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心理辅导的理解

对心理辅导的理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心理辅导的理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心理辅导的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心理压力;对策

一、学校心理辅导的内涵

(一)学校心理辅导的概念

对于学校心理辅导的界定,见仁见智,不同学者的表述不同,角度也不同。著名学者陈家麟对学校心理辅导的界定:“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人际关系中,学校心理辅导人员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使其能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等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做出正确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还有任华良学者给出如下定义:学校心理辅导人员运用心理学及其相关的知识,通过语言、文字、音乐、行为等方法,辅导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给予帮助、启发,解决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使其更好的保持身心健康。

通过对许多学者的给出的概念进行总结,笔者认为学校心理辅导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运用的知识和方法主要是心理学及相关方面;2、学校心理辅导是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行为;3、学校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开发心理潜能,保持身心健康。

(二)大学生心理辅导的目标

对于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具体目标,笔者在这儿借助美国学校心理咨询师协会在1997年通过的《学校心理辅导计划的国家标准》,认为学校心理辅导要促进学生在学习、职业与社会化三个方面的发展,具体如下:

1、学习发展

习得有助于在学校及整个一生中有效学习的态度、知识和技能;完成必要的学习准备,以便能在面临众多选择时能做出决定,包括升学;理解学习与工作、家庭及社区生活的关系。

2、生涯发展

获得研究世界与自我认知之间关系的技能,及做出明智的生涯决策的技能;运用一定的策略来获得成功的和令人满意的生涯目标;理解个人素质、教育、训练及工作之间的关系。

3、社会化发展

获得理解和尊重自我、他人的态度、知识和技能;能够做出决定、设定目标并采取必要的行动来达到目标;获得社会安全和生存的技能。

简单概括,学校心理辅导的三大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学习和发展。

二、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

当代社会大学生已经不是当年稀缺的宝贝,而变得非常普遍,在当代社会中要承受众多的压力,从而导致心理上的压力与疾病。通过一项调查显示,近几年大学生心理压力普遍增加,且引起大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很多,大体可以概括为:经济方面的压力、竞争造成的压力,就业压力及社会负面影响导致的压力等。

(一)经济方面的压力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市场经济使得部分人先赋予起来,但是大部分人才刚刚脱贫,而大学教育一般是收费教育,学生的年学费一般不低于4000元,有些学校的部分专业甚至一年上万,这比起20年前,费用增加了20多倍,但是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只增长了不到5倍,农村收入增长更加缓慢。一个农村家庭要面对每年几千元的学费和生活费显然有很大压力,而且当今高校中人际关系交往经济化,学生之间喜欢盲目片比,这就使得他们会产生很大的压力。

(二)竞争压力

最近的复旦大学投毒案又将高材生的心理压力问题推上了舆论的风尖浪口,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导致在校生不断增加,大学生开始在学校就要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每年有几百万学生走入大学,这些天之娇子在进入梦想中的象牙塔之后发现自己和别人相比也没有太大的优势,他们的优越感荡然无存。而进人大学成为众多压力的开始,高考时一般只会考虑学业压力,而入学后要面对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等,由此引发了很多大学生心理问题,而且全国因心理问题发生人身事故的大学生并不在少数。

(三)就业压力

更大的压力是担心毕业即失业。人社保公布的2009届及2010届毕业生最终就业率分别是87%和90.7%,这两年麦可思的调查结果则分别为86.6%与89.6%,差别不大,2011年麦可思公布的最终就业率是82.1%。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是总体就业率为90.6%,相差8%个百分点。不管具体的原因为何,我们可以看出有一大批学生毕业后就失业了,按照基数为700万计算,17.9%的人数是125万,这么庞大的未就业人数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就业压力。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每年高校普通毕业生数量还在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就业压力也成为大学生面临的最主要压力。

(四)社会负面影响的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很多西方思想不断涌入中国,市场经济也开始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及诱惑,这也使得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环境收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很多学生收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因素的而影响而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可自拔,这些都是社会负面的影响造成的大学生心理压力。

平常还存在更多类似的压力源,比如必须面对的冲突、被老师批评、即将到来的考试等,都会让学生产生身体和情绪上的压迫感,造成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压力和困惑,导致心理发展不健康。为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现代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排除压力,维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作为人生主要的过渡时期,大学生正在从心理不成熟向着成熟过渡,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性格及人格的完善阶段,一般会存在理想与现实、情绪与理智、独立与依赖等种种矛盾。这个阶段中,他们需要面对外部环境的重大转变,开始面对人生的一些抉择,比如学业、恋爱、生存等等,这个时候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特别是在心理不适应这种环境的情况下。近年来,大学校园时常发生一些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悲剧,正因如此,国家教育部专门强调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工作,在2011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被列为必修课。虽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教育部及学校都做出了相应的举措,但是整体效果并不明显。

(一)心理教育课程体系的不足

大学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学生心理教育的主要方式,其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的辅导及心理适应力把握,同时还有对自我意识、情绪的调节,对挫折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应对等等,这门课程一般是采用理论讲述的方式进行,这就导致这些理论仅仅停留在课堂层面,实际训练极少。心理教育类课程应该仅仅围绕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必须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这显然和课程的开设方式格格不入,这就导致了虽然开设了此类课程,但是对学生并没有太大帮助。

(二)大学生对心理辅导的认识不足

除了课堂教学,心理辅导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我国的心理咨询比欧洲起步晚,很多大学虽然设置了心理辅导办公室,但是形同虚设。大部分大学生根本不理解什么是心理咨询,甚至大部分学生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对其思想工作的汇报,更为偏激的认为只有“精神病”才需要所谓的心理咨询,因此很少有学生主动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但是实际上大学生30%左右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且逐渐增多,这种对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不正确的思想认识,阻碍了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另外在中国,心理咨询师的整体素质不高,参差不齐,大学中从事心理辅导咨询工作的人员缺少专业的严格训练,这也成为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一种阻碍。

四、高校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对策

高校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最为直接的影响,因此高校应时刻关注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应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对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和完善,普遍推广个性差异式教育,即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这是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要想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首先需要学生对心理辅导形成正确的认识,为此要对心理辅导进行普及宣传,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宣传,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主动寻求心理辅导的帮助。要宣传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解析心理现象,让大学生了解到常见的心理问题,成因与表现,然后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处理。这种宣传普及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心理辅导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辅导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要坚持预防为主,发展为辅,不仅要发现和解决问题,更要普及、宣传、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做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这才是心理辅导要达到的最有效结果。

