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涵

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专业;精品课程;课程开发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文件精神,教育部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高等院校(包括高职高专)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高等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努力培养高规格的职业应用型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高职院校成功的经验值得中等职业学校借鉴。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精品课程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等职业学校要走内涵发展之路,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就应该高度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

南通市旅游职业高级中学是全省最早的旅游专业学校之一,为南通地区唯一的旅游类特色职业学校。学校秉承“以崇德为根本,以强技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为省内外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中高级旅游专业人才,目前学校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学校的内涵发展成为当前学校工作的重点,因此学校决定将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抓手,并成功申报为江苏省第一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建设具有全新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精品课程,对于推动中等职业学校转变教学观念、深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等职业学校应该以开展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带动学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以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目的。

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的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是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课程设计理念,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并具有辐射推广作用,对学生就业与生涯发展有重要价值的示范性优秀课程。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为:

1.精品课程开发和精品课程设计的研究

开展市场调研,形成课程开发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报告,依托行业企业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课程开发原则进行专业课程开发,形成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进行项目课程开发,制定课程标准,研发项目课例,形成项目课程。

2.精品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教学模式有鲜明的针对性,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打破过去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采用探究式、任务式、体验式、团体合作式、技能训练式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动手参与,提高教学效果,利用各种教辅设备优化教学手段,丰富多种教学资源,建立课程资料库,增强师生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探索科学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形成由行业企业专家、教师、学生共同参加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方法,注重平时教学过程性评价和考核(考试)诊断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3.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

探索专业课程师资培养途径和方法,对课程负责人员从职称资质、教学能力、行业知名度,团队合作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拓宽外聘专家来校参与精品课程教学活动的渠道。

4.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

加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室的设施设备技术含量要高,要能完全满足课程教学需要;建立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制定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验实训室管理制度、管理规范;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机制。

5.精品课程管理机制的研究

学校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要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从专业建设的整体规划入手进行选题,周密组织加强研究着眼提高质量,建立精品课程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调动精品课程建设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的实践操作

中职旅游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是指在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教学中,聚集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并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教学共享的一项教学创建和研究活动。

在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的实践中,我们归纳了学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的基本操作程序,包括整体规划、重点建设和反馈激励三个阶段。

1.整体规划

制订科学的建设规划是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精品课程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工程,其建设绝不仅仅是单纯的课堂教学问题。精品课程“五个一流”内涵的科学界定,涵盖了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和管理等不同的层面建设,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把精品课程建设纳入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当中,并制定切实可行,适合本校教育教学特点的实施方案。

在市场调研和提高教师认识的基础上,学校研究印发了《关于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通知》的文件,明确了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础原则、主要内容和实施办法,要求全体教师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结合自身任教科目的实际,积极申报精品课程项目。

2.重点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的高要求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现状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不可能同时把所有课程都能建设成精品课程,为此我们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有重点的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我校从申报的20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中,经过认真评选,重点确定了10门课程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重点项目,学校统一颁发了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证书,重点给予这些项目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每个项目组根据要求制定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并按方案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工作。力争在建设期内把立项精品课程真正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精品课程。

3.反馈激励

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涵范文第2篇

一、课程与学校文化

课程与学校文化紧密相连,文化促进课程特色建设,课程又是学校文化的具体体现。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程是学校文化的显形呈现。因为学校可以通过课程,在用好国家审核教材的同时,适当开发特色教材,以此来传承学校文化传统,体现学校办学特色,通过校本课程建立学校文化。

二、学校课程的整体构建

1.明确课程开发的理念。我们学校立足自身办学历史和要求,确立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选择,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课程开发理念。用于指导学校课程的整体架构。

2.确立课程开发与定位。学校的课程文化首先是课程定位,它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校长办学思想的重要方面。可以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含课程开发的策略、原则、实施方略等),一是实现国家的教育方针,二是达成学校的培养目标。其中需通过对提高教师素养,形成良好的教研文化,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研究育人和我们的课堂,在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下上好课、辅导学生、完成作业。此外,课程的开发还要立足学校的历史、现有条件及学生培养目标等诸多因素,我们课程组在与学校进行全方位沟通和协商之后,对学校课程开发定位是“关注时代、注重需求和特长、借鉴国际”。

3.明确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涵。学校课程建设是当前高中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目标。《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提出了“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的宏伟目标,同时提出“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可以说,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水平将成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能否落实与执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4.明确学校课程建设的目标。学校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变化的目标体系,它由核心目标与具体目标组成。核心目标体现了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具体目标体现了课程建设的阶段性和具体性要求。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目标是:以课程建设为中心,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为社会、家庭和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服务。学校课程建设的具体目标是:①以课程建设为中心重建学校文化,焕发学校的生机与活力;②建立课程开发、管理、实施和评估的组织与制度体系;③通过学校课程建设方案及学科课程实施方案的研制,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④通过对学校课程建设进行近期、中期、远期规划,逐步建立开放而灵活、丰富、多元的学校课程框架体系;⑤通过课程建设,培养一支课程研究与开发队伍,培养一批骨干教师;⑥通过课程建设,谋求学校的个性发展,培育和开发一批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⑦通过学校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良、众多、特色鲜明的选修课程;⑧通过课程建设,积极吸纳与利用社会课程资源,促进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和协作。

