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

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范文第1篇

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过程中,我们更多地注意心理辅导在德育中的作用,这也可能是大多数学校心理辅导者的初衷,但是,我们在承认心理辅导具有独立体系的同时,也承认心理辅导在德育工作中具有以下三大功能。

(一) 补偿功能

学校心理辅导的德育补偿功能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1)观念补偿,学校心理辅导教育者进一步丰富了教育观的内涵,它应该明确教育者的地位不仅是主导者、权威者和塑造者,而且更应是协助者和治疗者。因此,它丰富了德育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内涵:第一,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不仅是组织者和设计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第二,教师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内在信息的接受者,因此,德育过程不仅是以掌握道德知识、训练行为习惯为基础的过程,还应该是一个学生内在隐密世界的发泄过程,更是一个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元认识能力培养及其它人格因素发展的研究过程。在我校,学生来源比较广阔,来自全市的各个县,对于正处于生理、心理成熟过程中的他们来讲,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应的行为或心理状态,而抓住学生的心理现象,则更有利于解决各种各样的学生的不适应的问题。某学生,在体育方面显示出了比同龄强得多的能力,但是这个学生从来不服老师的管理。另一方面,这位学生有非常要强的心理,一旦你与他成为了知心朋友,这位学生就会言听计从,然后再加以调教、指正、疏导,使他认识到老师要求他这样做的目的与意义。如有一次,这位同学在食堂与值日教师发生了争执,当时心理老师正好在场,以目光示意这位同学不要对老师无理,这位同学对自己的不适当行为才有所收敛。事后,心理老师找到这位同学,对其进行认知疗法,使其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反应的不恰当,让其在值日老师面前认错。事后,心理老师对其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的精神表示了适当的赞扬。这一方面加强了对学生的责任感的培养,同时促进了环境的和谐,使老师、学生的心理都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从而促进了教学活动的效果。(2)方法补偿:传统的德育教学,主要运用说服、榜样、陶冶、评价、实践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虽然这些方法在德育中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在具体运用时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强化、强化社会要求等外在影响;而在辅导中,教育者的地位由主导者、权威者变为协助者和治疗者,因此,教育者要根据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和认知分析等理论中的具体方法,如疏泄、自由联想、暗示、系统脱敏、厌恶疗法、辩护训练等来发掘学生心理中潜意识能量,注重依靠学生自己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如某班一女生,由于其性格比较刚强,与班主任老师产生对抗、抵触的思想。这样,使得其产生一种要求转班的思想,甚至于有一次,班主任老师刚刚开完会议,而这位同学却一出会议室的门就忘记掉了老师开会的内容,而因为要求换座位这一小小的愿望没有实现与同班同学大吵大闹,甚至于不顾一个女孩子的矜持要打同班同学。此时,心理老师正好碰到这一事件,将这一同学叫到办公室,另外思想政治老师利用自己的课堂时间去做好另一女生的思想工作,使其能安心学习。在心理辅导室里,这位女生谈了很多很多,使其得到了应有的发泄,而心理老师则利用心理技术对其进行心理辅导,使她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使她自己能解决自己思想上的认知障碍,从而安心学习。(3)内容补偿:传统的德育,主要使学生在政治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较高层次上实现正确的价值取向,它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一些最起码的、最基本的和最一般的人格,如学生的学习适应、社会适应、职业选择、应付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辅导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德育内容提供了补偿。

(二) 指导功能

所谓指导功能包括三个方面:(1)在对象的研究上,心理辅导为德育提供了客观基础,如通过辅导中常用的测试、疏泄、自由联想等手段和方法,掌握学生的“内在冲突”、“心理危机”、“行为障碍”及人格特点,有利于分析研究学生人格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如在上面一例女生中,在给予“症状自评”的自测后,即对这位同学进行分析,使其认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为她自己认识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有目的地对自己日常行为进行监督、调整,以达到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2)在方法上提供了基础。传统的德育把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心理辅导中,我们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一个具体的人来要求,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它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学生人格缺陷,我们不能急于对学生暴露了的思想和行为做出判断,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合适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3)在指导的内容上,心理辅导还包括对物的认识(尤其是对知识的理解)、情感上的疏导。因为广大青年学生正处于同一性的发展时期,如果这一时期同一性发展得好,则必将对其今后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同一性发展混乱,则对于正处于生理、心理成熟、成长的学生来说,则可能会产生难以设想的后果。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寻找自己人格发展中的优缺点,其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使学生能够与环境和谐发展,这不仅仅要求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认识自己,而且,要使学生自己加强对物,尤其是对知识的理解,要充分认识自己的情绪情感并加以调控,使其在自己成长的路上能够健康地生活。而德育则仅仅注重于对学生某一事件的行为、观念的、态度的改变。通过心理辅导,指导学生对物、情感的认识,帮助学生认识世界(环境)、适应世界(环境)。

(三) 调节功能

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范文第2篇

心理辅导是运用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帮助个体达到心理优化的过程;它通过心理测试、心理调整、心理会谈等方法,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使学生了解自己与环境,增进身心健康,获得良好的适应。长期以来,分数成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准标,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得无足轻重。许多有关生理、心理方面的常识只靠学生自己去摸索认识,许多潜在的生理、学习障碍靠自己去克服。多少年来,唯一得到家长、学校、社会认可的教育效益是高分出人才。因而,学生获得的是超负荷的期待、苛求、严厉和不宽容。

