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著名教学案例

著名教学案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著名教学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著名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号与系统;频域分析;教学案例;DTMF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0-0221-03

“信号与系统”是电气电子信息类本科学生连接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等后续课程学习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著名教授奥本海默也在他所著教科书Signals and Systems的前言中指出:“信号与系统课程不仅是工程教学中一门非常基本的课程,而且也成为工科学生在大学教育阶段所修课程中最得益而又引人入胜和最有用的一门课程。”然而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物理概念抽象,并且与数学联系紧密,尤其是频域分析部分,复杂的数学公式推导以及数学结果常常使学生难以理解,仅依靠做题来巩固和理解所学知识,无法达到让学生真正理解频域分析的物理概念和工程含义等教学目的,这时根据课程特点及需要,提出适当的教学案例便能让学生更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的基本原理,更直观地体会频谱的物理概念以及应用。本文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所能接触到的电话按键,设计了按键中DTMF信号频域分析的教学案例,并实现按键号码的自动检测。

一、DTMF的概念

DTMF(Dual Tone Multi Frequency,双音多频)被广泛应用于世界范围内的按键式电话上。作为实现号码快速转换并传输的一种技术,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和较高的传输速度,主要用于解决远程电话的自动呼叫发送被叫号码,代替原本由人工接续的脉冲拨号方式,是电话系统中电话机与交换机之间的一种用户信令。电话拨号有两种,脉冲和音频,所谓音频就是双音多频(DTMF)信号的拨号方式,近年来DTMF也应用在交互式控制中,诸如语言菜单、语言邮件、电话银行和来电显示等方面。

DTMF是由两个特定的单音频组合信号来代表数字信号以实现其功能的一种编码技术,其中一个频率从四个低频组中取出,另一个频率从四个高频组中取出,不同的频率组合代表的数字或实现的功能也不同。在电话机中通常有16个按键,每个键对应一个DTMF信号(表1所示)例如按键“1”由697 Hz和1209 Hz组成的DTMF信号表示。

拨号时,每按一个键就发送一个由高频正弦信号和低频正弦信号组成的DTMF信号,之后利用交换机进行解码这些频率组合并确定所对应的按键。

二、频域分析教学案例的实施

1.DTMF信号检测原理分析。根据DTMF编码原理可知DTMF信号是由两个不同频率的正弦信号组成,而傅里叶变换可以将信号转换成各个频率分量,如公式(1)傅里叶变换,所以可以应用傅里叶分析方法检测DTMF信号频域。

在MATLAB仿真环境中应用DFT方法,检测分析DTMF信号。本次案例采用DTMF编码的电话按键音频经MATLAB读入并仿真得到DTMF信号x(n),x(n)包含1个DTMF信号,信号时长为0.1s,采样率fs=8194Hz(由录制方式决定),这里利用MATLAB中的快速傅里叶变换(FFT)进行时域频域的转换,因本次分析不需要得到精确的频率,所以可以忽略频谱泄露等误差,其时域波形与频谱图分别如图1(a)(b)所示。

由图1(b)可得DTMF信号x(n)包含的两个频率成分为大约为702.9Hz和1334Hz,查表可得该DTMF信号对应的按键号码为2。

2.按键号码自动检测。应用上述分析法,对含有N个按键音的信号y(N)进行按键号码的自动检测,并在MATLAB仿真环境中进行算例分析。

读入并仿真音频信号y(n),y(n)包含10个按键音即10个DTMF信号,每个信号时长为0.1s,信号间间隔为0.1s。为防止10个DTMF信号在时域到频域转换时造成频率混叠从而无法识别对应的按键号码,利用两个矩阵Time(n,m)和Data(n,m)对y(n)进行时域的自动分割,将其分成10个独立的信号,矩阵Time(n,m)存放横坐标数据即时间,矩阵Data(n,m)存放纵坐标数据即信号幅值,步骤大致如下:

首先将y(n)中的10个DTMF信号按顺序编号由1至10即y(1)-y(10),Time(n,m)和Data(n,m)初始n=1,m为y(1)信号的数据,当n=1时,截取并仿真第一个DTMF信号y(1),当n≠1时,使用循环语句进入循环,每次循环,Time(n,m)中的n增加1,m中数据增加0.2s,Data(n,m)中的n也增加1,m中数据变为下一个DTMF信号数据,循环9次后,10个DTMF信号就可以被独立仿真,再利用循环对矩阵Data(n,m)中m内的数据进行时域频域的转换,便可得到10个信号的频域波形。

