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听说法教学案例

听说法教学案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听说法教学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听说法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媒介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和道德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为了使青少年能够适应在各种媒介包围下的健康成长。迫切要求我们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一种具有综合意义的语文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开发媒介语文课程资源符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新课程明确提出了开发课程资源的新理念,将课程资源建设纳入课程改革计划。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就要引入多维媒介资源,拓宽文本平台,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信息鉴赏、批判和加工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审美表达。在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学生可以从语言艺术、社会(政治、经济)、历史、视觉艺术(美术)、多媒体技术等角度去探究实际问题。

媒介素养教育对语文课程的意义重大。媒介素养教学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听说读写活动了空间。首先是提供了鲜活生动的学习内容。电影、电视成为语文教学的学习媒介。网络媒介更是为学生获取海量信息,开阔视野,增强认知的重要渠道。学校拥有书籍、期刊、视听资源、可以进行文字处理、图形设计和科学活动的计算机并且附有支持图书搜索与信息检索功能的图书馆,可以为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印刷和非印刷文本的资源。如果能将媒介素养所涵盖的诸多媒介引入语文课堂,学生的学习内容将会更丰富。其次是为教师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当今传统平面媒体较之新兴媒体的最大弱项,一是时效性差,一是很难解决与受众直接面对面的互动。网络使文字、声音、图像融为一体。而这为我们理解新课程所提出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高中语文课程的“总目标”被确定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也同时指出了培养和发展媒介素养的目标。

媒介素养教育与当前语文课程的整合

1、阅读

(1)阅读叙事性作品,能梳理故事情节大意,简单描述重要的场景、人物和情节,能抓住细节,分析人物,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情感,欣赏作品中的生动形象和精美表述,领会思想,说出自己的深切感受。

(2)阅读诗歌,找出多个意象,想象文字描述的情境,揣摩诗人的情感。鉴赏诗歌的思想和艺术。从优秀作品中受到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热爱和谐的社会和自然。

(3)欣赏抒情或阐述哲理的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培养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厚情感。

(4)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进一步了解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信息平台。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评价媒介信息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5)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了解图画主题思想。

(6)增加阅读量。通过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拓展阅读。实现探究性学习。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2、综合性学习

(1)观察自然与社会,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2)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能通过各种媒体搜集资料,展开调查访问,组织班级讨论或举办专题演讲。能撰写心得或用图表、图画、照片等制作媒介作品表达观点交流思想,表达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3)分析电视、电影、广播中的故事和形象,讨论创作意图和表现效果,收集整理影评、作品评论文章等,观察社会反响,能批判性的看待媒介信息,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经过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相应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各种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5)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研讨、采访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3、口语交际

(1)讲述媒体事件,阅读、解释和说明媒介产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内容,评价媒介信息。遴选有偏见的、不可信的信息,进行反思和批判。

(2)组织演讲、课本剧表演、朗诵、辩论、采访、新闻评说等多种媒体形式的活动。通过口语交际的训练,形成人际交往与社会沟通的能力。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体现媒介素养教育

(一)板块教学

1、阅读教学

(1)阅读教学的学习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阐述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语感;二是学习阅读方法;三是提高鉴赏能力(包括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

媒介素养的能力要训练学生通过各种文体的语文阅读,形成读懂媒介信息的能力。能够积极的思考、辨别媒介信息,了解媒体中的文化、经济特点。具有欣赏各种媒体独特的美学思想、美学形态的能力。能够主动科学的使用媒介,与媒介积极互动。建立表达、沟通、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

(2)阅读文本

(a)文学类文本:

文字类:古代、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外小说、戏剧名作欣赏

阅读文字类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还可以在对人物形象分析的过程中,提高习得信息的能力,培养辨证的善恶观。

教学案例

a.学习《荷花淀》,学习《边城》,通过两篇小说的比较鉴赏,学习作家熟练驾驭语言文字,为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同样是清新的语言,不仅可以表现豪情,也可以表达伤感。熟悉祖国优美的民族风情画卷。

b.学习《荷塘月色》,学习《故都的秋》,通过两篇散文的比较鉴赏,学习用细腻的笔触描写所见所感,体会作者绵密的情感。培养爱国情感。

c.学习的《咏梅》,学习陆游的《咏梅》,通过古今两首同题词的比较鉴赏,学习文人借自然抒怀,表达志向。树立积极高尚的价值观。

视像类:电影、电视、话剧、歌舞剧

影视与语文联系非常紧密。与高中语文文本相关的影视资源很多。其中涉及到大量古代诗词、文言文、中外小说戏剧名著等等。

通过观看电影,学生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了解了文本内容,并对文本中的人物、情节、环境有了直观地认识和初步的理解评价。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观看影片和阅读名著的基础上,学生会主动去交流观感,积极写影评,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与课文背景知识相关的有具有浓厚文化底蕴,能使学生受到文化熏陶的电视节目有很多。这些被学生喜闻乐见的节目,拓展了语文教学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对学生形成美好人格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地利用影视资源,指导学生对电影的主题、风格、演员表演、摄影、背景音乐、美工、制作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情节顺序和角色动机等影视固有程式进行辨析。辨识媒介元素传递的信息,进行影评的写作等等活动 。

教学案例:

观看《林黛玉进贾府》,让学生仔细观察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林黛玉的“弱”,熙凤的“笑”,宝玉的“痴”,贾家姐妹各有特点的描述,让学生们一一对号,体会曹雪芹精心刻画人物的精妙和良苦用心。学习如何描写人物,如何刻画人物形象。

