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信息化建设

课程信息化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课程信息化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程信息化建设范文第1篇

>> 《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改的探讨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化工环境保护概论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 案例教学法在《环境保护概论》中的应用 《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教学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原则 《环境保护概论》通识教育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科公共选修课《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讨 能源与环境保护 人类与环境保护 化学与环境保护 关于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城市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分析 公民环境权利与环境保护 环境工程与环境保护 水资源环境保护的研究 矿山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 水工建设与环境保护探析 建设发展与环境保护 市政建设与环境保护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涵括课程各章的全部数字化教学资源,课程功能模块包括“课程教学”、“数字教材”、“虚拟仿真”、“微课视频”、“在线测试”、“学习指导”、“交流互动”等,有力保障学生在课程信息平台上全面学习的性能要求。教学平台首页见图2。

本课程信息化教学平台利用当前先进成熟的网络软件技术即Apache+PHP+MYSQL,组建了流行的B/S三层软件体系结构:

用户界面层――主要提供用户的操作界面和响应用户的各种操作,用户通过客户端电脑的IE浏览器与系统在用户界面层进行交互。客户端网页采用HTML+CSS+JavaScript技术进行开发;

业务逻辑层――主要完成客户端的业务逻辑和服务器端的业务逻辑管理功能。在服务器端响应用户界面层的用户请求,执行任务并从数据层抓取数据,并将必要的数据传送给用户界面层。部署Apache Web服务器软件,采用开源且流行的PHP程序语言来进行业务处理,能够满足至少200学生同时在线学习的响应要求。

数据层――主要负责数据存储、数据检索、数据维护功能,它响应业务逻辑层的请求,访问数据。该层存储了本课程教学所涉及的各种数字资源。部署最流行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MySQL来管理系统的课程相关数据。

(2)创设手机微信订阅号教学平台

为方便学生学习,本课题组还开发了《环保概论》课程手机版微信订阅号,其主要功能包括:“各章节概览”、“群发预告”、“投票”、“在线测试”、“交流互动”、“环保术语自动回复”等,涵括本课程各章主要数字化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利用手机终端进行便捷学习的需要。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与持续改进

课题组教师开发《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并应用于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与测试等各个教学环节,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开展“以学生为中心”[4]的分层教学,提升本课程的教学效率。

1.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1)课前预习:教师本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平台网址、手机订阅号二维码,学生可通过登陆本课程教学平台网址、读取手机二维码进入订阅服务号,获取各章节相关教学资源进行预习。根据各章节教师布置的课前任务,学生可点击“课程教学”栏目了解各章节主要教学内容,还可点击“微课视频”等栏目学习重难点知识。由此,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课堂学习打好基础。

(2)课堂学习:教师导入新课并讲授课程知识,重点利用本课程“虚拟仿真”信息化教学资源,对教学难点问题进一步详细讲解;或者利用本课程制作的现场实训视频,加强学生的感性理解;或者利用本课程制作的小游戏,开展课堂教学互动。由于开展了有效的课前预习,部分班级还可尝试开展“翻转课堂”[5]的教学尝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课后复习与测试:学生可在课后再次进入本课程教学平台,巩固课程学习内容,在线测试并提交答卷;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点击友情链接的常用环保网址,了解学习更多环保资讯,提升学生的环保素养;对于疑难问题,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留言,老师将尽快答疑。

实践教学证明,通过本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以生为本,实现分层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度提升约35%,课堂活跃度提升约30%,章节测试学习成绩提升约12%(表1)。

2.教学反馈及持续改进

为实现本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持续改进与建设,课题组设计开放式调查问卷,在教学实践过程收集师生的评价反馈意见,教学反馈调查问卷反映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问题。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以下要点:①课程资源的信息化程度交互性(网络版、手机版);②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内容代表性;③课程仿真教学资源是否易懂易学;④课程信息化资源用户界面优化性能;⑤课程信息化建设持续改进建议。

在每轮开展课程教学结束后,课题组都将对相关教学的师生开展问卷调查。在分析反馈意见的基础上,课题组将系统总结存在问题,不断完善本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建设,使其更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以实现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持续改进。

四、结语

通过开展《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突出本校环保专业及“双师型”师资优势,通过自主研发和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发独具特色的专业教学资源仿真软件和课件,充分发挥教学信息资源化的优势,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大大提升了专业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2(1).

[2]毛丽娟.人本主义――构建网络教育的哲学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4(1).

[3]张其志.教育科学研究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课程信息化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医学院校;教育管理

随着我国科技技术的快速进步,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已经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全方位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如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达到提高教学管理效果、健全教育管理体系、改进教学工作方法等要求,是目前医学院校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难题。因此,医学院校应该全面分析现代医学教育的特点以及要求,建立与学校教学管理特色互相符合的信息化系统,促进医学院校教学质量得以有效提高,教学管理有所加强,对社会应用型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

一、医学院校教学管理中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教育信息化缺乏认识

据分析相关调查情况得知,最近几年,我国医学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以及建设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以及领导仅有着片面的认识,只对网络布线、机房、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建设工作给予重视,对建设软件设施有所忽略,出现明显的“轻视应用,重视技术”的倾向。另外,医学院校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相对单一的教学手段以及方法,没有合理运用与信息化教育互相符合的教学模式。

