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心理疏导辅导

青少年心理疏导辅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青少年心理疏导辅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青少年心理疏导辅导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    心理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落脚点是学会做人。如何引领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少年作为承载着家庭和社会高期望的特殊群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因其身处社会大变革的变迁时期,加之其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发展的欲望强烈,其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进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向来重视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径,并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重要文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来了明确要求。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一、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二、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四、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五、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六、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七、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作为时展的风向标,电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当前严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电话等媒介因其具有隐蔽性、自由参与性、便捷性,与青少年的生活紧密相连,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点。通过开辟网络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热线等,给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当面咨询的青少年一个平台,供其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通过心理bbs,由心理学工作者主动发起讨论话题,与青少年在线进行互动交流,积极引导青少年客观看待当前的种种社会现象,鼓励青少年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实心理需求,为现实中开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参考,多方位收集信息,为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八、建设学生心理社团,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时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方兴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却一直存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亲和力不够等问题。为有效应对上述情况,学生心理社团应运而生。学生心理社团一般有心理卫生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是经过精心选拔并予以培训合格的主要负责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学生干部群体,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其与周围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兴趣爱好、目标和追求,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亲近、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且其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经验也使得他们成为朋辈心理辅导的最佳载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不够、涉及面不细等不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学校如能真正把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有效开展,必将极大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加速构建全员育人新局面。

学科教学渗透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心理健康培养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顺利开展可以保证在不给学校增加课时、人力的情况下,有效实现知识—心理教育的相互促进,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实践证明,学科教学渗透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具体操作时可采用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渗透。大力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进一步凝聚全体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质量和效率,构建新时期背景下,多学科、多角度育人成长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良,张大均。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丽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

[4]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 (5)。

[5]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4.

[6]袁红梅,赵嶷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

青少年心理疏导辅导范文第2篇

心理咨询师的人格魅力

青少年心理咨询师与成年人的咨询师有所不同,不仅要有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高超的心理咨询技能,更应具备独特的人格特质。笔者从事心理辅导工作多年,在学校咨询实践中,逐渐领悟到一些珍贵的道理,写出来供大家研凿。

首先,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的人格应当是高尚无私的。这是心理咨询师人格中首要的品质。自私,心胸狭隘的人是不能充当未成年人的心理辅导老师的。在我们公道中学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时,我们学校领导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再三斟酌,从精神面貌积极向上,久经考验,品德高尚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中选聘具有一定资质的人担任本校的心理咨询师。这一做法,体现出学校领导对心理咨询师人格的重视。因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特别是未成年人的人格健全,这方面工作是无价的,无法用数字数量来测算、衡量,基本上属于无私奉献,心理疏导的效果也不宜到处张扬,心理咨询师们总是在默默无闻地工作。“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只有具备这样的高尚情怀与无私人格的人,才能是学生人格健康发育的楷模,也只有这样高尚的人,才能塑造起未成年人高尚无私的人格。

咨询师高尚无私的人格对顺利展开心理咨询活动具有特殊的魅力。因为在咨询关系形成与建立的过程中,面对来访求助的学生,心理咨询师需要更多耐心倾听、支持求助者,以毫不张扬的方式悄悄给渴望得到温暖和关爱的幼小心灵提供无私的援助。象春风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象阳光,无私地释放光和热,给需要光明和温暖的生机万物提供能量。

第二,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的人格应当具有温暖的母性。母性,意味着什么,母性意味着真诚的爱,意味着不计个人的恩怨得失,意味着无私奉献,也意味着给心理需要救助的孩子提供尽其所能的帮助。母性,女教师担任这一角色,具有先天的优势,但是好的男教师在担任心理咨询师时同样可以具备。在来咨询室的孩子心目中,有意无意地把面前的老师视为“母亲”,在他们精神上、心灵上最无助的时候,他们希望从“母爱”的怀抱里获得温暖。所以,咨询师的母性人格特质是必要的。

我在学校的心理访谈室里接待过几位失去母亲,失去母爱的孩子,这些孩子容易产生心理偏差和心身疾病。他们或因母亲不幸去世,或因父母离异,他们心灵上有无法弥补的空缺和创伤,他们是真正需要母爱的孩子。面对这些孩子,我作为一名男性心理咨询师,用柔情似水般母性的爱充分地关注他们,帮助他们排查心理困惑的根源,促进他们人格健全发展。我充分体验到母性人格的魅力所在,而且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的母性人格与他们高尚无私的人格品质是相一致的。

