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宏观经济税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税收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财政政策的一种,是指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任务,选择确立的税收分配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它也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所定义的税收政策是指为促进企业R&D投入,提高企业的R&D投入强度所采取的一系列特别税收措施的总和。从微观企业的角度而言,对R&D的定义通常采用OECD的弗里斯卡蒂手册( Frascati Manuel 1994) 的标准定义。R&D支出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经常性支出(current expenditures), 包括微观企业里研究部门人员的工资薪水、研发过程中所耗费的变动成本支出等;另一类是资本支出( capital expenditures) , 包括企业的R&D设备购置、建筑更新建设的支出。
二、税收政策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的传导机制
国际上有关税收政策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主要有三种机制:
(1)减免税政策。政府从应付所得税额中扣除部分或者全部的R&D支出。加拿大、意大利、韩国、荷兰、挪威、法国、日本、墨西哥、葡萄牙、美国和西班牙等国实施的是所得税减免方案。在实际计算可从应付所得税额中扣除的R&D支出时, 可以采取依据R&D支出总量的方法计算,也可以采取依据R&D支出增量的方法计算。在依据R&D支出增量计算扣除额时, 计算R&D支出增量的基期值可以用以往数年的移动平均值计算得到, 选取某一年份的R&D支出作为基值。将当期的R&D支出与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基值相比较。可以每隔一段时间重新选定基期。或者选取某一年份的R&D支出/销售额作为基值( 美国), 如果当期的R&D支出/ 销售额大于基值,就可以享受税收扣除。由于税收政策以外的其他因素会影响R&D支出,为了避免基期的R&D支出过于偏离常年平均值,可以选用数年的平均值作为基值。在依据R&D支出总量计算扣除额时,政府不仅补贴了企业新增加的R&D支出,也会补贴已经发生的R&D支出,因此政府花的钱中有一部分不会对企业增加R&D支持有激励作用,但依据总量的方法对政府和企业来说更利于操作。开展大规模的R&D活动的大企业更倾向于基于总量的方法, 他们认为, 基于增量的方法没有考虑到研发活动具有遵循企业和产品周期的特点, 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如果企业业绩不佳, 就不可能在R&D预算上保持向上增长的势头。
(2)应税收入抵扣政策。政府允许企业从应税收入中扣除比实际R&R支出更多的金额。英国、澳大利亚、比利时、丹麦、奥地利和匈牙利等国实施的是应税收入抵扣方案。在实施应税收入抵扣方案是,也同样存在是依据R&D支出总量还是依据R&D支出增量计算抵扣额的选择。
(3)加速折旧政策。由于用于R&D活动的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等固定资产的收益将在以后各期获得,按照收益成本匹配原则,这些固定资产应该在以后各期记提折旧。到1999共有10个国家提供不同程度的加速折旧的优惠政策,允许企业在第一年将用于R&D活动的机器设备全额记提折旧, 或者在以后数年内加速记提折旧。折旧费是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扣除项目之一,税法允许加速折旧,使固定资产最初使用的几年折旧费增大,减少应纳税所得额,从而减轻最初几年的所得税纳税义务,缓解了企业因购置固定资产造成的现金短缺困境。但加速折旧只能改变资金回收的速度,不会减轻企业的总税负,税负前轻后重,有税收递延之利,相当于政府给予一笔无息贷款。由于加速折旧可使企业提前收回投资,从而加速了固定资金的周转,可以促进企业用加速收回的资金去购买更先进的设备或选择更好的投资方案,这样就促进了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
为提高加速折旧的政策效应,应该注意加速折旧的时间安排。对于存在减免税优惠的企业,应避免将加速折旧安排在享受减免税优惠期间,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将不能利用加速折旧的好处,从而使这种激励措施的效应大大降低。国外学者曾用一个具有不完全竞争性的动态生产结构模型,对墨西哥、巴基斯坦和土耳其等国的税收政策影响生产和投资效应进行了评估,他们的结论是加速折旧方法在促进投资与技术进步方面比更一般的降低企业税率的激励形式更具有成本有效性。
摘要:以供给学派理论为切入点分析我国增值税转型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探讨增值税转型改革对我国微观层面的企业和宏观经济增长及市场环境稳定的影响。分析我国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的效应。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供给学派;必要性;效应
1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增值税转型改革就是从生产型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其实质就是扩大抵扣范围,即允许抵扣当期购人固定资产所含的进项税额。我国现行增值税在保证财政收入的及时入库和稳定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增值税作为我国税制体系中的主体税种之一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固有的弊端,从经济层面来看抵扣范围狭窄不利于刺激企业投资,从政治层面看为政府提供了“印钞机”导致众多的经济犯罪。鉴于此,增值税转型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供给学派的核心观点就是减税,为此供给学派为我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固定设备的更新,从而有利于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每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能够产出更多的商品和劳务,降低了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供给学派认为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好坏,更多的取决于“供给方面”,即企业是否有活力,是否有投资的积极性。
2我国增值税转型的必要性
从国内外的经济环境看,“华尔街金融风暴”导致全球经济减速,外需急剧收缩。出口受到重创。同时国内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国内出现经济的周期性回调都反映出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面对我国目前内外夹击的经济形势,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增值税转型无疑是雪中送炭,在供给方面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将是巨大的,巨大的投资乘数效应将会弥补转型后政府财政的税收收入,提高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带动企业固定设备的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从而带来较高的就业率和生产率,最终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消除这次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阻碍。
客观地说,增值税转型的契机已成熟。经济过热的风险悄然降温之际。减税呼声中的全国范围内的增值税改革已浮出水面。我国目前减税呼声此起彼伏,国内外减税潮流为增值税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上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所得税等备受期待,这些减税政策无疑比政府投资更能够促进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和效率,在金融危机肆虐的关头更能带动经济的增长。
此外,我国目前的财政承受能力也为增值税转型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完全可以消化增值税扩大抵扣范围所减少的收人。在2003年到2007年五年的时间里,我国财政收入连续上了几个台阶,较轻松地实现从2万亿元到5万亿元的大幅度跨越。同时,新企业所得税巳于2008年1月1日在全国实行,增值税全面转型也错开了企业所得税这项大的税制改革,大大减轻了财政压力。
3我国增值税转型的效应
从供给学派的观点来推断,在我国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具有拉动投资的效应,对微观层面的企业和宏观层面的国家经济都会产生深远的意义。
3.1增值税转型改革对微观主体的影响
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对全国范围内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彻底抵扣固定资产所支付税金,这一转型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影响最为剧烈。对劳动密集毅企业的影响较为平缓。
同时,增值税转型对不同规模企业所产生的意义有着天壤之别。适用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对象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改革后这些纳税人的增值税负担会普遍下降,而规模小、财务核算不健全的小规模纳税人(包括个体工商户),由于是按照销售额和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且不抵扣进项税额。其增值税负担不会因转型改革而降低,因此需要相应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扶植小规模纳税人健康成长。
3.2增值税转型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从供给学派的观点来看。增值税转型对宏观经济的意义表现在增值税转型后,有利于企业增加投资。而投资的增加有利于生产率的提高,生产率的增长导致了更多产品的供给,而更多的供给会导致更多的需求和消费,当消费和投资的增加会增加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增加会带来经济的增长,因此增值税转型会带来经济的增长和市场环境的稳定。
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是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反过来,增值税的转型也会对宏观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增值税转型后。固定设备购人方可用进项税额抵扣销项税额,间接降低固定资产取得的成本,提高企业盈余水平,这将带来企业所得税的增加和投资拉动GDP两方面的正效应。从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试点政策的实施情况来看,根据8005年统计数据显示,东北地区国内增值税收人为955.8亿元,而增值税转型试点直接影响东北地区增值税收人减收32.36亿元,占东北地区全年国内增值税收人的3.3%,只占全口径税收收入的1%左右,并没有造成税收收入的大幅下降,实际上税收总量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速。
3.3增值税转型对市场稳定的影响
