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影视艺术特点

影视艺术特点

影视艺术特点范文第1篇

影视是一门综合性的现代艺术。它是集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现代传播科技等门类之大成的艺术形式,具体讲一部影视作品是由编剧、导演、摄影、美术、录音、剪辑、音乐、特技等来完成的。影视服装是从属于电影、电视美术范畴内的一门艺术。影视服装,一是为影片的环境造型,即为故事情节服务;再是为人物造型,即为塑造人物的外表形象服务。

影视片的环境造型除服装之外,较多的是由布景、道具来完成的,而人物的造型就必须依靠化妆和服装来完成。成功的服装、化妆造型能促使演员逼真地进人角色,相信自己就是戏中的人物,从而使表演成功,并能使观众身临其境,关心剧中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发展,得到视、听觉方面的美感享受。相反,如果影片中服饰上出现了错误,就会直接影响影片的艺术质量。因此服装的设计和制作对于影视作品起着一种重要的辅佐作用。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影视片在服装上往往是故事片和戏曲片分不清,历史片与现代片分不清,有的是服饰款式上不对,有的是材料、色彩上出现明显错误,究其原因比较复杂,这就需要我们作出认真、细致、深入的研究。影视服装的基本特点一般日常生活中所穿的服装都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的属性。

实用性:系指保护人的身体不受外界各种刺激的功能,如冷、热、干、湿等。2、社会性:系指对穿衣者的职业、身份、社会地位等的体现。3、装饰性:系指服装成为一种美的造型条件,体现穿戴者的个人气质、性格、文化修养、民族习惯等,是人类对美的一种追求。而影视服装除应具有一般服装的基本特点以外,更主要的是它还担负着为影视片的内容服务和塑造人物的任务。它既要体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气质、宗教、民族和文化修养,又是影片视觉效果中的重要因素。影视片的服装从开始设计、制作到现场拍摄的全过程,都要考虑整部影片的总体风格,把握好影片的基调。具体讲就是剧中人物之间的“距离感”,各自的个性、特征等。如场景选用上的“时间感”,即场景的内容、气氛;款式上、面料上的“历史感”,即影片的时代背景;色彩、装饰上的“协调感”,即影片画面人物的色块组合。

在这个问题上,影视服饰就不同于舞台剧的服饰,舞台剧受到舞台尺寸的限制,在舞美设计上,只能在现有的空间中做文章。观众同演员有一定的距离,观众是通过自己的“主观蒙太奇”来调节舞台的画面,而影视只能是观众自己接受“客观蒙太奇”的强行调节。

影视艺术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影视艺术教育 影视艺术教育与文理工科教育的比较 影视艺术教育特点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今世界上,新型影视成为社会传播面最广的艺术形式之一,以其视听综合、时空综合、艺术与技术综合以及传播的绝对优势而引人瞩目,它的发展已经直接影响着社会进步与精神文明建设。面对迅猛发展的社会现实,适应国民经济需要,必然产生现代意义的大影视教育,于是,影视教育已经成为重要综合性大学的标志之一。

一、影视艺术教育

电影和电视是20世纪人类重要的两种大众传播媒介,它们对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虽然电影和电视在形态上都表现为视听媒介,但它们在本质上是两种不能互相取代的媒体。电影,我们通常指的是叙事电影,或者叫电影故事片。电影学院的电影教育是围绕故事片来展开的。电视的内涵就大多了,它包括新闻节目、文艺节目、娱乐节目、杂志性专栏节目、服务节目、教育节目、体育节目、电视剧等等,与故事电影在特征上比较一致的是电视剧,所以,我们通常讲的影视艺术教育狭义地理解就是电影电视剧教育,也就是培养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的导演、摄影、表演、美术、录音的专门人才。

影视艺术是一门技术与艺术互为融合的学科,影视艺术必须依托于影视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影视艺术开拓了新局面、新手法、新思路和新样式,纵观电视行业的发展,经历了机械电视阶段、电子扫描电视阶段、黑白电视阶段、彩色电视阶段、卫星转播电视阶段、光缆有线电视阶段、高清晰电视阶段,这些影视艺术领域中里程碑式的进步往往都是以影视技术为先导的。影视技术的进步为影视艺术的表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新的条件,没有影视技术就没有影视艺术,所以,影视艺术属于“技术性的艺术”。影视技术是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段,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影视技术才能够使影视艺术得到自由的表现。

1.影视教育发展模式分析

(一)影视合流教育。(二)影视扩展教育。经过上世纪末期的酝酿,2l世纪开始,随着艺术素质教育的扩展,包括影视教育兼容跨类的新闻与传播教育专业与课程。轰轰烈烈的大影视传播教育规模化扩展。其别需要注意的是大传播意义上的影视教育。(三)影视教育多重样式。在大上快上的影视专业设置中,基本理念和培养目的并不一致,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也多有差异。大体而言,基本有以下几种:1、表演类;2、技术实用类型;3、文化理论类;4、跨类综合型。不言而喻,中国影视教育具有多样性形态,也隐藏着不同的动机和目的,如何实现影视教育多样化而切合实际需要,还有思考的余地。

