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建设 农村信用社 马龙县 小额信贷

一、马龙县信用乡建设的基本现状

马龙县位于云南省东部,地处昆明、曲靖两大城市之间。马龙县东及东北部与麒麟区、沾益县接壤,南与陆良县、宜良县毗邻,西及西北与嵩明、寻甸两县交界,国土面积1614.15平方公里。全县辖3乡2镇5个街道,共73个村委会(居委会、社区),433个自然村,522个村民小组,农户总数50,528户,共有人口20.6万。

(一)创建成效显著

马龙县自2010年开展信用村和信用乡(镇)建设以来,完成农户建档43,968户,其中评为AAA级12,866户,AA级15,553户,A级6,160户,A级以下2,098户,AAA和AA级贷款农户12,935户,占辖内贷款农户总数的92.53%,共为符合授信条件的36,677户农户授信158,862亿元,农户贷款面达38.11%。自2010年开展信用乡(镇)创建以来,已创建信用村61个,占全县73个行政村(居、社区)总数的83.56%,已创建信用乡(镇)9个,占全县10个乡(镇)的90%

(二)创建机制逐步形成

马龙县信用乡建设实行“政府牵头、信用社主导、部门配合、农民参与、整体联动、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提高质量、扎实推进”的工作机制。创建的乡政府成立了信用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长任组长,信用社主任任副组长,各村委会书记、信用社信贷员为成员组成。创建流程是:农户信息采集/农户建档/农户评级/农户授信/张榜公示评级及授信情况/核发贷款证(卡)/信用村验收/信用村授牌/信用乡验收/信用乡授牌。在创建中,信用村的验收和授牌由县创建领导小组负责,信用乡的验收和授牌则由市创建领导小组负责实施。信用乡验收标准分为三个大项,分别是:创建组织领导占15分,基础工作占25分,评选标准条件占60分,创建制定了信用乡建设实施细则和实施方案,马龙县信用乡建设工作由个别试点发展到全面推广阶段,创建工作在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制度。

(三)村民民主得到充分发挥

马龙县信用乡创建,在信用户评级时各村成立评级小组,小组成员由村长、村民、信用社人员组成,评级人员对本村农户可谓人熟、地熟、情况熟,村民能充分发挥民主,直接参与评级,对农户个人信用品质、家庭经营情况较为熟悉,评级授信更符合实际,这解决了过去由农信社单方评级授信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评级授信事项更客观,授信更能符合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户生产生活的需要。

(四)贷款发放操作更透明

马龙县信用乡在创建中,信用户的评级情况要在本村张榜公布,评级情况要接受群众的监督,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要求做到“三个”公开,即贷款条件公开、贷款流程公开、评级情况公开,贷款条件和流程公开,信贷审批在阳光下运行,这杜绝了“人情贷款”、“关系贷款”的人为主观臆断放款,农户能否贷款,能贷多少款不再是由金融机构单方说了算,能否贷款是看农户是否达到贷款条件,贷多贷少是看农户的经济条件、借款用途、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

二、信用乡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农户“贷款难”问题得到了缓解

农村由于缺乏有效的抵押资产或担保物,许多农户“贷款难”,在信用乡创建后,所有评级授信的农户依靠自己的信誉就能方便快捷地得到信贷资金,农户“贷款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为许多家庭贫困、资信良好的农户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会。

(二)地方特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

通过小额信贷扶持有特色的种植户和养殖户,发挥当地农业比较优势,提高当地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如马龙县的旧县镇是马龙县第一个建设的信用镇,通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扶持,近年农业生产发展迅速,第三产业活跃,烤烟产量产值稳居全县首位,花卉、蔬菜、药材、乌骨鸡、梅花鹿等种养业形成了规模经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农民信用意识得到提高,农村信用环境得到优化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农户贷款不需要抵押担保,凭自己的信用就可获得贷款,这让信用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农户树立了“要想富,先当信用户”的信用意识。信用乡创建促进于农村信用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利于制止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有利于农村各类经济主体及时、方便地获得资金发展,扩大生产经营,增加收入实现致富。创建信用乡,农户信用意识得到了提高,民风、村风得到了好转。

(四)政府、金融机构和农户的关系得到了巩固

在推进信用乡建设中,村委会积极发挥了作用,通过对农户的调查、农户获得贷款,被评为信用村的信用户,可享受农信社的贷款利率优惠,政府部门帮助农户选择经营项目、筹集资金,既能增强村委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也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还能对农信社的工作形成良好的支持氛围,为农信社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经营环境。

三、创建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激励机制不到位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主体责任意识不够,其中之一原因就是考核激励机制不到位问题。一是经费不足,信用乡创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户信息采集工作量较大,投入时间长,成本较高,信息采集后情况变动大,每年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维护,但目前创建投入经费较少,主导创建单位农信社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创建主导单位积极性不够高。二是信用乡创建激励措施考核单一,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考核配套机制,考核机制要包括物质、精神和政策激励措施。

(二)授信额度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行一次核定,一次签订贷款合同,3年内可循环使用贷款,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村扶持政策的增多,农村扶贫开发,农村小城镇建设不断推进,这些政策环境变化快,在信息采集时不能准确预见,创建时的农户授信额度已不能满足农户生产生活的需要。另外,农村规模化经营、农村产业调整以及农业自然变化等都会对授信额度产生影响。

(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主体责任意识不到位

马龙县信用乡创建是马龙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一部分,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多,工作量较大,工作周期长。《社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明确提出了“政府推动,社会共建”的原则。马龙县信用乡的建设,虽然市、县、乡都成立了专门的创建领导小组,但是部分乡(镇)政府、部门对信用体系建设了解较少,对主体责任理解不到位,把信用乡创建信用工程误解为“信用社工程”,普遍存在对该项工作重视不够,对政府相关部门的信用体系建设责任不明确,考核力度不够,对政务信息公开、信息互通、信用奖惩联动机制协调不够。领导小组成员责任不明确,没有充分发挥各自工作优势形成合力开展好这项工作,创建具体工作基本全部由农信社负责抓,成员单位没有具体参与信用乡的建设工作,仅仅参加创建动员会和验收会,领导小组成员“挂名不挂责”。