然而,据一项抽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各种心理和行为方面的问题明显上升。当代中学生左右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例高于其他人群。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初中生占,高中生占,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能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偏执人格和人格两种。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应付挫折、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适应、休闲与消费等方面的困扰,并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如打架、骂人、说谎、吸烟、喝酒、赌博、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由此说明,应试教育使学校教育显得单一,尤其面对学生心理成熟落后于社会化过程这一实事束手无策,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以德育代替心理辅导,优化学生心理成为一句空话。心理辅导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宗旨。它应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提倡,使其发挥特有的育人功能。

一、心理辅导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辅导不是说理和替代,而是一种协助和服务。这一方面要有各种情景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实践体验、思索选择;另一方面学生自始至终是主体。过去人们对学校教育的埋怨往往集中在专业与社会需要脱节这点上,但调查表明,学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学生的素质疏离于社会实际,突出的表现是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生活面前,显得茫然无所适从,且越来越窘于应付,产生适应能力的危机。因此,实施心理辅导,使学生先成人、后成才,是现在和未来教育均不能逾越的一个阶段。心理辅导作为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基于如下因素。

心理辅导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前提

心理素质,是人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特点,它是心理发展水平的总和。学生的求知和成才,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精华,只有通过个体心理机制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在人格特质中,学生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开放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等均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能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自我调节的关键。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心理辅导主要起以下作用。一是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它不是单纯的传授,而是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科学性,主动避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二是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指导其改变不良行为,消除困扰,适应环境。三是进行良好的行为训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增加心理营养、满足心理需要,另一方面是进行具体的辅导,在辅导活动中,要遵循如下原则:心理辅导不是说教,是聆听;不是训诫,是接纳;不是教导,是引导;不是控制,是参与;不是侦讯,是了解;不是遏止,是疏导;不是做作,是真诚;不是表面服从,是内心转化。

心理辅导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动力

心理辅导与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的对自身的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人格的发展,并且,客观的价值观念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同时,心理辅导并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积极能动地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方式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心理辅导采用心理换位法,与被辅导者的心灵沟通,从而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变得更加自觉深入。

心理辅导对人格发展的这种促进作用,决定了它必将给个体人格发展带来广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心理辅导影响人格发展的水平。这是因为,一方面,发展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需要,它成为个体积极摄取文化信息的动力源泉,必然推动人格发展接收心理辅导所提供的正确信息;另一方面,人格的发展又使主体更自觉、主动地接受心理辅导。因此,人格发展总是与心理辅导的要求指向一致,并不断走向成熟与开放。②心理辅导能维持人格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心理辅导根据个体的需求,沟通其与环境的关系,并以此影响学生内在的行为方式,求得最佳适应。自我意识障碍是导致人格异常的重要原因,当一个人的认识过于固执时,就会产生心理问题,表现出对自己的人格缺乏自知力,行为无目的,自制力差,经常处于冲突焦虑之中。心理辅导则绿化了这片人格荒漠,使其消除这种心理障碍。③心理辅导影响着人格发展的方向。心理辅导不断地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进行着认识、评价和调控,不断地改变着自我对人格发展的态度和要求,使他们认识到人格应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怎样才能实现这种发展。心理辅导使学生不断认识、检验自己人格发展的合理性,如果不切实际,或出现个别偏差时,心理辅导则会协助学生及时调整,从而使人格健康发展。

总之,心理辅导作为学生人格发展的调控手段,施加的影响是积极的。但还要看到,心理辅导的这种影响是随着学生的认知发展而增大的。认知水平低的学生,自我意识较弱,心理辅导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则小,随着自我认知水平的提高,心理辅导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便逐渐增大。

心理辅导是开发学生潜能的条件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开发人的潜能资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辅导为二者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包括四个方面:智慧、情感、创造和超越感。学校教育则侧重对学生智慧能力、情感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开发。亦即开发个体内所具备的潜在的学习能力和动力。潜能的开发有赖于个体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但学业失败会降低学生的自信。所以,心理辅导将通过与被辅导者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协助当事人认识自己,进而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心理辅导主要创设如下助人情景。一是创设尝试情景,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使其得以自我实现。二是创设选择情景,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使其投入地生活一次,从而确立自己的位置。一个小制作,一次角色转换,都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它是潜能中最富有活力的因素,因为对创造活动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一个人的能力,而是人的创造欲望。因此,自主选择、成功体验能使内在的生命力和潜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二、心理辅导的功能

心理辅导在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需求,促进他们的人格社会化等方面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活动方式。它以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谈话沟通、行为训练、心理陈述等活动形式,解脱学生沉重的精神负担,从而使个体能以较高的认知水准、乐观而稳定的情绪为核心,以具备心理调适能力、把潜能发挥为动力,在各种行为反应中展现健康的自我。心理辅导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心理品质是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认识兴趣与能力、社会适应与情绪调控能力、自我意识与意志品质等,它是人脑的一种特殊机能。心理品质的形成,是受遗传、环境、文化等因素制约的。良好的教育往往为心理品质的形成打下坚固的基础,使人享用一生。但从传播的角度看,教育的结果是导致受教育者的心理行为发生合目标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又依赖个体的心理品质。同样的文化信息,有的很容易接受内化,并外显教育者期望的行为;有的则拒之门外,难以同化,这正是个体心理品质差异使然。任何文化信息必须经过个体心理的过滤,才能赋予意义,变为内在的品质。人的心理品质的优劣,后天习得方式很重要。但是,在同样的教育条件下,不同的人往往具有不同的心理品质。影响健康的心理品质形成的因素十分复杂,其中心理辅导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它在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

