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环境 环境保护 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158-01

一、概述

城市是人类在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产物,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要对城市的环境进行合理的管理和保护,城市环境保护包括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从当前情况来看,影响城市环境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的,其中有社会生活活动产生的污染也有工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还有交通运输带来的污染。除此之外,城市布局规划不合理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方面带来的问题,也会造成城市环境的污染。所以,要做好城市环境保护管理,就要在组织上、制度上、方法上作出严格的规定,并制定出强有力的措施。

二、城市环境污染的原因

1、建设目标有疏忽,管理制度不合理。当环境保护问题的处理与解决进入到行政决策层面时,受政治方面的原因影响,缺乏整体规划。此外,因城市环境管理机关众多,各部门种类繁杂,相互叠加,缺少统一指挥。

2、资源运用扭曲与投入不足,行政协调困难与展望不足。具体表现为:在处理城市工业废弃物与生活垃圾方面,要投入大量的行政资源,同时要求高品质的环保行政人员参与。在经济转型期,用于环境保护的公费太少,由此导致难以细致开展城市环境管理工作。

3、缺少环境保护的意识,法律观念淡薄。从我国来看,法律观念在环境领域还没有彻底的普及,人们只重视眼前利益,却不顾环境的重要性,很少去考虑环境及发展问题,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等思想意识。

三、处理好城市与城市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

1、城市经济发展不以破坏城市生态平衡为代价

城市是个复杂而脆弱的生态系统,其中的各成份联系密切并相互影响,破坏了任何一个生态因子都可能会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无法挽回的破坏。因此,城市经济的发展作为其内在的一分子,相应地也将遵循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妥善地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目前,我们应该采取的有效措施为:实现从经济理性到生态理性的发展理念转变;大力发展城市循环经济;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倡导绿色GDP。

2、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建设中最为明显的部分,通过各类建筑、设施及结构等布局可以直接看见的外在安排展现城市的发展历程。从某种程度上讲,城市建设的程度反映了该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居民幸福指数,现代的、时尚的、先进的城市建设预示着该城市有着强劲的经济基础和发展前景。但是,城市建设也应该保持一个度,盲目地发展城市建设也会牵制到这一城市的长远发展,从而损坏该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政府在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兼顾到城市经济投资力度及环境的承受能力这两大因素。首先,保证城市建设投资在城市投资中的一定比例,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促使城市能够充分就业。其次,必须要合理配置城市建设投资比重,不仅能使城市产业投资的步伐,为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持,而且确保各项建设投资在城市自然环境可承受能力范围之内,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具体措施如:确保城市公共投资的适度、合理;积极合理地引导城市商业建设等。

四、城市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1、从环保宣传方面着手,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首先,从学生入手,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已成为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环保教育要从孩子抓起,从课堂抓起。其次,充分利用媒体,加强环保宣传。利用媒体的便捷传播途径和广泛影响力,在电视、广播、网络等的广告中增加环保公益广告,大力宣传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此来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和法治观念。第三,举行各式各样的的环保教育活动,可以对社会的环保氛围具有积极的影响,使得环保教育深入人心,促成人人关注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局面。

2、以立法和规划为主要手段

在发达国家环境保护中,立法起了重要作用。他们依靠环境立法来进行环境管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和作法,全部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强制企业执行。而我国于197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上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之后又颁布了一系列具体的法规,正在朝建立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方向积极努力。为了保护这一系列法规的执行,必须要加强法制宣传,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环境规划是环境保护管理的核心,也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手段。环境规划有国家级环境规划,区域环境规划以及部门环境规划等。

环境规划一般被分为四个组成方面,即:生态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自然保护(或重点保护对象)规划以及环境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各项环境规划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不同,其侧重点也明显不同。

3、加大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对环境保护的投资也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与目标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要坚持“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提高环境污染防治投入占本地区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建立相应的融资政策和考核检查制度。

4、加强环境质量预断评价

所谓的环境质量预断评价实质就是指对某一地区或城市在大规模开发后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的事前评价。在安排工程建设项目之前,应预先分析确定它们将对环境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从而进行技术、经济、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综合比较,以研究建设项目的可行性,选择最佳方案,并为将来采取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目前,环境质量预断评价被许多国家作为预防城市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

5、发展环境保护学术队伍,推动环境科学研究工作的进行

要保护好环境,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个是政府,另一个是科学,这两个部分缺一不可。当前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就是资源和能源的浪费。除此之外,还与控制污染、提高能源利用率等科学技术落后等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关系。所以,又必须要建立一支由环境保护专家、学者、城市环境管理工作者组成的学术队伍,开展城市环境管理科学研究,这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

五、结束语

城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城市环境的好坏、保护程度和管理方式都对人类的生存状态产生重大的影响。通过上述对我国城市环境所面临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只有深入开展环境管理工作,不断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制度,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困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城市环境问题,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范文第2篇

水土流失的影响

在野外考古的过程中,对文物及遗址的挖掘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土体和岩石等固体的废弃物,由于土方开采,会对原有的地表结构造成破坏,同时面在外力的作用下,极有可能出现滑坡甚至坍塌等危害的出现,从而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野外考古搭建的临时居所用及临时性的施工便道,如果没有的必要的保护措施,在遇到大雨或者大风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水土流失。

局部生态影响:土地利用、文物景现和生态系统的影响野外考古对土地的占用,改变了原有土地的用途,改变了原环境景观,由于挖掘等方面的原因,对原有的植被产生了严重的破坏,改变了动物的栖息环境,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其他影响

考古作业人员生活废水如随意排放,会使地面水甚至饮用水源受到污染,在河道中的考古会使河流的含泥沙量有所增加;考古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噪音,对周围居民及生物有一定的影响。考古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悬浮物及生活垃圾对环境产生影响。

