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高等院校;保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253-02

知识产权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对智力劳动成果以及其他有商业价值的专有信息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知识产权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工业产权和版权。工业产权主要包括专利、商标、服务标志、厂商名称、原产地名称等;版权主要包括文学、艺术、音像、摄影、地图、技术图纸以及计算机软件等方面的权利。高校知识产权的重要来源地,需要着重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

一、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现状

我国高校是科技研究的主力军,是新技术、新成果的创造者,是将科技与生产力结合的重要力量。高校涉及到的知识产权主要有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计算机软件登记以及专有技术、学校标记、名称等。目前,我国高校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有27.3万人,高校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全国的2/3。高校重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正逐步提高,专利申请逐年增长。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至2003年底,全国高校共申请专利43 866件,其中2003年申请专利10 216件,比2002年增长71%;获授权专利3 389件,比2002年增长98%。2004年前6个月,全国高校申请专利6 259件,比上一年同期增长34%;全国高校获授权专利2 143件,比2003年同期增长90%。

但是,由于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战略的建立刚起步,在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科技成果流失、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缺乏、经费不到位等,因此,提高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提高创新能力成了紧迫的问题。

由于我国高校现行的体制和管理制度,以及由此造成的观念意识等问题,我们目前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还极为薄弱,这与我们力求适应的国际环境极不协调,与国家创新工程的要求也相去甚远,因此,总的来说,我国高校在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方面存在许多的问题,有待改进。

二、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1.科研人员缺乏申请专利条件。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认识,在课题完成后,将科研成果发表在公开出版的刊物上,丧失了新颖性,无法取得对该成果的专利权。

2.重论文轻专利申请。教师的待遇、职称的晋升往往与论文的发表、课题的申报相关,而与科研成果是否转化无直接关联,老师只要获得课题,,通过鉴定,获得各种奖项,便可以晋升、加薪,这就导致高校专利的申请量远远低于高校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大量科技成果未申请专利,使一些高精尖的科技成果流入公有领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3.知识产权的流失。高校教师、学生通过跳槽、考研、考博、留学、访问等途径离开学校,而将其掌握的技术资料、图纸、成果等带到新的单位,造成了知识产权的流失。

4.职务成果非职务化。虽然《专利法》、《著作权法》对职务成果与非职务成果进行了界定,但界定范围不明确,而且高校未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未对教师成果转化进行有效的监督,使得有些教师把职务成果转化为非职务成果,造成高校知识产权的流失。

5.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虽然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已经建立很长的时间,但是对高校来说,总的保护意识还是不够,不仅科研人员,而且高校管理人员都对知识产权保护缺乏应有的认识,使得科研人员对于成果的申报、登记、转化等不重视,甚至自己的权益遭到损害也不知情;同时,管理人员对于产权保护的不了解,使得他们在工作中不能做出更好的决策,不仅对科研人员而且对学校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6.管理机构和专业人员缺乏,制度不健全。在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设立知识产权工作机构。目前, 我国高校单独设立知识产权保护机构不多,多是归于科研处管理,缺乏专业管理人员,制度的建立还不健全,管理工作也比较零散, 不规范。从而为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难。

正是由于上述分析得出的问题,才使得高校应该重新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研究和分析,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这样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高等学校要想提高自身发展速度,就必须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并与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制度接轨,同时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科技创造力。

三、知识产权改进措施

1.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不同于行政管理,它是集法律性、技术性于一体,因此,首先,建立知识产权工作机构,负责制定有关知识产权的制度、规定,开展产权申请、审查、登记、注册等工作,处理有关科研成果权属、纠纷等事务。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应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并专职从事这个工作,有效、有步骤地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其次,由于高校知识产权在全社会知识产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显得格外重要,这要求高校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最后,应该调整改进各种配套措施,使科技人员认识到申请专利与获得成果奖励同等重要,并且在评估指标体系中增加专利项目的比重,还要加大专利项目的奖励力度,还要在晋升和科研工作方面向专利持有人倾斜。

2.加强对职工的知识产权知识的教育,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首先,对高校领导、科研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使其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其次,利用学校的广播、报纸、讲台等推动全校师生进行知识产权普法教育,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3.加强科研人员的管理,防止知识产权的流失。加强科研机构与人事部门的合作,人事部门应及时将科研人员的调入、调离、退休、出国等信息反馈给科研机构,避免这些人员将职务成果非职务化,以防科研成果的流失。

4.明确产权归属。新颁布的专利法规定,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单位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订有合同,对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做出约定的,从其约定。高校应该与科研项目负责人签署相关合同,明确产权归属,根据项目性质、资金来源、未来的效益等,确定归属,鼓励科技人员将科研成果申报、转化,从而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

5.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在明确产权归属的基础上,制定可行的利益分配方案,并在职称晋升、科研量化、利益分享方面向科研人员倾斜,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企业提供资金,在高校成立相应的研究机构,这样一方面可以利用企业的资金,另一方面又可以发挥高校的科研力量,将企业与高校很好的结合起来,开辟了一个科研成果转化的良好途径。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因其所具有的学科、人才、信息和学术环境等优势决定了它是产生新知识、新理论的沃土。作为我国知识产权最重要来源之一的高等院校,参与或独立创办知识密集型高科技企业,已经成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而且,作为我国知识产权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几乎涵盖了知识产权的各个领域。科技成果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表现形式,已成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要方面。高校或通过技术转让,或作为无形资产,或采取产学研合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方式,总之,依托自身的科技优势,以知识产权的形式,在盘活存量资产,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学研的结合过程中,无一不涉及到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如果管理不到位,势必造成资产的流失,因此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防止知识产权流失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目前,由于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对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管理还不规范,知识产权流失已成为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流失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如人员流动、科技合作、非法使用等;流失的原因也十分复杂 ,主要有专利保护意识淡薄、经费缺乏、约束机制不明确、管理制度和机构不健全等原因。

