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一、开展教学案例研究的意义

1、促进幼儿教师专业理论素养的提高。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对实施课程的幼儿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课程改革大背景下,不少幼儿园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教学案例研究活动或相关研究课题的培训。这样的活动主要由当事人教师及同事、园长和研究员或专家参加,活动的目的旨在促进教学案例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和深化,间接实现自己从教学经验到教育理念的升华。

2、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幼儿教师是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基于行动的教学案例研究恰恰在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理论与实际之间的鸿沟得以弥补。教学案例研究归根到底是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促使幼儿教师把先进的知识理念运用到具体的情境中、类似的情形下,并通过思考产生新的教学行为方式。

3、教学案例研究是教师学习和反思的载体。教学反思是教师在组织教学的全过程中,对自身教学活动反映出来的教育观念、教学组织能力、教学应变能力等的利弊得失的思考和相应的调整。幼儿教师不光要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更要重视教学活动后的反思,要在理论指导下学会反思,在反思过程中领会理论,运用反思推进实践。以教学案例研究为载体,理性地审视自身的教学行为是否具有价值,进而思考怎样完善自己的教学行动,使今后的教学行动更为长期有效。

4、促进教师在团队互助中成长。同伴是教师个体成长的合作者、支持者和推动者,教师个人的生存与成长有赖于同伴的支持。幼儿教师作为教学案例研究的主体,围绕同一教学案例表述自己的想法,贡献各自的智慧,案例才会更完善,教师个体成长才会更迅速。

二、开展教学案例研究的问题与困难

(一)客观因素

1、社会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幼儿园与幼教工作者们一直致力于幼儿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工作,但幼儿教育尚未从大众观念上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幼儿教师又普遍面临职业歧视、精神压力大和工资待遇低的现状,这就造成了幼儿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和急剧流动,对教学案例研究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2、教师缺少时间和精力。幼儿生理、心理特点与中小学生的不同,必然导致幼儿园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不同工作特质。不少幼儿园的教师身兼数职,除了正常的备课、上课外,多数幼儿教师还要编写各类台帐、教学反思等,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展案例研究活动。

3、缺乏专业引领。幼儿园每次开展教学案例研究活动,虽然形式上搞得轰轰烈烈,但往往收益不大。在教学案例研究中,幼儿教师之间互相帮助、共同研讨,但由于缺乏高一层次的专家、研究员或骨干教师的引领和帮助,同一水平的横向互助往往只停留在原始的水平

(二)主观因素

1、教师的态度。虽然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把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视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但是很多自认为资质老的教师愿意坚持自己保守的、惯有的教学模式,这种“示范”作用直接影响到年轻教师对待教研活动的心态。往往多数很有教学经验的年长教师和年轻教师会采用观望的态度,对教学案例研究的深入、有效开展无疑造成最直接的负面冲击。

2、教学反思与行动表面化。教学案例研究中的反思与评价大多局限于对个人教姿教态、幼儿表面行为等一些活动细节的反思与评价。在反思过程中,有的上课教师怕暴露自己的缺点而采用保守、封闭的态度,坚守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这种表面化的反思评价与教学行动毫无意义,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达不到实质性的效果,更谈不上对教师成长和教学行为的促进和发展。

三、建议与设想

1、有关部门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幼儿教育是教育的根基,对国民优良素质的形成和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政府及有关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对幼儿阶段的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教师的工作环境,更好地为幼儿教育事业服务。

2、重视专家和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幼儿园可以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把积极进取的优秀教师送出去培训、进修,学习先进的教学案例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发挥园中骨干教师的最大优势,以此培养优秀教师群体的形成。

3、营造开放的教研氛围,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学案例研究能够为教师提供一个开放的环境,使教师工作中的思想和问题得以清晰地描述。教师应该成为开放的主体,愿意敞开自我、敢于质疑、善于反思、勇于创新、乐于分享,成为积极与外部合作的、善于学习和吸纳来自外部经验的主体,不断从团队中汲取营养,一步步获得成功。

4、及时进行“行为跟进”。“行为跟进”是在教学案例研究过程中将具有改进空间的典型课例进行再设计、完善、实践、创新、思行结合的教研活动,通过总结提升,使之成为能举一反三的核心案例,以此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加深对案例深层理念的领悟和对自身教育行为的改进。只有不断地进行行为跟进,在行动中获取处理复杂的,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得以迅速提高。

5、深入反思与集体反思。真正的反思与评价不能停留在对个人表面化的评价上,应切实地把理论联系到实际中,针对教师在实践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困惑,对隐藏在这些做法背后的理念进行反思与评价,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与策略,以便教师自省感悟、提炼、调整并进行再次尝试。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学改革;软件技术

高职院校要培养合格的、能跟上时展的IT人才,就必须紧跟行业技术发展潮流,教学中引入最先进的IT技术与规范。这就要求学校要与企业行业保持密切的关系。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推动教学改革就显得尤其重要。高职软件技术类课程实践性强,就业岗位对学生职业技能要求较高。借助校企合作对软件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强化教学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在校期间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缩小企业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对高职计算机类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软件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策略探讨

(一)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软件技术专业传统教学多采用“知识+案例”的模式,注重相关技术、知识、软件应用的学习,可以为学生打下较好的基础。但这种教学模式的缺点在于,学生很难对所学知识做到融会贯通,不理解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专业核心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衔接不强,学生到了企业岗位往往不易上手。企业参与构建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式的教学改革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改革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学习内容尽可能接近企业工作内容,边做边学,层层递进,逐步提高,最终熟悉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培养软件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

(二)基于企业工作实际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内容设计策略

学校毕业的软件技术专业学生不能满足企业岗位的需求,原因在于教学内容与工作实际的脱节。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是尽可能按照企业工作实际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企业工作,包括项目载体、教学案例、基于生产的实训基地等,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有企业的参与。借助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将企业工程项目引入课程,作为学习载体。将工程项目按照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整合优化,把企业工作过程中的任务提炼为学习任务,使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较好地保持一致。作为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内容的核心,优质的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来自企业的教学案例库是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的必要支撑。

(三)基于企业工作环境的软件人才职业素质培养策略

企业希望招聘的学生上手快,用得好,留得住。学生希望就业后能适应,干得好,有发展。而现状是IT行业离职率较高,企业和毕业生都不尽满意。主要原因是学生在校不了解企业,不熟悉企业工作环境及管理理念,就业现状与理想之间偏差太大,对企业和工作岗位认同感不够,导致心态失衡。借助校企改善实训条件,将企业最新技术、最新管理理念、工作规范、岗位要求等引入到学校,引入到课堂,让学生提前熟悉企业工作环境,认同企业运作模式,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可以参考企业软件开发工作环境建设校内生产线实训基地,开设整周实训,按照企业工作作息时间安排课程,让学生提前熟悉企业工作环境,培养职业素质。

