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化课堂教学案例

信息化课堂教学案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信息化课堂教学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信息化课堂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生活;智慧课堂;教学课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0-0245-186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0.073

一、文化生活课程开设意义

《文化生活》是高中政治中专门讲授文化建设,讲授我国文化进程中的节点要点,通过该门课程的开设,让学生能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种种文化现象,并获取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赏析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时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到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意义,形成对文化规律的正确认知;正确正视传统文化的作用,正确面对外来文化的影响,增强文化创新的意识。将智慧课堂引入到文化生活课程板块中,可利用网络信息化带来的教学优势,极大提高文化生活课程板块教学效率。

二、智慧课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较之知识课堂而提出的智慧课堂,是以教师知识为首要立足点,发挥教师个人主观上对课堂独特的课堂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辅以信息化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工具,将教学更加智能化的过程。在智慧课堂中,教师要做到教学理念的转变,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将课堂智能化的转变。智慧课堂本质是一种追求创造性与智慧性的教学。(2)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教学目的要以促进学生的智慧提升为核心要素,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与互动的教学程序,教学的重点是注重学生的个人智能发展的过程。同时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化设备辅助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文化生活智慧课堂具体教学案例

(一)“体味文化”智慧课堂案例

在体味文化教学案例中,是智慧课堂应用于《文化生活》板块中的一个良好案例,首先课堂开始前,教师要对于课堂内容导入,通过智慧课堂,利用教室中的无线网络投影设备,可以将网络资源整合到课堂中去,可以在课前给予学生文化讲解片段如江苏卫视《看文化》等视频,通过让学生观看,省去传统课堂中教师面对面的教学导入环节,给予教师更多的时间讲解课上知识重点。同时,有了智慧课堂的条件,教师可以根据课堂要求,通过无线控制设备播放相关曲目和相关生活中的动态实图,设定具体的情景设定环节,生活中的京剧,乐场中的音乐,城区的建筑,影院中的电影,呈现多元化的文化,让学生感觉到文化就在身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文化感知情境。在“体味文化”的文化众评环节中,可以通过智慧课堂,在线链接相关文化点评论坛,让学生能够了解到文化在普通人眼中的定位,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学生个人对文化现象的观点发表到相关论坛和讨论群组中,学生在课下也可以及时更新个人观点以及同教师及他人交流,同时也可以布置学生在课下的个人探寻文化的环节,让学生向身边的文化老人拜访,探寻老人手中的中华文化,可以用相机等录制。在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个人探寻结果展示的机会,让体味文化课延伸到课下,让体味文化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常在。

(二)“我们的民族精神”智慧课堂案例分析

在“我们的民族精神”教学设计过程中,在课前,教师可以在网上寻找我国传统的民族精神特例以及相关主题的教育视频发给学生观看,同时可以在线小问卷调查,让学生个人思考能想到的和民族精神有关联的史实和人物,明确“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关系”这一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课程导入环节过程中,可以开篇以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案例视频开场,通过视频中多位行业代表人物展现他们身上所显现出的优良品质,展示他们所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导入环节完成后,教师可以根据视频中的具体人物Leading-Edge Chinese Agriculture杂交水稻创始人袁隆平、优秀篮球运动员姚明等,设定问题,让学生开始课堂思考,在学生简短论述完成后,教师可以在课件中预先准备好的答案呈现,同时做概要性综述,并以此为根据做发散性的课堂内容扩展,开展本节课的内容教学,进而引出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教学环节,对本课中中华民族精神内容进行讲解概述,同时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进行多媒体展示,其渊源、历程,通过具体案例一一展现,本模块讲解完成后,进行民族精神重要性讲解时,可以播放浙大教授郑强的民族精神报告现场视频和对于郑教授的一些个人对于民族精神的观点引导大家去讨论,积极争辩,让学生发表个人对民族文化内涵重要性方面的看法,促进课堂气氛活跃,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教学目标。

(三)文化的传播及其教学案例分析

通过创新实验室的应用,学生能够有机会看到所学习知识内容的产生过程,让实验室成为时光机,让学生有更好的课堂体验。在“文化传播及其影响”教学案例中,通过创新实验室的应用,教师可以将政治课堂搬进实验室中进行,通过以我国文化传播流程为特例,以时间轴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在实验室中观察到文化传播的模拟过程,实际体验文化传播的过程和其对世界的影响,学生能够对所学到的内容有更直观地理解,对所学内容了解更加透彻,辅以教师及时提问及问题发散,学生能够及时对所学内容有系统化的理解,学习积极性增加,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这也是智慧课堂应用给教学带来的帮助所在。

智慧课堂的发展是教育的进步。政治教学离不开文化生活所带来的传承价值。而智慧课堂是政治教学的创新,在这种模式下,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加对学习的乐趣。为了学生有更好的明天,为了优化教学质量,每一位教育者都应当更新教学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应该注重新时代下的互联网产物在教育中的应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Z].2010-07-29.

