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音乐教育教学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如何组织教学团队来承担音乐教育学“三课”
音乐教育学“三课”的课程实施,首先面临的就是师资问题。原来只有一名教音乐教学法的教师,现在―下子要开设三门课程,如何上?谁来上?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难题。我们意识到,在一个地方院校,要开设“三课”,必然要有一支能承担这项教学以及教学改革重任的团队。我们既没有先做师资培训再进行课程改革、承担新课的条件,也不可能再去招聘新的教师。于是,本着教师在课程实践中不断成长、进步的思路,采取在实践中摸索、积累经验,最后达到师资培训效果的方式,从一开始采取由多位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学组织手段。第一轮,我们先组织团队,以音乐教育学教学研究室的师资为基础,由八位教师共同承担这三门课。这样,在一学期事先统一的课程设计中,每位教师都要精心准备每一门课的某几个章节。好处是不但讲得精,而且每―种类型的课也都尝试过了。到了第二轮,再根据每位教师的长处,由两位教师共同上一门课。到第三轮,每一门课已经形成有该课程教学的骨干教师。在人员和教学内容安排上,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学科背景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并且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教研活动,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这个阶段由于经常开展研讨、交流等教研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教师间教学内容的重复和脱节。
二、“音乐教育学理论”课程教学的主体思路
“音乐教育学理论”课程,教学容量大、理论性强,面对这样一个教学领域,我们的教学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学习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为出发点,结合学生自身经验,学习和理解各种音乐教育思想
我们首先认识到,应当通过音乐教育理论这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教育观。教育观的核心是一种教育价值观,对教育价值观的培养,首先要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教育原理和教育思想。在“音乐教育学理论”课上,除了介绍中国以及外国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概况,我们还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设计了讨论课。如在先秦诸子音乐教育思想的讨论中,学生开始非但难以理解,甚至给予贬斥。经过教师的详细讲述之后,我们发现,当学生了解了当时的社会情况,理解了历史人物的心理后,就能够自然的进入到讨论的语境中,并能够理解孔子等历史人物音乐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价值观念,进而就会对先前的某种偏见甚至相反的意见进行反思。在课堂上,学生讨论的主题,也就从“他怎么那么做”变为“他为什么那么做”,进而成为“我当时会怎么做,我现在会怎么做”。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正确地理解各种音乐教育思想,并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建立联系。
2.在专题研究成果的讲授与研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通过“音乐教育学理论”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承担起一个教育思考者的责任,启发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未来的教师特别是进入中小学等各类学校的音乐教师,不应该是只会照本宣科的人,更不应该是不会思考、表达和批判的人。就目前的普遍情况来看,音乐专业的学生往往在这方面都是相当欠缺的。面对这样的情况,多位教师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手段,注重事例的分析,并且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注重引导、启发,让学生在课堂中展开较为充分的讨论,同时根据教学的进度和学生的经验水平,适时地插入一些专题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当前某些研究成果的专题讨论,收效明显。
3.课内学习讨论和课外调研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思考能力
在“音乐教育学理论”课程中,我们并不是一味地进行理论灌输,教学中也适当提供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教学实践的机会,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我们一方面通过对基础教育领域中的音乐教育改革的介绍和分析,使音乐教育课程成为学生了解音乐教育现状和社会的一个窗口;另一方面通过其他课程给学生提供观摩、模拟和实习教学的机会,启发学生将这类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去讨论、去认识,这对于学生适应未来的教学实践是非常重要的。
三、“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
“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既涉及音乐的课程论、教学论知识的讲解,还要以实际的教学经验、教学组织活动为依据,甚至要结合实际的操作和训练来提升理论分析、归纳能力和认识能力。教学方式上,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类型:
1.对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基础理论的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一些基本的概念和理论仍然需要教师进行讲解,但不是采取单纯讲解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和研究的方式来教学。在教学中还可以请学生当“老师”,进行相关内容的讲授,最后由教师做归纳、总结。通过这种互动、探究性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归纳、分析资料的能力。
2.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评价来认识音乐教学
“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虽然并不直接进行课堂教学的实际演练,但并不是不需要关注教学实际。事实上,在课堂上通过对教学案例及教学组织活动的分析和评价来学习音乐教学理论,是非常必要的。为了让学生了解如何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与评价,我们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到当地的中小学进行教学观摩,然后再就相关的教学论问题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不仅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欢,也让教学形式变得非常生动。
3.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例如,在讲授“美国音乐教育”这一专题时,教学中并没有只作单纯的理论讲授,而是结合教师曾经在美国访学的经历,同时充分发挥教师在钢琴即兴弹奏上的优势,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美国音乐教育的现状与成果进行讲授,使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在讲授“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章节时,也不是一上来就对相关概念进行阐述,而是先通过一首歌曲的弹唱,结合一段能够体现这一主题的音乐故事来进行讲解,使学生形象地体会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音乐学习中的作用。这样的授课形式能够较好地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4.拓宽教学渠道,提高学习主动性
在“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中,除了注重课堂教学,我们也同时开辟了第二课堂。绍兴市教育部门举办的中小学教师技能比赛、国家及省教育专家的讲学和教师培训活动,都成了我们可以随机选择的教学内容。学生们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感受到不同的教学风采、接触了丰富的教学内容、领略了独特的教学策略,回校后,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拓宽教学渠道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音乐教学法”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课堂教学能力。我们特别注意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进行探索,并形成以下三个方面的经验: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教学中,我们一直强调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面对的是全班40多个学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这也同样是学生今后在基础教育教学中要面对的问题。对此,我们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如果你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办?”学生一致建议,以自愿为原则,由学生组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教学片断、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教学实践。每组同学有不同的学习分工,以做到能力互补。例如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上讲台进行说课或讲解案例时,各组就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推选出代表进行15分钟的说课,或进行教学片断实践,然后再由教师进行随堂点评。采取这种方式,各组的教学案例设计不会有设计内容上的重复性,教师也减少了负担,有时间和精力尽量照顾到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
2.利用“班级博客”,以任课教师的教学为研究对象,进行教学评价,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如果仅仅从技术操作层面对学生分析案例、讲解案例,或单纯进行理论说教,均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课堂教学能力。要提高学生在音乐教学法方面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任课教师要以身作则,让学生从主讲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评价等方面直接体会和认识到怎样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这就是“以身示范”,以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带动、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
我们要求以班为单位,在网络上建立班级博客。学生可以以小组或个人的名义,将对课程学习的认识和教师布置的作业,发到博客上面。教师可以直接在网上对作业进行评价,学生之间也能看到相互之间的作业并进行互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就开始进入新的教学阶段,教学主题就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方式具有多样性,而电子档案袋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使教学评价工作更简单、有效的新的评价工具。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博客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明确了正在做的就是过程型电子档案袋,随后深入到对评价的量化、质化的标准进行讨论,得出评价标准不能采用一锤定音的形式,需要有针对性,并将讨论中形成的对于教学评价的认识,在此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
3.随机性评价和电子档案袋评价方式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对学生的课堂实践不断作出及时、有效的教学评价。我们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进行评价:一种是随机性的课堂教学评价,一种是采用电子档案袋的评价方式。
这里讲的随机性课堂教学评价,不同于在中小学生课堂上经常使用的鼓励性评价方式。我们面对的是心智成熟,有明确学习目的的大学生,因此,学生在课堂中进行10分钟左右的说课后,教师会利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说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学生们一般都会虚心的接纳并及时做出修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关系,并不是各组的教案都有机会在课堂上获得随机性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互补,我们就采用了另一种评价方式――电子档案袋评价方式。这是在课堂之外,在班级博客中进行的评价。班上每组学生的教学设计案例,都会放在博客中展示。教师可以较详尽的对其进行评析,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互评,相互借鉴、学习并共享教学案例,从而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经验。
