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加强员工法律意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建立以责任追究为基础的防控制度体系。治企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与治国的法律相类似,在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中起着基础性保障作用。所以,加强和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是应对法律风险的屏障。应当根据本企业、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理清生产、采购、流通等过程中易发生法律风险的环节,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法律风险进行预案设置并形成相应的管理制度。同时,在制度建设中突出强调以责任追究为基础的规范化防控措施,做到权责明确,逐步构建法律风险防控的制度体系。
2.加强管理者法律责任意识,切实发挥防控制度体系的有效性。管理者在油田企业法律风险防控中处于主导者的地位,对于法律风险防控制度体系建设及其有效性的发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有必要加强管理者的法律责任意识,强化管理者在应对突发性法律风险时运用法律手段、依托防控制度体系加以解决的法律思维模式,达到切实发挥防控制度体系有效性的目的。
3.加强员工法治理念教育,促进全员法律风险意识的提升。员工是企业构成的基本单元。员工法律风险意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在目前员工构成复杂、多种用工形式并存、风险意识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应当结合岗位责任制培训加强员工的法治理念教育,逐步树立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促进全员法律风险防控意识的提升。
4.正确认识各类措施的内在联系,保证防控体系高效运行。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加强管理者法律责任意识和加强员工法治理念教育三类防控措施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构建适于油田企业发展的防控措施制度体系是防范法律风险的基础;加强管理者法律责任意识,树立法律思维模式则是防控措施制度体系真正发挥其有效性的关键;加强员工法治理念教育,提升员工法律风险防控意识则是法律风险防控措施的保障。
防控制度体系模式设计
1.以合同管理为主线,健全对外经济交往管理制度体系。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合同管理工作是主线,既是双方经济合作的前导,又是双方履约和解决纠纷的依据。因此,应当对合同实行全过程管理。一是建立对方资信状况及履约能力审查制度。应当建立动态的专业市场队伍准入制度,对申请准入专业市场的外部队伍进行专业化审查。根据审查结果,将资信状况良好,具备相应履约能力且专业化程度高的外部施工队伍纳入准入管理的范围,允许其承揽与其自身资质和履约能力相当的施工项目;对于在管理过程中发现的资信状况下降,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履约能力的外部队伍,要及时进行清理。
二是建立分层次的合同签订制度。要按照合同标的额、履行难易程度等指标将合同划分为一般合同和重大合同。对于一般合同应当规范其前期谈判、缔约过程、文本审查和履行结算报告制度。对于重大合同,除遵循一般合同的管理制度外,还应当建立内部联合审批以及定期履行报告制度,避免因合同签订引起的纠纷。三是建立履约状况及风险评估报告制度。合同的实际履行过程是确保合同目的得以实现的关键。对于正常履行的合同项目应当由责任部门和合同对方定期共同提交初期、中期和末期履约状况报告,确保项目的如约履行;对于重大或者出现异常的项目应当及时组织专业人员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解决方案,提交有关部门负责人。对于可能发生诉讼纠纷的项目,应当及时组织法律事务部门对相关证据进行固定,为依法维权做好准备工作。四是完善合同履行过程中各种资料保存制度。
对于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的合同文本、进度报告、预算结算明细、验收台账等重要资料应当及时确认并归档。对于可能发生纠纷的项目,应当及时将各种证据材料进行固定和封存。五是建立验收审查及履行结算报告制度。验收审查是关闭合同的关键环节。应当及时组织专业人员及合同对方对项目进行验收,完善验收证明资料,并据此提交履行结算报告。对于存在质量保证期的项目,应当预留保证金,用以解决因质量问题引发的纠纷。
2.以风险评估为起点,完善生产管理制度体系。应当根据生产环节的不同建立风险源识别制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度,在此基础上完善以岗位责任制为基础的生产运行管理制度体系。只有树立防患于未然的责任意识,强化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才能从容应对生产过程中突发的各种法律风险。一是建立风险源识别分类评估制度。应当组织各单位对依照工艺流程,在所辖范围对所有可能发生的风险源进行识别汇总,并按照可能发生的概率大小以及影响程度进行分类评估。对于发生概率大影响程度高的风险源作为防控的重点;对于发生概率小影响程度大或者发生概率高影响程度低的风险源作为防控的次重点;而对于发生概率小影响程度低的风险源作为防控的一般重点。
二是根据风险源识别分类情况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度。应当根据风险源识别分类情况,对各种可能的风险做好应急响应。对于防控预案的编制,应当以风险源发生时可能造成的影响为依据,重点做好风险源自我控制、限时逐级汇报、风险处置流程、善后事宜的处理等等。例如,对于可能发生的井喷事故,应当首先做好井控防范措施,从源头消除事故隐患。对于突发的井喷事故,各责任部门要限时逐级汇报,同时组织人员和设备按照预案对事故进行处置。处置结束后要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损害评估、证据收集,实施事故的善后处理预案,保证风险一旦出现,责任明确、处置方法得当、力求将损失降到最低。如果事故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应当要求法律部门人员提前介入事故调查处理,搜集相关证据,为可能发生的索赔、诉讼、行政复议做好应对准备。
三是完善以岗位责任制为基础的生产运行管理制度体系。原油生产采取的是高度集约化的生产模式,涉及的工艺复杂、人员和设备众多。而以岗位责任制为主的生产运行管理制度体系是保证这个集约化生产模式高效运行的基础。因此,应当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并随着生产形势的发展及时进行修订,使之与生产运行保持协调一致。四是制订定期进行应急预案演练的制度。在对各类风险源进行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应当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重大突发风险应急预案的演练活动,以加强各岗位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对于各类风险的处置能力。
3.以法律审查为手段,加强法律风险防控制度体系。各种管理制度与法律法规之间存在一定的协调关系,管理制度不能超越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所以,应当在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对管理制度进行法律审查。