二、校企合作开展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与青软实训等企业联合办学,培养软件技术人才,分别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教学案例库建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一)校企合作进行“四段式”教学模式改革校企合作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培养实施“基础学习+专业技能训练+企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的“四段式”教学模式。学生第1年由学院教师承担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第2年由青软实训派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讲师到学院进行专业课程教学、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实战教学,提高软件技术专业技能,学生接受青软实训就业专家进行专业素质教育与就业指导。第3年前半段学生到青软实训进行企业实训,参与企业大型项目实践,提高软件开发职业能力。后半段青软实训为学生推荐顶岗实习单位。校企共同参与的“四段式”教学模式将学校和企业、学生和企业、学习和工作岗位紧密结合。

(二)开展序化企业工程项目的教学内容改革

引进企业开发的实训资源和平台,以校企合作企业方的工程项目为载体,经过教学设计后作为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建设了包含有16个企业开发项目案例的教学案例库。项目教学中全面引入企业管理内容,包括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安全管理、标准管理等。通过这些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及实施,不断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及项目开发能力,同时在教学中贯穿了企业的职业规范。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基于企业真实项目作为实训载体。按照专业培养目标需求,精选几个的典型企业真实项目,按照教学规律序化为教学项目,按照功能模块分解到专业核心课程中。学院与青软实训校企合作开展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由青软实训将成熟的课程体系及系列教材嵌入到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主要引进数据库技术、.NET开发技术、.NET项目实战、网站建设技术、软件工程、综合职业素质等专业教学课程,引入相应的教材及电子教学资源。课程建设以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建设课程教学资源网站,供师生教学使用。先后建成《软件开发综合实训》、《网站建设综合实训》、《面向对象编程(C#)》、《数据库应用技术》、《WEB前端开发》、《.NETWEB应用开发》、《软件工程实践》7门省级精品课程;建成《基于JSP的动态网页设计与实现》、《计算机网络互联技术》、《DIV+CSS网页布局》等3门校级精品课程。

(三)开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式的教学方法改革

我们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整合优化。按照企业开发软件项目的实际工作过程将关键能力培养进行逻辑划分到各门课程中,以贯穿课程群的企业项目为教学载体,各门课程分别进行前端开发、后台开发、数据库开发、综合测试等能力训练。按照任务驱动设计教学情境,使每个教学单元都成为整个项目的一个任务。学生在不同课程完成不同模块,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这样学生对各门课程的作用、相互关系、技能培养有了清晰的认识,专业核心课程群达到融会贯通。学生通过实践企业软件项目开发这一职业过程,不断积累软件技术岗位职业能力,符合职业能力训练的基本规律。学院与北京京胜世纪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公司为学院提供京胜软件实训室。京胜软件实训室是一套专门应用于软件开发与软件测试实践教学以及学生实训的软件产品。系统提供了典型的教学实训案例,让学生可以在系统的指导下,学习并完成教学实训项目。系统同时还提供了丰富的实训项目,学生按照企业标准要求完成相应的开发、测试实训。

(四)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通过调研发现IT企业不仅重视员工的职业技能,更重视职业综合素质。这些非技术因素包括道德品质、精神面貌、学习能力、身体素质、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学院凭借企业办学的优势,依托青岛软件园,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学院、企业、行业三方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了理实一体化教室、服务外包实训室、软件综合实训室、大学生创业中心。旨在通过建立校内仿真企业岗位的实训环境,为学生积累初步的工作经验。同时依托青岛软件园,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的途径,先后与青软实训、青岛港信息中心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真实的工程环境,满足了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同时为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青软实训合作班的学生第三学年由合作企业安排学生到青岛软件园进行企业实训、顶岗实习,在真实的环境里进行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积累真实的工作经验。企业参与教学,注重强化学生的标准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及相互协作意识。合作班的学生第四学期由青软实训方面的专家开展为期一周的职业素养训练,开展模拟面试。企业人员从专业技能、团队精神和员工在企业中的自身定位等方面向学生提出在市场和企业中广受关注的问题,真正使学生了解到了企业的实际用人标准和对于人才的最新要求。把模拟面试放在校企开展综合实践教学之前进行,采取先模拟检验能力再开始学习的倒置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做好自身定位,明确学习目标和未来的努力方向,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校企合作软件专业教学改革效果

(一)学生和教师的实践技能大幅度提高

课题研究中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培养,教师在实训教学改革、企业参与实训教学的过程中锻炼了实践能力。相关学生和老师承担了校内外大量的技术服务项目。开发软件“新生报到管理系统”、“奖学金评定系统”、“学籍管理系统”、“图书借阅系统”、“学生成绩分析系统”、“自主招生管理系统”、“青岛港员工培训管理系统”、“教学评价系统”、“物资采购管理系统”等软件,投入应用获得青岛港集团和学院各种奖项;建设部门网站5项,建设精品课程网站20余项。承担了学院部分教室、实训室的网络组建、学生宿舍网络组建任务。成立计算机服务协会,承担学院师生计算机软硬件维护任务和视频制作。

(二)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课题研究注重创设企业岗位工作环境,注重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逐步形成,毕业生能够很快适应企业环境,接受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始终。因此学生毕业不仅具备了很强的业务水平,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良好的职业综合素养,能够很快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学生严格的组织纪律、吃苦耐劳精神及良好的再学习能力深受企业欢迎。

(三)学生的对口就业率逐步提高,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课题研究明确了培养目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引入了企业的实训体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校企合作中企业一方的推荐就业优势得以利用和发挥,学生的对口就业率逐步提高,就业质量稳步提升。近年来学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92%。就业质量大幅度提高,不少学生毕业后1年即成为了软件开发企业的项目主管,平均月薪达到3000元,部分毕业生月薪达到9000多元。2009年以来已有10余名毕业生成功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四、结束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师范类院校;数学专业;核心素养;策略

高等教育师范类院校是我国培育优秀教师人才的主要办学机构,随着教育资源的紧缺,师范类人才越来越紧缺,特别是对数学教师的需求,在很多学校出现了“一师难求”的现象。高等教育师范院校应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大力提升师范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师范学生的身心素养和教学水平全面发展,从而不断提升数学专业师范学生的教学综合水准。

