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问题驱动型 生成问题 解决问题 感悟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1-041-02

伴随着中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构建有效的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已经成为了教学实践中的难点问题。《辞海》的解释,“探究”是指“深入探讨、反复研究”,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讨论什么,研究什么,这就需要有问题引入及问题生成,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围绕“何事?为何?何故?(what?why?how?)”进行探究式学习,并最终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即有效达成教学目的。本文以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节为教学案例,谈谈“问题驱动型”探究式课堂的构建的一些实践性的认识和思考。

1. “问题驱动型”的探究式课堂的教学设计

基于对“问题驱动型”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该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如图所示。

2. 案例:“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实录

3.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设计的修正和反思

最初的教学设计在高二某班试验后,感觉课堂容量太大,课时很紧,效果不好,分析总结为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没有把握好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习惯于依赖老师来解决问题,自主总结知识的能力欠缺,因此,在学生总结并用流程图图解出豌豆的圆粒和皱粒、白化病、囊性纤维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等形成的原因的活动中耗费太多时间;其次,学生在阅读材料过程后,习惯于等待教师的问题,不能自己去生成问题并围绕之讨论;第三,在材料选取时,过多选用了课本外材料,这样一来也无疑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导致整堂课下来有虎头蛇尾的感觉。

对于实际教学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笔者课后进行了修正与反思,认为问题的核心是没有明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否统一,过分相信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长期以来习惯了被动地“回答问题”,缺乏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设计上做了以下几方面的调整。一是情境创设所用材料尽量选择了课本上的内容,对课本内容做了些二次调整,这样有利于学生的阅读和讨论,降低学生处理信息,探究问题的难度。二是把握好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统一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认识、观点和思想的机会,创造思维互动的空间。三是深入学生了解探究情况,并根据学生之间的知识和能力的差异情况,不断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消化新知识中的难点和重点。最后,支持学生大胆交流探究成果,尽可能给予正面评价,并根据不同的角度,共同讨论和评选优秀的探究成果。

4. 对“问题驱动型”探究式课堂构建的一些思考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指出:“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结合马赫穆托夫的这段理论概括,本文把“问题”的分析分为三个阶段,即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和感悟问题,本文就这三方面进行一些思考与探讨。

4.1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是“问题驱动型”探究式课堂构建的关键。问题是教学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实施问题驱动型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模式的关键是问题的发现和生成。

4.1.1生成问题的主要内容

4.1.1.1 课堂探究目标的“问题化”。把课堂探究的着力点转移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及感悟问题上来,通过细化、分解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生成问题。指向“问题化”的课堂探究定位,表象是问题的解决,深层次是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培养,是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你和提高,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4.1.1.2 课堂教学内容的“问题化”。课堂教学内容的“问题化”实质上是对课本教材资源的二次整合,依据新课程标准、课本教材和学生实际,将课堂教学内容“问题化”,形成系统的问题链。

4.1.1.3 课堂探究过程及评价的“问题化”。以问题为纽带,在课堂探究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围绕“问题”展开活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回顾和巩固。

4.1.2 生成问题应注意的问题

4.1.2.1 生成问题要讲究有效性。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很多教师为了突出课堂生成的精彩,常常会被个别无意义的生成问题及一些错误资源分散精力,导致目标迷失,“生成”也是无效的。

4.1.2.2 生成问题要有逻辑性和层次性。思维靠问题激发,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延续、展开和深入,即使已获得解决,新的问题情境又会显现,生成新的问题。前一问题能为后面的问题积累知识和方法的经验,为后续问题指引解决的途径或方法;后一问题相对前一问题又能恰好处于“可及”又“不可立即”的状态。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2篇

经过一年的“理论实践理论”教学经验探索,撰写了探究式教学理论、五环节教学设计理论、多元教学效果测评在实践中应用案例,形成了具有较好实效的应用理论。在历时一月的应用推广中我课题组的理论成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课题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提升了业务素质和研究技能,学生在新型教学模式下培养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解题能力、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五环节教学设计多元教学效果测评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从简单地进行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中脱离出来,既要重视传授知识的结果,也要重视传授知识的过程和传授知识的方法。众所周知,教学设计决定了教学的效果,教学的设计围绕三维目标展开,对于三维目标的研究是数学教学者的迫切需要和高中的数学教学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为积极建构与新课程教学实践相适应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操作体系,为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提供支持,在新课程理念向教学实践转化过程中,使新课程教学目标得以落实,从而推动教学效益和质量得以提升,这是一项相当浩大的工程。本课题组承担这项浩大工程中关于三维目标之一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在高中数学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2第2章教学设计的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对课堂教学探究式教学设计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重视学生课堂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研究也受到更多的重视,有了很多成果。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各个国家对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理论研究都在不断推进,但是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研究的却相对较少,基本上都是将教育学中教学设计理论加上数学的例子组合而成,忽视了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特别是针对性地开展某一知识模块内容的教学设计研究还很少。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学会主动地发现数学问题,确定并分析数学问题、合作意识及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意识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习过程的效率和重视方法的选择,还亟待进一步研究。

