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郊游音乐教学反思

郊游音乐教学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郊游音乐教学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郊游音乐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一、游戏教学,寓教于乐

幼儿的天性就是好动、爱玩,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幼儿音乐学习的主动性,使幼儿可以通过边玩边学的方式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感受音乐学习的乐趣。幼儿在游戏中会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歌唱和鉴赏。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有很多适合进行游戏的歌曲,例如,传统游戏歌曲《猜谜歌》《拍手歌》《跳皮筋歌》等,还有表现幼儿游戏的歌曲有《老鹰捉小鸡》《编花篮》《我们邀请一个人》《丢手绢》等。这些歌曲节奏简单、旋律优美、朗朗上口,幼儿在边玩边听的过程中就掌握了歌曲,学会了歌唱。

二、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幼儿接受能力比较弱,教师要善于给幼儿提供情境,使幼儿能够融入其中,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热情。情境使幼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其思维快速地运转,形成自己的审美感受和体验。教师特意创造某种与音乐作品的内容、意境、情感相协调的环境或氛围,会激发幼儿学习的动力,使幼儿产生学习的欲望,从而更好地理解、体验、把握和享受音乐作品,主动地进行探究和学习。例如,在学习《山谷回音真好听》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播放山谷的回声,使幼儿可以了解什么是回声,进而感受到趣味性,从而主动地学习音乐、体会音乐,陶醉其中。本来幼儿并不了解的“回声”、不熟悉的歌曲,在情境中幼儿会主动地思考和探索,产生学习热情。

三、动手绘画,拓展联想

教师在幼儿歌唱材料的选择中需要注意为他们选择合适的歌曲,使幼儿能够理解歌曲的内容和思想,并鼓励幼儿通过动手的方式来对歌曲进行表达,促进幼儿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师可以把歌曲提供给幼儿,之后让幼儿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绘画,通过画的方式来表达音乐。绘画使幼儿学会了通过富有爱、富有美、富有想象、富有教育意义的方式来进行表达,从而更好地对音乐进行理解和记忆。一般幼儿喜爱描写动植物、自然想象、郊游活动、节日等幼儿日常能接触到并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就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符合幼儿兴趣爱好的音乐,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并且鼓励幼儿进行联想和想象,如《蚂蚁》《树苗苗》《云》《郊游》等。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绘画,展现出歌曲中的内容。变化的表达形式给幼儿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空间,促进了幼儿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内容,感受歌曲的意境,从而更好地演唱。

四、表演形式,增强趣味

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表演的方式,在形式上集唱歌、跳舞、奏乐、演戏、玩耍于一体。教师组织的表演可以采用个人展示和集中活动交替进行,或让不同幼儿分别承担唱、舞或演奏的任务,以合作的形式进行表演,使幼儿能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动起来。在表演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发挥自己创作、表演和欣赏的综合技艺,通过表演来展示音乐,通过欣赏来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这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它使娱乐、学习综合于一体。例如,表演《可爱的小动物》中,对“叽叽叽、喵猫喵、汪汪汪”等象声词,教师可以鼓励幼儿采用模拟的方式来进行表演。幼儿对这些象声词非常感兴趣,他们会主动地模仿,大胆地表演,从而理解其中的音乐。教师给幼儿选择歌曲时,应选择音域较窄、节奏简单、旋律较平稳且有五声音阶为骨干的歌曲;结构短小工整,词曲关系较简单,如《小燕子》《哈巴狗》《我爱我的小动物》等,使幼儿更容易表演。

总之,教师在幼儿音乐教学中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关注幼儿的发展,采用幼儿喜爱的形式来进行教育和指导,促进幼儿音乐素养的提高。在不断练习和实践中,幼儿会产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思考和感受音乐,学会鉴赏和审美,从而提高综合素质,为其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陈军芳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益农镇荣盛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郊游音乐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音乐综合教学存在诸多误区,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小学综合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实现课程价值、体现综合教学理念、丰富知识体系、开展有效评价等几方面提出小学音乐综合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小学音乐;综合教学;问题;对策

随着后“新课改”时代的到来,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不断得到修正,“学科综合”注重学科之间的交融渗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能不断发掘学生“学力”,有效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小学音乐综合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小学音乐综合性教学的意义

针对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学习兴趣的现状,综合课以内容上的拓展、形式的丰富、能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音乐教学综合既包括音乐与戏剧、影视、舞蹈、美术等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也包括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

二、小学音乐综合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教学资源单一。音乐源于生活,教师要善于挖掘社会生活中蕴涵的丰富的音乐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可以是音乐素材、教学设计、网络资源,也可以是乐器资源、图片资源、作品库等内容。但当前音乐资源单一,仅限于教科书、教学光碟,影响了音乐综合教学的效果。

2.教学目标分散。教师讲解时间过长,采用文学化、美术化、概念化的方式讲解,没有深层次的理解综合教育的内涵,导致教学目标分散,阻滞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或教学目标过于笼统,不够具体,其适合度影响了教学效率。

3.教学设计庞杂。部分教师片面追过课堂气氛的热烈、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综合性,机械地综合、拼凑。教师以无关紧要的活动替代学生的聆听、演唱,忽视了学生的思考、想象,偏离了音乐课的主题,占用了课堂宝贵的时间,音乐课沦为“杂烩”课。

4.组织形式过于繁杂。音乐教学应呈现以生为本的教学形式,构建民主、和谐的氛围,开展游戏、讨论等活泼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彼此分享、共同提高。但部分教师不理解综合教学的意义,不能进行合理的迁移,而是将某些学科生硬地引入教学中。或教学方法不准确、资源利用不合理,采用无意义的直观教学,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5.评价趋于形式化。教师评价简单、语言单一,缺乏目的性,没有达到以评价促进学生音乐创造的目的。低效的评价只关注学生“唱”、“跳”的结果,忽视了学生创造实践的过程,使学生失去主动思考、勇于展示个性、呈现自我的意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与创意表达。

