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教学叙事案例

语文教学叙事案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语文教学叙事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教学叙事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幼师语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 教学方法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扩招,中等职业教育生源质量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与此同时,语文教学在中职教育体系中日趋“边缘化”,处于“双危机”。语文教育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新形势下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中心目标是既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又和专业教学结合。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征、心理特征,我致力于上出具有幼师职业特色的语文课,尤其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提高幼师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文言文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有的同学上文言文课,兴趣全无。这说明学生对语文本身重视程度不够,而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薄弱的环节,这就造成了文言文教学长期处于低效状态。

一、文言文的内涵及地位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以独特的形式、结构、内容传承了中华历史文化,陶冶了学生情操,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从我国幼师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材内容涉及古文类、历史类等多方面。文言文不仅再现历史场景,叙述历史事件及表明作者观点的,而且包含深厚的人文素养,对培养幼师生的人文素养和师德教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高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

1.利用参与式教学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与式教学是指“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地交往和互动,达到认识共振、思维同步、情感共鸣,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1]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进行了解和分析,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条理的梳理和选择,突破原有教学框架,使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将文言文知识转化为语文技能。

例如教学《病梅馆记》时,由于该课语言浅显,障碍不多,教师将教学内容调整为两部分:首先,学生对“梅”的寓意进行讨论,主动探究作者不仅仅为了写梅,而是借“梅”喻指人才,而“病梅”喻指被统治阶级“修理”过的庸才。其次,如果每个孩子都象征着“梅”,幼师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学生结合自己的见实习经历,讨论自己对待课堂上调皮捣蛋的孩子,实践表明,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对文言文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将文言文知识与幼儿园教学工作相结合,极大地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利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结合教高16号文件提出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案例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其呈现的案例本身又是一种经验的借鉴,它以案例为教材,使学生直接获得了适应幼师职业需要的技能,融“教、学、做一体”,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促使学生终身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例如教学《师说》时,教师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第一,为学生提供浙江温岭女幼儿教师虐童的案例,要求学生对该案例展开分析。第二,以该案例为参照,与自己的想法作比较,旨在通过思考分析、阐释原因、对比不足,明确自身的知识结构的不足并加以完善,促进师德建设。要学生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教育观念转化为爱学生的教育实践,需要进行两次转化,第一次是将书本的教育观念转化为自身内化的教育观念,第二次是将已经内化的教育观念转化为自身的教育实践。使学生知道不仅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

3.课本剧表演使学生成为舞台的主角

幼师学生以女生居多,女生性格活泼好动,喜欢团队活动。课本剧是把文言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它建立在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并对文章主题有归纳和总结。这就改变了以往“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由老师要学生学转化为学生主动学。

在熟悉文言文课文的基础上,学生通过编排舞台剧,在团队合作下,对课文描述的故事理解更透彻,在表演中获得成就感。开始《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学习后,学生对这一历史故事很感兴趣,动手制作表演小道具,再现邹忌层层说理,最终说服齐王的过程。学生在该剧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因材施教,将枯燥的文言字词转化为日常词汇,比如“忌不自信”,学生知道这句话翻译是“邹忌不相信自己”,团队成员对为什么不是“邹忌不自己相信”展开了激烈讨论,激发了探索知识的热情,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了课文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表演课本剧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对故事原有的情节结构不满意,对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改编,通过课本剧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也许受当下穿越剧盛行的影响,学生们喜欢将故事加入穿越元素。有的同学写自己穿越到战国末期的楚国,与屈原进行人生意义的讨论;有的同学将课本剧的创作与学前教育专业相结合,如在《项脊轩志》中“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的叙述,引发了关于亲子关系的讨论,如此精彩的创作和讨论,反映学生在吃透原文的基础上,从传统文化汲取营养,并勇敢发表见解。

总之,学有常规,教无定法,文言文教学有其无可取代的知识传播、能力训练、智力提升功能,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思维,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探索更好更快的途径,将文言文教学推向更高层次。

语文教学叙事案例范文第2篇

阅读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是求学者所使用的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所以说,阅读是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想象创造能力,进而可以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阅读”的形式有许多种,笔者认为课内阅读、课外阅读最重要。现从课内阅读、课外阅读、读与写作的关系等三个方面来论述新教材语文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

一、把握课内阅读,夯实学生的阅读基本功

“阅读”最常见的形式是课内阅读,它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教师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掌握基本阅读方法,进而培养阅读能力,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能力是顺利进行阅读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在阅读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认读感知能力、理解分析能力、评价鉴赏能力、想象和创造能力。

(一)认读感知能力

是指学生对书面语言准确而快捷的感知能力。它以敏锐的语感能力为核心,要求学生认读速度快、广度大,感知选择性强,准确性高。这种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离不开课内阅读。

(二)理解分析能力

是指学生在认读感知基础上对词句所作的解释和对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所做的剖析。学生要能理解词句的含义尤其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句,前后关照,统摄整体,注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分散到关联的思考途径;要分析作者的思路层次、材料和中心、材料和材料的关系。

(三)评价和鉴赏能力

这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准确深入理解分析基础上的。它要求学生对作品所传达的情感、表达方式、方法等方面做出判断,从而真正认识阅读作品的价值,形成一种新的情感体验。

(四)想象和创造能力

是指人们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词语所提供的简介表象,重新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学生在阅读中,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之后,只有借助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再造出文章所描述的人物、场景、情节、思想感情等。

案例:笔者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当学生熟读了文本之后,笔者提出思考题:你从诗歌中知道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知道了诗人自己窘迫不堪,却仍记挂着“天下寒士”,感受到诗人“兼济天下”的胸怀。

此时,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诗人不该骂人家小孩是“盗贼”啊,那样还有“爱心”吗?

