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营医院管理办法

民营医院管理办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民营医院管理办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民营医院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营医院;发展;对策研究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随着卫生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民营医疗机构逐步进入了医疗市场。民营医院的崛起,一方面为医疗市场引入了新的竞争对手,打破了几十年来的公立医院对医疗市场垄断的格局,推动公立医院内部改革不断深化;另一方面促进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为群众提供了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但是民营医院发展到现在,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正在从过去的纯福利事业向现代市场经营盈利与福利共存的模式转变。民营医院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制约因素。例如:医患关系的恶化,医护人员(特别是民营医院的医护人员)被妖魔化;医院经营目标到底是救死扶伤还是为“人民币”服务等等。本文通过对广州***民营医院住院部消费者满意度调查及客户服务中心接待的投诉进行分析,从而对民营医院的健康发展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以广州***民营医院2006年住院部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数据和客户服务中心2006年所接待的投诉为研究对象。医院2006年度共收回住院部满意度调查表4769份,问卷有效率98%;客户服务中心共接待投诉333例,有效投诉315例,有效率达到95%。其中如按投诉原因分类,有些投诉则包含几个原因,所以按投诉原因分类的案例总数是338例。

(二)方法

1.问卷调查法:医院将住院满意度调查表放在每层楼的护士站柜台上,病人及其亲人可以随机填写。调查表包括以下内容:住院指引、主诊医生、知情同意、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护士的服务及告知、住院费用、医技检查部门的工作、健康俱乐部活动安排、保安的工作、清洁人员的工作、护理员的工作、本次住院的总体效果。很满意8~10分,满意6~8分,一般5~6分,不满意3~5分,很不满意0~3分。

2.数据分析法:对医院回收的2006年满意度调查表用MicrosoftExcel进行统计分析。

3.案例分析法:对客户服务中心2006年所接待的投诉案例用MicrosoftExcel进行汇总归纳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医院2006年住院部满意度调查数据的分析(见表1)

表1广州市***民营医院2006年度住院部月人均满意度

月份123456789101112

调查内容

住院指引8.69.18.99.19.19.19.38.19.29.69.39.4

主诊医生8.79.59.69.69.59.59.58.49.59.89.79.7

知情同意8.59.09.09.09.09.19.18.09.29.69.39.2

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8.69.29.39.59.39.59.48.49.59.79.59.5

护士的服务及告知7.79.39.49.69.69.59.58.49.59.79.69.6

住院费用6.77.07.07.37.57.47.46.57.78.67.77.7

医技检查部门的工作7.68.18.58.58.38.48.57.78.79.58.68.7

健康俱乐部活动安排5.96.56.77.17.47.17.36.47.59.17.37.2

保安的工作7.98.08.18.58.58.58.87.68.89.58.78.8

清洁人员的工作8.28.98.88.59.29.09.08.29.29.59.19.2

护理员的工作8.49.19.29.29.19.19.18.39.39.79.39.2

本次住院的总体效果8.38.88.78.98.98.98.87.89.09.78.99.0

在2006年初,病人对于医院的整体服务都不是很满意,病人对医院总体服务的满意值最高仅仅达到8.3。其中健康俱乐部活动的安排满意值最低,只有5.9;其次是住院费用,只有6.7;病人在对主诊医生和住院指引很满意,前者满意值达到8.7,后者达到8.6。到2006年底,在医院经过改进服务后,病人对医院的服务满意有比较高的提高,住院的总体效果满意值达到9.0。其中健康俱乐部的工作满意程度改进不少,从年初的5.9提升到7.0以上,这说明医院对于这一块的工作采取了改进措施,改善了服务,令病人在治疗之余有更多的娱乐;住院指引、主诊医生、知情同意等工作经过改进后,病人都很满意,到了年底,满意值都达到了9.0以上;病人对于住院费用的满意则没有明显的改变,从年初的6.7到年底的7.7,虽然有所提高,但始终徘徊在7.5左右,相对于其他服务,病人对于住院费用仍是很不满意,医院在这一块应该进一步改善工作。

(二)医院客户服务中心2006年度接待投诉的分析(见表2、表3)

表2投诉对象分析表

投诉对象数量所占百分比(%)

投诉医生13643

投诉护士3110

投诉行政后勤4916

投诉收费5618

其它4314

总结315100

表3投诉原因分析表

投诉原因数量所占百分比(%)

医患沟通9729

服务态度4614

医务人员失误6519

医保报销7422

其它5617

6总结338100

按投诉对象分类,其中投诉医生共136例,占43%,排第一名,投诉收费56例,占18%排第二名;按投诉原因分类,其中医患沟通97例,占29%,排第一名,医保报销74例,占22%,排第二名。客户服务中心接待的投诉大多数是门诊病人对于医院的不满所致。由此可知:该医院门诊医生素质仍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态度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收费人员的素质仍需要进一步提高,收费制度仍需要进一步改善,做到阳光收费,使病人对于自己的消费没有怀疑。

病人对于住院费用的满意度比较低与及门诊病人对于收费的投诉比较多证明医院的收费制度与程序存在问题。住院病人对收费的不满意主要是因为医院的收费不明朗,医院每天只提供简单的消费清单(只大概说明了病人的消费项目及消费总额),而没有给病人提供详细的消费清单。比如用了什么药物,这些药物的单价及总价等详细问题在每日消费清单里是没有的,这些都要在病人出院后打印消费清单才能看得到。一些住院比较久的病人往往没办法记起住院期间消费了什么,医院提供了什么服务等,因此病人在出院结帐时都会有意见。由于住院病人只能拿到总的消费清单,而总的消费清单的打印日期只有一个,因此当病人拿着消费清单到保险公司或者医保局去报帐的时候就出现了矛盾。保险公司及医保局要病人提供的时每天的消费情况,而病人只能提供总的消费情况。因此又很多可以报销的项目不可以报销。门诊病人(只要时医保病人和公费医疗病人)对于医院可报销项目以及报销比例存在疑问。有些项目医保局及省公费医疗单位都说明是可以报销的项目,但医院的收费系统没有跟医保局的系统完全连接起来,导致了某些可报销项目变成了病人自费。对于公费医疗的报销比例,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是不尽相同的,民营医院度于公费医疗里的自费比例可以比公立医院上调一定百分点,比如在公立医院病人某一项目的自费比例是5%,而在民营医院则可上调到10%。由于病人对于该政策的不了解,因此对于公费医疗的报销比例也不满意。这些都是医院的收费体系没有完善所造成。

据了解,医院进入国家医疗保险体系时间不长,而进入广东省公费医疗体系是在2006年5月份,时间更短。由于时间问题,医院对于医疗保险及公费医疗这一块的收费制度及程序建设的不够完善,存在很多漏洞。直接导致病人对于医院收费的不满意,进而影响医院的发展。

三、影响民营医院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民营医院进入医保定点难

理论上,《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并不排斥民营医院,其认定的核心条件是医疗服务收费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两个指标,“凡是合法成立的医疗机构,只要服务质量、收费标准能达到基本医保的条件,经过医保部门的审核合格都可以成为定点医院”。所以,申请加入医保定点,民营医院至少要对这两个条件做好自我评估。但部分民营医院负责人私下认为,现实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的认定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目前绝大多数的民营医院基本都没有医保定点资格[1]。该医院已经成功进入了广州医保和公费医疗单位,但是由于进入时间不长,医院的收费系统和医保单位的电脑系统没有完全的对接上,导致有些病人有些医疗项目无法报销,从而引起纷争。

(二)管理欠规范

一是管理队伍不稳定。一些民营医院的管理层最初形成是因为个人关系较好、性格兴趣相投、科别专业互补走到了一起,由于在经营中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互相不能谅解,导致分道扬镳。某民营医院已发生两次较大的人事股权变动,影响了医院的稳定和发展。二是管理人员面狭窄。一些民营医院的管理人员均为家成员或家族成员,非亲属关系的人不用,呈家族化趋势,在医院管理中,搞一言堂、家长制。三是管理内容不健全。民营医院管理者大多注重经济效益,疏于内部管理,许多医疗质量控制制度如“三查七对制度”、“首诊首科负责制”、“重大手术讨论制度”等,或纸上谈兵,或执行不严,为医疗安全埋下了隐患[2]。