三、小学音乐综合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

1.实现课程价值,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教学目标是整节课的灵魂,规划教学内容、重难点、学生学习层次,是保证教学效益的前提,教学目标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整节课教学的成败。首先,音乐综合教学目标要定位准确。教师要把握课程特点、学生知识储备、认知能力,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去展现课程的价值。其次,教学目标在紧扣课堂教学。教师要深入研读文本,挖掘教材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以“音乐”为主线、以“综合”活动引发学生思考、互动,并逐个击破问题,实现深层次的思考。最后,教学过程要落实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问题的设计、媒体的运用、对话的形式都要以“学”为根本,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深入探索,感知有价值的问题,进而内化知识。如在《云》教学中,教者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听《云》、《郊游》录音范唱,让学生说说不同感受;学生完整聆听范唱,边听边做动作,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用自然、柔和、亲切的歌声表现抒情、优美的意境;用打击乐器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分小组创编各式表现云的动作;讨论有关云的科学知识。

2.以音乐教学为主线,体现综合教学理念。一方面,音乐学习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的内容,他们是彼此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在“感受与鉴赏”中融入文化的内容,音乐表现也是培养学生感受力、创造力的过程。如在《童声中国娃》教学中,教者将唱、念、创、演有机融合,引导学生综合表演:选择合适的声音表现歌曲,按节奏有表情地念歌词并配乐伴奏,根据土娃子的生活为歌曲设计2个动作,与同学一些设计表演方案,让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魅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将音乐置身于文学、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中,让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如将诗歌的意境与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变化、节奏的抑扬顿挫联系起来。

3.丰富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调整知识结构,增强教育底蕴。首先,教师要在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并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其次,教师要分析自身的教学行为,在观察、反思中重建,更好地指导自身的教学行为;最后,教师要积极参与培训,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4.开展有效评价,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音乐综合教学评价中,教师要既要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掌握利用综合学科知识理解音乐进行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要将音乐能力的评价融入音乐知识、发声、学唱、游戏、欣赏等各环节之中,要开展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从评价中获得自信、鼓舞。教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除教师评价外,还有小组评价、同学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以扬长避短,发挥其特长。

郊游音乐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器乐 音乐 教学

记得多年以前,器乐进课堂在各学校开展得风生水起,走进任何一个学校,都常能听见学生悦耳的吹奏,而且还有市、区各级的课堂器乐比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渐渐销声匿迹了。“器乐究竟如何更好地辅助音乐课堂?”“音乐课中该怎样将器乐教学深入下去?”这些问题总是萦绕在笔者的脑海里,为此笔者从未放弃课堂器乐教学,并不断地在尝试、反思和总结,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器乐教学的作用。

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器乐进课堂使学生受益匪浅,许多学生越来越喜欢吹奏了,喜欢上音乐课了,课堂中歌声和琴声此起彼伏,相互交融,呈现出一幅非常和谐美好的画面。尽管教学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但笔者认为器乐进课堂利大于弊。因此,学生的期盼促使教师必须将这项工作深入、扎实地开展下去,下面谈谈器乐进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激发兴趣促进学习

在开始学习之初,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口琴是一件简单、快乐的事情,过于专业的学习会抹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唢呐配喇叭》的歌声中,学生开始了第一节口琴课的学习,学生时而吹高音模仿唢呐,时而吹低音模仿喇叭,在有音的高低变化中,他们将学习当成了一种快乐的游戏,不知不觉就掌握了口琴的音序排列规律,那么后面的学习就顺理成章了。

可以采用三步曲进行教学:一是随着琴声做单一的节奏吹奏,不要音准,让学生充分辨别高低音;二是吹歌曲中的几个音或一小节,如《顽皮的杜鹃》、《哈利罗》、《春天举行音乐会》等;三是吹奏短小的歌曲,如《玛丽的小羊》、《粉刷匠》等,一步一步,由浅入深的学习中,学生丝毫没有压力,当第一只小曲从他们的口中吹出的时候,他们高兴得手舞足蹈。

二、多种方法交替学习

(一)学习吹奏歌曲

这种先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从吹奏入手来学习歌曲,是一种极好的导入教学的手段,笔者一般是找出歌曲中易于吹奏,有具有代表性的乐句作为吹奏练习,学生在吹奏的同时就对歌曲的整体情绪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学唱歌曲就容易得多。

(二)唱吹结合效率高

这种学习方法在轮唱和合唱教学中十分有效,学生初步接触两个声部的时候总是唱不准自己的旋律,而用口琴吹出来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从而避免了单一、枯燥的唱歌练习,学生通过吹奏来加强各个声部的旋律感,从听觉上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和声概念,唱歌和吹奏交替进行,互相补充,这样反复练习,即使是移调演唱,学生的合唱能力也会大大提高。如轮唱歌曲《两只老虎》、《美丽的黄昏》等,合唱的歌曲《大家来唱》、《真善美的小世界》等。

(三)学完歌曲再吹奏

这是音乐课中最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学生在唱完歌曲以后再用口琴完整地吹奏出来,它是学生对歌曲的另一种外在表现,如《苏珊娜》、《小乌鸦爱妈妈》、《蜗牛与黄鹂鸟》等,在钢琴的伴奏下,学生吹着自己会唱的歌曲,师生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达到了极好的情感共鸣,这种教学形式生动有趣,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是一种极好的艺术熏陶。