5.明确学校课程建设的任务。为了实现上述课程建设目标,校长应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开展工作。①逐步建立课程建设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组织规程,形成完善的课程管理体系;②转换和改善学校课程管理的机制,逐步形成高效有序的课程管理文化;③研制学校品牌课程和特色课程的发展规划。④学校课程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形成一套具有自身特点、满足学生需求的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及各学科课程的实施方案,逐步建立起课程建设的组织管理体系与实施框架。这一根本任务主要包括三项工作:一是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规范化;二是实现学校课程的品牌化、特色化;三是实现课程设置方案的统整化。

三、课程实施方略

1.我校课程开发的策略是:源于师生生活、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2.我校课程开发的指导原则为:务实、崇理的学校精神;多元、践行的教育原则;个性、和谐的成长平台;人本、创生的管理理念。

3.形成学校“特色化”课程。基础型(必修I)课程特色化;拓展型(选修I)课程多样化、研究型(选修II及研究性学习课程)课程自主化。

基础型(必修I)课程特色化:我校在实施基础型课程过程中,在保证所有基础性课程“开齐、开足”的前提下,强调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制定校本的学科课程标准。我校要求各教研组认真研读新课标和新教材。按福建省教育厅的要求,开齐必修和选修I的A类课程并开足课时,根据学校教师、学生和教学设备的实际选择选修II中70%以上的课程,供高一、高二年学生学习。

拓展型(选修I)课程多样化:我校的拓展型课程力求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发展需求,特别强调丰富、多样、高选择性。为此,我校把拓展型课程分为两类,即限定性拓展课和自主性拓展课。限定性拓展主要是体现毓英中学特色的课程,如《中国古代哲学史》、《预防教育》、《科技教育与创新思维》、《版画技艺》、《生态与环境教育》等;自主性拓展主要以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为目标,从学生兴趣和需要出发,为学生准备了近140门的拓展选修课,在每学期开学前向全体高一、高二同学发放“毓英中学自主性拓展型课程需求调查问卷”,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自主性拓展课程供学生选择。目前,我校每学期都开设60~80个模块的自主性拓展课供学生选修。

研究型(选修II及研究性学习课程)课程自主化:我校的研究型课程充分尊重学生的研究意愿,通过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并且自主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则通过加强过程指导、过程评价作为课程管理的重点,为学生的发展创设平台。为了帮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研究课题,我校通过开设研究型课程(学习包)、举办课题研究指导讲座、优秀课题报告评比等措施,落实研究型课程计划。每学年,我校对起始年级的学生进行课题选题、课题研究方法、课题开题报告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撰写等课题研究指导。为了更好地促进研究型课程的实施,我校制订了毓英中学研究型课程实施计划,规定格致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完成三项课题研究,分别涉及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为了方便学生课题研究和学校对研究型课程的管理,我校开发了基于网络的“毓英中学研究型学习管理系统”,学生通过该系统申报课题、开展课题研究并递交课题成果,教师通过该系统审批学生课题,并对学生的课题研究进行指导。

四、课程的价值取向

1.学校课程的设置,不能用随意性来做。它要在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和价值取向,所以课程的价值取向要十分明确,我们在学校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对学校课程的整体价值进行了明确定位:

2.学校课程有了明确的价值取向,然后再深层次确立学校课程的内涵与培养目标,让学校课程更加具体化呈现出来。我校课程的内涵与培养目标设定为:

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涵范文第3篇

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保障

建立领导小组,提供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校级领导、教研干部及多名骨干教师构成的课程建设与实施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管理课程建设与实施,明确分工,责任到位。

制定实施细则,提供制度保障。为了加快规范校本课程管理的步伐,我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实施细则,就校本课程的组织保证、制度保证(开发管理制度、备课制度、课堂教学制度、评价制度)和开发校本课程的程序与步骤、原则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规定。

加强师资培训,提供队伍保障。学校一方面加强校本培训,号召教师结合自身特长开发校本课程,在课程实施中不断学习,提高水平;另一方面根据课程建设需要,聘请区少年宫的教师等,为教师、学生作辅导。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与方法

统一引用阶段。2001年,校本课程实施伊始,考虑到教师的理解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师生国学知识与道德水平的缺失,我校确定了《三字经》为校本课程教学的主教材,明确了诵读与译文、释词与理解、典故与教育为主要内容和目标,并制定了开发方案与课程纲要。

统一规划、自主开发阶段。我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实施细则,要求在中心校办学特色、办学思路、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由各校结合师资特点、学生需求自主开发,在实践过程中逐步丰富完善,并在开课前在中心校申请备案,上交开发方案和课程纲要,经审批后开设。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了门类繁多、内容丰富并与综合实践课程相融合、学生选择性强等特点。

资源共享与拓展阶段。统一印制了《做主人系列教育读本》,共12册,提出了实施意见,规定了循环使用办法,实现了资源共享,自主选择。

校本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明确总体要求。突出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引导并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课程教材,把其作为一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不断地加以利用和拓展;突出课程的开放性特点,引导师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丰富课程的内容,深化课程的内涵,提高校本课程建设的科学性。

明确教学原则。即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知识性与思想性、能力性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教学原则;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实施与改进完善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明确课时计划。依照“小学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意见”分配课时。以学期为单位做整体安排,适度弹性,既可分节使用,也可集中使用。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理解并深入落实校本课程的实施要求,从年级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自主制订教学计划。

