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影视艺术;综合性;审美

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吸收了多种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使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丰富和充实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集于一身,从而具有巨大的美学魅力。影视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雕塑、音乐、建筑、摄影、舞蹈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并把这些艺术元素相互融合同化和吸收,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自身新的特性,使之成为一种时空综合的独立的视听艺术。影视艺术的综合性美学特征绝不仅限于各种艺术元素的有机融汇,这种综合性突破了艺术学的层次,更加集中地反映在美学层次上的高度综合性,体现为再现性和表现性的统一、纪实性和抒情性的统一、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使得影视艺术成为迥异于其他艺术种类的一门独立艺术。

一、影视艺术与戏剧

影视与戏剧有着密切的关系。戏剧既是一门综合艺术,又是表演艺术,戏剧艺术多年来在编导、导演、表演等方面所形成的艺术规律,为影视艺术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从历史的渊源来看,早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出现了以梅里爱为代表的戏剧电影学派;我国最早的电影理论也是“影戏”理论;20世纪40年代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戏剧化电影美学观更是一度风靡世界银幕。影视艺术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在其成长初期,都曾从戏剧艺术中吸取了许多营养,不仅借用戏剧的创作题材和戏剧表演经验,而且将戏剧性矛盾冲突与戏剧性情景纳入作品之中。时至今日,虽然影视艺术更加注重发挥自身的艺术表现力,但影视艺术与戏剧艺术之间仍有着不解之缘。一些影视作品的编导、导演、演员,或者来自戏剧舞台,或者两栖于影视和戏剧艺术,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戏剧式结构方式更适应于大多数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因而在国产影视艺术作品中,它都将作为一种传统样式长期存在下去。但影视艺术毕竟不是戏剧,与戏剧相比,影视艺术自由转换的时空打破了戏剧舞台的时空局限性,影视演员自然、真实、生活化的表演取代了戏剧演员舞台程式化的动作,从而使得影视艺术能够更加逼真地再现现实生活。

事实上,电影是搬上银幕的戏剧,电视是搬上荧屏的戏剧。舞台、银幕、荧屏都是戏剧人物活动的空间和场所;不同之处仅仅是,银幕、荧屏比起舞台的空间更宽阔,机动的余地更大,布景与活动场所可以不受狭窄舞台的限制,能够充分地利用真实的生活环境,它给人物提供的环境和背景,比起舞台布景的人工痕迹更少,银幕、荧屏表现的内容和矛盾斗争的活动场所,更具有真实生活的性质。但是,戏剧影视人物矛盾斗争的基本行为方式及其产生的戏剧性,并不因此改变,甚至由于获得比舞台更有利的施展余地而显得更优越。因此可以说,戏剧的本质特性并不因为活动空间转移到银幕或荧屏而改变,电影、电视并不因为离开舞台而失去戏剧的本质特性。因此,戏剧、影视在本质上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二、影视艺术与文学

影视艺术也受到文学的极大影响。影视艺术从文学中吸取和借鉴了许多叙事方式与叙事手段。文学融入电影、电视,构成了影视艺术深厚的文学基础。影视艺术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剧本,影视文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同时,文学的各种体裁都曾经直接或间接地对影视艺术产生过巨大影响。电影向诗歌学习,产生了富有抒情性的诗歌电影,如《城南旧事》《黄土地》,前苏联的《战舰波将金号》,美国的《金色池塘》,日本的《远山的呼唤》等;电影向散文学习,从而产生了散文电影或纪实电影,如意大利的《偷自行车的人》《罗马11时》等;电影还吸取小说的手法与结构形式,从而产生小说电影,如前苏联的《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等。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类似于我国的章回小说的优秀电视连续剧,已成为我国广大观众家喻户晓的优秀电视艺术作品。

影视艺术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与影视艺术基于叙事之上的相通,在二者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和转化,使影视在成为独立艺术之后,仍然需要从文学中汲取营养,而文学也因借成熟影视艺术的推动,自觉地凸显其“电影性”而日益丰富着自己的叙述手段。文学与影视得以相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叙事艺术。就文学对影视艺术的影响来看,电影的叙事和叙事技巧最早是从文学那里学来的,至于文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等因素,在影视艺术成熟之后仍被其广为借鉴。在中外影视作品中,有将近半数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特别是那些伟大的文学巨著,多次被搬上银幕、荧屏。可见影视艺术与文学有着血脉相通的亲缘关系,对小说的借鉴使影视艺术创作者们获得了灵感。文学与影视作为叙事艺术,都是在流动的时间中连续地描绘事物。正如法国影评家玛格尼所说:“电影和小说二者均为叙述作品,叙事有它自身的规律,与展示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连续性,小说的各种程式和电影的各种常规技巧大抵是为了保持连续性才产生的。”小说是在一个个词语组合的场景的连续中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影视是在一个个画面连接的场景中构成银幕、荧屏形象,在时间的延续中叙事是它们的共同性。这使文学和影视艺术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叙述复杂而连续的社会生活。

三、影视艺术与音乐、舞蹈

影视艺术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影视艺术从音乐中汲取了节奏与感染力,使音乐成为影视作品概括主题、抒感、渲染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影视音乐更是成为影视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的影视主题音乐都是展现本剧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生动形象地塑造出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个性,同时它也能让观众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联想到剧情的内容。音乐这一长于抒情的听觉艺术形式,大大丰富了影视艺术的感染力。影视音乐是影视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主题歌、插曲、片头音乐和情景音乐等,与其他形式音乐相比,它一般要从视听统一的角度,考虑与剧情、画面结合的关系。影视音乐是指为影视而作的音乐,影视歌曲是通过画面的视觉形象使歌曲内容更具体明确,更具有感染力。它借助影视艺术的魅力得以传播,并长期流传,而主题歌直接阐述主题。一曲《我的祖国》把人们带入硝烟纷飞的上甘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使人们想起冰山上的来客;《牧羊曲》把人们带进了天下闻名的的少林寺;经典的电视剧插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等更是久唱不衰。试想如果没有这些歌曲,这些影视作品是否还会那么流光溢彩,我们是否还会有那么多的感动。没有音乐的影视作品是不可想象的。感谢那些优美的旋律让珍贵的影像在我们的记忆中永远闪亮。近年来,各种大型综合性电视文艺晚会,更是吸收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等各种艺术特长,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民族特色鲜明、气氛浓烈欢快,受到了全国亿万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每年一度的电视春节晚会已成为我国人民春节期间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突出表现了综合性文艺晚会的巨大魅力。这种巨大的感召力也正体现了电视艺术的综合优势。电视艺术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在近年来风靡全世界的MTV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它为音乐作品配上了快节奏的画面集锦,具有极强的听觉冲击力和视觉表现力,体现出现代影视综合艺术的巨大魅力。

