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抛锚式教学的案例

抛锚式教学的案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抛锚式教学的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抛锚式教学的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程序设计课程;抛锚式教学;案例导学;任务督学;知识迁移

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理论性强、知识点多, 抽象且语法结构繁杂。目前的教科书大多以概念、数据类型为前导,以语法为主线展开论述[1],教师若简单地按课本顺序开展教学,学生往往在课程前期不知所学知识的用途,而且需要记住许多枯燥的理论概念和语法细节,从而深感入门困难,降低了学习热情和兴趣;而在课程中后期,强记的理论知识和语法要点又大多已遗忘,难以应用于编程设计。同时,因为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很难全面兼顾。所以学生和教师普遍反映该类课程难学、难教。为此,笔者根据该类课程的特点,引入了一种“案例导学、任务督学、重视培养迁移能力”的抛锚式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该教学改革能大大降低程序设计的学、教难度,帮助学生在有限学时内很快掌握实际编程方法。

1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学习情景,使教学建立在生动的真实事件或问题情景的基础上,通过师生间互动交流与探讨,使学生亲身体验从识别学习目标、提出学习目标到实现学习目标的教学过程。抛锚式教学的核心要素是“锚”,“锚”就是指在真实的情景中创设问题所依靠的故事情节[2]。我们可以将教学过程中建立并确定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件形象地比喻为“抛锚”,锚固定了,整个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也就像船被锚固定那样而确定了。

抛锚式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就是所谓的“锚”。这种案例,应该包括内容与形式的真实性,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真实性[3]。通过将日常生活情景中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特性融入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是抛锚式教学中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学习伙伴,他们不但要为学生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要提供一个“脚手架”[4],使学生有充分的学习上升空间,在学习和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已确定的“锚”所提出的学习任务,能在学习内容上起引导作用,在学习过程中起督促作用。

抛锚式教学的知识迁移是十分重要的。实现知识迁移主要是指让学生将主动构建的知识用于其他相似的情景并解决相似问题的过程。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可以强化学生自觉应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体现知识迁移的效用价值。

2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案例导学、任务督学与知识迁移

2.1案例导学,语、算同步

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采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关键是要引入案例教学[5],用合适的案例作为“锚”,用案例引出问题,围绕案例及解题过程,对算法思路、编程方式及相关的理论概念、语法知识加以整合,进行同步传授讲解[6]。

传统教法将授课重点放在基本语法上,程序实例只用来说明或验证语法规则,与此不同,案例导学是以“案例问题解题”为主线[7],强调围绕案例对语法理论和编程设计方法进行相对集中的传授,寓抽象难懂的理论概念于形象熟悉的前导程序案例,从而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将相关语法知识在讲解算法特征和程序设计方法时自然带出,加强语法知识学习的针对性,识、记率提高,对程序设计起到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达到使学习者的理论知识与编程能力同步提高的教学目的。

2.2任务督学,分层促进

“案例导学”能较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而“任务督学”不但能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还能体现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方向和内容上的引导作用[8]。其实施方式是任务前置、难度分层。

任务前置是指将一个学习单元的作业提前在前导案例演示完毕时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能带着问题和任务去听课、学习,用探究问题和完成任务来激励学生,使他们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增加主动性。

难度分层是指由教师参照案例进行扩展、变形和深入,提出2~3个难度层次渐进的任务,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兴趣选择一个去完成,或在课程开始时就布置几个难度不同的大任务,并将其分解成多个阶段性任务,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完成,最终进行合成。分层的难度要视学生水平而定,目的是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让学有余力者不会因任务简单而降低学习兴趣,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通过努力完成任务,不会畏难而退。

任务前置和难度分层的学习方式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由于学生是带着任务和问题学习,他们对老师在授课中有意省略或无意遗漏知识点的发现率会大为增加,在讲课结束前,老师留出讨论时间,各层次学生提问的质量大幅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更强,提问的人数比以往也有大幅增加;教师在解答时,可引导和鼓励学生自行看书和参考资料寻找解题答案,增强其成就感,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自主学习。

2.3知识迁移,拓展学习空间

教师对所用案例的总结,即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编程或解题的方法和步骤,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必要途径[9]。只有引导、鼓励学生拓展性的思维,才能开阔他们的学习空间,帮助他们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抛锚式教学中,促进学生在学习上的有效合作和适当运用激励、表扬都能加快知识迁移的过程。通过将学生按计算机水平的高低搭配分组,让学生按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则注重突出小组作用,以此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激发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使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息息相关、荣辱与共,促进小组内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和知识迁移的速度。通过学生的互教互学,既解决了教师难以兼顾全面的问题,又培养了一批学习尖子和骨干。

