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初中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提高对信息的收集、整合以及活学活用的能力,实现学生身心的全方面发展是初中政治的教学目标。案例教学法的引入是教育界又一次进步,它可以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起到课堂主体作用,对所学知识做出更深刻透彻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本文通过对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简要分析,望为政治教育教学提供经验。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初中政治;运用及研究

一、初中政治课程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单一

在新课改趋势下,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更被广大教师所使用,传统灌输式的课堂教育太过死板,没有什么课堂互动以及活跃的课堂气氛,失去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靠的都是死记硬背,这样即使学到的知识也不会被很好的运用,这样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根本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目标。

2.教学效果不达标

政治课程本身就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加之枯燥的教育教学模式,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对政治学习有较深的理解,对事物的判断及分析能力也得不到提高,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

1.化抽象为具体

案例教学法早已被各个领域广泛推广被应用,同样应用于教学领域,它是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法,也是搞好初中政治教学的重要途径。案例教学法的情境性可以将抽象事物具体化,降低了理论与实践的差异,使学生学习时看待问题更加清晰明了,把生活实际中的问题通过案例的形式带入课堂共同探讨,从而更深入的了解政治知识。

2.渲染课堂气氛

案例教学法通过把实际中的问题进行剖析讲解,在这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性,促进学生潜能发挥。老师提出问题,同学各抒己见,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政治教学变得不再那么枯燥无味,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欢快的课堂氛围中完成政治教学,从而达到最终教学目标。

3.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将现实案例剖析研究是启发式教学思想最佳演绎,把案例事件作为理论学习的基础,把实践问题与课堂理论学习完美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多方面分析问题,进而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使学生对抽象事物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三、案例教学法运用分析

1.案例选择

案例教学法实际运用中对案例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所选案例必须要贴近教材、贴近生活,这样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才不会跑题,既不能脱离实际,还要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最为适宜。在案例教学中要注重案例的针对性、时效性以及实践性。

2.创新教学模式

在案例教学法教学中,要把学生做为课堂的主体,把主导权交给学生,利用丰富趣味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几人组成小组,针对一个与课程相关的案例进行分组讨论,并在讨论结束后各组派代表阐述本小组观点。其次,还可以组织研讨辩论赛,让学生针对某一案例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演讲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适应了现阶段新课标理念。

3.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教育教学的又一次革命,为了在初中政治案例教学中营造更好的教学氛围,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也要为我所用。通过多媒体教学把教师要陈述的案例呈现在荧屏上,使学生一目了然,提高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效率,必然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列举一些网络给人们带来的利与弊,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发表见解,都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兴趣。

4.教学内容时效性在初中政治教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多采用与学生生活相关案例,结合社会热点,联系课堂理论知识展开讨论,使学生明辨是非,在讨论过程中结合学生自身了解自己对自己、家人以及社会要担负的责任,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四、结束语

总之,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课改要求,要通过案例对比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来进行教学,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同时立足学生在课堂的主导地位。本文就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望可以为案例教育教学提供教学经验。

作者:杨丽琴 单位:临沧市民族中学

参考文献:

[1]魏向东.案例教学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研版),2014(4)

[2]徐嘉高.立足成才重视案例教学法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2013(29)

初中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2篇

一、课程设置

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体现了“四性一体”的要求。所谓“四性”:一是体现基础教育学习的完善性;二是建立合理的学科课程体系,体现高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共性———大学普通教育(即开设“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基础文化课程、基本技能课程、教育类课程。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要求学生掌握小学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是体现高等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个性———“教师教育”或“双专业教育”(即专业课同时开设“体育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四是体现小学体育教育专业的特性———“综合培养、有所侧重”课程培养模式。“一体”即按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要求与职业特点,在六年课程体系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即:整合学科专业课程、重视通识教育课程、拓宽教育专业课程、强化教育实践课程,适应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着眼于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从课程体系来看,一师范体育系课程是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专业辅修课程六大部分组成。其中通识课程,包括文化课程(高中所有科目文化课程)、教师技能课程(普通话训练、教师口语、音乐基础、基础钢琴、形体舞蹈、美术基础、小学实用美术、书法、体育与健康、计算机操作、现代教育技术等)、教育课程(小学生心理学、小学教育学、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基础、中外教学思想史、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指导、小学班级管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法规学)、实践教学课程(入学教育、军训、社团活动、俱乐部、课外文化活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专题调查研究、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其中通识课程占总学分的58.8%,专业课程占16.5%,选修课程占9%,实践课占15.9%。第一师范体育系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体育方向)教学计划表从课程结构的课时分配比例上看,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选修课程程的学时比为:8:3:2:1,通过通识类课程、学科类课程与教育类课程的综合,着力于学生基础知识教育的积累,同时注重学生教育教学素养和教学研究能力。一师范体育系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有体育实践课、技术动作分析课、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各类小体育竞赛组织工作、裁判工作、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理与预防知识咨询、常见体育教学实验与研究的设计、典型的小学体育教学案例分析等,通过这些实习活动有利于使教师做到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相统一;教育理论知识与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相统一;教育研究与小学体育教育活动相统一,不断提高教师自我创新,自我探究的能力。

