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音乐教育研究生培训

音乐教育研究生培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音乐教育研究生培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音乐教育研究生培训范文第1篇

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经过10年的发展,办学初具规模,形成了一支业务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积累了丰富的教改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自宁夏开展音乐教育改革以来,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教学设施等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培养优秀艺术教育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音乐教育改革的力度。

(一)以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促进音乐教育改革

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着重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入手响应宁夏音乐教育改革的要求。建系10年来大力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截至现在有音乐学本科、舞蹈学本科和音乐教育专科三个专业。另外设有音乐理论教研室、声乐教研室、键盘教研室、舞蹈教研室和器乐教研室;另有宁南民间音乐研究基地和宁夏中小学音乐教师技能培养培训基地。

(二)以师资建设促进音乐教育改革

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师资是关键。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建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专业化教职工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2人,教授4人(含外聘2人),副教授7人(含外聘2人),讲师8人,助教7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含在读)7人,占教师比例32%。他们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与科研水平方面都教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以硬件设施建设促进音乐教育改革

在领导大力重视下,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自建系以来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现在已建成一栋集教学、科研、艺术实践为一体的现代化音乐教学大楼,配有舞蹈教室、合唱教室、合奏教室、数码钢琴教室、电子琴教室、现代化音像视听室及专业理论课教室、多媒体教室、数字录音棚和MIDI制作室、资料室和琴房130间以及现代化专业音乐厅1座,音乐厅建筑面积为1280平方米,可以满足国内外音乐团体和艺术家及我区各种大型文艺演出,配备大三角钢琴两台,进口音响,升降式合唱台,作为宁夏师范学院标志性建筑之一,该音乐厅是弘扬中外高雅音乐文化、对外文化交流、师生艺术实践的重要基地。

(四)以教学科研促进音乐教育改革

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自建系以来特别重视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上采取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来支撑高师音乐教育改,使得音乐教育改革真正的落到了实处。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绩。我系教师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区级、校级科研立项10余项,教学成果奖8项,音乐作品10余首。提出了办好教学科研型院系的响亮口号,加强学术交流,鼓励教师到知名院校深造,资助师生积极参加区内外比赛活动,重奖科研成果突出者。所有这些都有力的支撑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

二、宁夏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存在脱节的现象

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是各自为政。宁夏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由教育厅牵头组织指导各级个类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改革。而宁夏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主要由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来确定音乐教育改的方针与政策。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缺乏有效地沟通与交流,两者的改革出现了不同步现象。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宁夏音乐教育改革的效果与合力。

(二)宁夏高师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不容乐观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是宁夏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师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教师总体素质难以满足教改要求。师资的学历水平还不达标,作为一所本科院校,目前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老师还比较少。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老师只有两名,此外还有5名老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师资水平远远跟不上本校音乐教育发展的要求。

(三)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仍存在重视技能教学忽视理论教学

的倾向,课程设置也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仍存在重视技能教学忽视理论教学的倾向。不论从领导管理层、一线音乐教师,还是广大的学生来看。专业技能教学时最重要的,音乐理论则是不太重要。甚至不少学生都不喜欢上理论课,这种现象也影响了高是音乐教育改的效果。必须坚决改正。此外,目前宁夏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很多,包括计划规定的教学科目过多,教材的学科体系和内容陈旧,过于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等。虽然近年来教材改革一直在进行,但必修课程内容太多的问题却始终没有解决,使得音乐课教师疲于完成课程计划,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对于考试课程与考察课程的划分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教师很难开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种音乐教学活动。实际上,只有减少必修课程的繁难程度,才能开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种音乐教学活动。(四)宁夏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男女比例失衡的现象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作为宁夏唯一的高等师范类艺术院系,担负着全区广大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任务。然而,目前情况下宁夏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男女比例失衡的现象。女生占到学生的绝大多数。以2008级音乐学班为例,全班总人数为41人,女生33人,占78.6%男生只有9人,占21.4%。这个比例显示出宁夏高师音乐教育男女比例已经严重失衡。这种失衡现象必然会影响到将来的宁夏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改革。

三、对策及建议

(一)设立专门机构与人员协调好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同步现象

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对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同步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认真把脉,查找问题的症结所在。设立专门机构与人员对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协调的地方进行会商,拿出方案。切实解决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各自为政的现象,使得宁夏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真正成为一盘棋。

(二)加强宁夏高师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高师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这是推进宁夏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的关键。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加大学术交流力度。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注重学术交流,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派出教师到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知名院校学习、进修,积极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学术会议、大师班和各种专业竞赛、艺术展演观摩活动。同时还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大师来我系讲学、交流、演出。先后聘请了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黄晓和先生,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雷达教授,西安音乐学院陈大明教授、上海音乐学院赵勇教授等区内外知名人士来我系讲学。音乐教师直接影响着宁夏高师音乐课程改革是否成功。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与音乐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态度与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很密切的关系。

(三)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切实转变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进一步改善宁夏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方法

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切实转变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在学习过程中,特别要把握好它的精髓。认真领会贯穿在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切实转变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这是音乐教师用好课程标准的重要的前提条件。在新教材实施中,我们应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坚持不懈地贯彻其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狠抓音乐教学改革,促使音乐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在教学中教师应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提高他们的音乐学习兴趣;营造和维持学生音乐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四)加大招生宣传力度

音乐教育研究生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俄高师;生源素质;基础音乐教育;差异

1中俄高师音乐系生源素质的差异

2006~2011年,我有幸踏入俄罗斯这片充满艺术气息的国度,进行了我硕士、博士阶段音乐课程的学习。这期间,我多次走访了俄罗斯各高校如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格涅辛音乐学院(前身专门培养音乐教师)、弗拉基米尔国立师范大学、沃罗涅日国立师范大学,观看了他们学生日常的上课、音乐会、比赛、考试等情况,让我深深感受到中俄高师音乐系生源素质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音乐基础学科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基本乐理、试唱练耳是音乐学中最基础的两门学科,这两门知识掌握程度的深浅直接对学生今后的音乐道路学习影响深远。而恰恰在中国留学生中感觉跟不上俄罗斯学生的课程正是这两门基础学科。因为他们高师学生入学前就已经经过多年专业学校的学习和训练,而这些当时就是必修课程,所以当进入大学再学习时一开始的难度就很高,以前基础的基本不会重复,因为他们都具备了这两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相比我国高师的音乐系学生在这两门基础课上的能力就很弱,一般来说,大一的学生其乐理和视唱练耳课的内容大多还是重复高考前的内容,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一些,学生的接受能力整体上还是不够理想。“这是我们学生在小学就解决了的问题你到现在还没解决”,这是我留学期间我的声乐导师对我的一句批评,说的是我在唱歌过程中因为节奏问题跟钢琴伴奏合不上而影响演唱水平发挥的问题。歌唱中因节奏问题影响正常发挥的情况在中国学生中是常见的现象,而在俄罗斯学生中基本不存在这种问题,包括跟乐队合伴奏时也是非常得心应手,令人惊讶。

