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联网技术发展历史

物联网技术发展历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物联网技术发展历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物联网技术发展历史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 信息安全 保密技术 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安全保密技术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由于物联网是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因此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信息安全保密技术中被越来越多的人予以高度关注和研究。我们先对物联网技术进行详细的了解。

1 物联网定义

物联网就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主要解决的是物品与物品、人与物品、人与人之间的互联。物联网主要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部分组成。

物联网主要被广泛的应用在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农业和智能环保等领域。

2 信息安全保密问题问题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安全保密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信息安全问题已经不再只是个人的问题,而是随着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发展,逐渐上升为关乎国家政治稳定、民族团结、人们幸福安康的全局性重要问题。近年来,全球许多网络多次遭受黑客袭击,发生信息泄露事件。比如迄今为止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泄密事件——维基解密,其波及范围之广、涉及文件之多,史无前例。比如震网病毒事件,使得全球已有数万个网站被病毒感染。再比如我国的3Q之战,对我国广大终端用户的信息造成了严重的侵害及损失。据我国相关调查表明,在2012年就有84.8%的网民遭遇过网络信息安全事件,这些事件包括个人资料泄密、网购支付不安全等,且在这些网民之中,有77.7%遭受了不同形式的损失。而近期最严重的信息安全泄密事件莫过于13年6月,美国前中情局职员斯诺顿曝光的关于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模棱”项目。透露显示,我国大部分信息被美国中情局拦截和保存,这严重侵害了我国的信息安全。所有事件都表明,当前居民的信息安全保密措施存在严重的漏洞。特别是物联网的推广和应用,使得信息泄露、黑客侵袭等行为跨入一个更加复杂交错的未知领域,信息安全保密问题也更加严峻。

3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信息安全保密技术研究

为了更好的保障网络系统不被攻击,个人信息不被盗窃,个人财产不会损失,我们可以在物联网技术之上,采取以下措施:

3.1 配置密码芯片及密码机

为了更好的保障信息安全保密,我们可以在物联网信息处理中心与互联网之间科学的部署一个数据安全网关。数据安全网关的部署主要是通过在物联网终端设备中安置一个密码芯片,并在信息处理中心配置相应的密码机。这种措施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完全实现信息认证机制、信息加密机制和访问控制机制的建立。

回顾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由于互联网只传送信息,不认证信息而成为了病毒、黑客作案的有力工具。当前物联网不仅要具有感知、传输信息的功能,还应加强对所传输信息的认证,特别是身份信息的认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保证信息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在物联网中,信息用数字信封的形式进行传送。发送者通过对称算法将传输的信息进行加密,在按照接受者的公钥加密对称密钥信息,拼装后进行发送。发送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端到端加密方式,一种是节点到节点加密方式。由于前者容易被人发现信息的源点和终点,后者又容易被人解密,都存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应用规模或场合,选择最佳的传输形式。

安全数据网关通过信息认证,以及对传输信息的过滤,可以有效的拒绝带有病毒、木马等带有攻击性的信息进入。除此之外,还能对访问资源请求进行访问控制,组织非授权的用户进行非法访问。

3.2 自主创新发展技术

由于当前我国我国主要的信息设备都是采用国外的,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信息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特别是如果被国外的敌对势力加以利用,一旦进行恶意攻击便会造成严重后果。除此之外,由于“云计算”的发展与应用使得全世界的信息、服务以及应用等会最终集中在国际信息产业巨头手中。如果相关信息被大量的分析、解密、利用之后,会加大国家信息管理隐患。因此必须依靠自主创新、研发,从而有效推进我国信息设备、技术的发展。

我们可以积极的对新一代的认证技术进行突破和研制,比如合址认证技术、群组认证技术等。由于物联网的规模越来越大,因此对利用群组概念解决群组认证技术的研发迫在眉睫。我们可以通过组织科技人员,对相关技术在信息安全保密方面进行研制,有效促进物联网的健康持续发展。

国家也可以制定相关的政策,大力支持与信息安全保密相关的信息技术。基于物联网,加大对信息安全保密关键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建立属于自己的信息安全保密技术。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保密技术企业的支持和引导,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尖端企业。还可以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规范物联网应用,为我国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信息安全保密问题提供法律法规的支持与保障。

4 结语

总之,信息安全保密问题关系着国家和民众的安全和保障。由于物联网已经成为世界技术发展的主要潮流,谁拥有了技术,谁便可以通过网络轻松的拥有整个世界。因此基于物联网的信息安全保密技术应得到大力的研究与开发,为保护国家及民众的信息安全筑起一道铜墙铁壁。

参考文献

[1]王会波,李新,吴波.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研究[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3(5).

[2]范渊.物联网与信息安全[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3(06).

[3]郭莉,严波,沈延.物联网安全系统架构研究[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0(12).

[4]聂元铭.物联网技术及其信息安全防护[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3(06).

