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全信息评估

安全信息评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安全信息评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安全信息评估范文第1篇

现阶段,在开展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过程中,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办法,比如有效的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通过这类平台向外界旅游灾害信息、境外旅游安全信息以及旅游气象信息等,然而,这种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之处,不能使游客的安全信息需求得到有效的满足,对旅游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严重的制约作用,严重影响了旅游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1.1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制度缺失现象以及管理主体缺位现象都非常的严重,没有形成健全的旅游安全信息管理机制,在对旅游安全信息进行和管理时,多头管理的形式给游客带来诸多的不便利,极易出现旅游安全信息不一致或者不协调的现象,比如等级不同的气象部门通常会不一致的气象信息;对于同样的旅游安全事故,交通、公安、旅委、地质及防疫等部门对外界的信息往往是不协调的。此外,由于没有形成健全的旅游法规制度及机制,在对旅游安全信息进行统一收集、组织和时就会比较困难,而且缺乏统一的管理主体也使得旅游企业和游客难以获取具有较高权威性的旅游安全信息,给旅游区的安全管理及当地政府的安全管理造成极大的不便。

1.2安全信息匮乏

旅游安全信息匮乏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信息质量差、信息数量少、信息综合性低以及信息内容滞后。[1]对于旅游安全信息管理而言,原始旅游安全信息是确保其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如果旅游安全原始信息收集的不够真实、及时和全面,那么就无法顺利实施旅游安全信息的管理工作,继而无法有效推进旅游的安全管理。截至目前为止,我国连基本的旅游安全信息报告制度都没有建立,在分类、标准、工具等方面,旅游安全信息都非常的不规范,这样一来,在上报旅游安全信息时就会缺乏全面性,从而导致一些漏报和瞒报现象的发生,继而使得旅游安全信息的质量、数量、综合性及内容都无法与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的需求相匹配。此外,相关部门调查事故的能力也存在严重的欠缺,在发生旅游安全事故之后,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技术或者手段来对旅游安全信息进行收集和鉴定,因此,在上报旅游安全信息时,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上都出现明显的不足,从而缺失了很多具有较高价值的安全数据指标,严重阻碍了旅游安全防范、管理以及保障体系的顺利建设。

1.3分析及利用不充分

针对旅游安全信息自身而言,其提供的数据并不能直接提高旅游安全管理的水平,只有对这些旅游安全信息的数据加以集成、开发、序化和利用,才能确确实实的保证旅游安全信息增效、增值和服务功能的实现。比如,旅游安全风险评估、事故调查、安全成本/效益分析、安全趋势分析以及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都对安全信息的管理具有较高的要求。然而,现阶段我国仍然缺乏对分析利用旅游安全信息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将旅游安全信息作为驱动的相关旅游安全管理机制尚未得到有效的建立。目前,我国大部分旅游安全信息系统的数据库非常的简单,在安全管理方面,除了满足强制性的需求,对旅游安全事故的信息进行记录之外,数据库的、分析和利用功能根本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实现。[2]而且只在统计层面对旅游不安全事件以及安全事故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没有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信息,缺乏客观科学的处理分析旅游安全信息及相关数据,因此也就无法实现旅游安全信息的服务功能。此外,在对旅游安全事故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时,缺乏健全完善的规范和模型,因此,旅游安全信息自身具备的预警功能也就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1.4无法实现信息交流及共享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实现旅游安全信息的良好交流和信息共享能够有效的预防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然而,目前我国与旅游业相关联的这些信息部门之间并没有建立起合理的交流和共享机制以及平台,缺乏良好的交流和信息共享,导致“孤岛信息”现象的存在,对科学合理的利用旅游安全信息以及监控和防范旅游安全事故都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从而进一步遏制了旅游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推展。一般来讲,“信息孤岛”的出现存在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法规制度不完善,缺乏统一有效的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平台,在对旅游安全信息和数据进行收集、分类、分析时缺乏必要的规范性和协调性;第二,旅游安全信息交流及信息共享机制尚没有得到有效的建立。

1.5传播渠道分布散乱

一般来讲,旅游安全信息往往会涉及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领域,甚至有些安全信息还会与国家的安全稳定相关联,因此,对这类数据的数量、类型、质量、时间和发送方式往往会提出较高的要求。然而,目前传播旅游安全信息的各类渠道分布散乱,尚未得到统一的整合,严重影响了旅游安全信息的有效传播。此外,在收集、、分类及利用那些分布较为散乱复杂的旅游安全信息时,一方面要通过规范制度对其进行合理的约束外,另一方面还要提供科学的技术系统即来自于科学技术软件及硬件这两者的支持,就目前来讲,这方面的支持还是远远不足的。

2、加强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的对策

2.1健全和完善旅游安全信息管理机制

相关部门要基于目前我国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现状,结合旅游业的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健全和完善旅游安全信息管理机制。[3]作为旅游安全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在完善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的各项政策和制度的过程中,国家旅游局应该起到很好地牵头带动作用,建立相应的奖惩和激励机制,具体落实各部门或个人的职责责任,确保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2.2建立旅游安全信息分析中心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产业,往往会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针对此问题,国家旅游局应该设置专门用于分析旅游安全信息的中心部门,构建一个综合的安全信息分析系统,从而为集成、开发、序化和利用旅游安全信息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安全信息分析中心应该根据旅游安全信息的层次和来源构建并设置相应的安全风险检测系统、环境及各部门的安全信息系统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旅游安全信息的综合分析系统,通过该系统提供的决策支持来实现旅游业的安全风险预警以及安全状态的评估,进一步提升分析及利用旅游安全信息的能力,从而促进旅游业健康持续的发展。此外,我国的旅游安全信息分析中心还应该与国外相关部门机构之间构建良好的信息交换及共享渠道,从而实现旅游安全信息在国际间畅通的交换和共享,为世界上人们的出入境旅游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2.3建立旅游安全信息交流及共享平台

目前,我国的旅游安全信息在交流及共享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使这一状况得到有效的改善,我国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该主动牵头与政府安全管理部门一起来构建有效的旅游安全信息共享平台。首先,根据相关的法规制度签署关于旅游安全信息共享的保密协议,鼓励并支持旅游安全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安全信息的共享,从而实现各类旅游安全数据及信息的广泛性收集。其次,构建旅游安全信息共享系统,该系统的运行原理即通过系统全面的分析收集来的各类安全信息来对旅游业的安全形势进行分析评估以及风险预警,发现其中系统性的和普遍存在的旅游安全问题,并在各方利益相关者中,对这些问题进行实时的共享,因为只有实现信息共享,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排除旅游安全隐患,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2.4整合旅游安全信息传播渠道

一般来讲,任何信息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对社会安定产生利或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旅游安全信息的传播,应该提出较高的要求。首先就需要整合现有的旅游安全信息传播渠道,形成统一稳定的信息传播渠道,将旅游安全信息准确有效的传播出去。具体来讲,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及互联网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信息平台,实现旅游安全信息的有效传播,从而促进旅游安全信息高效性及科学化的管理。

2.5规范化管理旅游安全信息

目前,我国旅游安全信息在数量上存在明显的不足,针对这一问题,相关机构和部门要规范旅游安全管理中各项环节的工作流程,明确和落实管理工作中具体岗位人员的责任、权利,做到权责分明,保证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旅游安全信息的高质高量,信息的完整度也才能得到合理的保障,从而满足游客以及其他信息需求者对旅游安全信息不断增长的需求。