(四)伴奏旋律增活力

吹伴奏是一种极好的化繁为简的吹奏形式,几个简单的音符按照工整的节奏有规律地吹奏出来,它能很好地烘托歌曲的情绪,为歌曲学习锦上添花。学生在吹奏的过程中既能感受歌曲的节拍特征,同时通过不同的伴奏音型又能充分地体验其旋律特征,对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大有好处。在《捉迷藏》的伴奏中感受三拍子的节奏特点;在《郊游》中乐句尾部 ××× ××节奏使歌曲更有活力。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自编伴奏谱,必须在遵循其和声原则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规律,这样便于学生吹奏,如《剪羊毛》;其次在个人吹奏有困难的情况下,可互相协作完成,两人(组)共同完成一种伴奏音型,如《小螺号》。

(五)挑战自我显神通

当学生通过低、中段的学习基本掌握了口琴吹奏技巧以后,笔者往往会补充一些略有难度的曲目让学生去尝试,如《铃儿响叮当》、《雪绒花》、《我爱北京天安门》、《勇敢的鄂伦春》等,这些曲目有的是节奏较密集,有的是音域跨度大,对学生的吹奏能力是一种考验,当学生通过努力吹出来以后,会有一种挑战后的成就感,但针对学生的差异性也不能强求统一,可以鼓励他们说:只要你努力了,哪怕只吹出一句也是成功,这样就能保证他们学习的热情。

三、多种手段保障学习

以上这些方法使得器乐进课堂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而且充分体现了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学生依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有选择地学习,从而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兴趣得以保持。但是,如何让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呢?少部分学困生怎么办?笔者尝试着采用以下措施来执行:

(一)欣赏法:让优秀的学生示范吹奏,教师赞赏的话语促使他们不断提高,同时在全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二)加星法:对于每节课表现突出或有进步的学生加星,学期结束时,每人积累的星数将和等级同时记载在成长手册上,这样家长也能了解到孩子的音乐学习表现了。

(三)评分法:自评、互评吹奏的曲目能得多少分,吹错一个音扣一分,促使学生努力表现,得满分或高分的同学非常得意。

(四)互助法:采取一拖二,一拖三,小组互听互评等形式,帮助学困生完成学习任务,因为仅靠老师的力量是微薄的,必须发挥集体的智慧。

(五)激励法:多多肯定学生的参与和进步,决不能讽刺和嘲笑:没关系,再 来一遍,再加把劲你就能吹出来了。这些关切的话语时常挂在我的嘴边,消除了学生心理上的障碍。

郊游音乐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1.忽视区域活动中各种类型音乐游戏的平衡性。(表现在选择游戏的形式偏重于歌唱、律动等,音乐欣赏、打击乐类型的游戏则没有或很少设计。)

2.为了突出音乐游戏的创造性、情感性,过于淡化区域活动中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因此如何科学地开展音乐区游戏,以促进幼儿园音乐教育总目标的达成,是我们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以下一些体会。

一、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开展音乐欣赏活动

首先,合适的游戏内容是音乐欣赏游戏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这里的“合适”,主要指适合幼儿年龄、认知特点的游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幼儿欣赏乐曲类型从易到难的顺序是摇篮曲(小班)――各类进行曲、各民族特色音乐(中、大班),欣赏乐曲内容从易到难进度可以这样安排:小宝宝要睡觉、小鸟飞、小兔和狼、熊跳舞(小班)――郊游、水族馆、小夜曲、小兵走(中班)――京剧(龟兔赛跑)狮王进行曲、喜洋洋(大班)。

其次,生动形象、操作性强的游戏材料投放是音乐欣赏游戏得以顺利开展的物质保证。例如:

游戏:送磁带宝宝回家。(小、中、大班均可设置此游戏)

游戏目标:喜欢欣赏并尝试辨别不同表现形式与风格的音乐作品,提高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

游戏材料:用废旧皮鞋盒制作的房子若干(上面画有人物、动物标记)、各种音乐性质的磁带。

游戏方法:让幼儿在听赏乐曲的基础上,为该乐曲的磁带找到合适的家,如将欢快的音乐送到小兔的家里,将恐怖的音乐送到大灰狼的家里等。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表示不同音乐特点的房子在增加,如小鸟房子、黑熊房子、小鱼鱼缸、印有京剧脸谱的房子、狮子房子等。不同性质的乐曲磁带相应也在增加。区域游戏材料的提供呈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幼儿在音乐区域游戏中从听辨两种具有明显特点的音乐并作出选择到欣赏多种具有特点的乐曲并作出选择,得到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而且游戏兴趣始终高涨,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开展韵律游戏

韵律活动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但是在实际区域游戏中,我们常常发现幼儿在练习时虽然兴致很高,但能连贯、优美地律动的幼儿少之又少,很多小朋友每次在区域中都是无目的地即兴舞蹈,能力方面进展很慢,有的孩子甚至到了大班还在无目的地律动。这显然脱离了教学大纲要求,影响了区域活动学习效果。经过探讨,我们尝试用“跳舞小人”图例来引导幼儿学习律动:我们请参加音乐区域活动的幼儿先听音乐创编动作,然后将幼儿创编出来的他们自己认为最美最好看的动作用单线条的跳舞小人简洁地标在乐谱下面。如在韵律活动“欢乐舞”中,我先请小朋友感受音乐的情绪,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创编欢快的舞蹈动作:娃娃步、互相绕绸带、两幼儿高低交错甩绸带等,接着我对幼儿自创动作进行整理、完善,和幼儿一起用他们认识的图谱记录下来。最后在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照着练习。经过一段时间,小朋友在区域活动中都能听着音乐合拍、动作协调地跟着图谱进行韵律活动了。

