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实务能力

会计实务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会计实务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会计实务能力范文第1篇

(山西省介休市职业中学,山西介休032000)

摘 要:认真学习教育部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精神,紧密结合介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的转型发展,对现有课程设置按会计岗位能力要求进行了调整与整合,使教学与未来的职业实践更加紧密衔接,提高了学生毕业后零距离上岗的可能性。

关键词 :课程开发;分岗位;技能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225-01

收稿日期:2015-06-12

作者简介:程武祥(1967-),男,山西平遥人,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会计。

一、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如下不足:

1、传统的课程与实际脱节不能促进学生的“零距离就业”,重知识体系轻能力本位。

现在学生学习的部分会计课程与实际脱节表现为: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会计专业与经济紧密相关知识更新速度快,而中职的课程内容陈旧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就业。原有的课程体系过于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那么他需要将这些知识与自己的实际工作岗位相结合才有可能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学生在学校里平时只学习专业知识接触企业、社会的机会较少职业的道德、职业态度以及就业能力欠缺。从认知规律来看教会他们知识不如教会他们能力因为从知识到能力仍存在一个转化的过程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能力单纯传授知识并不如教会他们能力效果更直接更显著。

2、传统的课程以系统理论为主内容枯燥,重单科课程轻岗位需求。

现有的会计课程设置主要是按照系统的理论来设置每门课都有大量的理论知识。原有的课程体系各自为政并没有形成以岗位需要为核心的完整的统一体。

教师每天在教室里讲授枯燥的理论导致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

3、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

课程设置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为教师“量身定做”的情况教师擅长什么课程就在人才培养方案巾安排什么课程即使该门课程可能对学生而言并没有多大的用处。而对于学生迫切要求开设的课程例如一些实用性、操作性、技能型要求较高的课程由于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学校的做法是能不开就不开即便开了也只安排少量的课时。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并无话语权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主动权掌握在教师们手中。

二、课程开发思路

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引领,加强实践教学,着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制定课程标准,优化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加强技能实训,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进一步与就业岗位相接轨。教学中设计与职业素养、岗位对接的学习任务,依据真实的工作任务、工作流程采取项目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将学习过程转换成工作任务过程,初步构建“教、学、做、训、评一体化”教学模式。

三、课程开发的过程

(一)1、学科课程体系的整合

针对中职学生目前学习会计专业课程难度较大、理论教学和实际有些脱节、顶岗实习困难的情况,学校建立基于工作任务的会计专业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会计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作为教学改革创新的重点问题进行实践和研究。

如增设了《收银实务》、《出纳会计实务》课;淘汰了理论性强的《审计基础》、《税收基础》和《经济法基础》,增设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把《财务管理》和《税收基础》的部分内容分别整合到《财务报表岗位会计实务》和《涉税会计实务》中;把《财务会计》课程进行了解构和重构;建立以分岗位的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增设了《《农村会计实务》作为选修课程。

2、重点课程的解构与重构

以《财务会计》课程为例,各岗位模块的课程内容遵从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能掌握不同岗位业务操作技能和流程。与此相适应,学校组织专业教师编写了基于工作任务分岗位的校本实训教材。如把学科体系的《财务会计》解构成基于工作任务分岗位的《出纳岗位会计实务》、《存货岗位会计实务》、《固定资产岗位会计实务》、《职工薪酬岗位会计实务》、《收入费用利润核算岗位会计实务》、《成本核算岗位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岗位会计实操》、《报表岗位会计实务》、《涉税岗位会计实务》、《总账会计岗位实务》,在解构和重构过程中把《财务管理》和《税收基础》的部分内容分别整合到《财务报表岗位会计实务》和《涉税会计实务》中;通过“做中教、学中做、做中学、做中训、做中评”,促进知识传授与岗位实践紧密结合。

四、课程开发的成果

(1)推进了专业课程改革,打破了学科型体系结构;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会计岗位技能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多元评价的会计课程体系。

(2)推进了岗位教学、模拟教学、情境教学、项目教学等。通过以岗位为目标,把专业技术知识点融入能力培养过程之中,构建以岗位任务为引领、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及完成的任务和项目,结合学生认知规律,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建成有特色的优质核心课程,开发编写实训教材。

开发了校本教材:《存货岗位会计实务》、《固定资产岗位会计实务》、《职工薪酬岗位会计实务》、《收入费用利润核算岗位会计实务》、《成本核算岗位会计实务》、《报表岗位会计实务》、《涉税岗位会计实务》、《总账岗位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岗位会计实操》。

(3)建立了网上专业课程资源,建立了专业课的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在线测试、实训资料、课外阅读等。

会计实务能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项目管理会计实务应用

如今在很多的领域都应用了多项目管理,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就为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外部基础。而如何将多项目管理应用到会计实务当中,让其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是当前必须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在本文中,就针对多项目管理的相关概念以及特点进行了阐述,并且对我国的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探究,找到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为我国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促进我国会计的发展。