接下来设计能够自动识别号码的部分,由表1可知DTMF编码的低频范围是0-1000Hz,高频范围是1000Hz-2000Hz,利用矩阵AL(n,m)和AH(n,m)分别放置低频0-1000Hz数据和高频1000Hz-2000Hz数据,实现频域分割,n放置序列号,m放置各个频率对应幅度值,再利用MATLAB中的max函数分别找出AL(n,m)和AH(n,m)中m的最大值对应的频率,至此可以确定组合成信号的两个高低频,再结合表1便可以确定按键号码。以信号y(1)为例,矩阵AL(1,m)和AH(1,m)分割其高低频率,max函数找出最大幅值对应的频率后,结合表1利用条件语句自动检测出对应的按键号码。最后使用循环语句,就可以实现10个按键号码的自动识别。信号y(n)最后号码自动检测的结果为:2004011737。

三、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DTMF信号的概念以及应用,并分析DTMF信号检测的原理,设计了DTMF信号频域分析的教学案例实现按键号码的自动检测,这种案例教学的方法,将晦涩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敏,罗锦荣.信号与系统课程案例教学的探讨――以心率测量显示系统为例[J].大学教育,2016,(2):141-142.

[2]虞正平,胡爱群.基于Goertzel算法的DTMF信号检测[J].通讯世界,2016,(13):272-273.

[3]陶丹,胡健,陈后金.“信号与系统”课程案例教学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5,(5):55-57.

著名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Kay和Kathryn是来自郑州的美籍和英籍老师,她们给我们上了观摩课,利用音乐的形式、师生互动、现场实践的方式给学生授课的,让我真正感觉、感知所讲的内容,特别是Kay 和Kathryn两人的课堂互动,音乐辅助学习单词、语法震撼了我。后来Kay 和Kathryn对我讲的一节公开课进行了点评,让我更感觉到:想让孩子快乐的学习英语是容易的,但需要老师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需要把单词融入短语,有短语融入句子,有句子练习语法,也就是给孩子创设语境,将音乐引进课堂教学,即采用音乐辅助教学的形式,能较好的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效果很好。听了Kay 和Kathryn的课后,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人的大脑有左、右两半球的功能,既有分工又可以密切协作,用音乐配合英语教学可以对人脑左右半球的协调作用起到促进作用。实践证明,适当地运用音乐于教学中可以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悦耳的音乐使人心情愉快、镇定。

目前我校学生的英语教学状况不容乐观,一是学生的英语底子都很差,二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都不高;三是教师教学积极性经常受挫。因此,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摆脱英语学习的困境以及努力改进现有的教学方式,都已经迫在眉睫。而音乐,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它并认为它可以促进学习,哲学家柏拉图也曾经说过:“在教育上,音乐比其它方法更为有效”。热爱音乐是每一个人的天性。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融入音乐、借助音乐,让歌曲和旋律作为学习英语的载体,既能充分激活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致,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结合话题选择歌曲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我在讲授“Different things can affect our feelings”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听不同的歌曲,如《两只老虎》、《秋日私语》、《高山流水》等,他们感受到不同的歌曲给他们不同的感受,因此我说:“There are a lot of things can affect our things, such as colors、weather、music and so on .Ok today we will learn new lesson .

效果:在这种状况下,音乐不仅活跃了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调动了学生迫切想学习本课内容的欲望,这为创设和谐课堂奠定了基础。

其次音乐在语法中的运用

根据所讲重点语法,用歌谣的形式重现,这样有助于创造课堂氛围,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效率。

教学案例一

在讲授“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这一课时,利用chant欢快的节奏,把生词串起来,从而易记、乐学。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 I have a headache / toothacke/ backache.

--What’s the matter with her? --She has a toothache/ fever.

--What’s the matter with him? --He has a stomachake.

效果:这首歌谣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很快也让学生记住了感冒引起有关疾病的生词,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乐趣,为创设和谐课堂做好了基础。

教学案例二

我在讲授“Different things can affect our feelings”这一课时,利用《Little star》这首歌,把课文中的语法和短语串起来,很快让学生记住了所讲语法。

例如: Moon ,moon , it makes me happy ;Moon ,moon , it makes me sad.

Sunny days make me happy.; Rainy days make me sad.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很容易的学会了make的用法,并且伴随音乐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乐趣。

教学案例三

我在讲授“How Much IS It?”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快的记住英语数词,我利用《两只老虎》这首歌的节奏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乐趣。

Twenty thirty , twenty thirty ;Forty fifty , Forty fifty

Sixty seventy , Sixty seventy ;Eighty ninety , Eighty ninety

著名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初中生物 视听引导 视频教学 激活课堂

一、引言

《初中生物新课标》指出:“计算机多媒体以其极强的交互性和模拟功能显示出它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生物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软件,营造视听交互性课堂。”上述国家政策性文件已从宏观角度明确了多媒体教学、视听教学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受制于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很多中学生物教师在教学中仍习惯性采用“一言堂”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不注重创设视听引导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陷入“高耗低效”的恶性循环中。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认识到视听教学激活初中生物课堂的促进效应,现将相关教学实践报道如下。