3实例介绍

现以“Visual_Basic(VB)语言程序设计”的首堂课为例简要介绍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其教学目的和内容为:激发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兴趣,理解一些较抽象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理论概念,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方法和简单编程。教学步骤参见图1,所选案例的运行界面如图2所示。

(1) 运行、演示两遍案例。案例中的字幕“欢迎探秘”在两个图示按钮的控制下能以自动和手动两种方式左右移动。

(2) 先根据教学目标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能力和兴趣任选一题完成,要求带着问题听课、思索、寻找解题方法。以能上机正确演示为完成标准。任务一:参照案例,将字幕改为以手动方式上下移动;任务二:以手动方式使字幕产生缩放效果;任务三:用自动方式使字幕不但能缩放,且能在界面上随机飘动。这三个任务的难度是分层递进的:参照案例举一反三,通常能完成任务一;任务二稍难,但知识点在教材的本章节能找到;任务三最难,相关的知识点会跨越到后续章节,在引用案例时仅介绍出处,需要学生自学。

(3) 提出问题。整个画面是怎样做成的?为什么字幕能移动(动画效果)?要学的VB程序设计与此有什么关系?如何实现等。

(4) 导出相关知识要点。介绍对象、对象来源、对象三要素等知识,引入类、控件、界面等较抽象的理论概念,介绍工具箱及其使用。

(5) 讲解解题方法。介绍动画的形成原理,通过观察运行界面直观介绍前台界面、后台指令集及其关系,再介绍代码窗。并让学生学会使用简单指令和属性赋值语句等,掌握简单的编程方法。而后再次运行程序,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思考,最后总结形成初步的算法思路及步骤:①确定要完成的工作;②设计界面;③设置对象的属性;④选定启动程序的事件;⑤在代码窗设计事件过程;⑥调试及运行VB程序;⑦保存文件。

(6) 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通过上述直观展示和剖析,学生能很快对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特点、概念、运行机制等建立起感性认识,消除对编程的神秘感,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再顺势引导、启发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任务挂钩,促使他们去思索、扩充案例的功能,确定任务的选择。兴趣和任务会使学生跃跃欲试,激发他们提出各种疑问,并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实践编程,学生能在实验课完成任务,为以后的学习内容打下较好基础。

4新模式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4.1兼顾传统讲授方法

传统的程序设计课程讲授基于教材,重点在设计语言本身,注重原理、语法知识的系统性;抛锚式教学则基于实际问题,注重实用性、应用性和编程能力的培养。两者各有特点,不能偏废。因此要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在以案例引出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学主线介绍编程方法的同时,注意将传统教学与抛锚式教学结合起来,保证算法和语法的传授相对集中、完整与连贯。

4.2注重案例的挑选和组织

合适的案例是该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精选的案例不仅要生动有趣、学生常见,还要使相关的语法、算法易于集成整合,以保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案例可以是针对某堂课或某一章节的,也可以是贯穿一个单元或整门课程,并随着教学进程不断进行扩充和完善。不同专业的学生,老师可为其选用与专业相关的不同案例,也可有意识地选用部分学生的作业。若案例挑选得当,整门课程的内容就能有机地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4.3突出理论及实验课的不同重点

该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以算法讲授为重,上机实验则以程序调试和语法验证为主。围绕解题算法介绍的语法概念须择要点讲解,不必过细,可将验证过程和深入理解留待学生上机时进行。借助机房的集成开发环境,学习并掌握语法要比课堂讲授少了许多枯燥和抽象,但教师一定要注意总结和传授验证语法的方法。

5结语

抛锚式教学模式较适用于程序设计类课程,它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帮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较快掌握该门课程,迅速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的程序设计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龚沛曾,陆慰民,杨志强.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简明教程[M]. 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J D Bransford, L Darling-Hammond. Preparing teachers for a changing world: What teachers should learn and be able to do[M].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2005:358-389.

[3] 刘洋,钟志贤. 论抛锚式教学模式[J]. 江西教育科研,2005(2):9-11.

[4] 徐延宁,汤小红. 案例教学理论基础探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38-40.

[5] 美国温特贝尔特大学认识与技术小组.美国课程与教学案例透视[M]. 王文静,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7-40.

[6]Erskine J A, et al. Teaching with case[M].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Westen Ontario, Schoo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1981:20.

[7]E L Laurence Jr.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cases: A guidebook[M]. Chappaqua:Seven Bridges Press, 1999:44-50.