一、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的不足

(一)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淡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制定并完善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以及《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建立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2008年6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知识产权提升到了新的重视高度。但是由于过去长期实行的科研立项、鉴定、评价、奖励制度所造成的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很多高校的科研人员的考核、职称评定等都与发表的论文数量挂钩,科研成果主要以的形式公布于众,并不重视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取得、成果的保护。而且,在高校中真正了解和掌握上述法规的教职员工并不多,致使高校的科技人员在科研和课题研究过程中,埋头自我研究者多,关心课题知识产权保护者少。当一项科研项目取得进展时,项目产生阶段性成果时,便匆忙将其研究方法和取得的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公之于众,从而使发明创造丧失新颖性而失去获得法律保护的可能。可见,知识产权意识的淡薄,已经成为高校知识产权流失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二)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专用经费。申请专利需要缴纳一定的经费,尤其是发明专利,从申请到授权要缴纳申请费、实审费、授权登记费和维持费等各种费用,还要缴纳机构的费。如果到国外申请专利,动辄需用上(数)万元。目前,高校申请职务发明专利的费用一般都由课题组从其课题经费中支付。课题完成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因此,课题任务一旦完成,专利维持就显得很困难,而专利权的有效性是以专利权人缴纳规定数额的年费来维持的,对一些有前景的专利而言,由于课题组无法按时缴纳维持费而不得不放弃专利权,使其成为公有技术,造成学校知识产权的流失。尤其是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发明专利,它的审查周期长,往往需要三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授权,其效益的体现需要更长时间,如果仅由课题组决定专利权维持与否,就很难有效地保护高校的发明创造成果。近些年来,高校专利权提前终止的比例相当高,这与无知识产权专用经费有着密切的关系。还有部分高校存在图名不图利的思想,对科技成果只统计专利申请的数量,并不管专利权是否有效。

(三)侵占高校职务发明创造成果,缺乏具体的约束机制。虽然我国的《专利法》对职务发明创造成果和非职务发明创造成果的概念和所有权的归属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实践过程中,无意或故意混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发明创造的情况屡见不鲜。有些教师和科研人员觉得这项技术成果是自己研究出来的,觉得自己就有处置权,随意或故意将职务技术成果作为非职务技术成果转让导致产权不清、高校知识产权流失。我国专利法和《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将执行本单位任务、主要利用学校及其所属单位的物质条件作为界定职务成果(职务发明、职务技术成果)的依据。这种规定把利用本校及其所属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或其他技术成果一律列为职务发明创造之列,忽视了发明创造、技术成果的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是发明人、设计人的创造性劳动;我国高校经过多年发展和国家资助,不但拥有大量国内外先进的科研设备和科研资料,而且聚集了大批的具有科研能力的人。由于没有在科研过程中进行全面的知识产权管理,大量的科研资料、科研数据掌握在科研人员的手中和头脑中,一旦科研人员跳槽,将造成知识产权的流失。可见,知识产权保护执行机制上的缺失,已经成为高校知识产权流失问题中的“短板”环节。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2005年3月28日,国务院总理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宣布,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而建设创新型大学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因此,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我国高校尚未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知识产权管理存在诸多问题,高校知识产权侵权屡见不鲜。这大大阻碍了高校知识产权的发展和创新型大学的建立。所以,高度关注并完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一、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概述

(一)知识产权管理

在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不仅是一种经法律确认和保护的财产权利,更是一种能为人力所控制,并带来巨大财产性利益的经济资源。然而这种经济资源只有通过系统、有效的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知识产权管理就是一个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乃至国家对其所拥有的知识产权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过程。

知识产权管理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专利权的管理、商标权的管理、著作权的管理、商业秘密的管理。根据管理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政府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根据管理的工作阶段,可以分为知识产权的获取管理、知识产权的维护及应用管理、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

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产权获取,即知识产权的申请与获得。2.知识产权实施,即自有知识产权的商业性利用,以发放许可证、签署有关合同的形式授权他人使用自有知识产权。3.市场监控,即通过对相关市场的分析,确认存在知识产权侵权的可能性。主要包括市场上是否存在对自有知识产权的侵犯;本单位即将或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是否失去获得知识产权的可能性,已完成的有关项目是否存在侵权因素等。4.合同管理。这里的合同主要包括两类:职务发明的发明人和其所在单位的合同,权利人与使用人、受让人之间的合同。管理工作包括合同的签署与合同的保管、技术资料的检索等。5.有关法律事务与纠纷处理,即对涉及以上三方面的法律问题的处置与解决。

(二)高校知识产权管理

根据国家教育部1999年4月8日实施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的第三条规定,高校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著作权及其邻接权;高等学校的校标和各种服务标记;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或者依法由合同约定由高等学校享有或持有的其它知识产权。

高等学校作为一个自由的科学园地,以其为主体的知识产权管理不同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政府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有其独有的特点。

1复杂性。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知识产权对象的复杂性和权利主体的复杂性。高校专业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层次丰富,各学科之间相互交流与渗透,产生新的学术思想和科学成果。这些成果以各种形式体现出来,包括:学术论文与著作、计算机软件、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等著作成果,也有以新产品、新材料、新生产工艺、流程、技术等形式的专利技术与技术秘密。这些智力成果的诞生,除了依赖于发明人的智力劳动外,还需要大笔的资金、设备的投人。而一项成果的产出,往往参与人众多,资金、设备的来源也多重,发明人之间、发明人与所在单位之间、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复杂难辨。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复杂性。

2.综合性。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复杂性使得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涉及面广,涉及各种不同学科及其相互组合,这就决定了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必然带有综合性的特点。因此,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应具备多种学科的知识背景,除了掌握法学基础知识外还应当能够理解文、理、工、医、经、管等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前沿、动态,是多学科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综合性的一方面表现。

3.非营利性。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目的在于获得最大利益,是以营利为根本目标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则不同,其目标在于建立起与知识产权制度相适应的,适合高校特点的管理体系,通过规划指导、组织落实和管理模式达到防止知识产权流失,避免知识产权纠纷,提高科研起点,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成果转化和知识利用,促进学校发展和社会发展,是不具有营利性质的。

二、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与不足

调查已发生的高校知识产权纠纷可知,专利权和高校的校标和各种服务标记(以下简称为“高校标记,’)最易引发各种争议和冲突。因此,对这两部分的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下文也主要针对这两部分展开论述。