观看《祝福》,让学生分析电影中祥林嫂拿刀砍土地庙的门槛这个细节是否恰当。学生在观看影片的时候发现这个细节,而原文中没有。启发讨论。学生提出质疑,激烈讨论,各抒己见,充分地参与课堂,充分认识到祥林嫂的悲剧其实是旧社会、旧思想、旧制度造成的。多年挣扎在重压之下,反复遭受命运捉弄的祥林嫂们根本无力也无心反抗。学生对小说深刻的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观看《雷雨》,学生发现剧本中侍萍把周朴园给的支票撕了,而电影中则是在油灯上点着了。让学生对比这两处细节,激起了他们的浓厚兴趣。讨论得出意见,“撕”比“烧”表达的内涵更丰富,感情更强烈。学生不仅学会了质疑,还懂得了借助细节分析人物的内心感受,体会了语言文字的美丽,提高了艺术鉴赏能力。

观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作品中没有明确说林冲是怎样的隐忍,但演员的表演无疑将他的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只求苟安的心理和性格外化在形象中。认真仔细的观察,深入细致的分析,能够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提升。

(b)实用类文本:新闻体裁类:消息、通讯、访谈、时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人物传记类;科普类;调查报告类

新闻阅读是属于实用文体范畴。

学习新闻采访的步骤和技巧,掌握新闻的写作技巧,模拟采访并写简单的新闻。要学习批判性的阅读,能够在阅读时对新闻事实做出自己的思考,能辨别真假,能读懂新闻者的目的。更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

教学案例

学习社论《大力弘扬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

教学过程设计四个环节:

一、说出本文的基本内容:

1.灿烂辉煌中华民族文化具有三个显著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2.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我们应该对我们的民族文化继承、创造。

二、说出本文主要的表现手法:

从中华民族文化内容的广度和时间长度,一横一纵两个方面来说明它的特征,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民族自豪感

三、思考讨论:

1.小组讨论介绍任一课文中提到的文化现象或文化作品。

2.展示课前制作的民族文化小报。

3.拓展探究

①“古典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现代生活中还有哪些民族文化痕迹?

② 端午节和中秋节被列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为了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应该怎样度过这些节日?

学生整理出现代生活中的民族文化痕迹:饮食、书法、音乐(流行音乐中融入传统曲风,如王力宏的《花田错》《龙的传人》、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中国风》、陶哲《苏三说》等等)、服装(唐装、旗袍、手工刺绣、印花布)手工艺(剪纸、陶泥塑、宋锦、竹编、草编、手工刺绣、扎染、蜡染、手工木雕、泥塑、剪纸、民间玩具)、装潢(雕刻,镂空)、影视、杂技、武术等等!

弘扬民族文化就要学习民俗风情,了解节日传统,积极宣传、开展和参与民俗文化活动,学习民族艺术和技术,传承民族文化精粹。

本节课活动设计和活动实践中注意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学习的结合,注重对媒介语言的解读与信息积累的学习。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深入思考、拓展讨论,习得大量知识,拓宽了艺术视野,陶冶了情操,培养了热爱祖国辉煌灿烂文化的情感。

(c)文化经典:古代“四书”、“五经”、《百家讲坛》《读书》《大家》《讲述》等。

文化经典,既称经典,就是因为保留了无数珍贵的人生经验和处世哲学,学习古代文化经典,可以开悟,可以提高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可以增加智慧和生活经验。可以使人们了解社会文化、经济、历史,从而启迪未来。可以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发展美学思想,培养创新力。

教学案例

学贽《童心说》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在当时和现在的意义。

“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反对封建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精神。与初步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即使就当代来说,无论是对文艺批评,还是对教育的理论与实施,都具有深刻的积极意义。

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贯通了中国古代文化和现当代文化,包含着不同渊源、不同背景、不同发展经历、也各有建树的多种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文学文化体系。通过对多种题材、多种体裁、多种作用的文本的阅读和鉴赏,学生获得了认知、理解、比较、鉴别、评价文本的能力,也掌握了批判思考的方法,同时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也就实现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

2、写作教学

利用写作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媒介作品的解读和思辨能力。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媒介环境中的语文资源。看新闻、广告、电影、电视剧、听歌曲等时学会留意并积累有价值的语文学习材料,积累鲜活多样的生活素材。学生习作展示可以通过小组班级交流的形式,也可以通过板报、自办文学小报、等形式,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给学生提供发表交流的平台。

(1)文字材料作文:

学生要了解社会,积极思考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善于寻找立意角度,能深入剖析问题实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恰当地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在高考作文中立于头筹。

(2)图片材料作文:

20世纪传媒技术迅猛发展,人类从以印刷文字为中心的“读文时代”发展到以影像为中心的“读图时代”。读图识图说图的对象可以是照片、绘画、漫画、连环画节选、地图、明信片甚至请柬等等。

教学案例:

课文文本《祝福》中祥林嫂的画像,《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的画像,文本人物:看图分析人物。

请学习小组搜集反映“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主题的优秀摄影作品。给作品拟标题,作简要的文字说明。说出你向大家推荐这幅照片的原因和目的。

学生搜集到的一部分照片。“我看社会”“我们的家园”“战争与和平”

学生们从和谐、发展、亲情、交融、环保、战争等角度,展开联想与想象,分析社会现象,说出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他们视野的宽度和思想的深度得到开发,语言表达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小组合作,搜集照片,拟题,表述图片内容和自己的感想,学生主动的科学的使用媒介,欣赏媒体独特的美学思想和美学形态。他们积极地思辨媒介讯息,主动探索,独立思考,明白了受众在大众媒介传播过程中的位置,和自己与媒介互动的作用。锻炼表达和沟通的能力。

(3)文学作品鉴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从而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打开他们的思维空间。使他们能够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的和外来的文化。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文学鉴赏,开展文化专题研讨,整理出有价值的文学评论作品。

