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三分钟演讲的技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初中英语 课前三分钟 英语学习
当预备铃声响起,有的教师会在教室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候课,提醒着学生即将进入课堂状态,但也有的教师会利用这三分钟的时间来“热身”,语文练口语、音乐练嗓子,就连数学课,有教师也开始冲着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开展起“课前三分钟”训练方案,正所谓课堂活动风生水起。那么,我们初中英语教学是否也应该来点“实实在在”的内容呢?笔者认为,课前三分钟说话活动可以“预热”课堂教学内容,或以英语演讲、短剧表演,英文歌曲欣赏等学生喜欢的形式作为突破口,不仅可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更能营造和谐生动的课堂氛围。
1. 在积累词汇量中开展“课前三分钟”
“读单词难,记单词更难”,这是学生中普遍盛行的一句话。英语单词多多少少要花时间去记忆,且教学方法单一,令很多学生感觉到单词的记忆很枯燥。而“课前三分钟”可以内容不限、风格不拘,如名人名言、童话故事、外国优秀诗文等,只要有利于学生积累的内容均可一秀,有利于消除学生对单词记忆的恐惧心理,丰富词汇量。
例如在以学号排序轮着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时,对于英语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其在课前多搜集些英语名人名言,如: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败乃成功之母。)在这句话中“failure”这个单词表示不可数名词“失败”,可数名词可表示“失败的人/事”,而“fail”则表示动词,如fail in sth 表示在……方面失败,fail to do sth.表示忘记/没能做成某事。而“success”一词在这句话中则表示“成功,成功的人(或物),”做动词时为succeed,过去式、过去分词加ed,用法:succeed in doing sth.形容词为:successful,用法与普通形容词一样,副词为successfully,与普通副词用法一样。
可见,短短的一句名人名言,可以让学生掌握“failure”、 “success”二个单词的不同形式和用法,这样的形式、这样的内容,不仅简单易懂,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而且也能对句子中的重要单词的扩展形式、表示方法等均能一并记忆,无形中帮助学生积累了有用的词汇量。
2. 在英文歌曲中开展“课前三分钟”
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尤其要抓好语音、语调的教学,而原汁原味的英文歌曲不仅能让英语变得生动有趣,且歌词中也包含了很多连读和失去爆破的发音技巧,很适合开展语音、语调的训练,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学生课前紧张的情绪,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能让学生轻轻松松地接受和了解西方文化。
例如利用课前三分钟开展的“英文歌曲天天唱”,歌曲Hurricane,这样的流行音乐不仅学生喜欢听、容易学,且在歌词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倒装句,如“Here comes the story of the Hurricane”,可还原为:The story of the Hurricane comes here.这是一种全倒装,是平常很容易见到的一种。而另一种是典型的主谓倒装句,如“Three bodies lying there does Patty see”,助动词Does提前至主语前,可还原为“Patty see three bodies lying there”,这种句型一般在日常口语中较为常见。
一首英文歌曲,或是流行的,或是经典的,或是朗朗上口的,都有助于学生在随着音乐跟唱的过程中改善语音及朗读技巧,增加英语词汇量,更能在明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地记忆住某种特殊句型的表达方法,对帮助学生学好英语大有益处。
3. 在故事连载中开展“课前三分钟”
故事连载这种形式的训练可以由小组内的几个成员共同完成,英语成绩较弱的学生可以选择较为简单的部分朗读,由第一位学生讲述故事的第一章,然后第二位学生在用一两句话简单概括出上次学生讲故事的大致内容后,再接着讲第二章,以此类推,就像播放电视连续剧似的,一课一集。这样的形式不仅能以故事演讲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能通过对上一集故事内容的简单概述,使学生的英语才华得到有力展示。
例如《Snow White》的故事,这一部历经近30年的童话故事不仅知识性强,且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第一位学生在讲述时,以“Do you know the story of Snow White?”而拉开故事序幕,一下子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在接下来由其它学生讲述的过程中,一句经典的台词“What do you do when things go wrong? Oh, You sing a song!”更是在学生之间广为流传。
可见,故事连载不仅让学生演讲起来饶有兴趣,听的学生也能让思维任意驰骋,无拘无束,不仅有效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也能让学生在故事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受益匪浅。
总之,课前三分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口才,其训练的形式也是灵活多样,但更重要的是贵在坚持。只要能有计划地制定训练目标,经过三年的循序渐进的分阶段演讲,就一定能让课前三分钟成为一个厚积而薄发的英语学习的有效辅助手段。