二、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学历小学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的策略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增加课程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体育方向)课程的安排与一师范体育系培三年制、四年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没有明显区别,没有突出其培养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特殊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1教学资源有待优化整合通识类课程、教育类课程授课教师来自于学院各个系部教师,对于六年制课程任课教师应设置相应的“教学部”统一管理:对课程有机编排,对教学计划统筹安排,注意交叉学科的资源整合调整,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保证教育类课程教学的有序衔接。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应考虑教师技能形成的特殊性,遵循集中编排、避免重复、相互协调、递进提升的方式[4]。1.2专业理论课时偏少,不能覆盖小学体育教育的理论知识体系,开课顺序有待调整教学计划仅开设了6门与体育教师职业相关的课程,不能涵盖体育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学专业学科构建不能反映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系统化的特点,不利于学生职后的发展,建议增加《体育史》、《体育伦理学》、《体育营养》课程,以增加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开设的《学校体育学》、《小学体育教学论》针对学生学校体育授课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应在调整到大学三年级(这个阶段学生具备完善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结构)开设,教学计划中把《学校体育学》放在大二第一学期,而且六年制的课程计划与一师范体育系培养三年制、四年制课程计划没有太大区别,学生用书相同,不能体现初中起点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培养特点。2加强师资建设学科授课教师深入中小学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不够,基本上都是从理论角度传授教育理论知识,缺乏知识的实用性。因此,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学历小学体育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应加强与中小学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的沟通与合作,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了解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与中小学学校体育前沿发展动态;同时只有注重教师培训与学历的提升,全面提升系部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师。3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实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有一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他们不再仅仅只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理解教育、教学,而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理解教育、教学,来感受教师这一角色,为将来更好、更快地进入角色打下基础,因此小学体育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获得尤为重要。如体育实践课、技术动作分析课、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各类小体育竞赛组织工作、裁判工作、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理与预防知识咨询、常见体育教学实验与研究的设计、典型的小学体育教学案例分析等,通过这些实习活动有利于使教师做到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相统一;教育理论知识与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相统一;教育研究与小学体育教育活动相统一,不断提高教师自我创新,自我探究的能力。4注重学生师德培养,实行人性化管理初中起点培养本科学历农村小学教师是第一师范就初中起点免费培养农村小学教师采取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免交学费、住宿费等一切费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压力相对较小,而且体育专业的学生性格外向、容易冲动,正确的引导管理就尤为重要。因此,要对学生实行人性化管理,尤其是在强化师范生从教思想、职业道德修养方面,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励志教育,增强学生从事农村教育事业的决心和信念。

作者:钟小燕石岩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系湖北大学体育学院

初中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复习课;教学优化

一、引言

初三数学复习课以结合学生认知水平特征,帮助学生巩固掌握已经学到的知识,促进系统化知识的形成,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目前,初三数学复习课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针对初三数学复习课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数学复习课对引导学生梳理已学知识、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初三数学复习课中学习过程的优化策略

(一)课前预习,培养学生主动意识

预习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预习效果与教学效率直接相关。教师精心准备的“学案”中,预习部分主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制定,学生按照“学案”中需要预习的内容开展学习能够引导学生提高主动学习意识。教师设计的“学案”质量决定着学生的预习质量,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特征和教学大纲编写高质量的“学案”,既要照顾到不同层次水平的每一位学生,其内容又要有梯度地层层递进。对于初三数学复习课的“学案”设计来说,教师要将预习活动安排在课堂初期,严格控制预习时间和预习难度,一般情况下以十分钟左右为宜。如果复习课内容多、难度大,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任务,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做好充分的预习,进而节约课堂时间。经过预习,大部分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点有了回顾,培养了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个人自学能力。由此可见,通过数学复习课的预习,学生可以完善数学知识的构建,在自主探究中掌握数学知识。

(二)互动讨论,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课堂上的展示交流环节能够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检验,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将自己的预习结果进行展示。展示交流可以分组实施,利用成绩较好的助学者帮助遇到问题的学生,再将无法解决的问题集中讨论,由成绩一般的学生参与组间交流讨论,进而集中全体智慧共同解决。展示交流是优化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的重点环节,在学生之间分组讨论、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增强学习效果,该环节针对性强、活动内容多。教师在为学生创造良好沟通交流环境的同时,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展示交流,使每位学生愿意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预习结果,勇于面对教师和其他学生的“纠错”,在师生、生生相互争论中获得自信。

(三)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作为一个独立团体。每组包括8名学生:较强、中上、普通、较差各2名。小组内部每名成员都承担着分工角色,相互合作、沟通、帮助、促进,以实现小组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小组内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和指导成绩较差的学生,成绩中上和普通的学生想法也能启发强者,达到思维互补的目的。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要充分考虑每个小组中不同认知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学生对小组合作产生兴趣,在相互转变角色中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积极鼓励成绩较差的学生发挥其在小组中的作用,使每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又有了个性化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组间竞争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中体验到乐趣,帮助学生身心成熟发展。初三数学复习课的小组合作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特征。

(四)课堂反馈,检测教师教学效果

初三数学复习课中的课堂反馈是检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方法,更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一般情况下,检测时间以5分钟左右为宜,教师可以利用检测结果修改和补充学案,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要不断优化学习过程中的要素体系,采取独立自学、分组合作、共同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这三种教学方式要能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数学复习课的延伸部分,教师可以采取考试的方式促进学生成绩水平的提高。教师根据中考考试大纲和命题原则设计考试试卷,试卷内要体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内容,不随意提高试题难度,不出偏题、怪题、难题,考试试卷难度控制在0.75以内。由此,教师需要不断研究考试大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结合每名学生的成绩水平,在尽量减轻学生课业压力的同时,引导学生“高效”学习数学知识。

三、初三数学复习课优秀案例解析

初三数学复习课:图形的相似

(一)教学内容

初三数学复习课“图形的相似”是研究图形形状的教学内容,在对图形全等知识内容深化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利用图形相似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教师安排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相似图形,总结归纳关于图形相似的数学概念,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体会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数学复习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数学判定方法,讲述自己在预习中的解题过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获得成功体验时树立自信心,加强主动克服困难的意识。尤其是在分组合作解决拓展问题中,敢于发表个人观点,从与其他学生交流互动中有所收获。

(二)教学目标

教师在复习课上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图形使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判定方法进行回忆,再归纳出一些常见的相似图形,引导学生自己体会相似图形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作用。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向其布置拓展题(任务4),使学生在解题中发现问题,在体验与他人合作中解决问题。

四、结论

综上所述,复习课作为初三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对教师实施的教学策略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学生在初三时面临着中考压力,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为学生能够系统整合数学知识奠定基础。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要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拓展训练中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解题能力,体现数学复习课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冬梅.初中数学单元复习课的知识梳理浅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2):15+190.

[2]袁泉清.基于案例分析的初中数学复习课问题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34):40.

[3]刘阳平.概念图的初中数学探究式复习课中的应用[J].教育导刊,2014(4):79-81.

[4]何金龙.浅谈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上好初中数学复习课[J].科技创新导报,2014(19):218.