我当时一愣,从来也没有想过“师圣”杜甫也有被质疑的时候。但马上明白了学生们的想法:那些小孩只不过是抱了他家几把茅草罢了。

于是,我借这个问题带动大家深入课本,开起了辩论会,同时将视角延伸到杜甫的其他作品,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为深厚,课堂更有厚度感,并趁机让学生真正走入杜甫,形成了一个专题阅读。

这样,大家一起背诵了杜甫的《春望》《石壕吏》,又进一步研读了《三吏》《三别》,然后我问学生:“你们现在有什么看法?”

学生们异口同声:杜甫不因个人的贫困而愤愤不平,他想到的是战乱,受苦的国家、百姓,想到天下寒士,他是真正的心怀天下。

二、丰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内阅读为课外阅读提供了方法与技能,但不能保障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的充分发展;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就需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补充。课外阅读能为学生们提供一片寻找自我、发展自我的广阔天地。

(一)课外阅读有利于扩展视野,增加积累

美国著名教育家毕特科勒涅斯有一(下转第8页)(上接第6页)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书报杂志、电视广播、电脑上网都蕴含着丰富的阅读资源,学生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大大地丰富了语文知识,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评判,越读越感到自己孤陋寡闻,就越读越想读。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又增加了知识积累,无论是对课内阅读还是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课外阅读有利于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课外阅读是在自由、无拘束的心理环境中进行的。这样的心理环境能充分调动各种心理因素的协调参与,个性能得以充分发挥。一般来说,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和兴趣来选择读物,其中,往往以文学类读物居多。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意境吸引,自由驰骋,会填补、充实作品中的空白和未确定领域,或有所发生,添加跃出作品的意图,获得审美愉悦,产生出在课堂上无法体会到的感受。于漪老师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课外阅读不但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还在不同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我们不妨说,如果能将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愉悦的心理状态移植到课内阅读教学中去,必将有效地促进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课外阅读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习惯

阅读习惯是学生在阅读行为中,针对阅读对象(文本)所表现出的一种行为特征。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一个人,尤其对少年儿童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可以使人获取信息,摄取知识,而且还可以给人带来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机会,还可以怡情养性,多一种丰富生活、享受生活的途径。对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对学生自我能力的形成,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有重要作用。长期的课外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案例:当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悲剧主题探讨完毕后,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全诗主题的把握,笔者先让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之后,让同学讲解广为流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分析《梁祝》的悲剧主题,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之后,笔者再次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让大家读莎士比亚的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及时迁移,对比阅读。

语文教学叙事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EEPO 中考 平衡关系 教学策略 双赢

那坡县初中新课程改革2005年9月开始启动,2007年9月全面铺开。在推行课改之初,恰好遇上了“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那坡县是“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广西6个、百色市2个项目县之一,“改善教与学的质量”培训获得了英国政府近400万的经费支持和有效教育(EEPO)创始人孟照彬教授的悉心指导,先后有1730多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EEPO的多轮培训,参训率几乎达100%。

EEPO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无疑凸显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改理念,使课堂教学多了学生个性、创造性的表现平台。教师们对EEPO是心服口服、赞不绝口的,但是初中教师们也有顾虑,那就是担心给予学生学习的自后会导致中考成绩滑坡。本人作为EEPO的县级培训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就是在EEPO和中考中寻求平衡点,探索解决两者矛盾的有效策略。

一、以中考考点为“知识性”核心的策略

孟照彬教授的“有效教育”强调知识性、个性、创造性“三性合一”,它最大的亮点就是把西方最擅长的个性、创造性与东方尤其是中国最擅长的知识性结合起来,并使之大众化。

其实,孟教授把知识性放在EEPO的突出地位,就是充分考虑到了身处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对教学质量的孜孜以求。EEPO所说的知识性,与我们传统教学所强调的教学重点、难点和中考的考点并无矛盾,只要我们在日常教学和中考备考过程中牢固树立以中考考点为EEPO“知识性”核心内容的意识,就不用怕学生的中考成绩滑坡。

EEPO对“知识性”的关注,一是看关键知识点也就是教学的重点、难点的确定是否准确,二是看是否能运用有效教育手段促使强化次数达到基本量。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结合百色市近年来中考语文试题的特点,例如在确定记叙文的“知识性”时,我们就必须紧扣以下中考考点来指导学生复习: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叙事线索,理清文章写作层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相关段落的内容;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重点学会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归纳作品的主题思想;联系作品的思想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词句的作用,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技巧;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伏笔、照应等;掌握描写人物的角度;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学会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等等。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以课本为主的原则,因为考试涉及的大量知识都在课本中,例如字的读音、词语的理解、现代文三大文体的要素等等都需要循着课本去掌握,课本上没有涉及的知识中考是不会考的。