(2)专业技能技术水平层次不同:“长期性、系统性”是音乐专业技能学习的内在规律,只有遵循这一规律,才有可能获得好的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准。在这点上,从俄罗斯高师生源的素质中就能反应出来。在俄罗斯,九月一号是他们的开学日,在这天所有的大学都会举行晚会以表示庆祝,而参加演出的学生正是刚入学的新生,节目形式多样,以独奏、独唱、乐队演奏等形式居多。曲目风格多样,以古典音乐为主,自己本民族的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也占有一定的份量,其演唱、演奏的技术水平层次非常之高,让人震撼,这都得益于他们从小就严格接受专业技术训练是分不开的。相比较而言,我国高师生源的音乐素质普遍较弱,器乐类学生相对好些,因为都是从小接触音乐,而大多数的声乐学生,他们一般都是到了高中以后开始接触音乐,都是属于加强突击训练而考上的,基本功不够扎实,歌唱的方法大多也缺乏科学性,这在很大程度上给高师的教学带来了不便。

(3)音乐实践能力不同:俄罗斯有诸如青少年合唱团、少年作曲家俱乐部、少年协会等各类学生业余音乐团体有25000多所,这些都充分给学习音乐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锻炼了他们的创作能力,这在俄高师的生源素质中体现明显:刚入学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排练出水平非常高的合唱、器乐合奏及声乐与器乐的合奏节目;一场音乐会节目的组织和选拔非常容易,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能挑大梁,对于他们来说,舞台演出就是常态,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保留曲目和演出服装。这点在中国高师的学生中很难做到,一般中国高师教学中在新生入学后有个专业技能汇报演出,首先节目形式想做到多样化容易,而想出精品却很难,因为学生一方面专业技术水平一般,另一方面学生普遍没有舞台实践经验,上台大多存在紧张心理,导致整台晚会质量平平。

2中俄基础音乐教育的差异

导致以上中俄高师音乐系生源不同根本的原因跟两国基础的音乐教育存在差异是分不开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音乐教育研究生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学校音乐教育;弊端;策略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2-0090-01

传统音乐文化更能够表达出我国文化底蕴的深意和内涵。同时伴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我国音乐领域的培养不断的提升着层次,就此针对我国学校的音乐教育和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的策略。

一、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到学校音乐教育中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音乐教育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以学习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文化为整体内容的,笔者认为在进这项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应该以民族音乐文化为基础。在我国举行的国际音乐教育研讨中,明确指出了这一点。音乐是国家民族文化的灵魂,同时也是在国际音乐当中保持自我民族个性的一种特征。

从我国现代化的高校音乐教育来看,虽然涵盖了音乐教育内容,但是仅存在于表层当中,并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深入,导致我国的音乐教育没有给民族文化留下一席之地。从现今我国举行的各项综艺节目当中,一些音乐选拔比赛,大多数的选手所选取的音乐都是摇滚、现代流行,民族音乐的领域并不宽泛。从我国一些培训辅导班来看,大多数的学生在进行辅导的过程中选择了一钢琴、小提琴等乐器,古筝、二胡等中国民族乐器并不太受欢迎,其大多数学生不选择民族音乐的原因就是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当然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还是很多的,但是归根结底就是没有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这一重要内容融入到音乐教育当中,没有重视民族文化音乐的教育。而且从我国所进行国际音乐教育研讨会当中提出了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内容,要求广大教育机构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强调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同时不排斥现代文化的流行和熏陶,将外国音乐和中国音乐结合在一起。就像我们在学习语言一样,首先学习的是母语,而后学习的是外语,如果目不识丁谈何第二语言?所以为了现代化的需求,一定要将民族音乐致力于根本音乐,了解我国文化的内涵和底蕴,将音乐和其结合在一起。

二、学校传承民族文化音乐策略

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民族音乐观念,要积极的寻找我国民族文化的底蕴和内涵,将其融入到教学当中。将开放和求根结合在一起,求根并不意味着闭关锁国而是为了寻求我国文化的根本,开放并不意味着崇外扬魅而是为了保存自我。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应该充分的认识到求根和开放是一个结合的过程,将传统音乐文化底蕴和现代化的音乐结合在一起,使得空洞的灵魂充满音乐的力量。

其次,从长远角度制定相关的文化政策。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民族音乐文化的角色不亚于氧气的重要,我们应该像呼吁有氧运动一样呼吁民族文化的宣扬。同时,政府的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文化策略,保护并将其实践于行动当中,建立相关的大型基金会,筹备精神财富宝藏,将传统文化和音乐落实到真正的地方。

然后,将课程改革和民族文化结合在一起。课程改革不是简单的民族音乐概论课、它是融合于民歌、戏曲和西方音乐体系的补充,是以文化作为底蕴的价值改革。它将东方和西方的音乐文化准确的融合在一起。

最后,着重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民族文化团队,将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我国教育教学的基本,高校的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技术型人才,着重将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和流行音乐结合在一起,了解音乐的内涵和底蕴。让学生能够从音乐技术利用文化的角度上,着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增加对自然美、民族音乐美的感知。

三、结语

从以上内容的种种描述当中表明,我国的音乐教育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可谓水与鱼的关系不可分割。所以说我国高校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高校音乐教育结合在一起,发扬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3(01).

[2]赵秀彦.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高等教育传承[J].当代教育论坛.2010(12).

音乐教育研究生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音乐教育 民族音乐 传承 影响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文化宝藏,中华民族的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而中国民族音乐几乎是伴随着中华文明同时产生的。中国民族音乐历经四五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形式,一般分为五大类,有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不同的地域文化又赋予了这些音乐形式不同的风格,因此,民族音乐既是民族文化的外显形式,又是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主要载体。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弘扬,主要依赖于学校音乐教育。但是目前状况下,学校音乐教育在比较大的程度上偏向西方音乐,导致学生们对民族音乐缺乏了解,更不要说去亲近她、喜爱她了。中小学的音乐课本中,很少涉及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音乐,涉及到的也只是浅尝辄止,这就使得民族音乐失去了受孩子们喜爱的先机。更可惜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文化传统日渐消失,伴随它们的音乐文化也随之流失。像哭嫁歌、劳动号子,由于生活中已经很少使用了,也就几乎没有机会呈现在大众的视线里。纵观这一现状,民族音乐的传播继承,仅仅靠学校音乐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就目前来说,我们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毕业之后大多数都会进入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但我们拥有基本的演唱、演奏技能、音乐基础知识,而这些知识大多构建在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上,而忽视了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的积累和民族民间音乐修养的获得。现在的中小学课程中,已经涉及到民歌、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但是许多教师本身并未对此有过深入接触,更不要说如何传播给学生了。以笔者为例,本科期间学习的是中国乐器演奏,在四年的学习中除了对专业技巧、中西方基本乐理以及很少部分的民族民间音乐知识有所了解以外,对其他相关专业都没有浅尝,更不要说深究了。老一辈的艺术家们,大多不仅仅是专才,几乎都是行业里的全才。以琵琶为例,周边专业,像苏州弹词,我们就应该有所学习。琵琶的一些乐曲里,用的是昆曲的曲牌,如果我们对昆曲知之甚少,甚者不知,要如何对乐曲进行正确的演绎呢?加之在音乐大众化的背景下,学生不愿意或者不具备对民族音乐审美的能力,就要靠社会音乐文化来填补学校音乐教育中的这一空缺。这时,社会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文化就能从中起到一定的补充。

