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叛逆孩子的心理辅导

对叛逆孩子的心理辅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叛逆孩子的心理辅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叛逆孩子的心理辅导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外教育;开放性

校外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年儿童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塑造品质的重要实践场所,他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它是多元开放的。当前的教育一再呼吁对孩子减压,但很多孩子在周末却忙于各科辅导班的学习,而我们活动中心多以孩子的兴趣,爱好为主,营造他们自由的空间,发挥他们想象的翅膀。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愉快地参与投入到社会之中,进而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我想这和校外教育的开放性是分不开的。

一、面向孩子自由开放――放飞希望

课外教育不同于校内教育,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没有试卷的检测,活动项目和兴趣小组的教育不受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限制,是建立在少年儿童兴趣爱好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的教学活动过程,就是放飞孩子想象力的过程,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想象,给孩子挥洒创意留足空间,并在活动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和技能,尝试进行不同程度的创作,让孩子在动手,动脑,启智,启心的过程中,自由发挥想象力,真正感受“玩中乐”的境界。

1、教学形式灵活变换――事半功倍

课外活动的性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自由性,是学生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活动,充分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符合学生的需要和特点,使学生具有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活动中心和教育者就应更好地利用这个平台,使孩子活跃起来,没有限制和死板的框架,在这个以兴趣为主的大本营里,让孩子自由地发展,培养他们的兴趣,杜绝给孩子划框框,限制孩子的发展。孩子从周一到周五在学校上课,他们的学习空间始终固定在桌子与椅子之间,有的孩子看见教室里的桌子椅子,就有一种束缚的感觉,那么我们就从孩子的感官上解放他们,让他们首先从形式上得到自由解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曾经有一个学生,对美术较感兴趣,兴高采烈地来我们中心报名,当我把他领到教室时,他扭头就跑,我好不容易把他拉住,他死活不想学了,最后才说了一句,我在学校都这样上课,看见桌子椅子就头疼,明白了原因,我意识到,感官形式对孩子是很重要的,主观上就开始排斥了,更别说兴趣了,当我把桌子椅子摆成圆形环绕起来后,他笑了,紧接着,我们就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室外写生,展览等不同形式,使孩子们越来越喜欢周末的课外活动了。孩子们也取得了很多收获,有许多作品获得了大奖,所以说,营造自由的空间,才能使孩子放飞创意的想象,使他们从封闭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在群体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愉快地成长为一个全面的人才。

2、学科内容相互渗透――全面发展

课外活动内容具有伸缩性,不受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限制,它在保证活动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的前提下,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意愿以及校内外具备的条件来灵活确定。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可以打破课内外的界限,有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不同的学科都是相通的,可以通过对无序的社会影响进行合理的整合和科学的选择,过滤,强化控制,以知识和技能启迪与训练的方式,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化解并渗透到知识技能,文化娱乐,生活情趣等各个领域,贯穿于家庭和孩子因志趣相同所组成的群体活动中。

我调查了一下本学期学生,有一半的孩子报名学了两个学科,作文和美术,弹琴和舞蹈,美术和手工等等,根据课外活动的形式多样化,组织形式不受班级教学这种组织形式的限制,我和各课教师共同探讨,根据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发展空间,共同备课,共同设计教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先上一节美术课同学画草莓,然后作文课写草莓,把它的形状、颜色、味道要介绍详细,学生就会凭感官妙笔生花有东西可写了。文学和艺术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记得一个孩子在声乐课上,老师教了一首悲伤的落叶歌曲,他唱着唱着就哭了,他和我说,想起了去世的奶奶了,我抓住了这个情感迸发的瞬间,进行了情感教育使孩子们懂得了感恩和珍惜,使孩子们都受到了感染,收到了好孩子训练营的教育效果,歌声里充满了对亲人的思念,让孩子达到了一定的思想境界。

二、面向家长参与开放――共同关注

校外教育是一种以个人经验积累为主的实践教育,目标有很多实现途径,校外教育弹性大,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质,适应少年的身心特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实现教育目的必要途径。课外教育是教学活动的有效扩展和补充,亲子教育应作为一项重要的活动开展起来,现在的孩子敏感多疑,叛逆性强,我们作为公益活动,本着对社会服务的原则,促进孩子与家长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是我们的责任。