3、总结

安全信息评估范文第2篇

一、出台试行办法,明确工作内容

××工商所为县工商局推行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用分类监管办法试点单位,先行启动此项工作。按照县工商局《××县工商系统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用分类监管办法(试行)》,逐项细化各项制度,明确了食品安全信用分类监管的工作流程和具体内容:一是信用评级。根据《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用评估计分标准》,对辖区内的食品经营主体进行信用评价,按照评出的不同分值由高到低依次分为a、b、c、d四个类别,将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等风险度较高的经营主体划分为t类风险监管对象,分别计为a(t)、b(t)、c(t)、d(t)类。二是汇总备案。工商所把信用评价情况摘要录入电脑,建立《流通领域食品经营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台帐》,由县局市场合同股汇总备案,建立全县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库。三是日常巡查。××工商所根据不同的信用类别确定食品经营主体的监管频率,拟定巡查计划,对不同类的食品经营主体按不同频率开展巡查监管。四是分类监管。对a类经营主体实行信用激励,予以重点扶持;对b类经营主体实行信用预警,予以引导规范;对c类经营主体实行信用惩诫,予以重点跟踪;对d类经营主体实行信用淘汰,予以严格责令整改或取消经营资格。

二、着力建章立制,明确工作规范。

××工商所全面实施县工商局《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用分类监管办法》和《流通领域食品经营主体信用分类评估计分标准》,落实《流通领域食品经营主体信用分类评估计分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用分类审核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用类别调整审核表》、《流通领域食品经营主体信用分类监管汇总表》、《流通领域食品经营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台账》、《食品安全信用监管巡查评估记录》等各项配套措施,确保监管工作流程规范,各项工作顺利有效实施。

安全信息评估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 基本原则 全程监管 信息公开

食品安全法基本原则是食品安全法基础理论中的核心,它是食品安全法的精神和灵魂,它体现着食品安全法的根本价值,反映着食品安全法的本质,并对食品安全法的立法和贯彻执行起着普遍的指导作用。客观、准确、科学地概括、分析、提炼我国食品安全法的基本原则对于我国食品安全法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食品安全法的基本原则,使我们能够正确认识《食品安全法》的本质,有利于建立科学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内容,更好的指导食品安全活动,满足国家在调节社会食品安全活动中所产生的对食品安全关系调整的需要。由于食品安全法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范畴、任务和目标与其他法律不同,所以食品安全法具有独特的基本原则。

一、分段监管原则

分段监管原则是指在坚持按照食品生产、加工、流动每一个环节由一个行政部门负责下,采取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各尽其责为主导方针的多机构分段监管原则i。

分段监管原则首先形成与美国,1906年6月30日,美国通过了第一部《食品和药品法》,之后的32年为了适应食品安全发展的需要,美国先后颁布了五部法案,进行了两次大的修改,确立了详细的检验标准和检验程序,使涉及食品和药品安全的法律不断得到完善,这些法律涵盖了美国所有的食品领域,使各个食品环节在监管上做到了有法可依,至此分段监管原则在美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中被充分体现出来。为了更好地完善这种分段监管原则,美国在1998年成立了“总统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来协调全国的食品安全工作。这样就形成了由一个委员会总协调,六个部门来进行分管,对各自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分段监管从分落实了分段监管的特。

2004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心》将《食品卫生法》的监管体制变为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充分体现了分段监管原则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到2009年《食品安全法》的颁布进一步明确规定了我国食品安全遵循分段监管原则,对应的实行分段监管体制。在这种分段监管的原则下我国形成了与之适应和配套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这种监管体制是国家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采取的组织形式和基本制度。2010年2月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的分段监管体制,国务院设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国务院食品安全工作的最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共有15个部门参加。至此我国正式形成了在中央层面由一个总体机构协调,具体监管由五个部门在各自领域分别管理的分管监管体制。因此,我国现行的监管体制就是在分段监管原则的指导下构建的,他直接体现了食品安全法分段监管原则的核心精神。

二、信息公开原则

信息公开原则,是指为了实现公众的知情权、食品监管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除依法不得公开的信息外,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任何信息应向公众公布的准则。iv《食品安全法》始终坚持信息公开原则,食品安全信息如果不公布或公布不规范、不统一,会造成消费者不必要的恐慌。《食品安全法》规定,我国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开制度,坚持信息公开原则。食品安全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食品安全信息的公布受到广泛关注。食品安全信息主要包括食品安全总体情况、标准、监测、监督检查(含抽检)、风险评估、风险警示、事故及其处理信息和其他食品安全相关信息。

首先,明确了信息公开的责任主体。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公布信息,应当做到准确、及时、客观。根据食品安全信息的内容,及其重要程度、影响范围的不同,公布信息的部门主要有:(1)卫生部负责公布国家食品安全总体情况、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处理信息,以及其他重要的食品安全信息和国务院确定的需要统一公布的信息。(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即现行体制下的省卫生厅、直辖市卫生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统一公布其影响限于特定区域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以及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处理信息。这些信息的特点是影响力限于特定区域。(3)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县级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各自职责,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形式公布本部门的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

其次,建立了食品安全信息报告、通报制度。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获知《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需要统一公布的信息,应当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由上级主管部门立即报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必要时,可以直接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相互通报获知的食品安全信息。

三、预防性原则

预防性原则,它是一项行动原则,是指将来很有可能发生损害健康、或者以现有的科学证据尚不足以充分证明可能发生的损害或者以现有科学证据尚不足以充分证明因果关系的成立,为了预防损害的发生而在当前时段采取暂时性的措施。v食品安全预防原则意在将食品安全事后规制变为重点预防事故的发生,这是对食品安全监管理念的重要转变。预防原则和风险分析原则是相对应的,它针对的是风险,而不是损害。风险是将来发生损害的可能性,一旦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那就是实际损害。预防的目的并不是将风险降为零,因为从实际情况来讲,即便根据预防原则采取措施,也不可能将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的根源在当前消除为零。

预防原则的概念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德国的Vorsorge法则。2002年《欧盟食品基本法》该法第7条第2款对预防原则的具体措施提出如下要求:“根据第1款所采取的措施应恰如其分,对贸易的限制作用不超出实现共同体所选择的高水平健康保护所必须的、技术经济上可行的,以及考虑事情的其他合法因素。应在适当时期根据鉴定作出的风险对生命及健康危害的性质及所需科技信息种类,澄清科技不确定性并开展更全面的风险分析。”vi美国采取的开放政策和欧盟的限制管理截然相反,其认为对风险预防原则的过度适用将阻碍技术的进步、妨碍贸易自由,因此必须给予一定的限制。

我国规定的预防性原则的内涵和外延要比欧美更加宽泛,预防性原则在我国《食品安全法》中体现在下具体内容:第一,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实行许可制度,申请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的条件、程序,按照国家有关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规定执行,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第二,食品安全标准制度。制定并且实施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是真正实现食品安全源头治理、防患于未然的前提条件。食品安全标准为强制执行的标准,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强制性标准。食品安全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应成为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依据。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可以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企业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第三,食品安全强制检验制度。未经检验或经检验不合格的食品不准出厂销售。对于不具备自检条件的生产企业强令实行委托检验。第四,食品安全标签制度。食品标签是粘贴在产品外包装上的标识。食品标签提供了食品的内在质量信息、营养信息、时效信息及食用指导信息等,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重要依据。食品标签应当清楚、明显,容易辨识,食品与标签应当一致。

四、风险分析原则

风险分析(riskanalysis)原则是指的是对食品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进而根据风险程度来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以控制或者降低风险并且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中保证风险相关各方保持良好的风险交流状态。viii这一原则是对食品安全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现也是制定食品安全管措施和食品安全标准的重要依据已成为国际公认的食品安全管理理念。风险分析是对人体接触食源性危害而产生的已知或潜在的对健康不良影响的科学评估是一种系统地组织科学技术信息及其不确定性信息来回答关于健康风险的具体问题的评估方法。