二、影视艺术教育与文理工科教育的比较

在与理工类的教学实验作比较可以看出,首先,它们的实验目的是不同的。影视艺术类院校开设的实验课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各种影视节目制作的技巧,最终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理工类实验培养的是学生严谨的求证精神,它以验证技术指标为目的。艺术类院校的实验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艺术感觉,虽然艺术类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也运用一些影视设备,但他们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艺术效果。其次,影视艺术类学生与理工类学生使用实验设备的程度也不同,影视艺术类学生使用影视设备主要侧重设备的实际操作,对于它们内部的原理只是简单的了解,而理工类学生则是侧重对设备内部的构造的研究。影视艺术教育和文科教育显然是有区别的。文科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影视艺术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强调培养学生利用视听媒介进行艺术创作的创造能力,在学生的思维训练中更强调的是艺术想象的合理性而非逻辑性。但是,影视艺术教育和传统的艺术教育如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舞蹈教育又不一样。传统的艺术教育强调个人对技能的掌握和发挥,并且与人的生理特征有很明显的关系。传统的艺术教育往往从少儿时期就开始了,艺术教育界把这种情况叫做“童子功”。传统的艺术教育如果没有“童子功”,几乎很难进人高等院校深造。特别像舞蹈这种青春期艺术,如果不是从小学习,肯定不能成为专业人才。影视艺术教育则不需要“童子功”,它是受教育者进入高等学校后才实施的艺术教育,不过它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这个素质包括艺术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艺术素质指受教育者的艺术修养和想象能力,因为影视艺术综合了文学、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门类的特征,对这些艺术的了解是必要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想象能力。影视艺术的创作过程就是把一个想象的故事具体视听化的过程。心理素质指受教育者的心理承受力。影视创作是一种集体创作,时间和空间的跨度都很大,既耗精力又耗体力,如果心理素质不好,则很难承受其中的艰苦,性格内向、心理脆弱的人不适合从事影视工作。影视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传承了社会文化批判的色彩,影视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具备了良好的文化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所以,接受影视艺术教育应该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

三、影视艺术教育的两个突出特点:

(1)综合性。影视艺术教育根据电影电视剧制作的不同专业设立相应的编剧、导演、表演、摄影、美术、录音等专业,各专业都有自己相应的专业课程。但是,影视创作是集体创作,各专业部门的沟通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因此,各专业部门只有了解彼此的创作技巧和方法,才能进行有效沟通,也才能进行默契的配合。比如,导演懂表演,才能较好地指导演员塑造角色,录音懂摄影,才能与摄影有较好的配合,不至于穿帮而发生矛盾等等。欧美发达国家的影视教育没有像我们国家这样细地划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各个专业的专业课都要学习,至于将来做导演还是摄影,则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机遇来定。我们国家的影视教育沿袭了前苏联模式,这一模式的缺陷就是学生的专业过于单一,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但是,我们想建立欧美国家的模式也不现实。比如北京广播学院本科生的课程结构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五部分组成。公共基础课是国家教育部统一规定的课程,学科基础课是学院规定的全院学生必修的文学文化类课程,如文学史、写作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才是专业学习必需的课程,也只是专业课教师有权力实施专业教育的部分。在这个课程结构中,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占学生四年课时量的二分之一强。以导演专业为例,公共基础课为1013学时,学

科基础课为527学时,专业基础课为1037学时,专业课为442学时,前两者和后两者的学时比为1540:1479。通过对这一课程结构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一半以上的课程都被与专业无关的课程挤占,而一个本科大学生在校上课的时间为六个半学期(剩下的一个半学期用于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由此,可想而知现行教育体制之下建立欧美国家的影视教育模式是不现实的。为了尊重影视教育综合性的特点,现在可行的做法是在专业基础课部分设置涉及影视创作各个部门的相关课程,但仅让学生局限在对相关专业知识的了解,谈不上深入实践。比如非表演专业学生的表演课程度,达到影视文学作品的片段改编即可,非导演专业学生的导演课只学视听语言,不学导演艺术等等。在专业课部分,再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惟其如此,才可能达到一个合格的影视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教育水平。

(2)实践性。这一特点在许多刚刚开办影视艺术教育的学校认识还不足,以至于教学管理部门按照文科教育的方法来组织教学,与专业教师产生了很大矛盾。一般来说,文科教育的基本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概念、要义,组织学生讨论,课后布置学生阅读一定的参考书。即使是法律这样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也是通过现成的案例分析来增强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非要求学生去参加大量的办案实践。影视艺术教育则不同,实践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学习声乐的学生不仅要懂发声的基本原理,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演唱一样,学习导演的同学要根据不同的阶段要求制作不同类型的影片,学习表演的同学要塑造不同类型的人物,学习摄影的同学要拍摄不同影像风格的磁带或胶片作品。实践课是影视艺术教育的灵魂,如果没有实践,影视艺术教育就无从谈起。这就像培养一名厨师,即使学员能记住满汉全席所有菜的做法却从来没有做过哪怕是拍黄瓜这样的菜,学员毕业后能称得上是厨师吗?如果需要跟着师傅从头再学,那他这几年又学到了什么呢?不是白白浪费光阴吗?道理就是这样简单,但是。目前国内一些开办影视艺术教育的大学的教学管理部门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味地强调以讲授为主;在课时安排上细分课时,不利于学生用整段的时间来完成制作实践。因此,实践的观念必须在教育者中深人人心,否则,影视艺术教育无从谈起。

影视艺术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影视艺术 ; 综合性 ; 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82-01

影视的诞生与发展是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结果,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就不可能出现电影、电视这两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就影视的技术性而言,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学、物理学、化学、机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种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的技术成果,当这些现代科学成果不断地被迅速吸收到影视艺术的制作中,便使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与艺术语言日益丰富,不断创新,与此同时,影视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媒介,经过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共同构筑起令人瞩目的影视文化,而影视文化本身涉及到传媒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各种社会科学领域,它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综合性文化,因此,影视艺术的综合性,首先体现在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应用科学与人文科学、科学与艺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