一、多项目管理概述

(一)多项目管理概念

多项目管理概念主要是指对多个项目进行同时的选择、评估以及控制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企业活动开展过程中大大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并且能够让各个项目之间的资源相融合,最终能够很好地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目的。多项目管理是一种典型的项目集群管理模式,一般来说,其可以分为两种管理方式,第一种就是项目群管理,也就是说将项目中具有共同特性的项目加以集群,再对这些群体进行统一式的管理,以此来创造大于个体项目综合的价值,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其能够为项目管理提供一个较好的管理模式,从而能够制定一个项目群管理的框架,缩小各个项目之间由于差异所存在的资源浪费,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第二种就是项目组合管理,在这里需要对企业的各类项目进行探究,让能够实现互补的项目将其组合在一起最终构成项目组合,再对这些项目组合进行管理从而能够让风险最大程度地分散,让企业遭受损失的概率大大减小,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多项目管理相比于单项目管理来说,其不再是单单对一个项目进行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其项目之间加以组合从而能够让项目之间的资源加以调整,让其能够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力,其最先考虑的是企业需要达到的目的,然后针对这个目的找到其应该做的环节和步骤,再一步一步开展最终达到整体目的。

(二)多项目管理的特点

对多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主要拥有以下四个特点:

1.战略性:

在开展多项目管理的时候,应该针对企业的当前状况制定其应该达到的目的,也就是说,其首要工作就是站在决策的层面上对公司的行为加以决策,最终制定一定的战略目标,这也就说明了多项目管理是具有战略性的。

2.动态性:

多项目管理开展的过程并不是一层不变的,需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随之变化,以此来保证多项目管理能够让各个资源更高地互相融合,让资源结构得以调整,最终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3.最佳资源利用率:

多项目管理能够将项目之间的各种资源加以融合,并且根据各个项目中的资源所需情况加以分配,最终能够对资源进行协调合理分配,让项目之间实现最优组合,取得更大的利益,让资源利用率能够最优。

4.组合整合性:

在传统的项目管理当中,项目与项目之间是分割的,这就导致各个项目部门之间很少有交流,这就让其整体不能够实现统一,而在多项目管理当中,其能够让各个项目加以结合,让每个部门都能够在统一的环境中工作,最终实现信息共享,并且提高整个团队的合作能力,实现有效的沟通。

二、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降低成本,规避风险

将多项目管理应用在会计实务当中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降低项目所耗费的成本,这就需要在应用多项目管理的时候要将注意力大量地放在成本这方面,也就是说,在进行会计实务处理的时候,首先要对各个项目的成本有一个非常好的了解,然后在开展多项目管理的时候需要结合各个项目之间的成本情况来加以研究,以此来达到多项目的成本最低的目的。另外,单一的项目开展时候,在其会计实务处理的时候其风险是比较高,而通过在会计实务中应用多项目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风险,最终能够达到风险管理目的,为企业获取更大的利益,提高其竞争力。

(二)设立专门的多项目管理经理

就会计实务处理而言,其有一定的专业素质要求,而在开展项目管理的时候,其也需要根据外部情况对项目管理有一个较好的调整,这也就是说,多项目管理也需要专业性人才来针对其加以管理。所以在开展多项目管理的时候,应该设立专门的多项目管理经理,让其针对多项目管理做出一个较好的管理决策,最终提高其管理水平,也为企业的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打造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让多项目管理能够在会计实务处理中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力。除此以外,在会计实务处理中应用多项目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对其相关会计处理人才进行培训,这是由于社会的发展非常得快,其外部环境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所以需要对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技能进行更新,以此来提高多项目管理水平,提高会计实务处理能力。

(三)加大对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重视程度

虽然近几年来,很多的企业认识到了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重要性,也加大了对其在企业会计实务中处理的应用,但是总体来看,我国对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重视程度还比较低,这就让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处理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作用,而多项目管理体系也不够完善,最终导致了多项目管理的整体水平较低。与此同时,对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重视程度不够也会让多项目管理在其真正应用中所能够遵循的相关理论非常少,这都是由于对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应用的重视程度不高,所以对其的相关理论研究也非常少而造成的,这就严重阻碍了我国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让其发展停留在一个阶段,不能够大幅度地得以提升。

三、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对策

(一)优先级管理

在多个项目的情况下,其中肯定会有等级的区分,也就是说项目有的非常重要需要紧急开展,而有的则可以将其放一放,所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在对这些项目进行会计实务处理的时候,应该注重优先级管理,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以及其紧急程度来进行层次划分,再对其进行划分之后,能够根据各个项目的优先顺序来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项目在实行的时候能够遵循每个项目的实现原则进行,最终能够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以及会计实务处理水平。但是与此同时,对于有的项目来说,是不需要进行优先级排序的,其能够直接开展风险管理,无论将其插在任何中间都是可以的,这都需要依照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以及项目的具体情况来实施进行。

