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方案

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方案范文第1篇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总体要求是什么?“以药补医”机制怎样破除?如何提升县域基本医疗服务能力让百姓受惠?卫生部部长陈竺就这些问题接受了媒体专访。

全力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在2009~2011年三年医改重点任务中,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在17个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和37个省级试点地区进行,并在全国推进了便民惠民措施。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地位开始日益凸显。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县级医院改革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当年11月,卫生部在陕西省子长县专门召开关于县级医院改革和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现场会。2011年,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会议也不断将县级医院改革列为重要议题,而《意见》的着手制定正是从那时开始的。

问: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为何选择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入手?

答:“十二五”医改规划提出,要把县级医院改革放在突出位置,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任务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直接服务于9亿多人民群众。推进县级医院综合改革,是缓解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关键环节。

县级医院率先推进改革,可以为整体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发展探索和积累经验,为城市大医院改革创造条件,同时,带动乡村医疗卫生的协同发展,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成效。

问: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要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围绕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改革要求,以破除以药补医为关键环节,以改革补偿机制和落实医院自主经营管理权为切入点,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价格机制、医保支付制度、采购机制、监管机制等综合改革,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县级医院运行新机制。

同时,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加强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为核心的能力建设,统筹县域医疗卫生体系发展,力争使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破除“以药补医”机制

在今年5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撰文指出,如果“以药补医”弊端得不到彻底革除,群众医药费用的负担就难以减轻,广大医务人员就不能通过劳动和奉献获得合法的、有尊严的收入。

在“以药补医”机制下,医疗技术服务价格长期偏离技术劳务价值,扭曲的价格体系会产生扭曲的行为,催生大处方、大检查等行为。而理顺价格体系,有助于保障县级医院的公益性、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同时,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是医药行业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医药行业涉及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的卫生安全。在“以药补医”机制下,出现一些药物的不规范、不合理使用现象,影响了医疗安全质量,给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带来了威胁。同时,“以药补医”机制扭曲了医药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导致医药企业反常的价格行为,加剧了药品回扣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药购销领域的乱象,影响了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问:在破除“以药补医”、改革补偿机制方面,《意见》提出了哪些措施?

答:《意见》鼓励探索医药分开的多种形式,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将试点县级医院的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医院由此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予以补偿。

具体来说,需要多部门配合:要充分发挥医疗保险补偿和控费作用,推行总额预付和按病种、按人头、按服务单元等付费方式,改变对医院和医务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合理施治;要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降低药品、高值医用耗材价格,合理提高诊疗、护理、手术等项目价格,使医疗机构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获得合理补偿;要规范药品采购供应,建立量价挂钩、招采合一的集中招标采购机制;要全面落实和完善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政策,禁止县级医院举债建设。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在所有医疗资源中,医生是最重要和最宝贵的资源。尽管医疗技术已经有了长足发展,许多诊断和治疗设备、手段已取代人的工作,但鉴于人体本身的复杂性、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医生的作用无法取代。

医务人员培养周期长、劳动强度大、职业风险高,在县级医院改革和取消“以药补医”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解决好医务人员福利待遇、职业发展、执业环境等利益关切问题。

问:《意见》为何专门提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具体要求有哪些?

答:医务人员是改革的主力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改革各项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意见》就医务人员最关心的身份、待遇和职业发展等提出了具体要求。一要创新编制和岗位管理,逐步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二要深化用人机制改革,落实县级医院用人自,全面推行聘用制度,逐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养老等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化,完善卫生人才职称评定标准,突出临床技能考核;三要完善医院内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收入分配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作出突出贡献等人员倾斜,逐步提高医务人员待遇水平。严禁把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医院的药品和检查收入挂钩。

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是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主体地位和自主经营管理权的重要举措,是激发医院内生动力的必然要求。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的出台,为县级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确立了总体方向和基本原则。《意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制定和完善编制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同时,建立一种竞争性的用人制度,打破事业单位的铁饭碗。

问:为何提出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通过合理界定政府和公立医院在资产、人事、财务等方面的责权关系,建立决策、执行、监督权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机制,理顺政府对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健全医院运行机制,有利于调动医院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医院决策的科学性,也有利于加强政府对医疗行为的监管。

《意见》提出:要探索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决策监督机构,实行院长负责制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制度;要鼓励探索建立医疗和行政相互分工协作的运行管理机制;要建立以公益性质和运行效率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院长任免、奖惩和医院财政补助、医院总体工资水平等挂钩。

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

据统计,对同一种疾病而言,在县级医院诊疗的总费用明显低于城市大医院。2011年,城市医院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为216.8元,县级医院为133.1元;城市医院出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为9269.4元,县级医院为3775.5元。

数据显示,在北京地区大医院就医的外埠患者约占40%,其中相当比例来自农村,由此产生的诊疗费、住宿费、交通费等就医成本,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

由于县级医院的服务能力相对薄弱,目前新农合参合农民中仍有超过20%的人选择县外就医。让农民享受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已成为医改的主要任务。

近年来,基层医改已有了很大突破,但县级医院医疗服务水平仍需提高。《意见》不仅包含推进改革的内容,还包含促进发展的内容。

问: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意见》提出了哪些思路?

答:《意见》提出采取综合措施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第一,要做好医疗机构的规划建设,在每个县市重点办好1~2所县级医院,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至少有一所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第二,要提高技术服务水平,重点加强重症监护、血液透析、新生儿等专科,以及近三年县外转诊率较高病种所在临床专业科室的建设;第三,要加强县级医院信息系统和远程医疗系统建设,逐步实现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和远程教育等;第四,要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第五,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吸引优秀人才到县级医院执业。发挥县级医院的辐射作用,带动提升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第六,开展便民惠民服务,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改善服务态度,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实行基本医疗保障费用即时结算。

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方案范文第2篇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县卫计部门的悉心指导下,我们按照上级安排部署,紧密结合夏县实际,有序推进夏县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工作,逐步落实改革措施。目前,一体化改革框架已基本形成,改革效果初步显现。现将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实行“六统一”管理,加快“新医改”进程

2017年10月17日夏县医疗集团正式挂牌成立,医疗集团下属12个乡镇卫生院统一变更法人资格,实行行政管理、人员、资金、业务、绩效、药械“六统一”管理模式。

行政统一管理方面:集团现已成立综合管理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中心、财务管理中心、医疗质量管理中心、医保管理中心、药械管理中心、公共卫生管理中心、科教管理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健康管理中心10个管理中心和医学检验中心、放射影像中心、信息中心、消毒供应中心、远程会诊中心、120急救中心等6个业务中心并开始运行。

人员统一管理方面:全面落实岗位聘用制,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依岗聘用,合同管理。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原则,原有人员按原人事规定管理,新进人员由县医疗集团自主招聘,报县人社局备案。医疗集团对所辖乡镇卫生院人员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统一调配。

资金统一管理方面: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医疗集团经济管理,确保财务收支真实、安全、完整,集团制定和下发了《夏县医疗集团财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为确保资产盘点移交工作顺利开展,真正实现人、财、物统一管理,集团制定下发了《夏县医疗集团资产盘点移交实施方案》,对各乡镇卫生院的资产、账目、设备、物资等进行了全面、详实清查。