学校教育不仅受到教学任务的制约,同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个个教师不同程度的成了严师,使孩子产生惧怕心理,当然需要家长的配合,督促作业,课外辅导。一系列的教育使孩子没有过多的时间玩耍,有很多孩子和父母、老师产生隔阂,有很多心里话不想和他们交谈,彼此产生误会,久而久之 产生了叛逆心理。做为活动中心,我们应肩负起沟通桥梁的作用,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心灵港湾,每一个班主任都是孩子的朋友,知心姐姐,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她们的烦恼。解开他们的疑惑,同时多和家长联系,找到解决的办法,和家长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引导一个好的教育模式,和孩子共同走出叛逆期。我们面对的孩子大多数都是乡下来的孩子,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不懂得怎样尊重孩子,有的工作较忙,对孩子不管不问,那么,我们必须和家长勤于沟通,引导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使他们重视起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总之,我们活动中心既是培养孩子挖掘特长生的加油站,又是向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新型少年的心理辅导站。

对叛逆孩子的心理辅导范文第2篇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辅导;认识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382-01

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反思

21世纪是知识和人才竞争的世纪,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学生、家长、学校、社会普遍关注高中教育,关注高考,高中学生学习成为大家的聚焦点,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高中生的期盼所转化给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学生心理承担的负荷与日俱增,因人们对学生心理缺少足够的认识,心理疏通渠道单一和疏通方法简单浅显,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疏导,导致由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种悲剧不断发生。如2013年江西省高三学生因不满班主任管理将班主任杀死案,2014年浙江省高三学生原本在安静的教室里面学习突然一名男生快步跑到窗口跳了下去案等。在一个个年轻生命陨落的背后,不得不让我们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深思。

心理健康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内心屏障,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高中生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心灵,可以自主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可以用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用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与挫折,在顺境中如鱼得水,成绩显著,同时也会在逆境中磨练奋发,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创造辉煌。

二、高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及行为表现

马克思说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学习、工作和生活总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渴求日益高涨,高考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机制,是一个家庭对孩子的人生期盼,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地方综合实力的展示。有了高考的存在,高中学生的学习被置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聚光灯”之下,学生因求学而心理背负的压力不断加重,其主要诱因有三点:

一是社会发展的需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依赖人才,人才培养在教育。高考仍然是我国选拔人才的首要机制,面对高考招生指标有限和考生无限的矛盾,以及优秀教育资源的稀缺,众多高中生渴求通过高考能够迈进大学校门,甚至获得一个更高的人生发展平台,日日夜夜挑灯奋战,负重拼搏,不惜放弃自己爱好,透支身体,不愿和同学、家人分享内心的喜与悲,将自己内心锁在冰冷灰暗的小胡同里。

二是家庭环境影响。家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温暖港湾,可面对社会的需求和高考的选拔,父母渴望自己子女成龙成凤,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到拼高考进名校,许多父母逐步变成“唯分数论”,分数成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尊重孩子人格、学习实际和闪光点,造成孩子内心埋怨叛逆封闭。另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留守学生大多存在自强、自卑、内向等多重心理,离异家庭孩子往往会对生活丧失信心,自我约束能力差,学习缺乏目标和动力。

三是学校因素。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高考成绩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家长、学校、社会关注度最高。因此,高中学校为了在高考中角逐,将学生分类分层教学,将高考指标分解到班,以教学成绩优劣评价老师和班级,社会、家长给学校的压力传输给老师,老师把压力转给学生,且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拼时间、拼体力、拼智力,一句话“只要成绩能上来”怎么做都是合理的。为此,因老师们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对学生只压不导、只学不导,只见分数不见学生,导致师生关系恶化以生恶果。

三、高中班主任对学生心理辅导策略

当代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更应当是心理医生”,这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班主任作为一班之“主”,班主任不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班主任是学生一生中的“贵人”,贵在增长了学生智力、培养了学生人格、呵护了学生心灵。

高考是学生高中学习的“航向灯”,也是高中班主任做好学生心理辅导的切入点和信任点。为此,围绕高考这个总的目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照早准备、早发现、早解决、以及持续辅导的原则,为高中班主任做好学生心理辅导提出如下策略:一是爱学生。

