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跨学科教学案例

跨学科教学案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跨学科教学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跨学科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通过启发学生勇于提问和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讨论、辩论等方式,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学习见解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案例教学法正体现了上述要求。本文分为三部分:简述了案例教学的产生和发展;分析了案例教学的意义;重点介绍了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1.案例教学法产生和发展

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道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教授创立,他在《合同法案例》一书的前言中说道:“被作为科学的法律是由原则和原理构成的。……每一个原理都是通过逐步的演化才达到现在的地步。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漫长的、通过众多的案例取得的发展道路。这一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案例。因此,有效地掌握这些原理最快的和最好的的途径就是学习那些包含着这些原理的案例。”在这里,他强调了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后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律教学和工商管理硕士等专业教育领域的教学,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和内涵。80年代初,我国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在一些学科教学中引人了案例教学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已日趋规范,对我国高校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指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求“通过启发学生勇于提问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讨论、辩论等方式,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学习见解的机会,调动学习积极性。”而案例教学正体现了上述要求。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因此,这种教学法同样也适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它对于促进中学政治课教学改革和加强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2.案例教学法巧用的意义

2.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是一种源于人的潜能和天赋的高度自主性、自由性的选择行为,是人的潜在能力的释放过程;学习必须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的个人价值和意义,体现“知觉”的个体性、主观性的情感。案例教学法强调以人为本,教师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重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学生的时间和能力。

2.2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地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学习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造精神是指那种不安于现状、力图改进创新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而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具备的运用一切已知东西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未知的东西。案例教学法中案例所描述是的一个两难的困境,没有分析,只有事实。案例讨论的结果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人告诉你答案,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置身于决策者的角色中,根据材料所提供的情况,作出自己的决定,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何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质,这对学校和教师来说始终是个难题。如果搞专题讲座,但教师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又很有限;如果采用多学科教师在课堂上共同授课,教师之间的配合又很难协调。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它所特有的作用。由于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在案例教学法中,案例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在学生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学生就可以自由地实现在政治与历史、地理等不同学科之间的切换,而教师并不需要太多的跨学科的综合知识。

3.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

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主要过程:设计教学案例、组织案例讨论。

3.1设计教学案例

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案例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前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收集整理相关素材,设计教学案例并发给学生预习准备,学生可以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进行准备,写出分析提纲和思路。教师在设计案例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3.1.1案例要能够尽量多蕴涵教材的概念和原理。案例教学法是在引导学生探究案例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在案例探究过程中所能掌握知识的多少直接受到案例探究所将涉及到的知识的多少有关。因此,教师在设计案例时首先应将学生所应掌握的概念和原理排列出来,使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和资料,必须尽可能多地蕴涵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从而使得学生在探究案例的过程中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当然,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能力必须要以知识为基础,离开了知识来谈培养能力也是不可想象的。

例如,高一《经济生活》公司的经营中,我设计了金融海啸中兼并或破产的一个案例:华尔街正陷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中,9月的美国金融市场愁云密布:

—9月7日,曾占据美国房贷市场半壁江山的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接管。

—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第三大投行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

—9月16日,世界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告急。

—9月21日,美国第一大投行高盛和第二大投行摩根士丹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加上今年3月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至此,美国前五大投行已“全军覆没”。

—9月25日,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被美国联邦监管机构接管。

—9月29日,美联银行被花旗银行收购。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围绕案例去分析讨论什么是兼并、破产?美国“五大投行”为什么会“全军覆没”?兼并或破产有哪些利与弊?通过讨论归纳把教材的基础知识点梳理清晰。

3.1.2案例要能够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

《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中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如经济、社会、科技、生产、生活等问题。这样才能够保持政治课教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让学生始终意识到他们所学的知识学有所用,能够应用于实践;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 案例教学法所使用案例的具体内容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模拟的。因为在案例教学中,重要的不是案例的具体内容是否真实可靠,而是案例对教学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当然,能将两者统一起来的案例是最好的。在很多时候,教学用的案例都是要经过修改或者假设,以便能更好地适合课堂教学的需要。但是,案例的主题必须要和真实的情况相接近,或者至少和学生所熟悉的社会生活环境相类似。即至少看起来它是真实的,或者说,这个案例的主题应该是大家所共同感兴趣的。

3.1.3案例应包含有复杂、模糊、或巫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案例教学法主要不是以传递信息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建构知识,所以,案例应具备适度的复杂性和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性,这样才足以让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案例教学法最大的价值就在凭借着案例所包含着的复杂、模糊、或巫待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的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另外,为了让学生能够迅速地抓住案例主题,减轻学习负担,教师在案例后面最好能给学生提供可以研究的问题或方向,以供学生选择,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列出问题来分析。

如经济常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的教学案例:

我邻居家80年代末原有的一台黑白电视机“退休”后,由一台18英寸彩电取而代之,使用至今没修过一次,图像清晰,色泽丰富,看得也蛮顺心。近年来,每逢子女来他们父母处,就不免要唠叨几句,说什么现在还看18英寸彩电,多寒酸!谁家还没换大屏幕的!还开导说,现代人的消费观不能死抱住传统不放了,应该适应潮流,要学会享受生活。被他们这么一开导,他们的父母也感到有些困惑了。

我邻居家两老人细细思忖,尽管经济上尚有换大屏幕彩电的能力,但换了以后,这台好好的18英寸彩电该如何处置?卖了吧,三文不值两文,可惜!不卖吧,让它躺着睡大觉,直到自然消亡。物不能尽其用,这算不算浪费呢?如果是属于浪费的话,那么与子女所说“适应潮流”之间的矛盾又如何解决?请就这台18英寸的彩电究竟该不该换提出你的看法。

这个案例的主题是家用电器的更新换代,可以说它就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周围,或者也是我们有些人亲身所经历过的,因而,这个案例的主题是真实的。在这个案例中涉及到的基础知识有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家庭消费的内容,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等。同时,针对彩电究竟是换还是不换,有着一定的模糊性,没有一个绝对的正确答案,而且,在这个案例中又蕴涵着传统与现代,节约与享受等一系列矛盾与冲突,这样就为学生在认知上形成冲突提供了条件。

3.2组织案例讨论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组织案例讨论的方式灵活多样,不过,针对中学生目前的能力与素质的实际状况,通常是先由一位准备得比较充分的同学代表自己或小组进行发言,然后由其它同学或小组针对于这个发言提出补充意见或反对意见,也可以从其它方面另行分析,最后,由教师作一个案例小结。在课堂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2.1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案例讨论的过程就是以案例的事实和教材知识为依据,通过师生的互动来挖掘案例中的潜在性的问题,探讨案例事件的行为与原由。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引导学习者去探讨案例中复杂的、深层次的、有争议性的问题,协助学习者进行讨论。针对一些复杂的案例,教师也可以以疑问的方式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通过这样高度互动的引导式教学,让学生们体会如何思考、决策和解决问题,多数学生反映这样的教学相当活泼、有趣,能刺激其主动学习。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最好不要有倾向性的提示或结论,因为这样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误导”,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新。