用菲利普斯曲线来分析宏观市场的稳定,可以发现增值税转型对于宏观市场稳定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首先从失业率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增值税的转型从总体上会降低企业的固定资产的投资成本,促进企业的投资的增加,而投资的增加则代表着更多生产单位的出现,从而增加了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降低了失业率。另一方面,随着企业固定设备的更新换代,对于劳动力索质的需求也会上升,也许在现阶段来看对于失业率并不会起促进作用,但是从长期来看随着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并不仅仅会是对失业率有促进,同时还会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并且会促进我国生产方式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过度。因此,从整体上来说。增值税的转型不仅仅是给我们带来失业率的下降,而是在失业率下降过程中,带来了劳动力素质的上升。
[关键词]房地产调控;反思;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0041-02
1 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再认识
1.1 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概念
房地产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从宏观上对房地产业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控制,促进房地产市场供需总量、供需结构平衡,实现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管理活动。从调控体系上可将宏观调控分为政策调控和战略调控。房地产宏观政策调控,是从经济角度,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与土地政策等措施对市场行为进行经济性约束。房地产宏观战略调控,是从法律和行政角度,对房地产市场环境与房地产市场系统全局进行引导和规划。
1.2 房地产战略调控与政策调控的主要区别
调控手段差异。政策调控是对房地产市场行为等进行经济性约束和惩罚,对市场失误进行纠正,对市场失灵进行补充,对市场失效进行调整。战略调控是对房地产市场行为进行引导、惩罚和制度安排,具有强制性和法律性。
调控目标差异。政策调控旨在对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进行调节,维持市场短期局部的稳定,协调发展房地产投资市场和消费市场。战略调控旨在制订房地产发展规划、房地产市场战略调整,维持房地产市场总供需总量平衡,促进其平稳健康发展;同时优化供需结构,保证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
1.3 房地产战略调控的必要性
战略调控有利于调整房地产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当前我国发展房地产业主要从总量上加大房地产业投资,由于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国民经济过分依赖于房地产业。而战略调控是从结构上对房地产业进行调整,提高房地产业的增加值,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实现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战略调控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我国城市化进程缓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城市化与房地产业发展不协调,而政策调控仅调控区域性和短期性市场波动。战略调控则是从整个房地产市场出发,制订房地产长期发展规划,实现房地产业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战略调控有利于协调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只是盲目地追求房地产开发,而忽视城市规划,造成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不协调。政策调控只是用经济手段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而战略调控则是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的约束性,从而更好地协调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2 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主要问题及反思
(1)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本身的问题。一是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失灵问题。其一,宏观调控政策滞后性。宏观调控政策从制定到实施需要一段过程,包括问题的发现、调控政策的制定、实施。而市场的易变性、波动性会使得政策无法执行,形成滞后性。其二,宏观调控政策灵活性较差。宏观经济政策是面向整体市场,解决短期经济问题。而房地产市场是区域性较强的市场,易造成部分区域适应性差。即使各地方政府依据中央政策制定地方调控细则,也只是一纸空文。另外,还可能由于政策制定者对市场问题把握不准。其三,宏观调控政策执行不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部门利益与地方利益冲突、调控细则歪曲调控政策、政策执行者不作为、政策执行不到位等。二是房地产宏观调控失效问题。其一,宏观调控政策经济约束性失效。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因为利用土地、货币、财政、税收政策等对违反市场行为者进行经济性惩罚。在实施惩罚过程中,会因“寻租”、“招商引资”政策、经济惩罚力度不够使得执行大打折扣,造成投资回报远大于经济性惩罚,致使政策经济性约束性失效。其二,宏观调控政策片面性。综观我国已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皆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或现象。其三,宏观调控政策作用时间短。我国宏观调控实施后,会在短期内产生一定效果,之后问题会更严重,主要是因为宏观经济政策仅在短期内影响部分房地产市场主体行为。
(2)房地产宏观调控引发的问题。一是房地产市场环境问题。其一,宏观调控使房地产市场经济环境更加恶劣。一方面宏观调控使得房地产投机回报率增加,投资炒房和囤房盛行,房地产市场俨然是住房投机市场而非消费市场。特别是大量制造业资本或者其他重要实体经济资本投资楼市,加剧了市场投机行为。另一方面宏观调控使得开发商大建高档住房,而高档住房成交拉动房价,使得中端房价也跟随上升,中端住房出现泡沫。因此,调控使得房价越调越高,住房越来越困难,房地产市场环境变得更加恶劣。其二,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法律环境受到质疑。我国房地产宏观政策效用大减,2006年的国八条和国六条实施后,房价出现短暂回调后又升到较高水平。使得人们质疑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多次调控表明,房地产宏观调控并不能引领房地产市场走向、改变房价走势及保障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权利。二是房地产市场系统问题。其一,房地产市场投机预期高涨。宏观政策调控使得房价不跌反涨,投机者信心高涨。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投机者)“买涨不买跌”,于是投机者看涨预期形成,大量投机资本进入楼市,房价越炒越高。其二,我国房地产市场住房投资功能强于消费功能。目前楼市投机盛行,政府宏观调控不力,使得购买住房主要是为投资而非消费。宏观调控使得购房者购房越来越困难,消费市场逐渐萎缩,投资市场成为主流。其三,投资者与消费者矛盾更加激烈。一方面是开发商与消费者的矛盾,征税增加开发成本,而开发商会将税收纳入房价,将赋税转嫁给了购房者,房价越高,购房越困难,开发商与购房者矛盾僵化。另一方面是投机者与购房者的矛盾,如为抑制投资,提高税率,但同时增加了自住、投机购房者的购买成本,可投机者掌握大量资本,并不受其影响,他们只需投资回报率大于银行或其他投资回报率,就不愿退出房地产投机市场,反而使自住需求减少。结果造成一方面投机者拥有大量空置房,另一方面购房者又买不起房,于是二者矛盾愈演愈烈。
3 完善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新思维
3.1 继续改进和完善我国房地产宏观政策调控
(1)弥补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不足。第一,重视对宏观调控效果评价,制定更加准确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准确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解决政策失灵问题,宏观经济政策要适时、针对性地执行,严格执行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第二,加大宏观调控政策配套措施,提升宏观调控执行力。执行力关系到效果与目标的差异。要力求避免执行力大打折扣、宏观调控政策执行不作为的现象,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执行,努力构建宏观调控政策监督体系。第三,着重分析抑制住房需求的弊端,积极引导住房需求。
(2)完善房地产宏观政策调控机制。第一,完善税收政策调控机制。税收的重要功能是使收入、生产要素再分配。对房地产征税,主要应增加住房投资成本,而不是增加住房消费成本。目前我国住房税收调控既抑制投机,也增加住房消费成本,由此引发住房难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对住房持有和住房流转交易分别设计征税。只有增大持有投资住房的税收成本,才能抑制投资投机行为,即让投资房地产的收益小于成本,才会抑制投机。第二,完善土地出让机制,最大限度地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我国土地现行的“招拍挂”出让机制,造成了房价的不断提高,建议在操作上可以采取商品房等用地沿用现行的价高者得的招拍挂方式,保障性住房的土地出让而采取应价低者得。商品房等用地最高价招拍挂,可以实现土地效率最大化,并且可将这部分资金再投入保障房建设,以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难问题。
3.2 逐步启动和发展我国房地产宏观战略调控
(1)从战略调控的现实意义上正确引导我国住房需求。一是正确认识住房需求与住房需要,需要且有支付能力才构成需求。因此,购买住房的需要并不等于住房需求。实际上,我国楼市多数住房需要都被错误地理解为住房需求。二是引导中国住房观念,“安居乐业”是指有居住权而非住房所有权。因此,只要能满足居住,租房也能实现“安居乐业”。三是年轻人要认识到购买住房是一种奢侈而非必需。根据房价收入比4~6倍的国际经验,我国的房价收入比大多在10倍以上,再加上CPI的持续高涨,使得年轻人住房和资金购买力下降。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工资较低,短期内难以承担高房价。因此,购买住房只是一种奢侈而非必需,只有当改善住房需要变成需求时,住房才由奢侈转为必需。
(2)从战略调控的理论基础上,保障我国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消费权利。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难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由市场解决,社会问题由政府解决。因此,完善住房商品房分配制度,努力满足住房改善需求和住房投资需求的住房消费权利。更要加大保障房建设和完善保障房分配制度,努力建设以消费功能为主,投资功能为辅的房地产市场。并且实行透明、公开和动态的保障房分配制度,设定保障标准和进入退出机制设计,即无购买商品住房能力时,中低收入人群自动进入保障房分配;当有能力购买商品房时,又能主动退出保障房分配。还要扩大舆论影响,即从舆论上严惩不符合保障房人群却购买保障房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黄烈佳.房地产宏观调控目标分析[J].产业观察,2006(4).
