矛盾,这一时期的个体往往经历较为激烈的内心和外部冲突的磨练,情感两极化明显,也易出现挫折感、悲观等心理不平衡现象,因此这一时期常称为“暴风骤雨时期”。然而这种心理冲突和心理危机是青少年时期必然要经过的,成为青少年的某种心理发展阶段特征,逆反心理现象尤为突出。这也是家长、学校领导和班主任最头痛的问题。现就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谈谈个人的看法。

1什么是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结论所产生的逆向反应情绪。形象地说,就是“你叫我这样我偏那样”。其表现多是怀疑、抵触和不满。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常会遇到教师表杨一个学生,却引起一些同学的不服气;教师批评一个学生,反而引起一些同学的同情和辩护。

2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历来都受到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及家长的特殊关注。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

有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从全局出发,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二是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

三是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正不压邪的局面。

四是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

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3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

逆反心理是一种现实且普遍存在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与家长的抵触更为尖锐;中学生处于成长发展阶段,可以说中学生既是成熟的儿童,又是幼稚的青年。逆反心理在很多中学生身上表现出来,尽管方式和程度有差异,但给中学生健康成长构成障碍,给教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造成阻力,甚至影响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的实施。要明确,在教育过程中,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不能任意消除或改变这种心理现象。尤其要对逆反心理做一分为二的分析,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

首先,对于学生正确的逆反心理现象,教育者要能够容忍、肯定、鼓励。因为一定意义上讲,这种逆反心理现象是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个体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其次,对于学生不良的逆反心理现象(如主体对正确、科学的客观环境要求表现出的抵触情绪及相反行为),教育者要敢于否定;同时要善于说服、劝告,减弱以至纠正这种逆反心理现象,以达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之目的。

第三,如果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中,正确合理的与不良的因素兼而有之、混淆不清(如主体连同不端的人格与正确的信息、或良好的动机与生硬的态度一并逆反),教育者本身并引导学生要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分清逆反心理现象及逆反指向的主流与支流,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以现象代替本质,学会客观、公正、全面、发展的看待自我与非我,从而不断完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教师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善于发现学生逆反心理的萌动。

自古,为人师者便是“传道授业解惑”,时至今日,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教师应是出色的指挥家,他所指挥的不是学生的形体,而是学生活蹦乱跳的思维。因此,教师应具有穿透力的目光和洞察秋毫的机敏,通过学生的言行举止甚至每一个眼神,来洞察每一个学生内心世界,从而及时捕捉发现学生逆反心理的萌动,以便及时进行引导。

(2)明辨学生逆反心理的性质。

发现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后,要冷静对待,准确判断其性质。一般来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与其受到的外界刺激信息成反向性。负信息刺激而产生的逆反心理是正确的,正信息刺激而产生的逆反心理则是错误的。对待逆反心理,就不应冷漠批评,而应热情支持、赞扬、保护。

(3)对学生逆反心理要“对症下药”正确处理。

对于正确合理的逆反心理,我们要给予支持、激励,促其强化并引导变为积极的行动,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促其个性和特长健康发展。对于偏激的甚至错误的逆反心理,我们也不要盲目地排斥或压制,而应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和实质,教育他们学会冷静思考,科学分析,努力使主观与客观一致,保持认识上的正确性。

(4)善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中学生心理疏导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人文关怀 心理疏导 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心态

十报告提出,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关注学生社会心态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关注学生社会心态的培养的必要性

首先,因为社会心态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明显,更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一个较稳定平和的社会心态,会让青少年较平稳地度过自己人生中重要的发展阶段,为未来更好地发展打下心理基础。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急功近利等心态会给社会稳定、个人幸福带来不良影响。积极的社会心态的培养对中国社会建设和发展极其关键。其次,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对人们认识社会和自我有导向作用。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正经历一个特殊的时期: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如果这一特殊时期的心理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性格上的不确定性及对社会的消极态度。可见青少年期能否正确自我认知关系到未来他对待社会的态度。