3.2.2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应多加以鼓励和肯定

由于案例教学法侧重于学习的过程,再加上案例的复杂性和模糊性,这就更使得学生的讨论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案例的讨论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或“愚蠢的问题”,关键是看问题的思路是否正确合理。在讨论过程中要对学生们的分析要表示尊重,哪怕是分析问题的过程或结果都发生了错误,都要给予应有的鼓励。另外,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对同一问题分歧是应该有的,争论是不可避免的,但大家争论的只是针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观点,而不是对人。所以,不能对任何同学的人格和尊严有丝毫的不尊重或侮辱,尤其是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最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同学的发言不仅是学生,也是我们教师学习的重要信息来源,也只有大家彼此尊重、倾听和沟通,增进团体合作,才能激发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机,促进共同进步。

3.2.3注意对班级纪律的管理

跨学科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本组文章旨在呈现“海淀区义务教育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一、问题的提出

1. 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以“质量提升”为特征的深化阶段,标准完善、课程实施、质量评价、教学改进等核心领域,是课改推进的重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督制度”。《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要“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美国、加拿大、英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学业标准研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我国关于学业标准的研究还较少。

2. 提升课堂教学品质的需要

海淀区小学学校多、办学规模大,学校、教师、学生情况差异大,学科教学缺少统一的标准,各学校的学科课堂教学的起点和落点有较大差异。而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是内容标准,优点是学科内容标准明确,缺点是缺乏学科水平标准,能力发展目标不明确。因此,教师在每个年级的教学中应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应学到什么程度不够清晰,导致了教学内容随意拓展、难度随意加深、关注知识较多、关注能力的提升和思维发展不够等现象。如何为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加专业、有效的服务,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难题,成为教研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以“海淀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研究”为载体,研制区域分学科分年级学业标准,促进教师深入理解、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为教师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提供支持,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海淀区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目标

基于课程标准和海淀区实际情况,研制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学科学业标准,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指导意见,指导教师教学。具体包括:

(1)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和海淀区实际,研制海淀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分学科、分年级学业标准。

(2)基于学业标准,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教学指导意见,引导教学行为科学化。

2.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海淀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的研究将在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课标(2011年版)的基础上,借鉴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SOLO分类评价方法、学习进阶理论,分学科研制各学段、各年级的学业标准;通过访谈、问卷,调研专家、一线教师对研究过程中制定的学业标准框架及内容的认同度及改进建议;提炼教学关键问题,基于案例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教学指导意见;在实验校进行实践研究,基于实践研究结果修订完善学业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具体设计如图1所示。

三、研究成果

1. 构建了学业标准体系,明确了各学科学业标准

学业标准体系包括内容领域、标准维度、学段年级三个基本要素。其中,内容领域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内容主题细化到专题、核心概念,以明确学业标准的指向。标准维度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向设定,以保证学业标准的全面性。但是,由于各学科课程标准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界定不同,在不同学科的学业标准中,各维度的表述存在差异。例如,数学学科学业标准的具体维度是知识技能、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科学学科学业标准的具体维度是科学实践、科学概念和科学态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业标准的具体维度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认知理解、实践能力和习惯养成。

学业标准依据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对其中的内容标准进行细化,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提出了学年核心内容专题(或主题)学习后应达到的水平标准。学业标准包括学段学业标准和年级学业标准两个部分。

学段学业标准呈现了不同学段在学科知识、关键学科能力、核心学科素养上的学习进阶,帮助教师明确本学段教学内容的同时,明确学生能力发展的基础和目标。例如,表1为语文学科学段学业标准(节选)。通过表1可见不同学段学生“识字与写字”领域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学习进阶。例如,随着学段的升高,学生认识常用汉字的数量从1600个提高至3000个;学生的书写技能从“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发展到“用硬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年级学业标准则明确了各年级核心内容专题,甚至是各核心概念学习中,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应达成的学习目标。帮助教师明确“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例如,表2为科学学科的三年级学业标准(节选)。通过表2可见,科学学科三年级学业标准对于材料专题,对材料的硬度、材料的韧性等教学内容,分别从科学实践、科学概念和科学态度三个维度提出了具体的学业标准,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参考依据,帮助教师明确了教学活动设计的指向。

通过上述内容可见,本项目制定的学业标准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本项目制定的学业标准是水平标准,即明确了各核心内容的学习水平要求。例如,三年级对于材料的硬度的水平要求为“能用划痕的方法比较材料的硬度”,弥补了课程标准仅为内容标准的不足。

二是本项目制定的学业标准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多维发展,为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有效落实能力发展和素养提升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本项目制定的学业标准体现了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的层级发展。

四是本项目制定的学业标准用“行为动词+名词短语”的形式描述水平标准,便于教师理解和把握。例如,科学学科学业标准中用“描述”“认识到”等行为动词替代了“知道”“理解”等。

2. 提炼了各学科教学关键问题,提出了问题解决策略

学业标准的明确促进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解决了“如何准确定位教学目标”这一问题,但是,教学目标从制定到达成,还需要教师完成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为了帮助教师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提升教师进行教学改进的能力,该学业标准提炼了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并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问题解决策略。

学科教学关键问题是决定学科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问题的提出基于学业标准,基于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问题指向学业标准达成的关键点、教师学科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的障碍点和生长点。

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包括跨学科通识性问题、学科内通识性问题和学科内实践性问题,涉及课程、学科、学生、教学、评价等领域。例如,表3为语文学科教学关键问题(节选)。其中,“第二学段如何指导学生理解”“第二学段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等问题为跨学科通识性问题,“如何进行读写结合教学”“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等问题为学科内通识性问题。“四年级如何指导学生写批注笔记”“三年级如何落实自然段教学”等问题为学科内实践性问题。此外,通过表3可见,学科教学关键问题有的指向学段学业标准的达成,有的指向年级学业标准的达成。

表3 语文学科教学关键问题(节选)

问题1:第二学段如何指导学生理解?

问题2:三年级如何落实自然段教学?

问题3: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略读?

问题4:中年级如何进行童话的教学?

问题5:如何指导四年级学生写摘录笔记?

问题6:四年级如何指导学生写批注笔记?

问题7:第二学段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问题8:如何进行读写结合教学?

问题9:第二学段如何指导学生习作?

问题10: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

问题11: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教学关键问题的提出,引领了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改进的方向,促进了教师对“怎么教”的思考。基于案例研究提出的教学建议,既为教师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方法、策略,甚至是可供模仿的案例,又为教师在此基础上自主研究提供了空间,不仅对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也为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搭建了平台。

3. 提升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海淀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研究”的研究成果以丛书的形式进行固化和推广。该丛书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包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音乐、综合实践9个学科,共12本。

本套丛书正式出版前,在海淀区30余所实验校进行了试用,并对试用效果进行了问卷调研。问卷包括基本信息和调研题目两部分,调研题目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对一线教师开展教学和评价工作的作用的认同度;

(2)对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框架结构的认同度;

(3)对学业标准的准确性、教学关键问题的准确性及指导建议的针对性的

认同度。

调查结果表明:

(1)一线教师对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对其开展教学和评价工作的指导作用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对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对其进行教学设计、作业布置、考试评价的指导作用的认同度均接近90%,其中表示完全认同的教师比例均在60%以上,具体结果如图2所示。

(2)一线教师对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的研制框架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对课标解析、学业标准、教学案例、关键问题的价值认同度均在95%以上,其中表示完全认同的教师比例均在65%以上,具体结果如图3所示。

