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区域经济规划

区域经济规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区域经济规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区域经济规划范文第1篇

一、区域规划的定义、内容及特点

区域规划要依据该区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条件,从而明确该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与目标;统筹安排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对该区域的总体建设,其中包括土地的利用、城镇的建设、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环境的保护等,针对这些方面做出总体部署,并提出与实施政策有关的长远发展构想,描绘该区域未来经济建设的蓝图。通常认为区域规划应包括规划的范围、指导思想与发展的目标、区域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政策与保障措施等几方面内容。新时期我国区域规划的特点体现在正确认识规划的发展环境、增强区域规划的发展目标的战略性、突出区域的发展定位、形成地区发展特色和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

二、区域经济规划的影响因素

(一)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大背景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的状况下,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宏观规划决定了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处境和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在规划国家的宏观布局时,关于确定各省份和地区的战略地位,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分工以及未来各自的发展方向都已经做出了相对应的安排与预设。所以,各个地区在做区域规划时,都必须以国家的宏观经济规划为前提。

(二)各规划区域的经济资源状况

1.人力资源影响区域经济。劳动力资源极其富裕供大于求就会吸引投资方在该区域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也会导致该地区出现大量的创新驱动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合理规划和绿色发展。2.市场影响区域经济的规划。在发展壮大某一区域的经济产业链条的过程中,该地区的市场需求量和容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与此同时,那些和市场联系越紧密的企业,会更快地占有该市场,从而加速了企业的发展,进而就可以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3.区域内及周边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如果某个区域有产业集群的优势,那么在该区域内就有较完整的产业链去生产某一产品。政府如果能针对这一情况建设配套的设施,并且生产出能代表本地区核心竞争力的生产综合体,就必然会促进该区域的外部经济的规模和范围的发展扩大。所有符合条件的生产企业就能享有这些公共基础设施,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大家的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了竞争力。此外,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进步的条件下,技术和经验的交流得以促进,这样有利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优化。

(三)自然因素对区域规划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赖以继续的物质基础。在进行规划时,必须调查分析该区域的自然资源因素,要确保该区域内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发展该区域的经济。

三、合理编制区域经济规划的必要步骤及注意的问题

(一)确定规划的目标和任务

1.区域经济规划的目标。做到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就要尽可能地利用一切资源,例如: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等等,争取在制定战略和实施战略的期间,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以社会公平为导向,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尽可能地兼顾社会公平,杜绝出现偏废公平或者效率的情况。2.区域经济规划的任务。首先,明确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和战略地位,指出发展方向,理应是区域规划的第一要务。确定区域的发展方向当有充分的依据,所以在规划时必须考虑以下五个方面的影响:(1)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情况。(2)规划区域的现有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3)周边区域的发展现状与该区域的相互关系。(4)可持续发展原则。(5)科学技术发展的走向。其次,提出规划区域的经济发展目标制定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确保发展方向和目标的一致性,不可背道而驰。一般是定性描述发展方向,定量体现发展目标。最后,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必须做好合理的区域产业布局。(1)在布局农业产业时,必须兼顾好社会、生态以及经济三方面的效益,要因地制宜,要解决好退耕还林的问题和其他破坏生态的问题。(2)重点要做好工业布局,要依据规划纲领,遵循产业布局的要求,按照该区域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来确定工业的合理布局。(3)同时必须搞好第三产业布局,因为它也是区域规划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调查分析之后还要整理资料

在完成上述要求后,接下来就要调查该区域的相关条件,并整理、分析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区域规划准备工作的重点是要调查资金、人口和劳动力、市场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

(三)设计、制定规划方案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实际开展区域经济规划方案制定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包括制定规划方案要有明确的依据,制定规划方案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制定规划方案要按照严格的步骤。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考虑到各种因素,在后期执行规划时才会做到游刃有余。

作者:王文华 郑 洁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唐景峰.区域规划理论和方法的探讨[D].四川大学,2005.

