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孩子心理咨询疏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产物,这个群体是一个社会到学校都广泛关注的群体,面对这一群体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咨询作为心理问题的疏导方式,也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将会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有助于缓解儿童的孤独感
事实上,在留守儿童中,大量的孩子都有孤独感,这种孤独感造成了孩子性格的孤僻、不合群。表现在外在形式上就是不说话,不愿意和人交流,较少有情感表达的欲望。久而久之将会造成人格的萎缩,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而心理咨询就可以提供有效的帮助,给留守儿童提供一双能够聆听的耳朵,让他们说出内心的痛苦,不管是什么,在咨询师那里都没有可以指责的,也没有人会批评。只要耐心说出来,都会得到非常平静的倾听并予以安慰。这种安慰不是基于同情,而是基于尊重和理解,更是建立在同感基础上的慰藉。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那些自卑闭锁的孩子,大多都有自暴自弃的倾向,容易在做事和学习中丧失信心,不愿意尝试新鲜的事物,总是轻言放弃。在朋友交际中往往也具有破坏力。与此同时,在面对期盼已久的父母时,又往往表现出冷漠和拒绝,甚至在内心中产生怨恨,亲子关系日益恶化。针对这样的问题,通过心理咨询建立来访者关系之后,孩子会逐渐接受咨询师的耐心、友善的态度,并在这种心理尊重的状态下打开自己的心扉,接受咨询师的交流和沟通并逐步说出自己内心的疑虑和忧愁,借此使得心中的情绪获得释放,从而缓解心灵深处的寂寞和无助的情绪,并由此感受到学校教育所给予的关爱、理解和支持,并愿意接受周围的老师和同学的善意。
二、有助于明确儿童的真实处境
教育者要让儿童认清自己的真实处境,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不能做到什么,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这是最为关键的问题。但事实上,在留守儿童中,大多数孩子的自我认知还处在较为模糊的层面。每一个教育者都有责任让儿童运用积极的态度,应对生命中发生的一切,包括灾难和危机,接受自己生命中的痛苦。对于教育者来说,要带领儿童激发内在的意识,勇敢地面对挑战。这也是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所在。很多留守儿童都较为封闭,重要原因在于对自己缺乏认知,也对自己缺乏信任感。这个时候,心理咨询师就可以采用旁观者的咨询立场,帮助儿童分析和澄清自己,看到自己是什么样的,帮助他们发现自己是个值得尊重的个体,而这也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目标所在。
因而,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心理咨询能够通过合理科学的方式,让儿童看清自己的当前处境,正确认识父母的离开和亲人的暂别,并鼓励他们寻找生活中的快乐。
三、有助于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
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内心,都有着对光明和温暖的渴望,也有对成功和爱的希冀。这是毋庸置疑的。因而,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咨询采用的方式是积极向上的,每一个咨询师都会坚信每一个留守儿童具有无尽的潜力,并且能够在某天发挥潜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一个咨询的前提和底线。在来访中,咨询师会从留守儿童身上的一点一滴中发现儿童的闪光点,并从中看到这些值得称道的地方,让儿童也学会观察自己。在生活中,有不少的留守儿童承担了独自生活的重任,这些都是他们能够战胜困难的勇气的来源,咨询师的挖掘和鼓励,将给每一个留守儿童正面的理解和支持,使他们的人格逐步迈向健康之列,学会客观看待自己,也客观看待自己身处的环境;同时也能够让留守儿童的内心强大起来,并成长为一个经历磨难但不被击垮的人。
关键词 中职生 人际交往障碍 疏导途径
1 中职生人际交往的主要障碍
中职生多为16至18周岁的青少年,该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成人化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高涨、敏感、个性不成熟,表现出独立与依赖、成熟与幼稚并存的矛盾性,在人际交往中带有鲜明的情绪化色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存在诸多的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1 心理障碍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自己的形象极为敏感,他们希望在与人交往中,特别是在异性心目中,留下好的形象。而这种过高的期望值反而使他们在交往中显得手足无措、前言不搭后语。更有甚者会出现心跳加快、呼吸短促、身体抖动等情况。这些情况的出现常常使学生陷入焦虑、痛苦、自卑之中。而自卑感又更容易使他们自我孤立、缺乏人际交往的自信。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日常交往。
1.2 个
每个人都先天的性格,有的外向,有的内向。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也不同,有些学生出生、成长于优越的家庭环境,长期被父母娇生惯养,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有些则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很大挫折,心理压力大。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受到这些先天或后天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形成了不健全的人格,如固执、自我、任性、依赖等。这些障碍会影响人际间的交往,让他们不会与人合作、与人共处。
1.3 地位障碍