对叛逆孩子的心理辅导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农村初中 特殊学生 心理偏差 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104-03

初中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巨大变化的非常时期,他们在生理上逐步成熟,在心理上也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但心理发展往往滞后于生理发展,出现“人大心乱”的现象。因此在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正确舆论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动。

农村初中教育总体上看,无论是硬件方面(校园基础建设)还是软件方面(师资人才)以及家校联系方面都与城市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发生心理偏差的比例和概率相对较高,尤其是所谓的“特殊学生”――孤儿或收养儿童、贫困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留守儿童等,这类问题尤为突出。

一系列的心理偏差问题就像一根根缠绕学生心灵的无形的绳,会干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严重者会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从而导致辍学,更有甚者会自残或自杀。作为教育工作者,遇到学生的此类问题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加以辅导,防止“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下文是我在处理相关问题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案例一

小婷是我班一个成绩中等的女生,智力尚好,但对自己要求很不严,做事随意性大。自尊心较强不容易接受批评,但有时又有自卑感,做事经常情绪化,逆反心理比较严重。初三开学后经常迟到、请假,作业很少按时完成。家长和老师对她提出严格要求后她开始逃课,后来更提出要求退学。

[处理办法]

(一)分析情况,作出评估

该生的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小婷是被收养的女孩,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在小学三年级时养父母有了自己的亲生儿子。随后带着自己的孩子双双去外地打工,把小婷留给爷爷、奶奶照顾。养父忙于生意,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问题就会斥责、谩骂孩子;而她的养母主要关心孩子的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的。爷爷、奶奶与孩子之间存在代沟,沟通很困难。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人的方式也常常不一致。二是个别老师不清楚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她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使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起来。三是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使她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

(二)制定计划,正确引导

1.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

当教师让学生感到可信赖时,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尤其对那些遇到挫折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并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一切事物的学生,则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安慰和关怀。所以在平时我都对该生关爱有加,经常找她谈心,问问家里的情况等。

2.全面了解情况,正确评价学生

通过与小婷及其家人的多次谈话,我发现小婷已经隐约知道自己被抱养的事情,而她的家人还认为她不知道。小婷说,从平时邻居的闲言闲语和家人不自觉的流露中她知道了自己的来历。从刚开始不愿意承认到后来的害怕再到现在的逆反。她只想让家人时刻关注她,因为她感觉自从有了弟弟之后她的地位就下降了。她发现别人靠不住只有靠自己。原来她成绩很好但是现在只想早点工作、赚钱。于是,常常请假或旷课甚至想退学。

我问小婷:你现在想好干什么了吗?她说暂时没想好,走一步看一步,只想独立。反正以现在的状况想学也学不好。通过反复交谈我发现小婷的问题实质是缺乏家庭的安全感。这也是孤儿和抱养儿童的共同心理特点。

3.经常、持久地心理辅导。小婷这种安全感的缺乏不是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除了平时多留意观察她的情绪变化,经常与她交流、沟通,了解她的内心想法外,我首先与小婷的家人进行了沟通,希望他们多关心孩子,多与孩子接触,拉近父女、母女之间的距离。其次,对小婷进行心理疏导,让她认识到父母多照顾年幼的弟弟是人之常情,不要去吃弟弟的醋,要学会当一个合格的姐姐。第三,让她的父母带她和弟弟一起去打工的地方玩一趟,让她感受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不易,并且嘱咐她的父母一定要平等对待两个孩子,甚至适当向小婷倾斜。

[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和小婷家人的配合――小婷的父母每周都有一个人回来看她,小婷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学习变得自觉了,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与同学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

案例二

小朱,女,16岁,初中三年级学生,喜欢舞蹈、运动,有较好的艺术天赋,身材容貌较好,给人一种漂亮文静的感觉。小朱自从上了初中以后,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总想和异性接近,对异性的一言一行都十分的关注。前不久小朱不知不觉地就暗自喜欢上了邻班的一名男生,两人互相爱慕。她一看书,脑子里就是那名男生的影子。学习成绩眼看着往下滑,父母问她为什么,她不敢说。她自己也知道面临中考学习很紧张,但是她又不能自拔。