(三)人才匮乏影响医院整体技术提高

为了吸引高素质人才,民营医院对招聘对象往往提供很优越的条件,与国有大医院展开激烈竞争,无形中加重了民营医院的医疗成本。尽管许多资金雄厚的民营医院实行了规范、科学的创新管理,采取综合聘用经济管理、社会学、工商管理类人才加医学专家复合型人才,成立了董事会、投资管理中心等机构,但民营医院的管理者从整体上讲,还缺乏运作现代医院的经验,有家族式管理的倾向,特别是一些小规模的民营医院,盲目追求短期利润,不合理的用药、检查及过度服务均增加了病人的负担,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目前民营医院在“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上,从表面上看是人才济济,但是真才实学的少:引得进,但是留不住,大多数人才因习惯不了民营医院的工作环境而离开。

四、促进民营医院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对民营医院的监管力度

1.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一方面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支持和关心民营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要不分亲疏、一视同仁,主动帮助民营医院解决发展和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另一方面,要依据国家卫生法律法规,加强对民营医院的监督和管理。制定民营医院管理的相关法规无论是“五分天下有其一”,还是占“半壁江山”,不可否认,民营医院已是中国医疗市场一股重要力量。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民营医院管理办法,一是使其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界定和明确有关政策。

2.完善医院收费电脑系统与医保局的电脑系统对接。广州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118间。其中医院253间,部属医院有11间,省属医院有5间,市属医院17间,区属医院38间,县属医院7间,还有其他的集体医院、工厂企业及部门医院。在这些医院中,公立医院占90%以上,民营医院占8-10%左右。而广州的民营医院以中小型为主,仅有少数的医院达到国家三级甲级医院标准,而能参加广州医保计划的民营医院更是凤毛麟角。广州祈福、现代、仁爱、长安医院都是广州民营医院的代表[3]。目前国家已经放宽民营医院进入医保定点医院的门槛,地方政府都出台了相关文件,让民营医院更容易进入医保定点医院。哈尔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近日出台了《关于我市民营医院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规定,从1月8日起,哈市民营医院可申请哈尔滨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格。《通知》规定,凡经哈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且符合相关规定标准的民营医院,均可申请哈尔滨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医保病人在医疗市场上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民营医院必须争取进入医保定点医院,以争取医保病人这一块市场。医院已经进入广州医保定点单位,但是电脑系统没有完全对接好,医保局有一套完善的收费系统,民营医院由于存在特色医疗服务项目,因此收费系统上很多项目无法跟医保局的收费系统对接。医院要加快完善收费系统,尽量与医保局的收费系统对接。

(二)要加强对民营医院管理者的培训

民营医院要想在市场站稳脚跟,作为管理者要“脱胎换骨”,提升“底气”。特别是那些过去未从事过卫生管理工作,也未接受过系统卫生管理教育的管理者,要强化培训。一要学习医院管理知识,提高经营者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技能;二要加强《公司法》等法规学习,使民营医院组织管理上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规则,建立产权清晰、管理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三要加强卫生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掌握民营医院应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自觉守法经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社会团体要为民营医院管理者的培训工作提供帮助;民营医院管理者自身也要增强学习意识,提高管理水平[4]。

(三)注意人才的招聘和培养

1.医院需要聘请更多能出门诊的中层医生

门诊医生足够是保证门诊治疗病人的质量。门诊医生不但需要工作经验,还需要身体素质的保证。老专家经验丰富,但是由于身体素质不能长时间出门诊。因此医院需要聘请更多的中年医生,以保证门诊治疗的质量以及保证门诊的业务量。若门诊医生不够,则很容易流失病人,流失的不仅仅是门诊病人,同时也会流失住院病人,因患者并不知道自己要不要住院,大多数住院病人都是通过门诊看病发现严重疾患才选择住院的,所以必须保证门诊医生的治疗质量。

2.医院应该培养自己的人才

医院应该多招收应届医学校的毕业生,应届生固然没有经验,但是培养成才后会对医院产生一种依赖感,不会轻易的离开,一个医生不会轻易离开培养他的医院。医院应该形成一个人才金字塔:最顶尖的是经验高的老专家;中间层的应该是能给医院实际工作的而且忠实于医院的中年医生;最底层的是医院要培养的人才,这部分人将是成为医院将来中层人才的忠实分子。中间层人才可以从外界聘任,也可以自己培养。医院能从其他医院把这种人才挖过来,别的医院也能从你这里把他挖走。而经过医院培养成才的医生却会对医院产生感情,要比从外面聘进的人才更忠实于医院,因此医院应该培养年轻医生,形成自己的人才网。

参考文献:

[1]徐宝瑞.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

[2]兰迎春,陈丽.入世对医疗服务的影响和对策研究.中国卫生经济.2001.11

[3]陈亚云.民营医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江苏卫生保健,2006.1

[4]陈观发,任顾群.临床医疗纠纷的分析与危机管理.实用医技杂志.2006.7.(13):2278~2279

[5]王伊华,江艳清等.民营医院何时迎来春天.民营经济报.2006.12.012

[6]郑大喜.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多维视角.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6):337~340

[7]黄巧惠.护患医疗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福建医药杂志.2005.27(6):218~219

[8]刘春梅,马宪芝等.履行告知义务是减少护患纠纷的关键环节.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912~913

[9]陈家瑜,彭小玲等.如何与外科病人或家属进行沟通.农垦医学.2005(5):362~363

[10]王军.“民营”与“公益”如何共存.医药经济报.2006.4

[11]吴立欣.构建“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文化促进医院和谐发展.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6,(10)

[12]郑大喜.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多维视角.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6)

[13]朱华娟.关于如何建立良好医际关系的思考.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4,9(9)

[14]姚绪民,李艳.建立和谐医患关系以求医患双赢.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6,4(6)

[15]何纯东,邵昆.建立医院客户服务系统的经验介绍及相关问题探讨.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4,9(9)

民营医院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行医保制度;收费管理;方法和措施

[DOI]10.13939/ki.zgsc.2016.16.113

1 前 言

在现行医保制度执行过程中,收费管理是落实现行医保制度的关键。基于对现行医保制度的了解,加强收费管理是提高医保制度落实效果的关键。结合现行医保制度收费管理实际,要想加强收费管理,就要从加强对医保政策和制度的了解、合理运用报销政策以及提高准确性和有效性等方面入手,确保现行医保制度的收费管理能够取得积极效果,满足医保制度需要,提高收费管理的整体效果。为此,我们应对收费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根据现行医保制度的实际需要,制定具体的收费管理措施。

2 现行医保制度下,收费管理应在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管理办法下进行

在现行医保制度下,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管理办法,是医院收费管理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推动医院收费管理工作有效进行的关键。基于对医院收费管理工作的了解,以及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管理办法的要求,医院所有的收费管理行为都必须在基本医疗付费总额控制管理办法下进行,同时还要符合管理办法的基本要求。所以,加强对医院收费管理依据的了解,并掌握收费管理依据是十分重要的。

2.1 对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管理办法进行深入了解

为了更好的开展收费管理工作,医院收费部门应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管理办法的了解,弄清楚收费核算内容的核心,以及收费核算工作的注意事项,为收费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指导,使医院收费管理工作能够掌握收费管理要点,提高收费管理工作的开展效果,满足收费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因此,加强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管理办法的了解,是做好收费管理工作的前提。

2.2 掌握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管理办法的特点

由于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在收费核算上进行了改革,医疗保险机构按照“总额控制、科学发展”的原则,实行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建立激励机制,来引导医疗机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合理、有效利用医药卫生资源。总额控制实行预算管理。年初确定各定点医疗机构年度医疗费用预算额,年末结合医疗机构实行医疗费用发生情况、日常管理服务情况以及绩效评定结果进行年度决算。

为了更好的开展医疗保险工作,在医院收费核算工作中,应在了解收费管理工作内容的基础上,掌握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管理办法的特点,医院尽可能在向医疗机构的年度决算中减少损失(扣款),并根据现行医疗保险制度中收费核算的特点,制定具体的收费管理措施,提高收费管理的实效性。因此,掌握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管理办法的特点十分重要。

2.3 对比现行医疗保险制度与原有医疗保险的收费管理工作内容

现行医疗保险制度与原有医疗保险制度在具体收费核算报销方面有一定的区别,为了做好现行医疗保险制度下的收费管理工作,应将现行医疗保险制度与原有医疗保险制度的收费管理工作内容进行对比,并找出两者的差异,便于在实际工作中总结收费管理工作经验,提高收费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因此,相较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和原有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工作,是做好收费管理工作的关键。

3 现行医保制度下,收费管理应严格执行医保管理制度规定

现行医保制度下,要想提高医院收费管理质量,就要加强对医保管理制度的了解,并根据医保管理制度的规定,指导医院收费管理工作进行,使医院收费管理工作能够符合医保管理制度规定,满足医保管理的实际需要,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3.1 加深对医保管理制度规定的理解