三、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第一阶段采用文献研究法奠定理论基础、提升理论素养)。

(2)行动研究法(第二阶段采用行动研究法预诊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实施问 题解决设想方案、检测问题解决效果、分析存在原因、提出改进设想)。

(3)抽样调查法(第二阶段教学效果检测过程采用抽样调查法,确保对象具有代表性、结果具有有效性)。

(4)经验总结法 (第三阶段采用经验总结法总结课题研究经验形成研究结论)。

2、研究的意义

(1)将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到具体的知识章节中,实现数学教学由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

(2) 通过教学设计研究,寻求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形成可操作性较高的教学设计理论。

(3)通过对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2第2章第2节3个小节6个课时教学内容做教学设计研究给广大数学教师以教学设计上的参考。

(4)为研究其他教学内容的课题组提供借鉴素材,推动整个新课改教材的教学设计研究。

(5)通过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思考、研究,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中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研究过程

1、明确课题组成员,制定分工方案,课题组成员根据分工方案认真研读理论书籍、相关论文材料,做好读书笔记,奠定课题研究理论基础(2013年1月至2013年3月)。

我校承接课题后,积极组织我校数学教学一线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并于当月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制定了课题组成员分工方案。明确了以下分工:

安尊朝:主持课题组全面工作,督促和协调各成员间的工作安排,负责课题研究方案设计; 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交流会;负责《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研究》论文的撰写;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和工作报告。

黎祥权、罗实强:重点研究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设计、实施上存在的优点和不足;负责《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实施上的优点和不足》论文的撰写。

谭益强、叶正悠、赵丽娟:重点对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设计和实施上进行问卷调查和课外交流,掌握目标达成度,并负责理论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安飞、徐亚明、陈庆芬:负责《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设计的撰写及整理;负责课堂教学中典型案例(成功与失败案例)的收集与整理及课题成果汇编。

刘来兵:负责各次会议的记录、摄像、图片收集、资料收集,协助完成结提报告和论文。

介于对课题研究需要理论支撑,课题组组织课题组成员研读下列书籍、理论材料:

《课堂教学论》、《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谈新教材新功能》、《高中数学新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数学教学研究与案例》、《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等。

2、课题组成员共同拟定课题实施方案,组织对课题组成员课堂教学进行调研,收集旧教案,认真编写新教案并对编写的新教案共同研究、修改,进行课堂实施并对课堂实施效果及时进行学生抽样调查,分析信息反馈(2013年3月至2013年6月)。

3、课题组成员对实施的课题进行经验总结(找出成功之处、不足之处的案例)并认真分析、研究形成结论(文本)(2013年6月至2013年8月)。

4、课题组成员撰写结题报告,对研究的课题申请结题(上交记录、图片、教案、论文等),课题完成(2013年9月至2013年11月)。

六、研究结论

1.本项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

(1)探究性教学是增加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教学空间,通过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2)五环节课堂教学结构对于优化教师教学设计结构、促进知识结构生成、引导学生认识知识本质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组从课题研究实践中总结出以下五个课堂教学环节:① 创设问题情境,明确学习目标;② 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③ 组织变式训练;④ 认知结构的组织和再组织;⑤ 根据教学目标,及时反馈调节。

(3)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测结果做回归分析对于提高数据分析质量,深度发掘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找准、找全问题成因有者重要作用。课题组在实施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通过努力探索、亲身实践、积极反思,确定了回归分析在检测教学效果方面的重要性。

2.本项研究所取得的应用成果

(1)课题组采用行动研究法诊断传统教学法存在的不足,提出运用探究式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自觉的、开放的、探究式教学活动从而落实教学目标的改进设想、运用开展实地授课方式验证设想优劣、提出改进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操作完善设想。通过在实践中反思理论上提出改进设想回到实践中检验,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在探究中学会用数学思维去思考和对数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在探究中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2) 课题组在实施设计过程中严格落实五环节教学设计方法,有侧重地开展重要环节的教学活动,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针对性实施教学计划,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上分析看出,学生在课题组精心设计的五环节教学设计引导下,较大幅度提高了学习兴趣、较大幅度增强了对新知识的认知和构建能力、较大程度提升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4)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较大幅度提升,集体备课效率大大提高,对落实数学新课程教学目标有了比较明确的思路,能够较好地通过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比较切实地将教师的课堂角色转换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上来。

(5)我课题组经过实践、反思设计的《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之探究性课堂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表》采用多指标检测课堂教学效果较为客观、真实地检测了课堂教学效果。

八、致谢

感谢贵州省、铜仁市相关领导对我课题组的信任、指导和支持!

