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亮点

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亮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亮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亮点范文第1篇

不搞“大水漫灌”

随着中国经济2014年“半年报”的,国务院总理日前连续主持召开三次会议,并在把脉中国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明确了下半年宏观调控的新指南――要“喷灌”“滴灌”,不搞“大水漫灌”。

在7月16日上半年经济数据当晚,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必须保证完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7月15日,就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听取来自高校、研究机构、行业学会的李稻葵、宋国青、赵晋平、刘胜军、柴强、刘迎秋等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座谈会上,重申要“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注重实施定向调控”。具体来说,就是“保持定力、有所作为、统筹施策、精准发力,在调控上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更多依靠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的力量,有针对性地实施‘喷灌’‘滴灌’。这是区间调控方式的深化。”而在7月14日,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听取了部分中央企业、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负责人的看法和建议。

多位经济学家表示,下半年的宏观调控思路和路径已清晰明确,市场和企业可以吃上一颗“定心丸”。

打破“地区封锁行业垄断”

国务院普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

据中国政府网7月8日消息,国务院近日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旨在放宽准入、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

《意见》非常详细地列出了放宽市场准入、打破地区封锁行业垄断的具体做法,并且细化分工落实到各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对市场准入普推“负面清单”。

《意见》明确指出,凡是市场主体基于自愿的投资经营和民商事行为,只要不属于法律法规禁止进入的领域,不损害第三方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政府不得限制进入,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由此可见,“负面清单”理论上指的是“法无禁止皆可为”。

但是,这个版本的“负面清单”与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并不是一个版本。上海自贸区2014版负面清单主要针对外商投资企业,上海自贸区内暂行的法律法规与区外也不一致。《意见》里的“负面清单”指的是现行法律法规,与目前探索较高开放度的“试验田”上海自贸区差别较大。不过,二者均旨在放宽投资门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此次国务院发文,不仅详细部署了工作任务,还细分落实到各部委,分析人士认为,打破地区封锁行业垄断的工作正在逐步进行,将使散乱不一的国内市场秩序逐步向统一管理过渡。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迎来“顶层设计”

最近,两则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的新闻备受关注。一则是国务院正式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这是我国首部国家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纲要》围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四大重点领域,明确了34个方面的具体任务。《纲要》提出,到2020年,以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的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基本建成。同时完善以奖惩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亮点范文第2篇

1.县域经济发展是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县域经济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相对于大中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尤其是部分农村的农民增收难度大,相对贫困与落后。县域经济中还有很多困难与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其中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之一。因此,如何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执行货币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琏,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合理、高效配置金融资源,督促辖内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是基层央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作为基层央行,还要深入调查研究,加强与地方政府和部门的沟通,增强对辖区经济金融运行趋势分析,及时发现和预见经济金融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挖掘地方经济的比较优势和“亮点”,提出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为上级银行和当地政府决策当好参谋。经济决定金融,只有当地的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高经济核心竞争力,广大农民群众过上了殷实小康的生活,才能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经济保证,才能实现区域经济金融良性互动,为县域金融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和空间。

2.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条件。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诚信经济。银行的健康、稳健发展是以信贷对象讲诚信为前提的。当前,县域信用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表现在银行的不良资产逐年降低,资产质量逐年好转,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日趋完善。但客观地说,还尚未根本好转,而且潜在的风险隐患还很多。以浙江省浦江县为例,自2000年以来,该县的金融机构每年都实现了“双降”目标,但仍有上亿元的不良资产和数千万元的挂帐不良资产。恶意拖欠和逃废银行债权的现象时有发生,信用环境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因此,基层央行一定要把诚信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提到议事日程,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宣传、舆论监督等手段,建立、完善社会信用的正面激励和逆向惩戒机制。一方面要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教育,营造守信氛围,提高守信意识,净化守信环境;另一方面,要紧紧依靠当地政府和司法机关,严厉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并采取相应的制裁措施,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加大失信成本。同时,要继续开展守银行信用村、户、企业和镇(乡)评比活动,并给予优惠鼓励政策,以弘扬正气。另外,要加快对工商、税务、公安、银行等部门的信用信息资源联网步伐,推进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社会信用信息资源的共享。大力规范发展企业资信评级市场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加快发展中介服务体系,提高信息透明度,丰富和完善金融生态链。通过多管齐下,努力为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创造优良的信用环境。

3.着力构建县域金融和谐是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构建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和谐的县域金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当前,县域金融不和谐的地方很多,如县域金融体系还不健全,金融服务不到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突出;县域资金外流严重;金融机构上下级之间、与信贷对象之间、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农信社资金实力相对国有银行还很薄弱,民间借贷、非法集资活跃等等。这些不和谐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金融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到基层央行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增加金融风险,对当地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不利因素。因此,如何构建和谐的县域金融,非常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笔者认为,一要加快改革,健全县域金融体系。要整合县域金融资源,尊重经济金融发展客观规律,加快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建立差异化的农村金融体系,合理调整机构布局,畅通资金结算渠道,增加信贷有效投入,提高县域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二是立法保障。法律保障是解决目前我国县域金融诸多问题的根本之策。通过强化法制建设,夯实金融生态的制度基础,完善法律制度,除现有的法律法规框架外,还应制定相应的具体法律法规。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深化依法行政;三是政府支持。解决县域金融不和谐之现象,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应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作用。地方政府既是区域金融生态建设中的“环境”因素,又在金融生态建设中居主导地位,因此,县级人行要积极向地方政府宣传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目的、意义和方式方法,要让政府部门意识到金融生态是一种资源,是一种能够带来资金这一稀缺资源的资源。从而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财政、工商、公检法、新闻宣传、人民银行、金融监管和金融机构等各部门齐抓共管、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共同改善和维护金融生态环境的良好局面。四是认真维护县域的金融稳定,确保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维护本辖区的金融生态的平衡与稳定。

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亮点范文第3篇

大家好!

