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农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龄农民工;养老;困境;法治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2 ― 0117 ― 02

高g农民工,通常指年龄在50岁以上、依然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进城务工人员。这些高龄农民工也可以称之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代农民工,他们离开农村、离开农业生产,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在城市里从事建筑、环卫、餐饮等技术含量低、工作强度大的体力劳动,在中国前所未有的城镇化浪潮中,以辛勤地付出推动了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现实环境下,高龄农民工与其他层级的社会劳动者相比,几乎具有着毋庸置疑的弱势及颓势。弱势是年龄因素、体能因素、技术因素、观念因素等多方面原因,使他们渐渐远离优质的就业岗位,普遍领取微薄的工资却没有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颓势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在就业的可选择范围上越来越窄,伴随着新一代农民工及其他城市务工者的大规模浸润,高龄农民工的就业市场逐渐萎缩,待到完全失去就业能力后,将会面临严重的养老问题, “老无所依”的社会风险客观存在。国家需要通过进一步扩大以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主体范围,逐步健全养老机制,破解农民工养老困境,实现高龄农民工养老问题解决策略的法治化改进。

一、高龄农民工养老困境的客观存在

高龄农民工在城市里挣扎生存,久而久之归类成为需要给与特别关注的一类利益群体,是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制度原因的。展析该类群体所面临的诸多生存困境,是通过制度建设来解决其生存困境的前提所在。

根据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随着农民工总数的不断增加,50岁以上的农民工数量在总人数中的占比也不断提升,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高龄农民工返乡生活的意愿并不强烈,或者返乡生活的压力更大,所以才会依然进城打拼,与青壮年的劳动者们共同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

“大部分的高龄农民工是改革开放初期较早进城务工的第一代农民,没有知识、没有技能,只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在城市里,所有最脏最累的活,不仅城市人不会干,年轻一代的农民工也不愿意干,基本上都是由高龄农民工在承担。”“与新生代农民工相比较,他们各方面都处于竞争的劣势,无法在更好的行业去竞争;贫困的他们必须有一份工作以维持自己的生活,而没有资本去挑剔。很多高龄农民工以打零工为主,原因皆是年龄偏大,疾病、身体不灵活等等问题的存在,使得用工单位有所顾虑,而拒绝招聘这样的劳动者。很多高龄农民工为了获得一份工作,染头发或改变穿着习惯,甚至违法制作、购买假证件,只是为了得到一份工作。

在身份上属于农民,没有办法享受到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障;同时由于年龄等身体因素,工资水平及工作稳定度都不足以保障其生活的安稳。更为根本的是,在农村他们也依然缺乏到位的社会保障及医疗福利,面对无法实现农村生活的颐养天年,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收入以维持本人及家庭的开销,继续工作成为了其养老的基本保障。“游走于城市和农村之间,这个庞大的群体似乎掉入了权益保障的裂缝中间,身体上早已力不从心,但残酷的现实却是不得不继续从事着高强度的体力劳动。”

二、高龄农民工养老困境的原因分析

城镇化进程中,高龄农民工的养老困境,必须要从实际生活状态本身及制度政策层面分别来解析其导致困境的原因,既有主观的内生因素,更有客观的外在环境及制度因素。

(一)主观的内生因素――养老意识不足导致对待制度及政策的懈怠与忽略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民覆盖,但农民工当中却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参保呈消极态度,认为不如“多发钱,更实在”。在这其中高龄农民工鉴于年龄的劣势,有的已经逐渐认识到参加养老保险的重要性,但却也可能遇到用工单位的推脱,为了保住这份工作,而勉为其难接受了用工单位的不对等待遇。加之缴纳养老保险需有连缴十五年的要求,这笔费用也成为了很多人不愿意参保的症结所在。明明知道用工单位根据《劳动合同法》,必须要为劳动者缴纳养老保险,可是因为法律意识不强,养老意识有待提高,以及就业流动性大等各种因素影响,往往对待此类问题得过且过,导致参保率很低。有的高龄农民工五十多甚至六十岁以上,依然没有缴足十五年的参保费用,当然也就无法享受该项福利。

(二)外在环境因素――就业市场的弱势群体

高龄农民工限于自身状态,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和其他劳动者相比没有就业优势。所以囿于该项压力,对待用工单位推脱为其参保的情况也无力反击,因为如果提出参保要求,就有可能面临被辞退的风险。已被其他劳动者挤压到近乎失去就业空间的情势,变得更加恶劣。在有关高龄农民工的报道中曾经提到,“从事建筑工种的高龄农民工普遍靠吃肉维持体力。他们之所以愿意从事这些累人的、体力不支的工作,是因为他们总体上供过于求,且在劳动能力(如体力)上处于弱势,只能从事其他人(如青年农民工)看不上眼的工作,例如建筑业与环卫工作。”对高龄农民工来说,最可怕的是因为年龄及体力等因素导致失业后,回到农村成为剩余劳动力,从而导致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剧降。

(三)外在制度因素――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

对于农民工来说,由于工作稳定性差,一时一地的缴纳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费用后,缺乏更换工作单位后的接续对策。此外就业单位往往对此也不负责任,导致很多农民工没有办法完成养老保险的异地接续,也许由于对该制度的不了解,甚至还担忧原先缴纳的费用就此失效,所以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养老保险问题。这一现象对高龄农民工来说是非常严峻的,在农村家乡的土地保障不足以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农保)目前对于年满六十岁的农民来说,也仅是可以领取很少的金额,对于没有年满60岁的农民来说,则需要缴满15年,很多高龄农民工还需要不断完成缴费任务,才可能在未来享受到该项福利。所以当前的问题是大部分高龄农民工都处于在农村无法享受到养老福利,在城市却又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双重困境。这一现实问题,并没有什么妥善的制度政策来加以解决,法律也同样缺乏针对此类问题的具体规定。

三、高龄农民工养老困境的法治对策

高龄农民工养老问题是我们在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中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当前我国各种与农村社保相关的制度建设。

(一)打破户籍制度的农民身份壁垒

国务院于2014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对于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具有全局性和突破性的战略意义。如果能够真正实现农民身份上与城镇居民的无差异化,就自然可以普及全民养老,届时也无所谓农民工及高龄农民工之身份区别,这种身份本身就带有一种无法回避的区别对待、阶层划分的色彩,所以打破户籍制度的农民身份壁垒势在必行。通过立法的方式确立改变传统户籍制度的新规则,通过完善该类规则而确保淡化直至消弭固有的身份差别。

(二)建立全民普及的养老法律制度

“根据弱势群体的特点赋予特别的权利( 如各种权益保护法) ,是当代保护弱势群体的主要方式之一”。包括高龄农民工在内的农民工群体应当给予养老福利方面的适度倾斜,这其中关键问题就是农民工参加了养老保险后,应该实现跨区域的无缝衔接,免去这期间存在的各种制度障碍。由于必须考虑各地收入差距的问题,所以可以通过专门设置农民工养老保险单行立法的方式来对相关问题予以规定。针对高龄农民工等特殊群体,应该给予降低缴费年限和缴费比例的方式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惠性养老制度。包括各种弱势群体在内的全民养老制度如果能够在法制层面得到完整落实,同时配合各地政府的政策供给,才有可能实现法治中国之下的法治养老。

(三)强化高龄农民工的劳动合同保护法律制度

《劳动合同法》当中对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有非常确定化的规定,侧重保护劳动者是其基本态度。高龄农民工由于文化水平、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往往遭到用人单位的区别对待,而无法真正实现《劳动合同法》中的基本权利,这种有法不依的情况将会使得高龄农民工更加弱势,不仅是养老问题,甚至生活、生存问题都会因此受到影响。所以《劳动合同法》应该通过修改相关条款进一步强化对弱势劳动者的特殊保护,一旦有用人单位对高龄农民工违法用工的情况发生,就将面临高额惩罚性的制裁。当违法成本增高至不能承受时,必然会促使用工单位重视对高龄农民工的尊重与保护。

(四)加强对高龄农民工养老等法律意识的培养

高龄农民工相比较于新生代农民工,其法律意识更弱,这种现象是和受教育程度及传统观念有直接关联的。高龄农民工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冤死不打官”等,这些落后、保守、陈旧、迂腐的观念使得很多高龄农民工不会也不愿意举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现行我国的法治强国之路虽任重而道远,但国民法律意识培养这一基本方略始终都是完善法治的重要举措,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有基本的法律素养,都应该主动、积极、合理地利用法律,尊重法律、维护法律。高龄农民工养老问题的改善同样离不开他们自己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法律意识的提高是促进养老问题得以完善的策略之一。

结语

高龄农民工的养老问题是法律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他们身处社会转型发展期,身处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融合期,更是身处养老问题全民普及推广的大时代之下,其养老困境的改善需要从民观念、法律制度协同发展的宏观角度,结合微观上各个地区的灵活政策及强有力的执法保障,综合作用之下的积极应对与妥善解决。高龄农民工养老问题的法治之路就是要使 “老有所依”不是期盼,不是夜空中的点点繁星,美丽却遥远,而是真实世界的家家户户窗口映射出来的盈盈灯光,温暖而踏实。

〔参 考 文 献〕

〔1〕施维.不要让高龄农民工老无所依〔N〕.农民日报,2015-3-25.