(二)利用相关者的综合分析

在对多个项目进行会计实务处理的过程中需要看到其中各个项目之间的利益关系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对其加以探究从而找到各个项目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就是说,要看到会计实务处理过程中各个项目的利益者的主次区别,也就是说要根据项目的特性区分出主利益者与次利益者,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利益关系制定不同的项目管理政策,另外,在制定项目的启动时间会计处理的时候也应该注重相关者的利益关系,不能够将各个不同利益层面的项目同时开展。

(三)注重组织结构的安排

会计实务的多项目管理应用处理过程中,应该注重组织结构的安排,也就是说,在多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设立不同层次的组织结构,其主要是针对多项目管理中的不同职责所设立的,所以在开展会计实务处理的时候应该注重组织结构的安排,针对不同的组织结构设定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同时也应该注重对其中权责一致的会计监督情况,并且在最终的会计处理结果中加以反映。除此以外,还应该设立专门的会计实务中应用多项目管理的职位,让其能够对其进行专业化的处理,最终提高多项目管理水平,并且提高企业的会计实务处理水平。

(四)建立并且完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在开展会计实务处理的时候,需要依据相关的项目管理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以及相关的处理,最终能够得出会计处理结果,所以在应用多项目管理的时候,应该建立并且完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使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让项目管理信息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完善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大大地提高会计实务处理水平,让其能够迅速地找到相关的信息并且对其加以处理,而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借助计算机等各种工具,让其能够很好地让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化,最终提高整体的项目管理水平,实现项目信息化管理,提高会计实务处理水平。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技术都需要加以更新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会计实务也一样。多项目管理的发展为会计实务处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改革方式,将多项目管理应用到会计实务中能够带来很好的效果,提高整体的会计实务处理水平,但是由于我国的多项目管理的起步较晚,其与会计实务的融合还不够成熟,所以应该加大对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应用的研究,为其创造更多的相关理论供其参考,最终提高会计实务处理的整体水平,促进我国会计实务处理的发展。在本文中,就针对多项目管理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找到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为我国会计实务处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提高我国的整体会计处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圆圆.责任会计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2]郑育文.如何提高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会计实务水平[J].时代金融,2011(27)

会计实务能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理论;会计实务;关系

会计工作是企业在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更是财务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虽然我国当前会计体系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完善,但是在实際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部分人员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所以在实际的会计管理工作中,会计理论与实际不能进行最大程度的融合。基于此,本文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的关系以及会计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一、清楚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的关系

企业要想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对财务部门的管理,就要认识会计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这样才能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理解。所以,这就要求相关的会计人员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不仅需要深厚的知识,还要具有坚实的应用能力,清楚会计实务在处理过程中的问题。

由于会计理论是会计实务实施的依据,所以会计人员在具体的工作过程要具备基础的会计理论知识,这样才能体现出会计实务的价值。在具体的会计实务中,要想有效地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处理,会计人员就要分析会计理论中的基本内容,认识到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此外,还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创新会计理论,服务会计实务,创新性思维,从而不断提高会计理论的实用性,进一步促进企业在社会中的创新和改革。

但是,在目前来看,我国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没有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不能清楚的认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的关系。根据统计发现,我国国有单位会计人员约7300万人,大专以上的仅有20%,会计师以上专业资格的人员更是少之又少,仅占9%,这些人员的专业技能较低,严重影响了会计事业的促进,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企业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合会计理论的基本内容对财务会计人员进行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完善我国经济体系提供了保障。

二、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融合措施

(一)结合时展,创新会计理论内容

在会计工作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产权会对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带了一定的影响。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要想跟上时展的潮流,就要对会计理论内容进行分析,结合实际的会计实务发展情况,创新和完善会计理论内容,提高检查财务报表的效率,进而不断促进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相互融合。

此外,企业还要结合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开拓会计理论内容,这样有利于拓展会计理论的功能性,促进会计实务。在时代的发展背景下,企业要想完善财务体系,需积极变革会计部门工作,创新会计理论内容,加强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融合,从而提高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效益。

(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部分企业为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没有对产品的成本进行控制,也没有认识到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从而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的质量。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防止经济问题的出现,就要完善会计管理制度,严格检查会计工作,加强会计人员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根据企业的规章制度来制定内容管理制度,这样不仅可以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还可以进一步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功效。

此外,在完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还要根据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之间的关系加强对相关工作的管理,减少财务方面出现造假现状,让财务管理体系在实际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会计人员还要定期对财务工作进行检验,从而加强对财务资金的合理管理。