一是事前审查。为适应生产形势的变化,企业及其各个部门都会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这些管理制度与法律法规之间存在一定的紧张关系。为避免这种紧张关系对生产经营造成不利的影响,应当在其生效前增加法律审查,避免因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二是事中审查。法律法规同样处在变动中,原本合法的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因为法律法规的变化而变成不合法。为应对这种变化,应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动对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确保其适应法律法规的变动。
三是事后审查。应当定期对管理制度进行法律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制度体系进行制度编纂工作。及时清理和修订与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相冲突的管理制度,确保制度体系的有效性。
制度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重视制度体系的完整性。法律风险防控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而对制度体系的管理同样是实现风险防控的重要因素。应当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的实际,结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逐步加深对来自对外经济交往、生产流程和自身管理环境的法律风险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应防控制度体系,使制度体系合法、适用、高效。
2.狠抓制度体系的落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制度体系落实的样态对于企业应对法律风险更具有实际意义。所以,对企业而言,在注重风险防控制度体系建设的同时,应当下大力气抓好制度体系的落实工作。只有各项制度变成各职能部门直至具体岗位员工的自觉行为,才能使制度体系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3.定期进行管理制度培训。制度体系不应当只停留在书面意义上,而应当转化为企业整体的行为模式,并保持制度体系与企业整体意志的协调。因此,企业应当保持经常性的制度培训,使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整体制度理念得到更新和加强。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会计行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工作范围逐渐扩大,业务流程越来越复杂,对专业的会计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在会计行业发展的同时,会计信息内部的监督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质量,加强会计监督成为了现在会计行业的首要任务。这一问题在施工企业暴露的更加明显,本文我们就着重从施工企业如何构建合理的会计工作及监督体系方面入手,探讨会计工作的执行。
【关键词】施工企业;会计工作;监督体系
会计工作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一个企业内部的运营与管理,并且受到各级单位的重视。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会计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契机,从传统的工作体制向新型的工作体制的转变是数字化视阈下我们会计工作的主要努力方向,由于技术革命的更新,极大的拓宽了会计行业的渠道空间,使得过去有限的会计空间得到了极大的释放,这就为我们现代企业会计制度的更新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随着互联网的介入,现代企业的会计工作也踏上了新的征程,但是一个技术的发展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给当前行业带来极大的挑战,这篇文章我们就从施工企业这个部门来谈一谈会计工作的构建和会计监督的落实。
一、施工企业如何构建合理的会计工作
(一)构建完整的会计工作体系,保证会计部门的独立性
会计是一个施工企业的关键部门,承担着重要责任,加强其基础工作建设,完善内部分工,有利于协调部门工作,提高部门工作效率。会计内部主要包括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审核及处理、账簿组织、会计分析、内部资金运营以及内部监督,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做到权责分明,每个部门互不干扰,相互独立,充分发挥团结合作的精神。合理的内部分工是一个部门发展的前提与重要保障,只有构建好完整的会计工作体系,使每个部门都平稳运转起来,会计工作才能很好的运转,才能保证施工部门会计工作的运行。
(二)加强会计部门文化建设,提高员工法律意识
虽然我们新的《会计法》已经运用在施工企业,但是其效果远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很多施工企业人员由于文化程度低,对此了解不多,因此加强会计部门文化建设,提高员工法律意识非常必要。按照《会计法》和《小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中小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会计内部监督制度,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经济活动体系。这就要求我们的施工企业,不能仅仅促成部门建设,更要加强会计部门的文化建设,提高员工法律意识,遵纪守法,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进行工作,避免知法犯法。
(三)将信息化与会计工作相结合,提高施工企业工作效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会计工作也逐渐与互联网相连接,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会计工作内容得到了拓展,会计工作延伸到位。我们的会计工作在数字化技术的结合下,成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改变了传统的会计管理方案,将会计工作成功延伸到金融、税务、保险等多方面,并且取得不菲的成绩;(2)有效规避了风险,会计账目完美把控。在数字化视阈下的会计工作,有效的计算了各企业的人力资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将企业的各种账目都完美分类处理,有效的规避了企业因资产不清而引发的风险;(3)加快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数字化视阈下的会计工作实现了数字化和会计工作的无缝对接,在数字化的条件下,实现了实时报告、业务协同处理、档案资料一体化等,有效的节约了业务时间,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实力;(4)提高企业监测力度,对市场变化迅速反应。数字化前提下会计工作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通过数字分析预测市场走势,对市场的变化灵敏反应,积极应对。
二、施工企业会计监督的落实
(一)提升工作人员素质,保证会计监督工作的落实