二、所有课型均以“深读文本”为基础的策略

EEPO有九大主流课型,即要素组合方式、哲学方式、平台互动方式、二元方式、体验方式、目标演化方式、案例方式、模拟方式和情景交互方式。根据课堂观测,我们教师用得最多的课型是要素组合方式和平台互动方式。

和其他地方一样,在推进课程改革的初期,那坡县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主要是:1.虚假的热烈,空洞的热闹:有的教师热衷搞形式主义,为分组而分组,为讨论而讨论,课堂气氛活跃,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对文本的有效挖掘;2.游离课本,蜻蜓点水:一节课真正和文本有联系的时间常常是只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或更少;3.过分依赖多媒体,课堂被虚化:大量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画面,视觉享受代替了品读课文,使朗朗读书声远离了课堂。总的来说,从形式上看有参与式教学的特点,但是深究下去却发现缺少语文教学的深度,尤其是缺少对文本的细品精读,从而使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越来越低。

针对上述不良现象,我们必须牢记,无论选取什么课型,都一定以深读课文为基础,绝不让语文教学成为脱离文本的空中楼阁或海市蜃楼。现在,我们很有必要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重品语文课的原汁原味,不再只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不再沉迷于课堂教学的热热闹闹。让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理智和沉稳,使学生多一些沉入文本的机会,多一些沉静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传统的语文教学很重视品读文本,自有它的合理性。第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主要来自对课文的深读;第二,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也主要是通过学习课文的写作技巧而获得的。新课标反对死记硬背,而提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文本的深读上。

三、教学评价向“奖惩性”适当回归的策略

EEPO的评价方式分为经典性评价和项目性评价两类。经典性评价主要从知识性、个性、创造性和互动、主动、能动六个方面进行评价,项目性评价则主要评价课型方式的特点是否突出和是否达到形似神也似的境界。在实际操作层面,EEPO评价方式主要从参与性、有效性和公平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比如统计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时间是否不低于40%、学生游离人数有多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数量有多少、是否有违教育公平原则的现象等等。通过这样的课堂观测,用于判断某一堂课是否符合EEPO的教学理念,是不是一堂真正的EEPO课型方式。

这种评价方式是一种方向性、原则性、框架性的评价,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参与式教学。但是,在中考功利性依然盛行、教师不得不关注中考考试成绩的今天,它就显得有点不近人情而遭到教师尤其是毕业班教师的排斥。因此,本人认为教学评价方式应适当地向传统的“奖惩性”评价方式回归,也就是适当地将评价的结果与提职、晋级、加薪、奖金等等利害关系联系在一起,在教学基本功比赛、优质课评比、导学案比赛、教学能手比赛乃至中考成绩评估等等方面加以使用,以评价结果作为给予教师奖惩的依据,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教师追求教学成绩的心理需要,反过来也能减少教师对EEPO的心理排斥强度。那种把EEPO和中考完全割裂开来,使之势同水火的做法是极其不明智的。

恰当地处理了两者关系,既能使EEPO推行下去,又能使中考质量提高起来,从而创造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孟照彬: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教师培训系列教材――《MS―EEPO基本方式》。

2.刘杰、姚晓华主编: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教师培训系列教材《参与式语文教学》。

3.百色市历年中考语文试题。

语文教学叙事案例范文第4篇

较早提出“大语文观”概念并以此涉及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方案的张孝纯认为中学语文课必须冲破当前“狭的笼”,而走向“大语文教育”的广阔天地。“大语文教育”认为,语文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是源头与活水的关系。美国教育家华特提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学习完整的结构由3个部分组成:

(1)语文课堂教学;

(2)第二语文教学渠道;

(3)语文学习环境。

课堂教学是主体,第二语文教学渠道和语文学习环境是“两翼”。尤其是在后示性时代,学生在信息的获取上丝毫不滞后于教师,甚至多于教师,以往教师在信息占有上的优势地位逐渐被削弱了。如果语文教学仍然秉承“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教育观念,只会与当今变化迅猛的信息时代格格不入。“大语文教育”要落到实处,就要冲破“三中心”的旧教育观念的牢笼,要以课堂为基地,并延伸至广阔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因此,“大语文教育”观具体化到操作层面,即为“大教材观”、“大课堂观”、“大教法观”。

2受大语文教育启发对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思考

医学伦理学教学的目标是唤起医学生敬畏生命的理念,塑造和完善学生的道德人格、医德素质和职业价值观、丰富的医学伦理知识、良好的医学伦理意识和较强的医学伦理思维能力。与传授知识相比,医学伦理学教育更注重信念的培养,而信念的培养是道德主体经由他律到自律、内化为主体生命一部分的过程,这就决定了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的开放性。这与重在培养学生情感、信念等的语文学科在教学目标上具有相似性。受“大语文教育”的启发,笔者试图从大教材观、大课堂观、大教法观出发,为医学伦理学教学提出建议。