中职学生与同龄的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要面对的交往对象更多更广,除了与同学、老师、家长交往外,他们还要在实习期与领导、同事、服务对象进行沟通。在家里,父母是长辈,处于上层地位;在学校,老师是学生的管理者,也处于上层地位;在实习单位,领导肯定是上级;实习同事又比自己的资历深,地位也不会和自己完全平等;而服务对象是“上帝”,肯定要尊为上宾。不同地位的人,其价值观不同,必然会导致在同一问题上看法的差别,从而带来交往中的障碍。
1.4 语言障碍
中职学校中有很多来自外地的学生,由于之前主要使用的是方言,普通话不太标准, 部分学生在学校羞于与老师沟通;在课堂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怕同学笑话;在实习单位,不敢与领导、同事和服务对象主动交流、沟通。另一方面,由于口语沟通技巧的欠缺,常常导致他们在与人沟通时词不达意,甚至引起对方的误解,产生矛盾。
2 中职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疏导途径
人际交往障碍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对于这种共性的问题,可以由学校、教师共同予以关注和疏导。具体的疏导途径有以下几种。
2.1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设立心理咨询室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许多学校开始着手新生进校的心理普查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将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管理提供必要的参考,也为即将开展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经过科学严谨的心理普查工作,陆续建立起学校学生的心理档案,并加以妥善保管,为日后的个案辅导做好资料的准备。在建立新生心理档案的同时,对于性格有缺陷的学生,如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对于档案要予以归类,对于这些学生予以适当的关注,防患于未然。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和分析,应该由专业的心理辅导员或心理咨询师负责。因此,学校有必要设立相关的心理咨询室,安排专门的心理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目前,有很多学校已经设立的心理咨询室,但是其作用发挥不大。主要原因是心理咨询室里未能安排专职的专业心理咨询师。许多学校的心理咨询师由心理或德育老师兼任,他们只能利用课余时间给予学生相关的帮助,而这样的时间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不足,咨询经验欠缺,不能给予学生更加专业的心理指导。还有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设立已久,但学生却并不知道或者不愿意前去咨询。这就需要学校加大对于心理咨询室的宣传。并通过正面的引导,鼓励学生在有心理困惑时积极主动地走进心理咨询室。要让学生意识到,有心理困惑并不等同于有心理疾病,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人际交往障碍、学习适应问题,这些都是正常情况。但是这些问题需要借助于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疏导,才能得以很好的解决。
2.2 开展人际交往讲座,实施团体干预活动
心理讲座因其时间集中,受众群体大的优势,可以对于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或将面临的普遍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因讲座所讲内容具有主题性和普遍性,往往收效较好。所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次以如何化解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为主题的讲座是非常必要的。在讲座中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给学生分析职业学校的环境与以前的环境的差异,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准备;二是向学生宣讲人际交往中科学有效的适应技巧,以便他们能较快地适应中职生活;三是给学生耐心地分析新的人际关系特点,启发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人际交往态度,掌握有效的人H交往方式,鼓励他们在正常社交的同时进行个别交友,使他们尽早地获得进入新环境的归属感。可以通过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个案分析,引导学生找到合理适当的社交方式。
团体干预活动是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共性问题进行预防。如果在学生中出现了新的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可以将具有共同问题的学生集中起来,开展团体的干预活动。如果是全校范围内的活动,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心理学知识,分析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情绪问题,对学生中出现的特殊情绪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认识到不良情绪带来的消极后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调试体验。班级范围内的活动,班主任老师可以利用主题班会课,针对班级内部出现的人际交往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也可以结合学生将要面临的人际交往方面的挑战,未雨绸缪,提供一些经验。这样会更有针对性。例如案例讨论法:针对学校发生的一些因人际沟通不当而引发的打架事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沟通方式、克服不良行为、培养自制力。主题活动法:开展一些青春对对碰活动,通过游戏、演讲、拓展训练等团体活动的形式,达到人际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2.3 树立教师交往典范,创建民主团结班风
