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命与责任的理解

生命与责任的理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生命与责任的理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命与责任的理解范文第1篇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生命教育仅局限或停留于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纠正了一些偏差行为,但很多时候是充当“消防队”的角色,治标不治本,离真正解决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尊重还有较大距离。而生命教育则是从本质上对大学生加以引导,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认识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要引导大学生直面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产生、发展、消亡等特征,体会生命是人类实现一切价值的前提。其中,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中最明确、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我国传统教育一直回避死亡,致使大学生这方面的认识缺失。生命教育要对大学生开展死亡教育,只有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才会更加珍爱生命、关注健康、热爱生活。

(二)珍惜生命的教育人的生命是其他价值创造和实现的基础。生命教育要对大学生进行生存能力教育,帮助学生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使他们能有效保护自己,防止可能的伤害。此外,还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任何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行为都是对人的生命的亵渎和践踏,使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宝贵,从而更加珍惜生命。

(三)生命情感和责任教育生命教育必须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意识到人活着不仅是延续生命,还应该承担家庭与社会责任,要对自己、亲人和社会负责。生命教育还应强调孝道和感恩教育,让大学生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理解父母养育的艰辛,感谢他人的帮助,激发他们的生命热情,增强生命责任感。

(四)生命挫折教育生命教育必须让大学生认识到人生无法避免苦难,人一生中会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境遇,多一份苦难、多一种体验,可使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意义。在给予大学生必要的鼓励与心理支持的同时,还可适当创设一些挫折情境,引导大学生勇敢面对苦难,积极进取,努力把生命中的挫折与阻碍转化为成长的契机,把苦难变为人生的财富。

(五)生命价值教育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增强,对生命价值有着自己的标准。生命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生命的价值,使他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并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一)开设公选课,将生命教育和其他知识教育有机结合开设生命教育公选课,使大学生全面认识生命,无疑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可针对本校教学现状,开设生命科学公选课程,引入生命教育的理念,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来影响、感染大学生,让他们对生命产生深切感受,在传授生命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是具体的、独特的,从而树立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

(二)开设生命教育专题讲座,将常规教学和主题教育结合可以定期邀请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和医学等方面的专家做生命教育专题讲座,将常规教育和生命主题教育相结合。同时,密切结合大学生成长的身心特点,积极开展有关生命健康、安全、法制、环保、爱情、家庭、社会、事业等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获得多样的生命体验,对人生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将生命教育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大学生命教育的实践性极强,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堂、监狱等,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法制观念。组织大学生参观育婴室、手术室、殡仪馆等,了解生命的起源及孕育生命的艰辛,理解生命的可贵。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专业见习和实习,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明确事业的奋斗目标。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特殊学校、福利院等地做志愿者,获得关于生命价值的直观认识。

(四)利用校园资源,形成生命教育的网络高校要利用各种校园资源,营造珍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校园环境。如,利用宣传栏、雕塑、文化广场等,渗透生命教育的内涵;利用各种纪念日,进行防治禽流感、爱绿护绿、预防艾滋、爱护水源等宣传活动;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飞信、QQ等提供传播、探讨生命知识的渠道;依托学生社团,开展文体比赛、生命知识竞赛、辩论会等活动,使学生重视和参与生命教育活动。

(五)利用社会资源,拓展生命教育的空间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必需走出校园,将学校与家庭、社会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强化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利用家长、大学校友、合作单位、实习基地等资源,为学生认识生命、体验生命提供平台。此外,还应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利用报纸、电视以及网络等传媒,不断拓展生命教育的传播空间。

生命与责任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106-02

“生命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1968年美国人杰·唐纳·华特士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生命教育。他的著作《生命教育》一书被认为是第一本生命教育的专著,他所创立的生命教育的理念已经得到了人们极大的重视,生命教育的实践也在全球迅速发展。几十年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都相继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生命教育活动。我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末也开始推行生命教育,并将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香港地区也开展了丰富多元的生命教育。我国大陆地区在21世纪初个别地方开始推动生命教育的开展,如:辽宁、上海、云南、浙江。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生命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更是有赖于进一步推进和完善。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竞争的时代,也是充满着生存压力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生命越来越被忽视而又越来越呼唤被尊重。