二度登台,心情激动,真情来演讲。

再现自我,踌躇满志,竞聘股所长。

不想用过多的语言来修饰自己的过去,我就用八句话来表述,那就是:“投身工商二十年,工作有苦也有甜,辗转九个工商所,好坏自有人评谈,感谢领导多关爱,战友情意记心间,与人为善讲正气,人生无悔也无怨。”

今天我竞聘的是正股所长这个岗位,如果竞聘成功,我会做到以下四点:“换好新脑子,谋好新路子,带好新班子,多出亮点子。”

一、换好新脑子。就是适应新形势需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完成由收费型工商所到监管服务型工商所的转变。不断加强政治理论、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身素质,善于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抓主线,带动全面,头脑清晰,政治敏感,作风过硬。

二、谋好新路子。新的一年已经到来。我要和大家一道谋划好今年的工作,长计划,短安排,勇于探索,善于创新。首先,以网络为平台,不断完善“经济户口”,大力推进市场巡查,加强经营者信用体系建设和企业分级分类监管。第二,巩固12315联络和农村消费者投诉站建设成果,并使其真正发挥实效。第三,识大体顾大局,正确处理好上下级关系、条块关系、内部和外部的关系,落实好上级制定的各项政策精神。第四,寻案源,办大案,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提升执法办案水平。第五,下大力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第六,努力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带好新班子。以人为本,整合好本单位的人力资源,知人善任,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团结全所一班人做到:想法上分,行动上合;工作上分,步调上合;职责上分,目标上合。本身努力做到:以德服人,以能驭人,以诚容人。努力打造团队精神,使队伍内合外顺,更好地树立工商外部形象,充分展示“和谐、敬业、务实、创新”的工商精神。

四、多出亮点子。树立创新观念,以富有新意、富有成效的工作,主动迎接新挑战,在市场监管、队伍建设、服务经济、消费维权等各方面多出闪光点。

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亮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韶赣高速建设;工程项目;合约管理;高速公路;车流拥堵;交通风险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U41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11-033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11.169

韶赣高速于2007年9月动工,2010年12月底正式建成通车,历时3年多,全长125.3公里,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全线保持100公里,已打造成广东省首条政府还贷高速公路,成为连接粤赣地区的黄金快车道,极大程度缓解了京珠北高速高峰车流拥堵问题,同时降低了京珠北高速的道路结冰交通风险。韶赣高速的运营成为广州到赣州间里程数最短的公路,成为实现“广货北上”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直接对话的沟通桥梁。韶赣高速的建设创造了更多的历史成绩,不但整体工程质量过硬、高标准通过检测验收,而且创造了“六个零”的施工经典,即零征地拆迁上访、零招投标投诉、零民工工资拖欠、零工程计量造价、零工程变更违规、零廉政建设举报。2010年12月,广东省交通厅、广东省公路管理局以及韶赣高速公路粤境段管理处对韶赣高速公路进行了全面的检测验收,结果表明整体工程合格率达100%,工程质量总分高达95.6分,属优良工程范畴。据不完全统计,韶赣高速造价每公里评价不足6000万元,与广东省同期建设的高速公路造价相比显得质优价廉,韶赣高速被赞誉为优质工程、和谐工程和廉洁工程的经典。韶赣高速能够在如此建设进度中保持高质量、高水准,与其合约管理是不无关联的。以下将从两个方面来详细分析韶赣高速建设项目在合约管理方面所取得的实践经验。

1 外部环境中的合约管理实践经验

1.1 强化司法建设,提高合约管理效力

时至今日,国内涉及工程建设项目合同管理的重要法律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为主,对于具体的工程实践而言,这些法律可能较为宽泛笼统,细化规定上还需要有其他法规加以解释规定。韶赣高速由广东省公路管理局以及韶关市政府按比例共同投资、合作建设,以政府还贷非经营性方式组织。针对法律条文方面的问题,能够配套出台教育领域制度效应的工程建设市场管理条例等法规,从严规范高速公路建设,为合同管理营造良好法制环境,实现科学、有效的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

1.2 完善合同文本,活用合同模式

合同管理的有效性体现在高效率与高效益。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而言,企业应根据高速公路特点及行业合同管理特点,不断研读交通部的合同示范文本,综合考虑施工方要求、工程类型、项目管理方式等去确立合同标准文本。只有制定内容专业、操作性强的合同文本,才会有助于提高合同管理水平,增强高速公路经营管理效率。

多年来,建筑市场快速变化使得工程承包方式度多有变化,国内原来多采用BOT模式,即建设-营运-移交模式,不但拓展资金来源,还可优化国家政府的资金短缺政策灵活性,可借助投资方资金来缓解建设项目压力。当然,韶赣高速建设项目中,在合同管理方面也积极借助国外流行的EPC模式,即设计-采购-施工模式,积极优化建设方、承包方、总包商与分包商间的复杂管理;也可尝试CM模式,利于缩短工程建设周期,降低工程建设风险。从这点来看,未来的高速公路也应尝试扩大合同模式的综合利用,当然前提是要针对具体的高速公路项目来确定。

1.3 完善规范制度,营建市场信用体系

高速公路的建设项目要严格落实承包商资格审查工作,同时加强管理,严格控制不符合要求的无任何资质的施工队伍。设置发包方市场准入制度时,应通过规范招标条件、明确发包方资金能力、加强开工命令审查等提高效果。主管部门应该从容分析市场提高对发包商的制约管制手段,强化诚实守信的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尽早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应尽可能打通平台环节,使得信用信息平台成为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同时配合惩罚机制提高失信惩罚力度。

1.4 加强合同监管,落实法人责任制

韶赣高速建设项目中,当地政府部门将工作重心从行政监管转变为服务导向,积极为提高建筑行业自律能力做出努力。高速公路建设行业也要自觉提升对市场的监督工作,配合行政部门加强科学合同监管体系建设,鼓励社会公众监督,增强不同监督渠道的畅通性,确保社会公众有充分参与项目监督的权利。而在法人责任制度执行完善方面,要能够加强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中的成本、时间、质量、收益等要素的管理,坚持明确不同的建设项目“是否可行、能否立、如何审批、怎样筹资、营管方法”的思考和探讨,明确项目的法律责任。