[2] 吴晓静,傅岩.智慧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J].教育探索,2009(9).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Case of “Cultural life and Intelligent Class”

ZHANG Ying

(Yucai High School, Keqiao District,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China)

信息化课堂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本理念;优化结构;提高效益

眼下,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又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更新了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使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并已被本校语文教师所认可,生本化教学日益引起重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恰当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思维习惯和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由此可见,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境,设计应用语文教学资源课件,有利于全面优化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进而科学有效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创造性发展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一、我校小学语文生本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现状

我校全体教师努力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尤其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围绕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有益尝试和探究,语文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和经验。近年来广大语文教师自觉在尝试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中来,并积极开展教学案例研究,适时解决了仍存在的一些学生语文兴趣不浓,学习效率低下,语文老师教学犯难等问题。本课题组将研究出知识性较系统的、对性较强的、操作性较易的融合课件成果,校本化推行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实际现状。

我校语文信息化与生本化教学案例研究,是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将小学语文零散的课程资源素材加工整合实践的一种定性式研究实践,是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融合实践案例描述分析的基础上,对其生本化教学案例进行深入理性的反思过程。研究中先须进入一种实践情境,来理性解释其融合资源的价值,并不是抽象地思考问题,来无依据地作出结论。具体内涵:一是在自然状态下的理性思考,而不是像实验室研究那样通过人为控制产生的结论;二是真实客观的思考,而不是一种想象的意念;三是案例研究法在讲究语文课程融合情境性的同时,又非常重视语文课程融合的过程性实践,即要对小学语文课程融合情境变化进行分析反馈,以了解课堂生本化教学效果变化的状态和趋势,从而把握小学语文生本化与信息化融合价值产生的整个变化过程。以使我校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既重视信息化教育理念的有效贯彻,又关注语文生本化教学课堂的有效建构,让小学语文课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中,优质高效,凸显特色。

二、我校小学语文生本化与信息化融合研究意义

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融合实践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学生兴趣培养和自主探究,也有助于语文个性化学习和小语课程资源互动。为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了可能,也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优化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将教师和学生引向一个更为广阔的互动空间,使小学语文现代网络课件成果转化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教师能创造性的教,学生能创造性的学,从而展示语文教学的无穷魅力,推动我校小学语文教学全面发展。同时充分利用了网络信息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的特点,能使小学语文课堂实现横向与纵向的延伸,有利于开放式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模式的建构。也能实现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应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语文教学的校本特色。

其实践体现在:构建新型的语文教学环境,充分体现课题研究的先进性。教师能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设计整合课件,通过校园专题网站为师生搭建一个语文资源互动平台。构建一种资源共享、合作探究等多功能的语文教学模式;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融合的相关理论和规律,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过程的全面融合。引导学生语文创造性学习,改变学生语文学习方式;提高语文教师教研整体水平,转化陈腐的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健康成长。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信息化技能得到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呈现方式、方法的选择等得到优化,达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和合作互动。自主解决语文学习疑难问题,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能力;以发展学生能力为研究目标。融合小学语文课堂,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探究,创新思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力求总结出一套适合学生终身发展、自主探究学习的模式和方法;推进小学语文校本教研发展特色。通过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实践,彻底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使教师角色改变、学生角色改变、教师备课、上课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同时,继续深化语文教材改革和语文课程结构改革,推动我校小学语文教改,向纵深发展。

三、我校小学语文生本化与信息化融合创新实践

信息化课堂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摘要】在地理课程教学中运用教学案例辅助教学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教学案例的运用过程中,如果能够根据不同教学目的和学习环节将教学案例分为导入式案例、插入式案例、检验式案例、实践式案例和启发式案例,并分类运用,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地理课程;案例教学;分类运用

地理课程教学时数少、教学内容多、教学密度大,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和实现教学目标,是所有地理教师都要面临的课题。