当代大学生面临很多的压力,在诸多的压力下部分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开始变得消极,漠视生命、否定生命、游戏生命、缺乏生命的成就感,进而带来人生目标和意义的迷茫,严重的甚至导致暴力、自杀、杀人等现象。而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唤醒生命价值意识,确立生命价值目标,最终形成正确的生命信仰,实现大学生个体生命的自由充分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以理性和庄严的态度面对生命。

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迫在眉睫的。通过生命教育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源,教育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

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这是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采取采取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知识传授与亲身实践相结合的多元途径来进行。

(一)开设专门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思考:我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要过怎样的人生?我存在的价值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也证明了在大学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必要性,这也是对大学生开展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1.从教学内容上看,应以尊重生命、发展生命的教育作为教学内容的主线

一方面,生命必须得到尊重,这种尊重包含了对生命的长度、广度、厚度和量度的尊重。人类的生命因为长度的有限而弥足珍贵,生命世界因为存在的广博而获取赞美,也因为拥有巨大的生命力和无限的潜能而赢得尊重。关于尊重生命的教育,既包括生死教育、当下教育,也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教育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生死教育,长期以来科学规范的生死教育在我国大学教育中是非常薄弱的,死亡教育也很难得到认同。应该强调的是,死亡并不是每个人面临死亡的时候才思考的问题,死亡教育也不只是对临终者的关怀。对于生者而言,死亡教育兼具生和死的双重价值,生者如果能正确理解死亡,就能感悟到生命的有限和可贵,从而珍惜生命,积极筹划自己有限的人生,实现对生命的尊重。这实际上也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过程。

另一方面,生命也是一种发展和超越,是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人生理想的向往、生命责任的担当以及幸福人生的把握。发展生命的教育主要包括探寻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的信仰、明确生活的目标、承担生命的责任、创造生活的幸福。

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是人的生存方式,在这种追寻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精神生命的超越和心灵的安顿。确立生命的信仰是对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生活的前途和命运、人生的状态等命题的最高信念及坚持,是对生活的目的、意义和价值的本质把握和升华。明确生活的目标,这引导着人向世界、向未来,也向人自身开放。如果人被迫只顾眼前的目标,他就没有时间去展望整个生命。承担生命的责任,只有将责任作为个体行为选择的出发点,大学生才能健康成长。缺乏责任意识的人,容易使自己陷入过度关注自我感受及自我利益的怪圈里,无法找到生命的平衡点,从而产生一种生命的挫败感,有的甚至冲动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创造生活的幸福,这既是一个伦理学难题,也是一个人生学难题。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面对大学生的生命异化、内心孤独、价值迷茫和精神颓废等不幸福的状态,教育者有责任帮助学生走出生命的困顿,引导学生追求幸福、实现幸福、享受幸福,告别郁闷状态,走出焦虑,过一种真正幸福和有意义的生活,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

2.从教学方法上看,整个课程风格宜多元、活泼,可以更多地运用教学媒体、短片欣赏、教学教具、音乐、电影等方式,让学生能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探索生命的意义。因此,教学方法也应该是开放的和多样的,如:欣赏与讨论法,通过观看相关的影片和欣赏音乐来加深对生命的思考;阅读指导法,通过向学生布置书目,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故事,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或主题演讲;角色扮演法,通过模拟情境,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加深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生命叙事法,引导学生讲述生命中发生的故事,加深学生的生命情感的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生命。

实施生命教育课程的目的是希望陪伴学生一起探索生命的意义,不宜说教味太浓。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兴趣,鼓励课后与老师多交流。从生命教育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是他人的教学者,更为重要的是学习者,这样才可以真正体味到教学相长的益处。