此外,影视艺术的综合性还体现在它吸收各种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丰富并充实自己的艺术表现力上。影视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化、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当这些艺术元素进入影视之后,便被融合改造,形成了影视的新特质,使影视艺术成为了一种可独立的艺术,影视艺术之所以能将其他艺术的精华吸纳到自身的系统中,固然是由于影视作为最年轻的艺术种类,它必须向其他早已成熟的艺术样式学习和借鉴经验,更重要的是,影视本身既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既是静态艺术,又是动态艺术,既是再现艺术,又是表现艺术,正是影视艺术自身的这种集大成、综合性的特点,使得影视艺术必须是一种集体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它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剪辑、美工、道具、服装、化妆、录音、音响等多种职能部门的艺术创造者集合在一起,在导演的总体构思下共同完成摄制任务。

影视艺术还深受文学的影响,电影与电视从文学中汲取并借鉴了许多叙事手法和结构方式,文学融入电影、电视。构成了故事片、电视剧和电影专题片深厚的文学底基。影视艺术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剧本,影视文学剧本在整个影视艺术创作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和作用。继而,文学的各种体裁都对电影与电视产生过直接的影响,影视艺术向诗歌学习,产生了抒情性的诗电影,如美国的《金色池塘》,苏联的《战舰波将金号》,我国的《黄土地》、《我们的田野》等。影视向散文学习,产生了散文电影或纪实电影。电影、电视向小说学习,产生了小说电影和小说电视,如苏联的《战争与和平》,我国的电视连续剧《围城》、《雍正王朝》等。

影视艺术特点范文第4篇

【摘 要 题】学术平台

【关 键 词】中国/影视艺术教育/建构/教学模式

【正 文】

影视艺术教育是当代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成为新时期中国高校本科教育与时俱进的一个侧面和缩影。随着高校专业的社会化、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影视艺术专业在全国各大高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综观中国影视艺术教育的现状,其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伴随着“火热”的影视艺术教育也越来越显突出,促使影视教育者去分析“火热”的影视艺术教育背后所存在的“疾症”,去探寻影视艺术教育本质和教学规律,去思考影视艺术教育和教学的未来模式。因为,今天的影视教育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下一个时期中国影视娱乐和影视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直面今日中国高校的影视艺术教育,探寻影视教学的规律,建构影视艺术教学模式,是影视艺术教育者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 现状分析

中国的影视艺术教育在短短的十年之内迅猛发展,影视艺术专业迅速扩容,创办影视专业的院校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地、从重点综合性大学到一般普通院校,从影视专业性院校到大多数院校遍地开花。影视艺术专业已成为各个高校的“香饽饽”。“各级各类学校都借助各种形式介入影视教育的领地,不管原有学校基础如何,特性怎样,都似乎响应时代潮流建设影视专业。”[1] 这种格局的出现,与时代发展的文化潮流、教育管理观念的解放、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在这种现象与社会“关联”的背后,有着教育产业化、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功利”性因素驱动。影视艺术专业属应用型学科,进入“门槛”不高、教学设备的投入可大可小、一般基础性师资转型相对较快;同时,开设影视艺术专业生源多、收费高,更多的是迎合办学主体“功利”性的追求和缘于经济利益的刺激。在这种背景下掀起的影视艺术教育的大潮,必然会出现“经营粗放”、“教学泛化”、“人才档次不高”、“缺乏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等弊端。认真分析当前中国影视艺术教育和影视教学的客观现状,其带有共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有规模,但缺师资

现在创办影视艺术教育的大学与院校,很大一部分是从2000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伴随艺术教育和影视教育的大潮应运而生的。泛概念的影视艺术教育和兼容跨类的新闻、传播专业一起,使影视专业的人才培养走上了规模发展的快车道,它以一种不可遏制的势头进行着规模化的扩展。许多院校把早期的人文学院、中文系、新闻系和公共基础部的部分专业和师资与影视相嫁接,创办出广播电视新闻、影视广告、影视美术、影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摄影摄像、动画、播音主持、录音艺术、影视表演、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等多种影视专业。影视艺术专业的规模急剧扩张,影视艺术专业的师资很大一部分在边教边学中由大文科专业转向过来,师资队伍的影视专业理论素养和实际创作积累相对缺乏,部分师资在影视方面的知识结构(尤其是在电视理论的学养和电视创作实践方面的积累)不很丰厚,许多教师在影视专业教学中照本宣科、缺乏时代感和系统性的教材,更缺乏影视专业创作的经验,有的院校的专业教学点甚至没有一个接受过影视艺术学历教育或乏有从事过影视创作实践的教学师资。有的院校的专业教学点大量聘用一线的编导和记者作为影视教学专业课的主要师资,虽然这部分师资往往以经验和体会补充了教学的内容,但缺乏电视的系统性理论基础、很难把体会和经验上升到学理层面,同时在教学时间上也不能给予充分的保证。因此,影视专业的规模和数量的扩展与影视艺术专业的师资尤其是“双师型”师资的奇缺,成为当前影视艺术教育的第一个大问题。