物联网技术发展历史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发展方向;应用探究

一、前言

科学技术是推动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改变世界,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认知的重要技术,计算机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失去计算机技术我们就将会与现代文明脱轨,社会各行各业将陷入瘫痪,所以加快研究计算机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加快推广新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应用,只有这样计算机在进步和应用两个方面同时发展,才能为现代文明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基本情况

经过多年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历史性变革,技术革命,计算机变得更加实用,更加人性化,功能化。功能如今已然强大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能有计算机的参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都有计算机的功劳,可以看出计算机的现实重要性。在工业领域,计算机可用于数据处理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并提高数据处理精度。高端计算机的开发和使用为工业数据分析和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计算机中有许多应用程序,计算机出现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由于应用程序字段相对复杂,因此会导致计算机应用程序的复杂性。现如今中国已经入计算机领域的强国中,国家对于这些严重影响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事情,出台了一些列的制度与政策,培养了大批量高精尖技术型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不利因素,中国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带来良好的发展道路,最终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三、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未来设想

(1)计算机信息技术具有更高的性能。信息技术是一种拥有强大信息资源的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可在大量信息中快速查找所需信息,非常简单方便。在不断改进和更新信息系统的情况下,实施良好有序的信息管理非常重要。所以,信息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在信息管理系统中,人们将成为领导者,使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相同的信件设备和其他办公设备来有效地收集,处理和分析信息。最初,当人们设计和开发信息管理系统时,应用了这一原则。信息管理系统是生产管理的辅助手段,可以帮助企业实现高效,有序的发展。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推动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得到了改进,因此生产出了一台超级计算机。虽然超级计算机在外观上与普通计算机没有太大差别,但计算和处理数据的能力非常强。相关性能无法与普通计算机相媲美,可应用在天象以及航天领域当中。(2)技术更加便捷化。信息处理效率高,大量的需求信息与产出信息不但需要大容量的信息储存空间,还需要具备高速度、高质量的信息处理水平,如今,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都是一致的。今后还会有更多高速度、高质量的信息处理技术被研发处理。信息高度互动,传统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只能达到人机信息交互的目的。也就是说,客户使用计算机硬件设备通过客户终端访问和处理计算机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再局限于人机交互。而是被广泛运用到物物联网、人人联网的信息处理工作中。信息技术的职能化。智能化是现代计算机信息处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信息技术处理的逻辑,使个人化计算机信息技术。

四、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

(1)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现已成为各大互联网公司的重点发展项目,面向智能计算机技术时代。通过在计算机技术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对象的自我规划和远程控制的目的,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实现航天器的智能化运行,有效促进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人工智能技术在人类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国科研人员在开展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与运用工作时,首先应该提升自身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能够使用或使用计算机技术来模拟人类行为并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集成和重组。通过将机器学习技术应用于人工智能工作,它有助于提高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性。(2)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企业在会议中我们经常采用视频会议,视频对话的方式。一路上应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可以大大节省通信时间,更多的企业或个人提供互动平台。从长远来看,这种视频信息处理技术使人际交往具有历史性的变革,是未来办公自动化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无线网络成为一种新型的信息通信方式。该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企业办公布局。基于无线网络,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一个灵活的办公空间。企业可以利用无线网络的优势,深入分析和研究办公自动化。(3)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工作节奏越来越快。计算机信息技术为物流工作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的模式。物流作为人们转移物品的重要媒介,一般来说是繁琐复杂的,但一些最新的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便利。例如,条形码技术可以使物品的存储和管理更容易;GPS定位技术可以提供更快的路线选择;数据信息采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将给物流的繁琐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在物流工作的实际操作中慢慢挖掘出更多的便利。

物联网技术发展历史范文第3篇

由于历史原因和煤矿井下环境复杂性的约束,相比于其他行业,我国的煤炭行业综合自动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直到本世纪初,中国煤炭行业才掀起了煤矿综合自动化建设的。

发展中的煤矿信息化技术

目前,综合自动化的说法尚未得到统一,不同研究人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例如综合自动化、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等。但综合自动化的实践工作概况都相类似,即各个子系统设备进行联网及远程控制改造,建设一个覆盖全矿井的骨干通信网络,构建一个能实现全矿井各个系统数据接入及显示的软件平台。

在煤矿综合自动化阶段中,各研究人员利用PLC/单片机实现各个子系统设备的远程自动控制,软件平台也大都以国内外先进的组态软件为基础进一步开发定制。而在如何建设覆盖全矿井的骨干通信网络上,不同研究人员及企业进行了深入探索,总线技术、EPON(以太网无源光网络)技术以及工业以太网技术均被用来构建过全矿井通信网络与井下骨干通信网络。

而物联网的网络基础恰好是以以太网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因此从网络角度而言,综合自动化阶段正好是矿山物联网的前期阶段。煤矿综合自动化的建设提高了煤矿的自动化水平,改善了井下工人的工作环境。

煤矿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可降低部分由于人为误操作造成的事故,一定程度减少井下工作人员数量;另一方面,由于软件平台实现了各个系统的数据接入,生产管理人员可同时获得更多、更全面的实时、历史生产数据,从而能够更准确、更精细地进行生产指挥调度。

但目前的煤矿综合自动化建设基本还是停留在各个系统硬件互通、信息简单集中的层次。因此,煤矿综合自动化建设对煤矿安全生产水平的提升有限,同时各个系统互通联网后所产生的数据也未得以充分利用。此时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提出则为煤矿综合自动化建设的后续建设思路和方法指引了方向。

提升安全性生产的种种思考

进一步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本质上就需要将矿井建设成一个矿山物联网。众所周知,煤矿生产是一个矿工、环境、设备紧密结合的活动,矿工的采掘生产改变和影响煤矿的井下环境,而环境的变化则影响着设备的运行方式,与此同时环境变化与设备的运行状态间接影响着矿工的生产活动和安全。因此,如果将安全生产看作是一个控制目标,就只有将矿工、环境、设备作为一个系统来加以控制,才可能达到和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这就需要物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共同助力实现。