第三,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的人格还应具备充分的弹性。弹性,意味着刚柔并济,能屈能伸,能够承受各种各样的牵拉和挤压。心理咨询师人格中的弹性使他们能够承受人性中所有破坏性的力量,包括愤怒、歧视、嫉妒、敌意,甚至攻击性。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活动中经常会遭遇这些无端的消极情绪。心理咨询师甚至成为咨询对象发泄宣泄不良情绪的出气筒。有位高考落榜生,本以为自己至少能考个本二,结果落空。他很失望、沮丧。家长要求他复读再考。他很勉强同意,但情绪很差,总是愁眉苦脸,他的班主任把他带到心理访谈室来,想通过我们疏导他的不良心态。他很不以为然,走进访谈室,气乎乎的,也不肯跟咨询老师打招呼,猛地往椅子上一坐,翻翻白眼,以示抗议。咨询师小心翼翼地询问他,他一言不发,然后突然粗声粗气地向咨询师咆哮起来。我们做心理咨询师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磨练好自己的耐性和受挫力,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心理偏差甚至心理变态的学生不良情绪,寻找有利时机,理智地化解目前的困难。

我们需要理智,需要沉着冷静。当我们遇到很棘手的问题时,我们是人不是神,我们也会产生一定的焦虑、紧张,内心感到压抑。这时我们需要充分的弹性,我们要做心胸比海洋、天空更广阔的人。我们坚忍的品质会成为未成年人人格完善的推进器。

第四,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的人格应当具备高度的同一性和适当的灵活性。同一性,要求心理咨询师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信念坚笃。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应当是一位品德高尚,充满热忱和母爱,信仰坚定不移的人,至少在青少年来询者心目中是完美至善的人。

青少年心理疏导辅导范文第3篇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和水源地,承担着两年迁出16.2万人的艰巨任务。县移民工作自启动以来,共青团淅川县委主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组织优势,凝聚全团之力,为移民迁安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协助当地政府做好搬迁前准备工作。他们组织人员深入宣讲移民政策。发动机关干部、群众及青少年加入,组织了多支青年志愿者宣讲队,进村入户,宣讲移民政策,发放宣传资料3万份,使移民政策家喻户晓。在思想发动工作中,创造性地在少先队组织开展了“小手拉大手,移民带着走”主题活动,通过组建“雏鹰移民小分队”,开展移民宣传活动,让青少年去做家长和长辈的思想工作,主动搬迁。在做好宣讲政策的同时,两手抓,保证做好移民青少年心理疏导。发放《致移民青少年一封信》,聘请心理专家学者,定期到移民乡镇学校开展移民青少年心理辅导,解除移民青少年的心理困惑,帮助移民青少年树立健康心态。为了解决部分移民家庭孩子上学难的问题,他们把希望工程搬进移民区,深化实施救助贫困大中小学生活动,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移民区贫困家庭子女的上学予以倾斜和资助。筹集15万元资金,资助贫困大学生,修建两所希望小学。组织青年文明号集体、青联委员及社会爱心人士采取一助一、多助一等形式,帮扶困难移民群众。此外,广泛联系社会各界关注帮助移民。团县委联系安利南阳分公司到马蹬镇吴营移民村进行慰问帮扶,在移民村举行了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向移民学生赠送了图书、书包和文具等。

组织好搬迁中志愿服务工作。组织医疗卫生青年服务队,抽调卫生部门业务骨干成立志愿者服务队,进驻搬迁现场,发放卫生防疫宣传单,为移民群众和搬迁干部提供量血压、防中暑等义诊义治等。他们还成立电力系统青年服务队,以各供电所和电力施工安装单位团员青年为主体,组织400余人,成立11支电力服务队,服务移民村线路拆装、用电安全、临时用电供应等。

开展好搬迁后续工作。团县委要求,对迁出的团员进行摸底登记,做好与迁入地团组织的对接,使他们“离乡不离团”,及时跟进了解团员青年情况,帮助团员青年尽快融入到新环境中去。还要求,在做好与当地团组织联系的同时,继续做好困难移民青少年帮扶。积极发起倡议,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困难移民青少年,力争在全市、全省范围内对迁出的困难移民青少年进行帮扶,解决其入学、就业等问题。

迅速组织团员青年投入抗洪救灾

日前,淅川县遭受有史以来的最大洪灾,受灾群众10万多户,达4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25亿元。洪灾发生以后,团县委按照“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要求,迅速组织全县广大青年团员投入到抗洪救灾工作中,各界青年纷纷奋战在救灾一线,谱写青春奉献爱的篇章,火红的团旗高高飘扬在抗洪救灾的主战场。

充分号召发动。洪灾发生后的第二天,团县委就迅速行动,采取电视字幕、网络发帖等形式,向全县青少年发出积极参与抗洪救灾倡议书,招募抗洪救灾青年志愿者,号召团员青年发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光荣传统,与灾区群众风雨同舟、共渡难关,主动参与到抗洪救灾工作中,为全县抗洪救灾贡献青春力量。