(二)学校应为心理辅导提供必要的软件硬件资源

学校要重视对大学生心理辅导老师的筛选,形成年龄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要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老师在专业、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大学生心理辅导老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要合理安排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提高心理辅导老师的积极性。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场地、设施和经费是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基础,在“寝室一公寓一学校”心理辅导体系中,要保证公寓心理辅导的场地、设施和经费。比如,在公寓中建立心理宣传栏,建立公寓心理咨询室,有条件的公寓应该配备心理活动室,播放心理电影,进行团体辅导,开展心理文娱活动。学校应保证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活动的经费,对大学生心理辅导经费进行规范化管理。

(三)心理辅导从“专职”变“兼职”

心理辅导并不能限定为仅仅是心理老师的课程,而应当将这种思想管疏导每个学科的教学中,也就是授课老师也应该将心理辅导作为自己教学的一部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心理素质的提升与锻炼。实际上在很多学科中都有很多适合做心理辅导的基础材料,特别是一些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场合非常适合做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创设。因此各专业教师都应该充分利用其教学资源,并和有关的心理辅导内容相结合,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心理教育,从而更大程度上增强心理辅导的实用性。

对心理辅导的理解范文第2篇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由经过短期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需要心理帮助的人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从而使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向健康的积极方向发展。这里的“朋辈”含有“朋友”和“同辈”的意思,他们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具有年龄相近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1]。朋辈心理辅导始于上个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期,心理辅导专家 Hamburg和Varenhorst等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起了朋辈心理辅导运动。由此,朋辈心理辅导逐渐为大家所熟悉和认同[2]。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开展心理知识普及、心理情感沟通、心理矛盾化解等活动,帮助他人解决日常心理困扰。朋辈心理辅导不同于一般性质的聊天,又不及心理咨询师辅导的专业性。朋辈心理辅导员所从事的是一种类似于心理辅导的帮助活动,因此朋辈心理辅导又被称为“准心理辅导”或“非专业心理辅导”。朋辈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我国,朋辈心理辅导发展较晚,对许多军校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心理辅导模式。

1 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

1.1 群体社会化理论 在看待同伴群体对个体与社会的影响方面,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父母行为对儿童心理特征的形成无长期效应,同伴群体才是心理功能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个体的社会化源于对某个群体的认同,即将自己归入到一个特定的群体中,并与其他群体进行比较和区分。有关对青少年社会交往的研究发现,消极的同伴对男孩的影响要比女孩大,而积极的同伴对男孩和女孩的影响同样重要[3]。

1.2 社会学习理论 从社会学习的观点来看,同伴提供了行为的榜样和社会模式。同伴间的互动,往往强化或惩罚了某种行为,从而影响了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同伴教育应用人们分享知识和技能的方法,用同伴的正确言行影响受教育者,这不仅能使同伴教育者自身受益,而且使受教育者也获得进步,取得“双赢”的结果。另外,由于同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持续接触,还能强化对教育者的影响。

1.3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心理学思潮和革新运动。它认为充分尊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一切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提出的理念,如相信人是有能力、有价值、有责任感的,人应该得到尊重和信任,心理咨询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同龄伙伴有共同的爱好、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彼此之间容易理解、沟通等都对朋辈心理辅导很有启发。

2 在军校研究生中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弥补军校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 由于军校教育管理方式的特殊性,军校研究生在享受更多更好教育的同时,也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军校愈加重视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但是专业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数量仍然难以满足军校研究生对心理服务工作的需求,军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基于这种情况,在军校研究生中选拔、培训优秀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能有效缓解军校专业心理服务力量不足的压力。

2.2 满足军校研究生的心理需要 研究显示,当大学生出现心理压力、需要得到心理帮助时,59.4%的学生会选择向朋友和同学倾诉,17.7%会选择沉默,8.6%会选择向可以信赖的老师和长辈倾诉,5.8%会选择求助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2.7%会选择告诉家长[4]。军校研究生往往排斥权威,喜欢向同龄人打开心扉、相互交流、倾诉烦恼。他们往往很重视与倾诉对象交流时的气氛,希望能在轻松、熟悉的环境中探讨自己的问题。相近的价值观、相似的经验和生活方式,使得朋辈心理辅导能很好地满足军校研究生的心理需要。

2.3 有助于军校研究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军校研究生中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改变了以往军校研究生只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使军校研究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中的助人者,在学习了一定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技巧之后学以致用,不仅帮助身边的同学解决心理问题,而且还提高了自己的心理调控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军校研究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2.4 提高军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国内外研究显示,朋辈心理辅导能够在某些方面给受助者带来积极的变化,在使当事人情绪好转这个层面上最为有效。由此可见,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受助者遇到心理困扰时及时提供鼓励和支持,不但能使其增加信心、实现有效调节,而且还能使其在情绪、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变化和改善。朋辈心理辅导对军校研究生的心理问题能够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能有效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3 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实施

3.1 选拔队伍 朋辈心理辅导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潜质。因此,首先应严格选拔朋辈心理辅导员。一个优秀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应该具备健全的人格特征、积极的人生观、助人的爱心和耐心、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选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必须是在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价值等方面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他们在共情等方面要具有良好的唤起与提升,具有感受他人、理解他人的能力。在选拔过程中,可借助艾森克人格问卷、SCL90问卷、倾听商数自评量表等测验进行筛选[5]。

3.2 系统培训 朋辈心理辅导效果如何,取决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对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系统培训非常重要,主要包括知识技能培训、辅导原则与道德的培训两个方面。知识技能培训主要包括: 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的自我分析、管理和调控能力和技术,心理辅导与咨询方面的主要理论和知识,心理调节与干预技术以及会谈的技能技巧等。朋辈心理辅导过程中,辅导员还要遵循辅导与咨询的道德规范,不可利用受助者可能产生的感激之情为自己谋取私利或发展工作以外的利益关系。在培训形式上,主要包括引导阅读专业书籍、听专家讲座、进行案例分析、开会交流心得、观摩心理电影、教师指导下的模拟咨询等。

3.3 分层互助 军校研究生的心理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适应准备阶段、稳定发展阶段、趋于成熟阶段。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只有结合军校研究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进行,才能更好地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扰。因此,应建立分层心理互助模式。建立由高年级学员辅导、培训低年级学员,同年级学员互助的阶梯式分层心理互助模式,能使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朋辈心理辅导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将同年级和跨年级的心理辅导模式相结合,以建立更加有效的朋辈心理辅导模式。

3.4 教育普及 要想充分发挥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带动作用,可以依托朋辈团体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普及教育活动。一方面可以通过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利用校园广播、编印刊物、橱窗、板报、校园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朋辈心理讲座、朋辈心理剧、朋辈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趣味心理游戏、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健康教育月(周)等系列活动对军校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通过互助式心理训练、心理激励、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军校研究生进行心理调适,从而帮助他们释放心理压力,发掘潜能。

3.5 督导评估 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员毕竟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者,他们的知识、能力、经历决定了他们只能对受助者提供有限的帮助。他们的作用主要是及时调节同学的不良情绪,缓解他们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或为个别同学做浅层次的心理咨询。当遇到的辅导困难,超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能力时, 或当受助者对其服务不满意时,要有把当事人及时转介给专业心理辅导人员的意识。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要在专业心理学工作者的指导下进行,以便不断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的技巧,及时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惑和难题。军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应定期对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纠正。

综上所述,朋辈心理辅导是开展军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之一,它的工作定位主要是发展性心理辅导。我们必须从军校研究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积累军校研究生朋辈心理辅导的经验,以期进一步做好军校研究生的心理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 蔡秀娟,黄东,鲍金勇,等.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与探讨.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6(4):6367.

