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政优秀教学案例

思政优秀教学案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制药分离工程;教学改革

高校是一个人才孵化基地,人才孵化过程是高校坚持育人和育才有机结合的过程。人才培养体系水平高低,关键取决于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力度,评判标准看其是否贯通于人才培养体系全流程中。课程思政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关键点,并且要避免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出现“两张皮”现象出现[1]。检验高校工工作成效的最根本标准是“立德树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引领价值导向、科学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融合为一体、不可分割。全方位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观导向和引导贯穿于科学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之中,帮助年轻学子塑造优良品德、建立正确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是高校培养人才应尽到的义务,必备的内容。学好这门“必修课”壮大教师“主力军”队伍、深挖“主战场”课程建设厚度、夯实课堂授课“主渠道”,梳理并分解高校-学科-专业-教师各层级工作侧重点,各自做好育人和育才工作,按职能分解好任务,在责任书大纲下各自管好“责任田”,确保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齐头并进、相互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机融合,形成互补效应,推进思政大格局建设,促进全员全程参与全方位育人活动中[1]。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树牢其中心地位,完善三方面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学科知识体系、评价体系。如何将课程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学科内容,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方式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思政内容的选择、融合设计及融合方式至关重要。

1“制药分离工程”课程内容和特点

“制药分离工程”课程重点研究药物提取、分离、纯化、浓缩等理论与技术,现代药物主要由化学合成药物、天然药物和生物发酵药物等组成,所以药物分离工程也涉及了化学、中药与生物交叉的领域,集成了化学分离、中药分离与生物分离原理与技术[2]。本课程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围绕制药工程领域药物提取工艺、分离技术、纯化技术、浓缩技术的全过程,探讨药物提取工艺、分离技术、纯化技术、浓缩技术等工艺原理、制备方法、数据计算及其实际应用。“制药分离工程”主讲化学合成法制备原料、中草药粗产品、生物发酵品分离和纯化的工程技术学科,重点讲述萃取、非均相分离技术、精馏技术、膜分离、吸附、离子交换、色谱分离过程、结晶、电泳、手性分离、干燥和造粒等单元操作原理及其在制药领域的应用[3]。作为原料药生产下游过程的分离纯化,在整个制药过程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将思政政治教育贯穿于“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教学中,有助于提升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涵养、思想品德,从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思政内容的筛选

“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思政内容结合工程学科知识,既体现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智慧、制度优势,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国家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工程伦理和历史责任感。基于本课程学习目标,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学生能够运用制药过程所涉及的主要提取、分离、纯化、浓缩等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工艺,根据实际生产或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方案或设计目标。(2)学生能够针对分离对象的特点,选择或设计合理的工艺路线及进行初步的工艺估算,并理解影响的主要因素,为正确选择设备或装置提供依据。(3)在选择或设计合理的制药分离工艺路线及设备过程中,学生能够综合考虑项目对环境、职业卫生及安全(EHS)以及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或措施。(4)在制药分离技术开发、工艺设计和优化等工作中,学生能够综合考虑包括技术经济、项目管理、技术成熟度等因素,分析和比较各主要分离技术和设备的基本特点,了解其发展趋势。结合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收集中国现代科技成果和日常生活中的智慧等方面课程思政内容。从多角度结合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教学内容,体现制药分离技术发展进程;从工艺技术入手,展现“新”“老”分离技术的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体现工艺创新;以我国科学家的实践经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弘扬老一辈科学家大公无私、为国家崛起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来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来传承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担当精神;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往学科方向进行思考问题,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形成原因,能给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和导向作用体现于学科教学全过程中。

3“制药分离工程”学科内容与思政内容的融合设计

根据制药分离工程的教学目标,融合课程思政目标,进一步结合该课程授课的具体内容,深入挖掘与课程单元操作高度契合的思政元素,以教材、宣传手册、课件、讲义、图片、微视频等为载体,构建思政教育主题案例贯穿于课程各章节中,通过案例法、研讨法等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显性和隐性的思政教育[4]。思政元素应契合相应的操作单元,将价值导向和引领贯穿于科学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中,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部分教学案例如表1所示。

4思政内容的融合方法

4.1充分利用智慧教学系统,推行新型教学模式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教学具有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实时信息互通,远程通讯,师、生、第三方评价等多主体参与等各项功能[6],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因此,我校教师正确有效使用超星泛雅一平三端的教学管理平台对课程思政建设,将与课程思政内容相契合的思政案例、课件、宣传册、讲义、微视频通过该平台与学生共享,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后。

4.2充分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推行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

在“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思政内容建设中,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小组研讨的形式学习课程思政内容,然后将课程思政内容的内化与产生共鸣,小组学习整理形成结论,最后以专题形式进行汇报。翻转课堂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通过思政内容引发学生对相关学科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与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5结语