青少年心理疏导辅导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90-02

作为一名班主任,在我与家长探讨孩子的成长问题时,常听到一些家长感叹:“唉!我们这孩子不知怎么回事,升入初中后变得不爱学习了,也不听话了。”“我们家孩子成天关在自己的房间里,什么话都不愿和我们讲。”“我们家孩子不知何时迷上打游戏,连作业都不写,甚至彻夜不归,我们管都管不住。”“现在的孩子怎么管?我们教育他,他竟敢回嘴,我们真拿他没办法。”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现象?难道真的是学生变坏了吗?我们真的就无计可施吗?以上学生的种种表现,究其原因,都是他们的逆反心理在作怪。

一、逆反心理的表现

逆反心理现象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具体表现为“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说这个好,我非说那个好;让我相信这个,我非相信那个”。我们应探明其成因,因势利导,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由于青少年生活、学习的环境不同,因此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客观原因。①社会原因。当今社会环境相当复杂,而青少年的社会阅历较浅,辨别能力不强,加上受各种宣传媒体的影响,很容易被社会中的金钱崇拜、腐败现象、封建迷信等引得躁动不安,似乎与学校的教育相差甚远,从而产生逆反心理。②家庭原因。有些家长没有认识到孩子青春期的变化,过分限制孩子的行为,伤害他们的自尊,使孩子产生不满和反感的情绪;有些家长观念上存在误区,还认为棍棒下出人才,对孩子实行打骂式教育,还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中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而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2)主观原因。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与青少年时期特殊的心理发展有紧密联系。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有了自己的思想,开始独立行事,渴望从家长那里拿到“解放证书”,出现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感,可在认识过程中,青少年的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不够成熟,加之经验不足,认知的偏差性较大,看问题易偏激,固执已见。他们对教师、家长的教育、劝说,看成是吹毛求疵,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此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三、逆反心理的正确看待

一提到逆反心理,很多人会认为它是消极的,甚至认为是一种变态心理,这些看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都可能产生这种反应。在家庭、学校教育中施教者也难免有误区,青少年的有些反抗不无道理,因此,对于逆反心理,要辩证地分析,不能一概说是错的。

四、逆反心理的危害

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少年思维活跃、自立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但其强烈的逆反性和对抗性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疏导,青少年容易做出过激行为,对他们的心理发育、日常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害的,而且也会伤害到自己最亲近的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其发生。

五、逆反心理的克服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可以克服和矫正的,我认为应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共同进行。

1.学校教育。(1)正确认识,科学疏导。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逆反心理要有正确的认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存在非常正常,是每个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必要过程。因此,即便是不能接受青少年的观点,我们也要冷静地面对,用理解、豁达、包容的心来对待。对于青少年的这种盲拒或盲从,教师首先应深入细致地了解情况,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关键的是要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和个性特点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2)投入真情,融洽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消除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令而行,行其所服”,教师应学会理解学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做到与学生心相印、情相容。师生感情越深,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越小。(3)改进方法,正确对待。教师要改进对青少年教育的方式方法,针对不同青少年的不同特点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坚决克服简单、粗暴,甚至挖苦、讽刺、体罚青少年的做法;学校和教师要根据青少年的实际,对他们提出实事求是的目标要求,避免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对青少年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充分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有策略性地指出他们的不足,以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4)注重学习,与时俱进。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避免由于知识不足、认识片面、视野狭隘造成自身认识错误,造成与青少年的对抗心理。同时,要真正融入青少年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克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2.家庭教育。作为家长应积极地帮助孩子平稳度过逆反期,与他们一同寻找释放逆反心理的有效方式。家长自身应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学习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心理知识;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也不要让孩子习惯于靠撒娇、索要或哀求等手段达到目的,要让他们学会“碰钉子”;家长也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应首先做到;要注意配合学校,达到学校教育的要求。

总之,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并非不可解的疑难问题,经过合理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矫正,会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作为施教者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并用真诚的爱心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教育他们。转变青少年的不良心理,使之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一个良好的心态会使一个人受益终生,心态的培养,靠教师、家长等多方面的配合,靠外界的良好条件,更靠自身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沈贵鹏,扈文华,等.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青少年心理疏导辅导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青春期 聋哑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052-03

聋哑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他们的生理发育已接近成人,但由于自身缺陷的影响,心理成熟相对滞后。他们常常不能克制自己而被外界现象所干扰,从而产生各种烦恼,急需帮助及引导。因此,需要适时地给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克服青春期心理障碍,保证心理健康。

一、青春期聋哑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行为表现

(一)自我意识不够稳定,意志力薄弱

聋哑学生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同时他们的意志力仍很薄弱,不愿意事事处处受家长和教师的控制和约束,表现为冲动和逆反。如在学校里,教师批评一两句,他们就有可能离校出走,甚至放弃学业;在家里,父母一两句过重的话语,他们就会对父母不理不睬,甚至还可能离家出走。在社会上,有的青春期聋哑学生不愿和健全人多接触,他们因听觉障碍而感到自卑,生怕被别人嘲笑,遇事畏缩,缺乏竞争的勇气。