区域经济规划范文第2篇

中原证券:高世梁

申银万国:袁宜陈杰冯宇

东方证券:陈刚王天一郑青张小嘎周军

东莞证券:梁锦雄

光大证券:郭国栋寇文红

2009年至今国家出台了多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规划,从高层诉求和出发点来看,规划可分为两类,一种偏重经济发展的考量,如海南、成渝、皖江,另一种则更关注政治诉求,包括海西、新疆和。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成为国家战略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后简称意见)出台。内容涉及旅游、相关服务业、物流、交通运输体系、热带现代农业、能源、新型工业、房地产等多个行业领域的意见指导。此外,《意见》中国家给予海南旅游岛多项政策扶持,涵盖投融资、财税、土地等各个领域。

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意见》要求到2015年,海南省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以上。到2020年,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未来一个升级版的国际知名海岛度假胜地将展现在人们面前,海内外游客将在海南岛享受到一流的住宿、餐饮、景点、娱乐、购物、交通服务。

“免签证、零关税、放航权”部分实现。此次增加了芬兰、丹麦、挪威、乌克兰、哈萨克斯坦5国为入境免签证国家,使得入境免签国家达到26家。对俄罗斯、韩国、德国3国旅游团组团人数放宽至2人以上(含2人),入境停留时间延长至21天;要求由财政部牵头抓紧研究在海南试行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的具体办法。鉴于离岛旅客免税购物的相对复杂性,要求积极研究其可行性,并上报国务院;未提及航权放开内容。

发展物流业和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航运、中转等业务,促进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加快发展。打造面向东南亚、背靠华南腹地的航运枢纽、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完善进出岛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推进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建设海口至广州、至南宁高速公路,建设东环铁路,适时启动西环铁路扩能及洋浦支线铁路项目、适时建设博鳌机场、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的交运体系将形成海南省各行业的纽带,促进省内经济发展。

未来设想:“六大自由”。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设想是实现人员自由进出、货物自由通关、货币自由兑换、免税品自由购买、旅游项目自由落户以及国际旅游规则自由对接。

成渝:内生增长动力强劲

2月21日,国家部委成渝经济区联合调研组入川,就编制《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进行调研,成渝经济区的建设有望在今年上半年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在“区域振兴”转变为“全国振兴”的背景下,哪些区域将迎来更快的发展,哪些上市公司具有更大的投资机会,是值得重点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内生增长源动力强劲(表现为资本、劳动力和资源禀赋充足)、并且能持续性获得政策重点扶持的区域更具发展优势,区域内的优势产业和上市公司也更具投资价值。

内生增长动力强劲:从资本角度看,成渝经济区正成为内外资集聚和产业转移的热点地区;从劳动力角度看,作为过往劳动力主要输出地的成渝经济区,拥有大量的熟练技能劳动力是一个明显优势;从资源禀赋角度看,川渝地区自然资源极为丰富,传统工业生产以中上游产品为主,有利于下游转入产业的原材料就地采购以实现成本优势。

政策扶持密集推出:川渝地区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丰富的人力资源以及不断完善的交通网络,具有成为新经济增长极的极大潜质;此外,艰巨的灾后重建任务也亟需四川地区能培养出内生经济增长点以加快经济复苏进程。因此,近年来中央对川渝地区的重视程度正在逐渐提高,将成渝打造成中国西部经济核心的政策意图已愈加明显。

投资成渝契机―主题切换格局已确立,时间空间仍有余地,全年有反复表现机会:成渝经济区板块已从1月底接过区域板块轮动接力棒,从过往区域轮动情况来看,该热点可能持续1-2个月时间(目前已持续了1个月);并且从空间上来看,区域内涨幅最大几家公司目前上涨30-60%,而市场情绪得到充分释放的海南、边疆板块大部分公司涨幅均在100%以上。成渝经济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仍有余地,并且在全年可能有反复表现的机会。

我们提出三大投资主题:1)从成渝经济区产业转移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角度出发,直接受益的基建地产行业个股;2)一批受益于川渝地区国资、民企资产重组的公司组合;3)川渝地区的区域性蓝筹股将享受最大力度的政策支持,还将受益于地方城镇化加速带来的消费升级,也彰显极大的投资价值。

皖江城市带:

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

1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有关专家认为,作为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先试区”,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必将依托自身优势和政策扶持,成为承接我国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

根据规划,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由于紧邻我国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都在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内,因此,皖江城市带又被称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

近年来,伴随着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国内产业转移明显加快,皖江城市带作为安徽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第一方阵”,产业承接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这一区域利用外资增速居全国前列,2005年,皖江城市带实际利用外资近12亿元,2008年增加到近35亿元,年均增速超过43%,分别比全国、长三角、中部平均增速高28、25和15个百分点。