[处理办法]

(一)个别会谈,了解情况

从关心小朱的生活入手,真诚赞美她的优点和长处,教师也主动谈自己的经历,以朋友的身份答应她谈话内容绝对保密,让她放心。这样小朱逐渐敞开心扉,主动讲出自己的烦恼:她的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爷爷和奶奶年纪大了,赚不了多少钱,还要花不少钱看病、吃药,妈妈没有稳定工作而且也不太愿意出去工作,自己打扮蛮时髦对她却关心较少,她有时有事同妈妈讲,妈妈却嫌烦,所以母女两个经常吵架。爸爸虽然很顾家,一个人做了几份工,但是家庭经济状况也不好,她和爸爸谈得来,总觉得爸爸辛苦,但是爸爸陪她的时间太少了。她觉得自己家和别人家不一样,她不喜欢回家。她原来成绩也不错、也很努力,但是看到那些成绩比她差的同学却过得比她快乐,她觉得学习好不好无所谓,能遇到一个不错的男生对她好就行了。

(二)争取家庭积极配合

启发诱导家长,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要以知心朋友的姿态与孩子沟通,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使孩子感到家的温暖,帮助孩子解除青春期的迷惘。家长表示在尊重孩子自尊心的基础上与教师配合,帮助孩子早日走出早恋误区。

(三)利用班会进行心理辅导

这种心理辅导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教育,树立远大理想,找好自己人生的坐标。同时,指导学生如何与异往时保持一定距离,从而避免进入情感误区。

(四)写日记

我鼓励小朱坚持写日记,锻炼自己的意志,最主要的是可以自省、自纠,不断完善自我,使自己不断成熟。

[辅导效果]

通过以尊重、理解、关爱、引导等方法进行辅导,以及家长的积极配合,小朱认识到早恋的害处,减少了与男生的单独来往,学习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脸上也多了笑容。

[教育感悟]

学生在青春期出现心理偏差问题并不奇怪,老师要想有效地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真诚。不把教育当成任务、当作必须走的过场,而是当成一种责任、一种使命。(2)爱护。处理问题的同时注意保护学生的心灵,不能在处理问题过程中给学生带来二次伤害。(3)耐心。不要总想“毕其功于一役”,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更不能因为急躁而言语和行为失当。(4)专业。只有多掌握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才能在处理事情时做到游刃有余。(5)积累。经验的积累对教师做好教育工作非常重要,平时要养成及时总结、反思的习惯。总而言之,只要善于运用爱之手就能够解开缠绕学生心灵的“绳”,让学生从自我封闭的空间走出来,让学生的心灵更自由、未来更美好。

对叛逆孩子的心理辅导范文第4篇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辅导;认识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347-01

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反思

21世纪是知识和人才竞争的世纪,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不加快,学生、家长、学校、社会普遍关注高中教育,关注高考,高中学生学习成为大家的聚焦点,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高中生的期盼所转化给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学生心理承担的负荷与日俱增,因人们对学生心理缺少足够的认识,心理疏通渠道单一和疏通方法简单浅显,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疏导,导致由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种悲剧不断发生。如2013年江西省高三学生因不满班主任管理将班主任杀死案,2014年浙江省高三学生原本在安静的教室里面学习突然一名男生快步跑到窗口跳了下去案等。在一个个年轻生命陨落的背后,不得不让我们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深思。

心理健康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内心屏障,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高中生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心灵,可以自主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可以用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用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与挫折,在顺境中如鱼得水,成绩显著,同时也会在逆境中磨练奋发,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创造辉煌。因此,学生心理健康无小事,班主任重学生心理小事则促成学生茁壮成长,让学生受益一生,造福社会。

二、高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及行为表现

马克思说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学习、工作和生活总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渴求日益高涨,高考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机制,是一个家庭对孩子的人生期盼,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地方综合实力的展示。有了高考的存在,高中学生的学习被置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聚光灯”之下,学生因求学而心理背负的压力不断加重,其主要诱因有三点:

