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贫困生 团体心理辅导 学习心理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积欠学分的贫困生又是贫困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虽然人数在贫困生中不占多数,但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这是因为,相比其他贫困学生,积欠学分的贫困生既要面对贫困生群体本身可能面临的家庭经济压力、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等问题,又要面对学业成绩不良、学习动力缺乏、学习倦怠、学习能力欠缺等各种学习心理压力[1]。甚至会因学业不良,造成重修、留降级等,在这一过程中又会产生因重修费、学费而造成经济负担,增加生活压力。因此对于积欠学分的贫困生,教育管理者要采取一定的帮扶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等实际问题,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积欠学分的贫困生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学习不得法,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影响到学习成绩;二是为减轻经济负担,未处理好勤工助学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导致学习成绩不佳;三是很多贫困生来自边远地区,其本身的基础教育与内地和发达地区之间存在差距,进入大学后在一些课程的学习上存在困难;四是出现学习倦怠、学习动力不足、自主学习能力差等学习心理问题,导致学习成绩不佳。而出现问题后,贫困生由于多重压力、社会支持的不足,可能存在的严重自卑心理、极度敏感、依赖懒惰心理、忧郁封闭心理等[2],往往陷入迷惘,有的学生知道原因但不知道如何做,有的学生在焦虑下对原因不清晰无从下手,等等。 

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心理辅导方式,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专业助人知识、理论与技术。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 

本文选取资助条件统一(即家庭经济情况在同一水平上)的学校获某助学金资助的贫困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干预效果。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学校获某助学金资助的贫困生中有积欠学分的贫困生12人,积欠学分是指:经补考后仍不及格,需要重新学习课程的学生,他们中最多的有两门积欠课程。在研究过程中,因研究需要,另从该助学金资助的贫困生中选取12人进行了对比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对无积欠学分贫困生与积欠学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学习心理状况的比较研究。 

(二)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对有积欠学分的贫困生进行干预,结束后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和学习心理状况的变化情况。 

(三)研究工具: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大学生学习自主性自我陈述问卷、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性问卷。 

(四)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学习自主性和学习倦怠状况等分析,设计团体心理辅导。辅导共分五个部分,主题分别为:学习动机与目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时间管理、学习的相关因素分析、考试焦虑等学习心理问题,每个主题进行过程中分别穿插自我探索和成长。每两周一个主题,每次团体心理咨询的时间为120~160分钟。主要形式是半结构化的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由学校心理咨询师作为领导者,配一名助手兼组外观察员,在小组内各选一名组长和一名组内观察员。 

四、研究结果 

(一)团体心理辅导前的相关调查 

1.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测试,表明:积欠学分的贫困生较其他贫困生因承受家庭贫困和学业不良双重压力,在心理健康状况上存在一些隐患。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2)缺乏热情和积极性;(3)缺乏自信心;(4)感到自卑。 

以上四项,12名积欠学分贫困生中有10名同学4项都进行了选择,还有2名同学,选择了其中的2—3项。而其他12名贫困生,4项都选的为0,有8位同学选择了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有5位同学选择了感到自卑。 

此外,12名积欠学分贫困生中有9位同学选择了:思想不能集中或记忆力减退。 

2.积欠学分的贫困生与其他学生相比,在自主学习能力、时间管理倾向、学习倦怠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 

(1)积欠学分贫困生在7道题的选择上,“1完全不符合、2不太符合、3不确定”的选项合计超过50%(“4符合”和“5完全符合”未达到50%),分别为:“我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我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来学习”,“我能主动收集一些有关的信息和学习资料”,“课前我会主动预习,课后会自觉复习”,“我会经常检测自己是否按时完成计划”,“每次学习过后,我会做一个总结或对此次的学习做出评价”,以及“对于作业或考试中出现的错误,我会仔细分析原因并做出改进”。 

其他学生这三个选项的合计仅1题超过50%(“4符合”和“5完全符合”未达到50%),即:“课前我会主动预习,课后会自觉复习”。 

(2)积欠学分贫困生在各题的选项中,选择“4符合”和“5完全符合”的有4题超过60%,1题在50%和60%之间,这5题分别是:“我认为学习内容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来定”、“当我取得进步时,我会奖励自己”、“当我成绩不好时,我会鼓励自己”、“我会主动根据需要(如考试前)制订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时间”、“我能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 

其他大学生在各题的选项中,选择“4符合”和“5完全符合”的有6题超过70%,9题超过60%,2题在50%和60%之间。 

(3)“课前我会主动预习,课后会自觉复习”一题,积欠学分贫困生和其他贫困生都在50%以上选择不确定、不符合或完全不符合,反映了大学生课程学习的现状,对于预复习未引起足够重视。 3.此外,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存在积欠学分的贫困生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经常、频繁的比例非常高。 

(1)一整天学习下来,我感觉精疲力竭。 

(2)早晨起床不得不去面对一天的学习时,我感觉很累。 

(3)我总是被动地学习或完成作业。 

(4)我很少计划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这些学生的学习状态中也有积极一面,体现在以下两个选项的选择上。 

(1)当完成工作上的一些事情时,我感到非常高兴。 

(2)在学习中我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时,对学习充满热情。 

由此可见,学生在内心深处对学习成功的渴望和企盼,这为团体咨询作用的发挥提供了保证。 

(二)贫困生在学习团体心理辅导后的主要改变 

1.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改变 

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测试中,有2人选择“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0人“选择缺乏热情和积极性”;1人选择“缺乏自信心”;(4)1人选择“感到自卑”。较之团体心理辅导前有较大的改变。而其他12名贫困生,此4项都选的仍为0,有7位同学选择了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有5位同学选择了感到自卑,与之前改变不大。 

此外,12名积欠学分贫困生中仅有2位同学选择了“思想不能集中”,没有同学选择“记忆力减退”。 

2.积欠学分贫困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时间管理倾向、学习倦怠等方面的改变主要体现在: 

(1)积欠学分贫困生在3道题的选择上,“1完全不符合、2不太符合、3不确定”的选项合计超过50%(“4符合”和“5完全符合”未达到50%),分别为:“课前我会主动预习,课后会自觉复习”、“我会经常检测自己是否按时完成计划”、“每次学习过后,我会做一个总结或对此次的学习做出评价”。 