(四)创建宣传不到位

马龙县信用乡建设在宣传方式上主要依靠电视新闻和宣传折页,宣传组织者是农信社,宣传主要集中在下乡采集农户信息时,并且仅在创建的村或乡中宣传,未对那些尚未创建的村或乡进行宣传,宣传方式单一、宣传面小,这对于农村信用环境的培育,信用乡规模扩展壮大是不够的。其次,一些农户对农信社信息采集这一事都知道和了解,但大多农户不知道这是在创建信用乡,也不知道创建信用乡有什么好处。

(五)经济环境客观变化导致信用乡难保“信用”

近年来,由于产业调整、经济发展转型以及经济下行的影响,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个体工商户生产十分困难,发展举步维艰,贷款到期不能及时偿还,不良贷款不断攀升,不良贷款占比升高,不良贷款占比不能达到原评定标准要求。如信用村的评定要求不良贷款占比要控制在3%以下,但由于以上原因的影响,部分乡村不良贷款占比高于此标准,“信用村”、“信用乡”面临摘牌。

(六)信息采集难,成本高

近年,农户外出务工增多,有的全家外出务工,这带来农户信息采集十分困难,采集需要的时间较长,另外,有的农户获得贷款后又外出务工,人员流动性大,贷款到期不能及时联系到农户,贷后管理难。其次,农户信息缺失,有的农户二代身份证尚未换发,而提供的户口薄信息不全,信息采集十分困难。有的农户户主年龄已超出贷款授信规定条件,而子女在外就学或外出务工又不符合信息采集要求。有的农户居住远,交通不便,白天在外劳作,无法进行信息采集,信息采集往往要在晚上或多次入户才能完成,信息采集成本较高。

四、马龙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对策建议

(一)加强激励考核

一是加大激励考核力度,明确政府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主体,承担主体职责。二是加大信用乡创建的经费投入,确保创建所需经费的后勤保障,设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财政专项支出预算机制。三是发挥多方力量共同筹资创建。四是除了经费考核激励外,可给予政策配套考核,调动各方创建的积极性,比如创建信用乡后对农信社在合意贷款、支农再贷款、贷款贴息方面有相应的激励措施或政策倾斜;在文明单位评比、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对信用乡或信用乡所在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不良贷款占比比较低的村给予更多的利率优惠,提高农户守信积极性。

(二)提高授信额度,拉开信用授信额度档次

近年,马龙县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农村烤烟、水果、蔬菜栽种已逐步形成规模,经济收益不断增高,同时,农村外出务工人口增多,出现很多闲置土地,出现了承包闲置土地的跨村、跨乡包田种地现象。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趋势导致农户的资金需求增加。现在创建后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最高10万元,其金额已经不能满足农户生产需求,应当适当提高贷款的最高限额,以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另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村的发展开始发生了变化,部分农户通过承包闲置土地,形成规模化的经营,这种规模化经营对资金的需求远远高于当地农户平均资金需求。对这一类农户,应该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实行适当超前的授信额度,而不是实行统一的政策,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更大程度地满足其资金需求。建议拉开AAA、AA、A三个信用等级的授信额度。较好的信用等级授信额度的设置应与当地农户的平均资金需求额度相适应,优秀等级的授信额度要适当超前提高,以满足那些规模化生产农户的资金需求。一般等级则服务于那些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户,既要让这类农户能够得到资金资助,又要让农信社承受的违约风险不高。

(三)完善创建机制,加强创建研究

对信用乡的建设要开展研究,特别是创建中出现的新问题要进一步总结研究,如信用乡创建成功后的维护机制的建立,要把创建工作的成果巩固下去,形成一个长效机制,要把信用乡创建的成果推动运用到“信用县”创建,进一步扩大农村信用工程的创建,培育巩固农村信用环境,在创建发现的新问题要进一步研究措施,不让创建成果滑坡,要积极政府及各有关部门汇报,争取政府、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要把大力推进奖惩办法,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借助司法力量,采取公开信息、黑名单曝光等手段,让失信行为无处藏身。

(四)完善制度,巩固创建成果

信用乡的创建没有理论指导,没有固定的模式,是金融机构在金融实践中探索的路子,创建内容、创建指标,创建考核、创建验收、创建后的维护等方面都没有经验可借鉴,在实践中要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探索,形成制度,巩固创建成果。

(五)加大宣传,扩大影响面

在宣传方式上,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新闻、报刊、手机、微信媒介进行宣传,也可通过村民大会、故事会、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墙体广告、立柱广告、公交车身广告、入户讲解、村民论坛、微电影进行宣传;在宣传内容上,要宣传信用的好处,创建信用乡的意义、作用,创建后农民能得到的好处、对经济发展取得的作用,也可宣传不讲信用的危害和事例,让农户知道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的意义,帮助农户认识讲信用就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不讲信用就没有发展出路的道理;在宣传的组织上,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村委会、村民、工商联、中小企业都是宣传者,要发挥集体力量,发挥大众智慧,让“信用”人人知,人人讲,大家自觉维护信用环境建设。

五、结语

马龙县信用乡经过5年多时间的建设,在实践中积累很多经验,农户的信用意识逐步得到了提高,农村信用环境逐渐好转,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以信用乡的创建为载体,对于加快马龙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当地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具有明显效果,对于探求支农服务的金融改革和深化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新时期面对农村城镇化、土地集约化、农业种植规模化现象及农户资金需求额的不断增加,农信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如何深化发展,如何适应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是我们急需研究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小萍,陈佳丽,吴钟彬,陈健升,欧焯荣.广东欠发达地区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南方农村,2012,(5).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问题范文第2篇

一、县域金融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金融支农体系不够完善。前些年,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逐步深化,业务向大中城市集中和转移,国有商业银行县域机构逐渐收缩,特别是在农村的金融服务网点大量被撤并,国有商业银行逐渐淡出农村金融业务,大部分县(市)农村目前仅农村信用社一家支农金融机构。如汉寿县2000年以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的金融服务网点达20多家,而目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的金融服务网点仅剩三家,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大量撤并,重组,形成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盲区,削弱了县域金融支农的力度。