〔2〕赖锦鑫.高龄农民工生存困境及对策分析〔J〕.调查报告.2015,(11):8.

〔3〕时言平.高龄农民工养老需更多制度反哺〔N〕.广州日报,2016-3-22.

〔4〕章铮.稳定就业是高龄农民工的第一需要〔N〕.第一财经日报,2015-6-3.

农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大学生校园市场调研报告一 调查范围: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在校所有大学生。 调查项目和内容:消费者性别、近期使用饮料产品、对各饮料品牌的认知度、消费习惯、购买途径、价格范围、每次购买数量、对饮料的评价、包装、促销方式、广告宣传效果、新产品上市因素、对饮料厂商的建议。

调查方法:共发放220份问卷,并按男女等额比例进行问卷发放调查,实收有效问卷200份。

调查建议 :

(1)在本次问卷调查过程中,出现问卷答案不完整,选择不够明确,甚至出现缺失或者乱填的现象以及问卷编码编排出现重复的问题。对于出现的这些问题问卷都计入无效问卷,对其做无效处理。

(2)在调查过程中缺乏基本的调查知识,以及调查礼仪、沟通方式不妥问题,导致有些调查被拒绝,因此在今后的调查过程中一定要切记调查礼仪和调查方式。

调查主体报告

调查背景:

(1)宏观经济背景。 新华网北京1月18日电国家统计局18日数据,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7%,均高于全年7.8%的GDP增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在注重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开始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消费市场日益活跃。作为物质需求的一部分,饮料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各种不同品牌间的商品竞争也愈加激烈。而作为追求时尚,具有青春活力的大学生无疑成了消费饮料等主流。

(2)行业背景。中国饮料行业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30年来,饮料行业不断的发展和成熟,逐渐改变了以往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竞争无序的局面,饮料企业的规模和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产品结构日趋合理。近几年,我国饮料年产量以超过20%的年均增长率递增,达到1300多万吨。饮料市场已成为中国食品行业中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市场潜力巨大。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人们需求的多元化发展给商家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饮料市场与其他消费市场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如: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能更快的打入市场;其新产品能更快的被消费者广泛接受;与其他行业产品相比价格较低,符合大多数消费人群的消费能力。

(3)消费背景。大学生作为一个年轻的消费群体,在整个饮料消费市场中占有很大一部分的比例,从大多数的饮料宣传广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绝大部分的饮料在推向市场的时候,都主要是定位于年轻的

顾客群体,因此,只有充分掌握、准确分析年轻人对饮料的消费态度 方可了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引导其购买决策,从而提高产品的销量,扩大市场份额。大学生生活费用相对较宽裕,具有一定的购买力,饮料市场的多元化发展给了大学生更加多元化的选择机会,此外,性别不同,饮料选择的偏好可能也有所不同。目前的饮料消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品牌不断涌现,饮料消费市场变为典型的买方市场,人们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广。在消费日益理性的今天,厂商们只有掌握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及其消费习惯等多重因素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大学生饮料市场状况分析

饮料分类市场概述:

① 功能型饮料。功能型饮料走到今天,已步入白热化竞争阶段。近年来,中国市场上功能饮料层出不穷,如乐百氏的脉动、娃哈哈的激活、农夫山泉的尖叫、康师傅的劲跑、汇源的他+她等。而在如今这个时时处处都讲究新营销策略的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功能饮料新一轮的激烈竞争市场也将发展到以品牌+品质为核心的竞争上,市场争夺愈演愈烈,全球功能饮料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② 茶饮料 我国茶饮料工业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整体呈快速增长趋势,市场渗透率迅速提高,茶饮料市场进入成长中期,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成长阶段:

1、1998年及以前,旭日升占市场主导,一枝独秀。

2、1999年,康师傅,统一迎头赶上,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3、2000年,旭日升品牌老化,康师傅统一双雄争霸。

4、发展至目前,康师傅统一占主导地位,其他品牌(可口可乐,宏宝莱等)进入市场,诸侯纷争。

③碳酸饮料。近年来,我国的碳酸饮料制造业稳步发展。随着消费者对健康越来越关注,碳酸饮料的消费受到影响。传统的碳酸饮料因含糖量和热量过高,被认为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发达国家,碳酸饮料日益受到挤压,两乐的市场份额也持续下滑。在我国,很多消费者尤其是家长已把碳酸饮料列入饮食黑名单。随着果汁、茶饮料等健康饮料的流行,碳酸饮料的销量增速放缓。 碳酸饮料在整个饮料行业中的比重处于下降趋势,并不代表碳酸饮料制造业的衰落。果汁和茶饮料的崛起反映了中国人饮料消费的多样化和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不能完全替代碳酸饮料的消费。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碳酸饮料制造业逐渐步入其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大学生饮料市场概述:价格,品质,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大学时代是个性张扬的时代,

他们喜欢自由,我行我素,这一点在饮料的购买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大学生根据自己喜好购买者还是高居榜首,通常他们又喜欢瓶装或罐装的饮料。同时他们追求潮流,喜欢从当前的时尚潮流出发购买商品,因此产品的包装外形也是影响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

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对于饮料这个产品更新速度快的行业来说具有较大的优势。他们同样崇尚理性消费,注重产品的质量。

结论:从以上的市场竞争状况可以看出,当前饮料市场各种类型的产品竞争激烈,同时呈现出势均力敌的态势,因而对于各种类型的饮料生产厂商来看,整个饮料市场的竞争机会是均等的,谁能有效把握市场需求,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谁就能占领市场先机。对于大学生这个充满活力的市场也是如此。

报告分析

大学生喜欢饮料的类型

表中数据清晰地描述了大学生对各种类型的饮料及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不同种类型的饮料的喜好,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30%的大学生选择碳酸饮料,其中60%的男生选择碳酸饮料;35%的大学生选择果汁,其中女生选择果汁饮料的比重较大,达到60%左右;而男女生对功能型饮料的选择差异性较小。

大学生对含糖量的敏感程度

从上表可以看出女性对于果汁的含糖量更加敏感,超过80%的女大学生偏向于含糖量较低或者是无糖的果汁,而男性对于对于果汁的含糖量则没有女性那么敏感,但是同样趋向于选择低糖和无糖的饮料,因此可以看出对于大学生消费者而言更加喜欢低糖甚至无糖的健品。大学生对饮品容量的选择

从上图可以看出,约有40%消费者选择了250ml的饮品容量,约有5%的消费者选择500ml的饮品容量,所以有95%的消费者选择250-500ml区间的饮品量,这也是当今消费的主流。但是250ml以下的灌装或小瓶装饮料以及500ml以上的大瓶装任然受一部分消费者的青睐,这与近年来各大品牌推出家庭装等大容量包装不无关系。 大学生一个星期饮用于购买饮料的支出

从上图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每月生活费在600-1000元时,购买饮料支出通常在0-20元;月生活费在1000-1200元时,购买饮料支出通常在10-30元;月生活费在1200元以上时,购买饮料支出在30元以上的偏多。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生活费越高,用于购买饮料的消费支出越高,即大学生用于购买饮料的支出与购买力成正比。

大学生在购买饮料时,选择3-5元价格区间的比重较大,约有60%,说明饮料定价在3-5元区间内是合理的,比较容易让大学生消费者接受。

很明显,超市和便利店是大学生购买饮料的主要场所,而在餐厅、地摊和促销活动现场购买饮料的消费者数量相对较少,这可能主要是餐厅、地摊和促销活动现场本身的局限性导致的,这同时也说明超市和便利店是企业主要的的分销渠道。

可以看出约有50%的大学生喜欢瓶装包装的饮料,同时,接近二分之一左右的大学生喜欢纸质和灌装包装,这也完全符合大学生追求便捷消费方式的需求,也体现出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环保节约意识,这为饮料的生产厂商在针对大学生市场的饮品包装上提供依据。

只有接近1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不会受到广告的影响,而大学生校园市场调研报告的大学生一般都会或多或少受到饮料广告的影响,这是多数饮料企业对广告投入大量精力并且乐此不疲达到的效果,而且有超过40%的大学生在选择饮料时受到广告的影响较大,这说明广告对于部分消费者对饮料的选择的有重要作用,这是很值得关注的。

电视作为主要的传播媒体担负起消费者心里近60%的广告宣传份额,

网络广告、报纸和杂志以及海报则显得相对弱势,别人介绍和其他选项则占了超过1/4的份额,这说明饮料在消费者中的口碑对饮料销售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说明还有其他宣传途径有待饮料企业的发掘和拓展。

大学生喜欢的促销方式

打折销售和有奖销售是消费者较喜欢的促销方式,但女性消费者却不大喜欢有奖销售的促销方式,这是值得促销人员注意的。赠送小礼品、多买附赠和免费试饮影响相对较小,可作为附带的促销方式,也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大学生是否会尝试新产品?