[8] 刘琦. 案例导学与任务督学相结合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4):108-111.

[9] Merrill Harmin. Inspiring active learning: A complete handbook for today’s teachers[M]. Alexandri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 Curriculum Development, 2006:117-120.

Anchored Instruction for Programming Courses

LIU Qi, LIU Zhi-qi, XU Yi-yi

(Department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uzhou 545006, China)

抛锚式教学的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抛锚法;探索;实践;教学

高职目前面临的生源压力和就业形势,要求我们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科特点,开创各种创新的教学形式。加强高职学生专业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促使高职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需求。在《硬件与系统维护》课程中,实施抛锚式教学方法后,对于学生来说,在项目制订、实施过程中能学到很多课本上根本无法学到的知识和体验。对于我来说,通过对抛锚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我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课堂组织、效果评价都有了新的认识,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一、抛锚式教学的教学环节。

1. 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 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 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 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抛锚式教学在硬件与系统维护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近二十年以来,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于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而抛锚式教学正是把学生置于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的探索构建知识,并通过师生和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高职计算机专业的《硬件与系统维护》课程,是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另行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由于硬件发展与系统更新速度较快,另外,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病毒的泛滥,系统维护的难度和复杂度日益加强,对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采用常规教学模式,由于该课程内容的发散度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会被漫长、枯燥的课堂讲解消除掉,并造成动手能力较差,知识的连贯性不够的局面,更难形成知识的迁移和熟练的实际应用、操作能力。抛锚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学内容和进程是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

三、抛锚式教学在硬件与系统维护课中的实践应用

(一)、教学的抛锚环节

1、根据课程的内容与要求,创设相关情景。

情景创设,是建构主义的四大要素之一,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构建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以及媒体的选择与利用,还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建构情境的创设,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考虑到学校有专用的系统维护教学机房,我为学生设置了如下情景:现在学校老师办公室电脑数量已超过1000台,但由于使用的原因和病毒、恶意软件的侵害,很多老师的电脑出现了问题,严重影响了日常办公及教学,并导致专业老师的维护工作量很大。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能凭自己的特长,成立课外维护小组,并与各教研组结对,帮助教师进行硬件和系统的维护。此情景一旦创设,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我又进行情景的扩展:我们能解决学校老师电脑的系统维护,也同样可以给同学、朋友、亲戚的电脑进行系统维护,这是一项非常有成就感、令人自豪的事。

此情景的创设,要求学生不但有一定的硬件基础,也必须有系统及常用软件的安装、维护知识,它基本上把《硬件与系统维护》这门课程所要求的、分散的任务有效地联系起来。

2、根据特设情景,帮助学生制订项目计划。

此环节,是任务抛锚的重要阶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要求学生根据情景要求,自行确立学习的内容、方向,并制订相应的项目计划。为此,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项目计划表,要求每个学生根据现有的认知水平,对情景的要求进行项目规划。 

图1  项目规划表(局部)

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所需的相关专业知识及工具知识与工具的获取方式时间与进度安排希望达到的效果

在此过程中,我努力做好“搭建脚手架”的工作,为学生提供援助并进行正确的引导。如在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时,通过鼓励学生到老师中走访和发调查卷的方法,了解教师在日常使用电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安装什么系统和工具软件,从而使任务的设计更符合课程教学的要求和实际需要。在项目计划基本确定后,专门用4课时的时间开设讲座,向学生讲述如今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发展及系统安全性的问题,使学生对项目的要求有了基本的感性认识。

3、改变教师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作用。

当任务抛锚后,就要进入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阶段,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老师的角色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学生的项目计划表,对学生进行的分组,组成3-4人的小团队,并使课堂组织形式变为松散型,要求每个团队要有人员分工,也要团体合作,共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任务。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供一个专用机房,让学生进行资料查阅、软件下载等工作。我欣喜的发现,大多数原来在上课时经常打瞌睡、开小差学生表现积极;许多学生忙碌地在上网机房和维护机房之间来回跑动;一起为问题争论、为成功欢呼的场面层出不穷……

4、引入WEBQUEST的教学理念,把镶嵌性教学作为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

学生在具体实施项目计划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教师的主要作 用是主动加入到各团队中,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我同时引入了WEBQUEST的教学理念,收集了上百篇的相关文章放到学校网站上,并提供了20多个网站地址,供学生查阅和下载软件,以避免同学们在网络探究过程中漫无目的。

5、对教学效果进行多角度评价

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主体、评价手段和评价方法应做到多样性,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与教师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每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