关键词:宏观经济管理控制体系经济发展
前言:旧的宏观调控面临经济的改革出现了诸多的不适应,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只有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但如何进行改革成为困扰相关部门的重要难题。
1.经济管理职能的强化
1.1 宏观调节
为了维持经济增长水平的平衡发展,避免失业率上升、控制通货膨胀在一定的范围内,国际收支平衡而采取的一种手段,主要是财政、金融手段的运用,进行一定的结构控制和调整。从我国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我国的宏观经济调节上仍存在着一些顽疾有待清除,主要呈现在:货币供给量控制状况不是很好,常常受到来自各方压力的影响;其次是调节手段只对部分群体有效,而对部分经济主体则无法发挥作用;再次,我国的财政赤字现象仍旧是较为严重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财政手段的发挥。类似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政府的宏观调节功能就无法进行,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
1.2 稳定社会收入的公正性
宏观经济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对社会的分配保持其公正性做出贡献,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利益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单一化呈现多元化的形式,贫富差距有所增多,尤其是在发展较快与部分落后的城市之间。与此同时,我国财政、税收等部门在维护社会收入分配公正方面所起的作用则显得不足。主要表现在,在我国尚未形成以源泉征税与收入义务申报制为中心、以贯彻税收法制为基本原则的现代征税制度,征税的标准也不够统一,造成大量的偷税漏税现象,严重威胁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我国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极小,而这离不开部分企事业单位承担了部分福利与保障职能有关,但要想覆盖全部人员,该制度仍存在着一定的限制,这对很需要社会福利的人来说是不公正的。市场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为了抑制这种现象继续扩大,维护社会经济环境的稳定,政府的宏观调控显得非常重要,必须承担起维护收入分配公正的职责。
1.3 提供公共服务与墓础设施的职能
在未来的金融市场上,市场机制所要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但仅靠市场来提供是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的,尤其是部分公共与设施。类似的案例在世界各国都有体现,美国的信息统计部门主要是针对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并在整理后将其公布于众,我国在此项的服务明显落后发达国家;还有我的教育文教费用呈现上涨趋势,但是九年义务教育仍未得到普及,从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政府的职能在改善公共服务的现状方面有待改善和加强。
1.4 维持社会的公序良俗
市场机制的引进,竞争现象明显,但是竞争规则却不是很令人满意,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为阻碍竞争、破坏公平交易的事件屡见不鲜,因此,对维护社会市场竞争机制和公平竞争,必须建立专门的部门进行该方面的改善,这对于今后的经济发展和改革相当的重要,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
1.5 对市场领域的划分极为重要
政府与市场的职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不够明确,哪些应该交给市场去自行调控,哪些应该由政府控制,整体保持政府的宏观调控,对于部分垄断的行业以及大部分公益的事业应该采取政府控制和直接规划的方式,为了保证直接规划领域的效率,也必要在价格设定及收费体系方面适时进行调整。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更应该注意法律措施的完善和相关政府执行的方向加强管理,促进宏观经济管理控制体系的作用发挥。
2.宏观经济管理的调控手段
根据我国的经济特殊性,采取合适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在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选择上,可以采取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的方式,直接调控就是由政府控制主要的部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该类调控正在逐渐减,间接调控的作用越来越大,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2.1 价格控制
价格是由市场自行调控的,但是在部分行业,尤其是生产和服务领域,为了保证基础的公共供给,防止部分企业为了获取经济效益,利用自身的垄断地位牟取暴利、危害他人,也为了保护经济发展中的弱小群体,政府对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行直接确定和间接影响的行
政性价格政策.,主要涉及的行业包括主要食品、公共交通、水电气、邮政、卫生保险、农副产品、汽油、以及烟酒糖茶等方面。价格的调控是要遵循市场的规律,按照市场发展的原则进行的,所有的价格控制都要遵循市场的趋势和经济发展的周期,而且要定期进行审查,以便在控制的力度和范围上及时地做出调整,减少价格政策带来的扭曲和失误。
2.2 国家投资
我国一直采取的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其表现在各行各业,在投资领域,国家投资仍占有很大比重,而且随着新兴产业的出现,为了扶持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国家也应积极参与相应的投资,达到促进经济结构的变化。
2.3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管理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为主要的作用是促进经济的长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不断完善,财政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预算支出、政府投资、税收政策、财政补贴和公共债务等手段,这些手段按照发展的需求必须由政府直接掌握,始终体现着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宏观的调控政策的基本意图。
2.4 货币政策
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我国货币政策最主要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进而促进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管理控制体系调控的首要目标是保持币值的稳定,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会出现新的问题,出了应急措施的改善,更要嘉庆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和管理,加快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将经济增长的目标放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实现经济质的飞跃。
总之,要根本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
参考文献:
[1] 张晓晶. 当前宏观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体制根源[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8, (04)
摘要:宏观税负问题是国家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的核心内容。本文首先介绍了宏观税负的基本概念,然后从经济和政府两个方面分析宏观税负的影响因素。最后指出,经济因素是影响宏观税负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政府是税收的支配者,是影响着税负水平的主观因素。税收制度与监管是保障因素。
关键词:宏观税负经济因素政府因素税收制度与监管
一、 宏观税负简介
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的总体税负水平。理论界把宏观税负分为三个口径,小口径的宏观税负是税收收入占GDP 比重,中口径的宏观税负是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大口径的宏观税负是政府收入占GDP 的比重。宏观税负的高低,表示政府社会经济职能和财政功能的强弱,是政府制定各项具体税收政策的重要依据。
二、 影响宏观税负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的最根本因素。因为税收来源于同时期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宏观经济总量的大小,可供分配的社会剩余产品的数量直接决定了税源的量度和税基的广度。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对于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对于教育、医疗、娱乐、餐饮、福利等公共产品的需求也迅速提高。在我国,公共产品主要是由政府提供,一方面,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政府为了取得足够的财政收入,必然要提高宏观税负水平;另一方面,纳税人为享有更好的公共物品,也会逐渐提高纳税意愿,从而推动宏观税负水平的提高。
2.产业结构
不同产业有着不同的盈利水平,向政府提供的税收数量也不同。如果盈利水平高的产业占国民经济总额的比重较大,那么税收总额就会相对较高。反之,税收总额就会相对较低。在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下,经济发展受自然条件的束缚,税收缺乏弹性,而当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加大时,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因素极大推动GDP增长,加大了税收的弹性,促进了税收总额的提高。
(二)政府因素
1.国家职能
一般情况下,国家的职能范围越广,宏观税负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在自由市场的条件下,国家的职能主要是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国家安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凯恩斯主义的盛行,政府参与到经济活动中,负担起调节经济,管理经济的任务,极大地扩大了国家职能。职能的扩张要求更多的税收来支撑,从而引起了宏观税负的增长。
2.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的形式多样,主要有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入、非税收入和债务收入等,税收收入的比重占财政收入比重的不同必然影响到税负水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本质上是一个提供公共物品的部门。因此,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很大一部分用来提供公共物品,来满足人们的公共需求。在一些欧美国家,因为政府提供了很高的福利,必然要较高的税收收入来支撑。
(三)税收制度与监管
税收制度设定的严密与否会影响税负水平的高低。税收制度的不完善能够使企业获得合理避税的机会,从而使实际税率低于名义税率,税负水平降低。
税收制度既定,税收监管的能力也会影响税负水平。如果税收征管水平较低,则会使税收流失严重,偷逃漏税的现象就会增加,实际税收收入就会减少,宏观税负水平降低。相反,则可以足额征收税款,节约税收成本,相对提高宏观税负水平。
三、结束语
以上是影响宏观税负水平的三大因素。总体来看,经济因素是影响宏观税负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只有保证经济处于较高水平,才是税收增加的原动力。政府是税收的支配者,是影响着税负水平的主观因素。而税收制度和监管则是保证税收有序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安体富,岳树民.宏观税负影响因素分析.税务与经济.1999.04.