此外,根据2014年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研究中新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4)》显示,虽然与2010年相比,2014年人们的社会总体信任水平从负性判断回归到一般信任,但当前社会信任问题仍不可忽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超过50%的人认为社会上绝大部分的人言是不可信的,是需要时时提防的。尤其是陌生人,其信任比率只有20%~30%。这种广泛的不信任使得近二十年人们日常生活的信任价值成本骤然上升。二是群体间的不信任,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长期广泛性的不信任,并潜移默化地成为社会性格,造成很多群体不信任事件,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医闹”。三是局部范围内的社会内耗加强。由于人际信任成本的增加,为处理信任事件所要付出的代价不再是个人的,而是社会性的。

二、在校中学生社会心态的培养的合理应对办法

要培养中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积极心态,必须把解决青少年主观层面与解决实际层面的问题结合起来。“人类做大的进步并不是来自于科学上的新进展和发现,而是来自于那些有助于减少人类不平等的新进展和发现”。把个人发展需要和国家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注重社会的引导性和提高青少年主观调节能力,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则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所作为的两个领域。

1.中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是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有效途径。

开放性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表征,中学生接受的新兴思想可能是上个世纪所有思潮的汇总。而中学生由于正处于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种种思潮以大众传媒、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都在潜移默化地把消极社会心态传递给中学生,这就增加了青少年积极社会心态教育的难度。中学生面临的问题纷繁,很少有单纯的心理问题或是思想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再用老方法解决,并不能培养中学生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反而会认为与老师无法沟通。在当前互联网时展的情况下,中学生接触的思想很有可能超出他们的认知范围,加上这个年纪特有的好奇心,很容易将他们引进误区。因此,在进行社会心态的培养上,必须时刻注意人文关怀。目前中学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部分,但从大教育观看两者是同等地位的,实际生活总是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交叉共存。必须搞清楚学生的问题应从哪个角度着手,只有找到合适的着手点,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助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

中国自古就一直提倡做人要有“仁”心,培养健康的、开放宽容的社会心态。大量的学校咨询案例表明,学生不平衡心态问题(如崇洋、金钱崇拜、唯权利论等)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不能理性地承认并接受现实生活的“我”。要保持平和积极的心态,就要全面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个性特点有较全面的了解,不要狂妄自大,不要妄自菲薄。此外,还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存在的差距。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崇尚“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的志向引导着人一生的发展。传统方式教育往往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开展批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达到反效果。社会心态培养应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五千年来的民族心态,并把它融入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一方面要理解学生面临的种种心理和社会危机,站在他们立场理解,另一方面把中国传统的乐群、理性、志趣的思想传递给他们,尤其是在校老师要实际践行,多以行为感染学生,进而帮助学生正视自身,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勇敢面对现实中的自我,即使这个自我并不完美。最后,以此为心态基础鼓励学生创造理想自我。

三、结语

在学生中开展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工作和教书育人一样,任重而道远。而且随着社竞争的激烈,中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会更大。“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出,让中学心理健康工作者有一种勇于创新、视野顿开的感悟。只有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才能真正培育拥有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合格社会公民。

中学生心理疏导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生 体育教学 心理障碍 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173-01

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性格、意志、情感等各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导致部分学生上体育课存在心理障碍的现象发生。因此,了解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并对其加以有效的疏导,对顺利实现体育教学任务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初中生体育课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一)逆反心理的影响

初中阶段正处在情绪波动强烈的青春期,逆反心理强,遇事容易产生极端情绪。而有的体育教师,由于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合理的教学方式,遇到学生犯错误,轻则训斥,重则体罚,这让学生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对抗情绪,久而久之,一上体育课心里就有障碍。

(二)恐惧心理的影响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部分初中学生身体先天条件不足,运动能力较差,在完成一些难度较大的体育项目时,内心充满了恐惧;由于体育项目本身充满了危险性或复杂性,容易引起失误或受伤,从而产生了不敢尝试的抵触情绪;还有的学生因为曾经经历过动作失败或受伤,这也导致了他们对体育项目有恐惧心理。