感谢思南县教育局教研室相关领导、工作人员同志对我课题组研究工作的亲切指导!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3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作为一名中职护理专业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中职护理实训教学改革,提高护理实训教学效果,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是新形势下中职护理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本次护理专业实训教学以“特殊口腔护理”的教学设计为例,遵循“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充分利用微课、多媒体课件、智能手机、网络等多种信息化教学资源,采用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的行动导向教学法,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特殊口腔护理”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技能强化训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2设计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因此,本次课的教学设计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护理专业实训教学中。目前中职学生以“90后”为主,他们思维较为活跃,表达欲望较强,对智能手机、网络、视频等信息技术和实践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不喜欢“满堂灌”的理论讲授式学习,因此我们倾向于实践操作。

3教学过程

课程结束后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该教学设计的满意度及学习收获,采用无记名方式答卷。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具体结果见表1。上述调查显示,学生对这次教学设计的满意度较高,信息技术在特殊口腔护理教学中的运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爱护患者的意识及协作精神,同时树立了学习自信心,并收获成就感与快乐。

4教学体会

本次教学设计借助网络、智能手机、微课、PPT教学课件等信息技术平台,设计了融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于一体的教学过程,使学生通过“课前看、思、写—课中做、练、评—课后说、思、问”达到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通过案例导入,让学生围绕案例学习,在信息化条件下,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培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4.1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本次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学生通过观看形象、直观的操作视频和动画,更容易学习和掌握操作技能;通过视频录播回放,了解学生技能掌握的程度,及时调整实训方案。口腔护理操作视频、操作流程和多媒体课件使课堂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变单调为生动,学生可形象直观地学习护理有关知识。通过分组讨论、视频录播回放、角色扮演等优化了教学过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2教学理念新,运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

“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明确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在本教学设计中,通过“做中学、做中教”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使教师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此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加强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为今后的医疗护理团队合作打下了基础。

4.3教学直观性增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案例设置、分析与探究,学生既收获了知识,又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在练习过程中通过视频录播回放,让学生看到自己练习的情景,让学生明白操作中做得好的地方及需要改正的地方,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通过个别指导和集中释疑,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4.4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4篇

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经常陷入技术整合失效、教学效果不佳的怪圈。在许多情况下,不是出现缘于表演性质的盲目整合高端技术现象,就是出现只用PowerPoint作为演示工具的低层次整合现象。更有甚者,一旦真要把信息技术深入到实质性的学科课程教学时,教和学的效果往往难以保证,令人扼腕。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教学案例设计者陈萍老师,突破常规、勇于创新,成功地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巧用概念图工具Mindmanager等技术来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教学实施效果颇佳,给观摩者带来眼前一亮的清新气象,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实践场景评析

学习活动:观察研讨

(1)观察微型生态球

教师:在西方,许多国家都喜欢用微型生态球来装饰居室。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的“迷你生态球”,分析其由哪些成分组成。

学生:(仔细观察电脑屏幕上的微型生态球)小虾、水藻,还有水、碎石……

教师:(启动Mindmanager软件的“头脑风暴功能”,即时将学生的答案输入电脑,并且不急于修正学生的答案,留待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地修正和完善)如果我们将这些成分归类,哪些属于非生物成分?哪些属于生物成分?

学生:水、碎石是非生物成分,小虾、水藻是生物成分。

评析:通过观察风靡欧洲的微型生态球,要求学生首先从图上找出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哪些。由于这是一幅既赏心悦目又贴近生活的画面,充分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进入一个真实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初步认识了生态系统的成分。

(2)观看动画:“认识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和“认识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

教师:同学们思考一下,上述生态球中有阳光、水、碎石和小虾、水藻就可以正常运转了吗?同时考虑一下,完整的生态球是如何运转的?针对这两个问题,如需要帮助,请点击“作用”后的超链接,观看动画,并完成学案上作业单1中的题目。

学生:结合学案上作业单,点击观看动画,边操作边思考该画面隐含的生命科学知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件自主学习,组内、组间可自由交流;教师巡视,根据各组不同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教师:同学们再想想,上课初,我们看的那个生态球由哪些材料组成?你们看看是否有补充?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应该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作为分解者。没有它们,这个封闭的瓶子将会堆积很多粪便和动植物尸体。这个生态瓶也就不能再维持下去了。

教师:回答得很好,那么鱼儿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哪里呢?