高校标记主要包括:高校的校名、校训、校徽、专用的图形或标志,以及一些与高校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相关的非正式名称,如高校标志性景点、建筑名称、图案等。其中,校名又包括校名的全称、简称,中文、汉语拼音以及外文形式。近年来,侵犯高校标记的案件层出不穷,严重侵犯了高校的名誉和经济利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全国大部分高校也逐渐意识到标记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于是纷纷选择以申请注册商标的方式来保护自有的知识产权。目前我国高校申请注册商标时,选择类别有所不同,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大部分高校只在有关教育培训和科研服务的41,42类进行注册。2.有的高校除了41,42类外,还会根据学校需要、办学特点、专业倾向,在和学校教学活动密切相关、学校的优势项目等方面有关的类别上进行注册,如清华大学在9,11,16,35,37,41,42,44等类别注册。3.有的高校则选择了45类的全类注册,如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和郑州大学。呈现出明显的高校标记商标注册登记不均的现象。

同时,我国自1985年实施《专利法》以来,各高校也相应地开展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近年来,高校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呈明显上升趋势。1999年以前,我国高校专利申请量一直在2000件以下小幅度徘徊。2000年始,专利申请量呈明显递增趋势,2005年达19921件,是1986年的18.83倍。(2J(P133)专利申请量的日益提高,不仅是我国高校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视和知识产权意识提高的结果,同时也是一些政策和制度的引导、激励和强化所致。

首先,部分高校制定了知识产权激励机制,鼓励发明人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其设立专利资助与奖励基金,用于资助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奖励授权专利等。由学校委托的、以学校为第一申请人的国内发明专利,每项补贴费2001)元,国内实用新型专利每项补贴费500元,授权国内发明专利每项奖励4000元;由学校委托的、以学校为第一申请人的国外发明专利每项补贴1500元,授权国外发明专利每项奖励5000元。并规定在学校将职务发明创造、职务技术成果或其他知识产权转让给他人、许可他人使用、技术人股或产业化的,从收人纳税后提取不高于60%的比例,作为项目完成人的报酬。其次,目前很多学校都将教师、科技人员的专利申请数量作为其职称、晋级、奖励的重要指标,而各个高校之间也将专利申请数量作为教育质量、创新和科研成果重要的评价依据。学校在审批、调拨科研经费时一般需要教师或科研人员出示其相关项目的专利申请文件。

从上述可知,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还需进一步的改善。

(一)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校对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主要采取两种模式,即挂靠式和独立式。在挂靠式管理模式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一般挂靠在科研成果主管机构内,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办公室或专业管理人员。高校只对管理机构的职能进行简单的分工,知识产权属于多个机构管理,其职能的形式是分散的。而在独立模式下,高校设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由专业管理人员从事管理工作,并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一定的经费。目前,就全国范围来看,只有36.4%的高校设置了知识产权办公室或者在学校科研处下设专利科。45.5%的高校明确学校科研处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而18.8%的高校既无专门的专利管理机构,也无专人管理专利工作。[6}可见,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普遍采取的是挂靠式。由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而科技主管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兼顾科技成果的鉴定、奖励事宜下很难有足够的精力投人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同时,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涉及诸多法律问题,而科技主管机构的工作人员一般不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很难有效的进行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

(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关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全国性文件,仅有教育部1999年《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2002年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以及2004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三部。而全国10%的高校尚未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已有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设计不周全、不严密,更多的只是在重复一些法律条款,在智力成果的归属问题、专利的申请与维持、利益的分配等问题上还不完善,缺乏可行性,不能切实有效地保护高校知识产权。

(三)知识产权各环节管理失衡

1.知识产权获得管理阶段

首先,在智力成果研究之初,缺乏调研,忽视专利文献检索,造成重复劳动。专利文献是科研重要的参考资源。全世界每年出版的100多万份专利文献中,记载了全世界95%的新发明、新技术,而且专利文献提供的技术信息,要比其他媒体的报道早5-10年。在研究工作的各环节,充分地利用专利文献有利于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启迪开发新思路,节约研究时间、降低研究成本,减小风险。但我国大多数高校在研究课题立项时,忽视专利文献检索,造成重复立项、低水平研究,新技术开发成效低。

其次,在智力成果完成时,缺乏严格的制度调节,发明人优先导致智力成果丧失新颖性而无法申请专利。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制定教师、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奖励和职务聘任等业绩标准时,较少考虑到专利问题。发明人投人巨大的智力劳动,申请专利所获得的收益却不如在不同级别期刊上获得的奖励。投人和产出远远不能匹配,导致发明人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不高。并且,申请专利需花费一笔不小的申请费,而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中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仅有45.5%的高校设立了职务发明专利申请费资助,额度为1000~4000元,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失衡结果的发生。

最后,在申请专利时,利用我国专利审查制度的缺陷,进行重复申请。或将同一成果拆分申请,或将同一成果更换名称多次申请,或将同一成果用同一名称同时申请专.利和实用新型,更有甚者进行恶意申请、恶意抢注。这不仅造成高校资源的浪费,更致使我国专利审批和管理系统迟缓。

2.知识产权维护及应用管理阶段

首先,无效专利多。我国《专利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为十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而近年来大部分高校专利权因提前终止而失效,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资金的缺乏。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科研单位与高等院校知识产权情况调查报告》显示,选择因缴纳不起年费而放弃专利权的有33%,认为专利市场前景不好的占37%。高校专利的维持费一般是由该项目的科研经费来维持,而该项目一旦完成,专利的维持就难以继续。对一些有前景但利益的体现需要一段时间的项目而言,如果因为缺乏维护资金而失效,导致其成为公有技术,就会造成高校财产的流失。

其次,专利实施率低。知识产权何以成为具有财产利益的经济资源,主要体现于知识产权的实施上。而目前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率低,呈现出“成果多、转化少、推广难”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高校课题项目侧重理论研究,专利的核心技术比较粗糙,缺乏成熟性和稳定性,经不起复杂的现场条件检验: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校侧重于对知识产权的考核与评价,忽视知识产权的现实转化,高校的大多数专利只是阶段性成果,缺少二次开发。的成熟性,造成专利转化风险增大;还有一方面是专利转化机制的缺乏,使得高校和市场需求相脱节。

3.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的管理失衡主要是指高校知识产权的严重流失。《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的调查数据表明,近30%的高校反映有科技成果流失现象,其中外单位窃取流失占40%,化公为私占10%左右,随人员调配占20%。目前,高校中技术开发、合作研究、技术转让、技术投资等科技合作活动越来越频繁,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知识产权流失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为:技术转让时作价过低;高校投资人股创办合资企业或对学校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时,知识产权往往不计价或评估价值偏低;在和企业合作开发研究中,企业方因提供资金、设备等条件而获得知识产权造成学校知识产权流失。

