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纺织制造行业

纺织制造行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纺织制造行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纺织制造行业范文第1篇

山东地区的制造业在国内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所涵盖的行业类型也特别广泛,包括新材料、装备制造、食品以及服装等等。那么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盘点山东省制造业品牌百强榜单,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序号 企业名称 行业类型 1 烟台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新材料行业 2 山东圣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新材料行业 3 山东鲁阳节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新材料行业 4 靑岛乾运高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新材料行业 5 金晶(集团)有限公司 新材料行业 6 威海中玻镀膜玻璃股份有限公司 新材料行业 7 山东玻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新材料行业 8 山东一诺威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 新材料行业 9 金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新材料行业 10 濰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装备制造业 11 山东豪迈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装备制造业 12 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装备制造业 13 山东科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装备制造业 14 青岛达能环保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装备制造业 15 山东威达重工股份公司 装备制造业 16 海汇集团有限公司 装备制造业 17 烟台杰瑞石油装备技术有限公司 装备制造业 18 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装备制造业 19 冰轮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装备制造业 20 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 装备制造业 21 山东临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装备制造业 22 青特集团有限公司 装备制造业 23 天润曲轴股份有限公司 装备制造业 24 山东华盛农业药械有限责任公司 装备制造业 25 靑岛环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装备制造业 26 靑岛英派斯徤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装备制造业 27 淄博水环真空泵厂有限公司 装备制造业 28 金雷科技股份公司 装备制造业 29 山东格瑞德集团有限公司 装备制造业 30 山东矿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装备制造业 31 山东开泰拋丸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装备制造业 32 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 装备制造业 33 泰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装备制造业 34 威海广泰空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装备制造业 35 淄博永华滤清器制造有限公司 装备制造业 36 山东隆基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装备制造业 37 力博重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装备制造业 38 蓬莱中柏京鲁船业有限公司 装备制造业 39 山东墨龙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装备制造业 40 曲阜天博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装备制造业 41 青岛澳柯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家用电器行业 42 海信(山东)冰箱有限公司 家用电器行业 43 浪潮集团有限公司 信息技术产业 44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技术产业 45 山东新北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技术产业 46 中孚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技术产业 47 青岛琅琊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食品制造业 48 烟台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 食品制造业 49 中粮长城葡萄酒(蓬莱)有限公司 食品制造业 50 山东景芝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食品制造业 51 山东扳倒井股份有限公司 食品制造业 52 得利斯集团有限公司 食品制造业 53 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 食品制造业 54 烟台欣和企业食品有限公司 食品制造业 55 山东隆科特酶制剂有限公司 食品制造业 56 荣成泰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食品制造业 57 山东美佳集团有限公司 食品制造业 58 潍坊英轩实业有限公司 食品制造业 59 日照金禾博源生化有限公司 食品制造业 60 山东银香伟业集团有限公司 食品制造业 61 青岛波尼亚食品有限公司 食品制造业 62 山东好当家海洋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食品制造业 63 山东香驰粮油有限公司 食品制造业 64 沂水大地玉米开发有限公司 食品制造业 65 烟台双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食品制造业 66 山东福田药业有限公司 食品制造业 67 石横特钢集团有限公司 钢铁行业 68 曰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钢铁行业 69 山东莱钢永锋钢铁有限公司 钢铁行业 70 山东寿光巨能特钢有限公司 钢铁行业 71 南山集团有限公司 有色金属冶炼业 72 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 有色金属冶炼业 73 山东大业股份有限公司 金属制品业 74 玫德集团有限公司 金属制品业 75 金马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金属制品业 76 青岛东方铁塔股份有限公司 金属制品业 77 山东威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金属制品业 78 青岛中集冷藏箱制造有限公司 金属制品业 79 烟台三环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金属制品业 80 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纺织、服装、鞋帽业 81 青岛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纺织、服装、鞋帽业 82 金猴集团有限公司 纺织、服装、鞋帽业 83 山东银鹰化纤有限公司 纺织、服装、鞋帽业 84 山东舒朗服装服饰股份有限公司 纺织、服装、鞋帽业 85 孚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纺织、服装、鞋帽业 86 愉悦家纺有限公司 纺织、服装、鞋帽业 87 山东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 纺织、服装、鞋帽业 88 威海市山花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纺织、服装、鞋帽业 89 青岛雪达集团有限公司 纺织、服装、鞋帽业 90 魯普耐特集团有限公司 纺织、服装、鞋帽业 91 山东省永信非织造材料有限公司 纺织、服装、鞋帽业 92 山东安然纳米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纺织、服装、鞋帽业 93 天鼎丰非织造布有限公司 纺织、服装、鞋帽业 94 山东金号家纺集团有限公司 纺织、服装、鞋帽业 95 滨州亚光家纺有限公司 纺织、服装、鞋帽业 96 淄博大染坊丝绸集团有限公司 纺织、服装、鞋帽业 97 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 98 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 99 山东省罗欣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 100 威高集团有限公司 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

(来源:文章屋网 )

纺织制造行业范文第2篇

1·1 问题的提出

经过近20年改革,我国绝大部分制造业已经置于竞争性市场环境中。按照市场经济理论和改革理论,竞争能促进效率改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组织结构的改善。我国已有部分制造行业呈现出上述趋势,效率水平不断提高,产品与技术迅速升级,生产向少数优势企业集中,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例如家用电器制造业、摩托车制造业、通讯器材制造业、计算机制造业等行业。国内外已有一些行业性实证研究,揭示了竞争如何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堆动着产业进步。 [2]