(二)有数量,但缺质量

影视艺术专业旨在培养一批既有学理素养并具有应用技能的创造性人才。影视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有别于理工和文科类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影视专业招生上理应实行定量控制。然而,不少院校被热流般涌起的影视艺术类生源所驱使,不断推出影视艺术专业、不断扩大招生数量,忽视自身的学科实力、专业技术与设备师资条件,不切实际地扩大招生。西南某学院的二级影视学院,在短短几年内其8个影视艺术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其规模之大、专业之齐、学生数量之多,在全国独立学院中绝对处于领先地位。学生数量的增多、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必然带来后续教学培养的整体无序性、培养目的不明确、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等弊端,严重影响了影视教育的质量。为此,许多院校培养出来的影视专业学生普遍是影视通识性人才,影视理论研究与影视策划能力不强,影视创作思维与创作技能薄弱,同时也存在知识与能力的“撇脚”。诚如四川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新闻研究所所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杨飚所言:“新闻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没有及时跟上快速前进的传媒实践。学校培养了很多人才,但这些人才往往不适应传媒的要求。”[2] 杨飚虽从新闻人才培养的角度指出了教学的质量问题,同样也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当今影视艺术教学上的质量通病。对影视教育来说,培养一个合格的记者、编导、主持人和制作人才,或是一个媒体策划和影视文化管理者,决不仅是换换课程这么简单;它与专业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和培养理念、课程结构、师资设备等有着相互连动的耦合关系。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三)有体系,但缺创新

拥有影视艺术专业的院校经过几年的教学积累,在专业的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知识和课程结构等方面都已建立和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各个院校的教学体系在理论上大体一致,都在于培养:具有扎实、宽厚的本学科与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现代信息技术,了解本学科与本专业前沿成果与发展动态,具备适应宽口径专业或相关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知识、能力与素质;具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或就业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信息处理与社会调研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等新型复合型专业人才。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难完全实现上述的人才体系目标。因此,多年以来形成了相对有区分度的两大类影视艺术教学体系,正如曹廷华概括的“长期以来,我们的影视教育围绕着‘通才’和‘专才’两个方面展开了教育,专业院校比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广播学院更加注重电影本体的技能化教育,综合型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更加注重电影本体的素质化教育,培养的目标更多的是在文学,中文,新闻,戏剧的基础上进行嫁接或者是升华”[2]。诸多院校影视专业的教学培养体系基本上是沿革这两类。所以当“回过头来看,我们培养的影视专业人才并不具备太大的优势。甚至把西师,川大,川师的学生在一起比较,我们的差异性并不大。把成都,重庆,上海,广州,北京的学生相比较,我们之间的特色并不明显。把全国相当的影视传播专业的学生相对比,除了个体的差异比较明显外,整体的差异比较小。我们预想的竞争实力也没有达到所渴望的期待指数。新闻单位对影视传媒的人才似乎是越来越不重视,受到的批评和争议也越来越多”[2]。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年来不少影视艺术教学还是按照借鉴一般教学的惯性进行影视人才的培养,影视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的教学缺乏创新,各院校的影视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各校应有的特色和“核心产品”,百校一面,十多年不变,压抑了各院校影视艺术教学的创新、桎梏了影视育人教学模式的与时俱变。

(四)有通识,但缺能力 (五)有成品,但缺“出口”

近五六年来,影视艺术专业和泛影视专业的生源火爆,不少高校不断拓展扩张这类专业,正所谓多一个专业就多一个就业机会。但是,招生热门的专业未必就有社会“抢手”和紧俏的就业岗位。在当今的社会里,可供影视艺术毕业生选择的影视艺术工作领域还是比较多的。然而,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影视和媒体专业学生毕业、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就业的形势非常严峻。虽说影视艺术和影视媒体尚属时代发展的朝阳产业、从业的专业需求量比较大,但是受目前我国企业体制属性的制约及影视专业就业观念的影响,影视艺术专业和泛影视专业的毕业生相对于工科、文科等专业的毕业生,其就业面还比较狭窄,就业问题显得尤其突出。许多影视艺术和泛影视专业的毕业生漂浮于社会上、游离在各大电视台与社会影视制作公司之间,也有的影视专业毕业生离开了心仪的影视传媒改事其他的职业。影视艺术和传媒专业的成品“出口”瓶颈,直接影响着影视教育与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影视教育者必须直面和思考的紧迫现实问题。

二 建设思路

我国影视教育和影视专业教学发展所折射的上述问题,既有社会大背景的因素又有影视艺术教育本身的问题。对于影视教育者来讲,如何在众多的影视艺术专业的培养格局中探究影视艺术教育的规律,从教学改革入手创立影视艺术教学的特色,开创影视艺术教学的新格局,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和首要探究的课题。创建影视艺术教学新模式,就是要建立一个影视特色鲜明、以特取胜的人才教学体系,围绕特色着力夯实文学和影视理论与能力素质培养这一重要基石;开掘和探究知识与能力之间高效转化的教学创新机制;拓展学、产、研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一)突出特点、以特取胜

影视艺术专业属于设备、经费投入需要量比较大的专业,而国内许多非影视艺术专业性的高等院校,均是在“穷国办大教育”的状况下开办影视艺术专业的。因而,在有限投入的“校”情下,更应该强调和突出自身的教学特质与专业特色,有选择地建设、有重点地突破,力求独辟蹊径,出奇制胜。要坚持把影视理论与能力素质培养作为影视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基石;要夯实这块基石,就要突出特点、以特取胜,从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把特色扎根在影视理论与能力素质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中,从而使影视艺术教学体系独树一帜、独步天下。创办影视艺术专业,要兼容艺术院校“专业影视技能技巧”的专业化和重点大学“影视理论人才教育”的学理化特征与优点,从各院校的实际出发,体现自身教学的特色和学校的个性,突出特色。只有坚持影视教学的共性和各院校自身影视教学个性的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才有可能建设成为区域一流的影视院校,争取实现国内一流的发展目标。