这一区域利用国内资金呈爆发式增长态势。2007年,皖江城市带利用省外资金为348.省略

券商研究机构调研动态

长江证券

调研时间:3月18日

调研公司:厦工股份

第一创业

调研时间:3月4日-5日

调研公司:深圳房地产

东方证券

调研时间:3月8日

调研公司:上海乘用车行业

东兴证券

调研时间:3月4日

调研公司:盘江股份

湘财证券

调研时间:3月5日-22日

调研公司:长航油运、佛山照明

中信证券

调研时间:3月10日

调研公司:长三角出口企业

东北证券

调研时间:3月23日

调研公司:丽珠集团

金元证券

调研时间:3月16日

调研公司:现资

广发证券

区域经济规划范文第3篇

一、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概念

1、区域经济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区域经济理论是建立在对区域发展的研究之上的。对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的一个根本目的,是解决区域经济如何增长的问题,即如何生产更多财富、提高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问题。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区域发展离不开三个最基本的要素: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要素转化为财富,需要有条件和途径,而政策、机制和环境,决定各类要素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大小。区域经济规划,是一组生产要素现在和未来在特定区域的配置或部署问题。它以现实的各类生产要素的组合为基础,根据发展条件和环境的变化,安排未来时期的要素如何组合、如何配置。区域经济规划所涉及的区域发展问题,是以当前资源环境条件和经济要素组合所进行的决策行动,但实施这种决策是未来的问题。如果这种未来是很长的一个时间,那就需要解决战略问题;如果是一个不长的时间,那就需要解决行动的方案问题。所以我们说,区域经济发展的范围和内涵决定了区域经济规划涉及的范围和内涵。

2、区域经济规划与区域产业布局的关系区域经济规划和区域产业布局是容易被混淆的两个概念,被混淆的原因是两者有许多共性。所以,我们需要对两者的相同性和相异性进行分析。自韦伯和杜能以来,产业的空间布局是以致富最小的生产成本为目的进行的,韦伯和杜能的区域模型,都是以运费最小为标准来选择最佳区位。则引入产业空间布局的利润最大化概念,并提出。现在区域经济学则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产业或企业的问题,研究的中心是企业如何选择分布地点的问题。根据廖什的市场区位的模型,如果市场区的范围成为已知条件,我们接下来的任务是什么?显然是结局三个问题:第一,如何巩固这个市场区;第二,在这个市场区当中,如何增加更多的内容;第三,如何扩大这个市场区。我们的对策应当有两条:第一,加大对这个产业的各种要素投入;第二,提高这个产业的经济效益。我们还要解决三个具体问题:第一,在什么时间、投入多少、投入那类要素?第二,各类要素在规定的时间内在什么样的地方组合?第三,以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机制和什么指导思想去组合?显然,解决这三个问题,是区域经济规划中的任务。

二、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内容

区域经济规划以区域为规划对象,其基本职能是从总体上进行综合协调,不同于行业规划、部门规划、专题规划。不仅要对经济、人口、社会、环境、资源等进行协调规划,而且要对条块之间、块块之间、区内区外之间进行协调规划。除此之外,还要对主要产业部门之间、主导产业与配套产业之间进行协调规划。不同层面形成的规划一般是单项规划。单项规划是综合规划的基础。它与综合规划相互联系,构成区域经济规划的体系。区域经济规划的内容是十分丰富而广泛的。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一般包括以下内容:自然条件和国土资源的综合评价;社会、经济现状分析和远景预测;国土开发整治的目标和任务;自然资源开发的规模、布局和步骤;人口、城市化和城市布局;交通、通讯、动力和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安排;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综合开发的重点区域;宏观经济效益估价;实施对策和措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方自日益扩大,区域经济规划的内容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并日益区域化。在区域经济规划中,具有主导意义、关键性的中心内容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主导产业结构配置、区域空间布局和调整等。

1、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区域经济规划的总目标是通过目标体系全面体现的。它主要包括三个目标,即经济增长方面的目标、社会进步方面的目标和生态环境改善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之间,既存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面,也存在相互矛盾和制约的一面。比如,经济增长目标和就业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矛盾。为求得经济的高速增长,一般做法是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优先发展重工业。而重工业是资金密集型工业,要提高投资利用率,就限制了劳动就业的增加。反过来,增加就业,劳动力多了,平均每个劳动力的固定资产减少,劳动生产率相应下降,经济增长就受到限制和影响。再如,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如果注意到了二者协调发展,经济增长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如果忽视了生态环境,只顾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增长反而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2、主导产业的选择一个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关系到区域经济优势的发挥、产业结构的形成,以及区域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格局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因此,主导产业的选择是区域经济规划内容的中心环节。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应看其职能是否起到了双重作用。一方面,它应是区域产业结构的中心,能起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应在全国区域分工中占有优势,具有区际意义,能起到强化区际分工与合作的作用。而不应把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即所谓的“瓶颈”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加以选择,更不能把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小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加以选择。区域主导产业一定是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能发挥区域优势的产业,能够在区际贸易取得比较利益的产业。具体地说,其产业的产品收入需求弹性要大,市场前景更好;经济效益要好,市场占有率要高;产业关联性强,连续效应要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率要高,在产业中波及效果要大。对这些方面通过量化指标综合分析,然后再确定主导产业,就会更准确。