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设计课;实现路径

1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在以往的高校设计类课程中,教师更多重视的是对学生设计意识与设计能力的培养,往往忽视了学生在掌握专业能力的同时是否能够具备与之相匹配的专业素质,长此以往培养的高专业能力学生或许无法在毕业后顺利适应工作环境与社会环境。在高校设计类课程中,如果想要促进课程思政的顺利实现,就必然要增强学生主体地位的顺利实现,高校设计类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性的思维模式,不能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在以往的设计类课程评价中,教师和学生追求的往往只是分数的提高,学生即便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能够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也无法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脉络,无法实现高校设计类课程中课程思政的树人目标。因此,教师应反观自身、反观课堂,改变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增强教学能力,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手段,适应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将其高效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堂上将PPT和板书相互融合,将课程实践内容与理论相结合,以加强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展现方式,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更好把握与更深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

2全面拓宽教学内容

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学生接触新知识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媒体环境的发展使得学生接受文化知识的渠道与内容越来越多,尤其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内容。如果教师不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完全按照书本上的内容进行教学,就无法使得课程思政成为现实。对多数学生而言,单一的呈现在书本上的知识内容和陈旧的教学案例并不完全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希望获取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高校设计课教师增强自我学习能力,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储存,不断接收新时代下的设计创新案例,同时不断通过实践培养自身业务水平与教学实践能力。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特点与学生所感兴趣的知识内容与授课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类教学不能停留在某一阶段和某一部分知识体系上,而要紧跟时代潮流,结合时政背景,以新时代的新形势为根本依托,提炼出一些新的更富有时代性与生命力的教学内容,在设计类课程中融入时代背景与时政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设计类课程中课程思政的有效实现。

3充分结合学生实际

设计类课程需要培养的是既具有专业能力又具备专业素质的新时代大学生,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学生知识储备的培养,就会产生部分学生专业知识无法与实践内容结合的情况。当学生走出校门,步入工作岗位时往往难以胜任工作内容。因此,在设计类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结合第二课堂进行教学,如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充分融合,根据书本内容与学生实际选择相关内容,举办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知识,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修养、法律修养,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学生的党性认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所处的时代背景与身上所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责任。

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资源;组织实施;制度建设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思政[2012]1号)指出,高校“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因此,高校必须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探寻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路径,进一步提升育人实效。

一、开发整合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拓宽思政课实践育人载体

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与信息的来源。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可以理解为一切可以满足思政课实践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及媒体条件等实践教学材料和信息的来源。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从分类上可以划分为校内实践资源、校外实践资源和网络实践教学资源。思政课实践育人的有效开展,必须有效开发整合校内实践资源、校外实践资源和网络实践教学资源。

(一)开发整合思政课校内实践资源

思政课校内实践资源各个学校不尽相同,具备较强办学实力的高校一般具有思政课实践实训中心(平台),中心同时具备实践课程资源图片展厅、演播厅、情景模拟室等场所和设施,具有该类教学资源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便利条件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据我们调查发现,多数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尚且没有建立思政课实践实训中心,这些学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就相对困难。因此,开发整合校内思政课实践资源,对于后者来说,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除了争取学校支持建立思政课实践实训中心外,思政课教学部门应该充分利用校史馆、校园文化长廊、学生活动中心、学校演播厅、教室等场所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把实践教学案例、图片做成展厅供同学们参观学习,还可以利用多种场所、舞台排演历史话剧、播放红、红歌、记录片,开展红色教育、改革开放教育。通过开发整合校内实践资源,改善思政课校内实践条件。

(二)充分利用思政课校外实践资源

思政课校外实践资源,内容广泛,除了名山大川等自然资源外,还包括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资源、历史资源,同时,特别要强调的是,包括除学校之外的一切社会资源都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校外资源。很多思政课教师一说到校外实践资源就单纯地理解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这显然是是不正确的,这种认识不利于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因为红色教育基地并非到处都是,不可能随时把所有学生都拉过去开展教育,更不要说成本、安全问题、课程衔接问题。而且,红色教育取代不了思政课实践教育,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成果、现实社会问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资源,围绕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社会矛盾问题、道德滑坡问题、体制改革问题等进行调研考察不失为好的办法。思政课校外实践资源其实到处都是,关键是能不能有效整合利用、愿不愿意做、怎样做、能不能做好的问题。

(三)充分利用思政课网络实践资源

虚拟、开放以及承载信息的无限性,使得网络成为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注重的资源。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和特点,依托网络平台建立课程实践资源库,既可以充分收集存储各种电子材料、音频资料,还可以充分进行演示。二是可以利用网络开展网上问卷调查,民意社情分析,还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对部分实践教学基地的虚拟参观考察,同时还可以完成各种各种案例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同步学习。

二、加强多方合作,抓好思政课实践育人过程的组织实施

思政部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了思政课必须“与专业建设相结合、与学生工作相结合、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建设理念。

(一)与专业系部合作,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求,重组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把不同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企业文化和相关法律法规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思政课。同时探索开设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政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选修相应的拓展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观、就业观,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教师主动融入各专业教学团队,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如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职业素质训练和岗前教育、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提出建设性意见,弥补专业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二)与党团、学工等部门合作,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形式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围绕学生工作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是思政课由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延伸与拓展,也是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思政部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围绕学生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宣传教育、文艺活动、公益活动、安全教育等,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与感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把能力提升为素质。

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思政部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宣传部、学工部、团委以及各系部的学生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学院各部门都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者,努力形成合力育人的格局,不仅可以提高思政课的育人效果,而且可以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育人能力。