(3)一线教师对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中学业标准的准确性认同度较高,均达到90%以上,其中75%的一线教师高度认同学业标准与课标的一致性。对教学关键问题的准确性及指导建议的针对性的认同度分别约为62%和72%。具体结果如图4所示。

通过上述研究可见,一线教师对学业标准、教学关键问题、指导建议的指导性认同度较高。说明本项目研究成果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跨学科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跨学科;课程;成绩;就业

一、跨学科复合课程教育的必要性

跨学科复合课程是指一种有计划的组织教学方式,教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组合起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并将所教的内容与学习者过去的学习背景充分而有意义的结合起来[1];教育学研究者Heidi Jacobs 把跨学科复合课程学习解释为:有意识的应用来自不同学科的方法或术语解决一个主要的题目、疑问或一个实际问题(theme,issue,problem,or experience)[2]。不同的学者对跨学科复合课程的理解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里,学生会在他们的学科领域(专业)受到严格的训练,而不太经常涉猎其他学科的内容。例如,培养一个建筑工程师需要的课程包括物理、数学、力学、建筑材料、混凝土设计、砌体结构以及建筑学等课程。从大学结束一直到参与较大规模的工程项目,学生才有机会综合这些课程内容,成为真正“成熟”的工程师,然而这个所谓“较大规模”的工程项目通常会涉及经济、商业、管理、法律甚至环境工程,建筑工程师必须和其他学科背景的专业技术人员合作,传统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并不完全具备这种合作能力。

众所周知,雇主通常希望他们员工是复合型人才,能够掌握一些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现在的学生不仅要比他们的上一辈掌握更多的知识,更需要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3]。教育机构必须站在市场的角度,为受教育者提供合适知识和技术体系。传统的学科划分在当前教育模式中的影响力逐渐变弱,跨学科复合课程成为迫切需要的一种教育手段。设置跨学科复合课程原因可以归纳为:有很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门学科提供的知识是不够的;学生兴趣的需要;雇主需要大学毕业生有跨学科的知识;学校的管理者希望充分利用各个学科的资源;知识结构在不停变化;电子和网络的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了很大的改变,需要突破学科之间的严格界限。

二、跨学科复合课程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进展

教育发达国家在很多年前就意识到跨学科教育的重要性。例如斯坦福大学在1947年就首次开展了跨学科项目,截至2007年斯坦福大学有超过1000个教职工从事跨学科复合课程的教育[4];美国的雪城大学提供科学(Science)和MBA联合硕士学位,这是个典型的跨学科教育,接受这个课程训练的学生可以均衡地获得科学和管理学的知识;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资助了跨学科复合课程教育的科研项目,项目的目标是找出存在于跨学科的“教”与“学”中存在的障碍,发现学生在跨学科复合课程学习中的特殊需要,并力图建立一套符合学生需要的“教”与“学”的模式[5],法律、教育以及理学专业背景的学生参与这个项目中,参与人数预计将会达到1260人次;佐治亚理工学院和埃默里大学合作开展了研究项目TI:GER(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Generating Economical Results),这个项目将结合理学、工学、商科、法律专业,具有非常明显的跨学科特点。

一些从事跨学科复合课程教育的先驱在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提出了他们的见解。斯坦福大学人力资源专业的教授Harry Elam从事跨学科教育,他的教学经历告诉我们:从事跨学科复合课程教育时,教师必须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中教学,这是主要难点;同时他的教学案例也表明,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在协作过程中,能够成为对方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资源。路易斯安那理工大学的课题组认为跨学科教学效果的评估主要考虑五个方面:学生协作的效果;学习小组间的交流技巧;学生一起工作的能力和为彼此传递知识的方法;学习后反馈的程度;在解决问题时小组的决策能力[6]。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也开展了跨学科复合课程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培养更加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改革单一学科专业设置,发展交叉学科、跨学科专业非常有必要[7]。由于教育基础以及历史的原因,我国的跨学科复合课程的理论研究落后于教学实践。

三、跨学科复合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大学院系的设置方式,跨学科复合课程的教育模式并不容易开展,跨学科复合课程的教学和科研中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阻力主要来自于课时、学科行政划分以及各个专业本身的教学任务等方面。首先是课时的限制,教育者在提供跨学科复合课程教育时,需要在学科的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找到平衡,然而课时限制了受教育者学习的深度和精度;其次一个跨学科复合课程设置需要来自不同领域的指导者参与,不同学院要一起协作,因而增加了学校行政管理的难度;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行业内的期刊,这些期刊有不同的读者群和学术地位,研究者是通过在本领域公认的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来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从而奠定自己在本学术领域的地位和名声,这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跨学科研究者的积极性。

即使解决了以上问题,考虑到教与学的效果,在设置跨学科复合课程时教师仍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跨学科复合课程起到连接两个学科的桥梁作用,学生需要对自己的专业以及另一个专业都有坚实的基础,否则他们很难从中受益;(2)教师设置的跨学科复合课程需在不同学科范围内以及知识连贯性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调整,因为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另一门课程;(3)跨学科复合课程需要尽可能地让更多教职工参与进来,从而可以利用他们独有的知识和技能;(4)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跨学科复合课程为他们带来的更好的前景;(5)作为受教育者,学生应该有机会参与到跨学科复合课程的设计中来,教育机构是否能够提供这样的机会也是一个疑问。

四、以建筑工程专业为基础的跨学科复合课程设置的实证研究

跨学科教育是将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组织起来从事同一个项目,他们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考虑同一个问题,这是大学生首次接触到不同学科的协作。对于建筑工程专业,跨学科复合课程教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授其他专业背景的学生建筑工程的课程,例如化学、城市规划、力学、数学甚至历史等专业的学生;二是给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教授其他专业的知识,比如管理、商业、法律或环境等专业的知识。课题小组力图解决如下问题:(1)是否有必要在本学科的基础上设置跨学科复合课程?(2)如何进行复合课程的设置?(3)什么时间(受教育者的年级)开展跨学科复合课程教育?(4)在进行跨学科复合课程教学时,如何保持原学科的完整性?(5)在跨学科复合课程教育中,采取什么样的教学评估标准?

西南大学在几年前已经开展了跨学科复合课程的教学实践,比如建筑工程系提供了其他专业学生选择第二专业(跨学科)的学习机会,在跨学科复合课程的设置方面获得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积累了大量可以用于理论分析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1)选修跨学科复合课程学生的比例;(2)学生的成绩;(3)学生参加跨学科复合课程的时间;(4)学生参加跨学科复合课程的目的(问卷调查);(5)参加跨学科复合课程学生的就业情况。

建筑工程专业175名学生参与了数据调查,希望选修第二专业的比例为6.3%,大多数学生认为,与其选修其他专业,还不如学习更多本专业的选修课程;而历史专业学生(样本数目为181人)的调查结果为63%,超过半数学生对于仅仅学习一个历史专业感到不满足,两个专业的调查结果差距非常明显。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就业”成为大学生选择第二专业的主要原因,“兴趣”对于选择第二专业起的作用很小,这也表明大学生从高中时代的理想主义向成年后的现实主义转变。