[2]陈莉.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现状及对策.财贸经济.2002.10.
[3]郭建.税收、政府支出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6.01.
关键词:经济增长率;宏观税负;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检验
一、引言
宏观税收来源于国民收入,是国家进行决策,维持和平与稳健发展的主要收入来源。宏观税负的基本数理模型可以表达为MTB=T/GDP(T为宏观税收收入;GDP为国内生产总值)。税收在调节攻击与需求关系以拉动经济增长的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从而引出了税制优化理论。国内外学者对宏观税负对经济的影响做了颇多研究,但观点不一,主要有三种。第一,适度的税收能促进经济增长。例如:Scully分析了美国1929至1989年联邦州和地方税收占GDP比重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结论:在宏观税负超过23%时,美国经济增长率下降[1]。这引发了一系列思考,研究税负与经济增长关系可能会得到一个最适税负值。第二,税收负担会抑制经济增长。供给学派的拉弗所创的拉弗曲线说明了过高的宏观税负水平会打击生产者的积极性,从而抑制经济的增长。Marsden找出10对人均收入大致相等但宏观税负不同的国家的数据,发现低税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比高税国家大。[2]我国学者马栓友利用我国1979~1999年统计资料进行税收与经济关系的回归分析,得出结论:税收收入每增加1 000元,GDP大约减少2 300元,过高的宏观税负水平会对经济起抑制作用[3]。第三,税收负担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不显著。如崔国森等[4]等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实证了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均认为我国宏观税负对 GDP 增长仅具有微弱影响。
二、浙江省宏观税负现状
本文采用浙江省各地区生产总值(GDP)指标来衡量其经济总量。另指出,宏观税负概念理论上并非是狭义中理解的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而应该是实际上政府行为给市场、企业和居民带来的影响以及负担,也就是大口径宏观税负。但是考虑到数据可获得性以及计算的可行性,本文采用中口径的宏观税负衡量指标,即采用上述税负基本数理模型宏观税收收入(财政收入)与GDP的比重作为衡量指标。首先说明一个背景,1994年中国进行分税制改革,确立了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并且划分了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分别征收国家税和地方税。本文的税收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1、浙江省宏观税负相比于全国的情况分析
通过公示MTB=T/GDP计算出浙江省税负和全国税负。
如图一所示,浙江省宏观税负普遍低于全国宏观税负平均水平,说明浙江省税负在全国范围相对较低,基本小于10%,而全国税负基本高于10%。并且,图中可以获知浙江省税负和全国税负都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1994年到2012年,浙江省总税负增长率为182.1146%,超过了全国总税负增长率108.4878%。
2、浙江省宏观税负特点及浙江经济发展结构分析
19年间,浙江省地方财政收入增加了3346.6,增长率为3536%,全国财政收入增加了112035.4,增长率为2147%。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额为31976.05,总增长率为1189%。全国生产总值增长额为471272.2,总增长率978%。具体如表一。
从图二看出,1994年到2012年,浙江省宏观税收增长率普遍超过经济增长率,只在1996年、2002年和2004年例外。在1997年到2002年期间,宏观税收增长率远远超过经济增长率。在2008年之后,金融危机爆发使得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宏观收入增长率回落,与经济增长率几乎持平。
我国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对第一产业采取税收优惠政策,从上表二看出,除了第二产业这个主要产业外,第三产业迅速崛起,逐渐成为跟第二产业不相上下的支柱产业。浙江省平均宏观税负在10%以下,而第二产业小口径税负达到15%,远高于浙江省平均宏观税负。
三、浙江省宏观税负和经济增长的协整检验
1、变量的设定和数据的选择
本文为了研究浙江省地区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地区宏观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浙江省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率两个对应方面来研究。本文采用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衡量经济总量。各数据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年鉴。本文数据分析采用Eviews6.0。
2、变量的检验与分析
一般情况下,研究对象序列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研究过程中需要进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因为如果时间序列数据为非平稳数据,那么很可能会产生伪回归。本文采用平稳性检验即ADF方法对变量地区宏观收入增长(INCOME)、经济增长(GDP)、经济增长率(RGDP)、宏观税负(TB)进行单位根检验。
(1)ADF检验
首先,对GDP原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可得出ADF=3.1620,大于不同检验水平的三个临界值,则原序列为非平稳序列。再对序列进行一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平稳性序列。因此,GDP序列是一阶平稳序列。
以此类推,可以获知GDP、INCOME、RGDP和TB都是一阶单整。
(2)协整检验
如果两个时间序列数据是同阶单整,那么两序列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因而需要进行协整检验。
①经济增长(GDP)与宏观收入增长(INCOME)
GDP=279.4960+8.051492 INCOME
(1.679693) (11.62142)
R2=0.894080 S.E.=446.9106 DW=2.177378
从上述方程可以看出,宏观税收增长解释经济增长的部分为89.41%,解释程度高,经济增长(GDP)与宏观收入增长(INCOME)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宏观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经济增长约8个单位。
在Eviews6.0软件中选择proc-make residual series,得到残差序列,对其进行ADF检验。
上图(左图)检验结果表明,ADF=-4.628259
②经济增长率(RGDP)和宏观税负(TB)
RGDP=0.185045-0.452273 TB
(3.958830) (-0.703673)
R2=0.030018 S.E.=0.063555 DW=1.129701
由上述方程可知,宏观税负解释经济增长率的部分只有3%,解释程度过于低,说明浙江省经济增长率与宏观税负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弱,宏观税负影响经济增长率的程度小。另外,宏观税负每增加一个单位,经济增长率减少0.4523个单位。这说明宏观税负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比较小。这与许景婷和张兵[5]的结论一致。
上图(右图)的检验结果表明,AF=-3.045543小于1%、5%和10%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模型拒绝了原假设,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的。说明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③Granger检验
Granger(格兰杰)检验指的是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本文通过格兰杰检验方法检验1995年到2012年浙江省经济增长和宏观收入增长、经济增长率和宏观税负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由表的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宏观收入增长的因果关系不明确。在10%的显著水平下,经济增长率(RGDP)是宏观税负(TB)的单向因果关系。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上述的分析和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浙江省宏观税负普遍低于全国宏观税负平均水平,基本小于10%,宏观税负存在地区差异。并且浙江省税负和全国税负都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2、1994年到2012年,浙江省宏观税收增长率普遍超过经济增长率,只在部分年份例外。值得提的是,2008年之后,金融危机爆发使得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宏观收入增长率回落,与经济增长率几乎持平。宏观税负存在产业结构差异,第二产业仍然是支柱产业,同时,第三产业税收收入逐渐增加到与第二产业不相上下。
3、对变量地区宏观收入增长、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率和宏观税负进行单位根检验,可知四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分别对宏观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宏观税负和经济增长率进行协整检验,得知浙江省经济增长和宏观收入增长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宏观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经济增长约8个单位。浙江省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宏观税负每增加一个单位,经济增长率减少0.4523个单位,但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相关性较低。
4、值得注意的是,实证研究表明浙江省经济增长与宏观收入增长的因果关系不明确。在10%的显著水平下,经济增长率(RGDP)是宏观税负(TB)的单向因果关系。
综上,浙江省税负水平偏低,但宏观收入增长率超过经济增长率,这在全国也是普遍现象。虽然研究表明浙江省经济增长和宏观收入增长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宏观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经济增长约8个单位,但是税收收入的膨胀,并不意味着对经济增长会持续产生正效应。这种增长的趋势还是需要被控制。
另外,研究表明浙江省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相关性较低,浙江省宏观税负的稍许变化对经济增长率影响不大。长此以往,税负水平过高,必然会阻碍经济发展。为了浙江省经历的持续、有序发展,保持过去几年的发展势头,政府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宏观调控,发挥宏观收入对经济的积极作用。(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Seully,G.W..The Growth tax in the United States[R]Public Choice.1995.