1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国外许多研究者研究了数学素养的核心问题,我国一些研究者也对数学素养的核心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数学专业的本质是素质培养的过程,应该从包容、专一、真善美这三个维度来培养数学师范生的核心素养,感悟数学的精确性和严谨性,感受数学知识的智慧和魅力,灵活运用数学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培育师范生对数学专业的兴趣。数学专业的本质属性主要体现在数学研究活动、数学三维模型、算式分析、抽象推理、代数计算和空间几何等方面。同时,数学专业的研究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和开拓进取的研究精神。数学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抽象性思维、适用性思维和推导性思维[1]。数学专业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在专业专研中具备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在观察问题时能够从多角度探究相关定理公式之间的关系;其次,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了解相关的基本数学概念,探究问题的前提条件;最后,在逐步认识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将自己擅长的教学能力应用于实际工作。一般情况下,具备一定数学核心素养的师范生可以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学习和科研遇到的问题,并能够对其关于学科的认识和改造产生影响。

2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课堂教育与传统数学教育的差异

2.1核心素养培养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传统高校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数学科目具有较强的整体性、逻辑性、系统性,师范学生学起来困难,使得师范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再加上导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使用灌输式教学,师范学生感到枯燥无趣,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并且不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限制了师范学生的个性和思维的发展,导致难以实现培育核心素养的目标。在培养师范学生人才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应尊重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其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进而提升教学实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导师要为师范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全面提升师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2.2核心素养需满足师范学生发展需求

高校应将促进师范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传统高校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完全满足师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同时,专业教学评价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不能有效培养师范学生人才核心素养[2]。导师对核心素养培育的认识不够全面,缺乏核心素养培育的意识,不能自主组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当导师数学专业核心素养能够满足师范学生发展需求时,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师范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高校教师在培育数学师范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要全面分析其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选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探究合作的新型教学课堂中充分引导师范学生思考各种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究、搜集资料以及讨论验证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促进师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3高等教育师范类院校对数学专业师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3.1加强数学专业师范学生对数学本体性知识的掌握

据相关调查,部分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学生并没有完全掌握数学专业本体性知识。例如,针对数学分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数学专业学生直到毕业都不了解数学分析的研究对象,不能真正理解数学分析中研究的函数与微积分的区别[3]。数学本体性知识是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数学专业学科知识的核心是关于知识本源的认知。数学专业教师不仅要充分掌握数学本体性知识,还要具备拓展应用的能力,为培养其核心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要提高对数学抽象、数据分析、逻辑推理等方面的重视,帮助师范学生体验数学,进而有效体现数学核心素养。因此,加强师范学生对数学本体性知识的掌握十分必要。3.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数学学习方法,可以加深师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调动师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提高数学专业教学质量。在教学中要合理使用现代技术,以发挥其优越性。首先,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生动直观性,可以有效激发师范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让师范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中,通过文字、视频、图形、音频以及投影的结合应用,直观形象地展现数学知识,培养师范学生数学推理和空间想象等代数和几何专业的核心能力。其次,在网络环境下,师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主动选择学习内容,提高师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最后,变抽象为具象,有利于帮助师范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简单直观地展现出来,发展师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高校可以开展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学培训课,如开设数学课件制作教学课,加强计算机公开课教学等。

3.3强化数学第二课堂教学

高校应积极开展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提高数学师范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也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高校要培养师范学生的应用意识,拓展其创新精神、增强其实践能力都是落实数学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教师要不断创新教法课形式,主要引导师范学生探讨数学问题,提高师范学生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4]。在教学过程中组织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师范学生提出问题,高校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解决问题,最后再反思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开设第二课程选修课,设置数学与生活、数学建模以及数学大课堂等创新性教学选修课。建立数学课外小组,数学教师进行指导,开展数学建模比赛和数学报告会等。同时,教师应鼓励数学师范学生创办数学内部学刊,参与数学研究活动,并组织师范学生尝试撰写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其科研能力。此外,还应鼓励教师申报创新类实践或市区级课题,参与数学课题的研究,为师范学生未来成为专家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3.4加强数学文化的融入

数学文化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数学专业的师范学生对数学史了解很少,所以要加强对数学专业师范学生数学史的培养。同时,要将数学知识与数学历史脉络进行结合,从而得到更有教学意义的数学史知识。通过数学史的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师范学生收获数学史知识,还能使其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数学文化离不开数学史,不管是在数学专业课堂上,还是在教法课堂中,在讲授数学概念、数学定理以及其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都要融入数学史的教学,如圆周率的形成、数系扩充的历史等。同时,还可以引导师范学生建构数学文化,加深对数学知识结构的理解,进而提高数学人才核心素养。此外,要让师范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文化,如“小概率事件”“人生轨迹”“不怕一万,只怕万一”等都是数学融入生活的体现。

3.5加强对数学师范学生教学技能的训练

教学技能训练是数学专业师范生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导师讲解教学理论知识时要适当增加教学案例,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帮助教师范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其实践性。教师加强对师范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传授他们一些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同时,积极落实三笔一话训练,并开设课程监督训练,要采取有效的训练方法,并组织相应的比赛活动。要加强对学生试讲技能的训练,从师范学生入学就进行试讲培养,并制订相应计划进行落实。首先,导师可以带领师范学生试讲,以教学小组的形式培养师范学生的教学技能,并进行综合训练,在师范学生试讲时要指导其声音洪亮,语速抑扬顿挫、谈吐风雅,并且感情丰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其次,可以让师范学生以寝室为小组进行试讲,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取课程内容、教学材料、教学方法等进行试讲。最后,学校和班级可以定期举办试讲比赛,举办师范学生说课大赛、省市师范学生教学实践岗教学能力大赛、师范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团队、过程培训以及阶段总结的师范学生技能训练机制。另外,院校应加大实习指导力度,每学期安排师范学生开展一定学时的见习活动,让师范学生切身感受教学改革,教学理念的转变等。此外,教师要及时跟踪师范学生实习情况,检查、指导和监督实习进度。师范学生应在实习过程中多收集教学案例,尤其是作业出错的问题,仔细探究原因,并与同学集体进行研讨,养成良好的研讨习惯。

4结束语

高等教育师范类院校数学专业师范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任重道远,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数学核心素养,具备数学的思维和品质,并加强对其教学技能的训练,使其具有一定教学能力,进而达到培养数学专业师范学生人才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秀,陆美.地方师范院校数学本科专业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下的课堂教学设计[J].黑龙江科学,2019(1):10-13.

[2]金松玉.谈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中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J].学园,2018(27):100-101.