然而,在另外一些制造行业中,竞争的作用似乎表现迥异。在这些行业中,生产分散、重复建设、效益下降、企业大范围亏损甚至全行业亏损等现象长期存在,而且尚未看到明确的改善趋势。在这类行业中,棉纺织业是一个有典型意义且颇具挑战性的案例。棉纺织行业看上去是我国制造业中进入竞争状态最早、竞争程度最激烈的行业之一,理论推论,也应该是效率改进最显著、产业组织结构最合理的行业之一。但是,这个行业却是我国制造业中持续亏损时间最长、效益最差、产业组织结构改善最不明显的行业之一。 为什么竞争在不同行业会导致如此不同的结果?这是经济研究者有责任回答的问题。否则,人们有理由对市场竞争的作用产生疑虑,并将这些行业状况的改善前景建立在加强政府干预的基础上。本文将以棉纺织行业为案例,在对其改革过程进行描述和比较的基础上,判断棉纺织行业的转轨程度和转轨特点及其对行业总量规模和产业组织的影响,并重点讨论以下几个最有争议的问题:

(1)为什么在改革过程中,有些行业会长期存在生产能力过剩和“过度竞争”的问题;

(2) 为什么在全行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的状况下,会有新投资者不断进入; (3) 为什么竞争没有产生“优胜劣汰”和改善产业组织结构的显著作用;

最后就如何改进我国制造业的竞争态势和减弱行业性困境提几点简略看法。

1·2 转轨程度的判断

应该如何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开始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和转轨程度?市场定价比例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是最经常使用的判断标准。 [3] 然而,仅用这两个标准有明显缺陷,还必须考虑是什么样的“市场”在决定价格以及各类经济主体在市场中的地位。例如,是只指产品市场还是包括各种要素市场,是竞争性市场还是垄断性市场,是自由进出的市场还是限制进出的市场,是各类企业地位平等的市场还是存在歧视的市场,等等。本文用以判断转轨程度的标准有以下6条。 [4]

1)产品市场环境:是否形成供大于求的竞争性市场环境;

2)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是政府管制还是市场决定;

3)要素市场环境及价格形成机制:是否形成投入品、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竞争性市场,是政府管制价格还是市场决定;

4)进入与退出行为:各类市场是否可以自由进出,或是要受政府管制或干预。

5)各种类型的企业能否平等竞争:对不同产权形式、不同投资来源的企业有无优惠或歧视性规定。

6)产权结构:是国有企业为主还是允许多种产权形式存在和相互竞争。

2· 棉纺织行业的转轨过程和特点

2·1 棉纺织行业是最早进入转轨过程的制造行业之一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来,棉纺织行业得到很快发展。从1978年到1981年3年间,纺织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是过去26年增速的近三倍。

这一时期政府允许轻纺工业自销一部分产品,是官方认可的棉纺织业体制转轨的开端。 [5] 到1981年底,改革已取得明显进展,其标志是:

(1)基本形成了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

从1980年开始,纺织品市场转向供大于求。虽然这个时期政府并没有正式解除棉纺织品的配给制度(凭布票购买),但许多棉纺织生产企业由于产品积压,只好采取“不收布票”的办法促销。 [6] 表明供求关系的变化。

(2)市场供求关系对产品价格已有明显影响

虽然棉纺织品在这个时期是计划价格,但企业为了促销,采取了一些变通办法,这里略举几种。第一,新产品、优质产品加价销售;第二,“以好充次”,变相降低销售价格;第三,不执行政府制定的提价政策。总之,无论想加价还是降价,都是可以变通的。

(3)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但相对高于整个制造业

虽然这个时期各类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都较低,但棉纺织行业的转轨速度相对要快一些。首先,纺织行业资金投入中,“自筹”的比例较高。(见表1)。其次,自筹资金新建的企业,在劳动工资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第三,虽然棉花仍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但如果当地建有棉纺企业,产棉区有能力变通“截流”。

(4)企业进入比较自由

从棉纺织行业生产能力迅速增长和投资来源中自筹资金比例较高这些方面看,这个时期进入棉纺织行业已经比较自由。

(5)不同类型企业待遇不同的问题明显

由于产品和投入品价格实行“双轨制”和税制、贷款资格等方面的差别,棉纺织行业与其它制造业一样,存在明显的不同类型企业不同待遇问题。

(6)产权结构仍然以国有经济为主

改革初期,棉纺织行业中国有经济的比例高于整个工业。1980年,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的比重为78.7%,而棉纺织行业国有企业的比重高达89.7%。到1982年,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的比重为77.8%,而棉纺织工业中国有企业的比重仍高达86.8%(见附表2)。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的判断是,棉纺织行业的转轨过程开始较早,某些方面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但不同方面的进度不同。与整个制造业相比,纺织行业在产品市场供求关系、产品价格决定、投入品使用方向、投资来源、自由进出等方面都较早开始转轨过程。但在主要投入品价格、企业差别待遇和产权结构等方面,没有取得明显进展。 2·2 80年代中后期的转轨进程

这个时期棉纺织工业的发展有一些新特点和新问题。

首先是生产增速和效益水平大幅度波动。1984年与1981年相比,利润下降了46.5%(邓中元1991)。效益剧烈下降与国内纺织品市场增速突然减缓有直接关系。其次是出口增长较快,1983年,纺织品出口创汇只有37.5亿美元,1989年已达131亿。第三是虽然效益波动大,但生产能力仍在持续较快增长,1983-1989年,棉纺锭年均增加209万锭,比前四年增量高出近一倍。第四是棉花产销量、价格和供销体制变化较大,1984年棉花产量达到历史最高峰,1985年棉花改收购制为合同制,削减了优惠政策,1986年棉花收购价格和产量达到1981年以来的最低点,1987年恢复了棉花购销统管体制并沿继至今。使棉花成为制造业中极少数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中期仍实行“经营、市场、价格三不放开”的极少数主要原材料之一。 [7]

80年代中后期,棉纺织行业的体制转轨仍在继续推进。

(1)产品市场继续供大于求,价格在更大程度上由市场决定

在80年代中后期,虽然棉纺织品在名义上仍实行计划价格,但实际上变通空间很大。据业内人士估计,“80年代初期以后,虽然国家对大多数纺织品仍在实行计划价,但实际考察表明,大多数纺织品贸易的成交价是受市场支配的”(邓中元、杨砾1991)。