利用物联网技术来构建矿山物联网,可以充分利用煤炭行业之外的大量研究成果,减少探索的时间和代价。例如,煤矿骨干网络到底是采用以太网技术还是总线技术,井下无线网络到底采用WiFi还是LTE,这些问题都可以借鉴通用的物联网技术的研究成果。

当各个煤矿的综合自动化建成后,就会出现数据爆炸的问题。在煤矿综合自动化前,一般矿井只配置了环境监测监控系统、提升机等重要设备监控系统及模拟式工业电视,所采集和保留的数据不多。而矿井进行综合自动化改造后,除了对环境监测监控系统扩容、工业电视数字化之外,大量的数据被监视和记录。例如井上、井下变电所各个开关的电压、电流、功率数值,通风的运行监控值,井下泵房中泵和水位的运行值,井下胶带运输的监控参数等。这些数据都具有大数据的“4V”特征。可以预见,当矿山物联网所覆盖的子系统越来越多,数据规模必将进一步膨胀。因此,提升安全水平需要使用大数据技术来应对矿山物联网大数据所带来的挑战。

煤矿综合自动化对煤矿安全生产水平提升作用有限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只对数据进行了显示和归类,对数据的内在联系与内在价值挖掘不足。而矿山物联网建设后,数据越来越丰富,让机遇和挑战并存。因为数据越多,数据所隐含的内在关系也就越清晰、越容易发掘。特别是对煤矿井下环境、灾害、人员活动高度耦合的大系统而言,数据越多,灾害预警模型维数也就可以更高,预警预报也就越准确,而高维的灾害预警模型需要计算能力高且具有弹性的云计算技术提供计算支撑。

除了关注物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自身所需要研究的问题外,还不可忽视统一技术标准的制定。云计算的美好前景让传统IT厂商纷纷向云计算方向转型,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尤其是接口标准,各厂商在开发各自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各自为政,这会为将来不同服务之间的互连互通带来严峻挑战。

建设矿山物联网,利用云计算对大数据进行挖掘和处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而对数据的建模、分析、挖掘直至安全预警不可能仅仅依靠计算机程序完成,而是需要众多理论实践经验丰富的实践参与到过程中。因此,是否需要专门从事煤矿安全的数据网络运营商,以及是否可以在全煤炭行业建立一个类似淘宝网一样的提供煤矿数据分析服务的运营商,这些问题将是目前急需解决的方向性问题。

物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作为时下互联网领域最热点,在各行各业均得到突出的重视与积极的应用,在不远的将来应该也必将成为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与其他行业相比,煤炭行业的综合自动化阶段稍稍落后,因此,煤炭行业更应该抓住时机让技术发展愈发成熟。

相关链接

物联网技术发展历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物联网 现状 发展趋势 一、物联网的内涵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称为“Web of Things”。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扩展,顾名思义就是“物品与物品相连的互联网”,它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物联网仍旧是一种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进行的延伸和扩展,第二是物联网的用户端是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描述,在物联网时代,通过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嵌上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人类在信息与通信世界里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扩展到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连接。

二、物联网的发展历史

物联网的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但确切来说,物联网的理念最早出现于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1999年美国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在研究RFID时首先提出“物联网”的概念,这也是在2003年掀起第一轮华夏物联网热潮的基础,同年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提出了“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2005年11月,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此时,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报告中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职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然而,报告对物联网缺乏一个清晰的定义。2008年后,为了促进科技发展,寻找经济新的增长点,各国政府开始重视下一代的技术规划,将目光放在了物联网上。

三、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就目前来说,物联网的开发和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发达国家和地区抓住机遇,出台政策进行战略布局,希望在新一轮信息产业重新洗牌中占领先机。日韩基于物联网的“U社会”战略、欧洲“物联网行动计划”及美国“智能电网”、“智慧地球”等计划相继实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也在加紧部署物联网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物联网成为“后危机”时代各国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物联网已经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无锡则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物联网产业研究与示范中心。同时,上海、北京、浙江、广东、福建、山东、四川、重庆、黑龙江等地区纷纷出台物联网发展规划,三大运营商、广电、国家电网以及产业链多家企业也已经制定了物联网发展规划。

我国在物联网方面有几大优势使得物联网在中国迅速发展:一、我国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物联网核心传感网络技术研究,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二、在世界传感网领域,我国是标准主导国之一,专利拥有量高;三、我国是目前能够实现物联网完整产业链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四、我国无线通讯网络和宽带覆盖率高,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五、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的概念与其说是一个外来概念,不如说它已经是一个“中国制造”的概念,它的覆盖范围与时俱进,已经超越了1999年Ashton教授和2005年ITU报告所指的范围,物联网已被贴上“中国式”标签。

四、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根据2008年3月欧洲智能系统集成技术平台(EPOSS)在《Internet of Things in 2020》报告中的分析预测,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2010年之前,RFID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2010至2015年物体捂脸;2015年至2020年物体进入半智能化;2020年之后物体进入全智能化。

现在全球为了应对气温上升,开始大规模降低排放。减排在短期之内的直接后果必定是生产和生活成本的上升,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谁能降低成本谁就将获得最后的胜利。降低成本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已经迫在眉睫,而大量应用物联网正是降低成本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这将成为物联网发展的新契机。

