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殊孩子的教育案例

特殊孩子的教育案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特殊孩子的教育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特殊孩子的教育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听障儿童;心理障碍;德育教育

听障儿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使其与外界的交流渠道变得狭窄而不通畅,与普通孩子相比,他们缺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情与情之间的交融,心与心之间的沟通,这就导致了他们的一些异乎于寻常人的不健全的心理及行为问题,例如:孤傲,以自我为中心;放纵,自我约束能力差;多疑,考虑问题偏激;激怒,感情脆弱易波动等。

案例一:王某某,男,12岁,在学校是个比较听话的孩子,学习成绩不错,从孩子的穿戴和消费来看,他的家境应该是非常不错的。突然有一天,他的母亲来到学校,一脸无助的哭着说:“郑老师,求您帮帮我吧!孩子昨天晚上回来,非向我要500元钱,说是要买一辆新自行车,我说,我和你爸爸都下岗了,家里哪来这些钱,你的那辆自行车不是挺好吗?就先骑着吧,以后再买新的,他听了,立刻火冒三丈,摔家里的东西,我说明天就去学校和老师说说,他竟然冲我过来,指着我的鼻子,恶狠狠地比画,如果你去学校把这事告诉老师我就打你。老师,我实在是管不了他了,跟他无法沟通,你帮我管管吧。”

听障儿童由于生理上的残缺,从小父母便对他们疼爱有加,觉得亏欠孩子,往往用过分的溺爱来弥补,在教育方法上是迁就放纵多,再加上多数家长不会手语,无法与孩子沟通,又缺乏教育方法,这就使这些孩子逐渐养成了恃娇恃宠、唯我独尊的个性,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一些行为问题便不断暴露出来,到了这时,家长们才感到无能为力,束手无策,只好把孩子的教育统统推到学校。笔者认为,像王某这样的孩子,之所以出现在家中与在学校表现截然不同的两面性,其原因在于,孩子在学校是受到严格、良好的教育,可在家里又缺乏教育,家庭与学校教育缺乏一致性。我想,对这部分孩子采取对策的关键在于,要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使之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孩子的缺陷,将过度地扶助变为独立意识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学期我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定期对他们进行手语培训以及进行听障儿童心理学和有关如何教育方面的讲座。这一举措对家长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双管齐下,形成合力,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案例二:学生李某某,看到老师的手机放到桌子上,趁老师不注意就偷走了。后来得知当时有四五个学生看到了李某某拿老师的手机,可是当老师在调查这件事时,同学们都说没看见,费了很大劲才从一个同学的口中得到线索,破了案。事后老师找到李某某问他为什么做出这样的事时,他说:“我喜欢手机”。问他错在哪里?他说:“我马虎了。”

在聋校老师们经常要“破案”。因此有的老师会做出这样的结论:偷东西、说谎是听障孩子的天性。笔者却认为,把这些归为他们的天性,显然是不公平的。由于听力障碍,导致听障儿童对语言理解得不深刻,不透彻,因此,造成一些学生是非观念差,法律意识不强,自我约束能力差。同时,由于家长长期的娇惯,使其意识不到拿别人的东西是错误的,这些孩子经常会做出一些在常人看来不该做的事,而每每出现了问题时,又由于家长、老师与学生之间交流上的不畅通,而对一些问题采取了放任的态度。长此以往,逐渐便形成了恶性循环,给学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隐忧。如何改正听障儿童的这些不良习惯。我想对策之一,要经常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通过一些具体、直观的较容易被他们接受的案例,提高是非辨别能力,增强法律意识,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另外,在教育过程中,要认真学习听障儿童心理学,研究他们的心理特点,加强道德法制教育,对于学生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要实施早期干预,无论大事、小事都要认真对待,要有较高的洞察力,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敬佩,“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具有可塑性的听障儿童在老师的精心呵护和教育下,一定会改掉这些不良习气,健康成长。

案例三:一天,六年级的李老师突然来到教导处,他对我们说:“今天早晨,接到两个学生家长的电话,说是两个学生一夜没回家,今天早上也没有上学”。经过询问同学才得知,他们是和社会上的聋人去外地找工作了。老师和家长马上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大家多方寻找,但都没有找到。半个月后,这两个同学回来了,问他们去了哪里,他们说是去了天津,原本说是跟着社会上的聋哑人去找工作,结果到了那里才知道这些人是让他们去抢包、偷钱。最终想了很多办法才脱身。

学生厌学出走的事件在很多特教学校发生,这类事件频发的原因有二:一是学生的自身原因,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是以目代耳,所以他们看事情往往是关注表面。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金钱与物质的富足让他们眼花缭乱,令他们羡慕向往。他们认为上学没有用,只有到社会上去闯才可以实现心中规划的理想生活,或实现自己对物质和金钱的需求。于是相信社会上无业聋人的话,走上了自认为充满前途与光明的路。美丽的谎言和错误的见解,使他们走入歧途,而残酷的现实,又使他们的梦想破灭,重新走向课堂;二是社会原因不可忽视。近年来,聋生毕业就业情况很不乐观,一些聋人找不到工作,赋闲在家,因此,他们拉帮结伙,或在社会上闲逛,偷钱、抢包的恶范围滋生,他们还经常到学校来联系在校生,并不断灌输他们不需要文化知识,亦能发财致富等。这就使得一些贪图虚荣和享受的学生上当受骗,弃学出走。

针对此类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法制和纪律教育,同时还应在各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着力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及其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此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从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其主要精力集中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之中。另外,残疾人自强不息,奋斗成才的事迹也是对聋生实施学习目的教育的现实教材。

参考文献:

[1]查达元.掌握聋生心理,增强德育实效[J].现代特殊教育, 2005.3(138):18.

特殊孩子的教育案例范文第2篇

左先生是一家国营单位的基层干部,月薪为6000元,其妻子是电力设计院的UC设计师,月薪为7500元。夫妻两人的儿子左博文今年9岁了,是一名小学生,有学平险和少儿意外险。现在左先生打算再给儿子添置一份儿童重疾险。

需求分析

左先生夫妇给孩子的保障规划还是比较科学的,小的时候先注重意外保障,稍大一些再完善健康保障。左博文现在已经9岁,只有意外险明显是不够的,健康险要补充起来。

投保建议

少儿重疾险从保障范围上看,有单纯提供少儿重疾保障的少儿重疾险和组合型少儿重疾险之分。对于有学平险和少儿意外险的左博文而言,建议左先生为他选择单纯提供少儿重疾保障的少儿重疾险产品。安心宝贝少儿重大疾病保障计划是针对30天以上至16周岁以下身体健康者的少年儿童而设计的一款纯少儿重疾保障的保险产品。该保险提供的重疾有25种,并且还特别针对2种特定疾病提供双倍保险金保障。

保险应该量力而行,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左先生的家庭属于中等收入家庭,所以在选择该保险时,基本保额建议选择20万元,缴费类型建议选择年交,缴费年限建议选择至左博文17周岁为佳,这样左先生就可以为儿子获得保障至25周岁的重疾保障,涵盖了孩子重要人生阶段的重疾保障。

一年仅需1320元的保费支出,对于左先生当下的家庭财力状况而言,投保经济压力轻,足以保证其缴费的持续性。

除此之外,建议左先生适当为孩子补充教育金保险,准备未来教育经费。

小学生投保先保障健康

学校是一个大集体,也是各种疾病滋生和蔓延的地方,小学生在学校学习成长过程中,极易遭受疾病的侵袭。因此,建议加强小学生的健康保障,为其挑选份适合的健康险。在给小学生购买健康险时,保障尽可能全面。一份完善的保险计划包括意外、疾病、烧伤等带来的损失,还应在住院、医疗方面提供相应保障。此外,给小学生购买健康险,累计保额不要超过10万元,这是中国保监会为防范道德风险所作的硬性规定。

意外保障不可少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在校园里与同学嬉戏打闹,可能遭受的意外风险较多。虽然小学生在入校时,校方一般都会为学生准备“学平险”,但该险种的保障范围十分有限,建议您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挑选份适合的少儿意外险。给小学生购买意外险,需明确保障范围。一般少儿意外险包含意外身故和残疾保障,所购买的产品最好附加住院医疗、住院津贴等险种,以便在孩子出险医治时得到一定的费用补偿。此外建议您在寒暑假时,加强保障额度,让小学生安全快乐地度过假期。

提前准备教育金

在为小学生做足意外和健康保障后,若孩子的年龄较小,建议您挑选份适合的少儿教育金保险,给孩子的成才之路添助力。购买少儿教育金保险时,需格外关注投保年龄,越早购买越划算。还要明确保障范围,最好包含大学教育金。此外在给小学生购买教育金保险时,需格外关注保费豁免功能。这样一来,万一父母因某些原因无力继续缴纳保费时,对孩子的保障也继续有效。

添加寿险全面保障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来说,在为小学生的基础保障和教育储蓄做足的情况下,可为孩子挑选份适合的寿险产品,进而让孩子的未来更加从容精彩。目前市面上的寿险产品主要有:定期寿险、终身寿险。若您暂时手头拮据,可为孩子挑选份定期寿险。不过在购买此类产品时,要注意及时续保,以免出现安全“空档”。手头积蓄较多,可为小学生挑选份终身寿险。在为小学生购买终身寿险时,保额选择要恰当,控制在家庭收入的10%~20%为宜,进而不影响家庭正常开支。

特殊孩子的教育案例范文第3篇

说明:课程代码:02645。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学前教师教育方向)。

资料内容:形考任务一至四、第一章至第七章自测练习。

形考比例:100%(全网核)。

形考任务一

简答题

1.简要说明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

答:(1)奠基性和终身性;(2)亲情性与权威性;(3)随机性与针对性。

2.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任务与内容是什么?