对于学生来说,每天接触到最多的人是教师,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人际交往的方式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因此,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人际交往的能力。通过定期参加心理健康培训,增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在平时的师生交往中,注重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对学生存在的一般的人际交往问题能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在师生交往中存在着正式与非正式两种形式。相比正式交往,非正式交往更具有方便性和随意性。然而非正式交往是建立在需要、情感、兴趣、爱好等方面较为接近或一致的基础上的,并且是在轻松、自然的情境中进行的,所以非正式交往往往更重要。所以每位教师既要注重师生间的正式交往,更要重视师生间的非正式交往,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更有意义的帮助。因此,教师要树立个人魅力,以正确的态度与学生交往,建立民主的交往模式。民主的氛围能够帮助中职学生塑造积极的个性,并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起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教师在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人际交往时,要从思想上真正的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学生得到教师的尊重、信任,就能畅所欲言。
学生日常生活的集体就是自己所在的班级,加强班级管理,树立良好的班风才能促进学生的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教师应通过加强班级建设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班级的非正式群体来促进学生间的积极交往。与此同时,教师应建立班级的正确舆论环境,在班级非正式交往过程中引а生形成正确的舆论,例如:如何选择交往的对象,如何形成正确的交往方式等。教师要维护正气,抵制歪风邪气,使班级风气积极向上,学生间的非正式交往得以健康的发展。
2.4 加强家校沟通,重视家庭环境影响
家庭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学校和教师应经常性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召开家长会,开展相关的中职生人际交往的主题讲座,或者以短信形式发送一些教育类的短文。让家长逐步了解中职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及在人际交往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同时让家长自己明确在人际交往中所起的示范作用,掌握正确的疏导方法。这样,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发挥好榜样作用,同时能够更好地从专业角度观察、发现孩子的人际交往障碍,及时疏导孩子的问题。也可以与教师进行沟通,反馈问题,从而获得更加及时、专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黄丽霞.中职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辅导[J].教育教学论坛,2015(28):53-54.
[2] 桀淑坤.青少年心理咨询案例分析与辅导[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 孙焱,朱薇薇.职校生心理健康状况成因及疏导途径――中职生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咨询案例分析[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23).
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将通过宣传栏、“阳光信箱”、“阳光小屋”以及与校园广播站的《心灵之声》栏目等宣传方式,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吸引更多学生走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及时与辅导老师沟通交流,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积极有效地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工作。
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将设立“心理咨询日”、“阳光信箱”,并制订咨询员值班制度,加强“阳光信箱”管理,落实来信回复制度。每周星期三下午四点到五点开一次“阳光信箱”,并指定咨询室负责教师进行信件回复,做到来信及时回复。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咨询教师在交流中应给予热情真诚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将心理不愉快的感受尽情地诉说。充分发挥红领巾播音室“心灵之声”栏目的作用,对学生存在的共性和个性的心理问题进行解答。
本着家校教育协同合作的理念,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将协同少先队大队做好与社区、家长同心共岗的“三位一体”教育网络,积极动员与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畅通与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理性社会系统。热心真诚地为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困惑提供帮助,并且与教师配合,对相关学生进行疏导,同时帮助改变家长一些不合理的家教观念,使学校教育工作得到全面的稳固。全方位启发学生自己认识自己,自己接纳自己,自己帮助自己,自强自立,健康快乐的成长。
心理咨询的方式有: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面对面交流等。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每周星期四下午四点到四点四十集中对学生开放。