2.医学院校教学体制以及机制的影响

大多数医学院校在教学管理中没有重视信息化发展与建设的工作。虽然有少部分医学院校已经将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必要的内容,但是因为缺乏管理政策以及规章制度进行约束,或者尚未构件领导决策机构,没有建立针对性的政策协助以及支持信息化建设工作;又或者人员编制、机构设置不完善,导致医学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受到影响。

3.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相对缺乏

医学院校教学管理实施信息化建设时教师可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达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但是由于多数教师仅重视日常教学工作,对于在教学中引入信息化建设有所忽略。加上大部分医学院校没有重视教师信息素质培养的工作,导致教师只是了解简单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在教学管理中应用技术手段以及综合课程以及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弱。教师无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完善,无法达到现代教学的具体需求。

二、完善医学院校教学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对策

1.有机融合医学学科课程以及信息技术

通过分析医学院校学科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特征,以专业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置全面重组以及优化作为前提条件,完善有机融合各学科课程以及信息技术的工作,确保信息化学科课程教学得以实现。医学院校要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学科课程学习效果,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教学方法得以实现,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学习兴趣得以提高。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妥善安排,确保学生能够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另外,医学院校应该将信息化教育教学理论作为指导,根据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课程融合的方式以及程度,进行多媒体课程、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工作。若课程理论程度较高,可以综合虚拟仿真、动画模拟、网络图片等方式进行讲解;对于诊断学教学,因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可以通过视频课件模块制作的方式,进行信息化实践练习以及教学。

2.加大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的力度

医学课程具有教学环境场地多样化、课程门类多等基本特征,要求信息化教学具有较高的平台。因此,医学院校应该以目前网络平台作为基础,升级局域网,在教学场所内增加数字化影像教学设备,确保网络信息中心与教室互联互通得到实现的同时,满足临床病房、练习室、实验室、教室等特殊教学场所信息化教学的需求。对网络信息终端数量进行扩充,在所有学生宿舍以及教学场所延伸网络终端,相互连接国际互联网以及校园局域网,确保能够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下提高医学院校教学管理水平。

3.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

在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积极帮助、引导以及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校园网等进行比较运用、信息收集、网上搜寻等实践,对信息化建设背景下探究式学习技巧以及方法进行掌握,将问题作为引导对教学专题进行设置,确保书本知识范围得以有效扩大。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疑难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信息的手机,确保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能够建构知识,确保学习效果明显提高综上所述,医学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实施信息化建设具有复杂性、庞大性等基本特征,因此,医学院校不仅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关的操作方法使各项目标任务得以实现,同时还要进一步分析、研究医学院校实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完善对策,确保医学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信息化建设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波,郑玉云,菅静峰.绩效技术在医学院校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01(21):132-134.

[2]张建勋,郑超,朱琳.医学院校信息技术有效支持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2,02(17):368-372.

[3]张东升.医学院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探索[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05(33):78-80.

课程信息化建设范文第3篇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教技〔2012〕5号)精神,提升我省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将“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切实落实到课程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上,提高信息技术在我省中等职业学校的应用水平和助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我省于2014―2016连续三年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项目(简称“中职信息化建设项目”,含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和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工作,推动了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为总结和交流项目建设经验,推广建设成果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发挥辐射、示范、引领作用,10月13日上午,2016年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现场会在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综艺厅举行,全省各所承担2014年至2016年省中职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学校及未承担该项目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相关领导出席会议。本次会议由省教育厅高中与中职教育处副主任科员詹宗超主持。省教育厅高中与中职教育处调研员吴艳玲、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黎国喜、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主任罗俊、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信息化专家王强、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教研员陈建国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

此次议旨在总结和交流项目建设经验,推广建设成果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校长陈仕楷在大会上介绍了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他说,沙溪理工学校作为国家第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狠抓课堂教学质量,推出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作室课堂教学模式。他表示,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学校将一如既往继续努力。沙溪理工学校副校长冯子川作了题为《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作室课堂模式――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的推广使用》的发言,肇庆市农业学校副校长曹希培作了题为《立足课堂教学,扎实有效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发言,与大家分享了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试点项目建设及使用的相关经验。

在当天下午的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会议上,罗俊主任介绍了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情况,展示了相关成果。吴艳玲调研员总结了广东省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成绩,布置了下一阶段的任务。

回顾展望,中职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全省概况

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我省从2014年起开始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试点项目,旨在提高信息技术在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的应用水平,将“三通两平台”建设的成果真正落到教学实处,让信息化成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抓手。

“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和“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是我省中职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两大任务,为此,省财政投入专项资金资助这两个项目立项,以实现让学生在实训室借助信息化手段完成技能学习任务,教师借助学习平台开展教学,完成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辅导及实训学习成果的评价。所有项目建成后将通过“广东省中职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与全省中职学校师生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省顺应这一潮流,《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推进信息化平台体系建设”。要求将信息化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快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在专业课程中广泛使用计算机仿真教学、数字化实训、远程实时教育等技术。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基本建成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到2020年数字化资源覆盖所有专业。建立全省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推动建设面向全社会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加强职业院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学生学籍、资助和教师管理等信息系统,促进学校管理信息化和规范化。建立政府、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机构共享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平台,及时就业和人才培养信息。建立职业院校师生、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人员共享的网络学习平台、信息化考试平台,支持远程教育和自主学习。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善的省级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试点项目建设是广东省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的重要工作,据介绍,经过两年多的实施,我省的教育教学信息化试点建设项目取得显著成效。“三通两平台”建设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效提升了技能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尤其是实训教学模式在信息化的助力下不断改进和创新,屏幕上教师一对多的直观教学模式得以实现。另外,学生的差异化学习、自主学习、拓展学习有了新的平台与途径。数字化还使教学资源的集约利用、校内共享、区域共享、全省共享变成现实,有效缓解欠发达地区师资力量薄弱、实训设备不足的难题。这一做法及推广为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提升质量做出了很好的实践探索。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是学校改革发展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我省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试点建设提出两个引导性原则,一是引领性。要建设代表国家水平,引领产业发展方向,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标志性、共享型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和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二是实践性,要建设突出职教特色,对接岗位技术技能培养,支撑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核心课程,建设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实训室学习系统。在“引领性”与“实践性”的导向下,我省各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参与,进行项目申报,涌现出沙溪理工学校、肇庆市农业学校等一批信息化建设试点项目的先进学校。