五、音乐教育学“三课”的教学成果
音乐教育学“三课”,通过近五年来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可以说已初获成效。学生的学习比以往更自信、更主动。学生不仅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在教学技能上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从教学实习的反馈中可以看到,学生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所在学校校长、教研员和音乐教师的好评:从各市县的就业考核反馈中也可以看到,我院的毕业生课堂教学能力胜出省重点高校的学生。在省大学生教学枝能等比赛中,我院学生也屡获佳绩。
与此同时,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也获得提升,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先后完成了部编教材《小学艺术课程与教学》。出版了专著《音乐教育学核心课程建构概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音乐教学法”两门课程获校级重点建设课程立项,教师的科研论文也获得多个省部级奖项。
音乐教育学“三课”是我们存音乐教育学学科与课程建设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虽然这种探索在初期已显示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说,仍然有相当的距离。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国内音乐教育改革中各种好的经验,以进一步促进音乐教育学“三课”的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体验音乐》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初中音乐课堂 歌唱教学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221
一、问题的提出
(一)初中音乐歌唱教学现状
课堂现状:众所周知,初中音乐歌唱教学是提高学生音乐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我们观摩过不少初中音乐公开课后,不难发现:公开课基本上是欣赏教学课多,歌唱教学公开课少。事实上,现实的音乐课堂教学情况也同样如此。初中音乐教师都深有体会:欣赏课相对好上些,歌唱教学难上,特别是遇到难的学唱歌曲。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也没有把歌唱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大多是走过场和形式。
学生现状:初中生大多处于青春期和变声期,受嗓音变化,往往大声演唱歌曲,有的学生还会因为过度紧张而出现音不准和节奏不能正确把握等情况,导致他们不敢当众唱歌。即使在教师要求下演唱也大多是有口无心地学唱歌曲,甚至对歌唱教学表现出厌烦心理而应付了事。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对初中音乐歌唱教学的启示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现在世界上流传最为广泛的艺术教育体系,它主张音乐学习回归人本,强调音乐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以及即兴创作。因此,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应用到初中音乐歌唱教学实践中,探究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对于创新初中音乐歌唱教学、提高初中学生歌唱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音乐文化艺术素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1.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符合当前初中音乐课堂发展的方向
歌唱教学是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主张人本性,即学生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主体,音乐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展开,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提倡即兴创造。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人本性原则,与现代教育理论、人格和谐发展的文化价值观以及当前初中音乐教学的目标一致。我们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这既符合初中音乐课堂的发展方向,也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2.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契合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
初中学生的入学年龄一般在十三和十四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多数处于变声期,不适合高强度的歌唱技能训练。因此,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音乐教师对中学生在歌唱技能上不能下太多的功夫,而应该通过歌唱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艺术修养,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基本理念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以“原本性”音乐为核心,其“原本性”理念决定了奥尔夫众多音乐教育体系观念的形成。下面笔者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繁荣核心部分归纳为四项,稍作介绍,以便使大家可以更快、更清晰地领略其精髓。
(一)人本性
在奥尔夫看来,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他认为音乐是人类进行情感表达和情绪交流的手段、工具,每个人都存在用音乐进行情感表达和情绪交流的本能,音乐教育应以自然的本性为出发点:从人的本性出发,从人之初的教育做起,从音乐的本源出发。
(二)综合性
从“原本性”音乐出发,奥尔夫认为音乐教育是一种类似于“综合性”的艺术活动,就是把歌唱、文学和戏剧等综合在一起的艺术。这种融合了歌唱、文学和舞蹈等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艺术活动,就应该是人的原本性,符合学习对象的认知规律和音乐知识认知特点。在艺术活动中,应该重点培养学习对象的音乐想象力和音乐创造能力。
(三)参与性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当中,奥尔夫强调学生是音乐课堂的认知主体,应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活动中,整个音乐课堂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来开展,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融入了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音乐课堂学习中,整堂音乐课学生都乐在其中,学习兴趣盎然,享受到了音乐带来的快乐。
(四)即兴性创造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根本的地方就是它的即兴性创造。在奥尔夫的音乐课堂当中,学生都不是静坐着的,他们的思维以及肢体都在积极运转。课堂上,教师经常会问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跟其他人有不同的办法……比如你可以采用拍手的动作来表现音乐节奏,也可以采用跺脚和拍肩膀的方式,甚至是采取拍小肚子的方式。即兴创造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本能,是散发心灵的本能反应,其根本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全身心地表现自己,表现歌曲,表现音乐!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的实施
(一)基于三阶段性实施教学
1.七年级阶段贯彻“原本性”,把握自然和谐的身体律动
七年级新生中绝大部分虽然没有歌唱基础,且处于变声期,但是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对此,教师可借鉴奥尔夫“原本性”教育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在七年级的歌唱学习过程当中,光有热情还不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去了解自己的声音有何特点。对于处于变声期的学生来说,了解自己的嗓音特点比歌唱学习更重要。对此,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在了解自己声音特点的基础上,用一种自然放松的状态来歌唱,帮助学生找到歌唱与内心情感表达相结合的方式,挖掘学生参与歌唱及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可行性,以使他们歌唱时声情并茂,体验到歌唱的快乐。
2.八年级阶段突出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初二学生通过一年的技能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歌唱基础知识,具备了较好的歌唱表现力。结合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初中音乐教学实践,我们在初二阶段要注重学生歌唱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而这正好与奥尔夫音乐教学在方法上注重创新性不谋而合。
(1)鼓励即兴性创作
即兴性创作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的最核心部分。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不能给学生制定出歌唱要求的条条框框来,这样不利于学生在整个音乐课堂歌唱学习中的即兴性创作。即兴创作需要宽松、自然、快乐的音乐学习环境,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自由想象的空间和即兴性创造的音乐艺术氛围,并鼓励学生大胆地用音乐的变化去表现自己。节奏是即兴性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大海啊故乡》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节奏即兴创作的魅力。
课例:《大海啊故乡》
①找出歌曲典型节奏
节奏练习(附点节奏)
3/4:XX Xq X XX X―
②练声体验
初步感受三拍子音乐的强弱,自由哼唱或用“n”试唱,强调轻声演唱,注意呼吸,同时关注演唱姿势。
3/4:5 6 5. 3 5 6 5 ―
③节奏编创
3/4:X ―X X― X X―X X― ―
④旋律体验
3/4:5 ―6 5― 3 5―6 5― ―
分析:以上是一个同样具有三拍子圆舞曲性质的即兴节奏创作教学案例,在这个案例教学活动中融入了学生参与音乐课堂身体律动、歌唱学习以及进行节奏即兴创编的学习体验,充分展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注重体态律动及学生参与歌唱教学以及节奏即兴创编的理念。在此教学活动中,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参与音乐课堂节奏创编、体态律动合作即可。
(2)尝试音乐剧歌唱排练
音乐剧是一种典型的具有较强实践性及可操作性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同奥尔夫音乐教育一样,它融合了歌唱、舞蹈、表演、文学、美术等诸多的艺术性形式。音乐剧,亦称“百老汇音乐剧”,是一种歌、舞、演并重的现代舞台综合性艺术,一般以叙事为主,结合优美、通俗的人声歌唱和多样化的舞蹈形态来进行表演。通过学习八年级音乐课本上册第二单元《多彩音乐剧》,学生对音乐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喜欢上了这种表演形式。在这种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表演形式当中,初中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歌唱、舞蹈、表演、配乐等),找到自己擅长的表现形式,尝试不同的表现方式(活动策划、音乐剧编导、角色扮演等),充分享受和体验这种综合性艺术形式所带给他们的复杂的、高级的艺术美的感受。在音乐剧排练中,学生需要创编歌曲、演奏音乐或者配乐、朗诵台词、创编舞蹈、扮演人物角色、制作舞台道具等,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审美能力、创作能力、表现力能得以提升,进而达到提升综合艺术素养的最终目的。
3.九年级阶段注重个体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
九年级阶段,歌唱教学的中心是指导学生正确演唱歌曲。歌唱考试都是以演唱的形式呈现的,所以我们要提高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综合表现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赏析经典歌唱作品的方式进行歌唱教学,让学生了解歌唱的内容形式、歌曲结构、主题思想情感等,扩大学生眼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可以结合九年级学生要进行音乐A级考试的要求,不断进行课堂实践模拟练习,丰富他们的歌唱表现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基于多元化改革评价