我们同时对学生的成绩进行了比较分析,参照的科目是建筑工程专业的必修课“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在授课老师相同、试卷难度相近的情况下,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平均成绩为83.2分,第二专业学生的平均成绩为68.5分,第二专业学生的成绩比第一专业低了15.7分,差距比较大。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该校的第二专业多数在周末或假期集中开课,学生在这段时间内比较疲劳,学习时间也受到限制,这是导致学生成绩偏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对有限的成绩样本进行评估,我们认为超过30%的选修生达不到大学本科教学大纲的要求。

建筑工程是典型的工程学科,需要学生有坚实的数学和力学基本功。选修建筑工程作为第二专业的学生来自不同学院,包括法学院、化工学院、理学院、园林艺术学院、人文学院等,而且大学二、三和四年级的学生都有资格参加选修。依据专业背景和年级对学生的成绩进行了分类比较,将选修“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217个学生分成了工科、理科、文科三组,比较他们的平均成绩,平均成绩十分接近,差距在0.5~2分之间,来自文科背景的学生获得的平均成绩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低,这个结果有些出乎常理;继续计算成绩的方差,我们发现工科、理科、文科学生成绩的方差依次增大,这表明文科背景学生的成绩离散性更大一些。依据这些有限样本调查,可以得到结论:通过高考的大学生具备了很强的学习能力,他们的大学专业背景并不影响第二专业的学习成绩。将学生成绩按年级分成三组并进行比较,有限的样本得到的结论表明从二年级到四年级学生的平均成绩依次降低。

课题组在学校就业部门的帮助下,收集到587名曾经选修第二专业毕业生(A组)的就业状况,这些学生来自7个不同的学院;为了找出选修第二专业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同样在这7个学院采集了587名没有选修第二专业的学生(B组)就业情况,为了使比较结果有意义,在采集样本时力求两组学生在本专业平均排名相同。我们发现A组学生毕业后第一年从事本专业(第一专业)的概率为62%;B组学生从事本专业的概率为89%。存在两种可能的原因导致A组学生从事本专业的概率要低得多:一是A组学生有了更多就业选择;二是A组学生原本对其专业兴趣就不大,即使没有第二专业他们也有可能从事其他行业。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两种推断并没有得到数据的严格确认。继续观察A组学生,有近19.5%的学生从事了其选修的第二专业,仅从就业的角度来考虑,该校跨学科复合课程的开设是成功的。

由于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学科划分在当前教育模式中的影响力逐渐变弱,跨学科复合课程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针对这一方向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就业压力取代学习兴趣成为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的主要原因;由于学习时间的制约,约30%参与跨学科学习的学生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原先的专业背景不影响他们第二专业的成绩;从就业方面看,跨学科学习的经历显然的帮助学生扩大了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 Roberts, P. L., Kellough, R.D..A guide for developing interdisciplinary thematic units (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Merrill.2000.

[2] Jacobs, H. H. (Ed.).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989.

[3] Klein. J. T. Interdisciplinarity: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 Detroi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0.

[4] Center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Panel Discussion with Stanford Faculty. Stanford University Spring 2007 Newsletter, Vol. 16 No.2.

[5] Jennifer D. Howell, Fiona McDonald and Bridget Lewis. Identity and Disciplinarity: Multi-disciplinary Student Cohorts in Higher Education. European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Research, 28-30 September 2009, University of Vienna, Vienna.

跨学科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公共政策分析 案例教学法 学生主导 教学方法

0 引言

公共政策分析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也是一门以行动为取向的学科,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策制定、筛选、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的研究,其核心问题是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备选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其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以达到改良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获取解决途径的目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的总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升教学效果。传统教学中明显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因此,在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中,要摒弃传统单一的“主体到客体”的灌输式教学理念和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强调“以问题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①与传统教学法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不同,案例教学关注复杂的社会现实,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对原理和规则的掌握。在公共政策分析课程中引入以学生为主导的案例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运用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作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基础课程,公共政策分析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政策研究和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从而增进学生对公共政策问题和现象的理解。基于公共政策的特征,该课程天然具有实践性导向,因此课程的教学必须结合社会现实,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政策案例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对政策过程缺乏了解,很多知识尤其是一些技能难以通过单纯的课堂教学来形成,例如怎样发现与分析政策问题、如何提出政策建议、如何执行具体政策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以及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通过案例分析和社会实践,对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政策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公共政策分析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相当于在政策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设一道桥梁,寻求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增长学生分析政策问题的能力。②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教学法优势明显,它有利于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利于结合公共政策分析学科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通过针对性探讨政策分析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政策素养。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公共政策分析课程的案例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一方面教学案例多从国外直接移植过来,本土化程度低,学生难以融入案例情景,不利于学生将公共政策理论与我国复杂的社会现实联系。另一方面,“灌输―接受”式案例教学法使学生缺乏课堂置疑和辩论的热情,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无法培养学生运用公共政策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导作用,由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教学的目的不再是让教师向学生提供正确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一套完整并适合自己的分析问题的思路。

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是指由学生根据案例自主选取和查阅相关学习资料、由学生分析案例和讲解案例,并由学生对案例进行总结和汇报,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以往的案例教学法多为教师主导型,即教师搜集资料,在课堂上讲解,与学生讨论,再总结得出结论。而在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只负责布置任务,提供参考案例,组织讨论与点评,将大量的资料筛选,案例分析与讲解,分析报告的撰写,分组课堂汇报等工作交给学生完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搜集资料、整合信息、团队合作、归纳总结以及当众发表演讲等能力。

2 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案

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的组织安排是否恰当,设计程序是否合理,既是案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在公共政策分析课堂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教学大纲以及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的一般流程,科学组织和实施案例教学。

2.1 前期准备阶段

2.1.1 分组和评分方式

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的学习过程多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更加强化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因而分组是教学是否成功的首要环节。考虑到讨论效果,分组方式最好由学生自由组合,但人数不宜过多或者过少,每组大约4至6人比较合适。组长由学生自荐然后共同推选出来,组长在小组中的作用较大,不仅要完成自身任务还要整体协调、安排其他组员的任务。教师除了要对小组共同完成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评分(满分40分),还要按照个人对小组的贡献给每名成员打分(满分10分),这两部分的分数总和就是学生的课程总结报告分数,占本课程最终成绩的50%。这样的评分方式让每一名学生都肩负着提高小组成绩的共同目标,在分析案例和撰写报告的过程中,小组就会进行明确的分工,积极地讨论和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按照每个成员所承担的角色和对小组的贡献评分,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有效避免小组合作中最易出现的“搭便车”现象。

2.1.2 公共政策案例选取

教学中选择的案例是否恰当,是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成败的关键,好的案例在教学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选的案例既要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又要是教师自己能把握的、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同的。③这里要强调的是,教师在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从案例与特定政策分析基本知识点的关联性、案例与社会实际生活的关系以及案例的总体难易程度来考察所选案例的适当性。一个好的教学案例通常是对课程教学有用处、与教师所要传授的理论知识具有相关性、能引发争论和探讨、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因此,考虑到教学目标和课堂效果,综合以上因素,此次教学实践选择将怒江水电站开发建设问题作为一个案例方向,向学生提供了四篇阅读材料,并要求学生以此方向为切入点,自主查阅相关案例,进行小组案例讨论,撰写分析总结报告。