文物考古及保护的环境保护措施建议

田野考古的环境保护措施

1调查阶段要充分了解环境。考古调查是发掘和保护的基础。考古调查不但要对当地遗址文物情况有着初步的了解,还要了解清楚自然和生态环境状况。野外调查对该地发掘前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维持有着相当大的作用[9]。2发掘阶段采取生态保护措施。发掘时要根据生态环境状况和遗物分布状况合理布设探方,发掘出的土层要分层堆放,对于地表土尤其是生态脆弱地区,地表土连同地表植被需要单独码垛,回填探方后,尽量恢复发掘前状态。3选择合适的保护方式。常用的保护方式有回填保护、建博物馆保护和露天展览。保护方式要根据文物的性质决定。

文物及遗址的保护要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文物保护方式要分类保护,对于分散的文物,建议采用建博物馆保护的方式,而对于大遗址的保护,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在有利于文物保护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中国的大遗址具有年代悠久,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类型复杂等特点,是中国千年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文化遗产资源的精髓部分[10]。中国《“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提出:大遗址不仅具有深厚的科学与文化底蕴,同时也是极具特色的环境景观和旅游资源,并明确要求设立专门的对公众开放的遗址展示区。2008年10月21日在西安召开的全国“大遗址保护高峰论坛”提出:应将大遗址保护同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让大遗址保护的成果惠及社会,实现保护与开发的互动发展[11]。中国对大遗址实施大规模的抢救保护工作,整治环境,也是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推向21世纪的战略部署。考古遗址公园是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创新。考古遗址公园是在许多国家经实践检验证明切实有效,并已日趋成熟的一种考古遗址保护和利用模式[10]。中国汉阳陵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过程,不仅是保护遗址的过程,更是形成优美生态环境的过程。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在每座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均按一定比例设置公园和城市绿地,而位于城市中心和城郊结合部的大遗址可以作为城市绿地的首选。中国的一些古都,建城年代早,经历朝代多,持续时间长,在城市规划区域遗存了众多大型古代城市遗址。如通过城市规划的设计,将这些遗址的整体保护与城市规划总体布局调整相结合,从而在城,近郊区形成了蔚为壮观,特色鲜明的考古遗址公园带,将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公园绿地规划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这样既有利于通过土地利用性质的置换合理安排城市用地,又有利于大遗址的整体保护,还有利于提升城市公园绿地的文化品位[10]。

加强污染防治、提高环境质量保护文物

文物及遗址所在地要采取措施,防治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要满足环境质量标准和要求。大气质量标准要达到一类区一级标准,水质标准要不得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噪声标准按达到城市O类标准。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要全部收集,集中处理,保障文物所在地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环境整治,为文物保护和利用提供可持续发展空间[12]。

加强规划、全面保护

文物保护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要协调一致。在制定各级文物保护规划时,要重点考虑环境保护因素,根据目前社会经济状况,充分开展区域内文物调查,制定博物场馆建设规划和遗址建设规划,对文物分类保护。各级各类环境保护规划要充分考虑区域内文物保护问题,保护目标要首先考虑文物保护的环境需要,环保措施要有针对性考虑文物保护。

加强环保部门和文物部门的合作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随着近几年来全球环境恶化,世界各国政府对于生态保护的意识都在不断提高,我国城市居民对于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也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由于我国城市对于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依旧存在着很多问题,生态环境建设效果一直不显著,本文将会提出部分有效措施来加强城市的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

1、目前我国城市水土流失的成因与危害

1.1、城市水土流失的重要成因

造成水土流失的成因有很多个,这里我们概括为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类。导致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以及气象,而人为因素则包括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的开发以及当地建设用地的布局等等。

1.1.1、造成城市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一个城市的水土流失自然因素成因往往取决于这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因为不同城市,其所在地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与气象往往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不同城市的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外营力也不相同。比如说,城市所在地形坡度大、当地的土壤抗蚀力不够、当地雨量较大、当地地表的植被覆盖率低,还包括极端天气的发生,南方的台风暴雨及北方出现的冻融作用等,都会加快城市土体的物理风化,造成地表出现强烈的剥蚀现象,久而久之,成为了水土流失的重要土源。

1.1.2、造成城市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

每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都是依靠城市的建设用地来达成的。这些建设项目的施工,都必定要破坏或者说是改变城市原有的地形地貌以及地表植物、水土的生态环境、地质结构等。这些无疑是导致城市水土流失的重要人为因素。这些项目主要包括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企业的发展建设、当地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等。

1.2、城市水土流失主要危害

随着城市的水土流失不断加剧,造成的主要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2.1、城市的热岛效应不断加剧

城市的不断开发建设,导致城市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现代建筑,像柏油与水泥路面、钢筋水泥建筑物等。这些建筑导致土地逐渐石漠化,再加上地表运流逐渐加大,原有的植被与地形地貌被改变,导致热辐射不断增加,城市的热岛效应逐渐加剧。

1.2.2、城市空气质量逐年下降

城市的原有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现代城市的基建工程,废土、弃土、堆土,造成了城市尘土飞扬,建设中对原有的植被的破坏也进一步降低了环境对尘土等有害物质的净化和吸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空气质量逐年下降,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渐渐恶化,影响着居民的身体健康。

1.2.3、城市的自然灾害频发, 生态环境失衡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的水土流失加剧,城市的生态环境失衡,自然灾害频发。比如说城市的沙尘暴、城市水位逐年下降、地面出现下沉现象等。随着季节变换,城市的洪涝与干旱环境灾害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周期不断缩短。给城市居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埋下了很多隐患。

2、加强城市的水土保持有效措施

城市的水土保持工作, 被看作是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各类建设项目严重影响着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如果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不能及时进行防治,对于日后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将会有重大的影响作用。所以加强城市的水土保持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2.1、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

在传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与当地居民比较重视的城市的发展,却忽略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水土保持意识的缺乏导致水土保持工作的效率没有发挥出来。所以,要想加强城市的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首先,应该加强全民的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意识,大力宣传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让市民理解城市的建设发展不一定要以牺牲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这样带来的经济发展只会是暂时的,得不到长久的安定与稳步发展。