其他学生仍仅1题超过50%(“4符合”和“5完全符合”未达到50%),即:“课前我会主动预习,课后会自觉复习”。 

(2)积欠学分贫困生在之前5题:“我认为学习内容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来定”、“当我取得进步时,我会奖励自己”、“当我成绩不好时,我会鼓励自己”、“我会主动根据需要(如考试前)制订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时间”、“我能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选择中,选择“4符合”和“5完全符合”的达到90%,比例大大提高。其他大学生这5题的选择没有变化。 

3.积欠学分贫困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的改变 

(1)参加团体咨询的同学,在接下来学期的补考或重修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实现积欠全部清零。 

(2)参加团体咨询的部分学习,在接下来学期的基本课程学习中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有一位同学在某一单科大部分同学考试失利的情况下,该单科成绩名列前茅。 

(3)学生参加团体咨询的感言摘录 

“与团体的交流弥补了我在学习考试认识上的盲区,对于学习的焦虑状况行到缓解,大家都相互信任而且坦诚,使自己越来越有自信。” 

“与上一次相比,行动更加积极,更渴望下一次活动,对于时间的管理有了更详细的打算。” 

“和同学们交流了很多,觉得自己也取得了一些进步,现在比以前学习更加自主了,开始复习自己的学习科目。” 

“了解到了一些其他成员的问题,吐露出了部分自己的心声,也提醒自己期末将近,需要抓紧时间开始期末的复习计划。” 

“能够在一些课上找到一些解决方法,介理还有很多的不懂呢。不过现在对于我不懂的可以试试我的想法看看能不能学进去。” 

(三)小结 

1.积欠学分贫困生,较其他贫困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更多心理隐患,比如对前途的担心、自信心缺乏、存在自卑心理等,通过教育者的主动关心和朋辈之间的互助和支持可以得到改善。 

2.积欠学分贫困生在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时间管理倾向上和其他贫困生相比,有所欠缺,通过教育者的主动帮扶和朋辈之间的互助可以得到改善。 

3.团体心理辅导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自主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的提高、学业成绩的促进上显著的效果。 

4.当然,由于研究选题和时间限制,该研究未将积欠学分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的干预与其他非贫困生做比较,使研究存在一定欠缺,有待后续研究的进一步论证。 

参考文献: 

[1]崔金贵,等.高校贫困生的学习困难现状调研分析及对策——以江苏大学生在校生为例[J].科技信息,2011,(15). 

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范文第2篇

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高职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因为学校定位等体制原因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差距,处在一种弱势地位。而高职贫困生因经济困难产生心理自卑,缺乏自信.在一定程度也影响了他们的自身能力的培养。

构建良好的扶贫体系,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及家庭的后顾之忧。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主要有以下几种资助途径———奖学金、困难补助、国家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当前困难补助和“减、免、缓”交学费目前都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并且奖学金往往与学习成绩密切相关。贫困生,特别是农村生源的贫困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相对其他非贫困生而言明显偏低。因此奖学金获取条件可向贫困生倾斜,或者单独有针对性的设立“贫困生奖学金”,以保证奖学金真正在资助贫困生方面发挥作用,同时能更好的激励学生的积极上进的心态及奋发图强的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勤工俭学。银行贷款和国家奖助学金是缓解学生经济困境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勤工俭学,把勤工助学作为培养大学生成长的第二课堂,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劳动和服务获得报酬。经济的独立是个人独立的前提条件,勤工助学有利于塑造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培养他们自尊自爱和独立意识,使他们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生活问题,从中让他们体会到成就感。同时也可以通过勤工俭学也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提高自己的口才,锻炼自己的处事能力。

学校有条件的也可以增加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创建平等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贫困生的自信心。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贫困生的成才以及发展都离不开学校这个大环境,为此营造一种宽松、平等、文明、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氛围对贫困生提高自信心尤为重要。首先要提倡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精神,反对铺张浪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其次高职院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适合贫困生的,让贫困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最后是班主任和辅导员,还是其他任课老师,都应主动积极了解贫困生的内心,用心去发现他们的心理变化,及时帮助贫困生树立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自信心。

做好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贫困生因为经济的贫困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问题,这是影响其健康发展及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应该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学校对贫困生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辅导,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消除其心理问题的重要方法。首先学校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部门,提供电话、校刊、校园网络等多种心理咨询方式和辅导的载体,让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选择自己喜欢、愿意、可以信任的咨询方式。其次积极开展心理教育,努力帮助贫困生解除心理贫困,引导贫困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自我排解,增强自我心理承受能力。学会如何克服和战胜困难,做生活的强者。再其次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特别是新入校的新生,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访问调查,发现问题,及时做好心理辅导,尽量做到防微杜渐。帮助学生尽可能地保持乐观、积极、稳定、健康的心态。最后主动积极的和学生家长沟通,把学生平时在校期间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状况及时地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同时从家长那里也可以较好的了解贫困生的家庭情况和学生想法等,通过学校和家长的联手,共同应对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高职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高职大学生与其他一般大学生在教育模式及培养目标上有较大的区别,高职生重在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积极探索扶助贫困大学生的新途径、新方法,要争取为社会培养具备良好心理素质、能够不断创新进取的新一代实用型技术人才。