(三)充分发挥会计理论在会计实务中的作用

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由于会计理论是会计实务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更是提高会计人员管理水平的关键。因此,要想让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就要采取措施让会计理论在会计实务工作发挥作用,更好的服务会计实务,将会计理论知识进行具体化,然后落实和运用到会计实务工作中,这样不仅可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还可以有效避免理论资源浪费。此外,还可以通过会计理论指导会计实务,会计人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判断理论研究的准确性,然后对会计实务的具体情况进行总结,从而为完善会计理论体系提供保障。

会计实务能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改革;教学实施

一、《中级会计实务》课程模块化教学在我院的改革情况

一直以来,我院的《中级会计实务》采取的都是以教师主动教授为主,以学生被动接受为辅的传统授课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实现现代职业教育提出的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更难以满足企业对经验型人才的需求。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和职业类院校的教育特色,我院于2008年开始对《中级会计实务》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改革的重点是《中级财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即采用了理论和实践融合为一体的模块化模式。(1)《中级会计实务》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为指导,构建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全面学,教师启发教、辅助教、因材教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我们设计《中级会计实务》课程模块的基本理念。(2)《中级会计实务》课程模块化改革的方法。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对授课内容进行改革。对《中级会计实务》的改革也就是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全面实施全新教学手段的改革,以模块式模式重新构建教学内容体系,以实训来总结理论组织教学,形成了理论知识点与手工操作技能有机地、系统地、全面的结合在一起的一体化教学模块。(3)《中级会计实务》课程模块化的考核方案。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水平,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考核课程的质量与效果的最直接途径就是进行课程考核,课程考核也是是教育改革者与教师获得教育信息的重要渠道。由于“课程模块”中的每一模块的教学完成都是相对独立的,每一模块都有各自的中心,有确定的教学情境和教学结果。因此,《中级会计实务》课程模块化后,其考核要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激励功能,并达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4)《中级会计实务》课程模块化教学框架构成。针对《中级会计实务》的课程内容,结合各业务的特点,分别开设:货币资金、金融资产、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财务报告11个模块。每个模块下又设置若干个子模块,以任务驱动设置若干教学单元。

二、模块化教学实施的成效

(1)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模块化教学,解决了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难的难题,让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够体验真实的工作状态,以形成学生自我负责的学习态度,并在手工实践的基础上建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技能操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通过规范化、标准化训练,学生的整体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初步形成“会认知”、“会做事”、“会生存”、“会与人合作”、“会探究”的基本技能。(2)模块化教学使每个教师成为专家。模块化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行动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的设计者与方向的掌握者。在实施模块化教学过程中,不管是宏观层面的对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课程资源三个层次的编制,还是微观层面的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式、制作教学媒体、编写教学资料,教师不可替代的是实施模块化教学的根本。(3)有限的教学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模块化教学,课程内容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可以在同一时间开展多个班级不同模块的教学工作,提高了教学设备的利用率。(4)解决了传统会计教学相对封闭与现代会计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的矛盾。“课程模块化”将会计课程内容分解为小的课程组块,模块与模块之间是相对独立的。从其内容上来说,模块是围绕着某一个或某几个主题展开的,这样就有利于适应时代变迁和会计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及时地对课程内容做出调整。

模块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我院会计系的教学中还只是迈出了成功的一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另外,目前我们还只是在《中级会计实务》这一门课中实现了模块化教学,其他课程的模块化教学的推广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邓朝霞.电子技术专业基础课程整合优化探讨[J].职教论坛.2007(3)

[2]吴必尊.当前国内外流行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结构和特征[J].2008(5)

会计实务能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会计实践性教学 存在问题 对策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旨在培养符合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做为中职学校普遍开设的会计专业,必须从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对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会计人员的基本技能,达到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统一,提高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技能型会计人才。

一、会计实务教学存在的必要性

(一)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培养符合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当前会计教学对中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是“既有必须、够用、管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特别突出对实践技能的要求。因而开展会计实务教学是会计学科教学的客观需要,更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经济进步的需要。

(二)提高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的要求

学生的会计实务工作能力是教学质量的体现,保证教学质量是提高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的基本要求。会计实务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际账务处理能力,增强学生的毕业竞争力,实现全面就业,促进职业学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目前会计实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和定位不准确

遵循中职人才培养规律,突出实用性,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强化学生动手能力,满足社会需要以及学生自身就业的需要,培养合格的实用型人才,是中职学校会计教育的基本目标。但在传统的会计教育模式下,一些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学,没有突出这个特点,忽视了实务教学,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应市场的需要。

(二)实训教师实践能力不够

目前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师一般都是高校财会专业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参加工作,缺少相应的专业实践经验。大多数中职学校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都具备的“双师型”教师为数不多,缺少专门的会计实践指导教师。

(三)会计实训资料内容单一

主要表现在,有些教学资料只是将企业某一个时期的会计资料毫无遗漏地照搬,没有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加工、整理,使学生学起来难度较大;而有些资料则是完全靠几个老师编造出来,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这种过于真实或过于虚假的资料都影响了实务教学及训练的可操用性。