地址:学校教学楼二楼英语组办公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
三、开设心理讲座,加强对师生的心理指导
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将从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出发,每学期举办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及心理咨询专场活动,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心理讲座,为同学们切实解决一些问题。如“什么是健康的心理”“成长中的心理卫生”知识讲座、“考试情绪的调适”辅导和“小学生消费心理辅导”等进行心理疏导。
鉴于当前学生中产生一些心理障碍有不少是师源性的,而近年来经调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为丰富教师的心理知识,提高心理学涵养和科研意识,因此,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的同时,也将关注教师这个群体,适时请进心理专家来传授经验,针对难点热点的心理现象、问题开展讲座。帮助教师加强对自我心理行为的控制和调节,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以促进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断完善、提升自我,达到良性循环。
四、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建设
本学期工作重点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建设,制定各种管理制度,布置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添加有关设施设备,收集整理相关材料和书籍,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的档案资料:①学生心理调查记录表;②个案记载与分析;③《心灵之声》广播稿、讲座稿、学生来信;④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文件、论文、课题。保证心理咨询工作的延续性。在此基础上,在下学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抽样摸底测试,并认真进行分析总结,及时向学校进行反馈,并逐步为每个受访学生建好心理档案,从而为以后教育工作提供方向和依据。
五、加强网站“阳光小屋”栏目建设,充分发挥网络交流平台作用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合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而且将会促进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转变。互联网的应用,不仅可以大大拓展教师和学生的视野及交流空间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多维度的心理,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本学期,学校网站将开辟“阳光地带”栏目的建设,这将充分发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和辐射作用。
1、建设师生互动交流平台。
2、加强交流与学习。
一、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
人们内向深处的心理活动往往都是通过外在的言行表现出来的。教师要敏锐地去观察学生细微的心理状态,感知他们的行为。在上课的时候进行观察,在课间也要注意发现,在课外活动交往中还要查看。了解他们的精神状态、言行举止、爱好兴趣、接人待物等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教师可以建立一个档案记录本,对他们每时每刻的变化都要记录研究,建立这种心灵的对话本,可以不时地发现他们心理状态的细微变化,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调理、解决。
二、与孩子们交朋友
要想让孩子们能够听从你的意见和建议,信任你所说的话,使你的话在他们那里发挥效应,就要拉近和孩子们的距离,最佳的选择就是和学生交朋友。通过交朋友可以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心理细微变化,及时地调节他们的心理状态。经验丰富的教师都是能够经常和孩子们在一起交流谈心的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孩子们思想上的问题的教师。和孩子们交朋友就要实实在在地去交,要用爱心诚心去感化学生的心。要与孩子们进行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交流,要像春天般的温暖,春风化雨。要察言观色,要随机应变,及时获得第一手信息材料,为解决心理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谈话双方的心理特征、态度、期望、动机、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对谈话的效果都有重要的影响。
三、建立宽松和谐的环境
宽松的环境会使人心情轻松愉悦,紧张的环境会使人紧张压抑。存在心理障碍的孩子们往往是由于周围环境的压力较大导致的。所以,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舒心畅快的生活环境,让他们身心愉悦,茁壮成长。首先,作为教师要转换教育观念,以素质教育为先导,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放下“架子”,不能再以“师道尊严”而自居,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给学生施以高压,导致学生心理上难以接受,产生抵触甚至对抗。我们要满怀爱心地走近学生,和他们交朋友,让他们感到师生平等的幸福。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尽量减少那些所谓的“规定”,就是这些“规定”使孩子们非常恐惧,经常有一种焦虑、恐惧、压抑的感觉,长此以往导致他们的心理障碍。因此,我们要废除那些“规定”,让孩子们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让他们在阳光的温暖下茁壮而快乐地成长。
