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力市场趋势

劳动力市场趋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劳动力市场趋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劳动力市场趋势范文第1篇

基于对家居建材行业研究的习惯,笔者(崔学良)每一年都会对家居建材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盘点,对未来的一年进行展望。2016年底,笔者曾经对2017年家居建材行业的发展做过趋势的研判(具体信息可以百度)。

1、 市场格局重新定位,行业洗牌将成为常态

2、 刚需成为市场的主流消费

3、 装修行业的发展将倒逼家居建材行业的商业模式

4、 家居建材行业的资本融资整合即将来临

5、 整体家居发展趋稳,消费需求越发理性

6、 以服务为导向的价值链将重构家居建材行业

7、 电商消费将趋于理性

8、 个性化需求越发明显

9、 经销商精细化运营管理将成为趋势

10、 促销活动更加趋于理性化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最重要的尺度,经过2017年一年的市场检验,笔者对于行业发展的判断,几乎都成为行业发展的事实。通过对过于一年的总结,以及对宏观经济的研究、市场趋势的判断、消费行为的分析、行业企业的调研,笔者对2018年,家居建材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如下的判断,以此作为对家居建材行业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性参考。

1、 2018年行业领军企业强势崛起,市场将被进一步细分

从对2017年的观察不难发现,过去的一年,有众多的家居建材企业上市,欧派、金牌、等企业都登上资本市场,一方面说明家居建材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已经积累了一大批具有实力的企业,同时,也表明市场对家居建材行业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强势崛起的企业,在进行了行业洗牌的同时,也增强了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 2018年装修流程将被重新格局为:硬装、安装、软装

传统的家装流程将被重新定义,在过去的装修流程中,装修被区隔为:硬装、软装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与装修的流程是完全吻合的,随着家居建材企业的服务能力的提升,安装已经成为装修流程节点中的必备过程。通过安装,可以让家居建材企业有效的切入到装修的流程中,也避免了被装修公司架空的尴尬。同时也确保了家居建材企业在装修者心中的话语权。为行业为来的发展留有空间。这是2018年甚至未来的趋势,也是行业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保证市场位置的关键战略。

3、 2018年定制类家居一路高歌,生产优势、服务价值将成为制胜关键

定制行业的发展有目共睹,这一方面细分了装修行业的市场,一方面也加强了家居建材行业在装修产业链分配中的地位。对于定制类家居的迅猛发展,最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定制类企业柔性生产能力的提升,让个性需求可以通过规模化生产得以满足;二是个性消费的崛起,让定制类设计师有了更多参与消费者的决策过程,从而扩大了消费者市场,让定制类家居抢占了传统装修行业的市场。在未来,定制类家居也一定在很大层面上,得益于此核心优势的形成。

4、 2018年行业人才越发稀缺,人工成本将倍增

受互联网经济与新兴经济崛起的影响,家居建材行业的从业者呈现递减趋势,新生代对家居建材行业的关注度越发降低。行业人才将出现低谷,在未来行业的优秀人才将出现大规模的缺口,这为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同时,一般劳动力也将出现短缺,从国家的平衡经济发展的战略来看,未来人口的规划将出现重组,劳动力市场将出现短缺,这为家居建材行业的用工将带来很大的影响。产业工人的培育和培养将成为未来,家居建材行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5、 2018年互联网家装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互联网家装市场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其固有的消费细分市场,个性消费和慵懒消费为这一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机会,高端消费者通过设计师的引导成为新的发展动力,套餐式消费让慵懒型消费者找到了自我满足的价值点,他们不需要太多的选择就可以完成装修的过程,这对于互联网家装企业来说,将是一个必须争夺的市场。

6、 2018年细分行业市场的品牌进一步加强

最近几年,随着全屋定制的发展,越来越的企业进入到了这个市场,但是从整体的发展结果来看,经济效益和市场效益并没有最初期望的那么高。在个性消费的驱动下,同时,在细分市场的崛起,都为细分行业市场的品牌崛起提供了空间。从家居建材行业的大的领域来看,瓷砖、地板、卫浴、吊顶、壁纸、涂料等行业都出现了细分市场的第一品牌梯队。这些品牌群的出现,为消费者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选择提供了空间。