三、推进会计实务教学的对策

(一)实施单项实训操作与综合实训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改进会计实务教学模式可以解决学生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为学生以后更快适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所谓单项实务操作,也就是课程实务操作,将学生两年会计所学内容根据教学进度分成若干阶段,并在不同阶段安排与之相适应的实务训练。它是以技能训练为主要目的,与学科教学紧密联系,各学科除完成课堂授课任务外,还必须完成相应阶段的实务操作。在课时上,将其学科总课时分解成授课课时和实务操作课时两部分,授课课时用于该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教授,实务操作课时是专门用于技能系统训练。从而克服了等到所有课程上完才安排训练的缺点,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综合实务操作,就是在进行实务操作时,强调任务驱动下各岗位之间的积极协作,每个学生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小组精心设计的任务,并在完成一段任务后,各小组之间的岗位进行轮换,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具体操作方法是:根据训练资料中模拟单位的经济特点、组织结构、规模大小,模拟设立不同的工作岗位,主要是与财务关系密切的部门岗位,让学生分别担当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职,让单位运转起来,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担任的岗位进行轮换,使学生体验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职责及其联系,最终完成会计任务。

(二)实施手工会计实务操作与会计电算化实务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会计电算化进一步普及的今天,掌握相关的会计知识、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已经成为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现在,各个学校的财经专业都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把通过手工操作的模拟实务资料,在电算化实务操作中利用财务软件再次重演,从而加深对整个会计核算流程的掌握,进一步了解和体会到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同时训练了学生掌握和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处理的能力。

(三)培养实训师资队伍,完善实训教材体系

中职学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实训师资队伍。引进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专、兼职优秀会计人才;鼓励教师进修或脱产学习,补充实践知识的不足;紧密联系企业,选送会计教师到企业兼职或任职,使教师能及时了解企业会计的工作实际,弥补自身不足;强化会计教师的终身学习思想,把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化;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聘请职业会计师来校任课或举办讲座,或者对教师进行培训等,这样既可以优化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还可以对在校专职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会计实训教材的选定,对于提高会计实训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教师要慎重选用教材。一是选定和编写的会计实训教材要结合中职财经类会计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实用、内容新颖;二是教材要形成体系,各实训教材之间相互联系,各有侧重;三是注重实训教材中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结合,实训教材中不仅要训练会计核算方法,同时也要编写一些有问题的凭证,让学生识别、审核。

会计实务能力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信息化;会计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前言:信息化时代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会计实践领域正在由电算化逐渐向信息化方向转变,相应的会计教学也应当进行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力求会计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够与会计实践对接,提高人才的实践应用技能。

1.信息化发展背景简介

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这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会计行业领域的应用已经形成了会计行业新的发展形势,我国会计行业已经基本建设形成了会计工作信息化的新格局,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系统的全面发展和应用使得会计实务变得复杂化,这一发展也给给会计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信息化除了在会计实务上有广泛的应用,对会计教学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在当前还只是形式意义上的,只是在会计教学的知识获取途径上和会计教学工具上有着一定的应用。例如会计专业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不但丰富了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有利于建立起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与信息化会计实务之间的联系。在会计教学工具上,信息技术软件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在会计教学中起到着重要的作用,对教学效果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2.信息化背景下的会计教学改革对策

2.1会计教学理念的转变[1]

我国教育体系中各专业的教学大部分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教育领域的改革中已经提出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有待改进。信息化背景下,会计教学就是要从学生的整体地位出发,通过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和便捷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将会计专业学生引入到信息化环境中,学习会计专业知识,让信息化环境产生对学校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影响。

2.2会计教学目标的转变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人才,会计教学的目标理所应当的是培养会计实务所需要的人才,人才的培养目标指向实务,而会计实务当前信息化趋势明显,尤其是在会计工作程序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此会计教学目标也要融入信息化会计实务的内容。信息化背景下的会计教学目标不单要求会计专业学生掌握会计的理论知识,还要求会计专业学生对信息化有所认识,并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信息化与会计实务应用的联系,同时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会计信息化的处理能力,包括利用信息化识别会计管理中的问题,能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并从问题与原因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能够在从事会计工作中真正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2.3会计教学内容的转变

信息化的发展以及在会计中的应用要求会计教学目标随之变化,在教学目标的变化下,会计教学内容也要有所变化,结合信息化背景和会计教学新目标,会计教学在内容上要以利用信息化获取会计知识和信息为内容,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化的应用能力。

在会计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结合信息化背景对现有会计基础理论进行知识上的拓展,要将信息化体现在课程内容中,让学生从基础的理论学习中就认识到信息化并建立起信息化与会计之间的联系。会计教学中一般都包含模拟实务的课程安排,对于模拟课程要引入信息化的系统应用,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信息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并从模拟教学中发现教学难点和重点,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