作者:戴阿玲 寿海 俞坚 金晶 杨乐克 单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范文第3篇

(一)了解贫困生就业失败原因,帮助贫困生正确求职

贫困生由于受到经济劣势的影响,很多贫困家庭是花费了巨大经济投资来培养一个大学生,因此贫困家庭对贫困大学生有过高的期待,贫困生自己也由于多年来受助于家庭的经济帮助,因而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水一般都有过高的要求,在选择应聘岗位的时候,过多注重薪酬,这样也会造成一部分贫困生错失就业良机,从而在择业过程中,由于受到打击,造成不清楚自己适合什么职业,或者喜欢什么职业,或者能胜任什么工作,从而不敢主动寻求适合自己的岗位,造成长期观望状态。更有甚者,将就职机会过多的依赖于学校和社会,将自己无形中处于求职被动状态,有的贫困生,由于在寻求工作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经济费用,觉得自己对不起家庭,毕业了还在花父母的钱,不能承受自己一次一次失败求职的压力,过于自卑,加上从小由于家庭经济不如别人,在心理上本身就具有自卑不如人的心理特点,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不敢朝自己的就业目标迈出具有实质性意义的一步,面对这种情况,辅导员应当积极发挥自己良师益友的作用,邀请问题贫困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谈心,帮他们分析求职过程中失败原因,寻找对策,尤其对于求职失败后情绪低落的贫困生,要特别关注,严重的还应寻求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贫困生解决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惑,疏导就业压力。对于具有共同问题的贫困生,可以结合心理辅导老师做团体心理辅导,开展现场求职演练,也可以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将贫困生中优秀的同学代表邀请到班级来为贫困生讲解求职经验和方法,现身说法,更能让贫困生接受辅导员提供给他们的帮助。

(二)帮助贫困生克服自卑心理,培养求职自信

当前社会难免存在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甚至有家庭条件较好的毕业生出现“走后门”的现象,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会打击贫困大学生找工作的积极性,造成他们盲目看待自己不如别人,认为自己输在了起跑线上,心里满腹的不满与无奈会累积出较多的负面情绪,使原本就缺乏自信的他们更加不能坚强的面对求职过程中需要积极克服的问题,甚至不能正确的对待自己求职过程中应该把握的机会,而放弃了一些本该可以把握的就业机会。有的贫困大学生在通过面试后,由于自卑心理作怪,无法从学生角色转换到职业角色,在还没有真正踏入工作岗位前,就完全进行了自我否定,可想而知,他在真正踏入工作岗位后,还将需要做出比常人更多克服自卑心理与困难的努力。辅导员应该努力帮助贫困生树立求职自信,帮助开展求职技能辅导,帮助贫困生顺利就业。

(三)帮助贫困生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正确面对求职

贫困生多是家里的希望,有些农村家庭的贫困生,多少年才出一个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十六七年的努力拼搏,家里给予了巨大的经济支持,就是为了在大学毕业时找到一份有前途的工作,毕业就职承载着的不仅是自己寒窗苦读的心血,更是亲朋好友们的希望与寄托,更有自己对自己这么年来努力拼搏的成果的期待,很多贫困生对求职的期待就可想而知了,辅导员要帮助贫困生正确面对求职过程,不要急于求成,从而弄巧成拙,要引导贫困生循序渐进,克服求职中好高骛远的思想,更不可以盲目羡慕他人,跟从他人,为了报答父母这么多年来的养育之恩,盲目追求高薪,做出不切实际的选择,而无法正确考虑自身的专业背景和能力。因此很容易出现在求职过程中出现急于求成的心理,甚至产生焦躁不安的心理问题,对于这种现象,辅导员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分阶段地对贫困生进行就业指导,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让贫困大学生群体都能顺利地走向工作岗位。

二、帮助贫困生寻求多方援助,拓宽就业渠道

现在我国高校基本都有专门的部分负责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并且会组织召开各种形式的招聘会帮助毕业生寻求就业机会,辅导员可以系统性的给贫困生做职业规划指导讲座,指导他们写简历,如何应对面试,如何向企业展示推销自己,由于贫困生经济条件受到限制,没有更多的经济力量去外地进行求职面试,要指导贫困生充分利用校园招聘会机会,针对专业背景,寻求相关企业校企合作,为家庭困难的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途径,同时,指导贫困生在网络上合理求职信息,可以利用自身经验帮助贫困生寻求多方援助,整理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使贫困生能更快更省钱的找到理想的就业岗位。

(一)寻求相关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帮扶贫困生就业

可以根据国家、社会、高校对贫困生采取的相关援助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可以寻求多方援助对贫困生实行就业津贴补助,高校贫困生问题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仅仅依靠经济上的帮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依靠社会、学校、老师、同学和贫困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现心理脱贫。[3]落实实际的就业援助,在贫困生自主创业时,可根据他们的经济困难,采取学校支援、社会援助等多方援助,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支持和帮助,尤其要利用好高校的就业管理部门对贫困生的帮扶政策,帮助贫困生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尽可能的帮扶贫困生实现快速就业,对于实际困难无法解决的贫困生,可以适当延长关注期,辅导员可以利用自己的角色便利,在校园、班级为贫困生建立一些专门服务于贫困生的社团组织,多元化的帮扶贫困生,促进贫困生全面就业,全面发展。

(二)进行个人帮扶,提升贫困生个人就业竞争力

在力争得到社会、学校各方面的援助的同时,辅导员可以针对性的进行贫困生个人帮扶,提升贫困生个人就业竞争力,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自己,不羡慕他人,不盲目攀比。帮助贫困生进行个人的能力优势与缺点的分析,明确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学会懂得自信、乐观的面对生活和面对困难。积极调整心态,不骄不躁,坦然面对未来,提升个人就业竞争力。切不可妄自菲薄,更不可盲目自卑或者自大,帮助贫困生积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鼓励贫困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开展就业指导课程

鼓励贫困大学生努力学好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鼓励贫困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与优秀学子、成功人士交往,鼓励贫困生向成功人士学习成功经验,同时还能帮助自己克服自卑心理,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援助,对贫困生有针对性的开展的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让贫困生自己在课程中学会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不可眼高手低,更不可随意贬低自己,自己给自己打击。鼓励贫困生抓住一切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自信心,时刻为自己将来就业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工作。

三、开展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做好贫困生就业服务者

贫困生在求职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寻求工作和毕业的同时,辅导员在班级中开展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做好贫困生就业指导者和服务者。帮助贫困生解决在临近毕业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一)帮助贫困生解决就业前的各种问题

有的贫困生临近毕业,很多事物忙,甚至有的贫困生由于欠缴学费的压力太大,严重影响求职心理,针对贫困生经济的紧张,辅导员更是需要给予极力的支持和帮扶,寻求校方对贫困生的学费欠缴开绿灯,帮助贫困生申请延迟缴纳学费,辅导员可以帮助贫困生解决求职中遇到的其他难题,尤其是大学生是第一次走入社会,经验缺乏,难免不会因为求职心切而上当受骗,辅导员可以利用自身的身份,积极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必要时可以帮助贫困生获得更多的社会援助或法律援助。