当课程进程进行到60课时后,各个团队基本都完成了项目任务。首先我让各个小组进行了项目展示,并由团队代表综述了项目实施过程,并对本项目进行自我评价。在此基础上,我专门设计了2课时的互评主题课,让学生对其它小组所装系统进行比较性评估。许多同学都是第一次组装电脑、安装系统和软件,对于老师来说,应看到他们成功的一面:已经完成了项目任。但也应该发现问题:如硬件拆装时,有不规范的行为并存在安全隐患甚至导致硬件损坏;系统安装后没得到很好的优化;软件安装不合理等。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记录每个团队和个人的学习过程,并在最后,对每个团队的项目成绩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指出好的一面和不足之处。

四、抛锚式教学法在实践中的体会

在《硬件与系统维护》课程中,实施抛锚式教学方法后,通过教学的抛锚、实施与迁移等环节,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来说,在项目制订、实施过程中能学到这么多课本上根本无法学到的知识和体验,是他们开始时万万没想到的。许多成绩偏差的学生在这次教学过程中,态度积极、表现出色,同学们对他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精彩表现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相信这会使他们增强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正面影响。对于我来说,通过对抛锚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我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课堂组织、效果评价都有了新的认识,积累了可贵的经验,也为今后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黄寿孟. 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J]. 科技资讯 , 2008,(30)

抛锚式教学的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 大学英语 课堂实践

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当今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要求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我国的建构主义理论为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抛锚式教学概述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最主要的教学

方法之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教学),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抛锚式教学也被称为情境式性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其第一个特征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是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的主体,不同学习者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平等交往、合作学习;其第二个特征是以“情境为中心”,源于现实世界的活生生的情境是学习者进行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的平台,这种情境是与学习者的精神世界融为一体的;其第三个特征是以“问题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解决每一个真实的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意义建构的过程,一个个真实的问题是学习者思想汇集的中心和焦点。由于每一个真实的问题的解决不仅要基于每一个学习者的经验背景,而且也需要运用多种概念原理,因此,"问题中心"的情境教学要求弱化或打破不向学科间的界限,强调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与整合。

抛锚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⑴ 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⑵ 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⑶ 自主教学――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②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⑷ 协作学习――建构主义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形成并捍卫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同时又能尊重其他人的观点并与他人共同协商与合作,共同构建意义。因而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就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过程进行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冲突、碰撞、补充、修正,加深每一个学习者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⑸ 效果评价――抛锚式教学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因为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教师只需要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在教学的具体进程中,这些构成要素或环节彼此之间没有固定的顺序,电本必被包罗无遗。在实际教学中,这些要素或环节往往是整合为一体的。

二、抛锚式教学案例

以笔者讲授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第二单元的“Cultural Differences(文化差异)”一文为例:

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围绕“Cultural Differences(文化差异)”这一教学内容,去搜集、查阅任何与文化差异有关的话题(确定与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抛锚”), 每个小组提供一个不超过5分钟的演讲稿(确定媒体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鼓励学生使用媒体技术直观、形象地把自己选定的问题表现出来)。

接着教师把全班54人分为6人一组,总共9组。每组学生中有成绩好的,也有基础差的。在组内确定话题,由组长负责,确定每个学生在组内的个人的职责。包括收集资料,编辑演示文稿,讲解文稿内容。组内成员根据各自特长分工合作,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经过在图书馆和Internet上查阅资料以后,其中有4个小组的同学通过合作制作了不同文化方面的课件。每个小组向全班讲解该组的演示文稿,教师将每组编号,由其它小组给予评分。评分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在向全班同学演示课件前,教师提醒大家注意观察和分析该课件表现的内容及其特点。A组演示了中国饺子与意大利饺子的饺子馅和包法有很大的差异,意大利饺子馅儿是用豌豆泥做的,饺子的形状像一顶草帽。B组展示了中国园林建筑物和地中海式建筑物,D组演示的是基督教徒用餐前做祷告,伊斯兰教徒在一天特定的时候祈祷。F组演示了中国的山水画和欧洲的油画。

播放后立即让同学们进行讨论。一位学生说,建筑物具有民族特色,另外一位同学说建筑物反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经过同学们热烈地讨论,大家认为文化差异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宗教、文学、艺术、建筑、饮食、服饰等等都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教师对同学们的发言表示赞许,同时也在文化差异方面也提出了一些补充:文化是社会的“非理性”因素,由于民族区域生态环境不同,文化积累和传播的不同,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不同,各个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难免产生误解、冲突或更为严重的后果。