(三)与实习企业合作,拓宽实践教学路径

思政课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既是企业用人、学校育人和学生成人的最佳契合点,也是思政课教学改革需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深入了解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先进文化、规章制度和优秀员工的职业素质标准,把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学校的育人标准、学生的成人标准有机统一起来,弄清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和学校怎样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学生怎样才能成长为企业需要的人,重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真正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围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一个由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术交流平台――企业文化研究中心,通过广泛调研,构建企业文化理论体系,推进研究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提高思政课教师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三、规范制度建设,建立思政课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建立规范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制度,是保障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有效推行的根本。高校要建立思政课实践育人的领导机构,领导机构要有院党委主要领导、思政部、学生处、团委、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领导机构要有定期会议机制,协调研究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中的问题。高校还要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经费保障制度,按照教育部高校思政课建设标准要求,高职学校思政课专项经费的提取标准为生均经费不低于15元,这是衡量思政课建设是否合格的主要标准,也是保障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质量归根到底要通过考核评价实现,因此,各高校还要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评制度。高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应立足两个层面。一是对学生层面的评价,应着重对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的情况进行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思想政治政治理论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核评价大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活动中的态度、表现和成果质量。考核评价方法应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考核要与大学生日常行为考核挂钩,纳入大学生日常操行评定。二是对教师层面进行评价。对组织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师进行考核评价,重点考评实践教学的开展的组织实施情况、效果情况。三是对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部门和管理人员进行考核评价。重点考核评价其配合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工作情况。对思政课实践教学部门、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部门、思政课教师、管理人员的考核评价可以和部门工作绩效、教师工作绩效挂钩,同时还可以评优奖先挂钩。总之,各高校通过完善各种实践教学制度,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有章可循,以保障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结语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育人实效的重要手段和环节。高校必须注重开发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宽思政课实践育人载体。同时,注重加强多方合作,抓好思政课实践育人过程组织实施过程,促进各个部门的内外联动。最后,高校还要进一步规范思政课的制度建设,建立思政课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校企文化 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

现阶段,随着高职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更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社会呼唤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在此背景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逐渐成为众多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工学结合”的高职治学模式下,文化与技术交互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当前,在校企文化交互并逐步融合的背景下,为迎合时展要求,传统的高职教育理念正逐步发生改变,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如何在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穿插实践技能培训,是当前众多高校开展实践教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 校企文化融合给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新机遇

1.1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助其成才。接收高职教育的学生,其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正处在觉醒和探索阶段,其对社会的认知在一天天发生改变,思想动态十分活跃。校企合作办学,通过岗前培训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运作,身临其境地感知企业文化及其先进的经营理念,切实体会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人才与人才之间激烈的竞争态势,了解企业与人才之间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微妙关系,端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思想认知,使其充分认识到知识与技能对于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感受到职业责任和竞争压力,从而使其产生职业紧迫感、危机感和使命感,使其端正学习态度,产生学习动力,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不断寻求自我能力的提升。

1.2 可以塑造良好品德,有利于高职学生成人。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能使优秀的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中,以企业的视角、企业的处事方式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理想与现实、纪律与自由、公平与效率、自主与监督、协作与竞争之间的关系,使他们更加理性地看待职业道德和社会发展,敦促其端正思想认识,树立高尚的理想,在奋斗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1.3 可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高职学生就业。高校在日常理论教学中引入企业用人标准,使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相互渗透。高校与企业就人才培养达成共识,基于人才储备的需求,企业会尽可能地为高职学生创造机会使其参与社会实践,以企业所要求的技能水平和职业操守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使其切身体会作为优秀企业员工所必需具备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力,进而端正就业思想,客观的评定自我能力水平,在校期间通过加强学习弥补自身能力缺陷,提高本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1.4 可以培养创新精神,有利于高职学生创业。企业竞争人才制胜。人才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决定这家企业能否在激烈的企业竞争中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现阶段,企业竞争日益白热化,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创新能力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考核标准。为适应企业发展要求,高职教育除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还必须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2 校企文化融合给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挑战

2.1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念要求转变。现代经济体制下,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会贯通已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特色,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在脱离校园环境条件下如何更新教育理念的全新课题,教育理念的更新从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开始。

2.2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模块要求转变。基于校企合作教学理念衍生而出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史上一次重大突破。这种“产、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训两种教学方式有机整合,在企业与高校之间搭设了一架桥梁,有助于顺利实现学生向职业人的过渡,也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储备了新生力量。自“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高校推广开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模块也随之转变,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对高职思政教学而言也是一个新的尝试。

3 改进校企文化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3.1 正确认识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外,重要的是要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且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人才培养为己任,以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合理安排思政教育内容,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通晓现代管理理论及网络应用技术的思政教育师资队伍;不断完善人才选拔、晋升机制和薪资分配制度,重点培养专业素质高、爱岗敬业的思政教育工作者,为其个人成长提供一个公平合理的晋升机制和良好的工作环境,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和企业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

3.2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思想独立且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对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等有自己的认知,很难通过思政教育将其思想观念统一起来。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对于高校生端正思想政治观念和未来成材有重要作用。