答:儿童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家长要利用自身、家庭和社会资源,对孩子实施全方位的影响,以促进儿童在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所谓家庭教育任务是家长应当承担的教育儿童的责任和工作。由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家庭教育的任务也应该是全面的,包括体、智、德、美等方面。具体说来包括:(1)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2)促进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与良好习惯的养成;(3)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4)促进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5)促进儿童良好个性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6)促进儿童审美能力的发展。

3.简述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渠道和方法。

答: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1)教育观念的更新;(2)儿童身心发展知识;(3)儿童卫生保健知识、营养知识、常见疾病的防治知识;(4)胎教知识和孕期营养保健知识;(5)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6)家庭教育中评价儿童发展的知识和方法;(7)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对策。

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包括:(1)兴趣诱导法;(2)游戏活动法;(3)实践操作法;(4)环境熏陶法;(5)赏识鼓励法;(6)榜样示范法;(7)暗示提醒法。

儿童家庭教育的渠道主要包括:(1)幼儿园的指导;(2)社区的指导;(3)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指导;(4)社会团体的指导;(5)大众传播媒介的指导。

4.家长素质对儿童家庭教育有何影响?

答:家长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

(1)家长的优秀品德是孩子树立正确道德思想的榜样

常言道:正人先正己。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准守社会公德,为人襟怀坦荡、言行一致、严于律己和宽以待人,这样的家长在孩子面前才会树立良好的榜样。

(2)家长的良好心理素质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关键

快节奏的生活与学习会给孩子一定的心理压力,如果家长能在空闲时间给予孩子正确的心理观念,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舒心的环境,将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3)家长的科学设施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科学的教育方法是家长教育理念和教育知识的具体体现。

(4)家长在那个的文化素质是家庭教育的文化资源。

素质教育有助于孩子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综合体更是家长更好的选择。最IN菲克城、瑞思英语这些都是适应高考改革的。

5.什么是家长的教育观?对儿童家庭教育有什么影响?

答:家长的教育观念包括儿童观、亲子观、人才观和教育观。

儿童观是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儿童观决定家庭教育的质量,并最终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一般而言,家长的儿童观不同,其对教育的任务、内容的选择以及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也就不同,因而就形成了不同的教育观和教育方式。

儿童早期唯一的社会联系就是与父母的关系,父母如何看待自己与子女的关系是其进行家庭教育的根本所在,决定其家庭教育的动机,影响其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

家长的人才观会影响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并进而影响家庭教育的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投入重点及教育方式。

家长的教育观直接影响其教育方式和教养行为。

6.简述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和特点。

答:家长的教育方式分为五种:

(1)专制型。专制型家长,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总是以一种不可抗拒的身份出现,对于孩子的一切都是在发号施令。

(2)溺爱型。溺爱型的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总是以孩子为中心,他们视子女为掌上明珠,采用一种用爱过度的教育方式。

(3)放任型。放任型父母,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于实施其他类型教育方式失败,或者是由于父母工作较忙、没时间照顾孩子等原因,因而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

(4)矛盾型。这是家长教育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型,常常表现为父母不知道怎么与孩子相处。

(5)民主型。这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方式。这种类型的父母总是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表现出一种冷静的热情和有克制的疼爱。

论述题

7.请选择两个儿童家庭教育方法,依据该方法联系实际阐述儿童家庭教育应当坚持的原则。

要求:(1)阐明已选择的两个儿童家庭教育方法的含义;

(2)依据该方法联系实际叙述儿童家庭教育应当坚持的原则,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否则扣6分。

答: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包括兴趣诱导法、游戏活动法、实践操作法、环境熏陶法、赏识鼓励法、榜样示范法、暗示提醒法等几种方法。应坚持的原则: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加强引导;鼓励孩子进行多样游戏,提供时间、空间和材料上的支持,鼓励同伴游戏,家长也应抽时间参与孩子的游戏;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实践,参加各种游戏活动;鼓励儿童参与社交活动;在创设家庭环境方面,为儿童准备丰富的玩具和操作材料,保持家庭环境整洁、干净,注意运用音乐、美术作品和自然物等美化家庭环境,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人格、自主性和自由,注意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孩子进行赏识鼓励的时候,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和赏识要与儿童的具体行为和进步相联系,要把握好表扬、鼓励孩子的度,表扬孩子不能过于频繁,鼓励方式尽量以精神鼓励为主,少承诺物质奖励;用榜样的形象感化孩子的思想,启迪孩子的心灵,引导孩子的行为;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8.试从家长的儿童观联系实际分析其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要求:(1)阐明家长的儿童观的含义和表现;

(2)联系实际分析该观念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否则扣6分。

答:(1)家长的儿童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的儿童观是指家长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有些家长认为,儿童发展是被动发展的过程,儿童没有自已的权利、地位和自主意思。在这种儿童观的影响下,家长无视儿童发展的规律及儿童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强迫儿童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来发展,结果导致儿童的自由个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压抑,儿童心智得不到充分发展;有些家长把儿童的发展完全看成是遗传因素决定的,家长起不了什么作用。这种家长在实际实施教育时,往往过于消极,忽视自身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经常采取一种放任自流的方式,其结果就是导致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无人问津,心智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有些家长能充分意识到儿童具有发展的主动性,同时环境和教育也是肜响儿童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儿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思想,享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权利,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做事。这类家长在教育儿童时,往往态度积极,能时刻关注孩子的发展,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并能根据孩子的特点以及他们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适时适当的引导。

(2)家长的亲子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的亲子观就是指家长对子女和自已关系的基本看法,也可以说是教养动机。有的家长将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和附属物,其教养动机往往是为了光宗耀祖、传宗接代,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在教育孩子时,往往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种教养方式导致孩子过于顺从、缺乏独立性和自主能力。有的家长在处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时,态度比较漠然,因而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没有明确的教养动机,忽视对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长非常看重孩子自身的发展,其教养动机主要是为了孩子自身发展和将来的幸福,因而在教育孩子时就比较容易采取民主、科学的教育方式。

(3)家长的人才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的人才观主要是指家长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即家长对什么是人才以及期望子女成为什么样人的认识和期望。一投而言,家长的人才观可以分为知识型、技能型、品德型、社交型、创造型和普通型等。崇尚知识技能型人才的家长,更多希望孩子聪明;追求品德高尚型人才的家长,最重视对孩子诚实品质的培养;注重社交型人才的家长,会把活泼开朗看作孩子最重要的品质;侧重创造型人才的家长,更愿意鼓励孩子尝试、探索、发挥想象力;而普通型的家长则不会刻意追求孩子学业上的“成功”,而是更多教育孩子要踏踏实实、正常发展。一般而言,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容易产生“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期望过低则容易造成“忽视型”的教育方式。

(4)家长的教育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的教育观主要表现为家长对教育在儿童发

展申的作用和家长在教育中的角色和职能的认识,它肜响着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作用的发挥。一些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的发展是遗传决定好的,教育对孩子来说作用不大,困而任其发展。一些家长认为我不是考师,不谨得教,所以只管生孩子,至于教孩子,那是学校傲的事。这是~种“只养不教”的观点。实践中,家长应该明确自身在儿童威长的作用和应承担的角色,克服错误观念和错误做法。同时也要认识到教育并不是万能的,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自我认识从略。

案例分析题

9.小琴的宝宝八九个月了还不会爬,小琴很着急,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咨询专业人士,并买了很多育儿专业书籍看。小琴妈妈说:“着什么急呀,慢慢地自然而然什么都会了,你小时候也挺笨的,长大了不一样上了大学?!”小琴说:“凭什么别人的孩子能做到的,我的孩子就不行,我一定要试试!”小琴每天抽空就对宝宝进行一些训练,她先让宝宝趴成俯卧位,把头仰起,用手把身体撑起来,宝宝的腿被小琴轻轻弄弯放在宝宝的肚子下,并在宝宝周围放了很多会动的有趣的玩具,引逗宝宝爬行,经过反复练习,宝宝的小腿肌肉越来越结实,很快现就学会爬行了。请从第一章中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的相关理论分析以上案例。

答:家庭教育、机构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三大支柱。他们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接受的初始教育,这种教育对儿童来说是根本的,奠基性。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奠基性主要表现在:(1)提供儿童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先天条件;(2)奠定儿童身体发展的基础;(3)启迪儿童语言和智慧的萌芽;(4)培养儿童基本的生活习惯和能力;(5)帮助儿童适应最初的社会。小琴对宝宝进行训练,引逗宝宝爬行,经过反复练习,宝宝的小腿肌肉越来越结实,很快现就学会爬行,充分地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奠基性作用。

爬行与走路和其他技能一样,是需要学习和联系的。8~9个月以上的宝宝需要很多“地板时间”。“地板时间”同时也是游戏时间,这可以从6个月就开始了。到了9个月,你的宝宝开始更多的运动,并探索他的世界。你可以帮助她练习爬行、匍匐、挪动。首先,使地板成为安全有趣的空间:(1)找一块颜色鲜艳有图案的被子或毯子放在地板上。(2)把有趣的东西(可以用软枕头或

毛绒玩具)放在被子或毯子上,宝宝能爬行拿到。(3)让他在不同质地的东西上爬行。可以是一条大毛巾,一张光滑的床单或一条毛茸茸的毛毯。

你可以和宝宝一起在地板上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以下游戏提供你参考:

(1)宝宝会喜欢和你一起来回滚动一个球。球里面有一个小铃铛,当你滚动它时,它会发出好听的声音。(2)轮流玩爬行的游戏。说:“我要抓住你!”并且在他后面爬行。然后说:“你抓我!”并慢慢爬走让他抓住你。(3)把一条毛巾放在宝宝身边的地板上。把一个玩具放在毛巾上,宝宝刚好拿不到,给他看怎么拖动毛巾拿到玩具,并让他去拿玩具。(4)用一些软泡沫积木在宝宝面前堆成一堆,宝宝会很高兴地将它们击倒。他爱这个游戏。当她做时,和她一起笑。

通过每天在地板上愉快地游戏,相信你的宝宝很快就学会移动、挪动自己的身体、匍匐和爬行了,而且你和宝宝也有了更多的交流。

10.幼儿园的保健室,一大一小,一个坐着,一个躺着。“雷雷,你发烧了,老师给妈妈打电话,叫她接你回家,好吗?”虚弱但坚定的声音,“我不要回家!”“你发烧了,而且很高39度呢!让妈妈接你回去看病。”“呜……我不要回家!”老师不停地安慰孩子。“雷雷,这样不行的,再烧下去,你的小脑袋就要烧坏了,要变小笨蛋了!”“我不要回家,回家又要做算术了。”“那我帮你向妈妈申请一下,今天休息。等病好了再做。”5岁的雷雷勉强答应。

幼儿园的保健室,两个大人,面对面站着。“徐老师,我觉得一天做四面100以内算术题一点都不算多,我同事的女儿每天要做八面呢!他们不仅要做算术题,还要学习英语和拼音呢!雷雷算是少的呢!我还在考虑要不要和他们一样。可千万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呀!”