[2] Marsden, Keith.Links between Taxes and Economic Growth: Some EmpiricalEvidence[P]World BankWorking Paper,1983:605.
[3] 马栓友.税收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兼论我国的最优直接税/间接税结构[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1(7): 15-20.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宏观经济进出口
人民币升值将对我国经济的各个方面造成重要影响,首先将影响到进出口、关税等这些与国外经济密切相联的部门,之后人民币的升值将影响力再传递到国内的各个经济部门,并对国内的生产、消费、投资等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文章以宏观经济为研究视角,简要的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人民币升值对宏观经济造成的影响,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建议,以控制人民币升值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1.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的影响。人民币升值通过汇率变动影响到各部门进出口商品的国内价格,进而影响各部门商品的进出口。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出口将下降,而进口则上升。通过相关研究表明,人民币汇率与进出口之间存在着一个弹性变动的关系,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加大,出口下降的幅度也随之增大,而进口则随之上升,其直接后果是贸易顺差减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人民币的升值将增强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则会降低以人民币标价的进口商品价格,刺激国内对国外相关消费品的消费。另外,人民币汇率的上升,有利于降低国内企业进口原材料、能源和生产设备的成本。其二,人民币的升值,会提高以外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从而降低出口商品在国外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则一定程度减少出口。在短期内,我国的劳动力价格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即使人民币升值,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仍然具有比较明嫌优势,出口的规模也不会有太大影响。
总体来讲,如果人民币有较大幅度的升值,中国贸易的顺差额将缩小,可能会改变中国长期以来的贸易顺差局面。但若以小幅渐进的方式升值,则不仅不会影响我国的贸易收支,还能减少国际间的贸易摩擦。
2.人民币升值对生产的影响。人民币升值的效应通过进出口部门传递到国内生产部门。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在人民币小幅升值时有所上升,但人民币升值太大之后则会有略微的下降,但下降幅度始终不大。GDP下降与出口减少有关,但随着进口的增加,国内产业结构必将发生改变,外向型的发展模式将有所调整,这样,GDP的下降不仅有利于“冷却”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增长速度,对国内需求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次,人民币升值,就业水平有所下降,总体来说下降幅度不大。一国汇率升值,导致该国产品对外价格上升,产品缺乏竞争力,出口规模缩小,对劳动力需求量降低,恶化该国就业状况。短期内,人民币的升值对国内的就业会产生一定的压力,但影响不大;而且人民币的长期升值还可能对就业产生正面效应,因为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产业结构会有所优化调整,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商品的比例会增大,增加一定的劳动力需求。
3. 人民币升值对国内需求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受到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由于GDP的波动幅度并不大,故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幅度较小。当人民币升值幅度加大时,居民的消费开始下降。但人民币升值对国内消费需求的影响不大。与此同时,居民储蓄也发生改变。由于劳动力收入主要取决于劳动力投入和部门工资率,其中受到汇率变化影响的是劳动力要素的投入。当人民币升值时,劳动力收入减少,居民消费略降,同时也导致了居民储蓄的减少。
4. 人民币升值对政府收支的影响。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关税大幅度增长,且关税的增长幅度大大高于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关税增加是因为人民币升值后进口增加,特别是能源、高科技产品等奢侈品的进口增加,使得关税收入增加。政府收入是受各种税收收入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后,政府收入的表现是有所增加的,增加幅度主要是受关税收入增加的影响。人民币升值,政府收入增加幅度不大。另一方面,政府的储蓄增加,随着人民币升值幅度的增加,政府储蓄的增长幅度也随之递增。政府储蓄的增加幅度小于政府收入的增长幅度,本文的研究基于政府对各部门的消费是不受人民币升值影响的,而政府储蓄则是政府收入与政府消费及政府转移支付之间的差额,因此政府储蓄的增长是来自政府收入的增加。
综上所述,虽说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各个方面造成了影响,但波动不大。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对于正面影响需要良好的应用,但对于负面影响,则需要有效的控制,接下来笔者针对上述四方面的影响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政策建议
1.遵循小幅渐进的升值方式。人民币的升值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但其升值的速度和方式则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的影响往往是通过进出口商品的国内价格传递的。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就业以及国际收支这些都是衡量一国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大幅度的升值将对一国的宏观经济整体带来不利,如此以来,小幅度渐进的升值是保持一国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
2. 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人民币一旦大幅度升值对出口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负面影响较大,为减小升值的不利影响,产业机构的调整优化与升级是一项重要措施。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改变进出口产品结构。其次,调整行业间资源分布,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三,推动外向型向内需型经济发展的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 加大对出口企业的保护措施。第一,通过保值规避风险。出口企业可以从自己的经营战略出发,选择恰当的保值措施来获取经营利润。第二,利用升值,改变企业融资方式。人民币升值后,企业直接向银行借贷美元也可成为一种融资方式。第三,完善出口退税政策,提升外贸经营思想。
三、结语
人民币升值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有利有弊,所以我们需要其影响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分析,简要的提出了相关建议,而在实际经济分析过程中,人民币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诸多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分析。
国务院已正式批准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242家科研机构的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其中,131家进入企业;40家变为科技企业,实行属地化管理;18家变成为技术服务的中介机构;3家并入高校;18家划转到其他部门或取消;29家转为12个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共涉及职工17万人,其中在职人员12.2万人(科技人员7.4万人),占中央属科研机构职工总数的2/5,离退休人员4.7万人。从上述方案中可以看出,共有200家科研院所转为科技企业,按企业化运行机制运行。笔者认为,这是自一九八五年科技体制改革以来最大的改革,即单位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转化为企业管理体制,在这一历史性的转制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笔者主要就财务会计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一、国有资本金问题即注册资本的问题。注册资本是企业法人登记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国科发政字[1999]143号《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科研机构转制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其现有全部国有资产(包括土地使用权)转为国有资本金"。这就首先要界定"全部国有资产"的范围,如何界定,实施意见中没有具体办法。按照国资事发[1995]17号文的规定: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定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表现形式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从"国有资产"的定义与143号相比较,显然"现有全部国有资产转为国有资本金"的提法不太准确,应改为将"现有全部国有净资产(所有者权益)转为国有资本金"更为准确,即现有全部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转为国有资本金。主要有以下4种方法,但各有优缺点。