2 杨思帆.“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高校心理辅导中的效能性分析.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2):132134.

3 苏英姿.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构建.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27(4):174177.

对心理辅导的理解范文第3篇

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和加拿大,上世纪末广泛推行于欧美;20世纪70 年代在港台开始逐渐兴起,90年代中后期引入大陆,作为高校心理教育的重要补充得到了迅速的推广。至2009年,全国已有超过60%的高校建立朋辈辅导员制度。经过全国高校心理辅导工作者的多年积极地实践检验,充分证明了朋辈心理辅导的价值。

通过CNKI查询,2002年以来,国内有关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论文越来越多, 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赵霞等[1]在2014年采用16PF人格问卷对232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发现,护士心理健康问题较医生更为突出。张斌[2]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年轻的护士心理健康比年资高的护士差。针对此问题,国内学者在论文中提出了各种护理心理的干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朋辈心理辅导在高校年轻大学生上的成功实践,同样可以在临床低年资护士心理干预上起到重大作用。

1 朋辈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朋辈心理辅导符合低年资护士的心理需要

据李美艳[3]调查研究表明82%的低年资护士心理压力或思想困惑时找朋友倾诉。而朋辈辅导具有自发性、义务性、亲情性、友谊性和简便有效性等特点,恰恰符合临床低年资护士的心理需求。

1.2 朋辈心理辅导可以相互鼓励,共同提升心理素质

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心理互助中,不仅仅帮助他人缓解职业压力,解除心理困扰,给予情感的支持;同时可以认识他人,反省深化认识自己, 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1.3 朋辈心理辅导是医院专业的心理干预的重要补充

临床的低年资护士长期轮流值夜班,工作强度大,临床技能考试和培训繁多,很难抽出时间参加护理的心理辅导。即使低年资护士参加有限的护理的心理辅导,而辅导教师由于角色、地位、年龄、经历、价值观等方面与护士存在差异,很难真正走进低年资护士心里,从而流于形式敷衍了事。而朋辈心理辅导员为低年资护士同事,有共同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排班,心理沟通随时随地进行,干预效果显著。

1.4 朋辈心理辅导可以配合科室护士长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事件

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在生活和工作中近距离的接触和观察同伴,及时了解同伴的心理动态,发现个别护士的严重心理问题(如离职倾向、工作委屈等),及时向护理长反应,积极地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的事件。

2 构建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切实提高实效

2.1 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培训和考核

朋辈心理辅导员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后期培训和朋辈辅导的效果。朋辈心理辅导员必须经过“自愿报名、面试筛选、认真培训,合格上岗”的流程,把好选拨、培训和考核关。报名中必须保证公开和自愿的原则,选拔心理健康、乐于助人、业务能力强、人际交往能力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比较强的护士,有计划的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培训,设计并模拟丰富的心理辅导案例,不断改进科学简单的考核的内容和办法。

2.2 朋辈心理辅导的工作途径

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主要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心理咨询工作,如个别会谈、网络平台等。

1)个别会谈:与专业咨询相比,朋辈心理辅导不受时间、场地等因素影响,及时的给予有心理问题的护士同志相应的帮助。在平时的沟通交流中,朋辈心理辅导员运用所培训的沟通技巧和心理咨询技巧潜移默化的排除同事心理困扰。

2)网络平台。QQ和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的出现,使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进一步的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更好的及时的解决护士的心理问题,使得朋辈咨询在空间上和时间上进行进一步的扩展。

2.3 朋辈心理辅导的管理

医院首先要建立医院-护士长-朋辈心理辅导员三级管理机制,健全朋辈心理辅导的规章制度,成员接受护理部的定期管理。管理部门对其表现,及时反馈,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彰。

3 朋辈心理辅导需要注意的问题

朋辈心理辅导虽在高校取得巨大成功,但在临床低年资护士心理辅导上还处于摸索阶段, 在实践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心理辅导过程中,心理辅导员的自身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很重要。管理部门要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业务指导和道德培训。

2)心理过程中,注意遵守保密原则。遇到困难情况及时经过当事人同意进行小范围的转介,不能随意拿当事人的问题和他人探讨。

对心理辅导的理解范文第4篇

我们的研究在实际的调查和对各种心理素质的测量基础上,运用森田心理疗法的理论设计并实际进行了高三考生的团体心理辅导。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团体辅导,实际干预考生复习备考的心理问题,改善他们的情绪状态和适当调整对于自己的期望、看法,保持平和的心态,提高复习、考试的效率。

我们的目标有二:一是通过实际应用以森田疗法为理论基础的团体辅导,探讨这种理论对于调整高三考生心态的有效性;二是探索开展团体辅导的有效模式,包括辅导对象的选择,辅导的时程,辅导的内容与组织形式,辅导的效果评估及辅导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等等。

一、辅导方案设计

1. 筛选标准

(1)标准一:神经质度>=15且考试焦虑分数>40。在高三年级全体学生进行“神经质度”的测量和考试焦虑测验TAI,筛选出神经质度得分大于15且考试焦虑测验得分大于40分的学生名单,作为辅导的对象群(神经质度的量表来源于日本森田疗法网站)。

(2)标准二:面试及征询学生的辅导意愿。根据尽量不来自同一个班级的原则,对来自辅导对象群的10名学生发出书面的邀请,并通过面试,介绍辅导的目标与内容之后,征询接受辅导的意愿。最后,确定本次辅导的成员,在辅导协议上签字。

2. 辅导过程

(1)森田疗法的简介(1课时)。第一阶段,主要介绍高三的主要心理问题,指出虽然考试给考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如何应对却是每个人的选择。情绪困扰、心态失衡往往会较大程度影响考生的复习、备考状态。其实这里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性格的因素及人生的态度问题。而森田疗法的实质就是一个对疑病素质、不当生活态度的纠正和改善。