(二)师资与学科齐头并进

开掘和探究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机制,是影视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抓手。实施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强盛的师资和学科。当前各院校的影视艺术教育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拐点”上,大多数院校都完成了量的积累、正从量变“拐”向质的提高阶段。质的提高成为下一轮各影视院校教学竞争的核心。影视艺术的师资有四类,其中三类缺一不可:一类是将帅之才,是既能“文”又能“武”的学科带头人,这类人数量不多,但决定着教学与学科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另一类是“文”将才,是头脑型的研究和策划型学者,是影视前沿的理论与影视策划的研究者,是培养学生影视文化学养和学理的骨干师资,是专业的中坚力量,是院系教学水平的基本保证;还有一类是“武”将才,是专业技能的教学骨干、完成教学能力转化和影视作品创作的基本力量。在强化师资和学科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占领影视艺术专业双语教学的“高地”,注意吸收日趋增多的“海归”人才。这是下阶段打造影视师资和学科特色及教学创新的新亮点,也是影视艺术教学接轨国际的本质体现。

(三)全面整合影视教学资源

拓展学、产、研三位一体的影视教学体系是影视艺术教学模式创新的最终落脚点。要实现学、产、研的一体化,必须全方位地整合影视专业、师资结构、课程结构、知识内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生产教学等资源内容,必须优化发挥教学资源的整合作用,有效引发教师的积极性与学生创作的能动性,从而把教的理论和学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影像产品。

影视艺术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影视艺术 大众化品格 平面化 娱乐化

在当代,作为现代社会艺术家族中拥有最大生存空间的影视艺术,它极高的综合性同它的大众传播和消费特性一起,产生出影视艺术特有的大众化品格魅力,影视艺术的发展必然要与大众密切联系,影视艺术作品也必须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

一、影视艺术大众化品格的内涵

第一,为大众所接受的叙事方式。影视艺术是一种叙事艺术,是用叙事的方式来建构影视作品的,在故事结构的表象下蕴藏着人性善与美的内涵,在叙事中特别注意大众的接受心理和欣赏心理的调动,并且从大众可接受的程度来构建自己的故事结构,营造自己的故事氛围。因此,当代中国影视作品应该重视中国传统叙事文学面向大众的叙事精神,并使之应用于一切影视题材,从影视作品表层的故事本身一直到影视作品故事的内涵,用符合大众审美心理和审美需求的、与大众情感同频共振,并且对大众情感世界产生强大召唤力量的深度模式来构建自己的故事结构。

第二,为大众所领悟的影视语言。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影视艺术作为目前最为广大受众所接受的艺术样式,它所具有的独特艺术语言也应该是大众所能理解的语言。如前所述,不但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是影视叙事的重要因素,其它声、光、电等也是影视艺术巨大魅力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它们的有机组合直接形成了影视的艺术语言。当然,对影视语言的创新和开拓方面必须符合中国大众审美水平和接受心理,必须在中国大众文化传统和大众文化心理接受能力范围内来进行。

第三,为大众所欣赏的结构模式。当代中国影视艺术的起点是中国传统戏剧,因此难免有着戏剧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这就说明影视艺术应该以观众为中心而不是以影视创作者为中心,应该以影视创作者的努力来准确传达自己的意念并积极调动受众的情绪,从而让观众陶醉在饱含情感的叙述策略中。也就是说,影视创作必须在遵循传统戏剧模式的同时,具有自己的为受众所认同和接受的个性,在综合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的同时融合创作者自己的个性和艺术表现形式,形成影视艺术自身的独有魅力。

二、当代中国影视艺术走向大众的原因分析

当代中国影视艺术从诞生起,就始终面对的是最广大的受众群。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是从戏剧开始的,而戏剧正是中国传统的大众化艺术,千百年来受到中国最广大群体的热爱。因此,中国的影视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一直是贴近生活,重视大众的审美感受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新中国建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影视艺术同社会潮流一起,过度渲染感官的刺激,表现出脱离广大受众的审美形态,从而丧失了自己的艺术品位,仅仅追求感性张扬却丧失了理性价值的艺术作品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影视艺术不但具有精神产品的特有属性,而且同时具有了一般商品的属性。因此,影视艺术的生产和消费也就和广大受众的密切联系,优秀的影视作品吸引着广大受众进行消费,使其得到情感释放,产生心灵共鸣,与此同时,广大受众的审美趣味及价值取向又从另一方面约束着影视创作者的创作趋向,进而产生相互促进的作用。

三、当代中国影视艺术大众化的表现

大众化的趋势构成了大众文化的客观环境,这种客观环境又反过来对影视艺术的文本原创、拍摄制作和传输播出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传播手段的现代化,融合最先进技术及艺术因素的大众文化势必越来越具有传播及发展的优势,影视艺术随着格调和品位的提升也越来越呈现出大众化趋势,并同时提升了其社会和艺术价值。表现如下:

影视艺术特点范文第6篇

 

法国的影视动画高等教育根植于欧洲文化沃土,与动画行业的发展联系紧密。进入数字媒体时代后,法国的影视动画高等教育也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向其他领域渗透,跨学科多元化发展。对法国影视动画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过程进行思考,对于我国的动画影视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传统二维与三维影视动画教学:创意、艺术和技术的融合

 

法国的影视动画高等教育的主流方向是影片创作。法国的动画行业发展没有以美国动画业的大工业化运作模式为主,所以在法国虽然有一些大型动画公司,但还是以小公司、工作室运作动画片居多。因此,法国的动画高等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作个性,重视学生的动画创意能力的培养,强调影片创作风格的艺术特点,注重传统动画的手绘基础训练,强调三维动画技术的教学。这类型教学单位以专业动画学院、电影学院动画系等院校为主,如葛培兰(Gobelins)动画学院、拉普德瑞耶(La Poudrière)动画学院、苏潘佛康姆(Supinfocom)动画学院、艾斯哈(ESRA)电影学院动画系等。教学重点以实践应用为导向,所以多数教学以本科和硕士阶段为主,强调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适应未来就业发展需要。