2.4会计教学模式的转变

上文提到在会计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对学生主体地位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在教学改革中改革教学模式,尤其是在一些职业院校和专科院校的会计教学中,更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结合信息化背景、利用信息化手段,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如何应用知识,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会计教学模式。

2.5会计教学方法的转变

信息化能够为会计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手段,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活动还是学生自主学习环节,都能够利用信息化实现会计知识的学习和会计能力的培养。会计教学方法要利用信息化的优势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利用信息化建立起会计教学的信息数据库,信息化使得会计实务工作发生了变化,因此从实务中获取相关的资源建立起教学数据库,并通过数据库信息的调取为教学提供素材和案例,有利于会计教学的改进;二是利用信息化开展在线教学,[2]在课堂教学之外建立起会计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在线提问和答疑的方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提问的积极性,更及时的解答学生的问题;三是利用信息化丰富会计教学的手段,当前无论是教学还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够方便快捷的接触到网络和多媒体,这些技术方法也是会计信息化实务中会体现和应用的,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不但能够实现教学的改进,也能够建立起与会计实务的对接。

信息化背景下会计教学改革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会计教学水平提升的关键性步骤,会计教学的改革要结合当前信息化的背景和会计实务中信息化的应用,进行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综合性的全面改革。

参考文献

会计实务能力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会计准则会计实务国际化会计国际化是当今世界会计的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20年,我国会计已初步纳入了国际会计体系之中。加入WTO,将为我国会计的第二次国际化大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加速会计改革,促进我国会计国际化,是我国会计界的主要任务。

一、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含义

经过近年来的研讨,目前多数人认为,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可以表述为:以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为促动力,通过学习、借鉴,使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逐步协调。但此处还存在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国际化的中国会计是指哪些方面?二是国际会计惯例是什么?三是何谓协调?

1中国会计国际化包括哪些方面。许多人将中国会计的国际化理解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这虽然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但却是不全面的。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目的主要是增进我国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可解性。制定一套符合国际会计惯例的会计准则无疑为实现该目的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否一定能实现该目的还要看会计实务的状况。会计实务来源于会计准则,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似乎代表着会计实务的国际化。但实际上,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与会计实务的国际化并非完全相同,因为会计实务可能会偏离会计准则。弗雷德里克、乔伊等(1999)将这种偏离解释为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很多国家对不遵守官方会计公告的处罚很微弱或无效;第二,公司可能会自愿地报告比所要求的更多的信息;第三,一些国家允许公司脱离会计准则,如果这样能更好地反映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话。从以上几方面看,一国会计实务的水平可能高于会计准则的要求,也可能低于准则要求。一国会计实务的国际化才是该国会计真正的国际化,而会计准则国际化只是为会计实务国际化提供一套基本标准。我们认为,我国会计的国际化应该包括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和会计实务的国际化两个方面(广义的国际化还应包括会计职业的国际化以及审计标准的国际化等)。

2什么是国际会计惯例问题。世界各国的会计惯例一般都具有明显的国家色彩,某一国的会计惯例或各国会计惯例的综合都不能称为国际会计惯例。因此,我们赞同大多数研究者的观点,即把大多数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或规则看作是国际会计惯例,并且倾向于以国际会计准则和英、美会计惯例为主,因为国际会计准则和英、美会计惯例将是国际会计惯例的主流。首先,国际会计准则毕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套成文的、可资借鉴的惯例,且已被大多数国家和众多国际组织所认可。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其国内准则,有些国家甚至直接将国际会计准则作为国内准则。其次,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输出资本、技术、管理、文化的同时,也输出了会计思想和惯例。再次,即使一些发达国家,也越来越多的受到美、英会计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如英国的“真实与公允”观念已使欧盟成员国的会计发生了某些变化,法国证券管理委员会(COB)“试图使法国接受世界级的会计和报告准则———至少对较大的公开上市的法国公司而言”。(弗雷德里克,乔伊,1999)最后,美国和英国会计被认为是“公允反映”会计,与“遵循法规”的会计相比,质量更高。

3什么是协调。协调既可以理解成一种存在状态,又可以理解成一个过程。会计协调作为一种存在状态,表示各国会计存在协调一致的关系或联系。协调一致包括各国会计计量方法、披露实务及会计准则的统一性和逻辑上的一致性而不发生冲突,即统一性和逻辑上的不冲突是会计协调的两种状态。会计国际化所要达到的就是这两种状态。会计协调化作为一个过程,是指对会计实务、会计准则设定限度以消除各国会计间存在的差异或减少逻辑冲突的活动过程。会计协调化过程的目标或结果,就是为了使各国会计实现协调的状态。

二、中国会计的国际化程度

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主要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非常迅速。以下从两个方面对我国会计的国际化程度作一概要分析。