该表格的数据说明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消费者对饮料新产品基本保持接受态度,只有小部分消费者很难尝试新的饮料产品,同时近七成的消费者不会随意尝试新的饮料产品,这说明只要有适当的优势吸引消费者,还是有很多消费者愿意尝试新的饮料产品的。

与消费者选择饮料的因素有很多相似之处,口味成为40%的大学生尝试新饮料的因素,所以口味成为消费者尝试新饮料产品的首要因素,但是广告宣传和低价位也对消费者选择新产品起到了一定作用,造型独特和独特功能也是值得考虑的影响因素。

对策及建议

产品策略

(1)产品口味:产品口味是消费者选择饮料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产品口味一定要进行消费者测试。根据调查可知,口味是大学生接受新产品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根据大学生对于饮料的消费特点可知,饮料生产商应不断加大大学生饮料市场的口味创新,不断地推出新的口味,缩短产品更新的周期,以满足大学生的各种口味需求。

(2)产品类型:在综合平衡的推广饮料类型的同时,也要根据大学生市场的特点,有所侧重的选择产品类型,同时根据调查可知,性别差异也对于大学生饮料市场产品类型也起着一定的影响,男生比较喜欢碳酸饮料,女生比较喜欢果汁饮料。针对这一市场现象,饮料生产商和渠道商应当尽可能的调查出高校的性别比例,再根据比例适时确定各种饮料的比例,最后应当加大碳酸饮料和果汁饮料在高校的销售比例。

(3)产品包装策略:最好采用瓶装和罐装,也可以采用较为环保的纸装,同时可以用几种包装形式相互补充,但是包装风格一定要统一,色彩搭配要明显、有视觉冲击力,最重要的是要够时尚,追上当今潮流,这符合大学生追求时尚的消费心理。

(4)产品容量策略:从调查可知,250-500ml容量的饮料最易被大学生所接收,因此,生产商在针对大学生市场的时候,应当尽量将饮料的容量对位在这一区间。

价格策略

价格策略要恰当。针对大学生消费市场的特殊性,产品价位可以略低

于市场中的领导品牌,如果有的产品生产成本较高或加入了特殊的营养成分,其价位也可以略高于市场上的领导品牌。根据调查可知,具体的价格应该定位在3-5元这一价格区间。

渠道策略

尽可能增加铺货率。充分调查和掌握高校零实体的状况,加大高校超市、便利店、小卖部、杂货店的铺货力度,尽可能增加产品的铺货率,以高校超市带动其他各类渠道的销售,减少渠道流通环节,合理设计和管理分销渠道,从而降低流通成本,使销售价格得到价格,让惠于大学生。

促销策略

综合运用各种促销策略,利用人员推销、广告宣传、公共关系、营业推广以及销售促进等促销策略。比如定期开展免费赠饮、买一送一、打折促销、有奖销售等促销活动。

推广策略

加大与各高校的合作力度,通过赞助高校社团等活动,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同时也可以通过与各卫视合作,通过电视媒体这一快速有效的媒体平台推广产品,比如:娃哈哈的格瓦斯通过赞助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等时下非常的火的节目,产品的知名度迅速得到提高,销售市场达到打开。因此对于生产商而言在高校推广产品的时候可以综合运用各种媒体平台推广产品,尤其是新产品的推广,充分运用微博、互联网、电视媒等平台。

其他策略

(1)对大学生饮料消费市场进行更进一步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充分把握大学生消费者的爱好和饮料消费习惯,并从中寻求突破点。

(2)规范调研与策划活动。在产品上市前或运作过程中,定期进行消费者、销售渠道和竞争对手的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经销商的心理动态和市场竞争动态,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既全面、又细致的整合营销策划。

2017大学生校园生活调查报告范文相关文章:

1.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范文

2.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优秀范文

3.关于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4.大学生诚信调查报告范文

5.大学生寒假调查报告

6.大学生扶贫调查报告

7.大学生暑期调查报告

8.2017市场营销调查报告范文

9.小区水质调查报告范文

10.个人调查报告总结范文

大学生校园市场调研报告二 一、背景介绍

网络购物是借助网络实现商品或服务从商家/卖家转移到个人用户(消费者)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有网络的参与,都称之为网络购物。它是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17年是中国网络购物市场快速发展的一年,网络购物市场销售额第一次冲破零售业的500亿天花板,达到全年594亿元人民币,2.1亿网民中有5500万网络购物人群,每人平均消费超过1000元,占2007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推动中国网购市场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网民数和网购人数的急剧增长,以及上网购物已经成为主流消费人群的消费习惯,并成为主流消费方式之一。

2017年仍是中国网络购物爆发式增长的一年,网购成为网络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突发性事件基本不影响网购的增长,包括上半年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特别是下半年逐渐蔓延的金融危机,对网购市场的负面影响较小,金融危机反而成为网络购物发展的新契机。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传统零售市场强有力的补充,网上购物已成为年轻一代主流的购物方式。2008年中国网络购物交易额规模突破千亿大关,达1281.8亿,相比2007年增长128.5%。

中国庞大的网民基数为中国的在线购物市场描绘了美好的前景,随着在线支付、诚信服务、第三方支付、物流推荐、购物搜索等与网络购物相关的互联网业务的推出及成熟,中国网民对网络购物已经不再恐惧,而是在网络购物方便性的吸引下逐步将在线购物作为自己的主要购物渠道。未来几年中国网购市场将持续保持快速的增长趋势,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交易规模有望达到5690亿元。

实际上,网络购物的发展成熟应该遵循一个大致的周期,当网络购物普及率基本稳定在一个水平上,就可以大致认为网络购物大致到发展成熟期。从事物发展的规律上看,中国网络购物进入发展成熟期,预计在2017年左右。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大学生网上购物男生略高女生。调查结果显示,54%的被调查学生有过网上购物经历,而男生网络购物群略高于女生。互联网在男性中的普及程度要高于女性,男生比女生更敢于冒险和追求新的事物,而且男生的网络基础知识比女生普遍,这可能是造成大学男生网络购物比率要高于女生的原因。

2. 大学生网上购物潜力巨大。通过本次调查显示,有网上购物经历的大学生占五成。而没有网上购物经历的大学生,其中只有11%的人没有浏览过购物网站。不难看出大学生在网上购物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

3. 在网上消费与传统消费并存的今天,大多数大学生选择网上购物的原因是方便、价格便宜,其各自所占的比例为33%、34%,节约时间有21%,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商品齐全,当然还有少部分是出于好奇、时尚。在网上购物的被调查者中选择结算方式时,有56%的人喜欢选择网上银行支付,货到付款也占有22%的比例,银行转帐、邮政汇款共占20%。说明网上银行支付、货到付款是比较受欢迎的两种结算方式。

4. 在大学生心目中,可供网上购物的首选网站共分为三大类:主要进行网上零售的b2c网站、拍卖网站以及门户网站。尤其,拍卖网站如淘宝、易趣、卓越, 网上零售如当当成为学生的首选

5. 有购物的人中购物需求以满足精神需要的产品为主。购买的前四种商品依次为图书(28%)、运动和休闲产品(24%)、电脑及相关产品(24%)、音像制品(20%)

6. 网上购物与传统形式的购物有着时间与空间的差异。其中购买物品有物美价廉17 %,跟所说的一致,货真价实19 %,但也有被网上卖家欺骗的。购买物品后,对购买的商品的满意程度有29%的人感觉一般,满意的有15%

