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配音的技巧与方式

配音的技巧与方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配音的技巧与方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配音的技巧与方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视专题 纪录片 配音技巧

电视专题、纪录片大部分是以深度展现为主的节目形式,其配音尤其“纪录片”题材的播音类型,不同于广播播音,也不同于电视时政新闻的播音,它比广播新闻播音的语言更加灵活、更赋予变化,比电视新闻片的配音更加具有艺术的美感,语言处理的技巧性强,表达的语态形式更加的多样丰富。那么在从事电视播音的工作中,面对经常要碰到的专题片和纪录片播音时,我们该如何应对把控从新闻播音向纪录片播音转变的技巧和方式呢?笔者通过亲身实践感受来谈几点方法,以供参考。

一、用画面承托情感

电视与广播的语言工作者,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在其运用语言时的自我位置的差异。相较于电视而言,广播类的有声演播叫做播音,而电视的纪录片等专题片叫配音解说,因其更多的受制于画面的内容和画面人物的情感状态,所以服务于画面为其第一要务。但是,对于媒体主持人而言在日常工作中很难单一从事某一样播音形式,甚至有时跨界于广播和电视两个岗位工作,往往很难转换调整。

最容易出现两个极端的问题是:一是感情的平直寡淡,见字发声。二是情感主观的判断错位,导致浓情满溢却脱离于片子之外。平直寡淡,见字发声,虽能完整的播完整个片子的文本,但其主要是“以我为主在处理片子的稿子”而不是“以片子为主,来处理我的播音状态”。浓烈的情感状态在人物类纪录片中比较常见,和平淡的见字发声不同的是,播音者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沉静在稿件所营造的氛围中,在近乎朗诵般的动情中感动着自己,却无法感动别人。曾经有一期节目报道的是一位单亲母亲如何做三份工,独自供养两个孩子上大学。在拿到稿子的时候按照往常的分析应该是一个悲苦的故事,所以一开始,配音员用了很低沉悲戚的基调处理,但片子合成后,同期声画面上这位单亲母亲却是一位开朗乐观,看不出丝毫愁容的人,结果导致配音需要重配。所以,电视片配音者不但要做到眼中有稿,还要做到脑中有像,要根据画面和同期人物的表现,调动自己的感情,才能切合整体感。

二、亲近表达真情实感

电视纪录片是一种真实记录客观事实,直接表现客观事物的节目形式,节目往往是以见证者,探寻者的角度展现开来,因此,对感情、感觉、氛围等的掌握在配音解说中很重要。任何不发自内心的情绪都可能造成与观众的隔膜。在大量的配音解说中,大家一致的主张是,尽量以平民语态淡化“主观自我”的端腔拿调,换以平实朴素自然的语气来“解说”内容事实,和以往相比这种风格对于画面的情节和内容叙事性都有着很好的表现力。所以在实践中,某些时候需要用到采访记者自己的引述性配音,以此更好地再现记者采访当时的感受、感觉、感情,以此做到真情实感的记录。用专业的播音眼光来看,这些配音甚至语音不准,音色不美,但是在和画面配合时,它的粘合度却是那么强,与画面的情感和节奏浑然一体!

因此,主持人和播音员在解说的时候就要向记者学习,尽可能的贴近画面内容,将大量的图像素材闪存进自己的脑海,做到心中有像,口有其声!所以配音员要做到两点:第一,要尽可能的在前期随摄像记者进入现场,获取现场刺激,最好是参与拍摄采访。第二,在无法达成到达现场的情况下,就要在拿到稿子前反复浏览素材画面,通过画面原有的同期声了解大致的内容和人物个性化的形象。然后再通过解说的稿件,反复备稿,使心中的前期形象感受与稿件相融合,再造当时真实的情感和景象!这里要注意的是,配音员并不需要死扣配音稿件的字字句句,要懂得通过口头修改,使之更加符合现实语态。

三、二度创作不唯稿是瞻

电视较广播而言更具有集体创作的属性,一个片子,配音只是其中的一环,稿件的撰写、修改、审定都是不同的环节进行,那么是不是文字稿内容就和配音员没有关系了呢?难道配音就是完整配稿?不是的。播音员通过自己的发声器官,把文字变成声音,其中包含着播音创作,而不是简单的传声筒。配音者不但要敢于改文字,还要善于改“感情”,改文字,很好理解,就是要改一改那些文绉绉的晦涩词语,改一改那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同音词,改一改那些不必要的拖沓的缀词,使之更适合口语传播,更易于听者明白。如:“某某表示”可以改为“谁谁说”,用“全不同意”就不如“都不同意”听起来更加明白。“这就是莫言先生的故居”就没有“这就是莫言曾经的家”那样更能塑造一位朴质无华的文学大师的亲民形象。

实际上,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很容易遇到一些在“画面配音”口语表达中不必要的文字和堆砌的辞藻。如《九华天池》电视解说词中“库区三面环山,水色翠绿,碧水蓝天,清翠山林,竹海连片,野花芬芳,空气清新,景色十分迷人。”撰稿者似乎要把所有的美丽的辞藻全部拿来堆砌,其实电视画面中已然显示了,水色,蓝天,山林,野花,然们已然感受到美丽的景色,再去配上大量的词语就显得破坏意境。倒不如改为“同期画面自然声+库区景色十分迷人”这一句话的点题扼要。文字少了,意境多了,整体感就强了。