三、结语

抛锚式教学的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法;微积分基本公式;应用

一、为学生设置“抛锚”情境,主动“设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情况,合理预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考虑应设立什么样的“锚”,如何搭建“脚手架”等问题。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有不同的问题呈现方式。有些内容,可以采用设置悬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抛锚”

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是能够预设优质的“锚”,而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把握最佳教学时机,适时“抛锚”。因此,教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抛锚”,设置难度适中的问题。实践证明,高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设置太难的问题会使多数学生思考困难,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第二,适时为学生搭建“脚手架”,教师要在学生遇到难以解答的问题时给予适时的提醒和帮助,但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引导者,要努力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切不可越俎代庖。因此,搭建数量适中、各层高度分布均匀的“脚手架”显得尤为重要。

三、紧抓焦点问题,引导学生“起锚”

抛锚式教学过程中,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产生是依赖于学生是否参与了主动建构及建构的程度如何。为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启迪和质疑,促使学生抓住焦点问题,引导学生起锚。引导学生起锚可以通过采取个别交流、小组交流、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等方式,以问答形式讨论本节课都学习了哪些知识点,重点是什么,学习的困难点是什么?在解决此问题时,思路是什么,具体方法步骤有哪些?

四、在“微积分基本公式”讲解中合理使用“抛锚式”教学法

笔者正是依据这些原则,在讲授“微积分基本公式”这节课中,采用“抛锚式”教学法,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复习提问

(1)上节课的两个实际问题,曲边梯形的面积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是怎么求的?

(2)定积分的定义及求定积分的步骤是什么?

(3)用定义法求定积分10x5dx

2.以实际问题引例为“锚”,合理向学生抛出

引例:列车快进站时必须减速。若列车减速后的速度为v(t)=1-13t(单位:km/min),问列车应在离站台多远的地方开始减速?

根据引例,教师给出以下问题供学生分小组讨论:

(1)列车停下来的时间是多少?

学生:v(t)=1-13t=0,得出t=3(min)。

(2)列车从进站减速到停下来所走的路程是多少?

学生:由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得出s(3)-s(0)=30v(t)dt,因为s(0)=0,所以s(3)=30v(t)dt。

(3)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与速度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s′(t)=v(t),则s(t)=v(t)dt=(1-13t)dt=t-16t2+C,由s(0)=0,得C=0,所以s(t)=t-16t2。

综合(2)和(3)得出s(3)=t-16t2|t=3=3-16×32=1.5(km)。

(4)从这一案例的求解可以看出,函数v(t)的定积分30v(t)dt,与它的不定积分v(t)dt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求函数的定积分可以转化为求函数的不定积分。

接着,教师再次质疑:是不是任意函数的定积分都可以转化为函数的不定积分去求解呢?

若函数F(x)是连续函数f(x)在区间上[a,b]的一个原函数,即F′(x)=f(x),则baf(x)dx=F(b)-F(a)

此公式称为微积分基本公式,也称为牛顿―莱布尼兹公式(Newton Leibniz Formula)。

然后,教师给出例题和习题,讲解规范格式,展示了用微积分基本公式计算的优越性。

抛锚式教学的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软件测试; 教学模式; 改革;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11-52-02

0 引言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软件产业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在软件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软件测试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成效直接决定了软件产品的质量。软件测试行业日趋规模化和规范化,用人单位对软件测试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长。因此,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成为众多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新热点[1]。然而,很多高校开设的软件测试课程不能满足市场对软件测试人才的需求。学生只是学会了书本上条条框框的理论知识,而在实践中遇到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软件时,仍然不懂活学活用。因此软件测试课程也应与时俱进,引入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和教学模式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1 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

1.1 软件测试课程简介

软件测试是一门迅速发展的新兴学科,是计算机软件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等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计算机软件开发与测试、软件测试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软件测试课程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工程等课程的基础上,熟悉软件测试岗位的工作职责,了解软件测试的方法、原则、规范和管理,掌握软件测试工作流程、测试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软件测试教学存在的问题

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模式是指:软件课程教学的总体设计。它是一个完整的功能体系,包括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计划、进度的制定,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和实施,课程考核的方法和手段等等[2]。本部分将对传统教学模式包含的各部分进行讨论,分析目前该课程教学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1.2.1 教学计划及进度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都是在大三下学期开设软件测试课程。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黑盒/白盒测试用例的设计技术和测试自动化工具的使用。由于该课程学习过程过于短促,加上学习内容拘泥于书本化,所以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大部分学生对该课程的印象如过眼云烟,没有留下多少记忆。即使是学习特别用心的学生,所学到的也仅是书面的内容,掌握的也只有软件测试的基础理论知识,极度缺乏实践环节的经验,当进入企业后,仍然无法圆满完成一个软件项目测试的实际工作。