[3]刘文娟.以就业为导向的地方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基于教师发展核心素养[J].产业创新研究,2020(18):162-163.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8-0038-04

引言

教学模式是指在相关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建构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立体化教材(指网络课程、光盘教材、文字教材,下文提到均为此意)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有动态资源的生成,实施以教师、学习者“双主体参与式”教学,是一种立体化教材支持下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所谓动态资源的生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事先准备好的立体化教材和扩展资源等教学资源以外,还及时整理和收藏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提供的优秀学习作品和教学案例,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评价方法以淡化考试成绩,注重学生的作品设计、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过程性多元评价为主。该课堂教学模式旨趣在于通过变革学习方式、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多元化评价方式,以促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师范生所需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 立体化教材支持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教学模式变革的十大预期热点中提到:“模式变革将越来越强调促进学习者以高阶思维为核心的高阶能力的发展。”高阶能力主要包括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系列能力;高阶思维能力主要指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1 立体化教材支持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课堂教学模式是某种教学理论框架的具体化,立体化教材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框架的具体化,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理念出发建构能够表达该理论核心理念的教学程序,是对教学活动方式的抽象概括,源于教学活动经验,是从笔者所在高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实践的经验中概括和提炼出来的,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建构的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习者为主体的“双主体参与式”教学方式,以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为目标。

该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网络课程中设置的学习主题(任务驱动、活动)为教学的主线,每个主题下面设置相应的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时根据不同知识类型的学习教师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学生带着任务进行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教学过程中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教学程序遵循网络课程中设置的具体步骤:学生研读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案例――观摩评说教学案例――教师讲解教学案例的设计要点――学生设计与实践(借助光盘教材)一一观摩评价组内、组间设计的教学案例。学生作品完成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点评,每一位点评的学生都具有独立的、综合的、建设性的见解,在评判作品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整个课堂教学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基本结构如图l所示。

这种“双主体”活动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处于高一级的水平,是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身的多向反馈结构,其表现形态是一种思考水平的教学,即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教学。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能使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境与条件,只是从旁略加点拨和引导,不做系统讲解,尽可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依靠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去开展创造性的学习。

本文所建构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为核心,尤其是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通过有效的学习环境设计,促进学习者在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等方面的有效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走向建构性的学习方式。

2 立体化教材支持下课堂教学模式结构图的解读

从图1左上部分可以看出立体化教材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拥有多媒体光盘支持的个别化学习、网络课程支持的自主学习、文本教材支持的参与式学习。

这种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的范围限制,突破时空界限,延伸课堂空间,使得学习不只是限于课堂,学生可以在除课堂以外的时间和空间上,利用多媒体光盘进行个别化学习,或是利用网络课程进行自主学习,更重要的是突破教学过程的范围限制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大学生的学习信息量。而且个别化学习和自主学习都有Moodle平台的支持,对于课堂学习过程中没能完全理解或是模糊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补充,也可以通过Moodle平台和专家进行互动,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

图1右下部分显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结构的大概框架,根据知识类型对主题进行了划分,技能类知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类知识我们重点强调“在做中学”,以活动为主导进行课堂教学。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都有立体化教材的支持,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讲授者,其主要职能已从“教”转变为“导”一引导、指导和教导,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进行参与式学习,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人机之间进行互动,努力促使学生将当前的学习内容和自身原有的知识或是其他的学科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中动态资源的生成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图中右下部分生成性资源是用虚线来画代表资源的生成是动态的、随机的)。

立体化教材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应用中无论是那一种知识类型的学习,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必须提供必要的指导、引导和帮助(支架)。教学过程以探索为动力核心和目标导向,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参与式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学习方式获得新知识,学习任务是基于案例、面向具体问题、多学科融合、真实任务和高度情境化的。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关注的是知识创新、超越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 立体化教材支持下课堂教学模式对于不同知识类型的具体操作

立体化教材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思想源于笔者所在高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实践,而该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以“教师信息技术基础”、“信息化教学”两门课程为核心(网络课程平台网址:http://moodIemwnu.省略),以“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等系列选修课为补充。

“教师信息技术基础”是“信息化教学”的先导课程,

该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师范生从教后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技术能力,同时为“信息化教学”的学习进行技术能力准备。“信息化教学”是“教师信息技术基础”的后续课程,该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师范生在掌握信息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具备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能力。由于“教师信息技术基础”与“信息化教学”中内容侧重角度不同,故课堂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操作程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针对其中的差异性,分别为两门课程设计出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基于任务驱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基于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1 基于任务驱动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教师信息技术基础”主要侧重于讲解技能类知识,技能类知识主要是指使用视频软件设计与修改教学视频的技能、使用图像软件设计与修改图像的技能、概念图与思维导图的使用技能、iebook与PPT的使用技能,对技能类知识要求学习者应达到熟练操作的层次。因此“教师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我们主要采用基于任务驱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

网络课程的设置是以主题为模块,就“教师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程而言,每一个主题下面都有相应的学习任务需要完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首先引导学生进入到任务的学习情境中,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学生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来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达到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2 基于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杜威认为人类与生俱来的活动能力是构成经验的主动因素,是获得经验的关键条件,只有通过“做”或“活动”才能获得适应生活环境的真正知识和技能。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实际上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根据这一理论,方法类知识的学习可以借鉴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通过“做”或“活动”来学习。

“信息化教学”侧重于讲解方法类知识,方法类知识是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的设计与应用的知识。如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法、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利用演播教学法与探究教学法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等。“信息化教学”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作为重点内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形成了具有普遍使用价值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体系。将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模式的理论渗透在案例的设计中,通过案例的剖析,总结出设计的方法,通过案例的研究学习相关的理论,通过设计实践任务培养信息化教学能力。因此“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我们主要采用基于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

同“教师信息技术基础”一样“信息化教学”网络课程的设置也是以主题为模块,每一个主题下面都有相应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学习活动的步骤来进行学习,学习者每完成一个学习活动都会有相应的学习作品作为该活动的学习成果,在全班推选出的优秀作品会作为新的教学资源备用。在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指引学生如何以活动为线索来进行学习。

三 立体化教材支持下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效果的评价

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不仅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交叉性,而且还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根据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学科特点,该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效果的评价以课堂教学评价为基础、个人作品为参照、教师、同伴、学习者本人多主体联合实施的过程性多元评价体系为主。

1 过程性多元评价方法概述

多元化评价的评价目的是以评价促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评价方法是注重多种评价方法的结合,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是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相结合;评价重心是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注重收集反应学生成长的表现性资料;评价过程是动态性评价;评价标准是多方面的、综合的、开放性的、客观的。

2 过程性多元评价方法的具体评价过程

立体化教材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的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利用过程性多元评价方法通过学生的作品来评判。

(1)技能类知识的评价

“教师信息技术基础”主要侧重于技能类知识,在技能类知识的学习中,为了让学习者熟练操作各种软件,在每种技术学习完成之后,教师都给予学生一定的操作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来完成作品的设计与制作。

