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命的滋养

生命的滋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生命的滋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命的滋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滋养生命;记载生命;体味生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082-01

加强小学生生命教育,强化生命意识,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语文教师尤其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在关注生命存在的同时学会认知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

一、在文本感悟中滋养生命

浸润着丰富人文情怀的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尊重生命伦理的教育契机,学生会受到强烈的情感和道德的震撼,他们会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形成尊重生命伦理的意识,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在《种子的力》一文中,让人知晓生命力是强大的,是一种不达目的不止的动力,但生命是脆弱的,哪怕只是一场小小的灾难、一种不期而至的疾病、一件微不足道的器具,生命就会不堪一击,然而,生命又是坚韧的,动植物尚且如此,人类还有什么理由不因此而尊重、热爱、呵护和善待生命呢?

在《掌声》一文中,讲述了由于身体残疾而感到抑郁不自信的小英子不想让其他人注意到自己走路时的模样,然而在某次课堂上,她必须要面对所有同学。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她在台上演讲的时候,同学们却纷纷热烈鼓掌,在这次掌声的鼓舞下,她获得了生活的动力,且变得自信与开朗了。该篇课文让我们懂得:生命的不够完美使小英子感觉到自己低人一等,但由于同学们对其生命的尊重又使她重新抬头、与人平等了。

语文教材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可以借此赏读,体悟人生。当学生们读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那样奇美,《黄山奇石》的黄山是那样动人心魄,老舍的《猫》是那样令人怜爱,《种子的力》是那样让人敬畏……他们会拥有多么美丽的心灵体验啊!让学生沉浸在这美好的氛围里,自觉地去感触生命的律动,感知生命的价值,感受生命的升华,此乃生命教育之目的。

二、在习作训练中记载生命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然、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曾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可见写作教学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抒写生命的话题,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质态。

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生命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增强生命意识,而且反过来也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们要关注课堂生成,相机进行教育。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现时思想和心理状态,在教学设计上做到粗而不疏,留有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在课堂的不断生成中,随机、适时、润物无声地进行教育。学习《海伦・凯勒》一课后,我推荐给学生的课外读物是海伦・凯勒的《假如只有三天光明》,布置的小练笔是“假如只有三天光明,我将这样度过……”这是一次从读到写的体验,让我们的孩子对拥有健康的器官和生命多一些珍惜的感觉吧!

三、在课外实践中体味生命

生命的滋养范文第2篇

单纯 ,一个很可爱却又很奢侈的词语。我们每个人从刚出生时,捧着甜甜的笑脸,那是天然的不曾经人工修饰过的美,她真实自然,敢爱敢恨,取天地之精华,受日月之滋养。这,便是生命的原汁。

然而,世迁,当我们融入社会,面对世间百态,却不得不被人为的塑造。当我们拥有了学识,抛弃了儿时的童稚和所谓的单纯,进入社会,被世事所阻挡,又很难获得超越的单纯。于是,我们生命的原汁渐渐地,趋于所谓的完美,和实际的单调。

那么,就请现一现自己的原形。还生命一个真实的自我,啜饮自己生命的原汁。

生命的滋养范文第3篇

流水的奔腾,是为了回报源头的付出;

青山的俊秀,是为了回报阳光的照耀;

树木的茂盛,是为了回报空气的抚爱。

走进自然,静静地聆听大自然的乐章,默默地感受自然的付出与收获。

——题记

四季交换,换来了付出与收获,换来了关心与喜悦,仔细地聆听和感受四季浓郁的温馨与关怀,触摸那阴柔与阳刚的回报之心。

春天,万物复苏。春天轻轻地扭动着美丽的身姿,去唤醒在地下沉睡的生命。

在枝头上,已经绽放出一个个美丽的生命,它们在努力生长着,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回报土地的滋养,它们生长着,快乐地生长着,努力让自己绽放最美丽的色彩。

