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课程建设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产生背景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项目于2015年4月启动,历时一年多。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是为了深化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进高色多样化发展。目前,首批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处在中期建设阶段,第二批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名单已经评审公示,这就需要进一步理清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标准与策略,进一步完善管理与指导机制。
二、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从评审立项的结构布局以及项目建设的进展状况来考察。
(一)精品选修课程的立项分布
1.按课程类别分类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分为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兴趣特长以及知识拓展四个类别。从表1可见,课程类别分布极不平衡,其中兴趣特长类和知识拓展类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80%以上;社会实践类和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是实现普职融通与改进学习方式的有效载体,由于申报数量过少,导致立项比例不足20%。
2.按区域布局分类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评审在注重质量优先原则的基础上,同时关注区域协调发展。从表2可见,课程区域分布不太平衡,其中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约75%;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由于申报数量过少,导致立项比例约25%。
3.按城乡布局分类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是促进学校特色内涵发展的有效载体,为此就必须考虑项目的城乡合理布局。从表3可见,项目城乡分布极不平衡,其中首批城市高中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90%,第二批立项比例降为81%;农村高中由于硬件不佳以及师资力量欠缺,加上成果意识淡薄,申报数量不足、水平不高,导致立项比例偏低。
4.按学校类型分类
全市普通高中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数量相当,但重点中学集聚着优质的办学资源和条件,办学水平与质量也明显高于非重点中学。从表4可见,重点中学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80%以上;非重点中学立项比例不足20%。
5.按学科划分分类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旨在为全市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选修课程体系,为此就必须兼顾学科协调发展。从表5可见,学科分布存在较大差距,体育与健康、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通用技术等学科立项数量较多,而化学、物理与生物等学科立项数量则较少,这与教师的固有思维息息相关,高考学科教师常常只注重必修内容的教学,不善于去挖掘相关学科的选修教学内容与方式。
(二)精品选修课程的建设情况
1.多数学校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基础较好,课堂教学水平较高
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以来,各普通高中学校充分释放师生的课程开发权,积极开设校本选修课程,不断加强选修课程评价。从课程师资与水平、课程定位与价值、课程纲要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支持与保障等维度出发,确立了精品选修课程的立项名单,这就确保了精品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前期建设基础。从调研反馈的情况来看,多数项目组在立项后,进一步梳理了课程纲要与教材讲义,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重视课堂教学研讨和改进。
2.部分区县与学校建立了建设管理机制,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不少区县积极贯彻执行市教委关于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相关文件,对于项目建设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场地保障和组织保障,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和教师的自主精神。此外,部分区县还针对市教委政策精神,制定了区县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相关配套文件,通过专家引领、学校支持以及经费保障,对区县精品选修课程的规划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统筹培育的作用,实现了学校选修课程的合理规划、区县选修课程的精心培育以及市级选修课程的精品示范,形成了三级联动机制,有利于项目建设的持续深入发展。
3.多数学校着手系统规划校本选修课程,发挥精品的示范作用
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目的之一,在于发挥其辐射示范的作用,借鉴精品选修课程开发、实施、评价与管理方式与方法,将其运用到其他选修课程建设与发展中,进而构建层次清晰、递进有序的选修课程体系。比如,重庆八中经过引领探索阶段、成长系统阶段以及成熟深化阶段的发展历程,不断推进校本选修课程的系统规划与发展,学校探索必修课的选修模式以及选修课的内容整合,并在每个学科选择3门课程作为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范畴,同时以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来探索尝试相应的教学方式,并在其他选修课程中推广和应用。
三、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
对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的立项申报,课程负责人、学校领导以及区县教委都很重视,对项目申报表认真填写、反复研讨。然而,获准立项后却疏于建设与管理,对精品选修课程的深化研究与建设不够。如有的精品课程团队,立项后没有组织相关的教学研讨,在课程标准研制、教材修订完善、教学资源建设以及精品案例搜集等方面没有进展。区县和学校层面的跟踪检查、管理、投资有时不能及时到位。学校普遍缺少“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二)师资团队建设发展不平衡
在调研中发现,师资团队建设主要存在部分课程负责人年龄老化以及主讲教师团队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比如,部分课程负责人即将退休,课程团队却暂时没有能够承担起精品选修课程建设与管理重任的教师,因此积极培养接班人就成为当务之急。老中青相结合、各专业相匹配的师资团队,有利于精品选修课程持续性、综合性发展。部分课程团队主讲教师数量过少、年龄结构与学科结构也不尽合理。
(三)成果物化意识普遍比较淡薄
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成果一般可以分为基本认识类、操作技术类和实践探索类,具体表现为调查报告、实施方案、教材、评价标准以及精品案例等。中小学教师由于受教育评价制度、自身生存环境以及教育教学惯习的影响,缺乏成果物化意识,不能自觉主动地将教学、教研、教改、育人等成果进行积累、传播与共享,这就阻碍了选修课程的深度发展。
四、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措施建议
(一)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管理办法,建立定期督导机制
为了加强和完善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管理,确保项目立项、建设、验收工作的顺利实施和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市教委有必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必须明确管理的组织机构,廓清相关机构的职能职责,确定申报与立项、建设与指导、评审与验收、应用与推广的内容与要求。此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启动市场建设阶段、中期建设阶段以及评审验收阶段的定期督查机制,协同教研机构做好督查与指导工作,确保建设质量和水平。
(二)各级教研机构要深化项目研究,加强项目调研指导
教研机构的主要职能在于研究、指导与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推广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精品选修课程建设作为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有效载体,教研员有必要深入研究选修课程建设的策略与方法、指导选修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服务建设成果的提炼与总结。为此,教研员有必要加强精品选修课程建设项目的调研指导,促使项目学校推出精品成果,并在全市发挥辐射效应与推广作用。
(三)普通高中学校要明确建设目标,注重总结提炼成果
要实现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顺利推进,普通高中学校必须明确建设目标,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实施方案。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对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目标、内容、步骤、保障以及预期成果做出明确的规划,这能够很好地统筹与引领精品选修课程的建设与管理。
2.编制课程标准。课程团队要从选修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以及实施建议等维度着手,提出基于学生学习基本要求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3.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重要的教学材料,进行教学内容编排时,要主题鲜明、线索明晰、突显课程目标;布局合理、结构科学、符合学习规律;生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作业适当、活动适合;体现个人经验、乡土知识、民族文化与国际视野的结合。