沙溪理工学校作为项目建设学校之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作室课堂模式”,项目建设促进了学校教学信息化的全面应用和推广,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2014年7月,沙溪理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申报《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建设》项目,成为当年广东省第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建设立项项目,项目建设历经公开招标、校企共建、中期检查、运行使用、结题验收等环节,于2016年9月通过省教育厅验收。目前,系统使用效果良好。2015-2016年,工艺美术专业申报的《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建设》项目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申报的院 《一体化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建设》项目、会计专业申报的《移动教学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建设》项目再获批准立项。

沙溪理工这四个专业的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建设项目均以原有的实训室(工作室)为基础进行改造,建设和强化数字化课程学习功能,除配备学生学习用电脑、教学服务器或教师电脑、智能会议通教学投影设备、视频音频录播系统以及接入校园网外,重点是校企合作开发了各专业的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和教学资源包。其功能主要涵盖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视频录播与存储、虚拟仿真、课堂交流讨论、教师答疑、作业提交、在线测试、学习评价、校企连线等,师生可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进行使用。

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在工作室课堂中的使用,效果非常明显,以“《汽车维护与保养》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建设”项目为例,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在工作室课堂使用时,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用各自的账号登录学习系统,打开《汽车维护与保养》相应的教学资源包,查阅和观看本课程的教学设计、PPT课件、微课、教学视频等进行自主学习;其次在上课过程中,利用教学视频录播系统,将教师或企业师傅进行汽车维修时的示范操作实时高清转播到每个学生的电脑上,无死角观看,同时将教师的示范操作视频录制存储起来,供学生反复观看和学习,然后学生在小组实操时又可将自己的实操过程录下来作为作业提交给教师检查和评价;课后学生还可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或手机等终端设备进行在线学习,与同学、老师或企业师傅进行在线交流。

课程信息化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企业资源计划 ERP沙盘 

 

1现状分析 

 

高校的专业设置受到社会分工的直接影响。一般说来,高校的专业设置主要以满足社会已有专业分工为原则,使大学生一毕业就能很好地适应专业工作岗位。 

然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管理)专业的设置却有些特殊。中国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起步较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为了尽快与发达国家接轨,加快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在社会专业岗位并不清晰的情况下,中国高校纷纷开设信息管理专业。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信息管理专业从无到有,发展非常快,至今已遍布全国各大高校。信息管理专业的职业定位从建立至今始终处于探索状态,虽然国内外学者一直在研究探索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职业定位,但是大多没有系统化地从信息管理专业社会职业定位的角度来反思学生的知识构成与专业技能,使得教学体系的改革始终与学生就业脱离,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培养与将来就业的直接接轨。 

从理念上说,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管理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的专业,所学的课程一般包括管理学相关课程、计算机相关课程和信息管理相关课程等。学生的就业方向可以是管理、计算机和信息管理,侧重在信息管理。 

但从实际就业情况来看,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聘工作岗位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管理技能不如管理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技能学生不如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市场上提供的信息管理岗位需求比较少,且多数是要求从事电子化办公秘书工作,没有多少专业技能可言,这样的岗位各专业的本科生都可以胜任。由此反映出现行的信息管理专业在职场上没有体现其特有的、有别于其他专业的自身职业素质和技能,这是影响信息管理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2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职业定位分析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做了明确规定: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能力,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来检索具体的社会岗位需求,发现国家企事业单位或部门在招聘的时候很少提供信息管理专业岗位需求,即使提到也是等同于计算机相关专业要求。 

国家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高速发展轨道,信息化战略地位、信息化推进组织体系、 信息化政策规划体系、信息化基础设施等已初步建立。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衡量企事业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信息化建设期,毫无疑问,社会需要信息化建设人才。 

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例,其信息化人才需求包括技术领域、制造领域、管理领域等方面信息化建设人才,同时需要计算机硬件系统购置与维护、软件系统开发与维护、网络环境维护、信息化建设规划等方面人才。 

技术领域信息化建设主要要求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制造领域信息化建设主要要求计算机辅助制造专业或自动化专业;管理领域信息化建设一般要求计算机及相关专业。 

很明显,信息管理专业岗位应该在管理领域(覆盖政府机关、工商企事业单位等各行业管理领域)信息化建设,重点要放在信息化建设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信息系统软件引进、实施与维护上。 