三、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开展打击乐游戏

在传统的打击乐区域游戏中,老师往往会提供现成的打击乐器。如:铃鼓、圆舞板、小铃、鼓等,引导幼儿自选乐器按照节奏图谱进行演奏。在区域游戏中,我们发现幼儿对此并不很感兴趣,小朋友只玩了一会儿就放下了现成的玩具,眼睛看着其他区域的小朋友等着交换游戏了。有一天,一位小朋友带了个吃剩的空饼干桶到幼儿园,他模仿电视里的音乐会在饼干桶上敲起了爵士鼓,吸引了很多小朋友围观。看到幼儿自发生成的音乐打击乐游戏,我灵机一动,将饼干桶简单装饰后真的做成了一面鼓的样子,还将筷子用红布包上海绵做成了鼓棒投放到音乐区,小朋友的兴趣很高,争着用饼干桶做成的小鼓敲出了好听的节奏。随后一段时间,老师又鼓励幼儿回家收集、带来更多的废旧材料,一起动脑筋做做有趣的打击乐器。如在麻将的两边打孔,穿上牛皮筋套在手指上做成响板;用啤酒瓶盖子穿在铅丝上做成了串铃;用酸奶瓶装满黄豆做成响罐。最后,我们还请小朋友在区域活动中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为乐曲配音,进行伴奏游戏。音乐区一下子成了小朋友最想参加的区域活动。因为他们在这里动手动脑,充分感受到“我创造、我快乐”的积极情感体验。

四、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开展歌唱游戏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进行歌唱活动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来源是幼儿园集体音乐活动。内容的第二个来源是周围的媒体,如一些动画片的主题歌、广告里的歌词等。第三个来源是幼儿自创的内容。有些幼儿会用一个熟悉的曲调自编不同的歌词。如他们会把《春雨沙沙》中的“春雨春雨沙沙沙、沙沙沙”改成“北风北风呼呼呼、呼呼呼”、“青蛙青蛙呱呱呱、呱呱呱”。老师在区域活动中开展歌唱游戏时一定要灵活运用上述三方面内容来源,不拘泥于某一方面,以此调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对歌唱游戏的兴趣。

另外像“图谱提示法”在歌唱区域游戏中用到的也很多。如在歌唱《头发、肩膀、膝盖、脚》时,我将歌曲中出现的人体器官依次画成图谱,再引导幼儿看着图谱进行学习,幼儿很快掌握了歌曲内容。又如在教学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时,我们启发幼儿将每句歌词描绘的内容分别用简单的图画记录,然后将图片内容打乱引导幼儿排图进行歌唱游戏,幼儿也很快掌握了歌词内容。

五、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开展综合性音乐游戏

郊游音乐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标;英语多元智能教学法;小学英语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01/03-0020-03

2012年新课程标准修订版明确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和基本理念。其基本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眼1?演

新课标提出的英语课程任务和六个基本理念对小学英语教育提出了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教育者们探索适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促进全面发展,培养英语语感和良好语音、语调以及形成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的目标

根据英语课程的任务和基本理念的要求,要实现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英语教学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行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尤其是听和说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良好习惯,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学生获得对英语的感性认识,打下扎实的语音语调基础,并获得初步的英语听说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中学阶段继续学好英语作好准备。

要实现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一定的语感,良好的语音、语调,具备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打好基础,作好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的顺利衔接。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初步建立起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2.语言知识目标

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

3.能力目标

使学生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基础。重点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对英语的良好兴趣和积极的态度。

二、英语多元智能教学法简述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研究部主任、美国佛州大学客座教授孟万金博士,联合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专家、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官群博士,在哈佛大学心理学家Howard Gardner博士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经过近十年的实验研究,于上世纪末率先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多元智能教学法”。该法具有先进的科学理论基础,切中中国人学习英语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时弊,通过多元智能优化英语课程教材教法,发掘每个学生的语言天赋;运用情景加工,调动多感官信息通道,全方位开发了大脑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智能优势,从而大幅度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极大地减轻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使所有学生都能学好英语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语言智能(1inguistic intelligence)、逻辑数学智能(logic 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视觉空间智能(spatial visual intelligence)、身体运动智能(bodily- kinesthetic intelligence)、音乐节奏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人际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自我认知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自然观察者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8项天赋智能;但每个人各项智能的发展却表现出不同的优势或优势组合,如果每个人都能用自己最擅长的智能强项或强项组合来学习课程,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多元智能教学法将心理学和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有机结合在一起,该教学法根据人的不同智能特点,构建每个人学习英语的最佳智能途径和个性化高效学习方案。使所有学生感到学习英语如鱼得水,如虎添翼。英语多元智能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提倡任务型教学,教会学生发现和运用自己8项智能中的强项或强项组合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掌握英语,确保学习的最佳兴奋点和最优学习效果。根据学生多元智能特点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将是一种自身潜能的爆发和自我个性的张扬,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三、英语多元智能教学法下的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年龄为9-12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主要为:好奇、好活动、爱表现、善模仿;对陌生的英语有好奇心;很少有羞怯感,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听觉敏捷、模仿力和记忆力强、形象思维好;爱玩、爱唱、爱游戏、爱活动等?眼3?演。

围绕有效教学目标,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采用英语多元智能教学法下的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在情感目标方面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对英语学习形成积极的态度。在知识目标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学生的英语语音语调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力目标方面主要培养学生初步能用简单英语进行日常交际的能力,为学生升入中学起到有效的衔接,并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语言智能教学策略