3.3 以企业用人需求为导向,辅以就业指导,促进人才成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服务社会,为各行各业输送理论知识扎实且技能水平过关的一线人才。为迎合企业未来发展的需求,快速实现高校生向职业人的转变,高职教育应该以社会需求和企业发展要求为导向,增进校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免高职教育与社会脱节。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思政教育中,尤其要注重高校生职业道德素质及行为规范的养成。

3.4 把握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关键点,提高高校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先进个人或先进事迹作为教学案例开展思政教育工作,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思想道德观念;督促其自觉以制度章程约束自身行为;加强高校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其正确看待生产一线或社会基层工作,树立服务基层的价值观念,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结合高校生所学的专业特点,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和职业信念融入思政教育教学内容中,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职业文化的熏陶。

3.5 基于实践活动平台,提高高校生的技术创新能力。现代经济制度下的思政教育,不再是以往“填鸭式”理论知识的灌输,传统的教学思想已无法跟上时展的需要。在校企文化融合的背景下,高校要根据企业文化的特点开展校园主题活动、党团组织活动、时事政治学习、参观革命教育基地、社会公益服务活动、社会实践调查等多元化的实践培训活动。还可以利用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的形式,让学生从中感悟、印证和尝试履行相关岗位职业道德规范,通过职业实践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同感,培养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充分认识自我,了解社会需求,培养良好心态。

参考文献:

[1]王妍,庞赫然.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初探[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2]杨霞.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1).

[3]张亚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状况、对策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1(15).

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道德小品表演 教学法 有效性

“道德小品表演教学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在进行道德相关章节教学时所采用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道德教育教学内容与自己的关注点、兴趣点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自主地创作、排练、表演道德小品,并从中受到道德教育,将课本上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的过程。它可弱化甚至消除学生在道德说教和灌输中的抗拒心理,增强道德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增强高校道德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有很大意义。

一、提高道德小品表演教学法有效性的意义

(一)为学生提供有效的道德实践机会。实践观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人的认识能力的形成归根到底取决于人的实践活动。而道德认识作为认识的一种,同样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在实践中,实践主体会积极主动地甚至细心谨慎地把握自己与世界的价值关系,自我理解道德的意义,产生遵守道德规范的需要,道德因此成为一种自律而非他律的行为。所以“道德的本质是实践的,这是一种精神实践或实践的精神,实践是道德产生的最终途径和道德评价的根本标准”。[1]

根据道德与实践的关系,道德教育教学不是照本宣科地传授道德条文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参与道德实践的过程。提高道德小品表演教学法的有效性,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道德实践机会,促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道德的意义,形成道德自律。

(二)为学生构建有效的交往协作平台。皮亚杰认为个体道德责任的发生过程是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的转变过程。客观责任属于他律,主观责任属于自律。而道德责任由客观责任向主观责任、由他律向自律不断转化的机制就是“交往协作”。皮亚杰认为,通过交往协作“个人把他自己个人的动机和所有人所采纳的规则加以比较,他就被引导去客观地判断别人(包括成人)的行动与命令。从这个时候起,单方面的尊重便减弱了,个人的判断便开始了,在这样的后果中,协作既压制了自我中心状态,又压制了道德实在论,因此便达到了规则的内在性。一个新的道德就跟着纯义务的道德之后出现了”。[2]也就是说,交往协作让人们真正认识和理解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应有关系及人在社会中应有之地位;获得更多的机会比照观点、开展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学会理解别人,并为别人所理解,在相互尊重和移情式换位思考中实现道德规则的真正理解与内化,产生道德意识和责任。

根据上述理论,高校道德教育教学要从单纯讲授转变为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交往活动。提高道德小品表演教学法的有效性,可以有效地模拟社会交往活动,创设各种交往协作情境,因此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

(三)有效地为学生开辟社会认知的途径。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是决定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因素,所以一个人的道德发展体现为道德判断的发展。而道德判断又以认知为基础,包括逻辑认知(或叫做逻辑思维、智力)和社会认知,其中逻辑认知是一定道德判断发展的前提,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实际上已从基本认知能力方面决定了道德判断发展可能达到的阶段的上限;但一个人达到某种智力水平并不一定意味着其道德判断也达到了相应水平,因为“一般的社会经验和社会激励是比智力因素更为重要的影响道德判断发展的另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3]科尔伯格称其为角色扮演机会,认为它属于社会认知范畴,是逻辑发展阶段与道德发展阶段间的桥梁。所以,道德教育不仅要发展受教育者的逻辑认知即智力,更要让他以各种角色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提高社会认知能力。

科尔伯格还根据道德判断的结构,把道德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根据这个理论,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第三水平的阶段5和阶段6。这个阶段学生的逻辑认知即智力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已经能够从社会契约和普遍伦理原则的角度认识道德责任。由于他们一直过着校园生活,社会认知水平较低,道德教育教学急需填补这一欠缺,因而需要给学生提供各种社会认知的机会。提高道德小品表演教学法的有效性能够有效地模拟和设计各种社会活动,让学生以不同的角色认识和理解社会,增强社会认知能力,从而使道德判断发展到应有的水平和阶段。