加强教学研究。建立校本课程教研组,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加强研究与交流,开展校本课程评优课,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教师校本课程的设计能力、研究意识。

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快乐课程;理念目标;初步成效

沙坪坝区华新小学以“快乐教育”作为学校文化建设主题,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办学品质。践行“新星闪亮,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构建“快乐课程”,致力于建设一支“敬业”“博学”、“乐教”的教师队伍;培养“厚德”、“博艺”、“乐学”的合格加特长的学生。

一、精心设计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安排

基于快乐课程的理念和培养目标,我们精心设计,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结构框架,力图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初步彰显出校本课程特色。构建“三层、四类”的课程体系。三层:面向全体的“三乐”基础课程、面向分层的“四乐联动”拓展课程、面向个体的探究课程。四类:所有课程分属四个门类,分别为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健康艺术、社会交往。(见沙坪坝区华新小学快乐课程结构图)

为发挥课程育人作用,使“快乐课程”落地生根,学校根据学生实际,聚焦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形成了《沙坪坝区华新小学课程计划表》。(表略)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对基础性课程,学校采用“三乐”课堂教学模式。即“自主学习―静中求乐”“小组互动――众人齐乐”,“展学交流――群乐集慧”。奠定学生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增强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对拓展性课程,学校推行具有校本特色的“四乐联动”教学法。即乐读、乐做、乐艺、乐动。乐读――国学启蒙诵读课程,诗意吟诵课程带领孩子们遨游经典,品味人生。乐做――传统刺绣课程、DTY线贴画课程、快乐衍纸课程、金山小画家课程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乐艺――童画社、快乐小小百灵课程激发孩子们我手绘我心,我心唱世界的梦想。范――快乐足球、开心蹦蹦跳课程提供运动的舞台,锻炼身心,快乐成长。对探究性课程,学校探从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出发,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快乐课程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一)快乐课程建设,提升了教师课程能力

1.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学校对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激励全体教师积极投身于课程建设实践,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一是提高了学科课程深度重建能力,通过对学科课程教材的二次开发,对学科课程有新的思考。二是提高了教师校本教材编写能力,教师们从最初的一无所知到学会一步步体系化的编排,走过了漫长学习之路,实践能力明显提高。

2.教师课程实践研究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学校以构建学本是卓越课堂为中心,以课例研修和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为重点。坚持“三乐”课堂教学模式,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开展扎实的实践研究。教师课堂实践能力得到显著增强。谭任君老师在区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一等奖,制作的微视频作品,在区微视频征集评比活动中均获区二等奖。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晒课活动中,学校获省级优课13节,县级优课23节。2名教师成长为区级骨干教师。

3.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加强校本研修,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学校因重建暂时寄居在上桥中学,教师们没有因外在环境变化而放弃自己的教学,在课程建设中坚守自律。课前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学生兴趣和需要,课堂上,密切注视学生的反应,及时地调整教学活动,力求高效。课后,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现状和能力发展水平,不断反思,改进教学。近年来,在区里组织的英语、体育学科等区质量监控中,成绩取得明显的进步。

(二)快乐课程建设,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1.提升学生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学校坚持实施国学诵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开发《刺绣》课程,在学习刺绣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审美意识和人文情怀。通过模型制作、小课题研究等科学探索课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学校每期多名学生参加市模型大赛分获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小课题探究成为常态,学生以研究员角色去提出问题,和伙伴互助开展研究,教师们打破学科界限,优化组成指导团队,开展自主探究、对比研究,学校连续几年小课题均获得区一等奖,上学期,《草船借箭可行吗?》课题方案入选《让孩子们都来做课题》专著。本期,小课题《冰箱冷藏学问大》在区课题展示活动中也因选点新、实,学生们研究真、深也获得了家长、专家好评。

2.提供多元锻炼平台促进学生自信发展

学校根据教师特长,从发展学生的个性需求,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出发,扎实开发拓展课程。DIY线贴画课程,快乐衍纸课程,快乐小百灵课程、快乐足球等拓展课程为学生自主成长提供锻炼平台,满足了学生多元发展需求。学校的童画社团的孩子们与重庆市结核病防治所开展联建活动,用稚嫩的画笔画出心中的畅想,创作的《无“核”童画》画册,获得2016年全国结核病防治科普作品评选活动美术类一等奖,重庆卫视新闻联播、重庆晨报、《重庆结防》杂志等相继作了报道。童画社团孩子们参与制作区政法委防邪办制作崇尚科学、抵制的宣传画册。区政法委领导来看了孩子们的初稿后感叹道:“最初,我心里还有点担心,担心孩子们对抵制画画有难度,但看到孩子们的作品后,我完全放心了,我真是没想到,华新小学的孩子们画得真好!”