事实上,不少教师已经认识到运用教学案例辅助实现教学目标的好处。不过,在现有的论文里很少有根据教学目的不同而对教学案例进行分类运用的内容。本文根据作者本人的课程教学实践,并经过与相关教师进行研讨,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需根据不同教学目的和不同教学环节,将教学案例分为不同类型并分类运用,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能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导入式案例

所谓导入式案例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地理课程开课之初或者一个地理知识单元开始之时设计和运用的具有课程导入意义的案例。这类案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导入式案例适合选取那些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或时事相关的地理案例。对于学生而言,地理课程往往不被他们重视。因此,在地理教学导入课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教师就可以通过巧设案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期待心理,处于爱听乐听的最佳心理状态。例如必修一第一章时我们可以通过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开始我们的课程。教师首先举出案例,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凭直观感觉和认识进行回答。之后教师再给出标准的答案。通过这种基于常识的处理结果的不同的直观对比,往往能够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触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地理学习的有效性。

二、插入式案例

插入式案例是为了让学生确切理解所讲授的地理概念或理论而在具体的讲授过程中插入的协助理解各种抽象概念术语的案例。这是一种主要为了释义、解疑、说理而插入有关案例进行分析、论证,以求获得正确认识的案例教学方式。它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教师必须明确,插入式案例只是作为佐证,不能喧宾夺主,冲淡对教学内容的讲授。这种案例的主要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习内容,比较适用于地理基础知识中概念、原理等内容的讲解。例如在讲经纬网的时候,对称经线的求法时我们可以把地球比做西瓜,让学生们用生活中的经验去解决问题。适当插入一些短小精悍的案例,便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所学内容。采用插入型案例教学时所选用的案例应该篇幅较小,针对性强。其次,应当同传统的系统讲授法结合运用,案例围绕讲授并为之服务。这种案例教学中,教师是讲解员,学生是接受者。这样的案例,能将复杂、晦涩的术语形象化、直观化,让学生非常容易地领会到概念的确切含义。

三、检验式案例

检验式案例是为了检验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而运用的、由学生进行合法性分析的案例。这种案例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其教学方式一般是教师针对学生容易发生错误记忆或不完全理解的知识点,抛出一个在若干方面不符合规定的案例,请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找出其中不符合规定的地方,然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一步步进行启发,与学生一一分析案例中的问题,直到全部挖掘出其中不正确的地方。例如在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这个问题上,同学们总是觉得不能理解,那么我们可以假设地球不发生自转,在地球上找到一个位置,并在这个位置上做出标记,然后让学生们动手演示,这样一步步的分析论证。这个案例更加关注操作方面的问题,就此帮助学生全面地分析案例,并有效帮助其全面理解和准确记忆知识。运用这种检验性案例能够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查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同时训练和培养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实践式案例

实践式案例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差距,提高学生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和实践能力而运用的具有操作意义的案例。这种案例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教学形式,提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实践性演示,并分析案例应该的处理过程和结果。在学生给出解释的基础上,教师再提供现实中案例的处理情况。例如在讲中国气候类型和自然带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我们家乡的气候的一总结,更可以让学生们走进大自然,看看我们身边的植被类型,通过此类案例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理论上和实践中应用,激发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地理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启发式案例

启发式案例是为了提高学生扩散性思维能力。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师一定要选用具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案例,在讨论中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点拨,还要注意扮演好导演、配角、评论员等多种角色。

当然,各种教学案例的作用也不是单一的,有的案例可以从多个方面实现教学目的,也有的课堂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案例。本文通过区分和界定,不过是更为直观形象地说明了教学案例的不同作用,更明确不同课堂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选取和适用不同的教学案例,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无论哪种教学案例的运用,都需要教师选取带有典型性和时代性的案例,都需要尽可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同时注意教学案例运用中各个环节的恰当处理,在合适的时机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场地,并借助各类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视频、音频、课件等教学手段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必须明确的是,运用地理案例并不是要用案例教学取代常规教学,恰恰相反,教学案例的运用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的辅手段。

参考文献:

[1]廉清.案例教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0(6).

[2]闫燕.浅谈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6).

[3]刘天君.法学案例教学法探究[J].教育探索,2006(3).

[4]郑淑芬.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实施环节及需要注意的问题[J].教育探索,2008(4).

[5]李学兰.法学模拟教学方法之理论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3(4).

[6]朱文星.高校法律意识教育双向互动式案例教学刍议[J].消费导刊,2009(9).