四、运用情景再现带“我”入画图

在播音创作中,“情景再现”是至关重要的内容,而在电视纪录片解说中能够正确运用,不但能使纪录片解说有声语言准确到位,还能给解说语言增添许多生气,使其变得有声有色,不再枯燥。在解说电视纪录片时,如果只注重播读的字词是否规范而忽略了感情和技巧细节的运用,就造成观众只记得播音员的声音而使播读作品变得空洞而无力量,配音的声音似乎是一个转述者、旁观者而不是在现场的声音。

旁观感的配音状态究其原因是播音员的主观自我存在感太强,不能使自己设身处地,内化进文稿的事物意境之中。要消除主观的我,就要仔细留心稿件中哪里是“特写镜头”,哪里是远景、全景?是由远及近,还是又近及远?都要胸有成竹,走向明确,主次得当。这时,文字稿件背后的客观世界正展现在我们面前,活跃的形象、发展的事件、场面的气势、景物的色彩、情绪的变化都涌现出来,可以触摸到感受到。稿件中的情景在播音员心中连续的、不断的再现出来,又表露在有声语言中,这就是情景再现的“动于衷”和“形于外”的过程。

总之,电视纪录片解说时一定要注意声画结合,在进行解说时不仅仅是进行声音上的塑造,还要和画面结合起来,声随情动,情随影动。成功的做好一部电视专题片或者纪录片的配音工作,对于每个播音原来说都是孜孜追求的目标。首先要增长知识,平时多读书看报,面对历史题材稿件的解说要增长历史方面的知识。其次丰富自身阅历也很重要,平时多实践、多思考,多积累一些经验,这样在应对不同的稿件时就会得心应手。还有,对于自己录制完成的作品,一定不能一丢了之,而是要拿过制作好的片子,自己看一遍,往往能发现配音的问题所在,然后按照自我新的理解,再去配一遍,找到最佳的效果。只有不嫌麻烦,钻研揣摩才能最终到达配音解说完美的境界。

配音的技巧与方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动漫;配音课程;改革

引言

我国动漫配音专业比动漫专业在起步更晚,虽然近年来不少高校开设了动漫配音课程,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学质量较低,不能符合社会产业发展需求。动漫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分支,做好动漫教育是我国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

1.高校动漫配音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动漫配音课程知识面广,有待发展动漫配音不仅要求具有较高的动漫专业知识,同时要求掌握播音知识[1]。我国大部分高校动漫配音课程教学是由专业的动漫教师或者新闻播音专业的教师来授课,这就存在动漫专业教师播音知识欠缺,或者新闻播音教师不能诠释动漫知识的现象[2]。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中都不能将动漫知识与播音知识有机结合,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动漫配音教学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形成系统科学的教学体系,但是受我国整体动漫配音教学水平的影响,这一问题解决难度较大。

1.2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动漫配音课程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同时具备动漫、播音专业知识。动漫和播音专业不仅包含理论实施更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在授课过程中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疑问。要想成功的进行配音工作,必须具备多元化的知识面,同时要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或者情感表达技巧,另外还要善于运用各种配音技巧,由此可见配音教学的实际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从事动漫配音教学的教师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无法满足动漫配音工作需求。

1.3配音课程缺乏科学性

我国动漫配音教学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形成具体科学的体系,部分高校课程随意性较大,重视理论课程的设置,忽视了实践课程的安排。课程设置忽视了学生就职需求,教学模式传统呆板,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学习效果低下。总之,受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动漫配音教学存在较多的问题亟需解决。

2.高校动漫配音教学改革的措施

2.1提高对动漫配音课程的重视度

要想提高动漫配音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就必须要提高高校对改课程重视度。动漫配音课程受起步晚的限制,教学各个方面急需改善,因为作为办学方必须加大对动漫配音教学的物力支持,引进高新配音设备,满足学生实践学习的需求。另外应该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在配音领域上相互交流沟通,并结合学生就职能力需求编写更为合适的教材。依据配音专业教学以及就业需求科学设施配音相关课程,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人才质量。

2.2强化动漫配音师资素质

上文中已经论述了动漫配音专业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因此必须加强高校师资力量建设,强化教师综合素质。学校应该选择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教师定期参加动漫与配音培训,对于动漫专业教师加强播音方面的培训,对于播音专业的教师强化动漫专业知识。教师也可以走出校门,加强与在读第一线进行配音工作的配音员交流,吸取一线工作人员工作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另外,作为教师自身应该针对自己知识的短板,强化学习,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为提高动漫配音教学水平提供切实的保障。

2.3提高配音实践教学水平

进行配音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对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进行革新。首先学校应该科学分配理论与实践课程数量课程,确保学生有足够实践进行实践。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需要学校建立专门的实训基地,不能让学生简单的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建设实训基地,如加强与媒体合作,让学生定期到媒体参与配音工作,让学生在模拟工作中或者真实工作中发现自身配音学习存在的问题,并与带队教师或者授课教师分析问题,提出措施解决问题。

2.4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主动转变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借助信息技术,如多媒体、互联网等技术丰富动漫配音教学,比如教师可以引入网上动画片的配音,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师模仿,教师针对学生的优缺点进行点评,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另外微信作为社会新兴社交软件,教师可以通过注册一个教学公共号或者教学交流群,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仍可以与教师交流和学习。

3.结语

教育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动漫配音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着手采取科学合理措施解决问题,推动动漫配音课程的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完善教学设施、师资素质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突出实践培训,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真正意义上促进教学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毓嵩.我国高校动画专业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0(12):428.