请根据第二章中家长的亲子观念、人才观念(二选一)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答:家长的人才观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的人才观主要是指家长

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即家长对什么是人才以及期望子女成为什么样人的认识和期望。一般而言,家长的人才观可

以分为知识型、技能型、品德型、社交型、创造型和普通型等。崇尚知识技能型人才的家长,更多希望孩子聪明;追求

品德高尚型人才的家长,最重视对孩子诚实品质的培养;注重社交型人才的家长,会把活泼开朗看作孩子最重要的品质;

侧重创造型人才的家长,更愿意鼓励孩子尝试、探索、发挥想象力;而普通型的家长则不会刻意追求孩子学业上的成功,而是更多教育孩子要踏踏实实、正常发展。一般而言,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容易产生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期望过

低则容易造成忽视型的教育方式。实践中,家

长应该明确自身在儿童成长的作用和应承担的角色,克服错误观念和错误做法。同时也要认识到教育并不是万能的,

不要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

联系案例、自我认识从略。

雷雷所处的认知发展阶段的任务是:丰富知识经验,对周围环境和事物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具有较强的认知兴趣和能力;发展语言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具体来说,认知发展的任务主要体现在发展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案例中雷雷的妈妈显然违背了孩子认知发展的能力要求。从雷雷哭着就算发烧这么严重也依然不愿回家就可以看出,在家要求一个5岁的孩子做算术,对于他来说是超出其能力发展范围的。这个时期的孩子是发展感知、记忆与思维等认知能力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主。此时的家长应该从生活和游戏中让儿童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而不应该像雷雷妈妈那样,在家做算术题。可想而知,这样的后果就是雷雷对数学产生了恐惧和厌烦情绪,甚至对家庭也产生了反抗的情绪,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作为雷雷的妈妈,我想说的是,望子成龙的思想固然没有错,但是培养教育孩子需要正确的方法,遵循孩子自身发展的规律,否则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而且不是说会做算术题孩子就是聪明了,一个孩子的聪明与否是要看其综合能力的。这位妈妈应该认识到儿童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他自身发展的动力。家庭

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供环境和条件,鼓励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解决问题,使儿童在做中学,玩中学,在探究中学习探究、发展认知的能力。其一,家长应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孩子对这个世界其实充满着兴趣,家长应该用心去发现孩子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感兴趣的东西,适时加以引导,这样才能引导孩子学会正确的探究学习。其二,提供多种在生活中探究和学习的机会。生活中不仅蕴含着促进孩子身心发展的丰富内涵,更蕴含着丰富的学习机会。家长要做个有心人,不仅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还要创造各种学习和探究的机会。比如种植饲养、远足参观。其三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习科学的方法。学习兴趣的激发、环境的创设,都有助于孩子走进科学,家长还可以蹲下来和孩子一起学习探究,动手解决问题,体验发现的快乐。相信只要雷雷的妈妈做到了这样几点,雷雷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形考任务二

简答题

1.简述0~3儿童身心发展的家庭教育目标和任务。

答:家庭教育的目标:(1)保护婴幼儿的生命安全,保障他们基本的生存需要,发展婴幼儿的基本动作和各种感官,增强其体格和抵抗力,促进其身体健康成长,引导婴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初步的生活处理能力,促进婴幼儿安全、卫生、快乐的生活。(2)萌发婴幼儿的智力,发展婴幼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婴幼儿的感觉、知觉和初步的思

维能力,促进其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探索与认识。(3)培养婴幼儿形成愉快的情绪、情感,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发展婴幼儿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

养成初步的文明礼貌习惯。(4)发展婴幼儿对美的事物的初步感受力和兴趣,萌发婴幼儿基本的艺术素养。

家庭教育的任务:(1)身体发展和生活习惯的养成。(2)语言和认知发展。(3)情绪、情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4)美感的发展。

2.0~3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包括哪些方面?

答: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1)教育观念的更新;(2)儿童身心发展知识;(3)儿童卫生保健知识、营养知识、常见疾病的防治知识;(4)胎教知识和孕期营养保健知识;(5)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6)家庭教育中评价儿童发展的知识和方法;(7)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对策。

3.如何在智力启蒙和语言培养方面对0~3岁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答:智力启蒙:(1)摒弃只中言语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培养的狭隘思路;(

2)注重对婴幼儿基本能力的培养,重在启蒙;(3)充分利用婴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在智力启蒙中的作用;(4)切忌攀比,要善于挖掘每个儿童的独特性。

语言培养:(1)创造条件,诱发孩子发出声音;(2)多和孩子说话,创造说话、交流的氛围;(3)教孩子说话与人士周围事物同步进行;(4)训练孩子的听力;(5)在游戏中练习说话。

4.简述3~6儿童身心发展的家庭教育目标和任务。

答:家庭教育的目标包括:(1)保护婴幼儿的生命安全,保障他们基本的生存需要,发展婴幼儿的基本动作和各种感官,增强其体格和抵抗力,促进其身体健康成长,引导婴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婴幼儿安全、卫生、快乐地生活。(2)萌发婴幼儿的智力,发展婴幼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婴幼儿的感觉、直觉和初步的思维能力,促进其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探索和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3)培养婴幼儿形成安全感和愉快的情绪、情感,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发展婴幼儿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养成初步的文明礼貌习惯。(4)发展婴幼儿对美的事物的初步感受力和兴趣,萌发婴幼儿基本的艺术素养。

5.3~6岁儿童身体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包括哪些方面?

答:(1)提供均衡营养:遵照“膳食指南”,确定饮食的基本原则;饭菜巧搭配,营养易吸收;形成好口味,益处伴终身。

(2)加强体育锻炼: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开展经常性的亲子体育游戏;培养对球类活动的兴趣;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爱好。开展体育锻炼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和孩子一起做好活动的准备;发挥同伴在体育锻炼中的作用;重视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

(3)培养良好习惯:建立良好的作息制度;细致入微,教给方法;增强教育过程中的趣味性;及时鼓励,强化良好行为;要注意要求的一致性和一贯性。

(4)培养自护能力:创设安全的生活环境;在生活中渗透安全常识;利用契机进行安全教育。

6.如何在社会性发展和美的熏陶方面对3~6岁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答:社会性发展:

1)接纳、肯定孩子,培养自尊、自信;

2)爱孩子,让孩子学会爱;

3)在交往中发展孩子的交往能力;

4)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

美的熏陶:

1)给予儿童健康的美的观念;

2)引导儿童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

3)支持儿童的艺术兴趣,鼓励他们创造美。

7.简述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答:对各类特殊儿童实施适宜的家庭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发展需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弥补影响儿童正常发展的各种因素,促进儿童的发展,使其能正常地生活和学习。对于智力超常儿童而言,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是通过适宜有效的教育,使儿童的智慧得到持续的高水平的发展,为将来成为杰出的人才打基础。

针对除超常儿童以外的其它各类特殊儿童,家庭教育需要重点完成以下任务:

(1)健康教育:对于特殊儿童来说,身体健康是他们接受特殊训练,适应社会生活的前提。另外,特殊儿童的身心有其各自的特点,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要充分考虑到他们自身的特殊需要。

(2)生存教育: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和训练的最基本目的和任务就是要让他们能够实现生活自理。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使儿童在社会中生存。

(3)做人的教育:包括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要根据各类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这方面的教育。这是他们接受特殊教育后,能够独立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条件。

(4)智育:特殊儿童智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给儿童提供一些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改善、提高其智力。

8.如何判定超常儿童?对他们怎样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答:判定:

好奇心强;记忆力好;注意力集中;感知敏锐;语言发展早,想象力丰富;理解力强;喜欢动脑,有创造性;兴趣广泛、浓厚;好胜心强,有坚持性。

指导:

正确认识超常儿童;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孩子的自学习惯;

培养孩子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激发孩子的内部学习动机;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关心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

9.智力落后儿童可以划分为几个等级?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家庭教育要关注哪些内容?

答:划分为4个等级,一级智力残疾(极重度)二级智力残疾(重度)三级智力残疾(中度)四级智力残疾(轻度)

家庭教育要关注:

1.及早发现,寻求专业帮助。包括对刚出生的婴儿的观察;0~6岁儿童发育的观察。

2.家长要给与孩子理智的爱。给孩子真心关爱,避免歧视和溺爱;认清孩子的实际情况,给与孩子适当的高期待。

3.在家庭中注意培养孩子的基本能力。训练儿童的感知觉和动作的发展;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儿童与正常儿童的交往能力;重视对孩子的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的教育。

10.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对0~3岁儿童的情意萌发进行指导。

要求:(1)简述对0~3岁儿童的情意萌发进行指导的具体内容;

(2)就某一方面联系实际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否则扣4分。

答:情意萌发指导内容:

(1)创设一个关爱、接纳和尊重的心理环境;

婴幼儿具有获得安全、关爱、尊重及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只有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才会产生积极地兴许体验和心理感受。我遇到一个孩子最开始大哭大闹,每天老师对回去拥抱她。慢慢的孩子克服了离开父母的失落感,用很积极的心情度过每日幼儿园生活。正是老师的关爱让孩子产生了安全感。

(2)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丰富的生活内容;

合理的生活制度有利于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有利于婴幼儿情绪稳定,使婴幼儿感到安全和愉快。

(3)引导婴幼儿学会表达,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日常生活中婴幼儿难免会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从而长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如自己的愿望没满足,遇到了小挫折,等等。

论述题

11.结合实际论述阅读对3~6岁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以及进行家庭阅读活动指导的方法。

要求:(1)简述阅读对3~6岁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以及进行家庭阅读活动指导的方法;

(2)结合实际阐述你对3~6岁儿童进行阅读活动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否则扣4分。

答:(1)阅读能为孩子提供正确的语言示范,发展孩子的倾听和理解能力。(2)阅读为孩子提供了接触优秀文学作品的机会,为孩子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和发展连贯的讲述能力提供机会(3)在阅读中孩子能培养出对文字的敏感。