2 内部环境中的合约管理实践经验

2.1 构建合同管理组织,健全合同管理制度

韶赣高速建设项目中的合同管理组织建设后,将提高合同实施过程的透明度,为合同目标的进一步实现、合同日常工作的进一步运行提高保障,让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管理时刻处于可控范围。组织结构设立后,高速公路建设方可灵活开展组织管理理论调研制定,调整组织目标、组织管理方案等内容,确保所有参建方都可以更好地实现合约管理。

高速公路建设应提高合同管理效率,第一是明确部门工作职责。根据不同参建方的特征,科学设置组织架构,坚持协调权责、分工明确、互相协作。组织方式应以提高工程项目效率为目标,促进工程项目建设。合同组织管理机构完善后,就应该加强合同管理人才的建设,让工作人员重视投资、质量、进度控制,更好地组织协调各项工作信息管理。

2.2 引入信息化管理概念,提高合同管理效率

如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建筑行业中利用计算机等设备开展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力度也在提升。韶赣高速建设项目离不开信息化管理所带来的巨大效益。积极组织人员尽可能将不同的高速公路项目信息管理理念运用计算机程序开发出合同管理通用软件,将是整个工程最大的管理亮点之一。毫无疑问,合同管理中的信息资源是否能够充分发挥流动性价值,将主要依靠信息电子化与数字化的处理效果。

目前国际上,建筑行业中较为流行且先进的信息化管理应用就是建筑信息模型(BIM)。它将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共享处理,可以在高速公路的项目生命周期中,全面整理获得与可获利益的参与方相关的信息,BIM能够积极修改和查阅不同的信息,对各参与方而言具有较高的协同辅助合作能力。如今,我国的高速公路对BIM的应用还处于初起步阶段,应该积极发挥BIM技术在构建模型中可以实现的高速公路设计、施工、减少纠纷等优势。

2.3 培养合同管理人员,增强个人专业素质

合同管理环节的重要角色和关键角色就是人。加强合同管理的相关技术培训教育,是培养真正的合同管理人才的关键。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对人才的需求也十分迫切,大量的合同管理工作对技术提出了相关苛刻的要求,合同管理人员只有积极培训,参加考试并通过考试,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后才有机会上岗,而且在岗位中还要经过培训,不断增加在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方面的技术、法律、经济、综管等方面理论知识体系,还应该强化对基本素质的强化,从而更好地为合同管理提供保障。

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人员的培养,应该首先在初期明确该岗位的工作职责,要在初期确定相应人员的备选对象,并且就具体的工作特性与人员的素质进行匹配,力求将不同工作的安排做到客观、对应、合理、全面。应尽可能采用公平公开公正的选拔人才方式,详细量化不同人员的教育背景、专业素质、工作经验及道德觉悟,综合评定人才。对于在职的合同管理职人员的专业培训,应重点培养应变能力、知识面拓展等内容。强化对合同本文规范、相关法律法规、经济商务等理论的拓展与储备,强化对合同订立、履行、变更、终止等环节的结果确认,为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管理提供详实的科学依据。

在加强人员培训的同时,企业应该相应地制定必要的考核激励机制,让人员培训情况纳入绩效考核的指标,同时合理制定激励奖惩机制,能最大程度刺激员工进步,对业绩优质、合同管理高效的员工给予必要奖励;对业绩不佳者要给予批评和惩处,同时还要限期整改,积极反馈回查。

2.4 不断建立完善合同管理制度体系,全面提升合约管理效能

韶赣高速建设项目成功的关键,也在于能够对以往的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和教训进行反思,努力使得合同管理的教育c组织拥有必要的基础水平。同时借助不同合同管理的特征、内容、要求、侧重点,结合具体工程的建设目标,不断强化对合同管理制度的科学建设,努力完善合同管理制度体系,如加强对合同监管制度、文档管理制度,评价制度等。工程项目和合约管理还不能忘却对制度刚性约束力的研究和加强,这样才能确保所有的合同管理制度可以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才能推动整个高速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3 结语

韶赣高速建设项目在推动“泛珠三角”、“长三角”区域合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韶关地区充当广东北大门的交通优势,韶赣高速建设项目在工程建设、合约管理等方面,都有其他高速建设项目借鉴学习的地方。其他的高速建设项目应该积极结合自身实际,努力吸收韶赣高速建设项目合约管理实践经验,为新的合约管理项目提供新动力。

参考文献

[1] 胡炎生.工程建设项目合同管理的经验和探索[J].上海公路,2014,(2).

[2] 蔡仲凯.小议建设项目工程合约管理[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5).

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亮点范文第5篇

一、深刻认识和谐矿区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是要深刻认识到,和谐矿区建设是企业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近年来,集团公司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三个亮点”建设,为和谐矿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平衡发展、和谐发展上,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解决不好,和谐矿区建设就难以进行,企业的发展必然受阻,生存也会受到挑战。因此,矿区各级党政组织必须深刻领会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的精神实质,进一步提高对和谐矿区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积极有效地组织开展好和谐矿区建设。

二要深刻认识到,和谐矿区建设是促进枣矿集团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和谐矿区建设目标要求上讲,安全稳定、生产顺行、关系和谐、环境优化、文化繁荣,是企业谋求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正是枣矿集团和谐提升、历史跨越的关键时期。建设和谐矿区不仅有利于更好地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而且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做强做大,在持续发展中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三要深刻认识到,建设和谐矿区是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实际需要。建设和谐矿区,说到底就是要努力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真正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团结协作、和谐相处的局面。因此,只有广泛开展好创建和谐矿区活动,大力营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风正气顺心齐,团结一致干事业,千方百计地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一切积极因素,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推动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四要深刻认识到,和谐矿区建设是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员工的根本举措。和谐矿区建设,必须把人的和谐放在突出的位置,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符合广大干部员工的迫切愿望。只有企业和谐了,才能更好地维护员工的自身政治权利和主人翁地位及员工自身的发展。“三个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重要思想才能在企业得到贯彻。这也与集团公司近年来在大力加快发展的同时,让广大员工群众共享企业发展和“三个亮点”工程建设成果的主要精神相一致。

二、全面把握和谐矿区建设的内涵和总体要求

(一)认真领会“和谐矿区三个要素”的思想

和谐矿区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就是总书记提出、现已写入中央决定的,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和谐矿区,如何把这“二十八个字六个方面要求”落实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呢?