4.重视团队培育。精品选修课程的建设、深化与发展,需要教师着力挖掘选修课程的育人价值,着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些都离不开课程团队的实践智慧与研究能力。团队培育要评选校内优秀教师,优化团队年龄和学历结构,加强针对性培训,重视学校文化建设。还可以把培养对象范围扩大到校外,加强学习与培训。
5.深化课程评价。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发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真实反映学生参与精品选修课程的态度与成果;对课程本身的评价,重在针对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目标、内容与实施等要素之间的一致性与科学性进行修订与完善。
6.发展精品案例。对精品选修课程的典型案例进行文本和视频材料的录制,可以发挥教学实录在教师教学研讨中的作用,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同时也可以作为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的物化成果。
1. 课程与培智课程建设概述
课程主要是指学科存在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的进程。在教学进程中对教学质量有着一定的要求。课程也能够作为各类学校教育对象所需要学校的内容编排。课程就是包括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等一系列学习活动的计划和规程,我国培智学校的培智课程属于国家和学校的两级管理。国家的职能视为培智课程的建设和开发提供指导性的原则建议,学校主要负责课程运作开发。建设培智课程主要有调查、制定、组织实施、评价四个主要阶段,培智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应该秉持着特殊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工作。
培智课程建设主要有五个原则:生活化原则、功能性原则、生态性原则、个别化原则以及支持性原则。生活化原则主要就是指培智课程应该以教学生活化为基本导向,将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适应能力纳入课程中,将生活适应作为课程的核心;功能性原则主要就是关注学生最需要的,能够最大程度帮助其适应社会的能力的教学内容为课程核心。从而进一步满足特殊教育的实际需求。例如生活适应课程主要以活动为主,生活语文与生活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则应该选择学生需要的生活中的基本技能;生态性原则主要就是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家庭的作用。例如可以在生活语文课程中选择“我的祖国”“我的老师”等主题的课程内容;个别化原则主要就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特殊性,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设置课程,课程建设应该尽量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支持性原则主要就是指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总要依靠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来适应学生和生活,从而提升生活品质。
培智课程建设主要目标包括爱国主义、功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生活技能教育以及休闲娱乐教育目标。主要将学生培养为热爱祖国、具有基本的公德和法律意识,掌握基本生活技能以及健康的审美情况的独立个体。
2.培智学校课程建设的现状
培智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和系统的工作,目前不论是在课程内容结构还是课程设计方面都存在各种问题。主要的各类问题是在试验中来总结课程设置的不理性。例如学科的比重过大、教材内容选择不合理、课后练习和问题设计不合理等。目前我国培智学校课程建设的支持系统缺失严重,这也是导致培智学校课程建设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培智学校的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功能,并不是简单的颁布指导方案就能够完成 [1 ]。其需要国家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共同支持完成。2009年我国教育部、民政部等部门召开的特殊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系列的指导方针和建议。但是这些方针和建议的具体实施和操作却得不到应有的支持。落实方针的主体、流程、负责人、评价标准、监督部门等一系列问题都得不到解决。缺乏具体的操作措施,对培智学校课程建设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培智学校的课程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但是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无法提供坚实的保障,无法落实课程建设项目。即使政府的资金到位但是如何合理的使用资金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也是有待妥善处理的主要问题。培智课程的建设要得到规范性的落实就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充分发挥职能,秉持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切实提高培智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 [2 ]。
3. 培智课程建设的建议
3.1搭建理论框架与结构
我国培智学校的课程建设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多年以来的课程建设经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是要构建系统完善的体系还有待长时间的开发和总结。基于切实提高培智学校课程建设的科学有效性,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国内外培智课程建设的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在对事实认真分析的情况下了解培智课程建设的过程、策略与方式等。其次,根据我国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实践研究培智教育的理论性问题。特别是培智教育的课程理论,在总结前人经验成果的基础上,秉持着事物具有特殊性的原则,建设出与我国培智课程教育特点相符合的理论模式,从而进一步合理指导我国培智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
3.2构建培智课程建设研究体系
课程是培智学校开展教学的重点核心,其涉及到学校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在教育原则的指导下基于实现教育目标的目的开展的科学教学工作。因此培智教育理论研究者需要与培智学校实践研究者相结合,取长补短,深入探索培智课程建设,从而探索获得培智课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进而提出指导培智课程建设的价值理论与实践指导。另外,培智课程建设实践研究者也应该在理论研究者的引导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制定科学的、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目标 [3 ]。针对不同的学生来设置不同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形成互动灵活的管理价值是构建培智学校课程建设科学研究体系的主要目标,培智课程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
3.3改善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
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时间的工作,其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较高,对各类支持系统的要求也逐渐加深。培智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与培智课程建设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实现培智学校课程建设高质量的开发就需要开展各项培训,切实提高教师对课程建设的认识,明确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从而提升教师进行特殊教学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培智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学习讲座、定期专业培训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能力 [4 ]。
关键词: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精品课程;专题网站;思考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5.07.017
0 引言
近几年,随着信息化校园和智能化校园建设,我校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也提到一个战略性高度。《SQLserver数据库应用》课程是软件技术专业和物联网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学校和课题组成员一直以来均非常重视本课程的建设。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改革、教材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展。尤其是近两年,课题组成员投入很大精力进行了《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精品课程专题学习网站建设,基本满足了信息化条件下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的需求,形成了一套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立体学习、交流架构。