学生:太阳能。

教师:那么人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哪里呢?

学生:也是太阳能。消费者吃的食物归根到底来自生产者生产的有机物,而有机物中的能量,归根到底是光合作用,需要太阳光才能进行。

教师:很棒!大家都能理解为什么太阳能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能量来源了。

(利用Mindmanager的头脑风暴功能,把知识框架搭起来了。)

作业单1

操作1:告诉你生态系统中需要 ___________成分。

操作2:放入 ____________,它是 ___________ 成分。

操作3:放入___________,它是 ___________成分;这三者通过___________关系,形成___________。

操作4:放入 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_成分。

光有以上这些成分还不够,玻璃瓶太脏了,还需要 。

鱼儿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 ___________ ,说明它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能量来源。

通过完整地观看动画,我对各成分的作用有了深入的认识:___________。

把这些植物放进水里

认识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交互型Flas)

评析:①本来作为分解者的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成分,但是学生肉眼不易察觉;生态系统内各成分间的关系属于宏观动态的内容,学生在短时间内也不易观察到。教师通过Flas课件实施微观放大以弥补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直观认识不足,同时通过宏观缩小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宏观的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利用交互型课件进行虚拟与现实的互补,引导学生更好地探究生命科学知识。②教师选用“生态球”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生态系统的成分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追问”有效地引导了学生的主动探究。

学习活动:模仿设计实验

(学生设计制作好生态瓶以后,开始交流。)

教师:你设计制作的瓶中,所有成分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吗?

学生:是的。因为有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成分都齐全。

教师:各个成分都齐全,想必你的生态瓶也能维持一定的时间了,如何让它维持的时间更长久?请思考,并完成学案上作业单2的题目。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学案上的作业;教师巡视,根据各组需要进行指导。5分钟后引导分析。)

教师(第一问):生态瓶中绿色植物数量是否越多越好?

学生:绿色植物数量不能过多,否则二氧化碳和肥料不足它们就会死。

教师(第二问):生态瓶中动物的数量有要求吗?

学生:动物数量要适量,否则氧气消耗会增加。

教师:(拿出上周其他班级做好的生态瓶)这里有三个瓶,是上周其他班级做的。其中这个瓶子里的螺蛳第二天就生了好多小螺蛳,动物数量一下子太多了。造成的结果可能会是什么?同学们看看。

学生:这个瓶子里的水混浊,水蚤、螺蛳都死了,生态系统不能维持下去了。其他几个瓶子的水很清澈,生物都是活的。

教师(第三问):如果生态瓶中一种动物死了,生态系统能维持吗?

学生:螺蛳死了,这个生态系统还能维持。因为这个生态瓶中消费者除了螺蛳之外还有水蚤,形成两条食物链。螺蛳死了,还有水蚤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提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以还能维持。

教师:我刚才巡视时看到仲伟佶小组有不同的做法。它们的瓶子里只有一种生物,螺蛳。如果它死了,这个系统还能维持吗?

学生:也能维持。不可能死的。

教师(第四问):做完这个生态瓶,你将放置在哪儿?为什么?

学生:有光照的地方。因为植物固定的光能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

评析:“自己动手模仿设计生态瓶,并思考如何让它维持的时间更长久”,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问题情境,为学生创设了实验情境,并有效地引导他们将学习活动1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在教师一连串的有效问题启发下,学生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思考生态系统的组成到思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逐步展开Mindmanager学习支架进行学习和动手实验。这种在真实问题(情境)解决过程中学习检验知识的设计,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深入掌握核心概念,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

学习活动:展示交流

教师:为了试验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美国曾经建造了完全封闭的“生物圈II号”实验基地。它是一个更大型的模拟生态系统,从成分上看,什么都不缺,但是最终这个计划失败了。请同学们阅读关于美国生物圈II号的资料介绍,并完成学案上作业单2。

学生:展开Mindmanager学习支架中的学习活动3,边阅读信息,边思考作业单2中的问题……

师生交流:得出热爱地球、保护地球和环境的启示。(未发言小组,课后网络交流:172.16.12.25)

作业单2

“生物圈II号”模拟的是什么?

建立生物圈II号的目的是什么?