教学案例

指导学生专题赏析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冯友兰《人生的境界》、蔡其矫的诗歌《川江号子》、庄子的《尊生》。写出自己的感受。

读《我与地坛》,懂得:当一个人能够豁达的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当然就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自信。

读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懂得: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够帮助我们承担残酷的命运。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是轻佻的,逃避现实是卑怯的。

读庄子的《尊生》懂得生命是至高无上的价值,所以不能让任何东西损害和拖累生命,要珍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理解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和对人的大关怀,是庄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读蔡其矫《川江号子》懂得:苦难的生活铸造了纤夫号子手的坚强性格。雄浑悲壮、跌宕起伏的号子,是川江船工的生活写照。人类就是这样用不屈的精神、伟岸的体魄谱写生命的最强音。

读冯友兰《人生的境界》,理解了人生的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懂得:幸福始终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人生是在做事,不是在表演。我们的一生不是在创造奇迹,而是用自己的“心”在实实在在的做事,这就是我们对人生境界的最好解读。唯有用人生的“意义”来铺路,才能走出自己的境界,实现从“平凡”到“伟大”的飞跃。

经过这样一个关于”生命意义“的专题阅读,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之于我们的重要,不在于“活着”,而在于“有所作为”,为自己,为别人,为社会,为人类。学生的情感态度、思想观念、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都得到了培养。

(4)影视作品评论:

影视作品能够反映历史现象、社会生活和人生百态,能够丰富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理解影视作品中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就能从中吸取思想和艺术的营养,提升艺术欣赏品味,丰富精神生活。

教学案例

欣赏《阿甘正传》,谈谈你怎样看待阿甘这个形象。又如何看阿甘一直在奔跑。本片的表现技巧是怎样的。

本片展现历史与个人的约定,以阿甘这样一个头脑简单、纯真,而又缺乏主见的小人物的经历透视美国政治社会史的史诗片。导演运用长镜头和蒙太奇手法,再现了历史场景和现实场景。营造出轮回交替、时光荏苒、物是人非的历史氛围。塑造的阿甘形象,不仅具有高度的代表性,而且是对历史的直接图解。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不怕挫折,尽全力去尝试的人生信条和宠辱不惊、大智若愚的人生态度。他的奔跑在这里既是一种行为方式,也是一种思考方式,它象征人类的积极向上、执著向前的行为能力和一种主动出击、坚持不懈的实干精神。

学生通过分析人物情节,体验人物的语言及内心世界,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明白“英雄源自凡人”,从中领悟到人生真谛。学到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影视作品的方法,提高了欣赏水平。

(5)博客、论坛、自办刊物

指导学生在网络上开博客,发微博,进入论坛,浏览别人的说法,发表自己的观点。随着媒介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途径,随时随地发表个人意见、上传帖子、博客发言,直接参与媒体进程中,与网络媒体在线互动,随时掌握媒体动态,体会到媒体融合的好处。使用论坛交流.(可以是网络空间的,也可以是真实环境的)分享关于学习内容的研究成果或媒体作品。

指导学生组织文学社、诗社、话剧社、朗诵社等,创作文章、诗歌,改编撰写话剧剧本等。自办社刊、办刊、校刊,展现当代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媒介素养。

3、语言文字应用

(1)新闻类:

新闻点评、消息概括等

(2)实用类:

编机短信、贺词、赠言、颁奖词、串联词、给活动拟名、编写宣传标语、广告词、解说词、新闻衔接词、接受采访、图文转换等

近年来高考命题中媒介信息事实越来越被关注,是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在语用题中出现,综合不外乎以下几种内容的考查:

1)提取概括信息能力:一句话新闻,拟标题;

2)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和连贯、简明、得体:包括词语的辨析选择,词句的改错等,如新闻报道语言的准确性及一些常用应用文的表达;

3)看图表达:图(表)文转换,看图会意,看图作文,;

4)修辞能力:拟广告语,手机短信等;

5)感受生活,体悟生活,判断生活的能力。

目前我们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考核越来越倾向考查学生主观理解、感悟与表达,联系生活,注应用。比如其中读图题的增加,就是因为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读图能力是现代传媒社会必须的语文阅读能力,读图它能够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语言的组织能力。如2007年高考语文进一步强化了语言文字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图文转换类题目,全国卷、广东卷、四川卷、山东卷等都设计了这类题目。

教学案例1 公益广告的欣赏和创作

观看“绿色出行”公益广告,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广告创意有什么特点?请你试着构思,做一个广告策划,拟出公益广告语。

学生评价:简单的线条,清新的色彩,动画的设计,贴心的提示,既能很好的表现此广告作品的主题,又生动活泼,引人注目。真正起到倡导节约能源,降低排放,保护环境,绿色出行的作用。创意好,形式新,为人们喜闻乐见。

学生拟广告语:1.多种一棵树,世界就多一片绿色。2.我是有生命的躯干,你是有德行的贤者。3.尊崇自然,敬畏生命。4.自然不可改良,生活可以选择,选择绿色生活,健康适度消费。5.草木无情皆愿翠,行人有情多爱惜。等等。

教学案例2 商品广告的分析和认识

观看361°的商品广告,说出其广告语。谈谈你的认识。

广告语:“不屈服天生的高度,不甘于平凡的态度,不重复自己的角度,不追随别人的速度,不满足昨天的难度,有勇气你就可以挑战每一度。”

评论:好的商品广告,不单单是将产品的优点告诉观众,还要倡导健康的消费理念,宣传企业文化,弘扬社会风尚。如果单单是为了宣传产品,故意夸大产品的功效,或者画面粗制滥造,内容平庸低俗,只会遭到消费者的厌恶,就谈不上广告应该具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了。