1 建设《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精品课程专题网站的意义
1.1 有利于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及创新能力
江苏省高校智能化校园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教学内容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发性。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依靠教育信息化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同时,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也对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信息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为止,课题组成员中全部取得硕士学位,两人取得软件分析师资格证书,一人取得数据库工程师资格证书。两年来,共有12人次取得教学质量优秀。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为提高教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非常优质的平台。
1.2 有利于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促进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作为我国高校“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而且要求教师尽可能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教学资源,尤其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开放的教学模式,公开共享的网络资源,推动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的快速发展,也极大的促进了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2 《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思路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就是展现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一个窗口,故两者的建设思路是一致的。本精品课程专题学习网站建设过程中牢牢把握住“精”与“建”两条主线,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辅助;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2.1 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1)职业性。参照人事部“数据库工程师”资格认证、市职业鉴定中心组织的“数据库管理人员”认证、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数据库技术、四级数据库工程师)、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将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变为教学任务,分散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学习紧扣任务要求,以项目化形式展现给学生,并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进行教、学、做的有机统一。
2)实践性。本科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为了真正做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做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全部安排在实训室进行,实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采用MCLA、ISAS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课题组开发了仿真教学系统,让学生在专题网站上也能仿真练习。
3)开放性。开放的教学资源。引入企业实际项目进行教学,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开放的实训基地、开放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每年寒暑假到企业挂职锻炼;组建由企业技术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并且学生能与专兼职教师在网上进行随时随地的沟通交流。
2.2 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主,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辅
在课程设计中除了培养职业能力之外,还包含了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培养。社会能力是指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能力。主要包括规范安全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具备社会能力,能够保证学生较快融人社会团体,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方法能力主要包括较强的资源检索能力、较强的自学能力、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新技术跟踪能力。具备方法能力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掌握新技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创新能力能够帮助学生突破传统模式的限制,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能有独到的见解,设计出新颖有创意的项目。
2.3 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
职业教育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否则就是无本之木。也可以根据行业企业要求在精品课程专题网站上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发仿真环境。
3 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的不足与建议
在建设我校《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精品课程专题网站过程中,我们浏览学习了大量的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网站,有的质量很好,但是大多数网站都存在一些不足,结合我们的实践,简单归纳一下三点:
3.1 为精品而精品,重量不重质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清晰的看到国家教育部门对精品课程内涵的界定和要求。但是,在我们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却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却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为了各级评估,为了上国家级、省级示范高职校,投人大量人力财力,但一旦申报成功则不再重视,内容更新缓慢甚至无人问津。只注重申报,只求量多面广,不注重内涵建设,实用性不强。
建议:精品课程建设要能引领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精品课程中注重内涵建设,要切实体现出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强大作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项目要定期组织检查评估,不能立项拨款后不闻不问。确保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实效性、实用性。
3.2 教学资源没有真正实现共享
大多数精品课程网站登录时需要用户名和密码,即使不设限制,但看到的内容也是受限制的。稍微有点特色的东西不准下载、不准复制,更过分的个别项目竟然在评估验收后将认为有点特色的东西删除掉。甚至教育部批复立项并投入上千万的某专业资源库建设项目访问也是受限制的,课题组甚至还要计划“有偿”提供资源。他们虽然申请到了上千万的项目,但是没有搞清楚国家教育部门投入巨额资金建立的精品课程的资源是应该共享的,这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也是其核心价值所在。
建议:无条件开放教学资源,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不仅要像国外的墨客等一样免费向全国开放,还应该不断完善、更新网站内容,充实网络资源,且要有一定的示范性,从而发挥精品课程专题学习网站在教学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3.3 精品课程专题网站不能满足学生移动终端访问需求
目前,绝大多数精品课程专题网站还是web访问,通过移动终端访问网站费流量,浏览不方便。由此造成很多专题网站就是摆设,教师教学不用,学生学习不用,评估的时候才有用。
关键词:高职学校;课程建设;建议
学校课程建设是一个基于顶层设计理念的学校系统建设的过程,是将学校凝练的静态文化转化为动态文化的实施过程,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直面校园教育事件回溯和思考“育什么人”“怎么育人”等本源性问题的过程。
一、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建设是让先进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推动和影响一所学校中的全体人以及他们教育行动的过程,是让教育思想在教育践行中发出落地声音的过程。课程品质的核心所在是学校的课程建设。因此,学校要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和课程目标的整体达成;适应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和个性特长发展的差异性;满足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需求”作为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从而推进学校课程从“教师的课程”向“学生的课程”发展。
