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

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范文第1篇

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给中小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帮助他们疏导并解决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排解心理困扰和防范心理障碍,是目前学校亟需做好的一项工作,尤其是随着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显得愈发重要。

当前我国的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村学校,其实都很缺教师,不单体现在教师总量上,更体现在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上:老教师多,年轻教师少;基础文化课教师多,艺体、心理教师少。很多学校尽管名义上配有心理辅导教师,但往往名不副实。有些心理辅导教师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不愿找教师倾诉,教师也不会积极主动关心学生,久而久之,这一岗位就形同虚设。某些地区对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时间过短,培训效果不理想。许多学校,包括心理咨询室在内的九大功能室都建起来了,但往往使用效果不佳,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些功能室的指导教师专业技能跟不上。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在知识上的解惑功能正在逐渐减弱,但面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教师为他们解心理之惑、情感之惑的功能却在不断增强。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尽管全国层面尚未开展大规模的权威的心理调查,但从各地的调查来看,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远比公众想象的要高。2014年公布的《浙江省2013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浙江小学生常担心自己做错事情,感到焦虑、寂寞、没人疼爱,中学生心理压力更大,超过48%的人存在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发生率比2001年时上升了一倍多。2013年的《哈尔滨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同样显示,有49.43%的中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广西目前尚未有相关的权威数据公布,但广西多数市县都有大量留守儿童,也凸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体验 精神之爱 学习品质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00-01

青少年上网成瘾与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尤其是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碰到了太多的困难和问题,他们无法解决,产生一些父母意想不到的逆反心理和叛逆行为,而孩子的逆反心理得不到适当的渲泄,网络游戏就成了青少年的精神避难所,为逃避现实,他们从网络中获得成就感。所以戒除网瘾应从青少年的心理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入手。作为初中班主任和家庭教育的学习者,应该义不容辞为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或防止成瘾献策献力。

一、深入学生的生活,正面引导

当今的青少年学生与过去的学生相比,心理上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即希望班主任和他们打成一片,参与他们的各种活动,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爱护和关心,希望能直接得到班主任的多方面指点。抓住这一契机,深入学生,对他们充满热情,那么学生便会对班主任产生心理认同,随时与学生情感交流、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告诫学生不要参与低级的聊天等,作为“九零后”的初中生,我们应该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做一名新世纪的网络少年,充分利用网络,使其成为学习、生活中的好帮手,我们可以不出门便尽知天下事,各种所需资料在网络上应有尽有,好的学习网站还可以帮助提高学习成绩,电子邮件、视频聊天方便快捷……网络其实有很多用途,不光是玩游戏。毕竟,网络之外的现实世界更精彩!

二、加深注入感情的浓度

1.树信心,多关怀

人人都有优点,如同人人都有缺点一样。再好的学生都有缺点,再差的学生也有优点。从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心理特性出发,帮助其树立起远大的目标,培养高尚的情操,加强自控力。经常到他们中间,听一听他们的想法、要求、希望以及内心的小秘密。在他们退缩时,推一把,跌倒时,扶一把,遇到困难时,帮一下,失去信心时,鼓励一下;以便一有变化预兆,就能及时捕捉,并打好“预防针”。

2.信任尊重,“爱心”呼唤

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上网成瘾的同学,他们更需要关心,更需要老师的爱的滋润。坚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用爱心融化他们冰冻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

三、丰富课余生活,加强心理辅导

孩子们迷恋网络往往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过得不充实,或者是没有可以交流、交往的对象,因此很空虚,才导致孩子对网络产生心里寄托。所以,采取措施转移孩子注意力,将求知欲引向正确的轨道。注意其兴趣、爱好,让他在课余参加兴趣辅导班、参加体育活动,尽可能远离网友和网络,把时间和精力逐渐转移到积极健康的活动中来,多组织有益的社会活动,让孩子的生活快乐起来,内心真正充实起来。同时,要注意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培养锻炼自制力,并进行适度的吃苦教育,让孩子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对那些已经上网成瘾的青少年,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现身说法、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等办法,帮助他们戒除“网瘾”。“网瘾”是正常人出现的心理问题,学校心理辅导基本理念是培养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心态,调动他们内心追求卓越的欲望,提升他们的心理免疫力和自制力,从而战胜自我,拒绝低级诱惑。

四、家长学校系列课程

当代父母要适应社会进步,与孩子共同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逐步增强了解子女、分析情境、运用教育方法以及自我调控等方面的能力。而学校开设的家长学校是提高这一能力的主要方式,力在培养令孩子和学校、社会都满意的家长。这两年,通过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学习,不断丰富家长学校的内容。