关键词:语文 三分种演讲 步骤
现在的高中,特别是农村高中,课堂上很少有同学主动发言,即使发言,要么不敢大声讲出来,要么就是表达不清楚。问其原因,不是胆小,就是怕人耻笑。宁肯不回答,也不让自己当众出丑。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开展了课前”三分钟演讲”。
课前”“三分钟演讲””是指在每节课前用三到五分钟时间,让同学登台演讲,要求他们态度大方,表情自然,声音洪亮,内容完整、清楚,以达到锻炼胆魄、增长知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目的。
课前演讲像作文训练一样,要有一个整体计划,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因此,在课前“三分种演讲”中我主要实施了三学期六步骤的训练方法。
第一步:背诵诗词或优秀作文。
学生在刚开始登上讲台或第一次在众人面前发表演讲,难免会不适应,比如有些同学登上讲台不敢面对学生,手不知放在什么地方,结结巴巴说不成一句完整的话。鉴于这种情况,不妨让学生从诵诗词或优秀作文入手,激发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参与的意识。
第二步:自我介绍。
学生进校之初,彼此之间还不熟悉,需要相互了解,作个自我介绍就很有必要。学生在自我介绍前,老师要告诉他们介绍的内容,方法,并要求他们尽量做到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有特点,有个性,富有吸引力,在你的介绍后让大家都能记住你,切忌人云亦云。有个同学这样介绍:“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也飞不高,因为爸爸妈妈总以为我小,不给我独立的机会。我好想对爸爸妈妈说:请给我独立的机会,否则我永远长不大……”
第三步:“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这轮演讲要求学生谈自己最喜欢的名言警句、优美诗句等,这类句子往往对人们的生活起着鼓励、警示、鞭策或者给人们一些美的享受。我要求学生讲他们最喜欢的或者感受最深的。我要求学生演讲前先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工工整整地写在黑板上,还要求学生除了讲出喜欢的句子外,演讲中还要他们结合生活实例,谈认识、谈感受、谈启迪。学生为了演讲好,往往会选择很多的句子,进行思考、重组,从中受到不少教益,积累了知识,丰富了语言,同时听讲的同学也获益匪浅。
第四步:讲成语故事。
成语来自古代寓言、历史故事,它经过实践的千锤百炼,言简意赅而又形象生动地表达特定的复杂的意义。学生收集成语故事,把它们讲给大家听,并说出成语的应用和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成语知识,使讲的人和听的人都有收获。这轮演讲,既丰富了语言,又得知许多成语的来历,加深对它们的理解,运用起来也就自如了。
第五步:精彩片断赏析。
鲁迅先生曾说:“大可以看各样的书”这样正“象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在中学阶段,如果仅仅读好教科书是不够的,在读好教科书的基础上,课外的书也要广泛阅读,并且通过课前演讲来展示自己阅读的效果。我首先要求学生从教科书上所选的著名作家的作品读起,同时还要求广泛涉猎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和当代文学、科技期刊,如语文书上“名著导读“中提到的《家》、《论语》、巴尔扎克《高老头》、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又如《读书》、《随笔》、《读者》、《青年文摘》、《散文》、《世界博览》、《奥秘》、《科学画报》等。把自己在平常阅读中最喜欢的精彩片断或文章背诵出来和大家一起欣赏,并说出自己欣赏的原因。学生精心选择的文章,有的能深深地打动学生们的心灵,从中受到启示,激起学生们做一个高尚的人的愿望,感觉到社会的美好,人类心灵的美好。这一轮演讲,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了阅读面,提高了阅读量,听的学生也受益匪浅。
第六步:主题演讲。
这一轮演讲中,教师提前两三天给学生布置演讲内容和要求,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和素材,写好演讲稿,并熟悉演讲内容,到时进行演讲。这轮演讲难度较大,要预先给学生演讲指导,要求学生从选择材料,确定主题,安排结构到命题精心构思,巧于提炼;在语言方面层层切磋,句句推敲,字字斟酌,做到准确简练,富于表现力,尽量口语化,晓畅明白,不致产生歧义和误解。这一轮由于准备的时间较充分,有的学生演讲得很好:“一滴水和一块巨石看上去不成比例,可是如果水滴不断地落在巨石上,经过一段时间,你会惊奇地发现水滴之处已成了一个水坑。这是什么道理呢?有恒。”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演讲水平,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可谓一石三鸟。
课前演讲,要及时对学生演讲的内容、语言、思想、技巧、创新等方面进行适当评价,并做好记录,每一个阶段完成后,评出“演讲之星”、“最收欢迎奖”等,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课前“三分钟演讲”,成效明显:
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刚进中学时,有很多学生上课时不愿说,有的学生想说但又说不好,上课时发言的积极性不高。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前演讲,上课时发言积极了,学生已经克服了“想说又不敢说,敢说又不能说,能说又不会说”的毛病。而且,学生在演讲中,已经能通过不同的语气,不同的发音效果表达不同的感彩,说话时情动与衷,感情饱满,并能恰当运用面部表情、眼神、姿态和手势,取得口头表达和表情动作的和谐统一。三个学期下来,学生们已经基本达到了阶段性目标。现在,每一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演讲”,学生都满怀期待。它已经成为学生们积极参与的一项语文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名家都重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在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最被忽视的就是“说”的训练。