其一,认知优化。心理辅导优化学生获得信息、加工信息以及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的过程,消除其认知结构中的异常现象,促进认知结构各要素间的关系相互协调发展。

其二,情感优化。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心理辅导调节学生的情感需要,使其避免情绪的大起大落以及两极性波动。弱化情绪的易激性,强化情绪的可控性。中学生正处于岁的花季,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情感世界纷繁多彩,颇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情感反应强度。心理辅导应以满足学生的正当情感需要为前提,使他们认识到情感与生理、心理发展的关系,增强理智感以及对美的体验。

其三,意志优化。意志是人在意志行动中有意地、积极地、理智地和顽强地变革某一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以及为实现预定的目的时所表现的那种调节自我、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心理辅导常协助学生克服内部障碍,提高意志行为水平,使学生不为偶发的诱因所驱使,从以狭隘的动机为主向比较远大、现实的动机发展。失望、痛苦、沮丧、冷漠,不是消弱意志,而是砥砺意志。一个人在困难面前低头是意志薄弱,但在困难面前冲动同样也是意志薄弱的表现。人只有在实现预定的目的过程中,遇挫不惊,并能深思熟虑地加以克服困难,才会显著地表现出意志的作用。总之,学生的意志是在现实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它不仅对学业成败有重要意义,而且在自我修养方面也具重要意义。因此,心理辅导以真善美的文化氛围,给学生以感染和示范,帮助他们志存高远,使意志品质的发展趋向自觉、果断、自制、坚韧。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心理辅导活动的主体性、探索性使学生较易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可以影响他们对渗透在辅导内容中的道德规范产生兴趣,促使其由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心理辅导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功能有四个。一是提高功能。通过心理辅导,学生可以弥补欠缺的道德知识,同时,道德判断和评价能力也会不断提高。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道德认识呈现上升、独立、自觉的特征。二是激励功能。心理辅导外显的价值信息渗透在学生的道德认识过程中,同化原有的道德认识,以达到新的水平。学生凭借这种激励作用,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分析、检测。由于激励的介入,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形成则受到内在力量的驱动,效果更佳。三是调控功能。面对各种道德情境,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学生必定表现出各种道德行为习惯,有的则表现为不良行为习惯,并带有年龄、性别差异明显等特点。心理辅导对此的具体措施有;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培养其荣辱感;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作为疏导改良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强化其道德意志水平;坚持行为训练,使学生德、智、体、心理优化协同发展。

顺利实现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学生不断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和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望、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个性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辅导具有两方面的功能。第一,促进个体行为和社会达成一致。比如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角色紧张,就是适应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心理异常现象。心理辅导则要理顺他们对承担社会角色所产生的不协调情绪,抵消不安、紧张、恐惧的心理反应,使挫折感变为成功感。成功的辅导由期望、机会、评价三要素构成。期望是辅导者对学生积极的要求,期望值不要过高或过低,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机会是心理辅导通过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实现的机会,为他们发现发展自己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以便成功地步入社会;评价是辅导者对学生实施的鼓励性评价,目的在于淡化其自卑,强化其自信,为他们的发展创造一个激励性环境。心理辅导的成功机制在于客观的审视自我的情感活动,推动认知向行为、他律向自律转化。因之,心理辅导是一种心理按摩,是一次心理美容,它撑起倾斜的精神,纯洁不良的情感,寻回失落的信息。第二,人格化功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自我的人格特质,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位置。心理辅导通过培养人格健全独立、富有创造性的个体来满足社会的需要,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

三、心理辅导的机制

心理辅导实际上是为学生排忧解难与学生能动地自我调适的统一。它之所以能发挥多种功能,是因为自身具有独特的机制。

趋同机制

有关研究表明,个体心理发展主要由四个子系统组成。一是生理系统。它包括遗传素质和生长成熟。遗传素质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是心理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它的个别差异为个体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遗传素质的特点会影响社会对一个人的态度,从而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发展。生长成熟是一种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成熟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心理发展的顺序。二是环境系统。它包括宏观、微观和心理环境。宏观环境主要是指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它为个体心理发展提供了总条件、总背景。微观环境又称个人环境,它是个体所处的具体生活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它影响和决定着个体心理发展的具体内容。心理环境是一个人内心所感知的环境,外来信息必须经过它的过滤,才能发生作用。三是心理系统。它包括已有的心理因素和有待发展的新的心理内容,它由各种心理要素构成。四是活动系统。主要指个体有目的、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个体正是在各种活动中形成了稳固的个性倾向和各种心理特征。

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以上各系统间交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心理辅导所表现的尊重、理解,不仅增加了学生对环境刺激的承受力,使之抵御不良反应;另一方面,生理素质、环境和已有的心理因素在个体活动中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心理发展的终极动力。心理辅导信息渗透在这种矛盾运动中,起到调节、规范、趋同的作用,矛盾各方始终呈现均衡、流畅和协同,有利于发挥整体效应。

再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动态系统来看,它使得个体心理发展总是处于多向相互冲突中,给个体心理发展带来了多种可能性。比如良好的环境能促进心理发展,反之,如果缺乏相应的环境刺激,就会导致心理适应不良。心理辅导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训练活动,由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动,使个体有效地达到正向趋同的目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理辅导具有能使个体心理发展的各子系统间逐渐趋向于辅导内容的趋同机制。

整合机制

心理辅导给学生以自信,使其懂得弱者困于环境、智者利用环境的道理。自信作为一种心理素质是通向自我实现的桥梁,在自信情景中,个体可以抑制悲观情绪,超越自我。而德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规范过程,个体被动适应它提供的道德常模。如何做一个成功的人,主要由学生自己习得。心理辅导则有助于把德育的规范过程和学生在心理辅导活动中体验的情感整合起来。