在二届五次职代会上,董事长、党委书记江卫提出和谐矿区要具备三个要素:物质基础,安定的环境,相互理解的和谐气氛,这是我们把握和谐矿区的关键所在。

关于物质基础: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要从这一高度来理解“物质基础”这一要素。

关于安定的环境:江卫董事长曾指出,没有稳定,没有安定有序,就没有社会基础。因此,维护矿区稳定,保持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没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改革和发展就难以得到顺利进行。

关于相互理解的和谐气氛:企业内部相互理解的和谐气氛,能够在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形成合力,企业才能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这是推动企业和谐发展的动力。

(二)全面把握和谐矿区建设的十大目标

按照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的要求,规划和实施和谐矿区的建设,具体目标是:

1、内外发展,同步推进,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

2、安全形势持续稳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循环经济基本形成。

4、员工生活殷实,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

5、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富余人员多与人才匮乏的矛盾得到缓解。

6、管理体制创新富有成效,主业精干化、辅业专业化、生活后勤服务社会化的经营框架形成。

7、营造和谐的外部发展环境、双赢共荣的企地理念达成共识。

8、社区管理有序,员工家属安居乐业。

9、企业内部矛盾有效化解、矿区保持总体和谐稳定。

10、“三、三、三”品牌管理文化更加完善,企业文化国内领先。

三、十大体系建设是和谐矿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和谐矿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找准着力点,结合集团公司实际,和谐矿区建设要重点抓好十大体系的强化。

(一)强化资源配置优化体系,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

1、实施资源整合,实施大集团战略。立足长远和谐发展,抓住经济快速增长,消费结构升级,产业国际化的时代趋势,瞄准建设“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国际化的大企业集团”这一目标,以资源促发展,以发展保和谐,为矿区的长远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大集团战略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国际化的大企业集团的目标”,煤炭主业稳步增长,非煤经济同步发展,企业总收入20__年达到210亿元,20__年达到300亿元,非煤销售总收入150亿元。2、统筹规划产业结构布局,搞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实现“139”的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到位,以煤炭为基础产业,电力、焦化、机械制造为支柱产业,以建筑建材、森林采伐、房地产、造船水运、物流贸易、地质勘探、工程设计和监理、生物工程、家用电器为支持产业。同时,以高科技产业为后续产业。

(二)强化本质安全管理体系,促进企业安全高效运行

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安全生产。把安全发展作为和谐矿区建设的第一要务。要把握好四点:一是建立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生产秩序。二是实施科技兴安战略。三是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四是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实现安全发展。我们的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规划是:20__年构建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新机制,全面实施本质安全型矿井的综合评估和考核;20__——20__年实行分类指导,全面加强人、物、环境的本质安全,建设本质安全型、安全高效型矿井;到20__年安全生产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建成本质安全型矿区。

(三)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体系,保持企业永续发展活力

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保持企业发展的活力。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建立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实现企业产权的市场化、多元化。2、建立科学的母子公司体制。在集团公司内部形成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战略协同体。3、形成规范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改革改制工作。三是完善民主管理和依法治企机制。

(四)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筑牢科学发展根基

1、发展环境友好型的循环经济,充分利用煤矿现有的煤矸石、煤泥、粉煤灰、矿井水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传统的粗放型的采矿产业,逐步转变为资源综合利用型的生态产业,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2、大力推进节能降耗、节支降本工作,建设节约型企业。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是把住浪费关口,勤俭办一切事情;二是严格招标采购;三是要更换高耗能设备,一切从效益的角度去考虑;四是节能要与工资挂钩;五是层层落实和分解节能指标,使每一个人都有指标、有压力。把节能目标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考核内容,实行节能工作问责制,促进节能工作的开展。

(五)强化人力资源配置体系,积蓄企业发展后劲

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

发挥好人力资源作用,和谐矿区建设要从以下几点方面入手。1、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劳动关系。2、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3、实施员工素质登高工程,发挥好人力资源的作用。4、认真落实社会保障机制和完善救助保障机制,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六)强化诚信友好协调体系,塑造大企业集团良好形象

打造“诚信枣矿”。完善诚信建设体系,开展“诚信枣矿”建设活动,利用3—5年,大多数二级单位取得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称号,集团公司取得国家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称号;坚持依法经营,用好用活政策,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好影响企业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各种问题,共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七)强化和谐文化培育体系,夯实和谐矿区建设文化基础

倡导和谐理念,营造和谐氛围,用和谐文化培育人、鼓舞人、塑造人,使和谐理念深入人心,调动广大员工群众建设和谐矿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五项”教育:一是科学发展观教育;二是和谐社会教育;三是创新型、节约型社会教育;四是群众观念教育;五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甄别荣辱,提升道德,弘扬正气,使和谐理念成为广大员工的重要价值取向,形成和谐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引导员工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企业,在推动企业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经济利益,使自己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和谐统一。

(八)强化反腐倡廉惩防体系,打造廉洁奉公优秀团队

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是实施大集团战略、建设和谐矿区的中坚力量,能不能做到廉洁从业,将直接影响到人心向背和集团公司的发展。首先,加强制度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其次,进一步加强廉洁文化建设,铲除腐败文化土壤,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廉洁出生产力、廉洁是进取之本、腐败就是自毁、监督是最大的关爱等廉政理念。再次,搞好效能监察,把它作为纪检监察工作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新的有效途径,为企业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九)强化生活后勤保障体系,建设富美和谐文明新家园

一是加强社区管理基础建设。二是实施生活质量上台阶工程。三是继续实施地面环境面貌综合治理。按照“十化三十无”的标准要求,持续抓好环境面貌的巩固和提升,缩小单位之间、东西部单位之间的差距,推进“三个亮点”建设。

(十)强化平安矿区维护体系,推动矿区文明建设上台阶

和谐社会建设就是解决矛盾的过程。正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所指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要深入分析、及时掌握影响矿区稳定的因素,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一是要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重要问题来对待,建立健全职工权益保障机制、利益协调机制、职工诉求和矛盾调处机制。在改革改制过程中发挥好工会作用,保证职工权益不受损害。二是加强稳定工作。加强稳定信息网络建设,落实好维护稳定工作责任制。要加强《工作条例》的宣传,引导群众合法合规地表达和实现利益诉求,妥善处理改革中引发的各种问题,努力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的问题。同时要加强“安全社区”建设,加强矿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矿区安定有序。