其实,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不单纯是语文教师的事,各科教师都应通力协作,共同挑起此大任。然而,“说”这种能力的训练,在教师与学生中并未得到重视,从教师的心态上看,认为“说”会拖长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从学生一头去看,认为“除了哑巴都会说”,“有啥说啥,想啥说啥,说还用得着练”?还有些学生认为“升学只考写,不考说,练说有什么用,浪费时间”;但也有的学生感到“说”挺重要,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说不好教师瞧不起,平时谈话说不好,同学嘲笑,还是不说为妙,少说为佳。久而久之,说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教学实践证明,在政治课教学中重视“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听”、“思”、“析”能力的锻炼。“说”对学生的思维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分析力、概括和综合力、联想和想象力都有补益。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如在高中阶段能有计划地、细水长流地进行“说”的训练,是可以使学生从“笨嘴拙舌”――“能说会道”――“能言善辩”,能像阿庆嫂一样,讲话“滴水不漏”的。
为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我经多年的探索,总结出多种训练方法,主要有:
1. 三分钟演讲活动(或称主持人节目) 这项活动放在每节政治课开讲前三分钟进行,这是个固定节目。演讲的顺序是按学生学号为序,演讲者事先可略作准备,根据具体要求确定内容,拟一个提纲,或写个演讲稿,演讲内容可根据课本内容或当前的热门话题,提出问题让大家答辩。此形式学生取名为“记者招待会”、“答记者问”。我们的做法是:在高一开始对学生进行演讲训练时,先对开场白、吐字、发音、语调、节奏等单项进行分解训练,然后对表情、眼神、手势等项目进行综合训练,演练时有一个人自练,也有几人一起互练、演练后对演讲的主题、观点、内容、结构、语言技巧、表情语态等方面一起评说。因为凡演讲都要面对听众,要突出政治课的特色,有针对性、条理性和通俗性。实践证明,演讲能弥补课本内容的欠缺,使之从课堂引向课外、联系实际、与其他学科纵横延伸,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开拓了学生视野。同时,还扩大了阅读容量,多方面获取外界信息,其成效是十分显著的。再有,演讲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演讲还能使学生的思想沟通,情感相互交流,在众多思想情感的撞击下,便于我们了解学生的思想脉搏,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辨识力、免疫力。总之,演讲对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确有帮助。滴水可穿石,每节政治课用三分钟演讲是做了一项利于学生的切切实实的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2. 新闻活动 此项活动每节政治课都进行,事先由学生准备,在打预备铃后的二分钟内,由两位同学(一位讲国内新闻,一位讲国际新闻)向全班同学近一二天内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政治。学生在收集新闻时首先强调一个“新”,其次是“大”,再兼顾“地方新闻”。学生对新闻活动很感兴趣,从开学第一天起到学期结束从未间断过,而且又十分认真。学生们认为,新闻活动:一是开阔了视野;二是有利于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如坚持每天早上收听“新闻广播”节目,晚上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三是有利于培养动手、动脑、动口能力。此外,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3. 乡情国情教育活动 此项活动的时间放在每周的最后一节政治课上进行。资料全由学生去寻找或编写,寻找资料的原则,一般是由近及远、就地取材,可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强、有真实感。开展此项活动,目的不仅为了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学生通过编写家乡史,抒发爱国情,不但可培养热爱家乡之恋,还可逐步升华为爱国之情,付诸将来报国之行。
4. 学习心得交流活动 此项活动的时间是放在学完了某一个单元或某个章节后的正课上进行。每人上台演讲的时间约二分钟左右。一般要求演讲者脱稿上台去“说”。一个在台上“说”,台下由评分小组进行评分。评分小组成员由课代表、小组长、演讲者本人、老师组成,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最后确定一个分数记入记分册上,学生为了夺取高分,因此许多学生演讲前在家里对着三联橱镜子进行试讲,研究演讲用语、注意演讲情感、考虑演讲姿势、选择演讲位置、协调演讲动作、进入演讲角色,有的学生还请爸爸妈妈做评判。总之,学生在为想成为一个未来的演说家而努力着。