(二)帮助贫困生处理毕业事物,减轻他们的求职压力

帮助贫困生简化毕业事宜,积极主动的帮助贫困生落实户口、档案去向问题,减轻他们临近毕业的各种杂事,减轻他们的求职压力。有些贫困生临近毕业,情绪会莫名的紧张,甚至不知所措,有的甚至产生毕业焦虑情绪和求职焦虑情绪,因此,辅导员帮助贫困生处理一些毕业杂事,可以适当减轻他们的求职压力和毕业焦虑。

(三)关注贫困生的发展,探索更多帮扶途径

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范文第4篇

摘要:关注贫困生的人格及身心健康发展是高校辅导员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点,同时做好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前辅导员工作任务之一。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与贫困生的交流最为密切,对学生的主体思想影响直接而深远。针对目前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其呈现出的一些问题,积极探索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法、新途径,以促进高校贫困生工作的有效开展,帮助贫困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

关键词:辅导员 贫困生 思想政治教育 途径

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一直备受关注,也是辅导员工作中的重点,结合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学任务安排,掌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探索解决相关问题的途径,采用创新方法,开展针对性强、有效性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推动贫困生管理工作的发展。

一、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校逐渐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大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力度,在此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为贫困生提供经济支持的局限性

高校已经认识到在经济上扶持贫困生的重要性,为改进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给予了物质条件。但随着贫困生数量的逐年递增,高校在经济支持方面出现一些难题,如资助渠道过窄,局限与校内;资助力度不足,贫困生数量的增多导致有限的资金平分到各个贫困生的金额较少;资助形式单一等等。

(二)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稳定的机制保障

由于缺乏稳定的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障机制,导致此项工作缺乏持久的支持力,常处于被动局面,进而出现系统混乱、短期行为等。对于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辅导员针对不同的贫困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长期的引导,但是很多工作都仅局限于表面没有到达实际目的。

(三)政府及高校在贫困生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片面性

目前,政府和高校积极从经济方面对贫困生加大帮扶力度,认为解决了经济问题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生问题,但往往忽略了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关注, 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二、目前高校贫困生所呈现出的问题

(一)思想问题

当前,高校贫困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主体状况是积极乐观的,他们中的大多数学生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对党、对国家具有深厚的感情,有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成长成才回馈社会。但其中也有一些贫困生出现思想问题,主观认识极端,理想信念时常动摇,感恩意识薄弱,诚信意识缺失,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进取心不强。

(二)心理问题

由于自小成长的特殊环境及一直承担巨大的经济压力,导致一些贫困生在心理上有着超出于普通学生的精神压力,从而影响了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甚至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如自卑、抑郁、焦虑、孤僻等。这类特殊的贫困生群体不善于与他人交流沟通,远离集体活动,长期自闭,对待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存在仇视心理,面对实习就业缺乏自信,不积极主动投入到社会竞争,采取消极的态度进行逃避。

三、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引导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南。辅导员的纽带作用和桥梁作用不可取代,能够时刻关注到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的动态,准确把握其思想脉搏,通过开展形式各异的励志类活动,激发贫困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其自信心,勇于接受社会竞争,积极进取。

(一)积极落实经济扶持政策

在意识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应注意到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联系。积极落实对贫困生的经济扶持政策,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经济救助机制,这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及高校共同努力实现。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贫困家庭成长的学生较一般学生而言,易产生自卑、孤僻、偏激的心理。辅导员应对其采取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引导,在平时的工作中积极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动向,通过单独交流或侧面了解等途径,加深对贫困生的心理认识,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使其更好的适应大学生生活和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同时开展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心理培训课程,提高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使其具备完备的心理知识和技能,以便高质量完成贫困生心理辅导工作。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目前的思想观念及其改善手段和途径已无法满足当前教育要求,辅导员应从贫困生的实际出发,积极创新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为其提供广阔的平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专业调查、实习活动、社会兼职等,使其在活动中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社会紧密联系,增强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实现从学生到“社会人”的完整过渡。

(四)不断增强人文关怀

辅导员在工作中应积极发挥学生干部及优秀党员的带头作用,与这些学生骨干形成合力加强对贫困生的关怀与帮助。学生干部在平时的生活中与贫困生有着密切的接触,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干部对贫困生的帮助和关心显得尤为重要,与贫困生成为朋友,帮助其解决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将情况反馈给辅导员,建立学校—辅导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三位一体的人文关怀网络,使广大贫困生在学校里能时刻感受到来自教师和同学的关怀,有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宝泉,贾晓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情感关怀和心理救助的探索与

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2]何芬林,李湘黔.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

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范文第5篇

1 独立学院贫困生现有资助模式及体系存着的问题

1.1 贫困生的衡量、量化标准不够明确,缺乏合理机制。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都是以学生在家庭所在地的村委会、街道办事处等有关基层部门提供的贫困证明为依据。然而,在实际的办理过程中,地方为了让本地居民获取利益,在对自身利益没有损害和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的情况下,就会为其开出贫困证明,让个别非困难家庭钻了政策空子。同时,高校辅导员所管学生多达二三百人,难以对学生有全面、深入、细致的了解。在认定依据不够真实、证明材料不够充分、评议过程不够科学等情况下,部分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无法得到相应的资助,教育公平难以落实。这样如果一味按照“一纸证明”办事,将会产生一定的不公平。这些无形中都增加了贫困生的认定难度。

1.2 助学金资助力度不够、取向不明确,缺乏精神资助。国家每年对高校学生的助学贷款一般为6000元,相当于独立学院每年13000元左右的费用,还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自己解决;虽然国家加大了对独立学院的贫困生的资助,如“国家助学金”、“励志奖学金”等,但其数量相比于普通高校的贫困生补贴,独立学院的贫困生所享受的国家补助、补贴仍是比较少的;社会团体以及社会个人对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往往倾向于一些重点高校,而对独立学院而言,可谓是少之又少。加之独立学院历史较短,功成名就的杰出校友更是凤毛麟角,导致贫困生资助资金匮乏。