7、 2018年品牌将被重新定位,个性将成为主流的品牌调性

从家居建材行业发展的历程来看,除了个别新兴品牌,绝大多数的品牌已经度过了品牌的第一发展阶段。传统的品牌传播模式、品牌定位都很难适应新时期的需要,80后、90后的新兴消费者对传统的装修过程有了自我定义,而传统的品牌传播方式,已经无法吸引这些人群的注意力。而对于传统的品牌而言,必须去高度关注这些新兴消费者的品牌关注特点,去分析他们的消费行为,这才能够得到他们的关注和认可。这就需要传统的家居建材企业,重新检点现有的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品牌个性的模式,是否适应这个日渐日新的市场。

8、 2018年家居建材行业的价格将进一步被拉升

在国家宏观战略的驱动下,材料成本、环保成本、物流成本、人工成本都被进一步的激发,成本提升已经成为不可逆的事实,在这样的情况下,家居建材行业必须去合理消化,正确引导,这一趋势给行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也需要,从多维度、多角度进行行业的重新定位,去分摊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行业企业必须通过产品的提升、服务的增值、品牌的溢价去实现行业的全面价值提升。

9、 2018年房地产行业倒逼家居建材行业进入精装修时代

多年来,一直被提及的精装修时代,将在2018年被进一步放大和激活,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成熟,房地产市场进入了一个冷静期,房地产行业也逐渐成为低关注度的行业,同时随着房地产企业的整合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具备了精装修的施工能力。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开发商开始进行精装修,这为家居建材行业的企业带来了一个新的市场的同时,也对家居建材企业的项目销售、项目管理、风险防控、资金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劳动力市场趋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竞争力;创新能力

一、引言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独特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所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应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依靠其内部的联系网络,产业集群有力的推动了当地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很多国家的地方政府就是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从而提高了本地区的区域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而产业集群也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可以说,产业集群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二、创新是产业集群形成和成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在自主创新能力上,注重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成长的推动,积极提高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使各个要素对各产业的产出具有乘数效应,同时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知识将以独立的力量显著地推动着产业的增长、提高和扩张,是区域产业集群决定性推动力。科技创新永远是区域产业集群获取动力和力量的源泉,是区域致胜的利器。在一定条件下区域的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比科技创新能力显得还重要一些。从创新学的角度看,相关企业集聚可以促进专业知识的传播和创新成果的扩散。按照属性,知识可以分为编码化知识和隐含经验类知识。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编码化知识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速度加快,可获得性提高。然而,隐含经验类知识传递需要面对面的交流,因而可以被看作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兰沃尔(Lundvall)和白瑞斯(Barras)看来,大多数具有经济用途的知识都具有隐性的特征,然而这类知识仅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才能获得。这无疑加强了空间接近性重要意义。杰夫(Jaffe)以足够的证据表明,知识溢出最可能在地理上相互靠近的区域内发生,而不是跨越区域自由流动。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交流,能激发新思想、新方法的产生和应用,促进学科交叉和产业融合,使新产业和新产品不断涌现。

创新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推动力量,创新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改变产业生产方式,在短期内改变产业布局,形成产业集群。如果核心产业出现根本性创新,并且创新与区域因素结合,出现产业集群的概率会大大增加。产业集群一旦形成,会诱发大量的渐进式的技术创新,促进该地区迅速发展,经济发展反过来也会刺激创新。从而进入良性循环,形成高效的区域创新系统,进而形成产业集群。

区域产业集群在形成后,也要积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集群由低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产业集群有两种差异明显的发展道路,即“高架道路(highroad)”(创新型集群)和“下层道路(lowroad)”(低成本型集群)。“高架道路”是指欧洲成功产业群的发展道路,即产业群具有创新、{质量、功能柔性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等为特征。“下层道路”则以低价格、廉价材料、大量劳动力柔性和较低的劳动力价格为基础。东部产业群大多数只是具有低价格优势,产品质量较低,无法进入高价值市场,也即具有明显的“下层道路”或“高架道路”与“下层道路”混合型的特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更低工资的国家和地区进入了全球市场;另一方面,世界市场朝着较{质量、较快反映、较少批量的方向发展,对于东部产业集群的企业来说,也就是要以较低的价格生产出符合世界标准的产品。东部产业集群企业的价格比较优势不断削弱。因此,各级政府要通过对技术教育的支持、研究开发税收优惠政策以及资助龙头制造商的创新活动来提高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以推动东部产业集群从低成本型向创新型攀升。