分析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你从“生物圈II号”的失败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评析:好的情境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探究,如在分析美国生物圈II号失败的原因时,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的相互关系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创设生活情境问题,不仅引导学生灵活利用生命科学基本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还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在分析中,学生感悟到:人类在茫茫宇宙中只有地球这一处家园,地球不是实验室,我们输不起,只有善待和保护她才是我们真正的出路。

教学特色点评

以优秀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探究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情境”对于意义建构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应该在与现实生活相似的情境中发生。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情境的性质决定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度。因此,教学设计者要尽量通过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高级思维技能。在本教学设计中,问题情境的设计是成功而富有成效的:活动1中创设了引导学生观察的问题情境;活动2创设了引导学生实验实践并思考检验的问题情境;活动3创设了引导学生应用分析的问题情境。通过一连串的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有效引导了学生的探究。“追问”的方式,更在引导探究的基础上,触发深度思考,并与即时学习评价融为一体。

多元、适度、有效的技术整合

多元整合

与常见的整合实践有异,本设计创新性地引入并成功应用了新的技术工具:Mindmanager。通过综合使用Mindmanager概念图、Flash课件、PPT课件、数字图片,以及中国科普网络资源等,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这一技术整合实践中,技术工具担当起了多样化的角色:①交互型演示工具:作为传播和演示教学信息的媒体工具,例如播放Flas、呈现图片等;②生成型认知工具: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认知,并作为记录和生成课堂即时新信息的认知工具,如灵活使用Mindmanager概念图、输入新内容等。

适度整合

该教学设计并没有滥用信息技术,而是进行了有尺度的“适度整合”。在课的尾声,结合了面对面交流与网络交流。“你从生物圈II号的失败中得到了什么启示”是个有人文气息的话题,每个学生都有感受,不会无话可说。首先,通过面对面交流使课堂气氛活跃生动,富有聚集性,而不去“舍面对面的近,求网络交流的远”;之后,又由于这是个开放论题,教学时间有限,如果只是少数学生发言,可能观点太狭窄。因此,采用了课后网络交流的办法,弥补拓展了交流的时空,加深学生的讨论。此外,在活动2设计制作生态瓶时,执教者并没有采用虚拟实验,而是要求学生动手实践,体现出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生在真实世界中的实践感受是任何虚拟技术所不可完全替代的特点。

有效整合

本教学设计中,将概念图等多种技术工具与学科问题、学科需求相结合,为学生搭建了促进知识生成加工、建构理解的“脚手架”,提供了操控交互动画的机遇,以及丰富多样的助学资源,还有拓展交流的网络平台,有效地推动了学习过程,优化了学习效果,促进了学生的深度认知和积极思维。此外,本教学设计的形式是自主分组学习,教师放权,学生在开放环境(组内交流、组间交流、师生交流、网络交流)中学习。小组的自学能力存在差别,有强有弱。利用Mindmanager建立概念图学习支架并提供丰富的助学资源,保障了分组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结语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生主体 自主课堂 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124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我校于2013年研发出了“262”自主课堂模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已经被师生接受、采纳,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成了困扰我的问题。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开始了对探究学习的领悟之路。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案例:湘教版必修Ⅱ《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中“城市化特点”部分的教学设计。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探究题: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有何不同。

为了体现探究学习的方式,为了让课堂更“热闹”,我要求学生讨论、合作、探究。然而,学生的反应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预想的那种生动场面根本没有出现,学生并没有探究的冲动,只是敷衍式地故作讨论状,这次探究活动便草草收场。我的第一次探究式教学设计以失败告终。

事后,带着疑惑,再次审视我的教学设计,脑海中不禁多了几个问号。

1. 学生为什么没有探究的欲望?排除其他因素,在教学设计方面,一是缺少了问题的情境,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讨论、填表,学生没有任何知识准备,也没有知识经验,讨论什么?二是没有给出探究方法,学生无从下手,如何讨论?

2.这样的问题有探究价值吗?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这一知识点,湘教版教材以阅读的形式呈现,学生通过文本阅读,稍加思索也能得出结论。这样简单的问题根本就无需合作,更没有探究的价值!

3. 这样的探究学习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吗?学生只是将书本上的知识直接拷贝到了大脑中,没有思维过程,这样的探究忽视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基础,机械地进行新知识的灌输,学生只能将书本上的知识生吞活剥,食而不化,这样的“机械学习”必然是低效的。这样的课堂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怎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让自己的课堂不再“涛声依旧”,我开始重温课程标准,带着一种理性思维去思考、去感悟。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何践行核心理念?教学方式的变革是重要途径,探究学习便是方式之一。而探究学习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获取学习的方法更重要!基于对探究学习的进一步理解,我又一次对上述内容进行了教学设计。

案例:湘教版必修Ⅱ《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中“城市化特点”部分的教学设计。

【自主学习】

1.动手画一画。

下表为世界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从1950年到2010年的城市化水平(%),试将其转绘为折线图。