通过对广告作品的观看和分析,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到广告的创作要求, 能够用批判思考的方式对广告这种媒介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对广告制作的过程和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了解广告语言,读懂广告潜台词。能分清媒介讯息中事实与虚构的区别。能认识到媒介讯息中的商业性,识别广告传播的根本目的。懂得媒介的宣传功能和舆论导向功能。初步掌握简单的媒介讯息制作的方法和过程。可以指导学生制作班级文化宣传短片。进行班级交流和校内展示。

4、语言表达

演讲、课本剧、朗诵、辩论、采访、新闻评说等

教学案例

(1)指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雷雨》

(2)举行 “爱我中华,勿忘国耻”主题演讲;

(3)展开关于“网络是把双刃剑”的辩论;

(4)指导学生对校长进行关于“科学减负,发展学生素质的举措”的采访;

(5)举行关于“理想 信念 追求”的主题自创朗诵诗会;

(6)观看《大国崛起》,展开讨论等等。

利用语言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的审美观,提高他们对传统媒介的认同感。可以班为单位,或在班际,或以年级为单位展开,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学生锻炼语言表达、实现语文素养和媒介素养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以下策略,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的培养。

诱导式的授课方式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和共同学习者。教学要善于利用学生任何可能的直接经验。教育家Jerome Bruner提出课堂媒介教育可以采用螺旋式课程的概念。即以简单的方式引进,辅之以适当的方式,使学生由认知的基础层次,随着探索的进一步深入而逐渐走向能力的成熟。如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从指导学生区分食物与广告产品,鉴别广告的目的,到试着评价广告的效力,到引导他们分析广告的技巧和影响力,到对广告的细节进行研究,考虑广告内容和技巧的经济效果,再到自己来设计和构思,甚至动手制作广告产品。这就帮助学生完成了了解媒介产品的内涵意义、提出问题、进行研究、甄别模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媒介产品的过程。

询问模式组织学生专题讨论

为了激发学生积极的探索情绪,开放式的思考和提问,教师要善用询问的方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周边世界的好奇心,能及时的把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议题集中起来。如组织讨论如何看待明星炒作的现象。教师设置问题:请说说你知道的网络红人?说说他们是怎样走进人们的视野中的?他们在哪些方面很优秀?…… 当学生开始热议这个话题时,就会在学生中间形成一种共同的较强的意识,想要分析一些现象或问题。这时,集中研究和批判性思考的价值就会体现出来。

解读媒介环境

要是学生真正了解媒体,与媒体交流,教师必须要使学生明白,传播领域的每一种媒介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都有自己意识形态的倾向性,都有各自的特点。这就要想清楚一些问题:这种媒介在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用途是怎样的?这种媒介目前的惯例有哪些?谁是它最重要的使用者,怎样交流,交流什么?媒介与使用者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的?有没有其他的媒介可以替代?这种媒介的技术要求?目前面临哪些限制?应该如何更进一步开发?获得关于媒介环境的详细深入的解读,是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媒介、形成媒介素养的前提。

批判思考策略

批判思考又叫对话式思考。它使人理性的决定应该相信什么、采取什么行动。使人公正、理智,思维开放,追求真理,自我约束。太多的媒介信息会让我们在互相冲突的观点中举棋不定,而批判的思维模式能使我们避免迷失。运用批判思考策略,首先从媒介信息中找到其价值认定,然后鉴别这种认定的可靠性依据,接着要认清这些依据背后的隐含信息或缺失条件,避免加入习惯看法或偏见,通过这些得出这个信息逻辑上的矛盾,最终就能获得有力度的观点和论证。

创造性的经历

当我们的学生具备了对媒介信息进行解码的能力之后,还要训练他们用自己的智慧进行重新编码的能力。创造媒介产品的活动是媒介课堂的必要部分。学生只有在进行了复杂的操作之后,才会能真正领会媒介信息的内涵,掌握媒介产品制作的方法。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师节感恩主题的多媒体作品。学生们用相机或手机进行拍摄,抓取精彩瞬间,遴选表现力强的画面,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照片组合、剪辑、修饰,编辑文字,配乐解说,当作者和观众看到这作品为之感动而潸然泪下的时候,可以说,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媒介素养能力,他们也得到了情感和道德的升华 。

强调大众媒体积极的一面

大众媒介信息纷繁复杂,特征、目的和效用又都各有不同。教师要强调其中积极的特征。不应将自己的精英价值意识强加给学生,毕竟学生的阅历和认知水平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去探索与他们当下的知识背景、文化处境相关的价值和品位。比如,在讨论清宫穿越剧、韩剧泛滥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时,比较演绎四大名著的新版、老版电视剧时,让学生充分的自主的阐述观点,探讨媒介信息的特征。从而获得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念的提升和飞跃。强调大众媒体积极的一面,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系。