清清湖边,杨柳依依。细细密密的柳叶张开新芽,温柔地笼住一弯碧溪,半弯清泉,引诱了无数蝴蝶吸引了无数蜜蜂,迷惑了千千万万躲藏在文字背后的脆弱灵魂。它们尽情绽放着,为的只是回报那滋养它们的土地和唤醒它们的春风。

春风吹醒了万物,也吹醒了它们的回报之心。那颗心,在繁花似锦中渐渐萌芽。

夏日炎炎,激情迸溅,池中的荷花亦在这热闹的夏日回报的贡献。

池中布满了翠绿的荷叶,荷花当然也不能放过这个好机会,三五成群在池中默默地开放。它们的姿态令多少文人雅士感到陶醉,周敦颐更为它写下了《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最后,这成了千古佳句,更成了无数有志之士勉励自己的名句。难道诗人们也知道它为何吐芬芳?!它们的芬芳只是为了回报夏日的抚爱与流水的滋润。

夏日带来了生命的活力,也带了回报之心的激情。那颗心,在夏日炎炎中日渐成长、壮大。

金色之秋,果实累累。果园中,处处果树挂满了果实,它们红艳艳,黄澄澄。它们知道它们的身体是花朵和果树的结晶。它们的身体里流淌着果树的汁液;它们的身躯里散发着花朵的芬芳。它们整个身体都是为了回报果树的殷殷期盼和花朵的无私奉献。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秋风染红了树枝上的枫叶,当阳光穿透它的身躯时,它嫣然一笑:回报之日已经到来。它在枝头纵身一跃,跳动着舞步,落下,化为秋泥。它欣慰,只是因为报了泥土的养育,也为生命的延续。

秋天收获了果实,也收获了回报之心的幼果。那颗心,耸立在那里,枝上挂满心的果实。

银衣素裹,万籁无声,一种植物却在默默地回报——梅。它在枝头默默地挺立,即使风雪交加。春天,夏天,秋天,它一直在默默地酝酿,等待着这一刻美丽的爆发。它忘我地生长着,以至于诗人们常为它吟:墙角数枝梅,严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生命的滋养范文第4篇

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过程中,我们发现,要想将文化的理念转化成推动学校发展的文化力,需要学校自身明确两个问题,即文化的“根”是什么、文化的“魂”又是什么。只有明白了这两个关于文化建设的基本问题,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也才能真正绽放出光彩与活力。

一、学校文化的“根”

对于史家小学分校来说,文化建设的根基就是从十年的点滴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个“烙印”,正如在《文化与文化自觉》中所写的“自土中拔出,建立新的文化”。史家小学分校十年的发展就是学校文化的“根”。我们就是要从自拔中寻找史家小学分校人身上的“文化标签”——这就是它的“根”。

自2003年建校以来,学校一直将“尊重每一个学生”作为教育原则,关注生命的成长过程以及成长中的快乐体验,逐步形成“学习与生命同行,快乐与成长相伴”的理念。在践行这个理念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每一个独特的生命快乐成长的本源是什么?在学校七周年的庆典上,学校提出“同一家园,同一梦想”的口号,明确提出将“爱”的主题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几年来,爱的教育成为学校文化的根基,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成长的阳光、雨露。

二、学校文化的“魂”

文化的“根”与“魂”是经验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根”侧重于文化在实践经验中的内生,“魂”回答的则是我们怎么用文化去诠释对教育事业的理解、对教育理念的把握,它表达了我们是以怎么样的价值观取向面对学校的发展和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十年来,学校经营着这份对生命的尊重,希望它能在史家小学分校生根、发芽,成为史家小学分校的文化名片。在这一核心价值的引领下,我们不断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一方面挖掘学校内部资源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并从中提炼,一方面借助专业力量进行梳理、整合与创新,凝结成“有爱,生命就会开花”的文化理念。这一文化理念集中反映了史家小学分校人对教育最本真的理解,构成了学校文化的内核,也成为学校文化建设最终的归宿。