造成以上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其一,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作为权利人的高校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发明人缺乏知识产权法律意识,认为自己研发、完成的技术成果应当归自己所有,可以随意支配。其二,缺乏对侵占高校知识产权行为的可实施的约束机制。其三,激励机制不健全。我国高校长期存在“重成果鉴定、重报奖、重论文、轻专利、轻商业秘密”的现象,发明人投人了巨大的智力劳动,而只获得远小于投人的产出,导致发明人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不高。而我国大部分高校规定的奖励数额甚至低于法定的最低线,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无法真正发挥奖励的效果。大部分高校规定在专利实施后给予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利益分配较低,没有实现学校与发明人间利益的平衡。

三、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完善

高校应充分重视上述问题,努力探求解决之道,不断完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一)加强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可知,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缺位是造成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强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就成为首要任务。首先,可以通过校内网络、广播、校报、校刊或在校内张贴宣传画册等方式,使广大师生员工对知识产权的相关概念有一个基础性认识。其次,将知识产权纳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授课范围中,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的基础知识。再次,可开设知识产权法律的公开课或培训班,系统地传授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最后,还可通过举办讲座、开展知识产权知识竞赛、举办知识产权宣传周等校园活动,扩大知识产权在广大师生员工中的影响,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将知识产权纳人学校的普法教育计划,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在全部师生员工中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知识,逐步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为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

鉴于挂靠式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不足,高校应设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形成人员、场所、经费三落实和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借鉴国外大学的相关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建立两层结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上设“知识产权领导小组”,作为学校知识产权重大事件决策机构,统筹管理全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由校各职能部门领导组成,主管学术研究的副校长任责任人。下设“知识产权办公室”,作为领导小组的执行机构,并具体负责知识产权的日常维护工作。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聘请2名以上的专业人员或利用校外的知识产权机构完成此项工作。

高校也应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要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性、系统性、可执行性强的规章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组织机构、技术秘密审查、专利申请及保护、产权归属、档案管理、人员流动、奖励、人员培训等。如浙江大学制定有《浙江大学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若干规定》、《浙江大学专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浙江大学专利基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三)落实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具体措施

1.重视信息检索工作。首先,高校应严格课题项目申请审批工作,强制施加项目申请人信息检索的义务。要求项目申请人在提交的申请报告和阶段报告中附加信息检索报告书。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申请人的工作负担,但有益于及时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启迪开发新思路,节约研究时间,也有益于及时终止那些失去获得知识产权可能的项目,节约研究成本,降低风险。其次,高校可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相关课程,指导科研人员高效地进行信息检索工作。

2.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高校应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用于支付商标注册申请费和维持费、职务发明的专利申请、维持等相关费用,以改善高校标记商标注册登记不均的现象和无效专利多的问题。但对于职务发明的发明人而言,这种资金支持不是无条件的,而是要与专利的实施许可结合起来。高校可规定,在专利得到实施后,从专利实施的收益中抽取一定的比例金额作为学校的管理费用。如,中南大学规定,专利使用费的10%进人学校的专利基金,20%作为报酬直接发给发明人或者设计人,70%拨入相关科研课题的账户。专项基金的来源除了上述的专利实施收益外,还包括高校一定数额的经费拨款、政府有关部门的资助、社会公众的捐款、商标授权使用费等。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首先,改善我国高校长期存在的“重成果鉴定、重报奖、重论文、轻专利、轻商业秘密”的现象。在科研人员评定职称、业绩考核时,较多考虑专利问题,并视专利的申请、授权和转化实施阶段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考量。其次,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应奖励政策,有助于扼制高校知识产权流失现象,促进知识产权的转化实施。对于职务发明申请专利的,给予发明人一定数额的奖励。对于专利转化实施的,从转化实施所得的净收人中,提取一定的比例对发明人及对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对于以专利投资人股或以专利为基础成立公司的,可将报酬或奖励折算为公司的股份份额或出资比例,发明人及有关人员依据其所持有的股份或出资份额获取收益。应注意的是,高校在制定奖励数额与奖励比例时,应充分考虑课题难易程度、所取得的成果、市场前景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加大奖励的力度,使奖励金额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否则无法真正发挥激励的效果。

4.完善专利转化机制。首先,构建专利转化服务体系。设立一些为专利转化实施所需环节服务的中间机构和组织,如知识产权评估机构、技术交易保险机构、融资服务机构等,客观、公平、科学地评估高校知识产权,减小转化风险。其次,搭建专利转化平台,充分提供中介咨询服务,定期举办知识产权交流会、技术博览会等,使得高校和市场需求相互连接,为转化提供机遇。再次,政府制定产业政策,鼓励和引导知识产权转化工作。如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企业转化实施高校知识产权的,享受一定的税收减免;对知识产权转化周期长、风险大的项目,政府向高校提供一定的经费资助,或是提供向金融机构融资的渠道或服务。

高校应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致力于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知识产权的发展,使高校发挥创新园地的作用,为建立创新型大学奠定基础。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1.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简介

知识产权管理在如今的经济社会中,是一种受到法律保护的对其智力劳动所创作出的财产价值的权利,也是人为可以控制,可以带来有效利益的一种手段。它通过对一个组织或国家已有的知识产权资源进行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及经济效益。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按不同的依据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按管理对象不同可分为专利权的管理、用于服务标志等无形资产使用权的管理、著作权的管理、非专利科技成果类的管理以及商业秘密的管理。

2.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中的瓶颈

2.1缺乏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人们对其关注度很少,很少有人受到这方面专业的训练,更不用说将这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很多高校的管理者和老师缺乏对这方面的认知,不能认识到自己相关的科研活动对高校和国家的进步有一定程度的帮助;特别是一些观念老旧的高校管理者,一味的强调科研成果与老师地位的关系,使学者本身忽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无法将自己的知识产权在市场和经济的角度中灵活应用。正是由于方方面面的问题,对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及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延误了对科研成果申请保护的最佳时机,导致知识产权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2.2知识产权容易流失。知识产权流失也是目前我国高校面临的管理问题之一。一方面,人员不是在一个岗位不变的,频繁流动会使很多核心的研究成果转移,无法固定;另一方面,由于知识产权管理观念的薄弱,高校中科技人员在技术合作、技术交流、社会兼职等活动中,签署的合同中,没有规范知识产权的条款,造成这些技术创新成果直接成了企业的专有技术;再一方面就是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公开发表的创新性文章失去了意义,进而失去了获取专利的机会;还有,我国高校的校名及其标志等无形资产,也暗含着科技含量和品质保证,近年来被大量恶意冒用、盗用和滥用,也是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中的缺失。