2.1大教材观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既要研究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规范和范畴体系,又要研究在医疗卫生机构应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医患关系问题、医疗卫生资源分配问题等,还包括医学科学所特有的道德问题,如人体试验、器官移植、克隆等。因此,内容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材是不够的,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医学伦理学研究内容的开放性决定了要以一切适合的素材作为教材,包括课本、报刊杂志、新闻媒体的相关热点、相关的影视作品及医学人文著作、临床案例等,其根本特点是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把教材的学习当成唯一的学习任务,而是把能力的提升、知识的积累、素养的积淀作为教学的目的。例如,大多数教材对知情同意权的论述主要为知情同意权的概念及理论上如何应用,缺乏与现实应用对接的桥梁,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介绍患者知情同意权这一应用性较强的内容时,要应用一切有价值的素材,包括通过教材以了解其理论应用、相关的学术论文以了解学术前沿及动态、影视资料如《死亡工厂》以明白知情同意权的起源、医学临床领域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以使学生更直观生动地了解其临床应用。在介绍其他内容时,同样需要将一切与之相关且有价值的素材引入课堂,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相关内容的全方位的理论介绍;另一方面由于理论与实践往往有差距,进而通过多种素材的结合生动地呈现其在现实中的应用,以提升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实效性。

2.2大课堂观大课堂观就是打破传统的有限课堂的时空观念,立足课堂并超越课堂进行学习。通过上述对医学伦理学教学目标的介绍可以看出,与医学专业课相比,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目标更多的是培养医学生理念、素质、价值观、情感等更为柔性的素质,这些素质的提升需要的不仅是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的传授,更需要的是循序渐进、润物无声般的人文氛围的熏陶。如果只是局限在一个学期固定的教学时数中,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安排上,不能只以课堂为医学生唯一接受医学伦理素养培育的基地,而应当贯穿于医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笔者认为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1)医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以讲座形式进行启蒙教育,内容主要为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国医学生誓词、对生命的敬畏、对生与死意义的求索等思想教育,以端正学医的动机和学习目的;

(2)医学生进入临床学习阶段:开展理论教育及实践教育,即多种教学方法并用进行医学伦理学的医德、临床决策能力、生命高新技术应用出现的伦理问题等内容的教育,并进行专题讨论;

(3)医学生进入临床见实习阶段:加强实践教育,以床边教学、案例分析、调查讨论等形式,提升医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使医学伦理学的理论、规范在学生动手亲身实践过程中内化为其生命过程的一部分。

2.3大教法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大教法观是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改变课堂的程式结构,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教师个性化教学。按照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内因(自我教育、内心陶冶)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外部约束)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外部教育和约束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自我教育才能产生教育意义。道德准则只有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医学伦理学教学要运用一切能提升医学伦理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如CBL教学法、PBL教学法、叙事教学法、故事引入法、模拟讲座法、专题论辩法等,减少说教式的灌输,以增强学生对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兴趣,从而促使医学生在社会交往与实践中进行自我伦理教育;实践教学方面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课堂,创设更多接触患者及医疗工作的机会,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开展各类专项调查。调查可以是座谈式、访问式、问卷式等,让学生深入到医疗实践中去,与医务人员、患者和社会人群直接打交道,根据调查目的搜集第一手资料,掌握实际情况。目前国家级、省级、校级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及科研的课题中。医学伦理学方面的选题可以共同讨论,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分组调研,将调研结果汇总整理并分析,写出调研报告,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并了解到医疗领域的问题所在。我校思政部每学期组织1~2次实践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基地选择一般会倾向于红色革命基地、基层医疗、基层教育等。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实践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此外,还可以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义务支医活动等,使学生通过亲身感触,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运用医学伦理学的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提升其社会实践能力,使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3小结

语文教学叙事案例范文第5篇

前段时间,中央卫视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像是一股清风飘到了大众的视野中,全民投入这场诗词狂欢,再次引发一股诗词热。生活处处皆语文,而古典诗词正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相较而言,学校语文教学在情感性、知识包容性和趣味性上都逊色于电视综艺节目。笔者在下文主要从情感价值、考试形式、教学方法、教师素养这四个方面分析电视综艺节目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启示。

一.情感价值引导:以真实案例鼓励学生喜爱古诗词

在中小学校园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周树人,二怕古诗文,三怕写作文。”由于时间上的距离感和语言的陌生化,古诗文一直是语文学习的难点问题之一,学生容易望而生怯。而古典诗词融语言精妙、内容广阔、意境深远于一体,是必须传承的文化精华。要想学生学好古诗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对其进行情感上的引导,让他们感受到诗词的魅力,而不是一味地说教诗词的重要性。诗词大会的选手能很好地现身说法。

赢得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冠军,武亦姝成为“网红”,不少网友大赞其“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词大会的嘉宾之一、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认为,人们心中埋藏最深的情感一旦被激发,往往会得到奇迹般的喷发,诗词如此,人亦如此。我们看到这位“满腹诗词”的高中生正是因为囊括了所有中国人对于年轻女性的审美期待:文静,有高雅的品位,学问好,落落大方,人淡如菊,才引起大众的关注和喜爱。

另一位患癌选手白茹云则呈现了另一种诗意人生,白茹云被确诊患上了淋巴癌,积极接受治疗的她用诗歌来鼓励自己,白茹云说,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她从中汲取了大量营养。比如,读到杜甫的诗句“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时,她就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感觉诗人在跟自己对话。

看起来年代久远的诗词不但能塑造人高雅的气质,还能穿越时空与生病者对话,给予她坚强的力量,学生们怎么会不受到鼓舞呢?在语文教学中,要多引用一些身边的真人真事,去让学生感悟到古诗词的力量。除了文字资料,还可用视频的形式更给学生带来直接感官冲击。