二、道德小品表演教学法有效性弱化的原因

目前道德小品表演教学法在很多高校道德教育教学中已被经常采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导致这种教学法的有效性弱化。

(一)教师没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道德小品表演实践教学中,教师是发动者、组织者,他们的主导作用能否充分发挥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效果的强弱。一些学校和教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误解,以为实践教学就是完全让学生自己开展某种活动。因而在道德小品表演实践教学中,他们把任务布置给学生之后就不再过问了,结果学生得不到督促,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得不到指导和帮助,热情渐渐消失,导致实践教学活动无法进行下去或流于形式。部分学校和教师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完全是思政课教师的事,其他诸如学工部、校党团组织等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没必要进行配合。结果,在道德小品表演实践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唱独角戏。由于思政课教师精力和时间有限,不可能在学生进行道德小品创作、排练和表演的过程中全程陪同,对学生的组织、指导、关心、鼓励和服务不到位,即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低落,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学生没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无论是理论课教学还是实践课教学,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道德实践教学尤其如此。因为一个人道德责任的形成需要他在实践活动中自由发挥和自主判断,不在自由和自主条件下所形成的道德责任仍然是他律性的客观责任。正所谓“如果没有自主的判断,行为也就无道德可言”。[4]

有些教师在实施道德小品表演教学法时,从道德小品的选题、创作、排练到表演,完全贯彻自己的意志,强制性地或机械性地对学生进行操练,不给学生自由发挥和自主判断的机会,造成学生兴趣不高,甚至与教师关系紧张,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三)小品表演没能和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道德教育环境是健康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必要条件”。[5]同理,校园的道德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道德塑造作用,创建优良的校园道德教育环境,对强化道德教育教学效果至关重要。而校园道德教育环境就是包括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在内的校园文化环境,其中物质文化环境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校园绿化和美化等物质形态,精神文化环境是包括诸如学校规章制度和领导体制在内的制度文化环境和诸如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内的观念文化环境。所以,在实施道德小品表演教学法的过程中,应该把其中的优秀成分添加到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制度形态和观念形态中,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从而进一步拓展和强化道德小品的教育作用。

有些学校的教师仅仅让学生在自己的教学班级表演道德小品,没有把一些优秀的小品表演在全校推广,没有将道德小品表演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致使小品表演的道德教育作用随着班级表演的结束而逐渐消失,弱化了道德小品表演教学法的有效性。

(四)教学评价不到位。“没有教学评价的教学活动是不完整的,也是不能可持续发展的。”[6]有些学校在实施道德小品表演教学法时,没有对教师和学生提出考核的要求和标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工作量无法计算,工作质量无法衡量,干好干差一个样;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态度和在道德小品创作、排练、表演中的贡献得不到科学的体现,优不奖,差不罚。结果,教师将道德小品表演的任务布置了事,学生象征性地活动一下结束,对道德教育教学没有起到太大的促进作用,道德小品表演教学法的实效性较低。

三、提高道德小品表演教学法有效性的途径

(一)建立能够统领高校思政教育各方力量的领导体制。高校道德教育是由思政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学工部和党团组织工作人员共同完成的,道德小品表演教学法的实施同样需要各种教育力量相互配合、彼此协作完成。因此要建立一个能够统领高校思政教育各方力量的领导体制,为学生的道德小品表演活动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最好是将高校学工部和团委等具有思政教育功能的部门纳入“思政课教学部门”管辖领导,因为高校思政课是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可以让一个校领导(如书记或副书记等)统一分管所有思政教育部门,由他要求、推进思政课教学部门、校团委、学工部等相互沟通,共同制定实施道德小品表演教学法的各种规范,并组织开展活动。

(二)综合利用高校道德教育力量。在充分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细则,明确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学生会和团委及各系部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学生道德小品表演活动中的职责、任务,使全校从事思政教育的人员能够积极参与,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其中思政课主讲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确定道德小品的选题范围,向学生提出原则性的指导和具体要求,并首先在思政课堂上让学生表演;其他教育工作者起协助作用。因为思政课是我国高校必修课程,覆盖所有在校大学生,课程本身蕴含丰富而系统的道德教育内容;思政课教师一般接受过专业训练,对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有系统而深刻的理解;道德小品表演形式的实践教学也是为了配合思政课程中的相关理论教学而实施的,所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其他教育人员难以比拟和取代的。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道德小品的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思政课教师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弄清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并与教材中道德教育的内容相结合,在与其他部门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充分研讨之后,确定道德小品的最佳选题范围。其次,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思政课教师在班级向学生提出道德小品创作和表演的各项要求之后,要和班主任、辅导员和党团组织工作人员一起,按照分工和职责指导和帮助学生创作、排练和表演,及时解决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保持和提高学生参加活动的热情。再次,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道德小品表演活动时,除了原则性的错误应予以强行纠正外,其余的所谓“指导”就是协助学生、服务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选择、自主决策、自己负责。最后,要利用当代大学生竞争意识强的特点,设计一套公平公正的选拔、竞赛和奖励机制,把优秀的道德小品推荐到各系部参加比赛,各系部比赛的优胜者参加全校的比赛。