2.2 教学实施阶段

2.2.1 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具体实施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之前,教师应将学生应该掌握的相关政策分析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点详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具备处理公共政策案例的充分理论知识储备。④公共政策分析的教学目标是:系统了解公共政策学的框架和内容体系、熟悉公共政策学的基本原理和政策分析的一般方法、能够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公共政策问题。围绕教学目标,教师应结合所选案例,对公共政策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并运用政策分析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2.2 小组讨论与报告撰写

小组讨论是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在分组讨论之前应先确保每名学生都充分学习和理解案例,因此布置四篇阅读材料的读后感为课堂作业。然后选取“从怒江水电站开发看中国公共政策模式变化”、“中国政策网络适用性考量――基于怒江水电站开发项目的案例研究”两篇文献进行小组讨论,并结合所学理论撰写案例分析小组报告。要求先简述案例背景,再介绍所用的理论,然后结合理论与实践展开具体分析,最后总结。学生根据案例讨论的情况,在综合分析各种观点的基础上,通过理性思考,可提炼出全面、深刻、见解独到的分析报告。

2.2.3 小组展示与汇报发言

此次教学实践活动共有四个班级,101名学生参与,按照自由组合原则分为19组,每组4~6人。由于各小组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最后的案例报告展示是学生相互学习、互动讨论的一个平台,因此小组陈述的顺序也就不重要了,各组可以自由随意发言,课堂氛围比较民主、活跃。与以往每小组指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不同,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发言,对自己在小组中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发表对案例的个人见解,与其他学生分享完成小组合作任务的感悟。这种小组汇报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仅提高了学生案例分析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团队合作、口头表达、随机应变及课件展示等其他能力。

3 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分析

教学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在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中的成效。统计结果显示,参与此次教学活动的101名学生,课程及格率100%,其中成绩优秀(90分及以上)的有17人,优秀率为16.83%;成绩(下转第138页)(上接第135页)良好(80~89分)的有53人,良好率达52.48%;成绩中等(70~79分)的有29人,中等率为28.71%。总成绩在80分及以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9.3%,由此可以看出本次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根据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观察发现,通过运用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法,学生可以参与到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和每个步骤,极大的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经过材料阅读、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报告撰写、课堂汇报等教学环节,学生对公共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和基本知识点都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此外,该教学方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生相互配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虽为主角,但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教师的积极倾听、因势利导和及时对有争议观点进行分析,是学生对案例问题达成共识的重要基础。在这一模式中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中教学相长的特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实践更易掌握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注释

① 陶.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4):161-163.

② 杨芳.多种教学方法组合运用的实践与反思――基于《公共政策学》教学实例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3):147-148.

跨学科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STEM理念;教育装备;互联网+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014-02

1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互联网的普及,教育信息化的趋势越发凸显,“互联网+教育”将催生新的教育生态,驱动中国教育进入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伟大变革中。有关研究表明,现代产业发展中对劳动力的需求中有超过75%的职业岗位与STEM素养相关,这就要求学校教育根据社会和企业的要求积极实施STEM教育,从而培养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 STEM理念概述

STEM是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s这4个英文词开头字母的组合,翻译为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教育。2011年,该词由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学者Georgette Yakman首次提出,之后迅速在教育界流行起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STEM理念的研究中。2015年11月,我国教育部的《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正式提出要“探索STE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将STEM教育列入下一个五年规划中。

STEM教育的过程不仅是把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知识进行简单叠加,而是特别强调将本来分散的4门学科自然地组合形成新的整体,主张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设计和实践,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实践的能力。比如在做一个项目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观察实验、修改方案并做出决定。从本质上来说,STEM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不被单一学科知识体系所束缚,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进行跨学科融合,鼓励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

3 融合STEM理念的教育装备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由传统惯性的自然思维方式转变到开放的、系统性、挑战型的思维方式,学校的教育模式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单科型学习方式,课堂上多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这就导致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各学科知识割裂,不能有效建立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难以实际运用,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强。而且传统的评估方式比较单一,很难对过程性学习成果M行跟踪,形成完整有效的评估体系。

新时期就业市场需要人才具有包括创新能力、领导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内的的生活与职业技能,以及媒体素养、信息处理能力和科学技能。然而事实上,教师和学生远远没有为今天的技术变革和教育创新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教育装备实践工作中引入和融合STEM理念,打破壁垒,以开放、共享、创新的模式,为学生创建一个从教室学习到职业生涯的广阔课堂,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使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学有所长。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先天特长和后天兴趣发展,选择合适的教育装备因“材”施教,符合我国坚持以能力为重的教育发展战略和国际人才竞争力发展的方向。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与人格发展得到关注,学生的培养模式更显著体现信息技术与教学完全融合,因材施教;更先进的课堂,有效实现与课程特征相契合的课程效果,让集体教学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成为可能,有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兼具跨学科人文与科学综合素养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4 融合STEM教育理念的教育装备实践策略

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实现博物馆与学校的互动 如何使社会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正成为学校和博物馆等面对的共同课题。从目前情况来看,场馆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资源开发还不够系统,而学校对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也缺乏准备。将博物馆融入学校教学中正是STEM理念贯彻实施的典型例子,欧美教育界就博物馆与学校教学的整合进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学校教学要结合具体学校的实际,借鉴欧美等国的成功经验,将博物馆拓展为校外课堂,加强与博物馆之间的合作交流,把课堂搬进博物馆;博物馆要配合学校的教学目标,制订参观方案,推出“环境保护”“动植物生态”等浅显易懂、娱乐性强的展览与活动。学校要组织社会实践,安排学生进入博物馆参观学习,在参观前,教师会引导学生思考各种问题,让他们在参观过程中答疑解惑。

关注个体发展,创建数字实验室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装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发凸显,装备成为教书育人的必要条件。为此学校要不断加大教育装备投入,为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为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微课、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式的实践提供技术支撑。学校要结合实际探索创新装备配备,按照标准建设实验教学和音体美装备与场所,建设综合实验室、特色实验室、学科功能教室、教育创客空间等教育环境,对现有教室进行多功能技术改造,以适应学生学习需求,探索建设智慧校园,根据教学活动需求加快配备多媒体教学和终端设备,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

实现STEM教育理念与教学课程融合 创新是课程的核心,学生只有具有创新理念,才能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然后用这种创新的思维去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不能狭隘地把教育装备与教育教学画等号,如很多学校配备3D打印机,但如果学生没有创新的想法,打印机也只是一个工具。当前在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教育装备与教育教学及课程相脱节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此要将STEM教育的理念与现行教学课程进行深度融合,推动装备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度应用,服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推行实验室、专用教室全天向学生开放,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管理制度,更多启发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STEM教育理念与教育装备的融合离不开教师的支持,只有教师能够正确理解STEM理念,具有熟练的操作教育装备的技能,才能将STEM教育理念与教育装备融合在一起。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的培养工作,制订系统化的培训计划,对相关专业教师、实验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定期进行装备应用与管理培训,特别是加强教师的装备通用技能与专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教师应用水平;积极开展装备应用与学科教学教研活动,推动实验管理、实验教学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5 结语

当前的教与学方式正面临重大而深刻的转型,越来越需要教育实现为个体的量身订制。在科技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面对企业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强烈渴求,教育工作者要以强大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多种教室功能为支撑,通过教育装备的深入应用,为学生创设一个智慧学习环境,充分激发学生个体进行自我导向型学习,从而引领学生健康发展、教师教学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方军,陈华.“博贝”领你游淄博:STEM理念下的信息技术地方特色校本课程教学案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3):23.