业务统一管理方面:集团定期开展医疗质控、临床路径、病历书写规范、临床业务知识和技能等专项培训,抽调各管理和业务中心人员对各乡镇卫生院医疗、护理、院感等各项业务工作进行定期督导和现场指导,进一步规范基层医疗行为,提升业务能力,推进医疗业务一体化管理。

绩效统一管理方面:为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集团制定和下发了《夏县医疗集团绩效考核方案》(试行),突出职责履行、医疗质量、费用控制、运行效率、财务管理、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健康扶贫、医德医风和群众满意度等内容的考核,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合理调整差距,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建立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内部激励机制。

    药械统一管理方面: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规范药品流通秩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虚高药价,根据《山西省医改办关于做好县乡医疗机构一体化改革药品采购“五统一”的通知》和运城市《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的指导意见》,促进药品“两票制”和“五统一”政策的尽快实行,集团制定和下发了《夏县医疗集团关于落实药品“两票制”和“五统一”政策的具体措施》,并对与家庭医生签约的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四种慢性病患者,提供两个月慢病用药长处方服务,进一步方便慢性病患者。

(二)打造“医联医共”新模式,建立分级诊疗新秩序

为致力打造“两端医联体,中间医共体”的运城模式,稳步实现“县强,乡活,村稳”的医改目标,医疗集团在上级医院的支持下,不断做大做强医联体建设,做细做实分级诊疗工作。一是通过医联体模式,结合“同心共铸中国心”义诊活动,与北京、省、市三级医疗机构加强合作;二是与山西大医院、山西省儿童医院、运城市中心医院3所三级医院签订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医院管理等具体的医联体帮扶协议,疑难重病人上转更加高效;三是与各上级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关系,自2018年1月至10月,来自山西省大医院、山西省儿童医院、运城市中心医院共累计有18名专科专家到我院轮流开展对口支援,现有13名专家正在我集团长期带教坐诊,参加科室急危重病人抢救工作。帮扶期间,每周二至周四开设内科、外科专家门诊,让夏县百姓不出家门便可享受到省级专家的优质医疗服务。经统计,2018年以来各位专家开展集中培训授课21次,科内各专业培训400余次,参加培训2000余人次,帮助各科室开展新技术项目10余项,集团各临床、医技科室医疗服务水平明显增强;四是邀请上级专家来我院开展学术交流和讲座培训,选派4名年轻医师前往西京医院进修学习一年,组织骨干医师外出短期培训102人次,不断强化县级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提升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医疗水平;五是由山西大医院、山西省儿童医院、运城市中心医院、夏县人民医院组成的义诊专家组开展联合下乡义诊活动30余次,参与专业包括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骨科、五官科等临床学科,参加医务人员120余人次,累计诊疗患者1500余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3700余份,前往水头镇、裴介镇、泗交镇、禹王乡、祁家河乡等乡镇卫生院业务查房7次,为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及群众授课10余次。

在分级诊疗方面,我县医疗集团已经建立健全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和运行机制。当前,医疗集团十三个成员单位都已经设立分级诊疗办公室,并指定专人负责分级诊疗工作,分级诊疗新秩序基本建立。

(三)推进医疗资源下沉,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一体化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老百姓在自己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因此,集团已经着手建立人、财、物向基层下沉相关制度,对集团成员机构帮扶计划正在有序推进。一是集团组织10余名各科专家成立巡回医疗队,下乡入村深入到瑶峰、庙前、水头、裴介、禹王等10个乡镇开展了义诊和健康体检巡回医疗活动,受益群众1800余人;二是加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业务指导,不断提升乡村基层医疗从业人员医疗服务能力。县人民医院为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基层医务人员提供进修学习机会,组织开展为期14天的专项技能培训,为78名村卫生室医生提供培训学习机会,为3名乡镇卫生院医生提供为期一年的长期培训进修;三是集团从县人民医院抽调6名主治医师、主管护师及以上的精英医护人员到裴介、尉郭、水头三所乡镇卫生院定点定位帮扶一年,集团制定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管理制度》,确保对口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形成长效机制。

(四)落实医保打包付费政策,助力集团医疗机构发展

集团与医保中心签订了医保总额打包付费协议,采取“总额预算、按月拨付、年终结算”的方式,将核定的医保基金统一每月预拨给医疗集团,集团医保中心每月对县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医保数据进行汇总整理,由专门人员与县医保部门对接,做到医保资金每月报账,确保医保资金及时拨付。

(五)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织密县、乡、村信息化网络

信息化建设一直以来是县乡一体化改革中的薄弱环节,为尽快架构县域内医疗信息化网络,加快完成集团信息化建设。一是加入山西省预约诊疗服务平台,并完成了与健康山西平台的对接,实现了区域内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共享;二是投入200万元与夏县农商行和山西惠盈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启动患者自助服务系统工程,建设患者自主服务平台,提供预约挂号、自助挂号、在线支付、诊间支付等业务,实现检查结果查询、推送与互认,开展移动支付、出院患者床旁结算、门诊患者诊间结算等服务,实现个人健康档案手机查阅查看,提升老百姓的医疗服务获得感;三是采取分步实施的方式,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络信息化联通。一期计划对各乡镇卫生院实现信息化网络联通,实现远程会诊时时互动,诊疗信息互联互通,为县中医院、妇幼院、骨科医院、疾控中心增设信息连接端口。二期计划对各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网络系统进行改造升级,细化公卫网络模块分工,延伸公卫网络模块功能,提升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均等化、人性化、智能化。三期计划深入覆盖全县257所村级卫生室信息化网络,实现县域信息化网络全覆盖。

(六)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工作

家庭医生签约是一项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集团结合脱贫攻坚和健康扶贫工作,全面推行村、乡、县三级医疗卫生机构“1+1+X”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组建46个家庭专科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参与签约医生349人。其中县医院参与签约医师48人,签约团队优先与辖区内的贫困户、慢性病人、空巢老人、残疾人、妇幼保健对象等重点人群签订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并根据协议书内容提供建立健康档案、电话咨询、入户访视、健康教育等针对,医疗集团对经家庭医生上转的患者提供免挂号费、免健康管理费、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两免三优先)服务,对下转的慢性病和康复期患者进行医疗服务跟踪和指导,提升群众对签约服务的满意度。截至目前,夏县辖区内常住居民362619人,家庭医生签约186830人,签约率51.52%,各类重点人群签约90104人,签约率81%;建档立卡贫困户3951户,全部双签约,签约率100%;计划生育特困家庭5户,签约5户,签约率100%。

(七)实现医疗机构深度融合,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为充分满足民众的健康需求,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品质,更好发挥中医、疾控、妇幼等专业机构的指导作用,经县委组织部提名和考察,由县公立医院管理任命县中医院、县骨科医院、县疾控中心、县妇幼院负责人分别任医疗集团副院长和院委,发挥各自机构专业优势,为我县辖区居民提供健康档案管理等14项规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群众健康素养和防病意识,减少疾病发生。