三、产业集群对区域竞争力影响机制分析

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发展的实践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的获得来源于产业在其内部集聚过程中的所获得的优势。以柔性专业化为特征的大量中小企业集聚群体,它们彼此之间通过分工与合作而结成稠密的区域网络组织,共同面对快速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和技术条件,这些专业化的产业集聚体内部的生产率不断提高,创新活动不断涌现,从而会呈现很强的区域竞争力。同时,世界各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表明,产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组成该产业的企业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形成集群的产业内企业的竞争优势对整个产业竟争力的影响更大。而产业集群由于是一大批产业相关的、生产差别性较小的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聚集,因而它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提供了温床和土壤。良好的外部环境、地理集中性及完善的地方配套体系,不仅有利于现有企业的增长和扩展、增强这些企业的竞争优势,使它们根植于本地,同时也使产业集群在吸引新企业进入方面具有比较强的竞争优势。对于那些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在产业集群所形成的激烈竞争中会逐渐被淘汰。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内长期形成的完整的产业体系及产业集群本身所具有的竞争优势,也会对一个区域的产业竞争优势产生直接积极的影响。

区域促进创新实现的机制是竞争与合作。竞争为创新提供压力和动力,协作为创新提供有效的实现形式。而产业集群通常会为区域内企业提供竞争与合作的双重机会,因而也就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了一种创新的可能与平台。由于产业集群是一大批相关的企业聚集在某个特定的区域内,这样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很多相同或相关的企业,它们生产的产品差别性较小,对产品的价格缺乏控制,同时集群内分工的深化降低了单个企业的技术复杂性,企业能够灵活地从一个技术转到另一个技术,因而也降低了市场的进入壁垒,以上这些因素会使集群内的企业共处于一种竞争的局面,这种竞争能够提高企业的危机意识,激发企业的创新热情,迫使企业不断革新技术、研制新产品、改进服务,从而促使了集群内企业的不断创新。同时,大量辅助产业和机构的存在,不仅有利于信息和知识的迅速传播,而且还可以加快企业学习和创新的进程,降低企业的生产和运输成本等。

产业集群在促进企业竞争的同时,往往也促进了集群内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随着产业集群不断的发展,产业集群必然会从区域生产的专业化阶段进入到更高的地区生产系统化和区域系统化阶段。在更高的阶段里,集群内的企业除了水平方向的竞争外,更多地会注意到集群整体的垂直合作发展,加强彼此之间的共存与协作。此外,集群由于地缘的接近性会促使企业相互间更加了解,更容易根据各自的优劣条件实行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分工与合作。这种分工协作既包括同一个产业链条上横向的分工协作,也包括纵向的协作。企业与企业间的这种专业化合作,不仅给创新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实现形式,而且会大幅度降低成本,进一步增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促使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展开竞争,给企业发展带来了进一步创新的压力和动力。同时,产业集群所形成的特有的环境也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扩散,这也为集群内企业的竞争与协作提供了一个基础平台。

竞争使企业内部的分工更加专业化,合作使企业间形成的产业链更加紧密。集群内企业间的这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互动关联所形成的竞争压力和潜在压力不仅仅有利于构成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动力,而且由此带来一系列的产品创新在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也会促进产业升级的加快,使得区域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提升产业竞争力,并最终通过影响机制对区域竞争力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因分析

相对于其他的生产组织形式,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过程本身就有以自我选择和调节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产业集群具有了一些独特的天然优势,这些优势产业集群其他的优势特征基础上进行固化并共同作用,能够为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优质环境,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优势。