[2]沈香.浅议如何实现STEM教育与小学科学的融合[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4).

跨学科教学案例范文第6篇

一、教与教的合作

学校外在的竞争力源于学校内在的合作力。我们理解,“竞争”在于扬长避短,胜出对手,凸现自我;“合作”则是取长补短,丰富自我,发展大家。这些年我们在学校内部努力提倡的是团结共事,合作共赢。同学科、或跨学科,同班级、或跨年级,构建教师之间的教学与教学合作的平台,充分积聚集体的力量,发挥整体的优势,期待教师们共同赢得专业化成长。

实施“科之为战”的策略。这里是指同学科之间,步调一致,整体运行,个体置于集体中教学和考评。平时规范各学科教研组有序开展教研活动,规定所有备课组有效实施集体备课,形成定期和不定期、规约和不规约相互切磋的浓烈氛围。诸如每两周教研组根据学期初拟订的整体计划开展系列研讨,或者就高中三个年级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反馈研讨。每一星期备课组内一人挂牌上课,把集体备课从课前延伸到课堂中。甚而围绕某一专题,某课型,人人都开课,个个都听课,大家在开课、听课的基础上,议课、评课,比较、优化,探索新路子,寻求新突破。这些年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课堂教学不管是指示性的,还是非指示性的,也不管是课前预设的,还是课上生成的,只要适用、有效,就是共同的选择,就是价值的取向。

践行“班之为战”的思想。就是同一班级中不同学科的教学,由所在班级班主任牵头,各学科任课教师分别负责。主要是立足于班级整体状况,根据学生个体的学习差异,因时而化,因材施教。分学科聚焦,分能级推动,着眼于每个学生每门学科的最近发展区,着力在整体上抓两头促中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不断拥有成功感,不失时机地培养自信心,激发求知欲。特别是每次学业水平测试后,所有任课教师起参加班级分析会,根据呈现出的相关成绩数据,逐个分析,归类诊断,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以后教学的措施,具体到每一类学生甚或个别学困生,包括考虑到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根据新课程、新高考的新要求,各学科力争在均衡发展中有自己的优势,每个学生努力在整体提升中有个性的张扬,以赢取学生个体能高水平发挥和班级集体能大面积丰收。

拓展“名师治教”的道路。校内的“名师”无疑是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要努力开发和利用,以发挥其“近距离”榜样引领作用。我们十分重视各个层面教师的校本培训,大力培养更多的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学校尝试推行了“首席教师”制度,先后评选出16位首席教师。学校给予他们享受江苏省特级教师津贴和国务院中青年专家科研经费等待遇,提出相应的教学调研、教学指导、教学质量监控和科研示范等要求。每学期安排他们上

些指导课、示范课和观摩课;每学年协助学校规划开展从备课组到教研组到全校的“红烛杯”会教活动,以及全校对外公开教学活动。平时重点突出“师徒挂钩结对”制度的落实,让他们或一对一,或一带两,全方位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和教研活动,促进青年教师能够健康地成长,做到一年起步、二年适应、三年胜任。

二、教与学的互动

教学互动,共同发展,是新课程对新时期教育教学的定位,也是我们教师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近些年,我们注重树立新型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生活中营造师生之间合作互动的浓烈氛围,努力把师生知识储备、学习经验、教学能力等作为互动的可靠起点,把教学相长、彼此支持作为互动的落脚点。

课堂教学中坚持互动式教学。课堂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活动,只是传统的和现代的表现形式不一样。现代提倡的互动式教学,强调的是立体式的沟通,包括知识、情感、智力等方面,重视的是多层面的合作,包括动态的、显性的、和谐的以及碰撞的。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在课堂教学的信息互动传递的情境中,实现共同参与和互相合作。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始终坚持在特定的课堂教学对话中,凸现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从而构成修正、完善、深化的无限循环的教学过程,体现出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保证了教学质量能够在高位运行,跻身于江苏省前列。近些年学校文科和理科教学,分别形成了“诵读、揭标、激疑、研究”和“定标导学、精讲质疑、反馈巩固”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中突出互动式探究。教学中的互动又往往聚焦到对某一个问题、某一个知识乃至某一个方面的探讨研究,即努力去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而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是“质疑”、“调研”之后更高层次上的互动形式。基于此,我们不仅加强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互动式教学,而且注重确立了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地位。一般来讲,从确定课题,到落实研究步骤,最后对课题进行总结、评价等,都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谋划制订,一起讨论解决的。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促进师生以多维的视野、多向的思考获得认知上的洞见和实践中的创见。

学科竞赛培训中着重互动式学习。互动式学习不仅仅能够激发教师和学生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弥补各自的欠缺、不足和所需要达到的发展目标,因此在些缺少师资、缺乏经验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最近的八年,我们学校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有150多人次获得省级赛区一等奖,就得益于师生们互动式学习。教师和学生多向交流,相互启发,共同筛选题目,共同探讨问题,共同校正偏差,共同取长补短。有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大家一起先做学生,后当先生,真正是“能”者为师,“会”者为师,有关本领就是在互动学习中获得的。这就很好地弥补了我校教师学科竞赛指导上的不足,缩短了跟其他学校富有经验教师之间的差距。

三、教与研的同步

教学与研究是教师工作的两个方面,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通道。它们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我们多年来正是追求着“工夫花在教研上,本领显在教学上”。当前新课程又给高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期待,具体体现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上。因此,我们的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努力与学科研究同步,与新课程同行。

注重校本研究的实践性。校本研究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的,强调解决教师教学中所涉及的具体问题、真实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而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以确保教学目的实现。显而易见其根本还在于改进教学实践。近几

年,我们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和学校实际情况,努力倡导“人人都是实践者,人人都是受益者”的校本研究,并以教师自我反思、同事互助和专业引领等为核心要素,开展了诸如“讲自己的教学故事”、“教学问题会诊”、“教学案例研究”和“教学论文交流”等活动,力求将教师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式。特别是连续十年举办了校内学术节,包括了“与新课程同行”、“追寻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等主题。十届学术节,已经成为教师展示自我、碰撞思维的平台,成为全体教师享受校本研究的幸福节日。

凸显课题研究的引领性。学校有关课题的确立,源于教学实际,来自教师内需。其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过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当指向引领教育教学,引领教师成长,引领学校内涵发展。我们这些年对课题的研究,一直坚持了五个结合,即课题研究与校本研究相结合,与教学实践应用相结合,与课堂教学诊断相结合,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相结合,与建设学校特色相结合。“十五”期间我们研究并完成了《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推进学校创新教育的研究》等六项省市级课题,受到了专家们“有质量的数量”的高度评价。“十一五”期间我们又承担着八项国家级和省市级课题,形成了多层次的课题研究结构。其中重点依托国家级立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实践研究》的研究,充分发挥一系列课题研究在教学生活中的引领作用。