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服务于学生的歌唱学习活动。通过歌唱教学活动中的教育教学评价,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歌唱学习,帮助学生找到歌唱学习的正确方向。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评价、沟通、交流,让他们在音乐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从而对歌唱教学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四、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的实施原则
(一)有选择性地吸收,拒绝“表面热闹”
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引入初中音乐歌唱教学,是笔者几年之前刚刚接触、了解到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时就有的一种强烈想法,今天得以付诸实际行动,也是本人一次大胆的创新实践。当然,在具体的音乐课堂教学实践当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可能会存在一些盲目应用及表面化吸收的客观或主观问题。其实,大家也知道,每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体系的尝试与引用、借鉴都或多或少地会存在不足之处,这需要我们在之后的音乐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和总结。奥尔夫音乐教育所提供的教育教学内容及教育教学方法等,其更多的只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和不同的思维方式。要想做一个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就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岗位,积极进取,努力前行。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知识载体丰富多样,获取知识的渠道众多,只要我们有好的学习态度,用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去研究和分析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有选择性地吸收,有扬弃性地接纳,有批判性地借鉴,并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找到更加适合、有效的歌唱教学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当中,就能更有效地完成音乐教育教学任务,完善音乐教学。
(二)系统与灵活并重,实现“寓教于乐”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我们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实践中不可以一味地照搬照抄地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它不可能解决我们歌唱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在具体的实践应用中,我们要以初中音乐课本六个学期的具体教学内容为本,结合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有选择性、有创造性地借鉴和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从而有效地开展歌唱教学活动。这样,既突出了歌唱艺术的情绪情感,又突出了其音乐性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使我们的歌唱教学实践真正得以实现了“寓教于乐”。
五、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的实施收获和反思
近年来,笔者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进行实践研究,获得了良好的音乐教育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实施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不仅大大激发了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也丰富了他们的歌唱表现手段。
(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引进初中音乐歌唱教学后,学生逐步把握了该体系原本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并将这种理念带入了其他学科领域。学生学会了用语言、音乐、身体律动来表现歌唱,提高了综合素养。
英国哲学家、教育理论家怀特海指出:“最好的教育,是通过简单的装备来获得最优化的信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的应用证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适用于初中音乐歌唱教学。初中音乐教师应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和方法,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应用到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艺术修养及综合素质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坦娜.奥尔夫音乐教育在清华的实验[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4).
[2]李冰妮.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思想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5(18).
[1]陈维.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兼谈学习借鉴国外音乐教学法的思考和建议(上)[J].乐器,2011(10)
【关键词】《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 教学改革 分析
【基金项目】南阳理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实践教学研究”,项目批准号NIT201 6SJJG-02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98-02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音乐课程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作为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必修课,旨在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据此为了实现该目的,高校应对音乐教学予以改革,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笔者将分别从:《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分析、高校音乐教学现状、《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教学改革措施应用,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分析
总的来说,《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特点如下。
(一)明确课程性质,定位培养目标
实际上,《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这门课程原本就属于学科教育学范畴内,它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明确,《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的课程目标为: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同时树立音乐教师的责任感,帮助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工作。其课程内容则包括:学校音乐教育历史、音乐教育教学基本理论、音乐教材分析、音乐学科教学方法研究、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分析等。
(二)选编教学内容体现了学术性、原理性、实践性
《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的编写不仅体现出音乐教学论的基本框架,同时还结合了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问题,不仅沿袭了传统教育理论,还引用了当代教育思潮,总的来说,对音乐专业学生今后的教育实习奠定了重要基础。另外,《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还具有一定实践性,该教材中引用了多个教学案例,将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在一起,避免了“纸上谈兵”的现象发生。
二、高校音乐教学现状
(一)缺乏先进教学观念
当前大部分音乐教师在教学时仍然应用传统填鸭式以及满堂灌的模式,仍然存有的教学理念为以教师为中心,或者教师教,学生学。这种教学方法缺乏新意,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学习热情,因此难以成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音乐思维。举个例子,在上音乐课时,教师在播放某一首音乐时通常要先介绍该音乐的曲式结构、创作手法和背景、作者简介、配器手法、思想感情以及乐器知识等。虽然看起来好像教师讲解的内容很丰富,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对这些内容并不太感兴趣,甚至听完这些理论后已经没有兴趣再欣赏音乐,而且教师讲解完这些内容后已经没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聆听音乐作品,这样,课堂教学质量自然无法提高。
(二)缺乏对作品的深入探究
学习和欣赏音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陶冶性情的过程,还是一个了解新事物、积累新知识的过程。但是,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对教学内容缺乏自己的探究和理解,仅仅照本宣科,以教科书为中心,缺乏多样的教学思路,缺乏灵活处理教学内容的能力,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举个例子,教师在播放《欢乐颂》,贝多芬的名曲,这首曲子有着鲜明的形象,非常有感染力,学生接受程度高。但实际上,教师还应该向学生介绍作品中作者欲表达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能够感受作品的深层意境,教师可以选择引导、启发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但是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做到这些,仅仅用乐器将作品演奏几遍,或者教学生唱作品的部分,这样就导致音乐教育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挖掘作品内涵,因此也无法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
(三)教师缺乏创新意识
我们都知道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物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时热衷于设定标准答案,如果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自己的标准,就会进行引导。举个例子,教师在播放《野蜂飞舞》乐曲时,一味的想让每位学生想象野蜂飞舞的情形。实际上学生得到的感受除了野蜂飞舞,还可能有飞车、飞机行进等,即便这些想象不算贴切,但也反映出学生的联想能力,如果教师能够往这方面稍加引导,就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想象力。
三、《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教学改革措施应用
(一)采用微格教学法
微格教学法是音乐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也被称之为微型教学法,微格教学法是通过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使用一些教学技能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小规模的教学活动,通过录制录像和视频,从而给教师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及时分析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讨论和改进,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微格教学法,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设备,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根据微格教学法的教学要求将音乐教学分为若干个部分,引导和带领学生对各部分进行定格研究,通过感受以及观摩等增强学生对音乐各部分知识的理解,并对学生各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训练和总结,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高校音乐在开展微格教学时,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通常以6-8人为一组,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微格教学对学生的分组方式非常重视,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尊重学生的个性,综合考虑学生的音乐基础和学习能力等因素,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根据不同教学科目以及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灵活分组,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如果教师在教学初期,对学生还不够了解,可以按照入学时的复查成绩或寝室为单位进行分组。有教学实践表明,在高校音乐教学中采用灵活的分组方法,能够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劣势,学习其它同学的长处,及时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尽量保持小组成员的稳定。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详细做好发言和讨论的记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总结内容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对讨论记录的分析,及时发现每个学生身上存在的闪光点,以便于更好地开展微格教学。