(二)情绪起伏大、变化快

青春期聋哑学生情感体验深且丰富,但情绪不够稳定,容易意气用事。虽然他们也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但不懂如何处理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有的聋哑学生对人际活动产生偏见和误解,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处境、心理感受,与别人关系疏远,常与别人发生冲突;有的聋哑学生情绪不稳定,性情暴躁,尤其是在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极易激动,乱发脾气还不听劝告。

(三)早恋与性心理问题

聋哑学生到了青春期,性意识觉醒,但是对青春期的到来产生恐惧、好奇、神秘感。他们了解青春期知识的渠道少,对这方面的知识处于羞涩难于启口而又渴望了解的两难境地。有的聋哑青少年的对自己的性特征变化感到疑惑、害羞和焦虑不安,对异性的变化表示出好奇、关注等,喜欢接近异性,产生对异慕、追求的动机,若恋爱不成会因此而苦闷,自暴自弃。

(四)学习动机的缺失与倦怠

青少年时期是聋哑学生人生成长的阶段,学习依然是他们的主导活动,也是他们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石,然而他们此时的种种心理困扰,也大多由学习而来。多数聋哑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为学习而学习,缺乏对学习必要性和学习目标的认识,对学习采取一种应付的态度。有的聋哑学生依赖性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善于自主学习,学习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不愿意向教师和同学请教,坐等教师抄给他们标准答案或干脆抄袭他人的作业;有的聋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自觉性不高,极易产生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等不良心理。有的聋哑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自尊心受到打击,容易造成思维迟钝、情绪躁动等学习心理倦怠现象。

(五)其他不良行为

聋哑学生由于听力受损,语言水平低,与健听人有着明显的沟通障碍。受身体缺陷的限制和自身文化及经验等各方面的束缚,他们的道德观念较为模糊,判断是非的能力差,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如家长的宠爱极易让他们形成骄横、任性的性格,在学校自由散漫,不遵守纪律,逃学,甚至爬墙出校,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还有的学生出现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个别学生出现早恋现象,甚至发生过激行为,严重地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二、青春期聋哑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自我因素

听觉障碍的自身缺陷使聋哑学生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被堵塞,缩小了他们直接接触客观世界的范围。感知活动贫乏、单调,听觉障碍带来的认知、思维等方面的与众不同,引发出聋哑学生活动受限、参与受限、沟通受限、职业受限等一系列问题。聋哑学生的认知、人际交往等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从而诱发了他们的自卑、孤僻、急躁、猜疑等不健康的心理。

(二)家庭根源

家庭是对聋哑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后天环境因素。家庭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教育内容等家庭因素对聋哑学生的个体心理的形成、性格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严厉粗暴这两种教养方式对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危害最大。在家庭溺爱中成长的孩子,性格中往往会形成意志薄弱、胆怯、迟疑、情绪稳定性差等特点;严厉粗暴型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对孩子动辄打骂,这会造成孩子青春期创伤性体验,形成有缺陷的个性。有的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现状,对聋哑孩子的教育不知所措,缺乏塑造培养意识;有的家长虽有心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但由于不了解聋哑孩子的身心特点,或无法与聋哑孩子正确交流,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不当的教育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聋哑学生的自信和自尊,使他们形成异常心理。

(三)学校方面

聋哑学生,尤其是寄宿的聋哑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的教育思想、学校的氛围、教师的素质、师生关系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等,都会对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特殊的作用。一些教师责任心不强,或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方法,对学习成绩不好又常常违反纪律的聋哑学生,没有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而是进行简单、粗暴的训斥和挖苦,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效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的教师对批评和赞扬的度把握不好。此外,因聋哑学生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交往方式,他们之间的各种行为和习惯能够相互影响,如比吃穿、打闹、不讲究卫生、不尊敬教师,甚至打架、早恋、破坏学校内外公共秩序等,个别学生因对某种不良的行为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盲目效从。

(四)社会影响

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出现的种种不良风气,使一些聋哑学生对于道德情感和美感有不正确的理解,这滋长了他们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等习气。社会上成年聋哑人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对聋哑学生同样有着影响和诱惑作用。社会上至今仍一定程度存在着对聋哑人的歧视现象,缺乏聋哑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和环境,这些都影响了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青春期聋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关爱青春期聋哑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并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公平、公正地对待聋哑学生,使他们拥有与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教师应多关怀聋哑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聋哑学生,提高对他们的关注程度,避免他们产生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教师要对聋哑学生进行细心的观察与真诚的沟通,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疏导和矫正,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教师要营造班级教室良好的心理氛围,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在课堂上教师尽量多用表扬、鼓励、肯定的语气,并且加强对聋哑学生的个别辅导,在课堂上尽量让他们展示自己,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使他们在学习问题上能保持心理平衡,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让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感受积极健康的集体氛围