初中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案例教学法;运用

初中政治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与理论性,就需要学生准确理解政治的理论知识,才能够更好参与到实践中。从初中学生学习现实来看,虽然初中政治属于一门文科,但是真正能够学好的学生并不多。而案例教学法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较好的活跃教学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政治教学中,并激发政治学习产生兴趣。因此,探究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具有实用价值。

一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及原则

(一)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分析

从初中政治课程教学的要求来看,就需要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政治资料合理运用到实践中。教师要实现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目的,就要主动积极寻找新教学方法,才能够真正提升政治教学的质量。而案例教学法恰恰符合这个要求,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学生一旦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学习政治知识。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案例教学法具有典型化和生活化的特征,对政治教学特别是法律知识教学具有重要作用。而案例教学还能把抽象的知识变为简单易懂,教师将典型案例按照通俗语言告诉学生,初中学生对案例内容比较有兴趣,因此也就会认真听教师讲,教师就趁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这种讨论,总结,加强学生理解知识。通过这种讨论的结论让学生更加信服,还加强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拉近师生关系,由此可见运用案例教学法具有可行性。

(二)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原则

运用案例教学法时,不能够过于随意,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运用原则。主要包含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则:1.时效性;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对新事物非常好奇,遇到新鲜事物就想探个究竟。因此教师选择案例时,就必须要注意学生的性格特征,选择时效性较强的案例。例如给学生讲授“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可以选知名度高、时间较近的“三鹿奶粉”作为案例分析。2.方向性;初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成熟,其价值思维及价值选择模式也还处于形成阶段,明辨是非能力还不完善。因此教师选择案例时,就要尽可能选择正面意义极强的案例,尽可能少用反面性质案例。通过正面案例去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选择一些反面案例警告学生的不好行为,通过正反对比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3.针对性;教学中选择案例不能够过于随意,必须要具有针对性,要针对本节课的内容选择案例,还要尽可能和学生紧密相连。案例要具有明确指向,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从案例中学习知识,得到教育。此外一定要具有防微杜渐的意识,教育学生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避免发生违法犯罪的现象。4.实践性;初中政治教学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法律意识。采用案例教学,就必须要尽量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主角。例如讲授《珍惜学习机会》时,就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制定自己学习计划,再汇报交流,开展课程教学。

二初中政治教学对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措施

从前面分析来看,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非常重要,具有可行性,因此我结合工作经验,在遵循原则基础上提出应用措施建议

(一)依据教学所需选择案例

在初中的政治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所选案例必须要具有实践性及针对性,选择恰当的案例是实施关键。所选案例可是教材中案例,也可从平常听到、看到的新闻事件作为案例。当然教师依据一些事件改编案例也可作为教学案例,只要满足教学所需都可作为教学案例。不管案例是不是真实均可用到课堂讨论。政治教学课堂本身需要不断的、新鲜的案例,这样才能够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需要教师平常多收集和教材内容有关的案例,还要满足教学所需。教材上有一些案例就比较好,教师可直接拿来使用。比如八年级学生学习《教师帮我成长》时,就可饮用教材中的案例:数学课时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副班长小强和周围几个同学始终在不停的小声说话,让附近的同学根本无法听清教师讲授的内容,于是教师让小强到最后一排去坐,小强极不服气,没有理会老师的安排,坐在座位上不懂。空气骤然紧张起来,大家都感觉冲突马上爆发。到此打住,引导学生设想数学教师当时的想法及接下来动作。以及当时小强的想法和他会做什么。等学生发表完了看法后,教师也可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和学生交流,通过这种换位思考促进了师生间的关系。因此选择这种案例更能够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教师选择案例时就要认真筛选,才能够达到更好教学效果。

(二)合理收集典型案例

教师从生活中收集合理的典型案例,将生活案例融合到政治教学中,这种方式就是比较常用的案例选择法。合理收集典型案例,就要求教师平常多看一些电视、网络以及报纸等各种渠道,学会运用互联网浏览所需资料,当然也可到图书馆系统收集与整理。经过长期积累知识后,就能够把有关的图片资料、影像资料以及文字资料融合为典型案例,当然也可组织学生搜集身边发生的案例。

(三)恰当把握教学时机呈现案例

并不是随时都将案例呈现出来,而是要恰当把握教学时机呈现案例。因此案例教学所选案例就必须要和理论联系起来。一旦案例脱离了理论,那么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和所讨论内容不相符,因此把握时机呈现出案例是一个关键要求,决不能按照格式化形式呈现出来,当然也可讲完理论知识后呈现出来,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呈现都要以基本理论作为主要出发点,按照实际要求确定。教师要详细讲解故事来龙去脉,并把一定文字资料分发给学生,可采用多媒体以影音与图片的形式展现案例。当然,展现形式并不是唯一的,还可以通过小品、辩论等形式展现出来。

(四)采用多种方式展现

在政治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将案例讲述给学生,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今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各个学校都在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播放图片、声音及幻灯片等等。政治教师就把案例一视频或者图片形式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在轻松幻觉中学习政治知识,这种方式也降低了教师的任务量(不用写板书)。比如学习《我们维持正义》时,教师事先给学生放一段视频:两个初中学生欺负一个小学生,要小学生给他们钱,不给钱就打人。当播放到此处就应该暂停播放视频,问学生自己遇到有人欺负小学生时,他们该怎么做?等学生讲出个人的想法后,教师再播放视频,而视频中一位学生恰好路过,及时上前制止了两位初中学生,并把小学生送回家。看完视频之后,学生联想到刚刚自己的想法,教师接着进行正确引导教育。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得到显著的教育效果。当然教师也可开展一些小品等方式呈现案例。

(五)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相互交流、总结归纳,可按照分组形式讨论,并鼓励各小组讨论学习。讨论案例的发展过程即为交流方式的依据,因此在该阶段学生就必须认真听讲,做好笔记,不能出现反复结论,然后发言小组就应该与补充前面的发言与观点。初中政治教师总结讨论学习的时候,就应该集合讨论学习过程,以相关汇报作为主题。对于相对正确观点,教师归纳总结时就应该适当表扬。进行案例讨论学习时,要对小组成员获得成果给予肯定。在讨论过程中,对具有不同讨论意见的学生,教师要帮助学生评定观点是不是正确,如果确有创意结果同样要给予表扬。运用案例教学法,对学生要有效引导和启发,因此在教师引导下依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同时还要总结和归纳每一次集体讨论活动,让学生从中看到自身不足。

三结束语

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不但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够获得优良的教学效果。而案例教学就需要政治教师勤钻政治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生活、工作上都要做一个有心人。当然在实际运用中,政治教师还必须要结合学生实况,选择合理的案例,以合理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教师还要意识到案例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师要有创新精神,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政治教学质量。

作者:任云爱 单位: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洪善镇第二初级中学校

参考文献

[1]詹小斌.浅议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才智,2012(17):202-202.