2.2、构建高效率、科学合理的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监理系统。

全方位地规划、设计,各部门的互相配合,每一部门都相互协作,各司其职。将对城市水保的规划、实施计划融进国民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规划中,有方向性地推进我国城市水土业的发展, 在城市建筑审查项目跟技术改造项目里, 一旦有涉及到水保方面的,就被要求报备给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审查水土保持政策。对于土地管理部门来说, 想要将城市水土保持融进城市土地资源中合理规划、利用, 就得在开发城市土地的同时, 结合当地城市水土保持方案, 提出合理的、适当的施工建议。就环境保护部门而言, 想要规划好城市水土保持建设方案, 就需在审核这一建设项目施工环境影响总报表时, 凡是涉及到水保项目的,就必须经过水行政主管机构的严格审查,合格后方可动工。

2.3、因地制宜,实施综合性的监管措施。

城市建设工程, 但凡与水土保持有一点关联的, 就要有专门的水保策略。对大部分的开挖工程, 都要做好基建护坡施工, 避免发生崩塌、滑坡等现象;而对堆土、填土的项目工程, 必须建有相应的拦挡措施, 防止雨水的大力冲刷, 造成水土的严重流失;对于基础施工中产生的泥浆应该严格监管,做好各项防护措施,规范泥浆的处理,防止泥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2.4、做好园林绿化工作, 创建良好、舒适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

开发建设城市时, 针对那些城市裸地、荒废未利用地以及工程开发的部分恢复地, 应进行植被的恢复,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提高整个城市的植被覆盖率, 同时确保城市拥有一定面积的公共环保绿地。

2.5、不断完善政府的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作为法治国家的重要管理手段,可以严格规范人们的日常举措。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进程较快,相关法律法规还存在遗漏与不足。所以,政府应该从我国的城市发展情况与生态环境现状出发,不断完善水土保持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安排政府部门对相关水土保持工作进行考核,确保所有工作都是合法安排的。

结束语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传统的城市发展状况导致城市的水土流失加剧,近几年来,其快速发展背后遗漏下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全国各地的城市都在遭受着自然环境的报复。针对这些问题,政府与城市居民应该提高水土保持的意识,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科学合理的安排水土保持工作与监管工作,加强园林绿化工作,为创造一个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卓东.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0,(01) .

[2] 王琳琳. 试述我国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若干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0,(03) .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道路; 环境影响; 评估

中图分类号:X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6-0098-03

1 引言

城市道路担负着市民出行的重任,担负着城市经济发展所需交通基础建设的需求,加快城市道路规划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城市道路的新建或改扩建,在施工过程中和运营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主要就城市道路环境影响技术评估要点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污染防治措施,有效减少生态环境影响,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 道路选线方案评估要点

(1)道路选线方案重点关注与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如城市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建设规划)的要求相符性。

(2)道路选线避开依法设立的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文物保护单位、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及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等环境敏感区并与其保护要求相符。

3 道路工程建设内容评估要点

道路工程建设内容主要评估技术要点包括建设道路的性质、组成(如是否有桥梁、隧道、地下通道以及其他配套工程等,或交叉断面的设计)、设计车流量(一般情况下应按近、中、远期分别说明)、长度、红线宽度、走向、占地类型及面积、拆迁情况(拆迁规模和拆迁主体)、起止点以及主要关键节点的桩号、土石方工程量、排水工程(雨水和污水)、施工方式及施工工艺、施工场地布置、施工进度安排等。

4 现状调查与评价评估要点

4.1 自然环境调查评估技术要点

包括调查地理地质概况、地形地貌、气候与气象、水文、土壤、水土流失、生态、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等内容。根据工程特点选择相应内容进行详细调查。

4.2 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评估技术要点

声环境现状调查采用现场监测的方法,根据工程特点及周边环境特征,选择有代表性的交通噪声点位和声环境敏感点位进行检测,当敏感目标高于(含)三层建筑时,还应选取有代表性的不同楼层设置测点。为满足预测需要,也可选取若干线声源的垂线,在垂线上距声源不同距离处布设监测点。在现状调查和监测的基础上分别评价不同类别的声环境功能区内各敏感目标的超、达标情况,说明其受到现有主要声源的影响状况。

4.3 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评估技术要点

包括评价区内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的调查与评价(若不涉及地下水,可以省略该部分内容),可采用收集资料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表水环境现状调查包括工程线路涉及的地表水体的地理分布和水质现状;工程涉及的水源地(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范围、分布、水质以及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中的相关要求进行调查和评价。

4.4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评估技术要点

重点调查和评价评价范围内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可充分利用现有监测资料,或根据道路布局和车流量状况,并结合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

4.5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评估技术要点

结合项目生态评价等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19-2011),对评价范围内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

4.6 环境敏感区和环境保护目标评估技术要点

包括国家法律法规确定的需要保护的环境敏感区,以及通过环境影响识别和现状调查评价确定的需要保护的主要目标(包括已建、在建和拟建的)。重点关注是否明确给出了敏感区及保护目标所处位置,与本项目的关系、规模、保护级别、保护时限、主管部门和相应的保护要求;是否采用图表方式给出了规划线路及配套设施与环境敏感区及环境保护目标的相对位置关系。

5 环境影响评估要点

5.1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主要技术评估要点包括:第一,结合施工时间安排、施工场地布置、施工工艺以及周边敏感点的分布情况,对工程建设期间产生的声环境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注意施工噪声的叠加影响分析。第二,全面准确预测与评价道路(含高架线、地面线、过渡段)交通噪声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应根据工程特征及周边环境特点,设计不同的预测情景。第三,明确给出工程交通噪声对声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受影响的人口规模,不同声环境功能区噪声达标距离。第四,明确给出噪声防护措施建议、防治效果要求及投资估算。

5.2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主要技术评估要点包括:第一,明确给出施工期施工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产生和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以及水环境影响程度。尤其对于涉及水体的项目,结合项目涉水工程与水体的关系、涉水施工工艺、施工时间、施工场所布置等,预测与评价工程建设期间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第二,对于存在配套设施的项目,明确给出项目运营期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水量、水质,主要污染物的类别,排放去向以及水环境影响程度,明确提出水环境保护措施及效果的要求。第三,对于穿越地表水源保护区、地表水Ⅱ类水体和重要自然湿地的规划线路,提出线路走向调整的合理意见并说明建设单位的采纳情况,尽量绕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第四,预测和评价地表水径流(主要考虑初期雨水)对工程所涉及水体的影响。