二、高职专业课程建设的原则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借改制示范校建设的东风,借鉴国外高职课程建设的经验,进行高职职业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就高职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整体开发、设计和发展来说,应该贯彻和体现的原则应该包括:一是正确处理高职课程理论与实际的关系,真正实现“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由于各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状况不同,并不强求整齐划一,比如可以是实践为理论服务的模式,也可以是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模式;二是尽可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课程的设置、安排宜采用模块化,使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在统一的基本培养标准下,有一定的可选择性,尤其是专业拓展课程和部分素质教育选修课;三是在课程进程安排上,要遵循课程间的学习逻辑性和学习心理的规律,使课程系统结构更加合理、更加优化。比如一些不需要过多基础知识、技能就能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可适当提前授课,以便高职生尽早接触专业知识,增加学习兴趣;四是科学划分课程模块,一般说来课程模块划分是比较灵活的,伴随职业技术升级,课程模块会不断发展,所以应该正确划分课程模块。
三、当前高职专业课程建设的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在近几年教学改革中有了较好的起色,但是在课程建设上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影响,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课程建设缺乏整体协调性由于与普通高校的生源差距,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学习中表现出基础较差的特点,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而学校在课程设置中,为了能够让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因此对公共课课时进行缩减,并且在选修课设置上选择性较小,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权,降低了学习的主动性[3]。在教学模式上,高职院校一般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程,导致课程内容相脱节。
2.课程设置难以适应岗位人才需求
传统的课程设置中,缺乏对社会岗位需求的联系,教师并没有对市场进行深入调查与探究,在课程内容中许多都是直接用本科院校的课本进行组合,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实际需求并不符合,许多岗位难以招到适应自己职业的技术型人才。
3.教师队伍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较差
高职院校的教师能力评比一般都是对期末学生成绩与理论教学比赛来决定教师的能力好坏,并且取决于教师等方面的成果,而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比赛却容易忽视。高职院校只有一小部分的教师曾经有着在生产第一线的经历,而多数教师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到工作岗位上,因此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脱节,不能够通过自己的调查过程渗透到教学当中。
四、加强高职学校课程建设的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我们应当确立合理的课程体系,突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课程标准,制定“教、学、做”一体的新教学模式,达到突出高职院校教育课程的科学性、职业性、实用性的特点,进而培养出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级技术型人才。
1.构建以职业性为方向,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职业课程开发的关键,是弄清高职课程的理念问题。自现代高职教育诞生以来,其课程理念始终有着学科论和职业论的矛盾。一直以来职业论已成为高职职业课程开发和发展的主旋律,但事实上,在课程实践中,课程的学问化仍然居于主导地位。要在有限的学习时空以及高职生有限的学习能力范围内,有效地培养高层次的职业人才,使得受教育者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就应该对学科论进行必要的解构,并科学地建构职业论。要将高职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发展作为一个整体,建立理论和实践、学习与职业的直接对接、直接联系的课程体系。在工学结合的现代高职教育势必盛行的当代,要实现高职生有效的职业学习,必须实现整体化的课程开发、设计和实施,找到一个合适载体,让高职生能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通过合作式的学习学会交流与沟通,形成和发展综合职业能力。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产生了比较有代表性的项目课程、任务引领性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和学习领域课程。
2.设计“教、学、做”一体化方案。
课程建设的关键是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改革,而实现课程“教、学、做”一体化首先需要科学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社会对本课程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要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设计中应根据高职高专毕业生课程岗位目标、任务、知识和能力,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融“教、学、做”为一体,坚持理论与实践 1:1 教学,将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作为课程的设计思路,在“教”中体现任务驱动,在“学”中体现项目导向,在“做”中体现工学结合。
3.课程教学中需要师生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一般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需要转变,由于现代课程观指出,当前的课程教学是需要培养学生主动性的教学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传统的师生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角色的转变。在学校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期末的考试,因此一个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与专业能够都是看他班上的学生的平均成绩,所以多数老师都会将自己的知识进行扩充,让他们能够理解要学习的知识,但是只有一少部分的内容是学生需要的。在现代课程观念中,认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进行主动而独立地学习,教师可以将知识给予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将教学的主要任务转变为引导学生的综合素质技能的发展。在上世纪初,教科文组织将“教育”定义为“组织学生学习与交流的持续活动” ,因此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原有的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中的咨询者和引导者。可以说教师肩负着更大的责任,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技能需求。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必要保障,课程改革是承担本课程的教学团队的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学团队的能力和水平,所以,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精湛的实践技能、良好的职业素质的教学团队,是课程建设的首要内容。首先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在课程建设中,一方面团队的教师要深入到企业中进行调研,寻找适合本课程的职业岗位能力,或者寻找本课程中对岗位能力有支撑作用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要引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与团队的教师共同开发制定课程改革方案,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色,使得建设方案更具有企业的真实性。其次要提高团队教师的综合能力团队教师的综合能力包括一是文化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专业实践技能、工程实践能力,这些能力是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关键能力,提高关键能力的办法是到高校进修,以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到企业挂职锻炼,以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引进企业专家或工程技术人员,以提高对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二是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实施的能力,这些能力是教学的辅助能力,但是,这些能力不具备关键能力就无法实现。