3、产业结构的配置主导产业确定之后,接着就是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配置。这也是区域经济规划的重要内容。区域结构若干个产业的结合,它涉及产业的分类、产业结构合理化标志以及如何配置等问题。因此,在制定区域经济规划时,必须注意如下问题:首先对本区域产业结构的现状、特点、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对影响和决定本区域产业结构配置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除了经济因素外,还要对社会、环境、政策等的因素进行分析。产业之间的联系及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主要注意主导产业的合理规模,主导产业与其它产业以及其它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时序上的衔接与协调。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要与本区域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要把重点放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上,通过优化配置提高产业结构的效益。

4、区域空间布局区域产业结构的布局是把生产要素按部门配置,并把它们组合起来,部门间按一定比例协调发展。而区域空间布局是把生产要素按地域空间配置,并把它们组合起来,地区间按比例协调发展。区域空间布局主要是通过生产力的布局协调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关系,促进区域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此,在安排区域空间布局规划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区域空间布局框架。在规划期内区域开发建设的方向、重点产业基本轮廓等予以确定,以便作为项目选点和生产布局的宏观依据。在区域空间投资上,采取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要正确处理投资重点地区与非投资重点地区的关系,既要从总体上把握投资效果,又不使区域内各地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从区域全局上对主导企业和相关企业的区位选择、各建设项目的规模配套和建设时序进行协调安排。共同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以及有利的环境,对工业企业或工业集团可采用成组布局或综合布局形式。区域城镇体系建设布局要按照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多层次的生产力水平,进行不同层次和等级的城镇体系建设布局,使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地域与其相适应,更好的发挥城镇体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区域经济规划范文第4篇

Abstract: Administrative regional economy is an economic forms which relying on the administrative regional planning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In general, the administrativ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s mainly have three types: cohesive type, radiation type and complementary type. St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administration regional economic can draw on more experience, and have some meaning to our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nning.

关键词:行政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规划

Key words: administrative regional economic;development models;development planning of economic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8-0018-01

0引言

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浓厚的行政区划色彩。对这一现象的关注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近三十多年的总结和研究,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对我国行政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力求找出规律性的发展模式,为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1行政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

行政区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个分支或类型。上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国外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主要有缪达尔提出的“累积因果论”,赫西曼创立的“核心与边缘区理论”,在此基础上弗里德曼较为系统地提出了“核心――边缘”演变模式,艾萨德尔在《区域分析方法》中系统地阐述了区域开发的理论与方法。在这些成果之后,还产生了各种区域经济学原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区域经济和行政区域经济的发展问题在中国引起广泛关注。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引进和本土的理论主要有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二元经济理论、梯度发展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网络开发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中心城市联网辐射理论等。其中比较突出的成果就是把区域经济分为两类――经济区域经济和行政区域经济。行政区域经济是一种依靠行政规划来调配社会资源的经济类型,强调的是这种经济的外在约束性。

2我国行政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的经济经历了三种发展模式,即内聚型发展模式、辐射型发展模式、辐射型发展模式。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三种模式在时间上表现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从空间上看,三种模式并行不悖。

2.1 内聚型发展模式行政区域经济内聚型发展模式是指行政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靠行政手段把资源集中在行政区域内较有优势的一个或几个城市,集中优势资源促进快速发展的经济发展类型。行政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增长极的培养为起点,通过行政力量把物质资源集中起来,优先发展这些增长极。建国以来,国家财政的增长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表明在国家一直在规划集中优势资源实现区域优先发展和产业优先发展,其结果是区域经济带上浓厚的行政区划色彩。从资源的流向以及进出的量上看,在2008年废除农业税以前,资源流向主要是从农村向城市集中、工业向农业。这些资源流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向行政区域内一个或几个点各集中,因此把这种发展模式称为内聚型发展模式。