二、创设视听对比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动力

著名教育技术家余胜泉曾说:“教学中,必须将信息化教学普及到课堂中,以此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他的话阐述了一个哲理,即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够激活课堂,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视听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自媒体、数字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创设视频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力。

例如,我在教授《拟定保护生态环境计划》一课时,便有效利用视频资源构建了对比引导教学场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具体教学中,我播放的视频为,片段1:神奇的九寨沟景区,山清水秀、花鸟虫鸣,游客沉浸在游山玩水的乐趣中,感受生态环境带来的情趣;片段2:北京的冬天,天空中弥漫着大片雾霾,走在街头的市民每个人都带着厚厚的围巾和口罩。学生在观看两组截然不同的视频情境后,立即意识到环境污染对人们生活的危害性,同时感受到保护生态环境,对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立即萌生了环保意识。

之后的教学中,我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引导他们动手编订“环保宣传”方案,由于看了之前的视频,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实践中,教学效果十分完美。

三、利用视频巩固趣化,引导学生记忆难点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利用视频对所学旧知识进行巩固,并引出新课,同样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动画、游戏等方式,以视频呈现、学生参与的形式,对所学生物学概念、原理等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

例如,在进行《生物的特征》内容教学时,我便利用Flas软件,将王致远的著名散曲《天净沙秋思》制作成动画视频,视频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意境通过动画效果,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再配上古典曲风的音乐,让学生在欣赏之余利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判断散曲中的景物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如此一来,极富趣味的动画视频大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里记忆了知识难点。而我借此机会引出了下一节课的内容。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以自制的Flas视频作为教学素材,通过创设古典氛围浓烈的课堂意境,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更重要的是在动画视频中,教师别具匠心地融入了生物特征相关内容,将动画视频与生物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有趣的场景中巩固了所学知识,记忆了学习难点,延伸了课堂效益。

四、借助视频引入新课,引导构建问题场景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平时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视频资源,创设问题场景,引导学生进入神奇的生物世界。在具体课堂设计过程中,我尝试了一种利用影视资源创设启发探究场景,引入新课的方法,该种教学策略富有针对性、新颖性、启发性,通过多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或自主探究,教学效果良好。

仍以《生物的特征》教学为例,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我播放了《植物王国》和《地球生灵》两组视频片段。视频中,变色龙捕获猎物,剪草蚁大规模搬草种植真菌,海豚智捕鱼群,庞大的真菌菌丝等画面,都是同学们日常生活中难得一见的场景。全班同学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兴趣浓厚。而我则趁热打铁地提出引导性问题:“视频中的动植物、真菌都是生物吗?”“如果它们是生物,都有那些符合生物的特征?”“如果它们不是生物,你能说出你的理由吗?”一系列与所学知识相关的问题不断抛出,大家在问题思索、视听盛宴的场景中,轻松进入有关生物特征的学习中。

上述教学案例中,视频内容与连串问题有机结合,同学们在视听氛围中逐渐被引导至生物知识建构体系中,感受到生物科学的奥妙,更激起对生物学科的兴趣,“视频+问题”教学策略发挥了实效。

五、结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初中生物学科课堂教学中,引入视频资源,构建动态视听课堂情境,不失为一种优秀的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提高生物学科教学质量,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仅论述了三种具体的教学实施策略,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生物教学工作者对视频教学的关注。

参考文献:

著名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一、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一位教师在教学《掩耳盗铃》时,让学生读完课文后针对课文内容提问,许多学生不敢发言。教师便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只要你能提问题,就可以得到掌声;如果你提的问题同学答不上来,同学就拜你为师;如果你提的问题老师答不上来,老师拜你为师。同学们,大胆地提问吧!”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语言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心理安全的环境,激发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消除了顾虑,提了不少具有一定探讨价值的问题,其中不乏如“掩耳盗铃的那个人既要用手捂住耳朵,又要用手去摘铃铛,这可能吗?”等富有批判精神的问题。这就说明,是教师激励性评价语言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燃起了学生自信的火花。

二、以准确性的评价语言推动学生深入思考

正确性是传授知识的首要条件,是课堂教学评价的灵魂。那种对学生的发言不作评价,一概肯定、轻易肯定的做法是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导向的。只有给学生以正确的评价,才能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思考,准确理解文中词语、句子、标点的意思和内在含蕴。

两位老师同样教学“兑换”一词——

【教学案例1】

师:“兑换”是什么意思?

生1:“兑换”就是调换的意思。

生2:“兑换”就是交换的意思。

师:你们都说得很对。真聪明!

【教学案例2】

师:“兑换”是什么意思?

生:“兑换”就是调换的意思。

师:我是老师,你是学生,咱俩的任务调换一下,能用“兑换”吗?

生:“兑换”就是交换的意思。

师:我拿钢笔,你拿铅笔,咱们交换一下留下纪念,能用“兑换”吗?联系课文想一想,这个词用在哪个方面?