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目前,美国、欧盟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物联网的推广将会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驱动器,为产业开拓了又一个潜力无穷的发展机会。按照目前对物联网的需求,在近年内就需要按亿计的传感器和电子标签,这将大大推进信息技术元件的生产,同时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

要真正建立一个有效的物联网,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规模性,只有具备了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二是流动性,物品通常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必须保持物品在运动状态,甚至高速运动状态下都能随时实现对话。所以,在如何促进物联网发展方面,我建议设立物联网专项贷款,支持各级政府、企业应用物联网,扶持有广阔应用前景的传感器开发。

五、结束语

物联网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世界各国都极为重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电子商务变得更强大,同时也将给人类与事物间的关系带来深刻的变化。人们将从许多简单而枯燥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并赋予人类更大的力量,去探索和开发“物的世界”。

物联网技术发展历史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排水泵站;远程监控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当今社会中,互联网技术被应用最为广泛,运用互联网技术来实现排水泵站的远程监控必不可少,但在运用互联网技术这个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改善这项技术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排水泵站的远程监控水平。

二、农村国有扬水站更新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扬水站更新改造的必要性

(1) 扬水站更新改造是天津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随着天津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滨海新区建设进程的加快, 有些扬水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田排涝设施, 扬水站排涝标准的降低造成的损失, 不仅仅是占国民经济份额相对较少的种植业, 而是严重威胁到新农村建设和滨海新区水环境。

(2)扬水站更新改造是实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需求。统筹城乡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强化水利工程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利工程在抗灾减灾和确保防洪、除涝、供水安全中的作用。国有扬水站承担着抗旱除涝的重任, 在抗灾减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扬水站更新改造对推进农村经济的开发开放,带动城乡经济协调快速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新农村建设需要完善的水利灌排体系, 加快国有扬水站更新改造,为农村经济建设开发提供可靠的水利保障。

2、扬水站更新改造的可行性

(1)技术可行。天津经历了从 20 世纪 70、80、90年代 3 个阶段对扬水站的更新改造, 已具备了工程经验。已在宝坻、武清等区县试点, 开展了典型设计,积累了技术经验。开展了对扬水站现状的调查, 取得了工程实施必需的资料。

(2)政策支持。党的十七大报告、国务院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会、“水利‘十一五’规划”和天津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部署》, 都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 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天津市也自2009年拉动内需、中央启动大型泵站更新改造以来,连续编制了几个农村国有扬水站更新改造规划,逐年加大投资力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

(3)民心所向。通过扬水站更新改造, 农田整体除涝标准提升, 可以减少沥涝造成的粮食损失, 对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护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扬水站改造后可以担负调配地表径流和外调城市再生水任务, 伴随郊区城市化的进程, 农村扬水站系统和城镇排水系统联网, 一方面可以统筹除涝排水和蓄水灌溉, 另一方面可以调控农田地下水位和排沥河道水质, 改善农村水环境状况, 缓解农业需水压力, 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三、系统功能

系统功能图如图1所示. 对应物联网的层次结构, 排水泵站监控系统的感知层主要由各项检测仪表构成. 感知层采集的是分布城市各地理位置的泵站信息和视频监控信息, 其中各单体泵站联网感知和采集在泵池中放置的多种设备信息, 视频联网装置用于感知和采集泵站设备运行视频信息. 在单体泵站中需要采集诸如液位、液位差、流量、压力、pH 值等的模拟量及各种设备的运行状态与保护装置的动作状态的开关量(如电闸、格栅运行、水泵运行等), 共计近百个量, 完成原始数据的采集以及数据的本地存储, 并能够上传到主控中心. 网络层是将系统所用的前端联网装置与主控中心的专用网连接, 通过与专网运营商合作, 把设备运行状态信息、泵池底下环境信息、各窖井位置信息、管网状态信息及实时选取的视频信息传送至主控中心. 网络需要根据目前泵站地理位置具体情况, 通常采用 3G 或者是有线实现, 要保证视频信息的流畅性. 物联网作为智能化网络其主要特点就是赋予物品以生命, 可以让其按照用户要求响应,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警示应该注意的各种问题. 与其他物联网的应用一样, 城泵站排水系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应用层, 用户类型包括主控中心、各联网单位、上级单位、及信息管理部门等.

图1 系统功能图

各单体泵站分别配置监控子系统, 在泵站设备中根据实际需要安装摄像头、流量计、压力计等设备,通过子监控系统能与主控中心进行实时有线或无线数据传输, 并能够与主控中心各办公室进行信息的共享, 提供信息存储, 查询, 分析等功能. 这些在传统的泵站监控系统中基本都能够实现, 但是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 尤其是管网中流量、压力、垃圾等数据的随时变化需要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及时调整, 以避免设备损耗, 因此可将单体泵站采集的数据通过物联网进行分析, 做到对泵站的环境要素进行全面、全方位的监测监控.城市污水管网绵延数百公里, 其中分布的污水窖井更是不计其数, 井盖的管工作非常烦琐, 费事,责任重大. 针对井盖加装的信息模块存储了井盖的当前位置、环境等各项指标,在发生丢失时可以及时通过井盖的通讯模块来自动报警, 在因施工等原因井盖被掩埋时也能够准确定位, 方便管网维护检查.系统数据传输主要包括2个方向, 首先是从排水泵站终端传向主控中心的上行数据传输, 另一个是主控中心向监控终端的下行数据传输. 其中上行数据的传输流程是: 先针对主控中心和监控终端建立联系, 之后利用通讯模块获得所需的初始化信息(如泵站位置信息、设备基本信息等)并对数据的通信格式予以核查, 若满足系统要求则准备下一步操作, 否则予以忽略, 接下来利用数据处理模块将数据封装发送给主控中心通信模块, 主控中心通信模块将数据从队列中提取存储浏览; 下行数据的传输流程是: 主控中心将待发送指令借助通讯模块测试是否合理有效, 合理则放到发送队列中予以发送, 否则视为无效, 通讯模块将指令转换成终端可识别数据格式封装发送, 最后终端通讯模块读取所获得队列中的数据. 两种数据传输是一个互逆的过程, 如图2所示.