家庭阅读活动指导的方法包括:(1)在家庭教育中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共读活动。(2)每天最好有相对固定的亲子共读时间(3)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共读活动。

案例分析题

12.2岁多的苗苗是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就是太挑食,不爱吃蔬菜。爸爸妈妈经常哄她吃、喂她吃,有时也强迫她吃,可是不管用。为了这件事情,家人没少为她着急。再这样下去怎么行呢?妈妈下决心一定要把女儿的这个“毛病”扳过来。妈妈看到苗苗特别喜欢小白兔,于是将计就计,把《龟兔赛跑》的故事搬到了餐桌上,和苗苗玩儿起了“争当小白兔”的游戏。妈妈对苗苗说:“知道为什么小白兔是赛跑健将吗?因为它爱吃胡萝卜。咱们比赛吃胡萝卜,谁吃得多谁就是小白兔,吃得少肯定就是小乌龟了。”苗苗当然想当小白兔了,竟和妈妈“抢吃”起胡萝卜来。到这一招挺灵,妈妈接着又想出更多的吃饭游戏。比如把一个不倒翁放到餐桌中央,不倒翁倒向哪个菜,大家就要赶紧吃那个菜。就这样,妈妈改掉了苗苗挑食的坏毛病。苗苗因为喜欢餐桌上的游戏,再也不对蔬菜深恶痛绝,而是深深地喜欢上了吃蔬菜。请运用第三章的相关理论分析此案例,并提出自己的认识或建议。

答:这是0~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中习惯养成方面的表现。0~3岁婴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具体指导:(1)教养者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作为教养者,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己要首先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这样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孩子。好的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坚持的,是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的。(2)充分发挥图书、电视等媒体的作用。故事在婴幼儿的教养中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婴幼儿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婴幼儿的这一特点,与此同时,媒体对于现如今婴幼儿的影响也不容忽视。(3)好习惯的养成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养者要充分尊重婴幼儿的成长需要。不要拔苗助长,强迫甚至强制婴幼儿养成一些习惯。

13.我儿子冬冬从小就喜欢小动物,家里养过小兔子、小鸭子,记得3岁多的时候,他握着小鸭子的脖子去串门儿,找小朋友玩。他玩得投入了,就忘了小鸭子,结果可怜的小鸭子跟在他后面跑来跑去,被冬冬不小心踩死了,冬冬哭了好半天。后来又央求我再给他买一只小鸭子,我告诫他,小鸭子太小,它把你当作它的妈妈,妈妈是不是要好好爱自己的孩子呢?冬冬似懂非懂地看着我,使劲点头。不过,从那以后他对待小动物小心了很多,出去玩的时候,就把小鸭子放在小盒子里,并且说:“妈妈出去玩一会儿,你要在家里乖乖的哦!”我和他爸爸忍俊不禁。看到孩子那么喜欢小动物,我们就经常把孩子带到户外,让他观察自然中小动物的动态。如小鸟在飞,小蚂蚱在跳,小蜗牛在爬。现在孩子4岁多了,渐渐地了解了好多大自然和小动物之间的奇妙关系。有一次,我带他和别的小朋友到森林公园去玩,他们兴高采烈地在草地上寻找他们喜欢的小动物,并认真地观察它们。“阿姨,你快看,好多小蚂蚁!”一个小朋友突然指着草地大声说。冬冬和其他小朋友都跑了过去,只见冬冬趴在地上仔细看,然后对我说:“妈妈,是不是天要下雨了?”。“嗯,是啊!”我望望变暗的天空。冬冬对别的小朋友说:“妈妈对我说过,小蚂蚁搬家,小燕子飞得很低都是快要下雨了,我在书上也看到过,今天可看到了哦!”看到儿子认真的模样,我开心地笑了。请根据第四章的相关理论或观点分析此案例。

答:这是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认知发展的表现。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供环境和条件,鼓励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解决问题。使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在探究中学习探究,发展认知的能力。

(1)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是否能持续,有赖于家长的态度和策略。

(2)提供多种在生活中探究和学习的机会。生活中蕴含着促进孩子身心发展的丰富内涵,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学习机会,家长要做个有心人,不仅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还要创造各种学习和探究的机会。

(3)和孩子一起学习科学的方法。学习兴趣的激发、环境的创设,都有助于孩子走近科学,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探究,动手解决问题,体验发现的快乐。家长要为孩子的发现和学习提供支持和引导,让孩子在轻松、愉悦中获得发展。

14.小林平时沉默寡言,一旦说起话来语速很快,且不完整,字数基本在五个字以内,间断性地冒出不符合汉语语法规则的话语并不断重复,常反复说些与所处环境无关的、单调的词句,分不清你、我、他,如果问:“你爱我吗?”他回答:“你爱我的!”。每天早上来幼儿园,从不主动向老师和小朋友问好,

不和别人目光对视,无论怎么开导他,激发他的表达情绪,他还是无动于衷。小林喜欢玩水,玩沙,玩大型玩具,他只管自顾自地玩,玩腻了就自己回到班级中来。日常生活中喜欢躺在地上,和地板亲密接触;喜欢玩锁和钥匙;对班级的积木、自主游戏等都不感兴趣,喜欢在教室里游荡,没有固定的场所,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他没有办法跟上老师的节拍,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他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则毫无兴趣,在家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请运用第五章的相关理论分析小林的行为,并提出自己的认识或建议。

答:根据小林的行为特征可以判定小林是一个孤独症儿童。从孤独症的特征来分析,他们有这样一些特征:

1.孤独症的儿童感知觉神经系统统合失调。

2.语言发展迟缓。案例中提到“小林平时沉默寡言,一旦说起话来语速很快,且不完整,字数基本在五个字以内,间断性地冒出不符合汉语语法规则的话语并不断重复,常反复说些与所处环境无关的、单调的词句,分不清你、我、他,如果问:“你爱我吗?”他回答:“你爱我的!”。这正是语言发展迟缓造成的。

3.缺乏正确的表达和交流情感的方式。他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的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影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则毫无兴趣,在家天天要吃同样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

4.不主动和他人交流。每天早上来幼儿园,从不主动向老师和小朋友问好,不和别人目光对视,无论怎么开导他,激发他的表达情绪,他还是无动于衷。小林喜欢玩水,玩沙,玩大型玩具,他只管自顾自地玩,玩腻了就自己回到班级中来。

5.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模式。日常生活中小林喜欢躺在地上,和地板亲密接触;喜欢玩锁和钥匙。案例中的小林具备这样的特征。

针对小林孤独症的情况,作为家长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加以指导:

1.细心观察、及早发现。小孩子的可塑性大,家长应该细心观察孩子的表现,并注意与同龄人的孩子作对比。家长还要多与老师沟通,多听听老师的反馈。如果发现有这样的症状,应该积极寻求专业的帮助,并配合治疗。

2.家长要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孩子的问题。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态度。在发现孩子患有孤独症时,家长既不要把孩子当成累赘,不闻不问,也不要认为孩子的问题是自己的责任,对孩子百般娇惯。家长应该正视孩子的问题,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做孩子的榜样。一方面寻求专业的帮助,另一方面在家积极进行辅助教育。

3.在家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一定的训练。家长要根据孤独症孩子的特点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

4.为孩子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家长在家中要温和的和孩子说话,经常对孩子微笑,经常轻轻、拥抱他们。细心观察孩子喜欢的物品和游戏,积极寻找孩子可以接受的介入方式。另外,家长要带孩子走出去,帮助孩子融入同龄的集体中。家长还要引导周围的孩子接受孤独症孩子的特殊行为,不要取笑或侮辱他们。

5.培养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掌握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是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终极目标。家长平时在家中要注意矫正孩子的怪异行为,通过社会性游戏,让孩子学会接电话、与人打招呼、向他人表示需求等。总之,家长对孤独症儿童要细心细致,不要操之过急,给孩子充分的时间改变、提高。

形考任务三

简答题

1.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是怎样的?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共育的评价指标是什么?

答:(一)家庭、幼儿园的合作教育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0~3岁儿童由于发展水平、发育特点的不同以及施教主体的不同,在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和合作内容是有所不同的。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是没有建立起来的。一方面幼儿园直接面向的教育对象主要是3~6岁的儿童,0~3岁婴幼儿的教育是幼儿园的外延教育,与幼儿园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出现了所谓的“教育真空地带”;另一方面,幼儿园对0~3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的研究不够,在满足家长需求,与家长合作上有一定的局限。

随着人们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加深,0~3岁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不仅社会上各种早教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级政府教育部门也越来越重视0~3岁儿童的教育,并逐渐将0~3岁儿童的教育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也逐渐发生变化。在0~3岁儿童家园合作教育中存在一个主动与主导的关系。家庭仍是0~3岁儿童的主要生活场所和受教育的场所,家长是最主要、最直接的施教者,幼儿园的主导作用需要依赖家长的主动寻求和配合才能得以实现。

(二)评价指标:

(1)客观真实的了解幼儿的家庭教育情况。

(2)理论结合实际,分析教育问题。

(3)将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提高家长教育能力的过程,不仅给出具体的教育策略,还与家长进行细致的分析,帮助家长学习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出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4)发挥家庭的主体作用。

2.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是怎样的?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好的合作共育活动的特点有哪些?

答:(一)幼儿园再与家庭合作教育中的作用不仅要求自身的主导型更突出,而且还要主动“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相对于0~3绥德儿童的家园合作,幼儿园在3~6岁儿童家园合作中的主导性增强的同时,主动性,责任心也更强。

(二)(1)亲职教育;

(2)教学活动合作;(3)管理合作;(4)研究合作;(5)资源支持。

3.家庭与社区在合作过程中双方的关系是怎样的?评价双方的合作活动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一)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学前教育可以积极创造条件,为更多的学前儿童提供保育和教育机会,社区还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家庭提供帮助,为儿童提供活动环境。社区学前教育具有的独特功能,以及承担教育幼儿的责任,使得0~6岁儿童家庭教育必然是以社区为依托的。营造良好的社区,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促进儿童发展是双方合作的的根本目的。在合作中,社区主动为家长提供相关的服务,家长应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增进对社区的归属感,家长也可以积极为社区学前教育的开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家庭与社区的合作内容包括:以家长为核心的亲职教育;

以幼儿为核心的卫生保健服务保障;教育资源利用等。

家庭与社区合作的方式:宣泄法、讲座法、资源共享法、调查研究法、讨论共议法等。

4.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答:(1)错误的期望观(人才观)导致家长对幼儿的教育过于功利。

(2)家长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实施超前教育、过度教育。

(3)家庭教育以知识学习为中心,忽视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4)过分溺爱,过度保护,剥夺了儿童发展的机会和权利。

(5)不尊重儿童的人格,忽视儿童主体性的发展。

(6)家长缺乏科学系统的育儿知识和技能的指导

5.日本和韩国的儿童家庭教育有何异同?