会计内部工作人员是整个会计工作的主体,会计人员的素质决定了会计工作的开展效果,进一步影响整个施工企业的发展,因此,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是提高施工单位会计工作质量的首要任务。要想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素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加强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培训,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2)将工作与年终考核相挂钩,工作完成度直接决定其工资和奖金,加强主人翁意识;(3)适时增加法律知识培训,加强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确保会计人员的内部纯洁性;(4)严格培养会计高层管理人员,确保以优带优,而不是空有其职。只有先保证了工作人员素质,工作制度的完善才能保证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
(二)加强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增联动机制保证会计监督
加强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不能仅仅针对会计部门,加强对整体的控制才可以有效的增强整个企业的联动性,进而反作用于会计工作。加强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对于整个施工企业来说都是有好处的,一方面可以更好的组织各部门工作,极高决策效率,及时汇总信息完成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内部各部门的联系,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当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逐步完善,那么其会计监督工作相对来说就会更加的简单,工作人员只需每天进行相关的流程任务,保证会计部门的账务没有错误即可,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不仅工作量大,工作质量还不高。
三、小结
在施工企业,会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会计工作中,会计监督也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我国经济制度完善工作进行较为迟缓,所以导致到目前为止,我们的会计工作还是很不到位,存在较大的问题,尤其是在像施工企业这样类型的单位,会计工作更是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篇文章我们就从施工企业的会计工作的构建开始入手,提出了几点建议,然后又从施工企业会计监督的落实方面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希望这些对我们施工企业的会计工作发展有一定的帮助,推动我们会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小瑛.议建筑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构建[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5
[2]成焕玲.论民营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J].劳动保障世界,2015
[3]马燕英.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J].科学中国人,2016
“六五”是在“五五”普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必然是对“五五”普法的传承和延伸。根据我区的生产经营形势和周边环境,我们认为“六五”普法目标应该确立这样一个目标:即在员工学法、用法、提高法律素质的基础上,“算好三笔帐”,着力培养法治观念和法治自觉性,同时,还要针对目前现场的不安全因素,加大防范投入,加强防范力度,持续推进“六五”普法活动进程。
二、关于“六五”普法活动的侧重点
抓重点、促全面,是一种很好的工作方法。“六五”普法对重点普法对象和重点普法内容要着力要求。实施过程有要针对性,对重点对象、重点内容,分别开展工作,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通过25年的普法,领导干部法律意识得到增强,法律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和推进国家法治化管理的自觉性并不十分强、十分高,尤其是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环境下,能够做到依法执政,没有很强的法治意识、很高的法律水准是很难胜任的。近年来,许多违反可持续发展要求,不按科学规律办事,随意侵害群众利益的违法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十分严重,其对法治的破坏及其的恶劣影响,多少年都难以消除。因此,“六五”普法仍然应把领导干部作为普法的重点,只是普法的目标侧重点不是放在提高法律意识,而是放在增强其法治观念、法律素养和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自觉性和实际能力上。
企业在推进国家法治建设进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和责任,因此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普法教育应也是“六五”普法规划的重点。
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员法制观念
第一,依靠机制,落实普法。在普法的日常运行机制中,特别要强调依法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省市各级组织都制定了各类《法制宣传教育条例》《法制宣传教育条例实施办法》等,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主抓普法依法治理的司法行政部门普法教育职责。作为企业单位,我们要进一步运用好《条例》《办法》和《实施规划》等,全面推进“六五”普法各项工作的落实。
第二,深入教育,强化普法。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注重在中层干部中的法制教育,又要重视对普通员工进行广泛、深入的法制宣传,提高群众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的能力。通过“两头”抓,带动干部员工法律意识的提高,为最终实现“六五”普法工作目标奠定基础。融普法宣传教育于日常管理工作之中,把法制教育图片、法律知识等教育宣传资料送到现场和基层;
第三,创新做法,全面普法。一是建立工作责任机制。每年初坚持把法制宣传和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双文明建设目标,实行目标管理和一票否决制,明确职责、落实到人。二是建立学法约束机制。建立健全干部、管理人员的学法、守法、执法审查考核制度,把能否切实认真依法办事作为干部考核任用的一条基本条件。员工岗前岗后以及技能培训,必须包括法律内容,考核不合格不予上岗。
第四,加强“两大建设”,夯实普法基础工作。加强“两大建设”,一是加强普法骨干队伍建设。抓普法骨干队伍建设首先从机关抓起,从普法干部抓起。普法干部在自身学习之后,再组织全区员工培训,学习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全员法律意识。二是加强普法宣传阵地建设。重点抓了两大法制宣传阵地。一是宣传媒体建设,我区利用网页、宣传栏、作业区小报等,不定期开设“法律常识”、“法制纵横”等专题栏目,进一步扩大了普法工作的辐射范围。其次是载体建设。我们因地制宜,针对生产经营和员工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案例,寓法律条文于案例故事之中,让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形象、易学、易懂。