四、影视艺术与绘画、雕塑

影视艺术从绘画、雕塑中汲取了造型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使得造型性成为影视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绘画对光、影、色彩、线条、形体的独特处理以及如何运用二维平面去创造三维空间的艺术本领,尤其是强烈的造型意识,为影视艺术的画面造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影视画面如同绘画、雕塑、摄影一样,既是以造型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手段,又通过造型性给人以巨大的感染力。如电影《黄土地》采用一种深黄的色彩基调,表达对我们这个民族和这块土地的眷念之情,这部影片的画面上五分之四是黄土地,五分之一是蔚蓝色的天空,天边地平线上有几个小人物正弯腰拉犁,通过这种十分独特的画面造型体现出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红高粱》则采用一种大红的色彩基调,影片中的红高粱、红头巾、红绣鞋、红袄、红裤、红酒……大片大片的红色在画面上闪耀,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和心灵震撼。以红色为主的基调赋予这部影片生命色彩与酒神情绪,成为抒情表意的造型视觉符号。

五、影视艺术与摄影

影视艺术与摄影艺术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摄影的出现,也就不会有电影和电视的诞生。自从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以来,摄影在技术与艺术两方面都有了迅速的发展,对后来出现的电影和电视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影视艺术中的摄影师是影视画面的主要创作者,是摄制组的重要成员,他的任务是通过运用摄影专业的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法,充分发挥电影摄影和电视摄像的纪录功能、造型功能、表意功能。摄影师的作用除了在影视作品中塑造人物、描绘环境、烘托气氛、刻画细节外,还通过摄影造型和表意功能直接参与创作。

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影视摄影师的艺术是影视绘画艺术,摄影师是真正的影视绘画艺术家,以非常鲜明、真实而富于表现力的绘画形式来表现影片中各个镜头的思想和内容。优秀影视作品可以做到声画相融,有虚有实,有藏有露,视觉和影视作品设计的关键在于必须具有一个个性化的视觉解读。影视作品视觉化过程的第一步是设计包含有影片思想或剧本精神的画面,为影视作品创造一个整体的画面基调。《英雄》选择的是旖旎奔放的自然景观和沉稳厚实的秦王宫,空间横向调度气势磅礴,场面宏大,浓墨重彩的气氛渲染和造型视觉的张扬,营造了一种历史气度与人物的英雄悲歌。《无极》作为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影片,不仅色彩艳丽,而且时空写意,使得影片带有一种神秘虚无的诉求语境。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影视艺术具有时空统一性、声画可融性、表现综合性、形象逼真性等审美特征。影视这一艺术门类的各种形象都是在画面和声音的统一中,通过造型而表现出来的。影片的整体形象结构、情节发展的顺序、在具体环境中进行的动作,都是由导演构思而形成了一套连贯的绘画处理。形象的各个场面在胶片上构成画面,乃是摄影师艺术创作的成果。摄影师,这个掌握着一种新的造型形式、活动的电影绘画的表现手段的艺术家,其任务就是把影片的内容作为许多活动的绘画构图――肖像、室内景物、战斗场面以及群众场面,在胶片上表现出来。现代影视编导在构思时,不仅要善于汲取美术、戏剧的特长,要考虑画面的安排,关注画面美,同时还要善于通过各种音响来构成节奏感与和谐美。声画可融性传统艺术如绘画艺术等,也要借鉴影视艺术的这一特点,进一步用画面和声音来塑造和完善绘画艺术,形成视觉和听觉统一和谐的优秀绘画艺术作品。

总之,影视艺术通过综合性美学特征吸收了各门艺术的精华,并将这些艺术元素转化为自身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声画结合而获得新的特质,展现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彭吉象.影视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钟友循.影视与影视鉴赏[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技术;数字媒体艺术;美学特征;艺术风格;交流

0引言

伴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可以说我们的艺术创作形式已经进入到了数字化的时代。艺术创作者们的艺术创作理念在向数字化的方向过渡,他们的艺术创作手段也开始渐渐具有了数字化的特征。这样一种新生代的艺术风格样式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审美特征。

1关于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指的是传统艺术与计算机图形图像数字化技术的融合。新一代的数字媒体技术包括传统的影视、广播、电视媒体向数字视音频、数字电影方向的快速发展,也包括日益普及的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动画技术等[1]。简单来说,就是利用计算机对图形和图像进行的创作、设计和制作,从而产生能让人们感到无比真实的立体动画和场景。数字媒体艺术包含了听觉和视觉上的感受,它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审美主体涉及到了三维虚拟场景、动态构图、角色形象、运动规律、音效、灯光照明等多个方面,这些审美主体所包含的内容比传统艺术要多很多。具体来说,数字媒体艺术包括着以下的领域:数字图像(数字图形图像艺术创作、数字二维绘画);数字动画(数字影视后期艺术创作、数字三维动画);数字音频艺术(电脑合成音乐、声波艺术、数字音乐创作等);网络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虚拟现实艺术;电影、舞蹈、戏剧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数字媒体艺术。在数字媒体艺术看来,即使是同一件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如果不同的艺术家来赋予它不同的艺术审美特征,那么创作出来的作品风格也就迥然不同了[2]。