四、开展“和谐杯”竞赛活动是和谐矿区建设的重要载体

和谐矿区建设,体现了我们追求又好又快发展的美好前景和理念,代表了矿区几十万职工家属的根本利益。

开展“和谐杯”竞赛活动,把和谐矿区建设的目标分解成阶段性任务、增强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将和谐矿区建设有形化,既是加快和谐矿区建设的助推器,又是检验和谐矿区建设成效的试金石。是集团公司20__年各项工作的总抓手。

(一)全面把握“和谐杯”竞赛的主要内容、办法

根据和谐矿区建设的十大体系建设,提出了竞赛的十项主要内容:1、煤与非煤经济同步发展,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2、安全形势持续稳固,质量管理全面提升。3、节能环保扎实推进,循环经济效果明显。4、员工家属安居乐业,生活殷实富裕安康。5、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员工素质有效提升。6、廉政建设强力推进,惩防体系健全完善。7、民主管理日臻完善,体制创新富有成效。8、诚信建设坚实有力,外部环境宽松和谐。9、内部矛盾有效化解,邻里之间和睦相处。10、“三三三”管理文化品牌不断提升,和谐共享价值观基本形成

“和谐杯”竞赛活动的范围为集团公司下属所有二级单位。竞赛采取百分制考评,并采取专业检查和员工满意度测评相结合的考评办法。最后按照检查得分占70%、员工满意度测评得分占30%的比例,折算出综合得分。按照综合得分高低排定名次。对影响和谐矿区建设的重大问题,如对集团公司下达的产量、收入、成本、盈亏指标每有一项完不成的、突破集团公司下达的安全控制指标等实行一票否决制。

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亮点范文第6篇

一、经济和金融良性互动发展的五年

2002-2006年是我区经济和金融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经济和金融发展变化最大的时期之一。5年来内蒙古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生产总值由2001年全国第24位进入2006年第17位。人均生产总值2万多元。由2001年全国第16位进入2006全国第10位。经济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带动了金融业的超常规发展,而金融业又为经济实现跳跃式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5年来全区金融机构存贷款高速增长。资本市场融资取得历史性突破。保险业务快速发展。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信托公司、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等为框架。多层次、多品种的金融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基本形成。金融改革和创新全面展开,区外金融机构纷纷入驻,金融资金大量涌入。金融业已经成为我区第三产业发展的突出亮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不断提高。2006年全区金融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达到15.9%。超过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1.4个百分点。

5年来我区金融业发展有以下特点:

(一)存贷款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由2001年末的1498.8亿元增加到2006年末的4036.6亿元,年均增长21.9%;2006年存款余额增幅达22.4%,比全国高5.6个百分点。2006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205.2亿元,贷款余额增速从2001年的9.7%提高到2006年的22.9%,超过全国信贷增长速度。超过全区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全区同期存款增长速度。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二)地方金融体系逐步壮大

全区基本上形成了以国有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贷款子公司、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等为框架的、多层次、多品种的金融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

(三)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到2006年末,全区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22家,股票市值930亿元。5年来,全区在境内外资本市场共计融资200多亿元。去年我区在全国率先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又在全国率先完成了上市公司清欠任务,累计清理大股东占用资金20多亿元。

(四)保险业呈现多元竞争发展格局

全区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从2001年的24.6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72亿元,年均增长24%。目前全区保险主体有15家(一家筹建),保险业总资产159.8亿元,从业人员3万人。全区保险业务总量快速增长,保险覆盖面迅速扩大,呈现出多家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五)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区积极配合和支持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的股改上市工作,妥善解决改制过程中的历史包袱,依法保全银行债权,使银行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两家信托公司成为自治区重要的融资平台,两家证券公司成为综合类券商,并且通过证监会规范各类资格审核。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到2006年末有15家旗县统一法人社正式挂牌运营,26家获准筹建。经过积极争取。我区成为全国开展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6个试点省区之一、全国小额贷款机构5家试点省区之一、全国微小贷款2家试点省区之一。我区与几大国有商业和政策性银行的合作机制不断深化,与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大范围、宽领域、深层次的金融合作机制逐步形成。

(六)推动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框架初步建立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先后成立了各级金融办,制定了对金融机构的表彰奖励制度和税费优惠政策,建立了打击非法逃废金融债务的工作机制、金融稳定和应急机制,形成了覆盖各盟市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网络。初步建立了一个多方位支持金融业发展的组织体系和政策体系。各类突发性金融风险得到及时有效处置,有力地维护了地方金融稳定。

但我区金融业的发展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较低。2006年末全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在全国排名第25位,存款余额排名第26位,总量偏低;全区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和生产总值之比)1.5%,大大低于全国2.7%的平均水平。二是地方金融企业实力不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没有融合,股权结构单一,资产质量不高,资本充足率较低。三是面向中小企业、农牧业、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不足。2006年全区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619.5亿元,其中用于中小企业的贷款占15%、用于农牧业的贷款占3.7%、用于社会弱势群体的贷款仅占0.5%。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尽快加以解决。

二、努力把金融改革和发展推向新阶段

抓紧机遇,迎接挑战,全面推进金融改革,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对于实现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一个时期我区金融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建设西部金融强区为目标。全面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全方位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做大做强金融企业,着力扩大融资总量,创新金融服务品种,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提高金融资产质量,全力维护金融稳定,建立起大中小企业并重,多样化融资方式并举,品种丰富、层次齐全、分工合理、各展所长、互联互通、运行高效的区域性金融服务体系,形成经济社会与金融发展相互推动的新格局。

(一)全面推进农村牧区金融改革,构建农村牧区金融综合服务体系

农村牧区金融改革的目标是形成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各展所长、服务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为“三农三牧”服务的作用。利用农业银行在县域的资金、网络等优势。搞好农村牧区金融服务。二是稳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协调城市商业银行和驻区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农村牧区设立村镇银行和贷款子公司,积极引导农牧民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稳步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范围,支持邮储银行做好在农村牧区的储蓄、汇兑和小额贷款业务。三是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积极推动旗县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确保今