四、做好心理咨询工作
针对学生们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日趋严重的问题,学校要培训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办公室。给那些心理上有问题的学生提供疏导的场所,让他们可以倾吐内心郁结,使他们那些因学习、考试、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而形成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能得以释放和发泄。克罗姆布鲁兹曾经说道:“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所以,通过心理咨询可以给学生一缕阳光,给学生带来温暖,让他们知道光辉可以使自己的心灵得以改变,走上正常人的发展道路。同时,我们还可以多开展一些健康的心理活动,举办一些心理健康的讲座等等。
五、发挥家庭的作用
学生在家的时间很多,父母和学生在一起的生活也占主要部分。家庭的影响对孩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学校和家长要及时沟通,紧密配合,发现学生心理上有问题要及时沟通,疏导教育,家长要成为孩子的好朋友,孩子才会向家长敞开心扉。家长要鼓励孩子们广交朋友,不要过多地干涉、指责、痛斥孩子,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关键词: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236-02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日渐突出,受到社会的影响,学生出现了攀比、虚荣、自卑、霸道等形形的心理问题。这引起了家长、教师、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关注,为此,农村各个中小学校也纷纷开设了心理咨询室。
一、农村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现状
1.学生遭遇心理问题不愿倾诉,农村中小学心理咨询室流于形式。咨询室通常只进行宣传,并没考虑到学生的心理与情感是否能够接受。大部分校园心理咨询室仅开展了短期的心理咨询活动,并没有开设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课程,这也致使了学生对这个机构产生不安全感,有了心理问题宁肯搁在心里,也不愿前去求助。
2.农村中小学心理咨询室无人问津。咨询室,有的是一桌一椅一招牌和几本书而已,形同虚设;有的咨询室地点不合适,甚至与其他功能室混用,不便于学生咨询;有的虽然地点合适设施齐全,但自主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甚至一学期也无人问津;有的咨询室偶尔有一两个学生想咨询,又常常遇不到老师。所以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干脆就关门大吉了。那学生的心理问题怎么办?通常是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在工作过程发现哪位学生表现出现异常时,与这位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至于学生心理问题有没有解决,无人知晓。
二、农村中小学心理咨询室无人问津的原因
1.教师双重身份,学生望而却步。一方面,由于农村中小学心理老师是由学校相关部门老师兼任,对于前来咨询者既是自己学生,又是咨询者的双重身份的特点,造成他们很难界定各自的身份。另一方面,学生害怕咨询过程中老师获知自己的心事,认为去咨询就是去接受教育。因此,他们不信任咨询室里的老师,害怕他们泄露自己的秘密,那样反而可能会受到学校的处分。
2.心理老师的专业能力局限性。由于目前学校设置专职的心理咨询老师会牵涉到学校人事及编制问题,因此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学校一般安排学校政教处、团委老师、班主任或医务人员兼职担任,因此这些兼职心理老师缺乏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操作能力。这些老师往往是学校委派去参加一两期心理知识培训,一期两三天,这么短的时间能学到东西?目前各学校设置的心理咨询室往往只是应付上面检查,学校依然都是以升学率为重点,不注重对学生心里问题的调节和疏导。
3.心理学生担心同学知道自己心里有问题。目前有的学生认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才会去心理咨询室咨询,哪个学生愿意承认自己心理不健康呢?所以,学生一般不会去那里,觉得被其他同学看到会笑话自己。再说,心理学生本身就因为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自我感觉就不如人,极易不自信。这样的孩子总认为自己命运多舛,注定不如别人,是别人嘲笑的对象。他们只有退缩,退到自己的狭小天地,以求自我保护,避免再无端受到别人的伤害。最终导致学生遭遇心理问题不愿倾诉。
三、个人想法和建议
1.学校的心理咨询方式改变一下,创设一个让学生感觉安全的环境,让他们吐心声。如把心理咨询老师的QQ号码公开,学生可以随时加入聊天,老师根本不知道是谁,他们就可以畅所欲言。或者留给学生咨询电话,电话沟通也可以。
2.由于目前社会对心理咨询有很多观念和想法上的误区,因此学校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方式和通过举办各种有益的游戏和活动,将对学生得心理教育融入娱乐中,这样也可加强对学生心理咨询的有效宣传,便于了解学生的行动、心态、心理状况,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周边人的关心和呵护,帮助学生释放心理压力,树立与心理老师沟通交流并不是难为情的意识。
3.让学生自愿找到老师去解决问题前提条件是如何让老师与学生之间消除心理方面的隔阂,因此让学生增加把内心的秘密说出来的勇气的前提是在师生间建立和谐的信任关系,老师通过与学生作朋友过程中去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行动、心理和内心的细致变化,并逐步去了解他们和理解他们,并尽一切可能为学生保守秘密。
4.实际上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一支专业的、权威的心理专家、学者团队在他们实际工作中进行指导与帮助。因此根据农村中小学的现状,我们学校可与社会上的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双边合作,由学校心理老师做学生普及知识以及发现问题的工作,而专业机构做学生咨询辅导的工作。这种模式比较符合人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减轻了学校的管理压力。