1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程度。首先,会计规范的形式问题。世界上多数国家的会计规范采用“准则”的形式,但也有的国家采用“制度”或“法律”的形式。会计规范采用何种形式并不是判断会计国际化的重要因素,关键是看规范的具体内容是否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因此,我国目前采用的准则加制度的形式并不存在是否符合国际化要求的问题,关键是如何处理好准则与制度的关系。同样,也不能把是否在将来取消会计制度看成是否国际化的标志。其次,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目前世界上存在三种模式:由民间机构制定,由政府制定,由政府和民间机构联合制定。一个国家采用何种模式主要取决于该国的法律制度、经济体制和政治传统,没有一种模式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但一般认为,准则制定者的广泛代表性有利于产生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采用由政府制定的形式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没有必要学习英、美模式。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这种模式也越来越暴露出不足,如准则制定者缺乏广泛的代表性、社会的参与意识不强、制定过程的透明度不够高等,这些都是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再次,准则制定程序。科学合理的准则制定程序是高质量准则的重要保证。财政部在1994年就拟定了我国准则制定的程序。从程序的四个阶段来看,与英、美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准则的程序是非常接近的,只是“在征询意见的范围、征询意见的广泛性、对征询意见的汇总和反馈的规范化与已的准则的衔接和定稿方式等方面还有改进的必要”。(曲晓辉,1999)最后,会计准则的内容。我国已的具体准则的征求意见稿尤其是已实施的具体准则的国际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因为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参考依据主要就是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准则以及国际会计准则,通过比较以上准则,找出其共有特点,再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我国每一准则中的定义以及确认计量标准。我国已实施的具体准则中的内容大部分都可以找到其国际性出处。但从已实施的准则的数量来说,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

2会计实务的国际化程度。如前所说,即使我国把国际会计准则作为国内准则,也不一定就能说明我国会计已经完全国际化了,只有会计实务实现了国际化才能达到会计国际化的目的。从我国现实情况看,会计准则国际化相对容易,而会计实务国际化的任务则更加艰巨。第一,会计准则及新会计制度的实施结果并不理想。企业仍坚持这样的原则,即怎么有利怎么做,怎么简单怎么做,许多符合国际惯例的会计程序、方法难以在我国会计实务中得到体现。第二,由于会计人员水平的局限、对财务会计信息作用的轻视以及利益的驱动,我国会计工作中对会计政策运用的随意性、不准确甚至滥用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我国会计信息严重失实,失实的会计信息自然也就谈不上国际可比性。我国会计实务远没有达到会计准则要求的质量和国际化水平。第三,国际化追求高水平的会计实务。高水平会计实务不但要求严格执行高水平的会计准则,也要求企业自愿披露更多的人们所需要的会计信息,要求不拘泥于会计准则而去更好地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由于我国文化传统的原因,要形成如此的会计实务是有相当难度的。

总之,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已走上了正确的国际化道路,并且进展很快,而我国会计实务的国际化水平则远远落后于会计准则。

三、努力提高我国会计的国际化水平

1提高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水平。在制定准则的过程中,我们时刻面对着如下问题:如何处理国际化与我国环境的关系?以美国、英国的会计惯例及国际会计准则为制定我国会计准则的主要参考依据(当然需以其他发达国家的惯例为辅助)必然会带来一个问题,即如何看待和处理环境差异?我国的具体环境与美、英为首的发达国家的环境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决定着人们的观念,此观念使得我们在决策会计准则的具体内容时不得不在国家化和国际化之间作出艰难的选择。笔者认为,我们不应把环境对会计的影响作用扩大化。环境毫无疑问对会计产生重大影响,但这种影响主要是历史上的,即在世界会计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环境导致了有差别的甚至是有重大差别的各种国家的会计。但是,现实的状况却是,各国会计之间的差别正在变得越来越小甚至越来越难以辨认。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各国的环境在相互的交往中变得越来越接近外,环境对会计的影响越来越弱也是重要原因。越来越弱的主要表现是:政治对会计的影响越来越淡化;法律尤其是税法也不再完全要求会计实务与其亦步亦趋;文化的影响越来越让位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影响也在变得更加调和。另外,各国会计都在处理着相同或相近的经济交易或事项,不同国家间的交易或事项本身无本质差别。因此,处理这些交易或事项的程序和方法应该或者可以是相同或相通的。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在制定准则的过程中似可无须过多地强调中国特色。对于那些政治的、法律的不可控因素的要求,当然应该在会计准则中得到体现,但应尽量做到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除此之外,凡是与国际上相同或类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尽量采用国际会计惯例,对于会计术语和定义,也应尽量采用国际流行的表述方法,只要符合我国的语言习惯就行。