5. 口试活动 多年来,为了真正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在政治课教与考的问题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验。主要措施是对期中期末两次传统考试掺入口试内容,口试和笔试各半记分。事先,把列入期考的试题送入“题库”或“题签”,临考时由学生自抽其中一题为该生的口试题,学生抽出题目后,略作三、五分钟的思考,再上台面向全班同学答题,口试者的答题时间不得超过三分钟,这是一个规定。在评分这一环上,为了避免老师打个人感情分,因此成立了一个评分小组(其成员同上),这样确定的分数更具有客观性,又便于操作,分数公开,如口试者认为给的分数不合理,可再共议商量,实行二次终身“裁决”制。这种做法,虽在时间上拉长了一点,但多年实验证明是受学生欢迎的。因为这确实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避免了“考试背条条”的“八股式”的阵式。这种做法,老师虽辛苦一点,但老师正是坚持了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因此,有的学生在周记中反映:“还是口试开心。”
6. 辩论活动 辩论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说”训练形式,是在前几种“说”基础上的综合应用。因为在辩论前固然要有充分的准备,然而在辩论过程中,要边听对方的话,边归纳要点,然后运用自己的知识来确立自己的辩论内容。这一切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的,辩论时双方思维均处于最紧张、最活跃的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注意力的集中定向、现场应变等多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发展。实践证明,辩论活动是学生“说”训练的最高层次,也是一种极好的锻炼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名家都重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在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最被忽视的就是“说”的训练。
其实,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不单纯是语文教师的事,各科教师都应通力协作,共同挑起此大任。然而, “说’这种能力的训练,在教师与学生中并未得到重视,从教师的心态上看,认为“说”会拖长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从学生一头去看,认为“除了哑巴都会说”, “有啥说啥,想啥说啥,说还用得着练”?还有些学生认为“升学只考写,不考说,练说有什么用,浪费时间”;但也有的学生感到“说”挺重要,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说不好教师瞧不起,平时谈话说不好,同学嘲笑,还是不说为妙,少说为佳。久而久之,说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教学实践证明,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重视“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听”、 “思”、“析”能力的锻炼。 “说”对学生的思维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分析力、汰概括和综合力,联想和想象力都有补益。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如在初中阶段能有计划地、细水长流地进行“说”的训练,是可以使学生从“笨嘴拙舌”――“能说会道”――“能言善辩”,能像阿庆嫂一样,讲话“滴水不漏”的。
为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我经多年的探索,总结出多种训练方法,主要有:
(1)三分钟演讲活动(或称主持人节目)。这项活动放在每节思想品德课开讲前三分钟进行,这是个固定节目。演讲的顺序是按学生学号为序,演讲者事先可略作准备,根据具体要求确定内容,拟一个提纲,或写个演讲稿,演讲内容可根据课本内容或当前的热门话题,提出问题让大家答辩。此形式学生取名为“记者招待会”、“答记者问”。我们的做法是:在初一开始对学生进行演讲训练时,先对开场白,吐字,发音,语调、节奏等单项进行分解训练,然后对表情,眼神、手势等项目进行综合训练,演练时有一个人自练,也有几人一起互练、演练后对演讲的主题、观点、内容,结构、语言技巧、表情语态等方面一起评说。因为凡演讲都要面对听众,要突出思想品德课的特色,有针对性、条理性和通俗性。实践证明,演讲能弥补课本内容的欠缺,使之从课堂引向课外、联系实际、与其他学科纵横延伸,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开拓了学生视野。同时,还扩大了阅读容量,多方面获取外界信息,其成效是十分显著的。再有,演讲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演讲还能使学生的思想沟通,情感相互交流,在众多思想情感的撞击下,便于我们了解学生的思想脉搏,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辨识力、免疫力。总之,演讲对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确有帮助。滴水可穿石,每节政治课用三分钟演讲是做了一项利于学生的切切实实的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2) 新闻活动。此项活动每节思想品德课都进行,事先由学生准备,在打预备铃后的二分钟内,由两位同学(一位讲国内新闻,一位讲国际新闻)向全班同学近一二天内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政治。学生在收集新闻时首先强调一个“新”,其次是“大”,再兼顾“地方新闻”。学生对新闻活动很感兴趣,从开学第一天起到学期结束从未间断过,而且又十分认真。学生们认为,新闻活动:一是开阔了视野;二是有利于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如坚持每天早上收听“新闻广播”节目,晚上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三是有利于培养动手、动脑、动口能力。此外,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3)乡情国情教育活动。此项活动的时间放在每周的最后一节思想品德课上进行。资料全由学生去寻找或编写,寻找资料的原则,一般是由近及远、就地取材,可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强、有真实感。开展此项活动,目的不仅为了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学生通过编写家乡史,抒发爱国情,不但可培养热爱家乡之恋,还可逐步升华为爱国之情,付诸将来报国之行。