信息化课堂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1.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教学目标的错位就必然会导致教学方法的简单化甚至教学模式的填鸭化。无论是考证辅导班式的教学还是《经济法》纯理论教学,都停滞在讲授理论和加强课堂与课后练习的传统教育阶段。笔者在中国知网、万方等学术期刊网上就这一主题专门进行了搜索,搜索结果显示,虽然有个别教师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职《经济法》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但结果无外乎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图表法[1]、案例教学法或双向提问式教学法[2]等传统教学方法,并没有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有些学校倒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作了一定的反思,引入了网络手段,可是却陷入了认识上的误区,就是只把传统课堂教学的内容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浏览学习、下载资料。在这些网络教学中,网络的教学特征,教学功能,教学互动等优势都没有完全体现发挥出来。[3]因此,都没有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效果一般。

教学理念的陈旧导致教学方法的单一,进而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笔者关于这一问题曾经在学生中做过调研,学生们普遍表示,《经济法》课程给他们的印象就是上课学习、下课背书、考前做题,非常地传统,也非常地无趣。传统的填鸭式与题海式的传授方法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获得的《经济法》知识难以巩固,教学中的前学后忘成为普遍现象,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本就一般的情况下,这种后果更加明显。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非为了帮助学生应付考试,如果纯粹为了考试而教学,是不可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我们应该去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应用知识。[4]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难以实现这一目标,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创新

1.理论依据构建。

笔者认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信息化建设指引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最终形式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日常教学任务。这么认为的依据是著名的“情境认知理论”。《经济法》是一门社会科学,《经济法》教学的要求契合情境认知理论的特征。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教师创设的情境要与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和科研活动的情境相吻合。这样,使学生有可能在似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概念工具的应用以及问题解决,形成科学家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共同体的文化。[5]而要在课堂上去模拟与《经济法》相关的、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相似的教学情境,唯有通过计算机网络手段来实现。因此,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网络教学应该实现以下几方面创新:(1)教学目标上,应该以实现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应用知识为目标,立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而非提升考试通过率。(2)教学内容上,应该建立在教材基础上,能够为网络所共享的教学课件、多媒体信息资源以及试题库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脱离教材。(3)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在注意情境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网络教学策略设计的同时,还要注意信息资源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具体的知识点要尽量采用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表现。[6](4)在考试设计方面,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实施考试,实现随机题库制与无纸化考试相结合,减轻教师阅卷负担,减少阅卷出错率,同时节约学校的经费资源。

2.教学目标设计。

传统的《经济法》课堂教学仅仅以顺利完成期末考试或提升考证通过率为目标,完全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初衷。信息化建设正好可以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的创新,真正实现素质与技能教育。笔者以为,高职《经济法》教育应根据高职人才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在教学中避免理论与实践分离、知识和能力分离、教学和考证分离,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与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这一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而网络化教学则可以完成这一任务。笔者认为,《经济法》课程的网络化教学,意味着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对理论知识进行情景模拟预设,然后通过网络手段实现机———机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设的模拟情景去学习理论知识,并运用理论知识对情景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

3.课堂教学创新。

《经济法》课程的网络化教学,关键在于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这一举措必须要在充分考虑高职学生心理与认知特点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使之契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也符合学生考证与就业的需要,从而摸索出一套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的《经济法》课堂教学模式。第一,教学内容创新。可以考虑在保证《经济法》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使用教学案例,只不过教学案例要与情景模拟法相结合,在案例设计时要注意增加学生的代入感,在合适的案例中可以考虑由学生来扮演案例的主角,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同身受,提升教学效果。第二,教学方法创新。主要是要大量地使用案例分析法与情景模拟法,《经济法》教学过程非常适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而这也正是引入网络化教学的根本原因,因为唯有计算机信息技术方可实现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等电子元素将教学案例形象的在计算机上表现出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深刻地理解知识适用的条件,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学手段创新。网络化教学离不开电子教学资源的制作与共享,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准备好《经济法》课程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好教学课件、动画软件等电子教学资源,将其上传到机房或校园网络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网络手段实现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4.考试制度改革。

信息化课堂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行业高校;传热学;案例教学;探讨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139-02

传热学是工程科学的重要领域之一,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十分密切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修完后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传热学理论分析计算实际的热量传递过程,在大机械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上海电力学院是一所电力行业类高校,培养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主要面对发电企业,而电力产生过程中的传热现象可以说无处不在,这就要求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传热学的基础知识,而且要能将传热学知识电厂的实际现象相结合。