二.考试形式借鉴:“最熟悉的陌生题”

《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一档文化竞赛类节目,出题的水平是决定节目整体质量的关键。该节目以“全民的诗词狂欢”为定位,将选题范围定在“中小学常见古诗词”之内,却在出题形式上推陈出新。这种“新题装旧知”的出题方式既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还创造出一种“陌生化”的效果,激发了观众兴趣,笔者将此种题目称为“最熟悉的陌生题”。

文科学科的试卷编写较之理科学科而言难度更大,因为语言文字素养很难用具体的题目和最终的分数去衡量。为了提高区分度,很多教师用难题、怪题去考察学生,殊不知此种类型的试卷,并不能检测出学生真正的水平。我们可借鉴诗词大会“最熟悉的陌生题”模式,以新颖生动的问题,考察学生熟悉的内容。如考察古诗词,除了传统的诗句填空形式,可参考《诗词大会》中“以图猜诗”的形式,这样不仅能看出学生的背诵能力,还能检测出其理解和想象能力。

三.教学方法借鉴:“温柔型”语文竞赛法

《诗词大会》的节目赛制在坚持原创理念下,引入大会系列的竞赛机制,但“温柔”处理,减弱其竞争性。之所以如此,是基于节目以诗词文化传播为立足点而进行的设计。节目的赛制如果过于紧张激烈,会偏离预定的文化传播基调,观众关注点将变为选手间的博弈而忽略诗词文化传播主体。个人追逐赛选手独自上场答题,不与竞争对手面对,只在擂主争霸赛环节,展露一些比拼的意味。即便总冠军产生也仅由主持人宣布结果,并无颁奖仪式。这样的设计为更好的塑造节目风格留下了空间。

上复习课时,语文教师可以参考综艺节目形式,把语文知识(如文学文化常识,名著的人物、情节、主题,古诗文字词基础知识等等)编成一道道竞赛题目(选择题或问答题),鼓励学生踊跃参加,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并实现师生、生生间的有效互动。为达到“温柔竞赛”效果,让学生更加关注过程而非结果,由语文教师或科代表充当主持人,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第一轮不采取激烈的抢答模式,每个小组的同学轮流进行答题,答对的一组每题加五分,答错的每组每题扣五分,最后看每小组的得分情况,获胜小组可进入第二轮。第二轮是获胜小组与语文教师的对决,由剩余同学即兴出题。使用此方法不仅可以检测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反应和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寓教于乐的效果。此外,我们也可以借用竞赛形式让学生展现他们的语文特长。比如在作文课,可以开展写作竞赛,评出写作之星。平常也可以多开展朗诵比赛、主持比赛、演讲比赛等,用带有趣味性质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质的目的。

四.教师个人素养提升:主持人的知性魅力

看《诗词大会》很多观众对主持人董卿的诗词积淀发出惊叹。连选手都引用诗句来夸赞她,“美人当以玉为骨,雪为肤,芙蓉为面,杨柳为姿,更重要的是以诗词为心”。综艺节目主持人和语文教师,虽然身份和职业不同,但是他们却都充当着桥梁的作用:主持人充当节目和观众之间的桥梁,而语文教师则是充当知识和学生之间的桥梁。语文教师应借鉴优秀主持人的知性魅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做一个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1.学识魅力。综艺节目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观众在欣赏节目的时候除了能拥有轻松愉悦的心情,还能获得知识信息,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作为一个主持人首先应具备的就是一定的文化素养。每一期节目,董卿以优雅的诗词开场,以诗词与选手、评委对话,最后再以诗词作结,引用的每一句诗词都恰到好处,可见其文化积累的深厚。在外行人眼中,语文学科的专业性似乎不如英语、数学,特别是低学段的语文知识,受过基础教育的人都可以俯拾皆来。但事实并不是如此,就如同我们都是中国人,但却不一定能成为对外汉语教师,教会外国人讲中文。语文,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中高学段的语文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学知识、文学素养、审美涵养以及写作水平,深入教材,剖析文本,结合课标准确找出教学重难点,吃透每一个细节。看似工作难度较低的低学段语文教师除了以上的必备学科知识,还要利用专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思考如何化难为简,让学生接受、理解。

2.语言魅力。综艺节目主持人是节目的代言人,优秀主持人的语言如有神奇的魔力,能渲染气氛、把握节奏,或幽默诙谐又不失格调,或通俗易懂又用语新颖,或如春雨润人心脾。第六场中,百人团中有小选手唱起《春夜喜雨》,爸爸在一旁相和。台下的董卿随后送上叶赛宁的诗《我记得》。第七场中,选手王轶隆在现场得知母亲癌症恶化决定离开王轶隆离开时,董卿引用龙应台在《目送》中的话祝福他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终究有一别,就让我们一起怀着倒计时的那种心态,珍惜在一起的日子。这是一个空缺,但更是一个圆满,希望王轶隆的妈妈早日康复节目。”