评价的方式是主要通过个人作品设计与数据库中上传作品两种评价方式。个人作品评价包括自评、小组内学习同伴互评、师评三个过程。数据库是学生用来分享作品的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上传作品的次数、质量等酌情给予学生成绩。

(2)方法类知识的评价

“信息化教学”主要侧重于方法类知识,在方法类知识的学习中,为了让学习者更好的掌握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最好的评价办法就是让学习者利用信息化教学法亲自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在实践中进行学习,以便熟练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

在方法类模块学习结束之后,会有相应的作业,包括个人作品设计和小组作品设计。与技能类知识中的作品评价过程一样,个人作品评价与小组作品评价都包括学习者自评、小组同伴互评与教师总评三个环节。

(3)评价的具体过程

不管是技能类知识的学习还是方法类知识的学习,在作品设计完毕后,首先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个人贡献度与表现度对组内成员进行自评,在商议之后对个人做出评价,这样使得组内的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当中。然后根据课程中提供的“教学评价表”或“教学案例评价量规”互评各小组的作品,根据评价后给出的修改意见修改、完善自己小组的作品。其中自评占权重的30%,互评占权重的70%。其中电子教案和文字教案各占50%。最后评分分三个等级,85-100分为优秀,占总人数的20%,75-84分良好,占总人数的60%,其余为中,占总人数的20%。以08级数一班为例,总人数为53。分为9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6个人,最后一组为5人。

根据比例推算,成绩为“优秀”的小组为1-2个,为“良好”的小组为5―6个,“中”为1-2个。例如在08级数一班(西北师范大学08级数学本科班)的9个小组中,根据最终评定的成绩(成绩评定的方法:如果小组自评文字教案个人成绩为90,电子教案个人成绩为80,组间互评文字教案为80,电子教案成绩为85,那么个人小组作品总成绩s=[(90+80)÷2]×30%+[(80+85)÷2]X70%。结果为83,最终作品等级被评为良好。)得出优秀的为2个小组,良好的为5个小组,中为2个小组。从各个小组成绩的等级可以看出,成绩良好的小组占得比例最多,这说明大部分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方案的设计中,也验证了课堂的有效性。

以上是技能类知识和方法类知识的评价过程,对“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和“信息化教学”两门课程中涉及到的理论性知识的评价主要采取在线测验的方法。评价主体为网络课程平台服务器。

四 结束语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立体化教材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西北师范大学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的应用是成功的案例,既符合信息时代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要求,也符合师范生的学习特征,而且在实践中优化了学习方式,培养了师范生的自主探索和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效果。在实践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且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参与式”学习,促进了学习者高阶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游海,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通过《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课程教学实践,积极探索我国高职教育关于专业技能课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融入课程教学,主要在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文化融入等方面进行尝试,结合课程实践给出了提高高职学生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教学

1引言

我国职业教育已成为国家主体教育,肩负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提出培养高等技能型人才,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完全适应现代企业需求,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重视职业技能培养,忽视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团队合作、职业沟通、解决问题、创新创业、自我学习等方面能力培养。虽然有些高职院校开设部分职业素养课程,因为授课独立而且授课教师没有结合职业,教学效果不明显。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现技术能力与职业素养双提高,为企业输送合格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2职业核心能力概述

在企业里职业核心能力指的专业技术能力之外取得融入企业所必需的基本能力,这些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很好融入企业中并成功地展示自己,也可以帮助学生在不同职业之间进行自由切换。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关键能力,适合各个职业,它存在所有的职业岗位中,可以适用不同岗位。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1998年颁发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提到职业核心能力包括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外语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等8种能力。

3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探索

3.1教学组织采用团队教学,提升职业核心能力在《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课程中教学中采用团队教学,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融入在课程教学中去。我们把课程分成四个项目,办公网络组建与维护、小型企业网络组建与维护、中型企业网络组建与维护、校园网络组建与维护。按照企业实际工作情况把学生分不同的工程小组,教师一般根据项目的工程量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分组人数大多采用每组3-6人,并对工程小组成员的角色进行分工,有项目经理、技术总监、工程师、施人员等。团队中的学生分配到网络组建项目后,按照团队成员的分工,由项目组长以项目经理身份牵头,领导小组成员讨论决定项目如何开展,必要时可以请教技术总监(教师)进行技术支持,按照下面的步骤完成项目:项目需求分析、项目方案设计、项目实施计划、项目实施、项目验收、售后培训。为了顺利完成项目,项目成员之间需要相互配合、相互沟通、共同协作。采用团队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之间沟通能力。

3.2教学方法多样,提升职业核心能力⑴案例教学法《局域网组建与维护》教学中,案例教学法非常重要。网络组建课程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给出网络组建中具有典型的工程案例,通过教师对案例的讲解、分析,由团队进行讨论、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网络组建技能,通过案例讨论和练习,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的理解。每一个网络组建与维护教学案例都具有独立性,能够展现网络组建或者维护中存在部分问题,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高职学生普遍存在逻辑思维能力弱,但是大多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案例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信息量,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⑵团队协作学习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组织学习团队,制订学习团队管理制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自由,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条件,让学生通过信息收集、团队讨论来确定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案。同时,在各学习团队工作期间,教师能够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发其思考,及时反馈学生遇到的问题,把学习逐步引向深入,逐层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⑶引导发现法教师要依据局域网组建与维护中实际的项目工程设计课程学习情境,分解项目任务,依据实际工程项目基础上,充分调研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际情况学习情况,以学生为中心,设计项目任务。在课程教学中的任务,不能完全为了任务而去开发任务,应根据项目难度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逐步设计项目任务,任务设计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对网络组建学习兴趣,并且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

3.3教学内容基于职业过程,提升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内容主要基于职业过程。课程融入网络管理员职业资格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以职业岗位的真实工作为重心,以工作场景为基础,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开发思路,对课程进行设计开发。通过网络管理员任职资格分析,确定网管人才培养目标,明晰网络工程师职业能力层次定位,然后根据职业标准与海南本地网络人才需求,分析网络管理员职业能力,将网络管理员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专门能力,进行有效的课程内容设计。课程设计核心要以突出核心技能为主线,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为重心。通过分析《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设计了办公网络组建与维护、小型企业网络组建与维护、中型企业网络组建与维护、校园网络组建与维护四个学习情境。

3.4课程嵌入企业文化,提升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文化渗透过程,我们在课程中模拟企业工作场景、企业常规管理等活动,通过企业文化来熏陶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技能过程中自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局域网搭建和日常管理,接近网络管理员工作,我们在课程中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网络维护小组,每个团队全体参与,以团队接任务,然后团队分析、团队设计、分工实施,整个课程全程引入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中团队接受任务、团队分析、团队设计、分工实施过程涵盖了信息收集、团队合作、关系协调、分析判断、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在模拟真实网络维护项目中培养学生信息处理、沟通交流、与人合作、自我学习等职业核心能力。

4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效果

我们在《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课程求变革,不仅在课程中传授网络组建、网络维护基本技能,同时通过团队教学、改善教法、引入职业环境等方面进行改革,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在课程中引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效果较为理想,学生解决问题、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自我学习、信息处理等职业核心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鹰.高职教育嵌入职业核心能力和工作价值观[J].现代教育科学,2011(6).