(2)森田神经质的讲解、精神交互作用及疑病素质学说(2课时)。第二阶段,主要是讲解森田疗法基本原理,包括的内容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区别、神经质的性格特征、疑病素质、精神交互作用、森田疗法的住院治疗阶段特点、情感与行动的规律、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外表自然、内在健康、行动准则、烦恼及解脱等。

(3)结合案例,讲解(3课时)。第三阶段,主要是结合案例,进行小组的讨论及分享联系自身的体会。

3. 辅导的组织

由1名指导教师和10名同学组成辅导小组,每周二中午11点50分至12点40分进行团体的心理辅导,包括个别时间的调整安排,共持续6周。小组成员撰写森田日记,接受辅导教师的批阅及指导。

二、效果评估

1. 前测及后测

为了评估以森田理论为基础的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本辅导开始前在筛选辅导对象时曾进行了考试焦虑测验(TAI)的心理测量,6次辅导结束后,又对辅导成员进行考试焦虑测验(TAI)的后测。将两次的测验分数进行相关样本的平均数差异显著性分析,得出相关数据。数据表明,辅导组的成员在团体心理辅导后,考试焦虑水平发生了显著的下降(p

2. 辅导成员的感受分享

从学生的感受反馈来看,学生认为“有帮助”,有10人,其中,认为“非常有帮助”的有3人;认为对于考试的焦虑“减轻”的有7人,认为“还是焦虑”的有3人。对于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他们均表示接受,并且认为比较适用。但是,有个别成员认为,森田的理论过于抽象,在实践中难以把握。

三、讨论

1. 辅导对象的选择和人数的考虑

本次团体心理辅导对象的选择是在两次心理测量的数据基础之上进行的,筛选标准为神经质度得分大于15,考虑焦虑测验得分大于40分。而之所以确定这两个标准是因为第二部分的研究结果,高神经质度组(神经质度高>15)与低神经质度组(神经质度<15),在短期精神症状、考虑焦虑和睡眠质量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而考试焦虑测验大于40分的标准是一个主观暂定的标准,是直接与本次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相关的。根据团体心理辅导对于人数的要求,我们选择了10人,以便于辅导过程中的讨论、分享和交流,以及个别学生的追踪干预。实践下来,我们发现这两个标准还是比较合适的,我们的标准并不是过高,因此筛选出来的人数还比较多,可以满足继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需要,但并不是每个筛选出的学生都愿接受团体心理辅导,这里面包括很多原因。比如高三的学习生活节奏快,时间比较紧张,他们不愿付出心理辅导的时间,还有他们对心理辅导比较陌生,存在恐惧或缺乏信任的心理。所以,在对筛选出来的学生发出邀请信时,适当多发出一些是必要的,即便人数多了些,也可作为下一个心理辅导团体的后备人选。另外,对什么是心理辅导要给予更多的解释,对方法要介绍得详细,让学生有信任感。

2. 组织形式的考虑和辅导内容的考虑

团体心理辅导采用小组的方式来开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二个阶段是集中上课,由教师讲解森田疗法的主要观念,包括疑病素质、精神交互作用和“不安常在”,“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第三阶段,结合案例来讨论学生出现森田神经症的根源及解决的办法,这个过程允许学生提问,发表自己的看法;让每个学生分别来介绍自身遇到的困难及对于森田理论的实践感受和问题,让其他成员来分享或提建议,最后由教师作指点及小结。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小组成员提供额外时间的咨询或指导。森田理论的确有些抽象,尤其是对于高中生来讲,不过,这也正是问题所在。我们心理辅导教师的任务就是——将抽象的森田理论转化为高中生易理解的课程,具体来说,就是选择什么样的内容要点,结合怎样的生活例子来帮助理解,如何布置作业和指导。

3. 辅导时程的考虑与不足

辅导为每周一次,总时程为6周。第1次的主要内容为把高三的学习生活与森田理论联系起来,第2、3次的主要内容为森田理论讲解,第4、5、6次的主要内容是结合案例交流学生运用森田理论的实际感受,并作指导。除了6周的集中学习之外,还辅以阅读相关的材料,以便加深学生对于森田理论的理解。现在看来,时间的间隔可能有点长,两节课之间,有个别的同学并没有按照要求来记日记,或不符合要求;还有的,过了一周后,已忘记上周的内容。另外,教师并没有去了解本次的团体心理辅导的长期效果,比如一个月、两个月乃至更长的时间后,参加辅导的学生各项指标的变化。

4. 辅导效果和测评的考虑

对心理辅导的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室友本是最亲密的朋友,但是,从震惊全国的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到201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被害事件,再到2016年四川师范大学芦海清被害事件等等,高校接连出现多起“同室操戈”的寝室悲剧,不得不让人在震惊的同时,感叹着“同窗共读,相煎何急!”因此建设一个和谐的寝室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着重探讨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团体心理辅导的运用。

一、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大学生寝室文化”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上海交通大学首先提出,1997年原国家教委发文予以肯定,2002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寝室是大学的细胞,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家”,据调查统计,89.5%的大学生平均每天在寝室的时间在10小时以上。

1.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寝室一般是由4个及其以上的大学生组成,是大学的细胞。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子系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力保障

寝室是大学生“三点一线”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力保障。大学生要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学习,在寝室有足够的休息是最基本的“硬件”,在寝室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则是最重要的“软件”,可以说这二者缺一不可。

3.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不可缺的土壤

寝室是大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保守估计一般大学生平均每天呆在寝室的时间在10小时及以上。在寝室这样相对封闭和私密的环境中,室友们的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生活习惯、性格、爱好等真实地通过寝室室友之间的相处和交往表现出来。和谐的寝室交往氛围可以让室友们拥有良好的内心体验,反之则会让室友们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等。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

团体心理辅导(groupcounseling),又称小组咨询、群体咨询、集体咨询、团体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运用心理学技术为团体成员提供帮助与指导的辅导方式。它通过团体内部成员之间相互的人际交往,促进成员在交往中通过体验、观察和学习,帮助成员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力,培养自助和助人的能力。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已有十几年的实践与经验,它有如下几方面的优势。

1.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感染性强

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老师对多个团体成员即以寝室为单位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集中的心理辅导。此方式节约了时间、人力和场地等,极大地提高了心理辅导效率,符合经济原则。一个寝室就像是一个浓缩的微型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一些活动,团体能为个体提供一面镜子,得到多方面的回馈。团体心理辅导参与者可以在成员身上观察发现自身的缺点和别人身上的优点,相互学习,相互感染,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2.改善情感体验、形成规范