3.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围绕主题活动月、红领巾校会、班队修身等主题开发活动课程。每月开展主题活动;“出彩红领巾”校会成为孩子们展示自我的大舞台,周一各班轮流承办诗朗诵、德育剧、走秀等课程使孩子们变得多才多艺。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设职业认知课程。学生家长言传身教,对小学生渗透职业体验教育,培养职业意识,帮助他们确立职业目标,做好人生规划。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了学生的生活技能、职业认知和创新能力。

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涵范文第5篇

>> 生命“尺寸”的奥秘 论《生命与健康常识》课程教学 揭开免疫之谜 突破生命奥秘 探索生命的奥秘:试管婴儿 探访“动物世界”求解生命奥秘 探索生命奥秘 追寻科学之美 探求生命的奥秘与意义 论长笛音色的奥秘 论特色课程与课程特色建设 论高职院校生命教育课程的构建 论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构成 生命课程 论视觉世界的奥秘 论“无印良品”设计成功的奥秘 以课程建设为路径 做润泽生命的教育 让课程建设诠释生命教育的内涵 论生命 生命视角下论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论班风建设的生命化需要 曝光生命奥秘,大学女教师痴拍人体标本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论生命奥秘课程建设 论生命奥秘课程建设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关东明 于彩虹 陈陆霞")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为了响应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号召,贯彻落实2012年版本科培养方案、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在2014年继续开展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工作。本文以我校生命奥秘课程建设为例,讨论了其研究内容、目标、要解决的问题和主要特色,以及已经取得的成果,从而为其他学科的课程建设提供指导。 【关键词】课程建设 生命奥秘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039-02

一 高校课程建设的现状

高校课程建设对于一个学校的教学建设来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高校专业建设和特色学科建设领域的基础内容和关键环节;同时,只有建立起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从整体上提高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才能够为社会输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所以,高校的课程建设的好坏对高校的教育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近年来国家在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狠抓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推进教学管理的完善,促进教学体系的形成,同时也对高校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1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2004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2007年教育部又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质量工程”,即“质量工程”。2003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正式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经过“十五”和“十一五”的建设,我国高校的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二 国内外课程建设的主要差异

科学教育专业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与国内的课程建设相比较,国外高校课程建设最主要的特征是比较注重网络时代高速发展下如何开放教育资源的研究,注重课程国际化及如何使之国际化的研究。这两点在网络无处不在的今天,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当今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我们必须学会运用高速发展的新科技实现资源的共享,将教育资源与国际接轨,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学效果。所以,实现在全球高等教育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任务是不容忽视的。

三 我校开展生命奥秘课程建设的背景

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为了进一步响应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号召,贯彻落实2012年版本科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完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决定在2014年继续开展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工作。我校课程建设的内容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与时俱进、师资队伍的加强、教学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教学条件的完善等等。对于高校来说,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是最终目标,提高教学水平是其中的关键,而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这将影响我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我校课程建设以坚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指导思想,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相关政策的指导精神,以学习型社会的建立为依托,不断促进学科的发展和学生的进步。

生物工程专业是我校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的精品专业,我院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通过教学组的认真研究,并按照合理规划、强化特色、注重内涵的要求,拟开通生命奥秘类课程建设,从而进一步加强我院的课程建设与改革立项工作,积极响应学校以及教育部的号召。生物奥秘课程是生物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它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生物世界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同时随着进入生命科学的21世纪,人类对于生命奥秘的探索不断进步,生物奥秘课程也将成为高等学校所有本科学生应选修的通识教育类课程。高校本科生通过该课程可以对生物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及发展趋势关系形成较完整的概念;同时,通过对生命科学的基本了解和认识,其知识结构得到拓展与完善,进而在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边缘学科研究等领域会获得一定的启迪。

四 生命奥秘课程建设的研究内容、目标、要解决的问题和主要特色

1.研究内容

第一,课程内容。要想形成完善的课程建设体系,就必须在课程建设内容上下功夫。当前的教学内容五花八门,相关的教学书目层出不穷,如何合理地选择教学书目,决定教授哪些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不难发现,教学内容的也是一个不断更新的事物,所以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一定要推陈出新,在将原有的经典内容保留下来的同时还要学会结合现如今的新兴事物,用新兴资源来补充完善教学内容,并且要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内容。只有教学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的授课才是有意义的,才能够达到培养优秀的学生的目的。第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选择了正确恰当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结合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事半功倍。对于课程的教授来说,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所以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教学成果的好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多都是“满堂灌”,老师孜孜不倦地在上边讲,而学生则在下边干着自己的事情。针对这种情况,老师的责任就显得更加重大,他们需要提前去了解和掌握与所要讲述的内容相关的其他知识,丰富整个课堂的精彩程度,注重活跃课堂气氛,通过问答环节,或者小组讨论、自由辩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同时生物学是一门以研究和观察为基础的学科,所以不仅要利用课堂来教授知识,还要通过实验课程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只有让学生充分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愿意利用当今发达的网络资源来充实自己的知识面,这样的课堂才算是成功的。

2.目标

本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立足于国内外本课程建设的前沿观点,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在教学内容与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跨越性的创新与改革,使本课程建设成为我校的特色课程。

3.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针对我们已有的教学经验,该课程建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1)要选择适合本科生教学的教材,教学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先进性以及适用性。(2)要建立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3)建立健全网络教学资源库,开发网络教学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共享网络资源。(4)建立健全课程评估体系,对课程建设的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估。

4.主要特色

其主要特色包括:(1)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精选经典的教学内容,摒弃过时陈旧的内容,跟随时代的脚步,适应当代社会、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2)注重实验教学,师生充分互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的互动型课堂,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3)充分运用开发的网络教学资源,注重资源共享,实时把握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5.已取得的教学成果