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是语言智能较强的学生的特点,谈话能激发他们产生学习的欲望。采用的教学活动有讲故事、复述故事、齐声朗读、造句、替换句型、听范文朗读、角色扮演、问答、背诵、中英互译、对话等,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语音和语调,达到培养知识目标的目的。

2.逻辑数学智能

通过概念形式和模式识别等方式学习,长于计算,善于收集资料是逻辑数学智能具有优势的学生的学习风格。主要的教学活动是进行语法与短文对比、连线、排序、故事重组、数据分析、比较与对比、图示、科技英语、拼字游戏、 计算、数字、游戏、单词分类等教学活动。

3.空间智能教学策略

空间智能有优势的学生主要的学习风格是通过想象、画图、图片和丰富的色彩进行学习,对学生所幻想的内容进行生动的描述。教师可以采用的主要教学活动为填字游戏、老师以图形、实物向学生解释文意、图片与英文单字对对碰、拼字游戏、想象游戏、看图说故事、设计英语黑板报和广告等。

4.身体运动智能教学策略

身体运动智能型的学生主要的学习风格是通过身体运动等方式学习,角色扮演、戏剧的即兴创作等均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主要的教学活动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教师肢体动作辅助说明、话剧、手势等。因此,根据学习风格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肢体动作进行辅助教学。

5.音乐智能教学策略

音乐智能有优势的学生的学习风格是喜欢听音乐,主要通过节奏和旋律进行学习,喜欢把所学的内容唱出来。教师主要可采用说唱、学唱英文歌、手脚打节拍等教学活动,以达到情感目标培养的目的。

6.人际智能教学策略

人际交往智能型的学生主要学习风格是通过与他人的联系、合作、交往等方式学习,小组教学是适合他们学习的最好方式。教师可采用的主要教学活动是小组活动、合作练习、同伴辅导、访谈等。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从而达到能力目标培养的目的。

7.自我智能教学策略

自我智能型学生的学习风格主要是通过自我激发学习,通过自定计划能学得更好。教师能采用的主要教学活动有日志、自主练习、自我评估、个性化学习、项目学习、 反思学习、设立目标、计划、梦想、写日志等。

8.自然观察智能

自然观察智能有优势的学生的学习风格是运用科学的仪器来观察自然,喜欢从事一些与自然(如食物链、水循环或环境问题)相关的项目。其主要教学活动为分类练习、模拟游戏、制定环保计划、户外阅读、列郊游计划、实物展示、郊游、写观察日记、描述自然环境的变化、制定动植物和环境保护计划等。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风格,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八种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英语学习自信心。初步打下英语学习基础,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为今后初中的英语学习打好基础,使之顺利衔接。

郊游音乐教学反思范文第6篇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美术教师,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己近七个年头,这份美好的工作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次次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一回回与学生的心灵碰撞,都让我的生命多了一份惊喜,多了一份幸福,多了一份期待。我惊喜于学生无穷的创造力,幸福于学生无尽的求知热情,更期待着适合学生的新的教学理念的诞生。

一次偶然的翻阅,让我知道了国家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了,而且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一次新课程的培训,—次新课程讲座的聆听,一次新方法的尝试,让我隐隐感觉到了这场变革将给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也就是说,新一轮国家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所处的角色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历史性的变化让我欣喜,让我深感自己的责任将越来越重大。

作为一名站在教学第一线的美术教师,新的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智能可以说是迫在眉睫。因此,在新课程的环境中,我将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新时代、新思潮、新理念、新尝试、新改变……一切都会悄悄的发生变化。

第一、我将由原来的美术知识的传授角色转化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促进角色。

在此之前,反思、剖析传统教育下的美术课所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种不中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以前我们教师以成人的要求、专业的标准要求学生,要求学生该怎么画就怎么画,该画什么就画什么,这种完全由老师规定课业内容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学生沦为学习的奴隶,使学生不赶轻易出手,加重了学生的自卑感,导致学生对美术望而却步,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而且,老课程本身具有许多的弊端,且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又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即偏重于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学习内容单—、高深、繁多,以培养专业化人才为倾向,完全背离了个性发展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则不然,它确认美术课程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制作过程……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以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为总目标。教师不能把学生的大脑当容器,更不能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横在学生面前,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潜能和个性灵活处理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教师充当的是课堂的组织者,应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相互合作的关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树立学习信心,实实在在地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鼓励者,使学生把你当作心目中的“大朋友”,愿意和你接近,愿章和你交流,愿意你分享他们的欢乐……

有了这些新的思索,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也做了些新的尝试,慢慢的觉得这些变化是可行、效果是不错的。

第二、我将改善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围绕教科书做一些新的资源开发和累积。

在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中,越发的觉得新课程迫切需要的、呼唤的是知识面广且多才多艺的综合型的教师,这是—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一直以来音乐教学和美术教学活动都是分科进行的,各自的角色—旦确定,就只管吸收自己领域内的知识了,往往在自己所教学科的外围砌起下高墙、且悠然自得的满足于现状。如今的改革,使我很敏感的意识到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的艺术课程改革的需要了。如我年教艺术七年级下册《春日抒情》之《播种希望》一课时,里面所涉及到了乐器知识、语文中的诗词解读知识,还有关于春天气候方面的知识等,我感觉到了自己知识的匮乏。所以,越发的感受到新的艺术课程迫切的要求艺术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除了要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其它学科领域的知识,而且要力图获得比学生更为丰富、详尽的资料,才能对艺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所准备,解决起来游刃有余。以综合艺术课程为例,每—个单元都是—个主题,比如《艺术与数》、《秋天的节日》、《线的情感》、《黄土地的畅想》等,每一个主题都渗透了舞蹈、戏剧、散文、绘画等多种艺术和其它的学科知识,同学们在学习美术、音乐知识的同时感受各种知识的快乐。作为每一个美术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必须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要不断的攀登知识的颠峰,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学生—个艺术的诠释。

知识无边,资源无限。正是因为如此,我在反复的实践探索中,越发觉得仅仅靠教科书为唯一资源上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艺术课程资源需要不断的开发并要很好的利用,才能上课的质量保证上课的量和效果。原有的音乐、美术教科书越来越不适应时展的需要,越来越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动—动脑,自己思索一下,学校里学生的艺术作品展览室、图书馆、省级市级艺术馆、各种民间团体、校内外的网络资源及美好的大自然,不都是我们艺术教学的最好的资源吗!