一是社会发展的需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依赖人才,人才培养在教育。高考仍然是我国选拔人才的首要机制,面对高考招生指标有限和考生无限的矛盾,以及优秀教育资源的稀缺,众多高中生渴求通过高考能够迈进大学校门,甚至获得一个更高的人生发展平台,日日夜夜挑灯奋战,负重拼搏,不惜放弃自己爱好,透支身体,不愿和同学、家人分享内心的喜与悲,将自己内心锁在冰冷灰暗的小胡同里。日积月累,学生心理负荷没有得到疏导释放,学习目标开始迷茫,身体虚弱,性格孤僻怪异,成绩下滑,恶性循环让学生丧失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失去了原有的学习动力。

二是家庭环境影响。家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温暖港湾,可面对社会的需求和高考的选拔,父母渴望自己子女成龙成凤,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到拼高考进名校,许多父母逐步变成“唯分数论”,分数成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尊重孩子人格、学习实际和闪光点,造成孩子内心埋怨叛逆封闭。另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留守学生大多存在自强、自卑、内向等多重心理,离异家庭孩子往往会对生活丧失信心,自我约束能力差,学习缺乏目标和动力。

三是学校因素。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高考成绩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家长、学校、社会关注度最高。因此,高中学校为了在高考中角逐,将学生分类分层教学,将高考指标分解到班,以教学成绩优劣评价老师和班级,社会、家长给学校的压力传输给老师,老师把压力转给学生,且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拼时间、拼体力、拼智力,一句话“只要成绩能上来”怎么做都是合理的。为此,因老师们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对学生只压不导、只学不导,只见分数不见学生,导致师生关系恶化以生恶果。

根据以上学生心理问题诱因分析,以及当班主任长时间观察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会以不同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归纳起来主要有:人生目标迷茫,对学习和生活丧失信心,学习被动没有动力,精神萎靡不振,目光呆滞,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性格内向叛逆怪癖,身体虚弱多病;看小说书或者黄色书籍,不停玩手机,对电子产品有依赖症;爱上网,沉迷于网络游戏;早恋;与父母、老师关系僵化,听不进任何意见和建议等。

三、高中班主任对学生心理辅导策略

对叛逆孩子的心理辅导范文第5篇

关键字:班主任;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

由于我国中东部经济和西部经济之间差距日益加大,不少农民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收入,选择到城市务工,这也造成了很多农民无法近身照顾儿女和关心儿女,近几年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大幅度增长。有关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农村学校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也已经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班主任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对于留守儿童来说至关重要。

一、 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留守儿童的年纪大多在15周岁以下,这个年纪正处于成长期或者叛逆期,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加之常年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导致这些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首先,留守儿童大多数存在心理方面问题。在孩子成长和发育的过程中,家庭起到的作用往往远远超过学校带来的影响。而留守儿童本应受到的家庭教育和关爱被生生切断,大多数留守儿童常年处于无人管教的状态,这很容易造成这些孩子性格偏激、心理素质较差、精神脆弱,在和人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孤僻、内向、不愿意和同学们交流和交往、狂躁、缺乏安全感、逆反心理过重、自卑等等问题。

其次,留守儿童在校成绩一般比较差。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相应的家庭教育和管理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导致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在课后的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这些学生对学习态度散漫、心不在焉、消极被动,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敷衍了事。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这些学生回家后大多沉迷于电视、电子游戏和网络交友之中,很少付出时间认真完成作业,根本没有养成应有的良好学习习惯。加之留守儿童在个性上内向或者孤僻的原因,导致留守儿童在上课的过程中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新课程的速度较慢。一些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即使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或者具备很高的学历,也能够赚到不少的钱,在物质生活中也很满足,他们上不上学并不重要。

最后,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存在很大问题。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对子女存在歉疚和补偿的心理,并选择用物质补偿的方式来弥补常年不在子女身边的遗憾。在一年仅有几次的见面中,他们经常花费大部分时间满足子女物质方面的各种需求,却很少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心理状态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导致这部分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念渐渐扭曲和变质,他们往往物质至上、享乐最大,拜金主义思想倾向非常严重,世界观的不成熟又导致他们好逸恶劳、好显摆。而作为替代家长教育的监护人大多数时候对这种现象不闻不问,他们觉得孩子只有不犯大错就可以。缺乏父母即使监督和管教的留守儿童在学校教育中表现为无组织性、无纪律性、对学校规章制度视而不见、旷课、早恋、沉迷网络等种种问题。更有甚至,部分留守儿童和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流氓青年相勾结,严重败坏学校风气、损害个人健康发展。