(三)学校因素的影响

有的学校对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重视不够,随意占用体育课时间,导致一些学生认为体育课是副科。学校对体育课程的不重视直接诱发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导致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思想涣散。

(四)教师因素的影响

教师因素对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堂上体育教师往往以中考的要求为练习的标准,上课内容显得单调枯燥,学生不能体会到上体育课的乐趣。

二、初中生体育课心理障碍的种种表现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分为主、客观两大因素,主观因素中影响最为严重的是对体育课的不重视,客观因素中影响最为严重的是体育教学内容陈旧、枯燥乏味。因此,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三、初中生体育课心理障碍的疏导方法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带有很强的冲动性,同时对外界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只要教师掌握了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那么学生对体育课的心理障碍是可以疏导的。

(一)及时沟通,科学疏导

相关调查显示,一些经常受到老师与家长批评和惩罚的学生,心理上容易产生敌对情绪。想让学生克服体育课的心理障碍就需要体育教师更多地关心、理解和支持每一个学生,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面对有心理障碍的同学,教师的及时疏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师生互信,消除隔阂

当前,由于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这就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往往会因一个动作完成得不到位,而导致情绪低落,或者因为求胜心切,与同学间发生过激行为。针对这些心理特征,教师在进行心理疏导前,要先与学生建立起师生互信的关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入情入理地进行心理暗示,让学生从心理上接纳教师的疏导,进而改变自己对体育课的消极心理状态。

(三)创新模式,灵活运用

作为体育教师,应该把握当前学生的兴趣点,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可以尝试把一堂课一分为二,前半部分由教师进行体育中考项目的讲解与练习,后半部分则安排一些学生兴趣较大的体育项目进行练习,实现快乐课堂的教育模式。

(四)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针对男女生生理结构的差异,为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把难度大的动作分解成几个不同的小部分进行练习,降低练习难度和强度,从而消除心理障碍的a生。

(五)团队影响,矫正缺点

在学生的集体活动中,从众心态是他们突出的一个特点,从心理学角度看,初中学生害怕孤立,对脱离集体的个人行为感到惶恐不安。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通过团队的活动来影响和改变个人的思想观念,保持和履行正确的集体规范。

四、结语

在体育课堂中,初中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受诸多方面的影响,作为新课标引导下的“新”体育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在体育课中心理障碍的表现及成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年龄特点、心理发育程度等差异,及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疏导,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踊跃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从根本上调整学生的逆反心理,有助教学任务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万旭亮.谈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J].成才之路,2009(14).

中学生心理疏导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中学生;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250-02

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迅速成为教育热点。其中,“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得到人们的认同。对于青春期阶段的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学习竞争压力的增大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不可避免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显暴露出各学科隐患的学习心理问题。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地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 在数学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心理健全的人格品质。在教学中以渗透心理教育为契机,使学生在获得认知上的教育的同时,还能维护心理健康,使两者得到有机地协调发展。学生的心理障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疏导、消除,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呢?这是一个所有老师都应努力探索解决的问题。

所谓心理疏导就是对学生心理障碍的疏通和引导。学生的心理活动的阻塞现象,或心理失衡,失调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理障碍”。目前,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他们是家庭中的小皇帝,个性都很强,但其面临的社会却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快节奏、多变化的社会,这对初识社会的中学生无疑是一种挑战,这要求他们有较高的心理素质。而中学阶段学生必须面对升学、人际关系等强大的心理压力,这对于某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情绪波动大的学生就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较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就可能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下是我在几年的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谈谈对中学生常见的几种心理的疏导。