课程信息化建设范文第5篇

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建设数字校园,全面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学校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数字化的教学环境、数字化的科研环境、数字化的管理环境、数字化的服务环境,最终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通过对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状况的分析,结合当前高校信息化发展趋势,从长远发展角度来考虑,学校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目标定位为:利用技术创新手段,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提高办学效益和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促进科学决策;在技术实现上,建成学校的三大基础平台,搭建资源高度共享的业务及应用平台,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构筑数字化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环境,从各个层面全面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学校信息化建设坚持党政决策指挥和师生集成服务两个基本点,将信息化工作分为:宣传文化、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教工管理、社会服务、财务资产管理、后勤安全保障和信息化支撑等八个业务领域(图1),几乎覆盖了学校所有的业务应用需求;每个业务领域按规划逐步建设完善相应的信息资源库,并通过学校数据中心初步实现各业务领域信息资源数据共享。经过近5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先后获得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NERC:NationalE-learningResourceCenter)分中心、国家级教育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和北京市属高等学校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单位等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此外2012年学校还作为骨干校参与了教育部《高等学校管理信息行业标准》的制订(JY/T1006-2012),是全国参与该标准制订的众多高校中为数不多的三所高职院校之一。

二、以信息化助教促学,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改进教学手段、拓展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全面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以开发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为抓手,带动专业建设全面发展

学校建立了包括理实一体教材、网络课程、实训仿真软件、专业媒体素材库、资料目录索引库、文献资料库在内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为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教与学互动、教学资源展示、教学管理和沟通传播的数字化教学环境,推动学校信息化人才培养环境与培养模式的建立。为改进教学模式,克服教学时空限制,方便学生学习,提升教学效果,学校重点加强了网络课程建设。分别从经费上资助、从管理上纳入教师聘期考核,以调动教师建设网络课程积极性。同时,规定各级精品课程只能从网络课程产生,以网络课程建设为抓手,打磨更高水平的精品课程。目前网络课程已基本覆盖全校所有的专业课程。学校从400门网络课程中评选出校级精品课程96门,并遴选15门课程推荐申报国家级、市级精品课程,其中获批市级精品课程1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课程网站注册人数3万余人,访问量已突破200万人次。网络课程建设同时带动了精品教材建设,获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4部,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11部,形成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级优秀团队11个。

(二)以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为先导,提高教学资源的信息化质量和水平

学校把教学资源库建设作为教育观念转变和教学方式改革的基本动力,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自主型学习。学校的资源库建设从顶层设计开始,形成满足教师、学习者、企业等三方用户需求的结构框架,并划分三级教学资源,分别是:专业级教学资源、课程级教学资源和素材级教学资源。①专业资源库包括专业介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顶岗实习、教学条件配置和整体专业资源等。②课程资源库由市级和校级网络精品课程资源课组成。③素材库建设主要包括虚拟仿真软件、题库、企业案例、企业质量标准、企业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等元素组成。资源库中嵌入行业企业信息、职业资格技能和就业信息等模块,促进了专业和产业企业岗位的对接,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学校在7大类专业群共开发了包括“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等9个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了21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教学资源库。2013年《Windows移动应用开发》等4门课程被批准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经过多年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的探索实践与积累,学校积淀了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与成果。2013年,学校成功获教育部批准建设“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是以“非遗”资源为载体,应用数字媒体技术,按照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政校企行”共建的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大容量、图1学校信息化业务应用领域共享型、互动式、持续更新的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专业人才培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接,也标志着学校教育系息化工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以实践教学信息化平台为依托,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助教促学,高效共享,传播示范”是学校搭建实践教学信息化平台的基本思路“。助教促学”是信息化平台搭建的首要任务,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师生“;高效共享”指提高实践教学系统的运行效率并降低成本,同时服务于全校,乃至兄弟院校、全社会“;传播示范”指既要对学校有一定的宣传作用,又要对兄弟院校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起到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学校开发建设了高职实训资源共享平台。平台共分为四大功能:展示、资源管理、课程管理和共享。四大功能联系紧密、相互依托。整个平台通过展示功能将实验实训课程资源、实验实训条件资源、实训内容信息到网络上,展现给用户。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实训学习内容,教师可以了解实践教学条件、内容等,为自己的实践教学提供参考。学校的实验实训资源由资源管理功能统一、集中管理,提供给平台其他功能使用。实训是教学模式之一,也要从课程的角度组织资源、服务于教学。共享功能使实验实训设施与设备发挥更大的效益,利用率大大提高,减少重复建设,降低学校建设成本;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共享使得教师的教学设计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而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四)信息化贯穿于教学建设与改革,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指出,提升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是推进改革创新,突破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更是关键中的关键。学校通过“全国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多媒体教学软件比赛”等项目,鼓励、引导和指导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1)促进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教师开发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具有丰富的数字技术表现手段,在设计上从实际出发,在应用上没有操作平台的限制,应用方便;软件中的典型案例来自企业,学生的优秀作品被企业采用,同时纳入软件的案例库。既丰富了案例库,又学中做、做中学,培养了现代职业人。学校老师开发的“多媒体产品艺术设计”教学软件获得2013年全国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多媒体教学软件赛项一等奖。(2)提高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水平。按照现代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资源,科学、合理、巧妙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优化教学过程。小至单元教学中的学习目标、任务分析、情境设计、学习过程,以及重点、难点解析等,大至整个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各方面都体现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优势。学校教师编写的“叶片刀具路径的设置”教学设计获得2012年全国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信息化教学设计赛项二等奖。(3)强化课程信息化教学载体开发的能力。信息化教学载体汇集多门学科理论知识,以多媒体形式(动画、视频及音频等)直观展示典型零件制作与装配过程中的各项工序与工艺,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校教师开发的《奔驰车模制作与装配》课程教学载体,提炼了6年多来与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经验,并以信息技术手段呈现于课堂教学和实训过程,建立了《奔驰车模制作与装配》课程的标准化教学模式并得到推广。(4)加大课程教学素材库的建设力度。支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更多的实践空间与机会,有效地让学生借助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索,围绕主题进行更有实效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校教师开发的“体育教学素材库”重点着力于“体育课通用素材”的开发建设。针对目前尚无专门的、却是各层次体育课程教学均需涉及的“开始准备部分”进行素材库建设,即:体育游戏库、热身体操库、队列队形库、典型教法库等内容。该素材库的开发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符合生产实际的数字化教学系统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化教学系统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些实践教学无法在真正的生产环境中实施,学校充分发挥各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利用企业的实力和技术能力,整合学校信息化实践教学资源,以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推进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数字化教学系统,模拟企业真实生产工艺流程和典型工件制作加工装配过程等,提高教学能力,拓展实践领域,丰富教学内容,开展绿色实训教学。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与北京奔驰汽车公司围绕汽车制造四大工艺——冲压、涂装、焊装和总装而开发的数字化教学系统把汽车的整车制造过程进行分解,按照真实的工艺流程和生产环节进行虚拟仿真,将现代化的汽车制造模式、生产工艺借助多媒体,虚拟互动等手段展现给学生,学生可以了解冲压、焊装等关键汽车制造工艺,了解汽车制造现场管理的先进模式,学习汽车制造工艺路线的制定、生产节拍的计算、工具的使用,汽车制造质量控制环节等知识和技能。基于工作过程的数字化教学系统实现了专业和产业企业岗位对接、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为学生上岗扫清障碍。