为了提高医院收费管理工作质量,在具体的收费管理工作中,应找准收费管理依据,并在收费管理依据的基础上,正确利用报销政策,科学核算报销费用,提高收费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做到在具体的收费管理执行现行医疗保险的报销政策。结合医院收费管理工作实际,找准收费管理依据是做好收费管理工作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学会有效利用报销政策是关键,对于医院收费管理工作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我们应有正确认识。

3.2 在医保管理制度的框架下,完善收费管理细则

在找准收费管理依据之后,应根据报销政策的实际要求,制定具体的收费管理细则,并在收费管理细则的指导下有效开展收费管理工作,使医院收费管理工作能够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达到预期目标,提高医院收费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因此,医院收费管理工作应对报销政策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并做好收费管理细则的制定,为医院收费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指导,保证医院收费管理工作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提高医院收费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

3.3 根据医保管理制度规定,建立具体的收费管理方法

考虑到医院收费管理工作的特殊性,以及收费管理工作的影响因素较多,收费管理细则在制定之后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收费管理细则的适用性,对不合理之处进行有效调整,使医院收费管理工作能够在收费管理细则的指导下得到有效开展。因此,合理调整收费管理方法,并以收费管理细则为主要依据,是提高医院收费管理工作效果的关键。

4 现行医保制度下,收费管理应编制年度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一般费用总额控制管理预算表,掌握收费数据

为了提高医院收费管理的整体效果,掌握医院收费的整体数据,应在现行医保制度下,编制年度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一般费用总额控制管理预算表,掌握收费数据,保证医院的收费管理能够做到准确、有效。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4.1 对照年度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一般费用总额控制管理预算表,提高收费管理准确性

基于医院收费管理工作的特殊性,收费管理只有对准确性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实际管理中加强准确性管理,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并确保医院收费管理工作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提高医院收费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益。因此,现行医保制度下,医院收费管理应加强对准确性的关注,并结合现有的医保制度以及收费管理细则,加强收费行为管理,按照标准规定操作,避免不合规问题的产生,提高医院收费管理的整体质量。

4.2 根据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一般费用总额控制管理要求,加强人员管理

考虑到医院收费管理工作的专业性,以及医院在收费管理工作中,需要核对收费标准和执行政策,对收费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和岗位技能要求较高。基于这一工作需求,在现行医保制度下,收费管理工作只有加强人员管理,并选择适合岗位需要的专业人员开展收费管理工作,强化对医院收费窗口的管理,才能提高收费管理的整体效果,提升收费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因此,加强人员管理是提高收费管理质量的关键。

4.3 加强对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一般费用总额控制管理的了解,提高专业性

随着医保政策的不断调整,医院收费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较多的变化,如何在政策调整之后及时改变收费管理方式,提高收费管理的准确性和专业性,成为了医院收费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医院收费管理实际,以及现行医保政策的要求,收费管理应突出专业性和合理性特点,重点推行专业化管理制度,保证现行医保制度下的收费管理工作能够达到专业化要求,提高收费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

5 结 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基于对现行医保制度的了解,加强收费管理是提高医保制度落实效果的关键。结合现行医保制度收费管理实际,要想加强收费管理,就要从加强对医保政策和制度的了解、合理运用报销政策以及提高准确性和有效性等方面入手,确保现行医保制度的收费管理能够取得积极效果,满足医保制度需要,提高收费管理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玉贵,王霞,潘杰,等.谈医院门诊收费的漏洞及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10).

[2]黄莉莉.上海东新区慈善医院运行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3]王娜.山东省循证卫生决策现状及循证决策网络中优先问题的确立[D].济南:山东大学,2014.

[4]邓国标.在医院门诊打造精益服务[J].中国医院管理,2015(7).

民营医院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本辖区内共有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家,三级专科医院2家;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和二级专科医院各1家,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2家,二级专业站、所4家;一级医院10家;民营医院6家。对上述28家医疗机构2003年9月1日至2004年6月30日和2004年9月1日至2005年6月30日两个时间段中的涉及违反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而发生的医疗纠纷上访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1.2方法

按各级医疗机构,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再分别在各级医疗机构中按性质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年门急诊量、出院量以及医疗保险份额基本持平。在2004年7、8月,对研究组的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安全讲评活动,内容包括涉及医疗卫生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并对经区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心鉴定,或经区、市两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心鉴定的定为医疗事故的典型案例,向研究组的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分析和评述。

1.3统计分析

采用SAS 9.1.3统计软件,按普松分布原理进行u检验。

2结果

通过涉及医疗卫生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的医疗安全讲评活动后,各级医院中研究组涉及违反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而发生的医疗纠纷数较讲评前都有所下降,除一级医院外,组内比较大多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各对照组内的数据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而讲评后的组间比较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计研究组涉及违反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而发生的医疗纠纷数较讲评前有所下降,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计对照组涉及违反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而发生的医疗纠纷数较讲评前的变化,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合计研究组和合计对照组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讨论

由于医学科学并不是“1+1=2”的精密科学,而是在实践中尚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具有高技术性、高专业性和高风险性的一门科学[1],故医疗纠纷的发生在所难免。加之长期以来,对医务人员的考核、晋升制度,使得医务人员重视业务知识而轻视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的现象普遍存在,是导致医疗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建立健全,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法律维权意识日益加强[2],医患双方的利益冲突也日趋激烈,并呈现上升势头[3~5],对维持正常医疗秩序乃至构建和谐社会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本研究显示,进行涉及医疗卫生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的医疗安全讲评活动以后,研究组发生的医疗纠纷数有所下降。根据普松分布原理进行数据处理,除一级医疗机构以外,组内比较的差异大多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组间比较则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总研究组的组内以及总研究组和总对照组的组间比较,也具有统计学意义。一级医院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的原因,可能与业务量有关,也可能与平时所承担的任务主要是风险较低的社区卫生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有关。从法律法规角度来看,进行涉及医疗卫生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的医疗安全讲评活动是现阶段加强医务人员法律意识,规避行业风险,提高服务质量,防范医疗纠纷的较为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

4参考文献

[1]宋咏堂,项红兵,罗五金.医疗风险的认识与对策[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10(7):103,106.

[2]张淳海.从自身做起

防范医疗纠纷[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3):189.

[3]常子奎,管健.社会学视角下的医患关系[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9):519-520.

[4]冯国俊,才万,王静.谈新时期医疗安全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48-49.

民营医院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立医院;PPP模式;改革;治理;效率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104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2

1 公私伙伴关系(PPP)管理模式概述

1.1 公私伙伴关系(PPP)管理模式的含义

公私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简称PPP)在社会融资中被广泛应用于人们所熟知的各类产品和为人们日常生活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之中,这种融资方式不同于以往单一的资金管理运作方式,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运作模式。具体是指,通过引入市场经济中最基础的竞争模式,在政府所管理的固定资本中,以市场竞争的方式,导入私营的资本和管理方式,以公私合营的方式,降低运行成本,实现政府公共部门整体效率的提高。

1.2 公私伙伴关系(PPP)管理模式的特征

PPP的运行具有3个重要特征:项目最终目标一致、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

1.2.1 项目最终目标一致

伙伴关系是PPP的第一大特征。公私伙伴关系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实施的所有项目必须建立在合作双方,甚至是多方的共同合作基础之上,通过整合社会资源,达到成本最低、耗时最短,实现利润最大的目的。不只是简单的单独一方的实施过程或效果的连贯、叠加。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给予民营企业或是私营企业一定范围内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权限或进行管理制定的项目,并不能明确表明参与双方或者三方必然存在合作伙伴关系,也不能必然表明合作伙伴关系延续在项目进行的始终。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政府公共部门与项目中其他伙伴的关系与人们所熟知的其他关系相比,最显著的特征不是过程一致性,而是项目最终目标的一致。PPP有效运行的核心问题是利益双方为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虽然二者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其具体的目标存在不一致性,公共政府部门服务的主体是广大居民群众,实现的是公共福利,而民营部门则是通过与公共部门的相互合作来获得更多的自身利益。

1.2.2 利益共享

利益共享是PPP的第二个特征。虽然在PPP运行过程中,政府公共部门和民营部门要实现风险均摊,寻求各自利润的平衡点,但这并不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分享利润。在具体的管理运行过程中,政府部门要运用调控的手段与方式,控制可能形成的高额利润,明确遏制超额利润的形成,使民营部门认识到利润所能达到的最高界限。对此,必须明确一点,任何PPP项目都是政府所参与的公益性项目,是为了国计民生而服务的,并不是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方向,PPP模式是为了适应国家顺利转型的一种方式,可以缩减政府在公共项目中的成本,也可以降低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风险。