2数字媒体艺术审美

在来谈数字媒体艺术审美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审美的概念。审美,指的是领悟和感受客观事物或者现象本身呈现出来的美,它是人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与客观事物或现象所构建起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性关系。审美成为了人类认识和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理智与情感的具体统一,从而能够追求发展,追求真理。具体到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指的是人们通过观赏艺术家们根据数字媒体艺术理念和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方式创造出来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从而感受到和领悟到数字媒体所带来的一种别样的艺术之美。它的审美对象便是动态的或者静态的二、三维数字化图像作品。在高度的信息化社会里,以计算机为主要代表的数字媒体艺术,将会对当前的艺术审美产生革命性的、颠覆性的、深远的影响[3]。在数字媒体艺术审美与一般审美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先要看到它们的差异性。由于审美对象的不同,一般审美是对现实美的感受,审美对象为现实的自然物和社会物,它们并不是专门为了审美而存在的。而数字媒体艺术审美对象为艺术作品,它们的存在则以审美价值为体现。不过数字媒体审美艺术和一般审美在实质上却是相同的,它们的审美都归根结底的指向了人类的审美精神,都归根结底的来源于现实。

3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

3.1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着技术之美

技术的发展是数字媒体艺术的最大特点,技术与艺术作品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技能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直接决定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技术环境为审美价值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每一次新技术的采用,都造成了新的视觉上的冲击。因此,与传统艺术相比,数字媒体艺术审美价值更多表现为技术之美。如著名导演卡梅隆创作的热播影片《阿凡达》,从它惊人的票房业绩就可以看出此片高超的艺术与科技价值。在全新的3D数字特效的支撑下,人们在影院中享受到了漂浮在云中的山峦、旋转飞行的蜥蜴、夜间发光的森林、一落千丈的飞流瀑布,这些拍摄手法和特技效果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都是不可想象的。在这些真实而脱俗的美妙视觉的背后,有着众多数字媒体技术手段的支持,他们搭配着全新5.1声道AC―3音响环绕的声音效果,给电影增添了巨大的震撼力。另外,先进的动作捕捉设备、自主研发的数字拍摄系统和强大的CG制作团队都支撑了这一完美艺术作品的出现。

3.2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着动态之美

数字媒体艺术体现着视觉元素在空间中的不断变化和运动,与传统艺术的静态画面相比,它不仅包含了光影、构图、色彩等要素,而且还具有空间、时间、运动等数字媒体所特有的艺术特点。它的艺术元素并不是固定某点,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的在移动,时而加速运动,时而减速运动,有着丰富的变速运动,这就构成了一种动态的秩序,表现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动态之美[4]。

3.3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着互动之美

数字化的艺术作品,在作者和观众之间、创作者与受众之间是一种共同参与、沟通互动、角色换位、共同分享的艺术模式。在网络艺术的互动性数字平台上,不管你是任何人,处在何地,只要进入到数字网络系统中,就可以找到你感兴趣的艺术作品惊醒补充、修改和再创造,他们可以对这些“开放式”的作品进行多次的再创造,不断注入新的想法和内容,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原创者和艺术家们扮演者向导的服务角色,每一个参与者都品尝着艺术参与的和艺术家的荣耀,在此,每一个观众都能够找到与自己有着共同点的艺术作品,他们享有更大的修改权和选择权,形成了艺术家与非艺术家之间的互动,使艺术创作得到了换位思考和真诚的对话机会,因此,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着互动之美,人们得到精神和情感上的陶冶和满足。

3.4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着未完成之美

在传统意义上,一件艺术作品,如果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创作者的目的,作者就会对作品进行收笔,而数字媒体艺术正在改变着这一局限,开放式的作品结构使得作品在共同参与和互动中可以随时删改、剪切和复制,这样就无限延续了它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期盼,在这种大众化的创作链接中,你很难看到终结,只要有人欣赏和接受,作品就会在互联网中无限创作,无限传播,永不会结束和停息,艺术家们永远在期待着意想不到的艺术奇观的产生。

4结语

在数字媒体时代,传统的艺术形式得到了无比广阔的延伸,传统的艺术审美理念也被重新定义和诠释着。只有力图把握住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才能进行深入的探索,从而对现代艺术进行正确和科学的定位。

参考文献:

[1] 邱晓岩.试论数字媒体艺术的新美学特征[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2022.

[2] 王伟毅.数字媒体艺术的多种可能性[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05.

[3] 马凌燕.论新媒体艺术与数字艺术的异同[J].湖北社会科学,2007.

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3篇

审美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审美感官的外在客观事物各种特征及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在感觉基础上产生,是对感觉信息一定程度的理性把握和整合。审美知觉与感觉的不同在于,感觉是对外在客观事物各种突出个别特征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对于外在客观事物各种不同特征如形状、光线等元素构成的客观对象的综合性把握以及对这一客观审美形象所具有的某种内涵及情感性表现的整体性理解。审美知觉的首要特点是它的整体性。即人在过去经验基础上把由各种特征及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即所谓完整形象。人们在无意识中是不会人为地将之区分为各种感觉元素,它本身具完整性的特征。在艺术欣赏中,艺术作品总是以整体形象呈现在欣赏者脑海中。如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欣赏者决不会把作品形象区分为色彩、线条等孤立的元素来加以感受,而是自然地从整体上去把握作品,去感受“父亲”那深深沟壑上呈现出的沧桑和文化感。同理,对影视作品的欣赏与价值判断,受众最终也是以一种整体感受去把握作品,而不会将其有机元素进行分割。