5.注重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作为中小学生学习生活另一个重要场所家庭,孩子家长的观念、生活态度、教养方式等都对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直接关系。因此中小学校同时肩负着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观念的责任,以及义务提高家长心理素质,保证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目标协调一致。为此,学校应一方面通过组织家长对有关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的学习,帮助家长建立起科学的、现代的教育观念;另一方面通过定期举行家长会,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同时,就有关训练学生心理发展的活动、方法与家长进行讨论,提出家长支持的可行方案。
结语:对于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更加通过理性地分析,有针对性地加强行动研究,从而推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快速地发展。我们要发展与完善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走一段相当艰难的路程。
参考文献:
2014年1月4日下午,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总裁白中仁忽然从自己家中窗户跳下,后经抢救无效死亡。一时间,对于其自杀的动机,众多猜测甚嚣尘上。直到几天前,据白中仁家属向媒体透露,白中仁长期患有严重抑郁症,这次事件也与此有关。在这个冬天,伴随着此次事件,长时间远离公众视线的心理咨询产业再次走到了舆论中心。
提起心理咨询,相信很多人都曾略有耳闻,但如果问起谁曾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可能大家都会给出否定的答案。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从学生到白领,从工薪阶层到成功人士,社会各阶层的心理压力普遍加大。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许多市场观察家曾十分看好心理咨询产业,但事实的发展却与他们的想象截然相反。近几年,以娱乐产业为代表,一大批旨在缓解压力的产业都赚得盆满钵满,唯独心理咨询行业,虽体量不小却仍在发展阵痛泥沼中挣扎。
这当然与社会对于心理咨询的认知有关,也与行业本身的高收费有关,但最根本的,还是心理咨询产业发展的长期滞后。有相关机构调查显示,我国现在心理咨询市场仍停留在主要以心理咨询中心为主导的初级阶段,市场价通常在200-1,200元/小时。此外,有些咨询中心为了迎合患者,常搞“一锤子买卖”,可即使是在心理咨询业最发达的美国,很多常见的职场或生活心理问题治理也经常会在10次治疗以上。慢慢地,市场的热情开始减退,悲观情绪开始充斥于心理咨询产业,有观察家甚至认为,以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很难想象有多少人愿意花5,000元以上(以500元/小时为计)去解决一个普通的心理问题。
考生阵痛
事实上,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虽然心理咨询发展至今仍步履蹒跚,但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预示着其必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上半年最热的高考心理咨询为例。据统计,2014年全国参加高考的总人数仍将突破900万,有专家声称这些孩子中哪怕只要有百分之十存在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就意味着有近百万考生有必要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而这只是一个非常保守的数字。“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百年看今朝,高考仍然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路口。途径虽然相似,然而现在的压力却今非昔比。
“我必须打赢高考这场仗,开弓没有回头箭,高考现在就是我的一切!”小李是北京某重点高中的火箭班学生,在班里成绩还算优秀的他把即将来临的高考比喻为一场战争,而“胜利”成为他和父母能想象的唯一结果。
但这两天,小李的学习情况却越来越差,严重的焦虑使他患上了失眠,再加上厌学和烦躁,原本对高考非常自信的小李也慢慢陷入了迷茫的怪圈。“随着复习计划的深入,我发现有许多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我也清楚考试中,很多题目不需要完全掌握所有知识也能顺利解决,但我碰到这种题心里就没底,我感觉原本清晰的目标现在看来很模糊,这让我非常紧张。”说到这里,小李甚至快要哭了出来。
北京中迪心理咨询中心的李建中是该中心的首席心理咨询师,曾多次参加北京电视台《谁在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等栏目的录制。在他看来,小李的症状是典型的考前焦虑症,如果不进行干预,将很有可能影响到他高考的发挥。“我认为,高考并非适合每个人施展才华,尤其对小李这样的男生来说,中国式的‘死记硬背’也许正是他们的弱项。现在的社会竞争本质上是综合能力的赛跑,而高考更多的是学习能力的较量,两者并不能进行简单的比较。”
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的心理专家欧勇玲眼中,小李的父母在其中也有很大的责任。“父母过早地把社会竞争的压力传递给孩子,‘望子成龙’的心态谁都可以理解,但父母也应该想到,现在的成绩是他们通过多年奋斗才达到的,用这种标准要求一个十八九岁的孩子,显然是不合适的。”
另一方面,根据《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虽然我国青少年整体心理水平较好,但仍有接近15%的青少年被列为心理健康状况不良,“其中,从年龄层次来说,高中生心理水平低于初中生,面临毕业和升学压力的初三、高三学生心理状况最差。”李建中在谈到这份报告时发出感慨,“现在不是有没有市场的问题,而是行业能不能接盘的问题。”