三、以用促建、逐步拓展,促进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保障教学管理工作科学规范

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以教学管理工作为主线,秉承“以用促建、逐步拓展”的理念。首先从教学计划、开课计划、课程表、学籍管理、学生选课、成绩管理等基础模块开始建设逐步拓展应用领域和层次,形成基于信息化的教学管理工作流程。(一)规范基础信息,制定统一数据标准学校实施了教学管理信息化信息规范建设,对全校各学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学生信息、教师信息等进行汇总、整理,提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信息代码规范并实现全校统一。(二)实现业务协同,数据共享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工作业务流、工作信息流连接起各模块工作,实现业务整体协同和数据互联互通。学校7个学院、2个教学部和4个校区的教学管理工作依托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同步和统一。这种同步既包括学籍管理与排课管理等具体工作的同步,也包括阶段工作的整体性同步。同步意味着工作时间节点一致、工作质量标准一致,全校的教学资源实现协调安排。(三)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全方位、数字化学校早在1993年就开发出管理信息系统并应用于教学管理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6年又开发了《现代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系统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工作平台。通过系统建设,教学管理工作流程得到新的改进,实现多校区教学管理网络协同和工作同步;形成教学管理数据标准规范,实现教学管理信息集中管理和数据共享;最终实现了教学管理网络化、数字化、综合化。

四、结束语

课程信息化建设范文第6篇

现阶段全国艺术院校包含音乐类院校信息化建设仍在起步和初级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由于音乐院校专业的特点,虽然在教学管理上已经应用教务或办公软件处理教学事务,但在教学实践中因资金或是教师问题,仍然以传统的口传心授、一对一教学的方式为主。仅少数专业院校在信息化建设上有投入,建立数字化资源平台,鼓励教师建设资源共享课、网络精品课,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拓展与课后实践。

(二)信息化建设不完善

由于全国高校音乐类专业相对较少,“211工程”院校仅一所,受专业特点和办学条件的限制,一方面缺乏精品视频课程资源及其建设成果,在网络学习、资源共享上没有普及;另一方面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教学的意识不足,限制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质量和效果有待提高。

(三)监督反馈机制不健全

虽然大部分音乐院校已经应用教学管理系统处理日常教学事务,但在学生评教、教师听课、课后实践、批改作业和考试形式等方面上仍停留在纸质媒介、人工操作上,没有利用信息化手段,教学过程的监督反馈机制仍不健全。(四)教学手段相对滞后教学实践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能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也有个别教师授课过分依赖电脑,甚至没有板书,长时间播放PPT和视频资料,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技术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应用水平不高,教师和管理者对教学信息化认识不足。

二、构建音乐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

音乐院校的专业特点决定了教学资源多为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利用网络资源可有效节约教学时间和成本,既能做到一对一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又能在不同专业方向如声乐、器乐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信息化水平。因此,改革传统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全面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已经是教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一)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意义

教学管理信息化不仅是教育资源数字化,还有管理工具和平台建设的现代化。教学信息化在功能上不仅能更好地呈现知识,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学习问题,增加智能性,使学生能够在交互性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教学管理信息化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应用广度与深度。应用越广泛、需求更新和优化得越快,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力就越大,共享的问题就越好解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遵循高等音乐教育的特殊规律,充分利用音乐院校优质资源,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促进音乐院校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革新。高校面临着“教育质量优质化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而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作为重要手段之一,一方面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对于培养适应21世纪高素质音乐人才有重要意义。

(二)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指标

教学信息化建设需要指标体系,是建设步骤和效果的衡量标准,能客观反映音乐院校教学发展的阶段特征;同时其应是一个动态指标,反映现状和发展趋势。不但要有硬件方面的信息化要求,而且还有制度保障、精神层面的尤其是人观念的信息化,需指定可操作性强的定量评价标准,更需要有明确的规划定位、规章制度、内容与手段、师资队伍、管理理念等定性的建设指标,把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三)现实任务