(一)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是学校文化的内核

教育是关乎生命成长的命题。对教育最简单而普适的理解是“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史家小学分校对教育的理解延续着这样一条主线:对学习、对生命的尊重;快乐地体验学习与成长;实现生命的自我发展、自我塑造。因此,对生命的尊重、敬畏、呵护,就是学校文化的“魂”。 “有爱,生命就会开花”的文化理念,就是倡导师生用爱来滋养、呵护每个学生的成长,让每一个史家小学分校人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绚烂的生命之花。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与农业的区别在于农作物是有生命的,而工业品则是由冷冰冰的流水线与机器制造而成。农作物的生长不仅需要种植的技巧,还需要土地、阳光、雨露、空气等的滋养。作为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这些滋养就是对学生润物无声的爱和浸润,只有打下良好的做人做事的基础,生命才能真正绽放光彩。

学校要培养具有生命温度的人。基于对生命的尊重,学校确定了“让每一个独特的个体绽放生命之花”的育人宗旨。其中,“每一个独特的个体”,是我们的学生观。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我们把学生比作生命之花,是将学生看作具有发展性、可塑性的人;从生物学的角度,生命是不断成长的,具有发展性;从哲学的角度,生命是需要尊重、需要呵护的人,是有意识、有情感、有个性的。学校要尊重学生在认知、气质、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并以此为基础因材施教。“绽放生命之花”是质量观,我们让每一个学生在吸取爱的养分下精彩绽放,是学校育人要达到的最终目标。这份“绽放”,是从个人发展需要出发,提倡学生做最好的自己,追求自我完善与超越,发挥自己的潜能,激发自己的兴趣,实现个性发展。

学校以“培养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学生”为育人总目标。这一育人目标的确定,明确了学校文化立人的功能。我们的育人目标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引导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适应时代的有温度的人。我们从学生发展的共性、个性两个方面出发,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综合能力,又注重挖掘学生自身潜力,实现个性化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从培养中国人、社会人、现代人入手,形成三个育人分目标:培养具有民族气质的中国人、培养具有公民素养的社会人、培养具有时代气息的现代人;并形成了与之一脉相承的校训:勤勉文雅、诚笃奉献、自主开放。希望史家小学分校的师生成为中华民族气质的传承者、社会公德的践行者、现代文明的同行者。

(二)爱,是学校文化的归宿

践行爱,是教育人无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爱,是史家小学分校表达与传播学校文化的方式,也是学校文化建设最朴素的出发点和归宿。

爱的价值追求。真、善、美是史家小学分校爱的价值追求的三个方面。每个人、每个生命都应努力成为真的追寻者、善的传播者、美的创造者,进而成为爱的践行者。每一位史家小学分校的老师要力求做到“至真、至善、至美”,每一位史家小学分校的学生要力求“知真、知善、知美”,从而做到知行统一。

爱的涵义。在梳理学校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先后针对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座谈,他们在几百份的问卷中阐释了对爱的涵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史家小学分校的爱定义为尊重、责任、理解、智慧,号召师生、家长共同成为爱的践行者:用尊重去发现、用责任去担当、用理解去沟通、用智慧去创造。

爱的方式。学校将学生、老师、家长、社区都纳入到爱的大家庭中来,希望史家小学分校的每一位成员以自爱、友爱、博爱、真爱的方式,去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自然。从自我成长的角度,自爱让人懂得自尊、自信、自律、自强;从人与人的角度,友爱让人在爱的滋养中,成为朋友、成为伙伴;从人与社会、自然的角度,博爱表达了人与万物间的和谐相处、彼此促进、共同生存的情感状态。真爱,是史家小学分校爱的基石、爱的真谛,我们希望学校营造的这种爱,不求回报,是发自真心的尊重生命、对待世界。

三、文化的“彩”