(四)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把道德小品表演教学中涌现出的优秀成分添加到校园文化的各种形态中。例如将道德小品表演中那些好的剧本、图片、视频和先进人物的介绍等,添加到校园物质文化形态中;把活动中好的经验、做法、程序等加以制度化、纪律化,添加到校园制度文化中;把道德小品中反映出的一些道德观念加以倡导,落实到师生的观念和行动中,优化校园观念文化环境。由此创造一个领导和教师作风正派、管理严格、学习风气浓厚、人际关系融洽的工作环境;一个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习环境;一个助人为乐、互谅互让、爱护环境的生活环境等。以此促使学生在道德小品表演中接受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力量持久化。

(五)严格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的评价,评价他们在活动中的工作量和工作态度。二是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他们在道德小品表演过程中的态度、参与度和贡献,并将他们参与活动的情况与他们的思政课期末成绩挂钩,可按1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只有这两个方面的评价严格了,才能避免“走过场”现象的出现。为此,思政教学部要与各相关部门在共同研讨的基础上制定“关于师生参加道德小品表演实践教学的成绩评价标准”,同时要建立并畅通包括意见箱、网络、座谈会等在内的各种信息搜集和反馈渠道,使师生在活动中的出勤、指导、服务、排练、表演等情况都能及时得到反馈,根据搜集的信息,对照评价标准,对参与活动的师生进行评价,对优秀者予以表彰。

道德教育教学是一种实践性、现实性很强的教育,迫切要求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方式,采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渗透式、参与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自主的道德小品表演实践教学有助于实现道德教育教学由灌输向引导转变,由说教向渗透转变,由讲授式向体验式转变,由静态向动态转变,由抽象向生动转变,能够促进道德教学的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信仰体系向行为习惯转化。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这种教学方法,增强其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赵文静.皮亚杰的道德责任发生论及其教育意蕴[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3):124-127.

[2][瑞士]皮亚杰.傅统先,陆有铨译.儿童的道德判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478-479.

[3]张治忠,马纯红.皮亚杰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比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1):71-75.

[4][美]弗莱德·R.多尔迈.万俊人译.主体性的黄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12.

[5]祖嘉合.论校园文化环境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2002(5):146-151.

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 玩手机 解决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181-01

近年来,在各个大专院校乃至于中学中,学生上课玩手机的问题已成为课堂管理的严重障碍。针对这一难题,各地各级院校的管理者尝试了多种解决方案。有没收学生手机当众销毁的;有在教室设置手机存放袋强制学生上交手机的。真可谓是花样繁多、各显神通。然而实际效果却不容乐观。那么,我们能否以温和的方式攻克这一难关呢?本文在此仅以课堂实践经验分析如下几条解决策略供同僚参考。

一、首堂课订立严格禁机令,使学生心中知荣辱

按照心理学中的“首映效应”,人们相识的第一印象将长久的影响到彼此日后的相处方式。大学这一学龄期的学生名义上已是成人,但仍留有中学生的淘气与好奇特性。因此,大学教师如果在第一堂课上自己表现得懒散、好欺负、不爱管理课堂,学生们便容易自我放纵。久而久之,当一个错误的行为从尝试变成坏习惯,再想禁就禁不住了。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学生又共同存留有中学时期的纪律意识和英雄主义荣辱观。当一件事在一开始便被明令禁止后,便容易形成集体的荣辱观,成为个人潜意识中不可逾越的鸿沟。所以,我们每位大学教师,都应在新课程的第一堂课上严肃并严厉的定下明文规定“不许课内玩手机”。

当然,不只是教师,新生入学导员及各级跟班辅导员更需要强化手机禁令,使它成为班风、校风的一部分,这样才有望使整个校园的大气候被改善。

二、引导合理使用手机资源,变废为宝

当然,像手机这样的高科技产品,几乎代表着一个时代人类技术的最高成就。一部高端手机拿在手中,几乎可以让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全方位的视听享受。大学生普遍处在对新事物最为好奇的年龄。所以,要让他们,尤其是那些已经玩手机上瘾了的学生完全断绝对手机的依赖是不现实的。而相反的,若能合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适度使用手机,用以增进对原课程的学习效果,则会从另一个角度巧妙杜绝滥用手机。

比如,在大学语文课内学习名著《红楼梦》时,教材普遍只是节选书中某一章节的片段来学习。而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了解这一中国古典名著最高峰代表的大部分著作的优秀之所在。从语言风格的时代化,到人物故事的曲折性,再到诗词的韵律美,这些单从课本有限的节选文字中很难全部被领会到。那么,教师设定好学纲,要求学生利用各自的手机,当堂查阅网络上的海量文字资源及声像资料去自学,则会使学习效率得到提升。之后,再请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优质资源,与他人分享个人的学习感受,整个课堂就会变得生动有趣,而手机也从“违禁品”变成了学习工具,学生们自身则真正成为了手机的受益者。

三、教师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将时尚带入课堂

其实,造成很多大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感觉众多传统大学课程脱离了时代,不时尚、不能满足他们对外界多彩世界的好奇心。那么,能从情感上温和化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便是要教师们自己“伪装”成学生们的同类,淡化师生间的对立气氛。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们需要去知其所知、乐其所乐,最好还能言其所言。