要实现利益共享,必须明确政府在项目中公共权力缩放的大小和民营企业在参与中所能操作的度。不能使民营企业介入政府所持有的特殊权利中,过分追求最大利润。项目的运行管理要在社会集体利益的基础上,追求社会整体稳定。实现最终利益的共享可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通过项目的合作可以实现最终目标成果的共享;其次,通过在实施的具体过程中相关部门的参与,实现项目资金的稳定投资回报。

1.2.3 风险分担

PPP的第三个特征是风险分担。成本和利润是经济运行中不可规避的两个重要指标,市场经济主体想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必须降低所需要的一切成本。而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风险高低,是企业正常运作情况下,除基本的基础设施外,最能决定整体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PPP模式也是在降低项目资源和风险成本的基础上,实现利益共享,即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共存。由此来说,风险分担是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形成的一个必要充分条件。

PPP合作模式中,政府公共部门与民营部门的风险承担量并没有明显界限规定,而是通过各自的优势合理地分配风险,这不同于市场经济运行中兼有的伙伴关系,也不同于公共部门在其他方面的交易形式。风险共担是PPP独有的标志,项目各项主体通过最大限度地承担各自优势方面的附带风险,降低对方的风险成本。政府公共部门可通过相应补贴的办法,分担民营企业的经营风险;相对地,民营企业可通过企业内部的具体管理方式,降低、甚至避免政府陷入“道德滑坡”的风险。

PPP的管理运行模式中,政府公共部门和民营企业通过优势分担风险,合作获得相应利益,附带形成公共认同效应,完善了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运行机制。一系列事实证明,这种管理模式有效实现利益双方单独追求风险最小化、利润最大化,能降低和化解市场矛盾,降低运营风险。

1.3 PPP管理模式与融资模式的区别

第一,PPP在运行过程中包含融资,但融资并不构成其全部,在具体的合作过程中,政府公共部门在允许民营企业合法资本介入的基础上,还借鉴和引入了民营部门相关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第二,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融资的出发点都是为了降低自己的风险。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是为了从整体上降低双方的风险,并不是降低谁的,不降低谁的,降低哪方面,不降低哪方面的简单选择问题。要站在管理创新的高度,审视公私合作所带来的1+1>2的机制效应。第三,在项目运行中,社会管理方面的引入,强化了社会整体的综合效益,使得利益受众的群体也最大化。不管是从数量上看,还是从社会市场稳定程度来看,都远远大于融资者自身。第四,收益的水平不同。政府公共部门与民营企业的合作,能有效降低民营资本的风险,保障企业利益,但同时会从宏观上控制利润过高的情况,这不同于融资追求最大利润。

2 我国公立医院改革引入PPP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我国医疗资源虽然基数大,但是按人均来算,却处于紧缺状况。按2014年国家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69亿,医疗卫生机构数为98万个,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660.1万张计算,人均可享受到的医疗卫生机构数仅为0.07个,人均床位数仅为0.48%(并且在日常的病床使用率中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85%的病床使用标准),人均卫生技术人员仅为0.55%,这些数据还只是正常情况下的核算比例。

另外,随着国家推动和改革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个人的身体健康情况,公共医疗服务的需求逐步扩大,更使得政府公共部门捉襟见肘,而公立医院存在的制度缺陷、负担过重以及医患纠纷严重等,都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因此,关于公立医院服务效率高低,运行成本多少的改革势在必行。

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公共医疗服务供求失衡是市场经济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公私伙伴关系(PPP)是我国政府从英国的PPP(PFI)模式上发展而来的,是政府为了提高公共形象,转移市场失灵给人们所带来的伤害,稳定社会的工具。西方国家关于市场介入政府的教育、卫生、国防以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并推动社会公益性朝向合理、公平化的道路前进,为我国政府关于公立医院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版本。

3 公立医院采取PPP管理模式的改革建议

制度的引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先决条件,国家在政策层面肯定并且允许私人资本参与公共服务,这为PPP模式的引用提供了良好契机。但由于公立医院原有的“以药养药”固有模式的影响,以及我国关于PPP制度支撑不足、与地方协调不均等问题的存在,在整体上影响了PPP的正常有效运转,降低了实施成效。而英国基于政策指导,以公共采购法为衡量标准,使用外部的财政监管形成PFI模式,使英国在政府公共管理中处于领先地位,这也是我国政府公共管理中可借鉴的方面。

3.1 完善法规,创造PPP发展的稳定环境

制度法规的创建与完善是PPP发展运行的有力保障。我国目前能参照利用的法规有《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招标投标法》等。但我国并没有出台专门针对性的法律,规定PPP伙伴关系的招标选择、运营管理、融资渠道和方式以及管理的具体模式等。《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更多是在行政法规的层面规定政府在公共事业中的特殊权利,这不利于PPP模式降低民营企业成本,且使政府公共部门处于合作的特殊地位,有违市场竞争。因此,在我国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应完善PPP相应的法律条例,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合作标准、相关规定以及受益的形式。

3.2 培育PPP专家,提升政府管理能力

PPP不同于市场经济中普通的企业合作主体,基于其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出发点,其项目的推广以及与相关项目的谈判需要政府官员在原有的专业素质方面,拓宽其市场化的专业能力,提高其人格魅力以及对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发展的把控,以合理化的视角提供可操作的管理方案,从宏观角度把握公共伙伴关系中的公共利益。另外,PPP专家必须将公共整体利益贯穿于合作的始终,以专业的视角权衡双方利益,督促合作的形成。

3.3 建立并完善公共会计体系

利益合作的过程必然会涉及经济核算,这就必须要有一定的会计核算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每一个经济主体都会以自己的利益为主,因势利导,选择倾向于并且有益于自己的那一个方向,在公共医疗服务的合作项目中,亦是如此。由于没有统一的核算标准,以及相关的财政预算,导致政府公共部门和民营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无法衡量。另外,会计体系的建立也可形成约束机制,明晰官员和民营企业部门成员之间的权责,强化质量监管机制。这对于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标准化、公平化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推动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3.4 建立中间指导服务中心

政府公共部门和企业在一定意义上都是独立的经济主体,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培养的PPP专家,并不能完全消除二者之间的产生的摩擦,这就需要专门的指导服务中心作为“桥梁”。PPP模式是新兴的发展模式,需要打破原有的群众认知观念,而政府公共的宣传和不健全的法律政策,并不能有效推动公共医院服务项目的有序进行。要组织专业化的团队承担责任,并且进行一系列的相关宣传,在出现利益纠纷时,提供相关的法律咨询,在有必要的条件下建立调停小组,以最终推动PPP规范化的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赵莹.公立医院PPP项目需注意的问题[N].中国建设,2015-07-10.

[2]李蔚.公立医院公益性产出提升路径研究――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视角[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3).

民营医院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总额预付制;支付方式;医院管理;策略建议

一、 引言

作为新疆卫生体制改革的排头兵,石河子市于2013年开始推行新医保政策,石河子拟定了一系列医改方案,希望通过医疗体制改革达到引导患者合理分流,合理分配医疗卫生资源,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患者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但实施总额预付制以后,有时存在医疗费用不断上涨和转院现象,并未像预测那样医患关系由此出现大幅缓解,医患关系有时反而加剧。如何防止医疗保险费用过快的增长,实现患者、医院和医保机构的三赢同时又能保障人民的健康,已经演变为摆在各国政府和各级医院面前的一大难题。

二、 总额预付制的影响分析

(1)总额预付制对医疗行为的影响

依据医疗保险机构下达的年度医疗保险费预付总数,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在估计该年度医保费时,把之前一年每个临床科室现实产生的医保数额当做预算基数,根据每个科室医保费用支出所占比重,测算本年度科室医保费用总额,然后计算药品比、各科室门急诊、均次药费、住院医保的均次费用、人次比、自费比等数额,按照“按科下达,全院平衡,公开公平,动态调整”的方针,使各科室分配合理。同时考虑到科室的增减床位、开展新技术、管理医保、调整人员等因素,并充分吸收科室的建议与意见,将指标修订后下达科室,并依照此进行考核。