心理辅导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处境和痛苦,并给予尊重、理解、支持和信任。对一些原来素质低、适应能力弱的学生来说,心理辅导使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体验到“突然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我”的情景,并有可能改变他们被德育遗忘了的自卑心态。

另外,心理辅导由于经常采取宣泄、缓解等方法,一方面弥补了德育的不足,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和激发学生的情感需要,使他们的价值取向与做人准则得到良好整合。这种整合融合着个体对人生的领悟,并促其进入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它一旦在个体心理品质中巩固下来,变会在现实生活中显示出一种定势力量,就会对人生的成功产生一种推动作用。

训练机制。

传统的教育方式将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器,依据刺激、强化的方式达到道德的内化。因而,学生易形成逆反心理。这是因为学生的需要未得到重视与满足,造成心理失衡,而通过抗拒外部期待,求得心理平衡。从培养的角度看,训练机制应建在活动之上,并要注意如下问题。一是掌握特点。学生心理发展未成熟,具有过渡性、闭锁性、动荡性、社会性等特点。二是明确因果。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有:考试焦虑、学业负担、师生关系不良、父母期望过高、家庭关系紧张、异慕、早恋倾向等,所以,首先要理清问题,而后干预影响。三是方法适当。情绪自控训练、交往技能训练、角色适应训练、思维训练等,无论是活动训练还是操作训练,都应根据学生特点精心设计,及时消除负效应。

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团体心理辅导 护生 心理健康

五年制高职护理新生刚从初中毕业,年龄小,适应能力欠佳,入学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若不能及时疏导,将直接影响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学习发展。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发现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其有针对性地调适,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团体动力学、社会学习理论、人际心理理论等为基础的助人自助过程,通过为团体成员提供观察、学习、交往,促使个体开展深层次的探索,认识自我和他人,建立新的观念、态度和行为,以促进良好适应和发展[1]。本研究旨在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五年制高职护理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促进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提供借鉴。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取某校五年制高职护理新生102人,实验组50人,对照组52人,均为女生,年龄16-17岁,平均(17.2±1.35)岁。排除有精神病史及人格障碍者。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CL-90)[2],包括90个项目9个因子,从抑郁、焦虑、恐怖、敌对、偏执、躯体化、人际敏感、强迫症状和精神病性方面反应个体的健康水平。量表信效度良好,采用Likert5级评分,0表示从无,1表示轻度,2表示中度,3表示相当重,4表示严重。

1.2.2实验干预设计。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后测设计,团体心理辅导前对两组学生进行SCL-90集体前测。测试后实验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不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结束后再次用SCL-90进行集体后测。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分析五年制高职护理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以提高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为重点,涵盖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情绪调控、挫折训练、人际交往训练、团队合作、角色适应、学习适应8个方面的心理辅导内容。心理学专业人员从事团体心理辅导员,每周1次,共8次,每次活动时间为90分钟。

1.2.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P

2.结果

干预前后两组学生SCL-90各维度比较:团体心理辅导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SCL-90各维度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的焦虑、恐怖、人际敏感、精神病性维度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校心理辅导模式,形式生动丰富,以活动、游戏、角色扮演、心理剧等为载体,团体成员通过参与、体验和感受,在相互了解中交流、探索,在感悟中提升、发展,解决成员共同存在的心理困惑。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改善高职护理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如何将团队成长中的成功体验真正内化于心,延伸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仍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5.

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团体心理辅导 适应不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240-01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队伍日渐壮大。其思想的波动性、多变性、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以及独生子女比例的增高,使其行为表现依赖、人格特征更加自我。诸多因素导致生活、学习和人际环境等不适应。存在心理冲突、自我接纳、情绪和择业等问题[1]。本文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测量大学生的适应情况,运用团体心理辅导[2]方法调适适应不良行为。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在某省4所高校发放问卷1300份,回收问卷1267份,有效问卷1193份。从中筛选被试30人,其中男生11人,女生19人。将其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人。

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筛选被试。然后应用团体辅导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工具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共60道题,采用5级评分制,其内容涵盖校园适应、情绪适应、满意度、人际适应、学习适应、择业适应、自我适应7个维度;团体心理辅导。

3 研究步骤

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筛选出来的30名团体成员进行适应水平的前测。将团体成员随机分为3组,分别进行10人小组的团体心理辅导。

在7次活动后,使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团体成员的适应水平再次进行测验。

4 结果

4.1 团体心理辅导前后整体适应水平的比较(表1)

前后测总分相关系数为0.508,呈显著正相关。

4.2 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各维度的适应水平比较(表2)

经检验,团体心理辅导后,大学生校园适应水平显著提高,满意度显著提升。但在情绪适应、学习适应、择业适应、人际适应和自我适应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5 讨论

(1)本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大学生校园适应、满意度有明显干预效果,是治疗大学生校园适应问题、调适大学生活满意度的有效治疗手段,在高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可以深入应用。

(2)人际适应方面:有研究表明,团体心理咨询可有效改善大学生人际适应水平,提高大学生人际适应能力[3]。但在本研究中,团体各成员人际适应情况变化不显著,可能与90后一代大学生的人格特质相关。同时,性别方面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具有一定的效用。