(一)降低交易成本

产业集群的区域性发展特征使得它能够减少区域内企业的环境不确定性,使得企业的经济活动牢牢根植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网络中,从而进一步促进共同的发展观念和文化的形成,这一过程无形中增加了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尤其是技术和信息的交流,通过市场交易降低了集群内企业的信息搜寻成本。

(二)扩散外部性效应

1.市场规模扩大的外部性

在产业集群内同行业的企业利用其地理上的邻近性,通过多种合作方式进行相关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等活动,如联合批量进购原材料等做法,节约了大量的成本,并增加了生产资料投入和中间投入的收益率。同时,随着市场容量的扩大和生产产品数量的增长,相邻近的企业可以建立共同的销售平台,吸引更多的客户进行产品的批发和购买业务,这些降低了厂商的运输、库存等方面的成本,增强了集群企业的竞争力。

2.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外部性

首先随着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大,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来到区域性的市场,集群企业在进行劳动力雇佣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同时还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劳动者数量的调整,以节约工人的工资和劳动保障等相关方面的成本。另一方面,劳动力的大量涌入,使得劳动力的流动性加强,使得劳动者的自身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同时劳动者所携带的信息和思想观念等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进行传播和交流。

3.信息交流和技术扩散的外部性

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了马歇尔所谓的“新鲜的产业空气”,集群内企业不仅可以方便地了解到上下游企业的信息,而且还可以根据周围企业的发展和相互的信息交流,进行市场趋势的准确判断,以便能够尽早抓住机会。

(三)产业集群促进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因

1.微观层面的竞争压力和动力促进技术创新产业集群企业在微观层面存在着相互的竞争压力: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聚集在相邻的地域,难免会产生产品的价格、质量等方面的比较。企业为了能够吸引消费者的购买,必须时刻进行产品的创新,同时也促使员工不断进行自身的学习提高。集群中的中介机构和培训机构等方面也随着要求的提高同步前进,这些整体的竞争联系关系促进了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2.区域环境促进技术创新系统的形成产业集群内垂直价值链上互相联系的企业、水平结构上相互竞争的企业还有相关的中介、教育和科研机构等在地理上的集中,有利于技术和知识的高度积累,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由于交流沟通的便利性,使得集群内的企业能够通过这些联系渠道构成网络关系,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区域创新系统,提高了技术创新的传播效率。

3.创新风险的降低促进集群创新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和外部效应能够使得企业更加准确的抓住创新的方向和所需元素,同时集群内外的联动关系使得生产相关的服务业、供应商和合作方等都能够参与到技术创新的全过程中,这种模式克服了以往的简单线性创新模式的不足,构成一种网络化的创新平台。多方的参与,降低了创新活动所面临的风险,在降低了创新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创新生产活动的产出率。

4.创新人才库对区域创新形成支撑谈到技术创新,不能不提到创新人才的作用。通常来说,能够形成产业集群的经济区域,通常也是具有相同或者相似文化经济背景的区域,例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这些隐性的文化背景、共同价值观等构成的积极氛围往往使得产业集群内的行为主体产生较多的非正式关系,从而使进行技术创新所需的潜在技术知识等得到有效的扩散。而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人才聚集,又会更进一步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区域中,这样的相互吸引和促进良性循环过程,为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五、结论

产业集群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创新,而且形成了新的创新模式――集群式创新。因而产业集群能加速技术进步,不断为经济增长提供原动力。集群内企业之间地缘接近,联系紧密,互通有无,技术扩散的速度非常快。技术的迅速扩散,使得每一个企业都能及时更新设备、采用新工艺,调整要素投入组合,能够普遍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产出量,从而增加地区的经济总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陈玉川,赵喜仓.区域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中的双层互动[J].统计与决策,2008(6):122124

[2]吴迪.基于俄罗斯国家创新战略与我国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5):100103

[3]杨志江.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辨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1(9):2224

[4]薛强,赵静.基于产业生态学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路径分析――以32家新升级国家高新区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4(3):6771