1.3 贫困生缺乏自强自立的精神和感恩意识。独立学院虽然在不断加强对贫困生的物质资助,但对贫困生的精神关怀和素质支持力度仍显薄弱。因为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是无偿的,如果缺乏对受资助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会让一些贫困生认为获得的资助不需承担任何义务,也无需回报,是理所当然的;部分贫困生容易产生等、靠、要的懒惰心理,将获得国家助学金认为是理所当然,不愿意通过勤工助学、奖学金等主动地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

1.4 资助工作队伍和机制不够健全。在高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下,在社会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持续关注中,各省市及高校都成立了相应的资助管理中心,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为超过五百万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资助工作。但是,“专职不专业”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例如,独立学院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两极分化尤为突出,他们比公办院校贫困生有更强烈的自卑、自尊、焦虑、封闭、叛逆等心理,这些心理问题已经影响到独立学院贫困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让家长揪心、学校担心和学生忧心的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各级资助管理中心心理健康指导师明显偏少,资助工作中实际涉及到贫困生心理辅导的明显不足。

2 完善独立学院资助工作体系的几点对策

首先,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符合独立学院特殊性发展的贫困生认定标准体系,从现在的仅仅依靠“一纸证明”和“好人缘”的认定中走出来。比如学院从新生入学时就制定《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并联系当地民政部门、家长工作单位、原中学等多方面入手对学生所填《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的信息真实性进行核实。如有造假,一经查实,严惩不贷。同时也可学习银行的个人信用度记录的作法,在大学期间对贫困生库内的学生进行一个系统的考量。各班级要成立贫困生认定小组,选择一些与贫困生同学交流比较多的同学进行询问、核实,通过对同学平时生活消费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鉴别出确实家庭经济困难需要资助的贫困学生。

其次,加大物资资助力度争取更多的地方补助。同时重视对贫困生的精神资助,鼓励其自我脱贫。我院积极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配合最基层的辅导员,“双管齐、多点渗透”的对贫困生尤其是特困生进行重点关注,多与其交流,获得他们的信任,为其解决心理困扰,鼓励其通过自我努力摆脱贫困,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加强引导,提升道德意识、感恩回报意识。结合重要节日,开展“一封家书”、“一份贺卡”等主题活动,对受资助的学生进行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鼓励贫困生走进敬老院、特殊学校等进行志愿服务,参与无偿献血等社会公益活动;引导贫困生积极参与“西部计划”以及到部队服兵役,用自身所学回报祖国,反哺社会。

再次,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拓展勤工助学岗位。勤工助学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生活补助,也可以给他们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因而,目前独立学院需要做的是如何挖掘潜力,积极拓宽勤工助学途径,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创设更多校内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独立学院可以将优秀贫困生提前推荐给用人单位,使部分企业可以提前预定人才并资助他。这样可以使贫困生来说,不用面对社会的就业压力,同时又可以缓解了他们的学习生活上的经济压力,也能为用人企业单位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实现多赢的局面。

最后,建立健全资助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是落实独立学院资助工作的重要保障。独立学院应成立以院领导为组长,学工处、团委、财务处、后勤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科学的资助政策,使资助工作有章可循。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成立以下属院系领导为组长,学生辅导员、一定比例的学生代表为成员的工作组,以民主评议为抓手,借助微博、微信、人人、公开信箱等新媒体广泛宣传政策、答疑解惑,做好信息系统建设,保障资助工作的效率和公平。资助工作涉及开源节流、优化配置,涉及财务管理运作及心理辅导、职业规划设计等多方面内容,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资助工作队伍迫在眉睫,同时也是资助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加大人力财力投入,选拔思想政治素质高、责任意识强、勇于开拓创新的优秀同志担任资助工作专职人员,充分考虑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学、管理学等专业背景的相互补充;必须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指导方针,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学习考察、会议交流等多种方式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和指导,健全激励机制,为资助工作人员提供发展空间。

总之,完善好独立学院大学生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保持社会稳定发展和培养优秀人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不单是独立学院自身的责任,同时需要国家、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需要相关部门切实重视,从而真正实现“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孙博.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探析[J].才智,2012:291

2 王建龙.小议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体系建设[J].科技创新

导报,2009(3)

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范文第6篇

为了让贫困生充分认识和发掘自身积极的心理资源和能力,提升他们的自信、希望、乐观和效能感,文章引入心理资本的前沿理论,探索如何将心理资本构成要素运用在高校贫困生管理中的方法和途径。此外,本文还分析了在贫困生心理资本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为高校贫困生心理资本开发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贫困生;心理资本开发;学校管理

基金项目:

此文系2014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项目名称:高校贫困生心理资本的开发与提升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SJD374

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因家境贫困,缺乏社会资源,以及自身成长中缺少见识,容易导致自卑心理和自我退缩,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贫困生的情绪和人际关系水平,甚至会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因此,如何促进贫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学校学生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研究认为,对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管理最核心的环节是要提升他们的心理资本水平。心理资本作为一个国际心理学界的新理念,从积极心理学方向研究如何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及各种能力的提升,对发掘贫困生的潜能,培养贫困生的积极心理,增强贫困生应对压力,保持学习工作效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从心理资本角度看高校贫困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因自我意识角色认知偏差导致贫困生心理冲突和学习工作效率低

对于高校贫困生而言,他们有一种自卑感和低人一等的心理,他们更愿意生活在自己狭窄的空间里,不知如何与人交流,他们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职业容易出现问题,变得焦虑、迷茫、消沉,生活失去了目标,他们向往恋爱,盲目的追随,容易失去自我。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贫困生不能清楚的认识自我,自我评价趋向于更加消极,贫困生学习热情不高,畏惧困难,不敢尝试新的挑战,情绪容易消极低落。