生:“兑换”的意思是一种货币换另一种货币。

师:好,现在我拿一角人民币,换你一美元,你换不换?(学生摇摇头)你怎么不肯换了?你刚才不是说一种货币换另一种货币吗?想一想,这句话里还少了些什么?

生:“兑换”的意思是一种货币换另一种货币,但它们的价值必须是相等的。(实际上,同一货币中的等价交换,也可用“兑换”)

从上面的两个教学例子我们不难看出:教师评价语言是否准确是直接影响学生思维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评价准确科学,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处和更深处,使学生的思维有真正意义上的飞跃,从而增加课堂教学的厚度和深度。

三、以针对性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应以富有针对性的语言给学生以启迪。比如,针对学生朗读速度过快的情况,我们可以这样评价:“老师、同学又没追你,你干吗读得那么快?”针对学生回答时没有表情的情况,也可以这样说:“读得真好听,你有一副主持人的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这样的评价语言抓住了问题的焦点,口气虽然婉转,但明确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对如何改进学习有了深切、明确的认识,进而愉快地接受教师的建议,获得进一步发展。我在教学《草叶上的歌》第四小节中的“蝴蝶和蜜蜂醉入花丛”时,学生边读边想象,谈了自己的感受:“读了这句话,我仿佛看到蝴蝶和蜜蜂在五颜六色的花朵中翩翩起舞,蜜蜂和蝴蝶被迷人的花香陶醉了,有的都醉在花朵上。”我赞许地点头:“你的发言太精彩了!你边读边想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这么美的画面,把我们带进诗歌优美的意境中,你可真懂得读书。”我肯定了学生的表现——“发言太精彩了”,指出了学生良好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想象”,走进诗歌的意境中。这样对于指导学生读懂诗句起到很好的激励引导作用。

四、以启发性的评价语言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著名教育评价专家加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因此,老师有效的评价语言不应只是简单的判断或褒奖,而应注重具体引导。我在教学语文S版教材一年级上学期第八课《树叶》时,是这样指导的:

师:谁能用“树”字组一个词?

生:松树、柏树、柳树……

师:说出好多种树!能不能不说两个字的树呢?

生:梧桐树、桂花树、苹果树……

师:树的名称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说树名了,说树的一部分,行吗?

生:树根、树叶、树皮……

师:现在,我们来想想,有哪些词带“树”字,又不是指植物的?

……

在这个片段里,教师以富有启发性的评价语言,一次次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转换、发散、拓展,进入更加积极的思维状态,不断点燃起创新的火花!

著名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以文为本;语文味;研读文本;情感

课改多年,我一直都在语文教学这条路上苦苦思索、不断跋涉着。

学习先进院校的经验,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和名师对话,我利用各种途径,在语文教改之路上摸索着。说实话,在这纷繁的课改大潮中,一个又一个问题困扰着我,甚至曾一度迷失在一个又一个教学模式中。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曾搞得轰轰烈烈,学生的热情很高,可是课堂效果并不理想;也曾学习远到洋思、杜郎口、邢台威县,近到丰南、滦南宋道口、洒河镇中、白庙子中学等校的模式,总是不尽如人意,反而导致语文教学流于形式,缺少了语文课的味道。面对众多的课堂模式,我在寻思,什么样的语文课最能体现课改精神,什么样的语文课最讨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语文课上起来清清爽爽又不失本色。同时,我又在反思,到底有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总在盲从行不行?经过多年的践行,我认为,他人的优秀经验可以学习,但必须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不能盲目效仿,否则很容易造成千人一面,偏离课改的初衷。“教无定法”,我觉得只要围绕课标,以学生为中心,以文本为中心,教出语文味来,就算是好课。

还记得那年在唐山,我听了著名教师袁庆国老师的《老王》一课,受益匪浅。他对教材的解读,对人物的剖析,深刻有力。如他让学生反复读“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这句话,仔细品味标点符号的设置以及词句之间的内涵,经过他的引导,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程度明显有所深化。其实,引导学生理解不懂或者不够深刻的语言,这正是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语文姓语”,教师只有实实在在地跟文本深情对话,实实在在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杨再隋说过:“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就是语文本色,或称之为本真语文。”是啊,语文的本色就是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从中获得情感和精神的陶冶。回归本真,以文为本,使语文课堂弥漫着浓浓的语文味才是我们语文老师的终极追求!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以文为本”?语文课堂如何才具有“语文味”呢?