1.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当家长反映家庭教育上的困惑时,如孩子不爱与父母交流;孩子叛逆;孩子迷恋上网、电视、小说;家庭氛围不融洽;父母工作忙,没时间教育孩子等,我们相应开设讲座《 如何有效沟通》、《如何教育判逆的孩子》、《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家庭心理辅导策略与方法》、《用零碎的时间教育孩子》等。建议家长应多与孩子沟通,平时留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以及学习情况,并对孩子的上网时间有所节制,一般每天不超过2小时,且中间休息15分钟。

2.青春期心理及生理

学习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如何预防与面对孩子的“早恋”,开展正常的性知识教育,如何处理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建议父母应该积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给孩子以精神的关怀、理解。绝对不能责备和训斥,甚至采用极端方法。每天尽量耐心地陪孩子聊天,对孩子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毫不吝啬地表扬和鼓励,尽可能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3.学习品质训练家长课程

学习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帮助让孩子轻松快乐学习;家长帮助学生轻松应考;找到孩子的学习密码;摆脱厌学与提高学习动机;提高家校配合,如何与老师的沟通。当然,有条件的话,学生在接受了体验式心理训练后会直接有效改变其内心世界,消除厌学情绪,增加自信心和提高学习兴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此爱上学习会更好。

针对当前教育状况下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情感和心理的缺失,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主题班队会、学习品质训练课、家长学校等平台将心理学、教育学、素质拓展、人本主义等众多手法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过程中采用心理体验式训练,培养青少年的思维拓展、性格习惯养成、心理状态调适,从而戒除青少年网瘾、摆脱厌学、改善亲子关系,全面提高青少年的自我认识,提高自信心,树立人生目标,让孩子轻松了解自己、改变自己、快速实现自己。

参考文献:

[1]陈明远 《家庭生活指南》第312期 2011.6

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范文第3篇

一、 班主任向心理辅导员角色转变的趋势

1.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呼唤班主任的心理辅导

对于未成年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生理发展迅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他们对周围世界有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自我意识增强,但同时缺乏对周围环境的了解,缺乏自立能力,思想情感常处于一种冲突和混乱之中,极易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正在成长中的儿童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普遍冲突,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基本矛盾或危机,只有正确处理好每一阶段的矛盾,才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就会得到发展,否则就会出现不良品质。埃里克森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危机理论为我们的班主任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启发。成长中的正在进行社会性发展的儿童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种种内在的心理冲突,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施加外在的不良刺激,容易导致儿童心理危机得不到解决,心理发展受到阻滞,产生不良心理品质。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最需要心理教育的时期。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关系最密切,因而在心理辅导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班主任工作性质要求融入心理辅导员角色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班主任的主要任务是组织、领导和控制学生成为符合学校规范、满足社会要求的人。在此过程中,班主任工作往往具体地表现为一种制度化的管理,如各种纪律规章制度、规范要求等,均具有约束性和强制性。这种制度化管理作为一种影响力,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的约束力,而学生由于受叛逆心理、从众心理、不良行为的惰性等因素影响会自然抵触。因此,仅仅依靠制度化管理使学生接受和内化某种价值观形成道德自律是困难的。班主任应在制度化刚性管理的基础上,结合心理教育的柔性管理,洞察学生的心理,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对不良品行进行心理引导,在日常班主任工作中融入心理辅导员角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认同和内化道德规范。

二、 班主任心理辅导员的特点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融入心理辅导员角色,是现代学校德育的最佳模式,是对传统德育模式下班主任工作的一种提升。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方法,通过一系列心理辅导活动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班主任心理辅导员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关注学生在道德学习和自我完善中的主体地位

作为影响个体道德成长的班主任,这种角色的更新和转变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在道德学习和自我完善中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班主任心理辅导员以个体的发展为取向,鼓励学生积极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发掘自身潜力。“对于处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冲突恰恰是他们发展必要的环节和正常的含义,而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问题’。因为青少年可以通过这样的各种冲突,反思自身,认识自我,并不断成熟起来。”班主任心理辅导员应努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自我探索、自我调节,使他们获得经验,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成长。同时考虑到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有限,思想易偏激,班主任不能过多依赖学生自身力量,放任自流,还应及时进行适当的必要引导。

2.关注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助自立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尊自信是人的一种内在的基本需要,若是这种需要得到了充分满足,那么人也就会健康地发展,否则就会产生心理发展障碍。传统德育更多追求的是合格公民的培养,强调做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而心理辅导关注个体平和快乐的心态,强调与他人的宽容与善处,强调对社会的良好适应,即强调个性的健全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良好品德的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而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人都是自尊自信、自助自立的人。作为对学生道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班主任,能给予学生重要的东西就是使学生获得尊重和信任,获得自尊和自信,帮助学生成为卡尔・罗杰斯所说的“成为那个自己真正所属的自我”,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3.强调师生双方的心理互动