但是,作者在多年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比较迷茫,究其原因,是因为教材讲授知识的思路多是先讲述基本定律或方程,再描述从工程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或引用经验公式加以求解。而该阶段的学生还缺少对电力生产过程的感性知识,缺少对电力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传热现象和传热设备的认识和了解,因此普遍感觉“传热学”的理论知识和计算方法抽象,不易理解,较难将“传热学”课程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切实地联系起来。

近几年,有些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分享了授课中案例式教学的应用心得[1-5],这让作者深受启发,由此萌发出结合实际问题讲授理论知识,围绕日常生活案例以及与电厂联系紧密的工程案例来组织教学的想法。为此作者所在的课程组结合多年的“传热学”教学经验,设计与编写相关教学案例,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授课效果,为行业类高校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一、教学案例的制作

教学案例的搜集与制作是案例教学实施首当其冲的第一个环节。案例准备得恰当、充分与否关系着案例教学的成败。

1.教学案例的选择原则:课程组通过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结合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主要培养“电力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确立了教学案例的选择原则。

①教学案例要贴切、恰当。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本质上还是要服务于教学的。因此所选的案例要能反映教学内容,不能“离题千里”,以免给学生造成知识体系的混乱。

②教学案例要生动、具有吸引力。所选的教学案例不能过于刻板,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他们参与和思考,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

③教学案例还要难易适度。所选的教学案例要充分考虑学生知识面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尽量不要选择分析难度大的教学案例,不要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④教学案例要贴近生活和电厂实际。讲解知识点用到的案例应尽可能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例子以增加案例与学生的亲近感,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枯燥的知识;而在知识点应用阶段的案例应尽可能的源于电力生产中的传热知识应用,凸显我们教学中的电力特色,让学生明白如何“学以致用”。

2.教学案例的模块化。“传热学”课程内容以能量守恒为基础、以三种不同的热量传递规律为主线,教学内容主要包含热传导、对流换热、辐射换热和传热过程及换热器四大模块。依照上述原则,紧紧围绕这四大模块的知识点,分别制作了“传热现象”、“热传导”、“对流换热”、“辐射换热”、“换热器”五个案例库。而且每个案例库又都是针对模块中的各个知识点来建立的。另外,每个知识点都尽量寻找两个以上的案例,每个案例都表明所对应的知识点。建立起的模块化案例库清晰、明了,便于教师后期使用的便利化,便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3.教学案例的形式多样化。根据课程知识点的特点不同,教学案例的组织还设计了多种形式。对于理解起来相对容易的知识点,采用“讲授型”的形式;对于需要有一定应用拓展的知识点,采用“讨论型”的形式;而对于需要亲自实践才能较好掌握的知识点,则采用“参与完成型”的形式。各种形式的教学案例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适度组织。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

案例教学是对常规教学方法的改进,是一种以日常和工程案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注意了与案例相配合的授课方法。

1.“点明式”教学方法。对于课程内容中比较明朗的知识点,配合以“讲授型”案例,采用直接明了的“点明式”教学方法,通过直接的描述将案例与知识点相结合。比如在讲到多层圆管壁面导热时,我们配合以凝汽器冷却管污垢的清洗案例,让同学们知道污垢积结就好比多了一层圆管壁,增加了一层圆管壁热阻,不利于热量的传递,制作的案例如下:

案例名称:凝汽器冷却管的污垢清洗案例(圆管壁导热)

凝汽设备在汽轮机装置的热力循环中起到冷源的作用。凝汽器真空过低会严重影响电厂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而造成凝汽器真空过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凝汽器冷却水管结垢。凝汽器的结垢对凝集器的性能影响较大,它不仅使汽机端差增大,而且使汽机真空度降低,排气温度升高,影响汽轮机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2.“提问式”教学方法。对于课程内容中需要拓展的知识点,配合以“讨论型”案例,通过“有的放矢”的提问,让学生的认知有一定的顺序性和层次性,从而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比如在讲到等截面直肋片在温度计套管上的应用时,设计启发式的提问,逐步将问题深入化,引导学生将知识点拓展到应用实例。制作的案例如下。

案例名称:温度计套管的热分析(等截面直肋片导热分析)(参考答案略)

提问1:温度计套管如何使用?

提问2:温度计套管的作用?

提问3:温度计的读数能否准确地代表被测点处的温度?

提问4:既然存在测量误差,那误差的原因是什么?