劳动力市场趋势范文第3篇

推介在“双选会”上起着重要作用。自90年代初开始实行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以来,与计划分配相比,毕业生就业的自主权得到了尊重,同时也保证了单位的用人自主权。高校毕业生可以有针对性选择较合适自己的岗位,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岗位的需要选择自己需要的人才。不管对大学毕业生本人还是用人单位,都得到了双赢的效果。在双向选择过程中,“推荐”从开始起就扮演着重要角色,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双向选择的效果。高校如果不能针对性地做好推介活动,就会出现“用人单位找不到所需的人才,毕业生选不到自己想要的岗位”,双选活动就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推介活动为高校毕业生第一次走上工作岗位提供了有利的机会,也为今后毕业生就业奠定基础。因此,推介活动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搞好高校毕业生推介活动势在必行。

通过对桂林理工大学、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等十几所广西本科、专科学校的调查,了解到许多高校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做了大量的工作,每年都邀请许多用人单位到学校举办双选会,开展推介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了更好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论文根据调查的情况从公关的角度来分析高校毕业生推介活动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的办法。

1高校毕业生推介活动存在的公关问题

高校在毕业生推介活动方面存在的公关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1推介活动的人员参与面窄

许多高校根据毕业班学生的需要,专门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为学生找工作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就业教育主要针对毕业班学生进行,由开设课程的老师和毕业班的辅导员负责。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的老师和辅导员一般都不是学生所修专业的老师,因此,未能很好地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来进行,从而使部分毕业生在就业上比较盲目,不能够了解就业上存在的一些比较细微的专业问题。参与推介活动的教职员工非常有限,除了校、院(系)主管领导、学工处、就业指导老师、辅导员,其他人员参与的不多。学校应动员所有的员工参与推介活动,尤其是专业教师。

1.2对市场的人才需求了解不够深入,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未能较好地跟上社会需要

由于高校对市场的人才需求了解不够深入、具体,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未能较好地跟上社会的需要。一些专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上未能跟上实际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学校必须加强对市场的人才需求的了解,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紧跟时代的步伐发展。

1.3毕业生的应聘准备不够充分

高校毕业生在双选会上、在应聘时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同学准备不充分,甚至不能流利地回答自己有什么特长之类的问题;有的同学不清楚自己的价值,在回答诸如转正后期望的待遇是多少时不知所措;有的同学未仔细阅读招聘方招聘的专业取向,投递资料时比较盲目;有的同学根本就没研究过招聘方的相关资料,提问不得要领。在礼仪、服装上不讲究、随随便便。在双选会上有的毕业生只盯着大单位、大企业。据大部分毕业生反映,认为只有去大企业才会有发展空间、才会有前途,才不会埋没人才,自己的能力才会发挥得更好。没有很好利用有限资源,对小企业不屑一看,其实,在中小企业发展空间更大、还比较优越,更能体现出自己能力所发挥的最大限度,不管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有他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只盯着发达城市,而忽略了西部兴起正浓的企业。毕业生认为只有发达城市才会有前途,有出息。有些毕业生专业知识不扎实,动手操作能力较低,应聘时缺乏自信。

2运用公关手段,搞好桂林航专毕业生推介活动

针对以上毕业生推介活动存在的公关问题,有以下几点解决的办法:

2.1 加强就业组织领导,加大就业奖惩力度,推动全员推介活动的开展

高校应明确校长为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学工处处长和院(系)书记为主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部门第一责任人,充实加强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充实加强学工处的工作人员。为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必需的经费,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考核学校党政主要领导,考核招生就业处和考核系的重要指标,切实做到校长书记亲自抓、学工处处长主要抓、系主任分头抓、全校上下一起抓。实行“三个不得”:一是全校毕业生就业率达不到考核指标的,学校校长书记当年考核不得评为优秀,其他党政班子成员不能评为各类先进个人;二是院(系)部毕业生就业率达不到考核指标的,院(系)部领导当年不得考核为优秀,院(系)部不得评为当年任何先进集体;三是毕业班的毕业生就业率达不到所在院(系)部平均考核指标的,毕业班的班主任当年不得考核为优秀。

修订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奖惩办法,加强学校对招生就业处、院(系)部的考核奖惩,建立个人激励机制,动员全校教职工(尤其是专业老师)积极参与毕业生就业推荐和落实工作,做到全员关心支持和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