比如,我们工作之余也追几集热播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关注几期《中国好声音》,留意一下周末的《星光大道》,然后,在课堂上尝试以学生们心中的当红演员的名字、热播剧的故事情节,或者明星们的成长故事,作为课堂导语或者教学案例,最好还能时不时抛出一些网络流行语。这样,教师和学生的年龄差就缩短了,课程本身的吸引力也能得到有效增强,学生们的听课热情得到提升,玩手机的闲暇也自然会减少。

四、巧设课堂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网络以外真实生活的美好

无论初衷是什么,玩手机久了,人都容易脱离现实、迷恋网络。因此,执着于玩手机的学生往往习惯躲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做梦,而缺少对现实生活光明面的了解。那么,在课堂里设法展示现实世界的美好,便是大学教师和手机“抢学生”的不二法门。当然,这需要各科老师结合科目特色,巧思妙想来开发适合本学科特色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不再被动接受说教,而能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快乐、兴奋,从而自发的放下手机听课。

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范文第7篇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 300222)

摘要:围绕电气技术教育专业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方案,将“学术性”的专业教育、“职业性”的技能训练和“师范性”的教师基本素质养成教育紧密结合、相互衔接、融为一体,构建立体多维、全程介入、知情兼顾、崇尚实践的电气技术教育专业免费中职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电气技术教育专业免费中职师范生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学术性实践模块、职业性实践模块(维修电工)和师范性实践模块等三个模块。采用基于“完整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学,按工作过程组织设计,以完整工作过程为纽带,以岗位任务为中心,以“怎样做”和“怎样做得更好”为主要内容组织课程,实现免费中职师范生“双师型一体化”教师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免费中职师范生;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电气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8-0059-04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是长期困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招收培养免费中职师范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和职业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一、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的目标

(一)素质培养目标

按照中职师范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培养其职业能力,助其专业精神的养成。免费中职师范生应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积极向上,努力进取,尊师重道,爱护学生;具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举止得体,语言文明,交流沟通、语言表达、文字表达和自学能力强。

(二)专业培养目标

学术水平的培养以专业教育为核心,强化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术理论学习;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以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内容,提高职业技能;培养师范能力,以教师基本素质养成为主线,教育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培养师范能力。

免费中职师范生应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掌握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具有教育科学理论修养和良好的专业素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基本能力和职业技能较强;教学基本素质好,综合施教能力强,具备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及管理组织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能力强。

二、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课程结构体系

围绕电气技术教育专业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方案,将“学术性”的专业教育、“职业性”的技能训练和“师范性”的教师基本素质养成教育紧密结合、相互衔接、融为一体,培养学生讲授专业理论课和指导专业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学能力,构建电气技术教育专业免费中职师范生课程体系。电气技术教育专业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课程结构体系包括:通识类课程、教育类课程、专业课课程、实践类课程和第二课堂活动。

通识类课程包括哲学、思政、自然科学、语言、文学、艺术等类课程;教育类课程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管理、教学方法等类课程;专业课程有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应用技术导向专业课程及选修课程;实践环节包括岗位专业能力训练、职业技能训练、师范能力训练和学科能力训练类课程;第二课堂活动包括文化修养类、教学体验类和工程探索类课程。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免费中职师范生实践课程是专门为师范生开设的一门致力于培养其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实践意识、实践能力、实践态度、实践情感的专业必修课。实践性知识、实践性思维与实践智慧的获得与传习是免费师范生实践课程的核心目标和精神内核。免费中职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最大特征是其整合性,学生获得的应是完整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体系,而非割裂的、零碎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组合。免费中职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个性与共性相统一、教与学相一致的原则。本着兼顾学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注重中职师范生的从教体验、注重课程的综合性,注重课程的开放性。构建立体多维、全程介入、知情兼顾、崇尚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电气技术教育专业免费中职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维修电工)如表1所示。

(一)学术性实践模块

学术性实践模块依托专业课程设计。内容见表1。

(二)师范性实践模块

师范性实践模块的内容包括:教师职业意识养成、教师职业能力形成和教师职业态度确立。教师职业态度确立和教师职业意识养成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德育与班主任、职业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学等理论课程,采用听专题讲座、撰写报告、小组讨论、个人宣讲报告、兼任班主任助理等实践活动完成。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大量引入新问题教学和情景教学方式,使学生学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在课程学习中自然解决理论学习和实践相脱离的新问题,并加深对教师职业的理解。逐步确立教师职业态度和教师职业意识。

教师职业能力形成主要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师范教育技能训练、学科教学法、实训教学法、教育实习等课程。在具体课程教学实施环节,改变传统师范教育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式重熟悉轻练习的状况。增设教师培养的实践环节,如教育见习、普通话训练、板书训练、课件设计训练、教案设计训练、说课训练、班主任实习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师范能力竞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师能建设与展示活动。在教师教育实验学校,进行免费中职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和班主任见习,在免费中职师范生来源地区建立若干所师范教育实验学校,负责接收免费中职师范生进行教学实习。