1997年4月30日欧盟委员会铁于欧盟食品法的一般原则委员会绿皮书肋欧盟食品法确定了6个基本目标“确保法规主要以科学证据和风险评估为基础”是其中之一。2000年2月12日《欧盟关于食品安全自皮书》,该自皮书在第二章食品安全原则中认为风险分析必须成为食品安全政策的基础欧盟必须把它的食品政策建立在三项风险分析的运用之上:风险评估(科学建议和信息分析)、风险管理(管理与控制)和风险交流同时认为如果合适的话预防原则将应用于风险管理的决议中。

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都明确地规定了风险预防原则。探索该原则实现的法律机制,其实质在于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贯彻执行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措施。《食品安全法》首次提出的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从经验监管向科学监管、从传统监管向现代监管逐步迈进。

安全信息评估范文第4篇

第一条为加强对新资源食品的监督管理,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下简称《食品卫生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规定的新资源食品包括:

(一)在我国无食用习惯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二)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分离的在我国无食用习惯的食品原料;

(三)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微生物新品种;

(四)因采用新工艺生产导致原有成分或者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原料。

第三条新资源食品应当符合《食品卫生法》及有关法规、规章、标准的规定,对人体不得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慢性或其他潜在性健康危害。

第四条国家鼓励对新资源食品的科学研究和开发。

第五条卫生部主管全国新资源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新资源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新资源食品的申请

第六条生产经营或者使用新资源食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在产品首次上市前应当报卫生部审核批准。

第七条申请新资源食品的,应当向卫生部提交下列材料:

(一)新资源食品卫生行政许可申请表;

(二)研制报告和安全性研究报告;

(三)生产工艺简述和流程图;

(四)产品质量标准;

(五)国内外的研究利用情况和相关的安全性资料;

(六)产品标签及说明书;

(七)有助于评审的其它资料。

另附未启封的产品样品1件或者原料30克。

申请进口新资源食品,还应当提交生产国(地区)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出具的允许在本国(地区)生产(或者销售)的证明或者该食品在生产国(地区)的传统食用历史证明资料。

第三章安全性评价和审批

第八条卫生部建立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制度。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采用危险性评估、实质等同等原则。

卫生部制定和颁布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规程、技术规范和标准。

第九条卫生部新资源食品专家评估委员会(以下简称评估委员会)负责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工作。评估委员会由食品卫生、毒理、营养、微生物、工艺和化学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第十条评估委员会根据以下资料和数据进行安全性评价:新资源食品来源、传统食用历史、生产工艺、质量标准、主要成分及含量、估计摄入量、用途和使用范围、毒理学;微生物产品的菌株生物学特征、遗传稳定性、致病性或者毒力等资料及其它科学数据。

第十一条卫生部受理新资源食品申请后,在技术审查中需要补正有关资料的,申请人应当予以配合。

对需要进行验证试验的,评估委员会确定新资源食品安全性验证的检验项目、检验批次、检验方法和检验机构,以及是否进行现场审查和采样封样,并告知申请人。安全性验证检验一般在卫生部认定的检验机构进行。

需要进行现场审查和采样封样的,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卫生部根据评估委员会的技术审查结论、现场审查结果等进行行政审查,做出是否批准作为新资源食品的决定。

在评审过程中,如审核确定申报产品为普通食品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做出终止审批的决定。

第十三条新资源食品审批的具体程序按照《卫生行政许可管理办法》和《健康相关产品卫生行政许可程序》等有关规定进行。

第十四条卫生部对批准的新资源食品以名单形式公告。根据不同新资源食品的特点,公告内容一般包括名称(包括拉丁名)、种属、来源、生物学特征、采用工艺、主要成分、食用部位、使用量、使用范围、食用人群、食用量和质量标准等内容;对微生物类,同时公告其菌株号。

第十五条根据新资源食品使用情况,卫生部适时公布新资源食品转为普通食品的名单。

第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卫生部可以组织评估委员会对已经批准的新资源食品进行再评价:

(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已批准的新资源食品在食用安全性和营养学认识上发生改变的;

(二)对新资源食品的食用安全性和营养学质量产生质疑的;

(三)新资源食品监督和监测工作需要。

经再评价审核不合格的,卫生部可以公告禁止其生产经营和使用。

第四章生产经营管理

第十七条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保证所生产经营和使用的新资源食品食用安全性。

符合本法第二条规定的,未经卫生部批准并公布作为新资源食品的,不得作为食品或者食品原料生产经营和使用。

第十八条生产新资源食品的企业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的规定和要求。

新资源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卫生许可证,取得卫生许可证后方可生产。

第十九条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或者使用新资源食品前,应当与卫生部公告的内容进行核实,保证该产品为卫生部公告的新资源食品或者与卫生部公告的新资源食品具有实质等同性。

第二十条生产新资源食品的企业或者使用新资源食品生产其它食品的企业,应当建立新资源食品食用安全信息收集报告制度,每年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新资源食品食用安全信息。发现新资源食品存在食用安全问题,应当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第二十一条新资源食品以及食品产品中含有新资源食品的,其产品标签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标签标示的新资源食品名称应当与卫生部公告的内容一致。

第二十二条生产经营新资源食品,不得宣称或者暗示其具有疗效及特定保健功能。

第五章卫生监督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食品卫生法》及有关规定,对新资源食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抽查和日常卫生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对新资源食品食用安全信息收集报告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辖区内新资源食品食用安全信息。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对报告的食用安全信息进行调查、确认和处理后及时向卫生部报告。卫生部及时研究分析新资源食品食用安全信息,并向社会公布。

安全信息评估范文第5篇

建筑工地信息的采集与维护是系统数据库形成的基础。用户在进行建筑工地信息采集和维护时,首先需要根据身份登录系统,不同用户的功能和流程不同,从事建筑工地信息采集和维护的主要用户是建筑分公司、项目部和消防支队。建筑分公司用户可以新建建筑工地项目,并对项目的基本信息、安全信息和地理信息进行采集和维护。项目部用户通过互联网登录账户,可以对自己所属的建筑工地安全信息进行更新维护。消防支队用户可以在日常消防监督工作中对建筑工地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情况对项目的基本信息、安全信息进行维护更新。以消防支队为例,具体流程如下:消防支队用户在所检查的建筑工地使用带有GPS模块的移动设备通过互联网登录系统,设备会根据用户当前经纬度发送请求给服务器端,查询显示在当前经纬度1km内所有建筑工地信息。若查询范围内有匹配的建筑工地数据信息,则消防支队用户可以将检查情况与匹配工地的数据进行比对,并对工地的信息进行维护。完成信息维护后,数据将发送到服务器端,若发送失败,数据将以短信方式进行发送。若消防支队通过监督检查并与系统查询结果对比,发现实际在施工而系统中不存在的建筑工地,则可以对项目部和建筑分公司进行调查;若建筑分公司未及时录入工地信息则敦促其录入,若为违法施工工地则依据法律进行处理;若发现系统中存在工地记录而实际地理位置并不存在建筑工地,则可以对虚假工地信息记录进行删除。消防支队用户也可以在现场进行记录后返回单位,使用其他设备通过互联网登录系统进行工地信息维护。