依据教学信息化建设指标体系要求,主要解决两方面的现实任务:定性指标中,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提出的素质教育、国际化教育要求,建设内容应反映最新成果,教师方法和手段符合时代特征;定量指标中,设备和资金投入、资源拥有量、教师和学生参与度、评价与监控效果等均分阶段的不同要求。

(四)分阶段实施

音乐院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应突出强调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化要求,使每位学生和教师均可在更高质量、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下获得应有的发展,同时实现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还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确定重点专业和优势学科优先发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突出教学效果、严把质量关、质量监控措施到位,对于学生和教师反馈意见处理到位。教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给予支持。组织机构上成立工作组分项组织实施。

建设初期,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各院校现有教学管理平台,定制符合音乐院校特点的教学资源网,结合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筹建自有网络课程,包括录制视频课程,将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作业等上传至教学资源网。同时购入国内外精品课程资源和网络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发展阶段,利用丰富教学资源引导教师和学生应用到日常教学和学习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鼓励教师自建网络课程、上传优质教学资料为学生网络学习提供优质资源。本阶段通过有效鼓励机制教师投入网络课程资源科建设中,形成网络课程建设与教学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帮助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资金保障上对课程资源建设有贡献的师生和技术人员给予奖励。音乐院校应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服务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教育管理人员信息化规划、管理和执行能力。

课程信息化建设范文第7篇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全国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人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化建设却一直未能得到重视,关于成人教育的信息化方式和途径一直存在较为模糊的认知,在制定成人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方案时,也未能与国家的整体规划或地方的统筹规划相调配,在政策层面上没有凸显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在服务和政策支持上缺乏一定的力度。

 

1.1高校对成人教育重视不够

 

各级地方高校在响应信息化的同时积极成立了教育信息化指导机构,职业院校也将信息化进程搬上日程,然而很大一部分高校却缺失成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成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异常不顺,相对于其他同类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成人教育信息化存在师资力量缺乏、教育经费不足、中高端人才短缺和规划方案缺失等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也与当前的软硬件环境相关,在注重网络资源、计算机设备等硬件设备的前提下,又会忽视信息化教程、多媒体信息化软资源的配套跟进,未能形成有效的保障体制和机制,难以满足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的要求。由于政府经费投入不足、各级教育部门对成人教育重视不够等原因,成人教育的信息建设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信息社会和网络环境下成人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成人高校信息化设施建设不平衡,信息资源匮乏,使用率低下,导致成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效能不高,工作进度相对缓慢。

 

1.2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有限

 

教师队伍是推动成人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原动力,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不高,严重制约成人课程教学信息化的发展。首先是教师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协调性等方面认识还不够。很多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对先进的教学理论认识不足,不敢大胆尝试。这种缺乏全面科学的认识导致了思想和行动上的偏差。认识的不足、信息化概念的不清晰造成了成人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利用仍然处于初级层次,有些信息化设施设备成为摆设,给信息技术的推动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其次是教师整体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偏低。多数教师应用的主要软件是Word,Excel和IE的操作,像数据库、网页制作、图象处理、课件制作等更深层次的软件使用能力更欠一筹。这就直接导致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平台的操作等方面的欠缺。造成成人教育教学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不高的原因一个是大多数教师均来自非计算机专业而对信息化设备驾驭不够好。另一个就是成人高校对教师在信息化培训方面不系统。只有解决教师自身驾驭信息化设备的能力,才能推动成人教育课程教学的信息化,从而推动整个成人教育信息化建设。

 

1.3成人院4交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

 

教学、科研和实验等多个环境的契合度不高,整体而言,当前很多院校的教育信息化仍然停留在将课本中内容照搬到多媒体平台上,传统的课本宣读方式仍是成人教育信息化的主流方式,将大量的优质资源排斥在外,优质的信息化课程资源未能与学生的实际操作平台和实验平台相结合。

 

2研究策略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将信息化技术与当前实际的成人教育课程相结合,以课程教育来驱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将信息化的建设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在教学中使成人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教材学习方式转换为信息化的学习方式,提升成人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全面提升成人教育的学生质量和教学质量。为此,应着重以下几点信息化建设的策略研宄。

 

2.1加大力度建设成人教育教学资源库及其平台,实现成人教育教学平台信息资源共享

 

成人院校的教育教学网站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构建教育资源教学库时,要时刻保持以《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为蓝本,以实际教学、媒体化方法、实验仿真教学和在线学习为重心,推进课程资源的优质优化,在优化教育资源库统筹建设的同时,推动信息资源的平滑转化,从当前结构化的离散型数据资源向结构化的主题丰富性资源进行平滑过渡,在知识形态上从单一不变的技术性资源向动态智慧型资源迁移,整体的管理方式由集中性资源收缩方式转而向开发性资源共享方式进行平稳过渡,力求课程资源的多样性、丰富性、生动性、灵活性和共享性。构建多门类多元素的课程学习资源,保证成人学生能够获得丰富、有效的学习资源,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2.2努力建设一支具备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成人教育师资队伍,提升成人教育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因此,当务之急是做好师资的信息化培养和培训。从根本上讲,教师队伍的素质深刻影响成人教育质量的高低乃至整个成人教育事业的成败。无论教学方法如何改革,无论教育政策如何要求加快成人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成人教育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教学的能力都是成人教育信息化的最直接、最原始的动力。