1.2.2 教学方法及手段

目前高校开设的软件测试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与其他课程一样,即课堂讲授和实验室实践相结合。这种教学方法属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首先,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完全属于一种被动式的学习,学习效果不好;再有,实验室实践环节只是设计简单案例的测试用例,与公司/企业需要测试的大型软件相差甚远,在测试方法、测试过程和测试文档要求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因此,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2,4]。

1.2.3 考核的方法及手段

传统的软件测试课程的考核方法及手段仍然是采用试卷命题闭卷考核的方式。而软件测试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这种考核方法只能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并不能考核出学生对软件测试技术掌握的情况。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远远比一次考试的最终结果更能体现出学生真正的水平,所以这门课程的最终成绩也不能由最后一次的笔试结果来决定。

2 软件测试教学模式的改革

根据企业对软件测试人员技能的实际要求,我们对教学计划、课程设计、教学方式的实施及考核方式进行了调整。

2.1 教学计划调整

教学计划一改以往一学期学完软件测试所有内容的传统做法,分阶段完成对该课程的教学。这样一方面使学生以循序渐进地过程学习该课程,印象更为深刻;另一方面,学习的内容除了书本上的基础理论之外,还包括了丰富的实践内容。

在学生学习完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后,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软件测试概论这门课,让学生对软件测试的基础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理解;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通过抛锚式教学法开设综合测试课程,让学生掌握有关自动化测试工具的使用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第三学年开设一门完全是以实训为主的课程,让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环境平台下的测试方法,并根据对需求规格说明书的分析,自动生成测试用例,这将是软件测试的一种趋势。

第四学年让学生到跟我院合作的企业去实习,真正掌握软件测试的实践技能,以适应市场发展的真正需求。

2.2 教学方式采用“抛锚式”教学法

传统的做法是介绍软件测试的理论,以简单的案例进行说明。由于内容本身抽象,缺乏足够的实践,使得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且不会活学活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学习内容的变化,我们采用了案例抛锚和项目抛锚两种教学方法。

第一,采用案例抛锚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主要应用在教学计划的第一阶段,即软件测试概论和综合测试阶段。选择好的案例对帮助学生理解软件测试技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根据案例的难易程度,将案例和软件测试理论与技术相结合,把案例分成基础案例和综合案例两种[3]。例如在学习《软件测试概论》中白盒测试、黑盒测试技术时,应尽量选择简单的基础案例,让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测试的方法上而不是案例本身上,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测试技术的原理。在学习综合测试的时候,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些比较复杂的综合案例,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来解决较为复杂的测试问题。通过团队进行的整个测试过程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综合案例测试的工作流程、实施细节及注意事项,又可以促进学生沟通与协作的能力。在综合测试的整个过程中,还需要应用到各种自动化测试工具, 包括WinRunner功能测试工具、LoadRunner性能测试工具、TestDirector测试管理工具等,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真正的测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采用项目抛锚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主要应用在教学计划的第二阶段,即在软件测试实训过程中使用。在学生掌握了软件测试的相关测试技术之后,需要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环境下的软件测试中。因此,该阶段的学习内容主要以对项目的测试为主,选择的项目必须有不同的软件和硬件要求以及特定的配置环境,这可以让学生提前适应实际测试工作的流程,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所学的软件测试理论知识和测试技术综合应用的能力。针对每个具体的项目,按照软件测试的三个主要阶段(测试计划、测试用例获取、测试有效性度量),充分将软件测试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对不同环境下项目的测试,找出软件测试技术各阶段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达到软件测试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

2.3 校企合作

为避免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应使学生尽可能早地了解市场的行情,以掌握市场所需要的各项测试技能。因此,非常有必要让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合作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第一,请企业的专家给教师、学生进行技术讲座或市场信息的宣传,让教师和学生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以及学生需要掌握哪些技能[3],使得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与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合作。争取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参与企业软件测试实习并获得就业指导。

第三,与企业合作进行外包测试。

2.4 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分数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核成绩占50%。而期末考核由试卷命题闭卷考核的方式改为独立完成一个实际软件项目的综合测试,以此更能考核学生对软件测试的综合能力。

3 结束语

本文对“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探索,通过调整教学计划并采用“抛锚式”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新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多层次、应用型、复合型软件测试人才为目标,全面加强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一致。

参考文献:

[1] 周元哲.“软件测试”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22:16-17

[2] 聂静,吴琳.探索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方案[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z2.