5.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行课程建设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是教学实施的主体,这种教学过程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当然也不利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要想缩短与企业岗位能力之间的距离,课程建设必须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行,选取的课程任务应遵循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培养,使使三种能力有机结合。课程任务的选取要融入职业的要求,要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要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师教的活动由多到少,由全局到局部,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充分调
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6.建立长效保障机制确保课程建设。
课程规划及实施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长期探索和实践。因此,高职学校要从学校课程发展的组织机构、教师的知识管理和专业发展等方面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如借助专家团队,组织多种形式的课程知识培训,结合学校课程规划,着力提高学校领导团队和教师队伍的课程专业知识和课程领导能力,形成学校课程建设共同体。建立多层次课程交流分享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交流评选活动,形成学校课程建设的激励机制。又如建立学校课程检查反思制度,引导学校和教师积极执行学校课程方案,自觉反思课程实施效果,主动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形成课程实施、监控、评价与改进机制。
总之,课程建设要遵循各个学校的办学理念,要符合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要认真执行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金融会计;课程建设;实践教学
一、《金融会计》的课程性质及特点
《金融会计》课程是一门特殊的专业会计,是把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运用到金融企业这一特定部门的行业会计。该课程属于专业课程,专业技术性较强,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涉及金融相关知识,应在学习《会计学》、《财务会计》、《金融学》、《商业银行实务》等课程之后开设本课程。由于与《财务会计》中以工业企业为主的业务核算区别较大,不容易接受,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金融会计教学方面也容易出现问题。
二、《金融会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部分开设《金融会计》课程的财经院校的调查,总结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课程重视不够,地位有待提高
该课程的性质从部分高校教学计划来看,主要在金融学、会计学专业两个专业开设,大部分为必修课,还有部分院校是选修课。绝大部分院校都未将该课程列为重点课程或精品课程。学分一般为2-4学分。课时最高的64课时,最少的是24课时。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该课程地位较低,学校重视不够。
(二)选用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教材内容较陈旧
笔者通过了解目前国内高校使用金融会计教材的情况,发现各高校采用的教材参差不齐,有的采用最新的二十一世纪系列教材或十一五规划教材,而部分院校采用的还是新会计准则前出版的教材。其中有个别教材质量较差,内容缺乏创新。这就导致教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新准则变化的需要。
(三)教学内容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金融会计应涉及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企业的会计业务。但从各高校网站的教学大纲来看,由于课时的限制,部分院校的教学内容只涉及商业银行会计业务,而保险公司会计、证券公司会计等业务都没列入教学内容。课程名称为《金融会计》,实质上就是《银行会计》。大大缩小了课程的覆盖面,也就难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金融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金融会计因其特殊性,很多高校在教学中都设有实验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由于各高校实践教学的条件、教学手段等原因,造成实践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学生毕业后到了银行或保险公司等单位不能马上适应工作的情况。
从目前部分院校建成的实验室情况来看,其条件还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条件好的院校建设了金融会计模拟实验室,配备了计算机和相关的财务软件。主要采用金蝶或用友财务软件。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而条件差的、缺少资金的院校只建立了手工模拟实验室,实践教学只是根据单项实验资料填制几张凭证、登记几个简单的账簿而已。这样的实践教学效果差,完全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除了硬件条件差外,实践教学的课时也较少。有的院校开设的实验课为12课时,而少的只有4课时。实验课课时太少,也是造成实践教学效果差的一个原因。
在金融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财务软件。高校实验室购买的财务软件基本都是院校版或教学版,而像商业银行使用的都是从知名软件公司定制的软件。这也是造成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的原因之一。
(五)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金融会计课程师资来看,很多老师都是从财经类院校毕业后直接到教学岗位从事教学。尤其是年轻老师,他们学历较高,基本上都是硕士或博士。但通常缺乏实践经验,尽管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对实际工作缺乏了解,这样就很难培养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型财经人才。
三、对《金融会计》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金融会计课程存在的几个问题,笔者经过思考,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重视课程建设,提高课程地位
笔者希望各财经院校提高该课程的地位,建议将《金融会计》定为金融学、会计学专业的必修课。有条件的院校应将该课程设为重点课程或精品课程。学分定为4学分较为合适,学时调整为64课时。也就是每周4课时左右。这样做既能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为完成教学任务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
(二)选用最新出版的优秀教材,以适应教、学双方的需要
选用教材的质量优劣,既影响到教师讲授内容的教学质量,也影响学生自学的需要。以笔者教学经验看,如果某位老师选用的教材不新或不好,学生的反应较为强烈,意见很大。原因很简单,学生花钱买教材,就希望教材质量好,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因此,为了对教学、学生负责,选用的教材一定要过关。
此外,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想对金融会计教材的编写提一点建议。这是很多教材共存的问题,就是对银行实际会计工作的流程,实际案例等介绍较少。并且各商业银行在部分业务上采用的具体核算方法还是有差异的。如银行系统内资金汇划等业务,各行采用的科目,核算方法是不完全一样的。各有各的做法。所以,笔者建议编者中应邀请商业银行尤其是已上市银行的财务主管或财务总监担当顾问,以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三)教学内容应覆盖各类金融企业的主要业务
改变目前部分高校只重视商业银行会计,而忽略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主要业务核算的现状。由于加大了教学课时,适当的增加一些内容还是可行的。另外,建议除了开设《金融会计》课程以外,也可开设《保险公司会计》、《证券公司会计》等课程作为选修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金融会计的教学更加系统。
(四)重视金融会计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除了以新会计准则为准教好理论知识外,组织好实践教学也同样重要。从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用人单位最注重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希望应聘者录用后能直接上岗胜任工作。因此,近几年很多高校都很重视实践教学。走的是培养人才适应市场之路。所以,社会上也掀起了职业技术学院热,受到更多求学者的青睐。
在实验室的建设上要引起领导的重视,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做好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从硬件上保证教学的质量。软件采购上实现公开招标,通过比较选择最适合的财务软件。此外,还应增加实验课时数,选用好的模拟实验教材,配备专职的实验老师组织实验教学,确保实验教学的质量。如有可能,建议单独开设《金融会计实验》课程,更好的配合理论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五)做好任课教师岗前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高校应对担任《金融会计》课程教学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包括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并作相应的考核,考核合格才能上岗。对于绝大部分教师来说,理论部分应该没什么问题。实践部分包括组织模拟实验和到实习基地(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的银行、保险公司等)进行参观学习两部分。经过这样培训的教师就完全能胜任金融会计的教学工作了。
目前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实习基地,但由于学生实习会给实习单位带来工作上的不便等原因,很多高校只是象征性的与有关单位签订了协议,真正意义上的实习却难以实现。因此,这个就需要学校与实习基地协调,采用更灵活的方式实现实习的需要。既不给实习单位造成工作上的不便,也能实现教师、学生实习的愿望。