5.3 环境空气影响预测与评价其他环境影响

主要技术评估要点包括:第一,结合施工场地布置、施工车辆和施工机械运行线路以及周边敏感点的分布情况等,对工程建设期间产生的环境空气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主要考虑施工粉尘、施工机械废气、沥青烟等对环境的影响。第二,结合道路运营期车辆及交通流量情况,分析和评价机动车尾气对环境空气的影响。第三,若工程有配套站点等存在,则考虑配套站点可能对环境空气产生的影响。若工程涉及隧道工程,则考虑隧道风塔废气对环境空气产生的影响。

5.4 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主要技术评估要点包括:第一,结合工程施工期间各类固体废物的产生和处置情况,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有拆迁建筑垃圾、清淤淤泥、弃土弃渣、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等。第二,若工程涉及配套工程,应分析其配套工程在运营期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

5.5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若工程涉及地下水,报告应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中相应要求,预测与评价工程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5.6 生态、景观影响评价及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主要技术评估要点包括:客观、准确地分析规划实施对城市生态敏感区域(如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区域土地利用功能的变化情况,以及绿地、植被、古树名木、珍稀物种或农作物的损失情况,明确给出影响范围和程度,并提出生态影响防护和恢复措施要求。

6 环境影响措施评估要点

6.1 声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期主要技术评估要点包括:根据工程施工特点以及敏感点的实际情况,按照《施工期噪声排放限值标准》提出施工期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运营期主要技术评估要点包括:根据声环境保护目标的实际情况,结合噪声影响预测分析的结果,明确提出降噪措施确定的原则,给出采取措施的区段、方式(如优化路线设计方案、使用低噪路面结构、采用声屏障降噪、环保拆迁、对敏感点上隔声窗、功能置换、加强交通管制等)、投资估算以及降噪效果等,并明确降噪后所达到的标准要求。结合城市用地功能及声环境标准要求,提出噪声防护距离和规划控制要求,防止产生新的噪声超标问题。

对于新建道路工程,采取保护措施的原则一般为:①项目应优先采取主动防护措施,使敏感点处达到相应的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②在无法达到上述的情况下,采取被动防护措施,使敏感点室内声环境达到《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等规范性文件要求。

对于改扩建道路工程,采取保护措施的原则一般为:①项目应优先采取主动防护措施,使敏感点处的声环境质量不劣现状;②采取主动防护措施后,虽然劣于现状,但仍能够满足相应的声环境功能区划;③在不能达到前述要求的情况下,采取被动防护措施,使敏感点室内声环境达到《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等规范性文件要求。

6.2 水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期主要技术评估要点包括:明确施工期生的生产废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的收集及处理措施、排放去向、排放标准;对于涉及水体的项目,则进一步从工程施工工艺、施工场地选择、工期安排等方面进一步强化施工期间水环境保护措施。

运营期主要技术评估要点包括:根据工程特点提出工程运营期水环境保护措施。对于设有站点的工程,分析站点产生的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方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以及排放标准要求。对跨越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和二类以上水体的桥梁,在确保安全和技术可行的前提下,提出在桥梁上设置桥面径流水收集系统,并在桥梁两侧设置沉淀池,对发生污染事故后的桥面径流进行处理,确保饮用水安全。对于隧道工程等可能对地下水环境产生环境影响的,提出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6.3 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期主要技术评估要点包括:针对施工粉尘、施工机械废气、沥青烟等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相对应的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运营期主要技术评估要点包括:若工程设有配套站点,针对配套站点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提出对应的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6.4 生态保护措施及水土保持措施。

主要技术评估要点包括:工程实施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提出能有效的避免或缓解生态环境影响的措施及建议,可结合工程水土流失影响分析及水土保持方案,提出有效可行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改善和恢复生态功能的措施,保护文物、景观协调的工程优化设计要求,工程建设尽量少占耕地、林地和草地,及时进行生态恢复或补偿。严格控制路基、桥涵、隧道、立交等永久占地数量;尽量减少施工道路、场地等临时占地,合理设置取弃土场和砂石料场等。

参考文献:

[1]吴南江.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技术评估要点分析[J].工程科技,2017(1):96.

[2]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2.1-201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的改造有着积极的意义。城市园林植物对于改善当前城市的环境有着重要的生态价值,同时,也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1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多发的原因

1.1 城市园林种植规划不合理

城市园林植物作为城市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很多城市对于园林植物并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种类选择,这是导致园林植物病虫害出现的重要原因。多数城市园林植物的种类比较单一,例如,克拉玛依市独山子老城区园林植物以杨、柳、榆“老三样”为主,这种单一的园林植物种类布局,一旦出现病虫害将会波及大范围的植物。

1.2 城市园林植物防治措施不到位

城市园林植物对于改善当前的城市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化的发展促使了城市园林植物数量的逐年增加,但受到资金、人员的限制,导致园林植物的管理措施并不十分到位,造成了病虫害的蔓延,影响了植物对于环境的改善作用。一方面由于苗木品种的引进过于频繁,一些相关的检疫工作并没有得到有效地落实;另一方面因园林植物的管理资金不足,致使园林植物保护工作并没有落到实处,加上缺少资金的支持,一些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并没有充分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植物病虫害的发展创造了可乘之机,威胁到园林植物的健康成长。

1.3 城市园林植物受到城市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逐渐增加和城市工业的发展,热岛效应逐渐增强,这给一些病虫害提供了生长环境。另外,由于一些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不合理,导致一些病虫的天敌被杀伤,这也是植物病虫害迅速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病虫害用农药进行治理,对城市的环境也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也不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2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措施