传统的德育工作是以一种规范和纪律的制度化形式对学生实行控制和管理,学生一旦偏离了学校预先设定的轨道,班主任就会用制度权威以强制力量使其步入正轨,往往效果微弱或适得其反。而班主任心理辅导员会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分析他们的心理需求,通过班主任的情感权威和人格权威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和心理支持,帮助学生自我反省,主动内化外在的道德规范,真正促进学生自主性道德水平的提高。

4.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认为,体验是内化的必要环节,内化必须经过反复的体验和实践。从体验中获得个体的心理意义和价值,就是感悟。传统的德育模式侧重于说教和灌输,以强制手段推行某些道德规范,缺乏深层的反思和感悟,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德育效果。班主任的心理辅导强调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创设多种多样的活动和情境,帮助学生在全身心的参与中获得深刻体验和感悟,进行心理建构和重塑,在这种隐性教育中获得道德规范的内化和道德水平的提升。

三、 班主任进行心理辅导的方法

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融入心理辅导员角色,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提高认知法

美国道德认知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把道德讨论策略引进学校道德教育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道德两难问题,引起学生道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道德思考以促进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班主任在心理辅导中可以通过讲授、讨论、阅读、参观访问等活动使学生端正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的认识,正确对待社会化过程中的矛盾和危机。主题班会是常采用的形式,班主任可以结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或困惑举行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分组辩论,交流心得,在言语的交锋和思维的碰撞中达成共识、获得体验,促进道德要求和学生已有信念的融合,获得有效的教育效果。

2.心理训练法

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练习、锻炼、实践等活动,包括角色扮演、排演心理剧和情境剧、行为训练、心理游戏辅导等,提高学生心理活动能力。如班主任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创设一定的情境,身临其境地扮演他人的角色,学会换位思考,获得个体体验和感悟,从而反思深层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境,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3.榜样示范法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榜样对儿童心理行为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选择和树立良好的榜样,能对儿童产生不可低估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班主任应充分利用学生同伴资源,促进学生同伴群体间的人际互助,相互观察与学习良好的行为。

4.情境陶冶法

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需要,设定具体情境,消除儿童心理发展的不良刺激,优化教育环境,创造良好心理氛围,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和感悟,潜移默化地陶冶儿童优良的心理品质。班主任可以通过心理漫画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橱窗、黑板报和墙报等形式,帮助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变化,了解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如为了引导学生正确地认知自我情绪,学会自我调节情绪,班主任可以在班级里布置一个情绪表达区,让每个人每天记录自己的情绪,表现形式多样化,可以用温度计的度数来形容自己情绪的高低,也可以一张笑脸或哭脸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5.自我心理修养法

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把握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自我心理教育,实现心理自我调试和自我完善。包括自我接受法、自我控制法、自我宣泄法等。班主任可以指导学生写好心理日记或周记,关注自己的心理变化,也可以传授一些心理调节方法等。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如何使班主任工作与时俱进并取得实效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站在促进学生身心成长和发展的育人高度,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呵护者。班主任向心理辅导员角色的转变是当前德育工作的一个趋势,如何提高班主任的心理辅导专业技能和素质,应是今后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 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范文第4篇

活动安排概况:(7月上旬到8月下旬)

1、在社区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亲子关系、儿童教育指导等系列公益讲座。

2、由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督导,心理系年轻教师及硕士、博士研究生在社区带领系列青少年自我成长团体(读书、团体游戏、交友、自我成长)。

3、推进“大学生进家庭”活动——由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研究生到家庭对青少年进行自我成长辅导,一起读书、交谈,培养兴趣、树立理想,促进青少年全面成长。

4、推动“青少年进大学”活动,邀请青少年到上海师范大学校园、团体活动室、图书馆,参加团体活动、读书、培养兴趣,和优秀大学生长期接触,推动其身心健康发展。

专家顾问介绍:

李正云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主任,心理系教授,沪上知名儿童发展及家庭研究专家。

沈勇强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教研室主任,心理系教授,沪上着名沙盘游戏治疗专家,儿童指导专家。

张志刚教授:原上海市教委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主管,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着名青少年发展研究专家。

带队老师介绍:

周圆:心理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擅长家庭治疗、团体辅导、儿童教育指导。

吴燕霞:心理学硕士,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擅长动力学取向心理治疗,婚姻家庭治疗、团体心理辅导,儿童指导。

林光耀:心理学硕士,心理科医生,上海乐心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咨询师,擅长动力学取向心理治疗、青春期心理问题辅导。

讲座及课程介绍:(具体时间、地点和居委会商定)

公益讲座系列(一)