三、网络购物原因分析

1. 选择网购的原因

调查显示,有过网络购物经历的被访者们选择网络购物的原因主要有时效性、便利性、价格低以及商品多样性。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选择网上购物的原因主要在于网上购物更方便,更能够节约成本,同时也可以获得更丰富的商品信息。

其中男生对时间要求多一点,图个节约时间,方便,和价格便宜。而女生在此基础上对商品的种类和商品的样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可见网上购物满足了不同层次和不同种类繁荣需求,其优势在现代繁忙的社会日益体现出来,以发展成一种潮流,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

2. 不尝试网络购物的原因

调查显示,在没有购买经历的大学生中,没有尝试网络购物的原因主要有对网站不信任,怕受骗,质疑其安全性,担心网上付款环节等。没有网络购物经验的消费者对网络零售商的了解很少,而质量、信息搜索以及订购都是在消费者真正进行消费的时候才能够切身感受的。因此,这些因素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是否参与网络购物。

四、大学生对网络购物的评价特征

1. 网上购物的担心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有网络购物经验者对商品的质量担心程度最高(37.9%),对售后服务和物流快递的评价较低,对商品种类、查询方便性的评价较高。没有网络购物经验者更多的是对网上消费的安全与隐私表现出了较大的不信任倾向,而有过网上购物经验的大学生,已经对其建立起了基本的信任,说明大学生的初次网络购物体验非常重要。

2. 网购的满意程度。我们看到:同学们对网上购物的评价总体较好。有67%的同学对网上购物商品的满意程度为:一般。23%的同学持满意的观点。而评价为很不满意,不满意的同学共占10%。但也有值得重视的问题:没有一位同学对网上购物的商品持很满意的态度。可见,虽然网上购物的商品基本能够达到要求,但距离同学们的期望值还是有一段差距的。作为一项新兴的购物方式,它的提升空间还是相当大的,我们期待它以后能有更好的表现。

3. 遇到问题怎么办。当同学们在网上购买的商品不和心意或有质量问题时,有23%的同学有想退货,但又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办理退货。13%的同学表示非常生气,不再网上购物了,18%的同学认为东西不多吃点亏算了。对于要求销售网点退货或提出投诉的同学共占46%。以上数据显示出,在网上购物的过程中消费者与厂商的沟通渠道不够畅通,造成许多同学在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收到侵害时,无法及时有效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能束手无策或忍气吞声的被动接受。对此,笔者以为加强消费者与厂商的沟通,开辟更便捷,实效性强的售后服务是网上购物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4. 未来购买意愿。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大学生网络购物者明确表示在未来的一年还会继续进行网络购物83.7%,明确表示不会的很少6%。即使至今没有尝试过网络购物的大学生,在被问及以后是否会尝试网络购物时,表示今后会进行网络购物的占到69%,说明他们对网络购物的发展非常期待,在网购条件让他们感到满意时愿意去尝试。网络购物与传统购物相比在方便及时性、信息的丰富性等方面具有很多优势,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网络购物。

5. 网络购物前景。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购物的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大,会被人接受。在43份持赞同态度的问卷中,回答主要有网购的前景好、价格便宜、发展空间大、物品种类齐全、方便、新兴、节约时间等。在37份有抵触的态度中,大多意见有质量的不放心、安全没保障、无售后服务、邮递时间长等。在10张从双方面讨论的观点中,一方面对目前的信用、质量、以及网购的体制不放心;另一方面,相信他的潜力大、前景良好。纵观这些回答,可以得出网购在目前已经被一般的人所接受,但由于目前的一些问题使得仍然有2/5的人不愿意接受。相信随着体制的改进网购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五、建议

1. 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教育和引导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多数大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68.5%)有过网络购物行为,这说明在大学生群体中网络购物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大学生的消费心态还不够成熟,一部分人仅凭新鲜好奇和有趣而网络购物,因此存在盲目消费现象。对此,高校应该开展消费教育,设置有关消费知识的讲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导向,培养他们健康的消费心理树立他们合理的消费观,引导他们正确的消费行为,就成为当前高校两课教学的重要课题。[7]发挥高校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通过丰富的活动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存在问题,加强交流,宣传健康向上的网络消费文化。加强大众传媒的正面引导,呼吁文化部门在大众传媒中向大学生进行网络消费的针对性宣传教育。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重视对子女的消费教育,合理控制子女的消费来源,纠正子女不当的消费行为,帮助子女形成正确地金钱观和消费观。

2.开展网络购物安全方面的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网络消费主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合法网站识别以及防范网络欺诈的技术手段方面的教育。有些大学生对网络法律法规缺乏了解,法律意识淡薄,为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法律法规的教育,并教授他们一些自我保护的手段,这对于预防和打击网络犯罪,加强大学生自我权益保护是有益的。在法律法规教育方面,学校可以请求警方合作。对于已经受到网络欺诈而心理受挫的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以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3.大学生应加强自我教育

大学生自身应该加强自我教育,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观,摆正对网络消费的态度。通过分析认识自己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基于自身需要做出购买决策,避免受商家不良诱导盲目消费或冲动从众消费。既要了解网络购物的优点,又要对网络购物的安全问题有足够的认识。学习识别合法网站的知识,主动增强网络消费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交易时提高警惕,保护好个人的信息资料如身份证号码和银行卡密码等。

4.已下信息资料为大学生网络购物及网上开店创业的提供参考。

购物网站按模式可以分为:

BtoB(商家对商家): B2B 对个人消费者来说可以不算

BtoC(商家对消费者):B2C 现在做的大的不多,有卓越、当当和京东商城 CtoC(个人对个人):C2C 现在淘宝、易趣、拍拍、百度有阿都比较大

卓越、当当都是买书的较好选择,每本书基本都有折扣,最夸张的一折书记者都见过不少。最关键的是你想买的书网上很少没有的,而且都是正版。卓越亚马逊成立于2000年,为客户提供各类图书、音像、软件、玩具礼品、百货等商品。卓越亚马逊总部设在北京。并成立了上海和广州分公司。至今已经成为中国网上零售的领先者。

当当网是全球最大的综合性中文网上购物商城,由国内著名出版机构科文公司、美国老虎基金、美国IDG集团、卢森堡剑桥集团、亚洲创业投资基金(原名软银中国创业基金)共同投资成立。

1999年11月,当当网正式开通。成立以来,当当网一直保持高速度成长,每年成长率均超过100%。当当网在线销售的商品包括了家居百货、化妆品、数码、图书、音像等几十个大类,近百万种商品,在库图书超过40万种。目前当当网有超过4000万的注册用户(含大陆、港、澳、台和国外),遍及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2007年图书销售码洋超过六亿元。每天有上万人在当当网买东西,每月有2000万人在当当网浏览各类信息。

当当网的使命是坚持更多选择、更多低价让越来越多的顾客享购网上购物带来的方便和实惠。

淘宝网的使命是没有淘不到的宝贝,没有卖不出的宝贝。

卓越网于2000年5月,主营音像、图书、软件、游戏、礼品等流行时尚文化产品。卓越网诞生以来,凭借独创的精选品种、全场库存、快捷配送之卓越模式,迅速成长为国内最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电子商务网站,赢得了超过520万注册用户的衷心支持,发展成为中国访问量最大、营业额最高的零售网站,并获得全国网络文明工程组委会评选的中国优秀文化网站称号,入选中国10大互联网旗帜公司和最具投资价值网站100强。

卓越网总部设在北京。 2001年3月,上海分公司正式成立,从而迈出了区域拓展的第一步。2001年10月,主要面向网下用户的卓越精品俱乐部,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即发展注册会员65万人以上。2003年11月,广州分公司正式成立。通过产品线扩张和区域拓展,卓越网正在形成为以社区文化为主的最大的电子商务销售平台。2007年6月5日,卓越网公告显示,公司已正式更名为卓越亚马逊。

2017大学生校园生活调查报告范文相关文章:

1.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范文

2.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优秀范文

3.关于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4.大学生诚信调查报告范文

5.大学生寒假调查报告

6.大学生扶贫调查报告

7.大学生暑期调查报告

8.2017市场营销调查报告范文

农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维权意识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一、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