 

拥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的师资力量是一所成人院校成功和进步的标志,在保障当前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努力培养和发展一支具备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的师资力量,加快推动成人教学信息化的进程是当前成人院校建设和发展的重点。成人教育应当更加贴近实际,深入调查和分析,在教学中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按照专业教师的学科不同、年龄不同,分层次、有步骤地开展信息化技术培训工作。培训的要义首先要对教师的认知理念进行培训,使得教师认可当前的成人教育信息化方式是一种更加合理和有效的方式,是更加适合成人学生的方式,能够推动成人教育的整体事业全新的发展,打消他们对计算机的偏见。成人教育师资队伍的信息化教育理念、认知、能力能否跟上设施设备更新的步伐,适应操作软件升级的节奏,是开展成人教育信息化的第一步。在成人教育教师有了信息化服务教学的意识以后,逐步进行专职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训,这时就要以计算机的普及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重点,着力于培养成人教育教师应用计算机等信息化设备的能力,并逐步更新培训内容,组织部分基础好、专业对口的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与学习,强调学以致用,加强学习过程的监督和学习成果的展现,加强技术交流与研讨。最后,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要面向全体教师开展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道德行为规范、网络安全和病毒防护、学校管理系统应用等培训,不断提高成人教育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高成人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2.3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成人教育信息化办公平台

 

信息化建设最依赖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支持。硬件资源是指信息化中需要的一些必须的硬件设备,软件资源是指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师资力量。因此,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必须兼顾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以可靠的硬件资源作为支持,同时吸纳更新鲜的互联网资源和信息化资源作为成人学生的实践资源,构建以多媒体设备、教学实践设备和互联网在线学习为主流的信息化硬件平台。在推动信息化软实力的同时,一方面要加强原有师资力量的稳定提升,一方面要吸收外来新鲜的资源作为提升,为当前的环境带来一些不一样的血液,在进步中前进,在前进中进步。

 

成人教育的信息化不仅包括硬件设施的信息化,还包括所有的用户界面。在加强硬件管理和资源库建设的同时应着力建设用户平台。最终应以成人院校的网络平台主页为轴心逐步建成对外宣传界面、对内教学资源库、在线教学系统、在线测试系统、行政办公系统等子系统群。逐步开展各教研组、各学科的课程教学网站建设,大力提倡成人教育教师建设个人课程教学网站,链接到网络学习平台,随时可以浏览课程相关学习内容和信息。

 

部分成人院校已经在使用教务管理系统对学生成绩等信息进行科学管理,而学生学籍管理几乎是各个学校的缺口,成人学生都要登录到学信网查询学籍、学历,而成人院校也没有对学信网的使用规则和流程给出相应的指导性和说明性文件,校园网和学信网没有达到有效链接,严重阻碍了学生对学籍、学历查询的需求。因此,成人院校还要逐步实现和完善成人院校的教务教学管理、学生成绩管理、招生信息管理、学籍学历管理、政教管理、教研管理、后勤总务管理等综合性信息化应用,达到成人教育工作业务的综合性、共享性信息化管理,各部门实时共享信息数据,消除“信息孤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纸化办公,极大地提高成人院校日常管理与教学工作的效率。

 

3问题与展望3.1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成人院校往往独立于总校的自动化办公系统而自成体系地单独管理。具体体现在,大多数高等院校已经投入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但总校下属的成人教育部门往往没有参与其中,而是有自己的管理方法,这可能是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式与其他教育形式不同导致的。其次是在教学平台上,师生互动模块使用率较低,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更喜欢使用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进行交流,分析其原因应该是平台上的互动模块不具备即时性,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不能及时看到并回复,不如微信等通讯工具直接、便捷。第三是成人教育专业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有差距。这个问题是无法避免的,总体情况是青年教师比中老年教师有优势,接受新事物快,信息化掌控能力强。计算机专业教师比其他专业教师更容易掌握专业的应用软件和工具,对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设计更得心应手。虽然在成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可以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发展,把影响减到最小,不仅不会影响成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局,更有利于激发新课题的研宄和探索,使成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向更高要求迈进。

 

3.2未来展望

 

成人教育信息化可以说是一场革命,它改变了学习者的认知方式,改变了教育者的思维定势,改变了师生间的关系和教学形态。这场革命将成人教育引领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新的高度,积极参与其中是教师的历史使命,更是一种教育行为的自觉,以深化信息技术与成人教育课程的整合,加强信息化建设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研宄和应用指导,建立信息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推动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的终身学习。成人教育工作者应全力以赴,以提升办学代化的新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罗佰绥.建设网络教学资源服务于现代教学[J]农业网络信息,2009(3): 69-71.

 

[2] 王诚,李路,唐治中.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 (23): 24-25.

 

[3] 陈光海,韩晋川,黄华.教学资源库管理平台开发与应用实践[J].软件工程师,2015 (1): 21-22.