2.阅读课本内容,结合所绘图进行分析,设计表格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的不同之处。

【小组合作】

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然后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探究思考】

每小组自选其中的一题进行分析,然后在全班进行成果展示:

1.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则发展迅速。试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非农化率是指不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口(农村中一般含有少量的非农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口城市化与就业结构非农化相互关系达到比较适度和协调时,非农化率与城市化率之比值(简称NU值)大致趋近于1.20左右。读下图,思考:我国的城市发展合理吗?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我能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与上次是截然不同的。我惊喜于学生的变化:

1.学生是忙碌的。忙着绘图,忙着设计表格,忙着找不同。学生在动手绘图的过程中,认识到不同类型的国家城市化起步、水平、速度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以此作为设计表格的依据;通过设计表格并进行比较,了解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的不同之处。学生在忙碌的过程中收获着。

2.学生是善思的。两道探究思考题都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探究思考题1要求学生分析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关于逆城市化现象,学生在各种媒体上都已接触过,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通过组内的合作学习,学生能对生活中的现象从地理的视角去审视,从而顺利推断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探究思考题2意在引导学生思考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虽然这个问题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也较为抽象,但是学生善于从材料找突破口,经过自己的分析思考、与同伴的交流,能够分析出我国1992年以来NU值在1.20以上,说明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成长着。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中学化学;多媒体课堂;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8

一、多媒体技术教学中的内容分类规范

1.新课标知识导航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内容的标准,初中化学素材库的导航结构共分为部分。分别是化学史与化学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变化、化学与社会、化学实验、初中复习和整合与探究。

2.新课标教材知识导航

主要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的内容编排。共分十二个单元,36个课题。

二、多媒体技术教学中的教学功能规范

1.情景创设:新课引入,知识展开或总结提高,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2.科学探究:包括合作、自主探究和实验探究等;有创意的课案与案例等。

3.探究与活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实践活动,加强创新意识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4.拓展学习:课内课外知识的引申与提高,包括社会调查、课外实验及小论文等。

5.测试训练:包括随堂测试反馈及单元性测试与训练,有助于对教学的评估与监测。

6.教研进修:为老师提供备课参考资料、学科教学发展动态及教研成果与论文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与业务水平的提高。

三、多媒体技术教学中的资源建设规范

化学素材库资源建设中,所涉及的素材主要有文本、图片、视频、动画、课件、课案、案例、说课、题卷等几种类型,其具体的建设原则如下:

1.文本:包括针对某一教学内容编写的教学设计指导性文本素材,如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方法和学生实践活动设计等文本素材;提供拓展知识,增加学生接受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要求无错别字,格式规范,内容丰富且无科学性错误。

2.图片:为课堂引入及深入探究、创设情景服务,包括化学家、化学仪器与装置、化学现象、实物及微观示意等,形象展示化学世界中的一些现象,如原子结构示意图。图片要求清晰完整,所展示内容要科学。

3.视频:多为创设教学情景时使用,也是在科学探究活动时的重要辅助素材,包括实验视频、化学反应现象、科普知识及活动探究等,实验视频如甲烷的燃烧。视频要求画面、声音清晰。

4.动画:为课常引入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展开科学探究活动以及一些课堂实践活动,涉及题材如微观模拟、抽象过程形象化等,如自制模形――甲烷分子的结构。动画的设计突出其在教学功能上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5.课件:常用于科学探究、测试训练及拓展学习,是一个或者多个元素材组成的表现完整认知结构和教学程序的计算机教学软件。复杂课件要有使用说明,注重启发,注重交互,注意科学,其设计有一定的针对性。

6.多媒体教案:一个完整的多媒体教学设计,可以是多种格式,在教学设计中包含图片、视频、教学动画、课件等,运用多媒体资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7.课案:能够完成某一教学过程或某一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常用于教师教学辅助功能或帮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目标。

8.多媒体案例:可用在科学探究、教研进修等模块,包括文本案例、说课、多媒体案例。必需符合新课标精神和理念,突出教学的过程,所用图片、视频、动画要联接于教案之中,特别是自行设计制作的相关材料,更要有详细的说明和展示。

9.试题试卷标准:主要用在测试训练模块,舍弃繁、难、旧,推崇精、巧、新,答案力求准确,解答力求科学。

四、多媒体技术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1.多媒体技术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课堂教学活动,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在老师的指挥下进行的。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学生能够自作,使学生能够全方位、立体式地接受信息,从而获得多重感官的刺激,促进学生眼、耳、手及脑并用,学、思、练结合,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大程度地唤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这种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学校还无法实现这种学生自己控制进度的学习。