(二)开展生命体验的实践活动

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触及人心灵的教育。仅靠生命知识理论的传授和说教不能完成,必须结合生命体验的实践活动才能完成。因此,生命教育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命体验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体验生命的存在与意义,培养生命情感,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

第一,开展野外生存训练、拓展训练、,增进大学生对苦难的体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缺少了逆境的锤炼,脆弱也就如影相随。

第二,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扶贫助困助残,引导大学生学会关爱和施予,增强生命的责任感,体验和感悟生命的价值和快乐。

第三,重视组织实地参观,如: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馆、婴儿房、殡仪馆、监狱、刑场等,使大学生真切感受生命的壮美、生命的诞生、生命的逝去、生命的恐惧,进而懂得欣赏生命、敬畏生命,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提升教师的生命教育素养

在生活中很多教育者也缺少高质量的生命体验,因此应该重视培养教师的生命素养,鼓励教师进行在职生命课程的研修。

一个没有生命活力的教师,不可能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一个深陷痛苦的教师,也不可能为学生带来欢乐和幸福。可以说,一个缺乏生命素养的教师,也不可能培养出有生命素养的学生。因此,教师的生命素养不仅是教师本人生命质量的体现,也是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前提。教师的生命素养,既包括教师作为人的生命索养,也包括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生命素养。当前,关注的多是教师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师德素养,对教师的生命素养关注度不足。缺乏生命情怀的教师,是发展不全面的教师。因此,应该重视提高教师生命素养,成就有生命的教育,做生命型教师,这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四)在大学校园文化环境中创造良好的生命关怀氛围

生命教育在国外发展较早,他们秉持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也把生命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

在大学校园文化环境中应该强调一种生命的关怀,营造良好的具有生命关怀的校园氛围,这种氛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生命情感。生命情感是个体对自我生命的体认、肯定、接纳和珍爱,是对生命意义的自觉及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关怀。积极的生命情感指引人昂扬向上,成为人生的动力。消极的生命情感则充满着对生命的否定,对生命意义的无望,对他人生命情感的冷漠情绪,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命的焦虑。因此,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应该重视生命情感的关怀。在大学校园中,无论是宣传栏、校园广播或是校内杂志刊物都应该对此问题进行适当关注。在学校社团平台上,成立生命关怀协会,志愿者定期在校园中进行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宣传活动。另外,也要积极参加社会上的关爱生命的公益活动,组织生命体验活动。此外,学校还应该定期邀请生命教育的专家学者来校开设生命教育的专场讲座,内容可涉及生命意义的探讨、死亡的探讨、及艾滋病对生命的威胁、自杀心理及防范、失落及哀伤调适等等,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增强对自身生命安全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提升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在这样的校园氛围中,大学生能深刻地认识到任何美好或者崇高的理想,都是基于生命之上,没有了生命,一切都是奢谈。每个人经历的困苦荣辱,都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大学生相信生命的坚韧,勇于承担更多的生命责任,磨炼自己的意志,善待生命中的每分每秒,成为一个热爱生命、呵护生命的人。

参考文献:

[1]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刘济良.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生命的律动——生命教育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梅萍,等.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生命与责任的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原则

一、重视生命的理念培养

(一)珍惜生命的意识培养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明白生命的重要性和可贵之处,让大学生懂得去珍惜生命。生命观教育首先突出体现在生命个体生命的存在上,“离开个体生命的自为存在,一切都会失去真实的承担者和前提。”只有让大学生懂得生命个体存在,才能论及生命的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创造。离开生命个体去谈生命观教育,就是一种空谈,没有实际意义。

(二)生死观教育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必须加强生死观教育,使大学生明白生与死是自然界变化的客观结果,要能够以豁达、坦然的心态去探讨生死问题。生死观教育内在的包括“生”的教育和“死”的教育。首先,大学生生命观教育要强调“生”。要让大学生懂得生命产生的不易,生命的产生给家庭,给亲人带来的快乐,强调生命的贵重性,让大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其次,要教育大学生正确的看待死亡问题,要让大学生懂得死亡的必然性和客观性。“古往今来,人如天地间之过客,匆匆走过世间大舞台,然后进入死寂且没有回应的另一世界。人类生老病死,就像宇宙间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永不停息。”