充足的资源找到了,还需要我们的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要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活动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社会的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如我在上《春之歌》那课时,就带着学生到江边放风第,让学生在广阔的、充满春意的大自然中自由的翱翔。

那么,这些艺术课程资源如何来开发呢?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源远流长的民族艺术文化,正是美术与音乐综合课程大力开发和利用的宝贵资源,如藏族的歌舞、朝鲜族的荡秋千、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以及汉族的民间手工艺等。都是民族艺术文化的体现。对课外、校外艺术资源的开发,包括家庭艺术活动(如休息天的郊游,参观博物馆等),社区艺术活动(如镇上组织的书法、绘画比赛,演唱比赛等),少年宫艺术活动(星期天及节假日的各种美术音乐兴趣班等),区、县艺术比赛等等。还有,对蕴涵着艺术的自然地理资源也可以进行开发,独特的地形地貌,壮丽的山河……”总之,只要用心去想去做,我想这些丰富的艺术课程资源将给我们的艺术老师带来全新的艺术感悟,也将给我们的学生带来无穷的艺术享受。

第三、将对学生的艺术学习作出合理的、充满人性的评价,不断的激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

—支红笔,优良中下,“好”与“不好”,“象”与“不象”……一切都那样的自然。除了这样的评价方式,就再没别的让我觉得站在我的立场评价学生的最合理的评价方式了, 且不知这样的评价方片面强化了评价的界限,让我尴尬的扮演着终结性和惟—性的课程裁判者,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和被测试的被动境地,给了他们自卑和压力,就好比在他们的脖子上挂着石块,而要求他们轻松的游过河。经过全新的思索和实验,印证了新课程标准评价理念要求美术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从而促进教师从评价角色转向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角色。经过实践,我发现要这样把握: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如讲《春日抒情》那课时,我播放春天来临时大地发生变化地影片,同学们在柔和的音乐声中积极的讨论着,尽情感受春天所带给人们的欢乐……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冰雪融化,大地一片生机到处都有生命在萌动。我还经常用讲故事、师生共同表演等教学形式,调动学生们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在美的环境中自然轻松地增长了知识,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的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那反之学生若有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与冲动,教学就轻松多了。又如在上《线的情感》的时候,我让学生用线来描绘一样事物,随便什么的事务都可以,我尊重他们的个性,让他们可以按客观去描绘,也可按主观意识去表现,既可以用写实地手法,也可以夸张、变形,画完了还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见解。实践证明,这样有利于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他们都能创造出风格各异的画面,令人耳目一新。另外教师要用发展地眼光看特学生,会给他们的学生时代留下美好的回忆。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中会参差不齐,为了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我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性及造型特点的不同,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张扬。在辅导学生作业的过程中,我降低标准,不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门的作品,也不用”画得像不像”作为衡量的唯—标准,大大的鼓励了我的学生,使他们对学习美术充满了兴趣。大名鼎鼎的沃尔特·边斯尼小时的经历就值得我们借鉴。他上小学时,曾把花朵画成人脸,叶子画成手,这神奇的幻想非但没有得到称赞,反而得到的是老师的—顿毒打,庆幸的是这并末让小画家夭折。今天,这样的事将不再发生。作为老师,特别是从事充满色彩的艺术教学的教师,千万不要吝备用最美好的语言激励你的学生,如:“你画的真棒!“你的画色彩搭配的真漂亮!”“你比老师画的好”……学生们会因此得到鼓励,更会为每一个学生留下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对孩子们的—生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作完这些思考,我并未觉得轻松,反而觉得些许的沉重,中学艺术改革中的美术教师们还将面临更多的考验,接受更多的挑战。作为一名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美术教师,我会努力努力,再努力,尽自己所能为新课程改革添砖加瓦。

参考资料

1、 《中国美术教育》2003年1、2期中国美术教育出版杜

2、 《艺术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 杨立梅

郊游音乐教学反思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村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来,国家加大对农村学校教育的投资力度,使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然而农村学校在课程资源上仍存在很大的挖掘和拓展空间,还需要学校和教师立足地域实际,扬长避短,充分开发利用身边存在或蕴含的课程资源,才能办出有自己特色的、适合农村孩子成长的教育。

一、首先开发利用好教师自身这一重要课程资源

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最重要、最宝贵的课程资源,要做到不断修炼自身,做教育教学中最具价值的人。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豁达乐观的胸怀,高尚的理想情操,崇高的敬业精神,坚强的意志品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去感染学生、教化学生,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和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二)加科学文化知识修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总结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用自己的知识魅力去吸引学生,教育影响学生。

(三)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农村学生中留守儿童居多,家庭教育缺失,学生的成长基本依赖于学校教育。教师要真切地关爱学生,理解尊重学生,心理上贴近学生,行动上接近学生,做学生的再任父母,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教会学生自爱与爱人。既做学生学业上的严师,又做生活中的益友。