(八)加大医疗人才招聘力度,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针对我县医疗系统人才短缺现状,聚焦人才流失、编制空缺、人员退休等问题,坚持引育并重、多措并举,有效解决医疗行业人才短缺问题。一是通过建立医疗科研平台,注重典型示范引领,完善绩效激励机制,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二是加大人员招聘力度,扩大医疗机构用人自主权,适度放宽招聘条件,力争两年之内将集团空编岗位全部招聘到位;三是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激发人才活力,建立人才结对包联机制,选派临床技术骨干定期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坐诊,开展技术指导,发挥传帮带作用,带动基层医疗技术发展,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九)全面落实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持续提升医疗服务含金量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市卫计委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医院服务能力及发展状况、基本医疗保障承担能力和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集团抽调专门人员成立调研小组,通过积极调研,经申报批准现已完成新一轮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工作。

(十)扎实开展健康扶贫工作,落实各项民生实事工程

一是全面落实健康扶贫“三个一批”行动计划,“三保险、三救助”医疗保障帮扶措施,建档立卡贫困户“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全面实施“136住院报销政策”和“一站式”结算服务,密切关注和跟进健康扶贫网上信息录入和核查核准工作完成情况和慢病手机APP随访管理情况,组织人员定期对健康扶贫工作开展专项督导考核,确保健康扶贫各项惠民政策在基层落实不走形式、不打折扣;二是与县残联合作为全县200名精神残疾人和40名重度智力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心理疏导、康复知识宣传、残疾人用药指导等多种支持;三是扎实开展免费产前筛查工作,对各乡镇卫生院完成数量及完成质量每月进行追踪管理。截至目前,全县共完成2961例免费产前筛查,圆满完成全年指标任务。

二、下步打算

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方案范文第3篇

一、建设目标

实现“智医助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提高乡村两级(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下同)医务人员的诊疗服务能力和效率。着力破解基层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短缺、技术水平有限等“短板”;优化面向基层的远程医疗服务,加速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改变基层诊疗模式,推动基层医疗机构电子病历规范化;优化县域慢性病管理与服务,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电子健康卡使用,实现医疗信息互通共享。

二、建设原则

(一)需求导向,创新服务。以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为牵引,拓展服务渠道,延伸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效率,提高医务人员诊疗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二)顶层设计,统筹建设。统一制定“智医助理”建设规范,明确系统架构、系统功能、安全保障等建设内容;各单位遵照统一规范,结合实际情况,组织项目建设、评估和验收等工作。

(三)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统筹结合“智医助理”建设和电子健康卡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资源,发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中心枢纽作用,实现地区医疗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四)强化标准,确保安全。遵循国家、行业颁发的数据标准,逐步建立统一的“智医助理”标准管理体系;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和制度,加强涉及居民隐私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确保系统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实现信息共享与隐私保护同步发展。

三、建设内容

(一)建设“智医助理”系统

1.辅助诊断子系统。建设乡村两级医务人员辅助诊断子系统,依托医学认知智能技术和医学知识体系,在诊疗过程中辅助基层医生全面了解疾病信息并提供所需的知识、经验、方法,协助基层医生对病情进行准确判断,逐步提升基层医生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降低漏诊误诊率;实现与电子病历业务系统无缝对接,减轻基层医生负担。

2.慢病智能管理子系统。建设乡村两级慢病智能管理子系统,利用电子健康卡的身份验证功能,并通过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与检验检查、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等核心业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辅助基层医生进行慢性病分类、分级管理,对居民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分级,形成个性化健康干预方案,提供预约、随访、健康指导、满意度调查等智能化服务,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和效率。

3.远程会诊接入系统。将“智医助理”接入现有的远程影像、远程检验、远程病理、远程心电等远程会诊系统,借助电脑或智能移动终端,实现乡村两级医疗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实时远程会诊。通过电子健康卡核验患者身份后,上级医生可在线实时查阅患者的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检验检查等资料,制定诊疗方案,及时为患者提供远程医疗服务,为县域分级诊疗提供支撑保障,最终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诊的良好就医秩序。

4.移动终端。每个基层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下同)配备一台移动终端设备,实现在移动诊疗场景下的智能辅诊、医学知识检索、共享调阅、慢病智能管理和远程视频技术援助。前期项目建设已有移动终端的基层医疗机构不再重复配备。鼓励以“智医助理”为载体,特别是以移动终端为载体,将医疗信息化其他建设工作嵌入集成其中,统筹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

(二)完善信息支撑体系

加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三大基础数据库,进一步夯实智慧医疗应用基础。升级完善基层HIS系统,推进电子病历录入方便快捷。实现“智医助理”和基层HIS系统、公卫系统、基层LIS系统、基层PACS系统、电子健康卡、医疗便民服务平台、医学影像云对接,实现数据互通共享。积极推广居民电子健康卡应用,实现检验检查、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等核心数据实时推送。更换淘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老旧电脑,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电子政务外网建设,保护居民隐私信息安全。

四、经费概算

“智医助理”项目概算不超过400万元(含市级“智医助理”支撑系统建设硬件费用)。我区建设经费由省与市财政按7:3比例分担。

五、职责分工

(一)区级相关部门职责。区卫生健康委负责制定“智医助理”具体实施方案,落实采购、软硬件安装部署工作;负责升级完善基层HIS系统,协调“智医助理”和基层HIS系统、公卫系统、基层LIS系统、基层PACS系统对接;负责完善信息支撑体系建设,完成网络环境改造,做好与市级平台接口联调和网络互联等工作;制定本地“智医助理”信息系统使用相关政策、制度和规范;负责组织开展“智医助理”培训应用与评估验收工作。区财政局负责落实“智医助理”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和后期运维费用;负责项目建设资金管理;配合做好项目招标采购等相关工作。

(二)服务承建商职责。经招标确定的服务承建商负责开发建设“智医助理”系统,其中“智医助理”系统分级部署在省、市两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智医助理”与基层HIS系统、公卫系统、基层LIS系统、基层PACS系统对接,负责信息系统的升级完善和运行维护;负责开展集中培训和个性化培训;招标文件确定的其他职责。

六、实施步骤

1.项目启动(2020年4月)。制定下发项目建设方案,启动项目建设工作。

2.项目采购(2020年5-7月)。完成“智医助理”项目采购和网络环境改造。

3.部署联调培训(2020年5-10月)。完成“智医助理”部署和本地化改造,开展系统应用培训、上线运行及其他相关系统的对接联调等工作。

4.跟踪评估及验收(2020年8-12月)。区卫生健康委开展全程跟踪评估,对跟踪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整改完善;建设完成后及时启动项目验收工作,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完成。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卫生健康委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智慧医疗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工作。倒排工期,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相关单位要确立专人负责,明确责任分工,层层压实责任。

(二)加强培训推广。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基层医护人员、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培训,确保受训人员熟练掌握和使用系统各项功能。

(三)落实资金保障。区财政局根据建设需要,积极落实项目建设和运维资金,确保项目顺利开展、按时完成。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