1.参保人员的维权意识和参保意愿不强

笔者调查发现一个情况,尽管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不高,甚至其收入大多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但是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收入、生活满意度”还是比较认可的(依据我国2009年国家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相关调查资料统计:约12%左右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现状表示满意,80%左右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现状认为还可以,仅有8%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现状表示不满意)。结合这份调查报告笔者个人判断认为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这种满意度的主要依据是相对于农村收入水平太低来决定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出来打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并且外来务工人员“平均年龄小、文化程度低”,这两个条件就限制了他们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了解,加之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身份是城市边缘化的身份,并且其收入及自身思想观念让他们常常因为“怕花钱、嫌麻烦”等原因,而对雇主“不与他们签订劳动合同、不为他们缴纳社会保险金”等一系列行为往往听之任之、忍耐克制。这就是导致参保人员的维权意识十分淡薄且参保意愿不强的主要原因。

2.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立法存在严重缺陷

依据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对此已经可以完全明确“享受社会保险是包括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所有我国公民的合法权利”。但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立法存在严重缺陷,包括“法律法规过于陈旧、立法级别较低、法律化程度低、覆盖面小”等等缺陷,并且由于一些社会保险立法相关工作严重滞后导致当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利益受到侵害时,我国相关仲裁机构与人民法院基本处于无法可依的工作状态,总之,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立法已经不再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得实际需要。此外,执法力度弱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在实际工作时,我国的社会保险政策执行监督机构与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纠缠不清,严重缺乏对“欠缴社会保险费行为、拖欠保险金行为、非法挪用与挤占保险金行为”等方面的制裁。

二、解决我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1.着力提高参保人员的维权意识和参保意愿

笔者个人认为在社会保险问题中政府无疑是起主导作用的,因此提高参保人员的维权意识和参保意愿首先就是要依靠政府加大相应的宣传与教育力度来实施培养的,在以往政府实施的“就业技能培训”主要是帮助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提高就业能力、自身素质,最终提升其收入,对此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在“就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进行“法律常识讲座”,这是由于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参保意愿低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与缺乏法律意识”,“就业技能培训”能够提升其收入,“法律常识讲座”则是在提升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收入的基础上同时让他们法律意识得到增强,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保障权益是能够受到法律的保护,这是他们的义务也是他们的权益,以往大多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在他们的社会保障权益受到侵害时并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政府通过让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参与法律知识讲座能够最大层面的去为其普及相关知识,增强他们的劳动保险维权意识。

2.健全政策法规,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

笔者认为要解决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险政策,也就是转变我国社会保险立法滞后的现状,真正做到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利益受到侵害时,我国相关仲裁机构与人民法院有法可依。对此,笔者个人结合个人工作经验认为我国应该具备“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法”,对于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应该有着明确且完善的法律条文,包括“从法律上明确阐明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的重要性”“明确国家、企业和个人在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问题上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制定统一规范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缴费标准和范围”等等方面,此外,还应该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各种具体社会保险险种(如工伤、医疗、养老等)进行立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完善的法律法规背景下让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能否的道有效地保护。在执行发面需要执法机关不受外部任何因素的干扰而变化且适当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权益的同时让侵犯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权益的单位和个人受到应有的惩罚。

3.深化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改革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在我国有着一个专有名词“农民工”,这个尴尬的称谓让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所特有的群体一直徘徊在城市的边缘。笔者认为只有真正让他们在城市里拥有城镇户籍、固定合法的住所、稳定可靠的生活保障,他们才能真正摆脱这一尴尬称谓与感受,他们的身份转变才能真正和职业相一致,他们的社会保险问题才能真正有保障。我国一直在实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改革,只有当改革继续深化下去,当逐步实行统一的居民身份管理办法和户籍制度,我国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才能真正依靠政策争取个人的身份与各种福利待遇与城镇居民一致。此外,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该积极的去关注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权益相关问题纷争,通过加强监督对外来务工人员及相关用工单位的管理来维持规范的就业市场。劳动监察部门应该加大监察力度,认真规范的监察外来务工人员劳动合同的签订及社会保险办理情况,最大程度的消除就业歧视现象,尤其是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行业进行重点监察,例如:建筑、餐饮,畅通劳动监察投诉与举报渠道,真正及时、严格处理投诉问题,对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参考文献:

[1]伴随城市振兴而崛起的建设新军——关于沈阳农民工队伍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职工教育,2008,(09).

农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我们青浦人民检察院花了三年的时间,对青浦区的农民工二代子女犯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形成了《青浦地区随迁子女涉罪情况调查报告》。做这个调查的起因最初是来源于一个盗窃案件。案子本身很普通,四个小孩一起偷东西,一个17周岁的孩子被批捕后,另外两个15岁的孩子和一个9岁的孩子均教育放行。接到这个案子之后,承办人开始思考,是怎样的原因,使这些孩子们过早的脱离学校教育、流入社会又无所事事?是怎样的原因,使这几个孩子的家长疏于对孩子的管教,甚至孩子连续十几天夜不归宿,也不闻不问?又是怎样的原因,使得这样几个大小不一的孩子聚在一起,连续疯狂地实施盗窃犯罪?此外,这个案件中,除了最大的一个被判处刑事处罚的孩子以外,另外几个参与盗窃的孩子都因为未达刑事责任年龄而仅教育放行,这样严重的农民工二代子女“亚犯罪”问题,有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

承办人发现,这个案子里涉及的四个孩子虽然都是外地户籍,但都是一出生或者两三岁便跟随父母来到青浦,在本地区暂住多年,用教育界的术语来说,他们都属于“随迁子女”。他们的家庭虽然不富裕,起码温饱无虞;他们的父母都忙于打工赚钱养活家人,对他们的教育方式多半简单粗暴;他们都在本地民办学校就读过,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并未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这几个孩子相识的地点不是像过去案件中通常出现的网吧、溜冰场、迪厅之类,而是他们就读的本地区的一所民办学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所学校里原本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几个学生,因为读书而走到一起。就是这样几个孩子,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基本都夜不归宿,睡在青浦区朱家角镇的一个桥洞底下,通过不断盗窃维持最基本的生存。他们盗窃的东西五花八门,贵的有手机、照相机、现金,不太值钱的有废铁丝、大块铁模具,甚至于水果、香肠、咸鱼、泡面,都能成为他们的目标。这几个孩子实施盗窃的目的,与其说是为了获得经济上的利益,不如说是为了满足精神空虚、打发时间。

面对上述种种问题,我们梳理了2009年至2011年三年间的未成年人案件,分析研究案件数据,走访调研了教育、公安、综治等相关部门,整理归纳出三年间青浦地区随迁子女涉罪问题调查报告。从涉罪情况概述、犯罪原因分析以及预防和控制对策三方面,通过图示、表格、文字等各种形式,深入探讨青浦地区随迁子女涉罪的背景原因,从而尝试建构针对本地区随迁子女犯罪预防的工作机制,以期对青浦地区随迁子女犯罪预防工作有所裨益,进而使随迁子女人群的生存状况得以改善。

胜利小学是一所民办学校,目前有10个教学班,403名学生。这些学生全部都是农民工二代子女,绝大多数来自欠发达地区。随着政府和社会对民办学校支持力度的加大,近些年来,我们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硬件设施基本齐备。

农民工二代子女流动性比较大,父母打工换到其他地方的话,孩子就得转学,也有孩子是中间转学过来的。所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比如有些二三年级才转学过来的学生,他们适应环境就需要一个过程,学习跟不上是很自然的事情。另外,农民工二代子女和城市孩子在行为习惯、卫生习惯上也有差距。我们还要首先对他们的行为习惯进行教育和矫正。

从家长的情况来说,他们大部分不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因为整日在外打工,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而且,家长的法制意识比较淡薄,对孩子的管理也很疏忽,很多小孩几乎处于没人管的状态,很容易和社会青年“混”到一起。

虽然这几年国家对民办学校的投入加大了,但从总体上看,分配给民办学校的教育资源还是处于劣势的。尽管我们已经提高了教师招收的门槛,但和公立学校比起来,我们的优秀教师还是太少了。我们目前有20名教师,都是外地过来的。

针对农民工子女犯罪率上升的情况,从我们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角度来说,一方面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并且尽可能地督促家长监督管理孩子;另一方面要加强法制教育的力度,并探索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由于收入较低,农民工家庭一般不会在孩子的课外教育上专门投入资金,比如一些技能的培训,兴趣爱好的培养等。甚至,这些家长让孩子进学校读书也只是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而不是为了孩子有更好的发展。总体来说,农二代子女的课外生活十分单调,很容易和社会上的闲散人员"混"到一起。如果这些社会人员行为不良,就会对这些孩子产生坏的影响,甚至产生连锁反应。