以上几点建议也是笔者多年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也希望能对高校《金融会计》课程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以促进《金融会计》课程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惠霞.金融会计实践教学评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与科研,2006,(1).
关键词:电磁理论;精品课程;教材建设;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190-02
电磁理论类课程是为微波与天线技术、电子科学技术、光电信息、光学工程等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开设的一类较为专业的基础课程,对锻炼学生利用各种理论方法求解电磁场问题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中,如何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参与电磁理论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创新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教师授课为主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制约了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若课程学习考核方式单一,只看学生考试的分数,而实践能力则无足轻重。课堂理论教学教师授课,学生听讲,缺乏互动,课堂教学效果差。学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内容,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完全是在教师设定的范围内,缺少主动积极的思考。同时,针对电磁理论类课程的“计算方法抽象、公式推导烦琐、电磁场时空分布复杂”等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难题,充分利用Matlab、Mathematica等专业数学软件所具备的强大的科学计算、数据分析以及图形可视化功能,深入分析电磁理论类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全面、系统地编写具有专业特色的教材,开发对应的配套辅助教学讲义和程序包,并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对于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丰富了电磁理论类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也有力推进了课程精品教材的建设,有利于建立客观的考核评估体系,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的建设丰富了电磁理论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对创新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目前出现学生生源数量下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现象,课程教学遇到了一定的困难。解决这些困难,需要大力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建设精品课程,需要我们编写更加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特色教材,进一步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2.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的建设有利于提升电磁理论领域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电磁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建设,可促进教师使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推进任课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从侧面帮助了教师能力的提高,推动教师科研和教学能力的综合发展,进而造就教学名师的涌现。
3.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实现高水平高素质学生培养目标的保证。此类精品课程的建设应努力创造优秀的电磁理论教学资源,采用更为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理论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掌握先进的现代化科学工具,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体现电磁理论教学现代化和职业化特点。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1.加强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研究,重点关注自编特色教材的建设。根据电磁理论类课程的建设目标,依据专业特点进行课程体系和内容整合的改革,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并按照由上而下的能力要素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编写高质量的具有专业特点的课程教材,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电磁场计算方法资源系统。在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中,力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特色性,做到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呼应。
2.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课程特点实施灵活的教学方法。以课程重点和难点内容为核心,充分合理运用现代数学软件工具,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授课,大力引进专业数学软件开展科学计算和图形可视化辅助教学研究,加深学生对电磁场的直观形象化理解,全面提升学生的复杂科学计算、公式推导和图形可视化仿真开发能力,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3.改革教学效果评价制度,以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改革学生表现评价制度,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方法,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融电磁理论类课程的核心思想于教学实践中,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开设上机实验课,开展算法设计竞赛,加大课程学习覆盖面。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研究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特色。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步骤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保障建设质量,根据循序渐进、逐项建设的工作思路,具体步骤建议如下。
1.在考察调研和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制定面向专业化发展的电磁理论类特色精品课程的建设方案、实施步骤和进度计划,依据专业特点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整合改革,完成课程体系整合和顶层设计。
2.根据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搜集课程典型案例,充实教学内容,自编具有专业学科特色的课程配套教材,基于专业数学软件平台开展科学计算和图形可视化教学。完善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如多媒体电子课件、习题、上机实践教学、授课录像等网上资源的建设,使优质教学资源得到共享。
3.整合优化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完善和提高课程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建立一支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较高教学水平、业务水平和学术水平的课程师资队伍,探索精品课程的创新型授课模式。
4.建立全新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开设上机实验课,开展算法设计竞赛,加大课程学习覆盖面。
5.在n程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课程讲义、电子课件教学资料,对课程建设的成果和效果进行分析,总结课程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并不断完善和改进。
四、总结
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的建设对于提高该类课程整体的课程教学质量、推进学校的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电磁理论类课程的重要性以及该类课程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指出了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建设的现实意义,给出了建设电磁理论类精品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步骤提出了建议。精品课程的建设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推动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对于丰富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水平,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型学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梁晓芳.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5):87-91.