(3)择业与自我适应问题:择业问题,一直是困扰众多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大学生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而自我适应,是个体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要一直面对的,具有持续性;因每一时期所面对的自我适应问题特征不同,又有特殊性和复杂性。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与现实问题、发展问题关系紧密的适应问题方面,团体心理治疗的干预效果不尽人意。现实焦虑难以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得到有策略性的、有针对性的解决,应考虑在团体辅导结束后继续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咨询与治疗,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系统划分,制定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规划行动步骤,从而彻底解决大学生的适应问题。

(4)研究验证了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科学性,CCSAS《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可作为高校团体心理辅导治疗大学生适应不良的有效工具,使测量大学生适应情况的评分更系统、科学。

6 结论

(1)经团体心理辅导后,团体成员的整体适应水平显著提升,证明团体心理辅导是治疗大学生适应问题的有效治疗手段,对大学生的适应水平有显著干预效果。

(2)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的校园适应以及满意度方面,具有显著的干预效果。

(3)团体心理辅导可有效干预大学男生的校园适应,使其适应水平有显著提升;对大学女生不仅在校园适应水平方面有显著干预效果,同时,对其在满意度适应方面也有显著干预效果,这一点与大学男生有所差异。

(4)研究验证了《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计分的科学性、维度划分的科学性,为其在大学生适应不良问题的测量方面提供了实验依据。可为团体心理辅导治疗大学生适应不良问题在高校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提供可借鉴性理论依据与实验方案。

参考文献

[1] 方晓义,沃建中.《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95-101.

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范文第5篇

学习投入包括活力、奉献和专注三个维度,是一种与学习、科研和就业相关的、持久、积极、完满的情感和认知的心理状态[1]。专业认同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接受与认可,并愿意积极、主动学习与探究,它影响学生学习投入的程度[2]。专业认同对学习成绩呈正向的预测作用[3]。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未来取向与学习投入存在较大的关系[4],对学业成绩具有积极的预测作用[5],能够预测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6]。未来取向是指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偏好未来的方向,是对未来的思考和计划,未来取向得分高的人善于未雨绸缪,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容易获得成功[7]。缺少未来取向的抑郁症是与怠工行为及不利事件紧密联系的[8]。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通过未来取向应对的不同机制能够减缓个体的学业倦怠,促进学业投入,而实践中需要根据个体成就动机的具体类型,采取不同的干预策略改善其学业状态[9]。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干预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投入程度和学习自主性。如何通过心理辅导影响大学生的未来取向、专业认同和学习投入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通过对大一学生未来取向、专业认同和学习投入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采用意向对话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在该批学生进入大二阶段学习后再次对其进行调查,考察心理辅导能否通过对未来取向和专业认同的影响改善大学生的学习投入,以期为引导大学生提升学习投入水平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大学一年级学生500人,涉及4个专业,其中机械电子专业160人,材料制造与控制90人,工业设计专业50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0人。

1.2调查测量方法

每个专业学生平均分为2组,一组参加心理辅导,另一组不参加心理辅导,四个专业共8组学生。参加心理辅导的各个专业的学生组成一个大组,不参加心理辅导的组成另一个大组作为对照。参加心理辅导的学生在大一进行心理辅导之前,以及心理辅导后的大二时期分别进行一次未来取向、专业认同和学习投入问卷调查。同时,对不参加心理辅导的对照组的学生同样分别进行问卷调查。

1.2.1未来取向

参考刘霞等[10]编制的未来取向问卷进行未来取向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三个维度,每个维度两个因素共六个因素,即未来认知(广度、密度)、未来情感(乐观性、思虑性)和未来意志行动(计划性、执行性),共41个项目。采用5点等级计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57,三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在0.746-0.818之间,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91,三个维度的重测信度在0.873-0.925之间。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α系数为0.832。

1.2.2专业认同

参考秦攀博等[11]编制的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进行专业认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和适切性4个维度,一共23个项目。采用5点等级计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总问卷的α系数为0.908,各个维度的α系数0.758-0.886之间。本研究中该问卷的α系数为0.921。

1.2.3学习投入

参考Schaufelietal.[1]编制、方来坛等[12]进行修订的学习投入量表进行学习投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活力、奉献和专注三个维度,一共17个项目。采用7点等级计分,1代表“从来没有”,7代表“总是/每天”。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42,三个维度的α系数在0.848-0.906之间。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927。

1.3心理辅导方法

本研究采用意向对话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意象对话是由我国心理学家朱建军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创立的一种新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本研究参考秦凤华等[13]的意象对话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运用的操作步骤进行。

1.4数据收集与分析

在表达知情同意后,对愿意参加本研究的4个专业的大一学生采用团体施测,进入大二后对4个专业参加心理辅导和未参加心理辅导的两大组8个小组分别进行团体施测,数据由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心理辅导对学生未来取向、专业认同和学习投入的影响

首先计算未来取向、专业认同和学习投入的各个维度平均分,然后以年级为自变量,各个维度平均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1所示,对于未来取向,经过心理辅导后进入大二时期的学生在未来认知维度上的平均分显著大于其未经心理辅导的大一时期(P

表1 大一、大二学生在未来取向、专业认同和学习投入的各个维度的得分和差异检验

注:*P

2.2心理辅导对4个不同专业学生未来取向、专业认同和学习投入的影响

以学生专业(机械电子专业、材料制造与控制专业、工业设计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自变量,各个维度平均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2所示,对于学习投入,机械电子专业学生在奉献维度上的平均分显著大于其他三个专业(P