2.3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有待提高。目前,关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制度等还不完善。很多高校没有设立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机构,也没有为其分配相应的管理人员,这些现状都是不利于高校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而且,当发生知识产权纠纷时,科研人员不能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也不能争取法律援助,这种无法明确责任的知识产权纠纷,不但使学校或教师的知识产权流失,也无法保证学校教师的合法权益,无形中降低了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使科研效率下降。就算是分配了一些知识产权的管理人员,也因为无法掌控这些需要专业技能的工作导致工作绩效很低。

2.4专项经费缺乏。如今,拥有知识产权,申请专利在我国是要花费一定的资金,申请国外专利的费用更高。有很多高校没有设立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基金会。发明的人要申请专利,需要自掏腰包,对于花费紧张的专利申请者,即使有新的科研成果也也因为无此经费很难及时受到保护。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专利申请者的积极性,对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建立产生负面影响。

3.相关的处理措施

3.1提高相关人员对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了解。对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上的培训计划地培养引进一批专业的知识产权工作者;施行一定的考核制度,使他们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既能承担专利申请、技术转移中的专业性工作,又可处理高校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纠纷;加强对高校的领导的知识宣传。使高校整体上下对知识产权管理观念深入人心,共同提倡和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合法权益的同时保证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3.2积极宣传知识产权保护。不光要提高对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认知,还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高等院校要积极组织开展关于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宣传,为高校各等级人员开设平等的讲座与培训。使科研人员充分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对自身的重要意义,要依据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高校要不遗余力利用各种途径普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只有科研人员自己看重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才能有利于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发展。

3.3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以相关联的法律法规为核心,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积极建立健全本校的规章制度。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为其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增加对知识产权专利的申请、保护资金,完善对知识产权合同的审核制度。积极鼓励高校广大科技人员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活动,产出高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同时,高校要保障各个专利申请人的合法权利。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 知识产权 管理 科研发展

在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是自主创新、科研发展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壮大科研实力、储备攻克高新技术难题等重要无形资产的有力方面。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制度仍存在很多问题,这对高校师生发明创造和智力创作的积极性,以及高校的科研发展构成不利因素。因此,如何规范和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及管理制度,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亦是目前高校应当关注的重要方面。

1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现状

近年来,与我国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正在逐步完善,然而从整体上看,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仍不完善,民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很不足,因为知识产权而产生的利益纠纷还比较多。众多高校中都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政策,在产学研合作中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甚至有部分高校还设立了专项基金用于鼓励师生的发明创造和文化创作,但总的来说,高校知识产权的质量和运用价值仍有待提高,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和观念有待转变,在知识产权相应投入方面也有待于加大。

2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部分高校师生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方面很是淡薄,虽然会申报一些专利,但都是为了奖学金、毕业等,对真正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否有实用价值、如何实施运用漠不关心。有部分知识产权确实通过签订合同转让/许可给了企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无形资产流失风险,因为没有完善的技术评价体系或者办法,一些很好的发明创造低价“卖”给了受让方,甚至有教师离职带着自己的职务发明下海经商,无形中变公有资产为私有资产,这对高校来说是非常大的损失。

2.2 知识产权投入不足 大部分高校在知识产权投入方面还很不足,并不是不想投入,实在是力不存心,尤其在西部一些地方院校,其一年科研经费总额还不及部署院校的零头,尤其是与沿海城市的部署院校相比,自然环境也成为了影响高校知识产权和科研发展工作的障碍。财政拨款有计划,因校因地而异的局面对一些西部地方院校的发展来说是十分不利的,高校领导层也会权衡在有限的财政预算里到底该划拨多少给科研创新发展,如果重科研,就会有所倾向地多划拨一些,但是大部分的地方院校在这点上还是有所取舍的,尤其针对知识产权方面,因为一个高校的发展不单单是只靠科研创新发展,教学的任务也很重要,缺乏了财力投入,自然而然在人力物力投入方面就不能有所保障。

2.3 知识产权转化重视不够 知识产权的运用是其创新的核心,其中转化运用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教师愿意将自己的成果申请了知识产权,然后再进行转化运用,高校对转化了的成果所签订的合同按照横向项目来管理,然而并没有出台针对专门从事成果转化教师的职称晋升政策,这对他们来说是打击其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原因,造成从学校层面到教师个人,对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方面的重视度不够。

3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设想

3.1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教育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应当在入职或者入校的时候就进行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系统培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教育。高校也应该相应出台一些政策,使师生意识到知识产权工作是保障自己创新创作的有利武器,是避免不必要的利益纠纷和无形资产流失的最佳渠道。申请知识产权的本质是通过一种正规渠道将自己的发明创造保护起来,通过转化为能够实际运用的技术,解决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进而促进经济市场的繁荣发展。当然,这需要规范从申请到授权,和从过程管理到最终转让的整个流程。

3.2 加大知识产权创新管理投入 高校应该意识到搞好知识产权工作是提升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推动科研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从制定学校阶段性发展思路时就应该把知识产权工作列到重要位置,搞好知识产权工作。要加强对相关专职人员的培养,以及对师生的业务培训,加强相应鼓励政策,可以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一些实际运用好的发明创造给予鼓励,加大知识产权创新管理投入。

3.3 转变知识产权转化传统观念 从国家到地方政府,现在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具体实施措施也多种多样,因此必须完善高校相应的有关政策和制度。高校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不能认为技术成果的转化是学校的事,与自己毫不相干,学校也应该出台一些鼓励政策,让从事成果转化的教师能够有动力将自己的技术成果进行推广,调动其积极性,例如教师非常关心的职称晋升和奖励等方面,应该意识到,知识产权的转化并不是教师个人的行为,应该在政策制定上有所引导。

总的来说,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与科研发展息息相关,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协同创新对高校的长远发展来说尤为重要。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目前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科研发展的制约,进而研究对策避免这种副作用的增长。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作为知识的密集地,理所应当首当其冲,为知识产权与科研发展的协同创新有所作为,以适应新的环境变化和迎接新的知识经济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通知,2008.