[2]王殊华.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4(8):24-25.

[3]詹小斌.浅议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战线,2012(03).

[4]刘汉和.如何在中学政治教学中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法[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3):161-161.

初中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生政治快乐教学

新课改快乐的感受是做好一切事情的情感基础。孩子的天性都是活泼、爱动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达到学习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快乐教学”逐渐成为教育教学中的热点。现在我也就自己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点滴教学经验,谈谈初中政治课中“快乐”教学的一些想法:

一、初中政治课程快乐教学模式构建的目标

1、支持学生保持个性

政治课程的理论知识严肃且抽象,多数学生对于教材中理论知识以及概念倍感枯燥,很容易对学习政治课程失去兴趣。为了应付考试而采取的“填鸭式”教育对政治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快乐教学模式的构建通过分析教材重点内容,联系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以及兴趣点来对枯燥的理论知识进行阐释。例如“过富有情趣的生活”、“交往艺术新思维”、“权利义务伴我行”、“承担责任服务社会”等章节,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内容也与生活息息相关,引人入胜。授课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和感兴趣的内容联系起来。

2、展开师生间的充分互动

快乐教学模式更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更多地联系起来,课堂上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学生间展开有关课程内容的讨论。师生间充分的互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在讨论互动的过程中自然地理解了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新教材内容中的设计与日常生活多有联系,教师应合理利用此特性积极展开实践讨论,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师生融洽关系。

3、学生的宝贵收获

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有不少来自生活和学习上的困扰,导致背负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等。政治课程应当以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为主要目标。社会上不少不良的风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构成不小威胁,此时教师应当扮演心理导师的角色,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解开学生的心理困扰,使学生能够排除负面情绪的干扰投入到学习中,通过教学解决了实际问题,也提高了学生对政治课程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初中政治课程快乐教学模式构建的举措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快乐教学的前提和基下唯我独尊、高高在上的臭架子, 对学生要收放有度。以往的政治教学都是老师在上面讲, 学生在下面听,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丝毫没有自己的见解。现代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育应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意识础。作为教师, 必须抛弃以往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 放到自己的力量,那就是让学生积极地、自由地参与课堂教学, 并让他们从中感受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有精心的准备和精心的设计。如设计一些活动项目, 设计一些争论性问题, 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资料, 课堂上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参与到讨论中去, 让他们分组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样, 学生就能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主动地去学习。这不仅活跃了他们的思维, 更重要的是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运用幽默的教学艺术

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还可以创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本知识幽默性的语言在教学中的运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妙语开场、抑扬顿挫、随机发挥、形象比喻、出其不意等。例如,有的老师在讲到九年级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一内容时, 他首先给出了一幅标语的框架“要想富,……”有了上句, 让学生补全下句。这时学生会争先恐后地给出一些答案:“要想富, 就要发展科学技术”、“要想富,就要紧跟党的脚步”……老师在对这些答案一一肯定的基础上, 又出其不意地给出“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这一答案。在这里且不去探究这一标语的科学含量, 重要的是学生在大笑之后引发的诸多疑问以及对这些疑问的探究, 在这一过程中就会提到我国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产力问题等, 从而引导学生对当代国情进行深入地探讨和分析, 这样, 在幽默、轻松的氛围中, 让学生快乐地探究知识、掌握知识。

3、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

现代化的教学, 不仅能突出课堂教学的新、奇,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非常直觉的视听感觉, 去自我引发对知识的探究, 并在影像、音乐等多种因素的刺激下, 去体验探究知识的愉悦感, 从而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例如: 在讲解八年级上册第十课《诚信做人到永远》这一课题时, 老师可先组织学生观看动画片《木偶奇遇记》, 主人公皮诺丘因撒谎而鼻子越变越长的故事, 肯定能激发起学生对诚信展开激烈的讨论。或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课堂上让学生欣赏赵本山的著名小品《卖拐》, 快乐、夸张的小品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大笑, 放松学生的心情, 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引导学生投入到本课的焦点话题“诚信”的讨论上来。然后, 在学生发言、老师总结、归纳的过程中, 一堂生动而快乐的教学就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4、出示“快乐”的教学案例

政治课本中有许多的知识点需要举例说明,才能让学生理解明白。我们在保证合适的前提下尽量选取“有趣”而能发人深省的案例显得尤为重要。往往一个有趣、发人深省的案例能引起学生强烈关注,并进行积极思考。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课 《诚信做人到永远》 这课的教学时,我们可选用河北省石家庄市三鹿奶粉事件为例。2008 年,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含有对人体有害的三聚氰胺,导致全国范围内许多婴儿受到伤害。事件发生后,企业信誉完全丧失。最终导致这个有 50 多年历史,集奶牛饲养、乳品加工、科研开发为一体的大型集团,连续 6 年入选中国企业 500 强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宣告破产,几十年的奋斗历程顷刻间结束。在这样一个情境中,让学生在对这个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对诚信问题的深思,感悟诚信的重要性―――它是做人的根本,企业立身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周岩.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快乐教学”[J]. 新课程学习(上). 2011(01)

[2]黄生华. 也谈政治课教学中的“快乐教学”[J]. 湖南教育(教育综合). 2007(12)

[3]高荣章. 初中思品课“快乐”教学之我见[J]. 考试周刊. 2008(47)

初中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数学慢教育;研究现状;研究特点;研究趋势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7-0047-04

“慢教育”一词在1979年6月中国访问美国初级教育调查团的报告中首次出现。随后,教育家张文质先生于2006年在其著作《生命化的责任与梦想》一书中进一步明确“慢教育”的内涵,他认为:“慢教育就是提倡日常生活式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育是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的、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精耕细作式的关注和规范。”[1]显而易见,“慢教育”与“快教育”相对而生,是在智慧主导下的耐心和爱心瓦解粗暴,劝导贪婪,渐次消除心灵贫困的过程。