2.1 加强植物的检疫工作

由于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加,城市从外面引进的植物种类也在逐渐增加,但因检疫工作的不到位,诱发了一些植物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和植物的生长。在今后的城市园林植物管理工作中,需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植物的检疫工作,减少植物的病虫害隐患,保障城市园林植物的生态价值。

2.2 尽量避免使用毒性比较强的药物治理病虫害

目前,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主要的防治措施就是农药治理,一些农药的毒性比较大,不仅仅对植物的生长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城市的环境质量。在今后的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尽量采用一些“低毒高效”的药物进行治理,同时,还可以采用天敌诱杀的方法对虫害进行治理,这样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危害程度。

2.3 加强对植物病虫害的预防工作

城市园林植物的病虫害对于植物的生长以及城市环境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当前植物病虫害引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预防措施不到位,这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今后,在植物的养护管理中需要进一步重视和落实病虫害的预防工作,这不仅仅可以及时发现病虫害,还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危害。一方面植物管理人员应该树立预防意识,定期对城市园林植物进行检查工作,一旦发现病虫害需要及时做出有效地处理,控制病虫害的蔓延;另一方面需要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可以通过喷洒一些生物性农药进行病虫害的预防工作,减少一些病虫害的潜在隐患。

2.4 增加植物管理工作的资金支持

城市园林植物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城市观赏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进行良好的维护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因植物管理经费投入不足导致一些必要的防护措施未能有效地落实,在今后的城市园林植物管理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增加相关的维护资金,城市绿化管理部门应该保障植物管理资金的有效使用,减少病虫害的危害,维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3 结语

城市园林植物作为城市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具有一定的生态环境保护作用,同时还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当前城市园林植物管理中缺少必要的防范措施,相应的管理措施并不十分完善导致植物病虫害逐渐增加,严重影响城市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在今后的城市园林植物管理工作中需要进一步重视病虫害的危害,提高防范意识。作为城市园林植物的管理人员应该选择合理的方式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充分发挥城市园林植物的生态价值,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范文第6篇

【关键词】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业人口流入城镇,小城镇向中等城市演变,中等城市向大城市演变,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据有关部门资料,全国近期将新建改建城镇近2000座,已有2亿多农民离乡进城务工或开拓产业。一直以来,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都是以防治农村山区的水土流失为重点,而忽视了城市的水土流失防治。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分析了城市水土流失的危害,阐述了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意义,总结了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的工程与非工程措施。

一、城市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1)破坏生态环境。在各类开发建设过程中,硬化地表,破坏地形、地貌、植被等水土保持设施,使原有的水土保持功能降低或丧失。地表的硬化或覆盖,使降雨不能下渗,土壤渗流系数减小,地表径流系数增大,使得地下水源的涵养和补给受到阻碍,地表径流汇流时间缩短,强度增大。(2)淤塞河床、沟道,影响城市防洪,破坏基础设施。由于城市水土流失产生的大量泥沙,淹没工厂、学校、住房,冲毁公路桥涵,甚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台湾研究资料显示,在城市化过程中开发度达到30%时,洪峰到达时间比开发度为零时缩短一半;据美国的研究资料表明,当开发度达到40%时,洪峰流量增加近一倍。(3)城市风沙日增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由于市郊过度的、不合理的开发建设行为,造成市郊植物减少,植被覆盖度降低,防风、固沙能力减弱、城市的天然保护屏障逐渐消失,很多城市市内的大风日数增多、平均风速增强,并出现扬沙天气,对人们的出行和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

二、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

(1)制定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加强管理和监督。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要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及现状,做出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以指导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逐步实施,避免走先破坏后治理恢复的老路。在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中,要充分考虑规划范围内的水、土资源的承载能力,以不影响和破坏区域范围内的水、土资源平衡为限,应当与城市功能分区、防洪、防沙治沙、水资源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人防工程、园林绿化结合起来。城市水土保持规划要注意搞好几方面的结合:一是同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相结合;二是同城市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三是同建设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旅游、观光、休闲相结合;四是同发展城市、城郊经济相结合。(2)完善排水系统,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在开发区内按照城市建设排水标准,兴建排水管网,使洪水能畅通排至外部河道,汇入外部河道前还需设置沉沙池,减轻泥沙在外部河网的淤积。雨污管网分离,开发区周围的农田应恢复原来的农田排水系统。对于缺水城市,可以通过下水道将大部分降水收集起来再利用。工业与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次利用,通过城市生态系统真正实现水循环利用,使生态系统水分基本达到平衡状态。(3)妥善处理、综合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和废弃物。一是通过合理规划和环保宣传等手段,减少生产建设及市民生活废弃物和垃圾的排放量;二是加大对废弃物再利用的力度,以达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目的;三是将城市废弃物的处理与近郊水土保持工作结合起来,例如在近郊选择适宜的洼地和沟道,经过处理后填充废弃物,既妥善处理了废弃物的堆放问题,又解决了破碎地表易受侵蚀的问题。(4)加大植树种草工作,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对城市弃渣堆积区、贫瘠废弃地,以保持水土、改良土壤为主要目的,栽植适应能力较强、能固氮、根系发达、易成活的树种或草种;对于短期内无法上马的工程建设备用地,应采取临时性绿化措施;对于公路两旁以及城市边缘废弃地等,应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合理利用土地,选择适宜的树种、草种,进行绿化保护,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对城市空闲地、地、工程开发恢复地要及时植树种草,提高城市植被覆盖率,确保城市足够的公共绿地和生态用地;对城市住宅、庭院及建筑物墙面、屋顶进行绿化美化。通过以上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和防止水土流失发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魏华.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关系的探讨.北京农业.2011(9)

[2]刘巧莲.浅谈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科学之友.2011(1)

[3]刘志平.新农村建设不可忽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甘肃科技.2010(21)

[4]郝伟.浅论陕西土石山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11)

[5]杨开河.创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之我见.湖南水利水电.2010(4)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城市交通 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系统

on city road traffic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Yao XuWu Fang

Tianjin Municip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ianjin 300191

Abstract: city ecological system is according to man's will to create a typical artificial ecological system. This article from the angle of city ecological system, analysis of the city traffic of ci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fluence, from the evaluation index, factor, index object, procedure, content and evaluation methods were pu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traffic environment impact evaluation system of city,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mproving the city traffic situation are important effect of.