年全部完成旗县统一法人社、农村商业(合作)银行的改制任务。深化农信社管理体制改革,理顺自治区与盟市、旗县的关系,构建简洁高效、分工合理的管理体系。在巩固现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逐步走商业化运作的路子,推动农信社向现代金融企业方向迈进,力争用3―5年的时间将自治区联社改造成产权明晰、治理完善、内控严密、经营有特色的全区性农村合作银行。四是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积极支持农业发展银行调整职能。拓宽支农支牧服务领域,大力支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涉农领域的种养、加工、流通等中小企业发展,做好开办农村综合开发等中长期贷款的准备工作。协调开发银行不断加大在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小城镇建设、资源开发、农村牧区饮水、农牧民培训等方面的信贷投入,积极推动全区县级开发性金融的资金全覆盖工作。五是搞好财政支农支牧资金和金融资金的联动。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支持,多渠道筹集担保资金。推动其向农村牧区延伸。积极探索把一部分用于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等财政资金转变为贷款项目的还本付息补贴资金、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或担保资金。这样既能产生财政资金带动信贷投入的成倍放大效应,又能产生财政资金不断积累的蓄水池效应,形成财政资金带动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培育地方金融龙头企业

进一步整合金融资源、延伸服务网络,做大做强全区金融机构。一是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积极支持中国建设银行等3家已上市银行解决分支机构改革中遇到的问题:配合农业银行做好不良资产核销、债权落实等股改前的准备工作;配合国家开发银行做好商业化改革的各项协调工作。二是扩大金融机构覆盖面。抓住国家鼓励各家金融企业到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设立机构和网点的机遇,积极支持各家股份制银行在盟市设立分支机构。推动包头市商业银行在区内外进一步拓展分支机构、鄂尔多斯城市信用社改组成立城市商业银行,支持乌海市商业银行在小三角地区增设分支机构。完成中信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在我区分支机构的组建工作。积极引进养老、健康、出口信用等专业化保险公司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引导保险公司向旗县及农村牧区延伸机构。三是扶持地方金融企业做大做强。抓紧推动包头市商业银行、恒泰证券公司、内蒙古信托投资公司等企业上市融资。促使其按照国际标准运作。迅速成长壮大。积极支持呼市、包头等地的城市商业银行通过市场化运作整合资源。成立自治区股份制商业银行。打造地方金融龙头企业。加快呼和浩特市商业银行、内蒙古信托投资公司增资扩股工作进度。争取呼和浩特市商业银行股本增加到6亿元以上,内蒙古信托投资公司股本增加到lO亿元以上。四是推动中俄蒙双边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引进俄蒙银行来我区设立分支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协调各家商业银行在俄蒙设立分支机构。加快银行结算便利化。支持各家保险公司在俄蒙开展人寿、财产、运输等保险业务。

(三)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目前资本市场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股票、债券、基金等产品交易非常活跃。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等功能。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一是加快培育拟上市企业。继续加强与证券监管及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加大对企业发行审核的协调力度,支持已通过审核的公司尽快申请上市。建立和完善上市后备企业的培育机制。制定促进地区上市后备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发展规划。重点推进霍林河煤业主板上市、特弘煤炭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和福瑞制药在深圳中小板上市的进程。二是提高上市公司再融资能力。支持上市公司充分利用发行新股、可转债、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等资本市场金融工具。扩大融资规模,实现持续健康发展。重点推动鄂尔多斯、伊泰、伊利、蒙牛等企业进行再融资;推动草原兴发的重组工作,实现宝山能源借壳上市;加快包钢集团整体上市步伐。三是加快实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部激励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四是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企业债券的有利时机,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大力发展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五是加快矿产资源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工作。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基金,扩大股权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四)积极发展保险市场,扩大保险服务覆盖面

一是大力发展农牧业保险。今年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已经纳入财政预算。我区是全国6个试点省区之一。要抓紧确定试点范围和试点品种,落实配套财政资金。制定承保方案。确保试点成功。探索把一部分用于农牧业抗灾防灾资金转变为保险补贴资金,提高农牧民投保能力。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牧业政策性保险业务,创新农牧业保险产品。二是积极推进煤炭、建筑等危险行业以及车辆、旅游行业和公共聚集场所责任保险。健全安全生产保障机制。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创新。三是统筹发展城乡商业养老保险。鼓励个人和企业通过商业保险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

(五)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力度,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中小企业是我区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解决中小企业发展关键是解决融资问题。目前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股权多元、覆盖全区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网络已经基本形成,下一步要围绕我区大型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大力支持与之配套协作的中小企业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配套、联动发展的新格局。一是尽快做大做强担保机构的实力和规模。进一步加强与开发银行的合作,引导民营企业投资人股,推动担保公司的整合和重组,形成一批股权结构合理、风险控制严密、覆盖范围较广、资金规模较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进一步提高担保资金与银行贷款的放大比例。二是建立长期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财政资金支持制度。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增加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资本金以及建立信用担保风险补偿制度。形成自治区、盟市、旗县、企业四方共同出资,覆盖各个盟市。面向当地中小企业、农牧民的信用担保网络体系。三是建立中小企业贷款贴息、信用担保、信用评级的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强财政用于农牧业产业化项目的专项资金、工业中小企业的贴息资金、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协调运作,形成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合力。四是积极推动成立中小企业信用促进会。成为中小企业与金融部门合作的组织平台。形成与贷款平台、担保平台协同运作的中小企业融资配套服务体系。同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快建设中小企业创业指导、技术引进、物流、信息、法律等其他服务体系。五是积极借助全国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网络。寻找有实力的、具有高成长性的区外企业。通过参股、控股等多种方式引进资金、管理和技术,实现中小企业经营机制、创新机制、管理机制的飞跃。

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亮点范文第7篇

“问题馒头”事件曝光后,原计划于11月开展的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提前至5月进行,还在常委会会议审议之外,增设了专题询问环节。“9·27”轨道交通事故后,市人大常委会对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开展了监督调研,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大代表对轨道交通安全制度、应急处置、日常运营管理等情况开展暗访……