慢教育理念来源于生活与教育实践。奥地利社会哲学家鲁道夫·斯坦纳(Rudolf Steine)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提出了慢教育理念,他认为孩子在七岁之前不应该接受正式教育,而应由他们玩耍、追逐、画画、听故事和接触大自然;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Manabu Sato)指出,“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一些有用的东西”;捷克教育改革家夸美纽斯(enius)也指出,“自然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Milan Kudera)也曾说,“慢与记忆成正比,快与遗忘成正比”……这些教育观点无不体现慢教育是生命成长的实然所得,是贯穿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的。

慢教育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从“润物细无声”、“磨刀不误砍柴工”到“闲暇出智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叶圣陶先生提出“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不可以批量生产”到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的界定,从杨小微教授提出的“期待一种从容、舒缓、优雅的教育”[2]到吴蓓的“请让我慢慢长大”[3](从容地遵循自然界的安排)、黑幼龙的“慢养”[4],无不体现了慢教育所追求的应然状态。江苏省教研室李善良博士倡导教育的追求应是“简、淡、清、净、松、雅”,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慢教育的特点。

对慢教育的研究已经逐步进入教育界的视野。笔者在中国知网以“慢教育”为关键词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到公开发表在国内各类学术期刊上的相关文章共28篇,其中,近年来论及“数学慢教育”的文章有12篇,涉及的期刊主要有《中学数学月刊》、《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小学教学参考》、《中学数学杂志》、《中国数学教育》及一些高校学报。此外,网络检索发现,还有近100篇与慢教育相关的网络文章以及专著。学者们从慢教育内涵的界定,慢教育的艺术、因素分析以及实施策略,慢教育的教学案例等多个方面,对慢教育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与研究,笔者重点研读了10余篇文章,并进行了综述。

一、数学慢教育研究的现状

纵观有关数学慢教育的研究文章,其基本共识为,数学慢教育是对当下“大容量、快节奏、高密度”课堂的一种扬弃,是对“无视学情,盲目求新”追风心理的一种常态诉求,是改善“思维滞后、思考缺位、心不在场”异化课堂现象的一剂良药。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践行慢教育能让数学课由“难上”到“能上”再到“好上”,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再到“乐学”,让教师从“无能为力”走向“可作为”进而转向“大有作为”,让生命的课堂由沉重走向舒展终归于幸福。

(一)数学慢教育艺术和因素的研究

1.关于慢教育的艺术性研究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生命化教育课题的一个重要理念,对数学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广大学者、教师对慢教育的艺术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诸多有价值的观点。《小学数学需要“慢”教》从教学手段的层面谈“慢教”的艺术,并结合教学案例《平移与平行》(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阐释简约的课堂不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简单化,而是简单问题复杂化。[5]《孩子,你慢慢来》则从实践层面谈“慢教育”的艺术性,借助“脱袜子”的故事,让人们意识到教育子女需要慢慢来、教育学生也要慢慢来。[6]而《放慢教育的脚步》则从生命的精神层面谈“慢教育”的艺术,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有刻骨铭心的经历,学生在和同伴、老师的交往中能体会到快乐,有自己施展才华的领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因此,需要放慢教育的脚步。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不仅是知识,而且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更乐观的生活态度。[7]

2.关于数学慢教育的必要性、合理性及因素的研究

近年来,很多教育专家和学者就“慢教育”走入数学课堂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数学教学更需要慢教育》从做题的目的性层面分析数学课堂“慢教育”的必要性。做一道题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应当做慢点并及时总结,今天做这道题是为了明天不再训练这种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师生都应当坚信只有先慢下来,然后才可能快起来。慢不是为慢本身,而是为了更好地快。这能让师生明白把课堂慢下来的道理。[8]《数学课堂“慢”的艺术》则从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层面理性分析慢教育的合理性。“以慢求快”、“稳扎稳打”能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以快求快”、“紧张急躁”,教得辛苦,但事与愿违。[9]而《慢教育,让数学课堂更精彩》从认知规律和生命成长的特点层面分析数学课堂慢教育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有时候确实没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在课堂上“慢”,是为了把发现的机会、锻炼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教师慢一点,能给孩子无限的契机,某个同学可能开了窍或重拾自信或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信心,真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10]这也诠释了“慢教育”融入课改课堂的必要性。

关于慢教育因素分析研究,主要聚焦于生命成长的“慢”,知识生长的“慢”,学生发展的“慢”,接受知识也是一个“慢”过程。数学课堂的“慢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慢节奏、慢引领、慢呈现、慢操作、慢思维、慢生成。[11]

上述研究表明,无论是慢教育艺术还是慢教育必要性和合理性及因素分析,最终还是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层面上,即把目光更多的聚集于践行慢教育理念,恢复教育原本应有的慢性,获得数学知识和生命发展的天然慢性。

(二)数学慢教育的策略和案例研究

1.关于慢教育的策略研究

恰当而有效地选择教学策略,是每个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而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马加鞭式”课堂越来越远离课改理念,探讨数学课堂慢教育的策略更具有操作意义。

《“思、探、练、变、提”解题法》的作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思、探、练、变、提”解题方法与慢教育理念相吻合,从解题方法层面阐释慢教育的具体操作策略:对呈现的问题要先思考,不能盲目动笔求解;对于问题要多方位探索,哪怕对该问题本身的解决相距甚远的探索也是珍贵的、有益的;通过探索和老师少量的提示解答该问题;对于该问题还要有实质性的变式训练;完全解决一个问题还应当及时总结并提出新的类似问题。[12]这为广大数学教师的解题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向,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有的学者则从教育教学的本质层面谈“慢教育”的策略。《例谈初中数学课堂“慢、降、放、退”教学策略》一文指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慢’是指让课堂运行的速度慢下来,耐心地等待学生个体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慢慢发现出来或慢慢再创造出来,以慢求快,步步留痕,生成快的效果;‘降’是指依据学情偏弱(即学生‘四基’薄弱)的数学现实,降低要求,降低认识,不高估学生的思维现实,使问题设置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匹配适切,让学生能跟上、学会;‘放’是指自然下放待解决的数学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相信学生能行,也指适当的留白,延展学生思考的时空;‘退’是针对偏大的问题,退到最简单、最初始的状态即退到学生心理思考的起点,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得着,经历一串小问题的铺陈进而达成解决大问题的目标,只有善于‘退’、足够地‘退’,才有知识生成的瞬间潋滟与感动。”[13]这为正向的课堂教学提供一种方法指导。其实,教育是不能一蹴而就的。教育是一种习惯的培养、一种文化的积累,要靠慢功夫,靠日积月累,要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包容心去等待花开。