[2]李兴洲,王丽.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师团队专业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16,(24):33-36.
[3]张爱锋,苏琳芳.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旬刊,2015,(3):45-46.
[4]王龙,周效凰.中国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模式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4):31-37.
[5]林志立,基于Mathematica的“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辅助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86-87.
【关键词】基础会计 精品课程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069-02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模式的院校,其人才输出的质量对学校教学质量体系评价极为重要。会计学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基础会计》则是会计学的专业基础课,将其作为学院的第一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既是响应国家政策也是本专业发展的需要。笔者作为一名会计专业教师,在独立学院从事会计专业教学多年,对基础会计教学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获得了一些体会,在此基础上,针对《基础会计》精品课程的建设,提出了一些见解。
一、精品课程的概述
1.精品课程的概念
所谓“精品课程”按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所作的定义,就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是具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2.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样性。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也涉及诸多方面,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认为精品课程建设内容应包含6个方面,即内容建设、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内容建设和机制建设。
二、独立学院《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1.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是培养会计创新人才的时代需要
21世纪是信息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世纪,要求高校培养出“复合型”创新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在我院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基础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基础课,其内容包括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亦称会计的“三基”。通过《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能促进会计教学体制的改革,使学生拥有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是打造一流会计师资队伍的需要
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大学生,就必须具备一支具有时代教育理念、深厚知识涵养和崇高人格魅力的师资队伍。《基础会计》师资队伍的培养,依赖于精品课程建设,因为实施《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广大会计教师的积极参与,这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及时更新知识体系,相互促进提高。
3.《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是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的需要
针对《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可以有效地借助于团队的力量,集思广益,发挥优势,精诚合作,编写一本适合的教材、一套适合的大纲、一套好习题集,并制作一套精美实用的电子课件。与此同时,利用团队的力量,能够建立从凭证――账簿――报表的高度仿真整套业务核算流程。
三、独立学院《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第一,制定一套科学先进、安排合理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纸质教案及配套习题集和题库。
第二,追踪学科前沿,关注行业动态,编写适用的教材和配套习题,达到巩固学生知识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双重目的。
第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行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教学和生本开放式研究型教学法。
第四,建立一套高度仿真的实验实训资料,推行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促进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
第五,建立一支具有创新思维、积极向上、结构合理、责任心强、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
第六,建立监督机制,即将精品课程建设有关材料在网上公布,供大家浏览、品评;组织学校教学督导组成员对精品课程重点资助项目进行跟踪听课。
第七,建立交流机制,不定期集中精品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等进行集体备课,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介绍彼此的经验和想法。
四、《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
我院在《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拥有了较成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在不断创新,先后提出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仿真教学法,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进行知识的传授,忽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刚从高中毕业从未接触过社会的大一新生来说,虽在入学前期对他们进行过专业教育,但他们仍对会计学科包括哪些、会计是做什么的、会计怎么做、怎样才能学好会计学等一系列问题知之甚少,而有的老师在第一堂课直奔主题,马上进入会计理论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如同雾里看花,同时对某些知识又急功近利,没有注意循序渐进,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失去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2.缺乏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基础会计不但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理论知识还得传授学生基本操作技能,所以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但是,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的会计老师都是研究生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虽拥有较高的学历,但多数是走出学校就走上讲台,缺乏实践经验;有的教师则常年从事会计理论教学工作,实践知识和专业技能得不到及时更新,难免与会计实际工作脱节;也有一些拥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但由于年龄偏大,不能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地结合,所以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一大难题。
3.教学模式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虽然在会计教学中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能很好调动,很多教师认为学生还处于会计知识的启蒙阶段,没办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使设立情景、设立案例也是自问自答。
4.实践教学资料不够仿真,学生缺乏职业判断能力。
在《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中,虽也在尝试着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编制一套综合题让学生从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试算平衡――编制报表,但这套综合题仍是用文字描述代替经济业务发生的原始凭证,用“T”型账户代替账簿,这种模拟实训只能对所学知识做个相对完整的归纳总结。由于缺少社会企业真实的经济业务资料,学生无法接触真实的原始凭证,也无法辨别真假凭证,因此实践时学生还是停留在数据对数据的状态,无法真正领略真实的会计世界,结果使会计的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五、对《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议
1.思想引导和轻松学习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基础会计》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教师在上第一节课时不要急于讲解深奥难懂的名词述语,而应花一定的时间介绍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清晰、系统地了解会计学科,引导他们做好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再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学生交流学习经验。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尽量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讲解生涩的专业名词,碰到一些知识难点还应告诫学生不能急于求成,如会计的八条质量特征,在老师精讲完后,学生能理解掌握更好,如不能理解也不急躁,让他们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如果学生还是理解不透,则建议他们先放一放,不必过于自责,告诉他们随着学习的深入、会计知识的增加,他们会从仿佛理解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理解再到真正理解掌握,尽可能地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与负担,学生便能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知识。