首先,假定医疗机构在特定时期内所收到的医疗费用总额是固定的,那么在总额预付制刚性条件下,医疗机构必然采取控制医疗费用和管理费用,以提高资金利用率。其次,为了控制费用,医疗机构将不得不尽可能的降低医疗费用,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服务,以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最后,医疗机构将合理分配资金,尽可能的使资金流向医术高超的王牌医生,以吸引更多的参保者。以药养医和药品商业贿赂的现象将自动流产。实施总额预付制以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在实行总额预付制后,各科室的均次费用和药品比例都得到有效的控制。

此外,开展医保总额预付制后,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有时刻意减少检查项目,凭借经验确定治疗方案,以减少费用支出,但最终损害的是患者的利益。

(2)总额预付制对医保机构的影响

石河子医保局随着总额预付制的开展,应开展精密化治理医疗保险总额预付的方针,勾勒总额预付的详细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创设谈判协商方案。为促使制定的预付总额更加科学合理,应建立有效机制防范道德风险,在医疗服务递送体系中建立守门人制度,以达到定点管理实施,病人流动减少等目的。实施总额预付制可以有效控制医疗费用支出,以确保医疗保险费收支平衡,使得医保资金良性运转。目的在预付制下能够更加彻底的贯彻和落实医保机构制定的每一项措施。如:有利于提升利用资源的效率,鼓励医务人员主动采取措施使运营成本、管理成本和服务成本得以控制等。

(3)总额预付制对医保患者的影响

表1是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发展中心经过测算的数据,通过比较发现,2013年我院联网结算的各地区医保住院人次与2012年相比,因等级医院复审因素,住院人次、人均费用均有所下降。

此外,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为了降低医保费用支出,更倾向于选择便宜的药品,这容易影响医疗质量,不仅有害于患者的康复,而且医院在医疗质量方面受到的压力也增大[1]。不仅损害了患者的切身利益,也不利于医院的长久发展,更有甚者会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实施总额预付对医保患者的影响大体上是积极的,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总额预付制一定意义上能够降低“均次费用”,和缓了病人看病贵的现象。但是医疗支出接近预付总额时,医院便不愿意接受医保病人和重症患者,会出现推诿病人等现象。为了控制医疗费用支出,选择价格低廉的药物用以治疗患者,采取保守治疗,尽量减少检查项目[2],这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医患关系。

三、 完善总额预付制的策略建议

(1) 进一步推动总额预付试点先行的支付制度改革

总额预付制度是通过定额管理、 超额分担等风险下移手段,使得医疗机构主动控制医疗服务成本、提高医疗卫生资源使用效率,从而实现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实施效果来看,在定额控制线以内,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实现了普通门诊、住院和门诊特殊病就诊人次的稳步增长,均次费用明显持续下降,不仅保证了患者的利益,又实现了医疗质量、 医疗效率,管理水平的提升。

(2)建立监督、预警管理机制

医疗机构和制度拟定方一起研究的管理问题便为在总额预付制前提下,怎么保障医院服务水平。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在减少成本的同时医院要确保服务质量,及为促进质量检测,需定期收集和评价服务质量信息,因此,需要建立强有力的质量预警机制和监控机制。医保数据信息报送制度应基于兵团相关文件规定进行建立与完善,社保局应按季将资金运行情况向财政劳动保障行政等部门进行汇报,按文件规定每季度进行基金预警并出具预警报告,及时对基金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警分析和通报,防止基金出险。基于有关卫生行政部门的管制,人社局拟定总额预付标准,社保局通知预警机制管理办法,并在保证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为前提,制定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考核管理办法。

(3)支持多种支付方式相结合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支付方式同时混合使用的支付方式指的是综合支付方式,它虽然在管理上比较复杂这,但各种支付方式的缺点都可以通过多种支付方式并存的优点进行克服。既克服了单一支付方式的弊端,全面并完善了预付制支付方式,又可以确保医保基金得以更加高能和有效的利用。

(4)补充商业保险

商业健康保险既是国家在新医改方案中提出要积极发展的一项,也是国家医疗保障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仅依靠政府宏观把控无法满足患者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需求。因此,商业健康险对于提升总额预付制实施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商业健康险全民开放,而且以位于社会保障计划中涉及不齐全或尚未包括的地方为侧重点,能和社会保险保障项目形成互补,最终实现患者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因此,医院应该通过加强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利用,大力发展民营医院,不仅有利于促进保险基金的健康发展,并对减少医疗保险基金的压力十分有利。(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民营医院管理办法范文第6篇

一、努力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按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总的目标要求,全面完成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护体系建设任务。正在建设的疾控中心务必于6月底前完成各项建设和装备任务;已完成基建任务的县(区)重点加强实验室建设。按照平战结合、重在能力建设的原则,市传染病医院、急救中心和10个县传染病区建设必须于10月底前建成投入使用,逐步建立起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疾病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切实做好非典、人间禽流感、艾滋病、结核病、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建立健全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落实防治措施,防止重大传染病流行和蔓延。以碘缺乏病和煤烟型氟、砷中毒为重点,全面完成"十五"地方病防治和95000户防氟改灶任务,组织考核和验收。实行计划免疫分片包抓责任制、定期检查表彰和责任追究制度,制定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责任追究办法和流动人口计划免疫管理办法。组织开展计划免规范化乡镇和"达标"县区创建活动,首批岚皋、旬阳和平利三县达到建设标准。进一步规范计划免疫技术服务,市、县疾控中心和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完成规范化接种门诊建设任务,提高接种质量,"七苗"有效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加强重点疾病的预测、预警和预报,建立和完善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制度,提高网络直报质量,杜绝谎报、迟报、漏报、错报现象发生。

按照"改革发展,依法监管,网络规范,住院分娩"的工作思路,组织开展妇幼卫生"基层工作年"活动。进一步规范基层网络建设,依法规范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市场,完善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管理率分别达85%以上。发挥各级医院妇产科、儿科在妇幼保健工作中的作用,加强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产科建设,提高住院分娩率,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做好"降消"项目实施工作。

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安康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工作力度和工作进度。继续创建卫生县城、卫生集镇、卫生示范村,做好已创建卫生县城荣誉的保持工作。组织实施农村改厕改水,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健全市级和十县区红十字会组织机构,充分发挥红十字会在赈灾和救灾防病工作中的作用。

二、切实加强农村卫生工作

认真贯彻执行中、省、市《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精神,坚持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继续向农村倾斜,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比较薄弱的状况。切实落实农村卫生经济政策,对疾控中心、妇幼保健、卫生执法机构和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一长两干"、

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实行财政全额预算管理;对乡镇卫生院其余人员的人头经费暂达不到80%补助标准的,可分年度逐步达到;对村级"两员"报酬按照每月不低于600元的标准予以保证。市疾控中心和白河、汉阴、岚皋、宁陕县疾控中心要实现财政预算全额管理。

深化农村卫生改革。继续完善乡镇卫生院人、财、物上划县区卫生局管理工作,制定管理措施和办法,加大管理力度,提高两个效益。对非建制的乡镇卫生院(所)实行撤并重组,采取租赁、承包、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国有民营、托管、拍卖等多种形式改制经营,增强发展活力。大力推行院长公选制和防疫妇幼专干公考制,保证人员素质,提高服务能力。

加大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以项目建设带动我市农村卫生快速发展的意识。组织实施好乡镇卫生院建设、贫困县医院建设、中医院建设、卫生专项建设、艾滋病示范县区建设等重点项目,落实项目配套资金,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做好卫生贷款项目的报帐、资金返还、人员培训和设备管理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提高中西部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做好旬阳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按照"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参与"的原则,切实做好宣传动员、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努力提高农民参保率。要及时总结经验,完善管理办法,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运行。

三、大力推进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按照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的原则,对现有卫生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突出各自特色,加强优势、强势专科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卫生资源效益。做好市传染病医院、儿童医院、妇产医院以及急救、麻风病防治、职业病防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等中心的组建工作。做好铁路医院、卫生所移交地方管理工作。

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思路,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公立医院出资人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政府、资产管理组织,医院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做到既扩大医院经营自主权,又保证政府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目标的实现。

要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疗卫生事业,打破公立医院的垄断局面,促进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有序竞争。对经营不善的国有医院实行股份制、国有民营等产权、经营权改革。

对政府主办的公益性医院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落实财政补偿政策,认真执行医疗服务价格、药品费用分开核算分别管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病人选择医生、住院费用清单查询及医疗收费公示制度。召开医院管理和经营体制改革研讨会。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按照投资多元化、工作规范化、服务多样化的思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引导部分二级医院延伸办社区卫生服务。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加强准入、监管和指导。