2.多媒体技术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及接受能力

化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化学能力,而化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化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化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每位化学教师重视的问题。应用多媒体教学无疑是一种切合实际的有效途径,如何运用这些资源,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是我们不懈追求的。

多媒体技术恰当地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使学生视听结合、手眼并用、全方位、多角度的获取知识,使教学形式更灵活,能真正让学生放松心情、投入情感、轻松学习。相信如果各位老师共同努力、探究、开发,化学教学的明天将会百花齐放,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谢幼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科学出版社,1994年。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课堂;探究式教学

新课程理念倡导下的学习模式以探究性为主,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对于学生传统的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能有所改变,从而提高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发展。在课堂学习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离不开良好的教学设计,但是一直沿袭的那种教学设计从理论和实践都难以满足探究式教学设计的需要,因此,基于新课程理念下开展探究式教学设计对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和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成绩的进步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探究式教学设计的原则

1.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教学和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和创造性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是正确教育理念的表现,是教师在设计教案时的出发点。在进行教学时,要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具有独立个性和发展潜能的人,不仅仅是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要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确信他们身上是拥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性,以个体自由发展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1.2探究性原则

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要改变学生以往那种机械地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并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在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与科学家进行研究的相似方法进行学习的,会经历科学研究活动中的一系列情感变化,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获取印象并正确认识科学知识的来源和作用。探究性学习的主题最好要有挑战性,既不能太容易也不能过于困难。最合适的是要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愿意为之进行努力,并且课程结束后对于所探究的主题能够达到较高的探究水平。

1.3合作性原则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在获取知识时是按照自己的固有经验建构起对于事物的理解的。再加上每个人原有的知识构成的不同,以及思考方式的多样性,因此不同学生对于同一问题的认识出发角度和水平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基于这种差异性状态下的合作交流能够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其在合作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优势互补,从而丰富自己的理解,共享集体思维的成果。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探究式教学,应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对课题进行科学探究,在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互教互学的氛围,通过学生共同的观察和问题处理等环节,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技巧,学会换位思考和自我反思,更好地分享小组成员的研究成果。这种合作性的学习对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探究式教学实施的环节

2.1创设问题情景

要创设积极的、能够对学生产生驱动性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形成对于问题价值的正确认识,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集中其对问题或者情景的注意力。这个由关注到积极参与的过程就是学生产生学习需要并做好准备去学习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这一环节主要就是创设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在问题和情景创设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固有经验和知识,做到切实结合学生的个人实际,从而使教学任务清晰明了。问题任务的提出者,问题任务的意义何在,问题任务的诱发性和可研究性等都是用来对这个阶段的教学进行评价的关键指标。

2.2进行问题的讨论和实验探究

在课题提出之后,先要对提出的课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和自觉地进行问题讨论环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和挑战,从而激发其思维的活跃性。在问题的讨论结束之后,学生可以自由结合成小组的形式,就问题开始科学探究和实验。明确自己所在小组的观点,设计制定合适的实验方案,以此为依据进行对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探究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记录实验对象所发生的变化,注意对有关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并对其进行分析做出合理的解释。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辅导者的作用,提供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实验活动进行鼓励和支持,帮助并指导每一个小组的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其探究活动更加具有科学性并能取得一定成果。

2.3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并整合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解释能够使学生对有关的概念和理论的认识更加清晰,来感受各个小组不同结果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所以教师在听取各个小组的结果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就此进行进一步地分析,也可以通过介绍科学的理论,来丰富学生原有的认识。当学生获取了新的知识之后,还要经历知识整合优化的环节。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对学生之前在实验活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尤其注意,充分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固有经验导致的认识偏差,从学生在技能的获取和应用、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思维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地整合,并针对个体差异性进行个别优化,从而使学生的新旧经验能够得到联系和融合,原有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和发展,新获取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

2.4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和评价

反思和评价不仅仅只是学生自我的评价和反思,在小组之内也要展开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发现

(下转第55页)

(上接第54页)

自己常常忽视的不足之处。另外,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的探究活动成效是至关重要的,对此要给与学生带有指导性质的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探究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方式以及效果进行自主评价,还要给出作为教师的综合性和相对权威性的评价,让学生能够更好更全面地对自己的学习探究活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探究式教学案例

以“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为案例。

3.1教学内容的处理

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在组织结构和编排上比较注重知识的逻辑性,探究了金属和非金属单质代表――氧气的反应,重点是介绍了金属和酸的反应以及和盐溶液的反应,得出置换反应的概念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于这是第一次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研究,若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可能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对于教材内容进行处理为:回顾生活中的常见金属(铜、铁、铝等)――提示铜、铁在空气中被氧化的速度,学习铝在氧气中的反应――推测铜、铁、铝与酸反应的快慢、能否与相关金属盐溶液反应――设计实验验证――应用。