主题:青春期心理健康

主讲人:林光耀

目标:了解青春期孩子心理发展一般规律,走进青春期孩子的心灵。

公益讲座系列(二)

主题:亲子教育

主讲人:吴燕霞

目标:理解家庭关系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学习怎样跟好地和孩子互动。

公益讲座系列(三)

主题:儿童教育指导

主讲人:周圆

目标:了解儿童指导的重要性及其对家庭的意义,介绍儿童指导的方法及实践分享。

青少年团体辅导系列

由心理系老师(或优秀研究生)带领青少年一起读书、一起玩团体游戏,在游戏中体验学习,促进青少年的自我成长。按年龄段分组(小组组员年龄相差在3岁以内),6—10人一个小组。时间安排每周3次,每次活动3个小时,每人每次收费100元,活动地点可灵活安排在社区活动室和(或)上海师范大学。

青少年个别辅导系列

心理系优秀研究生进家庭,和孩子一起读书、交流,“以心育心”,以自己的人格和生活态度,和孩子一起学习探讨,陪伴青少年更好地成长。定期邀请孩子到大学校园和图书馆,一起读书,参加体育、智力活动,感受学术氛围,了解大学生活。具体时间和家长商定,收费每半天(3个小时)200元。

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 朋辈互助 开展形式

一 、引言

大学是学生踏上社会前的一个过渡阶段。在这期间,他们承担的不仅仅是巨大的学习压力,还要面对人际、情感、就业等多方面问题,因此遇到挫折的概率较大。而如今的大学生又多为独生子女,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相对较脆弱,出现心理波动的可能性较大。抑郁、迷茫、自卑、烦躁等情绪是每个大学生都可能因为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遇到挫折后,而产生的心理状况,如果这些情绪没有得到及时引导和消除,任其发展,就可能会使一个产生心理问题甚至疾病,导致不良的甚至严重的后果。但同时,许多同学对于专业的心理咨询抱有陌生感和抗拒感,或者说,他们不愿意对陌生的老师或医生敞开心扉。这个时候,朋友――作为大学生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之一,就会在大学生日常心理健康调试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于是除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外,作为一种专业心理咨询的延伸,朋辈心理互助的产生就显得十分重要且必需了,它可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起到辅助作用。

朋辈心理互助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咨询形式,是指由受训或受督导过的非专业人员(朋辈心理咨询员peer educator)在周围年龄相当的同学中开展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服务,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开展心理知识普及、心理问题探讨、心理矛盾化解、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情感沟通,帮助同学解决日常遇到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困扰,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推动学生群体的互助、关怀、支持,实现学生“自助”成长模式。

就高校而言,朋辈心理互助的开展是从大学生自发助人的愿望出发,以大学生群体心理发展阶段及问题为中心,以参与式教学为基础,知行并重,强调心理体验和心理调适,调动学生助人为乐的愿望,增强求助意识,在团体氛围中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与专业心理咨询相比,朋辈心理辅导具有自发性、义务性、亲情性、友谊性和简便有效性。

二、国内外的朋辈心理互助现状

(一)国外朋辈心理互助现状

朋辈互助的心理辅导起源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尝试在学校培训学生,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1969年威兰德发表首篇朋辈心理辅导领域的论文。随后美国、加拿大许多学校都开展了朋辈心理辅导的研究和实践。国外的朋辈互助由于开展时间早,形式多种多样,以美国为例,主要有:

1.朋辈心理咨询(peer counseling)。

在美国学校开展的朋辈心理咨询,包括热线电话和门诊咨询两种形式。寻求咨询的学生由一名受过专门训练的学生志愿者接待。志愿者主要通过主动倾听和支持性疗法,帮助他们宣泄情感、解决问题和促进个人成长。如哈佛大学学生心理咨询组织就有六、七个:“13号室”、“反应”、“回响热线”、“共同热线”等。

2.朋辈调解(peer mediation)

朋辈调解是指学校从学生中选拔出的朋辈调解员(peermediator)依靠沟通和调解技巧,为有冲突或争端的学生双方提供第三者的介入和帮助,有效地解决问题。美国25岁以下青少年的暴力冲突有上升的趋势,其中有许多青少年犯罪是发生在美国校园里的,而大多数冲突是因为学生不正确的处理方式升级而成的。为此,美国许多学校希望求助于朋辈调解有效地控制校园内的暴力冲突。朋辈调解的目标是使学生与教师、学校领导和心理指导老师共同担负起维护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的责任;通过朋辈调解的培训和实施,使同学增强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提高冲突沟通的技巧,学会在竞争中合作。

3.朋辈健康教育(peer health education)