2、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支农资金供求失衡。一方面,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农业税的逐步取消,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加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呈现出刚性增长态势;另一方面,县域金融机构虽然近几年各项存款增加较多,但农村资金外流较为严重,据调查,汉寿县近几年每年净增存款达5亿多元,2008年12月末存款余额达44亿元,而同期国有商业银行上存资金达25亿多元,农村资金大量流入城市,当地新增存款大部分没有用于支持当地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农村经济对信贷资金需求量的刚性增加趋势与农村资金外流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如汉寿县每年农业生产资金缺口达到4.5亿多元,金融支农资金的相对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3、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职能的发挥不充分。支持“三农”除需要财政资金的投入以外,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发挥其特有的扶持功能,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制约了金融支农作用的有效发挥。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由于目前改革还不到位,定位不准,仍停留于国有粮棉油流通环节的信贷服务上,以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发放和管理为主,其他政策性业务,如支持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功能,并没有运作起来,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乏力。

4、农民贷款难问题依然存在。近些年来,农村信用社通过大力推广小额农户信用担保贷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但一方面由于基层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过高,往往不分贷款对象、用途、信用状况等,一浮到顶,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给农民贷款带来了难度;另一方面由于农民特别是农业生产大户、农村中小企业,有效抵押资产不足,贷款担保较难,这也导致了农民贷款难。

5、金融信贷创新和服务滞后。近年来,随着农村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趋向多样化,但大多数农村金融服务部门仍沿用传统金融服务手段,金融业务仍然以传统的存、贷、汇为主,缺乏信贷服务品种创新,已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6、民间借贷活跃,但欠规范。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信用资金增多,农村民间借贷日趋活跃。据调查,汉寿县农村民间借贷规模目前达3.5亿元以上。由于没有法律保护和监督约束,民间借贷良莠不齐,纠纷频发,矛盾四起,增加了农民债务负担和农村金融风险。

7、农村金融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农业靠天吃饭,始终是个高风险行业。目前,大部分县(市)还未将农业保险纳入农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因此,县城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对放手发放农业生产和农业基础设施贷款存在顾虑。

二、解决县域金融支持建设新农村存在问题的建议

1、完善金融支农服务体系,满足“三农”发展需要。一是要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银行在承担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基础上拓展开发性金融业务。加快农业发展银行改革步伐,健全和完善政策性金融功能,在继续支持国家粮棉油储备体系建设,履行为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等政策性业务的同时,整合政策性金融业务,创新信贷服务,改进经营方式,拓展新的业务,开办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本建设和扶贫等贷款业务,加大对涉农龙头企业的贷款扶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益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等纳入支持范围。二是进一步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作用。深化农业银行改革,明确农业银行支农主体地位。农行上级行要给予县级机构更大的自,扩大基层机构的信贷权限,增强其融资功能,明确要求其在农村吸收的资金的60%用于发放农业贷款,按不同地区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信贷管理方案和信贷政策,鼓励基层机构重点支持农业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新型发展模式。逐步提高涉农贷款的总置和占比。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减少办理环节,降低中小企业贷款准入门槛,加大对涉农中小企业的贷款发放力度。三是要继续深化农信社改革,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在支持农村、农业、农民方面具有其它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农村信用社试点改革力度,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和自我约束,增强支农服务的功能。加强国家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扶持,帮助消化因政策性原因形成的历史包袱,各级地方政府要积极帮助农村信用社增存收贷,进一步壮大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势力。四是鼓励发展多种农业保险业务。应在农村建立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的农村保险体系。目前可探讨发展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等。

2、构建多层次的农村担保体系,缓解农民贷款担保难闻题。一是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实行多种形武的质押办法。如可开展林权和土地经营权质押以及应收账敖抵押,探索运用动产质押、包单质押等形式,根据“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共同特点,采取“一企一策、一户一策”的办法解决农民抵押、担保难问题。二是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积极发展社会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完善中小企业和农户信用评价体系。深化信用乡(镇)、信用村、

信用组、信用户的创建力度,着力推进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三是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面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设立农业担保机构,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建立担保基金,可将乡村集体积累和其他可用资金存入信用社,成立担保基金,农村信用社以一定的放大比例向指定的农户发放贷款,以此为杠杆撬动农民增收,解决农村贫困弱势群体贷款难问题。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积极拓展农村担保业务。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问题范文第3篇

县农村信用社一直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作为支持三农、服务三农,加大信贷投入的主要抓手,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发展很快,至末余额已达到***万元,占各项贷款的63.74%。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诸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尤其是信用风险。去年8月份,和县联社为有效规避小额农贷风险,决定降低农户小额贷款的信用额度,由原来的3万元调整到5000元。该政策出台后,对和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农民反响较大,截止今年1季度末,县小额农户贷款余额为69715万元,比年初减少5634万元,占各项贷款的55.39%,比去年底降低8.35个百分点。为了解农户小额贷款存在的问题,促进小额农贷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的主力军作用,近期我们实地调查了雍镇、善后、城南三家农村信用社,剖析其中原因,寻找解决对策。

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宣传工作不到位,少数农户对小额信用贷款“信用”二字缺乏足够认识

和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自90年代末农村信用社规范工作结束后在全县迅速推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推广之初,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信用社宣传工作没有到位,许多农户根本不了解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真正含义,部分农户甚至误认为,拿到了贷款证就是拿到了享有在信用社贷款的权利,对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知之甚少。

(二)基础工作不到位,等级评定欠真实

小额信用贷款有别于其他贷款的主要特点是无抵押担保等保护措施,存在一定的信用风险。推广之初,一些业务量大、信贷员少的信用社存在畏难情绪,在信用等级评定过程中,存在工作不细、把关不严现象,少数信贷员在没有深入调查的情况下,仅与个别村干部商讨决定农户的信用等级,极少数责任心不强的信贷员甚至将“信用登记评定”“全权委托给行政村干部,致使“信用等级评定”不够真实,与客观实际严重不符。“信用等级评定”流于形式,为日后该类贷款的管理和清收埋下了一定的隐患。

(三)贷款用途难以把握,挪用现象较为严重

由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只需借款人提供身份证、贷款证即可办理,信贷员不需要进行贷前审查,因此信用社无法掌握和控制小额农贷的贷款投向,小额农户贷款被挪用现象较为严重。从调查的三个信用社看,每个社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类似情况,最严重的社有30%以上的农户贷款被挪作他用,甚至出现十几个农户每户贷款3万元给一人使用的现象。而信用社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贷款营销考核任务,对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被“挪用”也未引起重视。