图 4 数据流程

四、排渍指挥中心监控服务器

1、指挥中心监控效果

主机服务器中既可以看到某个单独泵站的全部数据和监控画面,又可以在一幅画面中按照地理位置显示全部泵站的综合数据。其中包括曲线、报表、报警状态、打印等。

2、历史数据库

由现场传上来的数据将按照指定的时间刻度存入关系型历史数据库SQL中,存储周期的定制可以是任意的秒、分、时单位,可自定义每一个监测源的记录间距,并自动生成间隔区间的统计值到数据库中。SQL数据库可开放予第三方软件提取,便于生产分析等其他应用。

3、报警处理

当系统有报警产生时,操作员可以根据远程IE浏览监控网页中在线报警栏里的信息提示得知警报,同时/在线警报0按钮也会呈现红色闪烁状态。在主画面中,不同的报警信息也会有不同的报警显示形式。在线报警栏中的报警信息,在每一个监控页面都是相同的,无论在排渍指挥中心控制室还是办公网络内的监控站,可以让操作人员在最短时间内发现报警信息并解决故障。

4、报表生成

组态王KingView提供的报表格式有日报、月报、年报和值班报表,对实际运行中需要进行统计记录的数据,可以将其加入到报表中,KingView可以对统计时间段内的数据自动生成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总计值。用户可以自定义值班报表,在每班结束后由KingView直接将报表输出打印。

五、物联网技术实现排水泵站的远程监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通过建立泵站监控中心,实现泵站生产运行的远程监控,预计可产生如下效益:

建立泵站监控中心,可实现复杂的泵站工艺流程的安全运转,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可能事故和隐患,且及时发现泵站设备隐患,组织专业维护队伍进行巡检即可。

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节约能耗,实现增效。

泵站监控中心和主管职能部门,能及时方便的了解掌握泵站的生产和运行情况,提高管理效率。

物联网技术发展历史范文第6篇

关键词:物联网,环境监测,高层建筑

Abstract: High-rise and high-rise building within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is a problem can not be ignor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urces of pollution within the building,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ings, build things technology in high-rise and high-rise building in the application framework, from the perception layer, transport layer, application layer made of different construction content.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in high-rise buildings in the appl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s combined with intelligent building things with a new direction, will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promote improved environmental quality within the building.

Keywords: thing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high-rise building

1.引言

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最近几年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些建筑内的环境质量问题还未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促进了数字城市建设的深入发展,也给智能建筑技术未来发展和应用指明了方向。物联网技术将覆盖从建筑外部环境到建筑内部结构,从机电设备系统到建筑结构材料,从设备材料表面特征到内部特征等几乎所有领域,并将给大楼安防系统、设备管理系统、消防报警系统、变配电系统乃至物业管理系统等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物联网技术由于其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的特点,可为建筑物环境监测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2.建筑物内环境问题

由于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一般都使用集中空调系统,及时地自动地将楼内小气候调节到适宜的程度,使楼内人群在非常舒适的环境内活动,提高工作效率,这就要求大楼的门窗不能向楼外敞开。在密闭的建筑物内,楼内空气与楼外大气不能通过门窗任意交换,因此,建筑内的环境质量问题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室内环境的污染及其污染来源是多方面的,大致有以下几类:

(1)建筑材料散发出的有害气体

许多装饰材料都是化工产品,能释放出多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甲醛。甲醛有异嗅,能刺激眼结膜、皮肤,能引起局部甚至全身的过敏反应,能降低机体免疫力,影响神经系统,严重时能引起喉头水肿,也能损伤肝脏,引起中毒性肝炎,另外某些粘合剂、油漆、涂料、地板蜡等化工用品中含有苯、甲苯、三氯乙烯、三氯甲烷、二异氰酸醋类等有毒物质。苯能损害造血系统,引起白血病。

(2)人体散发出的气体

主要来自楼内人群的呼出气,主要为二氧化碳及氨气、二甲胺等。人体若吸入了某些有机化合物, 也能从呼吸道排出部分该化合物的原形及其气态分解产物。此外,人体的皮肤也能排出汗液或其它具有不良气味的挥发性物质。

(3)现代化办公设备

复印机能释放臭氧,具有强刺激作用。碳黑粉中含有强致突变物一硝基多环芳烃。

除了以上三类外,还有物体燃烧的各种燃烧产物,如吸烟过程引起烟叶的燃烧产生的化学物质;室内用于喷雾、加湿、空调冷却等的用水产生的污染;各种卫生杀虫剂的使用产生的毒性物质。