2非空间信息查询及统计模块

通过信息的采集与维护模块建立起工地信息数据库之后,信息查询及统计模块主要实现建筑工地信息的查询、统计功能,用户登录系统后可以根据除“联系方式”以外的所有录入字段自行设计查询的条件,进行数据基础查询和高级查询,并能在选择统计条件和统计项之后进行工地数据的统计。非空间查询的流程是:用户登录系统后,根据数据库字段设计查询条件,系统根据用户提供的查询条件进行数据库记录查询,若存在符合条件的数据记录,则展示查询结果,用户可以对自己查询到的记录进一步查看和维护,若不存在符合条件的记录,则提示用户更换查询条件。非空间查询模块提供两种查询模式:基础数据查询可以定义所属消防机构、备案表编号、验收状态、工程名称、备案时间、开工时间等条件进行相应工地的查询;高级查询可以根据除“联系方式”以外的所有录入字段自行设计查询的条件。非空间统计模块是由用户自行设定统计条件与统计项,系统根据用户提供的数据进行数据库相关内容的统计,若存在符合统计要求的数据,则展示统计结果,统计结果可以导出成pdf文件并打印,若不存在符合统计要求的数据,系统会提示是否更换统计条件和统计项。

3火灾风险评估模块设计

火灾风险评估模块是基于建筑分公司、项目部、消防支队对建筑工地安全信息进行动态更新评分,由系统运用权重计算方法,实现对三级指标的计算,最终实现建筑工地火灾风险的分级评估功能。建筑工地的火灾风险不仅与建筑自身环境、消防安全管理和施工作业人员有关,还受建筑消防设施、疏散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建筑工地火灾风险评估要对大量的指标进行分析和计算。系统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估方法,能有效避免因素过多导致的权重难以分配,很好地反映出各因素之间的层次,具备实际的可操作性。3.3.1建筑工地火灾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在调研了各类建筑工地火灾风险因素后,结合当前在建工程的管理规范性文件、经验总结,最终得出建筑工地主要评估指标为总平面布局、建筑防火、临时消防设施、防火管理4个一级指标,再将4个一级指标分为11个二级指标和41个三级指标,最终形成风险评估指标权重表,如表1所示。在此基础上为表中的41项三级指标拟定“完全满足要求(91~100分)、基本满足要求(81~90分)、一般(71~80分)、不满足要求(≤70分)”4个得分级别。项目部的建筑工地管理人员以及消防支队、建筑分公司的监督人员等用户登录系统后,根据现场检查的情况录入建筑工地的安全信息评分(即给41项三级指标打分),随后系统通过各级指标的权重自动计算出二级指标得分,并进一步计算出一级指标得分和工地的最终评估得分,最后得出火灾风险评估指数,转换为风险评估的分级之后增加到建筑工地的项目信息中。用户在查询工地信息时可以查询建筑工地的风险评估等级,并由系统自动生成对工地安全工作建议的报表。3.3.2建筑工地火灾风险评估模型通过逐步建立建筑工地火灾风险评价体系,并通过一定的评估方法和算法确定不同种类建筑工地的指标权重,可知越符合消防规范要求,各项制度措施落实越完善,对应指标的得分就越高,相对于二级指标在安全性方面贡献越大,所评估的建筑工地在这方面就越安全,发生火灾概率越小。笔者将火灾风险等级分为安全、较安全、较危险、很危险4个等级,每个等级对应一个分值段的评估分数,系统根据每个工地的最终评估分数查找分值段就可确定工地的火灾风险等级,如表2所示。项目部的建筑工地管理人员每隔一段时间对所负责的建筑工地进行一次火灾风险评估,并登录系统填写建筑工地安全信息数据(三级指标的得分),消防支队、建筑分公司的监督人员通过日常检查中发现的实际情况,登录系统对建筑工地安全信息数据进行动态更新。系统在数据的基础上计算出工地的风险评估得分,根据得分在工地项目的页面中显示火灾风险评估结果(由数值转换为文本“安全、较安全、较危险、很危险”),同时列出得分最低的几项,根据表3的内容生成对应的报表,存储在每个工地项目的基本信息中,可供查询。

4GIS综合管理模块设计

GIS综合管理模块是建筑工地信息统计及分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GIS技术对建筑工地的信息进行直观的展示,并可以进行工地信息的综合查询和工地的风险态势管理。GIS综合管理模块只有建审处用户可以使用。GIS模块的基本功能。系统的GIS模块可以实现地图的浏览显示、缩放控制、视图控制、图例控制、实时坐标显示、地图量算、地图输出、地图加载等视图管理功能。GIS模块的综合查询功能。系统的GIS模块可以实现根据关键词和空间范围对建筑工地信息数据库进行综合查询,对查询结果分页管理,对有空间位置的信息可在地图上进行标绘。综合查询包括属性查询和空间查询两部分,属性查询根据输入的关键词进行模糊匹配,空间查询根据关键词与指定的空间范围进行联合匹配。系统提供查询配置管理、属性查询、多边形查询、矩形查询、圆形查询、点缓冲查询、查询结果管理等功能。工地的风险态势管理功能。即系统通过GIS模块将各类正在施工的工地和消防队站的分布情况以态势图的方式在地图上进行全面展示,用户可以自由查看,并进行标注。系统同时提供工地风险态势信息标注、工地定位、态势图生成、添加标绘、态势图保存、态势图载入等功能。通过对态势图的标注及管理,能够为消防战训部门针对施工工地拟定灭火作战方案提供便利。

5结论

安全信息评估范文第6篇

关键词:安全人机交互;用户界面;信息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6-1197-06

A methodology for Designing Information Security Feedback Based on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Criterion

WANG Su, WANG Yi-qun, ZHOU Gen-ji, BAI Yao-hua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42100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in the design of secure interactive applications which is contribute to the design of safety information feedback based on the user interface pattern, the result of feedback is assessed by a set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for Security standard. The user is alerted by feedback interface is comprise of visual and auditory channels when threat is detected, so that user adequate trust web-system.

Key words: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Security; User Interface; Information Security

用户反馈通常被称为系统向用户呈现的任何形式的交互。同样的,安全信息反馈是将任何有关系统安全的信息有效的传递给终端用户。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就是应用设计模式来设计安全信息反馈,因为一个模式的形成要在不同环境中,对反复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个确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来看,人机交互是处理一个或多个用户与一台或多台计算机之间的交互是使用用户界面(UI)程序的问题 [1]。传统的人机交互概念从可用性方面重新设计界面或改善一个现有的界面。可用性表现在人机界面的易用性和用户操作界面的元素的有效性,以及用户使用人机界面来执行某项任务的满意程度。

在用户界面的开发周期,安全的人机交互是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强调了安全这个概念。安全人机交互的概念和改编了传统人机界面的概念注重于界面的安全性方面,通过改变界面布局及其元素提高人机交互安全的目的。我们使用约翰斯顿等人[2]所提出的安全人机交互定义,人机界面的功能在于为用户和系统安全功能之间建立一个共同的基础。安全人机交互(HCI-S)是人机交互在计算机安全上的应用。根据[2]HCI-S目的是把用户界面的安全功能尽可能友好、直观的向用户表达出来。因为系统越容易使用,用户犯的错误或者绕过安全功能的可能性越小,这样的系统就越可靠。该文的贡献在于用一系列的设计模式设计一个易懂、易用的信息安全反馈,这些设计模式结合用户界面模式的概念和HCI-S标准。在威胁被检测到的时候,我们创建一个把系统内部状况反馈给终端用户的安全信息反馈模型。我们的模型分成三个步骤:首先,一种附加的提示形式被触发,用来提示终端用户系统受到威胁,尽可能的增强听觉提示或者其他任何形式的反馈。然后,基于HCI-S的标准用设计模式设计有效的视觉反馈。最后,反馈形成。

结合视觉和听觉的渠道的警报有以下优点[3]:

1)声音比其他类型的警报更容易中断事件;

2)用结合指定颜色和图像反馈提示用户检测到一些威胁和错误是一个更有效的方式;

3)感官相连的警报能让用户更加确定检测到威胁或错误。

1 安全人机交互的设计标准

1)系统状况的可视化。用户界面必须告诉用户系统的内部状态。警告和错误消息要明确又详细,还要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和获得更多帮助的链接。