[2]韩武光“.行动导向”教学在《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课程中应用─以“构建中小型企业网络”教学案例设计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4).

[3]韩武光.基于“行动导向”的《局域网组建与维护》项目化课程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23).

[4]吴伶琳.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嵌入高职《软件测试》课程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4(33).

[5]潘美明.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1).

[6]张艳美《.公共关系》教学中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2(16).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范文第6篇

关键词:问题;导学案;教学案例;硫的氧化物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1-0056-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1.018

目前很多教师在编制导学案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误区。如导学案面面俱到、冲淡教学重难点[1]。甚至一些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支架”也一并出现在导学案中。课堂教学一直处于一种流变生成的状态,不同学生、不同环境、不同教师等因素都将影响课堂的实际教学。而“问题支架”作为预设问题直接出现在导学案中,忽视了这些因素对课堂的教学影响。问题支架的过早出现,会使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多余者”,教师的教学过程模式化;同时也使学生思维限定在问题预设范围内,使学生思维训练的宽度、深度和强度难以达到较高水平,难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教学的着眼点应是在学生已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学生通过解决难度螺旋上升的问题,超越现有知识和技能发展水平[2]。因此,准确把握学生已解决的问题,设置难度适宜的问题支架,成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思考重点。

导学案最大的优点是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优点。导学案不合理编制的最大缺点是限定和固化了学生思维。鉴于此,笔者在对“硫的氧化物”进行教学设计时,采取以“解决核心问题”为引领的教学模式,将学案细化分为课前自主学习学案和课堂自主探究学案两个部分,利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将问题进行优化重组,从而引领课堂教学。

一、教材分析

“硫的氧化物”是人教版《化学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的第一课时内容,是中学阶段学习非金属氧化物性质的重点内容。这章内容,教科书从空气质量日报引出环境问题,最后落实到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环境的污染,对工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等方面。总体的教学思路是先弄清污染物的性质,然后让学生了解引起大气污染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3]。因此,具体到“硫的氧化物”这堂课上,教学的重点为二氧化硫的酸性氧化物、氧化性、还原性及漂白性。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物质的类别观念,强调酸性氧化物的对比学习;同时树立元素观,即物质的特殊性质由核心元素决定。

二、基于学情的三维目标构建

心理学研究指出:“如果人能够用他现有的知识去回答某个问题,那么思维过程就不能发生;当提出的问题需借助于那些他所没掌握的知识才能解决时,思维过程才能发生。”学生在初中及高一前一阶段的学习,已涉及了碳及其化合物、二氧化硫造成酸雨、硅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的相关知识。因此,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已能解决部分问题,如物理性质、酸性氧化物等;同时也具备了深入解决问题的基础,如在自主学习学案中预设了氧化还原的概念等。因此,为激发学生的思维,笔者将三维目标分步设立,并设置了以下三维目标(见表1)。

三、教学过程设计

该教学案例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通过对导学案的设计,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并提出问题。通过教师的整理、分类以及集中展示,让不同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层面所提出的问题得到充分的交流,也让学生考虑问题的方式、方法、角度等得到新的认识。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也为后续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基础。同时利用问题,引导学生从二氧化硫所属物质类别、氧化还原理论等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后续探究提供更加广阔的思维维度。

1.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阶段

表2 课前自主学习学案(硫的氧化物)

【设计意图】

课前自主学习学案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掌握。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前意识到学习中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理论,如酸性氧化物、氧化还原反应等,为后续的深入教学提供基础。

同时,根据SOLO理论[4]编制了部分习题,以了解学生自我预习的效果以及学生思维的深度。如A、D均为能从课本中直接寻找到的内容,可划分为单一结构类型;B、E、F、H则需要学生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内化,并要能结合相关知识进行多点考虑,如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需要催化剂及更高的温度,可划为多元结构类型;C、G项需要学生联系氯气、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二氧化硫自身性质才能做出判断,可划为关联结构类型。

最后“留白”,让学生结合预习及习题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仔细深入的思考,发掘问题,为后续的“教师课前整理问题”及“课堂解决问题”埋下伏笔。

2. 教师课前整理问题阶段

学生的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⑴对教学无实际意义

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对该课堂教学无实际意义和帮助。如有学生提出品红的化学式及结构是什么,SO3能否直接转化为SO2,为什么常温下SO2是气体而SO3是固体等。对于这一类问题,在教学过程的选择中,可以进行淡化处理。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互间的交流,也可以去查阅资料进行解决。这样操作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⑵对教材进行补充

有的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补充。如可逆符号是否一定要写;亚硫酸盐的溶解性如何;三氧化硫的物理性质;硫与铁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什么等。这样的问题可以适当选择穿入课堂教学环节中。若过多深入,组织讨论,则会冲淡教学主题,使核心知识的学习受到冲击。

⑶对核心知识进行深化

有部分学生针对课本内容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很多在课堂中值得讨论的问题。如鉴别SO2和CO2的方法、SO2的漂白与氯水漂白的原理是否相同、SO2能否与强氧化剂(高锰酸钾、硝酸、氯水、浓硫酸等)反应;二氧化硫能否转化为硫单质等。这类问题,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归类整理,并进行二次备课,重新修订教学设计,以学生的问题引领课堂教学。

【设计意图】

针对学生在自主预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并将其排成图片,进行剪辑、编排。学生的问题之所以仍然保留图片形式,是因为当学生看到课堂教学的PPT上出现自己的字迹时,学生的思考得到充分肯定,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专注程度以及学习的积极性。

3. 课堂解决问题阶段

(1)课堂教学流程

【问题1设计意图】

选择回答较为全面的学生的学案进行拍照投影,可起到对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展示作用;同时可以拓宽学生认知的宽度和深度;同时,这些来自于学生群体间的字迹更易集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专注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问题2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加深对二氧化硫酸性氧化物的认识,并且通过迁移类比CO2,来认知二氧化硫与碱的反应等;同时也加深学生对亚硫酸酸性与碳酸酸性强弱的认识。