2.2 辐射型发展模式梯度发展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网络开发理论和中心城市联网辐射理论都蕴含着辐射发展的思想。行政区域经济辐射型发展模式是指行政区域内比较发达的中心城市、城镇、经济带、经济区和市场,其生产要素向周边转移,从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经过内聚型发展之后,优先发展的城市的各种经济要素在有限的行政区域空间内膨胀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会带来人口压力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在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政府以行政手段为导向,引导各种资源向行政区域内的其他地区转移,这种转移既是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产业向周边城市经济腹地转移,也是这些转移产业所带动的生产要素的溢出,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经济区和乡村的发展。如广州和上海两个优先发展起来的城市,其辐射效应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甚至超越了行政区划的范围,形成了以分别以这两个城市为核心的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带。

2.3 互补发展模式行政区域经济互补发展模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政区域之间为了实现资源互补以带动经济发展而联合起来发挥联合优势实现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由于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是“条块”分割的,各个行政区域具体情况不同,实行的政策也不尽相同,行政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易出现摩擦。同时,行政区区域之间出于整合资源和优势互补的需要,可以通过政府间的协议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互补发展模式可以促进行政区域间取长补短,在更大范围内发挥经济规模效应。

3行政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3.1 正确评估,确定行政区域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行政区域经济对规划依赖程度较大,其发展一般遵循内聚型到辐射型、再到联合发展的规律。对于某个具体的行政区域来说,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其前提是要对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程度有全面的评估,确定当时该行政区域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行政区域经济某一阶段的发展水平是经济基础的基本内容之一,经济发展规划则是上层建筑重要内容,科学的经济发展规划必须建立在对经济基础的全面正确的评估之上。

3.2 科学规划,完善行政区域经济功能科学规划是行政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在行政区域经济规划中,区域板块划分、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及其功能的发挥不仅要充分,更要形成合力。要求行政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要有长远眼光,不能只看到短期的经济效益。实践表明,行政区域经济发展越成熟,越要求其整体功能越完善。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行政区域之间会形成互补的关系,这互补是建立在各自有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之上的。如果行政区域经济规划不科学,功能不完善,在竞争中必然受制于人。

3.3 突出特色,构建行政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行政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存在着各种竞争,要求每个行政区域经济发展要形成其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要依托自身的资源、地理、人文历史等因素,识别和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培养创新能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竞争优势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朱舜著.行政区域经济结构与增长[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2.

[2]鲁勇著.行政区域经济[M].人民出版社,2002:8.

区域经济规划范文第5篇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综合性的网络化基础设施缺乏

区域经济一体化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经济圈以小时覆盖。从甘肃来看,经济一体化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一是在铁路运力方面,铁路运力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铁路交通运力分布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二是高铁方面,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之下,甘肃形成了“兰新高铁”“、成兰高铁”“、兰渝高铁”和“宝兰高铁”,但这显然无法满足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求;三是在机场方面,机场的航班、客流相对较小,出现供需失衡的问题。

(二)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经济一体化进程受阻

甘肃紧跟时展的步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导致经济一体化进程受阻。首先,区域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不同,甘肃有国家级贫困县四十余个,且主要分布在陇南边远地区、庆阳老区等地区,这就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比较显著;其次,以兰州为中心城市的发展模式,缺乏良好的带动力和辐射性,导致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比较被动;再次,资源发展不平衡,交通资源、水资源的补偿失衡,成为制约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图1所示,2014年甘肃各设区市人均工资情况。作为省会城市的兰州,相比于天水、酒泉和张掖,人均工资反而出现严重偏低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兰州在充足资源的情况下,比较欠缺发展的带动能力,影响了以兰州为中心,甘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

(三)城市体系不完善,结构梯度不合理

甘肃处于欠发展省份,本身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但就当前的发展形态来看,既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也存在一定的发展瓶颈。一方面,城市体系不完善,导致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吃紧;另一方面,城市结构梯度不合理,产业规模化、产业链尚不完善,一体化经济发展的扩散,周边落后地区难以有足够的能力接收。

二、深化甘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当前,甘肃正处于发展的新阶段,如何抓住发展的新机遇,是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甘肃经济腾飞的关键。甘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优化与调整,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区域协调规划,从本质上夯实发展的基础。那么,具体而言,深化甘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应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体系,创建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基础

完善的交通设施网络化体系,是当前甘肃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纽带。交通网络化体系的形成,缩小了区域内的空间距离,却扩大了区域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空间。一是通过以兰州为中心的交通一体化,实现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性。二是高铁建设步伐应加快,在已有的四条高铁线的基础之上,形成幅员更加广阔的高铁覆盖。充分依托高铁建设,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步伐,让经济发展圈在良好的联动机制下,获得长足的发展。三是甘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一点又集中体现在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落后性。在深化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要针对各区域经济体的均衡发展,充分发挥带动作用下,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增强区域的协调规划,实现区域内部的协调发展