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方案范文第4篇

为什么需要分级诊疗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实行医保报销制度及医疗服务体系放开以来,原有的分级诊疗制度逐渐瓦解。居民就医首选大型三级医院,“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的景象在全国各地早已成为一种常态,以至于看病难的问题日渐凸显。这种不合理的状况反过来又加剧了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导致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与资源浪费情况进一步显现,而不合理就医与缺乏分级诊疗体系,是出现这一问题的核心原因。

据国家卫计委统计,2014年全国25860家医院中,三级医院仅有1954家(占比7.56%),但是其所提供的医疗服务量却达到了14亿人次,占全国所有医院诊疗人次的47.1%(2014年全国医院总诊疗人次29.7亿);而位于最底层的一级和未定级医院有17056家(占比65.96%),却仅仅提供了3.2亿人次的诊疗量(占比10.78%)。一级与三级医院在数量与服务提供量上的巨大反差,显示出我国医疗服务格局的极度失衡。

居民就医蜂拥至三级医院,不但导致就医体验下降,另外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推高了整体医疗费用。我国医疗服务价格体系的特性,决定了三级医院在收费标准方面高于一、二级医院。以2014年的人均门诊费用为例,三级医院的人均门诊费用要比二级医院高出53.3%,比社区中心高出192%。如果三级医院的诊疗人次有40%能够转移到二级医院进行就诊的话,那么全国的医疗卫生支出每年至少将节约525亿元。

由此可见,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相当大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分级诊疗制度的缺失。因此,重建分级诊疗制度对于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需要什么样的分级诊疗制度

在国际上并没有与分级诊疗完全相符的概念,与之相近的是“三级卫生医疗服务模式”和“守门人”制度。三级卫生医疗服务模式是指:三级医院主要承担危重疾病的诊疗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二级医院主要承担一般疑难复杂疾病和常见多发病的诊疗;基层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慢性疾病管理、康复治疗等,如日本的三级医疗圈。而“守门人”制度则是指由全科医生对病人进行首诊,并由全科医生管理和协调病人的转诊,包括“转上”和“转下”的双向转诊,最典型的就是英国NHS(国民卫生服务)制度。

对于分级诊疗,国际上也并没有固定与统一的模式。如英国NHS制度,把全科医生和医疗机构作为并行的医疗服务板块进行设计。美国则采用“管理式医疗”,引入第三方管理,利用各保险公司以及健康组织竞争形成费用约束倒逼机制,将患者控制在基层就医。而日本则是通过划分三级医疗圈,进行医疗资源配置,然后通过对医保机构的激励和约束来实现分级诊疗。

对于我国来说,实行分级诊疗的目的在于通过引导患者合理有序就医,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通过建立全科医生队伍和提升基层医院以及县级(二级)医院的服务能力,从而最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重建分级诊疗制度的难点与路径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分级诊疗制度的重建也绝非一蹴而就,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多。

首先,我国并没有建立起健全的全科医师(培养)体系和法律强制的转诊制度。而欧美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分级诊疗体系做得较好的国家,其前提都是具备家庭医生制度(含培养体系)和强制的转诊机制。

其次,缺乏一支能够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守门人”队伍,亦即全科医生人才的匮乏。按照《意见》中所提出的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的目标,那么我国将需要27万~ 40万名全科医生;如果按照国际上的标准,每名全科医生服务2000人口,那么在我国完全建立起全科医生队伍至少需要68万名全科医生。而我国到目前为止,全科医生不足8万人,尚有巨大缺口。

第三,医院补偿机制的不合理,导致三级医院缺乏分流患者的动力。由于公立医院普遍需要依靠自身的运营来维持发展,对于患者不但是来者不拒,甚至想尽办法吸引更多患者前来就诊。三级医院在医疗设备、技术人才优势、品牌效应等方面具有一、二级医院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对于患者无疑更具有吸引力。

第四,不同等级医院间医保报销比例级差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导患者优先选择三级医院就诊。如现有的一、二级医院之间,二、三级医院之间的医保报销比例级差不大,各省份基本上都在10%左右,而国外分级诊疗制度做得好的国家其报销比例则悬殊较大。如在新加坡不经过转诊,擅自去三级医院就诊医保将不予报销。

第五,提高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将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缺乏有效、持续的财政支持,如何重建县级医院筹资体系,是县级政府面临的一大难点。

最后,趋高就医心理因素的存在,也使得患者在就医时更愿意选择三级医院,而非低级别医院,即使是最常见的发烧感冒。此外,由于基层医院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落后,导致患者的不信任,而被迫去二、三级医院就诊。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分级诊疗制度的完善与实施,仍需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首先,要实现基层首诊,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以及大幅提高全科医生待遇,使其收入水平能够与专科医生差距不大,让更多的医生愿意从事此项工作。全科医生培养制度的建立还需要从全行业的角度出发,将所有的民营基层医疗机构也纳入其中,而非只针对公立医疗机构。

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方案范文第5篇

一,年民生工作基本估价

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落实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每个城乡居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学上,能够方便就医,生活过得满意.调研中各界一致反映,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认真落实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进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集中力量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各项民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㈠群众"就业难"得到有效缓解.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就业压力,全县上下深入开展"全民创业年"活动,以创业带动就业;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政策,优化创业环境;积极举办大型城乡劳动力招聘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今年以来,全县新增就业岗位718个,实现就业再就业3157人.总体来看,全县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就业容量不断扩大,就业形势趋于稳定.

㈡群众"就学难"得到有效解决.积极开展贫困生就学资助活动,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的改建力度,强化对教师的业务能力培训,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难和学生上好学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㈢群众"就医难"得到有效改善.认真落实国家医改政策,积极争取项目扶持,投资673.5万元对6家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扩建,新建村级卫生室39家;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积极引进医技人才,规范医疗队伍管理,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明显提高,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了明显改善.

㈣群众"生活难"得到有效保障.强化"五险"扩面,积极落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提高低保标准,取消低保户大病救助病种限制;完善五保供养体系,稳步推进救灾救济工作,目前"五险"扩面新增参保6563人,全县参保总人数达到10.3万人,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五保供养水平不断提高,困难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得到了较好保障.

㈤群众"住房难"得到明显改善.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全面启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开发商品住房,城乡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

二,存在的不足和困难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民生投入需要县级财力做保障,近年来,虽然我县加大了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预算投入,但与当前民生工作的发展需求相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生活需求相比,资金投入依然还面临着巨大压力.由于缺资金,教育危房改造任务十分艰巨,农村办学条件依然艰苦;医疗装备落后,服务能力提速缓慢,公共卫生工作推进难度加大;就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养老保障以及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还很低,覆盖面还很窄.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县民生工作的发展进程.

二是服务质量不优.集中体现在教学质量不优,教师力量薄弱,年龄结构老化,学科单一,城乡教学质量差距较大,学生上好学的矛盾依然突出;幼儿教学亟待加强,缺少教学场所和师资,尤其是乡,村幼儿上学难问题比较突出;医疗骨干缺乏,诊疗水平与医疗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农村卫生工作服务质量得不到提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存在.