(四)介于城乡社会环境的差异,农村学校教师要培养多种爱好和兴趣,如读书、绘画、音乐、收藏、旅游、各种体育活动等。弥补因城乡差异造成的教育资源缺失,以满足学生的多种发展需求,引领学生提升生活品位,体现“生活既教育”的理念。

二、科学合理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实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它为学校教学提供了统一的教育标准。然而统一的教材不可能同时满足城乡学生共同的学习需要。农村教师要在准确把握教材基础上,坚持灵活性、创造性。

(一)教师要尊重教材、理解教材、吃透教材。在实施教学前,对教材深钻细研,把课备到“如出于己口,发于己心”的地步,组织教学就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二)以课程标准为依托,结合学情、对教材重新加工和处理。农村学校规模小、班额小。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教学内容给以必要的整合、取舍,因材施教,满足不同认知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确保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样既重视教材基础知识的传授,又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易于掌握,得到差异性发展。

(三)补充教材。农村学生想象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当教学内容缺乏情趣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探究实践活动,这样既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实践能力。

(四)批判性和创造性使用教材

科学的认识和结论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教材的编写也会有局限性。所以教师对教材不能一味膜拜,要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观点。农村教师更要相信自己,肯定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思维能力,大胆质疑、敢于突破和超越,以见解独到、思维创新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批判精神。

三、准确、理性对待学生

教学活动要贴近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兴趣和心理状态。

(一)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施教前必须进行准确的把握和了解,并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师一定要了解、掌握、利用好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农村学生的家庭背景、文化背景各有差异,他们之间的思想交流、碰撞会使学校文化、班级文化、课堂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这也是难得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不要因为存在摩擦和冲突为教学带来难度而压制学生的个性,要引导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尊重、认同和接纳,改造、升华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在差异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四、建设接地气、具有乡土气息的校园文化

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追求朴素、实用、安全的文化品位,注重农村情怀和区域风貌,营造出优美、整洁、书香,富有乡土气息的物理环境。如:在校园绿地上铺设自然环保的石子路;利用简易文化墙来宣传当地的历史、文化名人,风土人情,优良的传统习俗;设置专门橱窗,展示学生的手工制作、绘画、书法作品;定期举办跳绳、拔河等联谊赛活动,让校园充满区域特色文化的气息。

农村孩子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和正确的阅读引导,所以学校和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的阅读。成立阅览室,购置学生感兴趣的历史、科幻、科普、国学、中外名著、故事类书籍;建立阅读激励机制,定期对学生阅读和笔记情况进行汇总,进行评优和奖励。通过创设良好的阅读平台,指导学生进行健康的阅读,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滋润学生心灵,并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五、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

郊游音乐教学反思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兴趣;中学兴趣教学;动机教学;儿童兴趣教学

新课改后的兴趣教学的呼声更大了,甚至要到全部教师参与的地步。查阅关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众多资料,大部分都是围绕兴趣展开论述的。好像除了兴趣,就没有其他的方法了。

可实际情况呢?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内容甚至是高中教育阶段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是因某些原因我们必须学习,而不是所有人天生下来就是对在校学习的所有内容感兴趣,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依据兴趣的存在与否来对所学内容进行随意的取舍呢?当然是不可以的。况且,即使很多人对某一活动或者事物有浓厚兴趣,但是有多少人能在他们感兴趣的对象上善始善终呢?有多少人能把他们所感兴趣的对象朝着“博大”或者“精深”方向发展呢?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了兴趣,并不代表有发展,并不代表有好的成果。

一、一个人的行为得以启动和发展,分析起来分别由多种内驱力和多种外力的正负作用共同作用的

现在我们假设某人某一行为的产生是因为“兴趣”这唯一内在力量的启动。比如,《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加来道雄随着阅读和思考的深入,在高中阶段对“统一场论”和“反物质”的兴趣愈加浓厚,出于这种兴趣的驱使,他对建造能够在实验室里产生微量“反物质”的原子对撞机(即指他最后果真成功建造成的“电子感应加速器)也有浓厚的兴趣。我们假设这一浓厚兴趣是加来道雄开始建造加速器时的唯一内驱力,而据他在原文中所说:“没有考虑所要涉及的困难,就开始着手建立他自己的原子对撞机。”兴趣确实是他当时建造电子感应加速器的主要内驱力量。我们知道,当他的行为运作下去时,资金和时间的保障、零件的寻找配备和建造的技术以及对抗舆论的打击、嘲讽等方面都存在着艰难,如果这些艰难产生的阻力在过程中大于作为行为动力的兴趣的话,这时如果这些阻力继续存在,同时没有其他内驱力的参与推动,那么这一建造行为必将终结,兴趣在阻力面前甘拜下风。因为兴趣本身不是行为的终结,而只是预示着的发展的可能,只是放射出可能继续发展的信号。

也就是说,兴趣这一内驱力,一旦要与负作用性质的外力(除了上述讲到的条件、环境支持缺失性阻力外,还有各种诱惑等外力)进行对抗,当负作用性质的外力强于兴趣力量时,就要有别的内驱力来协助完成对抗任务。此时也就是我们需要诸如恒心、意志力之类的品质内驱力出来推动行动的发展的时候。

而且根据人的生理、心理学分析,在人的一生中,情绪的消沉奋亢、认知上的是非善恶一直是此消彼长的过程。兴趣的本质属性正是情绪心理的“愉悦”“享受”,那么,当兴趣顺应生理规律没法以强势姿态存在的阶段,当消极情绪与负面认知增长时,我们要以积极理性的认知来修正并与其抗衡,扳回积极情绪和正面认知的主导地位。此时也就是我们需要诸如责任感、信念、目标、理想之类的认知内驱力出来推动行动的发展的时候。