(二)优化结构体系
大学生早已经错过学习音乐的最佳时期,想要在有限时间内学会专业音乐技巧和理论有些不科学。针对这种情形,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制定合理并有效的课程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作品的赏鉴与音乐的基础知识学习属于必修课程,针对文化层次,两者都非常符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其与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也有所不同。针对其内容,它将音乐知识面进行了拓宽,增加了信息量,并有效减少知识点难度。因此,对于音乐素质的教育还需要先培养出优秀的教学结构体系,将音乐素质的教育全面贯彻于整个教学体系中,让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有效的课后学习
课后的学习和训练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微格教学法所组织的学习小组有助于学生课后的学习,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训练专题,引导学生在课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学习,比如在学习古典音乐这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选择学生课后讨论莫扎特的个人作品及作品风格,学生通过网络和录像等方式收集作者生平、经典作品、创作背景、作品特色以及音乐风格演变等资料,学生共同讨论和分析,并记录整个学习过程。通过这种课后学习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对音乐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完善的评价体系
微格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不同,重视对学生技能学习过程的关注,所以需要对学生的音乐技能学习状况进行系统的衡量和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够及时改正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技能。微格教学法的评价将教师评价。小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使评价更为全面和客观。另外,过程评价与激励评价、多元化评价的结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提高音乐教学效果的目的。
(五)开展实践活动
针对音乐的学习,主要还需要学生自己来领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他们的学习特点同时也决定了其创新思维是否能够有效形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教师所教内容转化为自身的东西,然后在教师传授的技巧上,从而衍生出新的观点。为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程度,学生需要积极参与课外活动,从活动中找到相应的灵感,并需要试着创作歌曲,且还可以通过舞台设计与配乐朗诵来激发自己的创作潜能。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其中感受到来自美的愉悦,能够得到情感的熏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对其创造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有着培养与促进的作用。如果有条件的话,学生可以去剧院或音乐厅去看音乐会,可能这种氛围中得到灵感的启发与思维的碰撞。
四、结束语
综上,笔者对《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的内容特点,高校音乐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基于这种现状下,我们必须对音乐教育进行改革,根据《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内容,加大对音乐人才的培养,分别从:采用微格教学法、优化结构体系、有效的课后学习、完善的评价体系、开展实践活动,五个部分进行了阐述,以此促进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高质量实施。
参考文献:
[1]王博.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音乐教育教学能力――以《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 音乐时空,2013,14:142-143.
[2]林英碧. 音乐教育理论的新视角探论[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9:90-92.
[3]于学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科课程的反思与构建[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03:165-168.
关键词: 初中教育 音乐教学 重心
一直以来,我国的音乐教学都习惯性地照本宣科,不分音乐类型,而一味注重知识灌输,大大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导致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脱离[1]。目前,新课改针对音乐教学内容,强调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等新颖的教学理念[2]。由此,音乐教学重心逐渐从机械性地注重灌输知识转变为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与培养创新能力[3]。初中音乐教师应明确音乐教学对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素质教育的重心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音乐教学重心转移的体现
(一)学生重心地位的转移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从过去的单向灌输逐渐演变成师生双向的交流。教师须根据音乐教学目标,充分钻研现代教学理论,还原学生主体,回归到学生本位上来。特别是在音乐鉴赏的课堂上,教师应更重视学生的感受和兴趣倾向,对学生的认识能力、欣赏能力给予认可,主动与学生交流,平等沟通。
(二)教学目标由传递知识向塑造人格转变
仅仅传授知识,而忽视培养方向,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音乐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这些都对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有着重要意义。音乐学科是运用独有的旋律来构成艺术形象的,青少年都具有想象力丰富、好奇心重等心理特点,而且思维能力仍处于逐步发展之中,可塑性很高。因此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树立审美观最重要的基础阶段。音乐教育不应被纳入“应试教育”的体系中,新课改后的音乐教学显然应更重视艺术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三)教学方法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移
如果音乐教学仅仅满足于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而忽略音乐素养的培养,那么这样的音乐教育是收效甚微的。音乐是艺术的一个类别,其教育应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过去的音乐课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填充式地讲解音乐知识,而对学生音乐情感、鉴赏方面的培养相对薄弱。新形势下的音乐教育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教授模式,走出封闭的课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只有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同音乐融为一体,主动探索、体会、领悟时,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并充分体验不同的音乐类型都具有魅力,期间教师应起到指导和建议、创造条件和提供方便的作用。
二、实现新形势下音乐教学目标的关键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北京师范大学曾经作过一个问卷调查,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表示会因为喜欢某些老师的讲课方式进而喜欢他们所教的学科。“亲其师,信其道”。由此可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来实现。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们主动地投入到音乐课程的学习中去,从中体验和领悟到音乐的美感。这种教学氛围的建立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心思。比如,教师可善用眼神,以亲切的态度、真诚的赞扬等缩短师生距离。此外,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必须确保学生在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而教师自身只是策划者与欣赏者,并不是评委。只有用心欣赏学生,并指导其钻研与创新,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创作能力。
(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1.活动式的课堂教学
音乐可以结合多种活动来表现,例如演唱、演奏、歌舞,甚至还有音乐剧、音乐故事、伴乐诗朗诵,等等。这些活动形式都可以运用到音乐教学当中来。比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可搭配上张若虚的诗词,旋律意境优美,诗词古朴典雅。聆听时仿佛在欣赏一幅清新的山水画,仿佛看见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这种形式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更从内心感受到音乐的震撼力,激发起对民族传统音乐的热爱。又比如学习《黄河大合唱》时,可配上一张乐队演奏的VCD,从视觉上加深对乐曲的澎湃感受。
2.科技化设备的使用
音乐欣赏课是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进行鉴赏,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与鉴赏水平目标的课程。在课堂上,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对艺术作品进行播放与讲解。例如在欣赏《化蝶》时,可以让学生先听一遍乐曲,随后播放相关的影视或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和情节,再让学生欣赏音乐的时候,写下自己的感触和看法,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这样既达到了音乐鉴赏的目的,又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音乐知识、历史知识,还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大量的教学案例也说明,学生对于观摩影视资料非常感兴趣,生动的影像与丰富的背景资料能够激发出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结语
在素质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新形势下,初中音乐课堂作为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审美观的课程,势必因其具有美育教育功效的承载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初中音乐教学的重心应是立足于美育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正视音乐,教师结合教学经验拓展教学内容,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全面感知音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高海霞.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911,(16):137.