(4)学习心得交流活动。此项活动的时间是放在学完了某一个单元或某个章节后的正课上进行。每人上台演讲的时间约二分钟左右。一般要求演讲者脱稿上台去“说”。一个在台上“说”,台下由评分小组进行评分。评分小组成员由课代表、小组长、演讲者本人、老师组成,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最后确定一个分数记入记分册上,学生为了夺取高分,因此许多学生演讲前在家里对着镜子进行试讲,研究演讲用语、注意演讲情感、考虑演讲姿势、选择演讲位置、协调演讲动作、进入演讲角色,有的学生还请爸爸妈妈做评判。总之,学生在为想成为一个未来的演说家而努力着。
(5)口试活动。多年来,为了真正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在思想品德课教与考的问题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验。主要措施是对姐中期末两次传统考试掺入口试内容,口试和笔试各半记分。事先,把列入期考的试题送入“题库”或“题签”,临考时由学生自抽其中一题为该生的口试题,学生抽出题目后,略作三、五分钟的思考,再上台面向全班同学答题,口试者的答题时间不得超过三分钟,这是一个规定。在评分这一环上,为了避免老师打个人感情分,因此成立了一个评分小组(其成员同上),这样确定的分数更具有客观性,又便于操作,分数公开,如口试者认为给的分数不合理,可再共议商量,实行二次终身“裁决”制。这种做法,虽在时间上拉长了一点,但多年实验证明是受学生欢迎的。因为这确实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避免了“考试背条条”的“八股式”的阵式。这种做法,老师虽辛苦一点,但老师正是坚持了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因此,有的学生在周记中反映:“还是口试开心。”
(6)辩论活动。辩论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说”训练形式,是在前几种“说”基础上的综合应用。因为在辩论前固然要有充分的准备,然而在辩论过程中,要边听对方的话,边归纳要点,然后运用自己的知识来确立自己的辩论内容。这一切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的,辩论时双方思维均处于最紧张,最活跃的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注意力的集中定向、现场应变等多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发展。实践证明,辩论活动是学生“说”训练的最高层次,也是一种极好的锻炼机会。
二、重要新闻活动。此项活动每节政治课都进行,事先由学生准备,在打预备铃后的二分钟内,由两位同学(一位讲国内新闻,一位讲国际新闻)向全班同学近一二天内发生的新闻。学生对新闻活动很感兴趣,从开学第一天起到学期结束从未间断过,而且又十分认真。学生们认为,新闻活动:一是开阔了视野;二是有利于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如坚持每天早上收听“新闻广播”节目,晚上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三是有利于培养动手、动脑、动口能力。此外,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三、国情教育活动。此项活动的时间放在每周的最后一节政治课上进行。资料全由学生去寻找或编写,寻找资料的原则,一般是由近及远、就地取材,可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强、有真实感。开展此项活动,目的不仅为了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学生通过编写家乡史,抒发爱国情,不但可培养热爱家乡之恋,还可逐步升华为爱国之情,付诸将来报国之行。
四、心得体会交流活动。此项活动的时间是放在学完了某一个单元或某个章节后的正课上进行。每人上台演讲的时间约二分钟左右。一般要求演讲者脱稿上台去“说”。一个在台上“说”,台下由评分小组进行评分。评分小组成员由课代表、小组长、演讲者本人、老师组成,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最后确定一个分数记入记分册上,学生为了夺取高分,因此许多学生演讲前在家里对着三联橱镜子进行试讲,研究演讲用语、注意演讲情感、考虑演讲姿势、选择演讲位置、协调演讲动作、进入演讲角色,有的学生还请爸爸妈妈做评判。总之,学生在为想成为一个未来的演说家而努力着。
五、口试活动。多年来,为了真正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在政治课教与考的问题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验。主要措施是对期中期末两次传统考试掺入口试内容,口试和笔试各半记分。事先,把列入期考的试题送入“题库”或“题签”,临考时由学生自抽其中一题为该生的口试题,学生抽出题目后,略作三、五分钟的思考,再上台面向全班同学答题,口试者的答题时间不得超过三分钟,这是一个规定。在评分这一环上,为了避免老师打个人感情分,因此成立了一个评分小组(其成员同上),这样确定的分数更具有客观性,又便于操作,分数公开,如口试者认为给的分数不合理,可再共议商量,实行二次终身“裁决”制。这种做法,虽在时间上拉长了一点,但多年实验证明是受学生欢迎的。因为这确实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避免了“考试背条条”的“八股式”的阵式。这种做法,老师虽辛苦一点,但老师正是坚持了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因此,有的学生在周记中反映:“还是口试开心。”