1 发现闪光点,疏通自卑心理

我们都清楚,一个人受打击太多,总是失败,就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于是进取向上的心理便失去了平衡,往往会消极地对待学习,信心不足,自甘落后,形成自卑心理。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研究表明,“激励因素”能令心情舒畅,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做好学生的“知音”,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做到“知其心,救其失也。”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应对有创新或有不同观点的同学首先给以肯定,对有创新的同学给以高度的赞扬,对有进步的学生每次给以鼓励性的评语,尤其要注意多为差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味、体会成功的滋味。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心理状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让学生去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愉

悦。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扬其闪光点,引发其求知欲,促其上进。

2 激发学习兴趣,排除厌学心理

心理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对象有兴趣时,大脑中有关学习神经的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无关的则处于抑制状态。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具有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态度。对某一学科产生强烈而持久兴趣的学生,会自觉克服学习中种种困难,排除干扰,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 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探究讨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用现象变化比较明显的数学探究引入新课。设置悬念,把学生引入探求问题中来。这就满足了学生的猎奇心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2.2 利用课外知识,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思维能力。心理学指出,青少年的求知欲如不再次激发,难已维持长久。因此一节课不可能全是“”,而应该有节奏。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穿插介绍科技新成就、数学家趣事等,既可调节节奏,又能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打下基础。

3 建立相容点,排除逆反心理

初中学生正处在自我思维形成的过程,刚刚进入青春期,有青春期的烦恼等等,很容易使他们形成逆反心理。为此,我们教师首先要改变自身形象,“把微笑带给他们”,以形成和谐、融洽、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多给他们安慰和关怀,鼓励他们扬起学习的风帆,还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友爱、互助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感到集体和老师真诚的关怀,从而努力去学习。

“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而数学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决定了教学双方都必须投入自己的真情,方能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教师要由衷地喜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并在课堂上将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给学生。另外,作为一位教师要学会情绪调节与控制,要保持一种稳定、积极的情绪,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材与教师进行情感交流,受到教师情感的影响而产生学习兴趣,发生共鸣。学生在教师情感的影响下,数学学习成为他们向往的活动,进入数学的乐学状态。学生在教学程序引导下学习活动便顺利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信任、体谅、积极主动,使学生如沐春风。

4 激励勤奋点,排除惰性心理

惰性应该说每个人都有,一旦在某一方面有了惰性心理,通常就象吸毒一样。而作为学生学习上的惰性是学习的最大敌人。学习上的惰性有两种:一是懒于学习;二是学习上懒于动脑思考。对于前者往往是没有兴趣和信心引起,而后者是一种学习的习惯或说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不管是哪一种惰性心理,都会形成恶性循环,使得学习成绩下降。我们的学困生中,多数学生并不是先天智力差,而是由于学习中的惰性造成的。

中学生心理疏导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不良情绪 疏导 积极乐观

据调查,我国青少年学生较容易“闹情绪”。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孤僻抑郁、偏激冲动、狭隘嫉妒、学校恐惧症、焦虑、暴躁、自卑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学生智力发展和身体成长,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学生的社会生活,给幸福的青少年时期蒙上阴影。

作为教师,关心学生的成长,就必须兼顾他们身体、心理方面的健康成长。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迅速的发展、剧烈地变化着。为了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教师应多了解、关心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并通过适当的方法,有效地进行疏导,在疏导过程中我们要有幽默感;我们要乐于了解学生,对他们保持友爱但是又不偏袒,对学生公平严正;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们要尽力做到不易怒,不专横,不讽刺学生。

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外,更要掌握一些疏导学生不良情绪的方法。下面浅谈一下我的做法。