Key words: city traffic environment influence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system

城市是人口、产业、人工建筑物及构筑物总量最多和密度最高的空间实体,它以自然环境为依托和背景,以人类活动为主体,不断改变着原有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道路交通是人类为达到交流的目的,由人车和路构成的一个复合动态系统。按构成要素来描素,道路交通由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组成。道路交通是人们最基本的交通方式,是现代交通的接口网络。

一、城市生态系统构成

城市生态环境是人工生态环境。为维护城市生态循环的正常平稳运行,需要对该环境投入超量的物质资源、能量资源和信息资源。因此,城市生态环境是一个“非自给自足”的环境。城市生态环境由城市及其郊区的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三部分构成。

二、交通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我国目前只做前两项工作。通过对公路建设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预测和评价,以提出合适的清除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和对策。由于公路是大型的基础性公共设施,所以修建公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和深刻的,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评价拟建公路可能对区域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影响的程度和采取的对策。通过对公路建设项目活动可能带来的各种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预测并评价其未来影响范围和程度,为合理选线提供依据;通过损益分析,提出可行的环保措施并反馈于设计,以减轻和补偿公路建设项目活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公路建设项目的生产管理和环境管理提供依据,为路域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环保规划提供依据,为决策者提供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科学依据。

三、城市交通系统对城市经济生态系统的影响

首先,为城市的生产消费活动提供了保证。城市交通系统承担了物质资源、信息的转运。发达的城市交通提高了运输效率,节省了运输时间。其次,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发达的城市交通有利于干线沿线房地产及物业开发,促进当地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同时,直接或间接地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再次,影响地区物业开发。交通干线周边地区声环境的恶化也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的物业开发。经研究分析,交通噪声每升高1分贝,周边的土地价格就会下降0.8%―1.26%,平均为0.9%左右。最后,城市交通发展的滞后制约经济发展。由于城市经济规模迅速的扩大,城市交通圈内外物资及人员交流迅速增长。若城市交通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将产生交通拥挤,机动车运行时间延长,城市交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当前,我国城市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城市有11座,人均道路面积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当前,我国大城市交通发展的滞后,将明显地制约经济发展。

四、环境影响评价对促进公路建设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首先,保证公路建设项目路线方案和总体布局的合理性。合理的公路网和路线布局是保证国民经济和环境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不合理的布局则往往是资源浪费和造成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就是认识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关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要考察社会、资源、交通、技术、经济、消费等因素,还要分析环境现状、阐明环境承受能力和防患措施。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公路建设项目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证,为公路沿线工业、农业、水利、林业、人口分布实现合理发展提供了可能。

其次,指导公路环境管理工作,减缓公路建设和运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我国已将环境影响评价纳入法制的轨道。目前,我国的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对该制度的执行率已接近100%。通过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使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在公路设计期、建设期和营运期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因公路建设引发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初步达到公路开发建设、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在设计期的规划、景观、水质保护、防洪、熟土保护和土地复垦;施工期的环境保护在招、投标的体现,生态、水质保护措施和人群健康,水土流失,环境空气质量保护,施工噪声;营运期的环境空气质量,声环境,公路路域绿化和植被恢复等方面问题在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都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在实践中基本上得到了落实和贯彻。

再次,为公路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规划提供信息。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区别于其它建设项目,公路建设项目具有工程规模大、路线长、建设期和营运期对环境影响复杂等特点。通过对环境影响评价可为该项目的施工期、营运期的环境管理,以及沿线的经济发展、城镇建设及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国家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部分。是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宣传和实施的有效途径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是最早与国际环评接轨的行业环境管理措施之一。公众参与工作历来是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重点。通过有效的公众参与调研工作,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成为国家环保政策、法律法规宣传和实施的有效途径。

五、结语

如何评价道路交通发展,如何审定规划方案,这归根到底就是人们关于道路交通发展的价值观念问题,即人们对于理想道路交通发展与出行环境的追求。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首先要树立全面的需求观、正确的目的观和科学的资源观。目前,我国对城市交通环境影响评价尚未形成比较完整的规范和实施细则。因此,针对我国城市的具体情况,研究城市道路交通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包括城市道路交通环境影响的预测与分析方法、城市道路交通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城市道路交通环境影响治理对策等,对我国城市道路交通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绍峰.优化城市交通环境促进中心城市功能的发挥.南京社会科学[J],2007.1

2、李汉威.城市交通环境污染的分析及对策[J].天津汽车,2008.9

3、叶文虎.环境管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C],1999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范文第8篇

今天召开的玉溪市环保工作会,是我市继“三湖一海”保护治理现场办公会之后关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又一次重要会议。我们选择在这个时候召开环保工作会,主要目的就是要深入传达学习好全省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好“三湖一海”保护治理抚仙湖、星云湖现场办公会特别是孔书记的重要指示和高市长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三湖一海”保护治理为重点,迅速掀起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新高潮。刚才,市环保局方建华局长全面总结了过去一年多的工作,提出了今年的工作任务和要突出抓好的重点工作,我完全同意。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切实增强抓好环保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到玉溪视察工作,白恩培书记、秦光荣省长、王学仁主席、刘平副省长等领导对我市湖泊保护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白书记作出了“要扎扎实实推进保护抚仙湖、治理星云湖的工作,以生态建设带动旅游业发展,以旅游业促进生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指示,秦省长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确保抚仙湖Ⅰ类水质,用3年时间使星云湖水质明显好转”的目标。5月22日在玉溪召开的全省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三湖一海”保护治理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为了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生态立市”战略,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完善政策措施,突出以加大“三湖一海”保护治理力度为突破口,全面加强我市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5月7-9日,高市长亲率有关县区、有关部门领导到大理、昆明学习考察了洱海、滇池保护治理的经验,6月13-14日,市政府在澂江召开了“三湖一海”保护治理抚仙湖、星云湖现场办公会。会上,孔书记作了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了“生态立市”要“因湖立策、治湖为先、治湖为本、湖清民富、官清湖才清”的理念,高市长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我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从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工作重点、政策措施等方面对加大“三湖一海”保护治理力度作了具体安排部署。