音乐教育研究生培训范文第5篇

― 题 记

奥尔夫教育(Orff-Schulwerk)是目前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之一。如今奥尔夫在中国真正地火了,不是以往的那种一时的热情和求新,而是真正地深入人心,成为老师和孩子们需要和喜欢的教学方式。因为奥尔夫的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基于人本主义①和文化人类学②,它包含着人类古老的传统,并尊重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要求各国从自己的本土文化出发,从人的生理和心理出发进行教育,其教育的对象不仅包括儿童,也包括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它一方面主张从人本出发,回归人类原本自然和古老的传统;另一方面又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与目前国际音乐教育学会所倡导的多元文化理念不谋而合。

近几年我国的奥尔夫师资培训可谓如火如荼。尤其是今年暑假,仅中国奥尔夫专业委员会就举办了北京、牡丹江、蚌埠、兰州、武汉、西安、深圳、成都和开封等近十个城市的师资培训,来自全国各地大约有七百人参加了学习,其中北京的培训班将近二百人。今年,我们邀请了奥尔夫学院前任院长曼努埃拉・魏德迈尔(Manuela Widmer)、奥尔夫学院教授迈克尔・魏德迈尔(Michel Widmer)和詹姆斯・哈丁(James Harding)三位世界著名的奥尔夫专家来华讲学,反响强烈。其中詹姆斯的《盒子》、《音乐和电影》等课例,让学员们感受到了奥尔夫的“完整艺术观”,以及“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③ 的原理;迈克尔的教学比较突出多元文化的理念,让学员们领略到世界各民族音乐的魅力;曼努埃拉今年已是第九次来华讲学,她最引人入胜的是儿童音乐剧,能够根据学员的能力水平和需要即兴地生成课程,让学员们体会到奥尔夫的“原本性戏剧观”以及“儿童中心”④ 的教育理念;他们三人的课让参与者都惊叹不已。中国奥尔夫专业委员会作为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奥尔夫教育(Orff-Schulwerk)和教师教育培训的学术研究机构,在我国的奥尔夫师资培养中起到了引领和奠基的作用,为促进中国的音乐教育改革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中国奥尔夫教师教育课程的先驱

在中国奥尔夫专业委员会成立之前,我国的奥尔夫教师培训最初是由廖乃雄先生开启的,廖乃雄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将奥尔夫引进中国以后,多次在上海音乐学院研究所举办全国性的奥尔夫音乐教育讲习班,并邀请德国西柏林奥尔夫教师玛戈・施耐特夫人(Margot Schneider)先后在上海、南京、广州和北京等地讲学,引起了首轮的“奥尔夫热”。后来主要由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师资培训,还邀请了奥尔夫学院的彼得・库巴斯(Peter Kubas)、曼努埃拉・魏德迈尔(Manuela Widmer)、沃尔夫冈・哈特曼(Wolfgang Hartmann)等教授来华讲学。[1]这些活动书写了我国奥尔夫师资培训的历史篇章,点燃了奥尔夫在中国的星星之火,为我国后来的奥尔夫教师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经过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奥尔夫培训活动,更多的老师开始关注并渴望学习奥尔夫,为了满足广大教师的学习需要,也为了促进我国的音乐教育改革,在中国音乐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下,1989年6月2日中国奥尔夫学会成立筹备组。1991年8月9至19日中国奥尔夫学会发展了第一批会员,并成立了领导小组,由李妲娜任组长。1992年8月16至21日召开了中国奥尔夫学会第二届年会,并宣布了经选举产生的理事会名单:理事长李妲娜,副理事长李燕诒、郁文武、许卓娅、朱崇慧、吴国本。1993年中国奥尔夫学会正式更名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奥尔夫专业委员会”(简称“中国音协奥尔夫专业委员会”),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下属二级学术社团组织,由李妲娜任会长、李燕诒等任副会长。[2]从此中国第一个专门的奥尔夫教师教育机构诞生了。近年来下设早期教育、幼儿教育和特殊音乐教育三个研究中心,补选刘沛和王甘为副会长,并进一步加强骨干教师团队的建设,使奥尔夫在中国得到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传播。

二、中国奥尔夫专业委员会教师教育课程的回顾

奥尔夫自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的婴幼儿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和音乐治疗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多年来,中国奥尔夫专业委员会组建并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师,这些骨干教师大都具有出国学习的背景、硕士以上学历,以及十年以上研究并教授奥尔夫的教学经验。随着骨干教师对奥尔夫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中国奥尔夫专业委员会的教师教育课程也不断完善,并逐步探索出适合我们自己的课程标准和本土化模式。

(一)2013年之前的课程模式

中国奥尔夫专业委员会教师教育课程主要经历了:长期班、提高班、短期班和大师班等多种模式。其中以暑假的短期班人数最多,人员结构也最为多元化;大师班的规模最大,每次都是百余人参加,并且很多学员都是坚持学习多年的老学员。

1.长期班

自中国奥尔夫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在北京为期一年的长期班共举办了十七届,每届50个单元,200课时。主要是利用周末上课,学员大都是北京及周边省、市的幼儿园、早教机构、中小学音乐教师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治疗专业在校生。长期班的优势在于老师们可以边学边用,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教学实践,但由于很多现实原因导致长期班不得不中断,最终长期班于2012年暂停招生。然而,长期班对于培养师资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其作用是短期班等其他课程模式所不能替代的。正如哈特曼所说:“培养一个合格的奥尔夫教师至少需要上十年的时间,因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培养是需要这么长时间的。”对此,李妲娜会长也曾表明:“奥尔夫专业委员会作为我国奥尔夫教师教育领头人,不能仅考虑市场的需要,越是没有人搞,我们才要搞,必须给大家提供一个能够长期学习奥尔夫的平台。”可以说长期班是中国唯一一个为所有人开放的为期一年的奥尔夫班,虽然暂停了,但是随着近几年广大教师对奥尔夫的不断学习和实践,一些学员逐渐开始意识到长期学习的必要性,期待长期班能够重新开办并加以完善。