朋辈心理互助被美国学校广泛地运用于包括饮食紊乱、酗酒、吸烟、吸毒、性心理卫生、艾滋病的防治等方面的学生健康教育。具体而言,朋辈健康教育是从学生中选的健康使者,为其他同学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或作为朋友,关心帮助那些不健康的学生改变不健康的行为;或让有不健康行为的学生参与到朋辈互助中,以身示范。关于朋辈心理互助对青少年健康教育成效的研究结果,部分证明了朋辈教育是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

4.朋辈伴读(peer tutoring or mentoring)

朋辈伴读是指从高年级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挑选出来的学生志愿者(peer tutor or mentor),受到一定的培训和督导后,为低年级学习弱能或身体残疾等有特殊困难的学生提供学习技能、生活技巧和心理问题等方面的朋辈辅导。美国学校中开展的朋辈伴读有许多有特色的形式,例如宿舍学习社团朋辈伴读(residential learning community peer mentoring)、新生朋辈伴读、留学生朋辈伴读。

(二)我国朋辈心理互助现状

我国的朋辈心理辅导起步较晚。在我国,浙江、广东地区部分高校最先开始这方面的实践尝试。近年来,全国许多高校都在转变和更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与方式,纷纷引进了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朋辈心理辅导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重要途径之一。

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在学生的管理上承担的责任要更多一些。这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管理人员和心理健康老师必须主动去发现问题,而不是消极地等待学生来寻求帮助。因此,虽然我国的朋辈心理辅导实施时间较短,但朋辈心理互助已有一定的发展、影响和成果。

在我国,朋辈心理互助一般都是心理委员参与为主、高校教师督导为辅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调解模式。主要有以下形式:

1.构建朋辈心理辅导的三级工作网络

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的三级朋辈心理辅导网络,即学校(学院)一级成立学生心理协会或包括辅导员在内的朋辈心理辅导中心,在每个班级增设心理委员,每个学生宿舍设立心理信息员。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原则上在学生自愿、辅导员推荐的基础上产生,归入学院一级朋辈互助队伍中,并给予必要的培训。这样一个多级心理教育阶梯,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不同层面,比较系统地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中得以普及化和规模化。

2.选拔和培养朋辈心理辅导员

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具备以下特征: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专业知识和技术;对心理辅导工作有浓厚兴趣与热情,责任心强;具有相对稳定健全的人格,为人真诚,亲和力较高,善解人意,关心他人;思维清晰,善于倾听;有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组织学生开展团体活动的经验等。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上岗前必须进行心理咨询基本知识、大学生心理发展知识和注意事项的培训,特别注意增强情景性体验,也可以进行见习和实习等,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模拟咨询,在实践中感受、体会朋辈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提高心理咨询的技巧,培养处理实际问题和偶发事件的能力。同时,经常性召开例会交流咨询技巧,进行案例分析,观摩心理电影,开展专家讲座、沙龙讨论、读书报告等,不断提高心理辅导员的相关技能、技巧。另外,专职心理辅导老师还要定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督导,并建立和完善效果评估与激励机制,注重对他们的考评与奖励。

3.朋辈团体辅导与朋辈个体心理辅导相结合

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工作者的指导下,根据求助对象问题的相似性组成团队,通过共同探讨、训练和引导,促进团队成员共同发展,解决求救对象存在的心理问题。团体辅导主要以生动活泼、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游戏为主,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潜移默化性。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普遍关心或部分同学共同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是有效的,如怎样提高自信心、如何处理宿舍的人际关系、如何对待情感问题等,通过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往往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另外,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创设宽松的氛围,也有助于成员间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

朋辈个体辅导的主要形式是针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可以实行轮流值班制度,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辅导和面谈等形式进行。通过个别辅导,及时帮助同辈明确问题,找出原因,缓解压力,化解矛盾冲突,矫正错误认识与不良行为,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避免将心理问题恶化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有效地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而辅导者在助人的同时也升华了友谊,改善了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促进了“助人―自助”的良性循环。

4.广泛开展心理知识的宣传普及与心理特色活动

依托朋辈互助团体开展各种心理互助活动,是朋辈心理辅导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带动作用。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编印刊物、橱窗、板报、校园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月(周),举办朋辈心理讲座、朋辈心理剧、朋辈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演讲征文、趣味心理游戏、心理电影赏析等一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传授心理调适技能,营造“关注心理、关爱自我”的校园氛围。