(四)小额信用贷款金额小,笔数多,工作量大,管理催收难度大

一是小额农贷涉及千家万户,工作量十分大。从调查情况看,一个信贷员最少要管400多户,最多的要管上千户,如此大的工作量,信贷员要做好贷款的催收、结息、调查等工作,实属不易。二是小额农贷设及地域广,清收工作难度大。我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大部分为每户3万元,而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耕种每户只需要几千元,小额农户贷款中贷款额度较高的借款人大多是外出经商、打工者。据不完全统计,3万元额度借款人,每个社都有15%-20%的人外出打工,有的打工者连春节都不回家,信用社常年找不到当事人,收贷收息难度加大。去年底,三个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共5114笔,金额9284万元。其中无法催收863笔,金额1367.94万元,分别占16.9%、14.7%;从未结息的1309户,金额1748.19万元,分别占14%,18.83%。

(五)农村信用环境欠佳,依法催收执行难

近年来,由于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企业对征信的认识逐步提高,信用意识有所增强,但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农村地区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知识普及不广,农村的信用环境尚不完善,农户对信用的认识仅处于初级阶段。我县农村少数地方借款人不守信用,想方设法逃废信用社债务现象时有发生。有的贷款户甚至以蒙取贷款为目的,不顾有无偿还能力,钱到手后便杳无音讯。信用社在催收无果的情况下,只得通过法律程序进行催收。但由于小额信用贷款无有效抵押,加上法院的执行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赖债行为,给农村金融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三个社共向法院诉讼贷款案件51笔,金额197万元,执行21笔,金额39.1万元,执行率分别为41.2%、19.8%。

(六)现行考核制度影响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投放

一是按季考核贷款收息任务,影响了信贷员放贷的积极性。目前,3万元额度的贷款大部分用于外出经商打工者,这些人平时不在家,一般情况下每年春节回来,有的春节也不会回来,这样一来,农户小额贷款发放多的信用社及信贷员就很难完成按季结息任务,直接影响到职工的收入。信贷员为了完成任务,有时不得不自己掏钱代为垫付利息。因此,小额贷款这个既费 时、又费力、难出效益的贷款没人愿意去做。二是不良贷款考核力度大,信贷员产生了“惧贷”心理。小额信用贷款贷时没法审查,贷后不知去向,又无有效财产抵押,加上现在农村的信用环境不佳、司法执行力度不到位等因素,要将该类贷款不良率控制在2%,谈何容易!而县联社对新增贷款不良率超过2%的信贷员,一律实行下岗收贷,这样一来没人敢再放此类贷款。

(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显现

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其用途为农业,方式为信用。在目前农业还是弱势产业,人们信用意识比较淡漠的情况下,风险显现已是必然。至末,按五级分类口径统计,三个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为9284万元,不良贷款率3883万元,不良贷款占用率为41.83%。

二、改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建议

(一)完善信用评定机制,防范信用风险

一要宣传到位。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使广大农户正确理解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含义,在广大农村营造良好的信用意识和法律意识,避免盲目贷款和恶意贷款行为的发生,确保信用贷款的良性循环。二要定期评级。信用社每隔两年进行一次信用评级,并严格按照级别发放贷款,确保小额贷款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的权威性。信用评级前信贷员要深入行政村了解情况,对每户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评级时要先由农户直接向信用社申请,管片信贷员、信用社主任与村组干部共同商讨决定等级。

(二)规范评级操作机制,防范操作风险

要把对农户的信用评级工作,作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要在县乡(镇)两级政府的领导下,统一布置,统一行动。各级政府要确定专人具体负责,并一级抓一级,一级考核一级。要建立由村委会、村民代表和农村信用社信贷员组成农户信用评定小组,发挥村委会和村民代表熟悉农户家庭情况的地缘、人缘优势,对申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的生产经营情况、资产状况、信誉状况、经营能力、道德水平及还款记录,进行全面调查,认真开展农户信用等级的评定工作。并以此为依据,逐步建立统一的农户信用登记咨询系统,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更新有关数据,建立动态的管理系统。扎实推进信用村镇的建设和评定工作,对信用村镇的贷款实行政策倾斜和利率优惠,努力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防范自然风险

建立由政府和农村信用社共同出资的担保机构,专门用于对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的担保。也可由农村信用社按一定比例集中一部分风险基金,对由于自然灾害而形成的小额信用贷款损失进行补偿。同时,要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探索建立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体系,提高农业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四)落实责任追究机制,防范管理风险

进一步细化和落实贷款管理责任制,将责、权、利紧密挂钩,对基础工作扎实、小额信用贷款放得好、投得准、收得回的予以奖励;对信用评级走过场、贷款发放谋私利、贷款回收嫌麻烦以致贷款放得出、收不回的予以经济处罚和责任追究,避免管理风险的产生。同时强化贷款的检查督促,做好贷后管理工作,及时了解农户贷款的使用情况,严防贷款挪作它用而产生新的风险。

(五)推行失信惩戒机制,防范道德风险

一是建立真正的大征信体系。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增加,外出务工、经商的流动人员越来越多,这些人获得贷款后,如不主动偿还,信用社催收将困难重重,长期下去,直接影响着信用社的发展和生存,因此必须加快农村信息电子化建设步伐,尽快将农户贷款信息纳入个人征信体系,如有不良记录,工商部门不予办理营业执照、卫生部门不予发放许可证,公安部门不给办理暂住证等,让失信者“一步失信,寸步难行”。二是加大执法力度。法院每年要在春节前后务工人员返乡之际,组织人员,集中执行,给那些不守信用户以威慑。同时,对农户小额贷款要进行执结率考核,对钉子户、赖帐户决不手软,坚决打击。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问题范文第4篇

浅谈互联网红包发展及其影响

论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与反思

发展县域经济促进财政增收

我国食品出口贸易优劣势分析

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加强新形势下的保险公司内控制度建设

浅析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关键

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控制分析

试论水文基建内部控制难点及应对措施

企业投资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市场化程度不够制约中国银行业走向全球化

浅谈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论企业管理对企业发展前景的重要性

浅谈海洋石油开发项目经济评价与计划管理

电力标准体系管理平台在发电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贷款风险管理研究

纺织工业的生产技术及品牌投入对利润改善的分析

反垄断延伸至汽车售后市场消费者将受益

房贷政策刺激房价房企库存大不敢真涨

克莱斯勒零配件降价20%应对反垄断调查

社科院学部委员谈区域工业化:各地发展不能再血拼

经济转型期对农村信用社经营发展的若干思考

强化经营职能全面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西安市旅游文化营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美特斯·邦威营销新技法:用体验融合线上线下