提问5:根据上面的分析,温度计测量高温流体和低温流体时测得结果有什么不同?

3.“指导式”教学方法。对于课程内容中需要切身实践才能较好掌握的知识点,配合以“参与完成型”案例,教学活动采用老师指导、学生课外完成和课堂报告的形式完成。比如为了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求解传热问题的技能,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组由易到难设计了一维稳态导热、二维稳态导热和一维非稳态导热三种题型供学生选作练习。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在课堂上将导热问题数值计算的问题分析、方程列出和离散、计算流程设计、计算程序编写等步骤进行讲解和指导,并将计算任务布置给学生;然后同学自由结合,各自组成小组,再利用课外时间完成计算任务;最后每一小组派出一位代表上台讲解计算思路,逐句分析计算程序,展示计算结果。

三、案例教学的效果与体会

本课程的案例工作从设想、组织到实施,历经两年有余的时间。案例教学通过在我校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的试点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学们普遍反映书本中的知识与日常生活和电厂实际联系起来了,也学会了用“传热学”的眼光来发现周围的世界,尤其在导热问题的数值求解的案例教学中,同学们反映收获最大,通过对活动的参加,同学们巩固了编程语言的熟练度,训练了编程的设计能力,加深了对导热问题的理解,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受益匪浅。

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也深刻体会到案例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案例库的制作、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效果的总结等环节,每一个环节的工作状况都会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与此同时,案例教学过程中除了涉及案例这一主要要素外,还涉及到其他两个要素:教师、学生。这两个要素也关乎着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于教师来说,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对课程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很好的掌握,而且要求教师要具备组织、驾驭和协调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要求学生能够给予积极的配合,从被动学习转变成勤于思考、主动参与。此外,案例教学中的案例还应在教学反馈中根据真实的教学不断地进行完善和更新。

四、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是现今大学教育中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之一,其优势在于密切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案例教学法在电力行业类高校的“传热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让学生在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接触到了电厂中的传热现象,理论联系实际,促进了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案例也不是万能的,如何将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融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与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1]郝俊才,赵春香,于月民,盖芳芳.材料力学案例教学方式研究[J].经济师,2015,(1):259,261.

[2]吕悦晶,周兴林,张海霞.案例教学在道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教学中的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2):82-84.

[3]王学仁,艾春安,宁超.高等院校“传热学”案例式教学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74-76.

信息化课堂教学案例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地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逐步推进,计算机在人们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作用越发重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教师更直观地展示教学过程和知识,这对于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都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借助信息技术,助力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就成为农村地区初中教育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从调查中看,很多地区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依然以传统的书写板书和讲授式为主,很少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来进行知识点和过程的讲解。数学中很多知识点本身晦涩难懂,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需要教师用趣味性较强的手段进行讲解。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各类信息技术往往有较强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及时借助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展开教学,对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增进学生理解有重要价值。包括微信课堂、线上互联网平台、微课以及翻转课堂等都为教师借助信息化手段展开教学提供了支持,只有及时用贴近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的语言和行为展开教学,才能更好地对初中数学中的知识点进行分步解读,从而推进课堂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

(二)课堂环境课堂是各学科教学所依托的重要环境,因此,课堂环境的创设、布置和使用会给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带来重要影响。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往往会有一些需要及时记录的重点,而信息技术可以为教师进行随时记录和归纳提供重要支持。不断充实信息技术条件和设备的课堂环境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发现和记录教学重点,并且鼓励学生借助信息化设备随时对其进行复习,这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有重要帮助。可以说,以多媒体、计算机、智能平台等为基础,以电子白板、教学摄像、远程教学为主要构成要素的教学环境能够为教师在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提供重要便利。

(三)校园环境学校环境包括绿化、学校布局、基础设施、规章制度、精神文化等,推进课堂教学和信息技术的融合需要以相应的物质条件或基础设施为基础,这是农村地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前提。学校中各类信息化设施、技术的推广和建设能够帮助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展现,只有学校加强信息技术投入,营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校园教学环境,才能让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获得更多支持条件,教师和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二、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策略