配音的技巧与方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译制片配音;陌生化

译制片是国际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译制片中的外国人说的都是流利的汉语普通话,但它不同于我们平常所熟悉的普通会话语言,译制片中的语言融合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是一种文化与艺术之间的“有意味的形式”,所以听起来别具风味。这种别具风味的语言,正是艺术“陌生化”手法的集中体现。译制片配音颠覆习惯性的用语方式,创造性地将“洋味儿”与“汉味儿”相结合,赋予语言以新鲜感和表现力。

一、译制片配音中“陌生化”艺术手法的内涵与实质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在他的代表作《作为手法的艺术》一书中,对于“陌生化”,什克洛夫斯基是这样认为的:“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1]按照什克洛夫斯基的表述,“陌生化”是艺术的一般特征,充斥于艺术作品的各个层面。“陌生化”就是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不断给人以新鲜感的创作方式。经“陌生化”处理的表现对象能给人以出乎意料或惊奇的感觉。“陌生化”的审美效应在于它拉开了作品与接受对象的距离,这就是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所认为的“间离效果”。布莱希特的“陌生化”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仅仅在于制造间隔,而恰恰是力图在更高层次上消除这种间隔。

“陌生化”是艺术语言的特质。艺术语言为了表达不同寻常的情感,就必须颠覆习惯性的用语方式,挣脱语法和形式的桎梏,产生对常规语言的偏离,创造出一种具有新的形态和审美价值的艺术语言。在译制片配音中,“陌生化”就是把汉语普通话变成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也可以说是一种不自然的“标准语言”。译制片语言是一种“中间语”,既包含着原文所承载的文化,也包含着汉语文化。这种中间语“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2]。译制片就是在不同文化间将异域文化的“相异性”植入本民族的身份认同。无论是相异性还是认同性,两者都经历了重大的改造:相异性偏离了原初的状态,而“认同性”激活了“相异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相异性,从而使自身得到了丰富、更新和改变。译制片配音的“陌生化”正是在“认同性”与“相异性”相互交织过程中实现的。

其他艺术形式的陌生化手法是要完全打破原有的习惯性表达,创造一种新的感觉方式,而译制片的语言陌生化有个重要前提,那就是先要与原片吻合,尽量忠实于原片,然后再在原片允许的范围内、在原作所指向的艺术空间里创造富于新鲜感的语言。如果不顾及原片,任意发挥,那就失去了译制和传播的价值。

二、“陌生化”艺术手法在译制片配音中的运用

电影剧本翻译的“陌生化”是译制片语言“陌生化”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陌生化”是在为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寻找一席之地。译制片语言陌生化效果的凸显取决于语调、语感、音韵、节奏的总体语言系统中的相关要素和功能,即对其内部各个要素的重新整合。

虽然配音必须与原片人物的口型吻合,语言速度和情感运动也必须遵循原片,但是每一种语言的表达都有其内在规律,汉语也是如此,配音正是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进行了汉语语言表达技巧的灵活“调整”,经过“调整”后的汉语普通话已不同于中国人习以为常的表达习惯,而是在其中注入了一种独特的“洋味儿”,这种独特的“洋味儿”正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经过碰撞之后交融出的一种新的语言形式,使中国观众耳目一新。

这种“洋味儿”体现在语感、语调和语速、节奏上。异国的人名、地名在语音上与汉语普通话有很大的区别,为了再现原语言国家的特点,配音演员经常在语气、节奏、速度上去模仿原片中对人名和地名的叫法。外国人名、地名通常比中国的人名、地名字数要长,而且,外国人在对话中经常会加一些亲密的词语,如“亲爱的”;他们在对话时还时常会加一些夸张的感叹词:“噢”“天哪”等,配音演员为了还原外民族语言的特点,也会将翻译过来的相应的汉语普通话感叹词进行夸张。所以当中国观众听到配音演员用汉语普通话以外国人的语气叫外国的人名、地名,发出夸张的感叹词时,就会感到一种新奇感。而且由于两种语言的节奏不同,同样的意思表达出来字数也不可能相等。所以配音演员在配音时,常常加些“小零碎”。这些“小零碎”往往是原片中没有的,它们一般没有实际含义,不会改变原片的本义,或者是配音演员根据原片的感彩将片中的某些词语进行重复或强调处理。

在长影厂1953年译制的前苏联影片《最高的奖赏》中,设计飞机的保哥留保夫教授有这样一句台词:“噢,我们会要造的飞机呀,叫它每小时里能够飞行,能够飞行很多很多公里。现在说它就是降落速度还不够机敏,这么说吧,它的降落速度还是比较大的。”