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涵范文第6篇

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建设和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一支奉献精神强、专业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教育价值观如何,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行为乃至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学校文化提炼和加工的过程。虽然校本课程开发只是学校课程开发和建设其中的一个方面,但通过考察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出,他们都充分挖掘了自己学校所有的资源,从中或提炼或强化或升华了学校自身的特色,形成了浓郁的具有本校个性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即学校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如为了更好地推动学校的文化品牌建设,鉴于我校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的附属中学,确立了深圳市“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建设个案研究》,聘请大学教授为课程建设顾问和指导教师,利用得天独厚的大学教育资源,归纳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感发意志、开拓智慧、厚积薄发、各成乃器”的课程理念,并提炼出新的“少年心事当拿云”的校训,以此作为学校文化的精髓来培养人和塑造人。

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就是传承学校文化的过程。校本课程建设不仅局限于课程文本的传递,更是整个学校文化空间(既包括非成文的体现学校传统、舆论、风气、习惯等的观念形态,又包括成文的规范教育教学工作的规章制度和学校的物理环境因素等隐性文化)的传递。这些文化因子的传递,可以使校本课程所要表达的内容建构起一种稳定的氛围,使得学校文化得以不断传承。

校本课程不仅传递着文化,校本课程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新亮点,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新机遇。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是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管理和课程计划,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为目的,按一定程序开发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学校文化即学校积累和建构起来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是包含精神、物质在内的学校意识和经验体系。校本课程强调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继承学校传统并参照学校的发展走向,是学校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组成部分。

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是一种“共生”关系。学校文化是课程发展的土壤,任何课程的实施都会打上学校文化的烙印。校本课程实施的真正实现,依赖于学校文化的支撑。校本课程的实施与学校文化的创造有着共同的目标,即实现“人的发展”,因此,二者的“共生”既具有深厚基础,又具有现实可能。校本课程只有扎根于学校文化,才能体现学校特色,才能生存和发展;学校文化也只有与校本课程携手共进,才能塑造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发展”。我们应努力实现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的“共生”,在学校文化重建过程中,深化校本课程建设,以校本课程开发为突破口,突出校本课程在学校文化中的地位,提升校本课程理念为校园精神文化。

基于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的这种“共生”关系,我们既要从学校文化构建的高度来开发校本课程,又要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契机,从课程与教学的层面全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需求及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可。校本课程虽然可以由众多内容构成,但必须以一个“核心”为纲,将众多的校本课程组成有机的整体,构成课程系统,才能产生应有的教育功效。学校文化就是校本课程系统的“内核”,我们必须从学校文化建构的高度去全面规划校本课程的开发,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将学校文化视为一种固化的、可组合的东西,而且还要关注其超越性、动态性、时代性及整体性的特点,这样才能避免造成校本课程对学校文化的误读。

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涵范文第7篇

关键词:精品开放课程;公安大学;公安高等教育;开放共享

2006年以来,国家先后启动实施“质量工程”和“本科教学工程”,均将优质资源的建设和共享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布局和重点支持,具体表现为“十一五”期间的“精品课程”和“十二五”期间正在实施的精品开放课程(包括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以下简称公安大学)为代表的全国公安院校紧紧抓住国家推进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共享和信息化深度整合应用的机遇,深入贯彻落实公安部党委“三项建设”(公安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整体部署、关于加强和改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意见、新世纪首次全国公安教育训练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推进公安类课程建设的“政策支持、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管理支持、应用支持”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积极的建设成效。梳理、总结和反思公安院校关于推进精品开放课程的实践,有助于进一步加强相关院校信息化条件下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探索,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服务于高素质公安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公安院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综述

精品课程建设是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及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背景下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导并发起和实施的一项重要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就其源头而言,它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网络课程建设的继承和创新,并可以溯至国外以MIT为首的院校群自2001年起发起实施并迅速发展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OER Movement),是世界范围内教育资源开放共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开放课程是原有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在资源的展示和利用形式、资源的丰富程度,信息技术对交互、测评和管理的支持等整合应用方面有了新的进步。优质、开放、共享、交互、创新、基于网络、大规模、整合应用等,成为精品开放课程令人瞩目的标签,也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和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教学整合的重要特征[1]。

近年来,精品开放课程的“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资源共享体系已经形成,课程数量不断增加,类型不断丰富,综合影响不断扩大,以点带面、示范共享的思路得到充分体现,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开展信息化条件下课程建设的常态。除了作为主体的高等学校精品课程之外,还基于和部分企业(如微软、IBM等公司)合作建设特定领域的精品课程。公安部2006年起启动了公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教育部自2007年起推进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进一步丰富了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模式、覆盖领域和影响范围。精品开放课程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资源建设方面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导和资助、自上而下为主推进实施、倡导较高质量标准、超大规模的分级分类布局、强调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综合应用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实践。当然,在精品开放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不足,例如课程重申报评审、轻教学应用,课程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率不高,重视课程内容结构展示而忽视学生的学习使用需求、缺少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版权保护机制不完善等,受到一些专家的批评和诟议。

公安院校的精品开放课程是全国精品开放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公安部有关业务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进下,公安院校全程参与了国家的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实践,其发展和实践也经历了全国精品开放课程的完整过程。为加强公安教育训练基础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训练水平和培养质量,公安部于2006年启动了公安部级精品课程建设,成为全国第一个行业领域发起和实施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06—2010年共立项建设100门公安部级精品课程,其中本科层次课程59门、专科层次课程30门、民警训练类11门。为此,公安部划拨专款资助课程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00余万元。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公安院校共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58门、省部级301门、校级精品课程近千门。其中,公安部级精品课程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杠杆作用,承接并有力推动了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和建设,也极大调动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2012年,国家启动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以后,公安部因时而动,及时启动了新一轮的公安部级精品开放课建设规划,就课程建设、资源共享和教学利用等方面提出指导性要求。