一、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健康情绪的标准,学会分析和调节情绪的方法

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如果能在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授予他们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引导他们了解和掌握健康情绪的标准,并且因势利导,教会他们分析、调节情绪的方法,那么,困扰学生的心结就会得以化解。在实际操作中,首先告诉学生情绪健康的标准是情感反应适度,即是情绪乐观、心境良好;情绪稳定,反应适度。同时告诉学生,情绪乐观、心境良好的人并非不会产生消极情绪,只是他们能控制、调节、转移消极情绪,善于避免消极情绪对自己的伤害,“当喜则喜,当忧则忧”,保持一颗“平常心”。其次,在如何疏导不良情绪的方法上,注意以实例加以分析。譬如,考试焦虑是中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常常表现为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处于僵滞状态等。有这种不良情绪的人往往采用逃避的方式进行防卫,结果往往会导致恶性循环,乃至可能形成一种人格特征,对考试产生更加消极的影响。如何减轻考试焦虑?我注意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一要调整自己的期待水平,不要把期待值定得太高,要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二要加强考前复习,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进行考试的准备。三要正确对待别人的评价,不要斤斤计较。四要正确看待自己的水平,不过分贬低自己,也不能目无一切。我就是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了解和掌握情绪的标准,学会了分析、调节自我情绪的方法。

二、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教育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看待一切

在教育实践中,要注意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学生看起来较单纯,但内心常存幽怨的呐喊:“谁能了解我!”教师要细心观察发现学生的心绪,以便及时适当加以疏导。学生的心绪尽管很复杂,但它多沿着一条直线发展。因此,教师只要稍为关心或接近学生一点,就不难发掘他们内心隐藏的秘密。要消除学生内在郁结,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尤其重要。在此基础上,应该做好以下几步工作。

第一,说服。学生毕竟是学生,只要我们能够很温和地跟他聊天,用言语来打动他,鼓励他,他都会说出真心话,这样就能很快解去学生心中的结。

第二,抚平学生的情绪。中学生固然有嫉妒、怨恨、气愤等情绪,但不会很深,教师只要设法替他解除,予以适当安抚,很快就会使他心平气和。

第三,激励学生向善。中学生的心,可变善,也可变恶,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多给他一些机会教育,多让他接触美、聆听美,他就会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心灵会越来越善。

第四,营造快乐气氛。学生心中有烦恼,不要一味禁止他去想,这样反而伤害他更深。不如改变一种方式,营造一些快乐气氛,除去他内在的忧悒。不要冷落孤立他,要伸出援手,使他感到爱的温暖,友情的高贵以及生命的积极意义。

这样创设良好环境氛围去教育开导学生,就能引导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事物,看待人生,从而获得情绪上的良性转化。

三、引导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

大量研究表明,积极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学生社会价值的获得以及人格的健康发展。与其他学生相比,同伴关系不良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孤僻、退缩、冷漠、压抑或其他心理障碍。可见,教师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掌握人际交往技能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经常怀有不良情绪的学生,其人际关系往往比较差。要做好这些“问题”学生的思想工作,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导他。首先,要他学会了解他人,理解他人。客观地看待别人,学习别人的优点,善意地指出他人的错误,不能只关心自己的私利,漠视别人的痛苦、欢乐、兴趣和爱好。其次,教育他要乐于接受他人,也愿意被他人接受。要用积极的态度与他人相处,对别人的同情、友善、信任、尊重要多于猜疑、嫉妒和敌视。教师要通过这样的教育,引导学生建立起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使之成为一个情绪控制适度的人。

四、教育学生劳逸结合,懂得学习又懂得自娱

中学生正处于长知识时期,学生的课业负担往往导致某些不良情绪的产生。为此,我经常教育学生要劳逸结合,学习之余懂得自我乐趣,以舒缓紧张的神经。学生发展自己的课余爱好,既可以调节情绪,由可以培养高雅的志趣。心胸开阔了,自然就可以摆脱不良情绪的滋扰。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不只是教给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主动的去育人,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贴心人,积极有效地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让教育的阳光洒遍学生的成长之路,促使他们更加健康的成长,这正是我们的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江月孙,王新如.班级管理学.江苏:江苏科技出版社,2004