听说法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上帝”的权利》设计案例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是对中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的重要保障。加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国初中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了全面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质量,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转变学习方式,使思想品德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凸显学生主体性,发挥教师组织、指导、评价、服务功能作用, 我们对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教学进行探究,经过探索与反复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了情境导入和目标呈现———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成果展示与点拨拓展———反馈练习与总结的新授课型的基本环节的教学模式。下面我以《“上帝”的权利》为例来谈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一、情境导入和目标呈现。好的精彩的导入和目标呈现,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艺术,也为教学过程创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也为一堂高效的课堂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所以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重视课堂导入,每一节课我都精心设计导入。导入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图片导入、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也可是时事导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导入等等。思想品德课新授课的导入方法很多,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习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设计和布局,为自己精彩高效的课堂增添艺术之花。在讲《“上帝”的权利》这一课时,我先在黑板上画出3.15的图片,一看到图片,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然后我提出问题:“3月15日这一天,我们会看到各大商场、超市有这样的标语‘天天3.15’,‘顾客就是上帝’。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的消费真的是‘天天3.15’吗?我们每一次消费享受的都是‘上帝’的待遇吗?作为‘上帝’,我们到底享有哪些权利呢?”引起学生的思考,导入课题,出示教学目标和学习提纲,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探究消费者应该享有的权利,这样的导入自然、贴切,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目标呈现一般是用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或者导学案的形式把教学的三维目标展示出来。《“上帝”的权利》这一课,我制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了解消费者应该享有的九项权利,理解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必要性。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增强学生的维权意识。并且通过导学案的形式展示出来。为能很好的实现这些教学目标,我在课前要精心设计了自学提纲,自学提纲包括学习目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探讨的问题,并且在自学前展示。

二、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学生围绕呈现的学习目标,或依据下发的导学案或自主学习提纲自学教材,整体把握课本内容,查阅资料,解答相关问题,标注重点,捕捉疑难问题。然后分小组合作探究自学中遇到的难题。为使学生做到高效的自学,我的做法是:(1)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自学热情。“动机产生于需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设计导入自学情景,可以是故事、问题等。其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自学的效果。在讲《“上帝”的权利》这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在市场经济尚不健全的今天,我们每一位消费者都有可能遭遇各种消费“陷阱”。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在消费过程中的自我保护能力,做理性的消费者,首先要了解消费者应享有的权利,进而拿起法律武器保障我们的合法权益。那么,作为消费者到底享有哪些权利呢?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很自然就把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起来。(2)对学生自学作出要求。如果没有要求,学生会漫无目的,无关紧要的去看或不去看书。要求是学生上课准备自学本,在自学本上做好读书笔记,记下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得到的收获。(3)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第一,粗读,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以及内容分几部分(角度)。第二,细读,找出教材中重要的概念、观点,具体问题。第三,精读,侧重对重要的概念、观点理解和记忆,设置新的问题。(4)加强对学生自学的监督和指导。教师应走到学生当中去,观察学生自学情况,监督不认真的同学,引导学生自学的方向,把握自学的进度。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环境,精心设计内容,给予学生充足的合作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提高教学效率。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摸索出小组讨论的模式分为四个步骤:情景诱导——小组活动——交流反馈——归纳评价。 1.情景诱导。教师通过适当的讲述,问题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产生小组讨论学习的冲动和愿望。引导学生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小组活动之中。《“上帝”的权利》这一课中,我设置了以案说法——春风的消费经历这一故事情境,用幻灯片的形式将这一故事展示出来。接着我出示设计好的讨论内容,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消费者的哪些权利被侵犯了?对于这些权利,你是如何理解的?讨论内容既针对教学目标,又突出讨论的特点:并且具有启发性、思考性、探索性和开放性。2.小组活动。小组成功合作学习的前提是科学地组合小组成员。小组成员的分配一般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即根据学生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因素对全班同学进行均匀地分组。保证每组成员的水平大致一致,能够进行公平的竞争。同时小组成员中的合理分工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在小组中一定要分工明确:由谁组织,以哪种形式发言,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做什么,由谁进行归纳总结,由谁记录,同学记录其他同学做什么等等。总之要求小组各成员在任何时候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这就要求选出一个有一定组织能力、负责任的组长,由组长来分配任务和监督学习。再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自始至终教师要参与其中,掌握情况及时调控,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地开展。 3. 交流反馈。小组讨论学习之后,针对各组的研究结果要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派代表发言,也可以演板,也可以相互交流互看互评。各组在交流过程中进行比较和辩论、审视和修正,自觉弥补不足和欠缺。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学习中有创意的想法,关注学生独特的见解,抓住契机适时引导和启发。 4. 归纳评价。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根据合作情况进行概括、归纳、补充,帮助学生统一认识,得出结论。并对各小组和组内成员的表现,给予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指明方向,指导行动。尤其要指出的是应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成果展示与点拔拓展。成果展示是把学生自学与小组讨论的成果告诉大家。其形式有很多,如由小组代表站起来发言或写在黑板上,大家批评改正。然而不管哪一种展示方式,教师都要作出评价,并有针对性的启发、点拔、拓展,设置新的问题和情景,把学习引向深入。

在《“上帝”的权利》这一课中,我采用的交流展示方式是各个小组代表抢答的形式,这样就把各小组发言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交流展示之后,我又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社会生活中还存在哪些损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把你所经历过的或听说的或从电视上看到过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或尊重消费者权益的事例跟同学们进行交流。通过前面的抢答,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已被调动起来,学生纷纷争着发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听说法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精读课;教学设计

一、建构主义的内涵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通过研究儿童的认知规律提出来。科恩伯格(O.Kemberg)和斯滕伯格(R.J.stemberg)等人的研究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认识论、学习观、教学观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观点。并在国内外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反对机械反映论。它认为,认识不是人脑对事物直接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而成的。它鼓励学习者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地参与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使新知识的学习不断得到攀升。同时注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牵引作用。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自20世纪50年代起,学习理论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的发展阶段。风行于60年代的行为主义强调学习起因于外部刺激,认为只要控制刺激并给以适当强化。就能控制和预测行为,它完全忽视了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这一时期教学中盛行的“听说法”和“视听法”就集中体现了行为主义的思想。80年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成为主流。该理论主张。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时期流行的“认知法”就和认知主义理论密切相关。自90年代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悄然兴起。如果说行为主义注重外部刺激的设计,认知主义着重知识结构的建立的话,建构主义则更关心学习环境的设计。行为主义和部分认知主义偏重于教师的教,而建构主义则特别注重学生的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老师和学习伙伴的交流、协作,最终以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特征突出表现在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情境性和学习的社会性这三个方面。