配音演员在说“噢”这个感叹词时,就模仿了原片中人物的夸张语调,而第二个“能够飞行”和“这么说吧”都是为了配合人物口型和动作加的小零碎。配音演员把第二个“能够飞行”处理得声音更高、音量更大、语气更强、起伏更明显,“这么说吧”也使得人物之间的交流更自然、生活。可以说,它们的加入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异国影片的“洋味儿”,而且还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使语流更顺畅、自然,并且使原片中某些话语的含义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另外,为了吻合原片中人物语言的语速和节奏,译制片中的对白也会作相应的调整。中国人不习惯停顿的地方,在配音中却会停顿;而中国人习惯停顿的地方,在配音中却连续一口气说下来了,这样处理的语言就与我们日常的会话语言节奏不同,不是一般的平叙语句,使汉语普通话的表达方式在观众面前呈现出陌生、新鲜的听觉效果,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中国观众的欣赏口味。

三、“陌生化”艺术手法在译制片中的作用

(一)“陌生化”相对准确、直接和深刻地实现了与“陌生人”的语言交流

“陌生人”是跨文化交流学的核心概念,德国社会学家希姆米尔提出“陌生人”概念,最初定义为一种社会体制中的局外人。译制片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译制片中人物的长相、性格、生存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他们的语言对于中国观众来说都是极其陌生的,他们便成为中国观众眼中的“陌生人”。

“陌生人”是带着不同的文化走进中国的,如何能够用本国人民的语言相对准确地传达出“陌生人”身上或隐或显的文化痕迹才是最重要的。配音导演和演员们经过艺术的再创造,运用“陌生化”艺术手法创造出了一种中国观众最熟悉最常用的但同时又让中国观众感觉到惊喜和略有陌生感的独特的语言风格。如果不用“陌生化”,完全用中国的表达方式,有可能误解外国文化。所以说“陌生化”艺术手法的运用,帮助观众实现了与“陌生人”的直接、深刻的交流。

(二)“陌生化”对汉语普通话的“活化”

译制片语言的“陌生化”必然带有中国“本土化”的特点,因为外来文化进入时,为了从视觉上、心理上、感情上获取本国人的熟悉感和亲切感,而特意融入本国特色的文化元素进行传播。“陌生化”与“本土化”的融合,便产生了最具特色的译制片语言风格。译制片配音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兴趣,正是由于它缺乏单纯性,同时也因为它不是透明的,其中增添了额外的东西,这种额外的新鲜东西的加入,正是对汉语的一种“活化”。

配音演员对汉语要保有一种强烈的时代敏感,要敢于在汉语中带进一种能敲击出炫目火花的陌生力量,造就一种陌生化的新鲜和锐利。而且,陌生化与汉语的纯洁性是一对矛盾。纯洁性是汉语赖以生存的根基,而陌生化则不断地增强着汉语的活力,两者相得益彰,不可或缺。翻译史已经证实:外域语言现象初进译入语,难免有陌生之感。人们在接受异质文化时,常常会在两种文化碰撞中,激发出生命力极强的创新精神。

前苏联影片《顿巴斯矿工》描写了苏维埃矿工们的美满生活,片中省委书记由著名配音演员白景晟配音,他是一个幽默、乐观、机敏的人,在一位老矿工五十年工龄的庆祝会上,他与一位矿工有一段对话:

省委书记:“告诉我今天在座的谁是采煤工,啊?”

矿工:“省委同志,你别开玩笑了!”

省委书记:“不高兴?那我也向你似的喊口令:采煤工!起立!你看,哪还有采煤工,哎呀呀!井里最重要的人不在了,采煤工,啊!哎呀呀!”

白景晟配这段台词时,张弛有度,高低起伏,虚实结合。尤其是两个“哎呀呀”和两个“啊”,不但把省委书记的幽默、风趣充分表现出来了,而且还丰富了汉语的语调和节奏。当省委书记说第一个“哎呀呀”时,他扶在桌上的双手抬了起来,各自从外向里在胸前画了一条弧线,然后把右手搭在了左手上。白景晟在配这一声“哎呀呀”时,故意把音节拉长,把语调夸张上扬,使其与动作有机配合。在他说第二个“啊,哎呀呀”时,白景晟有力、洪亮地“啊”了一声,同时右手抬了起来并用食指向上指了指,紧接着说“哎呀呀”时又把双手合在一起,身子稍微晃了一下,语势渐渐弱下来。整段台词语调丰富、节奏明朗,将汉语表达与俄罗斯民族幽默、乐观的性格完美融合,不仅将异域文化呈现给中国观众,而且也在汉语表达中注入了新鲜的、陌生的异域气息。由于中华民族具有含蓄、深沉的性格,汉语相对于俄语在表达形式上比较内敛,语调、节奏不很夸张,所以说配音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汉语有声语言进行“活化”。

语言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语言是文化,语言是观念形态的“音声化”,特别是人文精神的“音声化”。译制片配音的“陌生化”创作过程不仅是对汉语进行“活化”的过程,也是这一独特的语言艺术形成独特的审美品格的过程,就是在这个“活化”过程中,两种文化之间实现了碰撞与交融。

四、结语

“陌生化”在译制片中的运用离不开文化的束缚,也离不开艺术审美的追求。译制片语言的“陌生化”是文化与艺术审美之间的桥梁,“陌生化”手法,更好地诠释了不同的文化,从而创造了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形式。宗白华先生曾说:“艺术没有创造性的形式,很可能不美,不能打动人心。艺术品能够感动人,不但依靠新内容,也要依靠新形式。”[3]译制片语言不仅有陌生新鲜的内容,而且还有陌生新鲜的形式,所以促使一种新的语言艺术形式的形成,给人以理解的深度和美的回味。

[参考文献]

[1] [俄]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作为手法的艺术[M].方珊,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6.