课题名称:小学音乐激趣实践法教学探究
1.音乐教学
音乐教学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教学形式。在本课题中音乐教学的主体内容是学生音乐学习和音乐教师教学评价。音乐教学是教师根据音乐课程标准、课本内容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的学。
2.音乐激趣实践性教学
音乐激趣实践性教学,就是在运用激趣和实践,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使他们内在的创新意识、智力得到发展;思想得到启迪,提高创新能力,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小学音乐教学现状的需要
(1)教学效果不明显。最终的结果是,学生虽然当堂课所教的歌曲会唱了,跟着老师能简单的进行歌表演,但过一段时间又还给老师了。让学生学会唱歌、会正确的处理歌曲的情感、会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所学的内容。因此,重视音乐课堂激趣教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小学音乐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全民的素质奠定基础。
(2)学生主动性被遏制。音乐课相对于语文、数学课来说,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门学科,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学的主体性,没有让学生从知识与技能学习中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学方法单一。回顾音乐教学,不难发现目前大部分音乐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教唱、学生跟唱;教师动、学生做”的现状,始终没有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
2.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1)区情的需要。作为秦皇岛市主城区,海港区一直重视素质教育,其教育教学改革一直走在全市前列,乃至全省的前列。各种教科研活动是学校提升办学品位的需要。
(2)学生提高艺术素养的需要。我们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切实培养师生关系,让师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强调人的主题地位和素质教育。对教育多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教学研究应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这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新课题。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积极向上的思想和奉献的精神。
3.教育发展的需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是一项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系统工程。然而,长期以来,忽视对学生激趣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小学各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思想上的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目标和评价上的单一、教学过程中的单向灌输、方式上的机械单调、内容上的强调知识记忆等现象。这些现象,实际上,否定了学生是一个能够主动探索求知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创造潜力,泯灭了学生的思想火花。要想全面解决这些问题,正在呼唤着我们进行教育改革和实践。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现状
现在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以教唱为主,学生被动地机械的学唱,许多教学资源和多媒体利用不够,教学气氛不民主、不平等,学生的个性特长、激趣意识很难有机会得到培养,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态,适应课程改革,适应素质教育,构建一种新的教学结构,把学生从枯燥的学唱中解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学会激趣,引导学生激趣,帮助学生实践。而学生的激趣实践意识不是自然生成的,它需要一定氛围,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因此,我们要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建立一种适合学生主体主动发展、乐于激趣的教学活动框架,使学生的激趣意识得到培养。人们普遍认为,激趣实践教育不但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创新,而且更是一次以培养激趣精神和激趣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活动。强调要把激趣教育落到实处,特别是把激趣教育与课堂教学充分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激趣实践教育的主渠道。具体表现在: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激趣教育的尝试;二是学科教学中激趣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三是激趣教育中课堂教学评估体系的建立;四是课程教材改革的有益尝试。当然,激趣实践教育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学生的激趣实践精神、教师的激趣实践能力等指标的量化评定上仍有一定困难;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均阻碍激趣教育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对学生激趣实践能力的评价方面,还不曾有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1.在音乐教学上提供一些有效的教学理念。
2.改变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寻找一条适合小学音乐教学的新模式。
3.提高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改变教师,音乐课只是教会学生会唱几首歌曲的观念。改变学生和家长,音乐课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课程的思想。
4.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力提供一切有利的条件。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依据
一是在教学活动中能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境,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又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教与学这一对关系将变得十分地和谐有趣而轻松愉快,利于学生激趣实践精神的培养。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认知情感,产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愿望,并能调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以激起学习的情绪,这也正是激趣思维的萌发点。
二是在教学中注意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是激趣意识的潜能,也是激趣意识的萌芽,这些都是激趣实践的动力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而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他强调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对学习充满兴趣。”依托这种教育思想,我们必须坚持鼓励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加以肯定,让他们体验成功,充满自信的投入学习,使学习成为他们创新的乐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果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喜欢任课教师,认为这位教师对学生热情、平等、关心,并且有很高的教学水平,那么学生就喜爱他所教的此门功课,乐于接受他所讲授的课程,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相反,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不喜欢某一教师,认为该教师对学生不友好,不关心,不公道,知识水平不高,学生就会对此教师产生反感,惧怕或抵触情绪,并进而发展到厌烦该教师所教的那门功课,对该门功课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从而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应创建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民主、平等的良好氛围中,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现实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在学习中去发现、操作、尝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运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激趣意识。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音乐激趣教学,是建立较为完整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手段、新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促进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促进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更好地发挥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主要内容
1.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从而探索出不同的学习方式。
2.根据学生特点、教材特点,探索新型的教学结构
(1)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等,进行激趣、导学,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获得解决的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培养激趣意识。
(2)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开放的教学结构,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和发展实践能力与激趣意识。
(3)利用已有教学内容或补充教学材料设计创新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新的火花,培养他们的独创性、探究性、灵活性。
3.在不同的情境中探索新型的有利于激趣意识培养的评价方式。
(二)研究方法
在课题的研究方法选择上,决定本课题以实验法、观察法、教育调查法、个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适时也采纳分析法,比较法、综合法及文献资料法等,保证得到资料信息的全面性和深刻性,促使本课题的价值深化。
六、本课题的研究步骤和主要措施
(一)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工作阶段(2017年9月——2018年3月)
(1)健全课题研究组织: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确定研究教师和研究对象。
(2)进行师资培训:将集中式的通识培训、有计划的校本培训、经常性的及时培训相结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18年4月——2020年3月)
1.加强课题研究教师的培训
(1)理论培训:认真领会、学习课程标准,研读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书籍。
(2)课堂教学培训:观摩优秀课堂实录;深入课堂第一线进行指导;请教科研人员进行课堂指导。
2.共同研究新的教学思路、模式
(1)集体组织进行现场说课、备课。
(2)教师进行互听、互评课活动。
(3)对先行班进行指导、示范。
(4)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做研究课、示范课。
3.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年终总结