审美联想与想象

审美联想与想象,是影视艺术欣赏中最富于张力与创造性的心理因素,在艺术欣赏过程中起着积极的重要作用。

(一)审美联想

审美联想,是指在主客体互相交流的审美活动中,因主体的审美感官接触到客观审美对象的某特征而引起想到另一事物的审美心理活动过程。德国心理学家艾滨浩斯研究发现联想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联想、类比联想等。联想是主客体审美交流活动中最常见的审美心理现象,这即所谓的“登山则情满于山”,正是指审美主体在类似条件的刺激下,回忆起过去有关的生活和感情体验。如有些女性受众在看了意大利影片《西西里美丽的传说》后,因女主人公玛丽莲的漂亮而导致她在不同时期遭遇不同的坎坷命运,联想到自己也作为女性所饱受的许多坎坷与酸涩,不禁潸然泪下;而一些男性观看后,则联想到自己作为男人的贪欲与不敢承担责任的虚伪心理则深深自责。在影视艺术审美活动中,联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影视中蒙太奇的各种表现手法就充分运用了人联想的天性。即是说,联想构成了蒙太奇的心理基础。如影视中的对比蒙太奇、隐喻蒙太奇等,就是运用了人联想的自然天性。比如“隐喻蒙太奇”的审美心理就是受众类比性心理联想自然天性的体现,如黑白片《辛德勒的名单》中,有一段非常突出的画面,即在一群黑压压犹太人后面跟着一个身着“红色”裙子的小女孩,看上去天真、可爱、无邪,她似乎不知道周围所发生的一切,最后这个可爱的小女孩被放在了一个推着死人的板车上。电影画面在黑白底色的映衬下小女孩红色的裙子显得特别的突出,令人心痛而又触目惊心。影片正是运用隐喻蒙太奇的艺术手法,即受众类比联想的心理天性,通过画面色彩的对比形成强烈的心理冲击力,使受众自然联想到,小女孩红色的裙子象征人类鲜活的新生命,最后这个象征人类生命蓓蕾的小女孩也被纳粹扼杀在死人堆的板车上,至此,小女孩的红色裙子成了对战争对残酷对纳粹的隐喻与控诉!正是由于人这种联想的心理天性,影视作品用不同的类比性事物进行画面造型,使影片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这也正是影视中蒙太奇艺术手法的神奇魅力之所在。

(二)审美想象

审美想象,是指受众在精神时空中超越感知的银幕形象,在脑海中形成对直观的影视艺术形象某种程度的联系、组合和再创造。影视艺术的形象由于具有高度的逼真性、具体性,因而它不像文学那样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如特洛依战争为美女海伦打了十年的仗,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可以对海伦的美进行无限的想象,而一旦把海伦的形象搬上银幕,受众就会认为原来海伦的形象就是这样,海伦的形象立即被具体化、直观化,令受众或满意、或失望等等。然而,尽管如此,影视中仍具有一定艺术张力的想象空间。如影片《黄土地》中就运用了虚实结合的传统艺术手法进行叙事。14岁的翠巧所嫁的丈夫在影片中并未出现,影片只是让受众看到翠巧结婚当晚蜷缩坐在床上,此时只见一只又大又黑的手把盖头揭开,接着画面呈现的是翠巧惊惧的表情形象,只见其本能地往后退,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充分调动受众对翠巧丈夫的想象及对翠巧悲惨命运的悲悯之情。在影视的叙事中,常会出现某些情节、细节的空白或“静默”,这是创作者特意留下的想象空间,以强化艺术效果,充分调动受众的审美想象。

审美情感与理解

审美情感与理解是影视审美心理因素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在影视艺术的欣赏过程中,它体现为受众最后的审美感受与体验的升华。

(一)审美情感

影视作品是艺术家生命体验的呈现,情感的结晶。艺术的创作,是艺术家生命体验的情感性运动过程。艺术欣赏同样也是情感的运动与交流。审美情感是主体对客观的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内在的心理需求而产生的带有本质性、稳定性而又具有易变性的主观态度与体验。情感在审美心理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许多美学家认为,审美心理是感知、注意、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诸多心理因素的统一体。即审美活动中主体的情感活动,是在感知和注意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在感性里积淀理性、在理性中表现着感性。情感在影视欣赏中主要表现为受众对艺术对象的态度,集中体现为受众的“审美移情”和“审美认同”。所谓“审美移情”,就是主体在对审美对象的观照中,把人的生命情趣无意识地移至审美对象,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心理境界,使审美客体一定程度上成为具有“生命活力”的对象。正因为这种“审美移情”作用,影片《红高粱》中那一望无际在夕阳映照下狂舞通红的红高粱,似乎就融入了“我爷爷”“我奶奶”的生命冲动与原始本能力量。在此狂舞的红高粱,隐喻着对人类生命自由追求的赞美,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所谓“审美认同”,是受众在移情作用条件下,与影视作品艺术形象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切换,用其眼睛、心理去看、去感受、去面对其所面对,去爱其所爱,恨其所恨,即发生与作品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最终形成一定程度的心理确认。如美国片《魔鬼代言人》中,作为 律师的丈夫因有魔鬼的父亲加之天才般的才能,使其任何正邪的律师辩护都永处于不败的辉煌境地,可付出的代价却是父亲对其美丽妻子肉体与灵魂渐进式的折磨和毁灭,当其失去深爱的妻子时,他作为人和律师的良心受到猛烈的痛苦撞击与人性的警醒,他最后以死来抗抵魔鬼父亲对他虚荣内心的诱惑,完成了作为人其人性和作为律师其职业道德良心的回归。在欣赏过程中,影片使受众进入了作品中人物的世界获得了一次人性的拷问、职业道德良心的回归和对人类虚荣原罪的思考,从而使受众与作品产生了一次深切的交流与认同。

(二)审美理解

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4篇

【摘要】一部动画如果要使人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能在观众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要力求动画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如果要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且出奇制胜,就必须从动画题材中的审美价值,动画画面中的审美价值,动画造型中的审美价值,动画色彩应用中的审美价值与动画意境中的审美价值五个方面下功夫。这五个方面直接关系到动画艺术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也关系到动画艺术内容与艺术的科学统一。