二、愉悦和享受是兴趣发生时的本质属性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是兴趣发生时)一旦兴趣行为在发展进程中因某些原因产生身心苦痛了,就马上违背了兴趣的本质,产生了苦痛这一阶段的行为其自身对行为者就失去了“愉悦和享受”这一人性本能的吸引力。维持这一行为继续发展的兴趣力量就已经消失。如果要维持原计划的继续进行,在产生了苦痛的这一行为阶段,除了需要上述所说的品质内驱力和认知内驱力出来推动行为的发展外,还必须及时转换成间接兴趣在前头不断召唤吸引。

比如一个小孩对某个人演奏钢琴时的神态和音乐非常感兴趣,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他就开始学弹钢琴了。但是学琴的初级阶段是乐理学习和指法练习,枯燥的乐理知识和繁琐反复的指法练习对小孩子来说一般是痛苦的,违背了兴趣的本质属性,不可能是他们的兴趣。那么在这个阶段,当初他们的兴趣就无法继续下去。但是如果一个小孩“对某个人演奏钢琴时的神态和音乐非常感兴趣”因某些原因慢慢转化为“渴望探研钢琴演奏艺术”(当然小孩不可能认识到是“艺术”)的话,他感觉有一个奇妙世界在等着他的话,这就成了他的间接兴趣,如果有品质内驱力和认知内驱力的推动,那么乐理学习和指法练习即使痛苦,也能够继续发展下去。这时,兴趣行为才能够朝着其预示的发展方向继续发展。

综上所述,兴趣是内驱力,而且本质属性是愉悦与享受。而兴趣行为的发展是分别由内外力的正负作用共同发展的,所以有了兴趣,并不代表有可喜的发展或者成果。

如果兴趣教学的呼声过大,唯兴趣教学马首是瞻,加上与现在中学教育势态的共同作用,很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

首先,事实证明,一个人的学习活动是复杂的,他的动力不可能是单一化,需要多种内驱力的共同作用。对兴趣教学的呼声大、热度高,势必分散对其他内驱力的注意力,势必掩盖其他内驱力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其次,对兴趣教学的呼声大、热度高,容易使学生养成依赖心理,对自己不理想的学习成果产生推卸责任的心理和行为。学生习惯于从“兴趣激发和培养”的客观因素上找原因,把责任推卸给执教老师和客观环境,缺乏内归因能力,拒绝反思是否缺失能够推动学习进行的其他品质或者认知的内驱力。

再次,对兴趣教学的呼声大、热度高,不利于学生人格的良性发展。良好的人格包括许多优秀的品质和正确的认知方式;走上社会后,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原因,不可能全部活动都在你的兴趣范围内,你所做的一些事情也许一辈子都不可能成为你的兴趣,也许一辈子都是你不得不做的事情。而良好人格所必需的品质与认知,从事这些事情所需要的内驱力(品质内驱力和认知内驱力),比如恒心、意志力……责任感、信念、目标、理想……如果这些优秀的品质与正确的认知方式无法主要在中学学习中初步形成,那么这样的学校教育在人格教育本身就是失败的。

而现实情况是,一是对兴趣教学的呼声大、热度高,使其他的内驱力的催生和增长(即其他优秀品质和正确认知的教育养成)被忽略或削弱。二是培养这些优秀品质和正确认知的其他途径,如各种集体性质的室内体育活动、娱乐活动、登山、野炊、郊游、劳动等在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出于安全和高考升学率考虑能少则少,有的地方甚至是因噎废食。两点综合作用,真有可能造成以上的后果。

所以基于以上的分析,新课改背景下应谨防中学兴趣教学过火。中学教育与其提倡兴趣教学,不如提倡动机教学。动机它包含了兴趣,且不同于兴趣作为行为动力只是“愉悦和享受”内驱力,作为行为过程的话,必然不是行为的终结;动机外延既有属于内驱力的,也有属于外力的;动机外延,既有属于端口型推动力量的,又有属于终点型吸引力量的。

对于中学教育,正是教会青少年完善人格的阶段,具有丰富外延的动机教学,在以培养健全人格为教育目标之一的中学教学中是更加可取的。而兴趣教学,更适合儿童与幼儿。

人生是痛苦与快乐的辩证统一,人生是责任与自由的辩证统一,儿童与幼儿还小,还不是让其学会承担生命痛苦与责任的年龄段。而由于兴趣的“愉悦与享受”主场,是其本质属性,所以,兴趣教学,更适合儿童与幼儿。

很多小孩,主要是幼儿和儿童自发地对某一活动或者事物很关注,这一关注,我们称之为“对……有兴趣”,例如,我们知道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在7岁那年对植物和动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真思考这些事例,当我们用“兴趣”来给“幼儿和儿童自发地读某一活动或事物极为关注”命名时,他其实是偏指“天赋”,或者“显露个体特征的本能”或者是“最原始的区别于其他个体的生命本能”。

因此,兴趣作为能够显露个体特征的本能,作为放射出可能继续发展的信号。通过兴趣观察,我们发现儿童日后的发展可能,而只要接收了这一发展信号或认识到这一发展可能,那么在日后的生命过程,如果能够客观或能动地创造条件与环境培养起自身的顺应兴趣的发展能力,并且结合动机教育,就能够使能力得到最大发展,使人格得到不断完善。所以,兴趣教学,更适合儿童与幼儿。

参考文献:

[1]李敏.兴趣教学之我见[J].现代教育科学,2012(1).

[2]郭戈.关于兴趣教学原则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