组织实施新一轮医院创建等级工作,完成等级评审任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医院临床质量控制体系,减少医疗纠纷和事故,开展医疗质量大检查。抓好示范中医院和重点中医院中医优势特色专科建设,市中医院中医药科技大楼竣工投入使用。做好医院内交叉感染管理工作。继续开展创建示范中心卫生院工作。

四、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

认真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建立完善应对传染病爆发流行、食物中毒、救灾防病、安全生产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机制、工作预案,做好物资储备和人员培训工作,建立一支反应迅速的医疗卫生应急队伍,组织开展经常性模拟演练,保证各项应急任务顺利完成。

严格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送管理办法,确保信息畅通无阻、及时准确。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健全机制,落实责任,开展经常性的警示教育,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五、强化卫生执法监督

进一步加强卫生执法综合监督,切实做好传染病防治、食品卫生、医疗卫生和职业卫生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强化法律教育培训、监督检查、监测抽捡、案件查处等措施,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全面实施食品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和责权一致的原则,强化市级指导、培训和督查职能。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和队伍建设,完成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项目。探索在乡镇设置卫生监督派出机构的监管模式,充实加强基层和农村地区卫生监督执法力量。广泛开展无偿献血宣传,加强临床用血和采供血监管,杜绝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组织实施好传染病防治、医疗市场和食品卫生等专项整治活动,确保群众公共卫生、食品卫生、医疗卫生和职业卫生安全。

六、加大卫生人才培养力度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科教兴医的观念,切实抓好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组织实施好"235"人才发展战略。加强重点学科、优势专科建设,建立结构合理的人才梯次队伍。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办法。以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农村和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继续组织城市医疗机构,从设备、技术、人员、管理等方面,采取"一对一"对口支援的方式帮助农村卫生机构发展。做好省、西安市和市级医院对口帮扶工作。积极开展医疗卫生科研工作,推广新技术,拓展新业务。

七、转变职能,全力推进卫生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民营医院管理办法范文第7篇

1、医院财务表现与管理

医院财务表现为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各种经济关系。医院会计是以货币为主的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方法,对已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完整地、系统地、客观地评价与核算来反映本中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医院财务管理是指对有关的资金筹集、分配、考核等财务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考核等工作的总称,是医院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会计具体反映的内容是本中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而分析资金时间价值、风险、资金使用成本及决策是财务管理人员的任务。

2、医院会计制度的具体表现

(1)我国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将会计要素分为五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这种划分有大局观念,它改变了过去将会计科目分为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的划分方法。

(2)加强医院收入和支出管理。将医院收入划分为医疗收入、上级补助收入、财政补助收入、药品收入和其他收入;将医院支出划分为药品支出、财政专项支出、医疗支出和其他支出。

(3)实行医疗和药品成本的分开核算。一般而言,在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下,医院的经济活动是比较单一的,它的支出主要来自医疗服务的收入。在医疗改革的大背景下,靠出售药品差价弥补支出几乎不可能。因此,医院应将医疗和药品收支进行分开管理和分开核算。

(4)医院的药品收入实行按量收入的管理办法。对于医院药品的超出部分,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依法进行核定,按规定上缴,使医院回归到公益性事业上来,坚持以病人服务为中心。

二、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具体行为规范不适应卫生改革的要求

(1)不能适应医院多元化发展的要求。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明确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级各类独立核算的公立医疗机构。”这种规定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适用范围有限性,非公立的非营利医院应该执行何种会计制度目前并无明确的规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的发展,以及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和风险机制的日益形成,越来越多的民营医院、外资医院相继成立。之前医院一般是由政府投资经营的,而现在更多的是趋向于企业经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医院执行现行会计规范所设置的账户,采用的会计程序与方法都不同于其他行业企业,这种核算体系显然已不能适应变化的形势,难以反映出综合统一的财务会计信息。

(2)不利于会计信息的对外投资的核算。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医院有一个问题必须考虑,那就是如何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有效的项目中,做好合理利用、合理开发,这是医院财务核算的重要内容。然而在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中,并没有对投资核算进行细化分类。在执行医院会计制度的过程中,不同所有制医院会计处理所依照的方法各不相同,并不利于资金的合理优化。

(3)投资主体对医院财务监督得不到有效实施。投资医院是一个利益甚好的项目,但各投资主体对医院财务监督并不好把握,它们能依靠的有效监督主要是财务会计信息。这其中会出现另外的问题,随着竞争加剧以及末来市场的价格波动,各种资产存放在医院的减值风险加大,而投资主体投资医院的主要目的就是增加收益,避免投资风险。这样就会致使它们不断改变投资对象,使资金的流动不稳定,不利于稳健收益。此外,不同的行业所依照的财务会计制度都是不一样的,投资主体想要实施财务监督,就必须热悉不同行业的会计处理原则、程序和方法。这将会影响投资主体对医院财务监督的实施。

2、在构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现代会计制度应有两个的基本特征,一个是完整性,一个是系统性。所谓“完整性”是指会计制度应包括和覆盖全部会计实务,使每一种会计行为、会计事项都有相应的制度予以规范;所谓“系统性”是指现代会计制度应是在会计目标的统一约束下,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多分支、分层次的会计制度构成的有机体系。然而,我国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基本上是围绕医院常规会计事项由国家统一制定的,在构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电算办公已成为行业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会计电算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不可否定的是,由于某些客观条件的制约,相关会计监督制度仍停留在手写条件下,并没有相应地建立充分利用自动化办公的规范体系。另外,许多医院缺乏完善的内部核算制度,使得医院走不上先进的管理方法。因此,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规范这种制度,不仅包括国家统一制定的各个层次的会计规范,而且还包括根据医院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制定的内部核算制度和办法。然而,目前许多医院只执行统一层次的会计规范,而无完善的内部核算制度与办法等,这样并不利于会计制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还往往导致医院成本不实、账目不清、数据不真。

3、管理者对会计制度的内部控制不足

随着我国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服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医疗服务市场运行的风险也在加大。而目前各家医院只重视医院规模的扩大、就诊人次的增加、基本建设的投入,对各类风险却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医院的基本建设资金大部分依靠银行贷款,一旦单位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便会陷入财务困境,因此,医院必须有一种高效会计系统和控制系统的环境。现代医院的院长﹑副院长一般都是技术性人才、学科带头人,但他们都缺乏系统的管理培训知识,从而造成其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按照传统的观念,内部控制是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工作,不能直接产生经济价值,并且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些工作程序比较烦琐,不利于医院灵活机动地抓住发展机遇。但如果作为医院领导仍持有这种观念,势必会影响到会计制度效率的提升。管理者的态度决定了整个医院的态度和行为,它会间接影响整个医院职工的工作意识。

三、深化我国医院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探讨

1、深化我国医院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医院是一种社会公益性事业,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质量为核心,不以盈利为目的。但医院从事公益活动的同时,又是一个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随着社会的发展,医院也成为了市场竞争的主体,而随着医院投入的资本不断增多,如何对资本进行有效管理,管控好市场风险,必然成为医院追求的目标。管理会计以提高医院经济效益为目的,运用资本控制成本,创造合理利润,它通过运用系列专门技术方法,对医院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控制、考核与评价,向各级领导提供有关内部管理信息。综合利用医疗资源,强化内部运营和质量管理,增加医院收入,降低医疗成本,减轻病人费用负担,对提高医院管理效益、为医院内部经营决策提供必要的管理会计信息和科学依据具有重要意义。总之,深化医院财务会计制度有利于完善医院会计系统,有利于医院改善运营状况,促进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2、我国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改进思路

(1)建立规范的财务会计体系。鉴于目前的医院会计制度不能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医院管理部分应该作出相应的对策,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对行业的会计规范制度应进行改革,制定相关的能适用于各行业发展的具体会计准则。目前非营利性医院也应尽快运用企业会计的分析方法,对医院的经济活动进行独立核算与监督。营利性医院应经卫生主管部门登记注册,采用企业会计的核算方法,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综合程度和可比性。另外,为反映医院资金的利用效益,医院应对不同投资主体,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经营业务按统一规定进行会计处理的要求,简化企业的会计处理程序和处理方法。

(2)完善各项资本经营业务的明细划分。对医院的各项资本经营业务进行明细划分,其目的就是规范会计处理,做到账目有所依据。随着市场体制的不断加强,医院经营的集团化越来越明显,各种形式的资本经营事项经常发生。这就要求有关部门改革过去不合理的会计制度,使业务状况的核算规范化,如可将对外投资项目细分为长期投资、中期投资、短期投资,做到具体的投资有具体的核算要求。另外,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制度增设投资收益项目,年底结账时直接将其转入收支结余项目中的“其他科目”里。无论如何,对各种形式下的资本经营事项进行明细划分,制定出相应的会计处理规范,都有利于完善医院财务会计体系。