开展各种班集体活动,使聋哑学生融入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在班级中,教师可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团队会等形式,经常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帮助聋哑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开展“我做班级小主人”、“老师,我想对您说”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内勇敢地发言、讨论。教师应鼓励聋哑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并对他们给予积极地肯定,在活动中形成融洽、民主的氛围。学校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引导学生参加篮球赛、书画比赛,培养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或者组织聋哑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和健全学生开展手拉手活动,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社会家庭中的一员,从而使聋哑学生在心理上有归属感,能在交往中不断克服自卑心理,不断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和健康的思想情感。

(三)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和道德行为规范教育

聋哑学生同正常学生一样,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身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第二性征开始显现,男女体形明显分化。面对这些生理上的变化,聋哑学生会感到困惑甚至惊恐。也有聋哑学生在青春期思想变得活跃,开始关注异性,很容易出现早恋现象。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讲解有关青春期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可以利用集体授课,对学生进行生理卫生知识的教育,如利用图片和多媒体课件讲授青春期健康心理知识,让学生们了解男、女同学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及特点;引导学生建立正常的同学友谊,培养健康的交往意识;指导男女学生正常交往,不要过早陷入感情问题,预防早恋等。也可以通过个别谈话,如针对女生单独讲解经期卫生知识,教给她们青春期怎样爱护自己的身体,保持身体健康;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与青春期生理、心理问题相关的课外读物,教导他们养成正确、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多渠道开展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利用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集中辅导,给全体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教师应根据各班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以教师传授为主导进行教学,让聋哑学生直接获得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也可以采用专题讲座活动或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运用聋哑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角色扮演、游戏体验,在各种模拟情境中感悟生活,学会自我调节,培养到良好的心理行为。

2.建立青春期聋哑学生档案,加强个别心理辅导。学校要建立聋哑学生档案,关注他们的心理、生理的细微变化,开展心理辅导,使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疏通引导,及时矫正行为偏差。采取的方式可以有即时性心理辅导、咨询与疏导和心理治疗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心理健康咨询师,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青春期聋哑学生进行个别的定期心理咨询和疏导。随时接受有心理异常学生的咨询,通过心理咨询与疏导使其排除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3.开展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团体心理辅导能满足相同年龄段青少年学生共同的心理发展需要。青春期聋哑学生都有着相似的生理特点,心理状况也接近,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暖身活动、游戏体验、主题讨论等各种形式的互动,让学生在真诚、尊重、开放、轻松的团体氛围中学会团结,能勇敢地表达并展示个人形象,从而达到团体心理辅导的预期效果。辅导内容以个体在成长中可能面临的关键事件为主,如针对青春期的聋哑学生充满对异性的好奇,有强烈接近异性的欲望,开展主题为“好感不代表爱情”的团体辅导。针对青春期聋哑学生情绪、情感的起伏多变,可开展主题为“学会表达多变的情绪”、“学会跨越青春期的误区”以及“被人误解怎么办”等团体心理辅导。在条件允许的学校可每月定期举行一次团体心理辅导,还可以根据学生自己选出的辅导内容安排专人专时辅导。

(五)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来完成是不够的,学校、家庭应该合力重视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多与聋哑学生的家长加强沟通,利用家访、家长学校等途径,同家长共同探索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家长提供一些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等。告知家长不能只局限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防止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应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多关注孩子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家长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努力改善青春期的亲子关系,在家庭里,家长应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选择民主的家教方式,营造相互信任、理解、尊重的家庭气氛。处在青春期的聋哑学生,有时候交谈是心灵沟通的最佳方式。可以用书面交流的方式进行对话,这样既能避免面谈时的紧张不安,又能达到与亲人进行心灵交流的目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家长开展心理健康交流活动,家长们可以互相交流教育孩子的体会和经验,便于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六)开展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

聋哑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为此,我们要定期对学生开展普法教育,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学校还应加强制度管理,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避免聋哑学生结识社会上的不良分子。一旦发现,学校、教师应给予及时引导。学校还应争取在政府的帮助下,加大对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禁止聋哑学生进入。

总之,青春期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阶段。正确引导聋哑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应该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矫正,并进行正确的教育,以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发育期,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 孙正香.青春期聋哑学生心理健康初探[J].现代特殊研究,2010(4):34-35.

[2] 周志英.聋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与探讨[J].现代特殊教育,2007(12):19-21.

[3] 张凌燕, 蔡亚珍.聋哑学生青春期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J].现代特殊教育,2010(7):25-28.