 

创意是动画的灵魂,法国影视动画院校把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在剧本创作、画面特点、叙事风格、角色设定等方面,教师既引导教学又陪伴学生学习,在教学与实践上循循善诱,鼓励学生创新。创造性思维和惯性思维最大的一个不同点在于,创造性思维没有一个固定的套路或特定的方法标准,因此创意并非精密的数学公式,而是带有人性模糊的实践行为。比如剧本创作,剧本课教师会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分析很多影视作品的片段,逐步让学生明白剧本创作的原理。然后课堂作业会让学生以座谈的形式自由发挥,学生可以自由表述想法而不拘泥于剧本理论,故事不必完整也可以仅是零星的想法,教师会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捕捉学生思想中闪光的部分并记录下来,适当引导学生把有创意的部分逐渐发展成故事和完整的剧本。再比如葛培兰动画学院的角色课堂作业是将两个等大的球体三维模型作为角色原型,再给学生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根据音乐发挥想象,用这两个球体创作一段动画,通过动作和剧情创意为这两个球塑造角色特点。

 

法国是世界艺术大国,在动画创作教学上非常强调动画的艺术性,在画面风格、影视语言、创作观念等方面强调艺术的风格与创新。动画作为视听艺术,艺术性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故事创作、编剧、叙事、镜头、画面、音乐等。但艺术探索漫长曲折,学院教师通常先以引导学生在创作中模拟某种艺术风格作为学习的开始。例如,镜头画面的艺术指导课,教师会在简述艺术史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剧本和创作特点给出建议,让学生在画面风格上逐渐明确自己的特色。之后教师会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艺术风格方向寻找各种参照,参照内容的选取很自由,可以是绘画、雕塑,也可以是摄影、印刷品、建筑,通过各种参照逐渐确定创作的画面视觉特点,让学生在艺术风格上找到自己的定位。艺术参照的资料来源并不局限于影片或网络,教师和学生广泛利用法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寻找自己的艺术灵感。例如,当学生创作带有巴洛克风格画面的作品时,会去卢浮宫参观考察巴洛克艺术品,通过拍照或速写记录素材作为自己的创作参考资料。

 

动画技术教学是创作的基础,是影视动画高等教育的根基,法国高校对动画技术的训练强调传统绘制与三维技术的结合,依靠多年的人才、技术和经验积累,强化动画技术训练。法国传统电影动画发展时间较长,电影大师乔治·梅里爱1902年拍摄的科幻电影《月球之旅》就使用了大量动画技术。100多年来法国已经积累了几代动画师,其中有很多在院校任教职,为学生传授动画创作技术,延续传统动画。传统动画以手绘为主,强调解剖、比例、透视、动态的训练,尤其是解剖作为教学的基础训练要求非常严格,教师要求学生能够随时手绘任何动态的人体或动物解剖,以便学生理解角色动态变化的原理。动态是表现动画的生命,教师以绘制全动作动画的要求训练学生,要求精准生动地表现角色的每个动作和细节,严格按照动作完成时间的帧数绘制。

 

创意、艺术和技术的融合是法国传统二维与三维影视动画教学的重要特色,院校提倡个性化创作,鼓励学生创新动画艺术形式,依靠技术表现个人创意,三者相互融合、互为提高。动画艺术创新带有实验性,包括观念创新、表达方式创新、视觉效果创新等。例如,有学生以新闻报道的形式自导自演创作一部短片 “蓬皮杜之蛋”,采用三维虚拟技术将蓬皮杜艺术中心模拟成一个巨型“鸡蛋”形建筑,然后以“新闻记者”的身份采访专家、市民和游客对这个“怪物”的看法,这种带有法国黑色幽默的表达方式荒诞地表现了当代法国人面对新事物的矛盾心态。

 

二、影视动画制作数字技术的研发和教学:技术开发为动画创作服务

 

法国影视动画高等教育注重对制作技术,尤其数字技术的教学和研究开发,承担这些任务的主要是综合性大学和带有工科背景的图像学院,如巴黎第八大学的图像艺术与技术系,巴黎东马恩拉瓦雷大学图像、多媒体、视听和传媒学院等。

 

这个方向的教育定位在数字技术与图像艺术的交叉点,将数字技术教学和研发作为基础,以图像制作和呈现为主要发展方向,技术研发为图像应用和艺术创作服务。教学覆盖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本科重点在三维软件、算法语言、C++语言、虚拟现实、动态捕捉等技术的基础教学。硕士阶段为两年,第一年重点是完善三维技术和制作流程,课程有三维技术、动画、后期合成、实时技术、增强现实、自动识别技术等,第二年以项目开发主导教学,学生分组自己确定技术研究方向,一般是以项目实践为主,教师的上课内容围绕学生开发项目展开,部分学生可以选择较复杂的研究方向,为以后的博士研修做准备。博士阶段以图像技术、虚拟现实的技术研发和理论研究并重,博士生在导师指引下逐步完成自己的研究。

 

数字技术研发为图像创作和应用服务是法国影视动画技术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重点突出技术的实用性,紧贴市场需求,前瞻未来行业发展。在图像制作方面,部分硕士和博士的研究方向是三维软件的二次开发,如设计插件、工具功能完善等,具体比如爆破、碰撞、毛发、液体等制作难度较大的三维技术,通过二次开发使三维图像的制作更加方便、智能和优化。图像的呈现技术也成为重要研究课题,部分研究生课题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为主,在三维尤其实时三维呈现技术的基础上,学生和导师重点开发虚拟图像与现实的结合,在真实场景图像中呈现虚拟图像的解决办法,使三维图像的呈现更加多元化,以拓宽三维动画的应用范围。在研究过程中,导师会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研讨会,主动联系市场与企业和用户沟通。学生不仅宣传自己的开发成果奠定未来市场基础,也借鉴专家建议和市场反馈信息不断完善技术产品开发,提高产品未来的服务能力。