四、加大防范力度,全面提高现场防范
第一,建立监控系统。针对作业区井站分散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在重点部位及重点井站增设了4处监控摄像装置,在20个采油站大门处都装有入站提示装置,提高了安全防范范围。
第二,提高物防能力。在全区所有井站高架罐都安装了防盗锁,所有的掺油装置都加装了封条,所有变压器全部安装防盗锁,同时制订了掺油管理规定及高架罐使用与管理办法,定期检查,及时反馈。
第三,规范高架罐及拉油点管理。经营组设立专人对外销原油拉运跟踪监督;安排专人管理原油拉运站(单井),做到有记录、有跟踪、有反馈、有监督,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相关站要建立原油拉运台帐,单井建帐由中心站或所管分站负责。其中,47号站原油拉运必须听从作业区统一安排,高架罐钥匙实行定人定时管理。
第四,规范管理原油拉运车辆。原油拉运车辆必须符合安全拉运条件,具备拉运手续,否则,严禁拉运。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和派出所取的联系,确保油区生产平稳运行。
【关键词】劳动用工争议 ;调解仲裁;存在的问题 ;解决措施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者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都面临着劳动用工争议,但是企业的劳动保护意识却始终处于较低水平,更不用说那些了解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务工者了,在这种情况下,务工者很难在务工期间通过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合法。导致劳动用工争议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劳动人事制度不健全,二是,企业缺少劳动用工法律意识。
二、现阶段劳动用工争议与调解仲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现阶段劳动用工争议与调解仲裁工作可以看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部分企业规模比较小,经营不太稳定且管理不规范,因此存在劳动用工违法现象,并且案由相对比较集中;二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争议发生的数量将继续上升;三是,随着我县私营经济发展及改制工作的推进,非公经济得到迅速壮大,同时非公企业的劳动争议数量也急剧上升;四是,由于仲裁案件的裁决率上升,争议趋向尖锐,调解难度加大,以及劳动关系呈复杂化趋势,如非全日制用工、劳务派遣和多重劳动关系带来的劳动权益问题,给调解仲裁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劳动争议中的双方分别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两者之间即存在合作也存在矛盾;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用人单位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组织,在利益的驱使下建立劳动关系后,劳动者处于用人单位管理之下,用人单位往往片面强调自身利益,忽视劳动者权益;三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使人们的观念、利益发生剧烈碰撞,且涉及面广,造成了许多社会性问题,例如大批人员下岗失业以及由于未缴纳社会保险费而不能享受退休待遇等,从而产生了争议;四是,企业往往管理人员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薄、管理欠规范,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在不断增强。
三、做好劳动用工争议与调解仲裁工作的措施和途径
1.完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
针对现阶段企业劳动用工争议中存在的问题,企业要以《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的相关条款为依据,并结合本企业的劳动用工实际来对各项规章制度和实施工作进行加强,对于那些与法律规定向违背的条款要坚决取缔,并将规章制度落实于实践中,积极避免劳动争议或纠纷的发生。
2.找准调裁工作的切入点
坚持“调解为主、调裁结合”的原则,通过分析梳理每个案件的争议焦点和突出分歧,把疏通引导争议双方思路贯穿调裁工作的始终,采取以法析理、以理服人、换位思考的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使劳动关系双方达成和解或调解协议或顺利执行裁决,既维护了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有效避免了矛盾的激化升级,为有效地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3.耐心接待化干戈为玉帛
针对前来诉求人员素质的参差不一,仲裁委工作人员本着“耐心倾听、有的放矢、以人为本”的原则,遇到情绪激动的当事人采取“一杯热水、一把椅子、一声安慰、一番政策”的程序对当事人进行政策宣传、风险提示和引导教育。让他们在接待中找到个人诉求的正确渠道和具体政策的公正性。让更多的用工单位和劳动者进一步增强了学法用法意识,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达到了愤愤而来,满意而归以及预防减少劳动争议的效果。
4.坚持争议案件的合议制度
除合议庭案件的必经合议程序外,今年对独任审理的复杂疑难争议案件也力求采取集体合议,形成合议记录并养成了集思广益,随时汇报和讨论制度。不仅保证了案件合议制度的落实,也对提高其他办案人员的水平和技能,准确、及时、有效调处争议案件奠定了好的基础。
5.稳慎受理广泛宣传
对于不属于受理范围的争议案件,在积极做好政策的宣传解释的基础上,及时出具不予受理通知文书并有针对性的指导其寻找有效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达到慎重受理和及时调处的有机结合,既避免了申诉无门的现象,又扩大了劳动人事争议政策法规的宣传面。
6.保留属于企业管理的证据
企业必须要保管好如员工考勤、劳动合同订立、薪资发放、员工违纪等与劳动争议处理直接相关的记录和证据,必要时履行好举证义务,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四、总结语
总的来说,当前劳动争议多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原因。针对这种情况,最为关键的措施就是要严格按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建立起及时快速、有力高效的处理机制,以维护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目标,以准确、及时、有效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为抓手做好案件的受理与调处工作,从而更好的应对争议猛增的局面,使大批争议得到调处,更好的体现调解仲裁工作“调解为主,调裁结合”的原则。与此同时,还要着眼长远,建立规范的争议处理的长效机制,使少数疑难争议通过仲裁渠道得到及时法律救济。
参考文献:
[1]龙文勇.论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2(16):211-212.