语言不是蜂蜜,却可以黏住一切。人们的思想,离不开语言的表达,语言更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的知识水平相差无几,他们的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也相当,教学内容都是语文知识,可是最终的教学效果却可能迥然有异。如果一位教师教学情趣横生,课堂氛围热烈活跃,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如果一位教师教学枯燥乏味,课堂氛围沉闷窒息,学生就会兴味索然。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必须将语言的意、形、音三者联合运用,就是说语言既要有意思,又要有响声,还要有光彩,要充分挖掘出语言的内在潜力。另外,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还要有情感性,教学的过程是心与心的交流与碰撞,教师应用真挚炽热的情感去感染、浸润学生稚嫩纯洁的心灵。

3.气质魅力。综艺节目主持人和语文教师的工作对象都是充满情感的人,这样就需要一种无形的力量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也就是亲和力。主持人的亲和力,能够让受众感受到轻松友好,在融洽的氛围中更有效地传达节目内容。得体的服饰是主持人无声的语言,是对节目类型、节目风格及节目内容的一种昭示,也是对自己的外在形象恰当的修饰。在《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董卿的服装以大气干练的套装为主,服饰颜色素丽,搭配其淡雅精致的妆容,端庄中不失亲和,一颦一笑气质尽显。除去服饰和妆容,主持人充分利用眼神和肢体语言,使表达更准确到位、丰富形象,进一步增进自己与观众的亲近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在独特的气质,每个语文教师受生长环境、教育背景以及性格的影响,所散发出的气质也是大不相同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确有道理,但若能“内外兼修”则更能受到学生欢迎。语文教师要想使自己的形象更迷人,首先要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一个人的穿着能体现出他的整体风貌、品味修养和审美情趣,作为语文教师,穿着应大方得体,符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身份特点。其次,语文教师要保持优雅的体态。“走有走相,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来说,体态能展现出他的整体精神风貌和礼仪素养,也对学生的精神状态、性格特征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最后,语文教师要记得时刻将亲切真诚的微笑常挂在脸上,多与学生进行眼神的交流。自然、真诚的微笑有助于缓解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和谐。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不经意间的一个关注的眼神,或许就是对学生莫大的鼓舞。只有在亲切自然的氛围中,学生才可以更自如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所以,要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师,如何保持一个迷人的形象也是必修课。

参考文献

[1]邹加倪.原创传统文化节目创新策略研究——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为例[J].传媒,2016(14)

[2]张诚平.《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之道[J].采写编,2016(03)

语文教学叙事案例范文第6篇

首先,优秀语文教师都有一颗博大的爱心。这种爱心,是基于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忧患,对孩子成长的责任。他们深信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秀最伟大的语言,就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认为法语是世界上最优秀最伟大的语言一样,他们深深地热爱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就像爱护他们的生命一样。正是由于对母语的无比热爱,他们觉得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世界上最优秀最伟大的语言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把用这种语言承载着的祖国优秀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正是因为这种热爱,这种责任,他们殚精竭虑,义无反顾,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传授祖国语言文字这一崇高的事业上。虽然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中华民族越来越兴旺,但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他们除了经济的渗透外,正在加紧进行文化的渗透,企图用他们的价值观念影响、腐蚀我们的青少年一代,达到瓦解中国社会主义体制的险恶目的。我们汉民族母语的地位已经处境尴尬,优秀语文教师都有这种忧患意识,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汉语的尊严,正在用汉民族的优秀文化影响我们的后代,让我们的后代深深地受到自己优秀民族文化的浸润,自觉抵制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既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也关系着他们未来的生活质量。优秀语文教师既关注青少年母语学习的质量,更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于漪老师的语文教育“胸中有学生”,在孩子身上倾注了无尽的师爱,正是无数优秀语文教师的代表。

其次,优秀语文教师都有执着的意志和品质。这种执着,首先是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如果用情有独钟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魏书生为了当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放弃了当厂领导接班人的机会,写了160次多次的申请,在当时教师地位不高、待遇还不够好的情况下,可见其对教育的痴情和当教师的执着。正是这种对教育事业的执着,李吉林即使年过七旬还奋战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而且一丝不苟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青年教师。正是这种对教育的执着,张富老师在当了行政官员后还在探索语文教学改革,还在执教研究课、示范课。正是这种对教育的执着,才成就了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精彩人生,钱梦龙、洪镇涛、李镇西、余映潮、程翔没有哪一个例外。其次,是对语文教育事业的执着。因为这种执着,他们或放弃了良好的工作岗位,或克服了重重困难,始终在语文教育的第一线工作着、奋斗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前者如魏书生、李镇西,魏书生即使当了局长还要去上课,李镇西放弃了成都市教科所优越的工作岗位而选择了语文教育事业。后者如于漪、钱梦龙、洪镇涛等,他们即使身处逆境,也仍然对语文教育痴心不改,成为了一代名师。第三,是对语文教育规律探索的执着。为探寻语文教育规律,优秀语文教师不断地探索、实践、验证,尝遍了语文教改的酸甜苦辣,饱受了失败的考验,耐住了寂寞,忍住了清贫,受尽了讥讽,为语文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产生了异彩纷呈的语文教学流派,李吉林之于情境教育、钱梦龙之于导读法、洪镇涛之于语感教学、蔡澄清之于点拨教学、顾德希之于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赵谦翔之于绿色语文、陈军之于新语文,无一不是对语文教育规律孜孜探求的结果。