表2 参加心理辅导后不同专业学生在未来取向、专业认同和学习投入的各个维度的得分和差异检验

注:*P

3.讨论

3.1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未来取向的影响分析

未来取向的未来认知指个体对未来的认识和关注。本研究发现,经过心理辅导的大一学生进入大二学习后,未来认知维度的得分显著大于未经心理辅导的大一时期的得分值。而没有参加心理辅导的学生,大二与大一时期相比,在未来认知维度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面临变化最大、遇到新情况最多的阶段,对一年级新生而言,对未来的规划和思考显得尤其重要[14]。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未来取向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15],而本研究发现,经过心理辅导的进入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与未经心理辅导的对照组同学相比,其未来取向在年级间存在更显著差异。类似的研究发现,心理干预有利于提高和维护新兵的心理健康水平[16],因此,在大学一年级阶段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特别是通过未来取向调查后做好有具体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工作,可以显著改善学生对未来的构想和增强学习动机,加大对学习的投入程度,进而全面提高学生性格的完整性。

3.2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分析

专业认同的认知性是对专业基本情况的了解程度,本研究发现经过心理辅导的大一学生进入大二学习后,在认知性维度的平均得分显著大于其未经心理辅导的大一时期测得的平均得分值。而没有参加心理辅导的学生,大二与大一时期相比,在认知性维度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有研究表明,学习倦怠与专业认同具有负相关性[17]。因此,通过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在大一时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内化后,使学习倦怠尽可能减少,其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变得更符合专业学习对学生的自身要求,学生对成就感的体验会随着认同的内化而变得更敏感,学生也就更容易体验到在专业学习中成长与改变的乐趣,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3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分析

学习投入是一种与学习相关的积极、充实的精神状态,包括活力、奉献和专注三个维度。其中,活力是指在学习中具有出众的精力与韧性,愿意为学业付出努力而不易疲倦,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奉献是指个体具有强烈的意义感、自豪感及饱满的学习热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并勇于接受挑战;专注则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愉悦状态,将精力集中于学习并体验到愉悦感受[1]。有研究表明,大学四年时间内大学生学习投入变化呈现显著的非线性变化特征[18]。在活力、奉献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19]。大学生包括自信或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维度的心理资本对学习投入有正向作用[20]。本研究发现,经过心理辅导进入大二时期的学生在奉献维度上的平均分显著大于其大一时期,而且在学习投入的各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在大二时期比大一时期提高的幅度大于对照组。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强化学习效果。

3.4心理辅导对不同专业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分析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未来取向在不同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15],本研究发现,经过心理辅导的不同专业学生由于在未来取向、专业认同上存在不同,进而在反映学习投入的奉献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有研究表明,教育性因素比先赋性因素对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更为显著,学生主动合作学习度、学习经验丰富度和学业挑战度对本科学生学习投入起主导作用[21]。所以,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会显著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但不同专业背景影响的程度不同。因为年级的不同会影响大学生的情绪智力,情绪智力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成绩产生影响[22]。二年级学生无论在行为、认知还是情绪方面得分都是最低,一年级比二年级略好一些,但总体上三、四年级的学生得分高些,特别是其认知分数显著高于一、二年级学生,大学四年的学生学习投入度呈现“高―低―高―更高”的趋势[23]。因此,在大学一年级阶段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学生个体特点进行心理辅导,将有助于大学生尽可能早地主动、积极提高对学习的投入。

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范文第6篇

    研究目的:调查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以便针对性地展开团体干预。探索适合改善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现状的切实可行的团体辅导方案并验证其成效。

    研究一: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中学生自尊量表》,随机抽取河北省特殊教育学校201名初中聋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河北省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结果与健全初中生研究结果相比,在人际交往的社交回避与苦恼两个维度上均显着高于健全初中生,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状况明显差与健全初中生。初中聋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自尊关系密切。可见有必要对初中聋生进行干预,以期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研究二:被试为石家庄特殊教育学校初二的两个自然班,一个为实验班,一个为对照班。实验组接受规范的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在实验前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数据,团体辅导结束后,收集其后测数据。在团体辅导结束1个月后,对实验组进行追踪测验。研究采用的工具为,《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中学生自尊量表》、《团体咨询领导者领导效能评估表》和自编的《同学间互动检核表》。

    研究结果: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对提高初中聋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水平、自尊水平效果显着,并且具有持久效果。本研究中设计的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方案,是一套切实可行的聋生人际交往干预方案,经过修订可以在特殊教育学校聋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自尊

    引言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与社会相适应的过程,是一个与他人发生社会关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人际交往可以影响人的发展。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人际交往是他们了解、认识社会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他们的人际交往现状如何,将极大地影响其未来的人生发展之路。但现实生活中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却不容乐观,而聋生的人际交往存在更多的问题。目前我国对聋童人际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其现状、意义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上,少数的几项对聋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也只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大量实践已证明,团体辅导优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辅导。本研究在调查了解初中聋生交往现状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改善初中聋生的切实可行的班级团体辅导方案,通过实施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让聋生学会交往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改善聋生的生活质量,进一步体现对该群体的人性关怀。

    1问题提出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特殊儿童的教育与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人士的重视。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课题指南将特殊儿童多元化教育需求研究等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可见我国对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聋人学生作为残疾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都具有特殊性。我国聋人(即听力语言残疾)有2千多万,约占残疾人总量的1/3[1],提高聋人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对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与同伴、父母、教师、陌生人的交往是其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它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技能的获得、学业成就、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聋童的人际交往不仅能够发展聋童的社会能力、提高适应性,而且对聋童的情感、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语言的学习具有独特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聋童的人际交往问题是比较严重的。聋童中性格孤独,不愿与伙伴玩的人数远高于正常儿童,所占比例为45.2%[2];其焦虑程度远高于普通学生,焦虑倾向集中体现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冲动倾向、身体症状等方面[3],其原因是听力和表达能力的降低,限制了他们与人交流的机会、社交活动减少,生理上的缺陷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心理咨询大师卡尔.罗杰斯曾经说过,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小团体运动”[4]。通过团体经验,人们可以重新探索自我、发展潜能,团体提供了人格重塑的机会。勒温提出人际关系的训练