[2]徐丽雯.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探究[J].商业时代,2014(15):112-114.
1活动主题和指导思想
今年“12.4”法制宣传日的活动主题是“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交通”。指导思想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开展“12.4”法制宣传日活动为载体,动员全省交通系统集中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广大交通干部职工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促进依法治国、依法治交的进程,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活动步骤和内容
3营造宣传氛围:,
公司领导高度重视本次“12.4”法制宣传日活动,12月2日主持召开动员大会,认真学习了局关于贯彻落实省交通厅《关于开展2006年“12.4”法制宣传日活动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确定了本次活动主题和指导思想以及活动内容,明确了各职能部门在这次活动中的职责分工。
(一)活动内容实施
弘扬法制精神、知法、守法、护法是每个公民的崇高义务。公司历来重视对员工法制精神的培养,此次法制宣传活动要在全公司范围内营造更为浓厚的法律氛围,提高广员工的法律意识。具体活动内容有:
(1)悬挂横幅。为了配合本次“12.4”法制宣传日活动的开展增强宣传力度,在公司办公室门前悬挂“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全面推进高速事业发展”的横幅标语,营造浓厚的法律宣传氛围。
(2)12月4日上午,省法制宣传办在省会西清公园举办大型法律宣传咨询活动,公司要求大家自行去省会西清公园参观和学习相关法律知识资料。同时要求大家在家观看关于“12·4”法制宣传日的报纸和电视宣传,使大家更深层地了解法律宣传的重要性。
(3)为了真正把普法活动落到实处,让职工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利用每周五下午学习时间,组织大家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行政许可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法法规》等相关内容,在学习中,领导带头讲学法、普法、用法制服务于我们工作的重要性和体会。通过学习宣传,进一步在职工中牢固树立依法治国,依法治交,执政为民,依法维权的观念。
(4)为积极响应“12.4”法制宣传日活动,坚持学与用相结合。结合公司工作实际,加强京石高速公路通信管道维护工作。在石总经理的安排下,由管道维护部牵头组织人员,将重新喷刷京石高速公路通讯管道沿线的关于通信管道维护的警示牌,以加强对京石高速通讯管道维护的法制宣传,。
关键词:技术密集型企业 工会组织 和谐劳资关系
一、前言
技术密集型企业是指占用劳动力较少,但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科技专业知识、集中了高科技成果的产业部门,如计算机、智能控制、网络信息、电子通信等行业。技术密集型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产品技术性能复杂。经济效益好,往往集中代表着国家的产业最高水平。该类企业具有的高智力性、创新性,高投入、高成长、高回报性,机动性强和风险性高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另一个重要特点,即具有高度知识化的人才。经过10余年的快速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加速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助推器。与此同时。该类企业的劳资关系问题也日益突显。人员流动加剧。劳资纠纷增多,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关系营销的重要维度之一――内部员工市场关系营销,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员工协作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企业必须重视关系导向的内部维度。因此,在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如何在鼓励、支持和引导技术密集型企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确保该类企业劳资关系又能得到和谐的发展,成为我们思考的重大现实问题,而作为维护员工权益、实现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会组织。其主要作用和职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
二、技术密集型企业工会组织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劳资关系也称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个人或劳动者组织如工会与雇主或雇主组织以及政府在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包括劳动任务、劳动条件、劳动时间、劳动期限、劳动报酬、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生活福利等以及有关的劳动争议及其处理关系。劳资关系的核心是权利、义务关系,其实质就是一种利益分配关系。利益如何分配,直接关系到劳资关系的和谐。劳资关系和谐是社会最大的和谐,和谐的劳资关系,就是要形成员工与资方及其人合作互利的关系,实现劳资共赢。
根据2004年浙江省经济普查数据,浙江省企业设工会的比例约为17.1%,个人参加工会的比例约为12.5%。姚先国(2008)通过对浙江省6县市区180余家企业和3700余员工的调研和计量分析,指出企业设立工会、工会总体覆盖率和多项因素显著相关:从教育因素来看,学历水平越高的企业越可能设立工会;从技术职称和等级来看,高职称员工比例越大的企业、技术等级高员工比例越大企业设立工会可能性越大;从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来看,企业规模越大、历史悠久的企业更倾向于设立工会。规模较小、新生企业设立工会的意愿略低;从企业技术进步来看,技术进步和劳动关系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由此可以分析出。技术密集型企业工会组织已经初步完成了组织建设和生活福利保障的职能,但在现实工作中还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很多缺位和失职的现象,在构建和谐企业和和谐劳资关系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工会组织的独立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