3.2教学目标设计

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知识目标为: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能说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能力目标为:认识提出假设和验证的重要性;情感目标为:通过推测、实验和讨论,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兴趣。

3.3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组成小组对问题进行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生达成铜、铁、铝等金属和酸反应快慢的共识――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金属和酸反应的实验探究并解释结果――进一步提出问题,铁能从盐酸中置换出氢气,能否从盐溶液中置换出铜――根据置换反应的学习提出假设――进行金属和金属盐溶液的实验并解释结果――应用提高。

4.结语

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带着兴趣和动力进行学习,在合作中发展和成长,在课题的探究中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极大的促进意义。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行,探究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将逐渐在中学课堂的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l]张发新.化学新教材“探究性学习内容”的教学处理[J].化学教学,2007(4)

[2]姜淦萍.化学实验型探究性学习的设计与探究思路[J].中学化学教与学,2004(3)

探究型教学设计案例范文第8篇

关键词:检影验光 信息化 教学设计 信息资源 学习模式

检影验光是眼视光技术专业核心课程验光技术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应遵照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规律,将教学目标组合成新的教学活动单元,以“任务驱动”“问题解决”作为学习与研究活动的主线,教师角色由知识传授者转为帮促者,以学生为中心,倡导探索式、资源型和协作化三种新型学习模式,培养学生信息处理、批判性思考、解决问题与创新的能力。

一、学习内容分析

1.陈述性知识――检影验光概念和光学原理

讲授此内容必须把传统的讲授与信息化技术紧密结合,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作资源型学习。

2.程序性知识――检影验光的方法、步骤

此内容需要教师规范示教,获得准确的检影验光结果,用实例来说明检影验光的独特优势、高技术含量和“检影艺术”的无穷魅力,从而吸引学生作探索式学习。

3.策略性知识――检影验光的注意事项、误差原因分析

此类知识既是技能的培养,又体现职业素质的培养(如勤学苦练、经验积累、同学间相互交流帮助),需要采用协作化学习模式。

二、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是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整合,目的是支持相应的学习活动。检影验光课程应该较多地运用多媒体演示、信息技术交互式资源,同时需要实验仪器设备实物操作示教,故应选择有多媒体设备的实验室授课。

2.学习资源

开发眼视光多媒体资源库,包括制作检影验光影动、操作模拟交互式动画、操作视频,建设眼视光专业题库、案例库,利用检影验光学习网站、网络课程等。

三、教学与学习活动过程设计

1.以协作化学习为主,结合资源型、探索式学习

(1)竞争。教师对检影验光步骤进行分解,由不同的学习者“单独”完成某一步或几步,看谁完成得最快最好,然后教师和其他学生共同对完成情况进行点评。

(2)伙伴。学生两人一组,检者与被检者配合完成检影验光操作。

(3)角色扮演。学生两人一组,扮演验光师和配镜者,完成检影验光操作并得出验光结果,然后角色互换。这样有助于学生对问题有新的理解,还能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责任感。

(4)解决问题。得出检影验光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2.教学过程的设计

(1)联系实际,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景,提出任务项目。教师联系视光技术实际工作,提出 “如何为存在沟通障碍的幼儿、老年、弱智、文盲、听力有障碍者、语言不通者验光呢?”“有没有不需要被检者主观视力应答,比电脑验光更可靠得验光方法呢?”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检影验光视频,教师水到渠成地导入主题。

(2)讲授新知,演示操作――教师提供信息资源,引导学生作资源型学习。教师在讲授检影验光新知的过程中,融入视频动画演示、检影镜实物展示和检影验光示范操作,减少理论内容的讲授,加强实操,对难点原理集中突破,变抽象讲授为形象教学。

(3)探究整合,操练强化――完成探索式、协作化学习。学生根据教师示范和视频,模仿探究检影验光技术。在学生分组反复实践练习的同时,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性;强调“先仿后练”,强化技能训练;注重素质与能力培养,着重提高实操能力。学生通过实践,分析检影误差的原因及对被检者配镜的影响,培养了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独立探究的精神。

(4)多元评价、获取反馈――学生报告,教师评价。学生提交检影验光实验报告,教师根据设计好的检影验光理论习题、规范操作步骤和考核评分标准,进行理论和实践操作课堂抽测,来突出理论重点和技能要点的考核,获得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反馈信息,并结合反馈结果,纠正错误和强调重点,使教学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5)布置作业、巩固新知――扩展信息资源,熟练技能。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