改革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路径和措施分析

新医改下公立医院绩效评价管理问题研究

对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流程的调查研究

当代我国民营医院应对人才流失策略探究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运用研究

论新形势下医院政工干部组织指导能力的培养

保定长城汽车公司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探讨

提升政工干部素质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实践探讨

对于油田基层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论建立完善社会保障统计体系建设的有效措施

浅谈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浅谈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策略

新形势下旅行社财务管理问题的思考

论国企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

当前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的研究

旅游品牌共享型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房企以价换量步入深水区刚需盘份额受冲击

总理推荐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管窥

电力公司ERP项目管理关键因素的若干研究与讨论

品牌筑梦抱团崛起:北京安徽茶业商会会长胡洪华访谈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问题范文第5篇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明显分化,一些弱势群体事实上难以获得商业金融的贷款,如果他们能够自愿加入合作金融组织,实现互助自救,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农民中的大多数无疑属于弱势群体,他们所需的资金融通,很难从政策金融机构、商业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获得,只能依靠民间借贷。农村信用社本应担此重任,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农村信用社不恰当地充当了“官办银行”的角色。

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资本的不足将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陷入不良循环的境况。因此,农村地区后续经济实力不强,将使农业的产业态势逐渐弱化。更严重的是,农业和乡镇企业作为消化农村劳动力以及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和部门,一旦失去发展的源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难度将大大增强,不但影响和谐社会的建立,而且危及社会的长治久安。长期以来,金融资源不断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导致金融空洞化。金融资源的匮乏必然影响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影响农村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的难度将加大。

三、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和发展的思路

(一)权改革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首节

只要农村信用社存在产权不明晰的问题,则无论采取何种组织形式,其法人治理 结构扭曲的现状都难以得到真正改变,经营困难的局面就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扭转。

(二)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支持力度

农村信用社目前沉重的历史包袱大多是由国家政策制度安排、 地方政府干预以及信用社自身经营管理不善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 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应因地制宜,要对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进行认真鉴定,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中央和地方财政按比例补偿的政策。其次,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对农信社发放的“三农”贷款应免征营业税,对贫困地区的农信社免征所得税,从而降低其经营风险,提高竞争能力。第三,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扩大其贷款规模也是农村信用社增加收入的一个来源。但是应当注意到,准 备金的减少意味着风险的增大,所以在降低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一定要掌 握适度的标准。第四,加大再贷款支农力度。

(三)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和科技兴社战略

由于多种原因,农村信用社的职工素质和电子化程度都较低,是影响农信社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农信社应以人为本,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和人才工程,加强信用社员工的现代金融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将各种优秀人才吸收到农信社队伍中来,提高农信社职工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村信用社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信社结算和联行业务的电子化进程,增强竞争能力。

四、针对镇农村信用社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制定人员年度培训计划,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农村信用社在某种意义上作为一种企业而言最终的竞争力来自员工,在“以人为本”的经营时代,只有不断开发出新的激励模式,才能够带动农村信用社员工在经营中不断创新。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入手:第一,利用分配机制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第二,用工作自主激励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二)巩固镇农村信用社与社员(客户)之间的密切关系

转变经营方式,调整经营策略。农村信用社在坚持“三农”服务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在经营管理上尽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注重支持数量型转向支持规模效益型;二是从资产负债结构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三是从资金分散使用、粗放经营向资金集中投放、集约经营转变。从目前情况看,农村信用社资金投向的重点应为:一是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因为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途径,是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二是以支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大力支持农村市场流通体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三是支持特色农产品商品建设,尤其要重点支持专业村、专业镇产业市场以及农副产品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在确定重点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应根据自身实际和特点,确定符合自身发展的主攻方向,实现信贷投向定位的微观化、科学化。

转变信贷方式,推广小额贷款业务。要深入调查,抓住当前新的经济增长点,找准信贷投入的最佳切入点,寻找贷款对象、培育和扩展信贷投放空间。

(三)加快不良贷款消化吸收

1.自身逐步消化历史包袱。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大多是历年的陈旧贷款。对这种贷款要采取逐步消化的方针,坚持不懈的落实,在必要时还要争取行政部门及其他部门的配合,争取早日把这部分贷款收回来。

2.积极做好央行不良贷款置换工作。央行不良贷款置换工作就是为了减轻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以“花钱买机制”的办法来促进信用社逐步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

3.加大对置换后的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除了按正规手续走账外,还派专人把原始借据专门专夹保管,以防丢失和损坏;另外对专夹保管的借据,一一列出清单分给包片信贷员让他们做到置换不死账;最重要的还要信贷员通过下发催收通知书、、抵贷等方法进行处置,真正使置换的不良贷款没有置于账外。联社对于置换的不良贷款也进行了考核,加大清收力度,从而争取使不良贷款的比例达到央行票据置换考核标准。

(四)整治农村信用环境,增强贷款诚信保障

加强农村信用环境的建设,培养农民的信用意识,提高农民的信用观念,改变农民对农村信用社的负面看法,有利于农村信用社业务的进一步拓展。一方面要重视制度性变迁,信用社可以充分利用或借鉴人民银行新发展的征信管理系统,将农户的借贷信息录入征信系统,出台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视非制度性变迁,积极进行政策的宣传教育,使诚信还贷的观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岑溪市支行课题组.关注农村信用社贷款投向“城镇化”趋向[J].广西金融研究,2006,9.