(一)加强对信息技术相关投入和培训农村地区往往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学技术相对落后,在对信息技术进行利用时面临不小的困境,因此,农村地区学校应加大对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为充分推进课堂教学和信息技术间的融合提供重要基础。学校应通过争取社会与相关部门的支持等渠道,争取更多资金,及时补充、更新与信息技术有关的设备,包括多媒体设备、计算机、平板电脑等等,为初中数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相应的设备资源。同时,学校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初中数学教师的培训和引导,加强农村远程教育培训的支持力度,组织教师观摩各地高水平的初中数学信息化教学课程,并及时普及线上教学软件和课件,建立数学学科素材资源库,广泛收集各地关于初中数学教学的优秀案例,并及时对初中数学中的各部分知识点进行归纳和上传,及时进行维护更新和资源共享;另外,学校应积极投入到线上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和使用之中,实现学校和外界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机衔接,实现学校内外的资源互通,为教师更便捷地搜寻教学案例、补充教学经验和展开教学提供更丰富的资源。

(二)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创造性教学信息技术的大力推广能够给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方式,同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资源,这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教师应积极借助信息平台和技术,广泛搜集与初中数学相关的素材,从而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线上课程资源库,实现书本内容和各类教学资源的有机衔接,创设更加广泛的教学形式。教师应加强对MOOC、微课等为核心的网络视频课程资源的利用和整合,有效借助中国微课网、凤凰微课网、百度传课和一师一优课等开展创造性教学,从而实现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以湘教版七年级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讲解为例,很多线上平台收集了很多与之相关的教学课程和案例,包括中国微课网、凤凰微课网、百度传课、洋葱教学平台、学乐云平台等等,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前广泛搜寻与不等式知识相关的教学案例,在课前形成对该部分知识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搜寻与不等式相关的实际案例,做好对课本知识的预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演变过程,收集学生容易出错或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借此来形成对学生理解情况的把握,并判断学生学习的难点,为日后的教学和复习提供依据。

(三)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加强过程讲解翻转课堂、微课、慕课、思维可视化、可汗学院、学生空间等都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提供了手段和途径,因此,教师应对此加以利用,细化过程的讲解,开展深度教学,构建教学环境。教师可以顺应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爱好,借助多媒体展现不同知识的推导过程和结构,用多媒体将复杂、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细化,提升数学知识的立体化、形象化和过程化,从而为学生的理解和深入学习提供基础。比如,在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解下列不等式,并将解集表示在数轴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绘制数轴,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爱好进行x区间的绘制,同时,教师应着重体现问题导向的知识生成价值,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的计算、绘制过程进行了解,并对学生出现的易错点进行总结,通过希沃授课助手等线上渠道进行公示,着重讲解学生在计算和绘图方面面临的困难,并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同时,如果学校能够做到学生人手一部设备,教师应及时收集学生的解题过程,利用互联网的即时性随时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班级内形成动态的反应与评价系统,及时查询学生面临的困境,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即时化、智能化。而学校不能做到人手一台设备时,教师应利用互联网及时收集其他地区学生的学习效果,利用多媒体加强对教学或解题案例的展现与分析,及时展现教学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并要求学生形成书面的理解,并加强教学后的考查和测验。

(四)利用互联网环境完善学习评价机制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在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时,应积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测验和评价,发挥信息技术广泛性、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借此来帮助教师形成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全面评估,并借此帮助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为之后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推进提供基础。教师应积极借助线上教学平台和资源库,广泛收集各地学校相关教学活动的案例,并考查班内和其他学校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设置相应的评价标准,及时发现信息技术使用和课程学习的不足之处,为教学过程和手段的改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自主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形成纸质的知识架构与体系,并随时通过线上平台反映到教师面前,借此来形成教师对学生一元一次不等式整体知识架构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广泛收集其他学校关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讲解与学习案例,以此为基础,利用类比、转化等方法,考查班内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情况,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对学生进行考查:由解方程2(x+2)=3(x+3)推导出解不等式2(x+2)≤3(x+3),考查学生对不等式推导和迁移转化技巧与过程的掌握情况,利用互联平台随时考查学生不同阶段的解题能力,从而实现对推导不等式过程的考查。

信息化课堂教学案例范文第7篇

一、案例教学法在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将众多的知识点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师生之间也没有太多互动,久而久之学生感到政治课堂枯燥乏味,所以更不用提课堂效率。而采用案例教学法,在学习了一个知识点之后接着给学生举出一个生动形象的案例,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很多教师认为,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只要把重要的知识点背过就可以了,不需要过多的解释。这种教学观念是不正确的,首先学生学习思想政治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主要的是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接班人。其次,高中阶段有很多政治内容比较难理解,很多学生虽然背过了但还是不理解。鉴于此,采用案例教学法就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促进学生对艰涩难懂的知识点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只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探究能力的发展。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可以将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教学案例相结合,生动形象的案例可以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案例在课堂上的引入,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进而寻找恰当的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此外,案例分析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政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精选案例