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工会组织大部分处于资方掌控状态,多数是资方代表或高层管理人员兼任工会主席职务,而且也没有单列的部门,一般都是附设在行政部门中,工会本应该是代表员工利益的团体,但是因为这样的体系安排,工会受资方的制约太大、也太多。导致工会组织更多地是对资方负责,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严重脱离了与员工的联系:而地方各级政府由于要大力扶持技术密集型企业,发掘区域经济新的利润增长点,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所以对该类企业的工会组织独立性不加干预,只要企业成立了工会就认为必然可以履行职责而不予过问。
(二)工会组织的职能局限于基础性职能层次
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工会组织沿袭了工会原有的传统职能,即更多地关注员工的福利,活动,提供后勤保障,营造一种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氛围,而在处理新颖的劳资关系以及在事关员工切身利益的诸多问题上。力量微弱,只能“寄予同情”、“积极呼吁”。而没有拿起法律的武器。通过正当程序和途径,义正词严地去据理力争,维护员工正当权益,从而在员工中形成了工会组织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和“生活的关心者”的印象。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使得员工密切关注的部分权益得到了法律的保护,更将削弱工会的维权职能。
(三)工会组织的性质和职能没有被员工充分认识
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员工大多在23~40岁之间,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文化素质高,特别是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强烈。会自觉地学习和接受现代劳工维权等进步思想,广泛地学习和交流对国家法律法规的认识和理解,因而一旦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能通过法律或劳动仲裁的方式来寻求个体问题的解决,而缺乏通过工会组织维护自身和群体合法权益的意识,更不会想到可以通过工会集体谈判权的实施来获得劳资双方的势力均衡,以使群体利益最大化。
三、构建技术密集型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工会组织新职能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员工利益多元化的需求趋势已初步形成。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为员工相关合法权益的维护奠定了法律基础,为适应快速发展的形势,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工会组织职能要重新定位,要把重点放在劳动者的利益诉求与社会表达机制的建设和完善上,使之成为维护劳动者权益的主体力量。
(一)强化工会的独立性保障,积极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
工会是员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但要真正履行这样的职责,必须进一步理顺技术密集型企业工会的组织体制,使工会组织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如工会必须是一个独立部门,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职权;工会主席由员工直选或行业工会选派候选人,经过几个月的试用后再民主选举产生:建立和完善对工会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工会干部的奖惩考核不与企业效益挂钩,而依据其自身职责的履行程度来考核,由上级工会组织和员工来评价。使工会干部有不维权就生存不下去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工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企业改革发展为中心,主动为企业分忧。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推进企业改革发展,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发挥好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和组织广大员工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工会组织要通过行使国家赋予的参与权利,代表员工参与国家、社会和企业的事务管理,组织员工开展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充分发挥参政议政的民主渠
道作用,成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和推动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以提高工会组织的社会地位和企业地位,切实为社会和企业的和谐和进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提升工会自身的法律素质,构建员工法律教育平台
工会之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劳动法》给工会组织确定的法律角色。随着技术密集型企业社会化职能的不断出现,《工会法》、《公司法》、《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的完善和实施,工会组织的维权责任范围也在进一步扩大,这就要求技术密集型企业工会工作者自身的法律修养应随之提升,需增强提高自身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自觉性。面对高学历、高素质的新一代知识型员工。工会干部应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维护和争取员工的经济利益、民利、劳动权益方面上。
教育员工依法维护自身的权益,是企业工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工会组织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的优势,运用独特的教育手段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如搭建员工维权的网络平台。把相关法律知识、员工维权中的困惑等通过正规的途径反映出来。加强正面引导,增强工会维权的亲合力。使员工在网络交流中得到启示、受到教育,做到情与法在实践中的有机结合,进而达到员工法律意识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质量管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
1.前言