在现代社会非常重要,但又是被忽略的领域[5]。

  大量实践[6][7]已证明,团体辅导优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辅导。班级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良好的交往环境,采取活动的形式,对解决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可以提供知行合一的指导,学生自主自觉,感同身受,特别有利于学生克服社交障碍,塑造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提升自我。对于那些不善社交的学生来说,团体气氛有利于使成员感受关怀、信任,体验被人关注的感觉,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交往品质,获得情感支持,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然而,目前在我国大陆对聋童人际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其现状、意义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上,少数的几个对聋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也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将团体辅导用于培养聋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还没有一例。鉴于团体辅导的蓬勃发展及其已经被证明的有3效性,我国对特殊群体儿童教育的重视及聋生人际交往现状急需改善,迫切需要我们对初中聋生进行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

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范文第7篇

一、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目前初中班级管理中,由于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部分管理者把学生看做被管理者,认为自己有绝对的管理权威,导致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参与性不够,而中考“指挥棒”仍在发挥作用,管理者认为书本知识学习重于其他各种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学习愉快程度随年级上升而下降,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过重的学习压力和老师统一的管理模式,使学生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个性。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其社会阅历和思维方式将发生剧烈变化,尤其在巨大的学习竞争压力下,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信息和自我意识觉醒,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质量直接影响班风建设,甚至全体学生个性形成。按照团体心理辅导教育方案,组织全班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团体心理辅导成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常用的手段之一。

二、常用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

初中学校常用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主要有团体讨论、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心理剧、敏感性训练、认知D行为改变法等。

(一)团体讨论法

团体讨论法是应用得最为普遍的辅导方法之一,指某个团体就共同关心的、比较有意义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使问题更清楚,达成共识。参加团体讨论法的人数一般以10至15人为宜,讨论时尽量保证面对面交谈,讨论时间一般为1小时左右。团体讨论的目的在于讨论过程中成员充分参与、沟通,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心声,教师无须对答案的正确与否做出判断。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让团体成员依据一定的故事情节,简单模仿故事中的人物,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达到理解他人、增进相互了解的目的。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尽情宣泄自己的矛盾和困惑,并深入感受别人内心的真实情感,学会站在客观角度审视问题所在,并学会如何客观地处理。活动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设计形象;模仿与表演;内化为自我形象。使用此法时,教师要注意减少说教内容,提供自由轻松的环境,尊重学生的自发性,尽量减轻学生的戒备心理。

(三)行为训练法

行为训练法指安排一定的训练任务,要求组员按时完成,达到培养良好行为、克服不良行为的目的。行为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社会环境中习得的,因此,要改变其不良行为,只有通过环境。这一方法在使用中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必要时可提供示范。这种方法具有预设性,活动目标明确、内容清晰,学生容易掌握,也乐于积极参与。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建构主义 高校团体心理辅导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5.074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Psychological Community

Counseling in Constructivism Perspective

XU Qian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1167)

Abstract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groups and organizations communicate their characteristics, in recent year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of college mental health. While extensive, and how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group counseling, how to mobilize the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of the participants, presenters and what kind of rules should be followed, often a lack of standard evaluation. 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starting point to explore how to better achieve the psychological group counseling to promot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guidance and effective.

Key words constructivism; college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effectiveness

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科恩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皮亚杰认为学生认知过程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即同化、顺化和平衡。学习者对于信息的刺激和输入需要加以过滤和改变,以便更好地接受知识,这一过程称为同化。顺应是指学习者内部自我调节以便适应外界知识、情境刺激的过程。平衡是指学习者个体经过同化和顺应之后,自我认知状态的改变,通常指从一个平衡状态过渡到另一个平衡状态。

在皮亚杰“认知结构说”的基础上,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个体的学习并不是独立存在,必须存在于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这种背景对于个体学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他提出了个体知识通过学习所达到的两种水平:现实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一般来说,个体独立活动能够达到的水平被称为现实水平,而受社会背景的促进作用或是更高级的个体帮助下达到的水平,就是潜在的发展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建构主义其他代表的理论很丰富,但基本内涵总结起来说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知识。

2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团体辅导实效性

当前对心理团体辅导的实效性评估大体而言,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种是实证性研究,通过运用实验数据来检验团体辅导效果。第二种则是定性研究,通过访谈或对对象的个案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结论。在这里,笔者把团体心理辅导可以视作一堂互动程度较高的课程,把被试对象视作建构主义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团体辅导的策划人和主持人视为建构主义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角色,来评估一次成功的心理团体辅导所需要达到的要求。