2) 简单又美观的设计。只显示相关的安全信息。不要给用户提供所有的安全信息和选择,同时尽可能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安全的人机界面必须简单易用,保持一个简单的设计。

3) 满意度。安全活动必须容易实现和理解。可以使用一些手势把重要安全概念以愉悦的方式呈现给用户。

4)传递安全特征。用户界面元素必须清晰而明确的传递有效安全特征给用户。一个比较好的方式是使用图片和手势。

5) 易学性。用户界面必须没有威胁又尽可能的容易学习。界面使用现实世界中的隐喻会容易学习和理解一些。比如说挂锁、保险箱。

6) 信任。以上的标准都是为了提高用户对系统的信任。用户对系统的信任程度决定他是否会使用它,像电子商务网站和网上银行必须要得到用户的充分信任之后才会使用。

2 人机交互中常见的问题

我们相信一个具体的网络服务的安全信息必须用一种容易理解的方式显示。在重要提示被忽略的时候,一个可用的安全信息反馈应该减少终端用户可能造成的错误,然而大部分的设计师和程序员不考虑有效的设计标准,因为他们的应用程序通常是复杂和标准不够具体的。另一个问题可能是目前的设计规范缺少对终端用户考虑。所以本文认为结合设计模式和HCI-S标准的设计规范能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使得设计充分的安全信息反馈更容易。

布拉兹等人[3]证明了在安全性和可用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很重要的。然而在开发的时候,大部分安全研究没有充分考虑用户可用性这个主题。由于这个原因,有必要结合设计标准、可用性的指导和人机工程原理来找到安全和可用的设计规则。按照罗伯特等人[4]的研究,用户信任的系统在设计界面使用和安全信息反馈要考虑这些设计规则以使用户界面易学、易懂、易用。充分的反馈能减少终端用户误解安全提示或者系统内部状况的相关的信息提示的可能性。我们的分类面向可用的安全信息反馈的设计,容易被不同的经验和背景(专家、高级和初学者)的用户所理解和使用。同时,我们提出的设计模式从终端用户的角度考虑进行了改善。这项包括新的HCI-S的标准的设计模式是基于以前的研究成果上面提出来的。

3 安全信息的反馈设计方法

图1描绘了我们的设计方法的应用流程图。图形模型分为三个基本阶段来代表三种不同类型的人员之间的交替协作,来改善一个安全的网页服务的安全信息反馈。对于一个设计者或者程序员来说,我们提出的应用程序的其他优势包括改善后的界面可能会更加容易和快速实现安全信息的人机交互,因为这个反馈是应用设计模式和HCI-S标准产生的。该文的方法有利于设计者和程序员设计和实现一个可用的、有效的安全信息界面。在指定的安全网络服务中,这种安全信息反馈会让终端用户更有效的理解和使用安全特征。相对于其它方法,我们提出的方法能让终端用户获得以下好处:

1)这种安全信息反馈设计能够有利于用户更好的理解通过界面传递的重要安全信息,即使是那种没有经验的用户。

2)用简单又美观的标准设计安全信息反馈使界面的外观更容易使用和记忆。如果终端用户知道具体网站服务的真正的安全特性的外观,像网域嫁接和钓鱼网站的这类威胁成功的可能性会减少。

3) 这种安全信息反馈设计能够增加终端用户对网站或系统的信任,使用户会在网站上在线支付购买商品和用户填写个人信息。这是因为如果一些安全问题被检测到,用户界面会呈现有效的安全信息提示。

图1 结合HCI-S标准和设计模式的安全信息反馈流程图

3.1 用户界面模式库

众所周知安全的网站服务必须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持续告知终端用户系统内部的状况和系统对机密信息的保护的技术。同样的,安全反馈必须包括更容易的直接操作和更有效的安全特征,我们提出符合HCI-S标准的用户界面模式库来设计有效的安全信息反馈(图2)。我们人机交互中的信息反馈分为以下几个层级:

信息反馈:这一层包括友好的用户模式的呈现信息:有效的安全特征,正确的方式来使用这些特征,威胁检测和系统内部状况。同样,这一方面考虑到了有关威胁检测或其它安全方面相关的补充信息的请求。

系统反馈:这一层汇集了有用的交互形式来建立反馈的导航和操作。这方面包括用户界面需要创造反馈来启用和禁用安全特性,当一些安全威胁被检测是要遵循交互形式提出的操作建议。

交互反馈:这一层包括当界面里的元素用鼠标或键盘操作时,用户界面模式指定的安全反馈必须传递信息给终端用户。我们吸收了第一层的声音反馈来增加可视化提示。

图2 视觉和听觉界面模型分类

表1 部分界面模式库(包括本文提出的界面模式)

模式的名字: 系统使用的安全特性。

问题: 在一个信息事务中,如何提示用户系统使用的安全特征?

背景: 在具体的事务中,界面必须提示用户有关系统为保护机密信息

激活的安全技术,而且必须避免复杂的句子和技术术语的提示。

目的:如果提示用户为保护所有机密信息而使用安全技术,有可能增加对系统的信任。

解决方案:用具体的图标面板显示活跃和稳定的安全技术来提示用户。

例如:活跃的安全方案的元素是使用特定的面板和标志。\&

模式的名字:用户使用的安全特性。

问题: 在一个信息事务中,如何告知用户使用的安全特性?

背景:在一个保护机密信息具体事务中,界面必须提示用户使用额外的安全技术。

这些提示避免使用复杂的句子和技术术语来呈现。

目的:如果提示用户关于保护机密信息的所用到的技术,有可能增加对系统的信任。

解决方案:界面通过一个具体面板显示提示用户正在使用的安全技术。

例如:用户激活安全方案内的元素提示。信息反馈——补充反馈

模式的名字:综合的安全提示。

问题:在一个信息事务中,如何告诉用户系统综合安全的提示?

背景:界面必须提供必要的系统内部状态信息。这些提示的内容应尽可

能的避免使用复杂的句子和技术术语。

目的:如果用户了解系统内部状态的交互环境就可以增加对系统的信任。

解决方案:用户可以通过消息提示、图片、真实世界的隐喻和色彩组合,设计一个简单和美学安全反馈信息。

例如:一些有关系统综合状态的提示。\&模式的名字:详细的安全提示。

问题:如何允许用户获取详细的系统安全信息?

背景:界面必须为具体主题提供选项来获取的详细的系统信息。

目的:这种替代方法避免界面显示无关的信息,减少空间,并助于保持一个美学设计。

解决方案:在提示中加入电子邮件链接来获取系统安全特征的具体信息。

例如:三个建议,现在用户可以选择通过电子邮件获取详细信息。\&

模式的名字:立即提示。

问题:如何提示终端用户关于检测到的威胁?

背景:界面必须用一个快速有效的方法提示用户有关系统内部的状态。

动机:如果把检测到的威胁立即提示用户,可能会减轻威胁带来的影响。

解决方案:一个额外的反馈形式可以增强视觉提示,同时能更快速的告诉用户。

例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两个结合听觉的和视觉反馈的例子。

交互反馈——服务

模式的名字:禁用的服务。

问题:如何给最终用户更多的系统控制权?

上下文:有时候,安全技术使具体事务的交互变慢。

目的:如果系统提供来启用和禁用具体的安全特性,用户会感到更多的控制系统权。

解决方案:设置禁用安全特性或继续使用它的选项。

例如:禁用和启用具体的安全特性选项。\&交互反馈——导航

模式的名字:直接访问UI组件。

问题:如何帮助用户访问界面里的元素?