团体心理辅导是将具有不同人格特点的个体以寝室为单位组织到一起进行辅导,参与者之间有一定的共性,有和谐共处的一致愿望。团体成员之间希望获得更多的彼此了解、关怀、支持、鼓励、欣赏、帮助等正向互动,少一些彼此挑剔、指责、讽刺、欺骗、打击等负向互动。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实现使参与者在团体活动中彼此发现团体成员的优点,产生对团队成员新的正向认识,进而产生亲密感、归属感,安全感,减少参与者的心理防卫,实现相互支持、相互帮助,达到增强参与者的自信心,提高参与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团体成员可以在互动中获得愉快体验,可以形成团体共识,从而形成团体规范,并为团体成员所认可和遵守。人是社会性动物,个体作为团体的一份子,需要和期待在团体中才能得到满足,即个体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个体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需要不同的团体给予支持和帮助,因此团体的约定俗成的规范在团体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有助于更好巩固效果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注重在实际情景中,通过尝试各种生动有趣活动方式,为团体成员提供与室友更多的交往机会,体验亲密的内心感受,满足室友们社交的需求。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团体成员可以在其他参加者和辅导老师的反馈中获得裨益,也可以给其他参加者提供帮助,团体成员一起尝试新的行为,来改善原有的相处状态,是团体成员获得归属需要的满足,具有给予自己和他人爱的能力。参与者在心理辅导中感受的充满信任和爱的能力,更容易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而达到巩固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果。

4.有助于发展适应的行为

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很大程度上与认知有关。片面的、非理性的认知常常是个体产生负面情绪的主要原因。在寝室人际交往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个体缺乏对自我的客观评价,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容易对他人产生片面或不正确的认识,从而对他人缺乏包容、信任、或过分依赖等,难以与寝室室友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良适应,均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得到有效的改善和矫正。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1.甄选团体心理辅导成员

心理辅导老师准备宣传资料、招募和甄选团体心理辅导成员。团体心理辅导老师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对将进行的以寝室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尽可能让有需要的大学生了解相关信息,进而自愿报名。此外,即使是主动报名、自愿参加的申请者并不一定都适合成为团体辅导的成员,因此需要在参加报名的大学生中通过面试、心理测验、书面报告等形式进行筛选并和适合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成员签订团体心理辅导协议。签订协议后对团体成员进行深入的了解,收集参与者的个人、家庭等方面的信息,分析每个参与者的情况、问题。心理辅导老师根据掌握的信息和团体成员一起拟定心理辅导计划和心理辅导目标。

2.建立信任的团体心理辅导关系,营造和谐氛围

信任的团体辅导关系、和谐的团体氛围是团体心理辅导成功的前提和关键。第一次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心理辅导老师需要运用适合团体成员的暖场活动,尽可能让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尊重和配合。为保障团体发挥正常功能,成员之间要遵守团体的相关规则。建立好规则后,团体心理辅导老师运用寻找相似性、鼓励成员相互交谈、用心聆听等方法,充分让成员投入到团体之中,建立充满凝聚力的团体,为团体心理辅导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3.团体心理辅导实施阶段,促进团体成员自我探索

心理辅导老师先通过各种心理辅导方法如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等带领成员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鼓励成员主动探索和感受个人的态度、感受、价值和行为等,加强对自我的认识,学会悦纳自己,在提升自我自信心的同时,学会认识别人,理解和接纳别人。再将团体辅导中的感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和行动中,不断改善自我的适应力。

4.协助团体成员总结团体经验

团体心理辅导老师采用各种形式有效把握最后一次团体辅导时机,让团体成员在圆满、积极、温馨的氛围中结束团体辅导,有助于成员将在团体辅导中体会和学习到的情感支持、积极心理体验、重建的理性认知、适应行为等得以完整梳理和巩固,为未来没有心理辅导老师和团体成员扶助的生活做好准备。

5.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评估

团体心理辅导监督与评估是对团体心理辅导的全过程进行的辅导效果的质量评估。团体心理辅导老师可以根据团体心理辅导前、中、结束期采取行为计量法、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和问卷法等多种方法对团体心理辅导进行评估,了解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估进行分析,成功的经验继续发扬,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改进。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期,加强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在寝室文化建设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大学生有效化解心理困惑与危机,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调整能力,构建理性的认知,传递正能量,培养其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减少不和谐因素,让大学生拥有自助和助人的能力,为未来快乐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燕.浅谈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

对心理辅导的理解范文第6篇

曾有媒体进行过一项高校流行语调查,“郁闷”一词以55%的得票率高居榜首,郁闷的本质是目标迷失和自我失落。由此可见,作为承载社会、学校、家长、亲戚朋友和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知识群体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愈来愈发人深省,朋辈心理辅导的发展便成为一种必然。

一、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概念和方式

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汉语词典》一书中,“朋辈”指朋友们,“心理”指人的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如感觉、知觉、思维、情绪,“辅导”指帮助和指导。笔者认为,朋辈心理辅导即非专业工作者就当事人提供的情况和要求,与当事人一起时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商讨,帮助当事人更有效地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辅导,而是带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心理助人活动。朋辈在此指的是“朋友”和“同辈”,在高校就是年龄相当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人员与当事人大多是年龄相近,心理距离较近,并享有共同价值观念,学习生活的朋友和同辈,具有鸿沟小、防御性低、共通性大、互动性高等先天的优势。

朋辈心理辅导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因而,朋辈心理辅导员在辅导时,要对当事人持真诚、接纳和理解的态度,以使当事人产生安全感,而当事人也只有在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才能向咨询员敞开心灵之门,最终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朋辈心理辅导员不要主观地指示当事人一定要怎样做,而要与当事人共同讨论、分析,由他们自己进行选择,这有利于调动当事人自我的力量来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辅导员要深切了解及体会当事人的心态和处境,从中协助他在成长的道路上去处理自己的难题,以建设性的朋辈关系和互动原则以及“他助――互助――自助”的运行机制,使得朋辈心理辅导的过程成为一种民主性的助人和自助的过程。

二、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和特点

从人的认知发展来看,学生与同龄人的交往对其主观世界的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交往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并成为刺激其主体发展的有利力量。大学生选择心理调节的方式是依据心理上的亲密程度来进行的。当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首先求助对象也许是他们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而不是心理辅导员或其他社会工作者。可见,朋辈心理辅导在某种意义上比心理辅导所涉及的对象更多,它在调节当事人情绪,使其重树信心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作用。

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友情效应,它所反映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同学和当事人之间的友情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辅导的沟通和深入。朋辈心理辅导员也是学生,容易得到同学间的理解,相互间容易沟通,他们和有心理困惑的同学可以起到良性互动作用;作为大学生的他们对各年龄段同学情绪变化规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辅导原则、辅导技巧,因而又比简单的朋友疏导更为有效。此外,朋辈心理辅导还具有时效性强和简便易行的特点。由于是身边的同学,朋辈辅导直接迅速,从而能够及时有效地缓解当事人的心理压力。同学间的问题,他们可能比老师发现得还早,对实施监督以及改善环境都极为有利。