(2)主要原料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断,其它生产要素市场的转轨有所推进

从1987年开始,对棉花购销重新实行严格管制,但前几年形成的多元化棉花供销渠道并不会随之消失,专营体制只是部分地发挥作用。 [8] 棉纺织行业是最早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行业之一。从1983年开始,大中城市特别是沿海大中城市纺织企业出现“招工难”问题,开始在效区招收农民工和到中西部地区招工,(徐息和 谢泰1991)率先打破了城乡用工界线和区域间劳动力流动限制。纺织行业投资继续保持相对较强的市场导向,是自筹资金比例最高的行业。见下面表1。

表1 不同行业自筹投资和国家投资的比例

冶金 煤炭 石油 电力 建材 森工 机械 纺织 轻工

1981 0.42 0.20 0.17 0.23 0.34 0.89 1.52 1.32 1.27

1985 1.28 0.19 0.67 0.45 0.67 0.35 2.26 2.57 2.19

资料来源:杨沐(1989):《产业政策研究》,第199页,表6. 1,上海三联书店。

纺织制造行业范文第3篇

回首2013

1. 行业基本实现稳定增长

2013年前三季度,我国纺织全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较上半年略有回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2153.11亿美元,同比增长11.7%,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0.7个百分点。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完成额为6604.5亿元,同比增长17.7%,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2.4个百分点。2013年1~8月,全国3.8万户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796.9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高于上年同期2.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844.1亿元,同比增长16.3%,高于上年同期17.4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为4.63%,较上年同期略提高0.17个百分点。

纺织行业当前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保持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是行业坚持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升运行质效。加快行业信息化建设,提高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能力,创新市场营销模式都是提升运行质效的重要途径。

2. 《行动计划》强调发展重点

2013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简称《行动计划》),要求在2018年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竞争能力普遍增强,信息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是纺织行业信息化未来五年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八项专项行动计划,其中标准体系建设、示范企业推广、中小企业服务、电子商务发展、智能生产制造、互联网创新等都与纺织行业密切相关,都是今后几年纺织信息化发展的重点领域。行业处于转型升级时期,企业应该更加着力于加强自身的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苦练内功,显然是深入信息化建设的契机。而《行动计划》必然会带动企业增加对信息化的投入,加快信息技术在纺织行业的应用和推广。

3. 装备智能化成重点

纺织企业的装备提升的重点是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对于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印花领域的智能化设备有了突出进展。浙江大学、杭州宏华公司等在数码喷印机的基础上,开发了图像自适应精准印花系统,可以在提花或绣花面料上,通过高精扫描、花型识别,将要喷印的花型在面料上精准对位,进行叠印印花。其产品既有绣花提花织物的层次效果,又有印花的丰富色彩,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纺织产品,并率先在十字绣行业推广应用,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效益。

产业用纺织品是近年来发展很快的领域,但装备智能化水平还有待提高。杭州爱科公司开发了智能产业用纺织品切割设备,按设计要求进行优化排料和快速切割,适用于大跨度大幅面的工艺要求,应用于航空、航天、建筑、游艇、汽车等软性材料切割,节省了原材料,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纺织企业涉及多种设备和应用系统,只有实现了信息的自动采集和自动化集成,才能保证基础数据的采集面,大幅度提高信息实时性和准确性,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共享,最终起到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

4. 管理信息化走向深入

江苏悦达纺织集团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在前几年建成的园区光缆等基础设施基础上,建设了数据中心和园区局域网,深化ERP应用。尤其在生产过程监控与管理方面,逐步建设了电能监测系统、质量监测系统、棉纺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等,在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和危机管控,支撑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变革等方面起到了较大作用。

山东如意集团与西安科技大学合作开发应用了面向纺织服装制造过程的协同生产管理系统,着重解决生产计划制定过程中的优化问题,实现了生产计划执行过程的跟踪监控和管理,有利于纺织服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提高了企业业务协作能力和对生产过程的精细管理能力。

5. 服装新技术成效显著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第一次强调:“加强服装企业信息化集成制造系统和大规模定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推广服装和家纺企业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生产工艺技术”。一年来,人体三维测量、服装用人体数据库、服装大规模定制、模板自动化等一系列新技术应用加快,成效显著。电子商务更是成为热点,在2012年服装网上销售3050亿元的基础上,今年预计又有30%以上的提升。

在当前服装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广东爱斯达服饰公司将网购营销与生产制造相衔接,开发了T恤衫、牛仔服等服装单件定制的“智能裁缝”网络平台。消费者通过键盘输入有关数据,网上的虚拟试衣系统有画面显示;平台还提供大量的面料、色彩、图案、款式等,消费者根据喜好选择;最后完成确认后下单,提交到车间生产。

展望2014

1. 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

进入2014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纺织行业发展既具备相当的积极因素,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内需市场仍将继续为纺织行业提供实现平稳发展的动力,但同时外需不振、棉花价差大、生产成本上升等压力依然存在。总体上看,纺织行业有望在2014年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也是有条件保持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我国纺织工业具备产业链配套完整和成熟的竞争优势,与目前产品结构比较单一的东盟和南亚国家相比较,我国多数产品在品种、质量方面仍有较为明显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劳动力、原材料、能源和环境的制约将形成倒逼机制,带来新一轮行业洗牌,促进企业加快调整提升。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分工调整对我国纺织工业发展既有挑战,也是实现纺织强国的机遇。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建设走向深入,对于破解当前发展瓶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加快装备智能化进程

智能化是今后纺织装备的重要发展方向。要开展先进制造新模式的研究应用,发展以人机智能交互为特征、面向各道纺织工序的智能制造技术。一方面努力提高单机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应用物联网等新技术,推进纺纱、制造、印染、服装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在线监测。在此基础上,应用云计算技术,研究“云制造”概念,构建高效的网络共享平台,逐步积累和整合各种设计、制造资源,形成不同的“行业云”,探索适合纺织行业的智能制造模式。