[2]董卫国.城区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思考[J].吉林金融研究.2003(6).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问题范文第6篇

农村金融市场不完善,资金不能有效的变成资本,资金供求双方不能有效交易,资本的价格不能有效确定,这些必然导致农民融资成本高而不愿意融资。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主要存在农村金融市场信贷资金供给不足,农民融资困难;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活力,金融产品和服务缺乏创新;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备,市场风险较大等问题。

1.1农村金融市场信贷资金供给不足,农民融资困难

自农村实现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越来越多的利好政策支持农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农业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稳步提高。随着“新四化”的不断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在发生转变,产业机构也在升级调整。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业现代化的建设需要人才、资金和技术(本文主要分析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资金问题)。目前农村信贷资金不足,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需要购买农资和设备,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农民自身的储蓄不足,需要通过金融机构融资。目前农民融资比较困难,一方面是农村信贷资金供给不足。金融机构没有依据农户的实际需要增加相应的贷款,并且部分银行将吸收的存款通过系统内上存转移到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部分银行通过存放同业款,将吸收的农村存款存放商业银行或上缴人民银行等,因此导致农村信贷资金供给不足;二是银行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农村设置的银行少,网点少,另外考虑到农业的弱质性,银行考虑自身风险不愿贷款或者少贷款。

1.2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活力,金融产品和服务缺乏创新

农村的金融市场较之以前虽然有所完善,但仍然缺乏活力和效率,资金供求关系不能有效匹配,资金不能有效的配置到农业生产性投资上,农业再生产能力不足,农业发展空间受阻。目前农业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主要还是传统的信贷和理财,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小额贷款、产权抵押贷款、土地保险等重视不够,贷款指导和咨询服务提供较少,农民金融信息不对称。农村地区的主要金融组织是农村信用合作社(或称农村商业银行)。据资料统计,2010年,农村信用社所提供的贷款总额占到了当年农业地区企业和个人贷款总额的81%。目前农村信用合作社主要还是提供传统的存贷款服务,金融产品开发、金融工具创新不足,没有能力提供抵押服务,风险投资能力也较差。可以提供期货、抵押等的投资型金融机构在县一级的分布极少。据资料统计,2010年全国农民的证券和期货类金融机构只有不到80家,与众多的县级行政单位相差甚远。

1.3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备,市场风险较大

完备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是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培育较晚,体系不够完善。顺畅的组织体系、良好的经营体系和有效的监管体系还没有很好建立。目前金融机构进入和退出农村市场缺乏约束,农村金融市场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农村金融机构间缺乏良好的竞争与合作,不能形成对农村地区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的合力;农村金融机构监管不力,主要是外部监管,内控机制不健全,风险较大。由于历史和现实的一些客观与主观原因,我国农村地区对于金融中必要的风险认识和控制理念一直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不良贷款数额一直居高不下,金融产品的质量徘徊在危险范围内。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主要由地方中国人民银行和地区银监会负责,这种外部监管虽然有些效果,但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很多农村地区出现的私人借贷和地下金融的问题就是例证。

2解决问题的办法及对策

基于以上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我国农村经济的现状以及对信贷资金的需求,破解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困境是解决农村资金不足及资金优化配置的核心问题。下面从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及对策。

2.1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实现农村信贷资金供求平衡

我国农村基础条件薄弱,农业发展水平不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不高,农业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投资农业风险较高等,这些因素会导致农村金融市场存在部分失灵。因此,笔者认为对农村信贷的支持,国家宏观层面要给予政策支持、税收优惠和其他方面的优惠,积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多在农村布局,多设置营业点。积极出台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规范民间融资行为。根据农村实际,大力鼓励民间银行的发展和农村合作制银行的建设。微观层面,充分利用资源,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构建顺畅的组织体系、良好的经营体系和有效的监管体系,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市场对资金优化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完善的组织体系是许多国家在建设农村金融市场中取得的宝贵经验。采用股份制,以国家信用做担保,吸引投资机构、银行、企业和个人来参股。采用中央—省—县三级行政管理体系,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市场的作用,合理确定利率形成机制,保证资金的利用效率,引导资金合理配置,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如《合作金融法》《政策性金融法》《农业现代化资金补助法》《农业灾害补偿法》《农村金融组织法》等。兼顾外部监管、内部控制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监管要由粗放型向法制化转变,由封闭型向开放透明型转变,加强监管机构间的信息共享,提高监管效率。总之,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才能保证农村信贷资金供求平衡,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2.2激发农村金融市场活力,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农村金融市场活力的提高,受资金供求双方的影响,一方面可采用多渠道资金供给方式和多元化资本经营模式,不断提高资金的供给总量,提高增量。另一方面,积极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信用素养,增加金融意识,鼓励农民创业、规模化经营和多元化经营,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激发农村经济的活力。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规范其操作流程和确定合理利息的空间。建立扶持资金投入型、商业投资型、民间互相借贷型相结合的“多元化资本”模式。在金融服务发展上要推行多样化和个性化定制。第一,充分发挥农村信用合作社(或称农村商业银行)的功能和作用。农村信用合作社(或称农村商业银行)是我国农民融资的主要渠道。一是引导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提高竞争能力和企业效益;二是给予农村信用社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更多的扶持和政策倾斜,比如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的不良贷款如何处理、存款准备金的比例如何确定以及税收优惠等问题都给予利好政策和措施。第二,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在粮食流通领域贷款的基础上,允许其开办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粮食生产专项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扶贫贷款等业务;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提高资金总量,可通过发行金融债券、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渠道,增加资金来源,另外发挥政策和农村金融监管职能,保证资金的安全。

2.3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分散农村金融风险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问题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存在问题;未来趋势

1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二是“三农”贷款持续增长。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国农业贷款余额近3万亿元,约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14%,60%以上农户的贷款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也存在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村地区资金外流情况严重。目前,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商业性金融组织,每年从农村地区流出的资金大于从城市流入的资金,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城乡差距过大;二是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商业银行改革以来,几家主要银行都大批撤出了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与此同时,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建设没有跟上,造成机构网点覆盖率偏低,农民接受金融服务困难;三是金融产品创新不足,赢利水平不高。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经营传统的信贷产品和商业保险产品,而对农民需求量较大的小额贷款和农业保险则缺乏创新,造成金融产品单一,赢利能力严重不足,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薄弱,而一些非正规的农村金融组织虽然金融服务比较符合农民需求,发展较快,但是潜在风险较大;四是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支付结算体系落后。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电子化、票据化基础设施研发和建设不足,覆盖的地域范围小,便捷化程度低。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金融“三农”服务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2 发达国家农村金融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体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美国农村金融体系来看,美国已经建立起了包括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农村保险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制,建立起了支持农村建设资金循环的长效机制,较好地支持了农村和农业发展,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借鉴美国经验,结合中国农村的具体情况,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已经成为下一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主线。