青少年心理疏导辅导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3-0016-02

1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

通过笔者多年的观察和调查发现,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种类型。

1.1 自私自利

只顾个人利益,不顾别人和集体的利益,自我主义占优势,在学校里吃不得一点儿亏,不礼让同学,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同学、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1.2 自卑自负

总认为自己被“冷落”,不愿与同学、老师交往,尤其不愿与学习好的同学交往;对比自己强的同学、对被老师表扬的同学总是心存忌妒,产生失落、怨恨的自卑自负心理。他们心理压抑、行为孤僻,有时甚至有古怪异常的行为。

1.3 焦虑过敏

遇事怕字当头;碰到不顺心的事时,心里总觉得烦躁;受到别人批评时,心里总觉得不安;心里总担心会发生什么意外的事或总觉得有什么事没做好。

1.4 贪玩厌学

没有养成良好的独立生活、学习的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差,视学习为一种沉重的负担,只要开始学习就感到不适和压抑,注意力分散,单位时间内的效率极其低下,而一旦宣布下课或放学便表现出异常兴奋。

2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2.1 自身因素

中学生的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也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2 家庭因素

与父母亲交流的缺失是导致“留守学生”情感缺失的直接原因。他们感到满腔“热情”无处倾诉,心理恐惧,进而导致其心理失衡,从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行为;加上其监护人教育方式不当,动辄打骂训斥,使他们认为自己被“冷落”,压抑了个性发展,降低了责任感及抗挫折能力,最终产生心理问题。

2.3 学校因素

学校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主要基地。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教育工作仍有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生活方式单一,令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一些教师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教育学生时方法不当,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2.4 社会因素

随着现代化信息交流的逐步深入,一些社会的精神污染也日益增多,如黄色书籍、不健康的网络游戏,由于他们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一味模仿,结果造成一些不正常的心理。

3 农村初中必须加强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1 学校要努力营造有利于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

为了帮助学生能拥有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学校可通过家长会、家校e通等方式,与留守学生的监护人保持联系,向家长讲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及特点,使他们懂得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孩子情绪、行为的变化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要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增进家长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孩子的方法要正确,要多尊重、理解孩子,多关心、关爱孩子,多看孩子的优点、长处,多帮助他们自觉克服缺点和不足。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压力不要过大,要为孩子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学生也是社会大环境中的一员。学校可与留守学生所在的社区、德育基地联合,形成合力,共同抵制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净化社会环境。黄桥初级中学每学期都与派出所联合,整治校园周边的网吧,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学生远离了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网络环境,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效果明显。学校还设立法制教育基地,定期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让他们慎重与社会上的人交往。

3.2 学校要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1)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方面的专题讲座,对留守学生进行行为指导、生活辅导等。主要是对一些有心理偏差的留守学生进行诊断和鉴别,针对他们的认识、情绪、意志、行为、人格、性心理健康等进行疏导、调整和矫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

2)建立留守学生心理档案。将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历史或现状记录下来,存入档案中,以便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同时将特殊的案例整理出来,以便对全体学生进行个案教育。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能促进心理健康的活动。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手抄报、宣传栏、校内广播等形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通过社会实践等活动,充分调动留守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在活动中了解父母、体验亲情和社会各方面的关爱,促进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提高留守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教师要以博大的胸怀关爱留守学生,并辅以心理辅导

爱是成功实施教育的源头。有了爱,才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理解他们成长中的烦恼。用一个博大的胸怀,去爱每一个留守学生,真诚地接纳他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去了解、帮助他们;尊重他们的个性,让他们在肯定和信任的目光中成长;增强他们对自己的信任,真正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在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中,笔者坚信陶行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名言。对每个学生的教育引导都有发自内心的感情,没有热爱学生做感情基础,师生就缺乏共同语言,感情就难以融洽,教育就难以奏效。作为班主任,笔者提倡做留守学生的“半个家长”,在这种特殊的条件下担负起一部分家长的职责。留守学生的生活十分单调,双休日更是无处可去。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陪他们在运动场打球,带他们进阅览室或逛书店。每逢传统节日,笔者总是把他们接到家里,共度节日,让他们享受到家的快乐。对于他们的生日,由老师买生日蛋糕,同学自愿买生日礼物(如书、笔等),开好生日主题会,让他们在生日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在温暖中健康成长。

对于那些生病的留守学生,作为班主任更要做他们的贴心人。性格十分内向的女生婷婷,在一次上英语课时,脸色发青,突然晕厥过去。笔者急忙送她到人民医院,为她付钱拿药,后经医生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笔者一边通知家长,一边和学生轮流守护。第二天家长从外地赶回来,激动地说:“感谢老师救了我女儿一命啊!”与此同时,笔者还发动学生给她送去了鲜花和营养品。躺在病床上的婷婷,泪水夺眶而出。病好后,笔者鼓励她:“希望你在今后的学习中开心度过每一天。有什么心事和困难尽管说出来,老师是你忠实的听众,也是你的帮手,希望你把耽误的课补起来。”后来的日子里,她不再自卑了,开始主动和同学打成一片。实践证明,爱心能取得感化的最佳效果。

4 结语

笔者相信:只要各方形成合力,采取合理有效的疏导方法,留守学生的心理是完全可以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的!