(三)生命责任感教育

造成部分大学生生命观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当前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缺乏,在社会生活中缺乏责任感。问卷调查显示,当前部分大学生生命责任感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对集体漠不关心,对父母、朋友缺少理解和关爱。生命责任感缺失导致部分大学生无法正确看待自我在社会、集体和家庭中的位置,很难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在为人处世的时候以“我”为中心,心中只有“我”而忽视了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正是因为缺少责任感,才导致部分大学生生命观出现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成为了生命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原则

(一)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思想政治教育有自己的教育思路、教育方法、教育原则。因此,大学生生命观教育要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规律实施教育活动,切忌不切实际的灌输和家长式的教育方式。在实际的生命观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有区别、有选择的选择教育方法,避免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处理大学生生命观教育问题。

(二)整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性原则

既然造成大学生生命观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不能仅仅针对生命个体或个体出现问题的某一个方面去进行教育,而是要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生命观教育,综合各方面原因,实施综合教育,坚持整体的原则,统筹分析。但是每个学生又有其个体的差异性,生命观教育在整体教育的“一般化”中要注意个体学生的“特殊性”,生命观教育要注意整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三)变化、发展性原则

变化、发展性原则是要求我们在研究大学生生命观时要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大学生生命观问题的出现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生命观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量变的过程。每个个体生命的履历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在探究大学生生命观的时候不仅要考虑他们的现在生命观状况,也要追查他们过去生命观的情况,更要预测他们的生命观可能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疏导。

(四)疏导和治疗原则

大学生生命观问题有显性和隐性的表现,隐性的表现反映出个体大学生的生命观刚刚出现问题或问题不是很严重,可以通过教育、引导、疏引的办法来转移其注意力,及时的矫正其生命观扭曲的倾向;显性的表现则说明个体大学生的生命观问题已经很严重,如果单纯依靠教育的疏通和引导,对那些问题教重的学生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的,这时给以必要的心理治疗甚至是药物治疗才能解决问题。

(五)遵循实践锻炼原则

1、要生命观教育的生活化原则

生命观教育必须立足于大学生个体生命的生活之中,因为生命是在生活中存在、发展的。离开大学生个体的生活空谈生命观就成为了空中楼阁,成为一种不合实际的说教,是难以取得理解的教育效果的。

2、要生命观教育的体验原则

“体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方式,是人追求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焕发生命活力、走向生命超越的方式,在人的生命存在、人的自我生命升华、人的精神的解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就要重视和培养大学生的生命体验隋景,在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中使大学生体验到生命的各种境况,体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3、要情感性原则

生命与责任的理解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意义疗法 自我认知 自我意识 

 

维克多·e·弗兰克尔是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教授。他是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被称为“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的意义治疗的创始人。由于弗兰克尔有医学背景,因此他关注神经官能症的性质和治疗。他把神经官能症分为几种形式,并把由心理原因产生的神经官能症归结为患者不能从他的存在中找到意义和责任感。 

 自我认知是对自我的洞察和理解。当个体通过意义疗法找到生命意义的同时,也是自我认知达到一个全新境界的时候。因此,想要解释意义疗法和自我认知,就需要说明这二者之间存在的共通点。 

 一、意义疗法与自我认知的关系 

 弗兰克尔发现,许多神经官能症患者并不是由神经生物学的原因导致症状出现的,真正的致病原因是由于这些人没有找到他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他总结了大量的心理临床工作经验,并结合自己曾在纳粹集中营里的经历提出了意义疗法,也就是以意义为中心的心理疗法。这是和精神分析方法、人本主义方法、行为主义方法还有其他心理学方法等同的心理疗法。 