背景:系统必须为用户提供一个快速访问整个界面的方法。

目的:在系统中,一个快速访问界面的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可用性代表一个重要主题。

解决方案:用一个简单又美观设计方式能访问的所有安全的元素,包括禁用的。

例如:呈现安全反馈来提示有关可用的安全技术。模式的名字:间接访问UI组件。

问题:如何帮助终端用户直接从界面访问常用的系统安全特征。

背景:系统必须为用户提供一个快速访问有效的或系统使用的外部特性方法。

动机:一个简单和快速访问外部特性的方法可能会增加用户对的信任系统。

解决方案:通过一个面板列出这些系统使用的安全特性。必须允许从面板访问这些技术。

例子:可直接访问系统内部的界面图标模式的名字:序列访问的UI组件。

问题:如何帮助用户快速访问以前访问过的网页?

背景:界面必须为用户提供一个合乎逻辑的导航图标。

目的:一个能快速访问系统所有的元素和功能的界面是非常友好的用户界面。

解决方案: 在用户界面设计一个简单的导航器。

例子:一个用鼠标操作的经典图标。\&]

此外,我们建立一个基于颜色为原型,可听化为补充的听觉视觉反馈[3]。我们指定具体的颜色、声音效果、存在威胁的关系见表2。

3.2主要的威胁

1)猜测威胁:在这里,入侵者尝试猜测保护计算机网络的密码,以获得密码访问网站。

2) 欺骗威胁,这种威胁的目的是为了篡夺授权的IP地址,以获得未经授权的访问受害者的系统。IP欺骗的威胁经常使用依靠通信服务来利用安全漏洞。这将允许入侵者隐藏在威胁的源头。

3) 扫描威胁:入侵者探索受害系统的不同端口来找到一些脆弱的点以至于他们能发送其他威胁。

扫描攻击和欺骗攻击的风险比较大,它们通常代表其他攻击开始的序幕。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指定红色给这种威胁。在互联网日志中,这五个潜在威胁非常值得一提。在分析网络日志中,用声音和威胁联系起来的方法来警告终端用户检测到致命的威胁,这种方法对于网络管理者来说是非常有用的。这种关系就像一个出发点,在声音和威胁之间建立特殊的关系。

4 实验室研究

我们确定6个主要传递信任的因素。根据文献提出的可用性测试方法。我们用个案研究来评估我们提出的用户界面模式设计的具体的安全信息反馈可用性水平(参见图3)。本例是研究一个典型的电子商务网站中的安全信息反馈。参加者必须遵循用本文提出的界面模式设计安全信息反馈。我们在实验室研究中考虑以下因素:

参加人员:我们招收八名女性和七名男性参与测试。参加人员包括医学、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人员。符合不同经验和背景的要求。

仪器:我们设计了一个电子商务网站,用我们提出的模式的规范产生一系列的安全信息反馈,包括听觉和视觉的提示。

培训材料:我们为参与者提供如何使用的文件,内容包括:实验的目标,简要介绍了实验,在实验中需要实现的一系列事件。注意:所有有关使用和解释的安全提示和安全概念都在培训材料里面提示了参与者。

在电子商务系统中有4个直接与HCI-S标准相关因素,应用表3中提出用户界面模式设计安全信息反馈。为了给这个实验提供一个原型使用概念图,我们列举了以下2个带有文本的解释的安全信息反馈界面(图3和图4)。

模式的名字:系统使用的安全特征,系统的安全任务和禁用和启用所有的安全特征。

问题:如何清晰的传递网页服务的安全特征?

解决方法:使用交通灯的隐喻和信息“安全模式正在运行”警告用户关于系统已受到保护。

图3 绿色框架和交通灯提示用户系统开启安全模式

模式的名字:有可遵循的建议行动对话框和检测到威胁的立即提示。

问题:如何呈现一个清晰可视的系统状况?

解决方法:用改变界面的方框和交通灯颜色、声音警报和具体的信息的方式来提示用户关于系统的内部状况。信息包括为防止或减轻威胁造成的损害的建议行动,还有获得更多信息的链接。

图4 检测到威胁呈现给用户的界面外观

在使用了结合HCI-S标准和设计模式设计的安全信息反馈界面之后,要求参与者填写以下调查问卷:

1)在人机交互过程中,你对系统提示的安全信息反馈界面是否满意?

2) 在人机交互过程中,系统是否用从清晰易懂的语言反馈系统内部的状态?

3) 安全信息反馈界面上的选项和安全信息的布局是否让用户更容易使用和理解?

4)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呈现的提示适当的提供了原型中的有效安全特征?

5) 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呈现的提示提供的有效安全特性是否容易使用?

6) 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呈现的提示让你相信这个系统吗?

4.1数据分析

参与者回答问卷的趋势显示在图5。

图5 参与者观点的趋势图

在分析数据结果后可以推断出以下几点:

结合听觉和视觉反馈是一种有用的提示方法,这种方法能快速而有效告诉用户系统内部状况。

对用户来说,使用了动物音效的安全信息反馈形式是非常适用的。特别是使用老虎声音的效果,更加容易让用户意识到检测到的危险。

本文所提出的一系列模式的应用程序允许实现一个结合听觉的和视觉可用的安全信息反馈。

用本文提出的一系列模式组成的设计方案和规范能够形成一个可信的系统环境。

应用本文提出的模式设计的安全信息反馈不是很详细但很具体。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相信应用本文提出一系列模式设计的解决方案和规范能增加呈现给最终用户的安全信息反馈的可用性。模式提出的设计概念,允许通过UI元素传递一个适当的安全信息给终端用户。听觉和视觉这种感官相连的安全信息反馈是非常友好的界面设计,特别是在安全提示被忽略或者误解的时候,能有效的减少终端用户犯错误的可能性。

此外,本案例中设计的安全信息反馈应用了以下安全人机界面设计标准:

1)易学性:UI很容易学习和友好

用不同颜色的框和交通灯这样的真实隐喻的提示来呈现检测到的威胁,使得用户界面容易理解和使用。用户界面还在屏幕右上角呈现不同动物的声音和图画来区分是否检测到威胁。

2) 简单美观的设计:当安全特征正在被使用,用户界面中的消息只显示相关信息和安全特性的提示,保持一个简单又美观的用户界面反馈。

3) 信任:界面必须提供足够的提示和清晰易懂的建议,让用户信任一个系统。用户必须通过界面知道他们的信息已经被系统的安全特性保护。

5 结束语

本文结合以前的研究工作。提出一个基于用户界面模式的安全信息反馈简单分类,旨在促进安全信息以更有效的方式传达给终端用户。用本文提出的分类,通过界面上的元素,把安全信息和在线系统的内部状态,以视觉结合听觉的提示方式完成一个充分有效的安全信息反馈。用户界面模式是面向不同经验水平和背景的用户(专家、高级和初学者)设计的,是尽量避免使用技术术语的安全信息反馈。应用直观元素设计具体的视觉听觉提示,来反馈有关安全特征和具体的网页服务的内部状况给用户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Hewett T, Baecker R, Card S, Carey T, Gasen J, Mantei M, Perlman G, Strong G, Verplank W. ACM SIGCHI curricula for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J]. ACM;2004.

[2] Johnston J, Eloff J, Labuschagne L. Security and human computer interfaces[J].IEEE Computers & Security 2003;22(8).