课程信息化建设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职业学校 多元建设 校本开发 信息化 管理水平

《国家信息化“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指出:“以教材多媒体化、教育资源全球化、教室电子化、学校虚拟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将在未来学校的发展历程中展现出现代化教育的崭新面貌。”信息技术作为新时代“以信息化为主体、为主导的教育技术,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元素”。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也要求我们必须与社会、市场紧密接触,及时了解各方面的信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管理效能,提高学校办学绩效。信息化建设能为促进办学绩效和管理效能的提升提供更好的服务。目前各个学校都在信息化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如何高效、充分地利用好信息化资源,避免重复、闲置、浪费是每个信息管理者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我校通过近10年的不断思索和实践,进行多元校本信息化建设,与行业紧密结合,走自主开发的道路,将信息化应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各个领域,较大地提升了学校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了投入效益,实现了资源优化。

一、重视设备投入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1.硬件保障。

我校自2000年迁入新校区就开始着手校园网建设,2001年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完成了网络的布线,到目前,已配置了2台专业服务器,3台应用服务器,电信级万兆核心交换机、路由器,无线网络覆盖整个校园,并拥有教育专网视频会议系统,全球眼校园安全监制系统。目前,学校为所有教职工配备了手提电脑,教师人手一台办公电脑,并全部宽带上网。同时拓宽了网络通道,实现了电信、网通两路各20M静态宽带上网,有效保证了学校网络的畅通。

2.领导重视。

随着学校的办学规模扩大,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把信息化建设当做学校内涵提升的一个重要“推进剂”。每年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更新硬件设备,加强教师培训,不断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优化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发展。学校将信息中心提升为独立部门,设立中层正职主任,配有专职管理人员,组建软件研发中心,从软硬件上给予大力支持。

3.行业合作,技术领先。

学校率先与中国电信、IC卡公司联合开发校园一卡通业务,将公交IC卡功能拓展到集刷卡乘车、刷卡就餐、刷卡购物、刷卡通话、刷卡考勤等业务于一体。还与电信合作,开办金色校园业务,免费为师生提供CDMA手机,建立校园总机与班级总机,确保学校的通知能及时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发送到学校教师的手机上。每位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能及时将学生在校情况、成绩、评语发送到学生和家长的手机上,实现家校互通。

二、重视软件开发和运用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1.校本信息化建设规范了工作流程。

(1)在学校开发的教师任课编排系统中,首先专业办主任根据教学计划设置各班开设课程,其次教研组长根据各班课程开设,安排本教研组教师授课任务,最后校长室审核人事安排,打印教师任务书。教务处还可在线打印各班任课安排,教研组打印本组教师授课情况,教师网上查询任课情况。

(2)学分制选课系统能使学生联网在线选择开设课程,自动限定学生选择的课程数及各课程的人数,自动汇总各班级学生选课结果和各课程选课名单,并统计每节课的选课人数。

(3)学校的学籍管理系统能反映学生登记的自然情况和奖惩、出勤情况;对学生必修课成绩登记、名次计算、总评计算、质量分析、班级成绩汇总、学分计算等,学生学期报告单汇总及学生名条打印,照片册打印,毕业证书编号、打印等。这些管理系统使学校的许多常规工作按规范程序操作,有效地避免了工作的随意性和疏漏,提高了工作成效。

(4)在信息工作中,以校长室为主管,办公室审核监督,各部门分工协作,保证了学校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开展。采取责任到人、分工到部门的管理模式,每次一有重大活动,由分管部门负责撰写通讯稿,报校办审核后,在校园网进行信息,并上报到上级主管部门。年终对各部门的信息运用工作进行统计并给予表彰。

2.校本信息化建设改变了工作理念。

(1)信息化建设强化了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学校开发的网络报修系统配合电话报修系统使用,不仅能使职能部门及时对损坏物品进行修理,保障教育教学工作,而且能对各部门设备的保管、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对职能处室的工作情况和应对处理的情况进行公示。既改进了学校的管理,促进了部门工作,又使老师们通过网络了解了职能处室的工作情况,加强了双方的沟通,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2)信息化建设增强了师生的绿色环保意识并有效降低了成本。网络的便捷性为学校进行绿色环保教育和降低成本提供了平台。学校已普遍使用网络办公平台进行工作和管理,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现在,学校的各项通知、有关资料的上传下发都通过网络和短信平台。过去,学校在接受各项验收时,准备材料都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纸张,现在通过验收资料录入系统,资料的录入、审核、修改都在网络上进行,定稿后自动按照统一格式打印成稿,大大节约了时间和成本。

(3)信息化建设提高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工作意识,信息化手段和多媒体技术对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显而易见的良好成效。现在,教师参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识和积极性空前高涨,能积极通过网络进行资料收集、资源开发,推进课程改革的教学研究。

3.校本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工作成效。

学校信息化建设自2001年开始,经过不断的推进、发展,目前已经建有学籍管理、学生管理、信息管理、教务管理、任务管理等30多项软件项目,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行政管理等各个领域使用,各软件由相关责任人员通过网络进行管理,大大简化了工作流程,工作量和工作成本明显降低,学校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办公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学校节省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学校在多次信息化交流中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的好评。

4.校本信息化建设节约了投入成本。

学校的所有信息化管理软件均为学校信息中心组织开发,由于开发者为本校教师,对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和管理环节“了如指掌”,因此校本开发出的软件具有实用性、紧密性、易用性、特色性等优点,省去了购买软件的高成本,缩短了开发周期,方便了后期的维护与升级,使用学校的信息化应用更好地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入结合,保证了可持续发展。多个知名软件公司多次来学校对学校的校本软件开发运用进行学习调研,他们一致认为学校有很多实践应用值得公司学习,学校的开发者即使用者即维护者,在需求分析上具体详细,在应用上紧密贴近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方便灵活,通用性强;耦合度低,易于维护;需求明确,效率高超;升级及时,成本低廉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