甘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推进,应进一步退出以市场为主导下的发展模式。甘肃作为西南欠发展省份,在“弱市场”的格局之下,应进一步增强区域的协调规划,着力打造“强政府、强市场”格局之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良性铺展,这更符合甘肃省的省情和发展的需求。此外,甘肃省要成立由省政府、发改委为牵头的区域协调发展联席会,让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以一体化战略合作的方式具体体现并深化推进,更具有长远的发展意义。

(三)完善城市等级体系建设,扩大中心城市的带动力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一点,在于中心城市带动力、辐射力的有效体现。因此,甘肃在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应进一步完善城市等级体系建设,确保以中心城市为辐射圈的发展动力。并且,区域经济要以整个城市群的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强调各方利益的有效协调。甘肃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但发展的空间巨大,这就决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同样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一是甘肃经济发展与产业转移应该从甘肃整体城市群的发展厨房,做到各方利益的协调;二是甘肃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应注重产业格局的优化发展,充分利用区域经济内丰富的资源,以及良好的经济基础,深化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三是重点区域进行城市群功能定位的协商,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以及布局。

三、结束语

区域经济规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区域物流 发展 规划

现代物流业是继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利润源泉。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区域物流体系做支撑。科学合理的现代区域物流规划,不仅推动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区域物流释义

1.区域物流概述

区域物流是指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的物流活动,其一般含义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地理中,以大中城市为中心,以区域经济规模和范围为基础,结合物流辐射的有效范围,将区域内外的各类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进行有效的实体流动。根据区域物流基础设施条件,将多种运输方式及物流节点有机衔接,并将物流基本活动有机集成,以服务于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提高本区域物流活动的水平和效率,扩大物流活动的规模和范围,辐射其他区域,提高本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它涵盖了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的物流活动。目的是运用区域的概念和战略的手法解决有关大范围物流的各种主要问题,实现区域物流的最佳化。

2.区域物流的特征

区域物流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上两个方面。首先,就时间方面而言它包括:(1)时效性。物流的价值很大一方面要通过其时间效率体现出来。高效快捷地物流过程不仅减少物流损失,降低物流消耗,加快了货物和资本的周转,还提高了社会生产资本的增值速度。(2)时差性,通过改变“物”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的时间差创造价值,同时使物“增值”。其次,在空间方面,(1)区域性。区域物流要以区域为范围,以区域内或区域间的地理条件为前提。区域物流的发展与区域间的地理位置差异有着很大联系。区域地理条件关系到区域物流体系的构建环境,同时区域地理位置的差异也造成了区域经济的差异。区域经济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基础,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规模和产业形态又影响到区域物流的规范和发展水平。(2)流通性。不同区域发挥各自区位和资源禀赋优势生产出来的产品, 必须通过区域物流活动将它们“联系”起来,实现不同优势产品在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均衡供给。充分发挥其使各区域的产品在空间中流通的这一特征,通过“物”的空间差异创造经济效益,使“物”增值。

二、我国区域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1.我国区域物流发展现状

我国物流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到了本世纪初我国的物流事业进入了大规模发展时期。深圳市率先把物流产业放在重要支柱产业的地位之后,全市性的物流规划已经开施。广东省已将发展物流产业作为经济领域四大主攻方向之一;上海市规划要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与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天津市制定的《天津市现代物流发展纲要》,争取成为中国及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物流及信息枢纽等等。人们对现代区域物流的重要地位和其功能价值都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刻认识。全国各地区都纷纷增加对区域物流发展的投入,并将其视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新的增长点。

2.我国区域物流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我国目前区域物流体系的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投资物资发展存在盲目性二是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三是物流体系功能不全,布局不合理。四是物流技术中的科技含量低,现代化程度不高。缺少现代化物流体系的支撑。

三、现代区域物流规划分析

1.区域物流规划的目的

要做好区域物流规划,首先应该明确规划的目的并结合地区经济的发展特点和资源条件进行准确的定位。根据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制定物流规划的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将现代物流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带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2)优化企业的物流系统,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和物流运作效率;(3)增强本地区在商品流通领域的竞争优势,提高商品流通效率,降低流通费用;(4)利用本地区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建设成为区域性的物流枢纽。