我认为,语文教师首先要研读文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抛开各种资料先对文章反复细读,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认识。然后,参阅其他资料,寻找文本中关键的句子、词语、标点等,进行深入研读分析,引发自己对文本更为深刻的思考。我喜欢阅读全国知名教师王君的博客文章,看她写的教学案例和讲课视频,她在讲《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潜进文本,从标题以及“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等语言中挖掘出:该小说并不完全着力于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在表现“灰色小人物的灰色理想的幻灭”。这可以说是对众人皆知的外国名著的一次“颠覆”性解读,值得我们借鉴。

其次,语文教师要探讨教法,让语文课变得有意思、有意义。我们要引导学生以文字为抓手,准确解读文章,在文字中找到他们的兴趣点,如在设计《孔乙己》这一课的教学案时,在初读课文之后,我画了一个孔乙己的档案履历表,让学生填结果,课堂气氛很好,连4号学生也纷纷举手发言,兴趣盎然。还记得特级教师田贺书来我县讲示范课时也是从“寺”“庙”说开去,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最终达到对文章的理解。总之,寻找学生的浅读处、误读处以及兴趣点,从字句入手,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语言中,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机智。

最后,语文课要教出情感、美感。王菘舟老师说过:“语文教育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她的情和美。”语文教学独特的任务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要让学生在文本中学会感悟人生,感知自然和社会。我在教学时不喜欢脱离文本大谈“知人论世”,而是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文字中蕴含的美和情,引领学生从字里行间找到作者的感情依据。在讲肖复兴的《窗前的母亲》这篇阅读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作批注,紧紧以文字为抓手,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和中心。如赏析“这时,我才明白那五年里窗前母亲的身影对我们是那么的珍贵而温馨,才明白窗前有母亲的回忆,也有我们的回忆”这一句,我引导学生抓住两个“才明白”来感悟作者的失落与思念之情。

以上我简单谈了个人在课改中的一些认识与做法,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总之,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师只要潜心钻研课标和教材,用心净化语文环境,努力在语文课堂上展现语文课特有的语感、情感、美感,以人为本,语文课堂才能有了“语文味”,有语文味的课堂学生自然也就乐于享受语文了。同仁们,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必去死板地效仿某一种模式,打造出自己的个性课堂吧!以文为本,实实在在教语文,让语文课堂变得更有语文味!

著名教学案例范文第6篇

一、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课堂提问,这一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方法,许多教学者看似重视,实则流于表面。没有正确策略的课堂提问,无法起到具体效用,对于学生个人数学学科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并不显著。其原因分析如下:课堂提问重数量不重质量,缺少整体性和层次性。课堂提问本应适应教学构架和教学节奏,针对具体教学情况和个别需求。但部分教师为应付教学时间,以过于频繁的课堂提问来填充课堂,导致学生缺少自我思考时间,难以针对自身疑难提出问题,阻碍了学生的独立发展。课堂提问拘于陈腐,问题缺少针对性。许多教师盲目相信自身经验,对于教材的更新程度没有仔细研究,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提问而提问。一味地一问一答,甚至自问自答,问题或是过于简单基础,或是晦涩难懂,浪费了教学时间却依旧达不到教学目标。

二、数学课堂提问要锤炼提问技艺,关注提问效益

“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若干个问题的有机组合,并且每个问题都是一个数学学习的“驿站”。数学教学是否成功,学生所获数学知识的多少,都与教师课堂提问的质量有直接关系。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不能只在于会讲、善讲,更应在于会问、善问。有效提问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掌握它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心思和精力。教师要积极锤炼有效提问的技艺能力,会敏锐观察和有效捕捉关键问题,把问题问在知识的核心处和思维的关键处,能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表述问题,善于对“问题转化”的指导,善于用直问与曲问、正问与反问、重问与轻问、追问与转问等提问方式,善于平衡学生独立思考与教师有效介入,能积极有效地进行巧妙而充满智慧与情感的理答。

三、小学数学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保证每一次提问的教学有效性

课堂上一个成功的提问,能够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这里引用著名教师设计的找规律题目教学案例。题目:这里有10张足球赛门票,分别从1到10编好了号码。提问一:如果想拿两张号码相连的,可以怎么拿?学生一:可以拿第一张和第二张;学生二:也可以拿第二张和第三张。提问二:再想一想,还有别的方法吗?接下来,学生自己练习思考,共可以找出九种拿法。这时请一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这九种方法。提问三:如果一下拿三张号码相连的,方法应该比九种多还是少呢?开始有学生进行不同的取法试验,每三个数字成为一组,每组数字的开头数字都用标记标出,操作到第五组时暂停。提问四:现在的开头数字是五,大家有什么想法吗?学生:直接观察最后一组的数字开头就可以知道了。提问五:那么如果想一次拿四张号码相连的,有几种拿法,大家可以一下子得到答案吗?学生:七种。这位老师的数学提问就充分显示出了数学思维逻辑的特点,具备很强的智慧性和思考性。

四、保证提问的评价性

著名教学案例范文第7篇

一、在实践探索中反思,凝练教育行为

我每天有一半的时间和精力是在教学中进行的,主题课、区域活动,都有教学内容。那么,教学反思是不可小视的。从本质上说,反思就是自我发现、自我批评的过程,能唤起教师对教育教学中真实问题的关注,使教师始终带着问题意识面对教育现象,促使教师进行深层次的教育探究。