近年来,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发展迅猛并且成绩明显,公安学和公安技术两个一级学科获准设立,极大提升了公安教育的学科地位;34所公安院校中已有本科院校22所(含筹建1所),本科院校的数量和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相应的,推动公安院校的分类布局、准确定位、转型发展、提升质量、突出特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为当前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发展的主旋律。公安大学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公安部直属的公安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其它质量工程建设在全国公安院校中走在前列。学校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占全国公安院校国家级精品课程约1/7;建设省部级精品课程(北京市和公安部)25门,占全国公安院校省部级精品课程数量约8.3%。另外,学校还立项建设了校级精品课程54门。本科教学工程启动实施之后,学校获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2门。这些精品开放课程除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开放之外(例如爱课程网、网易公开课频道等),全部课程还通过公安专网向全国公安机关开放,正在全国公安院校的教师研修、公安机关高级警官培训、公安实战部门的民警培训中发挥实实在在的辐射作用。

二、“五位一体”加强公安院校精品开放

课程建设

从具体组织实施流程来说,公安院校的精品开放课程和其它的各级精品课程基本相似,以年度为建设周期,按照“先期建设-择优推荐-匿名评审-网络公示-建设立项-授予称号和拨付资助资金-质量监控和完善提高”的线性过程组织实施。结合公安行业有关课程及其内容的特殊性和安全性考虑,在课程建设和开放共享方面也采取了必要措施,确保资源的安全保密、开放共享。这里以公安大学“五位一体”的实践做法进行简要说明。

公安大学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将高质量的课程建设作为加强教学建设的核心环节来推进。自2003年以来,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经历了初建阶段(2003—2005)、快速发展阶段(2006—2008年)、提升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三个阶段,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新一轮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十一五”期间各级精品课程总结验收工作。为抓好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学校采取了“政策支持、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管理支持、应用支持”五位一体的举措,形成了课程建设的整体合力,推动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大发展。

(1)政策支持。为加强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学校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专门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重点规划。出台了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实施意见,明确了建设目标、过程管理、资助奖励等措施,提出在课程组教师参与职称评审、教学名师评选、教学成果评选、岗位聘任等方面均作为资格准入或加分条件。这些举措后来在公安部组织的高级技术职称评审、教学名师评选和教学成果评选中得到进一步贯彻,极大调动了有关单位和教师的积极性。有关单位均将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建设的重要方面进行安排和投入。

(2)技术支持。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对信息和网络技术支持均提出了较高要求,是课程建设和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体现。课程的网站建设、运行、维护、更新和教学录像制作等均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让教师从技术支持的压力下解放出来,专心完成课程设计、成果提炼、教学准备和教学应用等擅长的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学校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引进并部署精品开放课程和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投入资金建设了高质量的课程录像演播厅,课程建设全过程得到了学校网络信息中心的技术支持。课程组也积极吸收教学设计专业人员就课程整体优化设计提出建议。

(3)资金支持。学校落实国家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率先投入资金加强校级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做到资金支持先行一步。学校为每门校级精品课程资助3万元,课程获得北京市、公安部和国家级精品课程资助资金后,再按比例配套资助。充足的资金支持,对于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教改研究、教学调研、教研交流,以及课程案例库、试题库、专题资源库建设等建设活动提供了充分保障。

(4)管理支持。教务处作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管理职能部门,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专项管理、过程管理。安排专门同志负责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做好申报组织、政策解读、材料审核、技术咨询、推广交流,确保重点布局、特色引领、竞争性遴选、逐级推荐、示范共享的指导思想得到贯彻。充分发挥学校和各学院(系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对申报材料的学术性、教学性、系统性进行审核;吸收公安实战部门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和效果评估,突出课程的实践特色;依托校保密委员会有关专家进行内容的性审核,对数据、案例、录像、课件等进行重点把关,评估其公开范围和公开程度。

(5)应用支持。精品开放课程的价值一方面在于资源的优质聚合,另一方面在于资源的共享应用、成果转化。提高资源的知晓度,提高资源的可获取性,提高资源和应用需求的结合,是提升资源共享价值的重要方式。学校以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课程建设成果转化,在教学研究立项、教学成果评选等方面优先支持,有的课程成果进入了高级警官培训专题,有的课程成果在开办的公安院校师资培训班上进行展示和共享。各级精品课程已经用“五个一流”的质量标准和特色,发挥了对于全校课程建设的示范作用,成为课程建设的亮点和排头兵。近年来,随着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等数量不断丰富,浙江警察学院已经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经校学术委员会审核的校外精品开放课程列入在校生的公共选修课程模块,公安大学等学校也在加强通识课程建设方面积极引进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等优质课程资源。