3. 推动企业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应用

企业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应用是《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科技进步纲要》列出的关键技术之一,目的是消除信息孤岛,使各种企业应用系统,如CAD、PDM、ERP、MES、SCM等,形成一个有机、高效的整体。要结合纺织各个细分行业的特点,在设计与制造集成、业务和财务衔接、管理与生产衔接、产供销一体等领域,开展关键环节集成应用。先从集团企业或行业龙头企业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

4. 以电子商务促进商务模式创新

服装纺织品网购正在蓬勃兴起,各种电子商务平台迅速发展,但是纺织企业如何在这一大潮中顺势前行?首先,企业要利用电子商务创新营销模式,理顺与传统销售渠道的关系,提高产品销售的针对性和售后服务水平。其次,将电子商务与生产制造环节相衔接,支撑和带动企业业务流程优化,提高产品制造的快速响应能力。

纺织制造行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碳足迹 碳排放 纺织服装 转型研究

一、 引言

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严重的全球性问题。最近几年,气候变化尤为引人关注。据地球气候统计数据显示,从工业革命开始,地球大气中的CO2浓度已经从280ppmv上升到了目前的379ppmv,全球平均气温也在近百年内升高了0.74℃,在近三十年来尤为明显。如果任由这种趋势继续,全球气候将难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因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组织已经签署了相关的国际性法案,如《京都议定书》,以此来约束全球工业发展对气候的影响,达到全球范围内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然而这对我国经济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高能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持续,据相关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的化石燃料消费排放为62.84亿t,占全球总量的21.01%,已经超过美国的20.08%成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随着新一轮气候谈判的进行,我国面临的减排压力越来越大,而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以经响应了全球节能减排方面的倡议,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目标,即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CO2排放量较2005年降低40%―4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明确了CO2排放的目标,即在十二五期间,单位GDP的CO2排放降低17%。

对纺织服装行业的碳足迹研究都集中在近几年,但由于计算方法和标准都不完善,更多的研究都是在以一种综述的方式阐述新近的研究成果或者计算标准,也因为对于系统边界和投入产出一些过程难以控制,想要通过明确的边界、准确的投入产出来计算碳足迹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这也是目前研究的困境和不足之处。本文正是基于这些问题,尝试性的通过一个行业对能源投入消耗及温室气体的排放来计算碳足迹,并以此来论述纺织服装行业减少碳排放、实现行业转型的必要性。

二、 碳足迹及其度量

碳足迹源于“生态足迹”,是指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所排放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气体总量,相对于其他碳排放研究的区别,碳足迹其实是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摈弃了传统的“有烟囱才有污染”的概念,就比如人行走时留下的脚印,碳排放也有自己的足迹。产品碳足迹是指某个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各种GHG排放,即从原材料一直到生产(或提供服务)、分销、使用和处置,或者可以说从摇篮到坟墓整个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

对碳足迹的计算目前比较认可的主要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计算方法是“自上而下”模型,这是以过程分析为基本出发点,通过生命周期清单分析得到所研究对象的输入和输出数据清单,进而计算研究对象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也即碳足迹。

第二种方法是“自下而上”模型,该模型以投入产出分析为基础。投入产出模型是研究一个经济系统各部门间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数学模型,该方法最早由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瓦.列昂捷夫(W. Leontief)提出,是目前比较成熟的经济分析方法。Matthews 等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RI) 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会(WBCSD)对于碳足迹的定义,结合投入产出模型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建立了经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模型(EIO―LCA),该方法可用于评估工业部门、企业、家庭、政府组织等的碳足迹。

投入产出法需要在生产过程中根据能源的消费来计算碳足迹。因此,碳足迹的核算是基于终端能源消费口径的统计数据,采用对应能源的排放系数来计算全部碳排放,计算公式为:

■;i=1,2,3,......,n

(1)

其中,C为碳排放量;Ei 表示的是第i种能源的消费量,以标煤计算;fci表示的是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这里我们直接引用曹淑艳等给出的我国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见表1)。

以上两种碳足迹的计算方法各有优点和局限。对于过程分析法来讲,其优点在于分界明显,能够比较准确的计算出每个阶段的碳足迹;其局限性在于:1、由于该方法可以在无法获知原始数据的情况下采用次一级数据,这可能会导致碳足迹分析结果的可信度偏低;2、过程分析法在对碳足迹分析时,没有对原材料生产以及产品供应链中的非重要环节进行更深入的思考;3、过程分析法由于无法具体获悉产品在各自零售过程中的碳排放,所以零售阶段的碳排放结果只能取平均值。对于投入产出分析来讲,它的一个突出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利用投入产出表提供的信息,计算经济变化对环境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其局限性在于:1、EIO―LCA模型是依据货币价值和物质单元之间的联系而建立起来的,但相同价值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隐含的碳排放可能产别很大,由此造成计算结果存在偏差;2、由于同一部门存在不同的产品,这些产品的CO2排放可能千差万别,因此采用该方法计算时可能存在较大的误差;3、投入分析法可算结果只能得到行业数据,无法获悉产品的情况,因此只能用于评价某个部门或产业的碳足迹,而不能计算单一产品的碳足迹。由于本文计算的碳足迹是纺织服装行业的,因此这里我们选用投入产出法计算。

三、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碳足迹状况及其分析

为了深入分析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碳足迹。需要将纺织服装行业进一步分类。为此,我们采用国民经济对行业统计的分类。截止目前,行业分类已颁布了3个版本,分别为GB4754― 84《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 4754―1994《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和GB/T 4754―200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本文根据GB/T4754―2002将纺织服装行业划分为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这三类。由于是对我国纺织服装全行业的碳排放进行核算,因此在确保统计数据来源一致的前提下,行业分类的内部调整对最终核算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2013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对这三个类别的能源消费数据进行细分,选取2000-2012年的数据,这是因为早期数据无法获取,再者我国2000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加工制造业才蓬勃发展起来,使用以前的数据计算碳足迹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一)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碳排放状况