2.提高班

在长期班举办以后,很多学员通过实践还希望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因此,为满足长期班学员的学习需要,本会曾先后举办了两届为期一年的提高班,这些学员经过在提高班的学习,都成了单位的骨干,有关奥尔夫的理论和教学实践能力也显得更为扎实。

3.短期班

短期班主要是在寒暑假举办。奥尔夫专业委员会曾先后在北京、西安、沈阳、石家庄、呼和浩特、牡丹江、郑州、上海、广州、开封、淄博、成都、兰州和云南等地举办过三十余期短期班。其中以北京班最为突出,几乎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名教师前来学习,包括幼儿教师、中小学音乐教师,本科生、研究生、医生和家长等不同身份的学员。此外,西北地区以西安班和兰州班为代表,其中西安班是中国奥尔夫专业委员会与懿流教育园・西安朗瑞德教育机构联合举办,自2011年起已举办七期;兰州班与兰州长鑫职业培训学校联合举办,自2012年起已举办四期,为新疆、甘肃等西部地区的教师提供了学习奥尔夫的机会。东北地区以牡丹江班为代表,该班是中国奥尔夫专业委员会与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联合举办,自2011年起已举办五期。南部地区以广州中心为代表,广州中心的特点就是集中了一批由李妲娜、管建华、刘沛和蔡乔中教授组成的导师组在星海音乐学院培养的音乐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作为骨干培训教师,自2011年成立以来已举办十期奥尔夫教师教育课程。西南地区以成都中心和乐山师范学院班为代表,其中成都中心于2014年7月正式成立,由李妲娜会长亲自负责,将金娃娃早教机构作为执教中心,为西南地区的教师提供了学习奥尔夫的机会。

4.大师班

大师班是中国奥尔夫专业委员会最受欢迎的课程。如今国际上著名的奥尔夫专家主要集中在奥地利萨尔茨堡莫扎特大学的奥尔夫学院,此外,美国旧金山学校也云集了一批优秀的奥尔夫专家,并经常与奥尔夫学院的专家互换。自中国奥尔夫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曾邀请奥尔夫学院的教师曼努埃拉・魏德迈尔(Manuela Widmer)、迈克尔・魏德迈尔(Michel Widmer)、安德莉亚・奥斯特塔格 (Andrea Ostertag);美国旧金山学校的教师道格・古德金(Doug Goodkin)、〔西班牙〕索菲亚・洛佩斯-伊沃尔(Sofia Lopez-Ibor)、詹姆斯・哈丁(James Harding)、德国SONO公司的艺术总监沃尔夫冈・史密斯(Wolfgang Schmitz)、美国奥尔夫协会前任主席朱迪・邦德(Judy Bond)、美国奥尔夫专家凯莉・林恩・尼克斯(Kerri Lynn Nichols)、芬兰的早期音乐教育专家卡特娅・奥亚拉-科恰克(Katja Ojala-Kocak)、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的罗伯特・安姆切(Robert Amchin)教授、德国迈克尔・西福克教授(Michael Siefke),以及曾毕业于奥尔夫学院、现任加拿大皇家音乐学院早期教育系教师洪寒冰、中国台湾奥尔夫专家陈惠龄和刘嘉淑等来华讲学。这些专家给我国带来了国际奥尔夫教育的最新信息,扩大了我们的多元文化视野,同时也显现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兴趣,让我们感受到了奥尔夫从各国本土化出发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

(二)2013年之后的课程模式

为了进一步完善中国奥尔夫教师教育课程,自2013年起,中国奥尔夫专业委员会对“奥尔夫教师教育”做了如下改革:一是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改为“奥尔夫教育”;二是将原先的“师资培训”改为“教师教育”;三是将本会的“教师教育课程”暂定为三种类型,包括教师资格认证课程、高级研修班课程、奥尔夫教育专题技能课程。[3]其中,外国专家的大师班大都安排在教师资格认证课程或高级研修班课程期间,学员可在学习认证课程的同时,根据自己的需要兼顾并选择大师班和研修班的课程。

1.教师资格认证课程

教师资格认证课程共分三个级别,每个级别均为10天,共240课时,每一个级别都有结业考试,前一个级别考核通过后才准许学习后一个级别。此外,为保障资格证质量,在同一地点,每位学员不能三个级别证书一次性获取。[4]该课程是在奥尔夫原本性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借鉴“美国奥尔夫协会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需要,构建出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中国奥尔夫专业委员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同时也突破了美国奥尔夫协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局限,加强了音乐与其他学科的链接,并融入了本土化教学的内容。

2.高级研修班课程

高级研修班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奥尔夫教育的新动态,包括理念、教具和教法等。[5]该课程主要为学习奥尔夫多年的老学员设置,让学员们了解国内外奥尔夫教育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促进奥尔夫教育界的学术交流,以及奥尔夫教育与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学和社会音乐教育等领域的学术链接。

3.奥尔夫教育专题技能课程

奥尔夫教育专题技能课程主要包括打击乐、动作、音条乐器、竖笛、节奏教学、乐器制作、造型艺术和戏剧等奥尔夫教育所运用的各项技能。[6]作为一个音乐教师,这些方面都应该掌握,然而这却是我国教师比较薄弱的方面,因为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模式长期以来都是割裂的,并以声乐和钢琴为主要学科,这种单一的学科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该课程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们各方面的艺术才能,同时在奥尔夫“完整艺术”的教育理念下,这些课程彼此之间又都有联系。

以上三种课程模式互相补充、互相支持,较之以前的课程更加系统、丰富和深入,得到了学员们的诚挚认可。其中教师资格认证为基础的普及性课程,奥尔夫教育专题技能为特色提高课程,高级研修班则侧重于有关奥尔夫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比较和交流。这些课程都深受学员欢迎和喜爱,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以往的以课例为主的教学模式,进而基于奥尔夫原本性教育理念,通过一定的教学案例,将语言、动作、嗓音、歌唱、舞蹈、声势、打击乐器和有音高乐器的演奏、即兴创编、作曲和教学法等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并融合艺术的基本元素,如音乐中的时值、节奏、节拍、旋律、音色、表情、伴奏织体和曲式结构,绘画中的点、线和色彩等进行教学。这些新的探索促使了我们对我国奥尔夫教师教育的深层思考,也激励着我们对奥尔夫的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三、对中国奥尔夫专业委员会教师教育课程的展望