2.我国现代区域物流规划建议

第一,明确区域物流发展的目标定位。一个地区在进行区域物流发展规划时,一定要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进行准确定位。在分析自己优劣势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发展目标。避免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确的盲目性规划,减少由此造成地资金和资源的浪费;第二,改革区域物流体系的管理体制,加强政府统一规划的职能。政府部门应该站在统一指挥、相互协调的高度上,制定区域物流的发展计划,统一规划发展方案。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分割,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推进区域物流一体化进程;第三,逐步扩大物流体系功能。要通过区域物流中心的规划和建设,形成高效的、有规模效应的、能实现联合运输的和经济的区域物流支撑体系。第四,加强现代区域物流的信息化建设,要构筑现代区域物流的信息交换平台,增强物流市场的信息透明性。要在区域物流体系中综合运用信息系统、控制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移动通讯等高科技现代化的物流技术。

参考文献:

[1]聂小平:区域物流规划的经济学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7年26期

[2]曾文琦:区域物流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3]高海晨:区域性物流规划的探讨与思考[J].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4]平海:谈谈区域物流发展及规划[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年05期

[5]邓小兵:产业经济发展与区域间物流需求相关分析 [J].经济物流,2006年12期

[6]牟惟仲: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兼论走中国自己的物流之路[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年12期

区域经济规划范文第7篇

>> 重大建设项目区域经济评价 “区域性OTC”建设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研究 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机理分析与效率评价 浅谈高速公路经济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基于AHP法的区域经济影响定量评价 浅谈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对建设项目职业健康管理的影响 临空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 高速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 高速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城镇化建设对区域经济的积极影响 浅析农村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山西省新兴大学园区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宁波港无水港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 浅析农村公路建设对农村区域经济的影响 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规律及效益分析 浅谈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的研究 试论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发改委交通运输司.国家《中长期铁路规划网》简介[EB/OL] /ztzl/2005-09/16/contentes 64413.htm.2005-09-16.

[3] Kiyoshi Kobayashi. Makoyo Okumura. The Growth of City Systems with High Speed Railway Systems[J].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1997

[4] Fernand Martin. Justifying a High-speed Rail Project: Social Value Vs[J]. Regional Growth 2000

[5] David Ellis.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portation and the Economy[R]. Beijing Jiao Tong University 2010.

[6]平野卫 修建京沪高速铁路的意义[J] 中国铁路 2003

[7]吕韬等 中国城市群区域城际轨道交通布局模式[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8]王轩等 石太高速铁路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C] 京津城际铁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会议论文集 2010

[9]前瞻网 2013-2017年中国高铁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M] 2013

[10]杨明华,洪卫.论交通经济带的一些基本问题[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年4期

[11]颜鹏飞,邵秋芬 经济增长极理论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年3月

[12]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

[13]国发二号文件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2年

区域经济规划范文第8篇

[摘要] 本文阐述了区域经济管理的内涵,分析了我国“长三角”区域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美国以都市区为核心的区域经济管理模式、先进理念及借鉴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探讨了“长三角”区域经济管理创新的方向。

[关键词] 长三角 区域经济 管理创新

一、区域经济管理及“长三角”区域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区域经济管理是国民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连接起来的中观经济管理活动,是对宏观经济管理一种补充和衔接,也是对其政策与措施的贯彻和落实。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是我国区域经济管理的目标。完善的区域经济管理将更充分地发挥区域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效率,实现市场的经济职能。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政策如财政货币政策、对外贸易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等都要通过区域经济管理去实现。因此,要挖掘本地区的资本、产业、技术和劳动力优势,地方政府必须根据地区经济的特征革新区域经济管理,使之更能有效的为国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服务。而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急需解决。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产业同构、差距不断拉大、显失公平、环境生态每况愈下,毫无疑问都与我国的区域经济管理直接相关。这里作者从管理科学的组织、计划(规划)、控制、领导等基本职能出发来分析长三角”区域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行政区划分割,区域管理政出多门

由此导致各城市各自为政,区域一体化进程滞缓,统一的市场体系被行政区划割裂,总体上商品市场的壁垒已经逐步弱化,但劳动力、资金、技术、产权等要素市场的壁垒还未完全消除;区域纵向合作启动,横向合作网络尚未构筑,以上海为例,各主要城市明确与上海进行合作,而与其他城市之间则缺乏必要的横向联系,上海和江浙在长三角都市区发展策略上有严重分歧;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港口大战、区域性的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工程如太湖流域治理工程进程缓慢。