 认知属于心理活动的范畴,是人基本的心理过程。而自我认知是其中的一种形式,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即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等,也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疗法是心理治疗师为了矫正求助者的各类心理与行为问题而采用的符合心理学原理的治疗方法。心理疗法是否有效,除了治疗师的个人因素以外,被治疗者的积极配合,对自身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客观清醒认识也将起到关键作用。总之,对于心理求助者而言,心理疗法是客观的,而自我的认知心理活动是主观的。 

 如果说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那么也应该包含对自我生命价值的洞察和理解。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自我认知都要上升到这个层面。意义疗法的最终目的是让个体找到生命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帮助个体发展自我认知。只是个体在不断追寻生命意义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构建自我意识,找到生命的意义也就意味着自我认知得到发展。因此,意义疗法是帮助个体发展自我意识的途径之一。 

 综上可知,意义疗法是否有效,个体的自我认知不可或缺,一旦个体找到生命意义,其自我认知必将得到发展。 

 二、通过意义疗法发展自我认知 

 弗兰克尔认为要寻求生命的意义,就必须找到确立意义的良好作用。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大部分行为都会受到潜意识的影响;潜意识是被性本能控制的,个体的许多动机都是处在动物本能的状态下。而弗兰克尔却认为这只是人的潜意识需要贬低了人的纯真,人真正渴望的是追求有意义的人生,这才是生命的初级动机,而不是本能驱力[1]。如果停留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里,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是难以得到发展的,只有把潜意识的东西放到意识层面上,才有可能谈论发展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因此,弗兰克尔从一开始就强调,人很清楚 “能够为了他的理想和价值观而活甚至作出牺牲”。发展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必须清楚行为背后的意义。 

 弗兰克尔指出,人们在追寻生命意义时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必将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这些挫折会影响人们的行动与决心,如果不能按照最初的设想去实现目标,很有可能导致各种神经症的出现。这时就需要意义疗法帮助人们克服这些困难,帮助患者发现这些挫折背后所隐藏的意义,重心是关注现实存在。这又回到了自我认知的层面,不仅需要对自身的认知,也需要对自身所处的周围环境的认知。关注现实存在也就是关注现实中的我及我所处的环境。关注也就意味要面对和承受,不是只有美好的才能接受,人们更多时候必须面对困境。人在经历难以忍受的情境时,“就是人们已经实现的与还应当努力争取实现的成就之间的紧张,或者是人们已经成为与将要成为之间的差距。”弗兰克尔认为,为了寻求生命意义而不得不人为制造的一些紧张是有必要的。这些紧张增加焦虑,从而促使人们更加努力地去寻求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弗兰克尔说过:“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因此,重要的不是一般性的生命意义,而是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生活的特定意义。”个体在作为独立的人存在时,其不受外界影响的独立意识才是最重要的。个体要明白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自己成为负责任的人才能对生活作出反应。当个体明白了自身的责任时,也是他自我意识得到发展的时候。 

尽管每个人的生命意义不同,但都有应当承担的责任——实现其生命的潜在意义。为此弗兰克尔提出三种途径来发现生命的意义:(1)通过成功地完成某项工作或事情,来证明个体的生命意义;(2)对某些人或物产生的体验和感受;(3)对生命不得不承载的苦难的理解和态度。对于第一点,很多人都很容易做到。生活中一些点滴小事的完成,都能使个体感受到不同程度的成就感。例如,可以从种了一盆美丽的花或是饲养了一只可爱的宠物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第二点,弗兰克尔把对物的体验和感受提炼为“真、善、美”,例如享受一次精神盛宴而体验到生命的价值;把对人的体验和感受认为是“爱”,爱是一种力量,通过去爱或者接受爱,发现自身存在的潜在力量,使潜能变为现实。第三点,就是经历苦难。因为承载了生命中不得不承载的苦难,个体将悲剧变成了极大的成功,把一个人的困境变成人类的成就,从而最大程度地证明了个体独一无二的潜力。 