(二)学校助贫方式不当而产生心理压力

现在的高校普遍建立起了以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政策体系,这些经济援助体系有力的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但是学校对于贫困生的心理援助体系往往比较薄弱,由于学校助贫方式不当和家庭期望过高,导致贫困生容易产生心理压力,而且,对于贫困生的经济援助和心理援助涉及隐私保护问题,从而给贫困生带来更大的心理负担。

二、学校管理中贫困生心理资本开发的研究方向

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单纯物质性的资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在学校管理中需要注重心理资本的开发研究,以培养贫困生的乐观、自信、公正、幸福等积极的心理品质的手段,促进贫困生提升其价值层次,增强其主观幸福感,提高其生活满意度,确立其职业理想。因此,我们认为在学校管理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开发贫困生的心理资本的途径:

(一)开发贫困生发展潜能,提升贫困生价值感和幸福感

贫困生价值感的提升是高校必须要研究的心理资本开发途径,因为价值感的提升是贫困生感受幸福程度的重要环节,使之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都能有一定的满意度,感到生活有目标、有意义,会悦纳自己的一切。因此,如何引入个性化的帮助服务、开发贫困生个性发展的潜能,培养正确归因,激发内在需要,是获取提升贫困生价值感的有效途径。

(二)依据贫困生个性特点,设计贫困生的生涯发展

高校应该研究如何根据贫困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制定个性发展目标,建立合理、公正、有效的动力机制,促进贫困生完善自我意识,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为他们提供生涯规划和就业帮助,培养个人优秀的生涯规划能力,为今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引导正确面对生活和学业压力,提高贫困生效能感

高校要研究如何消除因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对贫困生产生的消极影响,改变贫困生面对生活压力和学业竞争的心理认知,使其能够合理得调整情绪,积极得沟通寻求社会支持,从而打开心扉,能正确面对环境压力,提高效能感。

三、在学校管理中贫困生心理资本开发的具体运用

心理资本是学校进行贫困生管理的必要保证,心理资本干预理论(PCI)认为:心理资本干预是对信心、希望、乐观及韧性的开发。信心可以通过掌握经验或获得成绩、社会说服力以及身心的唤醒激励;希望可以通过确定具体、富有挑战性的个人目标,以及在目标实现过程中所获得乐趣来实现;乐观可以通过学会对过去宽容、学会正确评价以及学会为将来寻找机会来开发和训练;韧性可以通过压力和风险管理,提升人从挫折、失败和逆境中恢复力。因此,学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开发贫困生的心理资本。

(一)从团体层面组织贫困生群体开展心理资本团体训练

心理资本团体训练是通过招募贫困生组成团体,采用游戏、活动、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形式影响贫困生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的制定训练内容和方案,如加强贫困生应对挫折、压力的提升训练;自信心提升训练;贫困生的人际交往沟通;妥善进行情绪管理;生涯规划等。通过团体的训练以及心理学知识,提高贫困生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希望感,乐观、韧性。团体训练可以使贫困生在获得一种具有耐久性和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对提高贫困生的心理资本来说具有实效性。同时在充满尊重、真诚、接纳的气氛的心理资本训练活动中,让他们回顾成长经历,重新认识自我,发挥内在潜能。同时他们的乐观,韧性,希望,以及相互支持水平等都可以有一定程的提升,这些对心理资本的整体提高都有较好的作用。贫困生的心理资本团体训练在设计上需要合理利用资源、分解目标、替代学习等方法融入一些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中,使贫困生在竞争的过程中掌握这些方法,进而达到提升其心理资本水平的目的。如在活动中对成员的角色不做规定,这就要求成员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合理分配角色,这在一定意义上训练了贫困生合理分配和利用资源的能力。而在活动结束后,要引导成员对小组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并完善达成目标的计划,培养贫困生的希望和韧性品质。此外,要引导贫困生借鉴其他人的经验教训,起到替代学习的作用,因为替代学习是提高个体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

(二)从个体层面对贫困生开展心理辅导

对于个别存在心理问题和障碍的贫困生,不适合用团体心理训练方式,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改变认知模式是帮助他们疏导情绪,直面压力,强化他们的自尊、自信的有效途径。改变认知模式就是改变贫困生对特定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所以对于贫困生的心理辅导的核心应该是通过改变学生的非理性信念来改变不良的情绪和行为结果。贫困生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看上去是因为家庭困难或遭遇挫折而导致的,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来自贫困生本身对自己以及周围的不合理认识和评价所引起的。贫困生的观念里存在“我一无是处,没有任何值得称赞的地方”,“如果事情没有想象的顺利,那是很糟糕的”等一些绝对化、过分概括的思维非理性观念,这些观念都会引起他们对于自己的过低评价,又因为贫困生的支持感的来源单一,要么是学业成绩要么是人际关系,容易导致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因此,改变认知模式,以合理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例如改成“不一定成为最好的,只要自己尽力去做就可以了”、“一次落后和失利并不代表会永远失败,只要自己努力就好了”合理的信念就能帮助贫困生减少或消除情绪困扰,以此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从而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

四、高校在贫困生心理资本开发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保护隐私的原则

在进行心理资本开发和训练的过程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对于贫困生认定过程中的约谈、心理咨询的内容应该严格保密,严禁隐私泄露,避免给贫困生带来更大的负担。

(二)自愿参与的原则

无论是参加团体训练还是参加心理辅导都应本着自愿原则,因为只有自己有意识地想改变自我,主动参加活动,这样才能达到提升的目的。

(三)正确处理贫困生的心理防御

在心理辅导或团体心理训练时,如果有学生产生心理防御,学校应与之真诚地沟通,切忌急躁,以免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

作者:李柯柯 单位: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魏荣.知识性员工心理资本与开发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2]田喜洲.我国企业员工心理资本结构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地方性高职院校 贫困生 就业心理问题 心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4-0018-02

近年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数量快速增长,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伴随而至的贫困生数量也在增加。我校属地方性高职院校,据我校对近三年入学的新生进行家庭经济状况统计,贫困生比例分别为29%、30%、33%。贫困生作为高职院校中相对的弱势群体,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如何加强对贫困生就业心理的研究,帮助贫困生顺利就业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任务。作者根据多年来的实践工作经验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地方性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剖析,并针对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提出适当的对策。