安全信息评估范文第7篇

关键词:营销管理;系统组成;反馈效果

1 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1.1 系统的组成

系统总体组成如图1所示,该系统主要有以下4部分组成:

1.1.1 登录模块

根据信息系统安全性设计要求。在操作人员进入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之前,只允许合法用户登录界面。对登录的用户允许进行3次身份鉴定而无法判明是合法用户身份后,判定为非法用户,系统将自动退回到操作系统界面。

1.1.2 主程序

该模块主要为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一些系统参数设置、全局变量定义、调用登录表单、设定登录次数、调用主菜单系统等基础性工作,并根据有关库表文件的状态在该模块中预先设定了控制各级菜单能否操作的有关变量。

1.1.3 菜单系统

该模块主要通过VFP提供的菜单设计器.建立系统菜单和各级子菜单系统。

1.1.4 用户数据录入及结算模块

该模块主要为用电户各月电表底码录入、电费结算、发票打印提供操作界面,并按照业务流程,从“选择相应台区”、“录入用户数据”、“打印电费结算报表”、“打印电费结算清单”、“打印电费发票”等各步骤依次执行。

1.2 系统的特点

该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开发了用户信用评估体系,由于电能其特有的无形性、不稳定性和不可储存性,以及供电企业是与各行各业密切相关的公用事业,电力客户的信用评估结合电力产品的特点,分为商业资信、安全信用、法律信用和合作信用4个方面。

1.2.1 商业资信客户履行各种经济承诺的能力及可信度。电力客户商业信用信息资料可分为经营能力、经营行为记录、付款记录。

1.2.2 安全信用分为调度合作记录、安全事故记录、安全检查记录。

1.2.3 法律信用包括偷窃电记录、违约用电记录、阻碍、扰乱电力生产建设记录、危害电力设施记录。

1.2.4 合作信用包括调度合作记录、用电检查记录与需求侧管理记录。

1.3 信用评估计分方法电力营销管理系统采用定量评估法中的“加权”计分法,具体计分方法如下:

(1)设定用户原始积分为100分.每项最低为0分。

(2)商业资信占60分,其中经营能力和经营行为记录各占5分.主要以供电企业营销人员掌握的结果为依据,付款记录占50分。电费交纳:一般客户以规定缴费日为限,计划结算客户以合同规定的计划结算缴费日为限,每提前一天足额缴费加0.5分,每滞后一天手fl 1分;拖欠3次欠费的客户扣l0分,拖欠5次以上的客户扣20分;拖欠8次以上的客户.该项记录为0分,若事后补齐所欠电费,该项记录为20分。若连续3年无拖欠电费记录,可加5分。电费催缴:分为电话和人工催收两种。电话或短信催收一次扣0.5分,人工一次扣1分。

(3)安全信用为l0分。拒不执行调度命令者安全信用为0分。如果发生以下任一种情况.执行完全整改不力;客户违反电力安全规程;客户设备系统接地引发障碍;越级跳闸;线路跳闸每发生一次且重合不成功:客户电气设备超过试验周期或未更换试验不合格的电气设备;客户原因造成负控装置运行故障,其安全信用均会受损。

(4)法律信用占25分。发生任何条款窃电行为,其客户信誉均为0分。例如:在供电企业的供电设施上,擅自接线用电;绕越供电企业用电计量装置用电;开启供电企业加封的用电计量装置封印用电;故意损坏供电企业用电计量装置;故意使供电企业用电计量装置不准或者失效;采用其它方法窃电。擅自迁移、更动、操作供电企业约定调度的用电客户:未经供电企业许可.擅自将自备电源并网或引入、供出电源。连续3次以上改变用电类别.该项记录为0分。举报其他客户窃电行为,并配合公检部门和供电企业调查的客户均可加分。

(5)合作信用占5分。以下4项中任意一项客户不与电力部门配合的.每发现一次扣0.5分。用电检查工作配合;电能计量和负控工作配合:抄表、催费和收费工作配合。信用评级的结果采用国际通州的等级符号标记,实行四等十级制。从高到低依次为:AAA级(100分以上)、AA级(90分以上)、A级(80分以上)、BBB级(70分以上)、BB级(60分以上)、B级(50分以上)、CCC 级(40分以上)、CC级(30分以上)、C级(20分以上)、D级(20分以下)。级别越低,表明被评估客户企业运行状况、财务状况、安全状况等越糟糕,供电企业面临的风险就越大。

2 使用效果分析

该系统的成功开发及应用。使得在电费电量的统计、计算和电费发票开具的准确性及效率方面有显著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该系统能够较完善的掌握用电客户档案资料及计量装置资料,并对用户进行信用等级评估。供电企业根据各用户的评估结果制定工作原则如下:

(1)不同信用等级客户发出用电服务要求时,优先对信用等级高的客户进行服务。

(2)限电情况下,相同用电性质的客户,信用等级高的客户中断供电排序置后。优先保证信用等级高的客户供电。

(3)出台用电优惠政策时,优先对信用等级高的客户执行用电优惠政策。

(4)根据信用等级高的客户要求。进行供电设备计划检修。

(5)每年底根据客户信用等级得分。在每种用电类别的客户中评选VIP客户。予以奖励。不同信用等级客户的信用政策也不同。对于A级的客户的优惠政策有:免费提供能源审计、检修试验服务、需求侧管理服务:提供一对一服务;调度优先政策;将电能表改为预付费式电能表,缩短电费结算时间:增加用电检查次数;要求其接受用电安全培训。节省了人力、物力,同时激发了电力客户诚实守信、依法用电的积极性,遏制了不法客户违章窃电、恶意拖欠电费等不良现象的蔓延。

2.1 经济效益分析

电力客户交费比原来及时了,电费回收率100%;盗窃电的现象也减少了。线损率大大降低;强化了电力客户安全生产意识.大大提高了电网运行的稳定性。经测算。通过实施信用等级评估体系每年增加经济效益300万元。

2.2 社会效益分析

通过实施信用等级评估体系。信用等级高的客户得到了更多、更优质的服务,进一步提高了供电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优质服务质量,密切了供电企业与客户的关系。树立了供电企业的良好形象。

3 结束语

安全信息评估范文第8篇

【关键词】轨道;交通;安全;体系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的系统,有自己的信号指挥系统,比其它的公共交通工具更加安全。但是由于轨道交通运量大,设施设备的科技含量较高,一旦发生事故就会形成比较严重的后果。所以,安全管理对于轨道交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现状

安全管理措施不得力,例如指挥调度不当、司机失职、乘客缺乏逃生知识等,都很容易造成了城市轨道交通问题。虽然从硬件设备上来看,我国轨道交通都把安全问题放在了第一位,在设计时都考虑到了防和救的结合,但从管理角度看,如何加强安全管理和教育却还存在一些问题。从1999年和2000年两年中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发生的各类事故的分类统计看,轨道交通中一般性事故与险性事故的比例为5∶4。从事故原因来看,一般性事故多是由于乘客没有遵守安全乘车规则造成的;而险性事故多是由于工作人员职责疏忽引发的。此外还存在借车运营产生事故隐患的问题。

由以上轨道交通事故的原因分析中可以总结出存在于安全管理中的一些问题:(1)随着体制的改革,城市轨道交通部门安全监管的范围、人员、规章制度也都在变,这样就容易形成管理上的漏洞,出现规章制度的不健全、安全考核和相关措施不到位的情况。(2)轨道交通安全监管缺乏必要的手段,使安全监管工作难以实施。(3)虽然硬件设施较为完善,但轨道交通工作人员、管理人员防灾意识有待提高。(4)对乘客的安全宣传力度不够大,乘客缺乏发生事故后如何保护自己的有关知识。

二、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若干因素分析

从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来看,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因素主要是人、车辆、线路以及法律等因素。

(1)人的因素

城市轨道交通要以人为本,轨道安全管理也要以人为本。应充分考虑乘客的因素,保障广大乘客的安全。由于乘客的素质对轨道交通安全有很大的影响,很多事故都是由于乘客没有遵守乘车规则造成的,所以应加强对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的教育,减少由于乘客拥挤造成对轨道交通安全的威胁。另一方面,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工作人员疏忽引发事故的比例也较大,而且后果严重。几乎每一起重大事故都与工作人员的失职有关系。