答:(一)日本家庭教育重视礼仪培养、挫折教育和自立教育。

儿童不仅在外要注意礼仪,在家庭内部也需要遵守一整套的规矩,文明礼仪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日本家庭的挫折教育从婴儿期就开始了,日本父母认为,只有让孩子经受一定的以忍耐为内容的身心训练,才能培养儿童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坚韧和顽强的品质。

日本的家庭教育学家认为,父母过于保护和过于干涉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因此,日本家庭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自立、自主的精神。

(二)1.传统教育:韩国家庭的传统教育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两方面:(1)长幼有序、懂得感恩的道德教育;

(2)潜移默化的礼仪教育。

2.“狼型”教子法:(1)让孩子学会独立;(2)培养孩子的记忆力;(3)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4)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精神;(5)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6)挖掘孩子的潜能。

3.“狮子型”教子法:(1)让孩子充满自信;(2)让孩子有勇气;(3)让孩子学会自律自控;(4)让孩子学会放弃。

6.美国儿童家庭教育有什么特点?

答:①尊重儿童;

②常规培养;

③亲子阅读;

④家长参与;

⑤美国的家长教育。

论述题

7.联系实际评论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活动采取的方法。

要求:(1)简述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活动的方法;

(2)就某一方法联系实际说明其实施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否则扣6分。

答:(一)1.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方式:(1)家长委员会;(2)家长志愿者。

2.加强家园联系的方式:(1)家园联系册;(2)家园联系栏。

3.家园现场沟通交流方式:(1)家长会;(2)约谈。

4.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方式:(1)家长学校;(2)家长沙龙。

5.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方式

(二)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

家长对于幼儿园管理家的误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对幼儿园整体规划的不了解。由于缺乏对幼儿园管理的整体性眼光,他们总是从自己孩子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只注重自己孩子的感受。对此,幼儿园实行各级管理体制公开化、透明化,让所有的家长了解从幼儿园全体孩子的角度出发所制定的各项管理措施及具体规划。并请家长对于幼儿园的整体规划提出建议,而不是仅仅建议教师如何对待他自己的孩子。让家长站在幼儿园管理者的角度考虑每一个孩子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他自己孩子的利益。可通过家长会、家委会成员座谈会、专题讨论或辩论会等形式开放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的内容。例:大班幼儿幼小衔接座谈会;发放家长对班级教师教育教学意见反馈表等。在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计划,每学期老师在开学的第一周,把一学期的班级教育教学计划呈现给家长,征求家长的意见,修改成较完善的教学计划。邀请家长参与教学过程,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较好的利用家长的专长、职业、地域等资源和周围社区资源,为孩子的发展服务,请家长给予支持。如果有任何好的经验与更多孩子分享,诚心欢迎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从而使家长献计献策,使教学活动更具有价值。

8.联系实际论述我国儿童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变革。

要求:(1)简述我国儿童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变革情况;

(2)就某一方面的变革情况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否则扣6分。

答:(一)1.家长教育观念的变革:(1)人才观的变革;(2)儿童观的变革;(3)教育观的变革。

2.家庭教育环境的改善:(1)物质环境的改善;(2)精神环境的改善。

3.家长教育能力的培养:(1)了解孩子的能力;(2)选择家庭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能力;(3)创设环境的能力。

4.家长素质的提升:(1)文化素质;(2)道德素质;(3)艺术素质;(4)心理素质。

5.家长教育的广泛深入开展。

(二)根据家长素质的提升方面,家长素质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紧迫任务。

家长道德素质水平对幼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

案例分析题

9.幼儿园为了顺应发展,与家长零距离接触,建立了网站,我总喜欢在繁忙的工作中,利用短暂的空闲时间,打开幼儿园的网页,看看幼儿园的新闻,儿子的班级照片,了解一些家教的知识。在有闲情逸志的时候,就在“E线留言”上发下一段感慨,将对儿子的爱与朋友一起分享。在儿子进入幼儿园这近两年的时间,从最初早上赖在被窝里想试试是否能得到不去的“豁免”,到现在每天催促着我“妈妈,快来不及了,我要第一个到车站”;从对我有时的教育“嗤之以鼻”,到认真严肃地对我说,“老师说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欣慰于他的成长与进步,感动于老师的教育与辛苦。请运用第六章的相关理论分析此案例,并提出自己的认识或建议。

答:家庭、幼儿园的合作教育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0~3岁儿童由于发展水平、发育特点的不同以及施教主体的不同,在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和合作内容是有所不同的。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是没有建立起来的。一方面幼儿园直接面向的教育对象主要是3—6岁的儿童,0~3岁婴幼儿的教育是幼儿园的外延教育,与幼儿园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出现了所谓的“教育真空地带”;另一方面,幼儿园对0—3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的研究不够,在满足家长需求,与家长合作上有一定的局限。随着人们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加深,0~3岁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不仅社会上各种早教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级政府教育部门也越来越重视0~3岁儿童的教育,并逐渐将0~3岁儿童的教育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也逐渐发生变化。在0~3岁儿童家园合作教育中存在一个主动与主导的关系。家庭仍是0~3岁儿童的主要生活场所和受教育的场所,家长是最主要、最直接的施教者,幼儿园的主导作用需要依赖家长的主动寻求和配合才能得以实现。

像案例当中孩子从最初赖在被窝里到上幼儿园认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转变,离不开在幼儿园老师的教育和家庭的指导教育。老师在教育上格外辛苦,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了知识。所以说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还是很重要的,可以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

10.案例一:托比是一个3岁的美国孩子。他每天早上自己找衣服、鞋子,再自己穿上。毕竟托比还小,经常把裤子穿反。有一次,一个做客的中国朋友发现后想纠正他,但被托比的妈妈制止了。妈妈说,如果他觉得不舒服,会自己脱下来,重新穿好;如果他没觉得有什么不舒服,那就随他的便。有一天,托比和邻居家的小朋友玩,没一会儿就跑回家,对妈妈说:“妈妈,露西说我的裤子穿反了,真的吗?”露西是邻居家的5岁小姑娘。苏姗笑着说:“是的,你要不要换回来?”托比点点头,自己脱下裤子,仔细看了看,重新穿上了。从那以后,托比再也没穿反过裤子。

案例二:康康,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父母忙于做生意,照顾康康的任务就落在了爷爷奶奶身上,为了使孩子安全、健康的成长,爷爷奶奶包揽、代替了康康从小在家所有的家务活动,到现在也不会穿鞋子。在家的时候爷爷奶奶担心他的安全,不让他出门和别的孩子玩,在家看动画片,想要什么就让爷爷帮他拿,想干什么就让爷爷帮他干。吃饭一直由奶奶喂,直到上中班了,康康也没有自己吃过一次饭。等到吃饭的时候奶奶就端饭到床边喂给他吃。久而久之,导致康康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

试从外国家庭教育对我国的启示的角度出发比较分析以上两个案例。

答:虽然各国父母对子女的爱从本质上都是无私、伟大的,但由于爱的方式不同,获得的结果也不一样。爱的方式恰当,孩子的成长就会有好的结果,反之就会有不好的结果。与日本,韩国,美国的父母相比,我国父母对子女的爱有时候显得狭隘、短浅。许多中国父母认为爱孩子就是给孩子最细致的照顾,最安全的保护。例如给孩子穿鞋穿衣,喂孩子吃饭等,其实这样做反而使得孩子缺乏独立能力。像案例中美国的孩子,从小父母就锻炼他们的独立性,培养孩子自己穿衣吃饭的好习惯,这样他们会早早的独立,从而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形考任务四

第13周布置,第17周完成。

(1)家庭游戏活动设计指导:选择一位小朋友家长,帮助指导家长设计家庭游戏并实施,家长将游戏效果反馈给指导者并收录在活动情况记录表中。“家庭游戏活动设计指导”可在平时作业(2)之后进行,平时作业(3)依次后推。

(2)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社区合作共育活动设计与评价:设计一次合作共育活动并主持实施,按所学相关理论作为评价标准进行实施结果评价,将所有内容填入活动情况记录表中。

请根据(1)、(2)不同要求选择活动情况记录表填写内容,可附页。

活动情况记录表

活动题目

与家长一起做个互动的语言游戏

时间

20XX年XX月XX

地点

家中

指导对象

XXX,XXX

家教状况分析

家庭关系和睦,相处融洽,对孩子教育重视。

预期活动目标

锻炼孩子的反应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简单的分析能力。

指导要点

循序渐进的引导,思维能力的顺导。

活动前期准备

游戏内容与孩子沟通下,做到有准备,题板的准备,孩子情绪的引导。

活动过程概述

营造了很好的气氛,孩子回答踊跃,家长循循引导,孩子积极性很高,回答流利,笑声不断,很轻松。

活动效果

(家长反馈)

这种类似的游戏活动多搞些,开发孩子的智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锻炼天性,锻炼了智商和情商。

自我认识评价

对待孩子要多些耐心,孩子的教育需要精心准备,来不得一点马虎的哦。

家长签名

XXX

实际得分

90

第一章自测练习

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学前儿童进行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就是()。

[答案]A.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2.在语言教育方面,家长的任务有:()。

[答案]A.给幼儿创造一个带有视听觉的、丰富语言刺激的环境;B.给幼儿一个宽松的精神环境,鼓励其语言表达;C.与幼儿一起阅读,培养其阅读兴趣;D.注意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3.由家庭以外的社会组织和机构组织,以儿童家长为主要对象,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善教育行为为直接目标,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就是()。

[答案]C.儿童家庭教育指导

二、判断题

4.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对儿童身体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儿童的合理养育和锻炼来实现的。