1. 在活动后及时反思。通过一节活动,教师最能直接了解孩子在活动中的行为及反应。在孩子的活动表现中能发现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是对本节教师活动设计效果的直接反射。所以,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少不了课后写教后记、反思日记、课后随笔、教学重新设计。

2. 在对比中反思,交叉中学习。通过听课、评课,观察自己教学录像的反思。在听别的教师上课的时候,要把每位教师的亮点,给人启迪的地方记录下来,课后自己总结反思,提高自己。在大家聚在一起评课的时候,每个人的优、缺点都能被不同的眼光发掘,将这些集中到一起,就是一个宝贵的财富。自己在组织活动期间,有时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所以要把自己的组织活动录制下来,事后坐下来细细品味、反思自己活动的长处与不足,在今后的活动组织中发扬优点,避免缺点。

3. 在交流、学习中反思。通过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内心中专业素质,将理论带到实践中,再将实践与理论相贴近。因为理论是无数幼教先辈通过实践中得来的经验。与实践相贴近,是时刻提醒我们不要偏离轨道,这相当于和专家面对面探讨。与同行交流,会使我少走很多弯路,同行和前辈,他们有很多独到之处,值得我学习和借鉴,值得我反思,从此提高自己。与幼儿、家长的交流学习中,能得到更大的充实,因为我每天的工作就是与孩子们一起,自然对孩子了解很深,看到孩子那种表现及对老师行为的一种反馈,我必须反思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言传身教地为孩子树立好榜样。与家长交流可以知道孩子的一些细枝末节,从这里反思,对我的工作开展更加有利。

教师的实践与反思是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沃土,因为智慧源自实践。教师的教育智慧包括基于整体感知、直觉把握形成的知性智慧,基于理论思考、规律认识的理性智慧,基于职业感、道德感、人际交往、师爱的情感,同时也包括个人经验积累、实践感悟,教学反思形成的实践智慧。作为一名优秀教师,要立足于个体优秀教学经验的提炼、概括、总结。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学主张,并为大家所接受。

二、在教育科研中创新教育方式,逐步提高自己的社会影响力

教育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的认识活动。没有教研,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例如,我们园内前一段时间进行的数学领域教研活动,每位教师都准备了幼儿相应年龄段的数学教研活动。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数学领域的知识点和定律就是固定的那些,可是每位教师设计的活动却各不相同。首先,要根据年龄段来设计,“有规律排序”。然而,在小班的时候,老师要根据故事情节,将幼儿带到情境当中去,然后对故事中发生的事情进行分析、排序,并且很简单,只做了和的排序。要求也较单一、直观。到了中班,难度加深了,要孩子自己找出教师给出图案的规律,然后进行仿编、创新。到了大班,教师会给孩子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任其发挥想象及能力。同样都是“有规律排序”,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说道呢?如果不通过教研活动,一部分教师不了解其中的缘由,还只会停留在自己的设计世界里。所以,优秀的教师通过教研活动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很有必要。那么,优秀教师应该如何做好教研呢?

1. 理论学习——教研的基石。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发展与培养是不能给予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就我们教师而言,“自己内在的活动和努力”就是自主学习和实践。教师之友不断地学习,充分为自己“充电、吸氧、补钙”,才有我们的源头活水。

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了解教育动态,掌握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也要不断吐旧纳新,通过各种渠道接受更好、更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不浪费时间在原地踏步。教师的专业知识只有不断地更新,才能跟上时代潮流,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先锋。

2. 教学案例——提升教研经验。案例分析,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设计案例的过程就是重新认识教育事实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研究的过程、总结的过程、提高的过程。在一节教学案例实践过后,总结经验、提出问题、明确方向,有利于培养教师形成敏锐的观察力,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领悟能力。

三、不断奉献,扎根教育事业,争取引领自己的同事成长

怎样引领同伴共同成长呢?