3.物联网技术发展

物联网,在中国亦称传感网,是通过传感、控制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物件信息或(和)物件间互动的信息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等功能的一种应用架构。

“物联网”概念最先是在1995 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提及的,但当时这个新概念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1999 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提出,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物联网”真正引起中国公众关注,则是从2009 年8 月开始。2009 年8 月7 日,总理到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考察时表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总理于同年11 月3 日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物联网被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2010 年3 月5 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物联网”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的发展进入了国家最高层的视野。工业和信息化部已把物联网发展作为2010 年我国信息产业确定的三大发展目标之一。

4.应用框架

针对智能建筑物内环境的特点,综合运用先进传感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信息处理与存储技术,紧密结合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框架,设计物联网技术在建筑物内环境监测的应用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应用框架

(1)感知层: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传感器、终端、传感器网络等,主要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在本应用中感知层主要包括温湿度传感器、甲醛气体传感器、苯气体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以环境信息采集节点形式部署于建筑物内的出入口、主要有害气体排放点等区域,负责采集与监测对象相关的数据,并将其协同处理后的数据传送到汇聚结点,提升对区域中监测对象的监测能力。

(2)传输层: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传递和处理,包括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网络、网络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和智能处理中心等。在本应用中传输层根据建筑物内的网络布线特点,采用有线/ 无线多种方式,可通过WiFi、有线局域网等多种数据传输方式来整合不同技术,提供解决方案。

(3)应用层:是物联网与行业专业技术的深度融合,它结合行业需求,实现了行业智能化。

分为数据中心、支撑平台、应用系统三个部分。数据中心采用主数据管理的方式统一设计数据体系,包括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含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决策分析数据等,这些数据与智能建筑的其他数据有机集成,融合到大的数据平台中。支撑平台提供构件运行支撑、应用安全管理、工作流管理、数据共享交换、内容管理等功能,为上层应用提供统一支撑,并支持对原有业务系统的全方面整合。应用系统为监测者、管理者等提供环境信息采集、实时监测、智能决策不同的功能.

5.小结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高层建筑物环境监测中,实现了对建筑内环境信息的实时监测,一方面,采用传感器及无线网络即可远程采集环境,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环境信息采集的效率;另一方面,基于采集的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智能决策,将大大提升辅助决策能力,为环境预警和应急奠定基础。物联网技术在高层建筑物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是物联网与智能建筑结合的一个新方向,不仅扩展了物联网的应用范围,也将丰富智能建筑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张公忠. 物联网与智能建筑[J]. 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11(1): 14-17.

[2] 涂强,王雷. 物联网技术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分析与展望[J]. 现代建筑电气. 2010(7): 1-3.

[3] 贾益刚. 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和预警中的应用研究[J]. 上海建设科技. 2010(6): 65-67.

[4] 丛岩,郜庆,王甲. 物联网在高校能源管理中的应用[J]. 建设科技. 2010(22): 72-73.

[5] 陈岩,卢强. 物联网、数字化市政技术在“包头市市政设施数字化监控与管理系统”中的综合应用[J]. 中国建设信息. 2010(23): 53-56.

物联网技术发展历史范文第7篇

关键词:测绘技术;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4-0039-02

物联网是信息领域一次重大的发展和变革机遇,它的发展应用能够在未来5-15年内在解决现代社会问题方面带来极大的贡献。近几年,许多国家都提出来发展物联网的计划,对物联网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前瞻进行合理布局。我国也在发展物联网的战略上做出计划,将物联网作为重点关注的新兴产业推进。然而,国内外有关物联网的研究和开发都还在初始阶段。在物联网的研究方面,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起点各不相同,有些学者对物联网的定位和特征的认识还不全,对于概念以及关键技术等还缺乏深刻的理解。

1 物联网的起源

物联网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文字叙述,对于它的定义主要偏重与它的功能特点。目前比较常用的表述是:通过RFT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物品和互联网相连接,进行通讯和信息交换,从而实现智能化定位、识别、监控、跟踪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从定义中可以看出,互联网是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物联网将用户端扩展到了物品与物品,实现了物品之间的通讯和信息交换。在2009年,中国移动对物联网提出一个定义:物联网是对物体具有全面感知能力,对信息具有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能力的连接物体与物体的信息网络,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的特征。

2 物联网的发展历程

自从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出物联网的基本思路,物联网的概念受到了各国的关注。2005年,突尼斯信息社会世界峰会正式提出来物联网的概念。而奥巴马在就职演讲时表示,物联网技术是美国21世纪保持和夺回竞争优势的方式。2009年,我国工信部召开会议并提出要进一步研究建设物联网和传感网,要进一步加快传感中心的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工信部部长李毅还在科技日报发文公开传感网络,并将其上升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度。当年,总理首次将物联网并入信息网络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技术发展上,美国军方在1978年最早提出传感器网络的概念,但当时的概念具有局限性,仅仅只若干具有无线通信能力的传感器节点自组织构成的网络。近年来,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传感器网络的概念已经拓展到有智能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我国对物联网领域的布局比较早,已经有了传感网标准体系的初步框架。2007年,中国电信搭建了M2M平台,其应用已经拓展到物流、节能、交通、消防、环保等多个行业

领域。

3 测绘技术为物联网提供技术支撑

测绘技术在近些年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从空间遥感探测、实时快速定位、空间分析、海量数据管理、虚拟现实到“数字地球”,都为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持续、广泛的空间平台,在获取对象位置信息和物物互联上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技术支撑。