根据能源统计年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能源消费包括:煤炭消费、焦炭消费、原油消费、汽油消费、煤油消费、柴油、燃料油、天然气、电力消费。根据表1给定的能源碳排放系数,采用碳排放公式(1)进行计算,得到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中各类企业历年的碳排放量(如表2所示)。其中,我国纺织行业的碳排放从2000年的6349.28万t增加到2012年的14114.29万t,增加了两倍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从2000年的648.36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1878.25万吨,增加了三倍;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从2000年的368.78万t增加到1166.37万t,也增加了三倍多;其中2000―2012年间,纺织品行业的碳排放量占这三个类别的比重一直最大,平均保持的85%左右,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碳排放基本保持在10%左右,而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的碳排放占比平均处于5%左右。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在2000―2012年之间的碳排放量处于不断上升之势,在2008―2009年间略有下降,这是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一些企业减少产出,因此碳排放暂时下降,但整体上不影响这个行业碳排放总量不断上升的趋势。

(二)服装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分析

碳排放强度是反映碳排放量与产值产出之间关系的指标之一,目前比较认可的计算方法是:碳排放强度等于CO2排放量与工业总产值的比值。因此,将纺织服装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定义为纺织服装行业的CO2排放量与纺织服装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2)

式中,I为纺织服装行业碳排放强度(tCO2/元),C为纺织服装行业碳排放量(t),VG为纺织服装行业总产值(亿元),由于2000―2003年数据的缺失,这里我们使用2004―2012年的数据,将纺织服装行业细分为纺织行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3个细分行业,分别计算碳排放强度,计算结果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纺织行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3个细分行业的碳排放强度从2004―2012年间都具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其原因可能是技术进步、管理水平的提高、资源使用合理、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所致。其中,纺织行业的碳排放强度远远大于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因此通过控制纺织行业的碳排放就可以大幅度减少纺织服装行业的碳足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低碳转型的启示

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虽然纺织服装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在不断的下降,但整体上的碳排放量还在不断上升(见图1),和我国减少碳排放的目标不符;再者,纺织服装行业也是我国主要的出口行业之一,随着国际上对碳排放要求强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考虑实施碳关税,虽然这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但是这也是未来纺织品行业发展的方向。TESCO总裁Terry Leahy先生已经明确表示要在所有上架的7万多种商品上都加注碳标签,这也引起众多竞争者的竞相模仿。因此,只有减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最后,减少纺织品的碳足迹对企业也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通过减少产品碳排放达到国家设定的标准就能获得碳标签,碳标签能帮助企业赢得更多的消费认可,占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而获取更高的商业利润。英国大陆服装公司earth positive 在一件的普通T 恤上贴上碳标签,其市场价比同类服装高出2―3 倍。

随着我国碳交易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也可以通过出售碳排放权利获利;在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制度安排下CO2 排放权将成为一种商品,与有形商品一样,通过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体现其价值。企业转型所获得的减排权既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又将为其带来可预期的收益。因此,生产企业向低碳企业转型将带来巨大的商机。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纺织服装行业由现在的生产模式向低碳生产方式转变已经刻不容缓,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从计算纺织服装行业碳足迹的过程来看,要实现低碳生产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该行业的转型:第一,从原材料的选取上选择低碳原料,一条400g重的化纤材料裤子,从原材料提供到最后的回收或者处理,整个生命周期(假设寿命2年)消耗的能量相当于200度电,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大约为47kg,而棉、麻等天然织物不像化纤是由石油等原料合成的,所以消耗的能源和产生的污染物要少的多;第二,实现加工过程对能源的充分利用,提高使用效率,减少碳排放,纺织服装行业在加工生产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量极大,如果控制这一过程中的碳排放将对整个行业碳排放都有明显的改观,实现这一转变可以通过研发更先进的生产设备、更加科学的生产流程,减少生产过程对能源的消耗,提高使用效率;第三,转变目前对纺织服装品在使用结束后的处理方式,实现废弃产品再利用的可能性,目前对纺织服装用品在寿命结束时大多采取的是集中焚烧处理,这样增加更多的碳排放,如果能够实现对这些废弃品的回收利用,不仅减少处理过程中的碳排放,还能避免再次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已经有一些服装企业开展以旧换新的活动来实现其产品的回收再利用,这很值得大多数企业去学习和模仿,如果不实现这种转变,随着消费者对纺织用品消费的频繁度提高,很多没有到寿命结束时就已经废弃了,都采用焚烧处理对碳排放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如果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能够顺利地实现转型,就会使纺织服装行业占据未来发展的优势地位,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话语权,才不会因为生产过程的不达标而被淘汰。当然,服装行业的转型也是一个复杂和创新的过程,这不仅要求企业从原材料的选取到生产过程控制碳足迹,还要求企业考虑的产品使用结束的处置环节,也即是说企业的转变要实现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低碳控制,从产品的出生到坟墓整个过程减少碳排放。

五、结论

从碳足迹的计算结果可以得出,纺织服装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处于一种不断下降的趋势,其中纺织行业的碳排放强度仍处于高位,而服装和皮革制造行业的碳强度相对降低,但是各个行业的碳足迹都在不断上升,在2000―2012年之间,纺织行业碳足迹增加了三倍,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增加两倍多,这与我国低碳减排的目标相悖,也不符合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再者,从纺织服装行业来讲,实现生产过程的转变、减少本行业的碳排放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随着消费者碳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选择低碳产品,如果不实现这个行业的转变,纺织服装企业也将面临生存危机。从计算纺织服装行业碳足迹的过程来看,该行业要实现转型必须从原料选择、生产过程控制以及产品的废弃处理来考虑。通过这三个方面的转变,减少本行业的碳排放,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赢得该行业在未来低碳竞争中的主动优势。因此,从碳足迹测度纺织服装行业的生产过程来看,必须进行低碳转型,只有实现本行业生产模式的转变、开发低碳产品才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昕,吴雄英,丁雪梅.纺织服装工业碳足迹核算中的若干问题[J].印染,2013(12)