[2] 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中国翻译,1984(01).

配音的技巧与方式范文第4篇

我实习期间的主要工作有摄像和写电视稿,参与编辑,后期配音制作成电视新闻,也写些通讯在网站上。

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几次监狱党委召开的重大会议拍摄与编辑,学会了怎样处理政治类新闻的基本能力,和拍摄也写稿之间的协调。拍写政治新闻,一定要牢记各位领导的姓名与职务,在编写时要注意排名和称号不能有错。同时在拍摄时要注意摄像的角度和时长,以便在后期编辑时方便采集和处理,变化角度是为了防止视觉疲劳,在遇到一些领导发言较长时,就需要摄像时间长些和转化角度多拍些镜头。我在编辑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拍摄的画面不够长,以至于配音时没有相应的镜头来说明,拍些空镜头放在其中是很好的方法,但是也不能过多使用,这提醒我,下次再拍摄时需先构思好画外音,再根据报道内容来采集需要的镜头,以免一些镜头不够用,而另外一些镜头太多了造成浪费,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我还参与拍摄了一次防盗防暴演习,拍摄银行被盗,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立即出动,派出特警若干名,在紧张有序的部署后,制服了挟持人质的歹徒。这次拍摄的感触是记者要有点勇气,看着“歹徒”拿刀嚣张的模样,自己吓得要死,但为了采集画面,还得往前冲,另一个很大的感触是,要有敏感的触觉和一种新闻意识,在你不知道下一秒哪里会发生状况的时候,你往往要凭着本能去操纵摄像机,有些精彩的画面,不是你看到了想到了才拍下来的,而往往是本能驱使你把镜头往那里扫,在拍摄的时候除了勇气和新闻本能之外还需要一些果断,犹疑不定的画面除了有特殊用意外,在编辑时往往做废镜头,不能使用。

播音给我的感受是,主播新闻的说话方式和平时说话差得太多了,要掌握很多的技巧,一是语速要慢,二是声音要稳要沉要有一种磁性和力量,忌讳轻飘飘的念稿,三是,语气、语调,以及停顿的地点与时长要注意,靠声音把消息准确地传播出去,自然在这个方面要重视,第四,就是播音员的基本素质了,那就是在配音之前把稿子从头到尾好好地读几遍,读熟,读到自己能够准确理解了,才能传达给别人准确的信息,不能有生涩,结巴的地方。

配音的技巧与方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影视翻译字幕翻译配音译制

近年来,翻译学科的发展虽日新月异,但总体上的发展并不平衡,呈现出重诗歌、小说、散文等类的笔译或口译,而轻影视类的翻译。影视翻译领域之中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翻译体系,其研究方法与理论仍不太明确,大部分的研究工作还是停留在经验主义阶段。

一、影视翻译研究的发展

西方学者从翻译视角进行影视翻译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1956年出版的期刊Lelinguiste/Detaalkundige中的TraductionetCinéma一文和1960年出版的杂志Babel的特别版Cinémaettraduction可以说是欧洲最早的影视翻译理论研究。1974年Dollerup发表的文章OnSubtitlesinTelevisionProgrammes首次单独对字幕翻译进行了研究,详细分析了英语电视节目翻译成丹麦语时出现的不同种类的错误。

而IstvanFodor则在配音译制领域的研究中是位里程碑似的人物,他的研究可是说是奠定了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研究的基础。在其1976年出版的英文著作FilmDubbing:Phonetic,Semiotic,EstheticandPsychologicalAspects中,他首次从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美学等多个角度综合系统的研究了影视作品的配音译制。书中首次提出了电影译制要在语音,人物性格和内容三方面达到“同步”的观点。

在同年,Titford发表了Subtitling:ConstrainedTranslation。在文中他首次提出了constrainedtranslation这一概念。Titford认为影视翻译译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受到了影视这一特殊媒介本身的特质的限制。在Titford的理论基础之上,MayoralAsensio,Kelly和Gallardo等学者在其后的研究中将constrainedtranslation这一概念运用到了影视翻译实践中。

1987年,欧洲广播联盟在斯德哥尔摩主办了配音和字幕大会,这是欧洲首次在配音和字幕领域举办的会议。在这次会议的带动下,一系列相关的会议陆续召开,影视翻译的相关出版物也大量涌现。会议的一大成就就是达成了一项非强制性指导方针,旨在推动欧洲各国间配有翻译字幕的电视节目的交流和传播。

上世纪90年代,西方的影视翻译研究开始了其“黄金时代”,影视翻译研究理论有了突破性的发展。1991年,luyken与四位欧洲的影视翻译专家合作出版了OvercomingLanguageBarriersinTelevision:DubbingandSubtitlingfortheEuropeanAudience一书。该书从专业视角分析了针对影视作品中的语言转换的不同翻译模式,并对欧洲的译制影视作品的数量,人员成本以及受众偏好等都进行了系统而详细的研究。随后在1992年,瑞典字幕翻译家Ivarsson出版了著作SubtitlingfortheMedia:AHand—bookofanArt。这可以说是欧洲第一部全面研究字幕翻译的著作。在书中他详细介绍了字幕翻译的技术发展历程。1998年,Ivarsson又出版了该书的第二版,书中加入了许多如数字技术等新技术下的影视翻译策略与技巧。这两本著作可以说是为欧洲影视翻译研究日后发展的奠定了基础。