3.1 空间定位技术

定位技术是实现机器和人交互、机器和机器交互,在人或机器寻找目标时提供帮助,从而让其发现目标,实现目标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以及管理。自80年代以来,空间定位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现代通信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导航技术以及GPS卫星定位技术的有效结合,极大的扩展了空间定位技术的应用领域。

现有的GPS技术已经具有很好的精度,能够满足一般的位置服务应用。CORS技术具有更高的精度,它甚至能够帮助用户找到遗忘的钥匙、眼镜、钱包等小物件。在物联网中,CORS技术还能够提供厘米级的高精度动态实时定位服务,对物联网位置服务的质量大大的提高,带来了不可低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且在实时空间位置信息上真正的实现了智慧城市。

3.2 虚拟现实技术

通过计算机技术,能够产生三维虚拟环境,在这个环境中集听觉、视觉、触觉为一体,让用户能够利用特殊装备,以自然的方式在远程得到和在现场同等的经历、感受和体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和三维地理信息技术,对物质的声音、颜色、味道和其所在的环境等信息进行重建,再通过物联网传感器进行传递,从而实现让用户在远程感同身受,具有非常好的真实感和强烈的沉浸感。这种能够直接对被感知对象进行虚拟重建和再现的技术,为物联网远程显示、感知带来了革命性的

变化。

3.3 移动地理信息技术

近些年,计算机无论是软件方面还是硬件方面都飞速的发展起来,互联网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在宽带和信息传输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这也推动了移动终端设备技术的更新。当前,移动终端的功能已经非常丰富,不仅可以浏览网页,还可以浏览视频、声音以及图片等多媒体。在这个移动计算的大环境下,移动GIS技术也很快的发展起来,提供移动中的分布式的移动地理信息服务。GIS是一个复合技术系统,它涵盖了GIS、GPS和移动通信技术三大技术。其中,GIS承担分析和管理空间数据的任务,GPS完成定位跟踪以及通过移动终端获得信息功能的任务,最后再由移动通信技术完成对图形、文字或者声音等的数据传输。可以看出,GIS在应用环境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改善,并且提高了以外数据利用的移动性。利用无线宽带,GIS技术还能够通过各种导航定位设备与现有GIS进行交流,从而获取所需的各种信息。对于物联网来说,移动GIS给其提供了良好的移动平台,将物联网的前端感应器同移动GIS结合之后,能够帮用户更加准确的对对象进行定位和追踪,同时还可以提供许多模拟决策,从而完美的进行人机

交互。

3.4 地理信息技术与物联网形成技术互补

众所周知,气象、环境、灾害监测以及地下水等了领域在尺度和范围上都是很大的,因此,物联网的应用就有了一定的局限性,在通过前端传感器感知对象的基本特征时,只能局限在个别的具备传感器的监控点。对于探索如何利用有限的现有数据获得任意连续点的信息成为地理信息技术行业研究的重点。地理信息技术能够利用接收到的某地方或事件的变化过程,并依据已知数据,不但对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做出合理判断,还能够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就是对其过去的经历历程也能够做出回溯。除此之外,通过现有传感数据以及历史数据,还能够预测未来的气候现象,从而对不同时期的气候也做出回溯与展现。

4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

在现代测绘技术为物联网技术提供技术支撑的同时,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促进了现代测绘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上,令国土管理、位置服务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与此同时,物联网的发展对移动智能平台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给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良好的发展时机。由此可见,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物联网的发展。

5 展望

从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角度出发进行分析,测绘技术在物联网发展的进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首先因为在关于物与物进行交互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相关的空间信息处理平台,因此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于大规模负责且现实的物联网来说是必备的支撑技术,是能够增加物联网的智慧,提高物联网有序性,让物联网更直观更好用的核心技术。其次,在对物体的位置进行追踪时,现代测绘技术的GPS空间定位技术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最后,物联网中的遥感技术尽管没有特别的针对性和空间分辨率,但其对于一些特定物联网应用服务来说,还存在一定的价值。例如在矿产探测、环保监测、航空与航天等方面的应用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苏彬,范曲立,宗平,等.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6):1-11.

[2] 田峰,杨震.基于Mesh技术的网络融合与协同[J].中兴通讯技术,2008,14(3):13-17.

物联网技术发展历史范文第8篇

关键词:智慧农业;物联网;zigbee

中图分类号:TN914

当下,物联网技术正中国迅速发展,其技术发展逐渐成熟,已经开始应用于工业和生活的很多领域,如生活中应用最成功的智能家居,工业领域中的智能交通和智慧矿山等。我国的第一产业虽然经过了60年的发展,但是目前仍然是处于机械化作业的初级阶段,随着劳动人口的城市化转移,农业从业者将会大大的降低,必将会制约农业的发展,影响我国的食品安全。智能农业将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信息化手段的使用会降低对于劳动力的依赖程度,在智能农业下,信息和知识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同时,能够显著地提高农业环境的监测,提高农民的工作效率,同时还能对食品进行跟踪和调度,提高食品安全,因此智能农业是第一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技术的提升将会为我国的第一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1 系统结构设计