第三是有底蕴,这是语文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显著标志。何谓“底蕴”?“底蕴”就是指一个人内心蕴藏的才智与见识,既指广博的学识、横溢的才华、丰富的阅历,也指高尚的品德、独特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优秀语文教师都是“有底蕴”的教师,老一辈曾经是语文教师的如叶圣陶、夏丏尊、朱自清等大家就不用说了,共和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名师如于漪、钱梦龙、魏书生、洪镇涛、欧阳黛娜等的学识、才华、人格堪称一代师表,即便是现今活跃在语文教坛的年轻一代的语文名师,也都是有丰厚底蕴的优秀教师,李镇西、程翔、余映潮、赵谦翔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丰厚的学养、严谨的态度、高尚的师德、不懈的追求,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学习的楷模。语文教师的“底蕴”,首先是高尚的道德风范,“身正为范”,只有语文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风范,才能准确地理解和诠释文中之“道”;只有文本之“道”与教师之“道”融为一体,才能全面完成语文教育“教文育人”的目标。其次是人格修养,包括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独特的个性心理品质等。通常所说的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就来自于他的道德风范和人格修养。第三是文学底蕴,优秀语文教师都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有广博的文学理论知识,形成了宽广的文学视野,有些优秀语文教师本身就是文学理论家;能够独立欣赏文学作品,读出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有些优秀语文教师本身就是文学鉴赏家;能够进行文学创作,有自己的写作专长,有些优秀语文教师本身就是诗人、散文家、小说家或杂文作家。第四是文化底蕴,包括一定的艺术修养、历史哲学常识、科学常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常识,用“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作为语文老师的要求也许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第四是会欣赏。“欣赏”对语文教师来讲有四层含义:一是具有所有教师的共同品质——能够发现学生的优点,会欣赏学生的长处,这是语文教师良好师德的具体表现;二是指语文教师具有欣赏学生作文的能力,能够发现他们作文中的优点和长处,并在作文评改中予以肯定和褒扬,这是语文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三是指语文教师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发现文学作品在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具有与作家、作品“对话”的本领,这是优秀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四是指语文教师具备欣赏除文学之外的其他艺术的能力,主要是音乐、美术、电影电视、戏曲、建筑、摄影等,能够感悟这些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表现手法,这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艺术素养。

第五是能表达。优秀语文教师有很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随机应变,妙语如珠,机智诙谐,出口成章。语文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语言的艺术,只有教师具备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将文本的思想内容、表达手法、语言特色准确地传授给学生。于漪老师说:“身教具有榜样的作用,言教具有感人的魅力。”她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打动学生的智慧与心灵,须悉心琢磨自己的语言,坚持不懈地训练自己的语言。”要用语言“粘”住学生。语文教师的语言一要精确清楚,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绝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二要简洁通俗,做到“要言不烦”、“微言大义”、“通俗易懂”,绝不重复啰嗦、艰深难懂;三要流畅自然,做到严谨而不生硬,顺畅而不吞吞吐吐,自然而不矫揉造作;四要富于哲理,具有启发性,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语言中获得哲理的启迪和人生的感悟;五要生动形象,注意炼字炼句,创设优美的语言环境,给学生美的熏陶和感染;六要诙谐幽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绝不庸俗逢迎,刻意为之。教师的语言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就能练好的,必须经过不懈的努力训练。语文教师特别是年轻语文教师要以于漪老师为榜样,刻苦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她当初可是把课堂上要讲的话全都写在备课本上并背下来,于是才有后来课堂语言精练、传神、形象、富于启发性、情感丰富的造诣。二是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主要指写作能力,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能写“下水作文”,而且还要能进行文学创作,能创作出小说、诗歌、散文或杂感,达到“身教”的效果,同时还要能写研究论文、研究报告。一句话,语文教师要能够写文章,能够“我手写我心,我言达我意,我文传我情”。三是较强的面部语和肢体语的表达能力。面部语言和肢体语言是口头语言的重要补充,一举一动也表意,一颦一笑也传情,丰富的面部语言和肢体语言往往能够起到口头语言无法达到的效果。

语文教学叙事案例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分层教学 实践

布卢姆认为:“要使每个学生对所学学科都能达到掌握水平,必须抛弃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那种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标准课堂教学情景和假设。”由此可见,教师要面向全体,根据所授班级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让每个学生都会学、善学、乐学,获得语文学习的成功体验。

一、树立积极的学生差异观,科学进行学生分层

受教育环境的制约,每个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不尽相同,加上所授教育的差异,导致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悬殊很大,教师顾此失彼,最终导致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难以激发学生积极性。因此,我们要树立积极的学生差异观,把差异作为教学资源,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等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例如,了解哪些学生善于从教师的语言中捕捉重点思想;哪些学生善于独立思考,能认真听课,独立完成作业;哪些学生适宜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喜欢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学习;哪些学生喜欢老师板书,觉得板书才是重点等等,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结合个别交谈及与其他科任老师交流对学生进行合理定位,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当然,为了便于操作及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最好采取隐形分层,作为分层教学的基点,然后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各个层次的学生制定出一套合理的、科学的具体的、教学方案。与此同时,教师要明白,任何标准都不会一成不变,分化是常有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适时的、灵活的作出层级间的调整。

二、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层可以更好地发挥它的作为评价标尺的功能和导向作用。由于学生差异性的客观存在,这就要为他们创造多学、学深的条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习内容。