【问题3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去认知二氧化硫的漂白与氯水漂白的机理不同。

【问题4、问题5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元素观的角度来认知问题,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应用,认识到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性质上的差异,拓展学生认识的思维宽度,树立全面认识物质的科学观念;同时从二氧化硫的认知逐渐迁移到+4硫元素的认知上,深化学生认识问题的思维深度。

【问题6设计意图】

问题1至问题5都是在螺旋式地提升学生认知问题的宽度、深度,为问题6的展开进行了铺垫。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的重要环节就落在了最后一个问题上。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活动,探究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可以是讨论、比较、归纳、动手操作等活动。因此,在学生已经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前提下,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加强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深层次规律性的认识,注重思维的宽度、深度及强度,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树立严谨科学的认知观念。

(2)课堂教学学案

表3 课堂自主探究学案

(3)学生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总结

将装有二氧化硫的试管倒置于盛有蒸馏水的水槽中,并轻微晃动试管,至水面不再上升为止,并将所得溶液分为5份,分装于其他试管中。

①亚硫酸的酸性与漂白性

取其中一支试管,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可以观察到溶液变红;另取其中一支试管,滴加品红溶液并振荡,溶液褪色,经加热后,溶液恢复为红色。

结论:二氧化硫水溶液可使紫色石蕊变红,说明具有酸性,且酸性比碳酸强(碳酸不可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硫不能使紫色石蕊褪色,但可使品红褪色,说明二氧化硫只能漂白某些特定物质,加热恢复为红色,说明漂白具有可逆性,为化合漂白。

②亚硫酸与氯化钙是否反应

取其中一支试管,滴加氯化钙溶液,未见白色;滴加1~2滴氢氧化钠溶液,可见有白色沉淀产生;振荡试管,沉淀溶解。

结论:H2SO3与CaCl2不反应,不会生成CaSO3沉淀。若真的反应,则化学方程式为H2SO3+CaCl2[=]CaSO3+2HCl,违背强酸制弱酸原理。

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在局部发生反应H2SO3+2OH-+Ca2+[=]CaSO3+2H2O;振荡试管后,溶液中还有过量H2SO3,发生反应CaSO3+H2SO3[=]Ca(HSO3)2。因此,将二氧化硫通入氢氧化钙溶液中,会有白色沉淀产生。

③二氧化硫的氧化性

取其中一支试管,滴加1~2滴Na2S溶液,可见有淡黄色沉淀产生,其原理为5SO2+2Na2S+2H2O[=]3S+4NaHSO3

④二氧化硫的还原性

取其中一支试管,用胶头滴管取少量二氧化硫水溶液,分别滴于2只点滴板上,在其中一只点滴板对应孔穴中分别滴加1~2滴双氧水、新制氯水、高锰酸钾溶液、稀硝酸,观察现象,可见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其他无明显变化。然后,再向2只点滴板的对应孔穴中,滴加氯化钡溶液,可见未滴加氧化剂的无明显现象,而滴加了双氧水、新制氯水、高锰酸钾溶液、稀硝酸的孔穴中均有白色沉淀产生,因此,滴加氧化剂以后,溶液中有SO42-生成。

⑤Na2SO3是否也具有类似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对照上述③和④,用Na2SO3再进行一次反应。

⑥Fe2+也应该具有类似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对照上述③和④,用Fe2+再进行一次反应。

四、案例反思

1. 鼓励和拓展开放性问题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读书, 独立阅读有关文献资料,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对话、 交流和研讨中增强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相结合, 促进学生中学化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把动脑与动手结合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和互动者,要创设心情舒畅、 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能把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融为一体;兼顾学科本体知识、学生视角、学生基础等多方面的因素,设置难度平行、深度递进、维度宽广的问题支架。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高效的课堂。

2. 备课模式的转变――解决和深化核心知识体系

通过SOLO理论可以有效了解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状态,帮助教师制定高效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式、方法,向更高层次学习水平发展[5]。因此,学生在深入学习时,应具备一些基础能力,以便在课堂教学的引导过程中,不断拓宽学生思维的宽度和深度,以及强度。譬如,本案例中,从CO2SO2性质迁移是思维宽度的一种体现;从SO2+4价S(Na2SO3)Fe2+的转变,则是思维深度的一种体现;从SO2SO42-SO42-检验对照试验的产生,则是思维的强度在不断深化。

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转换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认识问题。而如果只是简单的思考,理想地认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则所设计的教学过程往往会有一些疏漏。因此本教学案例从开始就努力梳理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结构和问题,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但又不仅仅停留于学生所提问题层面,而是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引导,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形成实验方案。

本案例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困难和疑惑,对核心知识和体系进行解决和深化。教师不仅要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思考学科本体知识,更要注重搜集学生问题,对问题进行新的整合设计,以及要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变,及时组织、加工形成新的问题支架,为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搭好桥梁, 为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侯国伟,葛玉宏,邹庆松.高中化学导学案编制的误区分析及其对策[J].化学教与学,2012(6):27-28

[2] 于鹤伟. 构建基于问题的科学思维课堂 [J].化学教学,2016(3):42-43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范文第7篇

一、案例反思式校本教研的优点与不足

所谓案例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实施的课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它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思,同时又是做出新计划、产生新行动的依据,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进步和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目的。学校是教师获得学习材料的直接渠道,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良好载体。它是一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机制,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校本教研模式主要有主题式、学术沙龙式、案例反思式等多种形式。在福建泉州外国语中学近几年来的实践表明,主题式教研容易陷入大而空的误区,而学术沙龙式教研又不适合一线教师。对于教师来说,最能促进自己专业发展和成长的教研模式是从自身的实际问题出发,发挥自己之所长,研究最贴近自己工作的问题,这样才是最为有效的。案例反思式的校本教研最适合我校实际的校本教研模式。