抛锚式教学的案例范文第6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 学习环境 医学心理学 教学模式

一、引言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gy)是一门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和规律,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交叉学科。该门课程既需要心理学原理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解能力,又需要较强的心理学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需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深刻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思想能够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建构主义认知方式服务于医学心理学教学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思想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几个要素。

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思想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渗透

(一)情境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体现

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通过精心创建一种既能与学习目标相一致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或事件中亲身体验,通过真实情景的再现,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交流与协作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体现

医学心理学的教学设计不仅要突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心理实践技能和解决心理健康等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

(三)意义建构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体现

医学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都具有抽象性和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并不代表要机械性地重复与记忆,启发诱导学生发现心理学的相关规律、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自我认识是医学心理学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

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医学心理学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目前,比较成熟的三种教学模式可以被应用到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Scaffolding instruction)

支架式教学是基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而提出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提倡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概念框架,以便于发展学生对知识意义的深入理解,通过支架作用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医学心理学》课程中的《心理学基本理论》《个体心理》两个章节涵盖的知识点既是心理学原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又和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以学生实际发展水平为基础,以潜在的发展水平为目标,在“最近发展区”内开展教学。例如,认知过程中的感觉是学生在课前就已经理解和熟悉的心理活动,围绕感觉为学习主题,将学生引入到一定的体验当中,如一起讨论吃糖吃到后面不觉得甜了,反而感觉到酸是为什么;看到伤心的场面时,觉得悲伤的曲调特别好听,摇滚音乐特别刺耳,看到高兴的场面时则相反,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深入探索和讨论,主动获得对感觉规律的理解,从而达到对感觉规律概念的主动建构。

(二)抛锚式教学模式 (Anchored Instruction)

抛锚式教学模式提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应建立在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要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医学心理学》课程中的《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与治疗》等章节的教学就可以具体应用抛锚式教学模式中的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可以呈现学生都关心的内容,如人际交往、恋爱、性心理等方面出现心理与行为的偏差的咨询案例,激发学生兴趣,教师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的原则、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协作学习,师生进行广泛地讨论、交流,修正并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咨询案例的理解,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到知识,而且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训练,从而达到认知建构的目的。

(三)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注重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比如《医学心理学》课程中的《医患关系与沟通技巧》教学,可以采用人际关系理论讲解,也可以使用图片和视频了解人际关系类型和人际吸引的表现,还可以创设大学生和医护工作者常见的人际沟通情境。对同一个知识点,用这种随机进入模式进行教学,从不同侧面进入教学,以不同方式给学生呈现同一知识点,能够使教学显得生动活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达到教学促进学生认知建构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国愉,冯正直,刘云波.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医学心理学教学观和教学模式 [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5(4):11-13.

[2]杨悦,刘卓.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研究 [J].教育教学论坛,2014,28 (7):165-167.

抛锚式教学的案例范文第7篇

刘彩霞(1989-),女,汉族,山东省威海市人,教育学硕士,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比较教育学专业,研究方向:教师教育比较研究。

摘 要:建构主义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初期,经过三个世纪的发展和演变,它逐渐形成了其独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并因创新性的揭示了学习的本质而成为学习理论中的“显学”。本文拟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尝试阐述它对英语教学、学习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它在英语学科中的应用,从而为建构主义及英语学科找到有机的结合点,以期为将来建构主义的学科应用做一铺垫。

关键词:建构主义;英语教学;应用

建构主义最初可追溯到“十八世纪初建构主义的先驱”――冯・格拉斯费尔德在《新科学》中“诗性的智慧”这一阐述,之后,康德“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以及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也是培植建构主义的哲学土壤,自20世纪60年代皮亚杰提出发生认识论才真正催生了建构主义的产生,后来在维果茨基、奥苏贝尔、布鲁纳等多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一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建构主义理论因为有其独到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并较好的揭示了学习本质而成为学习理论中的“显学”,堪称“教育中的新认识论”。

一、建构主义理论与英语语言的学习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结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发展,也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与情境联系紧密的自主操作活动,在此过程中,知识、内容等不能被训练或被吸收,而只能被建构,被利用的先前知识并非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提取,而是也要根据具体实例的变异性受到重新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对语言学习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学习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建构。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为中心,认为英语学习不仅是获得语言知识,更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结构。学习一种语言归根结底来说是为了运用语言为人类服务,英语也不例外。如果迷失了这个终极目标,学习再多的语法词汇也无异于缘木求鱼。