农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由于学生受社会多元思想和青春期叛逆思想的影响,学校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任务特别繁重。改变传统单一的说教办法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学校通过一系列的“与法同行”综合教育活动,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综合教育

莆田二十四中位于莆田市荔城区的新度镇渠桥村,是一所创办五十多年的农村完全中学。目前本地优质学生源主要集中在城关中学,本校生源素质相对比较差。而且在本校生中“留守孩子”占21.5%,“独生子女”占36.2%、“离异以及单亲家庭孩子”占13.2%。由于文化基础差以及家庭教育缺失等原因,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没有信心,对学习没有兴趣。问卷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是被家长“逼”到学校来读书的,也有些学生是来学校“混日子”的。由于青少年学生对人生理想和前途的迷失,长期以来辍学和违法犯罪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校工作的开展。同时部分学生除了文化基础差外,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不健康以及比较严重的厌学情绪。上述因素和青春发育期的叛逆思想交织在一起,使我们这所城乡结合部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更加繁重。

目前,有少数教师忽视学生思想道德以及遵纪守法教育,对学困生采取歧视、打击、排挤等简单粗暴的办法,从而留下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隐患。为了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扭转各种不良风气,我们必须探索一条适合学校发展的新道路,即除了强化课堂文化知识教学外,还积极开展“与法同行”的综合教育活动。

一、在领导干部和普通教师中开展“与法同行”宣传教育活动

一是学校组建依法治校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综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成员包括了综治副校长和学校党、政、工、团各部门负责人。二是学校聘请法院以及检察院有关专家定期来学校举行法律知识讲座,并对有关法律知识进行考试,对《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知识不过关的教师不予上岗并进行继续培训。三是学校按法律依据制定各项政策并及时清理各种违反法律的政策。四是依照上级的普法工作和依法治理总体规划,认真制定学校各阶段的施政方案,精心构筑“与法同行”法律知识普及工程,做到了有计划、有检查、有考核、有总结,使依法治校,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日趋规范化、制度化。五是学校开展“青少年失足与预防”课题研究,从而不断改进青少年工作的方法,强化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

二、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与法同行”的普法教育活动

为预防青少年学生的违法犯罪,学校在抓教师的同时,也从抓全体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入手,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一是学校通过坚持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和每周一次的班会课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法律知识,使法律知识教育经常化和制度化;二是学校通过教师编写通俗校本法律教材,通过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渠道渗透法律知识,使法律知识教育入脑入心;三是通过举办法律知识讲座、观看有关杜绝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片,通过编写法律知识快板或者顺口溜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及演讲和法律知识比赛等渠道,树立学习法律知识的典型,增强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形成自觉守法、护法的优良风气;四是学校定期邀请法院、检察院领导来校为全体学生上法制课,通过解剖各种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具体案例,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五是学校把法制教育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等列为全校师生的必修课并融入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里,落实在施教全过程,通过依法施教,在校园内营造出一个学法、知法、守法、护法的优良环境。

三、通过“与法同行”实践活动增强青少年学生预防犯罪意识

近年来,学校运用多种形式,寓法制教育于实践之中,着力提高学生的学法、守法、护法意识。一是通过学生社团办好校园“法制教育”专刊等渠道进行“与法同行”教育实践活动。学校成立学生法制教育文学社,每年拨付一定的资金支持由学生会主办的每月一期“法制教育”专刊,学生会通过收集学生的学法、守法以及预防违法的文章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二是预留一块专用法制宣传栏以及学校电教室、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宣传阵地,以图片展览、征文比赛、演讲报告、社会调查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地开展法制教育,如2012年12月,学校配合荔城区司法局在学校举办大型的“法律六进校园”晚会,同时还通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图片展览,进行积极的预防青少年犯罪宣传教育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三是利用节假日以及假期开展学生带法律知识“下乡”宣传教育活动。多年来学校组织师生在假期“带法回家”,宣传法律常识,让学生带回学校《致家长的一封信》,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深入城市、深入农村、深入社区了解普法工作情况,为社区群众宣传法律知识。在普及法律知识的调查活动中撰写活动心得,如有些学生写出了“沦落的轨迹与预防”“重生之路”等较高质量的法制教育专题调查报告。四是接受违法犯罪的“现身说法”教育实践。定期组织全体学生到莆田市第二监狱参观并听少年犯的现身说法,感受违法犯罪的代价。五是积极开展为失足青少年或者解除劳教人员赠送精神食粮 ,开展“送一本好书、赠一句好话”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赠送书籍的时候要在每一本书的扉页上题写一句鼓励进步的话,积极配合政法部门开展教育工作。自2010年寒假以来,学校将全校2300名师生分级培训后编成230多个小组,多次利用寒暑假深入乡村、社区开展“带‘法’回家”普法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学生们依托家庭所在地,或上街宣传,或入户讲解;或个别咨询,或运用广播,或结合演出;或大张旗鼓,或润物无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有的放矢、见缝插针地普及法律知识,深受群众的好评。六是通过召开主题班队会,组织青少年学生参加拒绝和签名仪式,开展“青少年远离,拒绝”广泛教育活动,让广大青少年主动认识和对身心健康的危害。

四、注重“与法同行”教育与防微杜渐相 结合

一是细管理,管控学生在校外活动时间。学校注重“与法同行”教育活动,并结合家长会以及校迅通平台等渠道,传输学生遵纪守法知识,告知家长或监护人加强对子女在校外的教育和监督,让家长或监护人及时了解学生回家、到校的大致时间,不留给学生可能“违法犯罪”的时间和空间。二是防影响,管控学生的交友情况。“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良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影响巨大。学校针对不同学生的表现情况,积极开展“结对子”的帮扶活动,安排品学兼优的好同学为“双差生”灌输法律知识,督促他们不与社会上有不良行为的人接触。三是堵源头,管控学生的活动场所。实践证明,学生的许多违法犯罪活动都是从经常出入“三室一厅”开始的。为了杜绝学生违法犯罪活动,学校定期到学校周边网吧、游戏厅等场所进行检查,对经常出入这些场所的在校生进行“一对一”的说服教育,帮助青少年认清这些不良场所对他们成长和学习所造成的危害,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四是抓疏导,管控学生的心理动态。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心理很不稳定,喜怒哀乐变化无常,他或者因为某事的高兴而忘乎所以,或者因为某些细事烦恼就走极端。我们注意强化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杜绝青少年学生因一时冲动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学校还邀请全国著名心理学专家房善朝等来学校进行感恩教育演讲活动,鼓励青少年学生既要尊师敬长,又要树立学习信心和决心。

农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家庭暴力;理论分析;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131-02

一、家庭暴力的定义及特征

家庭暴力简称家暴,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残害或者其他手段对家庭成员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的行为。我国妇联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我国2.7亿个家庭中,约有3%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主要为男性实施暴力。中国第三次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报告也显示,认同“男人应该以社会为主,女人应该以家庭为主”的男女比例分别为61.6%和54.8%。在夫妻双方共同生活的时期内曾遭受过男性言语攻击、身体伤害等家庭暴力的女性占24.7%[1]。它的主要特征有:行为的隐蔽性是家庭暴力最显著的特征,受害女性的外伤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而精神上的折磨却较为隐蔽且不易被发现和关注;家庭暴力的形式主要有:拳打脚踢、器械攻击、言语攻击、情感折磨等。

当前,家庭暴力的主要危害有:家庭暴力侵害了女性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尊严,如果不及时有效遏止家庭暴力,受害女性本人又不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在保持沉默、长期遭受暴力的扭曲心态下,采取了不理智的手段――故意杀人,酿成恶性事件;家庭暴力给子女造成不利影响,子女成长过程中,父母是他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夫妻双方的吵架、谩骂和暴力行为都会对子女的社会化过程产生消极作用,子女更容易产生恐惧、自卑、焦虑和厌世的情绪,有的子女甚至会选择离家出走、荒废学业、走上犯罪的歧途;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家庭暴力会使家庭逐渐走向破碎,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二、家庭暴力的理论分析