[2]余梦.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范文第6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 创造力 竞争力 人才培养

中国高校的知识产权的创新能力与竞争力,对提高我国总体的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对我国总体知识产权意识和保护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并不是很高,这对我国知识产权的发展与创造能力的提高不利,也影响了我国在世界各国的竞争中的地位,不利于我国总体实力的提高。所以,对中国高校如何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高校知识产权历史回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与此同时,各国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局限在军事实力竞争方面,智力成果的竞争也在各国竞争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知识产权是界定创新结果和创新收益分配的最有效的制度保障,谁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谁就能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自;大学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作为知识产权的生产者传播者和维护者甚至经营者,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拥有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衡量大学实力的重要方面 。

二.高校知识产权的创造与竞争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知识产权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知识产权的起步和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也不够。美国是最重视知识产权的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都进行大量的投入,尤其是美国政府对知识产权投入的资金支持,使知识产权有充足的资金进行研发、创造。相比之下,中国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不够。从高校来说,很多高校本科法律专业只是将知识产权作为不重要的学科,穿插在民法中提及一下,没有进行完整的、详细的讲述,使知识产权课程在大学课程中显得微不足道。在知识产权课程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前提下,高校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竞争能力自然无法提升。

(二)高校知识产权缺乏创造与竞争的精神动力

正如上文提到的,中国高校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高校对知识产权方面的基金投入不足。没有了研发基金的支持,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都不会得到保障,导致原本专攻知识产权的人员转向其他法律方向的研究;或者使愿意研究知识产权方向的人直接放弃这个想法,转而研究其他高校重视的大的学科方向。

(三)高校知识产权流失严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越来越受重视,大学与企业的横向合作也在大幅度增长,全国范围内的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流动、企业合作过程中知识产权的流失现象日益严重:2005年6月17日的《人民日报》调查数据显示,有近30%的大学生反应知识产权流失现象,流失的主要形式为外单位窃取、化公为私和随人员调配,外单位窃取流失占40%,化公为私占10. %。

高校的学生在校期间与老师共同进行知识产权的研究,但当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不经意就会将在校期间的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带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导致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外泄。

三.提高高校增强知识产权竞争力与创造力的对策

(一) 完善高校知识产权的课程设置

高校的知识产权创造力和竞争力之所以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并不对这门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个不受重视的课程怎么会在高校中不断创新和提高?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增加高校知识产权的课程量。课程增加后,法律专业的本科生就会增加知识产权的了解,对知识产权感兴趣的学生也会相应的增加,对知识产权的研究就会加深,创新的能力就会提高。

(二)增加知识产权的资金投入

美国知识产权较其他国家发展的更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的知识产权研究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与美国知识产权较大的资金支持相比,中国对知识产权的投入微乎其微,由于缺乏资金,即使是想要投入知识产权研究的高校专业人才也会因为资金短缺转而其他方向的研究或者放弃知识产权的研究。

知识产权的资金投入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是政府,第二个是高校本身。作为资金的主要来源,政府要增加对知识产权的资金投入,高校也要相应增加知识产权经费的比例。只有保证了充足的资金,才能使知识产权得到足够的支持,为知识产权的研究提供充足的动力。

(三) 健全规范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体系

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体系包括1.知识产权登记与界定制度。对高校师生每年的科研论文、著作、专利、文学作品等职务与非职务成果进行登记备案,对职务与非职务成果进行审核、界定。2.知识产权档案管理与保密制度。要引导教师树立档案意识,在科研工作过程中,应当做好技术资料的记录和保管工作,科研项目完成后,课题组人员将原始资料,按完整、准确、及时的要求收集整理后交本校档案科统一封存保管 。

三.结语

高校知识产权的竞争力和创造力不仅关系到高校的总体排名和教学质量,而且关系代国家的总体文化竞争力,提高高校的知识产权的创造力和竞争力也有利于我国知识产权的发展,加强我国知识产权的保护。但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的竞争力和创造力与其他国家相比还不够高,应在原来的创造基础之上增强创造能力和竞争力。(作者单位:烟台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莹.大学知识产权管理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

[2] 中国高校知识权力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思考[J].

[3] 彭立新. 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4] 陈为明.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危机与对策[J].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数字化图书馆 信息资源管理 主要问题 对策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为图书馆实现现代化带来了新的技术手段,数字化图书馆应运而生。通俗来讲,数字化图书馆就是虚拟的、没有阻碍、基于网络环境下共建共享的知识网络系统。具有规模大、便于使用、无空间限制、跨库无缝连接以及智能检索等传统图书馆无法替代的优点。但是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体制不合理、数字文献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缺乏、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重复建设等问题,严重影响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健康发展。为些,我们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寻求恰当的解决方法,加强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

一、高校建立数字图书馆的必要性

从社会信息化环境来看,数字图书馆是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通信等多种信息技术对不同类型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和规范处理使其以数化方式进行存储,并通过网络向各地用户提供无时空限制服务的信息系统。数字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是搜集、保存与传递数字化信息,是数字化信息的存储与传递的中心。因此,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尤为重要。

(一)数字化图书馆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果我国高校图书馆不加强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实现传统图书馆向现代数字化图书馆的转变,将有悖于当前信息发展的需求,无法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四项社会职能,更谈不上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知识经济的新时代,数字化图书馆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数字化图书馆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能够更好地满足校内外各师生对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此外,数字化图书馆不仅能够将本馆有特色的、优秀的馆藏资源与本馆以外的读者进行共享,同时还可以把本馆以外的其它数字图书馆的优质信息资源作为本馆馆藏,与访问本馆的用户所共享。

(三)数字化图书馆有利于教学及科研水平的提高

高校建设数字化图书馆能够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从而有效提高高校的综合竞争力。数字化图书馆是高校重要的信息中心,教学方面,利用数字图书馆,可以到及时地更多地享受国内外信息,掌握国际上最新的学术动态。加快国内教学水平,使其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科研方面,利用数字图书馆能够得到更多的信息资源,保障研究的立项依据的充分性,使研究方向更明确,研究方法更适宜。

二、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下,社会对信息的需求不断增长,信息作用日益重要。高校数字图书馆面临严峻的挑战。新兴的信息咨询机构应运而生,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以及网络信息技术冲击着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和服务环境。信息多样化的快速发展,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与更快捷的获取方式,同时也使图书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然而,我国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在管理中存在许多弊端,影响其现代化、数字化的建设进程与在信息资源中的竞争力。