三、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积极作用

辅导是一种思想(信念),是一种情操(精神),也是一种行动(服务)。它是基于对人类的基本关爱,以协助学生自我了解为起点,以协助学生自我实现为目的。从残忍的硫酸泼狗熊事件、离奇的铊中毒事件、震惊全国的马加爵等事件反映出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得不引人深思。因此,朋辈心理辅导精神的发扬,对维护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健全心理危机的预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对心理辅导的理解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辅导员;角色协调;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

大学生心理辅导不仅是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的任务,同时也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任务,心理辅导的对象也不仅仅局限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应该扩展到潜在心理问题学生,甚至是心理健康学生。借鉴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开展辅导员工作,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忽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个人价值,深层次的心理动力不足的问题,体现了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人性关怀的理念。

一、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psychological guidance)是指由心理学专业人员和具有较高心理学素养的人员,对需要得到心理学指导的个体或群体提供心理学帮助的过程。而学校心理辅导是为了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充分挖掘个人潜能,形成和谐完美人格,从而给学生提供心理上帮助的过程。

1.消极心理学对于心理辅导的影响

当前对大学生心理辅导的模式基本沿袭了以往的消极心理学模式,主要关注的是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被喻为“消防工作”或“心理垃圾处理站”,总是在做事后的补救工作。消极心理学取向也使得广大学生对心理辅导存在普遍的误解,似乎寻求心理帮助就是存在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这种标签效应造成的压力氛围使得很多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不愿意主动寻求心理帮助,每年很多高校大学生自杀案例就是明证。

2.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辅导的诠释

积极心理学开始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关心人的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如乐观、希望、自我接纳、自尊、宽容、逆境中的心理弹性、审美体验、智慧灵性等;其二,关注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等;其三,关注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包括社会凝聚力、利他行为、社会责任感、宽恕、仁慈、爱的能力等。积极心理学视域中的心理辅导的内涵和外延被大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不仅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关注帮助学生挖掘心理潜能,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并将心理辅导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辅导的对象不再是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而是全体学生都需要激发起积极成长的力量,促使他们不断自我完善人格品质。心理辅导也不再是消极的识别和治疗,而是营造积极和谐的群体氛围,从而达到主动预防的目的。心理辅导的形式不仅包含心理咨询室的高度保密的心理咨询,而且更融于心理游戏、班集体活动、辅导员班主任的个别谈话等一切教育契机之中。

二、开展心理辅导对辅导员的要求

1.需要具备扎实的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

高校辅导员正在走向职业化、专业化甚至专家化,辅导员不仅需要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需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心理辅导是高度专业化的技能,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但是绝大多数辅导员没有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背景,很多高校采用的专家讲座式的培训形式,培训形式零散,并且由于与职务、职称晋升联系较少,培训效果受到了很大限制。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是系统的心理辅导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可以极大地提高心理辅导的能力水平。如果能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与高校辅导员的职称、职务晋升联系起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辅导员学习心理辅导知识技能的主动性,从而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步。

2.需要积极的人格品质

心理辅导要求在咨询师和求助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咨询关系,心理辅导过程需要咨询师真诚、热情、接纳、宽容、尊重、通情达理。辅导员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其自身积极的人格品质对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十分重要。积极的人格品质既来自于自身的积极修炼,同样来自于关心辅导员的物质和精神诉求,关心他们的成长,营造和谐的组织氛围,引导辅导员发现自身的美德和优势,让每一位辅导员都能体验到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感、事业快乐感、工作流畅感,拥有自尊、自信、乐观和求知激情及创造力,从而使每一位教师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用自身的优势和美德去感受生活,积极工作,关爱学生,教育学生。

3.需要良好的角色协调能力

教育管理中,辅导员虽然可以运用人格影响力,但是难免需要运用权威影响、纪律强制、批评教育等手段,因而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经常是不平等的。而心理辅导中,辅导员运用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等心理辅导技术,强调辅导员和学生的平等性。再者,心理辅导要求对学生隐私严格保密,而学生则担心辅导员是否会将自己的隐私作为教育其他学生的素材。因此需要辅导员具有良好的角色协调能力,将教育管理和心理辅导两种角色协调起来,角色协调性包括角色统一性和角色转换的合理性。

角色统一性。如果一个学生出现厌恶学习、违反纪律、人际关系障碍等问题,传统意义的教育管理往往浮于表面,简单地摆事实讲道理,并未深入学生的心灵,教育效果受到很大限制。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出现问题背后往往有深层的原因,他们的故事需要辅导员来倾听、接纳、理解。一个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辅导员,学生才愿意敞开心扉,深层次开放自己,帮助他们疏导堆积在心灵深处的负性情绪,调整不合理认知,达到深层次教育转化。此时,教育管理和心理辅导两种角色就是统一的。

角色转换的合理性。不可否认不少学生存在着贪图安逸、自由散漫等消极心理,组织的纪律规范、活动效率需要一定的强制性,违反纪律给予批评、惩罚也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充分的教育在先,适当的批评、惩罚在后,对事不对人,尊重学生的隐私,让学生体会到对他们的关心爱护,绝不利用职权宣泄个人的消极情绪,这样更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当需要心理辅导时,学生也能敞开心扉,此时的角色转换就是合理的。当然心理辅导尽可能地远离办公场所,营造一个平等、温暖、安全、隐私的环境更有利于心理辅导的顺利进行。

三、辅导员如何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它是通过团体中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与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  1.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

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针对全体同学,可以促使其发现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融洽群体氛围,增强班集体凝聚力,更好地帮助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例如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为活跃班级氛围,让学生热爱班集体,热爱大学生活,可以将成员按照生日所在的季节分成春夏秋冬四个组,小组内部互相做“串糖葫芦相识法”的自我介绍,小组之间做“心有千千结”的游戏,可以开展如“绑腿跑”趣味竞赛。还可以做一些“相见欢”、“找朋友”等热身游戏,活跃团体氛围。再如针对学生成长发展中遇到的学习适应、宿舍人际关系、恋爱、考研、就业等发展性问题,将团体辅导融入主题教育活动之中。笔者曾就大学新生生涯规划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第一步,“说说高中的苦”,宣泄负性情绪;第二步,描述“你眼中的大学生活”,将不合理认知显现出来;第三步,“理想与行动”,互相交流大学阶段的学习规划,进行自我教育;第四步,辅导员通过正反两面生动事例教育和优秀学长的交流分享,阐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通过团体辅导形式的主题教育效果远远好于被动灌输的讲座、报告等形式。