[答案]对

5.当适龄儿童来到幼儿园或学校时,家庭教育在之前为每个儿童奠定的人格、能力和知识基础是相同或相似的。

[答案]错

6.家长应当在全面关注儿童成长的同时,重点实施健康教育、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

[答案]错

7.家庭教育指导的重点或者说核心是“助其自助”。

[答案]对

第二章自测练习

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家庭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家庭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等。

[答案]A.家庭经济状况B.家庭居住条件D.家庭生活设施

2.家庭精神环境主要指家庭的心理氛围,包括:()等。

[答案]A.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B.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C.家庭结构与情感氛围D.父母的性格、兴趣和爱好

二、判断题

3.家长道德素质的高低并不会成为影响儿童行为的重要因素。

[答案]错

4.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心理健康、认知发展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发展影响甚微。

[答案]错

5.家庭物质环境是儿童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精神环境则是儿童得以发展的精神“食粮”。这两种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答案]对

6.不同家庭结构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往往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

[答案]对

7.家庭氛围在儿童家庭教育中不易被察觉,是一种隐形并且不太重要的影响因素。

[答案]错

第三章自测练习

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0~3岁婴幼儿身体发展遵循的原则有:()。

[答案]A.头尾原则B.远近原则C.等级整合原则D.系统独立性原则

2.玩具选择应避免的误区有:()。

[答案]A.玩具越多越好B.玩具越贵越好C.玩具越复杂越好D.玩具操作难度越高越好

二、判断题

3.0~3岁儿童思维方式以直观动作思维为主,思维与自身的感知和动作相伴随出现,出现了表象和想象。

[答案]对

4.0~3岁儿童情绪的冲动性和易变性已不明显。

[答案]错

5.在亲子游戏发生的初级阶段,亲子互动的方式主要表现为观察和模仿。

[答案]对

6.选取玩具不需要过多考虑婴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特点。

[答案]错

7.亲子游戏中父母的角色是观察者、引导者和游戏伙伴,而非替代者。

[答案]对

第四章自测练习

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3~6岁儿童身体发展的特点集中表现在:(

)。

[答案]A.身体抵抗力逐渐增强;B.动作的灵活性逐渐提高;C.动作的协调性、稳定性加强;

2.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体现在:()。

[答案]A.各种心理活动从发生到陆续出现,达到基本齐全;B.心理活动从笼统到分化,从具体到抽象;C.主动性和有意性逐渐增强;D.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有所提高。

二、判断题

3.对于3~6岁儿童来说,家庭教育的目标与幼儿园的保教目标并不一致。

[答案]错

4.在培养3~6岁儿童良好习惯、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要注意一致性和一贯性。

[答案]对

5.3~6岁儿童身心发展的目的与任务规定着家庭教育的内容、途径以及指导方式。

[答案]对

6.在幼儿期,儿童的自我评价水平还是比较高的,成人的评价对儿童个性发展影响不大。

[答案]错

7.孩子的发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种教育影响,都会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作用,因此,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孩子发展的整体性、教育的渗透性。

[答案]对

第五章自测练习

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特殊儿童主要包括:()。

[答案]A.智力超常和落后儿童B.孤独症儿童C.肢体残疾儿童D.视听障碍儿童

2.超常儿童的类型可以分为:()。

[答案]A.智力型和学术型B.创造型D.运动型

3.特殊儿童的存在导致家长精神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

[答案]A.家长自身对特殊儿童的错误看法;B.外界对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看法;C.家长要为孩子营造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D.对家长婚姻质量、经济能力、生活方式产生严峻挑战。

二、判断题

4.智力落后儿童就是在智力上显著落后于同龄儿童水平,并有行为适应障碍的儿童。

[答案]对

5.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终极目标是促使其语言能力的提高。

[答案]错

6.智力低下是脑瘫患儿的主要伴随症状之一,因此,所有的脑瘫患儿智力都差。

[答案]错

7.视觉障碍儿童的视觉与听觉障碍儿童的听觉都受到了严重限制,但他们的其他感知觉起到了重要的代偿作用。

[答案]对

8.尽量不要送截肢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因为他们会遭到歧视。

[答案]错

第六章自测练习

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0~3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内容包括:()。

[答案]A.以家长为核心的亲职教育C.以儿童为核心的活动教育D.以幼儿园为核心的教育研究

2.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的内容包括:()。

[答案]A.亲职教育B.教育活动合作C.管理与研究合作D.资源支持

3.3~6岁儿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教育的方式有:()。

[答案]A.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方式B.加强家园联系及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方式C.家园现场沟通交流的方式D.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方式

4.家庭与社区的合作内容包括:()。

[答案]B.以幼儿为核心的卫生保健、服务保障C.以家长为核心的亲职教育D.教育资源利用

5.家庭与社区合作共育的方法有:()等。

[答案]A.资源共享法B.宣传法和讲座法C.调查研究法D.讨论共议法

二、判断题

6.相对于0~3岁儿童的家园合作,幼儿园在3~6岁儿童的家园合作中的主导性有所增强,但主动性和责任心可以有所减弱。

[答案]错

7.幼儿园和社区不仅能够为学前儿童身体健康发展提供必需的物质条件,还能为学前儿童和家庭提供相关的指导。

[答案]对

第七章自测练习

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家长教育能力的核心是:(

)。

[答案]B.家庭教育内容D.家庭教育方法

2.韩国“狮子型”教子法的精髓是:(

)。

[答案]A.让孩子面对现实B.在逆境中寻找解决方法

二、判断题

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是由家庭及其相关因素的变化所决定的。

[答案]对

4.日本孩子2岁前,父母要让他们学会“忍耐”,2岁以后,要让他们学会“等待”。

[答案]错

5.日本父母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不给别人添麻烦”,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贯彻这一思想。

[答案]对

6.韩国家庭的传统教育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和自立教育两方面。

[答案]错

特殊孩子的教育案例范文第4篇

1、过于倾向投资热门的学校、专业或是大众热衷消费的教育领域;

2、重数量轻质量,以为投入越大收益就越多,盲目加大投资力度;

3、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判断,盲目地跟从和攀比;

4、主观臆断,不尊重孩子意愿,漠视孩子选择教育的权力;

5、一味追求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教育投资的非理不仅会导致投资效益的低下和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会影响孩子受教育的质量,孩子在接受家长的硬性安排后,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和排斥心理,最终可能导致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进而对今后的就业、生活等造成不良影响。

教育投资是一种特殊投资,孩子是个成长股,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投资要求更加理性。

选准目标

主要是看孩子爱好什么,而不是家长自己想要孩子学什么。家长不能重自己的意愿而轻孩子的需要,因为孩子是独立的、有意识的、有思想的个体,父母只有在尊重孩子的兴趣、个性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和能力。

选对时机

是指一定要在孩子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极度渴望的内在需要的时候去投资,而不是先投资再逼着孩子去学。如果孩子还不想弹钢琴,家长就投资给孩子买钢琴,并逼着孩子去学,那么孩子要么应付差事,要么反抗不学,家长良好的愿望反而会换来负面结果。

合理分配

学习的提高、智力的发展属于教育,但孩子的道德品质、劳动技能和情绪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家长在进行教育投资时,一定要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合理地分配资金,以保证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长。

适当投入

现代家长的观念中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以为只要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条件,孩子就能成才。其实不然,据“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的研究表明,80%的孩子来自生活不富裕的工农家庭。教育是一种产业,必须要有投入,但绝不是越多越好,只有量力而行,把钱花在刀刃上,才能真正实现效益,盲目的投资只能是一种浪费。

案例2:实际收入与教育投资愿望产生冲突

钟先生今年38岁,从事工厂管理工作,年收入65000元;妻子自己下海经营了一家小店铺,每年纯收入大约35000元;夫妻俩有一个10岁的儿子巍巍,巍巍活泼可爱、身体健康。

钟先生在一年前购买了某保险公司的重疾分红险作为夫妻俩的医疗保障,缴费年限20年,年缴保费9000元。考虑到孩子未来大学的教育开支,夫妻俩在儿子出生不久后即为儿子投保了一份儿童教育险,缴费18年,年缴保费3650元。

特殊孩子的教育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 教育 英语教育

近年来,英语教育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普及,甚至一度出现了全民“英语热”,各种英语培训机构和学习方法在社会的各个阶层流传,社会英语教学力量也大量出现,繁荣发展起来,各种英语教学机构打着各种旗号出现在家长面前,而众多家长也“秉承”着晚动手不如早动手,“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在幼儿阶段就开始进行英语教学,各种幼儿英语教学机构也应运而生。纵观当前的幼儿英语教学当中,有着这样几个值得反思的问题,也是我们需要尤其注意的。

一、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避免因爱成害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英语教育在我国是二语教育,也就是第二语言,我们的母语是汉语。一方面,一个不会说汉语或者汉语说不好的中国人,尤其是生活在中国的中国人说不好母语,这无疑是教育的失败。

其次,我们要清楚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比如在身体发育方面,孩子在0岁~3岁之间,生理发育迅速,无论是肢体的成长还是语言、思维和运动能力也得到了同步的成长,而进入7岁之后,身体方面的成长会进入一个平台期,直到12岁前后。这个阶段,孩子的机械记忆能力和学习能力很强,能够大量记忆知识。到了12岁以后,身体进入了第二个发育期,这个时期进行体育锻炼,尤其是对于力量和控制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就比较有适合。

在语言教育方面,在孩子成长的初期,尤其是在3~12岁,是语言能力成长的重要阶段。但是我们要清楚的是,这个阶段更为重要的是要发展孩子的母语能力,为母语的掌握和使用打下良好的基础。母语能力有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思维方式,形成足够的母语文化摄入。二语教学的一个原则就是应该在母语具有基本的基础能力之后才适合展开。

曾经有过这样的案例,一个孩子的母亲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孩子的学前教育时期就开始了二语的教育,并且是多种语言共同进行,结果孩子得了失语症,这个孩子说话的时候,是多种语言词汇掺杂在一起的,并且有着自己的语法结构,并不符合任何一种他所学习的语言的语法习惯,这是一种后天教学造成的人为的失语症。