2.1 被试的选择

学习者会在来到学校进入学习情境之前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在日常生活的各种各样经验习得当中,他们已经获取相关知识,对事物有着不同的看法。教授者要做的是在这些习得的基础上的“生长”出新的知识,从学习者具备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联系,理解发现新的知识。而绝不是忽略已有知识经验,强行灌输新的知识。对于一次成功的团体心理辅导来说,在被试的选择上应当选取那些主动愿意来参加的学生,他们往往是对团体辅导内容感兴趣或者是有人际交往障碍需要帮助的学生。团体辅导的主持人和被试对象之间,被试对象彼此之间需要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进行探讨,通过互相交流提问,了解彼此的想法。由于被试者以往学习经验的个体差异性,他们对于即将进行的团体辅导的和理解也是不尽相同的。其实,对于团体心理辅导来说,这些个体思想的差异本身就很宝贵。个体的自我发展固然重要,但一个好的引导者角色的影响作用则更加重要。解决绝大多数问题,单次的团体心理辅导是不够的,应当针对不同主题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团体辅导过程,这样被试对象才有知识不断生长的过程。

被试的人数选择上应根据不同的目的来确定。要使得样本选取具有代表性,则维持在30人左右,也能够对群体进行一定的解释。

2.2 团体辅导的设计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中心论,学生要主动建构新知识。这一理论应用在心理团体辅导过程中则是明确“以被试对象为中心”,至于如何体现被试对象中心地位,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即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要充分发挥被试对象即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他们的首创精神。比如在活动过程中设计一些类似于“头脑风暴”动手或动脑的环节,让学生开发思维解决问题,充分发掘他们的不同的优势。要让被试者在设计好的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之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外化”);比如活动对象选取可以分为选取重点对象来进行。之后让这些参与过的对象来组织一次小规模的相同内容的心理团体辅导,这样就可以及时地运用之前团体心理辅导的收获来进行新的应用――“外化”。建构主义还强调,让学习者能通过自己的行动反馈来形成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实现自我反馈。这就意味着在每次心理团体辅导中,每个活动的总结和整个团体辅导结束后的活动感想表达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是被试对象形成自我认识和负反馈的重要途径。

2.3 团体辅导的环境要求

心理团辅因其隐私性和专业性,绝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在室内专门的团体辅导活动室内进行。在建构主义者的眼里,学习环境不仅是学习者进行学习的场所,还指具备辅助学习的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书籍、音像资料、多媒体以及互联网信息等)支持和激发被试者思维的环境,达到自己的目标。那么对于心理团体辅导过程来说,被试者应当感到放松具有安全感,觉得被支持,团体心理辅导场所也应当具备能够放松的道具(比如沙盘游戏道具)、绿色植物、相关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多媒体设备等等。因为,心理团体辅导意味着更多的主动、自由和放松。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

2.4 团体辅导的氛围营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通过学习者之间交流而产生,如互相协作而获得意义的建构。学习者与他人的互动交流可以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所以对于心理团体辅导而言,团体氛围的营造很重要。被试成员通过主持人的组织和引导,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一个临时团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整个心理团体辅导过程中,应当通过一些破冰游戏的运用,使被试者迅速互相熟悉,形成团体。

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过程中。协商又分为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自我协商是指自己的反复思考,相互协商是指形成团体内部之间的互相讨论。被试者之间的讨论,主持人与被试者之间的交流,对心理团体辅导进程的控制和最后效果的评价都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模式,整个团辅群体(包括主持人和每位参与者)的经验和智慧就可以被整体所共享,即整个群体共同完成知识建构,而不是由其中的主持人或某几位被试者主导整个团体辅导流程。

沟通交流,也是不可少的环节。在团体辅导中明确交流的必要性,每个个体都需要获得他人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也要指导和帮助他人。在这个过程中,每个被试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团对所共享。交流可以促进对于辅导进程,更快更好地达到心理团体辅导的目标。

2.5 主持人的角色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从传统意义上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指导者和伙伴。教师应该尽可能提出复杂而真实的问题供学生解决。同时他们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答案并不唯一,始终要以激励的态度对待学生解决问题中的多重观点,知识是被不停建构的,这也是创造性学习的宗旨。

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主持人的作用类似于建构主义理论中的教师角色。主持人责任在于创立良好的心理团体辅导环境,被试者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自主探究、互相合作等方式来展开活动。主持人必须提供被试者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被试者评判性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主持人应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被试者自我探究合作的过程。

同时,主持人也要成为被试者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被试者参与团体心理辅导的兴趣,保持他们持续参与的动机。通过提供符合主题要求的情景, 提示同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之间联系,帮助被试者理解当前心理团体辅导活动的意义。为使团辅的活动目的意义,主持人应充分利用分组合作模式,各小组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全程进行引导,使整个过程始终活动目的方向发展不偏离。在活动中,主持人要充分给予被试者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机会,进行有效刺激,鼓励被试者在交流讨论中检测自己的观点。整个过程结束之后,支持被试者对团体辅导整体过程的自我反思,发展他们的自我学习的技能。

2.6 心理团体辅导的过程控制

心理团体辅导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信息传递的过程,不是由主持人把活动内容简单地传递给被试者,被试者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新接受的知识进行选择、加工、处理,建构团体辅导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通过符合认知规律的同化-顺应-同化-顺应……过程循环往复,促进认知水平的进步。每一次的心理团体辅导不是简单的活动经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对于以往认知的再建构,对于错误的认识的打破重组。这一过程不是单次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之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双向作用过程。

3 小结

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一种有效形式,在以后必将得到更广阔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参考建构主义理论对其实效性进行指导和评估,使其更加符合当今心理学教育学的发展要求。在整个过程中,有效激发被试者的主观能动性,对团体建立、氛围营造、过程控制以及主持人提出要求,更好地充分发挥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田丽.心理健康活动课评价标准的探究.中国教育学刊,2005.2:22-25.

[2] 王玉坤,曹国兴.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设定标准及实效性评估的探究.社科纵横,2008.6:36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