2.缺乏行之有效的区际经济组织机构与层级结构

“长三角”区域发展不断出现新问题,问题的症结就在于组织机构的欠缺,表现在:第一,没有综合的专司其职的区域管理机构。区域政策与规划是政府的工具,无论是其形成,还是贯彻与评估,都需要一定的机构来负责。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这类机构不论如何设置,都是立法的产物。而且,必须有专门的职能部门对区域政策与规划负责。中国有许多部门(中央政府部门)涉及对地方的管理,但几乎无一部门具有立法意义上的区域政策与规划资源。其次,没有区域经济管理的标准经济区划与层级结构。英国只有区区25.86万平方公里,却划分成12个标准区、37个二级区域和65个三级区域,中国如此广袤的国土只划分为寥寥几个区域,而且有名无实,没有严格的层级,是不可能实施真正的区域经济有效管理的。

3.区域管理控制不力

区域政策工具残缺不全,控制区际经济发展的能力差。区际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有规范与全面的区域政策工具,控制工具是区域经济管理的核心。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纠正偏差的工具,来确保其发展沿着规划的方向发展,区域问题就会不断加深,乃至误入发展歧途。同时,区域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与评估机制。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尚且不明确谁来监督,监督也就无从谈起。没有监督的权利其效率肯定会大打折扣,当然腐败也是在所难免。

4.区域经济管理领导缺位

由于区域组织机构在区域管理过程中一定程度的缺失,真正执行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领导职能就只能缺位。地方政府协调区际经济的责任没有明确,更没有受到任何有效的激励。因而地方政府人为设计区域经济壁垒,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事屡见不鲜。另外,在现有的政绩考核驱使下,有更多理由认为,我国缺乏有力的区域领导来协调区际利益关系。必须承认没有区际领导的区域协调发展是不可能的。

二、区域经济管理创新的国际经验借鉴

各国区域经济管理的经验,特别是大国的区域经济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这里以美国为例,美国作为一个大国,它的区域经济组织中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这与我国长江三角洲相似。它的区域管理与城市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区域经济管理就是城市经济管理。他们形成的一些管理模式很有区域经济管理价值,值得借鉴。从表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关于区域经济组织的新理念。

表 美国大都市区管制模式与管制措施及借鉴

资料来源: 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三、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管理创新的路径

1.加强区域经济发展绩效审计,强化区域经济监管

过去区域经济发展绩效差强人意,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区域经济监管不到位。长江三角洲区域可以率先实施区域经济发展绩效审计,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绩效审计的客体是一定区域(特别是跨政区)的工程项目及区域经济政策实施等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查。区域经济发展绩效审计的目的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环保性进行审查和评价,以揭示区域经济在建设、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区域经济发展绩效审计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这与审计的本质是一致的,即通过审计监督,促进区域经济管理部门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社会公平发展。

2.构建以功能区域为基本单元的差异化干部政绩考核制度

在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下,由于每个行政区域就是一个政治经济实体,集利益主体、经济主体和管理主体于一身,发展地方经济的责任迫使地方政府会以谋求和保护地方利益作为其任期内的主攻目标。而现行的干部政绩考核标准又过分强调与其行政辖区的经济发展成就直接挂钩,并多以本行政区GDP增长率、税收增长率、出口额、吸引外资多寡等指标进行简单量化和比较排序,进一步强化了地方政府的攀比心理,导致地方政府行为短期化和企业化倾向日趋明显,为追求局部区域利益。

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必须重新设计一种科学、规范、可量化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总体思路是要构建以功能区域为基本单元的差异化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即对不同的功能区域,要运用不同的考核指标体系来评价干部的政绩,且各指标的权重也应因区域的功能定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如经济开发区,主要承担为全国或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功能,因而应重点考核其生态建设和保护方面的指标,如绿色植被覆盖率、森林消长率、水土流失面积指数、土壤环境质量指数、水质质量指数、空气质量指数、生物多样性变化指数、人口迁出率等。

3.变传统的行政区行政为现代的区域公共管理

由于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法治建设进程的滞后,加之尚未顺利实施行政性分权的配套改革,我国市场化改革的直接后果是催生了诸多新型的社会公共问题,比如地方政府的GDP崇拜和政绩主义、地方政府间的恶性竞争、地方保护主义、地区发展的马太效应等。我国市场化进程中催生的这些问题,不仅突破了传统行政区划的刚性束缚,扩散和蔓延到由多个地区组成的某一经济区域,而且还超越了计划体制下那种由上至下的政府治理能力域限,衍生为区域性公共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行政区行政的僵化法则已经力不从心,迫切呼唤区域公共管理这种治理新机制的诞生。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环境与今天已经面目全非,必须代之以现代的区域公共管理来管治区际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才能富有效率。

参考文献:

[1]沈山:美国的都市区管制模式及其对长三角区域管制的借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