具体讲,案例反思式校本教研主要有以下三个优点:(1)案例反思是教师在实践中向他人学习,同时不断反省自己的过程;(2)教学案例是承接理论实践的“载体”,有助于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3)案例最大的优点是生动、形象、真切,容易引起教师的共鸣,有助于提高教研效果,而且它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具体而深刻的案例反思不仅可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还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以案例反思为载体的校本教研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确实有重大的作用。但是,反思仅仅局限为总结经验教训,还没有上升到拓展提升的高度,案例对教师专业作用的发挥还是有限制的。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1)利用教学反思改进教学的力度不够。虽然在反思中,大部分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日见显著,但仍存在一种这样的现象:能认真上课,也能认真反思,但随着后期工作的接踵而至,前面的反思也就有所淡忘,以致起不到改进后期工作的实效作用,进而不能很好地发挥案列反思的作用。(2)对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培养不够。在实践过程中,要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及学习效果的反思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培养他们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二、案例反思式校本教研的意义与目的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他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属于狭隘的经验,只能称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面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基至会有所滑坡。”案例反思对学校教学、教师发展以及学生成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或事件进行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三者之间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运作过程,帮助教师进行和形成有效的案例反思。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案例反思的内容与方法,有助于教师找到切入点,抓住问题的核心。通过不断的反思过程,进而明确一套完善的方法开展案例反思活动。以案例反思为载体的校本教研开展,不仅可以帮助学校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更好地帮助教师形成专业化的成长,培养更高水平的学生。

三、案例反思的基本原则

在案例反思开展的同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培养问题意识,充分调动反思的动力。反思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教师只有意识到问题的所在,才有会主动寻找问题所产生的原因,进而积极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激发教师的反思动力。因此,大部分教师意识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自己问几个“为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反思教学活动。(2)必须重视交流,拓展反思的空间。首先,与同伴交流。将自己对教学中对某方面问题的思考展示给其他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分析,共同分享。其次,与学生交流。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第三,与网络交流。把网络的优势发挥到教学案例反思中去,能得到更多的帮助。

四、案例反思式校本教研的作用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物流;实训

高职院校是否能够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人才培养的定位、师资队伍、校企合作、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习实训等。其中能够直接服务于教学、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莫过于建设一套完备的校内实训系统。为加快笔者所在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步伐,更好地满足学生校内实训要求,笔者所在学校在申报下一期财政预算中,拟定建设物流综合实训的初步方案,并以省级重点专业人才依据,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更大的支持。笔者所在学校物流教研室进行了多方调研和充分合理的论证。针对笔者所在学校目前状况,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流通企业、大型仓储中心、配送中心等,能从事仓储管理与控制、配送调试规划、运输管理以及信息化控制等高技能人才,围绕该定位进行的核心课程设置确定实训方案。

一、仓储配送管理需求

基于仓储与配送的实验实训室/基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设计规划,其一是基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现代物流技能比赛的要求,对技能大赛所规定的区域环境和设备进行规划,能够满足比赛的基本要求;其二是完全以企业现代物流中心(仓库)真实业务背景为依据,充分体现物流中心真实的业务运作、岗位作业、流程交接和内部管理过程,真实还原国内外现代化物流中心的运作环境。真实作业环境的培训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环境,在今后进入企业工作时上手更快。通过对现代物流中心的模拟,笔者所在学校将物流中心的业务模块提炼出来,可将整个区域柔性划分为:收货理货区、自动化仓库区、自动分拣区、流通加工区、电子拣选区、包装加工区、发货理货区和设备容器暂存区等。各功能区域及其包含的软硬件设备均可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行定制化组合,结合丰富的教学案例真实呈现企业作业流程,针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对仓储与配送基本作业环节、流程及各种作业方法有全面了解,并能够熟练进行各种作业的执行与管理,适应各种仓储与配送的工作岗位。

二、运输管理需求

笔者所在学校基于运输的实验实训室/基地以实际运输型企业为原型进行设计,与实际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通过软硬件设备搭建一个完整的运输组织与管理和运输现场作业环境,通过模拟订单处理、人员调拨、市内取派调度及优化、长途干线运输调度及优化、货物验收、称量、标记及处理、货物装载、突发性事件处理、成本预算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核心内容,达到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整体计划能力、设备操作能力、业务执行能力和团体合作能力的教学目的。整个实验实训过程全程模拟运输作业中的业务受理、调度、取货/派送、干线发运、干线到达、在途跟踪、异常处理等作业流程,能满足快运、快递等网络型运输企业全作业流程的模拟实训。通过实训,学生可掌握在运输组织管理、运输作业操作、专业团队协作、现场问题的分析与处理、工作效率、质量与成本控制、安全及文明生产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对运输作业环境的模拟,运输的核心业务模块被提炼出来。整个区域柔性划分为:客户取派区、控制区、受理区、派送暂存区、分拣/封装区、干线暂存区、到达区、发车区等功能区域。结合丰富的教学案例,学生能够对整车运输、零担运输、快递以及过程中的接单、取货、集货、发运、到达、派送、签收、反单、结算、统计等一系列操作过程进行实践学习,通过对运输过程的多岗位协作以及岗位轮换,达到全面掌握运输管理、运输组织及运输作业核心技能的目的。

三、物流信息化、智能化需求

基于物流信息技术的实验实训室/基地是对各种常用物流技术(如条码技术、RF/RFID无线射频技术、传感技术等)及其相关软硬件系统设备进行实验实训教学的专业区域,本实验实训室/基地适合在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训之前作为设备的基础认知与练习,亦可作为物流技术相关课程的随堂实验实训内容,培养学生对物流信息技术及其相关软硬件系统设备的原理、使用方法和实际操作的能力。通过各种RF/RFID设备、条码扫描及检测设备、数据输出设备等的理论讲解及实际操作,学生深刻体会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理解物流信息技术相关概念,提高掌握各种物流信息技术设备操作的能力。此外,本实验实训室/基地亦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场地。学生通过电脑设备浏览线上网络教学平台(如长风网)的相关课程,按照自身需求或教师指导意见,选择需要学习的科目,扩充知识面,提升学习兴趣。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系统是在基础的现代物流管理技术、软硬件设备基础上,通过运用物联网技术(如RFID射频识别技术、视频监控技术、GPS定位技术、温湿度传感技术及互联网信息技术等),通过对物流作业过程中的环境监测与控制、货物信息采集与处理、视频监控与分析、人员/设备位置监测与分析、GPS车辆位置监测与分析、报警监测与处理进行综合管控,实现基于物联网可视化管理的智能物流信息平台。

四、最终方案

实训室共分为四间,分别为:仓储模拟实训室、运输配送实训室、物流信息技术实训室。每间面积为100平方左右。需要配备软硬件设施与设备如下:物流综合模拟教学系统1套(包括仓储作业系统、运输作业系统、配送作业系统、考核测试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库1套,包括组合式货架、巷道堆垛机、堆垛机控制柜、中央控制系统、出入库控制货台、出入库辊筒输送线、滑块式分拣输送线、立库专用托盘等;电动堆高车一台;工业级手持终端4套;激光条码扫描器4台;条码打印机1台;RFID支撑系统、RFID标签若干张、手持式RFID系统、高频RFID读写系统、电子标签单元实验箱;3D虚拟现实运输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王永富.新时期广西高职物流专业教材建设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