【关键词】动画设计 艺术 审美价值

一、动画题材中的审美价值

动画片的题材是丰富多彩且趣味横生的,因此一些“对生活敏锐的观察”,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动画片题材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人们在观赏这一类的动画作品中对生活色彩浓烈一些的是很推崇的。《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恰恰是和生活贴的很近的作品。在这里,没有妖魔鬼怪的相互厮杀,也没有激光火炮太空大战。清新、淡雅、亲切、自然,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也是自然知识的普及过程,一个疑团的解开,孩子们得到了一点真正的知识,也获得了那种解疑惑的快乐。他称道的是这样的提炼生活,这样的创意,称道的是妙手,才有此偶得。

二、动画画面中的审美价值

画面是影视动画中传达视觉内容的媒介,所以以观赏为主要目的的影视动画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画面,一部动画作品的品质主要取决于画面的制作水平。动画仅仅依靠画面是不行的,还需要各种拍摄技法的合理运用。影视动画是通过镜头的转换来实现空间感的,在题材选定好的时候,就首先应该考虑到摄影机镜头的运动和镜头的剪辑。

在动画中,各种视觉元素不是简单的堆积,不是对一个特殊的摄影机角度、一个巧妙的移动镜头或者吊臂镜头本身的简单追求,而应该是出于整体的视觉价值的考虑,将“动”与“画”完美结合。因此,在动画中,视觉语言的审美优劣会直接影响最终作品的视听效果、节奏韵律、画面美感等。

三、动画造型中的审美价值

动画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它通过动作和语言,表达人物的丰富感情,采用夸张、变形、拟人等艺术手法将动画造型设计为可视形象。动画中的造型其实间接地反映了设计者的审美倾向,影视动画占领市场的关键不只是技术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创造让人眼前一亮的角色形象,因为形象关系到人物性格魅力的塑造,通过活灵活现的人物演绎出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好的艺术形象不仅仅是创造良好的商业收益,它还具有相当的审美价值。角色的形象设计如果要准确定位,就要深入挖掘角色的个性特征。动画角色的结构比例、五官设计以及服饰的设计都蕴含着审美价值。

在角色造型的设计上,审美价值要与设计手法、整体效果科学统一。动画的运动可以称为“动画表演”,具有拟人化、夸张化、简约化、程式化等特点。而动画造型的风格在现今社会,也逐渐向着多元化发展。一个优秀的动画角色造型的审美价值要与美术风格、性格特征、地域特征、民族文化、时代特点等方面息息相关,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更多就要审美价值的动画形象。

四、动画色彩应用中的审美价值

在动画设计中,应该领悟主体形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应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色彩,从而形成一种氛围来烘托主体形象,使之与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吻合。在进行动画设计时,也要了解各种色彩的象征意义:红色常象征着热情、活泼、热闹、革命、温暖、幸福、吉祥、危险;橙色常象征着光明、华丽、兴奋、甜蜜、快乐;黄色常象征着明朗、愉快、高贵、希望、发展、注意;绿色常象征着新鲜、平静、清爽、和平、柔和、青春、安全、理想、希望,生长;蓝色常象征着深远、永恒、沉静、理智、诚实、寒冷;紫色常象征着优雅、高贵、魅力、自傲、轻率;白色常象征着纯洁、纯真、朴素、神圣、明快、柔弱、虚无;灰色常象征着谦虚、平凡、沉默、中庸、寂寞、忧郁、消极;黑色常象征着严肃、沉默、黑暗、罪恶、恐怖、绝望、死亡;

随着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人们对色彩的体验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掺杂人们主观意识上的一些因素,使得色彩更加具有表现力。在动画设计中,不同的色彩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就像红色代表着喜庆,黄色代表着温暖。色彩在动画中的作用同样也是无法替代的,动画的制作过程中,色彩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将动画表现得更真切、更有内涵。动画色彩的美学主要是通过人物、景色来体现的,合理的利用色彩有助于吸引观众的眼球。同时人们在进行色彩美学应用的时候,对主观色彩的感受和解读,自然会反映到动画设计之中,这就是我们对动画场景色彩应用的关键所在。色彩运用得自然与否,也是对整个动画作品的画面美感起到重要作用的,动画作品中色彩的设计也要和它所处的环境相一致,在色彩鲜明的基础之上也要增加必要的时尚流行元素,这也是色彩对美最好的表达。

五、动画意境中的审美价值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境,在于一种感觉,由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营造和表达出来。意境是动画艺术的生命线,是动画各种元素实现情景交融的体现,动画制作者在制作动画的过程中,对于意境的把握主要在于作者对动画的灵感,换句话说就是创作感觉。制作者通过虚拟性的动态影像以及虚构的虚实场景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将观众不自觉地带入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在动画意境中感受独特的光影现象,在这种与原有视觉景象和心理所形成的强烈的对比与反差中,增强了动画受众的好奇心与欣赏欲望,并使其审美想象力得到自由的发挥,迅速地融入动画影片的艺术氛围之中,构成审美意境。

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5篇

当代产生影视中存在一种追求形式美感而与时代文化疏离的审美倾向。以着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为例,《英雄》、《十面埋伏》等都在影片的画面美感及实景层面的形式美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观众在享受这完美的视觉盛宴之后,留在脑海中的除了富有美感的画面之外,便很难再有其他可以供回味的意蕴了。影片虽具有画面、色彩、造型、音乐等多方位的美感,但这种美感仅仅流于形式,而并不能将观众带入到更高一层的审美境界,对意境的营造可谓是流于形式,而缺乏内涵。这些影片也并非没有对故事、对人生、对人性的表现及揭示,但是其意境的营造并不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及审美共鸣,其审美意境的营造仅仅停留在观感的层面,而在影片意境营造方面则是非常欠缺的。当代影视作品中有很多都表现出了对意境的追求。这些作品中对意境的表现层次各不相同,但存在一个共同点,便是影视作品中往往忽略了人性丰富性及复杂性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人性的矛盾之处及社会现实存在的各种矛盾之处。