2.治疗性团体心理辅导

治疗性团体辅导就是将存在同类问题的学生组成治疗性团体,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一个领导者可以同时指导多个成员,相比一对一的心理咨询节省时间和人力,更为重要的是团体心理辅导是多向沟通过程,对每一成员来说存在多个影响源。在团体情境中,成员更容易模仿学习同辈群体的适应行为,达到行为训练与人格塑造的目的,它所创造的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的情境,实践结果容易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笔者就人际退缩的学生组成治疗性团体,人际退缩的学生往往缺乏人际温暖的体验,自我评价低,缺乏自信心。针对缺乏人际温暖体验,做“蒙眼睛摇晃”、“盲人之旅”游戏,通过受助和助人的体验,增加对他人的信任和接纳,缩短人际距离。针对自我评价低,做“我说你的优点”游戏,通过他人的积极评价,改善自我意象,增强自信。人际退缩的大学生往往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遇到导致负性情绪的人或事件,使他们感到自卑、委屈、愤怒,这种负性情绪如果长期压抑在内心世界,将会导致人际交往的困难。团体指导者引导成员交流,在情绪宣泄室中采用打沙包、打橡皮人宣泄负性情绪。还通过做一些户外拓展训练,发掘自身潜能,重新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

四、辅导员如何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辅导员开展个别心理辅导既有优势又有不足,优势在于辅导员在一线直接从事学生工作,一方面可以直接疏导学生情绪,调整不合理认知,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参与学生人际关系的协调,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学习和生活困难,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对于心理辅导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这是辅导员的优势所在。其不足在于辅导员毕竟承担着教育管理的角色,营造温暖、平等的氛围,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显得相对困难。而专业心理辅导提供了相对安全的空间和氛围,咨询教师不参与学生的教育管理活动,来访者很少有心理顾虑,良好的咨询关系更容易建立。辅导员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分三个等级,心理健康学生、潜在心理问题学生和心理问题学生。

1.第一级心理辅导针对心理健康的同学

引导学生获得学习中的快乐、兴趣、挑战性,心理辅导的关注点在学生体验主观幸福感受、成功感和学习乐趣,而不单纯是克服对学习的焦虑。其目标是建构学生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培养学生创造性和战胜挫折的心理弹性。一方面可以将个别心理辅导的倾听、接纳、共情、理解等技术运用于心理健康的同学,通过尊重、信任、欣赏、委以重任,促使其成长,通过探讨社会需要和人生价值激发其高级需要,提升人生幸福感;另一方面可以将个别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用来培训学生骨干,通过学生骨干的辐射和引领,发展学生的社会智力、人生智慧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专业之外的素质。

2.第二级心理辅导针对潜在心理问题学生

潜在心理问题也可以称之为心理亚健康,虽然没有明显地表现出心理问题,但是自卑、焦虑、自我中心、生活缺少方向感和精神动力不足让他们体验不到生活的幸福感,由于没有达到十分痛苦的程度,学生缺少主动求助的意识,因而需要辅导员主动识别并提供心理帮助。具有心理辅导素养的辅导员可以通过学业不良、人际关系障碍、生活贫困、对自己苛刻完美要求等途径发现出来。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桑志芹老师在辅导员困难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强调“不批评”观点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表面化的批评没有深入学生内心深处,学生在教师的权力面前只是表面的服从,内心深处容易形成逆反心理。个别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如尊重、同感、真诚、体谅、忍耐、关心、重视和信任可以让学生敞开心扉,深层次的情绪疏导和认知转变不仅有利于心理健康,而且有利于对后进生获得深层次的教育转化。

对心理辅导的理解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生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应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178-03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是帮助大学生理性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进行工作准备,选择职业,获取工作岗位,适应工作岗位和转换社会角色的一门重要课程。2007年,教育部颁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对就业指导课的性质与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作了明确要求。但一直以来,各高校实施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对该课程的课堂教法研究不够深入,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吸引力不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如何让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增强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能够适应并满足大学生成长的需要,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得以增强,师生互动的主动性得以提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涵义与特点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并通过运用团体动力学的知识,由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通过专业训练的技巧和方法,协助成员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团体的共识和目标,以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和健康的态度行为,是团体成员学习、成长以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是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强调体验式、互动式学习,感悟式成长,重视在团队人际互动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在很多方面提供组员发展成长的机会,尤其是当小组组员在年龄、爱好、生活背景和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心理特征的类型方面存在很多差异时,团体就如同一个小社会,团体内个体间的冲突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相似。同时,团体组员的多样性恰恰会带来组员间非常丰富的信息反馈,个体可以通过这些形形人的眼睛来全面地反思、了解自己,认识他人,学会信任自己和他人,学会用新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和别人,学会更多有效的社会沟通技巧,通过团体成员的自我探索、自我体验,成员之间的相互分享,实现每位成员的成长与发展。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一)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准确定位,规划人生发展。大学生的规划意识比较淡薄,自我认识不足,就业目标模糊。有的学生对自己的生涯设计感到迷茫,无所适从。团体辅导是一种强调体验与认知并重的辅导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价值探索技术、绘画分析、纸笔练习、音乐表达、情景体验等团体辅导技巧,能有效帮助大学生正确剖析自我,分析优势与劣势,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学生参与各种主题活动,在情境体验中关注自己的需要,了解社会职业,澄清职业兴趣,确定职业目标,在紧密联系大学学业和未来职业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在教师的引导、团队成员的相互鼓励下,尝试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采取实际行动,从而实现有效的生涯规划指导。

(二)有利于大学生掌握求职面试技巧,培养健康的求职就业心理。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畏惧失败、与他人竞争时自卑、缺乏面试经验已经成为影响求职成功率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就业指导教学模式偏重于传授知识,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内心感受,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心理训练,当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时所产生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难以得到释放和消除。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以学生的主体活动和体验为主要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一个自由、安全、温暖、真诚的氛围,成员身处其中感到踏实、温暖、有归属感。在和谐的人际互动气氛中,成员们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见解,能够互相倾诉、彼此认同、相互理解,交流就业感受,从而减轻心理负担,促使他们共同努力克服困难,从而化解压力,激发斗志,增强求职的勇气和信心。

求职面试,包含制作个人简历、应答面试提问、求职面试礼仪等内容。求职面试不能光说不练,在讲授诸多技巧的时候,可以通过模拟求职场景,运用“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团体辅导手段,突出求职过程的难点与重点,增强授课的感染性与形象性,将关键问题和细节问题都讲得深入浅出。学生很容易将学到的求职面试知识活学活用,从容应对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习体验,巩固学习效果。团体心理辅导聚焦大学生共同关心的生涯发展和职业选择、工作适应等问题,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主题活动,这些活动具有简单易行、活泼有趣的特点,可以营造出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出学生们的兴趣与热情。教师运用纸笔练习、身体运动、接触练习、媒体应用等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使他们在情感上获得真切的感受,在认知上产生思考与感悟,通过课堂内的互动分享,使学生之间的感悟碰撞出火花,产生共鸣,达到知、情、行三者的统一,强化了学习体验。