智能农业系统由信息采集器、无线传输装置、智能网关、工控机、智能监控装置以及自动控制设备(自动通风装置、自动采光装置、自动喷水装置等)。系统设计原理为,信息采集器将环境信息收集起来,收集的信号为模拟信号,通过AD转化数字信号,连接无线传输装置(zigbee),信号由电信号转化为无线电磁波,无线传输装置采用zigbee技术,该技术功耗低,组网灵活,终端连接数量多,通过装置的协调器将数据传输给最重要的设备,智能网关,智能网关内置linux操作系统,具备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智能网关进一步将信号传输至监控信息中心,在信息中心所有的数据均汇聚于工控机内,通过内置软件对信息进行分析、存储、绘制图表等操作,同时通过智能判断将控制指令发送给智能网关,网关通过无线传输装置进一步下传给自动控制设备,完成控制处理。同时智能监控装置将图像信息采集至监控中心,实现远程的可视化监控,可实现专家的远程诊断等功能。

系统的总体架构分为传感信息采集、视频监控、远程控制和数据分析四部分:

1.1 传感信息采集

信息采集单元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农业现场的光照度、温湿度、二氧化碳信息,经由ZigBee无线路由最终汇集到ZigBee网关,ZigBee网关通过对传感器信息的整理融合,并根据设定的阈值对喷水系统及空气调节系统做相应的调整。

ZIGBEE 2.4G无线通讯技术类似目前已经广泛应用的WIFI(WLAN)技术,它和WIFI的通讯频段、通讯方式、编码方式、协议方式都很类似,最大的不同有两点:

一个就是带宽,ZIGBEE 2.4G的带宽较小,最大不超过256KBPS,不能流畅的传送视频;第二个是功耗,ZIGBEE 2.4G的功耗一般只有WIFI的十分之一,耗电量很小,非常适合家用。除此之外ZIGBEE的所有性能和WIFI差距不大。

1.2 视频监控

用户可使用终端(电脑、手机、平板等)实时查看当前农业作物生长状况,并通过相应的控制指令对空气调节系统和喷水系统做远程控制;也可调取过去的视频资料,以作为农业作物生长历史数据。

1.3 远程控制

用户可使用远程终端(手机、电脑、PC等)经由网络发送控制指令到ZigBee网关,然后再由ZigBee网关对相应指令进行解析并通过ZigBee无线网络将开关指令发送相应的设备以控制农业现场空气调节系统和喷水系统等。用户可通过远程视频监控实时了解当前系统的运行状况。

1.4 数据分析

系统对农业现场采集来的数据进行存储整合,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天气状况和农作物生长状况分析出对农作物最优的环境数据,并根据其数据对农业现场做相应的调整。

2 系统工作原理

信息采集部分主要通过传感器采集现场环境参数,采集的数据主要是跟农作物生长息息相关的环境参数,做到环境参数的量化处理,采集的主要数据包含空气温湿度、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土壤的温湿度以及土壤PH值等主要数据,为软件决策提供依据。

采集到环境变量为模拟信号,需要通过AD转化为数字信号,数字信号传输至无线传输装置的终端内。

无线传输装置采用zigbee无线技术,通过zigbee自动组网,构成一个低功耗的传感网络,同时省去了布线的相关费用,组成传感网络的模块分为终端和协调器两种,终端负责连接信息采集,协调器则与网关相连,实现了通过无线的方式将数据传输到智能网关。同时zigbee无线传输装置实现了双向的传输,实现信息数据上传的同时将控制信息传输到各终端模块,实现自动设备的控制。

自动控制设备主要由电控系统、执行设备和供电组成,通过电动控制系统控制各种农业生产的执行设备,包括遮阳控制设备、通风控制设备和喷水控制设备。

信息中心的业务平台负责对用户提供农业大棚的功能展示,主要包括环境参数、数据分布、历史数据、阀值告警、远程控制和远程监视六个方面。系统软件能够通过数据进行展示,存储、分析经过智能运算,分析出最恰当的阀值,对自动控制设备进行远程自动控制,还能够对农业数据进行汇总。

3 智慧农业的使用意义

3.1 物联网技术推动农业信息化

通过各种传感器和无线传输设备的使用,农田信息能够实时自动传输到农业管理人员的眼前,实现了农民和农田的有机互联,进一步通过标签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建立现代农业物流仓储和运输,实现食品安全的有效监控,实现食品安全,同时农田信息的获取和联网还能够实现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方便区域管理,实现高度的信息共享和农业自动化。

3.2 物联网技术提高农业管理水平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显著提高了传统农业的管理水平,在农业生产环节,利用农业智能传感器实现农业环境信息的实时采集和利用自组织智能物联网对采集数据进行远程实时报送,为农作物大田生产和温室精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优化农作物生长环境,不仅可获得作物生长的最佳条件,提高产量和品质,同时可提高水资源、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3.3 物联网技术保障农产品和食品安全

在农产品和食品流通领域,集成应用电子标签、条码、传感器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等农产品和食品追溯系统,可实现农产品和食品质量跟踪、溯源和可视数字化管理,对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实行智能监控,可实现农产品和食品的数字化物流,同时也可大大提高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文黎明,龙亚兰.物联网在农业上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15:54.

[2]管继刚.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农业中的应用[J].通信管理与技术,2010,3:24-27.

[3]余华,孙艳红,车银超.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4:2172-2174.

[4]肖克辉,肖德琴,罗锡文.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精细农业智能节水灌溉系统(英文)[J].农业工程学报,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