中学生心理疏导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语文教学 学生 叛逆心理 疏导

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个阶段性过程,时间多集中在初中阶段,如能给予及时、有效的疏导,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小其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家庭甚至社会带来分不良影响。初中语文作为初中教育的基础学科,知识性丰富、人文性较强,与学生身心发展联系密切,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义不容辞,且具有较大的优势。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基本原则

一是防范未然原则。初中课程设置比小学明显增多,再加上陌生的教师、同学和环境,造成一部分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很难适应,容易产生叛逆心理,特别是初二、三学生独立性越来越强,叛逆心理较为严重。语文教师要清楚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心理变化情况,切实做好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准备,防范未然。二是灵活多变原则。由于初中生具有不同的生长环境、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所以叛逆程度和表现方式也不相同,语文教师要坚持灵活多变的原则,采取针对性的疏导策略。三是科学渗透原则。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利于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内容,语文教师要将这些丰富的内容科学地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帮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心理。四是潜移默化原则。语文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利用经典文学作品对学生经常进行思想、道德、心理、人格、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对学生叛逆心理进行有效的疏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有效策略

1.合理利用教材资源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依据,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教材资源对学生叛逆心理进行疏导。如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朱自清《春》中的生机、活力,峻青《海滨仲夏夜》中的惬意、悠闲;何其芳《秋天》中的收获、韵味,老舍《济南的冬天》中的温情、温暖等,深入地感受和赞美美好的大自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大自然的多变和美好,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会在欣赏自然的过程中宣泄内心的不悦情绪。在讲授关于人间真情方面的文章时,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经典作品,品味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品味朋友之间深厚、真挚的友谊,让学生明白无论在什么时候遇到什么困难,父母都会爱他、关心他,朋友都会理解他、支持他,有父母和朋友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觉得孤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父母,这样学生内心的叛逆和压抑就容易得到很好的宣泄。在教学名人故事时,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了解名人艰难的生存境遇和曲折的求学历程,让学生明白要想取得成功就需要经历一些磨炼,不能遇到丁点儿困难就产生退缩的心理或抱怨,在一定程度上舒缓学生的叛逆心理。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有利于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资源,通过不同的角度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帮助学生尽快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2.善于利用阅读教学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和家长的苦口婆心对具有叛逆心理的初中生几乎不起任何作用,语文教师可以给他们相对自由的自我空间,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大量的优秀作品,去细细品味其中的各种道理,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课文讲读之后,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和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优秀作品或流行作品,让学生进行认真的阅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或产生更深入的感悟和体会,然后语文教师再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效果会更加明显。除了和课文相关的这些作品,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读者》、《意林》、《格言》、《少年博览》、《探索发现》、《中学生阅读》等一些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而且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杂志以及《爱的教育》、《伊索寓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名人传》、《简・爱》、《水浒》等一些中外名著、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视野,引起学生的共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读懂爱、理解爱,读懂真善美、发现真善美,让学生的心结在理性的哲思中不断受到感化,使学生的叛逆心理得到有效疏导。

3.积极利用写作教学

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难点内容。学生通过写作,可以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对人或物的感受、内心情感的变化等充分地展现出来。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周记、作文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发现有内心孤独、与父母冷战、甚至对社会失望等不良情绪时要及时做出判断,学生出现的这种叛逆心理属于哪一程度,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同时,语文教师还可以设定一些关于理解、爱、成长、梦想、乐观、人际交往等具有积极作用的作文题目,对学生的叛逆心理做出正确的引导和指正。另外,语文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不良情绪通过写作(最常见的就是写日记、写空间或博客)的方式宣泄出来,将内心的疑惑提出来,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到有效缓解或解决。

总之,初中语文知识性丰富、人文性较强的特点,使得在疏导学生叛逆心理具有较大的优势。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课文教学、课外阅读、写作等语文教学平台,对学生叛逆心理进行有效疏导。

【参考文献】

[1] 李和明. 语文课堂中的情商调节[J]. 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10期.

[2] 吴有元. 让心理健康教育之花开放在高中语文课堂[J]. 现代语文(中旬),2011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