青少年心理疏导辅导范文第7篇

公共服务中心(社区办)在社区党工委的领导下,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上半年工作内容作以汇报:

一、社会组织活动开展情况

现有37家社会组织在孵化园申请备案,2016年新入驻的社会组织共计8家,其中11家社会组织将在2016年11月26日备案到期。在培育过程中通过合并整合的方式优胜劣汰,把服务开展较好的组织提前评估考核,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打造出壳,服务社会。

各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功能,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广泛动员辖区居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各志愿团队延续现有的志愿服务内容,每周二、四的心理辅导,每周四下午的义剪活动,截止到2015年底,共服务居民123户,受益人数200余人次;团队及个人心理辅导22场次;英语兴趣课堂共授课37场次;书画协会的各位老师们义务的为辖区青少年开设书法练习课31节;每周五的书法兴趣班连续授课34场次,者愿者们的义务付出,得到了居民的好评与认可。 

社区办在工作中,克服各种困难,通过与合作单位的活动对接,创造性完成了各类活动内容。其中文体类:包扣4月份举办的广场舞擂台赛,5月的春暖五湖健康徒步行,6月的闪闪红星心向党,祖国发展我成长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8月,五湖仲夏夜系列文艺演出,9月,幸福中国梦和谐邻里情文艺演出;10月,魅力金秋迎国庆文艺汇演;11月“爱的路上不孤单”五湖社区婚博会;12月,2016“因你而精彩”新年汇演暨志愿者服务分享年会等演出等。

服务类:开展各类公益讲座10次以上,有很多新的志愿服务人员及团队参与进来,服务如下:其中海天庆城律师事务所、大庆四大帮办律师白海鸥在社区开展多次法律维权讲座、(大庆新闻传媒集团举办庆网公开课中医健康养生)、国学道德讲座(王馨悦老师开展的国学女德讲座)、幼儿亲子讲座(亲子协会会长吴琼开展各种幼儿讲座)、社区卫生站服务站开展的健康宣传讲座。

明泽速读学校开展公益速度阅读活动3次,在社区开展一次,活动得到了居民及社区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在湖滨学校开展了2次,通过课程的开展让孩子们更加热爱读书

开办各类大型文体活动协调场地。联系场外工作、会场布置道具筹备。赞助工作(探望困境儿童的物资共计45000余元,平日组织爱心志愿者慰问张龙琴一家人)设计了“2016年帮扶困境儿童董思睿学习的计划”小候鸟蓝天计划,至今已开课8次以上。

配合各类文体活动“五湖社区擂台争霸赛、困境儿童文艺汇演、

响应市民政局文件 撰写关爱困境儿童。银色暖家、福彩补助、三社联动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书记孔子学堂得申请工作。活动推行过程中受益人数达1000人以上。

图书阅览室:图书以在原有的5000千册的基础上增加到8500余册,2015全年进新书3578本,办理借阅卡34张,共借阅334次,借出183本书;记账借阅564次,充分的保证了居民阅读图书的新鲜性。

二、共青团工作情况

青年之声公共网络平台继续进行,通过每天提出几个关于反映青年成长、身心等问题,并及时给与解答,用来回应青少年的诉求,服务青年成长。

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是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联系和服务青少年的平台。半年来五湖团委联合各个社会组织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切实有效的志愿服务活动?次,如每周三下午开展外教课堂;青少年心理疏导沙盘游戏活动;亲子活动;青少年健康讲座;书法绘画兴趣班等,受益青少年达?余人次。

三、业主委员会工作

1、2016年上半年五湖辖区共有3个小区成立业委会,分别是丽都家苑小区、滨洲华府、湖滨C区,其中丽都家苑小区业主委员会由于物业费存在争议,城管局暂时没有给予备案,正在履行相关法律程序。

2、因银河太阳城小区居民对业主委员会成员工作问题提出质疑后,并没得到妥善解决,继而发生口角进行调节。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2016年社区办预计将开展下列活动

3月8日妇女节——关爱妇女女德讲座

5月 ——春季“健康低碳徒步”行活动

10月1日国庆节——“为祖国庆生” 大型国庆节文艺汇演

11月11日——五湖社区婚介协会第二届婚博会

12月25日 圣诞节前夕 举办2017元旦联欢会志愿者新年分享会

其他工作:

青少年心理疏导辅导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小学生 考试焦虑 心理辅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66-02

考试焦虑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是在应试情境刺激下,以担忧为基本特征的心理状态。它是学生中普遍而突出的现象。适度的焦虑,能活跃思维,提高考试效果;表现过度的焦虑,则会干扰和分散注意力,容易造成思维短路,学生不能正常发挥,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的考试质量。