(1)个案分析、课堂随笔的积累。
(2)教学案例、课例的整理收集。
(3)阶段性经验交流研讨。
(4)进行案例、随笔、课例、论文等评比和交流。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20年3月——2020年6月)
对课题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召开课题总结会,举行音乐激趣教学展示课,推广先进经验。
(二)主要措施:
1.激发学生的情趣思维
情趣思维,是不受固有模式束缚而进行的有创造性的心理反应。就是鼓励学生以标新立异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促使学生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所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情趣思维的发展。
2.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
(1)巧设创新平台。了解和挖掘学生的激趣实践意识,运用这个平台,借助于联想、灵感等思维方式,加以组合,从而使激趣实践活动有可能变为现实。
(2)体会激趣的快乐。当学生体会到因为激趣实践而带来的成功和快乐后,他们将把追求成功作为学习动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创新实践,提出独特的见解。因此,学生更爱上音乐课。
七、课题研究基础
本课题组成员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均为教育教学骨干力量。课题主持人有较强的音乐教学能力。在工作中勤与思考与钻研,深知教育科研与学科教学的密切联系,并且经常自己撰写有关音乐教学的论文。论文反思及课等在市、区获奖。本课题组成员曾多次主持参与过各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八、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本课题组成员热心于教育事业,热爱孩子,他们有积极学习不断提高的勇气和信心,是精通业务,富有吃苦精神、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团队,具有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的能力,将采取深入调研,讨论;积极学习先进经验;通过小组研究、专家指导、实践探索、重复研讨、形成结论这一过程来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实现研究目标。《小学音乐激趣实践法教学探究》这一课题研究仍具有相当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认真学习的同时勇于探索和创新,摸索出一条培养学生激趣能力的有效课堂教学途径,使激趣教育的实施得以延伸和拓展。
九、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
2.典型的案例分析材料。
3.各阶段素质检测相关材料。
十、课题承担者科研水平及分工
课题主持人**,参加工作以来获得国家、省、市、区级教育教学奖励多项,所撰写的论文被刊登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多篇论文在评比中获奖。工作中能够更多地深入到教育教学一线中去,了解学校课堂教学实际与学生需求的差距,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有效课堂教学标准和评价体系的研究。多年来,她围绕中小学音乐激趣实践教学,进行了系统的、多元化探究。
课题组成员**,多次荣获市区教育工作者、优秀辅导老师、艺术教育先进个人称号。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实绩显著。有很强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能力,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发表。
课题组成员平均年龄46岁,业务能力强,具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科研有浓厚的兴趣。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分工:
课题主持人:**,中学一级教师,负责课题报告的撰写、资料汇集及整理工作。
课题组成员:**,小学高级教师,负责课题管理和设计课堂实践、理论探索和论文撰写。
1.激励教育:激励教育是以培养幼儿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创设各种情景,激发鼓励幼儿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之朝着所期望目标努力发展的教育过程。
2.艺术审美能力:本课题中的“艺术审美能力”是指3~6岁的幼儿在艺术活动中,感受美、发现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赫尔巴特的教学论:认为我们应高度重视兴趣对幼儿学习的重要影响,通过各种形象直观的教育课程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他的“审美兴趣”说,充分肯定了艺术教育的功能。
2.姚斯的接受美学思想:姚斯对审美经验的看法,艺术作品的本质在于幼儿的感受,强调审美经验在接受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审美经验的基本感受是愉悦,要从审美经验的创造、美觉和净化三个方面把握审美经验的特征。
3.李祖超的教育激励论:激励具有精神性。教育激励的精神性,既由教育激励的育人功能所决定,也由幼儿从事的学习活动是非生产经营性活动的特点所决定。
4.目标激励说。激励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积极探索,充满自信,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激发力量=效价×期待。激发力量指目标激发人的内部力量的强度,效价指满足幼儿需要的价值,期待指根据幼儿经验判断满足需要获得某种结果的可能性。对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看得越大,个体在活动中焕发的力量就越大。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评价
1.艺术审美课程的研究,可以引领教师不断学习和深入领会有关幼儿美术、音乐教育方面的新理念,并用新的理念来重新审视我们的艺术教育,为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出科学、有效的教育行为提供了很好的成长平台。为逐步培养一支有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的研究型的教师队伍奠定了基础。
2.艺术审美课程的研究,使得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材料都更加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审美感受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3.艺术审美活动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改进幼儿艺术教学的内容,使其更加全面、系统、有效,内容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了我园艺术特色课程的建构,为幼儿园幼儿艺术领域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实践研究经验。
四、课题研究的阶段进程
本课题的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
课题负责人带领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理论学习,完善研究方案的主要构想,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明确子课题的研究内容,起动课题研究文献检索工作,学习课题相关的研究操作方法,对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材料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回顾。
2.实施阶段(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
有了明确的研究目标和清晰的研究思路,课题组成员就主题的选择、建构和实施三个阶段分别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我们认为:(1)主题的选择。既要细致分析主题内容所包含的丰富的审美教育价值,又要深入了解幼儿现阶段的审美需要。只有价值和需要相吻合,主题的选择才是合理而有效的。(2)主题的构建。既要考虑到幼儿的审美认知经验(包括感受)的丰富,又要考虑幼儿审美表达(包括技能)能力的提高。(3)主题的实施。既能关注预成计划的有效实施,又能充分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自然、合理、有效地调整教育教学内容。经过多次的实践研究和不断地思考,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大量的调整,使其更加全面、合理。
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研究的教师越来越多。课题组负责人组织课题组核心成员对主题的类型、构建的主要路径、实施的有效方法进行了分析、梳理和总结。并将结果分发到每一位教师的手中,有效地提高了全体教师构建和实施主题的能力。在此期间我园教师有四十多篇论文、教学案例在全国、省、市、区获奖。多次接待幼教同行来园进行教学实践观摩活动。还将我们的经典教学案例,如“美丽的螺旋画”、“猴子商店”、“面跳舞”等与幼教同行进行交流,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这大大激发了我们研究的热情,使得我们更加精益求精,更加关注构建和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力求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发展。
3.总结阶段(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
本阶段主要是完善、提炼与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开展课题研究四年多以来,课题组积累了大量的鲜活的原始材料。课题组对照研究目标和预期成果要求,整理了适合小、中、大班开展的美术主题式课程、主题式音乐课程;整理了丰富而鲜活的过程性资料;整理了一节节成功的教学案例、一次次深入而有效的研讨记录,还有厚厚的获奖论文和案例、幼儿创作的生动的绘画、手工作品及再现的一个个精彩的音乐作品等。每一份资料都凝聚了课题组全体成员的汗水和喜悦。
经过课题组长期认真的研究,基本完成了原定的课题研究任务,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通过研究,本课题组得出以下一些基本的结论:
1.艺术审美课程内容,突出了学习内容的连贯性、系统性、审美性、层次性和有效性。
2.以审美认知(包括感受)经验为显性线索,审美表达(技能)能力为隐性线索的主题构建思路,很好地实现了审美认知、感受和表达的完美统一。
3.幼儿的审美创造绝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厚积薄发,因此,适宜而有层次的内容,能有效促进幼儿审美感受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4.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更加关注主题实施过程中幼儿的观察、思考和表达,为幼儿细致观察、积极思考、清楚而富有创造性的表达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
5.艺术审美课程研究,不仅有效地促进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建构,而且提高了艺术课程建构的水平和质量,对主题设计和实施的不断反思,促使教师持续地思考和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初步形成美术教学活动的方式――欣赏+创作,音乐教学活动的方式――欣赏+表现,使幼儿获得更大的收益。
6.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有效利用具有审美价值的家长资源、社会资源,可以提高主题实施的效益,增进教师、孩子、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
本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1.在探索和深入研究阶段形成的课程主题内容汇编
原教材比较重视内容的有机联系,多领域的整合,但对于幼儿创造性表达过程中的技能支撑有所忽视。在深入研究阶段有所改善,使得主题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层次更加分明。
2.《幼儿园教师课题论文汇编》――课题研究的大量阶段性成果在这里得到呈现,此本汇编中,幼儿教师、幼儿保健教师、保育员、园长等各类人员都有自己的收获,尤其令人欣喜的是一批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们在课题研究中,教育观念、教育技能、教育行为方面的提升和转变。
3.《课题研讨实录汇编》――这本汇编选取了课题组长期以来形成课题研究的实况记录。包括课题组核心成员关于主题建构的思考,课题实施过程中有关课例的观摩和研讨,课题组研究中期和结束后的交流,从中可以看到课题组是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的,教师是如何建构主题、实施主题、反思和调整主题的。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讨论