由于现代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关于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必须得到加强,尤其施工企业更要高度重视监督跟管理的过程,只有严格的对建筑工程实施监督和管理,才可以使工程质量与投资企业的经济利益得到保障。因此,一定要用科学有效的监督跟管理方法,才可以使建筑工程控制的终极目标得以实现。
2.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虽然现代建筑使用新技术与新型材料,但是在建筑工程中依然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因为经济利益的推动,企业追求利益达到最大化的同时忽略了工程建筑的质量,承包商与承建商会利用一些高投资公司的牌子,实施分包――转包――发包的承包模式,最后包工头进行施工,许多包工头为了赶工,就会采用质量不高的材料,不重视建筑工程质量,用最低的成本创造最大的利益。
第二,部分开发商为了施工及时,不按照规定操作,从而埋下安全隐患。就实践工作看来,工程质量存在问题的部分来源就是开发商不按照规定操作造成的。开发商不按规定操作的表现为:施工之后才进行申报,任何施工手续都没有办理,或是完工之后也不申报,更甚者先销售再实施建筑,逃避工程建筑中的质量监督跟管理。
第三,一些承建单位在建筑工程中进行质量监督的工作人员缺乏监督力度,这类监督人员大多是承建单位临时雇佣的,听从雇用单位的安排,承建商说什么就是什么,致使自身监督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对工程建筑的质量监督来说非常不利。第四,部分代表政府实施建筑工程监督的部门,对监督重点、人才素质与结构上的把握不够,对于目前发展形势的要求与社会发展变化不能全面了解,导致工程建筑质量的监督与管理不及时[1]。
3.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中问题的解决策略
3.1加强监管人员的法律意识
实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时,必须要使监管人员的法律意识得到加强,形成一个依法进行工程建筑的氛围,尤其在特岗方面的培训需要强化。首先,承包商与开发商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施工,依照法规法律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其次,项目的负责人、监理人和承包商要自觉地培训和学习相关岗位的法律要求与规范,使其工作中的道德水平与责任感得到强化,消除马虎施工、偷工减料等一些不良行为。第三施工队伍在建筑施工中的法律意识也需要强化。就目前诸多施工人员的水平看来,大部分施工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文化方面水平较低、缺乏法制知识,所以在施工之前对施工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是建筑施工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把握好以上三个过程,即法制教育中的三个方面,可以使员工法律素质整体提高,为工程建筑质量的监督与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2]。
3.2建立一个使用的许可制度
近几年我国工程建筑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在建筑工程的质量方面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可见建立一个使用的许可制度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一些硬性职业中制定一个技能标准对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一切从施工人员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开始,必须拿到资格证书才可以登记上岗;在企业中设立认定的制度,进行工程建筑的质量监督与管理时可以穿梭于整个建筑过程。只有这样,工程使用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才会得到保障,进而为人民造福,为社会服务。
3.3改变建筑方式与创新思路
工程建筑的质量监督与管理是建筑行业发展与实践的必经过程,但是在新时代下,客观与主观条件的改变,实施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时,在一些相对薄弱的环节,就容易产生质量隐患,这就必须引起施工企业与社会的重视,只有传统观念发生转变、思路不断创新、工作的方式也不断更新,才可以使质量隐患得以规避。也就是从实际出发,将纸质上的监管规范落实到真正的工程建筑监管中,结合实物与程序的监督,实施共同监督的方式。同时,还要不断地完善质量、技术与行政的管理,实现三位一体的监管模式。要从日常的监督开始,朝着对工程质量随机抽查的方式发展。将原本的通知式与预约式打破,加快随机抽查与巡回检查的频率,使检查到的部分都可以将工作状况如实反映出来。还要在服务性与预见性模式基础上建立新的监管模式,尽可能做到监督跟服务的结合。此外,政府监管部门还要将社会舆论与监督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或是引进可以对社会实施监督的能人志士[3]。
3.4转变现在的质量监管模式
为了更好的实施工程建筑的质量监督与管理,就必须对当下的部分质量监管体制进行改变,在企业内部强化员工素质,在外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使监管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进而保证监管部门的权威与有效性正常运行。在外面树立良好形象与内部强化素质的同时还要重视监管的整体水平,不错失任何可以学习质量监管的机会,强化专业技术与法律知识。同时,不仅要在国内进行同行业的技术交流,还要与国外的专业人士进行技术交流,取其精华,提高工程建筑的施工水平。还要不断完善监管体制,尽量实行岗位的责任制,只有拥有资格证书才可以上岗,秉公办事、不徇私枉法,保证法律的权威与公正,这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施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管。
4.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也是企业投资者获得利益的重要保证,因此,施工企业在工程建筑过程中,一定要完善监管体系。同时,施工单位要对工程建筑的质量监管重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投资企业在进行质量监管的时候,要有针对性检查的每一个可能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进而使工程建筑质量监管与控制的最终目标得以实现。(作者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小东.如何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J].江西建材,2014,24(13):299.