当代电影审美意境的发展方向

当代电影的意境营造具有唯美的审美倾向。其审美意境的创造来源于一些审美特质的趋同。电影评论往往将意境归类到一种民族性的审美范畴。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由此成为意境创造所尊崇的形态。

影视艺术的意境往往倾向于情景交融的诗画意境。于是,影视艺术的审美意境便被简单地等同于优美这一审美形态,优美的艺术形态以完美、和谐为主要审美特征。这种偏见导致了我国当代电影创作追求和谐与静态之美的倾向。但实际上,我国的审美文化并不仅仅具有这样一种阴柔悠远的审美意境。除此之外,我国古代还有一种阳刚之美的审美意境。比如,古有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怀激烈的阳刚之美。所以,当代影视艺术应表现与营造不同类型的审美意境,从古典艺术形态的意境中发掘艺术之美,以实现打动观众的内心深处,从而将其带入一种可以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的审美意境之中,创造多层次的不同的审美意境。如果影视艺术不能表现当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及心理现状,则远远不能获得较为广泛的认同,影片对意境的塑造将是深远而丰富的。影片艺术审美意境的营造应把握大众文化心理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审美需求,创作出具有不同审美特征的电影。在影视艺术创作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审美特质,诸如阴柔、阳刚、崇高、悲哀、冷峻,甚至是怪诞、丑陋、阴森等审美特点都应该在影视艺术中得以表现。

当代影视艺术中,审美意境多是以阴柔恬淡的优美意境为主,展现了与当前时展状况相背离的特征。影片艺术视野没有延展到广阔的社会现实中,而是局限在了狭小天地中亲情、友情与爱情,展示着一种和谐、宁静而优美的审美意境,比如影片《暖春》、《和你在一起》等等,影片中之表现人性中温暖而优美的一面,表现一种传统的温良恭俭让的品格,以温情故事的演绎营造一种和谐优美的艺术意境,使得当前我国影视艺术的审美表现空间大大窄化。

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6篇

通过摄影机镜头形成的光学图像,最初产生的动因并非是平面设计的要求,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它与平面设计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并最终与图形融合,形成了一种重构的审美形式,对平面设计的进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摄影的诞生对平面设计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两者之间逐渐实现了越来越紧密的融合。这种融合似乎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毋庸置疑,这种融合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早期的摄影器材虽然简陋,却已然具备了较好的瞬间捕获场景和事物的功能,大量真实的社会生活图片及优秀的摄影作品与摄影术诞生之前的平面设计图形相比,更加真实、生动和准确。而这些特征也正是近代杂志、报纸、书籍插图设计所需要的。于是,摄影和平面设计在以上这些领域开始了必然的结合。这些结合多数是具有实用性目的的,即使其艺术性还不尽如人意。真正使摄影和平面设计在艺术层面上的结合,应该是20 世纪 20 年代在前苏联与德国享誉一时的“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的设计师们。他们将现代绘画的造型和空间概念运用到平面设计之中,版面中综合运用照片叠印、拼贴等技法,结合几何图形的线条与强烈的对比色彩造成非常刚正有力的视觉冲击,因此作品就具有十分独特的艺术魅力(见图 1)。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的平面设计进入发展高潮,摄影技术在平面设计中越来越广泛地得以应用。五六十年代期间,美国涌现出新一代设计师,他们更注重个体观念的形象表达,注重平面设计的感性效果,并大量运用了摄影和插图结合的设计手法(见图 2),自此,摄影与平面设计的结合得以全面推广[1]。通过历史事实的梳理可以看出,摄影与图形的结合是一个自然而然、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由两种艺术语言自身自觉的艺术诉求决定的,这种结合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在将来平面设计的发展进程中也必将继续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合理的发展。

二、 摄影与图形的审美特性比较

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语言,摄影与图形各具审美特性。这两者的审美特性既有共通之处,也有一些差别。正因如此,才使得这两种艺术语言的重构成为可能。在研究这两者以何种形式重构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认识一下它们的审美共性和审美差别。

1.摄影与图形的审美共性摄影与图形虽各具特点,但其审美特性却具有一定的共通性。这一点是两者重构的前提条件。摄影与图形的共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摄影与图形都具有捕捉事物基本特征的审美特性。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讲到:“所谓‘观看’,就意味着捕捉眼前事物的某几个最突出的特征。”[2]而“形状,是被眼睛把握到的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2]56。摄影和图形都属于平面造型的艺术语言,它们都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准确地把握物体的形状,也即事物的基本特征。

第二,摄影与图形都具有较强的审美表现能力。作为平面造型的艺术语言,摄影和图形都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在二维空间中实现三维空间的再现或模仿。

第三,从审美功能上讲,摄影与图形都具有大众传播的特性。摄影和平面图形设计自诞生之日起,没有一天离开过书籍、杂志、报纸等大众传媒方式,即使是被用在纯艺术创作之中,这些艺术作品无论如何也都逃脱不了大众的审美与评判。因此,不论是摄影还是图形,二者都是集信息传达与艺术性于一体的,并且只有当信息传达的任务被充分完成的时候,它们自身的审美价值才能够真正地得到确立。

2.摄影与图形的审美差别

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语言,摄影与图形还是具有比较明显的审美差别的。

首先,虽然两者都具有在二维空间再现或模仿三维空间的能力,但是,其模仿的程度显然是存在着差别的。图形的设计是构成空间的设计,它对于三维空间的模仿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或不准确性,而摄影则是三维空间的直接反映与再现,这种模仿的准确性比较高,是图形语言无法实现的。

其次,摄影与图形虽然都融汇着艺术家们的审美理想、审美创意及审美情感,但是这些审美观念在两种艺术语言中融汇的自由度是不相同的。图形语言的运用比较自由,因为图形的设计可以源于某个概念、某种认知抑或某个形象。设计师可以自由地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不受限制于约束。然而摄影的创作却没有那么自由,它一般要以三维空间作为创作依据,要靠摄影师独立的思考与操作将这个三维空间提炼或转换成二维空间,在瞬间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此,其创作的自由度明显低于图形的设计。