(1)要鼓励金融组织创新,推动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的创新。要按照农村现实和农业经济发展实际,培育和发展商业性的、可持续的金融组织。条件许可的地方可建立社区银行和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引进国外农村金融中的专门为农业设计的金融品种,以满足农村金融需要。

(2)对现有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明确功能定位。农信社要巩固已有改革成果,办成商业上可持续、主要服务于乡(镇)、村和农民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要结合股份制改革,通过机制和体制的转换,充分发挥农业银行作为大型商业银行的系统优势,切实提高对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质量和效益,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服务;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按照商业化原则,引导邮政储蓄资金支持“三农”。

(3)加强政策引导,开展金融知识教育。要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转变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理念,要努力塑造有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用市场化利率覆盖其经营风险。

3 农村金融创新的建议

在银行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农村银行增强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风控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农村金融竞争日趋激烈,农村银行要想在多元化竞争中站稳脚跟,求得快速发展,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实施差异化经营策略,从而确立独特的竞争优势。

(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这不仅要体现在财政扶持和税收减免上,更要体现在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经营、人才资源、法律保障、舆论宣传等各个环节上。要扭转地方政府忽视农村金融工作的局面,把农村金融发展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合理增设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经济发展可持续能力强,金融服务不充分的地区,合理增设农村金融机构,扩大农民选择金融服务的范围,增强金融竞争力。 转贴于

(2)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基本功能。着重加强农村的金融基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支付、清算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支付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水平和效率。创新管理体制,改革产权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加强风险防范,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基本功能。

(3)加强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以农村信用社等为主体的基层农金机构,由于地理位置、待遇和体制等因素,十分缺乏研究型、应用型高端人才。应通过高校、科研院所加大对农村金融战线缺乏的实践和理论人才的培养,加强为农村金融发展而献身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一批政治品质好、业务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新型农村金融人才。完善相关待遇、职称评定、干部提拔等配套机制,留住人才、重用人才。

(4)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培育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拓宽政策性金融的业务范围,大力发展面向广大农户的合作金融组织,逐步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要通过经济手段而非行政手段来解决民间金融所存在的问题,并逐步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充分利用传统的信用资源来培育和发展民间金融主体,使金融产业逐步走向多元化和市场化。

(5)加快法律制定,为农村金融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要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稳定的金融法律体系,同时对于建立怎样的金融监督管理协调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如何建立等问题,应作出明确的规定并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市场经济主体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农村金融立法应循序渐进,平稳推进,为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6)建立和完善信贷保险制度和补偿机制。首先,建立农村信贷保险制度,积极开发农业贷款损失补偿保险品种。其次,建立信用担保补偿机制。政府要建立信用担保补偿基金,建立区域性信用再担保机构,以分散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完善特色农业风险分散与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晓春,崔淑卿.汇丰银行在我国开设村镇银行的若干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10(1).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问题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运行,金融生态环境

我国农村金融运行伴随着农村金融多次变革而不断完善,金融改革给金融格局带来的变化是显著的,但并不深刻,金融运行远未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根本矛盾。这些矛盾构成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必要性。

一、农村金融运行存在问题成因的探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视角

(一)政府“过度参与”的行为

政府行为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在我国农村金融运行过程中,政府“过度参与”的行为是产生种种问题的根源之一。归纳起来,主要是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纯粹的行政意志及主观偏好主导了农村金融体系各项改革;二是农村各级政府行为的本位化及短期化而破坏农村金融运行的秩序。

我国至今为止多次的农村金融改革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实施,属于典型的外生机制。政府在进行决策时并未很好考虑到农村金融需求的独特特点,而是仅凭其行政意志及偏好。比如通过颁布商业化改革的原则,使得以农行为主的国有四大行纷纷收缩战线,撤除县支行及其以下分支机构;缩小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使其仅仅是为粮食企业融通粮食收购款,难以承担政策性金融职能;规定邮政储蓄仅仅是在农村吸收存款而不发行贷款,使得大量农村经济发展所紧缺的资金被转移出了农村;通过各种行政手段限制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和业务范围,控制其信贷资金的流向及流量,使其名义为合作金融,实则官办色彩很浓;为了维护“公共金融产权”不变,实现其对农村金融有效控制及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国家对民营金融机构进入的严格限制(如1999年国家下令关闭了农村的“两会”)。政府上述过度参与和行政主导行为直接导致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和业务越来越单一,不能提供农村经济真正需要的金融产品,支农力度远远不够,而且资金外流非常严重。

农村基层各级地方政府的行为对农村金融运行起着特殊的作用。一方面地方政府行为具有本位化,不考虑整个国家的宏观利益及金融运行稳定,仅仅从本地区的经济或社会利益出发。为了获取和支配最大可能的金融资源,干预区域金融组织机构建设、人事安排等,采取多种措施拉拢各类金融机构,导致农村金融机构人员膨胀、管理滞后。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行为具有短期化的特点,为快出政绩大搞“形象工程”,常常违背经济规律上项目、办企业,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受行政影响较重,常常盲目发展某一行业或某一项目,这些企业及项目常常是地方政府利用其行政干预从农村信用社及政策性银行获得的。为了融资,甚至以土地开发及其收入为公共物品融资,吸引民间资金进入基础设施建设,这就使得农村地方性金融和民间金融如在没有完善制度及政策支撑极不规范兴起。地方政府上述行为使农村金融市场横向配置资源的功能往往被政府部门对资金的纵向分配所取代,更为严重的是直接导致农村金融机构财务状况不佳,风险增大,失去可持续发展动力。