1.关于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的研究
在四年多的研究中,我们反复学习《纲要》,并对照艺术领域的核心价值,审视我们的主题内容、核心价值、设计理念,并对我们课程中的内容进行调整。
教育内容构建流程:
(1)价值分析:主题内容所蕴含的价值。
(2)幼儿的审美经验(已获得、需要发展的)。
理出内容开展的线索:
(1)审美认知、感受和表现线索的思考――显性线索。
(2)教学具、技能等层次线索的思考――隐性线索,两者有机结合,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设计更加合理,也更加适合幼儿发展的需要。
2.关于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研究
(1)选择开展的形式
・以专门性经典活动形式开展的集体教学;
・以渗透性主题活动形式开展的低结构活动;
・与其它领域的整合形式开展的活动。
(2)选择主体进入的方式
・创设情境……引发参与的兴趣;
・尝试探索……经验交流,提升总结;
・欣赏……大量的图片欣赏,引发兴趣;
・参观……从了解到深入;
・环境创设……收集资料,创设艺术氛围;
・开展游戏或综合活动……以任务的形式展开讨论。
(3)资源的有效运用
・家长资源的有效运用……以亲子活动、游戏的形式开展,营造家庭的艺术氛围;
・社会资源的有效运用……以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展开、整合、进行。
3.关于幼儿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的案例研究
幼儿在活动中,从审美认知到表达必须经历一个内化的过程。我们分别在实施过程中对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进行深入的研究。
(1)幼儿的观察能力。观察是获取丰富审美经验的有效途径,也是理解作品丰富情感和创造性表达的基础。
(2)幼儿的思维能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主要方式包括想象、比较和归纳三个方面。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可以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和情感体验。比较,可以加深幼儿对审美对象的认识和感受,了解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积累丰富的审美创作经验。归纳,可以将零散的审美经验按线索整理,为幼儿的创作提供思路。
(3)幼儿的表达能力。幼儿的表达分为两个阶段:审美认识感受阶段和审美创造阶段,审美认识感受阶段要关注的是幼儿的语言表达,审美创造阶段要关注的是幼儿的创造过程。
4.课题的研究与幼儿园发展的关系研究
课题研究的目标指向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而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志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技能的熟练、教育行为的适宜以及不断发展丰富的如何教的知识和能力,如何把握幼儿学的能力。在四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的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一支具有正确教育理念、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正在逐渐形成。
七、课题研究问题的思考
开展课题研究是幼儿园科研兴园的极好途径,但是,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和把握是一件十分复杂、十分精细的事情,需要十分严谨、十分科学的态度,在我们开展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着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这样才能把课题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和层次上来。
1.艺术课程的进一步研究
目前,我们的艺术活动内容虽然相对以前而言,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精彩得多,但是还不能涵盖所有的艺术教学内容,现在的状况是两者并存,教师自由把握。在下一个阶段的研究中,如何融合、全覆盖,是我们要深入研究、逐步合理解决的。
2.活动过程中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虽然我们一直在做,并对欣赏材料的选择、图片的呈现等相关问题也作了比较细致的研究。但是,教育是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关于教学内容是否适宜、教学方法是否得当,问题指向是否明确,工具材料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创作等等问题,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我们认为,只有细致而严谨的研究,才能带来高效的教学。
3.主题实施过程中幼儿的学习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幼儿的学习品质和社会性发展是每个领域都必须关注的问题,而且针对现阶段的孩子而言,它显得尤为重要。现根据《指南》精神,我们把它提出来,去深入地研究为幼儿健康人格奠基。
4.主题环境的创设与幼儿发展的研究
美的教育重在熏陶,环境的作用不容低估。在主题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孩子是环境的主人”这样一个理念。因此,在我们的环境中,到处都能看到孩子的影子。有他们收集的资料、他们创作的作品、他们活动的照片,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究竟获得了哪些发展,怎样做孩子的发展空间会更大?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们的心中,值得我们细细的思考,好好的研究。
我们的翘望:我们培养的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棵美的种子,有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良好的学习品质、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我们会为了这个愿望而再接再厉。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该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为教学中的不足而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课堂、乃或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因此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每一堂课进行回顾、梳理,并进行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要吸取的宝贵经验。每一堂课后,首先要侧重于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便及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思考的问题有:“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教学目标是否实现?重点难点是否解决?教学环节是否流于形式?教学中有没有关注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设计的学习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怎样将学习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并把快乐传递给学生?怎样才能确保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等等。找到问题后,我们再反思、探究和剖析,找到解决的办法和教学的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教学的新方案。从而不断强化自己有效教学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上到《京剧大师梅兰芳》一课时,以前我都只是让学生通过听音乐、看视频,学唱段等方式进行常规教学。但由于教学方式及内容较枯燥乏味,学生学得很不情愿,没有兴趣。经过课后反思,我决定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在几个关键教学环节采用以疑导学的方法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环节:你喜欢京剧吗?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是?你会唱京剧吗?不会唱的原因是?和唱通俗歌曲相比,京剧难以学唱主要在于哪些方面?你熟知的京剧演员有哪些?
人物介绍环节:梅兰芳是四大名旦之首,男人为何要取女人的名字(名字的由来)?为何解放前旦角绝大部分由男演员扮演?和现在一些舞台上男扮女装的演员(如李玉刚)性质一样吗?男旦与坤旦(女旦角)比起来有何优势?
听赏体验环节:梅兰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什么?最好听的、让世人争先学唱的名段是?欣赏《霸王别姬》选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演唱视频后,先后提问:该唱段描述了哪些内容?表达了虞姬怎样的心情?你听出有哪些伴奏乐器?仔细关注梅大师塑造虞姬角色时在口形、咬字、音色、音量、行腔、尾音、共鸣等方面演唱有何特点?你觉得梅派唱腔到底好在哪里?和李玉刚演出的同一唱段相比,哪一个更具有京腔京韵呢?并让学生试着唱一唱其中的一句,模仿其中的一招一式,体验一下当旦角的滋味。
拓展探究环节:梅兰芳为什么会那么红?他对京剧艺术的成就与贡献有哪些?为什么说梅兰芳的成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京剧表演艺术之外他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通过一连串问题的导引,整堂课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抓住,他们饶有兴趣地边思考、边欣赏、边探究,加上我在课前准备了丰富的音视频资料,学生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学唱段、学做表演也很主动地参与,对梅兰芳的钦佩之情溢于言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完全没有了之前听到上京剧课很不情愿的场景。
二、为教学中的瞬间灵感而反思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课后记录下自己上课的成功之处和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也很重要,这有利于收集、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如:“哪个教学环节安排很巧妙;哪个问题的提出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理解教学难点;哪个做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才能;哪个教学素材的引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
如在“乐坛新曲”一课教学中,我通过视听相结合的欣赏方法引导学生欣赏郭文景为创作的《御风万里》,由于此曲是交响序曲,曲子较长,结构复杂、音乐素材内容丰富,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初上时,我在分段介绍聆听各音乐主题这个环节,让学生边看谱子边听音乐,由于一些学生对乐谱不熟悉,识谱很难跟上旋律的流动。在我内心为此而纠结时,忽然一个闪亮的念头出现:能否在课件的乐谱上用彩色荧光笔跟着旋律线同步流动呢?于是课后我赶紧记录下这个想法,经过反复试验,在课件里采用了一种“擦除”的方式,插入了彩色半透明的色条覆盖在乐谱上,并计算好和音乐主题同步进入的时间和速度,当音乐主题播放的时候,彩色半透明色条也随之进入,和音乐同步提示着乐谱的对应位置,使学生看起来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识谱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主题音乐的印象,对熟悉和学唱音乐主题起到了很好的帮助。由于准备充分、设计合理,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事实证明,教师及时记录下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及想法,对于改善和提高教学方法有很好的作用,有些资料日后也可作为教研的第一手素材,如再加入案例分析,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加以阐述,就可以成为很有教学研究价值的文章。
三、为学生的独到见解而反思
当今的中学生创新思维很活跃,他们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独特的见解和精彩的回答,甚至是妙语连珠。这种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感受,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课后将其记录下来,进行认真的甄别、补充与完善,可以作为以后教学的宝贵资料。