上述研究表明,“慢教育”从策略层面而言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关注教育本身规律,从草根育人做起;其二,关注学习内在规律,让体验成为知识生发通道;其三,关注生命成长规律,多给自由发展时空。唯有这样才能体验教育沿途的惊喜。

2.关于数学慢教育的案例研究

“案例分析”方面,笔者发现完整地将慢教育理念、内涵与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相结合的一课一评式案例研究极为罕见,除了笔者撰写的两篇文章《例说个性化课堂教学中的“六慢”》《基于“慢”教育的视角看一节优秀示范课的缺憾》[14]外,大部分属于“片段型”,比如《小学数学需要“慢”教》、《孩子,你慢慢来》、《数学教学更需要慢教育》、《怀念慢教育时代》[15]、《数学实验课教学中的“慢”“重”“轻”》[16]、《期盼“慢教育时代”回归》[17]、《小学数学课堂“慢”的艺术》[18]等都渗透了慢教育理念并进行了案例分析和研究。

由于慢教育形式上的艺术性、内涵上的丰富性,案例研究也具有多样化的角度。众多的案例研究表明,在传授数学核心知识的同时,应适时适度渗透慢教育理念、慢教育艺术,采取慢教育策略、慢教育手段,以慢教育心态来开展数学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有必要将慢教育理念与课程标准、教材以及问题设计梯度进行适度融合,应将“慢教育”理念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足够的消化、吸收时间,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由发展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慢慢成长,真正到达花开无声、花落无语的慢教育境界。

二、数学慢教育研究的特点

(一)研究呈现出来的特点

纵观有关慢教育的研究文献,其研究特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关注度比较高

从所检索到的文献来看,慢教育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无论是专家还是一线教师,都在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研究,研究的物化成果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无论是专著还是研究论文数量都逐年上升。

2.研究视野较宽泛

从大学、中学、小学到幼儿园对慢教育都进行不同程度的研究。无论是专家还是一线教师的研究成果,对慢教育的内涵、慢教育的艺术、慢教育的因素分析和实施策略等研究的视野较宽泛,立足于人性的长远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学科教学。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虽然对于慢教育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对慢教育的认识程度还相对粗浅,具体实施策略、方法、流程、模式还不够明确且没有系统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理念渗透有余而实践探索不足

从文献的数量和研究内容可以看出,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慢教育理念的研究相对成熟一些,但将慢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或作为一种教学常态的研究还少见,可见体现慢教育的教学实践还处在一个漫长的摸索阶段。

2.微观探索有余而理性思考不足

从教师的研究成果分析看,对慢教育的研究体现在三个方面:慢教育因素分析层面、慢教育艺术层面、慢教育践行策略层面。第一层面侧重于反思数学课堂和理解教育回归,但对支撑慢教育实践的理论缺乏系统性研究;第二层面侧重于结构数学课堂和理性探源,但对慢教育课堂模式缺少明晰的建构;第三层面侧重于阐释微观策略和具体途径,但对慢教育课堂资源开发和环境创生缺乏理性思考。

三、数学慢教育研究的展望

从人的成长规律及认识论的角度看,一个人对知识的吸纳是一个逐步累积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从教育学角度分析,数学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有的研究文献显示,此前直指数学课堂慢教育实践研究的并不多见。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唯有基于学生现实的数学水平,尊重个性化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寻求适配的教学流程、得体的教学手段、匹配的教学策略、适切的教学模式,以“慢教育”理念指导数学课堂教学,才能让数学实现“难学—能学—会学—善学”的转变,也才能让数学课实现“难上—能上—好上”的转变。为达成上述目标,笔者建议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数学慢教育:

1.研制慢教育的教学流程。以个性化“六慢”(慢节奏、慢引领、慢呈现、慢操作、慢思维、慢生成)教学为抓手,让学生跟上、听懂、学会。

2.探索慢教育的教学手段。借助个性化教学手段“慢、降、放、退”,让学生易懂、易学、易会。

3.构建慢教育的教学模式。运用“对话交流”和“实验操作”的模式,让学生能学、能懂、能会。

4.寻求慢教育的教学策略。构建个性化“高情意学习场”,让学生想学、善学、乐学。

让我们一同努力,从理论上进一步把握慢教育的内涵,明确慢教育的外在表征、内在价值,初步形成慢教育的理论体系。数学慢教育研究没有终点,研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文质.生命化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

[2]杨小微.期待一种从容、舒缓、优雅的教育[J].江苏教育,2010(35).

[3]吴蓓.请让我慢慢长大[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4]黑幼龙.慢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5]陈雨华.小学数学需要“慢”教[J].小学教学参考,2012(32).

[6]顾晓.孩子,你慢慢来[J].河北教育(教学版),2011(10).

[7]薛文平.放慢教育的脚步[N].中国青年报,2011-09-20.

[8]甘志国.数学教学更需要慢教育[J].中学数学月刊,2010(3).

[9]刘世林.数学课堂“慢”的艺术[J].中学教学参考,2010(35).

[10]方叶强.慢教育,让数学课堂更精彩[J].贵州教育,2012(22).

[11]朱桂凤,孙朝仁.例说个性化课堂教学中的“六慢”[J].中国数学教育,2012(4).

[12]甘志国.“思、探、练、变、提”解题法[J].中小学数学(高中),2009(12).

[13]孙朝仁,朱桂凤.例谈初中数学课堂“慢、降、放、退”教学策略[J].中学数学(初中),2013(4).

[14]朱桂凤,孙朝仁.基于“慢”教育的视角看一节优秀示范课的缺憾[J].中学数学杂志,2012(10).