三、 摄影与图形重构后的审美构成形式

摄影与图形的审美特性各有千秋,因此,这两种艺术语言重构在一起时,如能做到取长补短,求同存异,那就必将带来卓越的审美效果。许多设计师在如何将两者重构这一问题上都进行了孜孜不倦地艺术探索,其所探索出的两者重建的审美构成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李西斯基大量地使用摄影蒙太奇手法,将摄影与图形重构在一起,造成视觉的冲击力;再如罗德琴科在为马雅可夫的诗集创作插图时 ( 见图 3),运用摄影蒙太奇的手法将各种不同的照片素材统一在一个图形空间之中,使它们产生相互碰撞的可能性,从而制造出新的视觉及心理含义的画面空间等。

在各种重构方式中,意大利平面设计师和插画家阿尔贝托 塞韦索的创意颇具特色。他在作品中大量运用了计算机技术,通过图形设计将原本的数码摄影进行解构,并再组合,所以一些作品颇具立体主义的风范(见图 4)。

这种解构与重组打破了摄影的原有模式,造成摄影与图形间的一种视觉矛盾,成功地挑战了传统的视觉方式。形成解构的图形设计无论从线条上还是色彩上都极具现代感与装饰感,与解构之后的摄影恰如其分地重构之后,形成了兼具现代特色与装饰效果的艺术作品。阿尔贝托 塞韦索的作品多以暗色调为主,许多作品常常以配以大面积的黑色作为背景(见图 5)。这种暗色调与大面积的黑色背景恰恰使得画面不会因为图形设计的装饰感过强而显得繁乱喧闹,反而让背景与前景的解构和装饰效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带来更为震撼的视觉冲击。

在当代的平面设计中,致力于摄影与图形重构形式探索的设计师不乏其人,此处不再一一赘述。而需要明确的是,艺术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摄影与图形的重构也不会止于当今的各种重构形式。设计师们将会不断地探索,找出更多的重构构成形式,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设计作品。

四、 摄影与图形重构的审美意义及其价值

对于任何一件艺术作品来说,审美属性在其众多属性中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件艺术品如果不具有审美价值,那我们就不得不质疑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对于平面设计这一艺术门类而言也是如此。如果一件设计作品、一种设计形式不具备任何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那么对于它的任何讨论和探索都将是徒劳无功的。根据设计美学理论的说法,设计美可分为材料美、结构美、形式美和功能美等构成要素,而针对摄影和图形这种重构形式,我们将从结构美与形式美两个方面来分析它的审美意义及审美价值。

1. 摄影与图形重构的结构审美意义及其价值

“所谓‘结构’,是指物质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3]美学家 M 李普曼曾经说过,“结构是一切意思和意义的基础”,“没有结构,任何东西都不存在,都不可设想”。由此可见,结构美是一切审美,包括整个设计美的基础,而摄影与图形的重构则丰富了结构美的构成方式,对设计作品的结构审美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以两种不同的艺术语言形式相组合,扩充了设计作品的结构组成,使得设计作品的结构更具层次感,画面也更加丰富。例如阿尔贝托 塞韦索的设计作品,如果只具有单一的摄影或图形,其作品结构就显得单调而乏味,但当设计师用艺术的手段将两者重构之后,作品的结构立即呈现出惊艳的效果,其结构美瞬间就能打动人心。

2. 摄影与图形重构的形式审美意义及其价值

对于艺术作品来说,形式美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审美对象,它指的是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如色彩、形状、线条和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如整齐一律、对称与均衡等,而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其平面设计作品中的形式美则指各种设计素材按照一定规律组合起来的色彩、线条和形体等形式因素本身所具有的那种被高度概括化、抽象化了的美。歌德曾经说过:“题材与表现它的方式必须与明显的艺术规律有联系,那就是和谐、清晰、匀称与对比等,这样的艺术作品看上去就会觉得美丽。”因此,形式美是审美创造和审美接受的重要环节。毫无疑问,摄影与图形的重构对设计作品的形式美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与审美价值。

首先,从形式上讲,这种重构形式符合形式美的审美规律。形式美的审美规律是抽象的,这些抽象的规律是图形这种艺术语言本身就已经具备了的,当它与摄影重构之后,这些形式美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被加强、被突出了。例如在阿尔贝托 塞韦索的作品中,其图形本身便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是一种富有节奏性、具有不对称特征及强烈对比性的形式美。当它与摄影重构之后,这种节奏感、不对称感及强烈对比就被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它的形式美感被强化了。两者的重构既在审美形式上显得矛盾对立,又在最高审美层面上达到了和谐统一。这种形式美感是单独的摄影或图形都无法实现的[4]。

其次,这种重构形式在形式美的意义上实现了两种艺术语言审美特性的互补。摄影的审美特征是具体、详细而缺乏概括性、抽象性的,而图形的审美特征是抽象、概括却缺乏准确性的。将两者的艺术语言重构在一起则实现了两种审美特征的互补,使得设计作品的形式美既具有抽象美、概括美的简洁,又不乏具象美的细腻,从而达到了形式美的又一新的高度。

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7篇

关键词:摄影技术;油画创作;联系与影响;创新发展 

 

现代光影成像技术的开发,推动了摄影艺术的发展。运用各种生活素材为载体,传达主体特定的思想情感活动,是摄影艺术再现功能的泛化。油画是绘画艺术中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油画创作是综合多种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造型因素,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塑造静态视觉形象,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创造过程。 

摄影与绘画同属于艺术的范祷,具有相通的审美特征,二者通过物质材料媒介,用形体构成、色调选配、和明暗对比等艺术手段从生活中截取典型形象,实现平面视觉艺术的直观表达,随着现代摄影技术的不断研发,摄影艺术的完美写实再现功能,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深化了绘画艺术特别是油画创作的影响。本文结合摄影与油画艺术的联系特点,阐述了摄影技术对油画创作的关系。 