一 贫困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在高职院校学生中,由于贫困生有着较为特殊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对他们来说,就业既是对个人前途的规划,也是承担对家庭的责任。因此,贫困生在求职过程中常常会承受更大的精神压力,也容易产生一些就业心理问题,较为普遍的有以下几种表现:

1.自身综合素质不佳,容易产生自卑和焦虑心理

贫困学生由于家庭经济能力的限制和教育资源的匮乏,自幼就很少有机会参加美术、音乐、舞蹈、体育、写作等各种特长班培训,在人文素养综合素质方面欠佳,表现为知识面和视野较狭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不强,组织协调能力低,参加班集体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也不积极等。和那些自身素质较好的同学在一起时,常常觉得被冷落,容易产生自卑感。在参加用人单位面试时缺乏推销自己的能力,容易出现择业受挫或竞聘失利的现象。由此给贫困生带来更大的精神压力,久而久之,将容易出现抱怨、焦虑、自暴自弃等心理障碍。

2.就业期望较高,容易出现急功近利心理

贫困生大多来自偏远山区的农村、特殊家庭或城市低保家庭,为了能在高职院校完成学业,其父母亲往往节衣缩食,负债累累,对子女的就业自然也就寄予较高的期望,希望就业后能尽快摆脱家庭经济贫困的境界。与此同时,贫困生无形之中就背负上了家庭的责任和压力,迫切希望寻找一份理想的、高收入的工作,以回报家庭。这种急功近利的就业心理,一方面表现在选择就业单位时挑三拣四,好高骛远;另一方面表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又往往出现择业受挫,因此,贫困生可能长期处在“希望”与“失望”中徘徊,产生较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

3.就业不公平现象,容易产生嫉妒和怨恨心理

在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形势下,在社会平等竞争和人事体制机制改革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毕业生家庭社会背景和社会关系资源对毕业生本人的就业前景仍有很大的影响。有调查结果表明:不同阶层子女在接受相同高等教育之后的就业情况明显不同,行政管理人员子女的就业率要比农民工子女高出14%。贫困生由于家庭背景较差,社会关系资源缺乏,有的尽管在校学习成绩和表现都比较好,但仍然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或岗位,可是一些比自己差的同学,只因为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却安排了理想的就业单位。这种就业竞争中的不公平现象,使贫困生感到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和无奈感,容易产生嫉妒和怨恨心理。

4.职业规划意识差,容易产生茫然无措心理

贫困生因家庭经济能力的限制和教育资源及就业信息的匮乏,也表现在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和必要的指导,对自己将来的前途和就业感到茫然无措。他们不能客观地看待自身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之间的某些内在联系,从而容易出现职业规划的明显偏差,在选择就业单位时也常常表现出犹豫不决,容易错过机会。

二 对贫困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

上述贫困生所表现的就业心理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就业观念和职业生涯规划,甚至影响到他们将来的人生前景。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义不容辞地关心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就业教育和心理调适,帮助他们克服就业心理障碍,从而顺利实现就业。

1.加强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由于贫困生把择业看做是今后告别贫困状况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人生选择,他们向往到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工作,而不愿到基层单位和边远地区就业。为此,学校要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加强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贫困生既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把个人愿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结合考虑,也要从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考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积极的就业心态。帮助贫困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按照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思想,为今后的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2.加强对贫困生的就业心理辅导,保持健康的就业心理

针对贫困生这一群体就业心理的特殊性,学校要加强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帮助贫困生摆脱心理困境,走出心理误区,树立就业信心,保持健康的就业心理。学校心理健康中心要针对贫困生开展专门的就业心理辅导,做好贫困生的心理调适工作。为摆脱贫困生的心理困境,学校要引导贫困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交活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培养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

3.加强贫困生素质培养,提升个人的就业竞争能力

目前,大多数招聘单位都比较注重毕业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工作能力和各种特长等综合素质。因此,学校要加大力度关心和重视对贫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相关部门要利用学生会、各种社团组织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并从中得到锻炼,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升个人的就业竞争力。

4.提供方便快捷的就业途径,促进贫困生就业

目前,许多企事业单位在公开招聘毕业生时都要经过报名、初试、面试、体检等较为复杂的程序,毕业生为此奔波并要花费一笔开支,使贫困生增加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和高职院校要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将用人单位请进学校,搭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交流和双向选择的平台,同时创建开放式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立毕业生与人才市场的信息互通渠道及网上招聘机制,为贫困生提供方便快捷的就业途径,减少就业成本,促进贫困生就业。

总之,要解决地方性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就业及就业心理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等的关心和支持,也是其共同责任。

参考文献

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特点

帮助

管理

高校贫困生是指那些已经取得高等学校学籍而又在经济上无力维持正常学习生活的在校大学生。据中国扶贫基金会调查。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的贫困生比例约为20%,特困生比例为8%,部分学校贫困生比例甚至超过30%,特困生比例超过15%。高校贫困生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如何帮助这些高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

一、贫困生的特点

(一)贫困生经济压力大,生活困难

1997年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全面“并轨”。学生实行收费上学,加上不断升高的生活费用,给贫困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大多数贫困生的基本生活难以保障,其生活水平远远低于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西安石油大学计算机学院2005级121名贫困生中,月生活费不足150元的占60%以上,个别特困生的月生活费不足100元。贫困大学生经常饥一顿饱一顿。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无力购置必要的换季衣服、无力购买必要的学习用品、无力参加各类学习培训班、不敢参加需要花钱的聚会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在经济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二)贫困生学习基础差,学业困难

高校特困生主要有来自经济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的学生、父母双亡或单亲子女无经济依靠的学生、家庭突遭不幸或受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火灾及家人重病、致残、伤亡等的学生、农村多子女家庭,供几个孩子同时上学的家庭的学生、城市因企业效益差而下岗的职工家庭的学生等。文化环境缺乏,家庭教育不足,使贫困生普遍表现出视野狭窄、知识面不宽等缺陷。他们除了书本知识以外,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综合知识十分缺乏。高等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因此课程设置和考核标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基础相对薄弱的贫困生自然对学习感到吃力。