这些变化,折射出在关系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突发事件处置中,市人大常委会不仅介入的速度更快、主动性更强、监督手段更多样,还更多从完善制度、严肃法制的角度,督促政府采取切实措施,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

当我们细细盘点2011年人大监督工作,可以发现的亮点还有很多……

一年六次执法检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成,为人大监督提供了更有力的依据,同时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有些问题的发生,原因不是法律法规不健全,而是没得到很好的执行。为此,2011年市人大常委会对6部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

行政处罚法的执行情况,是考量政府依法行政、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方面。市人大常委会采用政府自查、人大督查、案卷评查、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执法检查,特别是查阅了360多件行政处罚案卷,对政执法部门存在的怠于执法、突击检查、推诿扯皮等问题提出对策。

违法搭建行为查而不处、别墅区违法搭建成风,是困扰居民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在《上海市拆除违法建筑若干规定》执法检查中,市、区县两级人大实地调查,并通过新闻媒体连续曝光一批违法建筑典型、跟踪报道拆违进程。这套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组合拳”,不仅促使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落实责任,拆除了一批违法建筑,还在全社会营造了政府坚决拆违的氛围,引导市民自觉守法。目前,全市已有9个区市县实现了基本拆除的目标。

公共场所控烟关系到千百万人行为习惯的转变,工作过程长、难度大。市人大常委会连续几个季度,先易后难对控烟示范单位、娱乐场所、餐饮场所开展《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执法检查,每一季度还对已经检查过的环节进行“回头看”,建立控烟长效机制。据市健康促进委员会调查,各类法定禁烟场所内的吸烟发生率已由条例实施前的37.6%下降到18.6%,吸烟劝阻率由19%上升到54%。

一次会上两“问”安全

2010年9月,世博会尚未闭幕,市人大常委会就先行一步,就“世博后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开展专题询问。2011年,当“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问题馒头”事件再三敲响“安全警钟”之时,6月8日和9日,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食品安全——两场以“安全”为主题的专题询问,成为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的“重头戏”。

问前有检查。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组兵分六路,对肉类、蔬菜、米面制品、乳制品、水产品、餐饮及粮油的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开展了共计39次检查活动,覆盖73家食品单位。市人大常委会还开通市民热线电话、短信平台、专题网页和网络邮箱,接听、接收来电(来信)448个(件)。这些来信来电不仅及时转送有关政府部门限期办理、如期汇报处理情况,其中的9个问题还成为执法检查组开展暗访的线索。有关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的执法检查涵盖了建设工程质量,消防安全,轨道交通、道路交通、地下管线设施运行和生产安全等方面。市、区县人大同步联动,200多人次代表深入工地、企业、社区开展明察暗访,形成了30余份调研报告。

问中有交锋。当前群众对滥用植物激素、添加非食用物质等问题十分担忧,相关部门如何加强风险评估,回应民意关切?如何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防止监管流于形式?本市食品对外依存度很高,如何进一步加强外来食品的源头安全管理?对于某些建设单位轻视工程质量安全的现象该如何加强监管?住宅小区里乱堆物、乱停车等危害公共消防安全的顽症陋习该如何根除?土方车频繁伤人背后的承包等制度不合理问题该如何解决?……面对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27个问题,17位政府部门负责同志到会应询、坦诚回答,2位分管副市长作郑重表态。

问后有跟踪。常委会会议后不久,市人大常委会及时跟踪,先后开展了“地沟油”专项整治、菜市场视频追溯体系建设等专题调研。市人大常委会还将专项监督和立法工作有机结合。同步制定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及时将规范回收食品管理、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管机制等以法规条文形式加以明确。目前,市和区县两级食安委已建立运行,加强“地沟油”全程监管、建立食品摊贩定点定时管理制度、设立统一举报电话等整改工作也取得明显进展。而在修改《上海市安全生产条例》、制定《上海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条例》时,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吸纳监督工作成果,增设了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督办、工程质量责任保险、工程风险评估等制度,为从源头上减少事故发生提供制度保障。

监督调研回应社会关注

2011市人代会召开前夕,《青年报》和市民信箱就老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联合开展调查。接受调查的1900多名市民中,86.25%市民选择了“控制物价上涨”,75.07%和71.98%的市民选择了“医疗改革”和“提高收入”,居热点话题前三位。

这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和各委员会开展的监督调研,不仅及时有效地回应了市民关切,还对破解入园难、执行难、垃圾处置难等问题提出对策。

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亮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政府;成果转化;政策建议

引言

在创新高校产学研创新体系中,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高校在知识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高校联合科研机构在研究中的引领作用;使高校及科研机构成为“产学研”的重要基础作用和生力军作用,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和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在实践中走出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产学研道路。

以经济建设为出发点,政府主导下,通过联合、共建、融合等多种方式加强高校与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构建高校同企业“产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推进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形成高校科技创新的新特色和新亮点。

一、健全法律法规,提供制度保障

(一)改革科技成果鉴定办法

打破现行的成果鉴定办法重学术价值、轻应用价值,重研究、轻推广的评价标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成果转化的需要。

(二)改革大学实力评估办法

改革现行的大学办学实力的评估办法,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及产生的经济效益作为高校科研能力的主要评价标准之一,真正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21世纪高水平大学的特别职能之一。

(三)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及备案制度

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政府给予资助的,可以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确定承担单位。将企业与研究单位签订的技术开发项目作为成果转化进行预审备案,并追踪转化情况。

(四)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制度

复合型人才流失是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为此应鼓励高等院校和企业联合兴办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的综合性社会服务机构,按企业化运作,从事人才交流,孵化培训一批既有扎实的工程专业技术知识,又有敏锐的商业洞察力的科技成果转化专门人才。推荐和引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所需的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新技术人才,以满足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需求。

二、发挥监管职能,优化转化环境

(一)加强信用环境建设

要严厉打击不遵守科技合作合同的企业,进行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并建立企业信用等级数据库,定期予以,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同时政府引导和激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成立知识产权法院,加强《知识产权法》的实施检查与监督,今后在知识产权维权案件中,将更多地由公安、检察、法院等司法部门共同参与,除了民事、行政审判,更注重刑事审判,通过加大刑事手段的利用,提升威慑性,使知识产权维权更有力。避免高校在实施成果转化过程中技术流失以及可能出现的知识产权的权属纠纷,强化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