(二)法律环境欠佳及征信体系缺失

法律环境及信用环境是良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相比,我国广大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农民受教育与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制约,法律环境与信用环境更是相当恶劣。我国农村法制建设严重滞后,表现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和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相当普遍;执法行政主导和行政干预的现象较为严重;执法效率低下、司法执行难、执行周期长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特别是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对逃废债务人无强有力的威慑手段,导致金融债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一些乡镇企业利用破产法的不完善,以破产逃避还债,进而导致大量银行坏账的产生。同时,我国农村征信系统建设不完善,信用资料的收集和共享不足,银行在通过借款人信用对贷款风险作出合理评估方面还有很多困难;由于会计、审计、信息披露等标准不高,“骗贷”现象依旧屡禁不止;相关的中介行业的专业水平普遍高,一些中介机构还容易被买通作假。此外,社会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淡漠,部分失信者存在“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思想,使农村金融机构处于一种被动的尴尬境地,产生了“怕贷、惜贷”思想,制约了农村信贷资金的有效投放,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恶劣的法律与信用环境对农村金融运行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方面,恶劣的法律与信用环境是农村金融机构大量撤出、农村资金大量流出的现实原因。(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资源的天生逐利性必将使其不断向环境优化、效益更高的城市地区集聚而形成资金的“洼地效应”。随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正逐渐走向商业化及市场化经营,金融机构在农村经营的资金利润率低于城市又没有适当的补贴措施的条件下,必将进行战略调整。因此,不尽如人意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就成为农村金融机构不断撤并,农村资金不断外衣的重要原因。(2)农村恶劣的法律与信用环境必然损害农村金融机构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挫伤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的积极性。必然导致挫伤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的积极性,这也是导致其纷纷从农村撤出的客观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恶劣的法律与信用环境使得逃废债务、欺诈成风,使得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负担过重,加大了农村金融风险。在农业银行所有贷款中,涉农贷款的不良贷款率最高。据统计,2001年末,农业银行常规贷款中,涉农贷款不良比率为35.59%,高于全部常规贷款不良比率7.48个百分点(韩俊,2003)。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农村金融隐含的风险比城市更大,而这是与农村法律及信用环境不佳分不开的。

(三)农村中介服务不规范、不健全

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中介服务的支持,农村中介服务不规范、不健全使得农村金融服务较为单一,不能满足农村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不利于银企关系的发展。一是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一个典型例子,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农村地方政府多为“赤字型”、“吃饭型”的财政,政府无钱成立乡镇企业担保公司。二是中介组织运作不够规范,存在行政化、手续繁的现象。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往往是政府一些职能部门的挂靠单位,行政化垄断严重,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内部管理比较松散,专业化服务水平偏低,手续极为繁琐,费用不菲。比如:办理资产抵押一般要经过财产评估、登记、保险、公证等手续,涉及工商、保险、公证、房产等多环节、多部门,且登记评估费用明显偏高“没商量”。既缺少规范的体制外信用监督机构体系,也缺乏规范的货币经纪商、信用评估机构等市场中介组织。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国农村金融运行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并不单单是农村金融生态主体本身的问题,更是农村生态环境的外部作用问题。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并影响着整个农村金融运行。

二、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以改善农村金融运行状态的相关对策

1.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农村金融运行的机制转化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运行仍然是外生机制(政府主导)为主,农村金融市场横向配置资源的功能被政府部门对资金的纵向分配所取代,农村金融的实际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因此,要从根本上完善解决农村金融运行问题,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具体说来,有如下两方面:一是在农村金融改革中,政府要减少对农村金融行政性“过度参与”,改为市场主导下的有效支持,从根本上要实现农村金融运行从外生机制向内生机制的转化,成为逐步形成能适应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化水平的农村金融体系。二是农村各级基层政府也必须转变其自利行为,共同致力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这其中很重要前提是要理顺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要在分税制改革的基础上切实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税收的分享机制,从而可以防止地方政府对经济金融资源的恶性竞争。另外,地方政府要切实处理好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关系,要制定符本地实际的科学发展战略,不能盲目跟风发展产业和项目,减少行政干预农村金融的现象。

2.强化法制建设,完善农村金融运行的制度基础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有力保障,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农村金融运行的制度基础。一要加强农村经济金融建设的立法工作。尽快修订完善《破产法》、《刑法》、《担保法》、《物权法》、《金融控股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在《商业银行法》的基础上,针对农村金融的实际状况,尽快出台《合作金融法》,以保障农村合作金融的合法权益。二要大力推行依法行政,维持司法公正。在处理和协调农村经济金融事务中要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地方政府要自觉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大力支持司法公正,保障政府信用,杜绝不应有的行政干预。三是要加快诚信法制建设,尽快出台征信管理、信息披露等法规,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强化中介机构及人员的责任追究及惩罚制度,依法制止和打击各种逃债、赖债、废债、骗债、恶意欠息等失信行为,维护守信者的合法权益,保护金融债权的同时增强法律的威慑力。

3.推进信用文化建设,为农村金融运行提供安全保障

规范农村信用秩序,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维护交易主体的合法权益是农村金融良性运行的重要保障。推进农村信用文化建设以有效防范信用风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地方政府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强化信用意识。在广泛开展信用镇、信用村、信用企业创建活动中,全面促进信用观念增强。二是加强法律约束,建立健全守信奖励和失信惩罚机制,形成正向激励机制,让诚实守信者获利,违约失信者失利,切实保障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快推进乡镇企业征信系统、农户个人征信系统和乡镇企业银行账户管理制度的建设,完善社会信用征集与评价体系,加强对重点行业、关联企业信贷风险状况的检测分析,及时向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反馈情况。

4.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

中介服务体系不齐全,制约了农村金融运行的纵深发展,只有建立有效的中介服务体系,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才能改善金融运行,改善制约金融运行的金融生态环境。一是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与金融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专业化中介机构的发展。在当前特别是会计、审计、律师等各类事务所以及动产、不动产评估和企业价值评估等中介机构优化发展,促进中介服务水平的提高。二是积极吸收国外相关的先进经验和组织形式,深化现有中介机构改革。加快各类中介机构与司法、工商、税务、国土等主管部门“脱钩”的步伐,实行市场化、公司化运作,强化竞争;同时,规范服务收费,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简化抵押、评估手续,降低成本。三是实现对中介机构的有效监管。坚决打击虚假中介行为提高中介机构的信用,使中介机构成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市场主体。

参考文献:

[1]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金融研究,2005,(2)35-40.

[2]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金融时报,2004.

[3]李扬,王国刚,刘煜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课题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2005[M].人民出版社,2005.11(3页).

[4]王吕,刘婷.对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的几点思考.集团经济研究,2005(10)上半月刊(总第183期)123-124.

[5]张瑞怀.建设“新农村”必须解决城乡信贷资源配置失衡问题.金融研究,2006,(10):154-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