从实际效果来看,公安大学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成效明显,形成了具有公安特色的三级课程体系,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优质课程资源,确立了精品开放课程的质量标准,促进了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理论方法的应用,锻炼了一批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师资队伍,积累了推进信息化条件下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经验。从课程资源来看,精品开放课程突出实训和实践教学,不少课程还建设了试题库、案例库、课程档案,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基于公安专网的资源共享较好解决了资源的适度开放与内容保密的关系,有力服务了构建公安“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的需要。这是学校多年来精心培育、建设和积累的结果,彰显了多年来重视和加强课程建设的成绩,为深入推进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公安特色课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公安院校深入推进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面临的挑战

当前,信息化条件下的课程建设日新月异、不断创新,微课建设(WeiKe)、慕课建设(MOOCS)、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等快速发展,正在掀起一场信息化、多元化、个性化的优质资源建设、共享、应用和创新的风暴。传统的课程建设经历了精品课程开放建设的洗礼,实质上是经历了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课程教学不断深度整合和应用的考验,既体验到技术的强大功能和传播能力,也面临着增强资源的互动性支持、导航性支持,增强对学习过程个性化需求支持程度,提高对不同学习风格学习者的适应程度等挑战[2]。

精品开放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课程建设和质量提升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就某一门课程来说,内容需要不断创新、丰富和更新;就某一个专业或学校来说,要不断扩大和壮大各级课程体系,形成逐级推进、逐级提升的更新机制。重要的是要形成基于课程自身内涵式发展驱动的自我可持续机制,在教学理念、课程团队、教学资源、成果转化等方面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还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解决好来自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挑战。

笔者认为,未来高校课程建设的信息化程度将不断提高,更加注重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更加注重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综合应用,更加关注学生“学”的需求和对“交互”的支持,更加强调学习过程的灵活性、移动性和个性化,更加强调突出学生的参与主体作用,并呈现出更多的混合式教学的特征。随着慕课实践、翻转课堂等新实践,学生将不仅局限于本校校园中,会扩展到课程信息系统中的“注册学生”,其年龄分步、地域分布、学习背景等也会更加多元。这是未来高校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将面临的重要挑战。

就公安院校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来说,对信息化条件下课程形态和生态正在和即将发生的变化,在研究上、实践上的准备还不够充分。如何适应公安学和公安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提出的要求,加强课程的公安特色、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性培养,解决好实战导向、需求导向、过程导向、问题导向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体系和实践环节相结合的问题,是未来公安院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相应的,加强信息化条件下课程建设和教学应用的研究和探索,建立课程的培育机制、准入机制、质量管理机制、过程考核机制、档案管理机制等全过程支持机制,促进课程转型升级尤其是原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不断丰富课程资源并促进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不断创新基于精品开放课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是公安院校下一步推进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王龙,周效凰. 中国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模式研究[J]. 现代远程教育,2010(4).

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涵范文第8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优化升级;资源共享;免费开放

中图分类号:G642.4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239-03

2003年以来,由国家教育部主导,全国高等教育院校参与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累累硕果,截至到2011年底,已累计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将近4000余门,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千所高校[1]。有力促进和推动了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改革和教材建设。于此同时,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后期重视与投入力度不够、持续建设的方法与措施不得力、后期管理与服务不够到位、资源开放程度不够等,后期管理不善对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和资源共享的效果影响有限。为了巩固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方法,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以此标志着精品课程建设进入了下一个阶段—精品课程优化升级阶段,《意见》明确指出将原有的精品课程优化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资源共享课以政府主导,高等学校自主建设,专家、高校师生和社会力量参与评价遴选为建设模式,创新机制,以原国家精品课程为基础,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多级联动、共建共享。《意见》明确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对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和补充,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转变,由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2]。《意见》明确了国家精品课程优化升级的方向和措施,并以此为契机带动近10000门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将各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惠及相关的教师和社会人士,惠及中国的教育事业。本文分析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精品课程优化升级的建议及注意点,以避免转型升级的表面化和形式化,真正实现其内涵和功能的优化升级。

一、精品课程建设成果与现状

自2003年正式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截止2007年,完成建设规划的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同年又启动了第二期建设30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计划。据最新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2011年6月工作简报,已建成国家精品课程3835门,包括本科2583门,高职高专1043门和网络209门;建成省级精品课程8279门;建成校级精品课程8170门;访问人次数达到1161万次[1]。经过近10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的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和教育资源共享模式。课程类别涉及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农学、文史、信息科学、医学、艺术及其他等各类学科。通过建设,为高校课程建设和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提高了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资源共享的意识,有力推动了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手段的创新。

二、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精品课程建设为提高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共享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应看到建设过程存在的不足。自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众多学者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据笔者在中国知网检索,有1553篇相关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建设过程形式主义严重,重形式,轻内涵。通过对随机点击700门精品课程的在线浏览,笔者发现,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精品不精,为了“精品”荣誉而建“精品”课程,缺少课程内涵。精品课程的建设还主要集中在申请材料上,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教学资源的积累很少。多数的精品课程是申报精品课程时,突击准备申报材料的“突击工程”。因而课程存在缺乏特色、忽视学习者创新能力的培养、堆砌资源等现象;也因为只重评审,突击成功被评为精品课程之后,绝大部分精品课程网站长时间处于停止改善更新状态,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其示范效应有限。