建构主义改变过去只重视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方式,重新对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定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适当的环境中通过探索和交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最终获得知识。

因此,了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情绪感受和创新、探索意识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

但是,强调学生的“学”,并不意味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所需要考虑和注意的。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教)、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在外语教学中,精读课是综合性最强的、知识与技能并重的一门基础课。精读教师和学生们相处多,彼此了解多,这有利于开展学习环境设计,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在精读课教学中开展建构主义的学习十分有益。下面结合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unit 2 section A来谈谈基于建构主义的教案设计。

(一)分析教学目标

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主题,再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情景创设。本单元的主题是“代沟”。除了要掌握一些关于“代沟”的词句和表达法,还要了解“代沟”的原因,表现形式和解决办法。 (二)分析学习者

对于学习者的分析,主要目的是设计适合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学习问题,设计适合学生个性的情景问题。学习者是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

(三)设计学习任务

这是整个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的核心和重点,它为学习者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使得学习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确实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学习情景设计,有助于将问题置于一个真实的任务环境中,这有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学习任务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

要设计非良构的问题。非良构的问题具有无显示目标和限制条件:有多解、多解法或者无解;有多种评判答案的标准:问题的概念理论基础的必要性及其组织具有不确定性等特征。那些只需要回答yes/no的问题是“假交互”,这样的问题不能太多。否则只能是“表面繁荣”,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得不到提高。

设计学习任务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不能超越学习者的知识能力太多。

要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不是期望学生一定就能给出完美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参与,使其了解这个领域。

根据这些原则,我在不同的阶段设计了不同的任务。在pre-reading activities阶段。我用一首叙事歌She’s Leaving Home(Lennon/McCartney)引入主题,激发兴趣。听完歌提问,让学生讲讲这首歌的主旨。简单回答之后。进入Brainstorming discussion,讨论父母和孩子“代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的有些回答会让你耳目一新。

在while-reading activities阶段,主要根据课文内容提问:词句的理解,对下面内容的猜测,写作手法。主旨大意,逻辑信号词的运用等。

在after-reading activities阶段,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什么是“代沟”?并且用短剧表演的形式来把“代沟”演出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被空前调动起来,他们表演的短剧涉及到“早恋”“网络语言”“服饰打扮”等两代人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不同意见,把“代沟”活化了,同时使用了很多刚刚学过的新词和新的表达法。

(四)设计学习情景

听说法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242-02

一、大学英语教改的背景分析

从我国的教学体制来说,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如:学生将英语考试视为唯一的学习目标,没有持续成长的动力;学生学习了大量的英语理论,却没有足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不足,不能从文化的角度与西方人交流。

在旧有的教学体制下,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我国的大学教师围绕着教学大纲开展教学,而非围绕着学生开始教学,这使教学的目的本末倒置;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方法非常呆板,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感受不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他们普遍不愿意自主地学习英语;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法非常落后,黑板+粉笔的方式不能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学生不能有效地掌握英语知识。

二、应用信息技术辅助大学英语教改的方向

(一)应用英语教学让学生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国家教育部门从英语教学让学生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个方向提出教学体制改革的目标。国家教育部门相关人员认为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具有了英语基础知识,如高中生已掌握3300个以上的英语词汇;应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对话;能读、写不太复杂的英语材料,高校英语教师应在学生已有的英语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通过英语教学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信息技术具有多媒体功能,它能辅助英语教学改革的实现。

(二)应用英语教学让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家教育部门从英语教学让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方向提出教学体制改革的目标。国家教育部门相关人员认为大学生虽然能够通过学习通过英语四、六级的考试,可是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普遍较差,这体现在部分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不强与英语应用能力不强。部分大学生通过了四、六级考试,却不能用流利的英语与他人交流,如果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不强,则无法通过英语与他人展开社交活动;部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不强体现在英语的写作能力不强,这些大学生不能用英语文字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如果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等实践能力不足,他们的英语知识结构将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信息技术具有网络交互的功能,它能辅助英语教改的实现。

(三)应用英语教学让学生具有融合文化的能力

国家教育部门相关人员认为我国的部分大学生虽然学习了很多英语知识,但是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中应用英语知识将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部分大学生进入商业领域后,存在很多交流的问题。曾有一些大学生在进入外国的外贸公司工作时,用电话与人展开英语商务活动时直接说:“Is your boss in?”大学生觉得这样交流没有错误,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说法不仅没有解决商务问题,反而让对方产生戒备心。这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品贸易活动非常多,公司的负责人每天都要接到大量的推销电话,如果转接电话的服务生不了解对方打电话的目的,就会产生戒备心。大学生若要通过电话与他人开展商务交流活动就要在电话中说出自己的姓名、身份、打电话的目的,大学生用电话介绍自己的时候要语言简洁、目标明晰。大学生的英语交流活动出现问题,是由于大学生没有融合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信息技术具有资源共享的功能,它能辅助英语教改的实现。

三、应用信息技术辅助大学英语教改的方法

(一)应用信息技术完善大学英语教育的体系

1.建立英语基础设施。为了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学习资源,相关的部门应当做好英语基础设施工作,比如著名的大学可分享英语公开课资源;相关的部门要用信息技术建立英语考试的题型库,让学生可在网上下载模拟英语试卷,自主地学习;大学教师可组织学生建立英语学习群,让学生能在网上交流、学习。