为了将文化转变成学校发展的推动力,学校将文化渗透到了日常各项工作中,确定了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及实施策略。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学校以“有爱,生命就会开花”为核心理念,确定了育人目标、校训、校标等文化核心元素,新校标已成为学校新的文化形象标志。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学校以综合维修为契机,先后建成了与校训相呼应的“勤园”“雅园”等人文景观,设计了以“生命之花”为主题的综合维修方案,使进入学校的人能感受到“花香满楼、书香沁心”的文化氛围。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学校明确了包括“生本、开放、自主、创新”的课程、课堂文化,“欣赏、激励”的评价文化,“民主、精细”的管理文化在内的一系列制度文化。在行为文化方面,学校提出了学生行为文化的“七字方针”:爱玩、爱学、爱探究;教师行为文化的“七字方针”:爱教、爱学、爱研究。

一年来,学校以文化为引领,采用多种方式推进了学校德育、教学、后勤等各方面的工作改革。学校成立了学生“自主日”,并形成包含四大阵营五十余门选修课的自主课程体系;以“爱玩、爱学、爱探究”为主题,分年级分主题进行了假期作业的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与塑造。学校还通过志愿服务教育学生爱他人、爱社会,通过校内外志愿服务、与社会机构“手拉手”以及课题引领等形式,推进学校的志愿服务教育。

生命的滋养范文第5篇

爸爸,在土里流汗

爷爷,在土里埋葬。

生命以一条江的形成,冲开峡谷任此生漂流。当汇入豪情奔放的大海时,生命的短暂会使你望洋兴叹;当无情的灾难劈头盖地的袭来时,生命的短暂会使你乞求在阴湿的霉天亮出一线永固的曙光。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每个人对生命永恒的渴求是一盏用不熄灭的明灯。2003年10月11日,山丹民乐县发生6.8级的地震,9人死亡,33人重伤,毁房屋1万多间。

轰隆隆犹如屋檐下飞驰而过的火车,房屋颤抖,地动山摇,无一不象血地里的丑小鸭直哆嗦。随着火车的渐渐远去,哭泣声,哀鸣声叫的昏天动地,随着“火车的渐渐远去,房屋倒塌。山崩地裂,倾刻间那贫穷的小镇变成了一片废墟,眼睁睁的看着家园毁于一旦,却力不从心。为了生命的永恒。简易帐下的灾民即使受这寒冷的驱使,饥饿的折磨,即使风沙迷失了双眼。但远处天山的积雪不会融化;深藏于大地的种子会发芽,明天的太阳会生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使他们满面尘土,衣衫破烂,但他们依然是可喜的,因为他们有幸保住了最珍贵的东西------生命。

生命的永恒源于海浪中的礁石峭壁上的树,石缝里的生命和飘落的黄叶。生命的永恒需要用大无谓只力,金刚之信念与意志的呵护。

虽然海浪无情的摧残和冲击,它还是屹立于殉泳彭盘大潮只中的礁石。虽然云缠它,雾缠它,雨抽它,风摧它,霜吹雪压,雷电轰顶,它还是落户于悬崖峭壁上的酸枣树。虽然只有一贫瘠的泥土,一线光阴也会滋养小花小草茁壮成长,即使树叶落了,脱离了母枝单它还能用仅存的生命耗尽自生能量支持其他的生命动力。

周婷婷在生命危垂的时间得以延续。她懂得父女连心,子女和父母本属一体,他不想变成孤家寡人,因此,她拼死拼活的拯救婷婷幼小的生命。

生命的力量是强大的,它能使走进绝境的人脱困,生命垂危的人复生。遇八十一难的玄奘最终取得真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的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痛三重压迫下的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守魂曲;身带残疾的海伦.凯勒毕竟写出了一部部巨著。

生命的滋养范文第6篇

此时已是三月初春时节,那一片片的落叶已不再是枯黄的残叶,而是绿的深沉的老叶.那一片片的叶子.纷纷扬扬的落在地上,铺成了一片绿色的地毯.骑着自行车从地毯上滑过,能闻到一阵清香的气息自树叶传递到鼻尖,甚至连轮胎都有一股清香的味道,颇有踏花归去马蹄香的韵味!