1995年以后,西方影视翻译研究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代,相关的理论研究明显增加。其中研究较有成就的有芬兰的Gambier,丹麦的Gottlieb,希腊的Karamitroglou,瑞典的Ivarsson等等。其中Gambier可以说是影视翻译领域当仁不让的领军人物。他的研究涉及范围既深又广,对于不同影视翻译模式的如何分类,影视翻译的策略和技巧,影视翻译的受众等等的研究都颇有造诣,影视翻译领域的国际会议也几乎都是由他主持。而Gottlieb可以说是影视翻译领域迄今为止理论研究最成体系的学者。他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影视字幕翻译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在影视作品中如何翻译习语,在字幕翻译的教学方面也颇有见地。他的研究还包括在配音和字幕的英文电影的流行下,丹麦本国语言是如何受到影响的。(康乐82,83)

二、对影视翻译的评价

影视翻译具有翻译工作的一般特征,即不同语言系统的转换。但影视作品字幕的翻译介于笔译与口译之间,因有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和过程,表现出其独特的个性。影视翻译专家钱绍昌教授于2000年在《中国翻译》第一期上《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指出:“如今译制片受众(观众)的数量远远超过翻译文学作品受众(读者)的数量,影视翻译对社会的影响也决不在文学翻译之下。”(61)钱教授在该文中还指出影视语言不同于书面文学语言的五个特点: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以及无注性,同时结合个人翻译实践介绍了影视翻译的七点经验。

根据不同的标准,翻译可以有不同的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自己所特有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但影视翻译有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等多重的社会交际功能,以及特殊的翻译标准和方法,因此也必须进行独立的研究,才能建立起独立的完整的译学体系和译学范式。影视作品是视觉和听觉等多方面综合的艺术形式,比一般的文学作品更形象、更生动。但同时也因口型、肢体语、语境、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因素,制约了字幕翻译。字幕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或非文学翻译,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时,画面一瞬即逝,观众不能重复观看视频或字幕。但我们在阅读书籍时,则可以回过头去重读前面的部分,可以反复阅读。字幕则是不可逆的,具有瞬时性,这种瞬时性要求翻译的字幕,观众一遍就能看懂。不考虑观众是否能接受翻译字幕这点,是行不通的。

我们知道英语重形合(Hypotaxis),句子中各成分的相互连接常用一定的连接词语,即采用句法手段(SyntacticDevices)或者词汇手段(lexicalEquivalence)等策略来表示出结构关系。而汉语重意合(Parataxis),句子中的成分多依靠语义的贯通、语境的映衬来体现。因汉英两种语言各自的差异,所以在做英汉字幕互译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语言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在影视翻译理论研究方面,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起步可以说相比影视翻译实践更晚,至今尚未有成体系的理论出现。期待我国的学者能够更多的与西方学者加强沟通与交流,学习西方影视翻译的先进理论,扩大学术视野,提升学术水平。也希望有更多意识到影视翻译重要性的人士投入到影视翻译的实践和研究中来,早日形成我国自己的影视翻译研究理论体系,使影视翻译研究成为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热点。(康乐86)(作者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配音的技巧与方式范文第6篇

一、课程定位

本专业在职业岗位的选择上呈多样性,根据每个人的特点与能力各有侧重。主要面向的岗位群:二维动画设计师、三维动画设计师、剪辑师、影视视频编辑师、栏目制作等岗位。可以说这门课程是培养影视动画专业动画制作人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课程。设计能力训练项目:动漫公司工作流程、电视节目制作、电视电影剪辑;确立岗位能力模块:剪辑能力、创新创意能力、制作能力;确定培养能力目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选择适应岗位群:剪辑师、影视视频编辑师、栏目制作。

二、内容定位

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视频剪辑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1、知识目标(1)掌握非线性编辑相关的背景理论知识;(2)掌握创建项目、导入素材、整理素材、影片剪辑专业知识;(3)模拟项目实训,掌握音频剪辑、转场、特效、字幕和输出等功能,学习后期制作的整个流程。2、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视频剪辑能力;(2)通过融入到实际项目中,掌握动画片及电视节目制作流程。3、素质目标(1)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加强创新创意能力。