1、以科研院所转制前经过国家批复的一九九八年会计决算报表中账面净资产作为注册资本。 优点:这种方法优点是易操作、速度快。 缺点是: ⑴、由于时间滞后,不能反映转制时净资产情况。转制是一九九九年七月一日,而决算是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这中间有些院所财务状况变动较大,与实际情况不符。 ⑵、现在242家转制的科研院所执行的是财政部、国家科委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六日颁发的一九九八年一月一日执行的《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这个会计制度的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共包括6项:"固定基金、事业基金、专用基金、拨入专款结存、财政补助结存、未分配结余",而"专用基金"中的"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住房基金"应进行分析,其中福利费、医疗基金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是在"应付福利费"中反映;"住房基金"在"长期应付款"反映,都是作为负债处理的,而现行的科研会计作为"净资产",是"所有者权益",所以应扣除福利性的专用基金之后转为资本金。 ⑶、净资产中"固定基金"不真实。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规定,购买固定资产做双分录,虚增了净资产;另一方面规定不提折旧,十几年前购买的固定资产按提折旧的方法净值已无、但账面上固定基金仍是原值;再一方面、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大多是专用设备,并不能产生效益,非良性资产如全转为经营性资产,会给以后的经营者经营带来很大困难。还有已出售给职工的住房,仍在固定资产中应该剔除。 2、把现有有形资产全部进行评估,按评估重置后的净资产登记为企业的注册资本。 优点:相对准确的反映了科研单位资产的真实价值,使注册资本与实际占有的净资产一致。 缺点: ⑴、评估所需时间较长,过程复杂。143号文件和197号文件要求,242家科研单位一九九九年七月一日转为企业,要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为企业法人。资产如果现在评估,那么登记注册必须在评估完之后才能进行,很长一段时间也就拿不到营业执照,科研院所会出现既不是企业又不是事?quot;真空"、有可能会影响科研院所的正常工作。 ⑵、资产评估费用问题。大院大所的资产也较大,请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费用支出也不是一个小数,现在科研单位的资金比较紧张,国家不给经费,科研单位自己不愿支出,可能也是一个难题。另外还有资产登记时印花税的问题,支出也很大。 3、科研单位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同时进行评估,评估之后的净资产作为注册资本。科研单位的无形资产是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单位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和其他财产权利。按照《公司法》的规定,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金额不得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20。九九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将这一比例上限提交到35。 优点:这种方法对科研单位资本运作有较大益处,有的大院大所已成立三、四十年,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有些科研成果并未入帐。另外,科研单位的土地使用权,主要是国家行政划拨获得的,此次143号文要求土地使用权转为国家资本金,依此为契机可以获得土地证。 缺点:同上面的第二种方法。 4、按账面价值进行资产增减。此种方法以一九九九年六月三十日的"资产负债表"为基础,加上没有入帐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减去不良资产和应提的折旧等,以增减后的净资产数,报国家财政部门批准,作为注册资本。这种方法既可以节约时间,简便手续,又真实反映了科研单位的实际资产状况。但此种方法要经过财政部门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审批。 二、关于优惠政策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和科技部等12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的优惠政策有八条:⑴原有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⑵职工养老保险方面,根?quot;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进行。⑶非经营性建设基金继续由中央给予两年补助支持;⑷税收优惠方面,提出从一九九九年起五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免征技术转让收入的营业税、免征自用土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⑸享有自营进出口权;⑹享受国家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待遇;⑺科研项目竞标的权利;⑻已批准科研项目按原计划实施。 以上优惠政策,属财务会计方面共有3项,应该认真分析。
1、税收优惠政策。五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免征技术转让收入的营业税、免征自用土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上述税收优惠政策与改制之前相比并没有大的变化,⑴所得税,财税字[1994]001号中规定对科研单位技术收入暂免征收所得税,而143号文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即对产品收入,其他收入等也免征所得税,有所扩大。⑵营业税与原来政策相同。(94)财税字第010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科研单位取得的技术转让收入免征营业税的通知》中规定:"对科研单位取得的技术转让收入免征营业税"。⑶土地使用税。1998年9月27日国务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规定,免征土地使用税。⑷科研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方面143号文没有涉及、应该明确。科研用品的进口是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仍应鼓励,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
2、原有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这部分事业费主要用于解决转制前已经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自一九八五年科技体制改革以来,事业费逐年减拨,到一九九九年大部分技术开发类型的科研单位事业费已减拨到位,但基数很低。后来国家加大科技投入,对科研单位在事业费中增加了专项经费。此次改制如果减掉专项经费和行业工作经费,绝对值将会很低,要解决转制前已经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是不可能的。以我所为例,按143号文件规定,估算正常事业费每年是180万元,而现在离退休人员的每年支出是400万元左右,缺口很大,如何解决是值得研究的一大难题。科研单位以前没有参加社保局的各种社会保障金,而企业早已参加社保局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一位退休的资深专家坦言:"自己以奉献精神干了几十年,没考虑到国家现在不管了,感觉很突然"。 3、非经营性建设基金继续由中央给予两年的支持。这部分是在过去5年平均水平的基础上、结合在建项目给予支持,如果没有在建项目,将很难给予支持。 以上这些优惠政策,科研单位如果进行认真研究,充分利用,将有力地促进科研机构平稳转制,在市场竞争中尽快发展状大。 三、转制后科研单位适用何种财务会计制度问题。
科研单位现在执行的财政部、国家科委颁发的从一九九七年一月一日开始施行的《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和一九九八年一月一日开始施的《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务制度已执行2年多,会计制度执行了一年多,从实际效果来看,现行的科学事业单位财会制度规范了科研单位的财力行务和会计核算行为,推动了科研院所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面向市场、服务经济,既满足了向国家财政报帐,又满足了科研单位内部经济核算的要求,执行的效果是好的。
科学事业单位如不改制,执行现行会计制度是合适的,但从一九九九年七月一日改为企业之后仍执行现行会计制度,将会有以下方面问题:
1、一九九九年七月一日242家科研院所已改为企业,而现行科研财会制度是"事业单位"财会制度,制订财会制度遵循的是《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企业"单位执行"事业"财会制度显然不合适。
2、242家科研院所中有200家科研院所进入企业或转化为企业,6家并入高校,如仍执行科学事业单位财会制度,进入企业集团的科研单位的财会制度,会计报表很难与上级企业集团进行衔接,进入高校的科研单位也较难衔接。
3、现行财会制度有些缺陷,不符合会计基本假设,在实际操作上有困难。
⑴、资产负债表有两个,其中资产负债表㈠设计不尽合理。资产负债表㈠分左右两部分,左边是"资产部类"包括"资产类"和"支出及成本费用类";右边部分分为"负债部类"分为"负债类"、"净资产类"、"收入类"。从名称上看,左边称作"资产部类"但却含有"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右边称作"负债部类",但却含有"收入"、"净资产"等内容,显然名不符实。其次,从内容上看"资产负债表"是静态报表,是时点指标,而"收入"项目和"支出"项目是时期指标,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的简单相加,合计数没有任何经济意义,还可能引起报表使用人的误解。由于现行财会制度没有规定结帐时间,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
⑵、购置固定资产帐务处理违背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原则。现行财会制度允许购置固定资产可直接在有关成本项目中列支,将应"资本化的支出"按"收益性支出"处理,不符合国际惯例,也不利于项目成本的归集与分配,破坏项目成本的可比性。现行会计处理方法是双分录:①借:试制成本等,贷:银行存款,同时②借:固定资产,贷:固定基金。这样购买的固定资产直接在成本中列支,不必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始终相等(融资租赁除外),结果是扩大了单位资产规模,虚增了净资产,造成会计报表失真。
⑶、科研项目收入、支出确认的原则不同。现行财会制度规定,科学事业单位的科研收入采取合同形象进度法确认,"科研收入"在会计期间以合同完成的比例来确定,是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确定,而又规定"科研成本"年末无余额,即当期发生的支出全部结转,不是按合同比例确认,属于"收付实现制"。对同一事项,收入和支出确认原则不同违背了"配比原则",影响了收入支出与结余核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
4、现行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会计报表中无"实收资本"科目,登记注册后确定的"国有资本金"无法核算。科研院所转为科技企业之后,要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为企业法人,注册资本是一重要内容,现行会计制度却不能反映。