 

三、运用影视动画语言表现当代艺术的教学:艺术观念与表达的创新

 

影视动画作为一种艺术语言,成为当代艺术的表达方式,是法国高等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视频艺术源于20世纪60年代,以动态影像和声音作为主要媒介,记录并表现艺术内容和思想。当代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动画已被很多当代艺术家作为艺术表达语言,影视动画因此也作为表达当代艺术的“媒介”被很多法国的美术学院或大学艺术系引进作为教学内容。教学课程安排以当代艺术理论作为总体框架,影视动画创作流程为教学和实践的基础,综合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创新艺术观念和表达。

 

当代艺术可以泛指这个时代正在实践的艺术风格,与后现代艺术联系紧密。当代艺术的理论教学是以现代与后现代艺术史为主干,向学生讲解不同艺术流派和风格,介绍作品的创作思想和背景。当代艺术与文化密切相连,因此美学、哲学、心理学甚至社会学等内容也被纳入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学习。

 

熟悉影视动画的创作流程是学生完成创作实践的基础,巴黎高等装饰美术学院电影动画系的教师认为,电影动画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通过动态图像表达创新和创作的能力。所以虽然动画技术并非教学的关键,法国的美术学院还是把影视动画制作流程作为教学的基础内容,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从指导剧本、分镜设计、画面设计、美术设计,直到最终完成一部影片。

 

当代艺术门类繁多,艺术流派之间的跨界融合也很常见,影视动画教学因此重视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以丰富学生的创作内容和形式。如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大地艺术、虚拟艺术、网络艺术等,都在艺术史和理论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启发他们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丰富艺术创作语言。例如,有学生借鉴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思想,用三维小白鼠视频动画巧妙替换在盒子里的真实小白鼠,现场表演“超现实小白鼠实验”,表达作者对当代科技语境里“图像现实”的艺术思考。

 

因此,法国高等艺术教育可以为影视企业输送创意和艺术人才、为社会培养艺术家,通过影视动画与当代艺术的融合促进艺术形式的变化,不断创新艺术观念和表达。

 

结语

 

法国的影视动画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当代日益全球化的趋势下法国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法国动画教育将传统技艺与科技相结合,不但促进本国动画人才与全球影视行业发展相契合,同时也将蕴藏丰富的法兰西文化和艺术通过动画向全世界传播,不断巩固提升世界文化大国的形象。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可以借鉴法国影视动画的教育经验,根据我国市场特点和文化发展战略优化动画人才培养,为影视动画产业不断输送优秀人才,使我国影视动画人才早日进入世界影视产业大市场,把中国文化注入到世界影视产品中去,在全球树立独特的中国文化形象,让古老的东方文明与世界文化积极互动。

影视艺术特点范文第7篇

(一)影视艺术的视觉性特点

影视艺术视觉性的表现之一在于影视能够以动作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戏剧中同样也有这样的特点,但因为观众距离舞台较远,且视角比较固定,观众很容易忽略某些细小却重要的动作,观众的观看和体验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因此,演员在表演时会有夸张的肢体动作,以便能让后排的观众看清楚。例如,《卖花姑娘》这部影片中,得知母亲死讯的妹妹跌倒在地时双手做出了向前抓的动作,极致地表现出妹妹对母亲的爱及在失去母亲后的悲痛,具有极强的威慑力及感染力。

(二)影视艺术的视觉性情感

影视艺术视觉性的另一个表现是影视能够借助镜头把人物脸部的细节、表情和眼神等进行放大,进而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在影视作品中,由于可以借助特写或大特写的镜头表现形式,其人物普遍具有比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更为细致的细节、表情和眼神,因而更加贴近生活,具有更强的表现力。例如,在《归心似箭》这部国产影片中,玉贞赠送了一管小烟袋给魏得胜,用以表达感情。由此可以看出,影视艺术中通常以物件等细节展示人物的感情,而采用以物寄情的手法能够最大限度激发观众的观影兴趣。

二、影视艺术的审美鉴赏

(一)影视艺术审美鉴赏的策略

(1)做好心理准备。观众看电影时总是会带入个人喜好,或是追求情感的平衡或释放,从目前的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观众对影视作品的观赏主要强调的还是其娱乐功能,目的在于消遣和调节。如果从影视鉴赏的角度出发,观众的目标会更为鲜明,心理也更为紧张,在视听信息的获取上表现得更积极,思维也更加活跃,有些会自己与作品进行同化和融合,有些则会出现游离状态,即突破原先的剧本模式,通过思考、分析、联想和判断,挖掘出影片更深刻的艺术内涵。[2](2)做好影视作品的信息准备。影视作品的信息主要包含作品故事的梗概、作品人物的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主创人员的风格和特点等,其来源主要是媒体,鉴赏观众通过这些作品信息能够对作品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了解和把握,在进行艺术价值高的作品的鉴赏时,这一点尤为重要。(3)把握局部与整体间的关系。观众在鉴赏影片时必须对影片进行分解,再以分解为基础对影片进行综合,即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观影经验及相关影视知识,合理地整合分解的过程和结果。