[关键词] 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说”的能力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为改变政治课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考后全忘掉的僵化模式,真正把政治课引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笔者经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认为把“说”引向政治课堂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关键。
教学实践证明,在政治课教学中重视“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听”、“思”、“析”能力的锻炼。“说”对学生的思维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分析力、概括和综合力、联想和想象力都有补益。笔者经多年的探索,总结出如下训练方法,主要有:
(一)三分钟演讲活动(或称主持人节目)。这项活动放在每节政治课开讲前三分钟进行,这是个固定节目。演讲的顺序是按学生学号为序,演讲者事先可略作准备,根据具体要求确定内容,拟一个提纲,或写个演讲稿,演讲内容可根据课本内容或当前的热门话题,提出问题让大家答辩。此形式学生取名为“记者招待会”、“答记者问”。我们的做法是:在初一开始对学生进行演讲训练时,先对开场白、吐字、发音、语调、节奏等单项进行分解训练,然后对表情、眼神、手势等项目进行综合训练,演练时有一个人自练,也有几人一起互练、演练后对演讲的主题、观点、内容、结构、语言技巧、表情语态等方面一起评说。因为凡演讲都要面对听众,要突出政治课的特色,有针对性、条理性和通俗性。实践证明,演讲能弥补课本内容的欠缺,使之从课堂引向课外、联系实际、与其他学科纵横延伸,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开拓了学生视野。同时,还扩大了阅读容量,多方面获取外界信息,其成效是十分显著的。再有,演讲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演讲还能使学生的思想沟通,情感相互交流,在众多思想情感的撞击下,便于我们了解学生的思想脉搏,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辨识力、免疫力。总之,演讲对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确有帮助。
(二)新闻活动。此项活动每节政治课都进行,事先由学生准备,在打预备铃后的二分钟内,由两位同学(一位讲国内新闻,一位讲国际新闻)向全班同学近一二天内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政治。学生在收集新闻时首先强调一个“新”,其次是“大”,再兼顾“地方新闻”。学生对新闻活动很感兴趣,从开学第一天起到学期结束从未间断过,而且又十分认真。学生们认为,新闻活动:一是开阔了视野;二是有利于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如坚持每天早上收听“新闻广播”节目,晚上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三是有利于培养动手、动脑、动口能力。此外,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三)乡情国情教育活动。此项活动的时间放在每周的最后一节政治课上进行。资料全由学生去寻找或编写,寻找资料的原则,一般是由近及远、就地取材,可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强、有真实感。开展此项活动,目的不仅为了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学生通过编写家乡史,抒发爱国情,不但可培养热爱家乡之恋,还可逐步升华为爱国之情,付诸将来报国之行。
(四)学习心得交流活动。此项活动的时间是放在学完了某一个单元或某个章节后的正课上进行。每人上台演讲的时间约二分钟左右。一般要求演讲者脱稿上台去“说”。一个在台上“说”,台下由评分小组进行评分。评分小组成员由课代表、小组长、演讲者本人、老师组成,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最后确定一个分数记入记分册上,学生为了夺取高分,因此许多学生演讲前在家里对着三联橱镜子进行试讲,研究演讲用语、注意演讲情感、考虑演讲姿势、选择演讲位置、协调演讲动作、进入演讲角色,有的学生还请爸爸妈妈做评判。总之,学生在为想成为一个未来的演说家而努力着。
(五)口试活动。多年来,为了真正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在政治课教与考的问题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验。主要措施是对期中期末两次传统考试掺入口试内容,口试和笔试各半记分。事先,把列入期考的试题送入“题库”或“题签”,临考时由学生自抽其中一题为该生的口试题,学生抽出题目后,略作三、五分钟的思考,再上台面向全班同学答题,口试者的答题时间不得超过三分钟,这是一个规定。在评分这一环上,为了避免老师打个人感情分,因此成立了一个评分小组(其成员同上),这样确定的分数更具有客观性,又便于操作,分数公开,如口试者认为给的分数不合理,可再共议商量,实行二次终身“裁决”制。这种做法,虽在时间上拉长了一点,但多年实验证明是受学生欢迎的。因为这确实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避免了“考试背条条”的“八股式”的阵式。这种做法,老师虽辛苦一点,但老师正是坚持了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因此,有的学生在周记中反映:“还是口试开心。”