三是社会保障能力亟待提高.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带动下,我县社会保障的范围和标准在逐年扩大和提高,困难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得到了基本保障,但保障水平层次较低,救助政策比较有限,受资金和指标限制,全县仍有很多困难对象不能及时得到救助;结构性失业矛盾仍然存在,困难群众就业难度大,家庭贫困状况得不到根本解决;住房价格逐年上涨,低收入群众的住房条件未能得到有效改善,无力购房现象普遍存在.

三,年民生工作的基本思考

民生问题主要集中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五个领域.我们认为,全县民生工作应当立足当前,继续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医疗作为民生之需,教育作为民生之基,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安居作为民生之愿,继续改进和加强民生工作,进一步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努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确保全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切实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带来的成果.具体工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围绕民生之本,大力推进全民创业.以全民创业为载体,全面落实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努力在创业中扩大就业.一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就业.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招商引资为抓手,重点发展磷化工,特色农业和服务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力争引进更多的企业投资创业,创造更多的岗位实现就业.二是积极挖潜创业项目,推动全民创业.高度重视创业项目库建设,开辟创业信息平台,正确引导创业人员创办适宜经济发展的致富产业,激发全民创业,全民创富活力.积极开展创业培训计划,全面落实小额贷款政策,最大限度地保障创业人员成功创业.三是加快发展农家乐旅游,促进农民自主创业.抢抓省委,省政府扶持发展农村旅游的机遇,规划发展一批以农家特色美食,乡村娱乐休闲,乡村度假养生为主的农家乐旅游项目,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认真落实扶持政策,确保每年新发展农家乐250户,带动就业1500人.四是进一步开发公益性岗位,实现安置就业.实行政府购买岗位,扩大岗位数量,强化就业指导,优先安置"零就业家庭"和"4050"人员,确保就业困难人员大都有岗可上.继续开展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活动,实施外出务工人员订单培训,定向输出计划,力争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

二,围绕民生之需,建立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坚持医疗卫生公益性发展方向不动摇,深入实施医疗改革,继续完善新农合制度,巩固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全面开展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和村级卫生室建设,启动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河西,新街,光千等一批社区卫生服务站,继续加大诊疗设备的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医疗条件,方便群众就医;逐步增加公益建设投入,重点抓好村级卫生人员工资保障工作,减轻县乡医院运转经费不足的压力,切实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二是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扩大群众受益面.进一步调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策,降低自费比例,做好在校学生的参保工作,力争实现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优化补偿方案,逐步提高补助比例;继续完善新农合制度,逐步建立门诊统筹机制,改变患者只能住院报销的参合模式,让所有参合农民在门诊治疗期间,也能享受到同样的报销待遇.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医疗服务水平.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加大外派进修人员力度,充分引进专业技术人才;选派县级医疗骨干人员到基层驻院帮扶,提高乡镇卫生院技术水平;加大对乡医的业务培训力度,全面提升乡村医生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四是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实现健康服务.认真贯彻新医改方案,逐步建立乡镇集中供药机制,切实监控好药品质量和价格,让广大群众用上放心药,实惠药;全面启动县,乡,村三级区域卫生信息"一卡通"工作,实行电脑联网服务,普及电子病历建设,确保让广大患者充分受益.

三,围绕民生之基,大力开展教育扶贫.加大教育资助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切实解决困难家庭子女"就学难"和"上好学"的问题.一是抓好教育资助工作.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积极开展助学贷款,中职教育学费补贴等帮困助学行动,进一步加大奖学金,助学金等社会资助力度,逐步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确保每一名贫困学生都能上的起学.二是缩小城乡办学差距.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改造工程,多方筹措资金,扩大校舍面积,消除教育危房;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设施不配套,村级小学办学条件简陋的问题;合理配置师资力量,加大城乡教师轮岗交流力度,实行优质资源共享;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创办幼儿教学,加大乡镇幼儿园办班力度,规范幼儿教育管理,确保城乡幼儿都能享受到较好的学前教育.三是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教学培训,适当补充教师,进一步改善教师年龄和学科结构;建立教师绩效工资考核评价办法,实现优绩优酬;积极做好薄弱学校师资培训工作,加快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水平.

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方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江苏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项目编号:07EYB029)

中图分类号:F840.684文献标识码:A

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区域性明显,习惯上被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为了全面地了解江苏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筹资安排与运行情况,本研究以苏南的镇江和苏州、苏中的扬州、苏北的盐城和淮安,共五个省辖市市区及下辖县(市、区)为重点研究对象,采用政策分析、地区对比和统计描述等方法,对江苏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筹资情况进行分析。

一、江苏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筹资现状

1、参保对象和人群分割。江苏城镇居民医保主要以县城以上城镇非职工居民,包括老年居民、少年儿童和处于劳动年龄阶段非正规就业人员、失业人员为参保对象。在此基础上,各地又因地制宜地将其他人群纳入居民医保参保范围,如苏州、镇江将参保对象扩展到辖区内所有城乡居民及大中专院校学生;扬州仪征允许农民自愿参加;苏州太仓、镇江市区等将持有一定年限暂住证的外来务农人员纳入居民医保范围;扬州高邮允许居住在市区一年以上、有固定住处的居民参加;镇江市区、淮安市允许困难企业职工、农民工、雇工参加。这些做法提供了整合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医保制度的范例,对提升医保整体覆盖率也是有益的。

将人群按经济状况划分,规定低保、困难职工家属和重残等人群与普通城镇居民相比享受更高的缴费补助成为各地普遍做法。年龄是人群划分的重要纬度,但江苏各地在是否为不同年龄段人群制定差异化医保制度方面还未达成统一,苏州下辖各市(常熟除外)、镇江扬中和淮安没有分开,他们的制度渊源有所不同,有的是新农合制度转型的痕迹使然,有的是制度设计使然。目前看来,将城镇参保居民按年龄纬度细分人群、至少将成年居民和少年儿童分开的做法越来越被认可,这种人群划分方式考虑到人生不同阶段对医疗服务利用需求和医疗服务支付能力的影响,有望取代户籍制度成为决定人群医疗保障类型的新标准。

2、筹资标准与增长机制。城镇居民医保筹资标准由各地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确定。表1列出了5市市区、下辖各县(市、区)2007年下半年或2008年上半年运行的筹资标准。可以看出,江苏省各地城镇居民医保筹资标准差异很大,从最高的550元到最低的150元,相差400元之多,前者是后者的3.7倍,基本呈苏南高于苏中、苏中高于苏北,城市市区高于下辖各县(市、区)的总体特点,这种筹资分布与江苏经济发展水平分布相一致。(表1)

各地均规定了今后根据当地经济发展调整提升筹资水平,特别是镇江丹阳和淮安洪泽县,前者明确筹资标准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70%为基数挂钩,后者明确筹资水平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实践表明,启动较早地区筹资标准调整机制已经发挥作用,如苏州市区从2006年350元到2008年550元,镇江市区从2004年65元到2008年250元,淮安从2006年150元到2008年的200元。城镇居民医保的筹资增长机制已初步形成。