(2)车辆因素

地铁中虽然车站上安装了火灾自动报警设备、自动淋水灭火装置,但是车厢内为了防止触电均没有安装这种装置;此外,车厢虽然使用的是耐燃材料,但在燃烧后会散发大量的有毒气体。因此车辆所使用的阻燃材料是否合格、安全装置是否充足有效,对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车辆是否符合运行要求、车辆技术状况好与坏,会直接影响轨道交通的运行安全。

(3)线路因素

轨道交通是一个封闭式的交通系统,线路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事故的产生与线路情况有一定的关系。如地面轨道交通平面交叉口的密度较大、区间隧道内的照明条件差、缺少信号标志等都会影响交通安全。

(4)法律因素

在我国现有的轨道交通政策法规中,对安全管理虽有原则的、定性的要求,但缺少具体的管理条文及定量的衡量标准,也缺少有关交通安全管理的法律政策。

三、加强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措施和手段

轨道交通作为现代化城市的快速交通工具,安全状况是其管理水平和各种质量的综合反映。“安全第一”是乘客的根本需求和首要标准。轨道交通的安全包括消防安全、行车安全、综合治理安全等诸多方面。除了一些突发性事故外,大多数安全事故都是有前兆的。为了更好地避免事故的发生,必须从以下各方面着手来做好安全预防工作。

(1)加大对工作人员培训力度

作为轨道交通的管理者,应建立和完善设备运行状况计量检测体系,确保设备运作的安全度; 制定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增强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给职工营造一个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并结合人体疲劳周期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应经常对司乘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和教育,使工作人员掌握危险时保护乘客减少伤害的技能,在发生事故时能及时地组织乘客疏散。

(2)加强对乘客的安全教育

作为乘客,应该增加有关安全、文明使用轨道交通的知识。例如,在车厢内发生意外的事故时,处于第一现场的乘客应该及时阻止事故的恶化;在事故发生后应听从地铁广播和工作人员指挥,紧张有序地离开事故现场;平时应多注意站厅站台上的各种安全标识。

(3)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

制定在发生轨道交通事故后所采取的紧急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力量,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控制事故发展并尽快排除事故,保护乘客和员工的人身安全,将事故对人员、设施和环境造成的损失降低至最低程度。应急预案是应急救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各种不同的紧急情况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不仅可以指导各类人员的日常培训和演习,保证各种应急资源处于良好的准备状态,而且还可以指导应急救援行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防止因行动组织不力或现场救援工作混乱而延误事故救援,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技术装备水平

为了保证轨道交通系统中各种设备的正常运行,减少故障、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发生,应尽可能地利用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和高科技手段。如采用高技术支持的信息管理、应急处置系统等来确保各种事件发生时的信息传输通畅以及应对措施的有效实施;采用列车运行智能化调度系统,减少因人工疏忽所引发的各种故障或事故;采用线网综合运营协调系统,保证网络中各车辆的高效、安全、可靠运行。

四、基于安全信息系统的安全信息管理体系

建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安全信息管理机制,同时还要有完善的安全信息管理体系作为前端支持系统。因此,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之初,就应充分考虑其引起的一些组织机构、管理程序、信息加工处理方式的变化。安全信息系统是安全管理组织的“神经中枢”,信息中心是安全管理活动的“大脑”,负责安全信息的响应和动作,指挥、协调人员和部门间的相互关系并统一进程。要使该体系真正有效地运作,必须强化安全信息采集系统和建立有效的安全信息响应保证体系。

1、强化安全信息采集

避免安全信息获取时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是确保安全信息收集准确、及时的前提条件。安全信息的采集包括采集内容和采集渠道。

2、推行消除隐患的全过程管理

全过程管理的核心是强调对事故隐患进行跟踪管理,以对隐患的发现、登记、安全整改措施等实行全过程管理,并将其传送到安全信息中心。对设备实施定期检查制度,其检查过程中的安全信息应传递到信息中心,并将所得信息纳入信息系统备案待查,以指导生产现场正常运行,整理分析出重要隐患,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

3、建立落实安全信息采集制度

对安全信息的收集除在组织上保证外,更重要的是要给予制度上的保证,需制定一系列信息运行办法、管理制度、奖惩方案,使每个安全员明确其责任、权力和义务。

4、建立立体的安全信息获取网络渠道

为了使安全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处理、存储等有制度保证,应建立严密的纵横交织的安全信息网。纵向安全信息网是指由企业决策层、职能部门、作业班组组成的多级安全信息网,并建立与之配套的各级安全人员责任制,层层落实安全信息的收、发、送工作;横向安全信息网则是由各级与安全生产有关的部门、生产单位等组成的安全信息网,依据所规定的义务和程序,及时将有关的安全信息送到安全信息中心。

五、对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议

1、做好有关法律体系的建设工作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有关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健全,因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只能依靠行政手段来完成。虽然行政手段与法律手段一样,都具有强制性特征,但是在明确性和稳定性这两方面却无法与法律手段相比,所以尽管目前依靠行政手段建设的安全管理体系还比较稳定,但是仍然存在着长期隐患。笔者认为,可以首先可以通过建设地方法规的方式来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在取得成效和积累经验的同时推动国家法律法规的建设。

2、对安全监管机构的设置进行合理把握

我国目前负责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监管工作的机构规模大多较小,并且存在着身兼数职、专业人员匮乏等情况,无法充分发挥出相应的监管职能。笔者认为,目前已经完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城市可以采用试点的方式完成由专业人员组成的监管部门建设,同时保证该部门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商之问的独立性,并对具体的工作内容和要求进行明确的规定。待一段时

3、明确对设备质量安全的要求

想要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的实际效果,就必须要拥有相应的设备支持。但是直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情况所制定的有针对性的设备质量要求体系。就各地的实际营运效果来看,在营运初期,城市轨道交通的盈利性往往较差,所以对于设备质量安全的要求也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做到规定要求的设备必须投入,规定之外的,由运营方和投资方根据自身经济情况选择是否进行投入,以免使运营商因为过高的初期投入而放弃参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工作中。

4、做好评估和审核工作

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完成到正式投入运营的这段时间内,运营商必须邀请当地的消防、安全监管部门等对项目进行安全评估,这也是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申请运营许可证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在进入正式运营阶段之后,安全管理部门应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检的方式对运营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或是由安全管理部门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科研机构对检查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如果运营商在明知存在问题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做出任何的整改决定,那么安全监督部门就应视实际情况予以吊销运营许可证的处理。

5、做好安全宣传和教育工作

想要做好安全宣传和教育工作,就必须从工作人员和乘客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工作人员,除了要安排有关考试科目来促使工作人员对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外,运营商或安全监督部门也应注意定期对那些正式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从而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了解新的安全内容。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通过进行安全演习来锻炼工作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乘客方面,则主要依靠宣传板、宣传报、乘务人员宣讲等活动使他们了解如何预防和应对突发的安全事件,另外,就是要严格要求乘客的乘坐行为,以免造成安全事故。

六、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在融合进入我们的生活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安全隐患,只有绝对的危险,没有绝对的安全,这就提醒我们必须时刻把维护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放在心上。我们还应当分别从技术方面和管理方面做好工作,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定期进行安全维护保养,并且做好应急措施,将事故发生的概率及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崔艳萍;唐祯敏;武旭地铁行车安全保障系统的研究[期刊论文]-都市快轨交通 2004(03)

[2] 张殿业;金健;杨京帅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研究体系[期刊论文]-都市快轨交通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