5、转为企业后,科研单位是否仍要向国家财政报帐,如仍向国家报帐,现行会计制度还要继续执行。 笔者认为,科研单位转制之后应区别不同情况,分别执行不同的会计制度。进入企业集团的、应执行企业集团的财会制度;进入高校的执行高校会计制度,转为中央大型科技企业的科研单位执行相近行业的企业财会制度。但这个问题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国家应尽快制订出详细文件,如会计科目之间的对转等,以便转制后的科研机构财会工作顺利进行。
四、科技产业化投入问题。 科研单位转制之后投入是阻碍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需要巨大的投入,而这些投入的风险很大,科研单位依靠自身的积累,很难满足激烈市场竞争对其提出的不断增长的资金需求,有些科研单位由于历史原因负债很大,商业很行对其新建项目由于风险大而很难给予支持,建议国家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允许符合条件的科研单位加快发行债券、股票上市的速度,募集资金投入高科技产业;科研单位也可以在单位内部搞股份合作制,这样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职工凝聚力,加快产业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和高科技产业发展,使转制后的科研机构自主、自立、自我发展。
个人简历:
蒋占华,男,1963年9月1日生。现任国家人工晶体研究院副院长,高级会计师。1985年毕业于陕西财经学院,近年来在财务会计学术研究,技术经济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获得"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奖"一项,部级奖四项.被国务院聘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顾问",担任中国建材会计学会副会长,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出版等著作两部,在,,,,,,,等国家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参与制定编写了,,主持承担,等大型科研项目十余项. 1999年起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学院,在职攻读mba硕士学位.
通信地址:北京733信箱 邮政编码:100018 联系电话:010-65798629,13601161073
用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对我国宏观 经济政策进行评析
蒋占华
摘要:本文运用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方面对我国现行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评价,论述了我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中不宜减税的原因,分析了我国国债的情况和存在的风险,提出了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西方;宏观经济学;评析;我国宏观经济政策。
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在人类的历史上由来已久,但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上升到理论研究,是以一九三六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keynes)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后为代表才正式形成的。宏观经济学是从整体上研究国民经济的运行及其规律的。 一、西方宏观经济学内容: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认为,由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形成的对商品的总购买小于整个社会所提供的商品价值时,它会导致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相反的情况下,则会出现通货膨胀。因此,政府要采取一定的经济政策来减少失业,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从需求理论上讲宏观经济政策包括两个方面的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支出和税收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在经济萧条时采用膨胀性的财政政策,即政府采用减税、扩大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增加投资等措施;而在经济高涨、通货膨胀率上升太高时,政府会采取增税、减少政府支出等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以控制物价上涨。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在经济萧条时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息率、刺激投资,进而刺激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增加;反之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过高时,采取紧缩货币供给量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减少些或增长慢一些。前者是膨胀性的货币政策,后者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扩第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能产生增加国民收入的效果,而影响的效果不同,下表是扩张性政策对利率、消费、投资,gnp(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政策种类 对利率
的影响 对消费
的影响 对投资
的影响 对gnp
的影响 财政政策
(减所得税) 上升 增加 减少
增加 财政政策 (增加政府 开 支) 上升 增加 减少 增加
财政政策 (增加投资) 上升 增加 增加 增加
货币政策 (扩大货币 供 给 ) 降低 增加 增加 增加
二、我国现行的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含义 由于我国目前出口受阻、物价下降、内需萎缩,经济运行处于低谷,失业下岗人员继续增加,所以我国在一九九九年仍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 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一九九八年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对启动经济增长,调整投资结构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我国加大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增发国债从而增加财政支出来实观的。 "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主要是为了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我国两年连续6次降低银行存款利率,现在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利息率已低于美元的存款利息率。由于东南亚发生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增加造成巨大压力,国内消费需求不旺,启动政府投资需求,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没有采用减税的办法,本文后面会进行讨论。 三、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作用及是否会引发通货膨胀 我国政府决定今年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作用有以下4点:①能增加社会需求;②能带来工资和利润的增加;③能刺激个人消费和企业投资;④能拉动相关产业,间接增加社会需求。根据西方宏观经济学中财政政策乘数效应,间接增加的总需求往往数倍于财政支出本身的扩张。扩张的财政政策,会产生一定的财政赤字,下表是我国98年及99年的财政预决算情况: 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 财政赤字 98年(决算) 9853亿元 10771亿元 918亿元 98年(预算) 9679亿元 10142亿元 960亿元 99年(预算) 10809亿元 12312亿元 1503亿元 从目前的经济和财政情况看,财政赤字是控制在国民经济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的,1999年财政赤字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低于国际公认的3%的警戒线,99年的财政赤字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12.2%,低于国际公认的15%的警戒线,从上表可以看出1999年的财政预算赤字比1998年扩大43亿元,在实际执行中有可能还会加大,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来说,不会造成新的通货膨胀,因为现在的增长率还是一个负增长的态势,全国产成品存货很大,所以和财政赤字相比,不会造成通货膨胀。采用这一措施是可行的,增加的支出主要是用于基础产业的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因此这一短期的财政扩张措施并不影响我国长期财政政策和目标的实现。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应注意处理好的两个关系: 1、谨慎处理好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财政收支平衡的关系。笔者认为现在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只能作为短期措施,其赤字不能有太大增加。而各级地方财政除了管理好中央转借给地方政策的50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外;应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不得编制赤字财政预算,更不得向银行、单位借款周转、虚收税款、挪用专款、欠拨支出等,搞"假平衡、真赤字"这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保障。 2、妥善处理好扩大公共财政支出与涵养财源的关系。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增,政府从事的各项活动不断增加,所需的经费开支也相应上升。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人民日益要求政府采取措施,将增多的国民收入用于社会的公益事业,改善人民活。特别是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由政府来提供财力保障。在着力增加公共支出的同时,把加强基础投施建设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立足更大范围和更多层次上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把增加财政投入与改进投入方式相结合,立足于引导社会资金扩大投资需求。 