(3)加强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监督机制。在医院财务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会计主体出于自身局部利益的考虑,比如为增进收入账目制定出的会计制度往往会与正式的规定不相符,这种有利于自身的会计行为是缺乏有效监督的。一般而言,会计主体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都会得出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主体在利益上的分配。因此资产负债表中应有一个固定资产的备抵项目,使医院的会计报表能够真实地反映其资产、净资产以及收支结余的情况,确保会计制度应有的严肃性。可见,强化会计制度执行的约束以及监督机制有利于会计制度的深入改革。

(4)在会计核算上要建立医疗赔偿准备金。医院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如果事先不考虑医疗事故可能带来经济赔偿的财务风险,必将导致财务支出和净收入相背离。由于缺乏医疗风险意识,在抵御风险方面做得并不太好,在当前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处理中经常会出现棘手的问题。按医疗风险保障的原理,应增补建立医疗风险基金的科目,及时建立医疗赔偿准备金。各医院可视其实际情况选择,但应遵守专款专用的原则。此外,应改变目前单纯按人员比例分摊管理费用的方法,采用按人员比例和收入比例相结合费用分摊办法。在风险发生经济赔偿时做好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并在会计期末对各项资产的赔偿准备金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李艳芳:浅谈现代医院管理会计[J].中国民康医学,2008(10).

[2]孙红丽:浅谈管理会计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6(4).

[3]马海英、汤娟: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在医院中的关系[J].经济管理论坛,2005(7).

民营医院管理办法范文第8篇

1.1国外公立医院改革经验

无论是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还是拉美、亚洲等发展中国家,公立医院在兴办开始阶段基本上都是由政府统一筹资和举办的,经营及管理医院的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由于出资方单一、肩负社会公益责任等原因,大多数国家的公立医院隶属于政府卫生部门,实施“政事合一、管办合一”的集中管理模式。公立医疗系统采用决策、执行与监管“三位一体”的组织结构,保证了行政管理的统一,提高了政策执行的协调性和政府活动的效能型。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对医疗管理干预程度的不断加深,集中管理模式由于缺少明确法人、责权不明而带来的问题逐渐凸显,包括组织和协调成本高[3],医院运行效率低下[4],医疗服务质量差[5]等,世界范围内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迫在眉睫。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自身情况差异,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不同,采取的改革办法也各有不同,多数改革都围绕着公立医院的产权与公立医院的经营管理权方面展开。政府下放权力,确立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以达到提高公立医院的自主性与医疗市场的竞争性的目的。文章总结过往国际改革经验,根据改革后权利及责任的不同,将公立医院改革大致分为私有化体制改革、集团化体制改革、公司化体制改革、自治机构体制改革。

1.1.1私有化管理体制改革

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市场萧条等原因,部分国家政府选择减少在公立医院方面的投入。为保证医疗服务市场能够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就医需求,政府将私人资本引入卫生医疗领域,并放宽政策,鼓励私人资本对公立医院通过产权购买、管理层购买、服务外包、租赁业务等形式参与公立医院体制改革,同时要求与私立医院共同承担社会公益性责任。因分摊筹资责任及财务问题,澳大利亚州政府与联邦政府在公立医院管理上发生冲突,导致公立医院发展缓慢,与私立医院相比,住院时间长、医院利用率低、且医疗费用高。为解决以上问题,政府开展医疗改革,如外包非核心业务,利用公私合伙计划(PPP)将原属于政府职能范围内的公立医院的经营管理、筹资等责任以及建筑所有权、产权等公立医院财产向私有企业转移,政府通过合作与监管的手段控制公立医院管理。但近几年。随着私有服务比重不断提高,私立医院业务量增加,使得澳大利亚居民个人医疗负担加重,公费医疗制度陷入困境[6]。俄罗斯联邦在普京上台后,经济开始复苏,同时开始逐步加大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但仍无法缓解个人医疗费用支出较高所带来的社会压力。为更快更好地解决医疗卫生服务问题,政府选择对公立医疗机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俄罗斯联邦政府将原有的大部分公立医院进行私有化和市场化,并鼓励个人与企业承担公立医院管理任务,减少大型公立医院的数量,将注意力转向初级卫生保健系统建设及基层医生的培养,降低成本,提高资金管理使用效率。但体制改革时间较短,仍无法判断其改革成效[7]。上世纪90年代初期,印度政府削减了大量的卫生系统拨款,使得公立医院发展缓慢,无法承担满足医疗服务需求的责任。在保证公立医院非营利性的前提下,印度政府通过把管理职能有代价地移交给私人的方式,来吸引社会资本提供基础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私人机构在与政府达成协议后,拥有医院人事权、工作选择权等权利,政府只具有监督其保持公益性的职能;部分州还允许私人单独投资、私有化管理公立医院的非临床服务。依靠所得资金,公立医院覆盖率及服务效率大幅提高。不断完善私人化管理的服务项目的同时,为避免医疗市场不公平性的发生,管理部门还加大规范私立机构医疗行为的力度,政府在监管规范医疗市场上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8]。私有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国家还有马来西亚[9]、黎巴嫩[10]、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11]等。或是因为战争原因,或是财政原因导致政府无法独立满足医疗服务市场需求,这些国家都先后选择了提高私有化程度的方式,转移公立医院等医疗机构的产权,完成私有化改革体制,依靠社会的力量增加医疗卫生服务供应能力。

1.1.2集团化管理体制改革

公立医院作为政府投资兴办的医疗机构,其作用除了体现出政府职责外,更重要的是弥补市场的不足。但由于政府化的行政管理结构复杂,与社会企业相比办事效率较低,使得公立医院面对市场的需求变化,无法做出快速正确的反应;与此同时,随着社会进步,世界人口结构及疾病谱不断变化,各国政府持续加大医疗卫生支出仍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在不失去公立医院产权的前提下,为使其具有更好的市场适应力、竞争力,部分国家选择了对公立医院进行集团化的管理体制改革。集团化管理体制改革指的是,政府允许全部或部分公立医院共同成立“医疗集团公司”,政府仍扮演“出资人”身份,但不对“医疗集团公司”进行直接管理,而是组建独立于卫生部门的机构,来管理集团业务;同时政府还扮演“服务购买者”及“董事会制衡者”的角色,以法规及有效的监管来控制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医疗集团公司”有以下特点:集团公司成为独立法人实体,具有董事会等法人治理结构;新成立的管理机构类似于核心的“控股公司”或“母公司”身份,通过多层次的组织结构,来控制包括大型公立医院、社区医院在内的医院成员;集团中的医院成员类似于“子公司”身份,具有法人地位的同时,享有制定服务价格、人事任免权、保留盈利等权力;“医疗集团公司”接受公司法约束,以私立医院公平竞争者的姿态出现在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中。德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面临着公立医院床位数过多和三级医院过多的问题,这导致了公立医院运营效率低下、经营状况差,到1999年时累计亏损已达2亿多马克,为实现改善经营状况的局面,德国政府决定进行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引入集团化管理,由医院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而政府只承担医疗服务购买的目标。柏林市政府将其所属的10家公立医院进行合并,成立有限公司,土地、资产等产权都归公立医院公司所有,可进行抵押贷款等企业操作,政府与公司谈判签订完成服务保障合同。在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完成了体制改革,有效地提高了医院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责任感[12]。英国的公立医院在市场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但因其数量过多给财政带来巨大压力。英国政府于1946年开始改革,政府从参与执行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政府在全英范围内,鼓励公立医院进行托拉斯式垄断整合,形成约300个左右的医院托拉斯。在保证社会公众利益的前提下,政府只对公立医院起导向性作用,向其购买医疗卫生服务,但不参与任何公立医院经营运作,公立医院的运作行为完全由董事会决定。这一系列举措,使得公立医院在兼顾社会责任的同时,明确了发展方向,提升了管理水平与运行效率[14]。美国政府因其自由的市场经济大背景,从上世纪开始就对公立医院进行了改革。政府不参与具体管理运营,细节工作由公立医院经营者独立完成,医院都以独立的董事会为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立医院与邻近的社区医院、康复医院等医疗机构成立医疗集团,实现双向转诊网络,实现社会医疗覆盖。政府在体制改革后,只负责经费拨付及价格监督的作用[15]。日本因多数公立医院经营不善,政府决定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在关闭了大量赤字的公立医院后,引进民营医院的经营手法,强化独立法人的公司化形象,建立医疗集团对剩余的公立医院进行管理,部分公立医院还直接雇佣民间专业管理团队进行管理[16];哈萨克斯坦也启用了相似的管理体制,公立医院在改革后,从法律及财政上独立,成立医疗集团公司,政府或保险公司则负责代表国民,同公立医院集团签订医疗服务合同[11]。