 这三种具体途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第一种途径很容易做到。当个体完成了第一步时,他承担着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并且能够从他完成的力所能及的事件中找到自我价值,这种承担责任、寻找自我价值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如果个体不能觉察自己及自己所处的环境,是无法明了肩上的责任及自我的生命价值的。第二种方法建立在第一步基础之上,由此个体才能够明白自己的能力如何,能够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爱,能够接受什么样的爱。很多人认为“爱”谁不会,这是人的本能。但是弗兰克尔提出的爱和本能的爱是有区别的。这里的爱需要个体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同时,也了解他人。只有了解自己,才能了解自己可以付出什么样的爱;只有了解他人,才能了解自己付出什么样的爱是对方能够接受的;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了解对方付出的爱自己该如何接受。如果爱是错位的,是不可能找出自身的潜在力量的。然后因为有了爱,个体去爱想爱的和该爱的人,也得到了自己希望得到的爱。由此个体有了力量,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苦难,都充满了勇气。当个体在苦难中审视自己及他人的生命时,他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意义。弗兰克尔认为不要把苦难仅仅看成是苦难,只有那些真正经历了苦难的人才更有可能发现生命的意义。因此,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态度看待自己以及周围的环境很关键。 

 这三个阶梯式的步骤对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不断发展时,才能一步步了解生命的意义。弗洛伊德曾说过,精神分析是给有一定智力的人准备的。在这里,意义疗法是给对自我认知有要求的人准备的。 

生命与责任的理解范文第5篇

月亮摸了摸星星的头,说:“生命是一朵七色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五彩缤纷。生命是一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各有各的特点。”

“生命是白色的,只有用顽强向上的精神,灿烂的人生态度,怀着对生命的敬意,才能为短暂的生命增添最绚丽的色彩。”月亮若有所思地说。

月亮又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只有一次,它是宇宙间最宝贵,最值得珍惜的东西。生命既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生命既是短暂的,又是永恒的。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希望。生命中的那些成功与失败,荣举与耻辱,高尚与卑下,纯真与芜杂都是一本内容不同的书,或是一幅风格迥异的画,生命值得审视与感情,生命值得欣赏与敬畏。”

星星听不懂,疑惑的摇了摇头。星星说:“生命好难理解呀!为什么人们还要为了生命而活着呢?”

“因为责任,生命就是一种责任,为了别人而活,为了责任而活。”月亮说。

生命与责任的理解范文第6篇

一.目标意识

在备泰戈尔散文《生命――心灵》时,一位老师确定本文的二个教学目标:1.感受散文蕴含的哲思,理解文中表达的生命的意义。2.感受散文诗化的语言,得到审美体验。在课后作业这样设计:1.有人说:泰戈尔著作之流行、之能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兴趣,一半在于他思想中高超的理想主义,一半在于他作品中文学的庄严与美丽。课后再次品读泰戈尔诗化语言,感受画面之美。2.阅读泰戈尔的诗集《吉檀迦利》《飞鸟集》《新月集》,做十条摘录。该作业设计,紧紧围绕两个教学目标,既让学生动口,体会诗化语言,获得审美体验,又让学生动手,摘录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过程,发现的过程,感悟的过程,审美过程。通过摘录,既积累丰富的知识,又能不断增加学生的文化内涵。

二.精选意识

在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很随意地使用现成的教辅资料,或下发整张试卷,布置作业不加选择,信奉题海战术,此类现象在复习阶段,尤其毕业班教学中最为常见。这种作业设计方式,是对学生极不负责任的表现。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一门学科花的时间多了,用在其它学科上的时间就少了。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偏科现象。不仅大大加重了学生的作业负担,极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而且会加深各任课教师之间的矛盾。因此在作业设计上,我们应该放出自己的眼光,去粗存精,才能吹尽黄沙始到金。通过设计典型的训练题目,使学生能尽快掌握新课传授的知识点,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泰戈尔散文《生命――心灵》的作业设计都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一到二个作业题。或立足于对文本语言的品读,或立足于文本哲理的思索,或立足于生命的思考,或立足于从课内到课外,作适当的拓展,没有机械的抄写,繁多的识记,侧重的是对文本的理解,思维的训练,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层次意识