2.2 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教改,培养人才

高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要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实行“就业两挂钩”:一是实行就业与招生指标挂钩,凡是当年就业率达不到30%的专业,原则上当年本专业停止招生;凡是当年就业率超过30%而不够60%的专业,原则上减少招生指标;凡是连续三年就业率都未超过40%的专业停办;二是实行就业与申报新专业挂钩,凡是对人才需求调研情况不清楚的新专业一律不得申报,凡是没有学校招生就业处签署审核认可意见的新专业,一律不得申报,凡是学校招生就业处经论证提出前景不太好的专业一律不得申报。

高校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来进行教学改革。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要求各专业要进一步充实健全有关行业、用人单位和相关专家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和专家的意见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增加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实践教学内容,不断完善教学计划,为培养更多适销对路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鼓励和组织毕业生考取相应专业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多一个证书多一条路”,为毕业生进入社会、竞争就业岗位多办实事;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毕业生取得“双证”、竞争就业岗位提供重要的保证;四是针对社会需求逐步充实建立一支更富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的“双师型”兼职师资队伍,加强毕业生的技能培训和实践能力培养;五是根据社会需求大力配套开展包含毕业生就业指导在内的人文艺术教育,培养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增强毕业生的创效意识,提高毕业生的创业技能,奠定毕业生的创造基础,强化毕业生的适应能力,为更多的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提供更多的帮助。

2.3 毕业生要做好应聘的充分准备

高校毕业生一方面要充分了解人才市场趋势,随行就市,找准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做好应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3.1要注意把握就业行情,准确定位

所谓“就业行情”,就是社会需求的“行情”。高校毕业生要了解社会需求的“行情”,根据自己的专业和能力,分析自己所处的就业环境,找准自己的位置。毕业生应广泛搜集社会需求信息,信息越多,选择的范围就越大。毕业生择业时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要考虑自己的能力条件适合哪些单位,二要着重考虑用人单位的发展前景,而不应过于追求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这样,才能使自己确定一个符合个人实际的择业方向,进而通过“双向选择”落实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2.3.2 做好应聘前的各项准备

高校毕业生要在应聘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应聘中从容大方、得心应手,从而获得就业的机会。

首先,要塑造个人良好的外观形象。一切要从“头”开始,高校毕业生要选择一个符合自己学生身份和个人气质的发型,面试时头发要干净柔顺。毕业生着装要庄重、朴素、干净、整洁、得体,符合学生的身份。女生可以化点淡妆,但千万不要浓妆艳抹。大学生要提早训练面试时的站姿、坐态,在平时的生活中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使自己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样才能在应聘中赢得良好的第一印象。

其次,应掌握应聘的技巧。除了给考官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外,高校毕业生还应注重应聘时的礼貌、说话的技巧。毕业生如果忽视这方面的训练就会吃亏,应积极参加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还应阅读相关的书籍,并参加模拟招聘活动,锻炼自己的应答、反应能力,提高应聘技巧。

另外,良好的心态也是应聘成功的关键。如果毕业生对应聘缺乏信心,觉得自己缺乏经验,怀疑自己能否胜任所应聘的工作,往往会应聘失败。当然,良好的心态来自于平时的努力和训练,从大一开始,大学生就应认真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操作技能,增强自己的信心。临毕业找工作前,多参加学校、各院(系)举办的模拟招聘活动,积累应聘经验。如果没有提前参加训练,初次应聘难免会紧张。模拟训练对于调整心态十分有益,多次参加模拟训练,应聘时就能应付自如。择业受挫后不可灰心丧气,最重要的是及时调整择业期望值,找出差距,完善自己,重新定位,重新择业。

此外,要把握时机就业。大学生就业有很强的时效性,把握好时机对择业的成功很重要。一般来说,元旦前后至春节前后是大学生求职的最佳时段。这期间,就业信息多,招聘活动多,抓住这一时机落实工作单位是最明智的选择。当有几个单位同时可以选择而自己又拿不定主意时,应征求父母、老师的意见,抓住择业良机,避免因犹豫不决而导致与成功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