1. 建立帮带组织,相互切磋。

2. 承担教研组长工作,带领一个团队开展工作。

著名教学案例范文第8篇

“无为而治”的课堂管理策略,往往发生在刚刚大学毕业踏入教学岗位的职初教师身上。他们在大学系统学习了很多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灵是非常敏感的、脆弱的,需要特别呵护,所以要无条件地尊重儿童、理解儿童、信任儿童。在这种教育信念的驱使下,不少职初教师在课堂上看到一些幼儿“窃窃私语”、“东张西望”“推推搡搡”等“小动作”,甚至看到个别幼儿“欺负别人”“故意撒谎”等恶意行为时,他们往往采取的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课堂管理策略,要么是假装看不见敷衍过去,要么是不痛不痒地批评几句。之所以出现这种“无为而治”的课堂管理策略,是因为受到学习的儿童发展理论的影响,他们担心过于严厉的批评,会伤害到儿童幼小的心灵,对他们的身心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在这个时候,这些职初教师往往会对这些行为不良的幼儿更加容忍,目的是企图通过这样的“宽容和爱”感化这些顽劣的幼儿。教学案例:在一次公开展示的活动中,我听了一位职初教师的小班音乐活动“我爱我的小动物”。活动中,老师布置了草地、花、树的环境,场景非常逼真,幼儿仿佛在公园里一样。教师和小朋友进行了一个捉迷藏的游戏,小朋友们完全沉浸其中,都“严严实实”地藏了起来,非常兴奋。但到了学唱歌曲的环节,基本上幼儿没有围坐在老师的身边,而是在树木和花草的旁边追赶打闹,只有老师一个人在一边弹琴一边唱歌,整个课堂显得非常混乱。这名职初老师见到小朋友在课堂中没有任何秩序却束手无策,在众多听课老师面前只好硬着头皮把活动上完。这位新老师在活动前对幼儿没有提出任何要求任其自由活动,对于幼儿课堂的表现没有进行语言提醒,“高估”幼儿的表现,由于过于“宽容”,过于降低对幼儿的要求,压不住阵脚,导致课堂管理秩序的混乱。“无为而治”的课堂管理策略,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整个课堂氛围“过于活跃”,幼儿开始“乱哄哄”“吵嚷嚷”“闹翻天”,教师“压不住阵脚”,使课堂走向“一团乱麻”的失序状态,最终当然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主动和有效。在这里,我要讨论的不是儿童发展理论有错误、有偏颇,之所以出现上述的情况,是因为职初教师往往对教育理论的认识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存在机械化、表面化、狭隘化的倾向。事实上,一旦职初教师感到自己“管不住孩子”,立即就会受到来自于幼儿园管理者及老教师非议的压力,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很强,立刻就会采用老教师惯用的“高压控制”的课堂管理策略。

二、“高压控制”课堂管理策略面临的“怪圈”

在幼儿园班级生活中,为了维护课堂管理秩序及教师权威,我们常常能够听见教师说“在教室里不能乱丢玩具”、“吃午餐时不许大声说话”、“在课堂活动时不要东张西望”、“你们给我站好”、“你们给我闭上眼睛,马上睡觉”等限制性话语。这些包含“不能”、“不许”、“不要”等指令性字眼的言语,鲜明地反映出教师以“高压控制”为主旨的课堂管理策略。这种课堂管理策略,更强调步调一致、整齐划一,教师为了维持严明的课堂管理纪律和维护教师的尊严,主要采取“防备式”,即教师处处防备幼儿,生怕幼儿做“错”什么,对于课堂中的任何风吹草动,动辄就会给予惩罚。“你们给我站好”、“你们给我闭上眼睛”,又反映出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的绝对权威地位。教师企图通过采取高控制的“维稳”手段,不敢放手让幼儿自主地活动,以求得表面的“井然有序”、“天下太平”。教学案例:中班幼儿天天是个活泼好动的小朋友,在一次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小朋友天天在教室里面跑来跑去,一不留神把玩具架上的积木撞翻了。老师看到非常生气,要求天天将玩具捡起来,天天不捡,于是教师痛斥天天,不允许其参加任何活动,并坐回自己的座位上反思自己的行为,天天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没有再跑出来。表面上看似天天已经安静下来,而且彰显了老师的威严,这样的方法很有效。实际上,这样做不仅不能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而且起不到发展幼儿责任意识的作用,反而会伤幼儿的自尊心,造成教师和幼儿的对立,不利于幼儿的发展,也会限制幼儿的自主性。“高压控制”的课堂管理策略,教师更多地用权威的、统一的、规范的尺子看待幼儿,更注重课堂纪律的严明与行动的整齐划一,长此以往,就会使幼儿失去思维的自主性和行为的主体性,缺乏幼儿园课堂应有的活力和朝气,幼儿的个性受到严重的压抑,让幼儿容易形成“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性格。这种课堂管理策略,其效果之所以不尽如人意,是因为它仅仅把课堂管理看成了维持课堂秩序、促进有效教学的手段,反映的是一种教学实践中的“工具理性”。另外,高控制的课堂管理也很容易陷入难以走出的“怪圈”:高压控制形成了幼儿对教师的依赖,幼儿的行为处处要得到教师的“批准”,很容易使幼儿的自主性和规则性丧失殆尽,从而导致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意识差,而这种状况又为教师强化对课堂的控制提供了不容质疑的借口、无可争辩的理由。

三、基于幼儿发展的课堂管理策略

课堂管理策略不应单纯地具备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服务的功能,也不是仅仅为教师完成自己预设的教学活动提供便利,而应为幼儿个体服务,应该是基于幼儿发展的。