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英语教学范式

(一)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强调应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其理论基础来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建构主义者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为形象化比喻,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不断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到发展的前面。

(二)抛锚式教学

美国Vanderbilt大学认知与技术课题组(1992)提出了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教师将教学的重点置于一个宏观情境中,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问题被形象比喻为“抛锚”,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仅仅聆听关于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三)随机进入教学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一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同一事物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即所谓“随机进入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派之一的“认知弹性理论”。这种理论反对传统教学机械地对知识做预先限定,而是鼓励学习者自身对知识进行多种方式的表征,通过构建观点的“马赛克”和由概念和案例构成的多维非线形的“十字交叉形”来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四)自上而下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教学中“自下而上式”提出的教学模式:首先呈现教学的整体性任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完成总任务所需的子任务。其优点是学生能注意到知识是围绕关键概念的网络结构组成的,但在教学实践中要避免全面否定“自下而上式”的做法,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条件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三、建构主义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发挥师生积极性、主动性,注重创造性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学生和老师的双重积极性应同时并重,既重视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也要充分调动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或者“多边活动”;正视知识传授-强化-记忆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人才培养的利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善于挖掘素材,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深入探索问题,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的理解引向纵深。

(二)把灵活运用英语语言知识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设定贴近生活、符合学生兴趣的学习内容

建构主义强调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的最终目标。教师在学生英语听说学习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从而为学习和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创造条件。建构主义强调教学内容要选择真实的任务,教学过程中语言材料和教学活动的选择应充分反映学生所熟悉的生活。

(三)创设情境,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不断变换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应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中的语言材料,为学生创设栩栩如生的教学情景,把刻板的教学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真实情境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英语教学法是达到英语教学目的的有效手段,它能够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四)运用多元化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建构主义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认为教学评价不仅要看学生对所学知识或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表现及行为表现等情况进行考查。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语言听说能力、语音水平及学习兴趣、态度、策略、合作精神等不易量化的因素进行评价,评价可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之获得成功感。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教学观对当前我国英语教学改革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的确有着深刻的启示。语言作为一门实践课,其能力的获得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决定因素在于学习者自己,他们的知识建构活动直接决定着英语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建构主义由于分支不同,理论“着力点”各异,教学模式也呈现多样化,本文只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对于如何对建构主义进行更有效的解读从而构建出符合我国国情又便于操作的教学模式,最终优化我国英语教学、促进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跨越式发展,仍是摆在我们面前有待深入探讨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唐志钦.建构主义教学范式下的英语教学设计[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1):10.

[2] 丰玉芳.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7):33-36.

[3] 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6.

[4] 蒋荣萍.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抛式实验教学模式的设计[J].大众科技,2008(3):125-126.

[5] 何克抗.建构主义一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中)[J].科学课,2004(1):46-47.

抛锚式教学的案例范文第8篇

关键词:案例式;项目研究式;复合式教学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58-02

一、引言

对于编程类、装备类的课程,由于其综合性、系统性较强,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按章节授课、知识点不够连贯。传统的教学一般采用按章节组织教学内容、逐章节授课,往往会导致知识点分割,如“EDA技术与PLD设计”、“单片机原理”课程,一个基本的程序涉及多个章节的内容,如“气象电子装备”课程基于实际气象电子装备展开教学,是一门系统性极强的课程,上述课程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往往是每个知识点都掌握了,但综合起来就不会应用。(2)只讲对的、忽视错的。通常的教材都教授对的知识,按照书本的要求逐步实现,肯定能完成课本上的示范实验,但开展综合性实验时,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可由于课堂上没有教授过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就会手足无措,不知道从何下手。因此,有必要研究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体现“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教学目标从“知识为本”向“能力为本”转变,授课方式从传统的填鸭式“知识传授”向教授“知识获取”能力转变,教师承担的角色从教学的“主演者”向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引导者”转变,以提高编程类、装备类课程的授课质量。

本文主要结合编程类和装备类课程的特点,研究案例式和项目研究式相结合的复合式教学法在本科课程教学中的综合应用。

二、基本概念

1.案例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就是通过实际问题的描述、假设、分析与解决,演示理论与方法的应用过程,着重理论与方法的实际应用,而不拘泥于理论和方法的阐述,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主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结束。

2.项目研究式教学法。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环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3]。国内外教育专家在此理论上提出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凯兹博士推创出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它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或设计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即项目研究式教学模式[4],是吸取了支架式和抛锚式教学法的优点而得到的,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实施步骤和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