一、摄影技术与当前油画艺术的联系: 

1具有相通的审美特征 

在艺术形态的分类中,摄影艺术和油画艺术既都是视觉空间艺术的类别;又同属于再现性造型艺术的范畴。二者在艺术特征上同样具有造型性、视觉性、空间性、静止性、瞬间性特点。 

2具有协调的视觉空间 

摄影和油画本来都属于平面造型表现,借助光影、色调、线条和构图的变化效应,通过平面描绘形式,熔铸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创作灵感,表现物象的空间立体感。 

3具有瞬间的生活表现 

摄影和油画艺术表现,都需要针对生活中的典型素材进行瞬间捕捉,把要表现的内容,选择一定的空间,用物化手段凝定下来,构成具有完美精神风貌和本质意义的艺术形象。 

4具有统一的物象并列 

作为平面造型艺术,摄影和绘画都可以把彼此交错的物象、形态和景象,通过造型、色彩、构图的形式在平面上直观并列地展现出来,构成和谐统一的完美整体。 

二、摄影技术对当前油画艺术创作手段的影响 

摄影和绘画艺术的发展,都需要借助一定形式的创作手段去实现,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态,油画创作就是艺术家运用油画材料,通过多种艺术手段综合体现的艺术形式,摄影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油画艺术创作的色彩、明暗、肌理、质感、光感与空间等造型因素。 

1摄影技术的运用,减缩了写生手段的繁杂化 

油画艺术的审美再现,首先取决于创作者运用写生手段,对所要表现的物象进行长时间的观察与取舍,把其形象依照严谨的构图方式初步表现在草稿上,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刻画描绘。而现代摄影技术快捷的再现功能,为油画创作提供了相当写实的物象造型资料,省略了相当多的写实活动。相对来说,摄影技术的运用减少了油画创作写生过程带来的麻烦。 

2摄影技术的运用,促进了绘画材料的广泛化 

材料是艺术家内心表达的媒介,是视觉传达的载体。摄影和绘画所使用的物质媒介材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摄影艺术是科技文明的产物,而油画所用的媒介材料是油画颜料、画笔和画布画质等材料。摄影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越来越多的新材料以新的形式和新的表现方法应用于图像艺术。同时也为油画艺术创作材料的开发及综合运用,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油画材料也由传统的布、纸、木、石、颜料、漆油、木板等拓展到金属、纤维以及任意的现成物品。随着时代的发展,绘画制作条件和工具材料逐渐广泛化。

三、摄影技术对油画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观念上的影响 

油画是绘画艺术中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油画创作是综合多种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造型因素,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平面基础上塑造静态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加工形式创造过程。摄影技术对油画艺术的创作影响如下: 

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数码艺术;设计;特征;审美;传统艺术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52-01

一、数码艺术

(一)数码艺术设计及其产生

数码艺术属于一种新媒体艺术,它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是由当下电脑、录像、网络、数字成像技术等先进科技成果混同与整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艺术样式。它是指以数字科技发展和全新传媒技术为基础,人类理性思维和艺术灵感融合为一体的艺术。

数码艺术设计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来的,它的产生基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观念艺术的出现对人们的传统审美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是法国艺术家杜尚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名为《泉》的作品――小便器,由此引起了广泛的争议。然而多年后,公众一致认为这件作品象征着杜尚开启了现代艺术的大门。

(二)数码艺术设计的特征

数码艺术,除了在表现形式上前所未有的多样化以外,更重要的是作品的反传统性和它的人文关怀,即使某些作品借用商业社会的特性而采用通俗和游戏的形式,但仍然可以从艺术家的精神内涵的解读中加以区别,这也是区别其他利用数码进行创作的作品。

(三)数码艺术设计的视觉表现

如今视觉传播由以往形态上的平面化、静态化,开始逐渐向动态化、综合化方向转变;从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从二维平面延伸到三维立体和空间;从传统的印刷设计产品更多转化到虚拟信息形象的传播,媒体语汇极大丰富。数码艺术设计的应用带给人们全新的视觉感受,在视觉样式的扩展和应用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无止境的可能性。

二、数码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

数码艺术设计的审美本质特征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数码艺术审美趣味的特征。所谓多媒融合的造型机制就是将众多媒体的艺术元素有机整合,产生每一独立媒体单独所不具有的新的意义。类似依靠镜头整合产生新的意象的蒙太奇,可称为“媒体蒙太奇”;包括共时叠加的媒体蒙太奇和历时链接的媒体蒙太奇,它是最基本的多媒体编辑手法和新媒体艺术语汇,并由此生成了数码艺术创作上新的艺术追求和欣赏中新的审美趣味。

第二,新媒体艺术美感激发模式的特征。数码艺术设计将不同媒体及其造型及传播机制的应用功能有机整合,产生更为强大的综合艺术功能。

三、数码艺术设计的现代审美观念与传统与结合

(一)现代设计的审美观念

要探讨和研究数码艺术设计的艺术特征,就必须对现代审美观念要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把握。概括来看,现代审美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抽象化。集约化大生产决定了产品必须要便于生产,而不能有过多和过分的雕饰,所以要求产品必须要以简练和抽象的造型为主。二,简洁化。简洁性体现在设计中,就是将功能与审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三,强冲击。强冲击就是审美中对人的情感和心灵的震撼和激荡。四,民族化。从审美角度来看,艺术审美的民族化特征并没有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浪潮而消失,相反得到了重新的认同和进一步的肯定。五,个性化。艺术理论在突破了传统的模仿和表现之后,更强调艺术的自我表现,强调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的艺术家对世界和人生的特殊的领悟,因此,在艺术创作中非常注重个性特征的表现。

(二)数码艺术设计与传统艺术的结合