奥尔夫专业委员会之所以能够长达二十年来持续地举办大规模、大范围的教师教育课程,并且每年都能够吸引很多老学员来不断地学习,主要是因为拥有陈蓉、曹利、宋丹、何璐、黄沙玫、方曦、莫卉卉、尚永娜、蔡霞、罗翼、邓舒婷、李奕和刘颖超等一大批对奥尔夫教育充满热情和责任感的骨干教师,他们在李妲娜、李燕诒和陈淑宜等老一辈奥尔夫专家的引领和指导下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研究领域,促进了中国奥尔夫专业委员会教师教育的课程建设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的奥尔夫教育研究及其与奥地利、德国、美国、新加坡、加拿大、墨西哥、印尼和古巴等国家的学术交流,为广大教师做出了榜样。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并渴望学习奥尔夫,尤其是近两年中国奥尔夫专业委员会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从早期的幼儿园教师、早教机构的教师,逐步扩大到中小学、高校、治疗师、医生、家长以及公司、企业等各个阶层和领域,这让我们对中国奥尔夫教师的培养,以及对促进中国的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充满了希望。然而,奥尔夫教师的培养绝非是一项短期的任务,正如安吉利亚所说:“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奥尔夫教师,必须为此而付出一生的时间。”笔者认为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遵循奥尔夫的原本性教育理念,使其成为属于我们自己的本土音乐教育,绝不能简单照搬和模仿,而是从人本出发,从我国的本土文化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等各方面需要,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创造性地生成课程。

目前本会只是初步建构起了一个比较容易推广和参与的奥尔夫教师的培养方案,在未来我们还必须根据我国的教育现状和广大教师的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我们的课程。比如,奥尔夫在中国的本土化;奥尔夫与人类学、脑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链接;奥尔夫对柯达伊、达尔克罗兹和铃木等教学法的吸收与融合;奥尔夫在早期教育、特殊教育及企业文化领域的应用等方面还需要深入的研究,并逐步落实到我们的教师教育课程中,这样才可能建构出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课程,与世界各国平等地对话和交流。

结 语

二十年来,中国奥尔夫专业委员会在全国培训师资数千人,并已逐渐形成了一支骨干培训团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尤其在奥尔夫的本土化教学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推动了奥尔夫在中国的“内生性”发展,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推广和实践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促进了中国与国际音乐教育界之间的学术交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相信中国奥尔夫专业委员会在未来一定会给社会各界有需要的人士提供更加丰富和优质的课程,并带着中国的文化传统走向国际。正如奥尔夫夫人莉丝洛特・奥尔夫(Licelote Orff)所说:“今天,当中国的孩子们和教师们采撷这件珍宝时,他们将立足于本国几千年的古老文化传统,去完成肩负的重任,那就是,通过即兴、变奏和创作,使这一遗产焕发青春,古为今用。”[7]

参考文献:

[1]李妲娜著,《奥尔夫教学法(Orff-Schulwerk)在中国》,《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第33页。

[2]李妲娜著,《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大陆―为台湾中华奥福学会年刊》2002年出版,第14至15页。

[3]、[4]、[5]、[6]参见中国奥尔夫音乐网。

[7]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编,《奥尔夫在中国―纪念奥尔夫诞辰一百周年》,1995年出版。

注 释:

① 奥尔夫曾说:“我从出身到教育都深受人本主义的影响,我的全部创作,还有在教育方面的作为,全都处于这个标注之下。”详见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著,《奥尔夫音乐教育原理与实践》,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第42页。

②关于多元文化,奥尔夫曾说:“人们应当倾听整个其他世界的音乐心脏跳动。这里正是比较音乐学诞生的时辰,这里,对自然性、原本性的理解第一次萌芽,这里,对一种全新的教育学的感官方才苏醒过来,而反之,这全新的教育学正要扩展到整个世界上去。”(《奥尔夫学院年鉴》1963年出版,第175页)1974年奥尔夫又说:“欧洲的发展正走向它的终结。它几乎不再有活力了。如今最重要的东西是精神……同样对欧洲会有一个时代来临,那时将洋溢着东方和黑人世界的活力……”详见廖乃雄著,《论音乐教育》,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第463、471页。

③ “教育即生活”是杜威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是用人的生活来阐释教育,强调的是教育活动对人的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要求教育活动必须关注社会生活的需要,注重学生的现实生活。“生活即教育”则是用教育来阐述人的生活,昭示的是人的生活对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要求教育活动必须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成为一种真正的教育力量。参见王攀峰著,《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第128至130页。

音乐教育研究生培训范文第6篇

关键词:老年教育 音乐教育 创新 方式方法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加强老龄人群的工作,让老年同志“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我国面临的重要社会课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指出,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3亿,在未来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将更加严峻,老龄问题的严峻性是全世界少有的。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产生全面而深远影响,特别是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和学习需求增长较快,发展老年教育的形势和任务更加紧迫。

以北京市为例,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及现实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值,截至2013 年底,北京市60 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共计279.3万人,占总人口的21.2%。预计到2020 年将达到394.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27.5%。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这一事实,在客观上要求政府规划并大力推进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从我国老年教育的办学内容和形式入手,分析音乐教育在老年教育中的作用,以及音乐教育对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益处,并针对老年大学中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对老年教育贡献微薄之力。

一、我国的老年教育的基本情况

办好老年教育,建设终身教育体系,满足老年人对新知识的追求,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是正确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老年人生命力旺盛期虽然已过,但他们对知识的追求、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依然未减。因此,应该努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满足老年人对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更要满足老年人对新知识的渴求,对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老年大学是我国老年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截止目前,我国已经拥有老年大学、老年学校等教育机构近6万所,在校老年学习者700万名左右,还有上千万老年人通过社区教育、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参与终身学习。老年大学的发展直接带动了我国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

北京老年电视大学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老年人参加学习并没有学历教育需求,他们更注重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并能贴近其日常生活和兴趣爱好。教学内容易于学习、见效快。从学习内容受老年人欢迎的高低程度看,生活保健、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合唱等均排在前面[1]。

大多数老年大学采取一年春秋季两次招生,学员限制数量,不限人员范围,学费较低,所以经常出现热门班级一座难求。以中央部委下的老年大学或者活动中心为例,培训一般不收取费用,但是限制人员范围,必须是各自的员工,并不对外招生。老年大学中书法绘画班次开设较多,因为学习成本低,成效快。而音乐教育中的合唱、戏剧、舞蹈也是老年人喜闻乐见的课程之一,而乐器等音乐教学开设并不普遍。