[15]屈太侠.怀念慢教育时代[J].教育科学论坛,2008(9).

[16]朱桂凤.数学实验课教学中的“慢”“重”“轻”[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2(1-2).

[17]韩国存.期盼“慢教育时代”回归[J].教学与管理,2009(5).

[18]吴国建.小学数学课堂“慢”的艺术[J].小学教学参考,2009(24).

Review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Slow Education

ZHU Gui-feng & SUN Chao-ren

(Xingfu Road Middle School, Lianyungang 222023, China)

初中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学复习课 教学优化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40

一、引言

初三数学复习课以结合学生认知水平特征,帮助学生巩固掌握已经学到的知识,促进系统化知识的形成,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目前,初三数学复习课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针对初三数学复习课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数学复习课对引导学生梳理已学知识、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初三数学复习课中学习过程的优化策略

(一)课前预习,培养学生主动意识

预习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预习效果与教学效率直接相关。教师精心准备的“学案”中,预习部分主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制定,学生按照“学案”中需要预习的内容开展学习能够引导学生提高主动学习意识。教师设计的“学案”质量决定着学生的预习质量,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特征和教学大纲编写高质量的“学案”,既要照顾到不同层次水平的每一位学生,其内容又要有梯度地层层递进。对于初三数学复习课的“学案”设计来说,教师要将预习活动安排在课堂初期,严格控制预习时间和预习难度,一般情况下以十分钟左右为宜。如果复习课内容多、难度大,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任务,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做好充分的预习,进而节约课堂时间。经过预习,大部分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点有了回顾,培养了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个人自学能力。由此可见,通过数学复习课的预习,学生可以完善数学知识的构建,在自主探究中掌握数学知识。

(二)互动讨论,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课堂上的展示交流环节能够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检验,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将自己的预习结果进行展示。展示交流可以分组实施,利用成绩较好的助学者帮助遇到问题的学生,再将无法解决的问题集中讨论,由成绩一般的学生参与组间交流讨论,进而集中全体智慧共同解决。展示交流是优化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的重点环节,在学生之间分组讨论、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增强学习效果,该环节针对性强、活动内容多。教师在为学生创造良好沟通交流环境的同时,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展示交流,使每位学生愿意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预习结果,勇于面对教师和其他学生的“纠错”,在师生、生生相互争论中获得自信。

(三)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作为一个独立团体。每组包括8名学生:较强、中上、普通、较差各2名。小组内部每名成员都承担着分工角色,相互合作、沟通、帮助、促进,以实现小组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小组内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和指导成绩较差的学生,成绩中上和普通的学生想法也能启发强者,达到思维互补的目的。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要充分考虑每个小组中不同认知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学生对小组合作产生兴趣,在相互转变角色中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积极鼓励成绩较差的学生发挥其在小组中的作用,使每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又有了个性化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组间竞争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中体验到乐趣,帮助学生身心成熟发展。初三数学复习课的小组合作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特征。

(四)课堂反馈,检测教师教学效果

初三数学复习课中的课堂反馈是检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方法,更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一般情况下,检测时间以5分钟左右为宜,教师可以利用检测结果修改和补充学案,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要不断优化学习过程中的要素体系,采取独立自学、分组合作、共同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这三种教学方式要能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数学复习课的延伸部分,教师可以采取考试的方式促进学生成绩水平的提高。教师根据中考考试大纲和命题原则设计考试试卷,试卷内要体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内容,不随意提高试题难度,不出偏题、怪题、难题,考试试卷难度控制在0.75以内。由此,教师需要不断研究考试大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结合每名学生的成绩水平,在尽量减轻学生课业压力的同时,引导学生“高效”学习数学知识。

三、初三数学复习课优秀案例解析

初三数学复习课:图形的相似

(一)教学内容

初三数学复习课“图形的相似”是研究图形形状的教学内容,在对图形全等知识内容深化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利用图形相似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教师安排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相似图形,总结归纳关于图形相似的数学概念,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体会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数学复习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数学判定方法,讲述自己在预习中的解题过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获得成功体验时树立自信心,加强主动克服困难的意识。尤其是在分组合作解决拓展问题中,敢于发表个人观点,从与其他学生交流互动中有所收获。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见附表1)

2.过程与方法

教师在复习课上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图形使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判定方法进行回忆,再归纳出一些常见的相似图形,引导学生自己体会相似图形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作用。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向其布置拓展题(任务4),使学生在解题中发现问题,在体验与他人合作中解决问题。

3.个人价值观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数学定义和判定方法解决基础问题(任务3),使学生体验到解题成功的乐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解决更深层次问题的过程中敢于提出个性观点,在尊重其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任务。

(三)教学过程

任务1:复习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定义与判定方法

任务2:交流沟通

任务3:基础题训练

任务4:拓展题训练

本文以2015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数学试题第17题为例:

考点:考查三角形中边长计算,主要涉及垂直平分线、中位线,以往中考三角形题目涉及全等或相似的题型比较常见,此题涉及的考点比较新颖。

问题:如图所示,在ABC中,CD是高,CE是中线,CE=CB,点A、D关于点F对称,过点F作FG∥CD,交AC边于点G,连接GE.若AC=18,BC=12,则CEG的周长为是?

[C][A][F][E][D][B][G]

解题过程:已知CE=CB=12,因为点F是AD中点,所以G为AC中点(AFG∽ADC或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所以CG=AG=9;因为点E是AB的中点,所以EG是ABC的中位线,所以EG=BC=6,CEG的周长为:CE+GE+CG=12+6+9=27。

任务5:评价反思

任务6:布置作业

本节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对以前知识点进行回忆,系统整理已学知识,对图形知识进行整合,结合基础训练题,在拓展部分考查学生解决三角形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

初三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实施要明确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在综合提高学生基础知识水平的同时,拓展学生数学技能。尤其是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数学基础水平普遍不高,教师要考虑到这部分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心理,从直接利用数据结论入手,重视基础题目解题过程。本节数学复习课针对的是初三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解决三角形问题的所有知识,基础题训练可以是三角形的判定等内容,在拓展题训练时要进一步提高解题难度。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相关数学概念的回顾;二是相似三角形解题技能的提高;三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三角形问题。通过拓展题训练来开拓学生思维,回顾所学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在解题体验中强化数学思维,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教师在开展本节数学复习课教学活动之前,精心做了课前准备,在黑板上向学生展示了相似三角形的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始终观察跟踪课堂活动,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作为教学主线,不断拓展深层次的内容,及时指导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达到了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本节“图形的相似”数学复习课实施后,学生可以独立总结归纳出相似题型。由此可见,教师的引导学习得到了良好的效果。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使学生切身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之后,在拓展训练中升华了数学知识。

四、结论

综上所述,复习课作为初三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对教师实施的教学策略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学生在初三时面临着中考压力,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为学生能够系统整合数学知识奠定基础。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要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拓展训练中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解题能力,体现数学复习课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冬梅.初中数学单元复习课的知识梳理浅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2):15+190.