[2]屠莉华,刘雁.纺织服装行业碳足迹研究现状分析[J].进展与评述,2012(3)

[3]曹淑艳,谢高地.中国产业部门碳足迹流追踪分析[J].资源科学,2010(11):2046―2052

[4]谭丹,黄贤金,胡初枝.我国工业行业的产业升级与碳排放关系分析[J].四川环境,2008(2):74―78

[5]王微,林剑艺,崔胜辉,吝涛.碳足迹分析方法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7)

[6]王来力,杜冲,吴雄英.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碳排放分析[J].行业观察,2010(10)

纺织制造行业范文第5篇

与往年一样,意大利代表团是其中最大的展团之一。6月12至16日的展会期间,有120家左右意大利纺织机械制造商来到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参加此次展会。此次在上海出展的意大利展品范围齐全,其中高效能可持续性技术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从纺纱到织造、从针织到整理,来自全亚洲各地的观展商将领略“意大利制造”的高技术水准。

早在两年前的最近一次ITMA亚洲展览会上,ACITMA意大利纺织机械制造商协会已经启动了“可持续技术”项目,接踵而来的就是意大利纺织机械制造商协会绿色标签,一个用于识别纺织机械能源和环境性能从而使其更易理解的文件。选定为被贴上标志的机械提供生态效率值的参数是在机械操作过程中产生的等价二氧化碳排放的数量。事实上,近月以来意大利纺织机械制造商协会与国际认证机构RINA合作,定义保证绿标上声明的数值管理的规则。要求参加此活动的公司在测量能源和环境性能参数时遵循实施条例和操作指南。这些事实条例和操作指南皆已通过RINA认证。参加该项目的34家公司中,有6家在大约今年五月份通过了RINA的检查审核分别是:FLAINOX、ITEMA、JAEGGLI、REGGIANI、SANTONI和TONELLO公司。

意大利纺织机械制造商协会会长桑德罗·萨莫拉吉解释说,“在工业机械领域中有很多其他品牌要求也将带有其证章的公司归于可持续性证书。事实上,这些都是自我认证并且只是用于自我宣传的。另一方面,具备绿标认证意大利公司能够提供经国际认证机构证实的具有性能资讯的潜在客户。”

除了已经参加意大利纺织机械制造商协会“可持续技术”项目的34家公司之外,其他ITMA亚洲展览会上的意大利参展商也在亚洲最重要的展览会上向参观者展示其在关于降低成本和节省生产资源方面上取得的技术进步。

纺织制造行业范文第6篇

9月7日、8两日,在福州举办的第22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上,来自全球化纤行业的600多名人士齐聚一堂,就全球化纤产业发展大计深入讨论。“联动、创新、绿色、共享”的会议主题为化纤产业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全球化纤:联动发展很重要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纪朝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和地区化纤工业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产业增长与发展的联动性突出、全球化纤工业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发展诉求。

杨纪朝强调,注重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以及各个生产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符合整合化纤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我国化纤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广泛的国际合作,我们倡导我国化纤行业与国际同行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化纤业的发展。

国际粘胶和合成纤维委员会、欧洲化纤联盟理事长Frédéric VAN HOUTE指出,从全球看,涤纶的优势地位更加明显,但涤纶产业全球产能过剩问题值得关注。他指出,其他多个亚洲国家正在开发新增产能,化纤产能的过剩导致价格和利润率下降,也使国际市场上化纤的反倾销、反补贴措施频发。在这种情况下,意味着投资决策应基于整体市场需求和整体考量后进行,而非只考虑自身情况。今后,欧洲化纤应加强与消费者和供应者之间的沟通,以进行应对。

日本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主席部员键山博哉表示,日本化学纤维行业未来的发展策略一是专注于高性能纤维和高功能纤维在新产业和应用程序方面的开发,二是促进全球化。日本化纤随着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已经签署了16个贸易协定,希望扩展全球市场份额。日本化纤企业在亚洲广泛投资,建立工厂。比如,东盟和日本之间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加速了日本化学纤维、纺织企业在亚洲的“国际布局”。

键山博哉预测,全球纺织品需求预计将继续增加,尤其是对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增加。他强调,日本在高性能纤维和高功能纤维方面仍保持优势。目前面对全球商业环境的变化,要注意分析复杂和多样化的消费者需求,增加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和意识,并通过全球化寻找更多发展机会。

韩国化纤协会会长朴胜旖樯芰撕国纺织业未来发展的优势:在前沿和基础领域有协调的产业结构,与主要贸易伙伴拓展自由贸易区,加速企业重组,加大政府支持等。他指出,韩国接下来将增加研发投入,发展高附加值功能性纺织品和新材料;通过战略性使用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将协同效应最大化;将从供给端驱动材料发展转变为需求端驱动材料发展。

“而随着产业发展升级,我国化纤工业‘走出去’的动力不仅限于原料和成本,研发设计能力逐渐成为寻求海外高端合作伙伴的重要动因。”杨纪朝说。

中国化纤:重点着力三方面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在会上介绍了我国纺织化纤工业接下来的发展重点:“十三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经济发展指标将与GDP发展指标匹配,发展重点在于科技创新、结构调整、绿色发展等方面。

其中,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是我国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的重点。同时,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智能制造,在纺织行业落实《中国制造2025》。比如,在纺纱业,近期将陆续推广自动化、数控化装备,在“十三五”期间使纺纱车间做到夜间无人值守。在化纤、印染等行业推出智能化制造项目。