四、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我国不宜减税 按照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当经济处于不景气状态时,除了增加政府开支以外,还可以通过减税政策刺激社会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加供给,从而使国民收入以税收乘数增加。但我国在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时却不宜采用减税的政策,理由有以下5点。 1、减税和增支虽然具有同向扩张效应,但在实际运用中双管齐下的并不多见。除非经济面临崩溃境地,出现极度恐慌,一般都不会二者并重。因为两种政策并使要受到政府预算、债务及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制约。美国在30年代大萧条期间,罗斯福政府为迅速摆脱危机采取的是政府支出扩张的政策,而没有采取减税政策。60年代肯尼迪时代倾向于减税,而没有采取政府支出扩张政策。所以我国已倾向于支出扩张,不宜再实行减税。 2、我国税制结构决定了当前不宜减税。根据减税效应理论,减少直接税的扩张效应大于间接税的扩张效应。"直接税"主要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主要特点是累进征税,税负难以转嫁;"间接税"主要是流转税以增值税、消费税为代表,实行比例税率,税负容易转嫁。削减直接税的结果将使公司和个人拥有更多的税后利润,使低收入者可支配收入提高,有利于刺激投资和刺激消费,向市场提供利好信号,又因为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有助于整个社会边际消费倾向的提高,使经济扩张。而减少间接税,首先使商品和劳务的价格相对下降,个人收入会降低,有刺激企业增加生产的作用对刺激消费的作用不大。所以当直接税在税制结构中的比重大时,降税效果较为显著。下表为部分国家1997年直接税占全部税收的比重。 ━━━━━━━━━━━━━━━━ 比重 直接税比重 () 国家 ━━━━━━━━━━━━━━━━ 美国 55.40 加拿大 80.70 日本 65.50 中国 16.20 ━━━━━━━━━━━━━━━━
从表中可以看出1997年我国直接税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仅为16.2,其中:企业所得税占13,个人所得税占3.2,而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65.4。所以在我国减直接税效应较弱,而减间接税又会使物价下降,在我国现在物价是负增长,长期物价不增将不利于经济增长。所以税制结构制约我国目前不宜减税。 3、我国税收环境状况不宜实施减税的措施。我国多年实行计划经济,对税收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税收的刚性不强。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以后,重视了税收的作用,但税收执法环境尚未形成,全社会的纳税意识不强,偷、逃、骗、欠税现象相当严重,对税的执法力度不够。在此种环境状况下减税,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4、我国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税收,减税后无法支撑财政。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应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20-30%,发达国家30-50%,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占gdp的比得一路下滑详见下表: 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年 份 财政收入(亿元) gdp(亿元)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1990 2937.10 18547.90 15.80 1991 3149.48 21617.80 14.60 1992 3843.37 26638.10 13.10 1993 4348.95 34634.40 12.60 1994 5218.10 46622.30 11.20 1995 6242.20 58260.50 10.70 1996 7366.61 67800.20 10.90 1997 865.57 7457 11.60 1998 9853 79459.67 12.40
自9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收入的90%以上依靠税收,1997年这一比重达到95%。如果现在采取降税,会产生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降税必然会降低财政占gdp的比重,就会增大赤字规模和中央政府的财务负担;二是国家财力有限,降税力度过大必然会冲击正常的财政支出;三是运用财政支出拉动经济,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过多的减税不利于财政支出政策作用的有效发挥。 5、我国税负不高,不好再往低处减。我国全部税收占gdp比重仅11%左右,发达国家50%以上,发展中国家30%左右。如发展中国家一般所得税税负中企业所得税率70%,个人所得税率48%,而我国名义企业所得税率33%,实际上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率不到15%,内资不到30%,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为45%,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但如果考虑税收流失,实际税负很低,所以无论从我国所得税名义税率还是实际税率,都不宜再降税率。我国企业去年超过一半是亏损,对这些无利润的企业来讲,降低所得税税率更加毫无意义。 五、我国国债及应注意的风险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政府借债;另一种是银行透支。用银行透支的方式弥补赤字,会造成货币贬值和引出通货膨胀,是不可取的。解决赤字的方式主要通过借债的方式解决。我国1994年颁布《预算法》,禁止财政赤字向银行透支。国债太多当然不是什么好事,我国的国债现在是多还是少呢?下面进行分析。 1、赤字财政是凯恩斯经济理论一个最主要的财政政策。弥补财政赤字主要靠发行国债。国债并不是任何人购买都有助于"医治"萧条,只有商业银行的钱放不出去时、只有居民和企业手头有闲置资金而又不打算存入银行或购买商品时,才有助于扩大总需求。 2、国债的适度。国际上公认累计国债余额占当年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60%为警戒线。从财政支出上看,国际通常认为当年国债发行,不能超过当年财政支出的3%。 3、从居民的购债能力来分析国债。到1998年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3407亿元,国债余额7771亿元,两者之比为6.9∶1。现在居民投资领域和渠道比较狭窄。从九九年年初国债发行的情况看,今年国债发行是供不应求。所以国债对居民的购债能力来说是少了。 4、从国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进行分析。我国1998年底国债总额占gdp的比重为9.5%,大大低于国际公认60%警戒线。从这个意义上分析国债少了。 5、从财政收支进行分析。国际上认为当年国债发行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在10%为宜,而我国98年国债发行3891亿元,98年实现财政收入9853亿元,比重为39.49%;国际上公认的当年国债发行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30%,而我国1998年的比例为36%(98年财政支出10771亿元)。从国债占财政收支的比重来看,国债发行是多了。 6、债务增加,注意风险。自1981年以来,我国发行国债9000多亿元,98年底国债余额7771亿元。1999年将发行国债3415亿元,比98年少发行476亿元。尽管目前国债余额占gdp的比例和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都处于较安全的范围之内。但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已高达50%以上。偿债率很高,给中央财政造成了巨大压力,财政风险加大。所以在国债发行规模上我们既要适时适度,又要慎重行事。否则中央财政风险愈来愈大。 六、实施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要注意的问题 从长期来看,实施积极财政货币政策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要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灵活地调整存贷款利率。应该看到,近年来我国实行的一系列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财政货币政策,力度很大,容易引发经济过热。国家宏观经济部门尤其中央银行要密切关注经济景气指标,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灵活调整存贷款利率,保证货币供应的稳定、有效,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防止出现经济出现通贷膨胀和经济"滞账"的危险。 2、严密监控经济运行,防范不可预见债务对财政的冲击。 我国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尽管均在国际安全线以内,但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债务负担和隐性财政赤字。如国有银行的呆账、国有企业的潜亏、粮食企业的挂帐、各级政府欠发的工资、失业养老金支付的缺口等,这些都构成巨大的潜在债务负担,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必须严密监控宏观经济的运行,掌握不可预见债务的变化情况,切实防范不可预见债务对财政的冲击,提高财政抵御风险的能力。 3、从长远决策,我国不能靠运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大量举债搞建设。我国财政目前很困难,大规模举债和扩大政府开支,实施反周期调节,是财政为支持经济发展作出的必要贡献,笔者认为它只能是在特殊情况下实施的一项短期政策。在金融风险加剧和坚定推行国有银行改革的情况下,为切实提高经济效益和投资效益,必须发挥市场在拉动投资和消费中的作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防止爆发债务危机、金融危机、财政危机和经济危机。 4、严格限制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 除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外,还应将政府投资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收入政策和地区发展政策相结合,如将部分财政债务资金投向刺激居民消费,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扶贫力度,增加公务员工资等,使国债起到杜杆作用或催化剂作用,通过财政的投入发挥"财政支出乘数"效应,将54000亿元的居民储蓄调动起来,推动经济适度稳步增长。 5、实行积极地财政政策,较大幅度地增加财政支出,一定防止浪费,在重点投资中,绝不能花钱大手大脚,应以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把资金用好,所有财政支出,一定精打细算,厉行节约,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最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