三、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1、《动画剪辑》课程教学——学生情况分析已学课程:计算机基础、Photoshop、Flash、动画分镜设计。2、本门课程已学知识:非线性编辑相关的背景理论知识;创建项目、导入素材、整理素材、影视粗剪。3、学生已具备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求真务实、严谨认真的职业态度;具有一定的软件基础能力。4、授课内容:动画片中音频素材的处理与字幕的创建。5、授课课时:2课时知识目标:(1)导入素材(2)在轨道上对音频进行编辑(3)字幕的创建;技能目标:(1)掌握导入素材的方法(2)掌握音频编辑的方法;素质目标:(1)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音乐欣赏能力。6、教学重点:导入素材、音频编辑、字幕创建。7、教学难点:将音频编辑及字幕创建运用到动画和电视节目制作中。8、课程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的方法。9、教学过程设计(1)情景模拟,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我们在观看动画片或电视节目时都会发现有画面、声音和文字,那么我们怎么给他们配音和添加文字呢?案例导入:给三维动画片《小龙阿布》添加声音和字幕根据动漫企业及视频动画发展需要和完成动画剪辑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配音及要求,对三维动画片进行配音及添加字幕。(2)任务背景:三维动画连续剧《小龙阿布》是国家立项的,由杭州汉唐影视动漫有限公司创作的一部52集三维高清原创动画电视连续剧。(3)任务要求:提供小龙阿布几个重要部位的一些反应动画,包括头、手、肚子、脚等,并配上相关声效。(4)案例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小龙阿布的动作配上相声效,让小龙阿布的动作表现得更有生命力。(5)技术要领①导入素材:素材类型:(1)视频:.avi;.mpg;.wmv;.mov;.flv(;2)音频:.wav(3)静态图像:.jpg;.psd等(;4)序列文件:.tga。②有关编辑的快捷键:C:剪切工具V:选择工具H:手柄工具Z:缩放工具。③【素材来源】素材\Stone④【最终效果】Stone.mpg⑤项目制作步骤创建并设置项目工程1、启动AdobePremiereCS3;2、单击新建项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确定保存的位置及名称abugame,单击“自定义选项”,设置编辑模式为:桌面编辑模式;时间基准:24帧/秒,画幅大小:1280宽,1024高;像素纵横比:方形像素1.0;导入素材3、创建好项目工程后,需要将整理的素材导入到Project面板,双击工程面板空白处;4、弹出导入对话框,在对话框中进入素材文件夹,选择第一帧素材后,勾选导入框下方的序列图片复选框;5、单击【打开】按钮就可以将选择的序列素材导入到项目面板中;6、在项目面板中刚入的序列素材,观察面板上方的素材信息,如果有的同学发现帧率不是当前选中素材的正确帧,我们可以对它进行设置;7、在项目面板中选择刚导入的序列素材,单击右键,选择“定义影片”,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在“帧速率”选项组中设置假定帧速率为24帧/秒;8、双击项目窗口的空白处,弹出导入窗口,在对话框中选择音频文件,按Ctrl键选择“glass.mov”和“stone.wav”;9、素材全部导入完后,开始进入剪辑环节;10、在项目面板中选择序列素材“Stone_logo000.tga”,按住鼠标拖到时间线面板中的视频1轨道中,按快捷键+将拖至时间线面板中的序列素材放大显示;11、在项目面板中选择音频素材“stone.wav”,按住鼠标拖到时间线面板中的音频1轨道中;12、可以播放几次,发现在时间线面板中设置为00:00:03:09,这个时间位置为视频素材上玻璃碎的第一帧;13、确认时间线面板的吸附功能处于激活状态;14、在项目面板中的音频素材“glass.wav”拖入到时间线中的音频轨道中,吸附对齐位置的时间线标;15、鼠标左键按住时间线标上方的蓝色控制柄,拖动时间线至视频素材的最后一帧;16、按快捷键C激活时间线上的切割工具,在“glass.wav”音轨中对齐时间线标的位置切割一刀,按Delete键进行删除;17、在时间线面板的左侧调出效果面板,选择音频切换效果>效果淡化>恒定增益,按住鼠标左键,将恒定增益拖到“glass.wav”。这段小龙阿布的局部动画音频剪辑工作就完成了。

配音的技巧与方式范文第7篇

对于音频的后期制作来说,考虑的环节也相对比较复杂。一是制作环节复杂,同期声,后期配音,音乐,效果声,解说声一个都不能少;而是制作周期短,通常从非编下线之后到审片之前留给音频后期制作的时间只有一个工作日。要在短时间内高效优质地完成50分钟节目的后期音频制作,需要一些经验和技巧。

通常这类节目总是由以下片段构成:固定的片头、片花和片尾;演播室内的访谈;外景拍摄的情景再现等。

而剪辑成片之后,录像带上可供给后期音频制作的素材只包括:外拍同期声,演播室同期声,演播室现场键盘的情绪音乐。这些素材在剪辑之后,同期声段落之间的平衡和衔接往往显得很生硬,现场的键盘音乐也会随着画面的剪接而变得支离破碎。

后期音频制作的工作,就是混合节目的音频素材,形成一个最终同画面相吻合的节目声音。节目在视频剪辑完成之后,进入后期音频制作流程到最终成片,通常经过这样几个环节:上载、配音、音乐选配、声音特效和最终混音。

一、上载

我们在这一环节中可以做什么呢?笔者认为,看似简单的上载工作其实是提高整个节目制作效率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我们在上载的过程中,可以专心致志地看片和听片,对片子的结构、风格、情绪、节奏进行全面地了解。另外,在看片的过程中,对片子的重要剪辑点,特效、音频的衔接点,平衡等也有了大致的了解。

在上载过程中,通过看片,可以大致在心中形成整部片子配乐风格的雏形,大致把握重要段落和环节的声音特效的需求,了解主要声音段落衔接点之间的问题。充分利用上载过程进行看片和听片,基本上可以形成整部片子的缩混策略,从而更高效地进行后续工作。