我们今天召开工作会议,就是要组织全市各级各部门、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要指示,学习领会孔书记、高市长的重要讲话精神,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思想意识,进一步提高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放到更加重要、更加突出、更加紧迫的位置来抓;要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以“三湖一海”保护治理为重点,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中心城区生态城市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三湖”生态城市群建设,做到思路不动、目标不改、力度不减、责任不变;要进一步完善政策,细化措施办法,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我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做细、做实,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2007年,全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三湖一海”水污染综合防治取得新进展,“*”目标责任书项目完成投资3.7亿元,星云湖-抚仙湖出流改道工程建成通水,杞麓湖调蓄水隧道全线贯通,抚仙湖水质保持Ⅰ类,星云湖、杞麓湖水质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淘汰了17户企业的落后产能,在30户工业企业中推行了清洁生产,以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为手段的工业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效,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全面实施了“七彩云南玉溪保护行动计划”,完成工程造林32.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83.8平方公里。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围绕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也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红塔区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澂江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通过省级验收并上报国家审批;11个乡镇被命名为云南省生态乡镇,大营街入选2007年国家园林城镇。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以“三湖一海”水污染综合防治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一是“三湖一海”水污染综合防治“*”目标责任书项目推进缓慢,入湖污染负荷越来越重,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加剧,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不配套、不完善,径流区水土流失严重,保持抚仙湖Ⅰ类水质、治理星云湖杞麓湖任务十分艰巨。二是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发生根本转变,节能减排压力加大。三是少数企业重经济利益、轻社会效益,缺乏社会责任感,环保事件时有发生。四是工作力度不够,投资渠道单一,多渠道筹措环保资金办法不多,依靠社会资金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还没有找到有效途径。五是宣传不够,群众的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好这些困难问题,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具体体现,又是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提高认识,坚定信心,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放到更加重要、更加突出、更加紧迫的位置,下最大的决心、花最大的功夫、尽最大的努力来抓紧抓好。要把抓好各项工作与正在全面深入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结合起来,在讨论中加快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在实践中大胆改革创新、抢抓机遇,坚决克服等待观望、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等消极倾向,积极探索,大胆尝试,真抓实干,扎实工作,迅速掀起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新高潮。

二、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努力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

(一)坚持多措并举,突出抓好“三湖一海”水污染综合防治

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确保抚仙湖Ⅰ类水质,用3年时间使星云湖水质明显好转,改善杞麓湖水质,加强阳宗海保护和开发建设”的目标,严格按照省九湖会的统一部署和市“三湖一海”现场办公会提出的各项工作要求,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末端严治、考核从严”,以削减入湖主要污染物为核心,以改善湖泊环境质量为重点,抓工程进度促规划实施,抓责任制落实促湖泊环境监管,切实把“三湖一海”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一要抓紧规划的编制完善。坚持规划先行,加大对各项规划的投入,加快“三湖一海”保护治理各项规划的编制完善。要认真办理好今年市政协提出的提案,精心组织,抓紧搞好玉溪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抓紧编制抚仙湖水环境保护与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星云湖、杞麓湖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好“三湖”流域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完成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编制。二要加大依法保护治理力度。切实抓好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阳宗海保护条例的宣传和实施,坚持依法护湖治污。认真坚持抚仙湖周边建设项目集体审批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所有项目开发必须做到高水平、高起点,决不引进任何污染项目,坚决杜绝建设项目污染湖泊、侵占水域、破坏环境。三要突出抓好工程治理项目建设。以控制污染物为重点,突出抓好环湖截污治污、环湖生态建设、入湖河道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全面推进“三湖一海”水污染综合防治“*”目标责任书确定的62个项目的实施。特别是现场办公会已经确定的抚仙湖、星云湖、阳宗海今年要重点抓好的32个项目,包括杞麓湖的责任书项目,一定要在第一时间落实到具体的承办单位和责任人,落实推进责任,明确工程时限,细化项目推进计划,加大目标管理和督办工作力度,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抓落实,确保“三湖一海”水污染综合防治“*”目标责任书项目开工率达80%以上、完工率达50%以上。要认真研究星云湖-抚仙湖出流改道工程完成后抚仙湖保护治理的思路、重点和措施,以东岸截污治污和北岸综合治理为重点,加快截污治污步伐,确保抚仙湖东岸(澂江段)截污治污工程于今年7月内开工建设;星云湖要以大街镇和江城镇为重点,突出抓好县城的截污治污,加快星云湖防洪大堤建设,建成集防洪、截污治污、旅游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为抚仙湖、星云湖生态建设和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的规划建设打牢基础。要在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上狠下功夫,增强抓前期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搞好项目的设计、论证、规划、包装,进一步提高前期工作深度和质量,最大限度地争取中央、省有关部门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千方百计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要加大对“三湖一海”保护治理重大项目研究,增加项目储备,做到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四要切实抓好非工程措施的落实。沿湖各县是护湖治污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强化各级责任,继续坚持和落实“简政放权、属地管理、书记县长负责、加大执法力度”的管理体制,把管护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乡、村、组,充分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管护效益。要学习借鉴大理洱海、昆明滇池保护治理经验,强化各级的责任,有序推进河道综合治理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要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生物防治等技术,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增施有机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快中温沼气站、沤肥池等项目建设,推进农村人畜粪便、秸秆、废菜叶等的综合利用。要坚持不懈地抓好环湖文明走廊工程建设,广泛深入地开展好“城乡清洁”工程。市精神文明指导委员会已经下发了《关于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的意见》,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抓好落实,抓紧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广泛进行宣传发动,认真制定实施方案,扎扎实实抓好落实。要继续坚持有奖举报制度、定期巡查制度和抚仙湖月检制,进一步加大抚仙湖月检力度,突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每次确定一个主题,不断拓展监督检查的广度和深度,集中研究处理检查中遇到的问题,坚决查处直排偷排污水、乱搭乱建等行为。五要切实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要划定保护区,科学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定期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信息,确保达到饮用水源水质标准。加大对南盘江、元江两大水系的污染综合防治力度,积极落实《红河流域、曲江流域(玉溪段)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尽快启动规划项目的实施。