2努力提高会计实务质量。会计实务的质量标准当然主要应该是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但仅以会计准则、制度作为评价依据显得过于简单化了。配普等人曾提出过评价公司会计质量的如下程序:(1)辩明关键的会计政策;(2)评价会计的灵活性;(3)评价会计战略;(4)评价披露质量;(5)辩明潜在亏损;(6)消除会计扭曲(弗雷德里克,乔伊,1999)。我们可以把以上程序变通为评价会计实务质量的如下标准:会计政策选择的恰当性、会计灵活性、会计战略的明确性、披露质量、潜在亏损的程度、能否消除会计扭曲。若以这些标准评价,则我国会计实务质量是非常低的,主要表现就是,会计政策和估计的抉择有时过分死板而有时又过于随意,甚至滥用会计政策和根据利益需要变更会计估计;会计披露质量低劣;潜在亏损广泛而严重存在,等等。会计实务的低质量抵消了我们为会计准则国际化所做的努力,影响了我国会计以及企业的国际信誉,也影响了我国的投资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信息的失实将会严重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预警机制,使经济危机特别是金融危机的风险性加大。要提高我国会计实务质量,首先应大力抓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执行,使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与会计实务的国际化齐头并进;其次,提高企业管理当局对会计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再次,应大力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努力改变会计信息严重失实的现状;最后,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提高他们恰当选择会计政策和职业判断的能力,规范和鼓励企业对信息的充分披露,提高披露水平。

3加快国际化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以适应我国经济高速国际化的需要。提高我国会计准则、制度的国际透明度,加强会计的国际交流,扩大我国会计的国际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会计实务能力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网络化; 学习; 会计专业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5. 070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5- 0107- 01

由于互联网和网络教育环境的普及和发展,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网络化学习(E-learning)方式[1]。网络化学习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网络化学习方式比传统学习方式更适于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但是,目前国内外对网络化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网络化学习资源和网络技术的分析和研究上,而忽略了对网络化学习的主体即学习者个人的相关研究。因此,有必要在相关基础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会计专业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构建的基本要素及知识转化模型进行研究,以提高会计学习者的学习效率,缩短其将会计理论知识转化为会计实务处理能力的时间。

1 相关基础理论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构建会计专业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涉及的相关基础理论包括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理论和个人知识管理理论等。

1.1 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

要把握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内涵,首先应理解个人网络化学习的内涵。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由学习者、学习资源、支持要素所构成的个性化学习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个人网络化学习者利用网络上的各种资源进行个人自主学习,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大个人知识库,实现知识的迁移、创新和增值[2]。

1.2 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是指个人组织和集中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使其成为自己知识基础的一部分,并将散乱的信息片段转化为可以系统应用的信息,以此扩展个人知识的一种战略与过程。其目的在于整合自己的知识资源,提升个人的核心竞争力[3]。

2 会计专业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要素

会计专业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要素、资源要素和支持要素。

2.1 主体要素——会计学习者

学习者是学习过程中信息行为的实施者,是个人网络化学习的执行者,最主观、最能动,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学习者已有的个人知识库、信息需求强度、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吸收能力以及信息利用能力。

2.2 资源要素——会计学习资源

会计学习资源主要指会计学习材料和相关参考资源,如各种会计基础课程和实验课程、会计上岗证、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高级会计实务和注册会计师等各类会计考试课程及相应的习题库资源等。

2.3 支持要素——进行网络化学习的一切辅助要素

会计学习者进行网络化学习的一切辅助要素,包括各类硬件和软件、学习平台、学习氛围、导学者、学习伙伴、管理者等[4]。

3 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模型

3.1 模型定位——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型

如果说个人资源管理使会计课程转化为会计理论知识,个人知识管理则使会计理论知识转化为会计实务处理能力。个人网络化学习要想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需要对会计理论知识进行管理,需要强调会计理论知识的迁移、创新和增值,及提升为会计实务处理能力。因此,个人网络化学习需要由个人资源管理向个人知识管理转化,即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模型应定为于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型。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个人知识管理的目标在于重新构建个人知识库以实现会计理论知识向会计实务处理能力的提升。

3.2 模型框架——知识螺旋增长模型

基于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个人知识管理从纵向学习过程来看,是学习者根据学习需要从互联网知识仓库中搜集、评价客观会计理论知识成为学习者个人表观会计知识;对个人表观会计知识组织、分析并与个人其他知识整合成为个人主观会计实务处理能力,以实现会计知识的转移、创新和增值,是知识链形成过程;将个人主观知识显现、共享又成为客观知识,是会计知识创造、整合、开发和利用的知识创新过程。从客观会计理论知识到主观会计实务处理能力,整个会计知识链实现了会计知识的迁移、创新和增值,将个人会计实务处理经验共享,又成为客观知识,这样周而复始使个人知识和社会知识呈螺旋形增长。

主要参考文献

[1] 罗华,阮建海. 基于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学习策略探讨[J]. 图书·情报·知识,2006(11):107-109.

[2] 财政部. 推动产学研战略联盟 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N]. 中国会计报,201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