二、配音

配音是播音员录制“画外音”的过程。这一环节,也是录音师对节目结构加强了解的一个过程。录音师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关注在节目艺术风格的把握上。

如播音员的语气、情绪、速度、节奏是否同节目风格相吻合,配音段落与同期声段落之间的过渡和衔接是否流畅等。

例如:《人间》节目在情景再现片段中要加入播音员的解说,播音员的声调、语调的轻重及停顿,是情绪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情节需要用不同的情绪。另外,片中还会有主人翁的内心独白,在录内心独白时要贴近话筒,低频丰富,声音真实,或给语言加混响,通过这些方式把内心独白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

三、音乐选配

这一环节包含两个主要部分:一是键盘配乐,二是CD配乐。通常情况下,音乐往往是最难把握的元素之一。情绪不够,不足以烘托节目情感和氛围;情绪太重,又有喧宾夺主之嫌,对画面主题产生干扰。通常的原则是在故事叙述的客观段落,用那些旋律性不是很强的音乐做淡淡的铺垫;而在抒情段落和主观感受段落,会给音乐以浓墨重彩的表现机会。在这一环节,录音师可根据前面两个环节对节目的把握选择合适的音乐。在技术处理上,音乐的淡入淡出,音乐长度的剪接,不同轨道之间音乐的比例,以及音乐和其他声音的参考比例,都是可以提前去做的工作。

四、声音特效

在技术处理上比较费时间和精力的主要是声画对位的处理。因为这些特殊音效的时间往往比较短,与画面的配合要求比较苛刻,在素材处理的时候需要很精细。如果栏目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节目结构,一些常用的特效可以通过若干档节目的制作积累形成一个固定的素材库,便于反复调用。

五、最终混音

有了前面几个环节的细致工作,混音的工作已经变得相对单纯了很多。很多细节上的工作由于已经在前期做了适当的处理,最终混音的工作可以更多地倾注在对节目整体的的把握上了。我们有了前期上载,配音,音乐选配,声音特效等各个环节的的工作分解,当开始最终混音的时候,我们给出一个最初的声音平衡,按下PLAY按钮,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让你的十指在推子上跳舞吧。

当然,做电视声音还是有一些基本的要求的。声画一致;以画面为基础,声音做渲染烘托;对语言的处理是强调语言的空间感(体现空间差异)、环境感(突出特点)、深度感(近、中、远)、临场感(真实气氛);语言、音乐和效果的平衡等等。

配音的技巧与方式范文第8篇

1.关注文本,让朗读“情有所依”

文本是作者生活感悟的文字再现,朗读是学生体验、感悟文本的重要途径。教师引领学生研读文本时,首先,要提醒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知识背景去读,这样才能与作者的心灵碰撞。有了理解做基础,再通过朗读把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传达出来,这样的朗读才有内涵,才不会浮于表面。其次,在学生对文本有所感悟但不够深刻时,教师应不断拨正学生的感悟方向。可以通过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学生比赛读、配乐朗读、给画面配音读等多种方式,巧妙引领学生朗读的基调,使他们能正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方向。只有关注文本,理解文本,学生的朗读才能“情有所依”,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

2.创设情境,让朗读“趣味盎然”

生动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由于课文情境和学生生活经验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因此要让学生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教师需要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这样才能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从而读出文章的真实情感。

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教师可借助导语、表情、动作、多媒体、表演等多种手段来实现。如在教学《 西湖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先让学生伴着优美的音乐观看西湖美景的图片,使他们如置身西湖一般,深深陶醉于西湖的迷人风光中;再通过课文朗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西湖的美丽。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融为一体,朗读时自然“趣味盎然”,有声有色。

3.授以技巧,让朗读“有法可循”

朗读是一种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艺术活动,它要求朗读者准确、鲜明、生动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貌。因此,朗读指导还需技巧。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可以指导他们掌握以下朗读技巧:①正确的停顿。根据标点符号、文章内容、说话人的意图和感情等作适当的停顿。②轻声和重音。文章的思想内容决定了语段中某些词语是轻读还是重读,朗读要做到轻重分明。③适当的语调。语调是贯穿在整个词句中声音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是表达语句感情的一种重要的朗读技巧。④真切的语气。语气是指朗读时的口气、情态。不同的文章内容,不同的思想感情,朗读时要使用不同的语气。⑤适宜的速度。朗读时的快慢速度必须和文章所传达的情感相吻合。

进行技巧指导时,教师应当将技巧与实践结合起来,避免为技巧而教技巧。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①示范法。教师可以通过适时的范读的方式教学生。②评价法。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及时给予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逐步掌握朗读技巧。③导引法。教师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方式,给学生停顿、语调、节奏、轻重音等方面的提示,在不经意间向学生传递朗读的技巧。④追问法。当学生朗读时能不自觉地运用某种朗读技巧时,教师可以追问为什么这样读,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将朗读技巧提升到自觉层面。

4.赏识评价,让朗读“充满阳光”

评价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由于受自身生活阅历、理解能力、技巧熟练程度等方面的影响,朗读水平会参差不齐。教师需要用发展与欣赏的眼光来肯定与激励每个学生,创设“充满阳光”、民主和谐的朗读氛围,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