(一)管理体制问题

现有的图书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仅约束了单个图书馆的活力,而且对图书馆现代化网络建设来带来不便。管理体制问题主要是没有必要的行政管理机制与利益平衡机制。因为现实社会中,纯粹利他主义的馆际资源共享是不可能的。这些必然要在权利、利益、经费以及义务等之间产生冲突,而各种自发成立的组织机构因缺乏行政的权威性与强制性而没有足够的权利,在发生不符合组织机构章程的行为时,不能发挥应有的协调作用。因此,要确保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必须有具有政府调控职能的专门机构来进行协调管理这项工作。

(二)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人才问题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然而由于图书馆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各图书馆中馆员与教师、科研人员受到的待遇差别极大,计算机、自动化、图书信报等专业的优秀人才很少将图书馆纳入考虑范围。导致图书馆管理人员队伍虽然不断壮大,但难以引进高素质人才。加之现有馆员又缺乏系统的培训与学习,馆员业务水平不高。现有的图书馆人才综合素质无法满足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的要求。因此,必须提高馆员的信息处理技术与研究人员的素质来满足当前数字图书馆的要求。

(三)知识产权与信息安全得不到保护

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面临的主要困境是现有的图书馆法规不能满足当前信息资源网络发展的要要。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开通,数据库的利用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而网络管理形式是开放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不法分子提供了非法复制、剽窃等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的便利条件,于是网上涌现成千上万的复制本,对著作权本人造成侵犯,严重影响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因此,如何在网络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信息网络中,信息资源的非集中性和封闭性给信息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如计算机病毒对网上数据的破坏、网络智能犯罪对共享网络的保密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所以,在建设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同时,必须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保护知识产权、保障信息安全。

(四)资源重复建设、浪费严重

目前,我国各高校建立了大量数字化图书馆,但是各系统与各馆之间没有一个权威的协调机构,数字化图书馆标准也不一,各馆的数据库互不兼容,各系统之间无法联通。缺乏全局性的统一规划以及政府部门权威部门的协调。很多数字图书馆建设处于各自为政、贪大求全、分散无序的状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重复建设上,数字信息资源重复建设问题严重。

三、加强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高校图书馆的领导一定要重视数字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为数字社会服务。 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障数字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针对高校图书馆存在的安全问题,建立合理可行的管理制度,运用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对预防数字信息资源的安全性。

(二)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提高和数字化图书馆的快速发展,对图书馆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数字图书管理员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提高和发展自己。主要途径有:1.在岗学习:图书管理人员可结合自身工作业务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进行充电,以适应数字化图书馆的需求。2.组织培训:组织图书馆管理员参加相关业务的培训,提升管理员的综合业务素质。3.进修或高职:对学历较低、业务能力较差的管理员可根据需求派去进修;对专业不对品的管理员则可根据专业进行职位调换,尽量做到专业对口,充分发挥个人能力。4.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竞争机制,激励管理员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

(三)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1.加强立法和普法。图书馆积极参与到著作权法的修订等活动中,寻求有利于图书馆设的立法条件,争取立法机构扩大合理的使用范围并对信息网络传播权进行一定的限制,使著作权在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中承担起著作权人与社会公众间的利益作用。2.明确合理使用范围。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结合数字技术、网络特点以及我国国情的具体情况,制定体现当前利益平衡要求的“合理使用”制度。3.加强数字图书馆公益性以及知识产权的宣传教育。在数字图书馆公益性的宣传中,告之知识产权人他们的权益会得到保护,促使更多的知识产权人主动将自己的作品通过数字图书馆与大家共享;加强用户知识产权教育,使他们对著作权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对数字化图书馆能够正确地理解并支持。4.建立相应的权利保障体制。数字化图书馆需要兼顾著作人、传播者、使用者三者间的权利与利益,因此,需要法律来规范,也需要图书馆协调、处理。

(四)加强高校联盟,实现资源共享

各高校图书馆间实现互联和资源共享是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解决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资金短缺的一个重要措施。资源共享需要建立在数字化图书馆共建的基础上。因此,在当前高校数字图书馆管理体制以及资源配置的方式上需要改革,将封闭的管理模式改为开放管理,将单一建设改为集中建设;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节约资金和时间。同时,各高校图书馆要转变观念,树立全局意识,将自身建设与资源共享相结合,积极参与数字图书馆资源的整体化组织与建设。同时,根据各个馆的功能,合理分配各图书馆建设规模。最终实现数字资源分布式存储和管理、集成化“一站式”检索和利用的格局。优化馆藏文献的结构,加快馆藏信息利用,避免重复建设。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高校数字图书馆对图书管理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确立新的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图书管理制度,保护知识产权,加快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步伐;同时保护好知识产权,促进高校数字图书馆健康发展。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推进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殷翠芬. 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 图书馆学研究,2008,03:74-75+57.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 无形资产 管理

一、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专利权、非专利技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比重迅速上升,各行各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越来越重视,无形资产的价值逐渐被体现。高校在实务操作中,对无形资产的界定主要依据1997年6月23日由财政部与原国家教委共同研究制定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第35条:“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体形态而能为使用者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以及其他财产权利。”高等学校是人才云集、高新科技集中的地方,拥有大量的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型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都是国家投入资金,是经过高校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实践而形成的,是属于学校的智力成果,也是学校发展和成长的基础。然而高校无形资产在管理与会计核算中一直处于薄弱环节,许多高校只有简单登记,没有价值核算,也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专职管理人员。要想满足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树立起无形资产的价值观念,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机制,运用法律知识,保护无形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为高校取得合法的经济效益。

二、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观念陈旧不利于无形资产管理

从高校资产管理者角度来说,对无形资产的认识是概念多于管理,对无形资产管理意识淡薄,重“有形”轻“无形”,在日常管理中重视有形的材料、设备管理及其投入效益,而忽视无形的专利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的资产管理及投入效益,在每年国有资产内部清查时常常将无形资产排除在外。从科研成果发明者的角度来说,因为承担课题、成果鉴定、、论著出版是直接与科研人员的晋职、加薪等切身利益挂钩的。科研人员为了切身利益,不得不忙于争取课题,一有研究成果就以论文或报告、成果鉴定等形式公开,而忽视相应的专利申请,结果被国外凭借“申请在先”的规定而预先申请了专利所有权。