3、筹资渠道与财政分担。城镇居民医保筹资渠道主要是个人缴费和各级财政补贴。2007年11月底资料表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筹资4.8亿元中由省、市、区县财政缴纳的保费占59%,可以说各级财政承担了大部分城镇居民医保筹资责任。研究表明,各类参保居民享受的财政资助水平和相对比例是不同的,基本上是救助对象大于老年居民、老年居民大于一般居民。各地财政的资助力度差异明显,以救助对象为例,财政资助额度从120~550元不等,比例从67%~100%不等,显然与各地方的财政实力有关。各地对不同参保人群的财政资助标准详见表1。

另外,除财政资助和个人缴费两个主要渠道外,还有其他筹资渠道,如苏州学生医保基金有一部分由城镇职工医保基金划拨而来;苏州下辖各市居民医保还保留着新农合村集体经济资助条款;淮安市规定困难企业职工、农民工等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原财政补贴部分由单位缴纳;扬州市区居民医保接受社会捐助;苏州、淮安等地规定用人单位应全部或部分对其职工供养家属个人缴费进行补贴;盐城射阳县残联为未纳入低保的残疾人进行补贴,等等。

4、居民筹资与运行绩效。城镇居民医保具体筹资方式与参保对象有很大关系,各地普遍通过教育系统组织上学、入托少年儿童缴费,其他人群包括0~18岁非就学少儿、在外地读书本地小孩、非正规就业、失业人口、老年居民等在规定时限内在各社区集中办理或到劳动社会保障服务网点办理,实行城乡一体医保的苏州农村居民筹资还保留原新农合筹资特点。另外,为方便居民参保,部分地区(如盐城)增加了商业银行网点缴费形式。

江苏省各级政府对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建设非常重视,省政府2007年将该项工作纳入民生“十件实事”之一,多次召开城镇居民医保参保工作推进会,并建立通报制度,各地普遍开展形式多样的政策宣传与咨询活动,部分地方还将城镇居民参保率纳入社区和镇政府工作考核目标,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各地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的快速推进。据悉,截至2007年底,全省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人数达到1,088万人,覆盖率为88%,13个省辖市城镇居民覆盖率均超过80%,实现了省政府提出的“两个确保”目标(确保全省各地在10月1日前全面启动实施城镇居民医保,确保年内城镇居民参保率达到80%以上)。

二、江苏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筹资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二元医保体制对筹资的束缚。城乡二元医保管理体制依然是江苏各地医保管理的主导模式,该模式对城镇居民医保筹资束缚表现在:县域居民医保参保对象局限于县城内非职业人群,覆盖面窄;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边界模糊使城乡身份识别发生困难,极易引发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管理部门矛盾,筹资交易成本高;城乡身份变更加大筹资管理成本;新农合筹资政治压力大,亦城亦乡地区基层干部容易忽略城镇居民医保筹资,可以想像,如果两种制度政治压力都大的话,基层干部将左右为难。这种既不公平又不合理的医保管理体制亟待变革。

2、自愿原则条件下的逆向选择。逆向选择主要存在于成年居民,少年儿童群体不明显,原因在于:①在0~18周岁的少年儿童(包括大于18岁的高校学生)多处于上学、入托阶段,组织性极好;②独生子女条件家长对其健康问题极为重视;③少儿医保制度具有参保费用低但待遇较高特点;④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参保费用可通过财政途径解决。在自愿参保条件下,城镇居民参保的逆向选择主要表现在那些处于劳动年龄阶段人群因身体较好倾向于不参保,而容易生病的老年人蜂拥而来,这必将加大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居民医保基金的安全风险。

3、富裕居民的医保需求与筹资。各地城镇居民医保普遍实行单一水平的定额筹资制度。众所周知,城镇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的贫富分化程度要高,单一水平基金筹集方式过于粗糙,在强调低水平起步前提下,容易忽略经济状况良好的城镇居民对高水平医疗保障的需求。一刀切的筹资制度也有悖卫生筹资的垂直公平,卫生筹资的垂直公平强调按支付能力累进的分担卫生费用,虽然各地普遍采取资助经济困难群体参保的做法,但富裕的城镇居民并没有承担更多的筹资责任。过分悬殊的医疗消费能力进一步会降低了卫生服务利用公平,于穷人不利。

4、基金收支平衡和控费难度大。城镇居民医保参保对象多是经济和社会弱势人员,他们对医疗服务需求较高,但交费能力普遍不高,医保基金收支平衡压力较大。便捷的市内交通、对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和业务素质的不信任、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不合理预期也会对城镇居民医保基金产生冲击。出于强制推进可能会引起居民反感,妨碍居民参保,部分地区并没有实施社区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度,增加费用控制难度;私营医疗机构盈利导向明显,传统监管手段难于奏效,江苏省医疗机构改制较多,城镇居民医保管理部门面临加强监管、改进管理手段难题。

5、运行时间短,经验有待积累。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启动时间还很短,以江苏为例,除盐城、镇江、泰州、盐城、淮安五市市区开展时间较早外,大多数地方特别是大多数县级统筹区域启动时间还不到一年,由于时间短,一方面是城镇居民对城镇居民医保的重视和了解还不够;另一方面该制度的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经验积累还不充分,不管是制度设计还是运行管理、工作规章都有改进空间。相信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的筹资机制将逐步规范、更加成熟。

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筹资绩效改进、压力缓解的政策建议

1、强化政府重视,纳入目标管理。政府重视是医保制度健康发展的关键,政府在制度供给、财政支持、促进部门协作和健全监管机制等方面既有责任又有优势。目前看来,江苏各级政府对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建设是非常重视的,并在该制度的快速推进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鉴于该制度启动时间不长,制度设计和运行管理还有很多制度性、体制性问题有待解决,应继续强化政府重视的积极作用。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建设事关民生,事关“两个率先”和和谐社会建设,应强化各级政府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将其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内容,形成有效激励机制。

2、推进区域内医保制度衔接整合。整合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为一种医保制度,构建城乡一体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有助改进卫生公平、提升管理效率,与医保基金安全也有裨益,是医保制度建设的发展趋势。目前,省内苏州、镇江、泰州兴化、扬州仪征,省外珠海、深圳、杭州、重庆等地均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调研显示,盐城、淮安等地区对此也充满热情。可以预见,有苏州等地的先导示范,江苏会有更多地方加入到城乡医保制度整合并轨行列。整合区域内不同层次间医保制度也是必要的,部分地区已经在此方面有所动作,如镇江允许一般居民参加统账结合型医疗保障制度,无锡为城镇居民设置两种保障水平允许居民选择加入,苏州、镇江、盐城注重城镇居民医保制度与医疗救助制度整合,这些做法值得借鉴。

3、优化补偿方案,完善医保服务。鉴于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的参保对象多是经济上的弱势人员,特别是贫困老人、特困职工家属、失业人员、重残人员等,他们或无固定收入,或收入水平低、不稳定,加之启动时间不长、财政参保资助额度,目前阶段还不宜通过强制参保方式解决逆向选择问题。应借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此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制度吸引促进参保率提升,故此应围绕优化补偿方案、改进医保服务和加强宣传效果上下功夫,具体措施包括:将普通门诊费用纳入统筹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强社区平台建设、经办服务下移等。