2.加强英语文化交流。大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如果不了解西方的文化,他们将会出现知识缺陷,相关的部门要做好英语文化交流的工作。比如曾有相关的部门与公共图书馆联手,开办了《西方民主文化雏型》的英语讲座,部分大学生对这个题材很感兴趣,他们自主地去听讲座,在听讲座的过程中,他们一方面了解了西方文化的起源,另一方面提高了英语知识水平。国家相关部门如果能与大学、图书馆、博物馆联手加强英语文化教育,并用网络的形式加强英语文化的宣传,将能促进英语文化交流。

(二)应用信息技术完善大学英语教育的方法

1.利用英语教学资源。我国高校英语资源有很大的差异性。比如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大学英语资源较多;地处偏僻的西部地区,大学的英语资源比较少。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解决英语资源不平衡的问题。比如目前网络上著名大学的英语公开课视频、英语报刊杂志、英语影音资源等,大学英语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网络上共享的英语资源,用这些英语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开展信息英语教学。在信息时代里,大学生一般拥有个人计算机和移动设备,部分大学生经常用这类设备学习国内外的公开课,大学院校可结合信息时代的特色,把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比如学校可开展英语微课堂的教学。所谓的微课堂是指一节课只有3-5分钟的教学内容,在3-5分钟里它要禅述一个英语学习主题。曾有一名教师在微课堂上给学生看一段英语的交流视频,教师在视频上指出这一次学习的重点:如果说“现在进展如何?”过去学生认为这句话应译为“What is the status now?”学生犯下了时态应用的错误,这段视频说明“now”一词描述的是一种正在进行的动作,而不是描述一种正在进行的状态,汉语句子的正确描述方法应为“What is the current status?”,视频将结束的时候,要求学生结合微课堂举的例子写一段英语情境对话,英语对话写完后发送到教师的电子邮箱里。这段英语微课堂的教学时间短,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就能自主的学习知识;它的教学主题鲜明,学生能够迅速明了自己要学习的知识。从这个微课堂的教学案例可以了解到大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将能有效的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三)应用信息技术完善大学英语教育的管理

在信息时代,学生能接受到的资源非常多,这些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大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自主的管理工作。比如有一名英语教师引导学生组建英语翻译小组,让每个小组成员在业余的时间一边翻译网上的英语书籍,一边向其它学生推广优秀的英语书籍,教师作为翻译小组的顾问,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这种教学管理方法可使学生在做有趣的项目任务中学会自我管理。

四、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结构都有巨大的变化,大学生只有学好英语知识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在这个前提下,我国教育部门提出了英语教改的教学方针,要完成教学改革,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大学学院的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本次研究以信息技术为视角,提出促成这种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实践方法。

参考文献:

[1]赵霞.简析网络教学在大学英语教改中的运用[J].理论月刊,2009(09).

[2]曲婧华,宋德伟.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中大学英语教改模式的新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

[3]巩启光,陆小英.公共外语课堂教学模式试验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大学英语教改探索[J].外语界,2006(S1).

听说法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院校协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088-03

一、研究背景与起因

目前,我国的小学英语教育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师资质量问题,教师专业发展势在必行。但对大多数教师的教育现在还采用终结式培训方式,缺乏后续的跟踪指导,培训效果也难以监测和评价。教育实践证明,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阶段终结性的,必须是教师终身的、自主的、实践的、反思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要根植于教师的实际教学需要,以学校为教师成长的主阵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水平的提高。

院校协作是一种有极大生命力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教师职业品质,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在全球教育研究领域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院校协作是指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特别是高师院校的教育院系与中小学校之间建构正式、平等的合作关系,在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的前提下,以学校为基地,大学教育学者协助教师进行教学的反思与重建,使其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相关研究多集中在理论探讨上,聚焦到英语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性探索非常少见。本研究在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和院校协作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以下简称“首师大初教院”)英语学科教师和首师大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附小”)英语学科教师合作共建的实践进行梳理,以期为同类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首师大初教院和附小英语学科院校协作的实践探索

(一)走进课堂,协助教师制订个人发展计划

2010年1月,首师大和北京海淀区教委签署合作建设附小的协议,标志着大学和小学教育合作共同体建设正式开始。2010年9月,首师大初教院英语学科教师正式进入附小,深度参与一线教学和科研活动。通过对教师队伍总体情况的了解和关于教师专业化现状的问卷调查,通过课堂观察、集体评课和一对一的交流,我们了解到,附小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技能等基本上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能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兴趣,同时又积极好学,善于合作,具有强烈的专业发展愿望和要求;专业基本功比较扎实,语音语调自然,教师口语流利;在课堂中会有意识地运用TPR、听说法、交际法,具有表演、简笔画、组织游戏和教唱英文歌的能力等。

但教师们在课程实施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语言学习理论、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语用知识比较欠缺,不熟悉语言习得的规律和特点,习惯于围绕语言知识的传授进行教学,课堂活动过多出现无交际意义的机械训练,不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语境下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二是在当前小学严格划一的管理体制下,教师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较弱,有些教学模式和环节属于盲从领导或者盲目跟风,流于形式,不符合英语学科的特点和课堂教学规律;在教学设计和组织方面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忽视教学活动的目标和质量,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一名合格的外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实施能力,还要掌握较为系统的现代语言知识和一定的外语学习理论。为了帮助附小教师提高终身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协同他们制订了改进个人英语能力和发展教学技能的专业发展计划,提升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意识。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符合自己工作实际和发展意愿的阶段性学习和改进计划,并使用计划一实施一回顾模式自行评价和调整计划。经过近两年的不断学习一实践一思考,教师的语言和教学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创造宽松、平等的交流环境,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外语教师教育研究表明,对话与交流对教师的认识变化、问题解决和专业成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院校协作为高校和小学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促进了教育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之间的对话。尊重教师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教师教育强调创造平等、宽松、积极向上、良性互动的教学环境,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悟性;用肯定、支持、引导的态度激励成长中的教师,促使他们更加热爱教育事业,更加努力追求知识。因此,院校合作模式下的对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施教者对受教者的一言堂,而是大学教师基于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的目的,和小学教师之间的坦诚、平等、分享式、启发式的交流,主要表现为:大学教师为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提供可供选择的多项发展策略和建议;针对一线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积极地引导;帮助教师总结经验,提升实践智慧,促进教育智慧的生成和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