例如,教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时,笔者就把教学目标定了三点:(1)美读、诵读,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2)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揣摩作者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作手法。(3)理解作者笔下通过描写“世外桃源”展现的理想社会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第一个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设定的,能诵读并掌握、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等文言文知识。第二个目标有一定难度写作手法赏析,是为中优层次学生实现。第三个目标人物情感把握就是由学习的佼佼者去达到。

三、教学内容分层

这里还是以案例说吧。例如,讲授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对于基础薄弱的差生,要求能够理解“阿长”这个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底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要求能由鲁迅先生的“憎恶”“讨厌”阿长,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而对优等层次的学生来说,则要求他们能够深入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眼光,一时儿时的眼光,二是写作时的眼光,并分析这篇文章的内容有什么实际意义,积累写作素材。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分层,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不同层次的学生也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分层施教

分层施教是分层教学的核心工作,教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的原则是:首先,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授课时间不应超过半节课,应把更多的实践放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在课堂上的多边交流上;其次,教师要时刻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各个层面学生的思维与递进,特别要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表现,并根据学生的层次给予学习指导,精心点拨;最后,要面向全体,教师的讲授必须重基础,从最低点起步,适度拓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领悟。与此同时,教师要分层设计课堂讨论的问题,分层设计课堂练习、分层设计自主学习内容,做到“分合”有序,课堂提问时把简单问题留给差生,有一定难度的则让优秀生回答,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进步。

语文教学叙事案例范文第8篇

有人说他是资本主义精神最完美的代表,人类道德与理性的最佳诠释者,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通才。近日再读他的自传,他的真知灼见、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让我愈加敬仰。他热爱读书,始终坚持学习。进一步发现,他熟练的写作技巧掌握的过程,不正是我们学生学习阅读写作的最好案例吗?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时常为作文教学效率低下而苦恼,读他的自传,在把它作为“人生指导”的同时,也忽然领悟到了写作的真谛。

一、读书有法。以读促写。为写打下基础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不仅提高了写作相关知识,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而且提供多样的语言形式和结构样板。而且在开阔视野、积累知识、丰富语言、陶冶情操等方面对学生都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可网络时代的快阅读、浅阅读不仅影响到中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也使他们知识浮陋,思想浮浅,道德浮泛。倡导读书真得非常重要。富兰克林首先酷爱读书,他可以为买书花费所有的零花钱;后来,甚至把自己不多的伙食费省下一半来买书。但他不以为苦,却认为这种经常性的缩食方法让他:头脑更加清晰,思维更加活跃,反应更加敏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读书要有选择,也要精透。一是人们称读书为遨游书海,形容书多,把书都读完是不可能的;二是书种类繁多,有好的,有坏的;有适宜读的,有不适宜读的。富兰克林对自己在求知欲极强的时候没有更多更好的书读,而留下一生遗憾,所以当他看到一本好书——普鲁塔克的《列传》时,反复看了多遍,这时深入的阅读对他的思想和人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富兰克林如饥似渴地多读书。他跟书商借书阅读,为了防止书读完之前人买走,他“常常独坐屋中读至半夜”,也经常到书商的藏书室博览群书。显然,爱读书、读好书、多读书是他读书的方法,成功的基础。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将读书学习当作一种生命所需,以一生为长度来体验阅读的乐趣,那么每个人都能德业双馨,学有所成。

二、写作有道。以写促读。读写双赢

富兰克林的学习经历,让我们明白了“写作往往是从阅读开始的”。富兰克林读了很多书,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读后总有写作的冲动,而且主动写。尽管诗写得不好,受到嘲笑,但他敢于写生活中的事,抒写本真的自我,使他播下求真的种子。最终他受到欢迎,形成了熟练的写作技巧,让他终身受益。这种能力奠定了他一生发展的基础。

写作能力的提升依赖交流合作,这点富兰克林体会非常深,尽管他担心交流中的偏激会让人成为“孤家寡人”。在与别人的交流辩论中,他的思想更加成熟,也使他认识到自己在文章风格、叙事手法、语言等方面需要改进和提高。这让我想起现在流行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如果能在写作方面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不同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富兰克林在写作上的一个独特方法是做摘要,然后进行复述、复写或改写,这样不仅让他“学会了怎样构思文章”,而且在语言、条理等方面得到长足进步。文章不厌百回改,作为大家的富兰克林对文章的修改非常重视,由此可以一斑。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应用。反过来,写作又会激发阅读的热情,推进阅读走向更广、更深的领域。富兰克林十分重视阅读和写作的自我训练,他连祷告和吃饭的时间都节约出来进行阅读和写作,为此变成一个素食主义者。他在阅读十分广泛,极为丰富,这也让他成为世所难得的通才。

还有,就是他能过丰富多彩的阅读和实践完善了自己的文风,使自己变得谦虚而丰润。

以上是富兰克林写作的几步曲:主动写——做摘要——多修改——勤训练,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文风,做人和写作都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文章应该怎样作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有些学生阅读量很大,积累的信息也不少,而写作能力却没有因为阅读和积累获得长进,其中的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利用学生手中的教材,深入发掘伟人成长的具体案例,为同学学习写作提供鲜活的素材,激发学生兴趣,找到可供借鉴的写作方法,不断训练,提升写作能力,不失为一条作文教学有实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