在备泰戈尔散文《生命――心灵》时,有位教师设定了本文的二个教学目标:1.了解“生命”、“心灵”的具体形象。2.揣摩语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关于生命的意义。作业作了如下设计:1.结合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关于生命的意义,请你谈谈自己的认识。2.阅读《泰戈尔谈人生》、《人生的亲证:诗哲泰戈尔的人生哲学》,了解泰戈尔的一些哲学思想。可见,作业要求1紧紧围绕本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让学生再次深入文本,加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作业要求2是在要求1的基础上,提出更高一层的要求,目光视野转向泰戈尔的其他作品,并从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深入到对泰戈尔哲学思想的了解。

四.拓展意识

在备泰戈尔散文《生命――心灵》时,有的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文章五个篇章的各自内容和彼此联系,读懂文章题目含义。最后设计了如下的作业:课外阅读泰戈尔的作品,如《飞鸟集》,从中摘取若干能体现泰戈尔生命思索的文字,鉴赏并背诵。

这样设计作业,对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积累、鉴赏和人文素养大有裨益。

五.激趣意识

有位教师先对《生命――心灵》全文作了总结:泰戈尔的诗文超越人也超越自然,他追求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境界,诗文中的精神美和艺术美是无法言传的,其中闪现的生命的激情与爱,是诗人心灵的产物,然后引用名人对泰戈尔的评价:台湾诗人钟鼎文说过“泰戈尔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不属于东方或者西方,但却涵盖着东方与西方最崇高的精神领域,甚且,更是一个超越的存在,不属于任何时代而属于永恒。”激发起学生再次阅读泰戈尔作品的冲动,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请课后朗读泰戈尔的诗《生如夏花》,体会诗中对生命与爱有怎样的思考?

生命与责任的理解范文第7篇

关键词:残障学生;生命价值意识;重要性

        一、残障学生的生命价值意识教育现状

        1.残障学生生命启蒙教育概况

        由于身体的残障,父母对残障子女要么溺爱,要么漠不关心。由于生活水平低,父母文化素质低,除了在生活上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关心,照顾外,无法在思想上、心理上、精神上给予有效的帮助和教育。这种现象在智障儿童家庭中比较多见。在这种环境和心态下成长,自信慢慢转化为自卑,疑虑慢慢转化为悲观,甚至自暴自弃,这些都使他们失去了早期生命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机。

        2.学校教育中生命价值意识教育的现状

        有些教师和班主任,过分强调生命的理想性价值,在班会课上讲“理想的作用”、“人生的价值”,忽视对生命的现实关注,学生用统一标准的价值观去解读生命,忽视了残障学生存在的具体需要。目前,对残障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意识教育的方法主要是说教和灌输。要求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用外在的形式来改造学生,强迫学生改变他们正常年龄该有的对世界的理解。学生不懂得在自我生成、自我亲历的生命过程中如何对个体生命做出思考,每个人都必须承受生活中所有的挫折和痛苦,好好活着,善待生命,活下去的确需要很大勇气。

        二、特殊教育应重视对残障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意识教育

        教育以育人为根本,许多专家和教育者,纷纷把关注人的生命及其价值,关注人性之完善,给予生命独特的关怀作为一项新课题,将“生命教育”提到了研究和实践的位置。而特殊教育作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残障学生的生命教育也应该成为特殊教育的环节。随着残障学生的年齡增长,知识的增多却反而产生对生活的迷芒,对周围事物的不关心,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情绪冲动,行为过激,不珍惜生命,等等。所有这些都呼唤教师对残障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意识的教育。 