(二)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严格控制污染排放

根据我市与省政府签订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今年全市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削减0.1万吨以上、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要削减0.26万吨以上,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按照与市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加强工业污染治理,落实污染减排责任,确保减排目标顺利实现。要加快构建环保型产业体系,把减排治污同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要坚持控制总量与结构调整相结合,扶优与汰劣相结合,兼并重组与关停相结合,突出抓好以钢铁、化工、水泥为重点的落后产能淘汰工作,确保今年淘汰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加快推行清洁生产步伐,在全市化工、冶金、建材和造纸等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继续实施“零排放”试点示范工程,大力开展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的清洁生产,确保今年20户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工作的圆满完成,“三湖”流域的企业必须率先实现清洁生产。按质按量完成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要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区域的污染治理,着力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强化重点污染源的治理监管和自动在线监测,全面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实行限期治理和达标排放,确保全市28个重点工程减排项目和60个重点管理减排项目任务完成。要注重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污染,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把项目审批关、环评关、选址关,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环评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100%。

(三)突出抓好中心城区“创模”、“创卫”工作,推进生态市建设

“创模”、“创卫”工作是加快中心城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协调配合,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快创建步伐。稳步推进国家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活动,切实抓好30项考核指标未达标的8项所涉及的工作,加快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步伐,重点抓好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医疗危险废弃物处置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工程时限完成澄江县污水处理厂、江川县污水处理厂建设,抓好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到2010年城镇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均达80%以上、垃圾收集率和处置率均达80%以上。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积极开展城市大气环境综合治理,继续抓好中心城区禁止秸秆焚烧等工作,加大城市环境执法力度,有效防治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污染。加强城市卫生管理,进一步搞好市容市貌整治和绿化美化建设,营造整洁、有序、优美、和谐的城市环境,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要以中心城区生态城市建设为龙头,以生态和快速干道为连线,加快“三湖”生态城市群建设步伐。突出特色和优势,按照生态城市标准和建设现代化城镇的要求,统筹抓好八县县城、重点集镇和小城镇建设。澄江、江川、通海三县县城要按照国际标准来搞规划,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抚仙湖、星云湖沿湖各乡镇要围绕抚仙湖、星云湖生态建设和旅游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来规划建设,建成高标准的休闲度假区。推进生态县创建工作,巩固通海、红塔区、澂江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果,积极创建生态县;加快江川、华宁创建生态示范区步伐,抓好峨山、易门生态县创建工作,启动新平、元江创建工作。继续搞好生态乡镇创建工作,力争年内再建成5个以上省级生态乡镇。积极探索生态文明村、生态户创建工作。各相关部门要把生态市建设的目标要求纳入本部门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以扎实的工作措施推动我市生态市建设的全面开展。

(四)全面实施“七彩云南玉溪保护行动计划”

以环境法治、环境治理、环境阳光、生态保护、绿色创建、绿色传播和节能降耗等七大行动为重点,深入开展“七彩云南玉溪保护行动”。要结合七彩云南玉溪保护行动,广泛开展多领域、多形式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加大以污染减排、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市建设、“三湖一海”水污染防治工作为重点的环保工作的宣传力度,加强新闻舆论监督,深化环境法制宣传和环境警示教育。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正面宣传,典型引路,大张旗鼓地宣传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增强全民的法制观念和环境意识,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环保工作的关心支持,推进环保工作的社会化,形成公众广泛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局面。要大力宣传出流改道工程竣工后对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大力宣传我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大力宣传抚仙湖Ⅰ类水质,进一步提高抚仙湖在全国和国际上的知名度,提升玉溪形象。要继续组织深入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不断增强环境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营造保护环境的浓厚氛围。

(五)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维护环境安全

强化依法行政意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各级环保部门要依法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关,特别要把好新上项目的“选址关”。要严格控制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对环境敏感地区、“三湖一海一库”流域区新上项目从严把关。提高环评的质量,尽快掌握驾驭规划环评和决策环评的能力,使环境影响评价真正成为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控制闸”。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继续开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环保专项行动,巩固专项行动取得的成果,以专项行动为抓手,切实做好各项环保工作,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重点整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严厉查处违法排污和偷排污染物行为。加大污染源监督管理,实现对重点区域、重污染行业的在线监测和监管,加强对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引导企业增强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建立内部环保监督机制,落实环保责任制,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要坚持和完善政府环保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切实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干预环境执法的问题,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环境事故、严重干预正常环境执法的领导干部,要坚决按照监察部、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追究责任。要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建设,把环保专项行动与经常性执法监管结合起来,形成环保执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天候监控”的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和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规范行政权力,严格行政责任,全面推行环保部门依法行政,不断提高环境执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使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法制轨道。要把防止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和污染事故作为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的重要内容,建立环保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健全完善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环境安全报告制度,提高对环境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防范环境风险,控制环境污染,维护环境安全。

三、加强领导,落实保障措施,确保环保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要加强工作领导,落实目标责任。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要进一步强化目标责任管理,完善工作落实机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把责任分解落实到乡、村、组和沿湖各企事业单位,做到组织有力、目标明确、措施到位、责任到人。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对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要切实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和工作对接,建立部门协商联动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支持和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在环保项目的推进和实施上,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增强责任意识,主动研究、主动协调、主动对接,加强工作联系和项目对接,由环保局负责抓好项目审查,发改委、财政局负责抓好项目的立项、审批和资金筹措等工作,确保项目建设得到落实。

二要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环境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各级环保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等的学习,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提高服务全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行政务公开,加强行风建设,增强工作的透明度,积极争创文明行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服务经济发展、规范执法行为、保持社会稳定的问题上,放到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切实保障群众环境权益上,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的环保工作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