在这个案例中,家长的这种教育的期望是好的,希望孩子在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多掌握几门语言,但是这里出现了两个误解,第一这个所谓的语言成长黄金时期,指的是孩子对于母语的掌握。第二个,进行语言教学的时候,必须注意是一种语言基本掌握之后才能导入另外一种语言的学习。语言就是思维方式,我们必须让孩子先建立一种思维方式,然后以这个思维方式为准绳,才能够区分和掌握另外一种语言,多种语言混杂在一起进行学习,看上去是能够齐头并进,但是最终会导致孩子的语言标准混乱,降低学习效率。

二、超越学习阶段的英语教学

幼儿英语的学习,有其特殊的要求和内容设定。对于理性思维能力还没有全面发展的幼儿进行涂鸦式的灌输教育或者进行超越阶段的语法、时态等抽象问题的讲解都将大大降低孩子对于语言的兴趣。而在很多家长心目,英语学习的考核标准不仅仅是能说多好,往往家长们还会参考某种考试形式的分数值。这个时候就会导致教学方向的偏转,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转向了枯燥的语法训练和问题解答,尤其是当前教育和入学的现状,英语分数其实是很多家长推动孩子英语学习的根本动因。这种情况的下的英语培训就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于超越阶段的教学内容的出现,让学生学起来吃力,让老师教起来也吃力,最终消磨了孩子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甚至很多孩子还产生了逆反心理。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就曾经遇到过一个五岁的孩子,在最初进入英语学习班的时候,孩子的兴趣满满,在课余时间还很喜欢看芝麻街,而进入小学阶段后,孩子的家长处于入学考虑,开始在校外给孩子安排了英语辅导班,在两个学期中学完了小学课程,进入了中学教材的学习,进入这个阶段之后,孩子对于英语的兴趣和分数都直线下降。这就好像是一个刚刚学会跑步的孩子,家长让他去追赶刘翔一样,承担了不该承担的压力,对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是没有好处的。

三、教材教法的杂乱性

幼儿教育是教育结构中的一个特殊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有着自己的发育特点,这个阶段孩子的教学要求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当前很多教学机构中,幼儿英语教材要么是成人教材的简化版,要么是直接从英语国家引进的外版教材。这里都存在着问题:

1.成人简化版教材。成人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程序与幼儿不同,成人教材是按照成人的认知特点进行设计的。通常成人教材中更为偏重语法结构的讲解,其次才是表达方式。这与成年人理性思维强的特点有直接关系。而幼儿则正好相反,孩子的理性思维能力不强,因此对于成人版教材往往有着难以适应的情况出现。

特殊孩子的教育案例范文第6篇

自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后,大多家庭都响应号召,一个家庭就一个孩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把孩子捧在手心,全家人的关注都在孩子身上,舍不得孩子哭闹,不让孩子受半点委屈,物质方面更是给予最高标准的满足,一不小心就溺爱了。

在我的班里,竟有学生家长替孩子写作业,原因是可怜孩子没有太多时间玩耍,见不得自己孩子辛苦,更心疼孩子哭闹。前几天有两个男生课间打架,我发现后只好请家长来校解决,其实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家长配合班主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可是,谁曾想,一位家长来到学校,张口就说:“那个女老师哪儿去了?我家孩子交到学校怎么就让别人打了……”不一会儿,另一位家长也来了,来了之后先问了一下自己孩子是怎么和别人打起来的,我看后有了些许欣慰,觉得可以沟通了,没料到这位家长对自己孩子说了这么一句:“不怕啊,咱没吃亏就好……”接下来我受着两位家长的数落,在这样的家长这样的孩子面前,我的教育显得那么的无能为力。那一天的我无比狼狈。

事情虽然算是解决了,但很多天过去了,我的担忧越来越强烈,我觉得正因为有家长的溺爱,才有了学生的调皮,不听话,无视学校、班级纪律,无视老师的教育,更可怕的是当学生有了这些不良行为时,还有家长们的护短。我的教育如何实施?我的班级如何管理?我们究竟该怎么办?

其实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也是关键。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孩子的品格培养、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都来自于家庭教育。即使孩子上学了,学校教育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达成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共同努力将孩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特殊孩子的教育案例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学生多样性 异质性 特殊教育需要 教育自觉

分类号 G760

1 案例简述

初中一年级的美术课上,老师讲解了剪纸的相关知识技能后,请学生以“温馨的家”为主题,剪一件家具装饰房间,使家更温馨。学生们兴致很高,用心剪好作品后,先是小组交流,然后再推选出优秀作品全班分享交流。学生剪出钢琴、沙发、电脑、电视机,还有学生剪的是漂亮的窗帘,学生们用自己的作品装点着“温馨的家”。去听课的我注意到,近旁的一组学生中,有一个女孩子剪的是一个液化气罐。当小组互相评议、推选优秀作品时,同学们都说她这个液化气罐不好,哪有房间里面摆一个液化气罐来显示温馨的啊?最后小组认为“不够好”,当然也就失去了在全班展示、分享的机会,老师也没有对这个作品做积极的肯定。

下课后,我和这个小女孩交流,问她为什么会选择剪一个液化气罐。这个小女孩告诉我说,她爸爸妈妈来上海打工,一家人住在一个屋子里,所有的东西也都在这个屋子里。家里没有液化气罐,爸爸妈妈辛苦上班回来后做饭很不方便,多次讲到等钱宽绰了就买一个液化气罐,用液化气做饭。所以,她就觉得液化气罐是最好的,最美的,放在屋子里使家最温馨。

我听了后很感动,对小女孩说,在我看来,你的剪纸作品是最美的,因为你有一颗孝心,想到了爸爸妈妈的需要,其他一些同学是从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去制作的。校长相信,你的“液化气罐”一定会让家更温暖更温馨!

2 讨论与分析

这则案例折射出教育教学中很多方面的情况,陆校长当时讲来是阐述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情境创设主题,笔者很受感动,也很受启发。新时代条件下,面对学生的多样性及异质性,要满足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教师更应增强教育自觉性。

(1)新时代条件下学生多样性与异质性凸显

案例中小女孩液化气罐的剪纸作品的确显得有些“特别”。为什么这个小女孩会剪液化气罐这样一个作品?这个问题似乎很容易解答。从这个女生对校长的回答看,她之所以剪液化气罐作为自己心仪的家具美术作品,是因为她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个放满杂物的屋子里,而这个屋子却没有城里人做饭必用的液化气设备。爸爸妈妈对液化气罐的期待在生活中慢慢地化入了她的生活期待,再加上对父母工作和家庭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用心体验,小女孩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在漂亮与实用之间、在见闻与体验之间,选择了液化气罐这个不被城里人视为家具的家具,去完成她的作品。

这样的小女孩和这样的故事正变得越来越常见,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有上千万这样的“小女孩”跟随进城务工的父母来到陌生的城市中:数据显示,“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数据,我国流动人口总量为1.4735亿人,14周岁及以下流动儿童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2.45%,约为1834万人。其中,大多数流动儿童父母来自农村,农业户口的流动儿童占76v5%,如果将户口性质为农业户口的流动儿童视为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话,则全国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达到1403万人”。“两为主”政策后,大部分的流动人口进入公办学校学习,如2010年广东省约有50.3%的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学习,北京市的外来随迁子女约有70%的在公办学校学习。在此背景下,基础教育学校内不再是附近社区就近上学的学生了,学生来自全国的四面八方,在语言、风俗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会存在明显的差别。单就学生的籍贯来说,如北京某中学,“成立于2004年7月,是北京市第一所专门接收来京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办学校,学生来自全国26个省份”,另一项世纪之交对北京市的调查也显示,“学生来自五湖四海,除了没有来自、青海、新疆及上海等地,学生几乎囊括了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又以河南(25.7%)、安徽(17.7%)、湖北(14.6%)、河北(12.7%)及四川(6.5%)为主要来源”。笔者在浙江调研时,也发现这种情况,有的学校学生来自二十几个省份,有十几个民族。

生源的变化日益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呈现出年龄、阶层、文化心理和家庭经济文化背景等诸方面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如在年龄方面,有调查显示,随迁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在年龄上跨度较大,而且普遍大于教育部规定的入学年龄。在家庭经济文化背景等方面,中国儿童中心历时一年主持完成的《让我们共享阳光――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调查发现,“在抽取的流动儿童家庭中,90%在城市里的住房是租用的,79%的流动人口家庭中儿童没有自己独立的房间,45%的家庭没有厕所,36%的家庭没有厨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6年在全国大中小三类城市抽样10个城市的大规模调查显示,在订阅杂志或报纸、购买课外书、参加郊游活动、家校联系、与孩子沟通、对孩子的文化学习期望、亲子沟通、课外文化补习、课余活动类型等诸多方面,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另外,相关调查发现,在学习习惯、生活卫生习惯及文化心理等方面,不同生源的学生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别。

(2)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增强

这些深刻的变化影响学生表现出多方面的特殊教育需要,如学习主体地位的彰显、个人的自主表达、学生间的交流、理解与融合等。面对多样性和异质性凸显的学生,统一的评价标准、处于优势地位学生的群体压力、缺少敏感度和教育引导的教师行为等,都会使处于弱势地位和不利处境的学生的教育需要受到压制,甚至是被湮没。如前面案例中,为什么其他同学不认可小女孩的作品?从案例中看,这既反映出其他同学与这个小女孩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别,也是因为这个小女孩没有机会对自己的作品加以诠释,同学们先入为主的“评议”和否定,使小女孩失去了对作品加以诠释的机会和勇气。为什么教师没有对这个作品做出积极的评价?因为小女孩的那份孝心、对生活更加美好的向往和期待,是教师所未加探寻也因此未能了解的,这位教师缺少了一份教育的好奇之心和自觉。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特殊”作品的意义和内在情感在班级教学的强势文化氛围中被消解和湮没了。

3 反思与建议:重新认识教师的教育自觉,满足学生特殊教育需要

在案例中,校长和教师做出了不同的反馈和评价,可以肯定的是,两种做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二者的差别在哪里?很明显的一项是,校长注意到这个作品的独特性并适时追问了背后的意义。校长通过问询和聆听,构建了一个新的教育情境,给这个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使她对个体意义做出诠释,为作品增添了背景知识。本来的情景中小女孩是一个失利者,她

在评价中是失利的,但在这个新的教育情境中,校长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她是胜利者。在新的行动中,校长一学生之间构建了一种新的比较亲密的关系,校长的肯定、鼓励和权威会胜过同学的偏见和教师的漠视,产生了新的教育意义。