(一)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把家庭看作是完成社会所需功能的组织,着重强调家庭为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所发挥的积极功能[2]。帕森斯认为:由于社会的变迁,主干家庭、联合家庭的分解以及核心家庭的产生,家庭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功能日渐衰弱,以前家庭生产的功能由工厂接管,家庭的教育功能也随着学校、监狱、警察的出现减弱等。同时,随着社会组织的不断出现以及保障制度的完善等打破了家庭的和谐,家庭传统的教育功能被学校取代;家庭的保护和惩罚功能被警察、监狱取代;家庭的赡养功能也被疗养院、敬老院所取代,现代化进程加快,使家庭的社会功能正在悄无声息地减弱。家庭所承担的功能越来越少,家庭成员的集体归属感也在逐渐地减弱。功能主义认为,现代社会的自由平等观念与妇女操持家务和养儿育女的地位之间存在着矛盾,即女性的家务劳动者的身份与现代男女平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之间存在着冲突,而这无疑是现代家庭解体的重要原因。传统家庭功能正在逐渐丧失,这使得家庭也在逐渐地演变成一个异常脆弱的组织。家庭暴力及其消极后果便是家庭功能衰落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家庭的脆弱使得家庭的凝聚力不断地减弱,这种凝聚力的减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家庭有了暴力倾向。

(二)冲突理论

冲突论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社会中冲突是普遍存在和不可避免的。冲突的根源起源于权利、财富等,冲突论者认为家庭组织总是与其他社会组织争斗和冲突[3]193-207。例如,经济组织要实现利润的不断增加,必然要求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参加工作。这就使得家庭中夫妻两个都处于工作的重压之下,同时又要满足家庭教育和娱乐功能的要求。家庭的功能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冲突,夫妻角色上的冲突也在家庭内部不断显现。最终,家庭成为了产生家庭冲突和家庭暴力的温床。冲突论认为家庭暴力往往是男性面临的社会冲突和家庭冲突的宣泄方式,家庭内部受害女性则成为了男性宣泄的出口,在关系越亲密,感情投入得越多的家庭内部,冲突情绪一旦爆发出来,就可能是非常激烈的家庭暴力行为。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节奏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冲突也不断增多,家庭外部的冲突复杂多样,男性在工作、社交中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冲突,工作压力增大、市场竞争激烈、社交复杂等等。家庭内部的冲突主要是内部因素引发的,家庭经济困难、突发变故、代际差异、家庭矛盾等等。这些内外冲突共同作用于男性,使很多男性不堪重负,在这样的压力下就容易产生挫折、焦虑和压抑等心理问题。这种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正常的疏导,就要寻找一个发泄的机会,而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便成了其“攻击对象”。

(三)交换理论

交换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总会理性地权衡其行为付出的代价和得到的收益。霍布斯在其“攻击――赞同命题”中写道:“当一个人的行动实际所获得的期望报酬比他所预期的大,或者说没有遭受到他所预料到的惩罚时,他采取这种赞同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这种赞同行为的结果对他而言就变得越有价值。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了他预料之外的惩罚或者没有得到他预期的报酬,他采取攻击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一行为的结果对他而言才更有价值。”[3]219-230该命题认为当施暴者的行为未遭受到他预料中的惩罚时,他就有可能采取对女性实施家庭暴力的赞同行为。运用这一理论来分析,正是由于男性在对受害女性实施了家庭暴力后几乎不受社会干预制约和道德谴责,实施暴力的男性所受到的惩罚也是微乎其微,既没有法律的制裁,也没有公众的谴责,即男性对受害女性实施暴力行为后几乎不用付出什么代价,如此,这种较小的惩罚结果无形中就助长了家庭暴力高频率的发生,也必然会使家庭暴力的发生愈演愈烈。

(四)符号暴力理论

布迪厄认为,隐藏的符号暴力具有合法性且不易被识别,因此最符合社会系统的经济学,也是施加于人的最经济的支配方式[3]247-255。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男权文化和暴力文化是家庭暴力产生的文化根源。作为封建文化的指导思想,“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早就成为人们头脑里根深蒂固的观念,在日常生活里,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思想还留有很大的残余。特别是在封建观念较深的农村,父权和夫权观念还普遍存在,家庭暴力的产生大都与这些因素有很大联系。同时,这一落后观念使受害人对于家庭暴力一忍再忍和产生麻木,从而强化了被害人的角色。1949年,波伏娃出版的《第二性》中就写道:“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4]女人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命运,是男性强迫地标签在她们头上,用来限制她们的自由,女人永远生活在男人为她们编制的牢笼之中。在家庭层面中,男女的家庭地位不平等。在经济上,女性依附男性,男性因为经济地位的优越,在家庭中掌握着主动权、支配权,夫妻之间一旦产生不同意见或矛盾,男性掌握着主动权,女性则处于被动地位,当矛盾冲突到一定程度,男性的支配便表现为对女性实施暴力。

三、预防家庭暴力的对策

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单位,对家庭和睦、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有效地防止家庭暴力,不仅需要个人的改变,更需要社会方面的努力。

(一)构建反家庭暴力的法律制度

目前我国有关家庭暴力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2001年4月我国在新修改的《婚姻法》中,才第一次将“禁止家庭暴力”明确地写入到了草案总则和法律责任中[5]。所以,没有做到对有家暴的男性实施应有的惩罚,导致他们在实施家暴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要远远小于他们的预期。同时,受害女性也要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懂得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

(二)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

在家庭中,夫妻双方经济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由于我国女性长期被赋予“相夫教子”的角色,基本上没有工作的机会,经济上无法独立,在精神和生活上依赖着男性,即男性在家庭中处于支配地位,女性处于被支配地位。所以,要预防家庭暴力就必须从社会层面上实现社会性别平等,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实现在家庭中夫妻双方的平等主体地位,加强对家庭暴力的舆论和道德谴责,使得家庭暴力的男性在实施过程中付出更大的成本。

(三)组建社会支持网络

在实施家庭暴力后,女性往往选择忍气吞声,因此,为预防家庭暴力应该组建一个预防家庭暴力的社会支持网络。充分利用亲朋好友、社区、邻居、民间组织和相关政府机构,建立精神支持、家暴援助、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支持系统,为夫妻双方提供解决冲突的有效方式和良好的沟通技巧,在社区中为广大家庭开展家庭暴力的社区教育,宣传家庭暴力的法律知识,提高公众反对家庭暴力的意识,促进家庭的和睦和社区的稳定和谐。

综上所述,家庭暴力作为影响家庭和社会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正在愈演愈烈,要有效地防止家庭暴力,必须正确认识,理性思考,尽快建立反家庭暴力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公众树立性别平等的正确舆论导向,建立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充分保障受害女性的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健康和睦,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J].妇女研究论丛,2011,(6).

[2]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13―237.

[3]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农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活动课;教学;问题与优化策略

活动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变客观世界的过程,“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随着社会发展程度的提高,活动内容与形式变得越来越丰富。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用主动参与、实践、思考 、探索、创造等方式,通过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主体活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升的教学形式。当前的教育体系中,人们没有认识到活动教学的真正价值,偏重于“颈部以上”的认识活动与内在观念,忽视了“颈部以下”的感性体验、直接经验和社会实践,使教育活动出现了偏差。本文试图以思想政治活动课教学为例,探究活动教学的形式、特点和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活动课教学是创新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创新课堂教学,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合作者。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片面强调老师讲、学生听,致使教学过程单调乏味,缺乏交流互动;而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社会现实,在探索中建构知识、提升认识,激发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另外,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是基本的道德教育途径,在思想政治活动课教学中,教师能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亲身感悟与体验,在亲身经历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观察能力等,获得道德提升和灵魂净化。

二、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活动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资源匮乏。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资源少、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与新鲜感等问题,许多教师仍使用几年前的教学材料,从而制约了教学效率的提高,许多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在网络少搜索资料,并常会出现资源使用不当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不合理。活动目标是活动教学的基本依据,在活动教学开展之前,教师应考虑活动教学的目的,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思想政治活动课教学普遍存在:缺少完整的活动计划,时间分配不合理,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各个环节缺少衔接与过渡,连贯性不强等问题。 [2]

(三)教师的综合素质较差。思想政治活动课教学有着较强的时代性,要求教师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能紧跟时代脉搏,了解社会发展动态,但许多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对思想品德活动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两耳不闻窗外事”,对社会热点、方针政策等了解较少,不能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度解读,致使活动教学表面上红红火火,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同时,许多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差,缺乏有效操作方法,在活动教学中不能做到收放自如,整个课堂显得凌乱无序。[3]

三、当前思想政治活动课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在思想政治活动课教学上,教师应通过音乐、诗歌、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良好的视听环境。另外,教师可以用小品、情景剧等方式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获得心灵感悟。学习“发现自己的潜能”时,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特长与潜能,设计介绍冰山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体会“人的潜能就如同高大雄壮、连绵不断的冰山,有9/10被淹没于浩瀚无边的大海里”,要通过学习实践挖掘自己的潜能。[4]