附小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一定的理论意识,具有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和深度,这使得教研活动中的平等对话和有效沟通成为可能。大家积极参与,畅所欲言,相互之间经常碰撞出令人惊叹的思想火花,使双方获得了情感的交融、思想的升华。作为大学教师,我们一直注意自己在教研活动中的角色:应是一个激发者、促进者、引导者,而不是具体结果的灌输者、控制者、塑造者。因此,我们注重激发小学教师的教研兴趣,提供建设性的反馈意见,使他们在不断进步中树立自信。同时,我们一直注重强化教师的自我评价意识,通过反观自我专业发展目标达成的具体情况;教师对自己的教与学进行评价、通过自我评价来思考和改进自己的工作,促进自主专业发展。

(三)以教学实践为中心,帮助教师提高反思能力

外语教师的专业成长,应是一个“亲历亲识”的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的螺旋式循环往复过程。需要教师以个人行动为依据,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系统、持续、批判性的总结和反思性的研究,形成教师的个人智慧和实践知识。教师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尤其是批判性自我反思精神,是提升教师生命质量、克服职业倦怠的有效举措,能够促进教师摆脱对经验和技能的依赖和套用,关注教学实践中的自我体验和自我理解,在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

我们一直把工作重心放在帮助教师提高反思能力上。一方面,定期利用集体听课、评课的机会,引导大家以教学实践为中心,进行综合性、批判性反思。他们不断积极地反观他人、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重构,促进内在的专业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我们还倡导每位教师养成随时反思、勤记日志的习惯。反思的内容既有教学方法的成败得失,更要反思在道德、情感态度方面的教育是否成功;既有对课堂教学的反思,还有对课后作业、学生考试成绩、学生学习心理的反思。这样,各位教师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也提高了反思、探索的意识和能力,他们更加有意识地观察和关注课堂上出现的情况,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针对性方法。

(四)尝试多形式、重过程的校本教研活动,共享教师群体资源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持续不断的自觉学习过程,是实践性知识发展、积累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群体之间相互合作探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群体资源。教师之间互相学习有利于实现知识和经验的互补、思维和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观念更加科学和完善,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和专业智慧的提升。学校需要为教师的合作交流搭建平台,以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的,以学科教研活动为途径,为教师提供群体资源共享的机会,实现教师自主的实践反思以及与专家和同事的交互作用。

因此,我们通过尝试多形式、重过程的校本教研活动,共享教师群体资源,使学校形成合作、开放的文化环境,推动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交流和转化。所谓多形式的教研活动,是指采用集体备课、课堂观摩、互动研讨、专题研讨、校际交流、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重过程是指把教师专业发展贯彻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将学习与教研、科研结合起来。学校和课堂是教师发展的主阵地,所以院校协作的一切工作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研组发掘集体的智慧同备一节课,定期邀请市特级教师和区教研员与教师一起参加课堂观摩,大家围绕具体的教学问题开展互动研讨、切磋和交流,以期整合各方资源,为教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教研组为单位成立课题研究小组,集体制定研究方案,教师分别在班级教学中实施方案,然后在大量课例的基础上展开专题研讨,总结、反思和推广经验,有效地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促进共同提高和成长;大学教师在深入课堂、了解教学的基础上,发现、整理附小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讲座,为小学教师提供崭新的视野,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提高他们学习、研究与发展的能力;以学区为单位定期开展校际交流活动,进行异质互补,激发教师专业发展愿望。

三、问题与反思

小学英语教师是推动我国基础英语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一支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能胜任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师队伍,提高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院校协作把首师大初教院和附小同时引入一个开放、变革、发展的框架中,通过多元合作促进双方文化的互动、融合,为促进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平台,丰富了大学教师的实践性内容知识,实现了大学和小学的共同提升,有效促进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互补互动。

不过,院校协作是一个整体性的工程,涉及多个领域的问题;我们英语学科在合作共建中也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以期更好地为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和首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服务。

(一)两种文化传统的矛盾

初教院和附小分属大学和小学两类不同的组织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在教师身上体现为不同的文化取向:大学教师对教育问题关注理性的认识,秉持探究的态度、批判和理论自觉的态度,寻求问题的本质,追求学术创新;小学教师关注已有经验和操作层面的内容,追求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稳定性。不同的文化取向导致了一些矛盾和分歧出现,给共建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初期表现尤为明显。比如,受小学严格划一的管理体制影响,教师自信心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不足,在新问题和新挑战出现时缺乏积极应对的意识,对大学教师的依赖心理较为明显。院校协作需要大学和小学同时改变观念,通过长期的、制度化的合作促进双方文化的撞击、互动,实现大学学术文化和小学实践文化的沟通和融合。

(二)“重过程”与“重结果”的矛盾

大学教师关注合作共建的教育性目的,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关注课堂教学的点滴变化,目的单纯而明确;组织者重视院校协作的形式而相对忽视内容,重视协作所带来的直接效果和社会影响而忽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和规律。院校协作是一个研究性变革实践的过程,必须指向学校的教育实践,指向教师教育实践的改善。学校最终的生命力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组织者应该放眼教育的根本性目标,忽略院校协作的非教育性目的和外显功能,为教师发展提供持续的支持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