初春的落叶,不仅能够带给人们嗅觉上的享受,还有更大的作用.不必说树叶落下后变成肥料滋养大地,因为古诗中早有说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实,除了滋养大地,落叶还为下一代的叶子让出了生存的空间!

老的叶子落了,新的叶子又长了出来,生命的火炬就在前一代的牺牲中传递.世间的父爱母爱也不过如此,一样的深沉又浅白!

歌唱落叶,歌唱他充满清香的护花之举!

生命的滋养范文第7篇

著名教育专家丁榕老师曾说到:“一位教师面对孩子的犯错,要有一颗同情、怜悯之心。老师的岗位很渺小,却掌控着孩子的命运与灵魂。”是的,教师,是用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

呵护生命的脆弱,即使是一小部分,也不要揭开孩子的伤疤。作文题目《妈妈的……》对于老师,这是个很好的话题,可对于很多孩子,这是一个残酷的话题。从小失去了母爱的孩子,将如何在心还滴血的痛苦中去编织《妈妈的生日祝福》。一个辛苦的善良的后妈会喜欢“还是自己的妈妈最亲”这一类话题吗?现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占在校生的比例相当大,个别班级有30%之高,所以,这些孩子的问题就不是小问题。我们的教学真的要认真考虑,呵护这些已经受伤的生命!

关注生命成长历程,体谅生命成长的辛苦,课堂学习允许学生犯错。人无完人,成长的过程中孩子都会有磕绊、有跌倒的时候,老师的职责在于尽快让孩子站起来,并从跌倒处得到教训。老师的宽容的智慧中包含对生命的的珍惜,对学生的爱,给孩子跌倒后爬起的机会,绝不是残忍的观望,甚至无心中落井下石。课堂教学中,也不要独断,给学生尝试的平台,探索的空间,甚至是犯错的机会。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延时纠错,在课堂展示后的自我反思,给学生自己纠错的权利,让学生在不断的纠误中成长。

感受生命的艰辛,课堂也要有挫折,不过分的表扬。表扬对教学而言不一定是好事,称赞学生要适时,夸奖学生要适度。过分的奖赏和肯定会损害学生的内在兴趣。教育方法的运用一定要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也需要挫折教育,适当的挫折可以激发学生前进的动力与愿望,不要一味地满足。一直处于“饭饱”状态的孩子,对“食物”还有渴求,还会珍惜吗?

生命的滋养范文第8篇

迎客松的特点是一侧枝桠伸出,如伸出一只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另一只手优雅地斜插在裤兜里,雍容大度,姿态优美。迎客松在黄山玉屏楼左侧、文殊洞之上,倚青狮石破石而生,高10米,胸径0.64米,地径75厘米,枝下高2.5米,树龄至少已有800年,黄山四绝之一。

生长环境黄山松的生长方式很奇特,它们都扎根在岩石缝里,没有泥土,枝丫都向一侧伸展。不错,漫山遍野的黄山松就是生长在这样的一种环境。它们的根大半长在空中,像须蔓一般随风摇曳着,为的是能够更好的迎接雨露,拥抱阳光。这里山峰陡峭,土少石多,无法留住很多水分。但它们却都能长得那么苍翠挺拔、隽秀飘逸!那么,是谁在滋养着这些无本之木,是云,是雾?

还是黄山独有的自然环境?为了生存,黄山松别无选择。它以惊人的坚韧、刚强突破了生命的底线,创造了奇迹。生命能够承受的底限到底是多少。也许十分,也许百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即便是自诩为世上最高级的动物的人类,也无法具体地回答这个问题。而黄山松却以它的隽秀飘逸告诉世人:生命的承受力是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作为黄山的标志性景观,黄山迎客松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