笔者通过对本校七年级不同班级的40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发现40位同学中,18位同学考试前会很紧张,占调查的45%, 22位同学有一点紧张,占55%,对考试充满信心的同学则没有。这可能与本校地处于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比较多,学生学习相对较困难,缺乏自信心有关。

一、考试焦虑的症状

面临考试,考生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生理症状:肚子疼、心跳加速、食欲不振、睡不着觉、胸闷、尿频、尿急、多汗等。

行为表现:坐立不安、手脚颤抖、手足无措等。

情绪反应:提心吊胆、烦躁不安等。

二、考试焦虑的原因

本次调查中考试焦虑最主要的原因有三个:

(一)担心考得不好,害怕出现不好的后果(例如排名靠后、影响升学),这类学生有17人,占调查人数的43%。

(二)担心考不好被父母责骂,这类学生有13人,占32%。

(三)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因此对考试感到紧张,这类学生有24人,占60%。

(四)其它原因。

可以看到,第一类考生对考试有责任心和自律性,第二类考生为父母而学,第三类则是临时抱佛脚。

三、影响考试焦虑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1.自我期望过高。内在因素是引起考生考试焦虑的决定性因素,一些考生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缺乏全面的认识,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感觉自己力不从心时,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就出现了。

2.知识准备和应试技能不足。有的学生平时得过且过,学过的东西不复习,更别说吃透,考前粗略地看一看,很多学过的知识半懂不懂,考试时往往手忙脚乱、顾此失彼。

3.自信心不足。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考试成绩总也不好。“英语太难了,单词我今天背,明天忘。”“我很笨,都听不懂。”这些都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这些学生自我评价明显低于自己的实际水平,不敢追求本身能够实现的学习和生活目标。

(二)客观因素

1.各方面的压力。来自父母、老师、同学的压力,是影响学生考试焦虑的主要因素。有些父母按照自己的期望来设计孩子的未来,在学习上不断地给孩子施压。最近一项调查发现,有56%的小学生家长、59.9%的初中生家长和58.8%的高中生家长认为:“上学对孩子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考试是检验他们成绩的手段。”而同一班级的学生,由于彼此之间存在着竞争,尤其是成绩好的同学竞争更是激烈,彼此间有一种对抗心理,产生无形的心理压力。

2.学习方法不科学,没有有效的复习计划。调查表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做好复习,没有合理科学地分配好学习时间,不讲究学习效率。这类学生学习很努力,成绩却不理想,对未知的考试结果过分担心和关注,心理总处在一种紧张焦虑状态中。

3.缺乏良好的情绪和意志质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困难面前表现大胆、无畏、果断、坚强――这是一种无可比拟的精神状态。”有的学生却知难而退,在考前及考试过程中情绪波动大,一点小事也能引起他们内心巨大震撼,情绪难以控制。如遇到不如意的事,轻则哭、闹、喊、失眠,重则出走,甚至出现自杀的意向。这种脆弱的心理,使他们在困难前束手无策,产生不安和焦虑。

四、考试焦虑的心理疏导

1.家长应淡化自己和孩子的分数意识。应当确信,关注孩子的学习与学习方法,比关注考试更重要。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时间,让他们的心宁静下来,听听音乐,看看风景,整理一下杂乱的思维,让身心得到静养,让学生从健康和积极的方面看待考试。如果是一个热爱运动的人,不妨参加一些喜欢的运动,跑跑步、打打球,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紧张心理得到不同程度的放松。

2.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教师不在公共场合公布考试成绩,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决定是否公开自己的分数,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对学生多做肯定性评价,多说一些鼓励性语言。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耳说:“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中小学生不具备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别人说他能干,他就认为自己确实是这样,遇事敢于动手去做;别人说他傻,他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失去了动手做的信心。

3.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负担。必要时在考试前做学生的考前心理辅导工作。端正学生的考试动机, 多和学生有效沟通,让学生理解考试只是暴露自己问题的一个方式,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不足,以良好的心态对待考试,使考生学习水平得到正常发挥。

4.确立合理的期望值。学生要对自己的实力有清醒的认识:自己有哪些弱势科目?应该如何分配学习时间?还有多大的提升空间?学生对此心中有数,才能定出一个合理的期望值。期望过高,结果肯定会大失所望;期望过低,估计不足,也考不出正常水平。

5.帮助学生培养健康心态和抗挫折的能力。让学生明白挫折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并不是针对他一个人的,以微笑的态度对待生活,感受生活的温暖和愉快。面对挫折,能做到不灰心,不退缩,就能不断地取得进步。

6.求助。如果出现严重的焦虑,就要去求助于心理医生、家人和教师,家人和教师要给予的是理解和宽容,而不是嘲笑,帮助他们走出焦虑的阴影。

总之,焦虑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和生活,要有意识地疏导和解决它,而不是回避。积极去应对,一切都会迎刃而解的。

参考文献:

[1]《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响应对策》2007年 张向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