2、管理机构分散,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体系

从高校内部来看,大多数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也是按照实物资产管理模式:科研处负责无形资产专利权的管理,国资处负责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等的登记管理,财务处进行无形资产的核算,而无形资产的使用或对外投资、转让,由产业处负责。由于无形资产涉及到许多方面、许多部门,各个部门都身兼多重工作任务,管理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协调,多方利益主体的存在又使得能转化的无形资产产出率低,部分无形资产被闲置浪费,无法带来应有的经济效益,并且许多无形资产的监管处于空白状态中,结果是侵权现象屡有发生。如擅用学校名誉谋取不义之财,对高校的声誉产生了恶劣影响;或者外单位与个人利用学校的科研资源和条件,开发的科技成果或科技新产品不在学校登记,产权直接归属外单位。

3、高校无形资产核算缺位

由于现行会计制度只明确了高校无形资产的范围,规定了无形资产的购入、转让、捐赠及投资的会计核算方法,而对自创的没有明确的核算处理方法,再加上高校无形资产种类繁多,类型多样,造成其价值衡量更加困难。在很多高校资产负债表上无形资产一项为零,财务上只核算无形资产产权申报登记费用计入事业支出,对无形资产不进行研发成本价值核算,也未将通过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出让金确认为无形资产,从而未能正确反映无形资产价值。因此,在高校的财务管理中无形资产的价值很大程度上被忽视,如此做法不利于管理,更造成了财务信息的失真。

4、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及管理手段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基本会计准则,包括修改了的无形资产准则,但没有同步推出事业单位的会计基本准则及会计制度。许多高校自身不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在制度建设方面也是一片空白,因为无章可循,无据可依,一旦出现问题,部门之间相互指责,推卸责任,管理者对职务发明等的侵权事件,即使知情,但因为缺少制度法规依据,无法确定产权权属,只能睁一眼闭一只眼。同时高校无形资产种类繁多,管理经验落后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在日常收集和提供无形资产信息时缺乏统一的工作标准,在日常操作中也没有开发可供标准化管理操作的计算机管理软件等。管理制度的缺乏,管理工具手段的落后,制约了无形资产的日常管理和监控。

三、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的对策

1、加强宣传,改变观念,引起各方重视

高校无形资产的数量、质量已经成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关系到学校的切身利益,一项好的专利或技术,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因此,确立起资产保护的观念,引起各方面对无形资产的重视,是无形资产管理的开始。一方面必须要在高校教职员工和领导干部中广泛开展无形资产知识的学习活动和国家有关无形资产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要使大家明确高校无形资产的研制与形成大多是用教学科研经费所完成的。属于职务发明的同有形资产一样是重要的国有资产,一样要加以严格保护和科学管理。高校员工无形资产的法律意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要推动无形资产转化的奖励机制,使无形资产的转化效果与个人的职称、待遇、奖励等挂钩,尽可能地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并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明确发明者、单位和国家之间权利和义务关系,制定合理的利润平衡点。

2、明确管理体系,加强管理机构的协作配合

无形资产管理应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首先,应由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设立无形资产管理机构统一协调,将无形资产管理纳入高校国有资产的规范管理体系之中,开发建设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软件,建立一支积极进取、高效精干、责任心强、坚持原则、懂法律、善管理的专业队伍,全面负责无形资产的占有、支配、收益及处分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其次,根据无形资产的分类,确定学校无形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例如对无形资产科研成果专利产权等的管理,由科研处从最初的科研课题着手,对已经形成的专利权进行归类登记管理,由财务处归集核算,把费用支出予以资本化,记入无形资产账户,再纳入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管理系统内备案,年底与国有资产部门核对。对那些尚未取得专利权的非专利技术等,则由科研处在科研课题完成后登记在册,再纳入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管理系统内统一管理,等以后获得专利权、著作权或取得社会效益之时,再记入无形资产,并通报财务处进行核算入账,由产业处负责科研成果的转化。课题负责人将科研成果对外投资或转让时,必须要经过产业处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同意,并要报经相关校级领导的批准,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做好对无形资产转让的价值评估工作,转让后应及时结算投资转让收入,做好无形资产账户冲减。这样,经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无形资产管理机构统一协调,其他各部门明确职责,各司其职,有利于无形资产的科学化管理工作。

最后,由校资产管理部门做好每年的无形资产内部清查工作,清除已过保护期的知识产权,总结当年的无形资产管理成果,奖励在无形资产转化方面的先进人员,落实对那些成功转化无形资产的发明者的奖励,形成工作报告,并对无形资产方面的工作提出改进建议。

3、加强无形资产的核算

为了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必须对高校无形资产要素进行财务核算,运用从价值形态上反映无形资产的投入成本与回收效益之间的比较关,把通过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出让金确认为无形资产。在知识产权成本价值核算上,先由无形资产开发人申报,然后科研处与财务处协作,设计一种一式三份的科研课题费用支出单,对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情况详细登记,三方共同备案留底,方便将来可以及时将无形资产的费用支出转入无形资产账户。对于在研制过程中的费用支出,先按普通的科研支出进行核算,将其费用计入事业支出,只有在其形成无形资产后,才可以进行资本化核算,从事业支出转入无形资产中。无形资产投资转让前需要进行资产价值评估,应按评估价及时调整无形资产账面价值,无形资产投资转让后应及时冲减无形资产。

4、加强高校无形资产制度建设

鉴于高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建议国家相关管理机构统一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引导各个高校建立各自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应由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中无形资产专职管理机构负责校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的制定,由其他相关部门协作,科学化管理、保护无形资产所有者权益、防止无形资产流失。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应建立相应的产权归属制度、财务核算及管理制度、审计监督制度、成果考核、奖惩制度及价值评估制度等全面保护,科学管理无形资产,并成立专家小组,广泛征求多方意见,最终形成一套健全统一的无形资产内部控制制度。

四、结束语

今后高校的发展将越来越离不开对无形资产的合理利用。在高校发展过程中,通过对无形资产形成、使用、核算等信息的搜集分析,可以了解自身的科技水平,了解社会需求的科技发展动向,加强对外联系,充分发挥高校先进科技作用,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苓苓:从资产清查审视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6).

[2] 董捷:中国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展望[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6).

[3] 秦明、闫亚梅:谈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与核算[J].事业财会,1998(1).

[4] 王棣华:论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J].高校教育管理,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