[2]袁泉清.基于案例分析的初中数学复习课问题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34):40.

[3]刘阳平.概念图的初中数学探究式复习课中的应用[J].教育导刊,2014(4):79-81.

初中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校本培训 教师 专业发展

一、校本培训的背景

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开展“校本研训”是转变教师观念的需要,是时展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校本培训的内涵和操作模式

(一)校本培训的内涵

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二)校本培训的操作模式

1.培训内容

(1)每年暑期结束之前,学校都要组织教师进行师德教育,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如期开展,每位教师都按要求撰写心得体会。

(2)学校的校本培训实行分层进行。如对老教师开设《多媒体投影仪的规范使用》讲座,对中青年教师开设《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的讲座,对初三教师开设《新课程中考复习方式》的讲座等。

(3)学校的校本培训实行分类进行。有每个月班主任例会上的班主任培训;有信息技术培训,如《多媒体投影仪的规范使用》;有师生心理健康培训等。

2.培训形式

(1)聘请专家讲座

2010学年我校聘请师大专家及外地专家来校讲学,邀请市教研室的全体初中教研员来校调研,邀请团中央《知心姐姐》杂志社心理健康教育全国巡回报告讲师团韩丽老师作“为人父母的科学方法”家庭教育报告会,邀请家庭教育成功的历届学生家长来校为家长作现场说法等。

(2)实施全员培训

心理健康培训,学洋思、学杜郎口中学先进教学经验等都是全员参与的培训。还有暑期的师德培训,我校按照区教育分局的要求,也进行了全员培训。

(3)建立网络培训

学校2010学年在原有校园网的基础上,建设了“无线上网系统”,教学楼、行政楼、实验楼等地随处可以上网学习,为校本培训营造良好环境和条件。网络资源开发室开发的资源能够很方便地传递给每一位教师,特别是暑假期间,随着金华教育互动平台的创建,网络培训就显得更为快捷,教科室要传递的信息只要在平台上挂出,大多数教师能够及时收到。

(4)实行定期培训

深入开展新课程理念培训。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课改实验的成效。为此,把学习、实践、验证新课程理念,作为师资培训的重点任务来抓。重点学习“新课程标准”,加强通识培训。主要抓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培训目的:掌握新理念、实践新理念、优化教育过程,为全面课改打实基础。二是确保培训时间:用足、用好业务学习时间。三是形成培训系列:重点围绕说课、上课、评课开展教研组活动,在一个个案例中实践、体验新的课程理念。四是加强合作交流: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摩,要求外出学习的教师返校后,及时向教研组传达先进思想理念,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进行有针对性地开展现代教学手段技术的培训,在校内形成了现代教育手段学习应用的浓厚氛围。本学期进行长达一个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根据现代教育对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开展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以点带面抓好骨干教师培训工作。重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想方设法安排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学习。关注新教师开展有效培训。对全体新教师进行教学基本功的专项训练和辅导,加强关注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并作出适时的指导。抓准平时常规研究,教研组定期活动,以分组教研的内容为主,鼓励教研创新。教研组经常安排教研公开课,进行案例分析,使评课过程成为教学研究过程。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5)校际培训联动

利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形式,学校每年均有许多教师参与支教。学校充分挖掘资源,教师进行传帮带成了我们校际交流的新平台。

(6)构建特色培训

第一,指导式即以老带新的培训模式。对新教师的培养,扩展师徒带教的内容,赋予这传统的形式以新的校本培训内容,且拜师是相互的,能者为师。在课堂教学方面,老教师是师傅;在课件制作或网络等方面,青年教师可以是师傅。在教科研培训中,师徒可以共同承担同一科研课题,在研究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受益与提高。

第二,案例培训模式。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启迪、寻求解决问题思路的方式。使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效果较好。学校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听课评课。通过研讨,引导教师运用新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第三,自主学习模式。由教师进行自我反思,找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不足,然后制定自培计划,并实施计划,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能力的方式。课题来自教师的实践,在研究中,教师不断遇到新问题,需要不断获取新的理论指导,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教师为了完成自己所承担的研究任务,需要不断获取资料进行学习,教师有了强烈的主动学习动机,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我校的师徒结队活动抓的实、抓得稳,积极做好教师的“传、帮、带”工作,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年级组长的作用。

第四,伙伴结对模式。以骨干教师和年级组长为师傅,其他教师为徒弟,要求师傅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及课外辅导等方面给予徒弟悉心指导。

三、校本培训的效能

(1)通过校本培训学校教风端正,每位教师恪守师德规范,自觉抵制有偿家教,没有任何教师因为师德问题受到家长、社会的举报。

(2)通过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成果累累。2010年度我校李君玉老师的课题《初中科学优质作业设计的实践探索》获得金华市优秀教育成果二等奖,课题《初中科学探究性教学优化设计的实践探索》成为金华市教科规立项项目,课题《初中科学探究性教学案例实践研究》成为浙江师范大学第二期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立项项目,李君玉老师参与科技部教育部中小学科学探究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研究项目。

(3)通过校本培训有效地促进了各层面教师专业的快速发展和专业水平的提升。在校本培训中的教师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学校中学高级教师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我校在职具备中高职称的教师已经达到109位,占71%。

(4)通过校本培训涌现出特级教师、省教坛新秀、省新生代课堂教学比武第一名等优秀学科教学教师。

参考文献:

\[1\]卢正芝.校长视域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