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全球化等新概念所倡导的人才模式则是这样一幅前景: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不仅要有解决常规问题的能力,更耍有创新能力: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更要有自主、和谐、健全的人格特征和素养:不仅要懂专业,而且还要善于人际交往。然而,大部分贫困生过去很少有机会走出家门,接触的人群较为单一,对人际交往中的复杂多变感到疑惑,这些都制约了他们交往行为。同时无力承担交往费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社会交往是作为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与健康的心理、能力的锻炼和知识信息的获得密不可分。贫困生的人际交往困境使他们学习的热情下降,学习的途径更为狭窄,遇到学习困难也很少去寻求帮助。

(三)贫困生容易出现不良心理

1.贫困生外表争自尊,内心多自卑。贫困大学生和其他的大学生一样有着强烈的自尊意识。从表面上看这种自尊意识的强烈程度甚至超过后者,他们渴望在同学中间树立自己的形象和地位,但由于经济困难,生活学习条件差,见识狭窄,导致他们又很难达到维护自尊的目的。在矛盾冲突当中,他们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把经济上的不如人,见识上的不如人深化扩大到能力的不如人,以至扩大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对自己产生怀疑,陷入强烈的自卑心态之中,在能力、自身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从而导致自轻、自贱、自我鄙视,对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否定自己的长处或对长处没有足够的认识。因而常表现出胆怯、畏惧、怀疑、担心被人嫌弃和拒绝,行为中采取逃避方式。

2贫困生情绪忧郁、冷漠,对生活缺乏激情。贫困的生活条件,给贫困大学生身体和心理上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从身体上看,他们营养不良、身体素质差,经常生病,影响其学习效率及成绩。从心理上看,总感到事事不尽如人意。无心做任何事情,反应迟钝:情绪低落,心境忧郁,有一种无兴趣、无望、无助的感觉;缺乏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消极地对待人生,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使整个人生带有浓重的灰色调。

3.贫困生敏感、过度自我防御,向往但逃避着人际交往。由于长期生活环境带来的影响,贫困生遇事不断自我权衡,难以决定。常常担心某种行动会带来自尊的伤害,思前虑后,情绪上始终保持较高的紧张状态。贫困大学生来到大学校园,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同样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他们渴望参加集体的各种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体现青春活力。但是,很多贫困生由于见识狭隘、对自己能力不自信,又害怕参与活动,害怕自己在活动中不能作出优秀的表现而受到同学的耻笑,使自尊心受到更大的伤害。为了自尊他们选择逃避,一些人因此而自卑,敏感多疑、自我封闭、更加不注重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与同学保持一定的距离潮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常常给人以难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觉。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贫困大学生中出现的几种不良的心理之外,还有嫉妒、过度掩饰、感情脆弱等心理问题。部分学生因此成为经济、学习、心理的“多困生”。

二、有效帮助贫困生的具体措施

(一)贫困生的经济资助

1贫困生界定是贫困生经济资助的第一步。新生刚入学,衡量一个学生是否贫困的主要依据是县乡村三级贫困证明,但仅凭学生家庭所在地所开的证明作为认定的唯一依据是不够的。贫困生的界定应该包括个人申请与诚信承诺、生源所在地贫困证明、贫困信息公示与学生监督、管理部门审批、贫困跟踪调查与逐年调整、虚假责任追究等,它应该是动态的、全方位的。这样才能确保贫困生界定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要建立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国家实施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以来,许多学校从解决贫困生的实际问题出发,逐步建立起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包括“奖、贷、助、补、减”和“绿色通道”在内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3还皮积极寻求社会资助,筹集社会资金,让全社会都来关注贫困学生。如西安石油大学寻求石油、石化企业资助,设立的各项行业奖学金、助学金。但是,这些资助都属于救济式扶贫,虽然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也容易使个别贫困生产生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因此,在资助过程中,应该注意方式方法,通过给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劳动中得到资助。

(二)贫困生的学业帮助

贫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既有早期文化环境限制、学习工具匮乏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心理上的原因,诸如专业思想不稳定、自卑、人际交往困难等,应分别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深层、长远地帮助他们走好人生之路。

在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同时,要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社会,树立远大理想,端正学习态度。有个别特困生对教育制度改革和国情缺乏了解,对贫富差距不理解,把造成家乡穷、自己经济困难的原因归咎为社会。放弃自身责任。对于这类学生,要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和家庭境遇的改变

和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社会的发展以及自己的努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使他们把自己的前途融入到国家民族的命运之中,提升自己的学习动机,树立远大理想,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勤奋刻苦,自强不息。鼓励他们“人穷志不穷”,敢于面对现实,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用于学习,用知识的营养来丰富自己,完善自己。

为贫困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解决贫困生的具体学习困难。高等院校可以对特困生在进校之初进行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在课程学习之外帮助他们进行人文社会知识的补充,请有关老师分析他们的具体问题并进行课外辅导,开展帮学活动,请高年级或本年级学业优秀的学生指导学习方法,解决学业困难,甚至让学习成绩拔尖的特困生去辅导学习成绩不好的特困生,效果更好,也可以将此作为一种勤工助学方式,一举两得o

(三)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和学业帮助的同时,要做好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开设心理讲座帮助学生更新健康观念、人格观念和素质观念,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健康人格和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帮助贫困学生形成对贫困的正确认识和健康心态,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自尊自爱,自律自重,自强不息,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对于严重心理障碍的贫困生,要个别辅导,采取情绪疏导、认知调整和行为指导等基本辅导步骤和方法,分析无助、困惑、自卑的原因和后果,帮助学生直面环境和压力,进行自我意识、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支撑起他们的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强化自尊、自立、自信的主体意识,积极追求知识,发展自我。

三、贫困生的管理教育

(一)建立贫困生档案。

为每个贫困生建立档案有利于全方位、动态地掌握贫困生信息,从而做好对贫困生的帮助、教育和管理工作。贫困生档案应包括贫困生的贫困证明相关材料,在校基本情况,受奖励和资助情况以及心理档案等。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经济状况、学习状况、心理状况动态进行针对性的帮助、教育和管理。

(二)帮助贫困生建立自强、自助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