(三)明确分配

要明确落实高校的成果转化收益的分配政策,尤其加强对企业行为的监控,消除高校的顾虑。

(四)规范成果价值评价

建立权威的科技成果的价值评价机构,消除高校与企业在成果价值认定方面的分歧。

(五)注重技术许可管理

对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应用研究项目,具备转化条件的单位以合理的条件请求技术所有人许可实施时,经论证考核后发挥调节作用,必要时适当缩短强制许可期限。

三、完善转化体系,转变服务职能

(一)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中介的功能性建设。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中介的技术扶持力度,提高其项目孵化能力;建立风险基金和贷款担保基金,提高其投融资能力;搭建成果转化信息网络平台,提高其信息共享能力。积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非盈利中介机构,以优惠价格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服务。

(二)提高技术供需平台服务能力

经调查,74.19%的企业认为技术供需信息平台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同时有22.58%的企业根本没有关注过技术信息供需平台。为提高技术信息供需平台的服务能力,要进一步疏通高校和企业的沟通渠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需求分析机制,精准把握科技成果转化方向。与机构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充分融合,使信息充分畅通,充分交流,促进科技成果的充分转化。

(三)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加大力持高校和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及其设置企业需求的开放课题,鼓励和支持联合开展重大课题攻关。在满足正常教学科研需要的前提下,探索将高等学校重大仪器设备以租赁费、使用费等方式入股科技型企业等新模式。

(四)加大税收减免力度

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需求方面,政府应该加大税收减免扶持力度。应进一步加快落实国家对于大学科技园的优惠政策。地方税务部门对大学科技园自用及提供给孵化企业使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对其向孵化企业出租场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在有关税收政策尚未出台之前,知识产权作价入股所产生的所得税能由财政垫付,以解决科技企业初创阶段的生存问题。

(五)完善金融风险投资体系

建立财政部分出资、银行资金参与的政策性风险投资基金。同时,积极支持、鼓励建立各种形式的风险投资公司,通过招股、发行债券等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广泛吸纳居民投资、社保资金和引进外资,以建立规范运作的商业性风险投资基金,最终建立以商业性为主导的风险投资体系和投资机制。

(六)明确高校与企业的两个主体地位

高校是知识创新主体,提出成熟或先进科技成果是它的责任和义务;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受体,成果转化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企业以向高校主动提出技术成果需求和产品需求为目标。在两者融合的过程中提升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相应的特长。

四、加强课题管理,适应市场需求

市场风险是影响企业吸纳高校科技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应改变以往的项目立项方式,以市场应用开发前景为导向,提高企业在高校科研项目中的参与度,从源头上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风险,提高企业吸纳高校科技成果的积极性。

(一)把好项目立项关

任何应用型科技项目的立项,必须要求实施人中至少应包括一个企业,企业参与项目研究可以以技术人员参加或按比例追加研究经费,企业、高校和主管部门共同确定成果知识产权的行使方法。

(二)把好项目结题关

任何应用型项目必须以在企业的中间实施作为结题的条件,或至少由一家企业提出工艺应用性或经济效益报告。

(三)把好项目评审关

要求项目评审、实施、鉴定等各环节与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以该项目是否适宜工业化生产、能否取得预期的经济社会效益作为评审、鉴定的重要指标。通过强化企业的作用,提高高校科技成果的市场适应性,有效调动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成立专项资金,完善经费管理

(一)提高科研经费投入比例

要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府应努力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使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比例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比例。提高高校的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占高校科研经费中的比例。

(二)设立成果转化专项资金

政府应当设立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用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资助、科技成果转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扶持技术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奖励等。

(三)调整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很多企业没有获得过政府科研基金的支助,因此提高横向科研项目经费支助力度势在必行。建议根据国家有关科技项目资金管理的政策,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调整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鼓励科技人员承担重大和重点横向科研项目,对重大和重点横向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给予政策性优惠和支持。

(四)改革人事考核制度,建立成果转化机构

由于高校科技成果种学术水平,轻市场前景,导致研究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针对这一现状,为提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提升高校科技成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提出如下四点建议。

(1)成立科技成果转化机构

建议高校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等,负责校内外科技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科技成果和企业需求信息的搜集与沟通,负责组织学校相关单位或研发团队开展成果转化活动,协助有关部门做好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产生的技术股份的管理等相关工作。

(2)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从事成果转化工作

鼓励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兼职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转让职务科技成果的收益主要用于改善科研条件和奖励科学技术人员。有条件的高校还可单独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奖励资金,用于奖励对科技成果转化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及科研人员。

(3)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人事考核评定指标

鼓励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岗位,并在职称晋升上单独下达指标。对教师知识产权转化比例提出要求,达不到要求的在教职工考核和绩效发放上予以体现。

(4)改革职称评定考核制度

在职称推荐中,增加成果转让、成果服务及成果产业化等权重,并将科技成果是否成功转化作为该研究人员职称评聘定的重要依据。在年度考核中,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各单位、各部门和个人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总之,要加快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必须合理吸收国内外其它高校的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针对高校和企业实际,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实行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观念转变,进一步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优化转化环境、完善转化机制,积极稳妥地发展风险投资业和中介服务业,形成经济与科技的良性互动、企业与高校的良性互动、学校与科研人员的良性互动,科技成果产出与转化的良性互动。

参看文献:

[1] 陈国顺. 湖北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D]. 湖北:华中农业大学,2006

[2] 徐鹏杰. 国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与启示[J]. 经济研究导刊,2010,(23): 239~241

[3] 钟鸣. 日本科技中介机构及其法律[J]. 全球科技经济望,1999,(5): 58~59

[4] 李玉清,许朗.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6,(4): 128~131

[5] 邱晓军.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与对策[J]. 理论学习―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1999,(6): 33~34

[6] 张孝远.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与对策[J]. 甘肃社会科学,2003,(3): 151~155

[7] 刘庆贤,陈善忠,黄为民.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3,25(2): 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