二、办好老年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从咿呀学语到满头银发,音乐总以某种方式伴随着人们的一生。老年人在其晚年生活中,除了有物质需求之外,也有同年轻人一样强烈的精神需求。尤其是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人,大多数人很难适应退休后的生活,有些人产生失落情绪,严重的会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参与老年音乐课程的学习,不但能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同时还能促进其社会交流,对于身心健康有极大的好处。音乐对人体的特殊功效,使得音乐教育成为老年教育的必要组成之一,在老年教育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一)音乐能调节老年人的情绪和行为

当代医学研究发现,音乐可调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胃肠系统和瞳孔等方面的变化,并且可调节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变化,消除外界精神、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紧张状态”。音乐的曲调、节奏、旋律不同,对人体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兴奋、镇静和降压等作用。并能与细胞共振,按摩细胞,使人感到神清气爽[2]。

对于长期以来从事某种职业的老年人来说,他们习惯了平时的忙忙碌碌,当他们接到退休通知后心里就会存有不适的感觉;对于儿女成家立业,自立门户而不能经常与他们见面的老年人来说,心灵的失落是自然的事;对于老年突然丧偶的人来说,更是一种打击,陪伴自己度过几十年人生的最亲近的人突然离去,心理承受的失落和恐慌更是可想而知,但上述这些情况又是人之常情,在是难以避免的,长期的压抑就会使老年人身体、心理极为不适,容易产生疾病。美国医学家詹姆斯等对老年人进行长达14 年的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独隐居者得病的机会为正常人的1.6 倍,死亡的可能性是爱交往者的2倍。可见,孤独和寂寞是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一大劲敌[3]。

(二)参与音乐学习交流活动,能促进老年人社会交往

老年人参与音乐活动的方式大多是老年大学的音乐课程、社区活动站或者各种规模的合唱团、舞蹈队、戏剧小组、乐队或者是公园的群众自娱自乐的舞蹈、歌唱活动等。这些活动大多是以集体参与的形式进行的。有着共同艺术爱好和追求的老年人因为趣味相投而聚在一起,既能学习知识,又能唠家常,同时也起到锻炼身体的功效。经常参加此类活动的人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交圈子。在这里,他们可以抛开家务的繁忙琐事,有时甚至忘记身体的不适,共同沉浸在音乐带给他们的欢乐之中。很多离退休职工都热爱文体活动,他们经常在忙完家务,相约在小区的花园切磋舞蹈动作,或者凑在一起你唱我拉,自娱自乐。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彼此交流心声,有些在家无人诉说的话语,可以跟队友们交流,从而维系了因退休而逐渐缩小的社交圈,愉快的氛围削减了自身的许多不良情绪。

(三)参与音乐活动能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一项调查显示,经常从事音乐活动的老年人,其视觉、触觉、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意志力等均有所提高。同时对老年人的个性也产生积极的影响。音乐学习能促进老年人的大脑,有利于老年人记忆力的改善,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老年人获得美的享受,使大脑细胞活跃,增强了老年人的注意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从而促进了老年人智力的恢复。同时,老年人参与音乐活动使精神放松,紧张感和孤独感降低,负面情绪得到改善,身心自然健康愉悦。笔者多年在国家科研院所工作,单位离退休干部中经常参加文娱活动的老人都保持着良好的身心状况。老年人岁数大了没有不得病的,只要不是严重到起不了床,热衷予参加合唱、戏剧、舞蹈等活动的老人们始终都坚持参与单位组织的、社区组织的或者是社会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老年文体活动。调查发现,参与文体活动的比不参与活动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感,同时心态更加健康,身体状态普遍较好。我单位经常参加合唱团的老人中年龄最大的87岁,参加舞蹈队的年龄最大的是76岁。可以看出来他们对于音乐是由衷的热爱,他们感受到了音乐教育活动带给他们的乐趣,并能使得身心保持健康状态。他们喜欢唱熟悉的老歌,通过这种方式找回年轻的影子。星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陈蔓琳曾在《音乐学习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一文中,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接受音乐学习和非接受音乐学习的老年人作了主观幸福感方面的比较,并得出结论:学习音乐的时间越长,越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积极情绪,降低消极情绪[4]。

三、老年人对音乐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目前,许多老年人已经逐渐开始重视音乐活动: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在经济、医疗、服务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建立、改革、完善,老年人在衣食住行等基物质生活上得到基本的保障,因此有时间有精力去改善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并且有条件参加到各类音乐活动当中。二是社会文化机构的建设,改善了老年人参与音乐活动的条件。各级单位、老年组织、街道社区等各种主管老龄工作的部门高度关注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开始有计划、有组织的动员、设计好区域内甚至是辖区外的老年人参加音乐活动。例如增设开办老年人活动中心、培训班的设施建设,或是对于比赛活动的资金投入以及街道社区等场所的免费开放等。三是周围的激励作用,特别是家庭及晚辈的主动关心、支持和鼓励,是老年人积极热心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的重要因素[5]。

四、加强老年音乐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我国老年音乐教育虽然有所发展,但比起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有所滞后,本文认为有必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重点推进。

(一)加大政府宣传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老年人对于音乐活动的意 识,使音乐活动成为老年人的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增设老年人的活动舞台,让他们走向屏幕,表现自己的生活热情和对音乐的感悟,让社会上的更多群体来关注老年人。特别是促进不同地区开展地方特色的老年音乐活动,挖掘和丰富音乐项目,加强各社区老年人之间的音乐活动交流。

(二)加大老年培训机构,增加老年大学投入经费

在我国,许多城市的老年大学发展比较迅速,规模有了一定增长,学校数量和办学质量较过去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跟日益扩大的老年人口增长状况相比较,各类培训仍然存在学员“一座难求”的状况,很多老年大学招生简章一出,名额便被抢光。国家应加大老年培训机构的经费投入,加大师资力量,提高老年大学教师的职位薪金,开辟更多的渠道,丰富老年课程,尽量满足老年人的学习热情。

(三)不断创新老年音乐教育的方式方法

在目前的多数老年大学里,老年音乐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如学习几首老歌,歌曲外延的东西基本不介绍,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教一句唱一句不注重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比如乐理试唱等。相关科目,如音乐欣赏等,用以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的科目,几乎是空白。所用教材五花八门,很多书目不适用于老年人。级别低的老年大学甚至连钢琴都没有,只能用电子琴替代,教学的配套设施就更免提了。这些问题,这些都阻碍了老年音乐教育和教学的发展,不断改革创新老年大学的音乐教育和教学方法,也更显得尤为重要。

(四)鼓励社会音乐培训机构加强老年教育培训

目前社会音乐培训机构规模及数量逐渐增多,然而对于老年人的培训设置很少。社会普遍存在着老人非常舍得为孩子花钱参加学习班,却很少舍得花同样的钱给自己去报学习班。社会培训机构的培训费一般都是老年大学的很多倍,建议对于老年人给予适当的优惠,同时政府对于给老年人优惠的社会培训团体给予一定的补偿性奖励。

(五)鼓励艺术师范院校的学生去老年大学开展实践活动

鉴于老年大学师资贫乏,建议M织各大艺术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参与老年大学教学实践。老年大学与各大院校签订实习协议,并鼓励学生开展老年人社会调研,提高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关心度,既解决了实习困难,又增加了师资力量,一举两得。比如,可以组织师范类高校音乐系的学生或艺术团体深入社区、文化 馆、老年大学等公共文化机构对老年人的音乐活动进行理论和专业指导,开设讲座、提供乐器资源等,针对老年人观念的保守,更应耐心、细心,诚恳的带领他们进入音乐领地,在享受音乐带给老年人快乐的同时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 廖乃雄.论音乐教育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2] 叶培结.老年音乐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推进途径探索[J].蚌埠学院学报,2014(2):164- 167.