5.注重建立基层的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机制

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是深入班级和宿舍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中坚力量,他们立足于本班,及时反馈同学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承担着心理问题的预警和后期跟踪工作。他们在班集体中宣传普及大学生心理卫生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向同学们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援助设施;关注班级学生心理状况,主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深入观察并及时反映本班学生心理动态,当发现有学生处在心理危机、应激状态或出现心理明显异常时,在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或劝导当事人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同时也做好心理问题学生的后期跟踪与援助工作,帮助其恢复心理功能和保持心态平衡。建立定期反馈制,每隔两周或是一个月,班级心理委员要以书面形式向学院朋辈心理辅导中心进行信息反馈,其内容包括:同学们关心的学校适应、学习方法、人际关系、班级管理、恋爱等问题;对以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等级评定,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确定心理干预方式。通过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的辛勤工作,不仅使得同学们的各种意见得到反馈,把某些可能的矛盾解决于萌芽状态,而且为朋辈心理互助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朋辈心理互助尽管开展时间不长,理论和实践都还不是十分成熟等,开展形式也和国外存在差异,但它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自我发展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对学校专业心理辅导和教学都已起到了不可或缺的辅助作用。朋辈心理互助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行具有良好的前景,相信一定能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里的一种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石芳华.探析美国学校中的朋辈心理咨询[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7,3,(2):1.

[2]胡远超,赵山.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10):8-9.

[3]祝香香,陈庆.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工作 完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34.

[4]孙炳海,孙昕怡.朋辈心理咨询模式述评[J].思想理论教育,2003,(9):65-68.

[5]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28.

[6]张金健,朱正中.高校设置班级心理委员实践探析[J].中国校医,2008,(4):460-461.

[7]宋宁.心理教育的“朋辈督导”[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21-23.

[8]文秋林.校园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6):14-16.

[9]秦S,黄新海,裴学进.论朋辈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8,5(5):89-91.

[10]胡伟,胡峰.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高校中的运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10):12-13.

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范文第6篇

关键词:逆反心理 中小学生 成因 对策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有逆反心理现象普遍存在,那么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呢?本人认为应从学生自身、学校、教师等方面找原因。

学生方面: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生理急剧发展并逐渐成熟的时期。少年期是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过渡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变期,其主要特点是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冲动性和自觉性等交错发展着,因而在生理和心理、社会化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变化,使他们感到“自己长大成人了”。

青年少正处于心理机能不断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其不断积极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他们提出的要求,往往与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相冲突矛盾,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青少年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身心发展不协调,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为青少年的心理既受其生理发育的制约又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还有性格的影响。

还有青少年其个性心理不稳定、情绪波动大、敏感幼稚、辩别和自控力弱,易走极端。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生理明显早熟,但其心理和生理往往不能协调发展。生理的逐渐成熟使青少年的某些主观需求随之增长,原有的心理失衡了,心理发展滞后的青少年不具备满足这些需要的主客观条件,因此主客间产生矛盾,引发心理压力,加之生理上的明显变化,使青少年产生重新发现和确认自我的强烈欲望,向往人格独立和自主自立,他们迫切需要参与社会活动,满足自我,当他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由于自身的特点与客观环境的作用,使他们的心理出现不适,因而也会产生逆反心理。

从学校和教师方面的分析:

教育改革进程缓慢。体制的弊端,传统的惯性像顽疾难除。现今“应试教育”仍大有市场,学校“重智轻心”现象仍很普遍,学生课业过重,严重挤占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所必需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因袭传统,思想守旧,缺少与学生沟通,缺乏民主和人文关怀,不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学习特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学生难以接受,因此表现出不满和反抗,以致产生逆反心理。

还有学习、升学竞争的压力,也使老师与学生之间产生矛盾。老师的业绩与学生考试的分数捆绑,一旦学生的成绩不理想,老师就连吓带逼,连损带骂,造成学生心理压力过大。老师们没有考虑学生的基础水平、情感、态度,不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心唯系分数,对学生盲目高要求,造成学生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导致身心俱疲。有的学生不胜其苦,开始与老师对着干,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那么如何矫治具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学生呢?笔者研究认为从产生的原因找对策。

学生方面的对策。青少年学生对竞争、忧患和生存意识的教育应主动接受,不断提高个人生存能力和竞争意识,具备坚强的意志和优良的心理品质。主动参加挫折教育,正视挫折和失败,对生活持豁达开朗的态度,经得住挫折和失败,以此消除逆反心理。

青少年学生还应培养自己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活能力。积极了解社会,重视生活技能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培养个人能力,提高调适心理压力的能力,消除逆反心理。

另外,应重视个人自我调节,学会学习和宽容。多阅读一些伟人、科学家成功事迹的书刊,开阔视野,不断激励自己,懂得只有胸怀宽广,接纳他人的人,才能成就大业,把注意力放到学习中,走出心理误区。

学校和老师的对策。学校应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在学校里通过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热爱学习和生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采取多种方法,传授学生心理卫生知识,有针对地围绕青少年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教育,重在疏导,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指导他们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促进身心协调发展。