绿色发展也是“十三五”我国纺织工业发展重点。纺织业废水排放量位于制造业多个行业中废水排放量第三。今后,我国将陆续推出新技术、新装备,落实绿色制造。化纤行业目前推出绿色纤维标志认证就是落实纺织工业绿色发展战略。

其余发展重点还包括三品战略、区域结构调整、提升企业综合实力。比如区域结构调整方面,继续把东部产能向西部转移,把服装、产业用纺织品产能向中部转移。同时落实“一带一路”走出去方针,实现产能的国际转移,尤其是向东南亚国家转移。下一步,将向中亚、非洲等地区转移。

高勇强调,在纺织产业链中,化纤行业“十三五”的发展重点应着力于三个方面:一是继续去产能。全球聚酯行业产能过剩情况突出,“十三五”期间聚酯行业面临去产能任务。二是在常规品种上如何增加品种、提升性能。三是在高性能纤维方面,在已经形成的品种比较完整的基础上,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化纤协会会长端小平在新闻会环节指出,当前我国化纤在常规领域的高性能和差别化纤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但我们基本已经失去了学习的对象,类似进入“无人区”的感觉。因此,我国化纤产业需要扛起研发大旗,促进全球化化纤业的发展,进行研发投入,包括产品研发和基础研究的投入,这就更需要全球产业进行沟通和交流。

行业需要颠覆与重塑

杨纪朝指出,创新是化纤工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我国化纤行业在未来发展中需要更加紧密地与市场发展态势相结合,主动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倡导创新驱动发展,鼓励全面创新,改善优化市场供需平衡关系,提高有效供给,推动产业集聚,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指出,我们已经习惯了过去的快速增长,对目前回归正常的增长速度不适应,化纤行业也存在这种现象。

他强调,过去给行业“贴标签”的思维模式需要转变,否则会给行业的发展带来误导。例如,化工被认为是“高耗能产业”,但目前行业内部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比如新材料的发展都在该行业内发生,行业内部出现分化,一些高精的产品充满了发展空间。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创新活跃期,要注重那些具有颠覆性创新的成果,注重创新实际,依据创新谋发展。当前谋发展需要更多的定力,大家应该少一点对速度的关注,多一点对质量的关注。”潘建成指出。

如何实现化纤领域的颠覆与重塑?已经连续5届的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或许能够在带动产业链配套,向以产品开发、创新拉动需求为导向的价值链整体提升和根本转变,增强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提高纤维品牌对纺织化纤产业发展的贡献率。

而产业联盟在推动化纤产业持续创新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同期举行的化纤技术创新联盟第二届第二次理事会上,化纤联盟理事长赵强表示:化纤联盟是“技术创新联盟”,重点在技术,联盟还将在组织技术创新及上下游产业链合作上做出更多工作。

纺织制造行业范文第7篇

鲁泰A、雅戈尔

未来十年,我们看好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看,其工业化初期均将纺织行业作为先导型产业,在提供就业、出口创汇等方面带动了经济增长。但当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如对美国、日本、韩国多年来GDP与纺织工业相关性研究表明,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时,作为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工业步入衰退也标判断,这种好日子至少会到2020年。

永恒产业并非夕阳行业

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差异,造成全球资源分布不均匀。经济一体化趋势要求各类资源在全球流动以实现优化配置。资金、技术的快速流动已体现了这种趋势。但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由于多种原因却难以快速流动,因此,以物流代替劳动力流动的货物贸易快速发展。而吸附劳动力较多、便于运输的纺织品贸易更得到快速发展。在1980~2001年的21年中,全球纺织品出口总额增长了258%,比同期全球出口贸易增长幅度210%高出48个百分点。预计2004年全球纤维、织物、服装、家庭布置等的贸易总额将达到3800亿美元。

从长远发展看,纺织服装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之一,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纺织服装业只能以不断的增长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纺织行业并非夕阳产业而是永恒的产业。

国际贸易促进了全球纺织产业的国际分工和产业调整。目前西欧、北美和日本是世界纺织品服装的主要消费市场,而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则是世界纺织品服装的制造中心。

自1991年以来,中国纺织行业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9.9%,略高于同期GDP9.3%的增长速度。纺织行业全面步入快速成长期始自1998年,是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纺织行业扭亏解困的政策,加之社会资本对2005年取消配额的良好预期,从而导致纺织行业投资额大幅增长。2003年全行业实现利润444亿元,为1998年的51.6倍。未来,预计上升势头仍将长期延续。

产业优势突出

纺织服装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低耗能、高就业、与农业密切相关、出口创汇等特征符合中国国情。同时,纺织行业的内生性增长强劲,中国企业消化和传递成本的能力也在日益增强。

中国目前的国情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失业率高,就业压力大;自然资源少,能源短缺;“三农”问题严重;高科技领域落后,需要大量进口先进技术和装备支撑现代化发展,即需要充足的外汇储备。

而纺织行业的特点是:1、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据统计,每亿元固定资产吸纳就业人数:纺织业1876人,服装业4464人,是全国工业平均数932人的2.01倍和4.79倍。发展纺织服装业符合劳动力过剩这一国情。2、低耗能、少污染的产业。2001年每亿元工业增加值消耗的能源(折合标准煤),纺织业为1.93,服装业为0.48,分别是全国工业平均数的59%和14.7%。在漫长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中,除印染环节外(目前新技术已逐步克服印染带来的污染),基本对环境无破坏,属于“绿色产业”。上海、深圳等现代化城市把服装制造列为“都市产业”也说明了这一点。3、是与农业密切相关的行业。2003年纺织行业消耗天然纤维620万吨(棉、麻、丝、毛等),涉及到1亿农民的生计。目前约有1300万农民子女在纺织服装行业就业。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的数据,一个农民从事纺织业,其放弃耕种土地的机会成本,中国是0.2公顷,美国57.4公顷、法国19.6公顷、墨西哥2.8公顷、土耳其1.7公顷。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可推动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以解决“三农”问题。4、是出口净创汇的主力。2003年纺织服装出口净创汇645亿美元,是全国净创汇255亿美元的2.53倍。意味着扣除纺织服装出口外,全国进出口贸易为逆差394亿美元。