2.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名符其实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独立学院已拥有一些具有“会计师”和“讲师”职称的双师型教师,但这些教师由于长期从事会计理论教学工作,会计实战经验较匮乏,所以学院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充实师资队伍,所谓“走出去”是指学院定期安排会计专业教师到企业、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实践,或利用带学生实习的时候,到企业或单位与学生一起参加实习,以此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借此机会广泛收集新的经济案例和交易事项,不断扩充会计案例库,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所谓“请进来”是指学院可以直接从企业会计岗位调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到学校任教或给老师进行实践培训;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历、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会计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从而通过《基础会计》精品课程的建设创建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
3.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建立开放式教学环境。
《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需建立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讨论式、情境教学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体系。基本概念和理论部分,则需设立情景,进行理论讲授和案例教学相结合;借贷记账法运用部分,以案例教学为主,引导学生对案例中的经济业务进行分析,由学生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归纳总结主要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基本方法部分,以讲授、课堂实训与会计综合实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应将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课件、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上网,并开展在线答疑,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高质量的支持服务,使广大学生可以共享最优秀的教学资源。网络平台的利用促使基础会计的教学和学习空间不再局限于课室和实验室,教学手段也不再局限于粉笔和黑板,如有条件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增加感知认识。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4.加强实践教学的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
加强对原始凭证的认识,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真实的现金支票、转账支票、借款单、报销单、采购发票、增值税发票、入库单等,并现场以某一原始凭证为例讲授原始凭证的填制,最后由学生填制高度仿真的某一原始凭证。
对现有的综合实训资料进行修改,以高度仿真的原始凭证取代以文字描述的经济业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至于真实原始凭证的取得可以由教师先去企业收集真实的经济业务原始资料,然后对其进行加工、整理,设计制作成各类经济业务所需的原始凭证,再由印刷厂印刷,还应设计少量不合法、不合理的原理凭证,力求达到高度仿真的效果。学生以手工操作为主,独立完成整个会计核算过程。学生在高度仿真的实验环境进行“实际工作”,采用真实的原始票据和资料,从辨别真假原始票据和凭证开始,到登记账簿试算平衡,最后编制会计报表,不断地进行学习和识别,并按照会计实务处理规范进行仿真操作。这样,既能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整套会计工作的技能和方法,也能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思考、分析、判断经济业务,把握会计工作的实质,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进而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使其具备“会计”工作的实际操作技能。
六、结 论
独立学院的《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师资、学生、教材、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要加快独立学院《基础会计》精品课程的建设步伐,不但需要老师的积极参与和配合,还需要学院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袁良荣.优化《基础会计》课程课堂教学模式[J].会计之友,2011(3)
2 张淑霞.浅谈《基础会计》教学中应注意解决的问题[J].职业,2011(5)
3 唐俊芬.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0(2)
4 洪 伟、何东进、吴承祯.精品课程建设若干问题探讨[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7(6):78~82
【关键词】高等院校 精品课程 优化 建设
中图分类: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2)02-0156—03
众所周知,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课程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课程建设的水平是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时代特征对高校的课程建设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于培养我国建设人才的重要阵地的高等教育而言,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然要求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脚踏实地地抓好高等教育中的课程建设这项基本功,不断打造适应时展的精品课程。
一、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评估
自2001年开始,面对社会上因为高校扩招对高校教学质量下滑的担忧,国家教育部先后多次下发相关文件,提出教授上讲台、增加对教学工作的投入、提高教学质量等要求。这可以说是精品课程的前奏。2003年,国家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启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随后,精品课程建设不仅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国各教育单位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这一工作受到了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重视,相关实践与理论研究工作也随即展开。从我国提出并启动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来看,毫无疑问,有关部门是希望精品课程的建设成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前进步伐。
1.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经过五六年的建设,我国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和成效。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方面,出现了一批精品课程。在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教育部计划在2003--2007选拔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实际上,这一目标已经实现。仅2008年就评选国家级精品课程650门,其中本科课程400门,高职高专课程200门,网络教育课程50门。2007年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2006--2010年再遴选3000门课程进行重点建设。这些精品课程的出现起到了示范作用,都—定程度地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促使大家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参与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中来。
2.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在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方面,涌现了一些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通过对中国知网中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检索,其中,已有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文章多达1269篇,其中2008年就有467篇。这些研究从多角度,在多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作出了研究。一是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主要对精品课程建设内涵、意义、问题和措施等方面的研究。二是根据某一具体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做出了个案研究,这是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者主要的方式是结合自己承担的课程建设的实际,分析了课程建设的思路、经验和具体做法。三是针对高职高专的特殊需求开展了关于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这些研究者结合高职学校的特点和课程特点,论述了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特点、必要性和具体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