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开设心理咨询辅导站和信箱,及时解决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烦恼。提供有关报刊书籍,让学生自由阅读。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教育理念,做学生的良好益友。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研究教育,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尽量减轻学生学业负担,避免学生心理压力过大。要特别关注后进生,对他们加大情感投入,用引导代替斥责,用关爱代替讽刺,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

教师要坚持疏导教育,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避免直接批评和正面冲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学生犯错误时,采取个别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耐心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乐意改正,不要当众批评,保持友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学生逆反心理不是一两次教育就可以消除的,需要平时留意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解决烦恼。对学生过度维护自己的形象和追求独立、自尊,教师要及时给予纠正,在不伤害他们自尊心的前提下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避免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

总之,只有学生、学校、教师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参考文献

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范文第7篇

关键词:职中生教育;就业心理;就业策略

一、职中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受国家各个层次院校扩招和整体经济状态低迷的影响,就业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现状,职业中学毕业生也不可避免承受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但是在职中生“就业难”的同时,就业市场却出现了另一种相反的现象:用人单位难招合适的人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从学校和学生的角度来说,主要有以下原因:职业中学数量在增加,学校不断扩招且盲目开设热门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较差,心理准备不足,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就业期望值过高,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职中生应适时调整就业心态,正视现实,发挥专长,敢于竞争,放眼未来,方可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顺利迈出第一步。

二、职中生就业心理状态分析

职中生是一个特殊的受教育群体,从年龄上来说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典型的青少年心理特征。青少年期是从无忧无虑的童年迈向成年的重要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身体各项机能的迅速发展对青少年心理转变具有重大的影响。青少年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要求独立自主,竞争意识强,不再盲从家长和老师的教导。尤其是在现代信息社会,青少年接收信息的来源广泛,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1]。这些因素导致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具有鲜明的积极和消极两面性。前者主要体现在个性突出,思想解放,学习能力强,易于接收新事物。职业中学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环境和自身的原因使得他们不仅具有青少年普遍的心理特征,也具有其独特的心理劣势,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自卑心理

职中的生源主要来自于没能考上高中的那部分同学,职中生通常自制能力较差,学习方法不当,文化知识基础较差。他们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蔑视和家长的训斥。然而职中生接受的是职业教育,更早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难免产生迷茫、焦虑的情绪。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职中生普遍会产生自卑心理,一旦在学习生活中受到挫折就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甚至会破罐子破摔。面对就业考验,更是如此。

(二)叛逆心理

正处于青少年期的职中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思维仍有待于发展和完善。自信心的不足和学业上的挫折极易让心智尚未成熟的职中生产生偏激极端的行为。职中毕业生在就业遇挫时,容易逃避自我反省,反而将矛盾归咎于他人和环境,甚至对家长和社会产生对立和敌视态度。

(三)攀比心理

相对于封闭的高中生,职中生更容易接触到外界社会,社会上许多不良风气已经污染到校园。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攀比”。仍处于青少年时代的职中生极易受社会上“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错误价值取向所侵蚀,这将导致职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关注点产生错位,他们比较谁穿得好,谁花钱大方,甚至谁的恋爱对象更好,反而忽略了最应该“攀比”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和将来的发展。互相仿效和攀比使职中生产生了不良的人际关系,伴随而来的是道德滑坡和学习目标的迷失,也给他们就业带来负面的影响[2]。

以上三种职中毕业生常见的心理劣势,对他们的就业是非常不利的。如何培养职中生自信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是职业中学的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三、克服职中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增强职中生就业的自信

如何改变职中生多年以来积累的负面心理状态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耐心和持续的工作。开展心理辅导应成为学校一项系统和常态的工作,学校应设专门的就业心理辅导课程,通过专题讲座,心理辅导活动,心理咨询、心理测试等多种形式对职中生的就业进行专门和科学的指导。指导学生要做好“到基层,到一线工作”、“珍惜第一次就业机会”和“不轻易跳槽或辞职”等心理准备。让职中毕业生全面了解社会,客观评价自我,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定位问题,确定自己的择业目标。

信心来自于成功,而成功依赖于实力。无论从事任何职业,干好干长的前提都要精通业务,所谓行家里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能让自己成为专家,也至少应该通晓常识,这样才能有信心和底气在所从事的职业里面站住脚跟。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强调职业技术的实用性与操作性的统一,以培养学生扎实的职业技能,较强的操作能力,保证把职中毕业生培养成为有用的技术人才。通过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职中生可以不断地积累自信心,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最终更加从容和自信地面对就业市场。