寻求课程研究的多样性。新课程体现出多样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同时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近些年我们鼓励教师基于自己良好的教学素质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开发校本课程,重点在学科课程拓展和兴趣爱好取向两大类上开发,已经拥有包括《海盐文化》、《学校:名人风流学子足迹》和《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技能》等在内的上百门校本课程,正推进着各学科教学特色的创新和发展,促进着教师彰显自己的教学个性。今年,我们将以化学课程基地建设为载体,进步凝练方向,着力建设,聚集和优化各种资源配置,建构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课程体系,扩展和放大学校的整体特色,让更多的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走得更远、更好。

四、教与管的共振

有效的教学取决于有效的管理,或者说有效的管理是教学得以顺利和有效进行的前提。因此,新时期有效开展学校教育工作,一定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管理的关系,想方设法实现教学与管理的同频共振,促进我们的教师研究教学和研究管理并重,牢固树立起既是教学活动的实际操作者,又是教学过程中所有资源的主要管理者的理念,以实现教学与管理双赢。

落实教学的双重任务。教学是认识的过程,又是管理的过程。教学具有认识和管理的双重任务,教师就应当很好地为学生展示其双方面的示范性作用,努力将教书育人合二为一,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寻找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这些年我们实施的“科之为战”和“班之为战”的策略,就是追求教学与管理的整体效应。每学年我们都有意识地让教师轮流担当班主任或担当相关的学生辅导员工作,并作为一项必备的条件与评聘职称和评优提干挂钩,现在全校有近80%科任教师都曾做过学校管理工作。2?名中层以上干部都是来自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成为了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双栖型”教育者。每一学期学校组织的学生、家长和同事对教师的测评、考核也都是教学和管理并重。向教学研究和向管理研究要质量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倾力所教的学科建设。“合作力”在学科建设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我们努力倡导每一位教师在所教学科里,不仅仅拥有“执行者”行为的自觉,而且要付出“决策者”思想的奉献。平时每学年学科教学计划都是经过集体多次讨论、个体分别修改而成的,教研组内每人上课的教学方案都是先进行集体备课,后通过个人二次备课再执行的。我们建立“首席教师制”、“名师工作室”,目的在于让大家身边的“名师”、“骨干”主持所在学科建设,率领学科内全体教师在教学常态中和管理动态中,凝聚个体的力量,发挥集体的智慧,进而形成、完善和优化学科教学计划、制度以及实施方案等。本世纪以来,我们学校语文组、化学组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先进教研组,两门学科又分别成为省市的研究中心和课程基地,在更大范围内赢得了影响力。

跨学科教学案例范文第7篇

1 高中物理课程改革主要内容

物理教师应当知道新课程改革大体上包含有课程目标的变革、课程结构的变革、课程内容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课程评价的变革以及课程管理的变革.其中每一个内容的改革又包含着许多方面的变化.

首先,物理新课程目标的变革涉及到: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

而课程的具体目标变革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置是在原有的物理课程标准中进一步修改完善,除要掌握基础的物理概念、掌握基本的物理规律外,新的物理课程目标还注重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其次,高中物理新课程分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分为必修1和必修2,这是高中一年级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基础物理知识;选修又分为三部分,选修1、2、3,每一个选修部分再细分,高中学生通过第一学年的物理学习,学生根据自己对哪部分的物理知识更感兴趣来选择不同的选修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达到了教育的以人为本原则.最终学生通过必修1、2和一系列选修学习,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

再次,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高中物理新课程内容标准便要求学生学会科学探究及掌握物理实验能力.在高中物理课程各个模块中都安排了一些典型的科学探究或物理实验.

2 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师的专业能力

科技将迅猛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社会急需高素质人才,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物理教育已经被看成是一项国际事业,它对人类未来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物理课在提高学生的素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加之高中物理课程的改革,这就必须要求物理教师有更高的专业素质,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是提高物理教师的学术水平及专业能力.

2.1 物理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

首先,物理教师必须要有比较系统、完整的物理学专业知识,这是从事物理教育所必备的专业能力,物理学科基础性知识包括物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它是每一位物理教师所必需的、也是从事物理教学的根本前提.

其次,物理教师应该最大量的了解物理学史,它是研究物理学发展的学科,也是物理科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物理教师的教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传授物理学史方面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及科学方法等多方面品质.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发现规律的思维过程和科研方法.(2)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

再次,专业能力包含物理科学方法.物理科学方法是物理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物理教师知识素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涉及到的物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实验、归纳、演绎、抽象、理想化、比较、类比、假说、模型、数学方法等等.

最后,学物理目的在于在社会生活中用物理,所以这就要求物理教师把物理课本理论知识联系生活,除了要求学生“学习比较全面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以外,还特别强调“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这里体现了STS教育与物理课程相结合的思想.这就要求中学物理教师必须跟踪物理学的前沿进展,按照物理学发展的趋势,改变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这也是新课程标准重在强调的一点.另外,在中学各门自然科学课程中,物理是综合性、实践性和思想性最强的学科,它几乎涉及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因此,物理教师除了要掌握物理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较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新课程增加了跨学科综合知识,强调课程综合化,强调各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这就要求物理教师要淡化自己的学科角色,多补充相关学科知识.

2.2 高中物理教师的学科教学专业能力

一般来说,中学物理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评价与监控能力等基本能力.但在物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仅这些基本能力还不能适应新时期物理教师所担当的角色,笔者认为物理教师还应当有分析处理[HJ1.6mm]高中物理教材的能力、实验能力、勤于思考积累不断学习的学术科研创新能力、运用现代媒体辅助物理教学的能力、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等一系列的现代科学教学能力.

2.2.1 分析处理高中物理教材的能力

随着高中物理课程的革新,教材的编排已经和老版的物理教材有了较多的变化,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师要具备对物理新教材分析和处理的能力.高中物理新课程教材抛弃了传统的学科逻辑体系,而是按照知识模块的形式,分有必修和选修.这种教材的编排关注知识和学习者的联系,这就在师生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对不同模块的物理知识进行归类,协调好各个模块间的关系.

2.2.2 实验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中学物理教学应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有的实验需要教师演示,有的需要分组进行实验,有的需要学生探究等.总之需要学生多思考多动手,而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必须具备这些实验的基本操作、设计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技能.另外,由于物理与生活联系紧密,加之不是所有教材上的物理实验都很完善,作为物理教师还应当具备创新精神,能够自己动手或指导学生制作教学教具、改革现行试验仪器设备、指导科技小制作等等一些列创新能力.

2.2.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辅助物理教学的能力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2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生活、学习以及工作都离不开现代技术.以前单凭教师一张嘴外加一支粉笔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物理教学的需要,教学中也应当尽最大的引入现代技术来辅助教学.优良的媒体教学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保证,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可以使教育、教学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教育、教学的功能,充分利用了人体器官的视觉听觉等感官能力,使学生容易理解掌握.同时大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比如,一些肉眼无法直接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理现象可以借助用动态的PPT课件进行模拟和演示,如α粒子散射实验、机械波的演示和分析等.因此应用现代媒体教学进行最优化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作为自然科学学科的教师理应当走在其他学科教师的前面.

3 高中物理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选取

每一位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首先不仅要学习物理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学习其他各个方面的知识,保证自己跟上时代,不被社会抛弃,比如学习现代优秀的教育理论,更新教育理念,学习新课程,研究寻找适应物理新课程教学的方法.其次,古之有言:吾一日三省身时至今天,教师要做好教学反思,撰写教学案例,反思是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仅涉及一系列观念,也包含其结果,它是个体在头脑对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执着的沉思.其次,每一名物理教师都应该具有高尚的师德,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具有浓厚职业精神,爱教书,爱学生.