关键词:企业;财会人员;综合素养;提升策略
一、财务人员素质结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也比之前更高了。企业财务人员相比过去必须要具备更专业更全面的素质。
政治思想结构
财务人员的政治思想关系到在工作岗位上能否保证自己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只有具备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和政治思想,才能在岗位上严格要求自己,这是企业财会人员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有较高的政治悟性,才能热爱岗位,清正廉洁。财务人员必须要遵守国家相关法律制度,除此之外还要遵守企业的法律制度,严于律己,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时刻提醒自己在岗位上一丝不苟,重视岗位职责,在不断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重视思想觉悟的提升。财务人员在工作上要重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业余时间不断提升专业基础知识,多学习财会金融知识,还要多学习些外语知识,奠定自己扎实的工作基础。
专业知识结构
专业知识的学习研究是金融财会工作的关键部分,从业人员必须要系统的学习专业知识和企业规章制度,确保自己适应整体工作,财会工作人员专业知识要求很高,除了需要有会计理论基础知识,还要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学习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财务会计,工业会计以及管理会计等。财务会计专业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账务处理程序,而是要求财务人员要能掌握经营决策整个环节,能将财务知识学以致用。充分利用相关知识,如统计学知识,市场营销,投资与金融,经济法,税法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做好生产管理的帮手。
综合技能结构
除了以上两点,财务人员要重视自己综合素养的提升,让自己在做一个合格的账务处理人员的同时能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做好企业的好助手。综合素养的提升也是本文将在下面重点探讨的问题。
二、企业财会人员综合素质现状
尽管我国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会人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财务人员必须理顺自己的工作职责,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和道德素养,企业方面要定期对工作人员展开培训,让员工能尽快使用工作,不断提升自己。尽管企业方面经过长久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企业财务人员综合素养的提升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1.道德素养有待提升
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是最重要对于企业发展和稳定来说至关重要,同时也关系到企业财务信息的安全性,因为财务人员具备坚定的职业道德,在工作中能够独立负责开展财务管理,如果财务人员专业水平达不到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道德素质是判断会计人员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虽然我国当前财务人员整体素养已经相较于原来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但还有一些会计从业人员没有道德约束,缺乏奉献感和责任感,对待工作态度不够认真专一,庸懒散问题还很严重;有些会计人员将自己的利益摆在了第一位,在会计工作中存在欺诈行为,不仅给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但也使自己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都是当前企业财会人员道德素养不高的表现。
2.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一
虽然新会计准则上表明,我国企业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不错,但是还是有很多会计从业人员顶风违纪,业务素养低下。比如,一些中小民营企业会计人员是交给自己亲戚来做的,存在一个“无证” 的问题,所以业务素养不高;还有的企业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欠缺,缺乏深入的学习,不能做到与时俱进,还是采用非常传统的方式,过于相信老经验,使财务工作存在较大偏差,甚至有信息失真的问题。
3.有些财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虽然国内大多数企业的会计人员都可以进行按照工法律要求进行账务处理,但仍有个别企业会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例如,个别企业会计人员限于领导的控制,一些操作无法单独进行,显出了其强大的“从属”地位,甚至出现了账务造假的问题;还有的企业会计人员责任心不强,凡事都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即便是发现了违反法律法规的问题,也不闻不问,更不会责令停止。不这种状态必然导致企业财务工作不透明,质量降低。
三、提升企业财会人员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1.企业重视培养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
企业会计人员综合素养的提高离不开道德素质建设,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为了更好的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更重要的是能不断优化人才队伍,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完善企业管理机制有十分积极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财务工作的先行者。企业应当将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培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通过一些案例给员工分析,让员工通过事实看到职业道德对于做好一份工作的重要性,企业也可以通过抓典型,树榜样来让员工正视违反职业道德的后果,以及在职业生涯中究竟应该怎么做。企业应当确立明确的奖惩制度,对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奖赏,对于违反管理制度的员工给与一定的惩罚,告诫员工要廉洁自律,不要因小失大。
2.提升企业财会人员业务素养
企业要重点解决目前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就要从培训和学习着手,让员工充分学习新会计准则的要求,积极开展培训,让员工能更加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企业应该针对不同的部门开展不同的培训,并且让教育培训相互交叉进行,加强财政、审计、税务知识的了解。企业可以通过开展一些知识竞赛,让各个部门员工能充分参与进来,不仅能提升大家的综合素养,补充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员工能充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通过培训让员工牢记身上的责任,以专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发展。
3.提升企业财会人员法律素养
提升企业财会人员综合素养,必须把提升企业财会人员法律素养作为重中之重,积极引导企业财会人员加强对《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以及《会计准则》等一系列与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努力提高员工工作能力;企业要努力培养“独立”的会计人员,使他们能够独立开展工作,这有利于会计人员工作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加强企业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会计人员应加强法律意识,做好财务信息的安全处理,远离经济犯罪。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我国企业对财会人员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但目前仍然有很多财会人员综合素养不高,特别是在道德素养、业务素养以及法律素养等方面还很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着眼于提升企业财会人员综合素质,大力加强企业财会人员的道德素养、业务素质、法律素养建设,使企业财会人员更加适应我国新一轮市场化改革的需要,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步入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效能化轨道。(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潘小玲.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人员素质提升研究[J].企业导报,2012,15:210-211.
[2] 肖颂.对财务人员素质提升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01: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