如有一次上到《欧洲古典音乐(交响乐)》一课,在介绍交响乐队时,就有学生提出:“老师,中国民族乐队里专门有一组弹拨乐器,而西洋交响乐队里没有,那西洋的弹拨乐器为何不成组地放入交响乐队中呢?国外的弹拨乐器都有哪些?分别分布在哪些国家呢?”我当即表扬了这位同学思维敏捷,并给他们做了相关讲解:西洋交响乐队是几组用共同材质构成的乐器组成,如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他们更讲究产生同质性的音色融合,只要是同一个组群,音色就是接近的,浑然一体的;但弹拨乐器由于材质与音色个性太过鲜明,大多作为色彩乐器按曲子的实际需要加入交响乐队。而中国民族乐队则是以演奏方式来分组,如拉弦组、弹拨组、吹管组、打击组等,中国音乐里的音色呈现的是多元化,不仅富于特质,而且是丰富而独立的,这也形成了我们的听赏习惯和西方人有明显不同。课后,我对学生提出的精彩问题又做了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地在亚非欧和拉丁美洲等民间音乐几课中,特别介绍了外国的一些有特色的弹拨乐器,并让学生听辨比较其音色的特质和不同,为以后的教学做好准备。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头脑中总会有一些“奇思妙想”。我们教师应当为学生竖好梯子,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对他们的做法给予赞赏和激励,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也拓宽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可谓是“两全其美”。
四、为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而反思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科书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但并非是必须照本宣科的文本,事实证明,照本宣科是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的。音乐艺术发展到今天,经典作品层出不穷,教材难免挂一漏万,加上学生的基础各不相同,不能适应同一个标准的教材,而编著不同层次的教材又不现实,所以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补充、拓展和延伸是很有必要的。但这必须是在深入钻研、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周密思考下进行,并在课堂实践教学中进行检验和逐步完善其科学性,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如在《大西北民歌》一课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增加播放电视连续剧《血色浪漫》中西北民歌对唱的视频,让学生真实地感受西北民歌的特征和魅力,从而培养了学生对学唱民歌的兴趣,加深了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印象。在《走进》一课中,加入了札木聂等藏族乐器的介绍,欣赏了藏族农民舞蹈团为庆祝青藏铁路开通表演的春晚舞蹈《飞弦踏春》(堆谐),以及关于“人皮鼓”和“天葬”风俗的歌曲《阿姐鼓》《天唱》等内容,加深学生对歌舞音乐的印象和思考。在《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一课中,加入了关于贝多芬的传记电影《复制贝多芬》和《永远的爱人》里关于童年挨打、失聪后演奏《“月光”奏鸣曲》以及《第九交响曲》首演等内容的欣赏,使学生在加深对贝多芬了解的同时,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互动环节中也有很精彩的参与和表现,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实践证明:通过在音乐教学中创造性地增加一些课外精彩的教学内容,并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可大大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怎样进行自我反思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贯彻实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正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师和高职院校都在开办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有的院校将钢琴即兴伴奏的内容融入钢琴课程中,没有独立开课)作为学前教育的专业核心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拟就当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市场需求分析
中国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同时带来的是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新生代的父母更加重视婴幼儿的培养和教育,学前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与机遇,对于幼儿教师新的时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其基本理念是“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在“能力为重”的理念中要求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也指出:“高校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更加注重教学的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选择性,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深化课程教材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市场的需求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都指明了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学生特点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一般从艺术生中吸取,但由于录取时更加侧重文化课,所以相对音乐教育和表演的学生音乐基础要薄弱得多,入学后培养方向的不同、课程设置的差异导致其他相关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的不足,导致学习的难度增加。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并不是都有一定的钢琴基础,有很多学生是以其他器乐或者舞蹈为主专业方向考进大学,所以学生的钢琴水平参差不齐。多数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研读的专业并不了解,对于课程的认识不足和自己能力的不自信都成为其消极怠学的理由,实践机会少也是造成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一个重要原因。
三、教学方法改革与思考
(一)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正确
教师首先要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要结合学生将来的就业来制定相关的教学训练内容,然而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比较侧重理论教学,对于学生自己的编配能力、移调能力、分析作品的能力要求不够,实践性的训练很少,很多学生课后即兴伴奏的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另外,作为未来的幼教工作者,能够胜任幼儿园的教学工作才是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很多的教师在教学中教授的知识面过宽,运用的和声编配过于复杂,过早过多地要求使用重属、附属和弦,讲解和训练的曲目过大过难,这些都是不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教师在教学和训练中应更加有的放矢,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儿歌的编配与弹奏,正副三和弦、属七和弦的应用及一升一降内的大小调移调练习等上面。
(二)教学形式灵活化
目前比较常见的是集体课或小组课教学,这种形式的优点是组织起来比较容易,可以很好地按照教学计划来安排每节课的内容,教学进度容易把握。局限性则表现在:第一,学生的相关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比较薄弱,直接在课堂中笼统地讲解和声连接、编配的原则等,不利于课堂时间的安排,教学效果也不佳;第二,学生课下练习布置的作业,容易受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影响,只有课下勤加练习的学生才能对课堂讲解的新知识融会贯通;第三,教师的教学和对学生的要求多停留在弹奏上,对弹唱能力的锻炼较为忽视或者从未涉及和要求。
根据以上较为普遍的问题,解决的思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考虑改革:
第一,教学的形式可以以集体大课和小组课相结合,将相关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如乐理、和声、视唱练耳等知识放在集体大课上,大课着重解决共性问题,教师作示范讲解,在教学进度的后半段,还可将幼儿园的实例教学案例放到集体大课中进行情景教学。小组课根据钢琴程度的差异对一个教学班进行分组,课堂上主要抽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根据布置作业练习时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小组课的教学安排在数码钢琴教室进行。具体做法:首先可以安排一定的课时组织学生们到幼儿园进行观摩学习,并根据幼儿园的教学计划让学生们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并在集体大课中进行展示,然后师生一起讨论、点评。大小课相结合的好处首先体现在课时的分配上更倾向实践,所有的理论知识学习和课下训练最终都要体现在幼儿园课堂设计的这一实践环节,通过这样的做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让学生通过到幼儿园观摩和进行课堂设计了解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重视课程的学习和课下的训练;另外在大课讲解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即兴伴奏的原则和理论,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在小组课中更详细地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知识的运用能够得到教师直接的指导,教师在小课上也可以更好地对钢琴程度不统一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因为有更为充足的时间,所以得到个别指导的学生人次会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可以浑水摸鱼的念头,也从另一方面督促了学生课下的练习。
第二,弹唱能力的训练要始终贯穿在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中。“弹”指的是即兴伴奏的编配和弹奏,“唱”指的是自弹自唱或者边弹边唱,当前学前教育的即兴伴奏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教授和训练学生对和弦编配的环节,对于弹唱能力的训练不够重视,有的教师甚至不做要求,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根据实习和应聘面试的情况来看,具备弹唱能力的学生大多受到用人单位青睐,所以提高学生的弹唱能力应是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改革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考查、考试方式侧重实践性
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是一门较为灵活的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课程,其考核的方式更应该侧重于实践,根据学前教育的特点可以将考核形式和方法制定如下:(1)平时成绩占40%,此项成绩根据学生课堂上回课的次数和质量评出,回课内容为每个章节知识相关的课下作业。(2)期中考试占30%,此项考试以集体观摩的形式进行,学生自选曲目进行自弹自唱的节目表演。(3)期末考试占30%,此项考试以幼儿课堂设计的形式进行,要求学生用弹唱的方式模拟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时间为5~10分钟。这样制定的想法是在重视学生日常的练习和基本技能的积累的同时,追求趣味性更强、方式更为灵活的考试形式,最终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会”到真的做到“学以致用”,为胜任将来相关的幼儿园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