对待残障学生生命价值的教育和培养,首先要从“爱”入手。要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们感受社会的爱、父母的爱、老师的爱。让学生从教师的爱中,深切感受集体对他的评价、社会对他的期望。师爱奠定了育人的感情基础,是师生共同进步的内在动力,是培养高尚人格的熏染与感化力量。

        此外,在实践中仅仅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爱”,这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完整的教育应该是教师在无私奉献爱的同时,还要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之心,学会奉献自己的爱,这样才能体现他们生命存在的价值,弥补他们生命启蒙教育的缺失。

       三、教师应以自己良好的生命价值意识来引导学生

        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成为学生生命价值意识生成的过程,就必须把自己的教育工作与自己的生命联系在一起。而不仅仅是一个满足物质需求的谋生手段,否则教育留下的仅有技术层面的东西而失去了它的精神层面的深刻。要让教学成为学生的生命体验过程,要让学生的生命焕发出个性的炫丽,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真实生命的参与,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在教育过程中的共同成全。所以“在教育中”为师者不应该漠视受教者的生命个性,也不应丢弃自己的生命个性,这是生命个性与生命个性的相接。要实现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就需要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渗入个人的气质、经验,个人对美好事物的理解,对生命的体验以及自身的创造性。

        教育过程既是受教育者生命展开的一个过程,也是教育着生命展开的一个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生命的逐渐生成,教师则在学生的影响下实现生命的不断发展,学生可以在一种自然的、开放的、自由的环境中生长,这对教师而言何尝不是一个不断获得滋养的过程,师生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使生命的未知层面不断呈现出来。

        对残障学生的生命价值意识教育既是一种生命活动,又是获得生命价值的手段和途径。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提高残障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的生命价值根植于非理性深处,存活于创造之中,创造不是存在于生命之外,而是存在于生命之中。

        因而特殊教育应格外重视残障学生的生命价值意识教育,加强残障学生个人对美好事物的理解,对生命的体验以及自身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生命与责任的理解范文第8篇

作为教师我崇尚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人,首要的是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以德行服人,以学识服人,以自己的为人来吸引人。因为自身形象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人格魅力是一种精神力量。作为教师,我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我周围的每一个孩子、每一位教师。凡事为他人多想一点,凡事尽量多做一点,为他人做事时,少想一些图报,这样,自己就会无怨无悔。

其次,我深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是我自命崇高,但我确确实实一直在思考着。我能为我们的下一代留下什么?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我始终以“假如我是孩子,假如他们是我的孩子”来警醒自己,鞭策自己。强烈的敬业精神要在实际行动中真正体现,需要肩负对教育事业强烈的责任感。

再次,我要先做好“人”,再做一名好“教师”。我刚踏上工作岗位,我就决心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做一名好“教师”,我要让我的孩子快乐每一天。我对好教师的理解仅仅理解为“肯吃苦、肯钻研、肯学习”。经过二十几年的磨练之后,我感悟到做人与做教师的关系,我的教育对象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天天都在变化,他们渴望知识,他们更渴望被爱和被关怀,因此,做教师的同时,我也是他们的母亲、姐姐、朋友、伙伴,当然,我也时刻清醒作为教师的我该是敢为人先、严谨治学。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长大。

教育的世界是美丽的,要用我的眼睛去发现这份美丽。

孩子是千变万化的,因此,我的教育也该是千姿百态的。我对“教师”这一称谓有了更多的理解。我把烦琐的管变为对孩子的理解和信任。把过分的控制变为更多的交流和对话。把过于集中的教育教学全分散给孩子们,用他们的感官去感知这个世界的一切。记得,在一次“动物过冬”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小动物是怎么过冬的?它们会冷吗?小动物吃什么呀?带着疑问我们分头去收集资料,丰富知识、去感知这个神秘的世界,也使孩子们多了一份对动物的爱。

教育的创新需要不断涌现“新鲜的经验”,在今天的社会中,需要我们不断去积累新鲜的知识,去发现新的知识点,只有不断学习,才会时时自信,只有不断学习,才会时时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