1.“关怀生命”意识是课堂管理的前提

华东师范大学著名教育学者叶澜教授提出:“课堂生活是教师和学生共有的人生中的重要生命历程,是他们个体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生活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可见,课堂生活对于每一个幼儿来说,都具有个体生命的价值。从个体生命价值的角度看待课堂管理的策略,我们就能很清楚地认识到,尤其对于幼儿园的课堂活动,“如何焕发幼儿的生命活力”,应该是课堂管理的永恒主题。“焕发活力”的课堂管理策略,就是让幼儿回归课堂的主体地位,成为课堂管理的主人,教师充分信任幼儿、理解幼儿,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管理氛围。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提问时,常常有一些积极的幼儿举手回答,另外一些幼儿总是坐在一边,无所事事,充当旁观者,明显两极分化。在课堂中,我会注意到不举手回答问题的幼儿,会请他们回答问题。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他们基本上站起来也不肯讲话。我思考他们不举手的原因,尝试采取不同的对策。例如,陈然小朋友胆子小,性格内向,在集体面前不敢表现。于是我在平时活动中就多多给予她说话的机会,多和她交流,让她和老师、和同伴说,在集体的活动中鼓励她大胆表现,并在集体面前进行表扬。对待自尊心较强、不想说、怕说错的小朋友许华骏,在个别指导中,我有意识地请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及时肯定他正确的回答,并鼓励他将话说完整。就是在这样多次鼓励下,增强了他的自信心。无论幼儿在课堂中的回答是否正确,我都会以鼓励的方法肯定他的这种行为,然后从他的角度补充或者纠正他的回答,尊重幼儿,使幼儿成为课堂的主人。“高压控制”的课堂管理策略,最严重的危害就是教师仅仅将课堂管理策略作为获取教学效果的工具,漠视课堂生活对于幼儿个体生命成长的价值。这样的课堂管理策略,将幼儿仅仅看做“沉默的羔羊”、“黑压压的一群”,直接忽视幼儿主体性的存在,换来的必然只是课堂秩序表面上的“天下太平”,付出的代价就是幼儿自主性的丧失殆尽。因此,基于幼儿发展的“主动•有效”课堂管理策略,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教师必须认识到课堂生活是幼儿生命的一段宝贵旅程,是童年生活中一种难能可贵的经历,树立“关怀生命”的教育信念,才能实施基于幼儿发展的课堂管理策略,实现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成长,教师教学有效率、有效果的愿望。

2.培养规则意识是课堂管理的核心

基于幼儿发展的课堂管理,并不排斥良好的课堂秩序对于教学效果的价值,更不主张“放羊式”的课堂管理思想。“高压控制”的课堂管理策略要不得,“无为而治”的课堂管理也要不得。恰恰相反,我们认为,课堂管理的根本价值和终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规则作为社会和集体组织对个体的行为要求,有了课堂规则的约束和指导,才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才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增强自身行为的目的性与意识性,发展必要的自律能力,增强幼儿的责任感,从而使课堂管理秩序有条不紊,教学效率提升。尽管教师可以利用“高压控制”的课堂管理策略,让幼儿勉强地接受、遵守某些课堂规则,但这并不能让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和执行能力。“无为而治”的课堂管理策略,更是无法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能力。教学案例: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小朋友之间会磕磕碰碰发生许多事情,每天来告状的小朋友很多,为了减少告状的事情,我和小朋友一同制定了课堂管理规则。至于是什么规则呢,我让幼儿自己说说看。小朋友们说了很多,可是又遇到问题了,这么多的规则记不住怎么办?于是又有小朋友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就是画出来,不同的符号代表不同的规则。如床代表午睡表现不好的幼儿、嘴巴代表上课喜欢插嘴的幼儿、碗代表午餐表现不好的幼儿、脚代表运动时候没有排好队的幼儿,等等。幼儿根据自己的一日表现将自己得来的动物贴纸贴上去,最后在每周的周五我们会一起来统计。这些标记对幼儿来说起到了督促作用,无需老师多说,逐渐地幼儿就建立自己的规则意识。教师实施“高压控制”的课堂管理策略,往往是采用恐吓手段,直接要求幼儿遵守大量行为规则,没有帮助幼儿理解规则是如何产生的及内在的规则需要,从而造成幼儿“唯唯诺诺”“唯命是从”的懦弱心理状态。基于幼儿发展的课堂管理策略,就是教师需要将自己的教育行为由一味地限制转变为积极的期望、鼓舞和指引,支持幼儿对规则的主动建构,帮助幼儿体验到规则或纪律为自己带来的乐趣。少说包含“不能”、“不许”、“不要”等指令性字眼的言语,多说“你能做到……”“如果你能……我们都会为你感到高兴”“你会……”。如果是这样,那么幼儿在课堂生活中怀着的将不再是一颗惶惶不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而是在一种安全感的驱使下自信满满地自主活动,他们会将自己对规则的直观感受表达出来,他们的规则意识会积极地生长。由于“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要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