[3] 杨艳.音乐活动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J].黄河之声,2011(11):104- 105.

音乐教育研究生培训范文第7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高职教育;声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3-0083-01

作者简介:罗红梅(1978-),女,汉族,江西吉水人,讲师,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高职声乐教学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教育体系也进行了一系列调整,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日渐清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高校扩招政策持续实施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对音乐教育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声乐课程作为音乐教育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教学活动的开展方面却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必要的改革,才能促进声乐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不强

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教学活动的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音乐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仍然存在较多问题。现有的声乐教师队伍中,年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尤为严重,有些教师、教授的年龄相对较大,队伍中缺少年轻教师,高职院校对于年轻教师的培养也十分有限,所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缺少活力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声乐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教学方法落后

声乐教学中涉及到很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内容,所以,既要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述,又要锻炼学生的演唱技能。当前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再经过反复练习达到学习目的。在这种滞后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对于很多演唱技能的认识都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了解发音技巧,对于歌唱的审美能力也缺乏足够的重视,无法通过声乐教学的有效开展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

(三)学生的音乐基础薄弱

扩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高职院校学生数量的快速增加,但是,学生的音乐基础却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前,没有参加过系统的声乐学习,在声乐的表演方面也缺乏扎实的基本功,所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

二、加强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对策

(一)加强声乐教师队伍的建设

声乐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音乐教师队伍的现状,积极强化师资力量的培养。一方面,要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外聘等途径获得更多的年轻教师,并完善现有教师队伍的结构,包括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促进中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可以为声乐教学活动的持续开展提供保证。另一方面,则要注重对教师的专业化培养,通过定期开展学习和培训活动,加强教师在理论和演唱技能方面的培养,增强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创新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提高声乐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要将现代教学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从不同角度展示声乐表演以及演唱的技巧,也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画面与声音,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运用多媒体也可以进行音乐作品的欣赏,通过播放世界闻名的音乐会、歌剧表演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三)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从高职音乐教育专业的角度来看,声乐教学中的综合能力,主要是学生在声乐舞台实践方面的内容,通过舞台实践增强学生对舞台的适应能力,以及演唱技能的提升。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运用汇报演出、社会实践等形式设置一些能够将理论知识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内容,使学生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也可以促进理论体系的完善,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四)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当前衡量人才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走上教育岗位,所以,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对以后的教学活动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比如,选择一节课开展汇报演出,从演员的选择到整个表演的过程掌控完全交由学生完成,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引导,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地将想法应用到演出中,给予学生足够的创新空间。

三、结语

当前高职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师资力量不强、教学方法落后以及学生自身音乐基础薄弱等方面,因此,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有效的措施促进声乐教学效率的提升,进而促进高职音乐教育专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玲玲.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13(4):56-57.

[2]桑潇.高职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的现状与策略[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4(11):101-103.

音乐教育研究生培训范文第8篇

1.电子音乐在教育领域的价值

电子音乐是现代音乐的一个分支,是一种与传统音乐不完全相同的音乐形式,它在某种程度上说改变了整个音乐的传统运作方式,也在现代教育领域深入人心,教育领域正在为建立系统和全面的电子音乐教育框架而不懈努力。它在中国教育领域的日渐强大和具备特色的发展意义重大,因为它不仅是中国音乐学术研究的重大课题,同时也是国际电子音乐学界极为关注的新动态。教育界电子音乐专业的建设过程可对每个学者提供专业上的借鉴和营养,对音乐艺术院校在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方面同样发挥着指导作用,甚至对整个中国电子音乐自身的整体发展和电子音乐学派在未来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达国家无论是学科的基础研究,还是综合应用都走在了中国前面。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与它们的差距并不仅仅局限于本领域。就某种程度而言,中国学科建设弊端的延伸甚至加速了我国这一专业的落后程度。我国没有历史性的深厚知识积累,研究和创新机制的完善程度不如发达国家。电子音乐在中国教育界的发展可积极吸取国外建设和发展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扬长避短,对于建设有我国教育特色的新专业具有积极意义。

2.音乐教育领域中电子音乐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电子音乐传入我国,1984年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电子音乐实验室,1987年北京大学成立了音乐声学与电子音乐研究室,但是这些先驱尝试因为缺乏技术支持而终止。武汉音乐学院刘健、吴粤北两位教授秉承“传统与当代结合,理论与创作并重,音乐与科技联姻”的建学思想,于1987年首先开设了“音乐音响导演”专业,标志着中国电子音乐进入了专业教育阶段。其后1993-1994年,中央音乐学院张小夫教授创建“中国电子音乐中心”,先后开设电子音乐作曲、电子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录音等专业;上海音乐学院吴粤北教授创建了音响工程系。2002年全国12所音乐学院及师大艺术学院共同发起了“中国音乐家协会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它标志着中国电子音乐教育步入正轨。与此同时,普通高校、高等师范、职业学院、民办高校纷纷增设电子音乐专业。社会上各类培训机构相继发展。电子音乐也带动了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从2004年起,十二个以上省和直辖市已将中小学音乐教师电子音乐培训纳入教育改革内容规划,开始有计划地分批进行电子音乐技术培训,并列入教师业务考核。20年来中国电子音乐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电子音乐的大环境更宽容、宽泛,与各领域的交流进一步加强。

3.中国电子音乐教育的不足之处

当今,美国和发达国家在电子音乐教育领域,其基础研究和应用上都远远领先于中国。我国至今尚无完整的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硬件设施不完善且教学导向带有盲目性;课程知识深度、教学范围及知识联系程度处于初级阶段。立足我国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发展和壮大我国电子音乐教育事业的必由之路。