4、健全收支管理,完善监管机制。确保基金安全完整非常重要。为此,要确保居民缴费应收尽收、各级财政补贴足额及时到位;要建立制度、经办、监督三位一体的基金管理体系,把基金监管工作贯穿到制度运行的各个环节,杜绝一切违法违规侵占和挪用行为;要开展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稽核和反欺诈工作,规范供需双方行为;要积极进行医疗付费机制改革,根治供方诱导需求;要健全完善居民医保费用补偿的稽核,完善费用审核流程;要完善内部控制机制,规范操作程序;要落实完善社会监督机制,规范待遇支付行为;要建立城镇居民医保运行分析制度和风险预警制度。

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方案范文第7篇

农村卫生工作是区县卫生工作的难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对提高全民素质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巫山县卫生事业围绕“夯实基础、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统筹城乡”的思路,以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镇社区卫生为重点,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加强,医疗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医疗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条件明显改善,卫生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1现状及问题

巫山县地处偏远山区,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其经济落后、卫生基础薄弱、卫生专业人才匮乏、医疗机构发展不均衡、现有医疗技术水平不高,“小病不医、大病难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一直困扰着本县卫生事业[1]。在整体基础薄弱的情况下,本县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的现状更是堪忧。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本县引进卫生专业人才困难,而且引进的人才也时有外流,人才培训得不到加强,人才队伍得不到扩充,人才素质更得不到提高,有些学科人才梯队尚未形成。培养一名成熟的医生大约需要10年的时间,这使得卫生人才匮乏与人才需求矛盾十分突出,制约了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确保农民有地方看病,能看好病,加大农村卫生工作力度、解决农村卫生人员的体制问题、稳定农村卫生人才队伍是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问题。

1.1基础薄弱,人才引进速度缓慢

(1)从人才队伍数量和比例来看,本县总人口数量620018人,其中农业人口517087人,占总人口的83.4%,有行政村314个、乡镇农户142881户;目前全县有卫生部门所属医疗机构33个、乡镇级医院25个、农村卫生室308个,乡镇医院仅有职工687名、乡村医生650名,农村卫生专业人才数量偏少,比例偏低。

(2)从医疗设施、设备和人员配制上看,按照2001年12月重庆市发展计划改革委员会、财政局、卫生局联合颁发的“重庆市卫生资源配置标准”,以及2009年“健康重庆”的配置标准,乡镇中心卫生院按照每1000个人需要2.5张病床设置标准,需增设病床660张,乡镇中心卫生院的人才配备按每1000个人需要1.3名临床医生、0.65名护士,全县25个乡镇卫生院应设编制950人。而现在本县的县、乡镇医院共有开放床位1344张,其中乡镇中心卫生院现有病床445张;卫生人员1468人,其中乡镇中心卫生院687人,基础医疗设施、设备与人员配备都明显不足。

(3)从人才队伍结构上看,全县专业技术人员1249人;职称结构高级56人、中级153人、初级925人、其他115人;学历结构大专以上391人、中专795人、其他63人。中、高端业务人才较为缺乏,从业人员总体素质有待提高。

(4)从机构和个人收入来看,由于基层政府资金投入有限,乡镇卫生院的人员工资和医院发展,只能靠医疗服务创收维持生存,而乡村医务人员的待遇更是极其微薄,一家人的生活来源全靠零售一点药品支撑,过低的收入无法为引进人才提供有效的物质支持。

(5)其他制约因素,本县山高坡陡,乡镇人口分散,大多数地方的村民和小学离医院较远,若遇突发事件交通极其不便,急救设施较差,技术水平跟不上,因此决定了医务人员工作条件较为艰苦,承担的风险较大。以上诸多因素,使得本县医疗卫生系统在面向市场引进人才时缺乏竞争力,造成了求贤若渴的基层卫生机构对大量优秀人才“单相思”的尴尬局面,也成为制约农村卫生人才队伍“输入新鲜血液”的瓶颈。

1.2人才培养问题诸多,人才流失情况严重

加快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靠吸纳人才进行“输血”,另一方面要靠自身的人才培养来“造血”。在人才引进不利的情况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更进一步凸显,但本县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的培养也存在诸多问题:(1)重视外部引进,轻视内部培养,长期以来,在“重引进轻培养”的思维模式影响下,本县医疗机构的内部人才培养机制得不到完善,对内部人才的甄别、选拔以及合理安置与有效利用都缺乏一套规范流程和制度。尤其是对于广大农村医务人员而言,因为工作地点较偏远、工作内容较琐碎、工作成绩需长年累月积累,在选拔人才时他们往往最容易被忽略。长期轻视基层人才,将严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医疗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将得不到充分发掘,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基层优秀人才的流失。(2)重视人才选拔,轻视人才管理与使用,“伯乐相马只是前戏,伯乐赛马才是主戏”。高度重视选拔过程,却对“千里马”的管理与使用缺乏一套科学完整的培养、考核方案和使用办法。尤其是对农村医务人员,往往是动员时轰轰烈烈,丢下去不管不问,忽略了他们再发展和再提升的需求和可能性。这必然导致长期缺乏竞争,“千里马”退化,或是“好马另寻明主”,造成人才流失。(3)重视个人、轻视团队,在评价工作成绩时,往往只突出专家、带头人等的重要作用,却忽视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同时,对团队建设的重视度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全员素质的提高和全员积极性的调动是促进整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对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更要强调“整体”的重要性,农村医务人员整体业务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将直接有效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对策和建议

党的十七大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明确提出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通过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建立,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一样,作为社会事业发展的一项基本制度优先发展,对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对偏远地区应高度关注,强化政府职责,完善财政补助政策。政府在对偏远地区医院的经费投入、医药价格监管、人事编制、收入分配等方面完善政府措施,在现行条件下,可由财政保障医院的人员经费,切断医务人员收入与医疗服务收费的联系。医院经论证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由财政补贴;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医疗救治任务、医疗救助和政府指令性任务,应由财政按其提供服务的数量、质量及成本给予专项补助。在认真贯彻执行十七大关于医疗卫生事业要求的同时,结合本县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3个方面的建议[3]。#p#分页标题#e#

2.1发挥人才队伍优势,促进农村卫生发展农村卫生技术人才短缺和技术水平低是农民“看病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要发展农村卫生,人才是关键。(1)改革体制:政府应着力解决现有农村卫生人员的体制问题,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尽力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人才安心工作,扎根农村。(2)培养人才:政府应每年拨一定专项资金,扶持乡镇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培训工作,“走出去”或“请进来”;目前采用“师带徒”的模式,就是上级医院选派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一对一帮带基层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将现有卫生技术人员送出去进修,力争送出去一个人,带回一项新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促进县域社会经济发展。(3)优惠政策:帮助乡镇卫生院引进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工作,或高校医学专业定向招贫困地方的学生;对自愿到条件艰苦地方工作的高校医学毕业生可实行提前定级,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