二、 班主任如何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

(一) 针对留守儿童建立独特的档案

班主任要了解到班级里哪些同学是留守儿童,并针对这些同学建立独特的档案以随时随地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档案中应该将留守儿童的家庭住址、家庭成员构成情况、父母外出打工的时间和地点、家庭电话和被委托的监护人的情况等等,并随时跟踪留守儿童信息,如果出现变化,及时更改档案。建立好档案之后,班主任要根据档案记载的每一个留守儿童的情况开展个性教育和关爱教育。班主任要认真和彻底的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建立档案是基础工作,班主任应该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的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二) 班主任有效落实家访制度

如前文所述,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父母关爱严重匮乏。为了做好补偿教育工作,班主任有必要认真贯彻和落实家访制度,将家访制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和工具。在家访工作开展之前,班主任应该做好万全的准备,在家访的过程中随时进行笔记和记录,在家访之后要善于总结,利用好每一个家访的机会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并和监护人或者看护人进行细致的沟通,让他们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并对他们的家庭教育提出具体的要求。另外,班主任要定期和孩子在外务工的父母取得联系,定期告知他们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不管好的还是坏的都要及时通知父母,双方共商对策、共同探讨,做好孩子在青少年时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三) 班主任应该重视心理辅导的重要作用

班主任可以在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和需求的基础上,与心理老师合作,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心理辅导。良好的心理辅导工作一方面能够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教师更好地对学生开展教育。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更希望获得老师的关注和喜爱,每一个人都是感情动物,如果教师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自然能够取得学生的爱戴。在实际的教学和管理之中,教师可能只是多看学生一眼,多给他们一个鼓励的手势,学生便会体会到教师的关爱,他们会觉得自己在班级中是受到欢迎的,渐渐学校和班级这个大家庭带来的温暖能够弥补孩子小家温暖的缺失。这样学生才能够安心学习、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对孩子隐私的保密,切忌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伤害。

(四) 班主任可以组织结对帮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班主任要做好资优生和班级干部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和留守儿童结对学习,对他们进行帮助和扶助。班主任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帮扶活动,让班级同学在学习上帮助留守儿童、在生活中爱护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如果能够感受到同龄同学带来的友情的温暖,那么他们的性格也不会走向内向和孤僻的道路,也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起他们好好学习的信念。

参考文献

[1]容中逵.当前我国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特征、问题及解决思路[J].现代教育论, 2010

[2]覃允其.班主任应怎样教育留守儿童[J].班主任工作艺术,2011

对叛逆孩子的心理辅导范文第6篇

【关键词】寄宿制 小学生 心理健康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198-02

一 问题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结构变化和国家政策的影响,农村出现了大批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由此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同时由于农村地区一些学校进行布局调整、撤点并校等原因,而形成了当前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现状,虽已有研究表明,农村寄宿制小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成熟、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学生的社交能力等方面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农村小学寄宿生普遍存在着孤独、抑郁、焦虑、社会退缩、厌学、攻击等心理健康问题。

二 影响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自身因素

第一,遗传因素,在农村有部分儿童有先天智力问题,这使得他们不能正常地学习,也必然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第二,小学生身心因素的发展,小学生在其身心发展过程中有特殊的障碍,如情绪障碍、意志障碍、人格障碍等,主要表现在自我调节能力差、自控能力不强、情绪反常、意志薄弱、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孤独以及人际关系紧张等方面。

第三,自我意识发展,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使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能像“大人”一样可以独立处理事情了,但由于意识、判断能力还不够完善,对于许多思想和行为都是盲目学习和模仿,因此当孩子有不良想法、行为时,如若不及时的加以引导,而任他们自由发展,他们心理的能量得不到合理释放,产生过度抑制、过度兴奋、盲目冲动等,造成了不该发生的心理问题。

2.家庭因素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其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教育方式等,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