李建中向记者介绍,成绩的发挥和考生的情绪有很大关联,一旦负面情绪成型,即使是专业的心理治疗也不能很快见效。“焦虑的症状有很多,看不进去书,失眠、易怒、无法学习等等。”通过对许多案例的研究,李建中反复向记者强调提早干预的重要性。“我真诚地希望各位考生家长能够及早地从孩子的行为中发现问题,如有必要,越早进行心理疏导会越有效,研究证明90%的孩子都能通过提早治疗而缓解焦虑。”
行业或有变
就在全社会对心理问题认识越来越成熟的时候,心理咨询行业自身发展的缓慢和多变却令众多行业人士担忧,在采访过程中,欧勇玲和李建中都把问题的焦点归结于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行业资质,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于心理咨询师的相关规定,参加培训者必须具有国家承认的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的本科(三级)以上的教育背景。但对于这项准入标准,业界向来争议极多。有心理咨询师就向记者抱怨,“把教育学、医学纳入心理咨询本身就很不合适,你很难发现西方发达国家的心理咨询师有教育学或医学背景,甚至心理学出身都至少要到博士。教育学和医学虽然和心理学关系密切,但根本是不同的专业。”
在欧美发达国家,要想取得心理医师的职业资格,往往需要心理学博士学位。由于西方不允许跨专业报读心理学专业,所以心理医师往往都是本、硕、博连读的心理学专业,除了八年左右的心理学课程外,博士阶段还要实习一年以上。“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在心理咨询这个极其专业的行业中,准入资质的高低往往决定着行业大环境的好坏。”欧勇玲说。
其次是收费标准。几年前,李建中曾与一位英国的心理学博士谈及中国青少年心理咨询价位,让他大吃一惊。“100多元/小时的咨询费在一些西方国家很普遍,在中国却已称得上‘草根’。但两相比较,我国当前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资质与西方从事心理咨询治疗的注册心理专家可谓天壤之别。”资料显示,我国第一批心理咨询师直到2002年才正式出现,由于起步较晚,所以直到现在我国仍没有一套详细的行业收费标准,这也直接阻碍了我国心理咨询业的发展进程。
欧勇玲进一步分析称,虽然基于竞争关系,正规心理咨询中心的价格大同小异,但由于治疗水平不一,反而拉低了行业的平均值。“中国心理咨询行业如果不能走上平民化、专业化的道路,就很难在短期内取得一定规模性发展。”
无论怎样,心理咨询业在我国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作为一个应社会需求而生的行业,这本身就反映了中国人整体健康意识的提高,是一种社会进步。尽管心理健康产业还有这样那样的发展问题,但除了欺诈等严重问题外都是可以容忍的,也是必经阶段。“咨询行业的种种问题的解决应上升到宏观的管理层面。只有从一个国家的层面将心理咨询机构以及从业人员规范化并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行业才能得以健康快速地发展。”李建一如是说道。
心理咨询业的下一站
虽然专业水准尚有差异,但中国心理咨询市场的规模却已经接近西方发达国家,“这里虽然有我国人口基数的因素,但也表明我国社会整体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可能已经超过了想象”,一位心理咨询师这样说道。
至于原因,李建中在采访中一语道破,“当前社会心理问题之所以如此严重,根本原因是其背后所隐藏着的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近十年来,快速的经济发展和激烈的城市化进程使“竞争”的思想贯彻了每个人的生活,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目标”纷纷被冠以“理想”而得以“升华”,昔日那种闲适无忧属于的天空已慢慢被车、房等物质条件所遮蔽。
欧勇玲对此也深有体会,“越来越浮躁的社会会慢慢让深处其中的人们把短期的成功当成最大的追求。在大城市里,中国传统教育下的年轻人缺乏自由思考,只是家庭的影子,而家长的心理又是社会心理的直接投射。”正是基于社会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人们对其的愈发重视,一大批人看到了心理咨询潜在的巨大市场,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职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干预等一系列心理服务,自然而然地以一个全新业态出现在心理咨询行业的分支中。
事实上,在西方发达国家,心理咨询师收入属于中上阶层。目前,在美国,心理咨询师每个小时的收入可以达到150美元左右。在国内,一般心理咨询的收费从每小时100元至1,000元不等,平时收费200元/小时,在北京等经济发达区域,著名心理咨询师的收费往往会达到每小时2,000元甚至更高。
今年9岁的瑞瑞家住烟台,开学上小学三年级。最近,瑞瑞突然会莫名其妙地全身不舒服,父母以为她生病了,便将她送到医院诊治,但经检查身体并无异常,在医生的建议下,父母带瑞瑞去看了心理医生,才得知患上了“恐学症”。
记者从烟台山医院心理咨询科获悉,最近,这家医院平均一天就得接诊十来个像瑞瑞这样的孩子。
“来就诊的多是小学生,大多数和瑞瑞一样,莫名其妙感觉全身不舒服,又查不出有什么病,原因就是害怕去学校,慢慢引发了情绪障碍,产生了浑身不舒服的躯体化症状。”烟台山医院心理咨询科主任张杰敏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新学期的到来,一些医院有不少患有“恐学症”的孩子前来就诊。
“其实不只是开学前,平时因‘恐学症’来医院就诊的孩子也不少。”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杨良政说,9月,他们每天接诊的“恐学症”患者在四五个左右,以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居多。
随父母前来就诊的小浩开学上初二了,他告诉记者,一想到开学,他就会感觉胃疼,想上厕所。“孩子平时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最近突然不好好吃饭,待在自己房间里不出门,也不愿意和人说话。还以为是生病了,看了心理门诊才知道是‘恐学症’。”小浩的母亲说。
“恐学症”也称为学校恐惧症,是一种儿童心理疾病,多见于7岁至12岁的小学生。
表现为:害怕上学,甚至公开表示拒绝上学,发病期间,如果父母勉强孩子去上学,孩子通常会出现心神不宁、出冷汗、甚至腹痛、呕吐、尿频便急等焦虑症状,一旦父母同意暂不去上学,这些焦虑症状就会缓解。
心理专家认为,出现“恐学症”的原因很多,学习压力过大、家庭教育不当、人际交往障碍等都会引发“恐学症”。