团体心理辅导模拟出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场景,向每一个参与者提供了社交的机会。成员的言行往往重现出日常生活当中的行为模式。在互相信任的良好氛围中,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参与者可以恰当地认识、接受、尝试着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是多向沟通过程,对每一个成员来说,都存在多个影响源。参加者在进行职业意识、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能训练等主题情境活动体验时,可以互相支持、集思广益,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个成员既能接受团体其他成员的帮助,又能成为帮助其他成员的力量。在共同的活动中,成员之间进行着交往相互作用,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诸如暗示、模仿、氛围、感染、人际关系、社会知觉等社会心理现象,通过一系列的心理互动过程,成员们改变认知,探讨自我,学习新的行为方式,发展新的处事态度,改善人际关系,解决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如果成员在团体中能有所改变,这种改变必会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延伸,将习得的观念运用于真实的世界。因此,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较好,提高了课程教育的感染力,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教学设计

为了使团体心理辅导更好地应用于大学生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应根据大学各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与特点,结合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来设计团体辅导活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训练、求职过程指导、创业教育、职业适应与发展等专题。每个专题紧扣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活动体验、感悟反思、经验分享、行动尝试的团辅活动过程中领会知识、掌握概念、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生涯管理能力和求职择业能力。

针对大学生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可采取不同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下面列举部分笔者在教学中所实施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一)教学内容:初识生涯规划――生涯意识培养。该专题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介绍职业对个体生活的重要意义,激发大学生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掌握与生涯规划有关的术语,能够进行角色认知,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首先通过“按摩高手、滚雪球”等破冰游戏促进团体成员的相互认识,拉近成员间的心理距离;接着引用案例“一位大学新生的心里话”创设情景,导入活动“现在我关心的事”、“大学生小明的生涯历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职业,什么是生涯,让学生对生涯的概念和角色认知进行合作、探究;再通过活动“鲁滨逊的寻梦之旅”,引导学生探求工作能够带来的回报,理解职业对于个体生活的重要意义;随后进行案例分析活动:“小林求职的启示”,让学生合作探究生涯规划的现实意义,总结出生涯规划的定义。最后通过活动“十年愿景书”,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进行想象和探索,强化生涯规划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我的未来不是梦――生涯规划制定。该专题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了解环境,进行职业决策,认真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自画像、兴趣岛、家庭职业树、价值观大拍卖、生涯十字路、冒险地雷、职业探访分享、生涯列车等活动,让学生在了解自己职业能力、兴趣、价值观以及职业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职业抉择,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制订行动计划,规划未来发展。

(三)教学内容:求职大练兵――面试技巧训练。该专题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掌握面试的基本形式和面试应对要点,提高面试技能。首先从师生互动小游戏开始,设计“逃脱游戏”、“选谁做朋友”等游戏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仅仅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所能带来的不同结果,更让他们体会到人生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的深刻含义;接着采用模拟小面试、现场演示面试礼仪、情景练习、个案分析等团辅形式为学生们讲解应聘技巧与面试礼仪;最后通过“职场亮剑”、“职场生存考验”、“职面未来”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团体面试过程,丰富实战经验,激发学生的求职行动力。

(四)教学内容:直面困难,一往无前――就业心理训练。该专题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心理调适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方法,更好地应对求职挫折,抒解负面情绪。首先通过“成长三部曲”、“涂鸦心情”等活动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带来的不良情绪,接着通过“压力圈”、“蜗牛壳”等活动澄清压力的来源,讨论自己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压力,正确面对压力;随后通过“冥想放松”练习帮助学生体验放松的感觉,学会通过放松训练减压,利用“头脑风暴―寻求策略”引导学生寻求积极的应对策略,学会分享别人的经验和方法,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就业的压力和挑战;最后通过“遇见未来的你”这个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团体心理辅导的收获,指导学生制订行动计划,帮助学生把意愿变成行动,以更好的心态拼搏在自己的人生路上。

四、团体心理辅导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实施的建议

(一)把握好团体心理辅导各环节的侧重点。团体心理辅导通常按照预热、活动体验、交流分享、成长评价、行动尝试五个环节展开。预热环节是为了引发个人参加团体的兴趣和需要,让成员彼此认识跨越沟通的障碍,教师要侧重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适度开放自己,善于赞赏和鼓励。活动体验环节是唤起学生体验的过程,学生开始将活动中的肢体接触转化为心灵交流,并对讨论的话题表达不同见解。教师应遵循尊重与理解的原则,认真倾听,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发现学生活动中的问题,选择性地对学生看法作出回应和引导,并控制学生体验活动的时间,引导整个体验活动的进程。

学生在活动中会产生很多体验,交流分享环节侧重让成员分享体验,探索个人的态度感受、价值行为,在“自我沟通”中成长,深化自我认识,理解与接纳他人,实现活动目标明朗化。成长评价贯穿整个活动程序的每个环节,可以鼓励成员在活动前定下自己的努力目标,然后在小组活动时间内进行自我肯定;也可以在每一活动后填写有刻度的或有情感头像的回馈单,加强体验或反馈意见。行动尝试是学生将体验、分享中获得的新知识、新概念,生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经验整合的过程,教师要特别注重渗透团体心理咨询技巧,运用反映、反馈、评估整合等技巧,帮助成员强化对问题新的认知,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提供机会让成员回顾团体经验,鼓励成员间进行给予与接受反馈,总结在团体活动中的收获,将学习所得应用于真实的生活。

(二)完善团体辅导实施方案,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如果教师不具备团体咨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则成员们的积极性不能被有效调动,造成参与度低,致使辅导过程流于形式。这就务必要加强团体心理辅导与大学生生涯就业指导理论的应用研究,完善辅导实施方案,根据团体中每个成员的不同特质来设定辅导方案,并模拟辅导以明确操作流程;授课教师要接受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理品质,才能保证团体心理辅导在教学中发挥真正的作用。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理论虽源自与心理学,最初仅是作为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一种手段,用来激发人的潜能,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发展,但同时它也具有教育功能,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质量,解决大学生求职就业过程中遇的困惑和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1

[2]韦志兆.团体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2)

[3]黄学超.团体辅导技术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07(7)

[4]张明婧,邬瑞杰.团体辅导在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中的应用[J].北京教育,2012(9)

[5]陈玲.基于团体辅导模式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4)

【基金项目】2010年度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2010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