这位校长是敏感的,充满了教育的好奇和自觉。在新的条件下,面对学生日益凸显的多样性和异质性,教师需要增强这种教育的自觉,以尽可能满足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1)教师需要更加自觉地发现和尊重学生的多样性与异质性

“教师在学校中并不是要给儿童强加某种概念,或形成某种习惯,而是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来选择对于儿童起着作用的影响,并帮助儿童对这些影响做出适当的反应”。学生之间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阶层、生活状态等差异性的日趋增大,使“某种概念”或者“某种习惯”,都难以适应不同学生的生活和成长需求。教师需要在更加自觉地发现并尊重学生的这些差异的基础上展开教育教学。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将识别和评价差异性看作教学机智的重要能力,认为教育旨在巩固这些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差异性:“每一个教师应当不断地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这个孩子在哪些方面与我和其他人不一般?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差别?这个孩子是如何地想与别人不一样?我能够做些什么来帮助这个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呢?”这样的追问,可以帮助教师在家庭背景、生活历史、道德品质、认识特点等方面,增强对学生异质性的敏感和关注。

(2)教师需要更加自觉地尊重学生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经验

“教育学要求我们对孩子的生活进行反思”。在前面的案例中,教师请学生制作的剪纸作品用来表现“温馨的家”主题,但是,“温馨”这样的主题属于一种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在生活中难以找到一个客观、唯一的标准。不同学生所理解的“温馨”和向往的美好是不一样的。这个小女孩从农村随父母到城市中就学,在她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家里有一个液化气罐,爸爸妈妈下班回来可以方便地做饭,减少爸爸妈妈的辛苦,这就是切实的温馨。面对多数学生来自市区的状况,如果用一个标准去评价的话,这个学生的美好可能就变成了不好,温馨变成了粗陋,她美好的梦想就被打碎,心灵受到伤害。对学生生活经历与体验的忽视,产生对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意义的湮没,进而也导致教育作用的消解,甚至异化。

杜威讲到:“如果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的观察,教育的过程将会变成偶然的、独断的。如果它碰巧能与儿童的活动相一致,便可以起到作用;如果不是,那么它将会遇到阻力,不协调,或者束缚了儿童的天性。”教育不能成为碰运气的事情,教师需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体体验,只有和这些经历与体验相衔接、相契合的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产生意义。“反思儿童生活的环境和植根于其中的价值意义,可能会有助于我们提高我们的教育思想,并在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增强我们表现出适当的教育理解的可能性。”教育应是对孩子在具体环境中生存和成长做出理解、阐释及引导的过程。“了解一个具体的孩子对事情的感受,了解什么是必要的,能帮助年轻人在道德、审美观、社会和职业的意义上变得更加完美、更加自立……为了找到答案,我们需要从孩子的要求出发,首先从孩子的经历的主观性来理解孩子。……每一个情境的要求都有所不同。情境的偶然性来自于情境中的构成要素具有令人难以信服的丰富意义:我们关心的是一个或一群具体的孩子,他(她)或他们有着特别的生活经历,有着具体的心思或一系列的问题,生存于一个具体的情境中。”

当然,尊重学生的个体生活经历和体验并不是要教师忽视学生普遍的年龄特征和整体特性,也不是要教师与每个学生保持一对一的教学关系和评价,这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学校教育中也是不可能的,而是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把学生作为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来对待,尊重学生个体生活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不是简单地从事训练一个人,而是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

(3)教师需要更加自觉地创设机会和情境使少数群体的学生得以表达

这里所指的“少数群体的学生”,可以泛化地包括学业落后学生、残疾学生、外来就学学生等处境不利的学生。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这些学生往往被忽视,缺少公平竞争的机会,缺少表达意见的机会和空间。弱势、内向、自卑、退缩等成为普遍的特征。在教师不自觉的影响下,很多时候,教育不仅没有抗衡和转变这样的格局,而且维护和强化着这种格局。像此案例中的小女孩,由农村来到城市就学读书,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她的生活经历使她在课堂中处于不利状态,作品未能得到同学们和老师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小女孩没有机会来阐述作品对于她的意义。

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有责任为这些学生创设机会和情境,使他们能够表达,能够展示,能够阐发自己的意见和意义。“教育过程是或者应该是理智解放的过程。在课堂里,教师和学生都能考察和评价发生在文化中的一些变化。他们能研究时代的趋势,并且,就何者应受鼓励以及何者应予反对来说已形成一些观点”。当一些少数群体因为处境不利而失去或者缺少这样的机会时,教师应该关注到这样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对于这些处境不利的少数群体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对于全体学生认识更加丰富的世界和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4)教师需要更加自觉地审视自身身份和观念,增强自身修养

特殊孩子的教育案例范文第8篇

他们后来怎么样了?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在上完了初中、高中之后就没有继续上学了。

一个个优秀的孩子就这样荒废了学业。

我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三十年,这种在幼儿时期表现出天赋极高、智力超群的孩子并不多见、屈指可数。按照“从小看大,三岁看老”的说法,他们应该成为国家的栋梁、成为某一领域的顶尖人才。

为什么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荒废了学业呢?

通过对这些孩子的成长经历的分析总结,他们未能成才的原因有两个:

一、家庭因素

我所观察的孩子都是曾经在我们幼儿园就读过的孩子。根据我的统计,这些天赋极高、智力超群的孩子的父母文化都不高。作为教师,我懂得: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对孩子的教育有影响,但是并不绝对。准确地说,父母对孩子教育的观念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更大,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更大。在现实生活中,父母没有文化而孩子能够成才的例子比比皆是。为什么他们能够成才而我身边的这些孩子不能成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孩子的父母缺乏自己应该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观念,他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太低。

在这些孩子受教育的黄金时期,他们的父母也知道自己的孩子聪明,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但是他们从来就没有思考过自己的孩子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天赋,更没有想过应该怎样引导孩子朝着他天赋的方向去发展。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读书不成问题,他们把对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给了学校、完全依赖于学校,基本上不管孩子的教育。一个个优秀的孩子就在父母的放任自流下荒废了学业。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几乎所有的天才儿童都比较好动、好奇、好学、调皮,所以很多家长就存在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聪明的孩子都好动、调皮,认为不好动、不调皮就不聪明,所以他们对孩子因好动、调皮而影响学习甚至惹出祸端的情况没有警觉,导致孩子逃学、打架、抽烟、喝酒、赌博、进酒吧、进网吧、早恋等情况的发生,荒废了学业,浪费了天赋,直到有一天,大学未考上、高中未考上,家长才如梦初醒、悔之晚矣。

案例一:

任海翔,男。4岁能读报,5岁时能演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混合运算,能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我们按照书中的问题对他进行提问,他的回答与书中答案基本一致。学习其他学科接受能力很强。其能力表现与幼儿园的所有孩子相比非常突出。比较调皮,性格比较倔强。上小学之后,更加调皮,父母经常被老师请到学校。初中毕业后未再上学。

如果说这些父母不了解自己孩子有什么特点,没有很好地引导孩子按照他的特点去发展是一种失职,那么那种只顾自己玩乐、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而导致孩子荒废学业的父母就是一种犯罪,他们输掉的不仅仅是自己的金钱、自己的时间,他们还输掉了自己孩子的未来。看着这些孩子一个个地被他们的父母荒废掉,我感到自己应该承担一项义务,我们设计了一项活动,我们给每一个孩子的家长一份儿童成长规划意见书,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进行阶段观察,根据观察找到孩子的特点,写出家庭教育规划,定期进行总结。通过这项工作,家长们明白了自己的责任,懂得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我们就不仅仅是对孩子的学龄前负责,我们还应该为孩子的一生着想。

二、社会因素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对儿童成长影响最大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社会因素。孩子在家庭之外所接触的环境就是社会环境,学校、同学、其他环境、其他人员。由于儿童具有接受力强、分辨力差的特点,儿童在与社会、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是见什么学什么,其中必然有对孩子生理、心理、健康、教育不利的东西,这就需要父母仔细观察、仔细了解才能发现,发现问题之后不能掉以轻心、听之任之,要及时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进行有益的疏导,在问题的萌芽阶段、在孩子还没有形成习惯的时候进行纠正。家长对孩子的观察、了解、引导、纠正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为人父母需要有对孩子、对社会强烈的责任心。教子必须有方。

人的行为是有惯性的,当他关注某种事物之后,如果没有其他事物来转移他的注意力,那么他就会对原来的事物继续关注,直到他对这一事物失去兴趣。孩子尤其如此。如:孩子对网吧产生了兴趣,他每天放学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去网吧,上课的时候也想着网吧。如果没有其他东西来转移他的兴趣,那么在一段时间内,他会继续保持对网吧的兴趣,直到有一天他对网吧失去兴趣,而这一天的来到可能是几年、十几年以后了,这个孩子的一生就被网吧耽误了、他的聪明才智和黄金时光就被网吧浪费了。

生活中,由于受社会环境影响而荒废一生的例子俯拾皆是。作为父母,怎样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有益的方面来,这是需要技巧和方法的。孩子都喜欢玩,要转移他的注意力,用一种玩法取代另一种玩法是一种有效的办法,如:旅游、下棋、唱歌等方法潜移默化地转移他的注意力,然后再让他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业余时间也要让孩子放松一下,让孩子与父母的关系逐渐融洽、密切,便于父母了解孩子的情况,便于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

案例二:

周瑾,女。幼儿时期语言表达能力极强,主持节目能够自编台词,学习能力极强、反应力极强。上初中之后学习开始不专注,开始追求时尚,并且早恋。高中毕业之后考上三本。

生活中,不乏父母不管孩子教育而孩子照样成才的例子,但这是极少数现象。更多的现象是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孩子是否成才。

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的成长环境,父母可以不教孩子知识,但是不能不教孩子品行;父母可以不懂科学,但是不能不懂自己孩子的特点。

多一个有责任心的父母,就多让一个孩子成才,就多一个幸福的家庭。

如果每一个孩子的父母都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如果每一个孩子的父母都能够根据孩子的特点对孩子进行教育,如果每一个孩子的父母都有对孩子和社会强烈的责任心,就不会再有一个孩子被荒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