(二)影视艺术鉴赏的方法

影视艺术鉴赏的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容鉴赏。二是形式鉴赏。(1)内容鉴赏可以从宏观角度、微观角度及影视风格进行,其中,宏观角度通常与文学息息相关,主要考察作品的社会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内涵。首先,用文学方式对主要用故事情节作为其叙事和抒情框架的影视作品进行鉴赏时,要紧紧围绕人物的活动和事件,把握该事件是如何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思想感情的。其次,结合情节及人物安排了解作品的主题及创作者的创作思想。然而,作品创作者由于审美视角、创作心态及创作手法的多元化,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及主题指向往往也带有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在这类影视作品的鉴赏中,既要从情节和人物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也要对创作者的创作思想进行体会,以把握住作品复杂而丰富思想内涵。[3](2)形式鉴赏可以从听觉元素、视觉元素和综合元素的角度进行鉴赏。听觉元素的鉴赏特指对声音,即语言、音效和音乐的鉴赏,合理巧妙的音效能够突出作品中的造型表意。视觉元素与美术有密切的联系,主要包含镜头、服装、道具、化妆、特技和场景等元素。综合元素的鉴赏主要包括艺术和科技、形式和内容以及各部门间智慧的融合。

三、结束语

影视艺术特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影视音乐;艺术功能;影视艺术

影视之中的音乐,是影视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当前所有影视之中,就找不到一部没有音乐的影视剧。很多大获成功的影视剧若没有音乐衬托,它的艺术感染力肯定会大大减弱。影视音乐与影视画面完美地融合为一体,展现出影视剧的艺术结构与美学赏析原则。影视音乐不但有音乐的共同点,还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对当今民众的社会文化生活有很重要影响,在影视中有极其重要的艺术价值,此种艺术作用大都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烘托背景氛围

音乐能给影视的部分或者全部创造出某种特殊的氛围基调,进而强化视觉感官功效,强化影视画面之感染力。此种音乐不只是简要反复影视画面的内容,而且全身心地给影视创造某种气氛。此种烘托氛围的背景音乐对提升影视剧的艺术感染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此种音乐的烘托功能,包含有烘托环境氛围、烘托时代气息、烘托地域色彩、烘托民族特征等方面。

(一) 烘托环境氛围

音乐可给整部影视剧烘托某种整体的环境氛围。比如影片《城南旧事》。该影片通过小英子的眼睛见到社会上的一切来展现20世纪20年代京城南部的社会风貌,表现了作者林海音由这些小事的记忆中引发的一种“离我远去”的忧郁情感与思乡之情感。作曲家吕其明按照这部影片的基调,选取20年代风行一时的校园歌曲《送别》给此部电影音乐做主旋律,且运用不常用的配器,仅仅用了弦乐队与抱笙等一些极具民族特色的乐器,用极其简单明了洗练的音乐语言,给整部电影烘托了某种无比惆怅的依依惜别之情感。音乐也能给影视剧的某一部分烘托创造氛围。给一部电影中的一个场景创造某种特殊环境的氛围:是热闹或是寂静,是繁荣或是极度萧条,是严肃或是激情四射,等等。

(二) 烘托时代气息

每一时期的音乐,不管是其内容、乐调、表演方式还是风行的乐器都有一定程度的不同。影视音乐可按照影视剧的社会背景,选取当时那个年代的曲子或歌曲当做影视剧的主题音乐。与此同时,也可使用此种音乐为影视剧创造背景氛围,来起到烘托影视剧时代气息的作用。比如,展现中国古代著名水利专家李冰修建都江堰的电影《李冰》,就采用了中国古代名曲《梅花三弄》,很好地表现了一种古时氛围。展现新中国建立之初的电影,经常应用《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等音乐作主旋律。这些音乐都很好地展现了电影的时代印记。

(三) 烘托地域色彩

影视音乐按照影视剧故事所发生的地方,选取极具地方特色的小曲、地方戏曲和曲艺的音乐,就可给影视剧创作烘托出某种地域色彩。电影《红旗谱》由瞿希贤作曲,说的是上世纪30年代河北省淖沱河流域人们反抗地主压迫的斗争故事。音乐就采用了河北地方特色的音乐——河北梆子当做创作素材,凸显板胡、唢呐等极具河北特点的民族乐器,极具慷慨激昂粗犷豪迈的音乐特色,也说明故事发生是在河北一带。至于外国的电影,它们音乐的地方性也特别显著。比如人们熟知的印度、俄罗斯等国的电影,其音乐都具有明显的自己国家的地方特点。

(四)烘托民族特征

影视音乐按照影视剧所展现的各个民族,采用各个民族的音乐,也给影视剧烘托了民族特征。彦克作曲的展现藏族地区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的电影《农奴》,选取极富藏族民族特征的音乐,由女高音歌唱家才旦卓玛表演里面的电影主题曲,让电影的藏族地方特征尤为突出。电影中《冰山上的来客》用新疆地区民族歌曲的音乐旋律来创作的主题歌曲,烘托了故事发生地——塔吉克族居住区民族的风土人情。

二、描绘人物内心世界

音乐能通过特殊的方法来展现人类的丰富繁杂的情感世界。音乐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人内在的心灵体会和丰富多变的情感世界。在一部影视剧之中,有时一个场景展现的是人物角色的某种情感:或是高兴、欢乐,或是苦难、伤感,或是恐惧、害怕,或是放松、欢愉等。影视音乐最拿手的就是展示人物角色的内心情感,表现画面上不能直接表达的人物繁杂的心理活动。影视剧借用音乐的目的,是运用音乐强化影视剧的情感色彩,进而达到整部影视剧和人们情感的融合。要有此种作用的音乐,在影视剧中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或是影视画面中音乐,或是影视画面之外音乐;或是歌曲,或是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