1.1.3公司化管理体制改革

公司化体制改革后,在社会身份上,“医疗公司”具有明确独立法人实体;在从属关系上,与卫生部门彻底分开;在管理上,启用与私人企业类似的公司式管理结构。从改革方式上来说,公司化体制改革与集团化体制改革相似,都是为了改变“管办合一”的状况,而整合公立医院资源,单独成立“医疗公司”对公立医院进行管理。但公司化改革与集团化改革最重要的不同之处是,独立的公立医院个体仍不是法人,且不是所有的“医疗公司”都受到公司法的约束;同时,政府可以直接通过公司董事会,而非仅通过立法、监督、协调等方式对医院进行管理,政府仍为公立医院的间接控制者。公司化管理体制改革后,从公立医院角度看,虽然公司所有权仍属于政府,但资源分配权、使用权及部分经营权、人事权都掌握在集团成员手中;从政府角度看,降低了因复杂隶属关系导致的组织与协调成本,将政府从细节工作中解放出来,行政职能得以转化[17]。因“管办合一”所导致的种种问题所累,1985年开始新加坡政府开始对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首先是成立新加坡医疗有限公司,将其所属的公立医院注册为公司法人,每个附属的公立医院成立自己的董事会,但成员均由政府任命。改革后有效地提升了公立医院的服务质量、就医环境、效率等。上世纪90年代末期,政府又将现有的公立医院重组为两个拥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医疗公司,在保留了决策权等重大权利的前提下,将部分管理权力下放,进一步提高了公立医院的自主性与积极性[18]。香港政府于1990年,在政府卫生部门之外成立了医院管理局,通过医院管理局对香港所有的公立医院进行统一管理,而医院管理局直接接受卫生福利局的管理。医管局作为独立的法人负责管理与经营公立医院,而政府通过对董事局的任命及政策性指导等方式对其进行控制[19]。

1.1.4自治化管理体制改革

部分国家因为经济或体制等原因,选择进行自治化管理体制改革,将权利下放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再将举办权和经营权分开,建立以地方卫生行政部门为主体的、明确法人身份的新管理体系,实现了系统内部的“管办分开”。改革后,公立医院仍受政府直接管理,但个体或区域性形成法人治理结构;设有董事会,董事会在人事及经营方面有部分自主的权利,通常政府还设有独立的监管机构监督董事会的决定。监督、决策和管理各方权责明晰,既便于政府管理,也有利于医院自治。法国[20],波兰[21]和以色列[22]等国家都进行了公立医院自治化管理体制改革,以上各国分别以独立的医院或州(省)为单位设立了医院管理委员会,但不以成立公司或集团的方法整合医疗资源;不改变公立医院员工的编制、科室等设置;院内设董事会,医院的发展建设、院长的任命等重大事项都由董事会决定,董事会成员由政府决定,董事会接受医管会统一管理,并接受相关部门监督。从各国改制后的短期效果来看,自治化可以提高医院效率,控制医疗卫生费用支出。

1.2国内公立医院改革经验

我国最初的公立医院主要是由接收旧政府的公立医院与野战医院组成。国内对医院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采用前苏联“管办一体”式的管理体制。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国企改革的背景之下,公立医院开始围绕着产权和经营权展开了内部治理机制改革。在改革中研究者发现,医疗卫生服务的特殊性可能导致市场失灵。在社会经济基础不足与政府“多给政策少给钱”、“三补政策”的背景下,公立医院发展偏离公益性,国有资产流失的同时,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社会的医疗水平、降低群众的医疗负担,反而医药检费用激增、乱办医、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不断涌现,社会现实迫使政府重新反思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改革问题。近几年来,作为医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立医院改革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管理部门在分析总结国外公立医院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研究后,发现公立医院当前需要处理的首要问题是政事不分、管办不分。从2009年开始,国务院先后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和《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文件中强调了“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重要性,要求明确政府与公立医院之间的职责范围,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强化政府监督管理的角色,并先后提出17个国家级、37个省级改革试点城市。试点城市改革操作主要选择学习新加坡、香港的公司化管理模式,但各地改革办法不同,根据主管单位及所有权不同,大致分为卫生局内医管系统体制改革,市属医管系统体制改革,医疗集团系统体制改革及其他形式体制改革。

1.2.1卫生局内医管系统体制改革

卫生局医管系统改革是在原卫生行政系统内部建立新的医院管理部门,与原有分管部门彻底分开,形成类似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原有分管部门负责宏观控制与监督。新形成的管理部门成立董事会,承担政府出资人的职责,同时负责所属公立医院的管理运营工作。董事会仍由政府控制,卫生行政部门可通过董事会影响公立医院运营。这种模式国内的先行者是潍坊市,潍坊市于2005年就开始尝试施行卫生局体制内管办分开改革,设立卫生监督执法中心与医院管理中心两个平行机构。医院管理中心有人事权、财政支配权等权利,形成政府、主管单位、医院的三层监管体系[23]。施行类似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还有宝鸡市[24]、七台河市[25]、洛阳市[26]、北京市[27]、昆明市[28]、遵义市[29]和株洲市[30]等,这些城市都在卫生行政系统内成立了医管中心、医管委员会或医管局。各地新成立的机构虽然在管辖范围、职能界定上稍有出入,但都政府履行着公立医院医院管理的职责。

1.2.2市属医管系统体制改革

市属医管系统体制改革与卫生局内医管系统体制改革的治理模式类似,都是将公立医院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完善公立医院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解决公立医院资产主体缺失的问题。不同点是市属医管系统体制分离更加彻底,将公立医院从卫生行政部门中彻底剥离出来,单独成立管理机构直接向市政府或国资委负责。卫生行政部门从具体管理事务中解放出来,工作的重心仅放在宏观控制与监督上。个别地区还成立了单独的监督机构,形成了完整的三权分立结构。这种模式的最早试点城市为无锡市,2005年无锡市政府就成立了卫生管理中心。卫生管理中心设有专职负责公立医院经营管理的医院管理中心,这是与无锡市卫生局平级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仅有1/3来自卫生局,其他人员来自财政、人社等部门[31]。2008年全国范围试点展开后,作为适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的改革方案,市属医管系统体制改革先后在厦门市[26]、鞍山市[26]、深圳市[32]、鄂州市[26]、西宁市[33]、成都市[34]等被广泛推广。

1.2.3医疗集团系统体制改革

医疗集团系统体制改革与前两种改革模式最主要的不同在于,改革后的公立医院系统不再是松散的组织,而是实施集团化战略,集团成员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新成立的医疗集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同时,整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发挥集团化优势,推行双向转诊、交叉补偿等机制,完善区域性健康服务体系。公立医院集团仍保持非营利性质,代表政府出资人利益,但结构更加独立灵活,更适应市场,同时向社会融资的能力大大提高。“管办分开”后,政府的职能重心转化到为医疗卫生事业提供更加公平有效的竞争环境的宏观层面上来。早在1996年南京的鼓楼医院就在业务需求之下,开启了我国公立医院集团系统体制改革的先河,然而因利益分配和权责不明等原因,将公立医院重组,形成紧密型的医院集团过程艰难。在17个国家级试点中上海市[35],镇江市[36]、马鞍山市[37]、芜湖市[38]选择了成立公立医院集团的模式,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情势下,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特别是上海的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作为政府办医的责任主体,申康的管理不断规范化,为上海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提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申康的规模不断扩大,现已包括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专科医院共34所,成为国内集团化体制改革的标志。

1.2.4其他形式体制改革

除了以上三种在国内广泛试行的改革模式外,还有少量试点地区选择了其他种类的改革模式,包括托管式体制改革、转让式体制改革、契约式体制改革等。托管式体制改革的成功试点是苏州市。苏州市通过向社会公开招标的形式来选择管理中心的经营管理法人,政府则扮演监督管理与购买服务的角色[38]。转让式体制改革的范例是宿迁市[38]与金华市[39],这类改革是将公立医院进行产权转让,政府通过使用转让金购买服务等办法来调节市场。契约式体制改革的适用范围很小,在北京海淀区曾被启用。区政府将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划入公共服务委员会管辖,公委会与其他部门互不隶属,负责领导医院,控制公立医院管理经营权等[38]。

2我国公立医院体制改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