由此可见,纺织行业是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业。

国际竞争遥遥领先

纺织行业亦是中国国际比较优势最为突出的行业。

首先,中国具有充足的原料资源。中国纤维产量从1980年的347万吨上升到2003年的2000万吨,已占世界的30%。其中棉花、化纤产量分别占世界的26%和28%,居世界第一。其他纤维如苎麻、蚕丝、羊绒产量占世界80%多。其次,中国纺织工业具有强大的上下游配套生产能力。从上游的纱、布,到下游的服装及各类制成品,中国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与竞争伙伴印度和墨西哥相比,前者的纱布加工能力很强,而服装的生产能力很弱;后者正相反,服装制造能力强但面料基本靠进口。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质优价廉”的劳动力资源极大成就了纺织工业的国际比较优势。

据2000年世贸组织的有关报告,中国纺织服装业每小时工资为0.69美元,分别相当于日本的2.64%,法国的3.81%,美国的4.85%,韩国的12.97%,墨西哥的31.36%。中国劳动力不但“价廉”,而且“质优”――中国纺织业工人的劳动技能、勤奋度和组织纪律性等综合素质要远远胜过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

至今,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跃居世界第一位已有十年时间,其他国家与中国的差距日益加大。如果考虑香港大部分为国内转口贸易,中国更是遥遥领先。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面临后配额时代的历史性机遇

对于中国纺织品行业来说,配额限制的取消将成为中长期的一大利好。

纺织品服装协定(ATC)中规定,从1995年开始的十年间,分为四个阶段在世贸组织成员国间取消纺织品及服装的配额限制,实现自由贸易。2005年1月1日为最后阶段,所有配额限制(占49%)全部取消。200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恰逢配额取消的第三阶段,美国欧盟共取消了87个类别配额,导致中国纺织业出口额从2001年的533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804美元,两年增长51%。2005年欧美还有126个类别取消,分别占欧美进口纺织品的60%和61%。美国取消配额的额度约760亿美元。

多年来在世界纺织品贸易总额中,配额市场占近70%,非配额市场占30%多;而中国纺织品出口仅占配额市场的5%左右,占非配额市场近30%;在中国纺织品出口总额中,向配额市场出口占25%,非配额市场占75%。这两组数据说明,中国纺织品出口受到配额限制的严重束缚。如果按照中国在非配额市场的占有率推算,2005年配额取消后中国纺织业出口有一倍以上的增长空间。据世界银行测算:2005年配额放开后,中国纺织品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将由2002年的17%扩展到45%。

出口将拉动行业持续快速增长

纺织制造行业范文第8篇

2010那年3月9日~11日,第十五届上海国际流行纱线展(SpinExpo)将在上海浦东展蛳宦举行。140家纺织厂商和纺织纤维销售商将展示其2011年春夏产品系列,呈现给平板针织(毛线衫)和圆形针织(T恤和针织布料)行业的买家、服装和内衣行业的编织厂商以及女式内衣、花边和袜类的制造商。得益于产品系列和产品来源的无限创新力,SpinExpo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纤维和纺织纱线领域无可置疑的前锋地位,国际性的展品内容大大扩展了创新的内涵。

SpinExpo近几年强化了潮流趋势论坛的实力,将来自不同国家和大洲的多名设计师和多所纺织院校汇聚一堂,就各自理解下的纺织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各抒己见。SpinExpo潮流趋势论坛满怀信心地展望未来,并致力于突出由各位参展的世界领先纺织机械制造商采用的新技术带来的风格变化。在华孚集团的协作和支持下,SpinExpo的色彩系列将首次以针织长幅的形式在潮流趋势论坛上表现出来。主办方还在潮流趋势论坛现场为参观者准备了各个色彩的小样,参观者可以随意索取以帮助提高自身开发新产品系列的能力。SpinExpo潮流趋势论坛的基本理念是让观众能够漫步踱过畅通无阻的区域,一路上仔细查看最新的针织缝线和各种技术,参观资深设计师所开发的样机以及亚洲和欧洲纺织院校的学生所展示的趋势解读,同时还可以看到领先的纺织机械制造商对此提供的详细解说和阐述。

本次展会的展示阵容揭示了纺织行业日趋明显的发展趋势,即来自亚洲的企业增多,而欧洲企业的数量却出现减少或重组的现象:欧洲不再独霸创新领域。亚洲(尤其是中国的纺织集团)研发设施的增强使得亚洲产品技术创新不断发展,所制造出的纱线也更为先进和新颖。

上海斯托尔国际时装技术中心将推出其最新研发的Stoll 2011春夏中国流行集锦。多样的织物结构、针织款式与流行趋势、技术创新完美地融为一体呈现给即将到访的观众。同时斯托尔国际时装技术中心还推出新一季Stoll实物花型库(四)和Stoll基础花型册(二)――提花结构。

作为无缝机领域的全球领先者,隶属世界最具盛名的长短袜针织机械制造商Lonta集团的意大利Samtioni公司,也将首次出席SpinExpo。并带来两项创新内容:一项是从未展出的完整罗纹边无缝针织品,具有规格高档且生产率高的特点;另外一项是采用首台特制紧密型无缝经编机械所制造的无缝经编服装。Santoni公司还将展示由旗下时装和技术部门携手设计师G.Cavagna共同合作的采用圆形针织机械所制造的全系列无缝针织品。这些种类繁多的针织结构包括网眼织物和素雅的小提花,不仅可以进行大规模的量产并且在针织工序之后仅需要很少量的后续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