跨学科教学案例范文第8篇

工作计划是包罗万象的,不同的人、不同的部门、不同的职别,他的着眼点和出发点会不尽相同,那么所作的工作计划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小学教师发展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仅供参考!

小学教师发展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一

一、个人方面的目标

20xx年x月x日那天是我第一次步入这个校园,从此踏上了我的教师之路。之前在别的学校呆过大约不到2个月的时间,所以说在教学方面非常欠缺。我觉得自己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教学能力。作为一名教师,我要继续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备良好的师德。师德是具有深刻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格的,一个有广博知识的教师才会有道德。使自己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多看书,多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活动,多出去学习。所以,为实现以上目标我准备采取以下措施:

1、课前准备:备好课

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二、教学方面的目标

1、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想,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2、考虑教法,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把握重、难点进行教学。课后对每节课进行认真反思,写下教学后记,不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进行教学案例的分析,努力使自己业务水平再上新台阶。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变“苦学”为“乐学”。坚持自己的特色。

三、学习方面的目标

课余时间多看一些有关教学的资料、做好读书笔记、写好教学反思,认真书写心得体会。知识在于积累,“厚积而薄发”是人民教师应具备的文化素养,做好读书笔记就能使知识不断积累,思想与时俱进。另外,遇到不明的问题,要虚心向老教师请教,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只有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够得心应手的运用于教学活动中。

四、勤于反思,不断总结。

及时对每堂课的成败进行总结和反思,是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比如适时总结每一节课的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将在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和失误及时记录下来,从主观和客观上去寻找原因,寻找解决的方案、将在教学过程中忽然产生的灵感和好的教学方法记录下来、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及时记录下来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后宝贵的教学经验。

我希望能带给生活在我的班级中的孩子们希望和信心。

面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我充满了信心,也有许多美好的设想。我将带着自己的激情和规划步入这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促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小学教师发展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二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依据学校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总体规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校本培训质量;积极开展“教研训一体化”的校本研修活动,全面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工作目标:

1、用自培与集体培训等形式,营造出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与成长的氛围和环境,构建具有本校特色校本培训体系。

2、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加强学科拓展研究,鼓励教师参与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

3、进一步开展教学精细化研究,通过专题研讨,提出更适合我校教师个人和学校发展的课改工作设想。

4、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带教工作,使他们在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工作方法、研究能力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5、举办多种形式的教学展示和技能评比活动,搭建舞台让教师来汇报交流自己的成长过程和培训成果。

三、主要任务:

(一)师德修养建设

1、在充分发动全校教师开展“教师规范、教师形象”活动,评选“优秀教师”。

2、开展学习先进师德标兵与弘扬身边的典型事例相结合,使教师学有榜样,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

(二)理论学习

1、邀请领导或看专家光盘,定期指导各课题项目组开展如何选题、设计研究方案、开展调查研究与行动研究等课题研究方面的培训活动。

2、每学期定期进行校本培训。

3、让读书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体验。教研组、备课组将学习列入教研计划,共同学习,交流体会。学校抽查记录。

(三)教育教学培训

1、通过各个层面的专题研讨,提出了以抓好教师培训,重在研究教学,完善校本课程为切入口,更适合我校教师个人和学校发展的工作设想。

2、学校领导每月一次深入各教研组指导研修活动。

3、各教研组、备课组根据学校现阶段校本研修的主题、目标、整体要求并结合本学科教学实际,有主题、有计划地开展教学研修活动。

(四)教师专业展示

1、开展教师基本技能大练兵

2、开展青年教师教学评比、展示活动

(五)组织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领导机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2、提高认识,增强学习意识。

充分认识教师专业发展是关乎民族素质和基础教育整体改革取得成功的大事,是关系到实现高店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大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师资为本。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办好学校的根本保证,因此,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3、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规范化学习。

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育教学研讨会,不断更新知识,吸纳新方法。积极参加和深入开展校内的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加强听课、评课和说课活动;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学习研究,使教师正确理解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教学计划,掌握所教学科的教材、教法,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提高实际教学能力。

4、建立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型学校”。

(1)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学习活动。

(2)组织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活动,积极承担各级科研课题,发动教师自找课题进行研究,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研究能力,以科研推动教学改革,以科研推动学校发展。

(3)开展一专多能的培训,坚持每周一次研讨会,组织跨学科教学研究,加强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的研究和实践,实现现代课程发展和教育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5、加强过程管理,切实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

督促教师制定中、长期学习计划。加强对教师基本技能的培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理论等与实施课程改革相关方面的培训和提高。

6、制定出科学完整的教师校本培训规章制度,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使教师任职校建设成为一个注重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每位教师都有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己的动力,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学习和发展团体,通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创建更多的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

小学教师发展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三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自己先要成为一名主动学习者,做学习型的教师,使自己成为适应时展,符合高品位要求的教育者。“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事情,只有在做之前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和方向,才能在开展的时候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为此特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

一、指导思想

在教育事业发展稳步推进的今天,给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更多,教师要将个人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积极提高自身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做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

二、自我分析

工作踏实,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在工作上能够积极完成学校领导布置的各项任务;与同事关系融洽,能和同事和睦相处,乐于助人;善于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能够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和教师继续教育学习。

三、个人专业发展目标

1、提升个人修养,做有品位的教师。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及职业道德修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深厚的人文素养,广博的知识积淀,真挚的博爱以及对学生高 瞻远瞩的责任感影响教育学生,使之形成高尚的品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做一名业务上、教学上都过硬的教师。要养成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为自己营造一个学习的心境,认真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及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广泛阅读教育教学的报刊、杂志及专著,提升对新课改理念的认识。使自己具有综合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能科学、系统的驾驭教学内容成为一个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的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研"一体化,领会生活化、情境化课堂教学的精髓。工作中要善于积累,勤于思考,做到教学中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创新,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等级。

3、做一名轻松快乐的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向身边优秀的同行学习管理经验,学习掌握教师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及工作艺术,掌握儿童心理学及生理学等系统的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把对学生的做人教育放在首位,树立为学生的一生负责的理念,培养人,塑造人,形成自己独有的工作风格。

4、作一名"善于反思,勤于积累"的老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及时积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总结经验、教训。及时的将自己的反思整理提炼,积极投稿。

5、现代化技术水平上一个台阶,进一步学习课件制作,让这一片天地更好的为自身、为教师发展服务。

四、实现目标采取的具体措施

1、首先努力完成日常教学工作,认真备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爱岗敬业,按要求完成反思,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积累经验,善于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认真研究学科特点,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知识视野,增加自己知识储备。

2、勤于学习,更新观念,认真研究学科特点,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与时俱进。

3、积极参加各种听、评课活动,进行高质量的教研活动,争取机会让自己在校内或校外都开一些有质量的公开课,向更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4、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撰写教育随笔和教学反思,加强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平时抓紧时间加强自身学习,阅读教育专著和教育教学文章,做好读书笔记。

5、加强自身课堂调控能力和教学方法手段的灵活运用,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注重倾听学生的心声,尝试走进学生的心灵。

6、每个学期末对自己的的教学进行总结,对学生的成绩作出分析,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总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