2.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共享程度低。根据教育部教高厅[2003]3号文件的规定,国家精品课程要求按照规定上网并向全国高等学校免费开放[3]。但是在平时,也就是非评审时间,笔者在浏览国家精品课程网时,随机点击了精品课程网3835门课程中的500门时发现,高达35%的课程即有175门课存在找不到服务器、找不到网页、该页无法显示、无法链接数据库或无权查看网页等问题。而在能够浏览的325门精品课程中,也有部分课程出现文件缺失无法找到文件、非本校用户不能浏览下载等问题。就是在著名高校中无法浏览状况普遍存在,国内某著名高校2003—2009的83门国家精品课程中,竟然有35门课无法打开。以上情况反映出,一些高校在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就很少对精品课程进行完善和维护,或缺乏教育资源共享意识,未能起到教育资源共享的作用,这完全背离了教育部开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

3.重专家评审,轻学习者评价。重视获奖等申报材料,轻视课程内容充实与更新,轻视教学方法的革新。精品课程的申报一经专家评审通过,除建设中期专家检查外,鲜有对精品课程监控评估;精品课程网络中缺乏教学评价方面的设计,只有少数精品课程使用教学评价。有教学评价的精品课程也都只是列举了国内外或校内外专家、教师、用人单位、毕业生以及在校生等对该课程的评价,并且普遍采用的是学生评教与专家、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上述的评价都是知识鉴定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而非过程性评价。目前,国家精品课程还没有建立动态的评价体系,只有为数不多的精品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网上评价的平台,并且这种评价都只是提供了对该课程内容和教学效果方面简单的调查问卷,精品课程普遍缺乏对学习者自身的评价和同伴的评价,因此,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不断提高完善的促动机制,不利于精品课程建设的优化和提高。

4.缺乏统一的平台,形式五花八门。精品课程网站的形式和格式五花八门,网页的样式繁多,菜单结构不一,学习者眼花缭乱,难以快速找到自己要学的资料;同时,课程的电子教案、课件、授课录像以及案例的呈现格式也多种多样,有网页、Word文档、PPT/PPS、PDF、exe、rar等多种格式,没有统一的标准,随意性较大。比如,有些课程采用PPT文档呈现课件内容,以PDF呈现电子教案,或通过普通网页呈现电子教案等。并且许多课程的课件、教案、网络课程不齐全,三者之间有许多重复之处,未能实现互补;授课录像不完整,而且格式不一。因为许多精品课程负责人对计算机技术并不精通,自建网站既费力又不专业,浪费了人力物力。

三、精品课程优化升级的建议

1.开放资源,共享资源,实现功能转型。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逐渐流于形式化,偏离了其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将精品课程上网并免费开放的建设理念。现在网络已成为现代人工作、生活的重要一部分,更多的教师加入网上教研的行列。教师与学习者通过网络提供的平台进行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使精品课程资源在教学、学习以及课程建设等方面不仅起到示范作用,更起到教育资源精品化和教育资源的共享。构建精品课程的共享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和关键,因此,各大高校及精品课程建设者们应当改变观念,在知识产权受保护的前提下,从课程资源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按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要求,不断完善和健全精品课程平台,构建精品课程的共享资源,开放教学资源。所有国家精品课程都应该向全国高等学校免费开放,全面实现资源共享,真正满足社会的需要,实现有教师参考型向学生学习型转型。

2.更新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业务发展,从而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质量,实现课程内涵的升级。高校教师作为一门特殊职业,需要广博而专业的知识作为前提条件,教师教研业务的提高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需要有效的知识增长和更新机制。教师不但要服务于教学和学生,而且也要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的积累。教师日常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的积累能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依据,解决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为了“精品”而建“精品”的问题,真正从课程内涵上提升为精品。

3.重视教学内容优化整合,建设立体化教材,实现教学方法的革新升级。要科学准确地认识精品课程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应该重视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从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入手,带动教材建设和队伍建设。吸纳并应用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利用网络优势,建设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后现代课程观为指导,结合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采用一体化教学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通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三结合,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框架。美国课程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在其后现代课程观中所指出的:未来的课程是一种开放性、互动性、自组织的课程,它强调开放性、复杂性和变革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就应该是这样一种符合课程发展趋向的课程。

4.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和课程网络建设各司其职,并实现网络平台的升级。寻找专业网络技术公司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合作伙伴,使精品课程教师与课程网络专职人员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分工合作,使精品课程不断保持更新状态。从MIT与各大IT公司合作可以得到很好的启示。MIT OCW与Sapient、Maxtor、Microsoft、Akamai、NetRaker、Hewlett-Packard几大公司建立商业合作伙伴关系,负责MIT OCW的网站设计、运行、内容管理、出版结构、编纂服务、高质简便网络传输与储存、支持镜像网址、网络音像服务、用户对MIT OCW的反馈评估等各种服务。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也可与一些专业网络技术公司长期合作,使精品课程教师与课程网络专职人员分工合作,密切配合,这样不仅可以不断提高精品课的网络技术含量,使任何一位能登陆internet的用户都能方便、快捷、免费地享受精品课程,又可为精品课教师从一大堆网络技术问题中解脱出来,精心做好教育资源,这样既节约时间,又可以保证精品课处在不断更新和发展的状态,不断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教育资源质量。

5.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体系的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起到了引导作用,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该针对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各个学科领域自身的性质和特点,有所侧重,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形成一个立体化的评价体系。要能够反映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引导教师教学创新和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尤其在教学评价中,在注重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等方式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对学习者自身的评价以及同伴的评价,进而实现多方位、多角度的教与学的评价,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数字来自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EB/OL].

http:///center.2011.

[2]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