(三)职业性实践模块

1.技能认知阶段

对本行业工业系统的认知,其目的是使学生对典型工业产品的结构、设计、制造、规划和管理有一个基本的、完整的体验和认识,建立基本工程意识。

2.基础技能阶段

基础技能阶段完成更高级技能阶段所必需的技能。基础技能阶段强调感知,侧重操作,针对刚参加实训课学生技术能力差、工程认知面窄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讲解知识和技能的发生过程和形成过程,以降低教学起点。

3.复合技能阶段

以培养学生职业核心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包括技术技能训练、典型工业产品设计制作训练、现代工业典型系统组合训练、现代企业管理学习、安全及环境保护教育,其目的是使在学生全面掌握相应工种需要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工程意识,提高工程能力。

职业性实践模块的各阶段实训,以完整工作过程为纽带,以岗位任务为中心,以“怎样做”和“怎样做得更好”为主要内容组织课程。各阶段实训强调“训练、学习、应用”,使免费中职师范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项目学习训练。在训练中,注重技术理论和技术技能结合,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意识。在设计教学项目时,注重营造企业环境,要求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在训练中掌握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各方面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训练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践课程的内容

电气技术教育专业(维修电工)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学术性实践课程内容、师范性实践课程内容和职业性实践课程内容。

(一)学术性实践课程内容

学术性实践课程构建应既能反映学科基础、学科认知方式和学科发展前沿,又能有效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学术性实践课程依托理论课,以实验为主,辅以课程设计。实验多属于验证性实验,辅以设计性实验。以电气技术教育专业为例,主要开设电路实验、模拟电子电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PLC实验、电力电子技术实验、自动控制技术实验等。

(二)师范性实践课程内容

教育类课程主要针对教师工作的职业特性和专业化发展需要而形成,这类课程的设置应有助于师范生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态度和全面的教育技能和方法。免费中职师范生的发展离不开对教学的感悟和体验。为此,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和实施中充实了大量的观摩、见习、微型教学、实做和实习等体验式教学。依托职业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等课程,开设师范教育技能训练学科教学法、实训教学法、教育实习等实践课程。

(三)职业性实践课程内容

课程设置根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线,与专业能力培养需求相结合,与职业资格标准相结合,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强化复合技能培养,训练内容按项目设置,由浅入深。项目内容均为生产实际中常见技术技能问题的组合。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掌握解决复杂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训练其职业技能,培养其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

五、实践课程的实施

(一)建立高层次、高水平的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教师队伍

鉴于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和发展的定向特征,建立免费中职师范生培养导师——指导教师制度,由教授、名师、技术能手和班主任组成专业教学团队,承担免费中职师范生的教学和管理。科学设计课程,精心组织教学实施,指导示范职业技能,形成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名师担任教育基础课程教学、技术能手指导职业技能训练的言传身教、解惑授业的教学模式,为免费中职师范生成为未来的优秀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采用基于“完整工作过程一体化”的教学

基于“完整工作过程一体化”的教学是按工作过程组织设计,以完整工作过程为纽带,以岗位任务为中心,以“怎样做”和“怎样做得更好”为主要内容组织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课程过程的设计、注重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注重由实际案例引出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构建知识、掌握技能,以达到有效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使中职师范生能够把熟悉、实践和反思融会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在新问题中学会认知,在体验中学会反思,在熟悉、实践和反思中不断升华自己的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

(三)创设仿真实践教学场景

加强实践教学场地的真实性和实践教学环节的仿真性,解决教学实习和见习基地学校选择困难问题。在工程训练中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媒体,建立仿真教学场景,利用微格实验室,实现教学观摩、实践教学、名师指导的简约化。建立仿真职业技能训练室和工程案例教学资源库,充分调动相关资源,实现理论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练习的优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

个性化培养方案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辅以相关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加大职业技能训练学时,覆盖基础技能和现代技能;以一种职业技能为主,其他与之相关的职业技能尽可能多学、多练;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以够用为主,务求做到所教授的内容讲精、讲透、学懂;增加生产实习学时,尽量做到顶岗实习。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免费中职师范生教育的独特性以及政策优势决定了其培养体系应更加侧重于学生的从教体验,这既可弥补传统师范教育中重理论学习、轻实践技能养成的缺陷,也可缩短教师专业发展的适应期,同时可合理整合教师教育的配套资源。坚持“双证书一体化”职教师资培养特色,个性化课程体系的建立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为职教师资培养院校提供了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杨莹莹,孙翠香.实施职业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究[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3(3):20-24.

[2]王嵩.免费中职师范生师范能力培养初探[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2(3):65-67.

[3]杨宗强,李杰.构建“三层次、五阶段”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工科院校学生工程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7):124-126.

[4]杨宗强.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的培养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3(8):79-80.

[5]徐荣青,徐大真.职教师资胜任力研究溯源与展望[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1(4):58-62.

[6]张洋,段磊.基于任务驱动的模拟CAD/CAM技能实训教学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93-92.

[7]杨宗强.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任务课程教学案例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4):144-146.

[8]邓泽民.中等专业教育专业教学整体解决方案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126-127.

[9]林林,卢胜利,张国香,等.中职电气专业师资培养问题分析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4(4):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