(二)家校结合,加强职中生就业心理辅导

学校是学生教育的最主要力量,但不是全部。人的发展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巨大,而家庭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不可否认的是,职中生知识基础薄弱,易于自卑,容易叛逆的特点往往和家庭环境及父母的教育思想有很大的关系[3]。因此要培养职中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离不开家庭的配合,特别是就业方面的心理辅导。学校应和学生父母育思想,尤其是要转变部分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引导家长加强和学生的情感交流,防止家长使用责骂甚至暴力来批评学生或仅靠金钱来奖励学生就业的做法。学校应帮助家长了解职业方面如衣着装饰、礼仪习惯、劳动素质,就业意识等知识。家长和学校还应统一认识,共同教育学生择业时不能只考虑稳定、清闲、福利好等眼前利益,忽视职业的长远发展;应改变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改变在择业过程中暴露出诸多负面的人格心理特征,如就业挫折承受力差,缺乏自信心或过于自负,竞争或进取精神欠缺等。

(三)树立职中生“先就业,后择业,再谋发展”的思想

职中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型”初级人才,在目前的生产水平条件下,此类人才通常在人才市场上仍然有大量的需求,因此就业并不困难。但是由于职中生起点低,尤其是理论水平相对薄弱,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相对于本科以上的学生会有更大的挑战。因此,职中生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因为自己在就业入行门槛低,心里就先矮别人三分。在就业过程中,很多职中生对自身价值分析存在不足,工作中过于自卑或者过于自负,产生了冷漠或者排斥的想法,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前途失去信心和耐心,这种做法对自己的前途是有害的[4]。提高自信,先就业,从低职业做起,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在就业之前是非常重要的。现代企业选择人才并不主要是看重谁的学历,而是看重他的实际操作能力,行行出状元正是这个道理。从事一个职业,就要在这个工作岗位积累一定的资本和经历,即使将来转换工作也可以从容面对。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积累了职业经验再择业的事例,因此,职中毕业生不要奢望一步到位找到自己的理想职业,而是要有耐心,有长远步骤地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先从小处着眼,慢慢积累各种资本,然后就有可能达到自己的职业理想。“先就业,后择业,再谋发展”,怀揣信心,在择业和就业的路途中踏实走好每一步,必将最终迈向成功。

职业中学的教育工作者面对的工作对象是职中生这一特殊群体,因此需要更加细致、耐心和系统的开展工作,加强职中生心理和知识技能两方面的培养,从而引导职中毕业生正确评价自我,克服心理障碍,积极调适职业期望,确立合理就业目标,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宗奎.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学习[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

[2]代月明.浅谈中学生攀比心理解决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26):41-42.

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范文第8篇

一、“五失”青少年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失学方面

主要原因:一是因疾病而造成失学。二是家境比较贫寒,父母在外打工,辍学帮助料理家务照看病残老人或务农。存在的问题:一是个别村对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定宣传、教育、落实的力度不够,未能确保义务教育期间无失学青少年。二是工作不细,没有及时掌握失学情况,存在底子不清、情况不明的问题。三是采取措施不够有力。对有学习能力的失学青少年,没有针对性做好帮扶工作,督促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完成学业。

(二)失业方面

主要原因:一是有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上期望值太高,眼高手低。二是有的青年对工种、工资、工作等挑三拣四,找不到自己认为合适的工作。三是有些文化水平低,没有专业技能,又不愿干重活脏活,择业较困难。

存在的问题:一是对国家关于扶持就业的优惠政策和正确的择业观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二是对职工的技能培训的范围、种类还不够宽泛,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三是有些企业工资、福利、待遇太低,没有创造一个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良好氛围,有些人宁愿失业在家也不愿到企业就业,致使目前存在部分人员失业和企业招工难的矛盾问题。

(三)失亲方面

主要原因:父母因车祸或疾病双亡。

存在的问题:一是掌握底数不清。帮扶的力度不够。对一些因车祸、疾病等原因导致失亲的困难家庭,虽然出台了很多帮扶政策,但在落实上还存在不及时不到位的问题。

(四)失管方面

主要原因:一是父母离异或外出务工,都不愿管孩子,孩子只能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

存在的问题:一是对失管青少年家长思想教育工作做得不够、不细、不好。二是对失管青少年帮扶不够。

(五)失足方面

主要原因:一是父母管教不严、方法不当或离异家庭疏于教育;二是青春期性格尚未健全,叛逆心理,容易结交不良人员,打架斗殴危害社会;三是受网络游戏等负面影响、遇到坏人引诱,结伙偷盗犯罪。

存在的问题:一是普及法律知识的力度不够,教育宣传的形式、效果不够明显;二是对网吧、游戏厅等游艺场所监督治理的措施不够长期有效;三是家庭、学校、社区对失足青少年没有做到早发现、早帮教、早纠正。

二、对“五失”青少年关爱帮扶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对失学青少年的帮扶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二)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帮助失业青少年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