第一,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关系和睦相处,孩子性格乐观开朗容易适应环境,如果父母离异或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容易对小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的教育方式主要有四种: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权威型。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子女经常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个性意识、性格活泼、大胆、善于与人交往和取悦他人;专制型的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子女经常有叛逆、报复心理,不信任人的个性缺陷;放任型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子女常具有比较霸道、任性等心理特点;权威型的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子女常具有自立自信、探索精神。

第三,家庭成员的榜样作用。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在心理上还未达到“心理断乳期”,所以在行为参照和行为判断主要模仿家庭有权威的成员。如果家长自身的思想素质和行为规范都有欠缺时,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时间长了孩子会失去行为的指南,易走向歧途。

3.学校因素

学校是儿童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学校是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价值标准、礼仪与传统的地方。在寄宿制学校中,学校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学校的环境。对于寄宿制的小学生来说大多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的环境至关重要的,在农村的许多寄宿制学校,校园设施简陋,仅有操场的两个篮球架,可供学生课间娱乐的设施几乎没有,这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第二,师资力量。在农村寄宿制小学里面,教师的编制有限,许多音乐、舞蹈类的课程根本无法开设,许多任课老师还兼职生活老师,对于这种身兼数职的老师来说,教学任务繁重,同时对学生的监管更是力不从心,所以这些老师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得不足。

第三,教育理念。农村寄宿制小学的教育只重视学生成绩和安全管理,在课程安排也未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和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并且课余生活还以学业为主,这对于寄宿制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三 解决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1.学校方面

利用现有条件,争取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更多的娱乐设施,尽量在课余时间举办一些文艺节目,如书法、绘画、舞蹈、音乐等,丰富小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小学生把寄宿制学校当成健康成长的乐园;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小学生积极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提高教师素质、扩大教师队伍,注重于学生的心理沟通。同时应配备心理辅导老师,开设小学生心理辅导课程,为小学生提供心灵情感的关怀。

2.家长方面

作为家长应该在行为上为孩子树立榜样,家庭上给这些寄宿制的小学生提供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让一周回一次家的小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家长平时应该有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多以民主的方式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多倾听、接纳孩子的想法,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家长平时不能一味关注孩子的成绩,应多和学校老师沟通,家庭和学校合力育人,从而提高寄宿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3.小学生自我方面

教会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自己应该学会: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管理、自我改造和自我修养。要培养寄宿小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方法有很多:

(1)学会放松:当遇到紧张的情绪的时候,学会自我放松;(2)学会倾诉:当遇到不开心或不明白的事情时可以主动找同伴、找老师倾诉,学会自我教育,这对寄宿小学生的成长都是很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1]胡瑜.温州市寄托儿童人格及其他心理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李斯静、司汉武.寄宿生活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研究述评[J].理论观察,2013(4):139~140

对叛逆孩子的心理辅导范文第7篇

关键词:心理教育;教育观念;心理辅导

一、当前初中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1.学习生活是初中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

第一,学校学习负担超过了学生可以承受的范围,导致大部分初中生的心理压力过大,精神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并且特别脆弱,根本无法承受成绩起伏不定带来的打击。第二,当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就是厌学,尤其是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成绩差距过大,学校生活枯燥、学习压力大等原因,导致大部分学生厌烦学习,甚至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也会出现厌学心理。

2.人际关系影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当前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所涉及的人际关系主要有与父母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等三个方面。(1)“家是温暖的港湾。”和谐美好的家庭生活可以给孩子带来温暖,使孩子的性格温和、品质优良。而专制、不和谐的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孩子之间无法正常交流,导致孩子性格孤僻、霸道,与同学之间也无法和睦共处。单亲家庭会使学生将痛苦转移到父母身上,厌恶父母并且憎恨家庭,严重的会出现离家出走的叛逆行为;(2)教师不公平对待每位学生是造成不和谐师生关系的主要原因,导致教师失去学生的信任,严重影响师生之间的交流;(3)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喜欢交朋友的年纪,但是大部分学生不会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尤其不会与异性同学交往。

3.情绪情感问题是初中生成长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由于处在青春期,所以大部分初中生情绪易怒、行为举止过于冲动、心理承受能力差,这些特点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所以教师和家长一定要随时关注初中生的情感情绪问题。