“‘恐学症’在小学生和初中生中出现得比较多,他们大多胆小、怯懦,或是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较差,在学校受过老师的批评,或是学习成绩不好、对新环境不能很快适应,所以害怕去学校。慢慢地,这种紧张情绪就会导致一些诸如呕吐、恶心等躯体化症状,从而演变成情绪障碍。”烟台山医院心理咨询科主任张杰敏说。
齐鲁儿童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杨良政告诉记者,在他接诊的患者中,除了新入学的孩子对环境不适应引发“恐学症”外,大多数是因为学习问题而引发的焦虑,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和同学、老师关系紧张而不愿去学校。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权朝鲁认为,家长和学校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造成“恐学症”的内在原因。
“按理来说,假期应该是学生进行心理调节的时间,但是,现在的家长,对孩子不是放任自流就是送进各类补习班,很少有家长会注意到孩子的心理问题。
专家建议,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恐学症”的症状,应及时就诊,越早越好。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
1. 学习类问题。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主要包括:(1)学习压力大。学习压力主要来自激烈的升学竞争和家长、老师的高期望值。(2)厌学。厌学这个问题在中学生中间更加严重,不仅是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学习很优秀的孩子也有厌学的心理。(3)考试焦虑。考试焦虑是当前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之一。据调查大约有10%~15%的学生对考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特别是学习基础比较差、性格比较内向、学习方法不够灵活的学生。
2. 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也是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主要包括:(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学生对教师的不理解,认为老师“嫌贫爱富”,认为老师“处事不公”,认为老师“看不起自己”。(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同学之间关系而苦恼。(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子女嫌父母唠叨,不理解自己,或单亲家庭亲情的缺失对孩子心灵造成的伤害。
3. 情感类问题主要包括:(1)单恋。青少年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单恋现象比较常见,且较多地出现在内向、敏感、富于幻想、自卑感强的人身上。他们特别爱沉湎于幻想,又不善于自我控制,会体验到情感的痛苦。(2)早恋。进入青春期的学生迈进了多梦的年华,对两性问题的兴趣有明显的增加,都或多或少的有了怀春的萌芽,不同程度地对异性产生强烈的神秘感和好奇心理,并且时时有一种蠢蠢欲动的探索和尝试的愿望,于是便发生了早恋。
二、问题的解决对策
1. 定期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培训活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发展与成长,教师的一言一行比父母对子女更有深刻的影响。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必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因此,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培训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更多的孩子健康成长。于是针对当前一线教师面对各种竞争和挑战,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这个事实,采用集体教育方式举办一系列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使教师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缓解压力、疏导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大大提高。
2. 适时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与辅导。青春期孩子对心理健康知识知之甚少,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迷茫和困惑、烦恼和痛苦。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他们常常会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种种心理问题产生很多的疑问,但他们很少向旁人倾诉,从而使小的心理问题变成大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及时从学生心理存在的共性问题出发,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每月定期对全校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讲座与辅导,内容有《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学会欣赏》、《正视差异,努力完善自己》、《青春期心理卫生》、《千万别放弃》、《学会为别人喝彩》、《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等。通过辅导,学生学会了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对自己的优缺点有了清楚的了解,使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为他们把握人生方向、吸取精神营养、驱散心灵阴霾、走出心理困惑,起到更加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