(1)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师资不足

当前,我国只有少数音乐学院真正有能力培养电子音乐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等音乐和科技两方面的复合人才,专业的全面性、多样性及教师队伍结构也欠合理。中国电子音乐教师队伍中97%属于音乐专业背景,3%属于非音乐专业,几乎无双重专业背景的教师,电子音乐背景的教师则更少。美国教师除数量多之外,其队伍结构是多元化的,65%为音乐类专业背景,27%属于计算机、物理、数学等专业,且有近8%的教师有电子音乐的专业学历。教师复合型结构对电子音乐学科水平的提高有大的促进作用,教师队伍的培养和体系的合理化已成为我国最迫切的任务。师资问题是限制中国电子音乐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它直接牵制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教育硬件设施投入严重不足。不仅核心音乐设备价格昂贵,一系列的辅助器材的配备也难上加难,一般音乐院校没有如此雄厚的财力配备多套系统。客观条件的限制严重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成果。

(2)课程结构与研究能力的缺陷

我国的电子音乐类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水平较发达国家低很多,主要是介绍性和应用性课程两大方面。无论是音乐系科还是非音乐系科都没有研究类的课程,这一缺失决定了我国电子音乐专业无法进行基本概念、基本特性和深入的有价值的应用研究,难以将电子音乐的各个专业总和为一个体系,来进行交流和补充,这对于本学科的长远纵深发展弊大于利。国内电子音乐的重点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建设力度不足,而这些专业化和以创新研究为宗旨的研究所和实验机构不仅是进行电子音乐日常基础教学的必要环节,而且是学术和科研升华档次与水平的关键一环。今后,我国当大力建设研究中心以及专业实验室,为加快电子音乐的科研力度指明前进的方向。

(3)教育观念和体制僵化

电子音乐在我国教育领域发展壮大的关键是音乐教育观念的革新,这同时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技术发展的经验之谈。近年来随着电子音乐课程的普遍建设和硬件投资的加快,国内对电子音乐学科的重视程度加强。但是据调查,目前国内许多学校的问题主要在于对电子音乐专业的发展缺乏准确而全面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说,观念和认识的不足直接阻碍了这些学校学科和专业的实际发展。体制问题一直是音乐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就整个音乐领域而言,学科间缺乏必要联系与合作渠道,严重影响了学科建设。专业音乐院校课程设置单纯,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失衡,学生难以接触到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且实践能力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很好的培养。这样的教学体制对电子音乐这类具有学科交叉和融合特质的专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4)交流和沟通的不足

在发达国家已经建立音乐领域跨学科的学术组织和机构,为电子音乐学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是长久以来,我国音乐学科甚至艺术领域之间缺乏联系与交流的有效途径和机制。信息不畅,交流不便的的局面,形成国内音乐学科力量分散的不良局面,同时严重阻碍了电子音乐专业的迅速发展。今后当通过创办学术期刊、杂志、网站,以及每年举行定期的学术会议,为电子音乐人才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直接而有效的机会,同时应加强电子音乐和其他音乐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4.中国电子音乐教育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1)践行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的教育理念#p#分页标题#e#

在电子音乐教育的发展进程中,要注重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要以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念为指导,摒弃局限于形式上的现代化发展。立足于我国电子音乐教育落后的现状,将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模式大力引进,并结合中国的教育现实,从而进行融合式的变革。21世纪的高科技时代和知识经济的来临也要求电子音乐教育进行大的改革,以培养全面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电子音乐教育,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学生的实践能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就需要立足长远,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发展的模式,在长期可持续的过程中积累符合中国音乐事业现实的经验。

(2)采取“系统性”的课程设置思想

一门学科的课程设置应具备系统性、原理性和普适性,应该形成一套由专业理论课到专业实践课、由理论的一般性到实验特殊性的教学规划思想。只有从“经验性”的传授到“理论性”的系统指导,学生才会从单纯和被动的使用工具转变为工具的“主人”。电子音乐设备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当抛弃追求设备的领先,而紧随音乐的“本体”并去掌握教育理念的真谛。重视本学科课程建设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系统性范畴的课程,在决定学科和本专业基本结构的关键课程上下功夫。加强课程内容的知识面、内在逻辑性和相互联系性,使课程设置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电子音乐教育课程的结构体系设计应遵循内容的科学性,协调基础原理类课程和开发研究类课程的比例,综合型、应用型和普及型并重,创造合理的学科课程内部机制,使电子音乐专业具备自我改良的内部“微循环模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加强高素质和高质量的师资建设

高素质的电子音乐教师队伍和充足的资金、设备投入是促进电子音乐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首先,开展电子音乐教学技能的培训,使教师掌握成熟的教学操作技巧与技能。在此,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再一次成为重中之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化也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其次,与国外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合作,派遣学者进修学习,引进人才,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来提高教师水平。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按照先进的课程结构要求,合理配置有限的教师资源,施行以复合型人才为重的培养策略。世界各国的电子音乐教育事业都离不开巨大的资金支持。电子音乐是中国新兴的学科和专业,相对来说人们比较陌生,要想普及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同时其实用性强,其电子器材昂贵,教学环境依赖性强。要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就要有意识地加大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并进行合理的配置,并正确的进行教学导向,实现其真正的教学价值。

(4)“因地制宜”,发挥特长

因地制宜就是在不同类型的大学中按照各自学科的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择所开设的课程。美国电子音乐教育的布局中,很明显的一点就是,综合类大学利用自身雄厚的基础学科优势,大力开展基础理论、开发研究性质的课程。而我国,教育水平排名前40的综合型院校,除了部分师范院校外,课程比例的不合理大大浪费了其学科优势。今后应发挥综合类院校之长,立足各自实际,因地制宜,大力推进基础理论、开发研究性课程。对于文学艺术类的院校,根据专业特点,加强应用性课程开设。若电子音乐的课程建设不问实际情况和需求,综合类大学非音乐专业和艺术音乐专业一刀切,这不仅是削足适履、事倍功半,而且可能带来教学管理上的弊端甚至失败。

(5)加大国内外学术交流力度,扩展信息传播途径

中国电子音乐教育发展,借鉴外来优秀思想,加大国内外学术交流力度、扩展信息传播途径是必由之路。与国外大学和教育机构合作进行研究创作,增加我国经验,在合作中融会贯通国外模式。鼓励留学和出国进修,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素质。引进国外优秀专家和人才,对我国的专业发展和改革提出建设性建议。在国内,扩大受教育者范围,常规课堂教学之外,综合现代媒体和因特网等有效途径来实现教学目标。加大我国优秀音乐院校的宣传力度。电子音乐专业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容易引进国外前沿的教育模式、授课方式和课程配置,并付诸实施和快出成果,这是其优势所在。当然国内整个音乐界的体系也会较大的影响其发展,并与国外模式产生碰撞,这些都是在所难免的,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立足自身、寻找一条适应自己实际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