【关键词】政治课堂说话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名家都重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在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最被忽视的就是“说”的训练。其实,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不单纯是语文教师的事,各科教师都应通力协作,共同挑起此大任。然而,“说”这种能力的训练,在教师与学生中并未得到重视,从教师的心态上看,认为“说”会拖长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从学生一头去看,认为“除了哑巴都会说”,“有啥说啥,想啥说啥,说还用得着练”?还有些学生认为“升学只考写,不考说,练说有什么用,浪费时间”;但也有的学生感到“说”挺重要,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说不好教师瞧不起,平时谈话说不好,同学嘲笑,还是不说为妙,少说为佳。久而久之,说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学实践证明,在政治课教学中重视“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听”、“思”、“析”能力的锻炼。“说”对学生的思维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分析力、概括和综合力、联想和想象力都有补益。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如在高中阶段能有计划地、细水长流地进行“说”的训练,是可以使学生从“笨嘴拙舌”――“能说会道”――“能言善辩”,能像阿庆嫂一样,讲话“滴水不漏”的。
为提高学生“说”的能力,笔者经多年的探索,总结出多种训练方法,主要有:
一.三分钟演讲活动(或称主持人节目)。
这项活动放在每节政治课开讲前三分钟进行,这是个固定节目。演讲的顺序是按学生学号为序,演讲者事先可略作准备,根据具体要求确定内容,拟一个提纲,或写个演讲稿,演讲内容可根据课本内容或当前的热门话题,提出问题让大家答辩。此形式学生取名为“记者招待会”、“答记者问”。我们的做法是:对学生进行演讲训练时,先对开场白、吐字、发音、语调、节奏等单项进行分解训练,然后对表情、眼神、手势等项目进行综合训练,演练时有一个人自练,也有几人一起互练、演练后对演讲的主题、观点、内容、结构、语言技巧、表情语态等方面一起评说。因为凡演讲都要面对听众,要突出政治课的特色,有针对性、条理性和通俗性。实践证明,演讲能弥补课本内容的欠缺,使之从课堂引向课外、联系实际、与其他学科纵横延伸,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开拓了学生视野。同时,还扩大了阅读容量,多方面获取外界信息,其成效是十分显著的。再有,演讲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演讲还能使学生的思想沟通,情感相互交流,在众多思想情感的撞击下,便于我们了解学生的思想脉搏,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辨识力、免疫力。总之,演讲对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确有帮助。滴水可穿石,每节政治课用三分钟演讲是做了一项利于学生的切切实实的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二.新闻活动。
此项活动每节政治课都进行,事先由学生准备,在打预备铃后的二分钟内,由两位同学(一位讲国内新闻,一位讲国际新闻)向全班同学近一二天内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政治。学生在收集新闻时首先强调一个“新”,其次是“大”,再兼顾“地方新闻”。学生对新闻活动很感兴趣,从开学第一天起到学期结束从未间断过,而且又十分认真。学生们认为,新闻活动:一是开阔了视野;二是有利于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如坚持每天早上收听“新闻广播”节目,晚上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三是有利于培养动手、动脑、动口能力。此外,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三.乡情国情教育活动。
此项活动的时间放在每周的最后一节政治课上进行。资料全由学生去寻找或编写,寻找资料的原则,一般是由近及远、就地取材,可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强、有真实感。开展此项活动,目的不仅为了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学生通过编写家乡史,抒发爱国情,不但可培养热爱家乡之恋,还可逐步升华为爱国之情,付诸将来报国之行。
四.学习心得交流活动。
此项活动的时间是放在学完了某一个单元或某个章节后的正课上进行。每人上台演讲的时间约二分钟左右。一般要求演讲者脱稿上台去“说”。一个在台上“说”,台下由评分小组进行评分。评分小组成员由课代表、小组长、演讲者本人、老师组成,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最后确定一个分数记入记分册上,学生为了夺取高分,因此许多学生演讲前在家里对着三联橱镜子进行试讲,研究演讲用语、注意演讲情感、考虑演讲姿势、选择演讲位置、协调演讲动作、进入演讲角色,有的学生还请爸爸妈妈做评判。总之,学生在为想成为一个未来的演说家而努力着。
五.口试活动。
多年来,为了真正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在政治课教与考的问题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验。主要措施是对期中期末两次传统考试掺入口试内容,口试和笔试各半记分。多年实验证明是受学生欢迎的。因为这确实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避免了“考试背条条”的“八股式”的阵式。这种做法,老师虽辛苦一点,但老师正是坚持了为学生服务的宗旨。