二、针对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1.改变教育观念,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教师偶尔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其实平时的课堂教学也在对学生进行着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抛弃陈旧的教学方式。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必须彻底抛弃灌输式教育方式,努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其次,教师还要学会理解学生、接纳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生活上的指导者,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2.营造良好、和谐的氛围

良好、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好心情的形成。美好且和谐的环境不但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良好品质的形成和缓解异常心理现象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初中院校一定要尽力打造美好且充满良好和谐氛围的校园,无论是校园美化、绿化还是教育化都要达到要求,以建成高标准院校为目标。除此之外,学校还应注重各班级内的环境氛围。在初中阶段中,学生主要活动在班级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人际关系是同窗关系和师生关系,因此,师生关系和谐、班级内部团结友好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3.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

对于初中阶段的心理教育来说,心理辅导就是心理辅导教师通过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来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确立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给予学生需要的服务和协助,使学生可以顺利适应学习生活。心理辅导是心理教育中最重要、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式。对于心理问题相对严重的学生,在进行辅导时,教师首先要做到倾听,其次是必要的协商和理解,最后也最关键的是一定要做到保密,在辅导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一些简单的心理疗法,例如:认知疗法、支持疗法、系统脱敏法、模仿学习疗法、强化疗法等,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除此之外,学校可以为学生设立心理宣泄室,通过宣泄自身情绪,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4.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专题讲座

在学生升入初中后,学校应该经常举办各类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专题讲座,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将一些符合他们的心理学知识、青春期现象和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传达给学生,帮助他们完善自身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受挫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关注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于初中教育来说是一个新颖且重要的课题。因此,初中心理健康教师必须要不断探索初中生中普遍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其形成的原因,通过及时采取有效且合理的措施来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质量,从而打造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来满足社会和国家的需要。

参考文献:

对叛逆孩子的心理辅导范文第8篇

一、班主任需要心理学,更需要积极心理学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说过:“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心理学家。”的确,面对当今孩子的脆弱、叛逆、无所谓等现状,只有了解其心理才能更好地做好班主任工作。面对家庭的问题,如独生子女家庭、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家庭、农民工家庭等,家庭成员过于溺爱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和错误行为的纵容往往造成独生子女自利自私、自我中心、目无尊长、攀比炫富等一些问题。从心理上讲,这些孩子往往经不起挫折,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甚至离家出走,更有甚者走上了轻生的不归路。这就为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主任要学习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基本理论。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引入班级,创建健康班级氛围。让学生能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和生活,以达到学习更佳的效果,取得最佳的绩效。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和美德的科学,是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它要求人们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彼岸。

二、积极心理辅导力

1.倡导赏识教育。

(1)什么是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充分体现积极心理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策略。它是以人性为基础,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以赏识为先导,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激发人的潜能、良知、自觉性,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的教育形式。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学生每一点点的进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促进学生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2)赏识教育的方法。赏识教育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学会表扬及批评学生,表扬学生是班主任管理班级必要和有效的手段。那么如何表扬学生呢?以无条件的正面关注、有针对性、不夸大、及时、因人而异、多种形式…来表扬学生。对于后进生,善于发现长处,寻找闪光点,他们取得的成绩哪怕是点滴的,都是难能可贵的,及时的表扬、热情的鼓励。态度要像严母慈父般的,使他们在班集体中得到温暖。在公开场合,避免谈论后进生的过失或不足,以减轻他们精神上的压力和负担,绝不能采取粗暴、压服的教育方式。对做出成绩的后进生,可以在班会上或个别谈话、家访时进行表扬。表扬的材料要真实、可靠,有影响力,使后进生感到自己也能进步了,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对那些有突出特长、进步幅度较大,学生中有一定威信的后进生,为了鼓励、鞭策他们,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让他们担任一定的职务,促使他们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和锻炼,以尽快进步。

2.在班级管理中巧用期望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弗鲁姆认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在尚未实现时,表现为一种期望,这时目标反过来对个人的动机又是一种激发的力量,假如一个人把某种目标的价值看得很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也很高,那么这个目标激发动机的力量越强烈。这是弗鲁姆1964年提出了著名的“期望理论”,教育学中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是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