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方案范文第8篇

近年来,农村交通事故等意外事故频发,急救需求随之不断攀升。以湖北省十堰市郧县胡家营镇为例,该地卫生院一年时间内接到的村民农用车翻车、坠沟、撞车等意外急救,占了整个急救量的一大半。但另一方面,农村急救却普遍面临力量不足的问题。天津市急救中心主任李金年称,目前全国农村院前急救体系整体发展不太完善,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和一些偏远山区,普遍存在乡镇院前急救管理不够统一规范等问题。

和城市急救体系相比,农村急救体系整体十分薄弱。

医疗急救机构覆盖不全,发展不均衡。目前许多农村已初步建立起医疗急救体系,医疗急救的覆盖范围逐年扩大,能力不断提高,但整体仍然薄弱,发展仍然滞后。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和民族地区尚未建立起急救网络体系,难以形成区域急救协作能力,而且许多乡镇至今仍不通电、不通公路、不通电话,当地居民无法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急救服务。此外,城乡急救医疗机构数量和分布不均衡。据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6月,重庆市经济水平最高的都市功能核心区每10万人拥有急救医疗机构1.333所,而经济较落后的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每10万人仅拥有急救医疗机构0.271所。

基础设施薄弱,基本设备不齐全。农村医疗急救体系整体基础设施落后,通讯系统配置不全,尤其是县级医疗机构的急诊科力量普遍薄弱,急救设备老化、落后,急救车配置地区差异较大,缺口明显。大多数乡镇卫生院仍处在医疗人员缺乏、设备简陋的困境之中,基本医疗服务尚难以保证,更不用说对于配备急救设施设备和急救能力的建设。急救医疗机构床位配置方面,急诊科建制的最佳方案是急诊病房、急诊手术室、急诊ICU一体化。然而,在许多农村地区,住院病床、监护抢救床比例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求。

急救人员不足,服务水平总体偏低。依然以重庆为例,在急救医务人员数量方面,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医生的实际人数与所需人数之比仅为31.15%~32.45%;护士实际人数与所需人数之比仅为35.97%~37.46%,农村急救人力资源明显不足。在急救医务人员服务能力方面,结合已有资料,农村的医疗急救业务水平整体偏低,尤其是院前急救工作开展相对滞后,急救医务人员普遍存在职称低、年轻化、从事急救工作时间不长、缺乏急救培训等问题,这些都使得农村地区的急救能力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

院前急救严重缺乏,抢救时间被耽误。由于急救观念、急救设备落后,急救人员能力缺乏等原因,一些农村地区无法实施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遇到紧急状况依然停留在“抢了就送大医院”的层面,院前急救的缺乏使被抢救者获得确定性治疗的时间间隔延长,而时间恰恰是挽救重度事故伤病员和重病急病者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十堰:统筹指挥 三级联动

“多亏120把我抢救过来!”家住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大庙乡万兴村的村民陈德强说起自己的经历分外激动,“听别人说土里生长的一种叫‘土子’的东西能治头晕,我就生吃了两个,当晚浑身发抖、抽搐,我弟弟连忙拨打了120电话,乡卫生院的救护车很快就来了。经过抢救治疗,我才脱离了生命危险。”

在国内,十堰是农村急救领域的探路者和先行者。据悉,近五年来,十堰市农村地区120急救体系及时救援了600余起突发事件。在2014年汉十高速公路车祸事故等紧急救援中,都是乡镇急救站救护车首先到现场,然后是县120指挥中心、市急救中心调派其他急救站增援,形成了市、县、乡三级急救站联动,水运、陆运结合转运伤病员的局面。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十堰市目前已形成以十堰市急救中心为枢纽、6个县(市)120指挥中心为纽带、136个急救站为支点的城乡120急救体系。

十堰于2005年成立市急救中心,次年建立丹江口、房县、竹山、竹溪、郧县、郧西6个120指挥中心,同时建立健全一二三级136家医院急救站,在全国率先建成了覆盖全市城乡的120急救体系,目前拥有226台急救车、1300位相关从业人员,平均1.6万人配一台救护车的标准,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5万人。十堰为66个乡镇医院急救站配备了救护车和常规急救设备,每站定编1名驾驶员,彻底刷新了以前部分急救站靠租借农用车运送病人的历史。十堰农村近几年发生的突发事件,都得到了120急救体系高效有序的救援。每年3.6万余次的急救出车中,农村120急救所占比例由2006年的16.4%上升到了2013年的53.7%。

注重人才梯队建设,加强业务培训,保持三级急救体系的联动是十堰多年总结出来的农村急救经验。其中,城乡急救体系的关键在于联动,十堰柳陂镇卫生院急救站主任李家明说,从乡镇到县城再到市区,三级急救体系医疗力量统一调配,可为救援节省更多时间。郧县120急救指挥中心主任杨金成认为,在处理好日常急救工作的同时,加强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建设,编制各类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医疗救援能力,加强与110、119及交通事故处理中心等相关应急部门联系,建立密切协作联动工作机制,共同有效处理特殊事件、突发事件,120急救体系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此外,十堰还以120为纽带,整合院前急救力量,组建各级急救专家库,指导各急救站专业能力建设管理和加强急危重症伤病员救治;组建培训师资队伍,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组建急救科普宣传队,开展急救科普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等活动。十堰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正日趋成熟规范。

梅州:平台合作 就近送治

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一位妇女带着哭腔紧急求助,称身边有位癫痫病患者急需救护车……广东省梅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调度系统平台上,调度员正紧张有序地接听呼叫进来的求救电话,并认真地记录和发出指令并及时调度车辆。虽然程序很多,但调度员在短短几分钟内便调度了车辆,并对求救者进行了院前急救指导。

据了解,目前梅州市、县、镇三级共有43家急救医疗网点,急救车辆75台。其中市120急救指挥中心2014年城区(含梅江区、梅县区)共派出7650次急救车辆进行院前紧急医疗救援。

2014年12月30日,作为梅州2014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的120医疗急救体系联网全面建成,以梅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含梅县区、梅江区)为中枢,各县(市、区)120急救指挥中心为分支的120指挥调度网络体系,实现了市、县两级120急救指挥中心系统联网运行。这也意味着,以后梅州市民拨打120,就可顺利享受到就近就急的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并能通过电话得到院前医学指导,进行自救及互救。

以往,梅州人拨打了120急救电话,都是县转县,市转市。若是大埔县银江镇发生车祸,一般前往的急救车辆为该县医院派出,假如病者有意愿,则可前往其他医院。“如今,120急救网络覆盖各县(市、区),若非家属有其他意愿,且病情紧急,将就近安排梅县的急救车辆前往。”梅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主任王征云说。打通县域之间120急救指挥的合作平台,将大大缩短抢救距离,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机会。

此外,梅州市120急救网络的全覆盖还避免了重复出车、浪费资源等现象,对突发灾难事故能第一时间调度多家医院急救资源,开展伤病员的现场急救,转运重症病人。

目前,梅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还配备了GPS定位系统和全程录音系统,“统一指挥、分散布点、就近救护、快捷有效”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正日臻成熟。

加快农村急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