六.辩论活动。
辩论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说”训练形式,是在前几种“说”基础上的综合应用。因为在辩论前固然要有充分的准备,然而在辩论过程中,要边听对方的话,边归纳要点,然后运用自己的知识来确立自己的辩论内容。这一切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的,辩论时双方思维均处于最紧张、最活跃的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注意力的集中定向、现场应变等多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发展。实践证明,辩论活动是学生“说”训练的最高层次,也是一种极好的锻炼机会。
一、 开展课前演讲,丰富课堂交际内容
口语交际训练仅仅依靠几节口语交际课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一直坚持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成效显著。每接手一个新的班集体,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同学们对“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演讲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和别人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抒发自己的感情。演讲的题目大多贴近现实生活,比如,“我的理想”“今天我读报”“我眼中的少数民族”,也可以是学生们推荐话题,只要大家感兴趣、乐意说、有话说就行。正是因为这样,“课前三分钟演讲”没有成为学生的负担,反而成了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成了他们期待的幸福时刻。
二、 深化课内研读,拓展课外交际主题
有道是“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训练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到生活实践中去进行口语交际的锻炼。如教学《早》一课,我在学生深入研读中相机引导,拟定了读书会主题――“我眼中的鲁迅”,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教学《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前,我让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举行了以“路上的故事”为主题的展示会,学生有的高歌歌曲,有的激情朗诵诗歌,有的绘声绘色地讲述途中感人至深的故事,丰富的题材,精彩的表演,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拉近了历史与学生间的距离,又激发了学生口语交际的激情,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须活用教材,抓住教学中的契机,引导学生畅想,通过补白、辩论、角色交换以及编课本剧等形式,适时为学生创设口语交际训练的空间。
三、 创设适当情境,开掘口语交际源泉
1. 运用媒体,渲染想象情境。2012年3月11日,强震海啸重创日本,引发核泄漏危机,给全世界带来震荡,我利用一幅幅凄惨的画面,一曲曲悲伤的音乐、一串串催人泪下的文字来渲染情境,学生在静默、想象中体验后,争先恐后举手发言。其实,同学们对这次灾难非常关注,在灾难性事件面前,他们表现出的大度与善良出乎我的意料。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将交际氛围推向一个又一个。
2. 模拟表演,进入故事情境。小学生活泼好动,角色表演既容易使学生进入交际情境,又能调动学生的交际兴趣。《负荆请罪》一文是历史小话剧,上课时,我抓住剧本中鲜明的表现人物特点的句子,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廉颇和蔺相如的高贵品质。课后,学生自由结合排演小话剧,班内进行评比,然后在全校“公演”。在惟妙惟肖的模拟表演、栩栩如生的故事情景及稚气却不失精彩的语言对白中,故事内容更加有戏剧性,廉颇和蔺相如的形象更加鲜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四、 优化教学资源,彰显真情交际生机
情感是有感染力的,它在特定的条件下会相互影响,从而产生共同体验,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要使学生感动,教师必须首先自己感动。教师必须以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掌握以“师情”激“生情”的教学技巧,用感人的话语、传情的眼神、恰当的手势创设情境,才能鼓舞学生、感动学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和表达的欲望,共同创设和谐、融洽、符合口语交际需要的感情氛围,变单调、空洞的说理为情真意切的实例感悟。
口语交际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
真情流露时,说者动情,听者感动。口语交际的每个环节都要以儿童生活为切入口,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主。同学们有感而发,感悟深刻。口语交际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决定了教学资源的开放性,我充分挖掘利用一切有效的教学资源,学生的自身经历、师生互动的情景都成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载体,大大提高了口语交际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