要想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有效的运用例教学法其方法有很多,而就笔者看来,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精选案例。众所周知,例教学法主要就是以案例为代表来突出政治教学的主题。所以,如果案例选取不好,那么会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因而,初中政治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明确一下几点:第一,案例的选择要突出教学的知识点,同时具有时代性以及启发性;第二,案例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选择与学生以及学生生活、学习等多个方面息息相关的案例;第三,案例的选择要具有时效性,这一点也是十分重要的。新课改后,对于初中政治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要求就是要具有时效性。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导入案例

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在课堂上一改以往那种自己所习惯的沉闷的教学方式,而多采用一些新颖的手段来使得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活跃起来。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多让学生去参与一些课堂上的讨论,通过这一方式来让学生发挥其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样他们不但能很好地切身参与到课堂上来,还能有助于他们思考的投入程度,他们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也会因此得到提高。

例如,当我在讲《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我会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关话题的讨论,让他们思考社会生活中存在哪些不公平的现象,然后让他们选出小组代表上台讲述一下他们对这些现象的看法并举出一些事实案例。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很好地在讨论中对这一问题和现象进行透彻地思考和分析,从而有效帮助他们将课本上所学到的内容联系并运用到社会热点案例的解读上来,让他们学以致用。

(三)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的应用外,要想使得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得以有效的应用,还需要充分的利用当前信息化的工具,例如多媒体技术等。多媒体技术在近年来已经在教学中以其自身的优势而被广泛的运用在教学中。而将多媒体技术与案例教学法有效的结合,势必会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以《初中政治》七年级上册第九课“保护自我”这一章节的案例教学来说,如果教师在进行案例陈述的过程中,能用多媒体视频播放的模式代替传统平铺直叙的方式引进案例素材,必然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信息化课堂教学案例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优化结构;减负增效;提高质量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课堂教学现代化已是目前教育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实施优化小学数学课堂对策已势在必行。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更新了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和数学学习环境,使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发生改变,并已被盖州市农村各个学校和教师所认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合理的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有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和自主学习策略创建。因此,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融合小学数学师生互动教学资源,从而使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向着信息化高效课堂模式转化。基于这个校本研究初衷,我校小学部教导处自今年上学期始就已开始认真实践探究,又有营口市教育学会专家领导的支持帮助,有信心开展实践研究,收到了显著成效。

一、探究的现状与意义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盖州市教科研部门对选题立项几次为我们乡下中小学校本研究给予有效培训,积极努力创造研究资质条件,不断开拓思路。广大数学教师努力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积极投入创新教研校本实践,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我校课题组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围绕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有益尝试和探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和经验。近年来广大数学教师均在尝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并积极开展优化数学课堂的课例研究,有效解决仍存在的一些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不浓,效率很低,老师犯难等问题。本课题组已研究出较系统的、操作性较强的,可以构建推行信息化环境下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校本应用研究的科学方法创建了数学课堂创新教学特色。

运用信息技术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本课题的研究,能为学生提供最佳的数学学习环境和学习情境,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又能促使教师在实现高效课堂有效构建的过程中,不断改善教与学的效果,使主导与主体并重,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对促进培养研究型、创新型教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倡导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引入教学,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小学数学师生互动优化教学模式;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二、探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科研目标:(1)构建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优化融合对策的教学模式,推动本校教研工作健康发展;(2)探究设计小学数学课堂的优化对策与教学案例,推广数学教学经验,开展校本研究交流活动。

2.育人目标:(1)培养小学生数学个性化学习品质和自主研究性学习精神;(2)培养数学学习热情和兴趣,诱导体验社会生活和进步数学思想;(3)培养数学自学习惯,训练数学思维能力。

(二)研究内容

1.信息资源互动条件下,小学数学课堂优化教学模式建构研究。创设完成“创设情境――自主探究――资源融合――师生互动――高效优化”的小学笛Ы萄Ы峁寡本。

2.创设信息资源环境,让主导与主体互动并重教学设计研究,促进教学方式的优化变革。①教学形式上的变革;②教学内容上的变革;③教学方法上的变革。

3.小学数学课堂优化学习案例研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①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②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③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望。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是:小学数学课堂优化与课程融合;主导与主体并重互动研究策略;培养数学创新思维和个性化发展的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