(二)开展实践探究活动。思想道德活动课的主要内容有:阅读书报、收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等个体活动;参观访问、兴趣小组、主题班会、社会调查等群体性活动。教师应从特定教学目标出发,亲身调查、访谈、搜索相关数据、事例、图片等资料,积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创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将道德理念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价值。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农村、社区、企业等社会基层了解社会生活,让学生体会农业生产的辛苦、企业管理的复杂、科学技术的重要等,从而实现增加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认识、培养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目标。 [5]这样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首先,应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要用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引导学生,使学生树立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精神。其次,要引导学生体验温暖的亲情。感恩是人应当具有的基本情感,感恩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可以通过“给父母一次脚”、“送父母一个生日礼物”等方式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让学生以《一封家书》的形式和父母进行心灵沟通,激发学生理解父母、珍爱亲情的思想情感。再次,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6]法制理念、公民意识、责任意识等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此,能够通过“法律地位谈论会”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邀请法官、警察、律师等到学校进行普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志愿者活动、义工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思想政治活动课教学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此,应通过多种途径推进思想品德活动教学。

【参考文献】

[1]李晓东等.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思想品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黄杰锋.以“问题――情景”为线索反思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05)

[3]程劲梅.中华古诗词与思想品德课教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26)

[4]胡田庚.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农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哲学反思

Discusses the countryside school sports educational reform resonsideration shallowly

Wu Hao

【Abstract】The countryside school sports education writing assistance paper is displaying the unreplaceable function regarding the Chinese countryside and the Chinese farmer modernization. Must change the countryside sports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must take the following reform measure: Construction main body consciousness, governs the body legally; The whole difficult to enter, initiative lifelong physical culture; Acts as circumstances permit, to utilize the new teaching media, develops the new space.

【Key words】Countryside school sports; Reform; Philosophy resonsideration

农村学校主要是指县以下的由镇乡一级政府直接管理的乡村中小学校,其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开展农村的义务教育。目前,我国现有普通中小学866万多所,农村约占89%,在校中小学生1亿6 900多万,农村约占74%。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民体育的基础;农村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国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也关系着我国新一代农民的整体素质。

1 目前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窘境

1.1 校领导对体育重视不够

(1)名义上虽有校长分管体育,但实际上许多分管校长分而不管,对随意占用体育课尤其是毕业班的体育课听之任之,有些地区毕业班根本没有开设体育课。

(2)校领导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漠不关心,只抓升学率,无视学生体育活动和身体健康状况。

(3)体育课质量基本无人关心,校领导只对文化课感兴趣,体育课可有可无。

(4)分管领导对体育课多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数年不听、不看体育课是常事。

(5)有的学校领导甚至把抓体育工作与教育质量对立起来,使学校体育工作变成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

1.2 师资不足

(1)具有专科或专科以上学历的体育专业教师不足,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2)体育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男、女体育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女教师寥寥无几。

(3)师资培训力度不够。在农村学校,体育课一般被认为是副科,体育教师很难被列入师资培训的范围内。

(4)对体育教师的评价比较片面,体育教师付出的劳动得不到认可,不能同工同酬。

1.3 教学问题突出

(1)课程设置缺乏连续性、科学性、灵活性;体育考试项目的确定不够科学、灵活、全面。

(2)体育课开课率低,随意性大。大多数农村学校把体育课纳入了教学计划,列入了课程表,但名副其实的体育课开课率相当低,往往把体育课当成室外活动课,让学生自由活动,或者把体育课当成“自习课”,玩一玩,放松一下,有一名老师监护就行。尤其是村级学校,开课随意性更大,有的班主任对上体育课是随心所欲,想上就上,想不上就不上,体育课名不副实。

2 哲学思考

笔者认为,在认识上,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依然存在;在社会评价与管理上,对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工作还缺乏一:套科学规范、严格公正的评价标准和管理机制;在经济上,资金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体育教学落后的重要原因。此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2.1 领导的态度和爱好:“小城镇体育,大社会问题――来自我国小城镇学校体育的调查报告”中向我们揭示这样一个现象:校领导对体育的态度,对某个体育项目的特别爱好,也能使小城镇学校体育硬件有所变化。苏州横扇小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和对篮球的特殊爱好,导致了人均GDP并不被看好的横扇镇,在人均球类数指标上,超过人均 GDP第一的上海中小学。

对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来说,他们已形成一条“规律性”的认识,即领导的态度和爱好成为决定一切的因素,并已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取向。改革的成败竟完全取决于少数领导的态度和爱好。

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目标是公民社会。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走向公民社会的重要途径。当我们感叹世界文明进步的同时,审视我国的教育改革特别是农村学校体育的改革,我们也意识到公民社会的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2.2 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缺乏整体性和配套性:体育,使人的生命系统按其自然本性而正常发育、成长,避免畸变伤损,圆满地实现生命全过程的预求;使生命系统按照人类社会的需求,在体质、体能、体型、体力等等方面发生合乎目的的相应变革、强化或优化,适应不同形态人的活动的需要。农村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应该是通过“五育”的整体性推进来实现的。目前我国农村学校教育的改革却偏重于智育和德育,漠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显然有悖于教育的整体性规律。

体育是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个系统,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整体结构中各个因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的综合体,如果单独一个方面,孤立起来就不可能得到发展。在农村,学校体育与农村体育构成了一个体育文化整体,但事实却是农村体育与农村学校体育属于不同的条块,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协调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2.3 教育政策“城市取向”,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大,在经济全球化、城市化、工业化的今天,我们一味地强调城市文化所代表的时代文化对农村的导向和表率作用,长期奉行的整齐划一思维模式,事实上造成了我们在教育取向上的单一化。由于教育的话语权、决策权集中在城市阶层,也潜在地使得我们的教育政策和主流话语更多地带有“城市取向”。

没有对先进理论的了解和掌握就不会有先进理念的形成,与此同时,先进的理论并不代表先进的理念,因为理论转变为理念需要一个过程。教育领域特别是学校体育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体育教育教学的执行者必须先接触和了解理论。能不能接触和了解理论,有三个问题:第一,想不想知道?第二,从哪里知道?第三,有没有条件和办法知道?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就面临着这三个问题。

今天我们的农村学校体育课堂的情形是:标准的课程,规范的教学,有力的控制,等等;学生的自由、天性、创造力就在这样的教学中逐渐丧失殆尽。在这个问题上,教育本身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3 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的理性回归

农村学校体育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现代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这主要体现在:农村学校体育是不可替代的教育生态环境要素;是不可替代的生活方式教育;是最具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教育方式;是最具现代性的先进文化传播器;是联结学生与自然、学校与社会的文化纽带;是促进体育文化传承,推动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后盾;是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器。

3.1 构建主体性意识,依法教改,依法治体:李泽厚先生认为,人类通过漫长的历史实践终于全面地建立了一整套区别于自然界而又可以作用于它们的超生物族类的主体性体系。但是由于传统文化中上尊下卑思想的长期影响和现实社会体制内的等级压迫,造成了广大农民及农村体育教师主体性的缺失,使得学校体育工作和改革中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的现象经常发生,却少有人问津。学校体育工作和改革,尤其在农村,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人治。例如,对学校体育经费,《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只做了一些原则的规定,如“把学校体育经费纳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应当安排一定数额的体育经费”,“在经费上尽可能对学校体育给予支持”等。但学校体育经费具体给多少,还是有关领导说了算。张校长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就可能多给一点,李校长不太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就可能少给一点。如果体育教师胆敢提出不同意见,就用“要顾全大局”、“服从整体规划”等大话来压你,如果不服就给你“穿小鞋”,甚至搞打击报复。

要改变学校体育改革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因领导的好恶而变化的局面,必须构建农村学校体育各主体的主体意识,依法治教,依法治体,真正做到:第一,完善现有的教育制度和法律,制定新的制度和法律,具体明确农村学校体育中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第二,加强制度和法律的宣传,唤醒农村学校体育改革中各主体的主体意识,增强他们、特别是教师主体的法律意识,用法律维护学校体育的地位和教师自身的利益与地位。第三,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加强对教育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改革,维护司法公正。

3.2 整体推进,倡导终身体育,促进农村人口的全面发展:辩证联系的思想要求用整体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一方面,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没有部分便没有整体;另一方面,整体的属性、功能并非各部分属性、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新的特征和功能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